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级会计与实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0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等,为此,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岗位目标的要求,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出纳会计实务》课程开发与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标
《出纳会计实务》课程是与出纳岗位直接对应的岗位课程,是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等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熟悉财经法规有关货币资金管理的内容,掌握从事出纳工作所需要的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办理现金收付、银行结算业务等,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文明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使其毕业就能胜任出纳岗位,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懂专业、会管理、上岗即能胜任出纳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行业专家、企业会计人员访谈会,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构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经过会计专业建设理事会成员的多次论证,对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构建《出纳会计实务》学习领域。
课程内容设计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与行业企业会计人员共同分析出纳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第二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对出纳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细化、归纳和排序,制定满足出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第三步针对出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纳岗位核心能力,确定课程内容。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出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和行业标准结合起来。出纳岗位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出纳岗位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对应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等财经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跟踪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和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参考资料,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及经济发展同步更新,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组织与安排
教学的组织安排按学生认知规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技能由单一到综合进行设计,力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学习任务,将出纳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加强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分为5个项目:认知出纳岗位、库存现金的核算与管理、银行存款的核算与管理、银行结算、出纳其他基本技能等。每个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项目1 认知出纳岗位,从带领学生到财务科出纳岗位参观开始,了解出纳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熟悉出纳工作内容,掌握出纳岗位的基本理论。项目2和3 现金、银行存款收支业务,联系生活中现金收款实例,以任务驱动创设情境,训练出纳的收付款技能;对抽象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则以社会真实案例组织教学,强化对货币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项目4 银行结算,采用模拟出纳岗位工作环境,分角色扮演出纳、财务科长及银行柜员等,完成结算业务的办理,将出纳岗位理论知识与技能操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项目5 出纳其他基本技能,贯穿整个日常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授课,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专业人士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以库存现金的核算与管理为例说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现金收付业务理论认知。本项目的能力目标是能够识读、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现金日记账;准确办理现金收支业务等。为完成该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会计凭证的概念和填制要求;现金收支业务基本流程;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等。本项目分三个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库存现金的核算与管理学习任务构建
项目
任务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参考学时
学习任务1
现金收入业务
识读原始凭证;填制原始凭证;现金收款业务基本流程;填制收款凭证;办理现金送存银行手续。
4
学习任务2
现金支付业务
识读、审核现金支付业务原始凭证;现金支付业务基本流程;办理费用报销;填制付款凭证。
4
学习任务3
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与核对
开设、登记现金日记账;现金清查及处理;规范办理结账。
4
(2)用单项案例操练出纳收、付款业务。采用分组讨论(每组3-4人)、学生发言等方法,对于给定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分角色扮演出纳员、采购员、报销人员等,完成现金收、付款手续的办理,相关凭证的填制及日记账的登记工作,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3)用综合案例强化收、付款业务办理能力。事先布置任务,给定现金收取、费用报销等业务的原始凭证,由学生识读并审核凭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模拟出纳等相关人员完成出纳收、付款业务的办理。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校内的学习任务与出纳岗位工作内容基本一致,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另外,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外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出纳岗位技能大赛、学生社团活动、专家讲座以及相关证书培训等,课外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充分尊重学生的天赋及特点,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一)改革考核主体。针对《出纳会计实务》课程技能强的特点,建立校内成绩考核和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主体由教师、学生及银行柜员组成。
(二)改革考试内容。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其中,技能考核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理论考核在期末进行。为了强化出纳岗位技能,将出纳技能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单项技能点,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测评标准,如财务数字书写测评标准、提取现金测评标准(见表2)等。
(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项目考核与期末课程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强调过程考核,采用"理论+行业+技能"的考试模式,形成一整套的教学评价办法。其中,项目考核占60%,由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单项技能考核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出纳岗位必备技能点的掌握情况;综合能力考核是在每个项目或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进行的,主要考核学生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期末理论考评,以卷面笔答为主占40%。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技能的主动性。
表2 提取现金测评标准
项目
提取现金
测评条件
(1)黑色签字笔一支。(2)空白现金支票一张。(3)支付密码器一部。(4)财务专用章一枚。(5)个人名章一枚。(6)红色印台一个。(7)不小于橡胶印垫一块。(8)计时器一只。
测评题目
(1)口述起付标准。(2)口述办理提现业务应当加以防范的事项。(3)2013年10月26日,烟台东岳汽车有限公司提取备用金6,800元,填制现金支票一张(含用印)。
测评标准
内容
标准描述
起付标准
100元
防范事项
(1)将密码单独记载、分别携带或保存;在银行内,将密码填入现金支票的密码区。(2)办理期间对有意关注接近自己的人员,加以重点防范。(3)将现金装入牢固的包袋内;不使用塑料袋等不牢固的物品携带现金。离开银行前,对银行外界的安全状况进行确认,必要时请求银行工作人员协助安全离开。(4)办理数额较大的提现业务,应事先向所在单位提出安全出行措施请求,或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提出护送请求。
办理流程
(1) (1)将填写完整的现金支票交银行柜员。(2)银行柜员对现金支票进行核验无误后,将所要提取的现金清点后交给提款人。(3)对接到的现金数量、真伪,就地复检。(4)复检无误后,妥善收存。
支票版面
支票文字内容,填写正确、规范、完整;版面整洁、无涂改。
支票印模
用印位置正确;印章完整、清晰、无印迹洇渗。
用时
自填写开始,至用印完毕终止,完成时间≤2分。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出纳岗位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分组探究相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会计实务一般流程与基础会计课程章节之间联系
案例:甲公司从外地购入A材料40000元,B材料20000元(不考虑税金),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要求:1、编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2、分别登记明细分类帐和总账。3、根据账簿资料填制会计报表中相关数据。
(一)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首先,作为甲公司来说,A材料和B材料各增加40000元和20000元,即一项资产的增加,同时款项尚未支付,又是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的增加,即一项负债增加;这笔经济业务对于甲公司来说,既有权利的变动又有义务变动。这一流程涉及到第二章中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其次,甲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分录借:原材料一A材料40000一B材料20000贷:应付账款60000本案例中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即指会计分录中的“原材料”和“应付账款”。可以清楚的反映甲公司此笔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借方反映原材料,后面还要加A材料和B材料的核算,贷方反映应付账款,以及应付账款的金额.这就是第三章复式记账中借贷记账法以及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关内容。在具体会计实务中,往往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这是第五章会计凭证中涉及的。
(二)登记会计账簿。
理论第六章讲述的登记会计账簿内容联系具体的会计实务,要求一是准确,完整,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内容摘要、金额等资料逐项计入账内;二是对于每一项会计事项,既要计入总账,还要计入该总账所属的明细账;三是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结出余额后,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明“借”或者“贷”等字样。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0”表示。
(三)财产清查。
上述案例中,为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甲公司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即账簿记录中原材料一A材料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的差异等情况,避免和及时纠正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某焦化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主营产品为焦炭、焦炉煤气、焦油、苯、硫磺等化工产品,其中焦炭和焦炉煤气是主要产品。兼营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及汽车货运、物业管理。现有职工1000人,拥有鼓风设备、破碎设备、洗煤设备和型机焦炉。焦碳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城市煤气15万NM3/年。公司设有破碎、洗煤、锅炉炼焦车间。公司年平均资产总额258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1000万元,负债总额11600万元,权益总额14200万元,年盈利400万元。成本为二级核算。由于焦化公司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废气,该焦化公司2005年决定对此采取治理措施。工程具体分为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其中土建工程的预算为50万元,设备安装工程的预算为150万元,总预算为200万元。工程投入有效运行之后,每月可以节约排污费15万元。公司每月维持废气治理的运行成本为5万元。
二、环境会计账户设置
“环境资产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投资购建的用于环境保护的长期资产。环境资产账户也应当设置环境固定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环境无形资产、环境递延资产等明细账户;“环境负债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未来将要发生的环境支出。环境负债可以按照负债资金的时间性标准划分为短期环境负债和长期环境负债;“环境支出账户”用来核算与企业环境活动相关的、能够以确切货币形式反映的支出。由于企业的环境支出分为资本支出、费用支出和恶性支出三类,因此,环境支出账户应当下设“环境资本支出、“环境费用支出”、、“环境恶性支出”三个明细账户;“环境收益账户”用来核算不同种类的环境收益。
三、账务处理比较
(一)环境会计账务处理
1.焦化公司财务科向银行筹措300万元2年期长期贷款,年利率6%;4月28日该笔贷款已划拨到公司环境工程专用存款账户上。公司财务科当天根据银行通知单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3000000
2.焦化公司财务科于2005年4月30日根据协议,用工程专用存款支付环保设计院的工程设计费10万元,并按照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费标准,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3.焦化公司财务科于2005年5月1日预付土建施工单位工程款40万元,并做出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40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0
4.焦化公司于2005年6月25日购入安装设备120万元,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120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0
5.工程完工试运行结束,焦化公司于2005年10月5日按契约支付土建施工单位工程款15万元,支付设备安装施工单位工程款35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 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6.焦化公司于2005年10月20日将完工的工程的全部工程支出结转为环境资产。按照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账户的记录,土建工程决算为58万元,设备安装工程决算为162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580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580000
借: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 1620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 1620000
上述会计处理记入相关账户后,“环境支出――环境资本支出”账户的余额为零。
7.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对环境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建筑物的月折旧率为0.375%,月折旧额计算为:580000×0.375%=2175(元);设备的月折旧率为0.75%,月折旧额计算为:1620000×0.75%=12150(元)。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14325
贷:环境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4325
8.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废气工程的运行成本如下:人工成本20000元;电力费用20000元;物料消耗1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20000
贷:应付工资 20000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20000
贷:其他应付款20000
借: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10000
贷:原材料 10000
9.焦化公司2005年11月废气工程的运行成本按照受益分摊原则全部转入制造费用,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环境费用支出)42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费用支出 42000
10.焦化公司2005年12月5日在环境资源交易所将废气治理权挂牌交易,当天以120万元的价格交易成功。交易手续费10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环境收益(出售废气治理权收入)1200000
借:环境收益(出售废气治理权手续费) 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11.焦化公司2005年12月28日与贷款银行协商后,提前归还300万元贷款中的150万元,并按照银行要求,支付当年全部利息。当年利息计算为:3000000×6%×8/12=120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12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12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 1500000
