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42-01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为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阅读技巧,而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非形式,如今小学生课外阅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多是由教师指导阅读。而课外阅读是由学生运用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自主阅读教材以外的辅阅读、自主选择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这种阅读大多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重在技巧训练。
一、独立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一种独立阅读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学习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二、教予课外阅读方法
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感觉到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是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应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关注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关于为青少年开列书目的意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切中肯綮:“……如果不加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我遵循的是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并注意了体裁和题材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以结合起来。(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3)影视主题阅读: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汤姆叔叔的小屋》。
2、指导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于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也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我们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3、指导速读
现代社会是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学生都要斟字酌句,那么他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指导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1、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教师要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创设阅读的环境。首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读书源泉,力求每个孩子的书包里常装一两本课外书;为孩子在家中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其次布置一个书香教室:出一期宣传读书的重要性、介绍读书方法的读书板报;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好书推介到图书角,实行好书大家轮换看。我还指定班上的图书管理员每周到学校的图书馆为为同学们办理图书借阅,积极营造阅读氛围,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一是每周两节活动课为阅读课,让学生自己阅读喜爱的书籍;二是每天早上或午后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内容、感受、收获进行交流;三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天放学后利用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阅读。
3、发挥监督机制
教师可以建立阅读档案,并依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设计一张阅读反馈表,要求学生将平时阅读过的精品及阅读情况进行整理和记录,并放入自己的学习袋中,以便老师的随时检查。通过这样的记录指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反馈表又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及时总结,树立典型
虽然大部分现代文都是学生没见过的,但要相信都是考查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的内容可能比课文内的更简单。答案大多就在原文中,即使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提炼答案,所以首先要有信心。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要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懂文章,把握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做阅读题时,快速、清晰、明确地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把握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思路,对于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帮助。当阅读整篇后,还应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提炼文章的总体结构,这对把握整篇文章有好处。同时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
(二)依靠文本,找准答题方向
阅读试题都从文本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或加以概括,树立“答案不在你脑中,而在原文中”的思想。在解答阅读题时,首先要选定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对应的区域,锁定答题范围,为答题找准方向。在提炼答案时,尽量用好阅读材料中的词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确实是概括不了时,可以直接用文中语句作答,哪怕不能得满分,也不至于得零分。
二、看题目,明要求
明白了所给文章的主要内容,下一步就要看题目提的是什么要求了。仔细认真审题,看清题干,这样答案才不会张冠李戴。
(一)读懂题目,抓住题眼
做阅读考题时一定要领会题目的要求,特别是隐性要求,即在审题时注意每道题的题眼,比如:题目中的“哪些”、“哪几种”是说答点不止一个;“分别”告诉我们要分几方面作答;“概括”方面的则告诉我们要用最简捷的话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则是要求不要直接用原文回答,可以把原文里的句子转换一下说;“用原文回答”则要求一定要找出语段中的句子答题;“答案字数在二十字左右”告诉我们该答案字数可以在二十字边沿浮动等等。答题前如果不注意这些字眼,即使读懂了原文,答案也不会完满,也是会被扣分的。
(二)看所给分值,挖掘采分点
每个小题题目后往往给出本题的分数,答题前看看分值,学会寻找采分点,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以两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同时也会使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三、动手答,要讲究
作答时,要回忆有关的文体知识,弄清概念,准确作答。答案中切忌出现错别字或病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丢分。所给题目,一律作答,抓住所有的得分机会。
(一)区分概念,把握文体特征的术语
考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术语模糊不清,导致在答题时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例如贺州市2011年中考有这样一道题:本文依次运用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有考生答到引用、比喻、象征等,这明显是概念不清造成的错误,应该从表达方式中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考虑。解答这类试题,在平时我们就应积累一些必备的术语,在解答试题时,就可以根据已有储备,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术语,然后再认真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对应的术语作答。因此,有必要区分概念,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术语就要区分清楚。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术语就是打比方;在议论文中就是比喻论证,不同文体说法是不相同的。还有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区分清楚,这是做好阅读题的基础。
(二)注意答题格式,完整答题
学生在答题前要看清题干,完整作答。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单取答案,导致答案不完整。如,有道题是问:根据原文,“这种精神”指的是哪种精神?学生直接回答:先忧后乐。内容是对了,但不完整,应该是:这种精神指的是先忧后乐的精神,或是:指先忧后乐的精神。这样的答题才是完整的,就不会有扣分的可能了。另外,有些文体的问题有比较固定的答题格式,如:说明文中问“把……删去可以吗?为什么?”解答此种题型,大致可用的格式:解释词语,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删去对句子的影响,体现不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当然,答题后还要做检查,看看所答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因为语文科对此要求是特别高的。
所谓即时性,是指要紧密地结合课内作品的学习和讲授,同步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以便全景式地、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主旨。在这方面,《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长远性是指新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师对高中生的整体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即时性的课外阅读并不难,大多数老师都在讲完课内作品之后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或拓展延伸之类的作业,这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即时性的课外阅读。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对新课标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总体阅读现状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就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长远性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即时性的课外阅读是完成高中阶段的阅读任务基石,长远性的课外阅读则是由这基石之上建构起来的整座大厦,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我们必须纠正重即时性课外阅读、轻长远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做法,将二者完整结合起来。在完成即时性的课外阅读之外,指定每个学期或寒暑假阅读两部名着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而具体推荐哪些名着则需要老师的精挑细选了。
2、经典性和时代性的结合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要求高中生遍览中外名着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若能再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结合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精选出若干经典着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则是现实可行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不lunwen.1KEJIan.COM 断涌现出反映当今社会变迁的有益精神食粮,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优秀着作来感受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变迁,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情趣的培养和意志的历练都大有裨益。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去追逐形形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老师要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二.三种方法
