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动性公共艺术

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动性公共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动性公共艺术

篇1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86-01

一、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艺术表现形式

互动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使用者通过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象、造型、甚至意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等装置,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新科技的发展不断为新媒体艺术创造新的形式,技术因素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 互动装置艺术使电子科技和影像艺术结合,产生了一种能够让公众与作品进行互动的艺术形式让公众参与到作品中进行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互动装置艺术更注重公众对其作品的体验与互动。互动装置艺术的基础是技术的支撑,主要特征是新兴科技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而互动性则是互动装置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其互动性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使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过程中的作品,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使作品所产生不同的反映和效果,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从艺术形式本身来看,互动装置艺术对应的是由感应成像技术所主控、以传播图像文化为主要社会语境的艺术样式,它更多地聚焦了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形式。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互动装置的适时性,将观众肢体运动的感应转化为心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而这一感应是受众体验娱乐和参与感的关键。

二、互动装置艺术实现其互动性的必备条件

最新的科技支持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不断更新的科技支持,因为科技内涵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对于技术的依赖明显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这不仅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甚至包括对收藏的技术要求中。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就是一个综合了各种科技技术作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自从这种艺术形式崭露头角以后,高科技就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其发展,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技术无疑是重要的,它扩展了艺术家的语汇,也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度,丰富了创新手段。但是技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创造理想的工具。在虚拟环境中,观众参与其中的不仅仅是完成作品的重要过程,甚至在交互过程中,艺术作品已经今非昔比的成为一个事件,艺术家也变为提供环境和娱乐项目的。虚拟与现实的交互过程俨然是观众主动参与的一场游戏,其乐无穷。但是,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随着科技手段的多样化,受到艺术家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是作品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起到鼓舞人与教育人的作用,而是运用科技新成果能够制作出哪些更新鲜的效果。这导致不少作品几乎成为新技术和媒介的傀儡。③一旦脱离技术的支持或失去形式上的新奇刺激。就变得毫无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此以往,艺术本身难免走向异化。高科技对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一点。

三、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发展前景

在艺术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真正能流传到后世的实际上为数不多。对于互动装置艺术来说,其投资较大,如果作品只是作者一时兴起的哗众取宠的主题,那就只能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将会很快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形式新颖,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仅仅让人们感到新鲜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我总结了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几个必要因素:新技术的继续研发、经济的持续供给、政府的支持。经济的支持是艺术发展的土壤。如果艺术家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是很难安心做出好的项目来的。对于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还需要有一定的大资金扶植才行,不然艺术家们每天忙于拉各种项目筹得经费,也并不是长久之计。庆幸的是除了上述的几种途径外,在校的师生还有高校的经费支持,可以安心做研究。我认为以上途径是比较好的获得经费的方式,也许有一定片面性,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经费途径支持我们的互动装置艺术。

参考文献

篇2

1.1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手术室护士工作的基础

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手术医生的高超技术,良好的医护配合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在新手术方法、新设备的应用中,手术室护士面临知识结构的调整压力,需要更新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熟悉人体解剖、明确手术目的,才能判断术者的意图和需求,才能有预见性的主动配合术者的操作。

1.2娴熟的专业技能是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的前提

主动到位的护理服务是靠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后盾的,也是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的体现。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熟悉手术流程,使手术配合主动流畅,使手术安全顺利进展。

2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的保障

2.1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准备

手术室工作是持久战,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能确保手术配合到位。有研究表明,参与手术配合人员的心理状况可影响手术进展和效果。在术前不能调整好心态,不可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许多护理事故是由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发的,减少工作中的压力源,合理的心理调试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应急能力。

2.2手术物品的准备

手术前一日要把手术所需的常规器械准备好,并根据手术医生的喜好准备不同的器械。检查好仪器完好状态,补充欠缺物品,遇有高、新、尖的手术,全科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有助于手术配合主动性的提高。手术器械的准备一定要宁多勿缺,多而不滥,呼之有应,用时即来,为主动配合提供保障。

2.3术前做好与患者及主刀医生的沟通

术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与主刀医生沟通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的特殊要求,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的强弱是判断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应急能力与手术配合主动性成正比。在工作中应及时调整思路,集中精力围绕手术进程运转,引发相应的配合行为,与手术医生的思维、操作相呼应。