――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120000
贷:银行存款 1620000
12.焦化公司2006年4月28日提前归还银行贷款余额150万元,当年利息计算为:
1500000×6%×4/12=30000(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30000
贷: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3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应付利息) 30000
贷:银行存款――工程专用款30000
借:环境负债――环境长期负债15000000
贷:银行存款――工程专用存款1500000
至此,环境长期负债(工程借款)已经全部清偿完毕,工程专用存款账户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13.焦化公司2006年8月8日发生废气泄漏,污染周边居民;公司支付罚款费用50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14.焦化公司2006年8月末,将5000元的污染罚款费用转入管理费用。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环境污染费 5000
贷:环境支出――环境恶性支出5000
(二)现行会计账务处理
1.借:银行存款――工程专用存款 3000000
贷:长期负债――工程3000000
2.借:在建工程――工程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3.借:在建工程――工程 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4.借:在建工程――工程 120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0
5.借:在建工程――工程土建 150000
在建工程――工程安装3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6.借:在建工程――工程土建 580000
在建工程――工程安装 1620000
贷:银行存款2200000
借:固定资产2200000
贷:在建工程2200000
7.借:制造费用14325
贷:累计折旧14325
8.借:生产成本 50000
贷:应付工资20000
其他应付款 20000
原材料 10000
9.借:银行存款 1200000
贷:营业外收入1200000
借:财务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10.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借:财务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11.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借:长期负债――废气工程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0
12.借:财务费用30000
长期负债――废气工程1500000
贷:银行存款 1530000
13.借:管理费用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四、信息披露的比较
(一)环境会计对损益表的影响
1.对损益表的影响
假定焦化公司按照目前会计制度处理时的损益表1表所示:
焦化公司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需将上表进行调整,如表2所示。
2.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假定焦化公司按照目前的会计制度处理时的资产负债表如表3所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3日
一、团购网发展历程
团购网最早起源于美国的Groupon网站,该网站2008年11月建立,仅用1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无名小卒华丽蜕变成为身价13.5亿美元的天之骄子。2010年1月,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满座网”上线,成功复制了Groupon的经营模式,自此之后,团购网站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然而,不足一年的时间,风靡一时的团购网站便弊端层出,“团跑跑”事件层出不穷,团购网遭遇信任危机。《2012年度中国网络团购市场数据检测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团购网站累计诞生总数高达6,177家,累计关闭3,482家,死亡率高达56%,团购网在“网购速死论”的氛围中走的异常艰辛,纷纷在洗牌重整、裁员瘦身的过程中求发展。值得庆幸的是,经历多方面的竞争和考验,团购行业凤凰涅后浴火重生,迎来新一轮的春天。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领团网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团购市场(含聚划算)成交规模达到了348.85亿元,比2011同比增长61%,与其兴起的2010年25亿元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
二、团购网运作模式
团购网站为团购成员和特约商家牵线搭桥,同商家签订代销协议后把产品信息放至网络上,消费者直接在网上进行购买,将交易款项支付给团购网站。如果购买数量低于最低限额,则团购失败,团购网站将全部款项退还给消费者;如果购买数量达到团购最低限额,团购成功,网站将全部交易款扣除一定手续费后划拨给签约商户。
目前,各类团购网站几乎都选择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交易款项不再直接转给团购网,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付款给团购网站,款项直接到达对方账户,团购网则按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技术服务费即手续费。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外合作有直接到账和中介交易担保两种方式,团购网可以自行选择合作方式。目前,多数团购网站都采用直接到账的付款方式。团购网站业务往来如图1所示。(图1)
三、网络团购业务相关会计处理
(一)收取的消费者交易款项。当前我国团购活动基本都采用向商户收取手续费的方式,虽然雷同于委托代销业务,但和传统的委托代销有着不同之处。传统的委托代销业务商品的所有权和风险均转移给受托方,而网络团购业务中受托方团购网站作为中介并不参与商品实物的周转,商品所有权和风险并未转移,因此不能按照委托代销业务来处理。
团购业务中,如果团购活动失败,团购网站将承担向消费者返还交易款项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团购网;如果团购活动成功,团购网站将承担向商户划转交易款项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同样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团购网。因此,无论团购活动是否成功,都应该将团购网所收交易款确认为负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二)与签约商户之间的往来核算。虽然团购活动中消费者付款后商品的所有权和风险都转移给了消费者,但如果协议中涉及到过期退款,则相当于附加了退货权,即使货款已经收到,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收入确认条件中的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就不能满足。因此,收到团购款后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和团购期限结束后才确认收入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目前,多数团购网站在团购活动结束后并非一次性向商户支付所有代收交易款,而是采取分阶段支付的方式。可以根据团购代销协议,在团购结束时首次支付团购商户一定比例(如50%)的款项,借记“预收账款”,贷记“银行存款”,并按照支付比例确定团购网站自己的代销收入,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消费者消费达到一定比例(如50%)时,再次支付给商户一定比例的款项(如30%),确定团购网站的代销收入,会计处理同首次支付。团购活动消费期限结束后,如果该团购活动不支持过期退款,剩余款项中已消费的款项由团购网支付给团购商户,未消费的款项归团购网所有,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会计处理为借记“预收账款”,贷记“营业外收入”;如果该团购活动支持过期退款,未消费的款项退还消费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借记“预收账款”,贷记“银行存款”。
(三)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手续费。对于团购网站来说,代销业务是其主营业务,商户向团购网支付的代销手续费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团购网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手续费是其在代销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因此应该计入“销售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四)邀请好友返利及评价返利。多数团购网站在成立之初,都会以邀请好友返利的营销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具体规则是该网站会员邀请好友注册并参加团购活动,每邀请成功一人次给邀请者的账号返还一定金额。评价返利则是向对团购商品进行评价的消费者账号返还一定金额,所返还金额可以在以后的团购活动中充抵现金。目前部分团购网站为了规避异常消费行为,取消了邀请好友返利的优惠活动,不过仍有很多网站以此作为促进消费的手段。
返利行为并未造成银行存款的减少,且所返金额是否被消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团购网的一项预计负债。当提供返利时,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预计负债”,消费者使用返利进行团购时,借记“预计负债”(所用返利金额)、“银行存款(除返利外的剩余交易款)”,贷记“预收账款”。
四、团购网业务会计处理示例
结合上面的分析,本文通过举例来说明团购网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为了更清晰的反映上述分析内容,假设本例团购网站对每笔团购业务的收入费用均进行独立核算。
例:2013年5月26日,某团购网接受W蛋糕房委托,以80元的价格销售原价200元的儿童节蛋糕1个,2013年5月31日团购结束,团购券有效期为2013年6月1日至6月30日,该团购活动支持过期退款。至团购结束日,共700人下单,支付56,000元,其中500元使用的是消费者往期返利。截至6月30日,660人进店消费,40人选择退款,该活动中有100人邀请好友150人次成功消费,邀请好友返利每人次返5元,400人对团购商品进行评价,评价返利每人1元。该团购网与支付宝进行合作,签约手续费为交易金额的2%,对商户分三阶段(按照本文第三部分所划分阶段)划拨团购款和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率5%。会计处理如下:
(1)团购活动阶段(5月26日至5月31日)
①团购结束日,根据该团购的付款订单总金额,做以下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55500
预计负债 500
贷:预收账款 56000
②根据交易金额和与支付宝的服务协议,计提第三方支付平台手续费:
借:销售费用 1120(56000×2%)
贷:银行存款 1120
③团购结束时支付给蛋糕房50%的团购款,并确认网站的手续费收入:
借:预收账款 2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400(28000×5%)
银行存款 26600
(2)消费者消费阶段(6月1日至6月30日)
①消费比例达到50%(350人)时,支付蛋糕房30%的团购款,确认手续费收入:
借:预收账款 16800(56000×3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40
银行存款 15960
②截至6月30日,共660人消费团购券,划拨款项给蛋糕房,确认手续费手续:
借:预收账款 8000(660×80-700×80%×8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
银行存款 7600
(3)团购券有效期截止日(6月30日)
①对未进行消费的40名消费者,将款项退还至其支付宝账户
借:预收账款 3200
贷:银行存款 3200
如果该团购活动不支持国企退款,则款项归团购网所有:
借:预收账款 3200
贷:营业外收入 3200
②对于邀请好友返利和评价返利,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销售费用 1150(150×5+400×1)
贷:预计负债 1150
主要参考文献:
民办本科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多数是先讲理论知识,再单独设立其实训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应用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理论课与实训课单独开设,有其不完善之处。首先,学生反映专业知识比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其次,目前的理论教学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的,根据大多数本科教材的编写体例安排教学程序,一般先讲授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制造业主要业务处理等,然后讲授会计凭证、账簿登记等内容。前部分为理论知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不透彻,不清楚为什么学这些知识,不明确在将来的工作中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会谈及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深刻印象。后半部分除理论内容外,涉及到实际会计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操能力,教师在理论课上会安排一部分实操练习,但是由于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操作,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一、提出的依据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该规划中,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可以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该规划的第四部分是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其中第九条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这部分内容中,提到“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指出应当“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同时指出“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职业兴趣”。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改革规划是积极推动以真实的业务流程进行教学程序改革的。
(二)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会计工作也有其规律性,即按照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登记、最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一规律是会计工作所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遵循其工作规律,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程序。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理论知识应为其技术、技能服务。这就是说在学习某项技能之前或在其过程中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更加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职教改革背景,基础会计的教学设计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同时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适当指引与启发,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学习,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程序,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步骤,按照会计真实业务流程作为授课程序,在需要的地方引入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讲这部分理论知识,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贯彻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程序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素养,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会计方法、会计技能完成实际日常会计工作任务。基于以上依据及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基础会计教学程序进行如下设计:
(一)会计基础知识概要介绍。以提问、引导的形式,对会计做简要介绍,比如:什么是会计?(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会计的产生、概念)会计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讲授会计的目标,由会计的目标引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是使用者用来决策的,所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从而引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展示纸质会计报表样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方法?(讲授会计的方法,后面的学习会用到这些方法)会计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讲授会计的职能,可以展示装订好的凭证与账簿)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讲授会计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引导学生最后的程序是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就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与会计的目标相呼应)学生的回答是他们日常经验的表述,教师可以先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语言进行引导与解释,将学生的答案与书面语言相衔接,让学生能够理解专业语言的含义,避免听到专业术语就已茫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展示会计的方法、账务处理程序,展示即可,不用多讲。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简单,不要过于深入,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概要性的了解,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由于会计工作的真实业务流程是:首先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无误之后,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簿的记录进行核对无误后,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报送。基于会计真实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主要载体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可以这四个载体为主线,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程序的设计。
