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的实质

财务风险的实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的实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风险的实质

篇1

在单位财务风险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有着很多的经济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在前几年经济高度发展的状况下,单位财务的风险防控被重视起来,所以当前的经济状况下,就是需要做好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让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单位财务时刻的处在强大的危机之下,做好风险的防控是做好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前提。单位需要在财务风险的背景下,及时的改善单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进行调控,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掌握的程度下。

一、传统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弊端

1.重视财务风险的形式,忽视财务风险的实质

我国的法律在单位风险控制方面非常完善,并且各个企业以及单位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防范措施,财务风险防控成为了企业和单位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单位财务风险需要企业重视,并且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中。有的企业完全为了企业的财务书面状况而完全的伪造企业的财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了单位财务风险始终处在一个高度的危险之中,所以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得不重视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重视风险控制工作的本质问题。

2.重视财务分析,轻视财务信息的失真问题

企业的资料是企业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的资料也是进行财务风险中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当前的单位风险控制以及财务报表中,一些良好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信息失真的最大的表现。财务失真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单位的财务管理了,也代表着我国的诚信问题是迫切的需要解决的。财务失真的问题将会将单位财务风险危机变得更加的严峻与复杂,让单位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加强措施

1.重视企业的自身资料,突出企业的信息和财务的真实性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将当前企业的信息以及对企业信息的检测放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第一要务。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及时的补充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自身也需要面对很多方面的挑战,企业自身的经营以及财务变得更加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对自身的信息管理中,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收集,对企业的资料进行检测、分析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判。良好的企业发展预判,可以让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2.重视企业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关注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下,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没有很好的把握,企业的管理人员就需要重视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企业的工作人员要紧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当前的管理实际,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趋势走向,降低企业在危机来临时的“破产行为”。同时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市场经济分析团队,能够及时的研究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反映到企业中,同时也能够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和风险过后的财务保障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重视财务风险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的预防企业财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可以增强企业财务的安全性。

3.借鉴西方国家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同时兼顾自身企业的特色

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中,其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因为,西方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但是他们企业都很好的解决了经济危机。并且西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对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借鉴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也不是不可行的。在借鉴西方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引入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还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将西方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借鉴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同时,在我国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杜绝一切的虚假行为,为我国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保持在适度的透明化中,并且让企业的经济状况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的发展潮流。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下,企业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的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保证自身企业的合理发展。

篇2

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增长点,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但发展是把双刃剑,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从理论上讲,财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筹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就会产生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资金回收、利益分配等活动,都存在着风险。但在现实工作中,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企业规模做大,就会有发展前途,对面临的财务风险视而不见。许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也缺乏足够了解,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按规定办理各项手续,就算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不必承担经济责任。风险意识不强,经营方式陈旧,未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执行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存在走过场、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导致投入产出不匹配,呆坏账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为追求扩大业务管辖区域而进行的对外投资中,对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缺乏充分调研和足够的了解和分析,对投资项目的相关政策、经营环境以及合作伙伴经营状况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预判不足,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控制度不健全将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突出表现在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如果落后于时展,存在机构繁杂,管理呆板,规章制度落后等问题,将严重阻碍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成为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成因。

二、夯实管理基础,防范财务风险

(一)优化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客观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企业可以不断把握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制定相应的应变预案,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防范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企业的财务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防范风险和承担并分散风险相结合,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通过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部报酬率等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运用财务专业技术,控制财务风险

1.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筹集资金中继续保持。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优化资本结构和抑制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要抑制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企业的流动比率不低于某一比值(例如2∶1),流动比率的数值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此外,速动比率调整到不低于1∶1的安全区域内,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就会增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安全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化解财务危机

一般来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由长期因素造成的。进行财务分析时,企业应从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1)盈利能力,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该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则表明企业在商品劳务市场的竞争中已处于劣势地位,会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危机的连锁反应。净资产收益率及其变动走势与企业的风险危机息息相关,是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2)稳定性,是指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一般在稳定性预测时常用的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流动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权益比率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等。

(3)财务杠杆作用,财务杠杆使企业拥有大于其产权的资产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借款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只要债务成本低于这些资本投入的收益,财务杠杆就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但是,财务杠杆也提高了企业的风险。与企业的权益不同,企业借债事先就已约定了付款条件,如果企业到期无法履行偿债义务,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4)活力性,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率。活力越高,企业的各项资产的新陈代谢也就越快,企业的经营效能就越好。预测活力性的常用指标为: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5)现金流动性。由于企业的现金能反映市场因素变化及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财务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随时揭示出企业现金运转的状况。因此,企业在其经营期内是否面临着生存风险可以通过比较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而直接观测和度量。在企业内部,应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基础建立财务风险的监测系统。

3.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控制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1)重新合理定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位置。从目前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调整到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由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直接管理审计部,使之不但对总公司下属二级企业全方位审计,而且保证对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具有权威性。

(2)转换内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但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而且要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作出管理建议。例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只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的分析。但随着企业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帐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3)转换审计时机,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转换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由单纯的财务审计人员向业务多元化转变。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财务专业人才,而且还应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其他合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篇3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存在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直接会对企业集团的成败产生影响。就当前来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有四种不同的模式,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有各自的特点,也蕴含着不同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企业集团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与探讨,不仅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企业集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当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自己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从实质上来讲,主要是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控制关系来体现的。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子公司仅仅是母公司业务的再扩大,因此不管是在经营决策方面还是战略部署方面都是由母公司统一指挥。这样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在统一的财务部署之后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步伐一致,避免出现财务混乱。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有着一定的劣势,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的是绝对式的管理,因此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会比较差,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财务相关调整反映,也可能会因为信息传递的递延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母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与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经营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相对来说子公司比较独立,不管是生产经营还是财务活动母公司都不能够对其进行干涉。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对于子公司可以进行一些激励以及约束,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考核以及评价,但不能对其进行干涉。因此在这个管理模式之下的子公司在财务活动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的进行调整自己的方案,也能够保证财务相关决策的及时性以及合理性,这样一来,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分散。当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劣势,容易使得子公司的资金支配权以及决策权过大,如果对于财务活动缺乏规划,则有可能影响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集权分权结合管理模式

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针对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的弊端而开发的一种财务管理新模式,这种模式在财务管理中可以根据企业集团母公司集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集权为主与分权为主的两种类型。其中集权为主所体现的主要是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又通过分权的辅助运用,让子公司的灵活性以及积极性得以充分的体现,适合于发展初期的企业集团。而企业集团发展到后期则更多采用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形式,这样让分权的优势在充分体现的同时,也让整个企业不至于各自为政,能够增强整个集团内部的协调性。

(四)星型财务管理模式

星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的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图1)。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以母公司为中心,形成了三级财务机构平衡、地位均等的管理模式。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之下,并不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直接控股管理情况,而仅仅是是根据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每个子公司来讲,可以通过母公司的财务中心获取自己管理范围之内的财务相关数据,然后相应的调整自己的财务活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发挥高度协调的作用,不管是在财务管理的效果还是在信息传递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其财务管理的风险相应来说会比较小。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来源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企业集团也是一样。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来就讲,财务风险几乎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筹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筹措资金是每个企业面临的一项财务活动,而在资金的筹措中也会蕴含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集团在资金的筹措中可能会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资金市场上利息的变化、资金投资收益的变化、宏观环境中产业政策的调整、原材料的供应等等。而每当企业集团承载着这些不确定性的财务因素之后,再加上资金信誉不足,出现资金筹措困难,而导致整个资金成本过高,则很可能会让企业集团的负债过高,陷入经营管理困境。