1、依托教材作品,开展作者传记阅读
要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旨趣,必须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讲授课文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者传记或者背景材料。如在讲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李白传》、《杜甫传》和《白居易传》;在讲授屈原的《离骚》(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中有关朱自清、郁达夫的生平材料。
2、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名着阅读
现行的新教材中,有部分课文是长篇小说、戏剧或名家专集的节选,如人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去阅读有关原着或名家专集,因为学生对这些节选课文的单纯学习,很容易脱离原着,极易造成对文学形象的片面理解。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独立阅读实践中运用课堂上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弥补对课文理解的不足,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课外阅读是对于课内阅读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类别、更多不同题材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会很好地丰富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与视野,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慢慢鼓励与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课外阅读,可以从简单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作品作为切入,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开端,当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过程的乐趣,并且在逐渐深入的课外阅读中掌握更多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也会一点点在过程中得到构建。
一、以教材为依托挖掘课外阅读素材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习惯这个过渡。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十分有限,课外阅读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选取的素材不合适,或者展开的教学指导模式不合理,这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教学成效,还很可能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心理,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教学应当从相对浅显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题材着手,这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也更容易构建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这才是一个更为理想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首先以课本素材为依托来灵活的挖掘课外阅读范本,可以以课本内学生学过的篇目为向导,逐渐进行阅读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外阅读的展开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为容易,这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衔接,能够让课外阅读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要善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巧用现行教学辅导用书《奇迹课堂》,在每一课内容的设计时,都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相应的补充,如每一课的“走进背景林”、“作者我知道”、“教你一写法”,都渗透了相应的课外材料,这些都能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佐料”。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实现了对于阅读素材的合理选择,也很好地构建了课外阅读和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之间的桥梁,这会让阅读教学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课外阅读的教学展开模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语言积累就十分有限,对于阅读方法及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时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与技能,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阅读文章,感受文本讲述的主题。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学展开的初期,教师很有必要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思。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特定篇目的阅读中来感受这些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轻松,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且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3)阅读重心句子或者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及段落可以标记下来,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尝试和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些技巧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初级,但是,对于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却十分受用。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掌握一些合适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大大提升,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收获也会更为充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间有充分的课外阅读交流,让学生间就读到的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还可以就自己仍然存有疑惑的内容展开分析,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学生在交互和分享中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充分,并且还可能在过程中思维受到激发,领悟到一些自己从前不了解的阅读方法或者文本的剖析模式。多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会很好地给阅读过程带来辅助,并且会让阅读的整体成效得到提升。
有很多适合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诸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赏识会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在课外阅读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以及自己对于文本理解上的一些亮点而带来了他人的赞许,其他同学肯定乃至钦佩的目光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外也读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也能够充分实现思维的交互,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极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浅见[J].郭菊.青海教育2014年Z2期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朱素林.新n程导学2014年31期
[3]谈小学语文课外练习内容形式的优化与设计[J].吉小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受到文章中的一些正能量思想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阅读《三毛流浪记》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深刻体会主人公三毛的思想、情感,被三毛的行为所感动,进而形成做好事、做好人的良好观念。并且,通过想象三毛艰苦的生活环境,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就能学会珍惜生活、珍爱家人。再如,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时,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不仅了解了更多的事物发展规律,而且培养了阅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只注重传授学生写作的技巧,忽略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假、大、空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阅读只是语文的附属品,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学习成绩,因而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多为学生推荐一些我国的古典名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熊住山洞》这篇文章时,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体会小熊一家的思想感情,自主探究和领悟小熊一家宁可住得艰苦也不愿意砍树造房子的高尚情操。同时,笔者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破坏环境的现象。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蜡烛的故事》这一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内容,深入体会故事情节,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讨论故事的内涵。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而且能够将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然后为自己所用,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忽略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正所谓“肚里无墨何以成佳作”。因此,教师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笔者就组织了以“美丽一角”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景物的描写能力,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文字和词语对景物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描写。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笔者还为学生推荐了《颐和园》《天坛》等描写景致的文章,让学生借鉴文章中优秀的景物描写句子,深入思考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对时间思维与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描写景物时才能主次分明、语言流畅,将景物的特色透彻、真实地表现出来。
四、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