(二)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概念。在讲授之前,回顾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画图),结合会计的目标(会计最终解决的问题),开始原始凭证的讲授。教师指出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起点,让学生课前准备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原始凭证,比如车票、购物发票、收据等,在课堂中提问,这些原始凭证上记载了些什么内容,让学生读出原始凭证上的文字。再提问,这些读出的文字证明什么?是买了一样东西,还是收到了什么款项?从而引出原始凭证的概念。
2.原始凭证的内容。教师展示企业经常使用的原始凭证,比如采购发票、领料单、银行票据等等。试问学生所有展示的原始凭证虽然内容各异,但有什么相同点吗?学生参与回答,教师引导其列示出原始凭证的内容。
3.原始凭证的填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空白原始凭证如发票,给出一个日常业务,比如某年月日从爱心文具店购买了8支碳素笔,每支2元,文具店如何开具发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比照填好的原始凭证,填写空白发票。这个过程可以慢些,但一定让学生亲自做,树立学习信心,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学生会填列基本的要素之后,即可对数字文字的书写、银行票据的填列、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列等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组织典型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由简到繁、设计的业务内容尽量全面一些,但无需太多,可以包括制造业的典型业务,如资金的取得、固定资产的购置、采购材料、领用材料、产品成本、销售、费用、款项的收付等业务的原始凭证。并要求学生保留,以便为记账凭证的学习做准备。
4.原始凭证的分类。此时,学生手中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原始凭证,试问学生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经引导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即可,其他的教师补充。
5.原始凭证的审核。试问学生原始凭证是否有错误的可能?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始凭证是需要审核的,审核无误之后,才能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那么,审核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整理列示需要审核的内容,如果学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教师补充列示。
(三)记账凭证。再简单回顾会计核算流程,第二个步骤应当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从而过渡到记账凭证的讲解。
1.记账凭证的内容。用多媒体或直接展示纸质记账凭证,让学生看清楚记账凭证有哪些内容,与学生一同列示。
2.记账凭证的填制。试问学生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如何填制呢?为什么填制记账凭证,因为前面讲过会计业务流程,学生一般能够答出,但如何填制的问题,只能答出时间的填制,其他都无法回答,此时可以问学生,这张凭证中有没有不懂之处?学生可能指出摘要、会计科目、借方、贷方不懂。提示学生为了填制记账凭证,需要解决两个基础问题,一是将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涉及会计对象、会计六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等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的填写问题;二是借贷记账法(涉及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知识),解决记账凭证中的借方贷方的填列问题。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以下内容;
(1)会计对象。举例的方式引出经济业务,强调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业务。经济业务数量繁多,需要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从而引入会计要素。
(2)会计要素。可以从企业刚刚成立讲起,引出资金的来源与占用,分别形成所有者权益和资产,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借入的款项形成负债,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形成资产。收入、费用、利润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分别讲解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并引出会计等式。
(3)会计科目及账户。指出会计科目是会计六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并对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进行简要讲解,了解会计科目表。讲授账户的概念、基本结构、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教师指出账户是为了数据的归集而设置的,在讲授账户的基本结构时,可以给学生展示空白账页及记录数据的账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到账页上要记录大量的数据,并引出其简化形式,即T型账。
(4)复式记账法。通过举例的方式简介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引出目前使用广泛的借贷记账法,该方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该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账户的性质,必须强化记忆。以例题的形式对借贷记账法进行初步运用,分析经济业务,以分录进行记录,讲授分录如何书写(指出实际工作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应当填制到记账凭证上,鉴于目前各种考试对业务处理仍使用会计分录,所以在此处还是应当讲分录的写法),并让学生试算平衡表。
(5)记账凭证的填制及审核。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填制。教师指出填制要求。之后,先让同桌或小组成员相互审核,审核哪些内容呢?让学生将他所审核的内容写到黑板上,教师补充。利用学生手中的原始凭证,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制造业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得到了练习。在处理成本结转的业务时,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业务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应督促学生认真学做。简单介绍凭证的传递与保管,择期让学生把这些凭证粘贴、整理、装订成册,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为账簿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账簿。
1.账簿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内容。回顾账务处理程序图,准备好记账凭证,开始账簿的学习。简要介绍账簿的概念、作用,强调账簿是账页的集合,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设置的。教师准备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活页账等对学生展示,并引出账簿的分类。展示账簿的封面、扉页、账页及账页中所记录的内容。
2.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求。演示账户的设置,并以记账凭证中的某项业务为例进行登记,指导学生登记,使学生对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有感性认识。学生对登记的过程有基本认识之后,指出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并以学生保留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首先登记日记账及各类明细账。
3.账簿的平行登记。登记完毕明细账之后,问学生,是不是大家登记的账簿100%正确呢?引出为了防止记错账,采用试算平衡表及账簿核对进行检验,试算平衡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学做即可。为了核对账簿,会计上有专门的方法就是平行登记。此时让学生们观察自己记录账簿的名称是明细账,那平行登记指的就是发生的同样业务要在明细账及总账中同时登记,并指出总账与明细账的不同。那么依据什么登记总账呢?
4.账务处理程序及账簿核对。引出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分类,简单知道名称,并主要学会应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然后引入科目汇总表如何编制,提问学生明细账是根据什么登记的?学生回答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这些业务在总账中也要反映出来,那么说总账登记的最终依据应当是记账凭证,只不过在中间借助了科目汇总表而已,所以科目汇总表应当根据记账凭证进行汇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制完成科目汇总表之后,再演示总账的登记。随后,演示总账与所属明细账的核对。
5.错账更正。试问学生,账簿核对出错误怎么办?引出错账的更正,讲明几种错账的更正方法及适用情况。
6.对账及财产清查。期末,有对账和结账两项工作,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简介基本含义。对账是保证账簿记录真实可靠的专门方法,一般在期末进行。财产清查是账实核对的重要方法。简介财产清查的含义、作用、方法,重点讲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若发现账实不符,要进行账务处理,了解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简单介绍结账的概念、程序、方法,以演示为主。简介账簿保管规定。
(五)会计报表。回顾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指出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产品,再回顾会计目标――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报表就是根据核对无误的账簿数据为依据编制的,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载体。由于一般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会学习专门的报表课程,在此阶段,简要介绍会计报表的概念、种类、编制的一般要求,为了使学生了解完整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各种报表的填制还是要讲的,但一定要简练。在讲授会计报表具体填列之前,试问学生,报表什么时候填列?引出在会计期末做会计报表,从而引出会计分期假设,继而讲授会计的其他假设,由于已经有前面的诸多练习与操作,此时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这些假设的含义。在介绍四张报表时,简要介绍各报表的概念、结构、内容即可。在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时,可以从会计六要素引入。实际操作时,可以学生保留的账簿中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填列,主要采用演示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应当指出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不可缺少的部分,简介其含义即可。提示学生以上我们所做的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就是会计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业务,即会计对象的反映,并形成会计的产品――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以便提供对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与会计的概念、对象、方法、目标、流程等相呼应。
(六)案例演练。学习基本的内容之后,可以将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复制,让学生演练真实案例,也可以安排一轮分岗位的实操练习,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初步了解。
三、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程序,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内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启发引导、举例、演示、小组讨论与操作、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事的习惯,培养其守法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考核方式
考核应从对知识的重点考核,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试可以卷面的形式考核,重点考核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内容,比重占30%;实践部分考核必须有教师监考,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操作完成,比重占40%;平时学习的主动程度、参与程度、积极程度、课堂操作的实际效果等评价得出平时成绩,比重占30%。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
笔者在我校审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优于以前各届学生。课堂状态方面,学生能够与教师积极互动,广泛参与各种实操训练,杜绝上课看手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知识理解方面,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边讲边实践,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期末成绩方面,前三届学生基础会计的平均分为67分,经过该教学程序的实施,期末平均分75分,提高8分,该平均分有实训占比增加的因素,原来的实训考核占20%,现在占40%,这一方面增加了平均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实操能力有所提高。
六、总结
这种教学程序设计改变了原有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现状,从以上设计中可以看出,以前集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已经融入各种技能的训练之中,没有过去的整块的理论讲授。这种设计,真实还原了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理论知识、各知识点是解决什么样问题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业务。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程序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明卿,曹世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陈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卢新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职业基础》教学内容设计[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所有权等。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本文试就其存在的差异分析探讨,并进行纳税调整。
一、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无形资产通常按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构成不尽相同。外购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投资人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等。初始确认时,无形资产会计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主要产生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和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两种情况。
(一)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的,购买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在信用期内计入当期损益。
所得税法规定,外购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由此产生两项差异需要调整:
1. 由于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形成的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的差异;
2. 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异额计入当期损益部分形成的差异。
(二)内部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对于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无形资产准则要求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支出满足条件的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纳税调整:
1.税法规定的税前加计扣除金额只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体现,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调整,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
2.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也即该项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为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实际支出的150%。无形资产的成本小于计税基础,产生暂时性差异,如果该项无形资产并非产生于企业合并,同时初始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应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后续计量时的摊销额产生的差异应进行纳税调整。
二、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一)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需要在估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摊销方法有直线法、产量法,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新所得税实施细则规定,无形资产按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由于税法的摊销方法和年限与会计规定不同,使无形资产的摊销对损益和所得税的影响不同而产生差异,导致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例1:某企业2008年1月从外购买一项非专利技术,共支付各种费用45万元,该项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5年。由于该无形资产的使用前期会使企业收入多,后期收入少,因此企业决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进行摊销。该企业所得税税率25%。
2008年摊销额=45×5÷15=15万元
借:管理费用150 000
贷:累计摊销150 000
以2008年为例,会计规定摊销额为15万元,税法规定摊销额为45÷10=4.5万元,会计上比税法上要多摊销10.5万元。无形资产账面价值3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6 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6 250