(二)投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投资是每个企业集团最为常见的财务活动,而在投资的过程中也是蕴含着很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投入一定资金之后,因为市场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当然从实质上来讲,这种风险主要由于财务管理的偏离所致,在财务决策中可能由于信息的失真或者其它的因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或者是投资过多、投资项目管理不当、投资成本失控等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资金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现金流量上,这是企业在财务经营中使得流出与流入的现金流在时间上不一致而引发的风险。这种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的财务赊销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实现促销。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出现赊销过多,而让资金的回收出现问题,让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影响到企业集团的整体运营。

(四)其它财务风险

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来讲,除了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运营中存在财务风险之外,在财务制度以及财务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财务风险。比如说利润分配风险,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能够让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企业集团的信誉以及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反之无效的利润分配政策则可能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让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当然除了利润分配等政策带来的风险之外,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还会面临别的风险。比如说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资金筹措困难导致的高资金成本等,这都会给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作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其财务风险防范的得当与否,都可能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资金的筹措方面、投资方面还是在资金的运营方面都可能会出现风险。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想要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那么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集团来讲,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财务活动,而这些不同也主要是表现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之上。往往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资金、一般性的财务活动来实现的。而为了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企业集团应该在财务管理中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可以将财务组织机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来实现财务的有效管理(如图2)。第一个层次是母公司的财务部,主要针对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资金审批以及重大财务活动进行协调,并制定财务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母公司下所属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需要接受母公司财务部的统一指挥,在保证遵守母公司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第三个层次是集团控股的子公司的财务组织,这类财务组织也是在遵守母公司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来进行自身财务规章制度的建立。这样的一个财务管理体制,既能够加强集团内部的团结,保持财务管理的一致性,又能够发挥子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灵活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二)有效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

与其它的企业形式不同,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会涉及到分权与集权的相关问题,而分权与集权关系的恰当处理与否也往往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而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想要降低财务风险,那么应该在分权与集权关系的处理上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也就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适当的集权,也要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做好分权工作。

而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自身公司财权的不同种类,而进行财务管理权利的有效配置。对于融资决策权,母公司可以集权与分权参半,对于子公司的融资决策限定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以保证其安全性。而对于投资决策权,则应该按照对外与队内的不同形式,进行不同的对待。对于对外的投资决策,母公司则应该将权利集中到自身,而对于对内的投资决策,则可以让子公司自行处理。当然其它的一些财务活动权利,企业集团可以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处理,在坚守分权与集权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来进行权利的划分,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强化财务操作运作过程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来讲,操作运作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强化。首先应该加强企业集团内部的业务管理,在规范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来进行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对于结算方式以及放账的额度都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来保证资金的运行安全。其次,应该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核算跟踪体系,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衡量经营业绩;再次,要强化责任,对于那些逾期不到的账款还采取惩处的办法;最后,子公司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尽量少用母公司的周转资金,减轻母公司的资金负担。

(四)开展财务预算加强财务监督

开展有效的财务预算控制是防范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应该建立起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的财务预算控制,以此来规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集团为了进行财务风险的防控,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财务监督机制,通过财务检查以及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来进行集团财务管理监督。并且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监督来说,可以用派驻财务总监的方式来进行财务活动的监督,也可以通过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方式来进行财务活动的监督。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活动都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也让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风险得到降低,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管理体制不健全。21世纪的社会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促使不同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断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盲目性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资金投资方向把握不准,从而出现内部资金匮乏、成本较高等现象。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大医疗投资力度非常重要,但是医院并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相关工作展开缓慢。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医疗改革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人才少。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念在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内部运用还不够成熟,财务管理风险知识在医院内部员工中还没得到全面普及。主要表现在医院在组织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开会时,员工财务知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员工对医院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没有提出实质性和针对性的意见。由此可见,医院对员工财务方面的知识培训还有待加强。员工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即财务管理观念模糊,没有将医院的发展与自身利益做到有效结合,医院财务人员会计处理流程还不够熟悉、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教育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对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学校对学生财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财务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财务知识理论没有打好基础的话,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时就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工作。企业的领导者和HR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如果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在学校或者公司培训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有些小型医院为节约成本,在新员工入职时没有花费时间和资金对新员工进行单方面的培训,从而导致新员工在开始工作时频频出错。

(3)财务管理内控存在漏洞。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财务管理模式在大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中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风险控制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财务管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财务体制也存在一些漏洞。例如,财务管理内部体系还不够健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强、财务资金安全性不高、财务风险性较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医院在资金、成本、内部控制方面带来了影响。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促使医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医院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虽然可以提升医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医院之间的不良竞争就会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失去效果,无法展开医院正常的资金运转和财务管理工作。甚至还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医院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得不到良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1)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分散性的资金管理模式,造成医院内部资金管理得不出预期成果。基于这种情况,医院管理者需要改变管理观念,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金资源,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减低医院管理、资金成本,加大对预算资金的控制力度,确保医院日常资金的周转。另外,医院管理者还需要定期盘查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避免出现资金冗余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控制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医疗机构员工的个人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医院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原有的财务人员在实际会计处理工作中,其专业知识能力不强,且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医院对财务信息处理不够及时,还会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医院要提供多种渠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其转变懒散的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3)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新会计制度中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是改善医院财务漏洞,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保障。首先,国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优化会计信息编制途径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国家《新会计法》就是针对《会计法》中有关于会计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而制定与完善的,其不仅可以避免医院在权责发生制下出现利润指标纵的现象,还可以促使医院的会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走向法制化、层次化、规范化、合理化,保证医院的资产得以有效支出和使用。其次,医院要根据自身内部结构和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管风险理制度,加大对员工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定期举办有关于提升员工业务素质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由此可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突破管理工作的局限性,需要国家和医院之间的共同努力,为保证医院合理合法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5

目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屡见不鲜,但其带来的效应却不同。健康的关联交易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信息不对称,而且能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相反,不健康的关联交易会影响上市公司独立经营能力和抗外部风险能力,使关联各方利益失衡。当前关联交易出于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

一、关联交易的基本概念

1.关联交易的涵义

关联交易即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指一家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益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而会计准则规定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2.关联交易的特征

关联方交易是介于市场交易与企业内管理交易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交易,其特征如下:

(1)关联交易双方的主体拥有独立人格。

关联交易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律地位,关联交易双方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业活动。

(2)关联交易双方的地位实际不平等。

从表面上看关联方交易属于市场交易,但是实际上由于关联方交易当事人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可能导致交易按其中一方的意愿达成,而另一方则失去了平等谈判的机会。因此,关联方交易更像是管理交易。由于这种双方在法律上平等而在事实上不平等,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才可以在看似合法的情况下产生。