4 医护人员相互沟通

篇3

宫颈妊娠和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是两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宫颈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极罕见,发病率为1:18000[1]。CSP是指胚胎或受精卵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着床,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宫颈妊娠和CSP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危及生命。2013年1月-10月我科共收治宫颈妊娠2例,CSP8例,均采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例,年龄21—39岁,孕产次2—5次。10例患者均有停经史,3例不规则阴道流血史,无明显腹痛史,血清β-HCG测定均为阳性,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宫颈妊娠或CSP 。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在局麻下以seldingerˊs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两侧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造影证实后,分别注入甲氨蝶呤50mg稀释液,随后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毕拔出导管压迫15分后加压包扎。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双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加明胶海绵栓塞术,术后均在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手术顺利,术后复查β-HCG恢复正常,彩超检查恢复正常,治愈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数对异位妊娠不陌生,当备告知次类型异位妊娠的特殊性,治疗比较复杂,危险性比较高后,心理将更恐惧焦虑,加上对介入治疗这种新技术缺乏认识,对治疗缺乏信心,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将更大。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热情主动关心患者,解释清楚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介入治疗的安全,可靠及优越性,讲解手术的程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等,介绍成功病例,安慰鼓励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3.2 术前护理:①常规做好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输血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②指导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练习床上排空大小便及足背伸屈运动;③备皮,留置尿管,更换手术衣,将病历及术中所需液体带入介入室。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常规:患者术毕安返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生命体征,右侧腹股沟处穿刺部位用盐袋压迫6—8小时,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移位,有无皮下血肿形成,及阴道流血情况。观察穿刺处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查明原因处理。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取伸直位,不能屈髋屈膝。妥善固定尿袋,保持引流通畅及外阴清洁,明日行会阴护理2次。

3.3.2胃肠道反应的护理:由于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和造影剂的使用,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遵医嘱使用止吐剂对症处理,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3.3.3 疼痛的护理:栓塞术后1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小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告知疼痛是由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缺血缺氧,局部组织炎性水肿及长时间卧床休息而致。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及病人的耐受性,反应及伴随症状,可采取腹部热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难以忍受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3.4 发热的护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低热的现象,鼓励患者多饮水,使用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勤换衣服,保持衣服清洁干燥,预防感冒,定时测量体温,监测体温变化情况。遵医嘱正确给予抗感染补液治疗。

篇4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所选主题、材料等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分析。第一类公共设施可作为装饰点缀公共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类公共设施更加生动,让环境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第二类公共设施是以反映当地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的,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文脉联系、历史渊源来开展。第三类公共设施是依环境和其他建筑而存在的,凸现艺术品和环境相依存、相融合的关系。

(二)公共设施与人的互动互动性公共设施注重人的参与,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欣赏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互动性公共设施增添了宣传教育功能,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寓教于乐。公共空间里,人们可以接收不同的资讯,互动性公共设施通过反映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在娱乐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二、公共设施互动性表现形式

公共设施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设计引导和利用人的行为,使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性的拓展。这种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设计,引导或利用人的行为,让市民参与到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让人在使用时的行动、感官、心理反应等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趣味、环保等属性,从而喜爱这样的环境。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自身对环境的参与和责任感,而人的积极参与也使公共环境更具生机、活力,使人、产品、环境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一)感官体验公共设施体验设计是以唤起公众的美好回忆与生活体验为设计目标取向。“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按照吸收与参与的程度,这种体验可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通常,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点的“甜蜜地带”的体验。也就是说,“最佳组合”是这四个基本类型的有机组合,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实现不同的感官互动效果还需要有“数字艺术”的配合支持。

(二)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设施一定是开放的、有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公共设施的互动性表现为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相互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及其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艺术家最初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互动性。

篇5

二、公共艺术交互性“新类型”

在传统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曾经的交互性只是公众被动地接受,公众很少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互动性是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作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这种交互体验反映到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实体式互动

当代公共艺术已不仅停留在“架上”艺术层面了,而是真真切切地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互动。这源于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意给公众留于一定空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公众,让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发生交互。

(二)参与式互动

体验式互动特征不局限于公众可以对公共艺术进行实体触碰,这种参与式互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原有传统艺术手段达成;另一种则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利用影像、声响、空间动态等形式使公众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来实现的。

(三)创作式互动

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式互动带来的是创作权的转移和技能价值的转变,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四)虚拟式互动