(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无形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应计算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确定。当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准转回。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由此看出,会计上所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税法上不允许税前扣除,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例2:某企业2008年1月从外购买一项无形资产,共支付各种费用50万元,该企业无法预计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将其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2008年年末,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对该无形资产不利的经济因素,使其发生减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25万元。则企业的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250 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50 000
税法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扣除,只有按直线法计算的摊销额准予扣除,且摊销期为10年。2008年会计确认的25万元减值损失税法不允许扣除,2008年税法确认的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为5万元,纳税调整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 000(200 000×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0 000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无形资产的处置,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对外出租、出售、对外捐赠,或者是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应予转销并终止确认。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与税法的处理一般不会产生差异。只有利用无形资产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可能会产生差异。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时,按账面价值入账,不确认转让损益。税法规定将这类业务分为两步:第一步卖出无形资产,应确认收益;第二步买入资产,与一般交易一样。因此,需进行纳税调整。
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选择问题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加计扣除部分的顺序为:先抵扣技术开发费,再抵扣加计扣除部分,如技术开发费在当年没有足额抵扣,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延续抵扣。而加计扣除部分没有足额抵扣的,无论当年还是以后年度均不得抵扣。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摊销期不低于10年。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对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并且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资本化。但由于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在具体实施中较难掌握,需要较多的主观判断,资本化金额大小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加之对资本化的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样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抵扣,选择费用化研发支出可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选择资本化研发支出,可在未来的不低于10年的时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注意区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是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如不加以区别,容易导致实务中对两者的关系认识不清。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准则的区别
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无形资产准则第四章后续计量中作了具体规定,它适用无形资产准则;而对无形资产如何计提减值准备,第二十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集中体现了资产减值的共同性和系统性。
2.确认范围的区别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而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则不应摊销。对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可见,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不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不仅包括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还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因此,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比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要广一些。
3.计提基数的区别
无形资产摊销是以无形资产账面原值减去预计残值后的金额作为摊销基数,并在估计确定的使用寿命年限内计提摊销。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施工企业是指主要承揽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设备安装、矿山建设和铁路、公路、桥梁等工程施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都必须与建设单位签订建造合同。建造合同的乙方(施工企业)必须按合同规定组织施工生产,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按期将已完工程交付建造合同的甲方(建设单位或业主)验收使用,并向甲方收取工程价款。
一、施工企业会计特点
施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总是期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而要实现这一日标,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的所得与所贷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取得各种数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分析,寻找出改进的措施。这种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会计来进行的。除具备会计的基本特点外,施工企业会计还具有以下特点:
1、特别重视分级柱算的作用
建筑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使用,位置始终固定不变。施工企业只能在建设单位指定的地点组织施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人、施工机械等都要随施工地点的改变而流动。由于施工地点不断交换而且较为分散,使得施工企业不得不重视分级管理和分级核算。公司、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部,均要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且应特别重视基层的会计工作。对于分散在外的工程项目部,配备精明强干的会计人员,负责本项目的日常开支及项目直接成本的核算。这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也能为企业的工程成本核算提供客观、准确的资料。
2、一般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柱算和成本考核
建筑产品是按照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建造的,几乎每一建筑产品都有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即使采用相同的标准设计,也会因为建造地点的地形、地质以及交通、材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建筑安装工程的单件性。使得同类工程的成本具有不可比性。为了反映各项工程的资金耗费,必须以每一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组织成本核算。而且,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考核时,不能按同类工程的实物计量单位(如建筑面积等)进行分析对比,只能将每一工程的实际成本与其预算成本相对比进行分析考核。
3、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和成本结算
建筑产品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从开工到竣工,施工周期长,垫支资金多。如果等到工程全部竣工再办理结算,不仅会引起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而且会计核算也只能是事后记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相对竣工工程而言为在建工程)的价款收入和实际成本。按确认的工程价款与P方办理结算,以及时收回资金。同时,将确认的工程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考核成本节超情况,以便出引起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4、协作关系复杂
有些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往往需要出几个施工企业共同完成。这类工程,一般采用总承包负责制的方式组织施工。这样,施工企业会计经常同建设单位之间发生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的预收、扣还业务,也可能同分包单位之间发生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的预付、收回业务,还可能同设计单位等发生经济往来。合计应正确处理与各协作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以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5、工程结算价格按每一工程项目分别确定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和生产的单件性,使得各个建筑产品不可能按统用一系列专门方法计算出工程造价,并以此作为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
二、施工企业会计组织
施工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置,应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规模的大小以及管理体制相适应。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实行公司、分公司、工程项目部三级管理体制。会计上也要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和人员组织会计核算。公司是独立核算单位(一级核算单位),一般设财务会计部。主要任务是依据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确定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处理公司管理部门的日常会计业务,指导和监督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汇总所属单位的会计信息,全面核算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分公司是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一般设财会科,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各工程项目部的成本核算,归集和分配分公司发生的施工管理费用,汇总计算工程成本。定期向公司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等。工程项目部一般配备成本核算员,负责本项目部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和工程直接费成本的计算。
小型施工企业一般实行两级管现,公司直接领导工程项目部的工作。因此,一般在公司没里财会科,全面核算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各工程项目部配备成本核算员,负责日常施工生产费用的核算和工程直接成本的计算。
在企业各级会计机构内部,要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使会计人员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工作中,各工程项目部一般只配备一个会计核算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备项收支的市批工作,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完整。
三、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内外部经济环境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财务舞弊现象的滋生创造了条件。面对这种新情况,只有强化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按着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办事,在工作中时刻做到廉清奉公,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袭,才能够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法律意识与较高的职业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财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保证和促进财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养,就可以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人的其他道德品质一样,一般不可能自发形成。而只有当财务人员知法懂法,严守心中那根法律的“高压线”,依法办事,廉洁自律,自觉抵御“权、钱”的诱惑,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连在一起,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心无杂念,摆脱“小我”意识的困扰。因此,财务人员要定期学习党的财经方针、政策。实事求是,不做人情账、假账和违法账。坚决执行党的财经法规,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够更加严格地贯彻执行国家财政、财务法规和制度。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现在有些单位财务人员缺乏法制意识,只要有领导签字,或本单位需要的情况下,明知是违反财务制度的事,却存有侥幸心理“反正有领导担责任”,而把自己的职责忘在一边;还有些企业,出纳和会计权责划分不清,出纳保管全部印章,自制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而会计只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这些都是因为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而造成的。只有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2、提高财务人女的业务能力
关键词 视同销售 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视同销售在税法与会计准则中的理论差异比较
(一)所得税实施条例与会计准则
视同销售在所得税条例中按照法人所得税制进行判定,对相同法人内部进行的货物转移,如分公司间、管理部门间等不视为视同销售行为,所以该转移行为无关企业所得税的核算。但是在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增值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都会将资产转换行为看作是视同销售来计算税金。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大有不同: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资产交换中,资产交换行为的公允价值能准确计算且有商业实质时,会计上按确认损益视同销售收入办理,与税法相同;如果资产交换的公允价值不能得到可靠计算且不具有商业上的实质,会计上不按销售的收入处理且不确认损益,这就与税法规定有差异,需要用纳税调整。
(二)增值税暂行条例与会计准则
增值税暂行条例与会计准则对于视同销售的差别可以总结为,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对狭窄,不像增值税包括发生资产增值的经济行为,除偿债行为外,经济实体间发生的资产转移,考虑税收监管难度,无论资产时否增值,也不论货物因何而来,均按视同销售计算出缴纳的增值额。期间如果将外购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在建工程等不产生增值的经济行为,应实行进项税额的转出。
(三)增值税暂行条例与所得税实施条例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视同销售上存在的差异表现为:
1.在视同销售行为上,增值税不仅考察货物来源,而且还考虑货物的用途;所得税只考虑货物用途,并不考虑货物来源。
2.增值税对设立了两个以上机构且实行同一核准的纳税人,在机构间转移货物进行销售的,按照视同销售处理;而企业所得税对于同一法人内部转移货物的行为,如管理部门、分公司、总机构、固定资产间的互相转移货物等,是不按视同销售处理的。
3.企业所得税中,劳务、货物、财务用于偿债的,应视为视同销售处理,但增值税并无此种规定。
4.增值税法规定,无论货物是外购还是自产,也不论货物是非货币资产交换还是对外投资,都应用公允值计算出其销售税额。与企业所得税不同,增值税视同销售有着宽泛的外延。
5.从具体核算上看,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在年底进行,进行纳税调整,依照税法法规,扣除一定比例的准予值,增值税依照视同销售计算出销售税额。
二、视同销售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一)他人代销货物的处理
这种与一般销售没有差别的视同销售行为,委托方在收到代销清单后,确认其收入,转结为成本。
会计处理方式如下:
借:应收账款;货:主营业务收入;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货:存货
(二)代销货物的销售
这里分为两种情形,第一是收取手续费的,一种是视同买断。
1.收取手续的方式
在收取手续费的前提下,委托方、受托方签订协议,规定不得随意改变售卖价格,委托方按照规定,按规定比例向受托方支付代为销售的手续费,该手续费(劳务费用)即是受托方的经济收益,对受托方而言,销售代销商品,不结转成本和确认收入。只有手续费确认后,才可确认销售收入。
2.视同买断方式
视同买断存在两种情形,一,商品是否盈利、是否出售都与委托方无关,这种情行下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二,如受托方的商品没有售出,可退货给委托方,在收到代销清单后确认收入。
会计核算为:
借:应收账款;货:主营业务收入;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货:存货
(三)将货物移送非同一地区其他机构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规定:设有两个以后机构(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除外)并统一核算的纳税人,把货物转移到其他机构销售的,应当作为视同销售,按规定缴纳增值税额。