(3)关联方交易往往出于一些特殊的目的。

关联方交易除了购买原材料、销售产成品等与一般市场交易相同的目的外,往往出于规避税负、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等特殊目的,进行关联交易。

(4)关联方交易的信息具有隐蔽性。

一般信息使用者从报表中很难分辨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平,更无法确定关联方交易对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何影响。关联方交易的隐蔽性为上市公司随意调整利润,粉饰业绩等提供了便利。

二、关联交易概况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第一,关联购销的比例最大。第二,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担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一方面,大规模占用资金导致公司重大财务风险,甚至最后被ST的情况并不少见。从中国证券报上看到的信息,上市公司公告关联方资金占用的公示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公告背后所掩盖的问题无从得知,必须进行分析才能抓住实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关联方担保行为频繁发生,而且担保数额动辄几千万,多则上亿,这些担保中违规担保并不在少数。比如2005年包括太极集团在内的重庆20余家上市公司相互担保,涉嫌违规,形成了“重庆担保圈”,大股东抽身后,相关债务由关联公司承担,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第三,关联方重组(包括资产和债务的重组)行为更是普遍。这些关联交易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是机会还是风险,有待商榷。

2.关联交易方式

关联交易是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交易的普遍现象,形式多样,关系错综复杂而市场信息透明度却很低。目前关联交易的类型有以下几种:产品购销中的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中的关联交易、担保中的关联交易、重组交易中的关联交易。其中前两种形式是最主要的方式。

三、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分析

1.关联交易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是因关联交易行为所引起的,由于对未来收益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果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它表现为关联交易产生收益的不确定性。关联交易财务风险涉及到关联企业各方,甚至于整个企业集团,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联方中一方出现重大财务风险,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给整个集团带来致命打击。

2.关联交易财务风险分析

(1)关联方产品购销

关联产品购销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很大,甚至可能成为左右上市公司业绩的调整工具,给上市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关联方如果控制了上市公司的购销环节,那么通过关联购销操纵利润就轻而易举了。

(2)关联方资金占用

关联方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上市公司正常发展。

①影响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大量资金占用致使上市公司长短期资金链断裂,流动资金匮乏,偿债能力严重削弱。

②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资金占用直接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利润,甚至直接导致亏损,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3)关联方担保

关联方担保导致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上市公司自身存在资金短缺风险,仍向关联企业对外担保进一步增加或有损失。不但造成公司的偿债压力,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举债能力,从而影响公司的商业信誉和盈利水平。

②关联担保承担的连带责任导致的直接损失,公司因担保连带责任引起资金的流出,将直接减少公司的盈利水平,加重公司现金周转压力,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4)关联方重组

目前关联方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大多是为了保持关联公司上市地位的一次性休克方法,只是为了度过目前危机的“输血”―即输入大量资金或豁免大量巨额债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颓势。重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但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这种靠非经常性收益提高短期业绩的方法,使公司的长远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3.典型案例分析

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鲁北,自2010年4月30日起因连续三年亏损遭遇连续停牌。*ST鲁北关联购销问题和关联方大规模占用资金奏响了它的衰败之曲。

(1)关联购销问题

*ST鲁北关联购销问题由来已久。从2001年开始,其与大股东鲁北企业集团购销的金额分别为3,312万元和3,576万元,2002年保持在2,000万左右,到了2003年,购销的金额已激增至9,000万元和8,000万元以上,而且当年购销活动中各有5,600万元被刻意隐瞒。2004-2009年关联交易销售额与毛利率情况如表1所示,净利润如表2所示。

表12004―2009关联交易销售额与毛利率表 单位:(亿元)

年度 关联交易销售额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销售毛利率(%)

2004 2.13 25 11.94

2005 1.04 17 3.95

2006 2.03 32 7.42

2007 5.57 57 8.81

2008 5.09 62 -7.75

2009 8.67 248 -6.76

表22004―2009净利润表 单位:(亿元)

年度 净利润

2004 0.22

2005 0.03

2006 -0.06

2007 -0.11

2008 -6.73

2009 -0.48

可以看到2004年-2009年中,关联交易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一直很大。从2007年起已经超过50%,2008年达到62%,2009年关联交易额已高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已高达248%。伴随着大规模的关联交易,其经营业绩一路下滑。*ST鲁北销售毛利率大大低于同行业水平,2008年已至-7.75。大规模关联交易逐步掏空*ST鲁北,致使其盈利能力每况愈下。净利润从2004年开始下滑并在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2008年亏损额达到了6亿多元,2009年仍有0.48亿元的亏损。

不难看出,*ST鲁北因大规模关联交易导致经营业绩一路下滑,关联交易购销导致的财务风险从2006年起开始爆发,至2008年已不可逆转,直到2010年4月30日自食恶果。

(2)关联方资金占用

*ST鲁北重要的关联方有大股东鲁北企业集团,其他关联方无棣宝丰有限公司,无棣海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无棣海生生物公司。正是这些关联方将*ST鲁北一步步拖入衰败的泥潭。

具体来说,大股东鲁北企业集团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累积近10亿。截至2004年10月31日大股东鲁北企业集团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93亿元;其他关联方占用7287万元,合计占用2.66亿元。2005年上述关联方合计仍占用2.56亿元,2006年迫于压力,*ST鲁北公告收回全部欠款。2008年*ST鲁北被占用资金9.19亿元,大大超过*ST鲁北当年的营业收入。大股东鲁北企业集团迫于证监会压力进行了部分偿还,但截至2009年年末仍占用*ST鲁北2.34亿元资金。如此大规模地占有*ST鲁北的资金,使*ST鲁北从2006年起遭遇亏损,而从2007年起开始面临巨亏,原因在于这段时间正是其关联方疯狂占用其资金的时期。

而另一关联方无棣宝丰有限公司,其成立时注册资金仅90万元,但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竟然反复占用*ST鲁北资金累计总额高达14亿元以上,而且这些资金占用根本与*ST鲁北的生产经营无关。这些资金即使按近年来平均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其累计的利息额也达到关联方无棣宝丰有限公司注册资金的四五十倍之多。

这种行为属于无偿拆借上市公司资金给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使用的违规行为,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ST鲁北已被停牌,虽现在正为复牌努力,但如若再不扭转颓势,那么将给公司带来更加恶劣的财务影响,公司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破产清算之路,从此销声匿迹。

四、关联交易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从以上分析看到,防范和控制关联交易的财务风险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定完备的企业契约,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第二,加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力度,可通过区别关联交易的风险和重要程度,将关联交易分层次披露,不重要的关联交易,简单披露;重要的关联交易,则需立即公告;特别重大的关联交易,还需要获得股东的批准。第三,加强证券机构监管,加大对违规关联交易的处罚。如果中小股东发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有隐瞒重大关联交易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诉或向法院,要求相关机构对该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严重弄虚作假或刻意隐瞒重大关联交易,给各相关层次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追究相关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针对那些企图利用关联交易达到不正当目的上市公司和个人,证券监管机构应制订出详细可操作的处罚条例细则对其加以约束。这样才能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管,从而防范和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晶:浅谈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J].经济与法,2010,(2):42~43

