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流课程建设申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流课程建设申报

篇1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篇3

1.1一流的教师队伍。所谓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对于这部分教师,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辅导教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1.2一流的教学内容。所谓一流的教学内容是指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结合,其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沿性。

1.3一流的教学方法。所谓一流的教学方法是指合理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恰当的运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4一流的教材体系。所谓一流的教材是指选用的教材要合理,通过创新教材开发的理念,打破传统教材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材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融主教材、教学辅导、多媒体助学系统在内的整体教学方案。

1.5一流的教学管理。所谓一流的教学管理是指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文件、教师教学等,教学团队等进行管理,同时对教学检查、课程评价等进行制度化管理。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校以及课程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在社会上也形成良好的口碑。高校精品课程从二零零三年开始启动以来,众多高校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精品课程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的发挥。

2.1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脱节。精品课程需符合先进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同时要将教学和课程改革成果体现在课程中,善于总结和吸收其他的先进教学经验为己所用。优质的教育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课程资源直接服务于受教育对象,因此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教育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案例以学习资料等。但从实际的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资源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远远满足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技术上的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涉及到信息技术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调查,不难发现很多教学视频还是由老师一个人在讲,教学方法还不够新颖灵活,这样的精品课程即使被制作成视频课件搬到了网站上,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除此之外,由于很多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精通,运用也不够熟练,导致精品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有些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2.3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区分不明显。申报网站主要是将与申报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站的文字内容与申报内容的一致性。而课程网站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交互等进行展示,其侧重点是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比分析众多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发现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交错,层次模糊,还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

2.4网站交互性能不强。对于精品课程网站交互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评审资料交互、教学资料交互。其中,评审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专家查阅申报网站的资料,没有完善检索功能供评审专家进行快速查阅,这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的严重不足。而教学资料交互主要表现为教学者与受教者同网站之间的交互。目前,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资料,主要以PPT课件等静态资料为主,这些资料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服务,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考虑。其次精品课程网站只有少部分提供网上教学、作业提交、即时问答、在线测试等互动模块,但是这些模块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真正作用,最终导致网站的利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5网站更新缓慢。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精品课程网站一旦建成,就需要不断更新资源,为了进一步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早在200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地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然而部分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功利性目的太强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课程建设的目的,在精品课程评审获得通过后即停止了课程建设的步伐,课程内容停滞不前,这种做法导致精品课程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由“精品”变成“次品”。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论、课程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是代表当前很短时间的优秀教学成果,若不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只能被淘汰,更谈不上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6网站缺少反馈与评价功能。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在申报成功之后,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课程的建设者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但是,在大部分的网站中,该功能模块还没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料、教学思想明显滞后,削弱了精品课程的功能,同时使其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3.1精品课程网站必须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实施开放资源库建设项目,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的方法,开发多种渠道共同充实教育资源库,使不同的有益资源为教学服务,大大拓展教育面,从而使教育资源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学理论,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满足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教学资源可以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基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和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方法来说,一方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改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有一套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行为引导教学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遵守“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3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交互平台,需要具有强大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中,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需要对交互性平台进行综合考虑,借助该交互平台建立即时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实现学习的交互性。

3.4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具备动态性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后续建设提供方便。在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建设时,需要将技术平台建设与课程资源内容建设进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技术人员主要对网站平台进行开发,而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内容主要由主讲教师来完成。建设动态精品课程网站,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建立后台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使得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内容建设。

3.5精品课程网站要具备相应的更新检测系统,以及评价反馈系统。通过更新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更新和调整网站的相关内容,同时为学校、省,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开展检查工作提供便利。教师和学生可以与评价者借助网站评价反馈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根据点击率、访问量等相关信息,可以对网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建设者迅速调整网站相关内容。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7-02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所下的定义是: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二、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坚持以教育创新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研究和探索教学的方式。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原则与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分为校级、市级、国家级三层架构的体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

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所有课程变为精品。

五、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中存在应付差事和浮躁现象。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高校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可以很好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以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六、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或人数不足,或教学经验不足,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仅把精品课程的申报当成一种奖励来看,其后果是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为评审而造假。并且申报成功就不在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获批准的精品课程也没有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辐射效应。

(3)当前教育机制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目前,课程建设不属于科研课题,算不上科研成果,也算不上教学成果,只是一项建设项目,评不了奖,经费少,精力投入并不小,教师对申报课程建设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4)现有的精品课程在学科上分布不均衡。从我国已有的精品课程的分布来看,存在着理工大于人文的现象。从教育部公布的学科分布情况,理工类占50.2%,而文学、史学、哲学、两课和文化素质类的总数仅占14.6%,这一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是说明了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上存在误区,还是说明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类教育存在着质量问题呢?

