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谈礼仪的重要性

交谈礼仪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交谈礼仪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交谈礼仪的重要性

篇1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和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形成时代美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三、职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职校生的道德水平。礼仪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古人早就提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职校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Etiquette

HU Yun

(Guangdong Foshan Sanshui Experimental School, Foshan, Guangdong 528100)

Abstract Etiquette training is one of the basic quality of teachers, teachers' impact on students, not only always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education process, and will affect the student's life. The etiquette is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 measure of a person suffered the scale of the level of education, etiquet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tiquette; moral cultivation; code of conduct

人民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整体水平要求更高、更细致。而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规范的教师礼仪,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渗透及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

1 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

首先“礼”来源于生活,“礼”的根本源于“诚”,不管是最原始的敬神之仪式,还是与社会进步发展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以及当代社会一直在强调的“敬”,其核心最终是“尊重为本”。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仪”则是礼节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初为仪式、仪文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仪”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其中包括外貌形象、各种礼节仪式以及贵贱、尊卑区分的准则等含义;发展到当今社会,“仪”不但是尊重、友好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且还是社会秩序基本核心。“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成了人们道德修养标准的指向。

2 教师的礼仪和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受人尊重的外在职业形象。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老师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展示的基础,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礼仪修养的体现,成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礼仪修养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礼仪体现要做到对学生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中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一般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等。其中,教师平时和课堂上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严抓教师素质建设 ,才是教育繁荣的基本。

如何把教师礼仪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之更好的发挥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动听的语言、得体的表达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优秀的美德、高尚的人格是语言美的基石和源泉。现代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它是拉近师生和同事之间距离的法宝。教师要期待取得正向效应,语言表达方面就应该从自尊需要的取向这个根本问题入手。那么,教师在语言方面如何表达才得体呢?

①课堂教学的语言力求严谨准确、表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节奏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师优美语言产生的基石。文化修养的高低及视野的开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路开阔度。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学习和巩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接受和吸收外界新的、有用的信息和思想,多参加对自身有所提高、感兴趣的活动,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事或学生分享,那么在沟通的过程大家之间的距离会渐渐拉近,在增加自我的人格魅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和同事们的尊重。

②尊重学生,讲究批评和表达方式和策略。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保持学生或他人个人的尊严和自觉。用建议的方法容易让人改正错误,从而保护了双方的尊严。在充满对自己能力信任的氛围之中接受建议,启发了学生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老师的威信和学生自己改正缺点的自觉性。 在针对中学生自尊敏感性以及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特点,教师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尤其是在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则更要“不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点到为止。

③讲究语言艺术,确定批评目标,切忌纠缠旧帐,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老师最温和的批评,对学生来说也是否定性的评价,所以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得体的服装不仅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更是自身素质的体现。①教师的着装与教学效果是相互相承的关系。教师的衣着及言谈举止都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着装礼仪,就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而是具有教育和示范引领的作用。教师衣着能够反映出教师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自信的精神,衣着体现教师个人的情绪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而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又感染着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的心理状态。因此,衣着不仅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差异,而且衣着本身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②教师服装礼仪规范原则是整洁大方、文雅端庄,符合礼仪服饰的“TOP”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及场合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着装要庄重、整洁、符合场合、季节、身体以及年龄特征等;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符合时间、场合、和身份等要求。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特别在校园和教室的工作氛围中,着装要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避免在学生面前呈现不恰当的职业形象。在校园内尤其是讲台上,教师着装要端庄整洁,符合教师身份切忌随便休闲,例如:女教师的服装忌短、露、紧、透、艳、异,男教师则不能脏、乱、破。因此,教师服装礼仪是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服装是人外在形象和自身的审美观的体现。作为教师,男士应该不留长发、衣服整洁,上班时间不能穿拖鞋、短裤、上课不带通讯工具、不准在公共场所抽烟等等,女士则服装得体、不能染发、涂指甲、不穿奇装异服、可以化妆但不能浓妆艳抹,尽可能不要佩带首饰等等。再则,教师服装的色彩搭配也很有学问的,应该从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年龄出发。因此,活泼亮丽、温暖的颜色对青少年儿童特别有吸引力。因此,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等颜色作为教师服装首选颜色,可以大大增强老师的亲和力。

(3)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态、端庄大方的形象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必然要求。①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就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时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由内向外散发的自然 。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他内心世界及生活态度的体现。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习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等等,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如何拥有高雅的举止形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及同事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感染力。