[2]叶永辉 许海峰:浅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J].企业家天地,2009,(2):11~12

篇6

我国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和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进入了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如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使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偏离了预期目标,从而导致公司遭受损失的一种微观经济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可能来自于外部因素,诸如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内部因素,诸如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但是内因决定外因,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内部因素对财务风险的诱发起了主导作用。企业降低财务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这对于促进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生的中信泰富、中航油等重大事件,大都是因为忽略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而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资金断流。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控制原因分析

(一)企业风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内部控制尚处于初级阶段

《基本规范》提出,“人”的要素对建立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如绩效的自我评价体系、人员的风险意识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基本构架已经初步设立,基本的内部管理制度也已经制定,但企业文化、风险控制意识、人力资源政策、员工职业道德等内部控制环境的“软件”方面,明显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缺乏认知,对财务风险危险性不能给予充分认识,因而在风险来临之前不能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能够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存在内控弱化、资产流失等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机制。在应用深度上,财务风险管理还有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难以到位,抵御财务风险能力较弱

1.公司治理动力不足。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国有控股公司等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履行所有者的职责,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公司中,由于国有控股公司出资人不到位,使得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互相制衡机制失效。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东只是拥有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雇佣的经理人员由于和股东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可能做出背离所有者意愿的事情。公司剩余收益与这些经营者或者国有产权代表的实际利益关系不大,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公司治理动力去履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责任,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履行好相应职责,导致经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使得公司和股东利益受损,这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力不够。

2.股权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股东拥有半数以上的股权,造成股权过于集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控股股东会直接委派上市公司董事长,这使得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董事责任淡化,从而难以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管。二是流通股比例较小,股权的流动性较差,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中小股东主要以二级市场的“逐利”为主,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兴趣不大,这导致高层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大股东侵害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经理层侵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等。

内部控制首先体现了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还考虑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员工等团体的利益,股权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使得董事会成员与企业管理者高度重合,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监事会难以有效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管理结构混乱,工作权责不清,部门间协调和沟通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横向的协调关系,导致同级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

3.风险管理机制缺乏。风险管理机制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一个整体。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具有较高的难度,因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比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等等,但是很多企业缺少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缺乏风险识别机制,由于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不被重视,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缺乏全盘考虑,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地接受风险,风险出现后去分析风险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进行解决;二是企业内部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内部控制往往都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才进行弥补,风险应对机制缺失。三是企业内部缺乏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形成健全的风险控制价值观,风险控制观念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管理机构和考核制度支撑。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背后,许多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遭到证监会的特别处理,甚至退出股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后,诸多大型国际企业瞬间倒闭,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良好的企业内控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误和风险,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如果内控未被有效执行,则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发生。全球曼氏、雷曼、贝尔斯登、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国际知名的企业集团,虽然拥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度,但仍然会产生财务风险,其根源在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不够,源于企业经营层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自上而下的执行过程中产生了控制盲点,导致了这些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从公司领导层到全体员工都要真正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位员工思想之中。

首先,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解决国有股过于集中的问题,发挥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通过适当分散股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推行经理层适当持股制度,通过经理人适当持股分享企业剩余利润权的一部分,来推动企业经营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积极性。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对独立董事的工作加以约束和考核,严厉惩处违反执业道德的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素养,掌握必备的财会知识,熟悉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强监事会成员的代表性,比如监事会成员中应有适当比例的中小股东和职工代表。最后,设立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这对于大型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内控委员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直接任命内控人员,负责企业整体的内控监督管理工作。这种制度设计尽管会使得企业监管成本会比较高,但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对于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和防范却是必要的。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程序,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控制。

1.筹资风险的控制。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和资金周转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决策可行性分析阶段防范不良风险。近期的温州企业破产风潮就是由于企业筹资决策不合理,在政策调整中无法及时转变经营策略,从而陷入财务困境中。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等方面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比率有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资金安全率等

2.投资风险的控制。无论是债权股权投资还是长短期投资,企业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权限,预计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进行投资经济活动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实事求是地论证需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3.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当前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人员能力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风险来源复杂多样,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将政策、市场、人员和技术等因素融入企业发展目标和管理体系;必须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首先,要建立全方位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以确保企业组织体系运作流程的不断优化。对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风险的评价,评估出项目风险的种类和级别,对企业重点项目或者特殊事项进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以便寻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或控制措施,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各利益相关人及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再次,要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和道德的价值观念。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软因素”,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会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起到遏制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职务犯罪等行为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4.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美国COSO委员会以及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都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保证公司经营的合法合规;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保证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教果。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覆盖企业生产、销售、核算等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体系,着重关键环节的控制,比如严格执行授权批准控制、完善会计系统控制,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做到全面、合理、科学的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合规合法性控制、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授权分权控制、不相容职务控制和复查核对控制。首先是事前监督。建立一套健全可行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内部各部门牵制制度,通过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避免在操作上出现人为因素。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严格“岗位责任制”原则,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严禁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其次是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加强复查核对控制。规定每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复查核对,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以免发生差错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事后监督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三、结束语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或是大规模的营私舞弊现象都是企业内控系统失灵造成的,“中航油“公司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同时财务风险也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有效监督,财务风险的分析为企业建立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据。企业应根据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经营复杂性等实际情况,建立与自身相符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公司治理等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分析。通过二者的结合,及时监测、预警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尽最大可能降低财务风险,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篇7

一、引言

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和管理“瓶颈”。近年来发生的华源系、三鹿集团、深南电等重大财务危机事件和温州企业破产潮,大都是因为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而导致的财务状况恶化甚至资金链断裂。在当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仍不容乐观,企业财务活动中无法预见和难以控制的各种因素使财务风险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之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暴露出企业管理能力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产生于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企业通常无力施加影响和控制,但是内部因素是由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环境产生的,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治理来加以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内部控制本质上是组织内部风险的一种控制机制,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内部控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8年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也强调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和降低财务风险的作用。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董事会各项治理是否妥当都会影响公司内部治理的效果,因此董事会的特征和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风险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2011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会的内部治理效应角度,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Elloumi and Gueyie(2001)以92家加拿大商业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及外部董事比例减小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但外部董事担任多个公司董事职务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使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变大;经历过高管更换的财务困境公司受两职兼任结构的影响显著。Bryan等(2004)发现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作为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公司具有更少的应计额高估,即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Burak等(2008)认为,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风险的降低不一定会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如独立董事对于将资金投放于收益率较低项目而未能起到有力的监管作用。Ashbaugh-Skaife等(2008)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因容易导致无意识的会计差错而产生盈余噪音,从而提高了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降低。Bargeron等(2010)发现美国SOX法案并不鼓励企业采取冒险行为,上市公司减少投资、增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有量和减少冒险的行为,能显著降低财务风险。