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建设思路

建设精品课程、优秀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一)师资队伍建设。月涵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师才,是指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生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评定的重要标准。因而,以下谈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强化技能训练环节的指导工作。

(2)注重培养年轻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3)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

(二)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规律。

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除了关注自身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注重学生后续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全方位发展。以下谈谈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的思路:

(1)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

(2)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学方法的建设应依附并服从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各课程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多种探索和试点,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教育是一门艺术,其生存的根本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以下谈谈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思路:

(1)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花费心思去设计每堂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

(2)在教学中融进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和“问题意识”,结合网络与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网络畅通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能迅速更新充实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实践选题库,自测系统、在线互动等网络资源栏目内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四)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现状。

在教材的选择上,需打破高校教学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大量的指导阅读书结合起来。避免导致学生知识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管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有效的教学管理,对精品课程建设能实施有效监控,能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进行全方位建设。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八、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学校推进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应该是:广播种、精选苗、细培育、炼精品。建设是基础,提高是目标,优选重过程,精品靠打造。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申报和评审程序,学院应组成专家组对所报项目严格评审,然后向全院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2)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建立评估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客观准确地纳入和体现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专家组依据标准,严格评审验收严。

(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2)定期开展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因而建设一门优秀课程是有成本的。目前教师都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理由,不愿将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建设课程,如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本中设“知识产权费”成本项目,择优选购知识产权,投入课程建设,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九、结语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是一项科研成果的结晶,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所以要真正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真正建设成为五个一流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裴向伟. 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2]邵景玲. 准确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要素

[3]郝秀凯.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4]龚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重点

[5]谢蓉.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6]杨昌山.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

篇5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五个一流”强调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等方面,更应体现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示范性。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等功能的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保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精神,全国各类院校积极推行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并开展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本文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路径,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的解决方案。

一、国贸的专业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国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贸和其他专业并无二致。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应兼具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而且要体现在“主动学”和“灵活用”上,这是对国贸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争创先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这一技术手段的灵魂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立足医药行业,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定位,着眼于国际医药贸易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国医药贸易、扩大医药对外交流输送专业化人才。这种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学院整合利用深厚的医药背景,将在医药行业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对学生培养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凸显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目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要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高水平的课程示范,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这种教学创建活动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而且要结合该课程所在的专业特征,以及该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化的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于2010年成功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却一直未能在省级精品课程上实现突破。以校级精品课程医药国际贸易为例,在从校级向省级精品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关注医药产品,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全球医药市场,体现出医药行业特色;同时要强化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静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制订出符合培养目标兼具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中将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申报书等内容放到网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将教学资源网络化,把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讲义、习题、授课视频等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当前发达的通讯技术和普及的网络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学生才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就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络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使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成为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划时代的应用。

2.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不仅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具有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可以是课程所在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以国贸专业为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国贸专业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设某一门课程,应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名合格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将这些能力解析后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关键内容集成到网络平台上,以课程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为基础,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系统。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设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平台的开发要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国贸专业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更要注重学习情景模拟和交互式设计,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在国际贸易交易全程各个环节的实务模拟操作中,学生可以被分配为进口商、出口商、银行、海关等身份,并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该角色的实务操作,和其他学生在国际贸易流程中互动。通过这种训练并对学生在各种角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大幅度增强了学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选择相对优势课程以课程网站建设培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从高到低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毕竟只有少数院校的极少数课程才能成功申报高级别的精品课程。但我们可以从本专业的课程中遴选出具有相对优势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品课程培育,在从低向高级别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申报工作和课程建设同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将优势课程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发展过程,先进性标准会随时间推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论是已经申报成功还是正在准备申报的课程,课程建设工作都是没有止境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资助优势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支持按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标准建设课程网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站建设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国际贸易课程是国贸专业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最具竞争力的课程之一,在从校级精品课程向省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在这一框架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建设先于申报既有利于建设又有利于申报。

2.建立以某精品课程为核心相互关联的课程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该课程与所属的专业和学科割裂开来,应形成以某一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发挥精品课程先进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课程的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交叉,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能够为其他课程共享,实现课程间的互相促进和协同发展。从课程的学科相关性看,一个专业下的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结算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先修课程,而且在内容上包含后者,它们对学生国贸实务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满足这样条件的关联课程应该把其核心内容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有利于对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互动和交互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给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扫除了时间和空间障碍,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是单向的,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也有师生互动,但这种一对多的互动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动的数量和效果。因此,为强化精品课程的利用效果,应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交互式设计上的应用。现实经济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拟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互动打破了师生互动的数量限制,能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交互式设计在国贸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尤为重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课程已经有了很多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这些教学软件装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后,只有在校内IP地址的终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软件的利用率。今后应将教学软件整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给学生分配账号并设置周期和权限,让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2):41-4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80-02