②面部表情亲切、自然。学生们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情地关爱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服务。例如课堂教学,教师的表情就应该是亲切、富有感染力,目光柔和、有神,平易近人的神态可以大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平时生活中与学生的谈话,目光要坦然亲切地注视对方眼睛到下巴之间的区域,不要游移不定。注意礼貌,更不要一直盯着学生的眼睛。

篇3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学前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不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像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哦。

篇4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赏析示例选的是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在鉴赏诗词基础上,让学生在吟咏诗词上进行指导,对于让学生吟咏诗词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至关重要。我准备分三步来上:第一步,指导诵读,在此基础上感知全诗;第二步,鉴赏分析,除了分析全诗,把握感情外,还重点赏析名句,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坎坷中见豪情的人生观;第三步,合作探究,李白的诗酒人生,诗仙酒仙的李白,为何如此嗜酒,他经历了怎样的失意人生,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放浪行为?无论是哪一步,诵读都至关重要,一切都要以此为基础,才能真切感受李白的感情。

诗歌是美的艺术,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1],“其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世界”[2]。诗歌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里说:“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如果在第一步开始时就做得不够,基础没有打好,那么何谈之后的鉴赏探究?我在这首诗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我对自己诵读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之前学过,再加上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应付绰绰有余,一切只要按部就班,就没有大问题。所以从一开始,我对《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没有通过深刻的诵读,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没有灵魂交流的思考,怎么会有激情碰撞的火花?另一方面,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不够严格,在听了名家诵读之后,只让学生齐声朗读了经典名句,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朗读,甚至没有做更高层次的背诵要求。放松要求,导致学生不重视。无论我的初衷多么美好,忽视“读”,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产生心灵感应,直接影响对这首李白的名作《将进酒》的理解和把握。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4]如何从文字的符号里见出意象?――诵读。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意。”看来,诵读诗歌十分有必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更好地传情达意,更深地体会诗人的感情。不仅如此,对于写作也有好处。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很适合诵读。一方面“情读”――通过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把握情感。初步诵读全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创造性地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6]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寻找和抓住一切诵读的机会。首先是晨读,校园里的书声朗朗一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重要时机。其次是课前五分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学生一起诵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段落,增强学生诵读的热情,提高诵读兴趣。最后,将诵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同时对诵读的要求和技巧加以指导,比如重音、停顿、语调、情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蕴含的感情,从而与作者形成心灵感应,神气相通。

《将进酒》的教学,我受益良多,感受最深的是诗歌教学中“读”的重要性。除了反思自己的失败教训外,也有意外发现,教学相长,学生的独立思考,让我很惊喜,虽然我说了很多,但更希望学生学有所思,不只是重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吸取教训,重视“读”,深刻认识“读”的重要性,认真再认真对待,多多诵读,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诗歌,启发他们思考,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参考文献:

[1]万福城,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2]曹明海,主编.感应与塑造[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3]叶圣陶.阅读教学论集[C].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篇5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必用的一门艺术,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技巧,是心灵美的外化。不少人认为礼仪是与生俱来的,能否知礼、懂礼、用礼跟家长教育密切相关,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并不重要,也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于以“技能”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更为如此。因此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忽略礼仪教学,偏重专业基础课。如我校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都未开设礼仪课程,而开设了礼仪课程的电子商务与旅游服务专业,也是以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导游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为主。旅游服务行业是非常重视礼仪、礼貌、礼节等行业素质的窗口服务行业,该专业与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而学校在礼仪教学上的薄弱导致旅游服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礼仪修养不足、行业素质缺乏的问题。不少宾馆饭店、游船、收费站等服务窗口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岗前礼仪培训,从此可见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与市场就业需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现就中职技校礼仪教学的重要性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 礼仪在服务行业的重要地位和对个人的重要性

1、礼仪是行业成功的金钥匙。

礼仪在服务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成功的金钥匙。我们要提高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们对礼仪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树立加强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礼仪修养?对旅游专业而言,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何在?