吴超鹏、吴世农(2005)基于“价值创造观”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监督公司管理层,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王克敏等(2006)研究结果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财务困境概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一结论也被汤亚莉(2009)所证实。王宗军、李红侠(2007)通过建立公司治理因素对公司财务困境影响的评价模型,发现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降低公司发生经营困境的可能性,而董事会规模及CEO两职合一状态对公司财务困境无显著影响。邓晓岚、陈朝晖(2007)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因素对其财务困境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实证结果发现:(1)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发生财务困境可能性呈显著的负相关;(2)董事会的规模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对财务困境发生概率无显著的影响,这一点与Abdulall(2006)一致。于富生等(2008)研究公司治理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发现在公司治理的董事会特征中,总经理与董事长的两职分离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会的规模与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向锐(2008)发现会计专家型财务独立董事和金融型财务独立董事能够降低公司经营风险,而会计型财务独立董事和监管型财务独立董事与公司经营风险并无相关性。这一点被万洪波、陈婷(2012)所证实。程晓陵、王怀明(2008)通过实证得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有利于规避风险,实现经营目标。吴晓晖、娄景辉(2008)认为加强董事会职能和效率,能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公司的风险。陆宇建等(2009)发现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尚未在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作用,但在改善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呈现了一定的效力。赵磊、彭大庆(2009)在引入公司治理指标进行财务困境预测时,发现在公司董事会特征中,适当地召开董事会会议和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财务困境发生的可能性。刘霄仑(2010)通过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之间关系的分析,将业务模式既定状态下的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归为固化风险,并且提出内部控制的含义就是对这种固化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人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独立董事能否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高级会计师、执业会计师等职称和经过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教育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财务专业能力和背景。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等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假设二:两职分离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董事会的履职环境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董事长是否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两职分离的公司,董事会的履职环境好,有利于董事会的监督和执行效力,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假设三:董事的报酬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差异比较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较高的报酬会影响董事的独立性,因利益牵绊有可能形成合谋,不利于其职责的履行;但也有学者认为良好的报酬可以激励董事发挥积极的监督意愿,从而更有效地执行监督职责。本文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良好的报酬对监督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内部治理机制,降低财务风险。

假设四:董事会持股数量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董事会持股可以对董事会履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加强控制效果,改善董事会效率,防范财务风险。

假设五: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可能表明公司已经存在比较大的财务风险。

有观点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是董事会积极工作的表现,能够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督职能,提高公司的内部治理效力,从而防范公司财务风险,改善业绩水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公司业绩就越好,因为高频率的董事会会议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可能表明公司已经出现财务困境的征兆,为了有效应对和化解较大的财务风险,董事会需要增加会议次数。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公司都实现了两职分离并且取得了标准审计意见;Z值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财务状况大体良好,但各公司之间差异很大,中值较低说明财务风险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ACID的均值是1.4064,中值是1,说明大部分公司都满足了《关于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要求,但均值和中值很小说明上市公司配置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独立董事人数普遍偏低,并且仍然有很多公司没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LnR均值和中值为4.5636,说明我国目前独立董事报酬比较高,标准差较小说明公司之间存在差异较小;BHolds标准差比较大说明目前我国董事会持股数量的公司间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有53.83%的公司董事会持股数为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

(二)回归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表2是用逐步线性回归得出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独立董事专业背景ACID与Z值正相关,Z值越大说明企业越不容易破产,即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有利于公司防范财务风险,证明了假设一的结论;但是两者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参考前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为遵守《指导意见》中要求必须配备一名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的硬性规定,聘请的具有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少并且没有使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两职分离APART与Z值正相关,说明较好的履职环境确实能帮助董事会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降低财务风险,证实了假设二;但是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有些公司规模较小,两职合一反而能提高监管效率。前三名独立董事薪酬和的对数LnR与Z值显著正相关,证明了假设三,说明薪酬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能够激励独立董事更好地履行职能。董事会持股与Z值负相关,与假设四的符号相反,结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这可能恰恰说明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从而影响了董事会的监督效力。董事会会议次数Fd与Z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不是董事会会议越频繁公司的绩效越好,反而恰恰说明可能公司已经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的增加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风险,证实了假设五。三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ROA、资产负债率均与Z值显著相关,说明了规模越大或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ROA的增加可以有效应对财务风险,这些都符合经济规律。

表3是膨胀因子系数的检验结果,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共线性,结合表3中的F值和R2值都能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另外,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引入净资产收益率ROE对总资产收益率ROA进行替换,实证结论基本不变,因此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良好的董事会履职环境有利于董事会的监督和执行效力,从而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良好的报酬可以激励董事发挥积极的监督意愿,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内部治理机制,降低财务风险;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数量普遍偏低,没能发挥出对董事会履职的积极作用,影响了董事会的监督效力,说明董事会的治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不代表公司业绩就越好,反而是公司已经出现了财务困境的征兆,为了有效应对和化解面临的财务风险,董事会需要增加会议次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来完善董事会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1.贯彻执行《指导意见》的规定,将政策落实到位,监督指导上市公司切实有效地发挥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治理作用,增强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监管机构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上市公司配置会计专业背景独立董事人数的规定。

2.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增加董事会持股数量,塑造良好的董事会履职环境,完善董事会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从而解决机制上的障碍,进而不断加强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伟民.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9(3):182-183.

[2] 翟金花.公司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困境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1(4):37-38.

[3] 万红波,陈婷.独立董事财务背景与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相关性[J].财会月刊,2012(18):46-48.

[4] 黄玉梅.金融危机下的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191.

[5]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49-54.

篇8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在会计学界里,关于风险的定义最不一致的就是与风险对应的是损失还是既有损失又有利得这个问题。尽管存在不一致,但都暗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风险是由某些事件引起的,这些事件具有不利性的一面和有利性的一面,事件的不利性让人们感受风险,而它们的有利性让人们追逐风险;第二,这些事件会对企业的未来造成影响,并会产生不同的可能性结果;第三,未来将会出现这些可能性结果中的哪一种是无法预知的;第四,风险是建立在对未来存在预期的基础上的,只有对未来存在预期,才可能出现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偏离。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

二、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企业自成立之日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风险的认识和处理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风险管理也成了企业不得不走的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可将风险管理分为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级和报告、风险控制和管理。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以往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都在第二和第四个环节,对风险识别的研究并不多。风险识别包括了两个基本过程:要发现有哪些风险;要对这些风险的来源或者原因加以分析。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需要为以后的环节做铺垫,因此要通过风险识别来发现风险以及找出发生这些风险的原因,从而能继续分析这些风险所可能引起的各种结果以及发生这种结果的可能性。每种方法都有其所适应的特定环境以及优劣势,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选择,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相反他们可以相互补充的。组织图分析、审查财会账目、实地盘查等方法比较简便直观,能对企业的薄弱环节或者是损失情况给予反映,根据德尔菲法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风险的比较关键和权威的意见,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法和计量经济模型法来分析专家所指出的风险因子及其权数等,或者利用幕景识别法对这些风险因素逐步替换,比较出现的风险和后果,这样就可以在多个幕景下掌握各种事态和情况的发展趋势。

做好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尽可能全面的识别风险因子,完成风险识别过程,那么风险的度量、控制和管理也都难以实现,而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也有着不同的风险识别能力,因此风险识别需要人们依赖于在长期风险管理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不断探索,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由于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其相应的风险,因此目标的制定自然就成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骤,并将其确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企业的目标是由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去实现的,这些部门也就成为风险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目标与相应目标的风险确认后,定期地进行风险测评成为风险监控的重要过程。风险的测评,不仅要有测评结论,还必须对今后的控制提出前瞻性提示和防范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就是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控,就是要通过制订流程、执行流程、监控流程,来控制“不同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1.相互牵制原则。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2.协调配合原则。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明确检查标准,责、权、利统一。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中,企业的领导者处于风险控制的核心,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自觉遵守内控制度的决心和行为影响着企业风险控制的成败。

结束语:目前,企业风险的防范意识已越来越强列,这将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当今世界中,能够在风生水起的全球化经济圈内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的必定是那些能驾驭风险、有效控制风险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育宪. 企业管理的一个新分支——风险管理, 管理世界,1985,3.