精品课建设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互动的、科学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目前,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建设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有的建设者急功近利、验收者流于形式、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教学资源不匹配等因素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精品课程的功效大打折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示。

一、存在问题

1.课程建设与实际应用脱节。精品课程建设是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立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而不少精品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事实,只是在技术上解读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按照评审项目将内容传输到网上。这种结果导致了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量化和信息化,结果淡化了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了精品课程成了“摆设”,成了为精品而精品。

在课程建设中,学科及课程类型等不同,课程建设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教学设施、教学团队、教学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也会造成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即使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对象的不同,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挖掘其专业及课程特点,使建设的课程能满足本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精品课程。

2.过程建设盲目消极。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旦课程申报成功并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造成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六大要素的建设思路模糊,从而导致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过程建设的盲目消极必然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3.重形式、轻内涵。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和示范是它的价值所在,“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因此,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设中,部分课程不依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进行建设,不管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只是强调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缺乏针对课程特点进行的变革和创新,片面追求技术化和形式化。形式上的照搬导致精品课程的价值丢失。

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又是在建设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我们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建设,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以及对教学管理方法的探讨和实施,来全面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过程管理中全面提升。同时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学团队,才能保证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因此精品课程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同时要全面均衡发展,绝不能顾此失彼,确保“五个一流”的全面提升。

4.更新和改进时间缓慢。目前,不少的精品课程缺乏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是集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一体化的整体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才能始终保持精品课程可持续的发展性,才能一直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之后即成为摆设,内容不再更新或更新缓慢,在一定时期后精品课程已不再是精品。

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后的一段时期只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初始阶段,是课程相关内容的一个初始积累阶段,内容是否完全合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适用需要通过教学来进行检验,同时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另外,教学设施、教授对象的变化也会造成相应的调整。总之,精品课程绝不能成为摆设,应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要让精品课程始终处于课程引领和示范的地位。

5.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依据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各级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中得知,部分高校的对精品课程的评估和阶段验收时间间隔不太合理,大多数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同时在评估和阶段验收中主要以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作为准则,按照指标在固定场所(如会议室)通过课程负责人提供的资料和汇报完成了课程的评估和验收工作。

以上这种评估和验收工作的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课程建设者临时突击编写师生互动辅导、编课程讲义、造教研活动记录等。其次如对于《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提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只是由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造成了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积淀,在政策上要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要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保证资金的投入和合理使用。学院要从学院的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院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到专业建设规划中,各专业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将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去。

与此同时,在整个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要有详细的规划,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只有这样,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才能合理有效地完成阶段任务,学院检查小组对精品课程的评估和阶段验收才能顺利地进行。

2.改进评审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该课程所在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要具体了解课程目前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条件,结合课程的建设目标看课程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合格申报成功后,在后续的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管理,从教师、学生等不同方面全面进行过程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注重考核申报提出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否实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改进,课程的改革是否得到同行、学生的认可等。

篇7

一、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不足,功利性明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及一流实践教学条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对某门课程的评估和建设,而应该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观,把精品课程建成名副其实的精品,真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作用,从而带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等各方面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来完成。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有些高职院校及其项目承担者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停留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闭门造车的状态,做并抵触着,心里暗藏精品无用论,存在着精品形式化和精品弄虚作假的表面工程的思想。有些高职院校则是为了获取名利、增加校绩、树立形象而进行突击建设与申报,临时拼凑项目团队,花很短时间仓促完成,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有甚者,一旦课程建设完成,便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不能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严重背离了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内在精神。

二、重建设申报和评比结果,忽视课程的实际

应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在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为了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这一荣誉称号,为了所谓的校绩而被迫建设申报,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在短期内通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评审的各项指标要求而“临阵磨枪”,从事“短、平、快”式的课程建设。一旦建设完成并被评为精品课程后就成了摆设,极少进行有效利用,课程任课教师仍回归到原有的、习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所以才出现了建成后的精品课程有的网站系统不开放,课程需求者无法共享资源;有的尽管网站开放,但往往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能正常地为学生及教师所用。而更为常见的是,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正常开放,但网站的内容却不能及时更新与维护,自然也达不到当初建设的效果,所有这些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整体水平不高,后续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优秀的项目团队组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精品课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更决定着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团队应当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课程负责人应当以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顶级的教学名师为主,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规划、组织与实施。项目团队中的行业、企业成员也应当是来自全国本行业及企业领域内的高水平专家,以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对“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将教育部提出的“一流”教学体系视为高级教学的“拼盘”,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存在不切实际、浮夸作秀的现象。一是临时拼凑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有的甚至假借某些“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的名义进行申报,而实际项目建设团队成员却水平偏低。二是项目团队中,真正“双师”型素质教师偏少,不符合精品课程比例要求。三是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教师梯队。四是后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普遍不足。