但会计准则有不同规定,货物在企业内部转移的业务,是不应却认为收入的。在税收实物上,因两个纳税主体向各自机构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所以,这种异地销售须符合两个相应条件:第一向购货方开发票;第二收取购货方货款后,货物的转移方应确认收入且计算销售项税额。如果无法满足这两项条件,则有这两个机构的共同所属的总机构缴纳增值税。
税务会计核算为:
借:应收账款;货:主营业务的收入;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四)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货物
这里有可分两种情况:
1.将自产的货物或委托加工后收回的货物用于非应纳税项目,如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或用于馈赠、赞助等增值税的非应税项目,由于所有权、控制权还没有发生实质性转移,相应的收益和风险也为转移,所以,不可确认为收入,只能按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计算出销税额,并结转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在建工程;货 账面价值;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如果在建工程师外购的货物,此种情况法人应将外购货物中已抵扣的进税项税额转出,并结转出货物的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开发支出;货:账面价值;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五)将购买或委托加工、自产的货物投资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不在同一企业合并时的投资的发生,那么,在会计上就应视同销售处理:
会计核算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货:主营业务收入;货:应交税―应交增值税(销税项目)
但是,有企业处于同一家法人控制,由于此种情形属于法人内部转移资产,与收入确认原则不符,所以不比确认收入。但增值法规定此种情形应按视同销售处理,所以只需依照成本予以转账,以置换资产的销项税额和账面价值,作为股权投资的量化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货:库存商品; 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六)股东或投资者的既得货物
在这种情形下,与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相符,应按视同销售的收入处理,并按货物的公允价值来确认收入。
会计核算为:
借:应付股利;货:主营业务收入;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七)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中的货物
1.用于福利
因控制权、所有权没有变化,且其资产的转移低于市场一般价格,所以集体福利中来自委托加工与资产的货物与收入确认条件相左,也不可结转其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货:账面价值;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用于个人消费
个人消费的行为是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因为这种向外转移资产的行为,虽对象是企业职工,但也相当于以资产方式支付职工报酬,不论其资产是货币还是非货币,在转移后都发生了所有权的变化,其中控制权也发生相应转移。
会计核算是:
借:应付职工薪酬;货:主营业务收入;货: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八)无偿赠与他人的货物
把货物无偿赠与给他人的,企业所有者既不能获得权益增加,也不会导致其负债减少、资产增加,也无经济收益的增加,所以不可确认为收入,只结转成本。
会计核算为:
借:营业外支出;货:库存商品;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三、结语
会计人员应该加强税法理论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业务熟记于心,积极认真吸收实践经验,加强职业判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赵志新.企业增值税与所得税对视同销售业务的财税处理差异分析.商业会计.2010(15):59-60.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会计是从经济资源的控制上去定义合并,而不是以法律主体的解散作为合并条件,既包括涉及法律主体消失的吸收合并、新设合并,也包括不会有法律主体消失的控股合并。《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规定,控股合并是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在合并后仍保持其独立的法人资格并继续经营,合并方(或购买方)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的投资。
一、控股“合并”会计与税法内涵不同
(一)会计上“控股合并”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规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可见税法所指合并时被并方需注销法人主体资格,不是会计中控股合并。控股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 8号一所得税》规定处理,该准则对企业提供的对外财务报告中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进行了规范。
(二)税法上“控股合并”的规定
财税(2009)59号规定,股权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权,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可见会计上的控股合并实际上是税法中的“股权收购”。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控制”判断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税法没有对“控制”的判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二者是否有差异还有待新的税收文件出台。本文在此只讨论目前会计与税法均承认为具有控制权股权的收购。依据财税[2009]59号的规定,会计上的控股合并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一般性税务处理即通常所说的“应税合并”,特殊性税务处理对股权支付部分免税,即通常说“免税合并”。不同税收合并政策,决定着取得合并方股权计税基础的不同。
二、研究企业控股合并财税处理的必要性
税法从控制税源的角度出发,合并方取得股权依赖于该股权在被并方在是否已经确认了股权转让所得,被并方是否纳税又取决于所获得的合并对价的形式(在此从税源控制的角度只关注被并方是否纳税。被并方股东可能是企业制企业,也可能是自然人,对被收购方的涉税事宜在此不展开讨论)。如果合并企业主要以非股权支付,被并方和股东实现了资本利得,就为应税合并。若以股权支付为主,不仅交易的损益在当期是无法确认,而且被并企业及其股东通常也无纳税能力,对合并过程的股权支付部分暂时免税,这对税源的涵养也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体现税收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控股合并的所得税处理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是以法人为基本纳税单位,即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应单独申报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仍需另行申请,本文只讨论单独申报所得税的情况。下面对控股合并中的应税合并和免税合并所得税会计进行分析。
(一)应税合并的情况
按财税[2009]59号的规定,除符合本通知规定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外(见后面“(二)”的分析),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1:假设甲公司在2010年1月1日,以现金1000万元(或其他非股权支付)取得乙公司的60%控制权。该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假定乙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资料如下表所示:
(1)股权账面价值
依据《20号准则》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规定处理,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2000-500)*60%)。
(2)股权计税基础
乙公司取得的合并对价是非股权支付额,按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甲公司享有的乙公司股权隐含的增值对方已经纳税了。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和财税[2009]59号规定,该股权计税基础应以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2300万元为基础,应为1380万元(=2300*60%)。
(3)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480万元。按照18号准则13、14条规定,企业对与子公司投资产生相关的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此例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0万元(=480*25%)。
甲公司2010年1月1日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9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20
贷:库存现金 1000
资本公积 20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例2:把例1该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公司均按净利润10%提取盈余公积,其余资料不变。
(1)股权账面价值
改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后,甲公司取得的股权入账价值只归集合并成本,是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1000万。甲公司2010年1月1日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2)股权计税基础
与例1相同,该在单独报表中该股权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仍为1380(=2300*60%)。
(3)差异
例1中已经分析,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应一并在合并差价中反映,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差价在合并报表中才确认为商誉(或营业外收入),所以笔者认为在合并日做账时不确认此差异,在合并底稿中才调帐确认。所以,在单独报表中股权账面价值1000万与计税基础1380万的差异不能在单独报表中确认。
明确了这个问题后,再看合并报表的调整分录。
合并日合并抵消分录:
借:股本 1500
存货 300
固定资产 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0
少数股东权益 920
盈余公积 38
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342
(注:合并成本1000万小于应享有的股权份额1380万的差价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并入当期合并利润表。但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在合并日只编合并资产负债表,该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合并报表中股权抵消后为零,若再对单独报表中股权的暂时性差异480万(=1380-900)在合并报表中确
认递延所得税是没有根据的。股权的差异实质是背后支撑该股权的净资产的差异。
合并报表中的递延所得税是集团对外的会计信息,是由于合并报表中各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暂时性差异,从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通过调整分录,合并报表所包含的乙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800万、固定资账面价值为1500万,均以公允价值来反映,而乙公司在应税合并时,已经对存货、固定资产增值部分确认了资产转让损益300万、500万,已经纳税了,其计税基础也是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
认同应该在合并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前提下,非同一控制下的应税合并,在合并报表中没有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二)免税合并的情况
按财税[2009]59号的规定,股权收购重组满足一定条件(如所有权、经营权的连续、股权达到一定比例等),可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即通常说的“免税重组”。此时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3:假设甲公司在2010年1月1日,以每股市价30元、每股面值为10元的普通股800 000股,以控股合并的方式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该项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被合并企业乙公司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其余资料与例1相同。
(1)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与例1相同,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1500*60%)。
(2)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
选择免税重组时,由于被并方未纳税,合并方取得的股权以原计税基础决定。在这里需区别两种情况处理。
情况一:从公司制股东收购
以该股东公司帐上该股权的计税基础为甲公司取得的该股权的计税基础即可,保持税基的连续性。若该数字与上述入账价值900万存在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此差异比照例1处理,在合并日做账,确认递延所得税差异,在单独报表中就列报,计入所有者权益。
情况二:从自然人手中收购
股权原计税基础是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还是以被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有待探讨。
税法中虽没有明确规定,按会计同一控制下处理的思路,并不确认净资产的增值,并且对增值部分也没有纳税,所以笔者认为合并方取得的股权应是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的表决权资本。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900万元(=1500*60%)。没有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若是混合收购,即原股东包括公司制企业,又包括自然人,应按前述结论区别处理。
2、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例4:把例3改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其余资料与例3相同。
(1)股权账面价值
会计上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先归集合并成本。
甲公司2010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 2400
贷:股本 800
资本公积 1600
(2)股权计税基础
按照例3的分析,税法上若被收购方免税了,收购方取得的股权应以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原计税基础为计算基础,应区别被收购方是公司制企业还是自然人。
情况一:从公司制股东收购
该公司帐上有该股权计税基础,应与它一致。
情况二:从自然人手中收购
按照例3的分析思路,虽然非同一控制在合并报表中确认了被并方净资产的增值,但是对增值部分也没有纳税,合并方取得的股权仍然应以被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与例3相同,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为900万元(=1500*60%)。
(3)差异
通过分析可看出,不论从谁手中收购股权,都有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但不应在单独报表中就该股权账面价值2400万与计税基础的差确认递延所得税。比照例2中的分析,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产生的合并差价在合并报表中才确认,由此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应在合并报表中列报。
合并底稿抵消分录:
借:股本 1500
存货 300
固定资产 500
[Abstract]:Theoccurrenceofaccountingerrorsintheprocessofaccountingareinevibr.Aslongastheexistenceofaccountingbusinessanditsvariouscomplexreasons,thereisthepossibilityoftheexistenceofaccountingerrorsandthenecessaryofastudyforaccountingerrors.Tofindandcorrectaccountingerrorsisthepurposeinouranalysisandresearchfortheaccountingerrors.Wemustfirstclearlyunderstandaseriesofbasicquestions,suchaswhattheaccountingerrorsis,howitisformedandreflected.Sothisarticledescribesthemeaningofaccountingerrors,causesandtypesofsuchbasicoverviewindetail.Onthisbasis,thearticlecompareedtherelativelyrevisiontoerrorcorrectioninthe"AccountingStandardsforEnterprises"promulgatedin2006.Inordertobettergraspthetheoreticalknowledgeofaccountingerrors.Underthepremiseofgraspthebasickonwledgeofaccountingerrorsmasterly,theaccountingtreatmentfor
accountingerrorshavebeenstudiedinthisarticle,fullyawaretheinherenthypostasesofthe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methodsandexertion.Throughthecorrelativecaseanalysistolearnmoreaboutthestepsoferrorcorrectionandoperationoftheprocess.Atthesametime,thisarticledeepanalyzedthatonthecurrententerprisehasbiasofconceptintheprocessofaccountingerrorcorrections,manipulationofprofitsandotherissues.Toanalyzedthephenomenonthatenterpriseusingerrorcorrectiontoadjustprofitcausedforinveraciousaccountinginformation,financialfalse,thisphenomenoncausedbysomemotivationsuchasavoidconsecutivelosses,maintainthequalificationofrefinancingandsoon.Andanalyzedthenewaccountingstandardhaseffecttopreventplayinthisregard.Onthisbasis,thisarticlefurthertotalkabouthowtorestrictandchangethisillphenomenon,therearesomesuggestionsorcomments:strengthenthe
accountingstandardconstructiontocontinuouslyimproveitsrulesandregulations,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personnelandstrengthentheexternalaccountingsupervision.