虚拟式互动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互动操作,它主要是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它可以是人在视觉上或行为上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影像进行互动,如同在真实世界一样,这样的互动能使公众产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热情。

三、公共艺术交互性“新发展”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公共艺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公共艺术,反映着时代文化,而驻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将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发展。新媒体视阈下,公众的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审美和交互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与公共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将在硬件设施上为公共互动媒体艺术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第一,作品的耐受度更好。公共艺术大多处在室外,需要长时间抵抗自然条件的侵蚀,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不断革新,创作技术手段的更新,作品本身会更坚固耐用,也能够抵御与公众交互性的增强而导致的人为损坏的现象。第二,公共艺术造型上具有很大改善,更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别和形式,同时通过技术的载入,使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更加震撼。第三,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会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会使作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在与公众的交互中,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交互将更加简单且更加流畅和频繁,并且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互动时,能更加亲切自然,甚至通过交互达到内心的满足。第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更加密切而完善,跨界合作将更加频繁,在新媒体视阈下,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研究一定会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随着民主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对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施更加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性活动也将更加成熟、可行。同时,公众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艺术交互性越来越认同和接受,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公共互动性艺术将使公众广泛参与进来。

篇6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篇7

1 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属性

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以户外公共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发展,其表现形式逐渐增多。如今公共艺术除了包含城市公共雕塑外,还包括涂鸦艺术、公共壁画、公共基础设施、互动的语言歌舞活动等。公共艺术是一种以开放性为艺术准则,以民主互动性为实质目标,以服务公众为最终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的四个基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特点,其中包括开放性、互动参与性、经济效应和地域文化性四个基本属性。开放性是指公共艺术作品一定存在于开放的城市空间,开放的城市空间不仅是室外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空间,但是前提要求必须是对公众开放的,不能仅对部分少数群体开放,开放的对象是所有公共市民。公共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的独白,它要求公众参与和互动,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涵盖了艺术家和市民大众的交互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艺术创作相比其他的艺术更属于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经济效应是公共艺术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公共艺术不但为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地域文化特性是公共艺术的艺术归属,它代表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是区别于其它公共艺术的“名片”。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涂鸦艺术恰恰涵盖了以上四点属性,所以说涂鸦艺术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公共艺术四大属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2.1 开放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涂鸦艺术最早流行于城市的街头,涂鸦艺术家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手中的自喷漆为工具来传达对世界的心声,回应社会。当代涂鸦艺术多出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的涂鸦、商业街区墙体的涂鸦、美术馆内涂鸦和城市地面涂鸦艺术等等。它们的共性是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在特定的开放空间领域中,所有公众市民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个空间领域进行特定的活动。公共空间可以是室外的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的空间领域,但前提一定是对公众市民开放的,不能仅为少数群体所拥有。

2.2 参与互动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参与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特有属性,好的作品需要被更多的人享有和品评。涂鸦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着公共艺术参与互动的属性。互动性在涂鸦艺术中可以说是一种调动市民对艺术思考的过程和体悟。假如艺术作品没有公众的参与和互动,那艺术作品将是孤立的、单调的。后现代艺术的艺术发展过程强调艺术的亲民性,反对现代主义的自律性,提倡艺术过程的参与性,这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涂鸦作的基本要求。当代涂鸦艺术告别了现代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逐渐转变为寻求与其他艺术家和市民的合作创作理念,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涂鸦艺术,已经不再是艺术家的独白,而是民主参与互动过程中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如英国的口香糖涂鸦艺术。

2.3 经济效应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涂鸦艺术与城市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城市空间为艺术创作者带来了好的艺术创作条件,公共艺术包括涂鸦艺术在内,又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回馈当地城市。以艺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当代涂鸦艺术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德国柏林是涂鸦艺术之乡,德国的柏林墙是公众倾诉内心的艺术载体,柏林墙就像一个巨大的笔记本一样,记录了不同时间的历史文化。德国柏林墙以特有的涂鸦艺术吸引了来自全球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一时期内德国旅游经济因涂鸦艺术而快速增长。柏林墙涂鸦艺术可以说是一项,由涂鸦艺术家发起的,群众广泛参与且带有经济效应的互动公共涂鸦艺术。