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体现欠缺

篇8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篇9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而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品课程网站却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

我系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于2011年被评为我校院级优秀精品课程,我参与了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在此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

1 网站内容必须齐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1]这段话实际上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的精品课程申报书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必须将这一理念和指导思想体现出来。

此外,教高[2003]1号文件还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而对于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来讲,还应包括“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能力培养手段”。所以课程网站至少要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等材料,对于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还应包括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等。基于上述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再参考多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我们搭建出网站的基本框架。

2 网页设计简洁大方,网站运行流畅,方便用户浏览

由于网站的前台是系统与用户交涉的主要界面,网站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基本要求、美观易用,是否方便用户查找、下载资料,前台界面设计非常重要[3]。本课程网站根据本校《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要求,“精品课程的网站既要体现精品课程各自的个性特色,又要符合统一的规范,保持风格基本一致。”在前台设计上,以淡粉色为主题,选用课程图片为背景,白底黑字,以灰底白字标显重点,给人一种简洁明朗、一目了然、赏心悦目的感觉。此外,网站还必须保持畅通,速度要快,链接流畅更方便读者浏览,尤其是视频内容。其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在做网页的时候遵循一切从简的原则,如:不要使用太大的动画、图片等资源。干净、简洁的页面会给人一种思路明朗的感觉。②在网站的架构上尽量使用静态的页面。③建立导航条,把课程的12大模块建成导航条放置在页面左侧,在每个模块页面的下方列出了包含的子模块,可以做到在各个模块和各子模块间任意转换。④所有的视频、下载资料只做文字链接,这样就不会延迟网页速度了。

3 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应有专人长期负责

网站建设中存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专业教师不擅长网站的设计,而负责网站建设的人员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专业教师的设计意图。为了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院决定首先成立一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指定专人负责相应的系(部)网站建设,再由各技术支持人员与课程负责教师相互配合,按课程的特点及性质,初步在统一平台上制作出一个网站,然后再对网站进行包装、美化,直至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双方还要合作将网站的后期更新与维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

4 课程网站突显自身高职特色

本门课程性质属于高职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的人才,其最大特点就是要体现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符合高职高专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能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有适合于高职高专学校情况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制度和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有适应于学校专业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体系,有自己课程的高职高专特色[4]。因此,在办学思想上,我们坚持“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特别要突出实践教学,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扬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幻灯片、教学模型、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实现图、文、声、像并茂的视听一体化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5 课程内容的知识产权问题

作为一个对外免费开放的课程,如何在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这个问题尤为值得我们重视。比如: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会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往往忽略了加注其来源。另一个方面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我们只能采用网页格式课程内容,其他的还得靠公众的自律[5]。

6 结束语

“正常人体结构”作为一门校级高职高专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组的努力,我们的课程网站已基本搭建完成,但部分内容还不完整,在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研究才能完善,以充分发挥好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课程网站的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2007〕25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篇10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形式纷纷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重视,如何快速建设高质量的网络教学体系,是摆在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面前的一件大事。甘肃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甘肃省各高校之间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应用水平也相差甚远。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笔者从甘肃省高等学校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1]:“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

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各高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精神,以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的网络化建设。

目前,甘肃省有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4所,专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16所,独立学院5所,民办院校1所。“211”、“985”学校1所,部属院校1所。省部共建院校4所。其中14所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全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全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从表1来看,14所本科院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都非常的重视,成效显著,起到了教学示范带头作用。但从表2来看,本科院校中只有7所院校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占本科院校的50%,占全省高校的16.7%,除兰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比较早以外,其他各高校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起到“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作用。

2原因分析

2.1经费投入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心报到,我国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则包括甘肃、贵州、云南、等4省(区)[2]。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投入教育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除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部属院校经费较为宽裕以外,其他省属院校经费都比较紧张。多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货款谋求发展,银行利息和本金的偿还使许多大学出现了经费紧张、举步维艰,常规情况下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对网络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投资比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2.2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外部环境较差

甘肃省自然环境恶劣也是制约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因素,当然,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也是制约甘肃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西部高校整体信息化程度偏低,人的认识还比较落后,还不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得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较差。