Keyword: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AccountingtreatmentListed''''sfinancialphoniness
引言
会计核算中的技术性差错是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常有发生的,尽管小心翼翼,有时仍免不了要经过一个发生差错、查找差错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和法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对外提供可靠的信息。对于发生的会计差错,企业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更正处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作了相关修订,并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现时经济环境中企业滥用会计差错更正随意调节当期利润造成财务虚假的不良现象,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改,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1.会计差错概述
要能够迅速查找会计差错乃至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识清楚会计差错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1会计差错的理解
对于会计差错的理解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
广义的会计差错可以涵盖发生在会计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包括记账、算账、报账核算环节发生的错误,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等会计管理环节发生的错误,故意造成的错误和非故意造成的错误,还可以包括企业因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或者因特定情况下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发现的会计差错、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所作调整时发现的原先的错误等。
会计差错的狭义理解是指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会计差错。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时,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包括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1.2会计核算中产生会计差错的主要原因
(1)会计政策使用方面的差错。指企业因采用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错。如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克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所构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将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时,就违反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因而产生会计差错。
(2)会计估计上的差错。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对会计处理中的估计可能会出现差错,产生会计估计差错。如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的估计错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率的估计错误等。
(3)其他差错。指除上述两种会计差错以外,企业发生的其他会计差错。如帐户分类及计算上的错误、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资本性指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对事实的忽视与误用等。
1.3会计差错的种类及其内容
(1)按其发生或发现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当前会计差错是指会计人员或审核人员在本会计核算期间发生或发现的属于本期的错误。当前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或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
前期会计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会计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前期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后或下一会计年度发现的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即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差错事项。
(2)会计差错按其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重大会计差错以外的会计差错。在2006年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定义。
2.新准则中对会计差错更正的修订
2006年2月15号,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具体准则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其中《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调整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新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第28号》(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
(1)准则名称的修订
新准则的名称做了修改,将原准则名称中的“会计差错更正”修订为“差错更正”。
(2)定义解释发生的改变
1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取消了“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
2增加了“前期差错”、“追溯重述法”的定义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追溯重述法”是新准则增加的定义,“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3)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在对前期差错的更正会计处理上,新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而旧准则中采用的是追溯调整法。将新旧准则对比后不难发现,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但对于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新准则明确称为“追溯重述法”。
(4)增加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
新准则中要求企业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新准则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具体做法是:当企业确定前期差错对列报的一个或多个前期比较信息的特定期间的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应当追溯重述切实可行的最早期间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可能是当期);当在当期期初确定差错对所有前期的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从最可行的日期开始用未来适用法重述比较信息以更正差错。新准则增加对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使其更为严谨,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前期差错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具体
旧准则中只要求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和更正金额,而修订后的新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于的下列信息:一是,前期差错的性质;二是,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三是,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盖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并且规定“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在以前期间的附注中已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信息”。新旧准则对比可明显看出,新准则对差错更正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和精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报表使用者就能更具体的掌握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是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更为正确精准的决策和判断。
3.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基本程序
3.1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差错发生后,大都会在会计账目或会计资料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准确。所以必须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1)划线更正法
划线更正法是在会计核算中,用划线注销原有记录,以更正错误的一种方法。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可运用划线更正法对错误的文字或数字进行更正,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划一条或两条细红线予以注销,但被注销的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以反映会计错误的原貌。其次,在划线上方空白处用合乎规定的墨水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更正人员在更正处加盖名章,以明确责任。第三,错误的数字,应全部划线更正,不能只划掉其中个别数码字。例如,账簿中把正确数字685000误记为658000。更正如下:
685000
658000
(2)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是在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冲错或冲减原记数额以更正或调整账簿记录的一种方法。凡会计分录记入账簿后,发现帐户对应关系有错误,或对应关系虽无错误,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时,均可用红字更正法来更正。对于帐户对应关系的错误,可先编制与错误分录相同的会计分录,其中金额用红字书写,冲销原来的错误关系,然后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对于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错误,可按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编制会计分录,其金额应为原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差额,用红字书写,以冲销多记数。红字书写的金额在计算时骑着冲减的作用。红字更正法也可以用来调整账簿记录。采用红字更正发,有利于正确反映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并能保留原会计错误的本来面貌。
(3)补充登记法
在记账或结账以后,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虽然没有错,但发现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可用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更正时,根据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和原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差额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少记数”,据以补充登记入账。如果记账凭证没有错,只是账簿记录少记了的,也用补充登记法补充登记,但在摘要栏中指明“×月×日某项经济业务少记金额现予补记”。另外,若在结帐后,发现有的记账凭证中全部或部分帐户漏记,也用补充登记法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账簿中进行补记。但需要在摘要栏中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漏帐”字样。
(4)追溯重述法
旧准则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是追溯调整法,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应用指南同时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3.2会计差错更正的基本程序
(1)会计差错的性质判断
更正会计差错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会计差错的性质,然后对号入座,才能正确的使用差错更正方法。对会计差错的性质判断就是分析会计差错是属于当期的差错还是属于前期的差错,是属于重大的还是非重大的差错,根据这几种分类可以根据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对会计差错类型进行这样的组合:1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差错;2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非重大差错;3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大差错且前期差错影响数切实可行的;4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大差错且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对会计差错的性质做了判断和分析之后,才能正确使用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2)针对不同的会计差错选择不同的更正方法
对于不同的会计差错,其更正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差错1属于当期差错,可选用的更正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这3种方法属于更正的技术方法,分别根据每种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具体确定使用的种类。差错2、3和4都属于前期差错,其中差错2是不重要的前期差错,无需重述。差错3是重大的前期差错,应该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差错4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3)调整财务报表相应项目
无需重述的前期差错,属于影响损益的,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须重新表述的前期差错即重要的前期差错。重新表述时,如果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果不影响损益,应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新准则还特别指出,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的比较数据。
(4)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会计差错更正程序的最后一步就是在附注中披露会计差错跟正的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披露的内容不包括对当期差错的更正,因为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差错,都是在报表尚未报出之前发生的,只要及时调整,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也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
【例3-1】某公司2008年发现,2007年公司漏记一项固定资产折旧费200000元。该公司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债务法,所得税率为33%,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第一步,分析差错的类型。2008年发现2007年的错误,是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差错,并且据题意可知是重要的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切实可行。
第二步,确定更正方法。此题应该运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具体步骤如下:
(1)分析前期差错的影响数。
2007年少计提折旧费用200000元,少计累计折旧200000元,多计所得税费用66000(200000×33%),多计净利润134000元(200000-66000),多计递延所得税负债66000元(200000×33%),多提法定盈余公积13400元(134000×10%),多提任意盈余公积6700元(134000×5%)。
(2)编制有关调整分录。
1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贷:累计折旧200000
2调整递延所得税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6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600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34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4000
4调整利润分配有关帐户
借:盈余公积201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100
第三步,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公司2008年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的“年初余额”栏、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栏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年末余额”相关数据,应按调整后的年初数为基础编制:
资产负债表项目:“累计折旧”调增200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调增”调增66000元,“盈余公积”调减2010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134000-20100);
利润表项目:“管理费用”调增200000元,“所得税”调减66000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调减13400元,“提取任意盈余公积”调减6700元;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
第四步,报表附注说明。
本年度发现2007年漏记固定资产折旧200000元,在编制2007年与2008年的比较财务报表时,已对该项差错进行了更正。由于该差错的影响,导致2007年虚增净利润及留存收益134000元,少计累计折旧200000元。
4.会计差错更正与上市公司财务虚假问题
4.1上市公司频频更正会计差错
近几年来,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1998年仅有4家,而到了2001年就达到了300多家,2006年更飙升至500多家,数量急剧上升。同时,从披露的内容来看,调整事项日益增多、更正金额日益增大,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近两年一系列会计规章的颁布实施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日趋规范的会计环境下,利用会计差错更正尤其是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即以前所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是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缘何频频更正会计差错?根据对以往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主要几点动机:
(1)避免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按照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若第三年再亏损则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会选择利用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实现年度间的利润调节,以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遭遇“特别处理”甚至“退市”的命运。于是企业财务盈余的怪现象产生了:亏损年度巨亏,盈利年度微盈。
【例4-1】某ST公司2004年度亏损4900万元,2005年度盈利539万元,2006年又亏损490万元。审计中发现如下情况:该公司2005年的会计差错更正调减了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系发现了“漏提的2004年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销售返利费用等”。针对这个差错,公司调减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那么这800万元的差错是否具有公允性呢?其提取依据是什么?经分析发现,2003年至2006年各年营业收入差别不大,均在一亿元左右,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返利费用,如果以销售收入为基础提取,则各年的同类费用应该区别不大,甚至营业费用在三年中差别也应不大。但从比较会计报表中却得到了三年营业费用分别为:2004年2712万元,2005年1047万元,2006年则锐减为694万元。其中“猫腻”不言而喻:该公司利用所谓的“会计差错更正”,将本属2005年的费用“更
正”到2004年负担,“轻装上阵”的2005年“一举”赢利539万元。但简单测算后就会得出结论:2005年实亏261万元(800万元-539万元)。
(2)继续保持企业再融资资格
我国再融资政策将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刚性指标,企业为达到这个标准可以在ROE的分子(净利润)和分母(净资产)上做文章,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法调减前期利润。这样做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比,可以减少前期净资产余额,达到提高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特殊效应,为企业创造融资条件。
【例4-2】某ST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为主的公司,产品的成本计算是以定额成本结转销售成本,而2004年改用实际成本法。后来发现,2003年因误用定额成本法致使2003年度少转销售成本2000万元,公司补制了2003年初的董事会决议:“公司决定从2003年起采用实际成本法”。2004年公司发现这一会计差错后,及时进行了更正,减少了2004年的期初留存收益2000万元,同时减少存货2000万元。由于2004年初的存货减少,使2004年按实际成本计算的销售成本大幅降低,当年一举盈利680万元。
从上述“更正”中,我们有以下疑问:该“差错”确是错误,还是经过更正反而形成了一项差错?一般地讲,企业定额成本的制定都是在实际成本测算基础之上的,如果主要材料和人工价格变动幅度不大,则定额成本比之实际成本也应相差不大。2004年和2003年相比较生产条件变化并不大,那么,2000万元的差错调整其奥秘何在?后经调查得知,A公司正在申请一项贷款,银行要求2004年销售利润率必须达到8%,且连续三年盈利。该公司2002年和2003年经营形势较好,但2004年受资金紧张、产品质量问题困扰,生产形势不好,为使洽谈中的这笔贷款顺利到手,不惜“以丰补歉”,适当降低2003年利润,补贴至2004年,使企业具备了再融资条件。
(3)维护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
目前,有许多企业重金聘请经理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日益盛行。而高管人员的报酬,除职务工资外,一般还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酬金或期权股份,从而诱发了企业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