[2]刘爱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2008

篇9

风险就是在公司运行过程中会对公司的运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财产保险公司自身就是“经营风险”的经济单位,它的价值和利益来源就是承担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承受风险来获取利润,是保险公司的主要特点,其不但要承担和改善投保人的风险,还要防御自身风险。所以,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是穿插在保险经营的产品规划、核算、承保、赔偿、投资和再保险的过程当中。现在的金融发展变幻多端,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对自己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范围广

财产保险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资本金以及保险费收入,集中保户资金承担未来不确定风险,所以在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中,负债占比较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来源体现多样性特征。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包括所有的产业链。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产的集中管理

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都是采用集中管理方式,集中收付资金,分支公司的保险资金收入都是借助网银、资金平台和集中收入户这些方式将资金流入公司总部的,总部集中管理金融资金和有针对性进行投资。采用什么方式来管理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和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同时分析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大小,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会计负债不确定

财产保险公司是一种以负债模式经营的机构,负债主要表现为各项准备金。其保险资金很多都是短时间的负债资金,由于财产保险发生风险的时间不确定以及偿付的资金也不确定,就造成了保险公司负债的时间也无法确定和偿付的资金也不确定,这就提升了财产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

(四)投资变现容易

保险的基本作用就是对经济的补偿和分担风险,保险公司在风险出现的时候需要立即向投保机构或者投保人进行赔款,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内部拥有大量用以支付的现金,这样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流动资金要足够大,还要容易转换成现金,来保证能够在投保人发生风险的时候及时进行补偿,辅助投保人灾后重建,更有效地将保险公司的作用在社会中进行宣传。

二、财产保险公司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将偿付能力和财务授权管理规范化

1、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首先要对财产公司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理念进行调整,以平稳经营、效益第一作为公司基本的经营理念,实行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进而对收益效率进行提高。其次是增加资本金,来降低由于业务增长过快而导致资本的资金短缺压力。然后,加强偿付能力内部管理,增加资本金,以缓解业务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本金不足的压力,提高投资收益率,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最后,建立和完善保险社会监督体系,提高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与效率,构建一套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专业机构评估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2、对分公司财务授权的控制和管理进行提高

在控制分公司授权时,相关约束资金的使用和授权事宜是通过授权文书对进行控制的,从而使得在管理时有标准可以参考。分支公司对于外界环境来讲没有法人资格,总公司安排相关的资金筹备工作和投资业务的决策,财产保险公司要根据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方向,根据公司的管理机制和授权文书对这些方法机械能管理,按照总公司的发展计划和管理控制能力,适应不同方式的管理需求,将各管理阶层的管理控制权利分配明确,完善公司内部的机构框架和步骤。将公司内部的职责分配明确,完善分支公司的财务管理控制体制,对分支财产公司的财务管理实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控制,进而提升分支公司的工作效果。

(二)增强对保险资产价值链的管理控制

1、对资产分配的控制

根据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和计划指导,财产保险公司在根据公司经济发展、市场走向和各种资产获取利益分析报告的前提下,制定了长周期战略资产分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资产框架、战略发展要求、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走向来明确战略分配方法;再将市场情况结合起来,遵照法律要求,设计各种资产交易的分配方式,确立各种投资限额和业绩标准,准确控制资产分配的风险。

2、控制财务负债风险的措施

在财产保险公司管理中财务负债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组成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可以接受风险的范围内对财务负债风险进行控制是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保证能够使财务目的实现。在制定财产保险公司的运行策略和经营模式时,要将负债和资产关系的融洽度作为根本。如:合理厘定费率,提高保费充足率;加强理赔管控,降低赔付成本;加强资金回收,避免呆坏帐的损失等这些方式来增强偿付能力应对出现的财务风险,减轻财务上出现的压力。此外,财产保险公司还需要结合保险公司资金负债的财务特点,加强对公司盈利的管理、周期管理、评估风险,提高公司产品的开发率,和相关的部门一起探讨、评估风险。另外,财产保险公司应该结合财务负债资金的特点,选用合理的负债管理措施以及控制技术,以科学为依据评估资产错位风险,以此来增加负债管理控制的效率。

(三)加快对财务的合理化建设

1、严格收付费的管理控制

对于增加保费、截留保费、造假批退、跨年度更改保费、不严格遵守条款费率、随意更改条款准则、退保这些状况的时候,财产保险公司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增强保费的收支、以及各项支付的管理控制,将收费岗位和业务实行岗位的联合工作落到实处,将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受益者和真实领款人的身份校正工作落到实处,确定收费单位的真实性。此外,加强财务集中支付管理,保证账单相符、账实相符,进一步优化支付流程,严格各流程的审核、审批职责,理顺上下级、部门间协作关系,提高支付的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收费体制,采用转账结账的方法,制定收支费的管理方式,为了防止出现非法挪用、占用、支付保险资金情况的出现,要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

2、提高原始凭证和单证的管理力度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原始凭证和有价单证的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承保过程中有价单证领用、流转的安全性,针对申请领取有价值的空白单证的单位和个人,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将单证的日期、名字、流水号、数目、领用数目在有效期限内进行登记,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回缴、核销和盘点。

3、加强对日常财务的管理与控制

加强日常财务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首先,财务保险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应该制订收取保护费的管理方式,在制度上禁止应收保费的出现,同时,要全面推广“见费出单”的保险类型,从根本上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应收保费的余额。其次,财务保险公司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要求,明确各项费用的使用领域。根据保险法、保监会和会计实务的规定,坚决禁止向没有资格的个人和单位支付手续费。主动配合单位,在进行结账时根据单位的要求使用发票的方式进行结账,同时使用转账的方法来进行支付。对于有些个人的分公司,需要和当地的税务单位交流,最后以税务单位同意的方式,将资金转入账户。然后,提高对风险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对公司财务的数据的真实性和业务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的管理,特别是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财务风险管理,比如虚架理赔、虚列费用、虚假准备金等。再次,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在保监会、审计、税务、审计等管理单位管理力度的逐渐提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违规情况被显示了出来,使得公司合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设完善的内控制度,提高财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力度,及时预警存在的风险隐患。最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下达预算目标来控制经营过程,为了保证公司财务管理相关措施的顺利执行,要使用预算执行对偏差进行纠正和调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公司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评估和预测风险,不断地健全管理控制体系,充分的发挥财务工作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强化对风险的管理控制程度,避免和预防财务风险,提高管理部门对部门内外部风险的管理力度,以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作为管理的主要方向,这样才能促进保险事业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关键环节。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存在着部分财务风险内容,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一、财务风险概要