2.3重视程度不够,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着重精品课程的申报,忽视后期应用。学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能严格按照申报要求,精心准备各种材料,一旦评上,部分院校就认为目的达到了。过了好多年网上挂的还是申报时的材料,一点没有变化,更不要说在教学中的应用,精品课程成为摆设。

2.4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20所高等院校信息化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初步调查和评价中发现,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的课程覆盖率、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师生上网率、教学信息化管理等方面[2]。而且信息化管理队伍严重不足,学校由于经费、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多数工作人员每天忙于奔命,只能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很难抽出精力更深层次去考虑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即使是精品课程,也存在如下问题:

1) 网站界面不统一、功能参差不齐。由于精品课程实行申报人负责制,由申报人自己找公司、老师、学生利用ASP、JSP、PHP、Oracle、MySQL、SQL Server、Access来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界面不统一,功能参差不齐,一旦开发人员离开,给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 媒体表现单一,重难点不突出。许多精品课程基本上是课本的网上搬家,媒体表现形式单一,呈现方式以静态网页和文本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教学的特长。

3) 课程视频缺乏,没有系统性。由于没有专业的设备和场地,大部分精品课程申报小组请外面的公司来摄录像和编辑课程视频,一般情况是申报小组有几人就录几节,每节不超过50分钟,根本起不到视频教学的目的,等等。

3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建设、网络教学模式的建设、制度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明确建设目标,要从学校层面解决网络教学的技术问题、经费问题和人员问题。

3.1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解决经费问题

2010年4月8日财政部下发文件“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0]21号)指出: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探索和建立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从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迎新团队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投资建设[3]。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各学校要抓住这次机遇,选准、选好项目,为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搭建优质可靠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3.2组建由校领导参加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但需要教师的参与,更重要的是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所以要成立一个由教务处牵头、校领导参与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此外还应包括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管理)和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负责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规划、经费安排、组织协调、制度的制订、效果评价等有关事宜。

3.3统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绝不能像很多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一样,靠任课教师自己想办法完成上网平台的搭建,使任课教师苦不堪言,造成界面不统一,格式不符后要求,后续维护困难等。必须让任课教师将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上,由学校搭建统一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只负责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和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可以委托大的软件公司开发,也可以购买成熟的软件,如美国著名网络教学产品提供商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拥有美国近50%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的“Blackboard”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还有国内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系统软件,目前在国内有160多所大学在使用,性能非常好。硬件建设一定要注意服务器的配置,最好选择高端的企业级的服务器,如:IBM System x3850、IBM System x3950、HP ProLiant DL580 G5、DELL PowerEdge 6850等。

3.4学视频录播平台的搭建

教学视频的录制、格式转换、上传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将一门课程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下来放在网上,让学生观看和学习,比学生只阅读文字材料效果要好的多。教学视频的录制、格式转换、上传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一般的老师或公司无法完成。由学校统一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实现教学视频的自动采集与转换。自动录播就是录像、采集、编辑以及集成转换等各个环节与授课过程同步进行,并且能够实时监控录制效果,课程结束的同时生成所需的视频课件,而我们的后期剪辑(拆分、合并)与点播等工作都是直接针对流媒体文件进行的,并且可以预先设定流媒体的各种属性值(码流、分辨率),很容易对大量视频课件统一规范。

3.5成立以任课教师为主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是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一流的网络课程才能达到一流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成立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建设团队(包括相关任课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等),负责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团队进行定岗定责,签订相关责任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6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介机制

甘肃省各高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网络教学的开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大家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和使用都处于初级阶段,大量的精力还是放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网络课程的建设上,但网络教学如何起到“传统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补充作用,如何进行网络教学的考核,还处于探讨和实验阶段,没有一个非常成熟和有效的办法让大家学习和借鉴。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完成后需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 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制订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

2) 由教务处牵头各二级学院为主,按照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的申报工作,然后聘请相关专家对各二级学院申报的网络课程进行评估,对符合要求的课程进行立项,并给予建设经费的支持。

3) 根据网络课程建设规范和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进行评估和验收。

4) 组织相关专家和任课教师制订网络教学开展的细则和考核评价标准,也可以借鉴中东部高校成熟的经验,从维护、更新、使用、效果进行一系列的考核打分,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使用情况的评价上。对好的要进行奖励,对差的要进行处罚。

4结语

甘肃省高等院校网络教学体系的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力度不够,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不均衡,文中提出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但要彻底改变网络教学的现状,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加大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使网络教学真正起到“传统课堂教学”强有力的支撑和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 教高[2007]1号.

[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2006(15):9-14.

[3] 财政部.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Z]. 财教[2010]21号.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the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in Colleges of Gansu

FU Xiangdong

篇1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篇13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