2.4 地域文化性在涂鸦艺术中的体现

地域文化特性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公共艺术特有的专属名片,它涵盖了区域内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涂鸦艺术作为当代最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许多涂鸦都涵盖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如东北地区的涂鸦多以雪花、滑雪者、冰块作为艺术创作元素,对涂鸦进行艺术创作,佐证了涂鸦艺术与地域文化能很好融合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进步,当代涂鸦艺术已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涂鸦,它更注重作品的题材原创性和作品的专业性,而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运用正好是解决涂鸦最好的办法之一。

3 当代涂鸦艺术的发展方向――由二维平面向立体空间转变

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45-01

一、走向大众的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形成

“公共艺术”一词一般而言认为起源自约18世纪的美国,意思就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而且特别强调其公共性,是为了该空间而制作的。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不管是在道路上,或是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能看到艺术的影子,艺术品不仅呈现在美术馆等空间里面,现在在公共空间里也有非常多的艺术家作品。公共艺术与空间的结合,感觉艺术不再是冷冰冰、有距离的东西。政府针对公共艺术经费的补助,加上对艺术品的创作,让艺术与我们的心灵相结合。

(二)何为公众的公共艺术

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设置目的之一,公共艺术设置过程需要有民众参与。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面临的目标群体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创作既要反映出开放胸襟,迎接四方来客,又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质,贴近当地公众。城市公共艺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追求。公共艺术必须通过大众参与及社会释读而大众化,最后成为大众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唯有通过公众参与,才可能变成为大众共有。

二、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素

(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体现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怎样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它一定是开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共艺术的创作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与公众合作互动的产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众的参与。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要从个人的风格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这些公众自觉、自愿参与的公共艺术作品,反映了广大公众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在公众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公众的意愿被充分尊重,公众个人的记忆与群体的记忆交叉、融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体现了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三、公共艺术中公众参与的方式

(一)公众参与之互动性分析

在当今的时代下,互动性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与传统公共艺术作品相比,互动公共艺术更注重公众对其作品的体验与互动。其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使互动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作品,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反映和效果。

(二)公众参与之观赏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观赏性不仅停留在看看而已的层面上,如何才能使得群众放松身心,在紧张的生活之中找到喘息的感觉,又如何让公共艺术的设置有一种城市景观的意义,让其成为这个城市的特色乃至世界的特色。这就是对于观赏性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三)公众参与之纪念性分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这就是纪念性公共艺术最基本的条件,这种纪念性的公共艺术多以建筑为主,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物。这种建筑一般能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室外环境,营造出一种带有纪念性的氛围,给凭吊瞻仰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的纪念之情有所寄托和慰藉。对于这种艺术,纪念就是人们参与其中的最主要的方式。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馆等等。

四、结论

篇9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篇10

1 多媒体概述

多媒体艺术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它融合了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杂交”形态,它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数字图形和声音信号在国际互联网上来传播。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跨学科边缘“杂交”的同时,也不能使它成为一个“技术至上”的具有神秘主义性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第一,它的创作方式往往是具有跨学科的“工程”式的分工协作性质,它通常会由艺术家来主导,再由一个制作班子来完成,这里面往往会包括那些专门的技术性人才,由他们来负责具体的技术制作工作。第二,这里面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他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技术人才。就像油画家要了解油画材料的技术特性。但是,不一定要成为专门性的油画材料的制造技术专家一样。

多媒体艺术具有公共性与反公共性,就像“网络是打破了时间与距离限制,实现了全球化资源共享的一种交流方式”那样,多媒体艺术也打破了传统的作品展出方式,任何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他就可以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中,从这一点来说,多媒体艺术是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的表现形式。但是,上面说到的“必备的上网条件与交流技术”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多媒体艺术的反公共性的一面。这里面又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能登录网络是参与多媒体艺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那么它就要同时具备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下载工具。另外一方面,我们说到的“互动性”,也有两种,一种互动性其实是作者设定好的“互动性”,就像我们简单地点击、打开网页,这实际上是由作者事先设定好了的假设的“互动性”,一切都在作者的事先控制之内。而如果我们要实现更高级、更自由的“互动性”的话,就必须要具备更专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但是,这些又控制在少数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术的人的手里,对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掌握这些技术的。这就说明了它的所谓“反公共性”或者“有限的公共性”的一面。但是,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的发展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一是网络连接工具的不断小型化便携化与多样化,在未来一定会能实现更加方便的网络连接。二是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会使我们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更便捷(如无线网络连接技术的发展,将会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及时地连接到网络上)。三是一切电脑技术的发展总是以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为目标,在未来,上面提到的那些专门性的技术也将会更方便一般大众的操作。