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的各项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不能够提前预测或者无法进行很好的控制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能够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进而导致计算结果和实际结果不同,企业将因此遭受损失。由于财务活动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它存在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因此控制财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二、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

在铁路施工企业中,其财务管理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资金管理。在铁路施工企业中,通过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实现企业资金管理。主要责任成员是包括董事长在内的相关财务负责人。他们主要对资金的运用和筹集进行控制和负责。

投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是一项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及公司的证券投资等资金管理任务。

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三、财务风险的具体内容

投标风险。在进行项目投标时,企业需要向相关部门缴纳投标保证金。当下,缴纳保证金的形式以现金形式为主。在实际投标过程中,企业的某个项目标段常常要用几百万元的资金作为保证金。这些保证金一经缴纳,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就无法被退换,即使企业没有中标也无法短时间内拿回保证金。中标签订合同时,要根据投标时的报价进行签订,如果有出现报价不合理或者是有漏项时,企业也无法进行报价的修改,否则保证金就会被相关部门没收。在实际投标中存在项目的不合法立项,有的招标企业项目资金根本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投标人将会遭受的财务风险将空前扩大。

合同签订风险。在企业进行施工时,为了保证双方能够合法的执行自己的义务,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施工开始前选哟签订合同。在建筑市场,承发包双方进行的是先定价后成交的一种期货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远期交割的性质,这种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遭受很大的财务风险。

施工过程的风险。在工程施工阶段会产生一些财务风险:

施工材料的供应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承包方资金不足或者运转不开的现象。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承包商必须保证施工用材的供应充足。由于资金短缺,承包商在进行材料采购时经常会赊销或者采用有欺骗性质的手段向材料供应方采购建材。由于资金的长期短缺,材料供应商为了保障自身资金的正常运转以及资金安全,就会向承包商催款,在得不到相应款项支付时,供应商就不得不采取诉讼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相关执法部门就会将工地的资产封存,并且对承包企业的账户或者施工项目进行冻结,这样以来将会给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害,同时施工企业的信誉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成本管理风险。成本管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成本管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施工项目能否按照预定的成本计划进行施工等。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到位或者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引起财务风险。

铁路施工质量引发财务风险。由于一些企业忙于扩大自身的规模,企业中会出现以下不良情况:企业对工程的管理力度不够;资金运作出现问题以及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不重视等,从而导致企业施工质量不达标,项目就会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这也造成了财务风险。

分承包商管理不到位所引发的风险.项目分包时,由于总承包商的管理缺陷,导致分包合同的签订不够及时,结算过程存在缺陷等问题。由于监管缺失,分包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怠工等,这些都给施工单位带来的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

四、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增强风险意识。为了减少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现行的决策程序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前期工程承接的论证、调查以及决策程序,并且将在企业管理机制中成立投标风险评估部门,减少投标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规定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以下三点:招标企业资金不到位时,坚决不投标;大量垫资的项目坚决不接;没有科学规划的项目不能接。

强化收款机制。在企业中建立专门收款人员,加强收款管理制度。相关人员要全面负责收集应收款项的信息,并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将信息传输给上级领导;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对收款业务人员负责的业务实行责任承担制。

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铁路施工企业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技能改革。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内部技术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要实行对外技术研讨,交流新技术。为了保证铁路施工的科学严谨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企业应该增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及时把握铁路技术的最新技术,并和同行业高技能人才进行交流研讨,吸纳新技术。同时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这样既可以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又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就能够让建设单位在技术以及服务上对企业存在依赖性,增强铁路施工企业的主导性,提高其在经济合同中的地位,从而最大的减少财务风险。

工资支付。在对农民工的使用情况上,施工企业要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这样方便实名制管理,在工资发放过程中能够将工资发至每一个工人,并保存农民工身份证。这样就会杜绝不合理的讨薪情况的发生。对于分包公司,企业应该同其签订借款协议,由企业直接支付部分资金供分包公司发放工资,这样就减少了工资发放的环节,效的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

五、结语

总之控制铁路企业施工的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企业针对自身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提升自身的地位等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企业实施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实施了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目前全世界范围成熟的通用的适用于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工具就是企业资源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无论选择使用哪家公司的ERP软件,无非都是将标准化系统软件结合企业业务实际所进行的应用开发。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成功达到目的和理想效果的不多。现实就是系统往往与业务脱节,主要表现是物流信息流不一致,出现差异无法追溯等问题。非但没有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反而成为企业的管理负担。要想避免通常出现的这些问题,企业在决定实施实施ERP的时候,就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支持、中层的主导调度、基层的全员参与,这是关系ERP上线成功的关键条件。

通常ERP在企业中的落地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即业务调研、方案设计、上线实施、运行评估。只有识别、评估和充分应对这四个步骤中的过程风险点,才能使得ERP在企业中更好运行,从而达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有效控制。

一、业务调研阶段

ERP的实施是围绕提升企业管理为最终目的来的,因此了解企业的管理需求、业务流程的设置、产品技术的特点、财务核算的方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业务调研阶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从组织框架了解到流程的设置都要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将相关需求、认识转化为输入,为进行后续的再加工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风险点的控制。

1.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

虽然业务调研阶段的工作主要为需求确认,但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应当同步进行,比如产品的品种结构、产品BOM构成数据、产品销售分布数据、产品成本信息等。这些基础数据对下一步的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非仅限于流程的认知和需求的调研。

2.强化培训,取得支持

培训的内容可以结合调研需求,充分描述未来的流程概况。例如:材料稽核可以放弃手工稽核,减少工作量;出入库情况可以不需要通过手工报表,可以直接读取系统。这些流程都做到在ERP落地,基层管理者才能得到的便利。这样的培训与灌输可以增强系统上线的信息,取得基层人员的支持。

3.管理需求的调研

在笔者所了解的ERP实施企业中,都实现了将业务流程与财务会计流程的结合,建立了事件驱动的业务财务体系。但是却鲜有企业将自身的绩效考核、管理需求嵌入到ERP系统中,这不能说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失败,但是确实是ERP实施的不完美之处。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是,前期调研中很少涉及运营、人力等各个管理职能部门。觉得这些职能部门很少参与业务流程中来,因此忽视了管理需求的调研,ERP实施上线后,业务财务一套流程,在绩效考核、人力管理中又新建其他流程,往往造成数据差异、管理浪费。因此需要在实施项目前期就要深入调研管理需求,例如分部销售的区域划分以及业绩考核情况。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数据颗粒度的程度是否能够满足管理应用的要求。

二、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对一个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即在充分认知原有流程的基础上,结合ERP各模块业务实现功能,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这个过程中需要决定是否实施生产模块、采购模块等,并且是一个反复论证的阶段,需要不断取得管理层的信息确认并进行深入的方案讨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