【例4-3】在对某上市国有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时,发现2005年的一笔会计调整事项:“2004年原材料盘盈8400吨,企业增加存货367.5万元,冲减期间费用367.5万元;2005年经核查,企业认为该盘盈事项系重大会计差错,应予更正,调减存货367.5万元,调减期初留存收益367.5万元”。审计人员对此感到有些蹊跷。经再三追问,财务科长道出了原由:该公司系承包经营,当地政府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给予高管人员奖励。为了多套取政府资金,企业虚构了一笔存货盘盈。在此目的得逞后,2004年又面临存货实存与账面有367.5万元的差额,为了平账,又作了更正处理。政府奖励一般以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即使随后被发现,时过境迁,甚至人员都调离了,一般很难再追究其责任。
4.2新准则对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防范作用
2006年2月15号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新准则较旧准则,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也就是针对上市公司容易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进行利润操纵,因为旧准则实行的时候,上市公司主要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就是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新准则中更改为“重要的前期差错”,并对其更正方法做了修改,旧准则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新准则明确用“追溯重述法”,并且规定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使其更为严谨,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制度漏洞造成财务虚假。对无法追溯重述的条件也有具体规定,就以前某一特定期间而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认为无法对某项前期差错应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1)应用追溯重述法的影响数不能确定;(2)应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3)应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对有关金额
进行重大估计,并且不可能将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这两类信息与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实际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并按规定执行。
新准则中还新增加了“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的规定。使得财务报表信息更为真实可靠,更具有相关性,也更有利于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缺口混淆视听,模糊表述,使财务信息使用者受到损失。值得该注意的是,新准则中,将舞弊产生的差错单独做了强调。对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按原制度作为当期事项计入营业外收入中;新准则规定应作为会计差错,进行追溯重述。这当然也缩小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
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中对前期差错在附注中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新准则要求,除需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之外,还需披露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完全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报表使用者就可以知道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实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之前的旧准则没做此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的具体情况不予披露或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详细,加大了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处理的随意性,也是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不实的“温床”。这样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操纵利润,进而使得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见新准则与旧准则
相比是一大进步,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结论与建议
会计核算中的差错是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常有发生的,尽管小心翼翼,有时仍免不了要经过一个发生差错、查找差错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因此,会计内部管理部门和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便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
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更正会计差错,利用会计差错的更正进行利润的操纵,造成财务信息虚假,这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会计环境中的一大诟病。虽然新准则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此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准则实施2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现象却仍趋普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来加强当前企业利润操纵的管理。
现实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不同时期会计准则所需要应对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会计准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建设过程。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不少方面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其利润操纵行为,然而,也在另外一些方面对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这种情况决定了新会计准则不会是一个终点,而是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改,加强会计准则建设不断的完善其规章制度。
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
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即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要加强政府监管,就需要明确各政府部门在企业会计监管中的具体职责权限,并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以防相互推诿和监督过程中出现疏漏。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审计监管。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管,就需要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改革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社会监管的效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肖虹主编.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与衔接.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赵书和、陈敏.新旧会计制度精要比较与案例说明.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李敏.会计查错技术.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贾丛民、赵保卿、谢志华主编.会计错弊及其查证与调整.修订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刘永泽、陈立军主编.中级财务会计.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用于核算出口视同内销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视同内销”用于核算出口视同内销业务成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出口视同内销)”用于核算出口视同内销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一出口视同内销)”用于核算出口视同内销货物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国家明确规定不予退增值税的货物,即退税率为零的货物,因税务处理上与“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税的货物、虽已申报退税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有关凭证的货物”有所不同,为便于核算,建议有此类业务的企业增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出口零退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一出口零退税)”两个明细科目另行单独核算。
二、会计核算
在账务处理上,外贸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税的货物、虽已申报退税但未在规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补齐有关凭证的出口货物,与国内销售商品不完全一样。对于视同内销的出口业务,首先应冲减外销收入,同时确认内销收入,并计提销项税额。销项税额计算公式为:
(1)一般纳税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上述货物计算销项税额公式:销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法定增值税税率)×法定增值税税率
(2)一般纳税人以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上述货物以及小规模纳税人出口上述货物计算应纳税额公式:应纳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1+征收率)×征收率
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1)外销收入转“出口视同内销收入”,同时计提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收入―外销
(A+B)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
A
(金额为“企业出口货物征税联系单”中“人民币离岸价
”除以1.17后的金额,即计税额,假定为A)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一出口视同内销)B
(金额为“企业出口货物征税联系单”中“销项税额”,假
定为B)
(2)外销成本转“出口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视同内销
(金额为“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中的“金额”栏数值)
贷:主营业务成本――外销
(3)凭“进项税额抵扣证明”,冲转原有关增值税处理凭证
借:主营业务成本――外销(不退税成本) 红字(假定为-c)
应收出口退税等科目
红字(假定为-D)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红字(-c)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外销)
红字(-D)
且c+D=“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中的“可抵扣税额”栏数值。
外贸企业必须凭有关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进货分批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进货分批单如一次性全部转作当期内销抵扣的,应按进项发票上的税额或进货分批单上“本次结余”的金额乘以征税率填具《证明》的“可抵扣税额”栏;如部分转作当期内销抵扣的,税务机关应先为其开具进货分批单,同时按进货分批单上本次申报金额乘以征税率填具《证明》的“可抵扣税额”栏。
(4)结转进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出口视同内销)
(假定为E)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外销) E
且E=c+D=“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中的“可抵扣税额”栏数值。
国家明确规定不予退增值税的货物,即退税率为零的货物,因出口时已知无退税、且要计提销项税额缴税,所以税务机关一般只受理“企业出口货物征税联系单”,审批确认销项征税,对“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不予办理,因此企业应在出口入账时即确认出口视同内销收入,直接计提销项税额并结转成本,会计分录如下:
(1)商品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出口零退税)
贷:应付账款等科目
(2)销售确认入账
借:应收账款――国外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视同内销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零退税)
(3)成本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视同内销
贷:库存商品等科目
三、税务处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8.070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都需要通过会计来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和监督,以及管理工作。货币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对象,会计工作主要包括核算以及监督两方面的内容,核算可以提高内部货币流通的效率,监督的作用是确保应用财务方式和手段的合理性。[1]通过对两种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工作当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对当今社会中,会计事业整体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 两种单位的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出现不同的原因
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两者之间的单位性质有差别,主要体现在单位基本的属性上,还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政策上[2]。事业单位一般在盈利方面比较弱,从事的活动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主要表现出的职能是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基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重点关注自身企业的发展,营利性强。事业单位对盈亏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主要考虑服务社会,它的盈利情况与单位自身发展情况的关系不是很大。企业单位的盈亏概念清晰,它的盈亏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是企业单位最关注的东西。②两种单位在资金的具体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原因是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会计对财务处理的方式上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资金的使用方法就是花钱来做某件事情,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转化为对社会的服务,构建和完善国家社会各方面的保障体系,所以它在使用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去合理合法地用资金,以此来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企业单位在资金的应用上主要考虑的是投资后的收益问题,以利益为导向,在使用资金时,主要考虑的是对企业本身的好处。③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资金形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金主要分为固定性资金和流动性资金两种[3],事业单位的资金相对来说固定性资产占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对较少。事业单位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事业单位在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中,资金发生回流的量非常少,剩下的就是固定资产,主要来自于事业单位的长期积累和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企业单位投资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用于生产活动的工作间、厂房等,这些资产在企业所有资产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其他的资金都处于流动状态,这些流通资金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流资金。由于这些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对财务处理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2 两者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差异的表现
2.1 会计分录形式的方面
目前社会中主要形式是分录形式,分录形式也是财务档案管理当中所用到的基本形式。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相同业务上的所用分录形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实施借款的记录过程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设定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贷款方相同的时候,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所设定的会计科目名称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相同的内容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中被记到不同的类目。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在后期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很多方面,会相互影响,导致出现更多的差异。[4]
2.2 在纳税处理方面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纳税问题都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两者在纳税的方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都可以进行产品生产、材料的购买、使用、销售等很多方面的业务。在企业单位进行这些业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准确的划分,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种,在纳税问题上,只针对的是小规模纳税人。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对此类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要对纳税人进行准确的划分,还要将材料用途进行细致的划分,分为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两个类型。[5]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非自用材料进行采购操作时,所应用的核算方式是没有包含税的价格的,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小规模的纳税人在对非自用和自用材料以及一般纳税人对材料进行购买操作的情况下,采用含税的进价方式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6]
2.3 在成本核算方面表现的不同
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业务都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又同样是目前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两种单位在财务成本核算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的活动是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它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在成本利润方面的核算上会特别敏感,要求在企业单位得到利润比较大的前提下,对财务管理的规划以及目标进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只包括预算的收支方面,在核算过程上相对比较简单。企业单位在财务核算包括了收支与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核算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在成本核算方面形成了适合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比较完善的系统方法。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中,不会去重点关注单位所能获得的利润,而且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资金流通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两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方面所使用的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
2.4 工作职责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的操作对象是本单位运行中所产生的一些经济业务,为专业会计,主要职责是记录和反映以及监督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状况及结果。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当中所担负的责任是核算监督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费用、财务结果等。盈亏部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5 事业活动核算方面的不同
事业单位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它的事业活动主要形式有经营活动和专业业务等,所以事业活动中所出现的支出以及收入,都是事业支出收入和经营支出收入,这些和事业单位多种项目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操作经营收入支出和事业收入支出的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比如在费用支出方面的核算操作,单位的行政部门所出现的支付行为,在事业单位之中,一般记录在专项业务活动支出里面,而在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中,通常情况下,会记到管理费用里面。
3 结 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事业单位在资金形态和单位性质以及资金的用途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但是,会计的监督以及核算功能是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形式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地在财务管理办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富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方面的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14(24):120.