2 多媒体艺术的特点

第一,有强有力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媒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想,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第二,具有深刻的观念性。以作者个人的观念为切入点,加上对社会的认知,一起表现在作品当中。第三,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第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髦的话题和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捷地进行报道与传播,它的艺术符号极易与流行文化接轨,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先锋性与前卫感的艺术样式。

3 多媒体艺术存在的条件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多媒体艺术或许还是一种新生的东西,所以,要让多媒体艺术继续存在和更好地让人们接受就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媒体艺术的生效与成功。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显得尤为急迫,官方的认可与接纳十分重要,多媒体艺术得到官方的认可就像是一艘大船得到了风的支持一样,将更加强大。第二,依赖于必需的金钱资本,同时策划人、赞助商、艺术公司及画商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它应该处理好精英意识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不走极端,达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第四,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既然叫“多媒体艺术”,它当然属于美学的范畴。现代的美学不再仅仅属于“象牙塔”,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发端于一种泛化、开放的审美意识,它更多地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互动性就是虚拟性和可变性的一种表现。美学必须超越艺术本体论命题,涵盖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消解审美与反审美、艺术与反艺术的矛盾,形成一种生态美学系统。总之,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融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触觉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多媒体艺术正是这一理论的一个有力见证。正由于它具备了复合性与多元性,因而代表了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

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且具有大容量、携带方便、复制成本低、长久保存等特点。多媒体技术用途广泛,可用于:企业宣传――商业演示光盘、电子名片;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光盘;旅游景点――商用门票型光盘;教学培训――教学培训光盘;产品使用说明――技术资料光盘;软件系统放在触摸一体机中可用于商场导购、展会导览、信息查询等用途。同时可以兼顾VCD,做到一碟两用,即电脑和VCD都能使用,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多媒体手段往往被广泛用于教育,广告等宣传领域。是企业宣传,产品推广的利器,它的主要载体是CDROM光盘(包括异形光盘及名片碟),多媒体触摸屏,宽带网站等。

5 结束语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其实多媒体只是作为生活多媒化的起点,倡导多媒体的多元化,使多媒体不只应用在多媒体光盘上,在“蓝牙”“pocket”等新技术下使多媒体技术、概念真正的走进生活,走进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将会是未来技术扩张的主流,而作为多媒体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将成为未来多媒体技术革命中的焦点,不管是从以PC技术为依附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移动通信业务的各种多媒体实现,以及未来3C时代各种电子化装置的多媒体大融合,数字多媒体都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谷时雨.多媒体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篇11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相应提到,创造优美、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从艺术和公共环境角度审视并考虑的"公共艺术"成为了人们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当步履匆匆的人群偶尔驻足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耸突兀的现代建筑物中时,周围冰冷而毫无生机的环境也许会使人感到一丝的孤立和失落感。即使有电子技术来弥补人们的心理需求,但还是会使人不免感到艺术文化气息的大量流失,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开放的、公众认同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并由大众自由参与的公共艺术创作却可以使环境中的文化含量丰富起来,改善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其具有的丰富的娱乐互动性大大增强了环境中人文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获得欢愉,体会环境带来的优美感、自然感和生命感。

所以,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场所内的艺术作品,应具有与大众产生交流的特点,避免以完全孤立、与公众保持距离的观赏形式存在,而是要从大众对作品的参与及互动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创作出生活的艺术,身边的艺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之产生精神上的交流,真正做到将艺术融入生活。

而提到公共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坐落于美国芝加哥洛普区的千禧公园。这个由芝加哥政府发动,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历史上公众参与最多的公园可以说是一个超级的公共艺术项目。它分别由露天剧场、过街云桥、雕塑、互动媒体、生态环境景观等元素构成,以极具参与性的亲民互动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公众对千禧公园的热烈反响,每年吸引的游客超过40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重塑芝加哥先锋花园城市形象的设计热潮,而且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将这个中心废气地带变成了一个富有娱乐休闲功能的景观区域,是具有大众参与性的公共艺术的优秀代表和典范。