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利益规范要求,结合自己实际,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进行的自我锻炼。礼仪修养包含行为修养和思想修养,良好的礼仪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 。是乐于助人敬人的行为,是人类最美的高级语言。

我们很难想象在服务行业工作中不懂礼仪、怠慢顾客、不善于与客人沟通,如何能热情周到的为客人服务并令客人满意 。纵观成功的酒店经营,无一不是服务一流,员工彬彬有礼、训练有素、礼仪到位。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使客人有 “宾至如归”的感觉;不文明的举止和生硬的、粗暴的、无礼的服务,使客人避之唯恐不及,也难怪业内人士把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视为企业成功的金钥匙。

2、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礼仪对个人来说则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是现代人的处世根本。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只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仅有高智商,却没有高情商的人是不受欢迎的。社会已向我们发出一个经实践检验后得出的真理──“要学会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这句良言已成为有识者的共识,现代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仅要观其“才”更要观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就是礼仪修养及思想品德。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旅游服务行业由于工作的服务性性质则对礼仪提出比其它行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员工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和礼仪修养。旅游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只会摆台、斟酒、铺床、炒菜等,而缺乏得体地与客人交往的能力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因为这一行业是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窗口服务行业,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宗旨就是为来宾提供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而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顾客有不同的习惯和礼仪要求,要为顾客提供的优质服务,不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知识是无法做到的。

好的礼仪如沐浴春风,令人神情爽快;粗鲁的举止如寒风,让人避而远之。在社会上也必将是到处碰壁、寸步难行。正如一位公共关系大师曾经说过:“在世人眼里每一个人的形象如同他所在单位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样重要,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教养、阅历及是否训练有素,而且还准确地体现他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说,学会做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自身的内蕴与外涵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其重要意义绝不亚于掌握外语、电脑、驾驶等热门技术,而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特点决定了掌握旅游服务行业基本礼仪的意义更为重大,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诸如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等专业课。

为此,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对礼仪的重要地位应有足够的认识,反映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上则要注重加大加强礼仪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学生礼仪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行业礼仪,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现状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技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是看好的,也是开设的诸多专业中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又在桂林这个得天独厚,风景甲天下的旅游观光名城中,需要数量众多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

从供与求的关系上看:数量基本吻合(供略小于求),而“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反映,从学校刚毕业出来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礼仪行为欠缺,有些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连站姿、坐姿、走姿、迎宾等基本礼仪都做不到位,接待客人时不懂或缺少行业礼貌用语等。具体表现在:

1、客人进店时不主动上前迎接;

2、与客人交流时不会使用问候语;

3、服务员在为客人服务工作时身体靠着桌子;

4、站姿、坐姿、走姿各式各样,不符合礼仪标准,举止随意;

5、有的服务员口无遮拦随意在客人背后指指点点;有的取笑有身体缺陷的客人;

6、有的以貌取人,怠慢客人;

7、有的工作手法不卫生用手触及酒杯杯口、随地吐痰、手指甲内存有污垢;

8、有的上班时互相嘻戏,大声喧哗;

9、有的当着客人的面化妆和打私人电话;

10、为客人服务时表情冷漠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微笑服务;

诸如此类的行为不仅使客人反感和不自在,而且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声誉和形象。其造成的恶劣后果甚至会使一个企业关门倒闭的严重境地。为此,用人单位对这些员工重新进行最基本的岗前礼仪培训。

三、学校礼仪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1、 教学形式单一

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点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礼仪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要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第一,课堂模拟分组练习、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第三,社会实践――知识拓展。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礼仪服务的实践活动。

2、专业师资缺乏

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 ”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进行多渠道、大力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学校应不断整合资源,为礼仪课程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大礼仪教师培养力度,投入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实训的优秀的礼仪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大力度的培养,提升了礼仪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为高质量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学生内涵培养

礼仪不仅仅是指人的得体举止和谈吐,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即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常言道:“言为心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不能理解某件事就很难在行动上去主动地做这件事情。当然就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表现出得体的行为举止。相反,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会自然流露出高雅、大方、得体的气质。所以,具有良好的礼仪先具有美的思想和美的心灵,后具有得体的举止和美丽的外表。

心灵美是行为美的基础,思想修养是行为修养的关键,我们不能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从思想上提高他的认识,使他知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去做去学礼仪。这样一来才能理解礼仪的精髓,才能学好礼仪。而一个人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磨练的过程,良好的礼仪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徒有外表是不够的,要从内心到外表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而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不是简单一个站姿或坐姿标不标准来衡量的。如上所述,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修养是礼仪修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要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才是礼仪修养的最佳境界。

为此,学校不仅在礼仪课教学上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贯穿渗透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树立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知书达理的人。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