[2]范凌芸.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6):184-185.
[3]马新敏.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对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01-236.
事务所走出国门,要在他国的土地上开展业务活动,必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为此事务所风险管理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充分重视:
(一)充分了解东道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指导政策和相关法律的规定
事务所走出国门,首先要借助各种相关渠道对东道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政策和规定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从根本上避免“走出去”战略的失误。如中注协已就会计市场开放问题分别对蒙古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新加坡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咨询,内容涉及对外国会计公司市场准入的WTO承诺、行业监管政策、合作发展前景和机会、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跨境服务政策、机构设立条件、批准程序、税费政策、注册会计师人员流动的政策、执业资格取得的条件、方式、程序,以及对外国会计资格的认可程序等相关问题,事务所可以借鉴与参考。
(二)重视对目标市场的调查和论证
不少“走出去”企业对外投资时都缺乏调研,仅凭着一时的冲动,不谙目标市场的特性,失误机率甚高。所以,事务所“走出去”一定要参照前车之鉴,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做市场论证,要充分调查了解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宏观政策和实际情况;了解中国企业境外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服务的需求;评价、了解、挖掘境外企业更多利用国内事务所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方式、途径;探讨与当地事务所联合提供服务的可行性。在2007年12月,中注协访问了南非、苏丹两国的会计职业界,考察了两国的会计市场,了解了中国企业在南非苏丹的发展情况,就两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就双方的合作事宜进行了具体磋商。另外 “走出去”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借助国外有经验的跨国公司、全球咨询公司的经验做可行性研究。
(三)充分考虑东道国对劳工问题的相关规定
发达国家的很多经济成就与他们所实行的劳工制度有关,但是劳工纠纷常常被我国企业所忽视。很多发达国家都对违反当地劳动法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世界零售业大王沃尔玛前段时间就因违反劳工法强制员工加班并不付报酬而被宾西法尼亚州法院判以7800万美元罚款。此前,沃尔玛还曾因同样原因被判赔偿1.72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仿效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劳工的保护以及对违反劳工法律的惩罚。事务所走出国门,熟知和牢记当地的劳工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充分了解合作伙伴及其实际控制人
当事务所进入国际市场与他国的合作对象签订合同时,必须学会自我防范,知己知彼,对合同的另一方要做尽可能详细的调查。不仅是了解目标公司与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其董事的情况),还要详细研究目标公司的公司章程与实际控制人的公司章程,供决策时参考。目标公司、合作伙伴或其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可以让对方提供,也可以委托律师从公司登记署(如新加坡、香港)或法院及商业法院(如韩国、摩洛哥)查询,并由律师出具查询报告。
(五)充分重视公司章程的重要性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性文件,这一点一直为国外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公司章程中应包括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所有重要事项,既应包括程序方面,也应包括实体方面。公司在成立后所发生所有问题或纠纷均应以公司章程为准。因此,事务所“走出去”过程中,应与合作伙伴或目标公司对拟设立公司的章程进行充分沟通,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公司章程之中,利用公司章程保护自己的权利。建议聘请当地的律师参与项目谈判,由律师起草拟设立公司的章程。
二、质量控制
事务所“走出去”的目标之一是要在国际会计市场建立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知名品牌,因此质量控制可谓是“走出去”的生命线,为此事务所应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业务承接
1.建立业务的风险评估制度
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与开展之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初步业务活动阶段应设有评价系统,最关注的应是客户管理层的诚信,对于诚信值得怀疑的客户要学会辞任;其次是自身的胜任能力,主要应考虑特殊行业、特殊领域的知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完成委托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等;之后是客户经营情况和发展能力;最后才是客户的财务状况,要把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控制作为整个体系中的关键。对第二阶段的风险评估和计划审计工作,事务所应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而随着企业舞弊手法推陈出新,对企业的资金面、业务面必须更仔细评核,尤其要吸取多次弊案教训,对企业海外转投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情况等项目进行重点分析。
2.统一对外承接业务
应保证由事务所统一对外承接业务,避免由具体执业人员自己承揽业务、自行商谈收费并由其具体承办的情况发生。如果允许具体执业人员自行承揽业务,为促成合同,在收费和业务标准上难免迁就客户,使客户在一些事情上态度强硬,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应借鉴国外事务所经验,实现业务承接与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工作职责的分离,加强业务承接的质量控制。
3. 统一管理客户信息
事务所对于决定承接的业务,应当统一管理相关的客户信息,杜绝事务所个人或部门垄断客户信息,为事务所统一业务质量控制提供充分的基础信息保障。
(二)严格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在审计实施阶段,最关键的是做好对全过程的分级督导,各级督导人员应逐级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的三级复核制度,这是业务质量控制机制的核心,尤其是建立复核签证单制度,记载复核的内容、复核发现的问题以及最后处理情况等复核轨迹。
(三)出具的业务报告执行“双签”制度
有限责任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除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外,还必须有主任会计师签名盖章。“双签”制度的作用在于:一是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主任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其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盖章,使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得到完整表达;二是也明确了主任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增强其风险责任意识,体现风险责任与个人利益相匹配的原则;三是强化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监控,通过主任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最终审核和把关,真正落实了事务所法定代表人的全面质量控制责任。
(四)实行外派复核员制度
国内总部还可以向境外的成员所派驻经过严格培训的资深注册会计师作为外派复核员,其隶属于总部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委员会设立的外派复核人小组,实行专人专职,主要任务是对境外成员所的重大项目,如国内企业所属控股的境外企业、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公司及所承揽的境外业务进行独立审核。外派复核员是以独立第三方角色从事审核工作,可采取独立复核、合作复核(与境外成员所审核部力量共同完成复核工作)及重点复核三种复核方式,提出独立的外派复核人审核意见,作为境外成员所管理层终审的一个重要参考。外派复核员通过独立复核可揭示重大风险项目,通过提请主审会计师对外勤工作未关注的风险点进行补充审计,可大大降低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
(五)充分发挥国内总部会计政策研究中心的作用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均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及全球资源共享,值得我们借鉴。会计研究中心通过研究国内外当前会计、审计、税务等领域的最新动向,归纳业务过程中大量的审计经验,定期将研究成果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境外成员所。
三、人才的国际化
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宝贵的资源,对于“走出去”的会计师事务所,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更为重要。
事务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一是缺乏具有海外审计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资格限制,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目前尚无法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包括境外企业所在国的认可;三是语言障碍,目前,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会计师语言水平较高,但审计实践经验少,而大批资深注册会计师却外语水平一般,无法适应境外审计需要;四是急需熟悉当地市场环境、独特的文化以及法律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事务所“走出去”人才问题上的首选便是推行人才本地化策略;其次要不断加快自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一)人才本地化策略
人才本地化的优势在于所在国人才语言与沟通能力强,熟悉所在国的市场环境、独特文化及法律,拥有所在国社会网络,同时在所在国招募、发展员工队伍也可以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减少事务所“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实际上跨国企业通常都有由业务所在国的团队来接手的惯例,而中国企业通常不这么做,这样容易诱发人力资源风险。不少中国企业对使用当地中高层管理人员除缺乏信任外,也缺乏进行适当监控管束的知识与经验,因此不少“走出去”的企业最终选择了相对封闭的“中国式”管理方式,成为当地社会的“商业孤岛”。如何使用当地人才、如何在国际企业或国际语言环境下工作是“走出去”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四大”在中国的成功运作值得借鉴,目前安永华明的数千名员工中,95%都是中国人员,本土合伙人的数目也与年俱增。尤其会计和审计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要受到专业认证、不同会计标准、业务范围以及国际名称使用上的限制,更应推行人才本地化策略。人才本地化过程中存在薪酬、劳工法、劳动纠纷、成本、国际业务市场当地独特的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事务所要谨慎对待,同时应考虑对国内派出人员的各种待遇能否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