其中,出自英国艺术家安尼诗·卡普尔之手的雕塑作品"云门",被芝加哥人亲切称为"豆子"的巨大雕塑非常引人注目,成为了人们驻足聚集的艺术广场。它高33英尺,长66英尺,宽42英尺,重约110吨,通体全部由不锈钢无缝锻造出来,且经过了高度的镜面处理,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面超大无暇的哈哈镜。它将周围的建筑和天空全部倒映在了光滑晶亮的银色表面上,使人们与城市融为一体,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显现出不同的扭曲和光影效果,这使得单调的外表立刻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游客们喜欢从它下方的凹陷处穿过,到它的跟前触摸、拍照,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形态的反映,这充分地展现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参与性的独特魅力,也可见艺术品并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供少数人欣赏的事物,而是可供大众参与的具有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表现上的通俗性的艺术种类。

千禧公园内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的喷泉与LED影像幕墙相结合的"皇冠喷泉"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者将1000个芝加哥市民的表情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把这些动态的面部表情的录像以每小时变换6张的频率投射到约15米高、6米宽的南北各1座的2座构筑体的屏幕上。与之相伴随的是涓涓流淌的水流和从人嘴中吐出的喷泉,小朋友们则会等待着电子脸孔嘟起大嘴触碰那凉爽水柱的一刻,消除身上的暑热,极具互动性和亲民参与性,是与互动媒体相结合亲民互动公共艺术优秀案例。

从千禧公园这个公共艺术项目可以看出艺术在逐步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大众的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关键之所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不仅仅为了完美展现艺术品的视觉效果,体现其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身处于高密度居住状况下的人们放松身心,拉近距离,营造出人性化的生活氛围,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篇12

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80-02

大多数人将平面设计定义并局限在二维的空间里,其实这种认识是相对比较片面的。为适应当代信息化、数字化的新趋势,平面设计也在融合着多种技术,刺激着人类的感官。

一、互动平面设计作品的特点

互动平面设计作品具有受众可参与性强、作品多维化、有趣味性等特点。

1.可参与性强。传统媒体都是简单的你传我受的单一性强的传播形式,譬如,报纸每天刊登数以万记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能否刊登在报纸上都是记者编辑的选择,只有经过选择加工的新闻才能传达到读者手上,每天还有大量的新闻没有被采集,被采集的也不一定能登到报纸上。而报纸新闻对读者来说,只有观赏性、可读性,读者并不能将信息反馈给编辑,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互动性。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则正打破这种局限性,给观众可参与的空间。例如玻璃台历是用两片玻璃做的,中间夹着一张标有细线的纸,只有将带有月份的透明卡片插在玻璃中间才能完整地看到日历信息。这样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了可以参与的空间,增强了互动性。

2.多维化。多维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二维的作品可以应用到三维、四维空间里;二是多种感官和媒介形成的多维化。多维化综合处理了多种信息,更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的审美趋势,使得平面设计作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3.趣味性。平面作品的美观是很重要的,如果在美观之上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因素,则会使作品以具有亲和力的形式出现。观众在发现美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带有趣味性的东西,理解起来也较方便,也可以加深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印象,同时,趣味性的平面设计作能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二、共同创作方法在各类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互动平面设计作品的分类。按照作品载体分,主要分布在报刊杂志类、日常用品类、招贴类、公共设施类等方面。

报刊杂志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报纸的广告、杂志的反馈表上;日常用品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日用品的设计、视觉元素的传达上;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广告;公共设施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指垃圾桶、长椅、路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上。

2.共同创作方法在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1)报纸杂志类。报纸中最常见的是剪下优惠券并到指定地点进行消费的活动。杂志中的互动设计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日本的一本儿童读物,这本读物不是全部用纸质材料做成,而是有时会加入一些别的材质,例如中间会夹一个小镜子,目的是提醒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新颖有趣。(2)日常用品类。在一些购物袋上,袋子表面是人的图片,设计师将袋子画面上人物的手恰如其分地放在袋子的手把,人提起购物袋的时候,会有一种拉手的错觉,吸引路人眼球,具有创造性。(3)招贴类。在国外,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作品随处可见,设计师想象力丰富。例如户外招贴广告的海报上有一个爆炸头,前面放着一条长椅,当人在长椅上坐下时,头正好在爆炸头的前方,从远处看,就像坐着的人真的有爆炸头一样。在繁忙的工作、车水马龙的街头,看到这样一幕,还是比较搞笑的,得路人轻松一笑,何乐而不为?(4)公共设施类。例如波兰一个啤酒厂将啤酒杯的平面图贴在一些酒店、旅馆的门把手上,人走进酒店旅馆拉门的时候,就像手里端着啤酒干杯一样,也让开门的人有一种喝啤酒的冲动,看似简单的创意,却起到了良好的传播宣传效果,为啤酒厂做了一个新颖的广告。