1.基础数据和数据颗粒度的细化

结合上述管理需求,基础数据的字段设计与数据颗粒度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的应用需求。当前很多一体化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某一维度的数据往往方案设计中没有涉及,不能进行数据提取时只能重新手工建立分析数据,造成管理资源的重复浪费。这就体现了基础数据以及数据颗粒度的重要性,它决定了ERP上线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考虑并设计所涉全部业务流程,防止遗漏

经过一阶段的调研,应当充分考虑所有流程的设置问题,防止出现只考虑主流程,而不考虑分支流程的情况。例如,生产制造企业中三包件如何出库?拆解废旧包装物如何进行流转、结算,这都是非常细小且实际存在的分支流程。如果方案设计阶段没有纳入,等到实施上线时就很难再进行调整,容易造成流程外循环,从而失去了控制的手段。

三、上线实施阶段

上线实施阶段是最为艰难而又辛苦的阶段,因为这是需要项目组与全体基层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阶段。本阶段涉及的人员较多,从库管到销售,从采购员到生产计划员,从技术人员到财务各岗位人员。因此如果这个关键阶段不能够齐心协力往往导致ERP项目的前功尽弃。此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风险点:

1.不断进行岗位操作训练,建立实用可行的岗位操作流程

通过培训能使业务经办人员快速适应和掌握操作流程。在本阶段时业务经办人员往往不能系统地理解岗位操作的目的及上下环节之间的关系,必须由项目组成员建立切实可行的岗位操作流程。只有对各个模块、各个流程的操作人员进行不断的重复性训练,使之加深理解,才能熟练正确地操作。就像日本丰田的道场一样,不断训练达到傻瓜也能操作的目的,从而为EPR的真正落地奠定基础。

2.严谨时间安排,严格按照财务节点规范要求

上线实施往往会伴随着财务账务的月结工作,因此在上线实施过程不能拖太长的时间,时间拖得越长,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要通过严谨细致的时间安排,并要充分考虑财务月结的时间点去控制前期业务的完成时间。只要第一个月结工作的成功,基本就能决定ERP系统能够实现落地。

3.要充分暴露问题,并确保及时解决

实施上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对方案设计阶段的审查与修正。在此阶段中项目组应与基层操作人员通力合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暴露出来,经过充分的沟通,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切不可进行后台流程外操作以掩盖问题,确保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通用性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系统推广。

四、运行评估阶段

运行评估阶段标志着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业务财务一体化,但是仍会存在着较多问题。运行评估阶段就应充分利用项目咨询公司的服务职能,对操作人员继续加强培训,并对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确保一体化各项工作能自称体系、自我调整和运转。本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控制:

1.固化流程操作,完成数据规范

ERP项目应用开发中的各项数据字段均是为企业管理需求而服务,应对流程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维护的准确性加以要求。可以将某些管理用的字段定义为必填字段,防止日后操作产生不规范操作,造成数据缺失。例如,销售客户信息必须维护到客户的税号、银行账户信息以便今后实现与金税系统的接口;销售板块必须加上国内大区。在系统中通过设置固化流程,并进行数据规范,以达到管理的需求。

2.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报表开发

通过运行实施后,基层操作人员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会产生较多的需求,例如导出的表格不是EXCEL格式,无法进行数据后续再加工等。此时企业内部就应积极梳理需求,要求项目咨询公司进行一些适合业务使用的简单实用的应用表格开发,例如开发应付模块的未开票明细表等。只要数据颗粒度足够细致,相应的应用表格开发是较容易获取的。

篇12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目前,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类型。第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这种情况出现。

针对上述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控制计划,降低风险。

第一,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要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相关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和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的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

第二,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市场经济中,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大量的企业负债经营实例分析,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负债经营失误的原因。

第三,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平衡器作用。

篇13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必须面对着极其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公司因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使财务活动遭遇到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得经营的绩效风险性大大增加,从而造成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倒闭。因此,科学系统地对财务风险引发的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指导上市公司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加强风险控制能力,保持公司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并在未来面对相似的危机时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筹资管理不当,资本结构不当,导致负债过多

许多上市公司负债比例过大,到期无力偿还,从而引发财务危机。这是由于筹资不合理,造成资本结构不当而引起的,即公司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对公司的财务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公司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2、公司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流动资金短缺、甚至断流

流动资金是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血液和命脉,是各项决策的财力支持,决策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流动资金短缺的危机,引发财务风险。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失误、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对外担保带来的财务风险、盲目的多元化战略等都会使企业走上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危机的道路。

3、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风险应对能力差

风险应对能力差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研究难题。面对财务风险时,如何化解财务风险和处理财务风险后的遗留问题,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今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

4、上市后的更多责任,导致公司财务压力大增

上市公司的经营与业绩将对更多的投资人负责,即公众股东。而经营业绩和股东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公司股价的涨落。也因此,上市公司接受更大群体的监督,财务信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使得公司不得不在股利政策上花些功夫,从盈余中留出一部分发放股利,并支付高成本的披露费用,造成财务压力。

5、利率的变动,导致利率风险

既然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运用了债务筹资方式而产生的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那么在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债务利息或优先股股息等固定性融资成本是一个基本因素。因此,利率是一个基础性因素。而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时常发生增长变化,而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三、规避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控制资本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也可以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却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因此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非常重要。在筹资管理方面,上市公司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负债规模,在债务利息率低于投资利润率、合理确定借款额度和还款期限、采取最佳资金来源结构的前提下,权衡成本和收益,适度负债以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要合理搭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以达到最理想的资本结构。

2、健全科学的财务决策制度和体系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结构,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切忌主观臆断,对每一种可行方案都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这样可以使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中,可以通过公司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公司可以与其它公司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公司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

3、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能够正确地处理财务预警权和经营管理权的集中与分散关系。可以细化为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证监督控制能力,明确会计和财务的分工,并且确保企业经营者不干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等。此外,公司还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以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与监督。

(2)科学化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监督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收款安全,一方面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分工明确、互相牵制、责权分明的应收账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4、采用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和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可根据自身行业性质和特点,以及持续经营情况,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考虑影响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因素与市场反应,选择适合公司的、稳定的股利政策。其间应当综合考虑契约和法律法规等法律因素、变现能力因素、偿债需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资金需求因素、财务信息的影响因素、股东投资目的因素等。

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证券主管机关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现状来看,应当将强制披露制度与自愿披露制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对年报信息进行再次分类以实行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

5、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

规避利率带来风险,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是一个普遍使用并效果良好的途径。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它由资金预算收入、资金预算支出两大主体内容构成。其中,资金预算收入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增加额;资金预算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支出。通过编制公司年度资金预算计划,能够明确公司年度资金运作的重点,便于公司日常的资金控制,把握资金周转“脉搏”,节约公司融资成本,避免盲目贷款和不合理存款等情况的发生,即使出现利率风险,也可以及时调整,从容应对。

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要抓好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再次,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最后,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警示。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其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更为严峻,上市公司更是首当其冲。此外,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市公司面临着更加不确定的经营环境、更多的风险因素、更为激烈的竞争,以及更为严峻的生存发展挑战。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了充分识别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应重视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使公司在重重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郁蓓: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