三、共同创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1.受众心理学方面。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互动平面设计应充分重视视觉的重要性,毕竟平面设计作品首先是通过人的眼睛而获得第一印象的。人是脑力发达的动物,观赏平面设计作品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是在受众累积的观赏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受众在对作品进行观赏思考时,将看到的作品与经验进行衡量比较,产生两者之间类似性、单纯性等。类似性是指两者在形态、色彩等视觉符号中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单纯性是指在作品传达的信息复杂难懂时,受众会感知最简单的部分。平面设计师是信息的传达者,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一次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容纳了这些信息,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观赏作品时实际上是一次信息的分解理解过程,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作品信息进行再创造,得出自己的结论。

2.符号学方面。符号是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的基本符号,无论是进行设计还是受众进行理解,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符号来表达。语言是较早的符号系统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文字是语言符号的文本化、视觉化。文字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传达信息、表述信息的功能比较直接,受众可以更便捷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视觉符号是设计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很多作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眼球。譬如公司的Logo是一种代表性很强的视觉符号,它体现了一个公司的形象。苹果公司的Logo是一个被咬去一口的苹果,简洁大方,方便记忆,我们能在第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苹果公司。视觉符号不像文字那样存在认知困难,世界范围内对于图形图像的理解是相通的,不论你是哪个种族、哪个地域,你都能通过图形图像观察出这其中的意义,哪怕思维存在一定认知差别,你也能大致理解。所以视觉符号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是重中之重。

四、结语

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了美学、设计学、艺术学、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在进行设计时会发现它交叉运用着其他学科,正逐步走向数字化、信息化,从静态向动态转化,从单一的表现形式向多元表现形式转化,从二维设计向三维、思维转化。同时,它与受众的互动性也正逐步加强,与观众进行沟通,拉近普通受众与艺术的距离。

参考文献:

篇13

公共艺术(Public Art)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

现阶段,很多人对公共艺术的理解都比较陌生。其实,公共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简单的定义,它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等特点。但它有其明显的公共性和互动性的特质。它也许会和建筑物合为一体或会导致一个新的建筑学空间诞生;也许是新的公共空间、景观美化、艺术围墙和艺术栅栏、艺术砖砌、艺术大门、艺术窗户、休闲空间、游乐场所或结构;或许只是艺术字体雕刻及墙面装饰的薄金属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织锦挂毯等纤维艺术;也有可能是艺术雕塑、陶瓷;此外还可以是大地作品、摄影、版画、影像、高科技艺术、表演、事件、诗歌朗诵、音乐舞蹈等等;公共艺术也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争议性的;可能事反思我们的历史遗产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强调地方特性和特殊问题等等。可见,它所囊括的范围之大,关联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性体现

所谓公共艺术的文化关联,是指它的生存、发展与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间的连带性及互动关系。

与之相对立的独立的私人性质的纯艺术或架上艺术存在,更显出它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关联特性。如:从呈现的内容上看,纯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可以是个人的、具体的、情绪化的、偏激的,同时也可以是公众的;但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在内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总是平等的、公开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客观事实证明,当一种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公共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它才可能在历史中产生实在的影响和深刻的记忆。

总的看来,公共艺术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第二,与城市相关联;第三,与艺术家个体相关联。

第一,与大众权力相关联

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力的密切关联,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外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现实中的权力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公共艺术是一种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与其他一切话语权一样,要收到政治权和经济权的制约和支配;创建公共艺术的过程就是运用权力队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影响的过程。

大众权力,是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

由于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中,大众权力容易被忽视。而大众权力是我们国家发展公共艺术不容忽视的一个条件。

公共艺术所涉及的领域,正属于大众福利的一部分——和谐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艺术开始逐步自觉的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公共环境等社会福利化建设而强调了艺术——为人们大众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社会生活的本质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类最高的福利,而大众想获得这种最高的幸福,离不开公共权力的保障。

在公共艺术中,大众权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一个是参与艺术生产。这意味着人民不但有权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成果,还有权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参与互动性。也只有决策者(政府或投资人)、公众和艺术家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公共艺术能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环境艺术和审美素质。“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符合社会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

第二,与城市相关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