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

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龄化智能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龄化智能化

篇1

关键词:老龄化;智能宠物;情感化

一、智能宠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未来智能宠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更多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创造力会应用到智能宠物上来。现今智能宠物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不久,更不要说更深层次的智能宠物的交互设计了。人与智能宠物发生的交互行为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发的多样化,这也使得现今人们在与智能宠物的交流中省去了很多其他的操作行为。

(二)发展趋势

近年来,智能化产品在人们生活中迅速的普及,使人们有了不一样的智能化的生活体验。比如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彻底了 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习惯,即便一个三岁小孩,也 能体验到指尖一划所带来的奇妙体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让人与智能宠物之间的交互行为有着很多种可能。各种无线传感器的出现,语音识别、体感交互、人体面部表情识别的情感交互系统的出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人类完全可以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与智能宠物产生交互。

二、老龄化社会下智能宠物设计的探究分析

(一)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不但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7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24.48%,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7%,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

从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展开了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其中,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设计为人人、跨时代设计、全寿命设计等诸多理论和学说相继产生。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中国老龄化研究存在数据和资料丰富,理论及应用薄弱。在设计领域,由于老龄化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归属于政府和社会范畴,短期内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较少有企业愿意再相关领域投入,所以我国的老龄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更显不足。

社会学研究表明老龄用户的需求分为三个维度:生理需求维度,社会需求维度,文化需求维度。这些研究指出,老龄化过程再生理上经历感觉、认知、行动三方面的衰退。老龄化过程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性。老龄化不仅是一种生物化过程,更是主体参与实现社会行为和社会义务的变化过程。例如,人到老年,其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活动范围缩小,生活内容由社会领域为主,变为以家庭空间为主,进而带来孤独、寂寞、压抑的生存状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社会行为的变化将影响其生理机能衰减的进程和老年病发生的几率。

(二)智能宠物与老年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创造力的提升,智能宠物狗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宠物狗无法办到的事情成为了现实。人类是不断向前进步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在不管加快,老年人的体质也越来越复杂,照顾自己宠物狗的精力也有限,更加需要狗狗给予关怀和照顾,智能宠物狗创新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养老热点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科技化市场必然的产物,再不就的将来将会作为一个新的热点出现在中国市场,对于拥有较强使用力的智能宠物狗的创新设计,既有利于掌握未来宠物狗的走向,又对丰富现存智能宠物狗有重要意义。

宠物狗是人们生活上的好伴侣,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便利,更为关键的事,宠物狗能够陪伴老年人度过一个安详,温暖的老年,能够为老年人带来心灵上的陪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创造力的提升,智能宠物狗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更多宠物狗无法办到的事情成为了现实。人类是不断向前进步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脚步也在不管加快,老年人的体质也越来越复杂,照顾自己宠物狗的精力也有限,更加需要狗狗给予关怀和照顾,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应用工业设计理念于交互设计实践,通过调研市场同类产品,了解市场需求及产品设计趋势,最终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新一代的智能宠物狗交互形式。

三、老龄化社会下智能宠物设计的前瞻性概念

篇2

只不过,相比发达国家往往是在富裕之后才步入老龄化,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而言,老龄化局面无疑更加严峻。既然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在职人口的比例偏低,那么,通过一定的措施增大在职人口的比例,自然也就不失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的放矢之举。而增大在职人口比例,通常人们想到的都是延迟退休时间,而这往往会遇到不小的阻力,毕竟延迟退休其实相当于单方面改变退休时间的约定,而对于很多接近退休年龄的人群而言,由于身体和精力的原因,一刀切的延迟退休时间,的确也并不合宜。

篇3

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虽然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伴随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也不容忽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加剧,在降低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压力,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政府财务亏损现象。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提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可以在有效确保我国公民的基本权益和基本利益的同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

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我国老龄人口数目十分巨大,并且随着实践的推移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正逐步的呈现出“快速老龄化”趋势。根据我国人口调查局的第五次人口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的数目在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其增长速度也在逐年递增。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老龄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预测,截止到2051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呈现出最为严重的形式――每平均十个人就会有三个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1]。

(二)我国的老龄人口呈现出城乡二次元化的特点

我国城市和乡镇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差距相对较大。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地区,相比较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乡地区,其所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2]。

(三)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出现了“未富先老”问题

很多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工业发展水平也十分的完善,因而能够良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降低的问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此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因此“未富先老”问题也就分外具有严峻性。

开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我国所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我国老龄人口数目十分巨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我国的老龄人口呈现出城乡二次元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出现了“未富先老”问题。通过探究可知,我国当下所呈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其问题的解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3]。

二、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

在明确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后,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养老保险金额在逐年的递增,为政府财政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的难度也在逐步的加剧[4]。

(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也开始呈现出猛烈的扩张趋势,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问题将严重的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开展当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逐步的凸显,为我国的经济的高速的、持久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是我国开展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5]。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

针对于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可以将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公共财政治理模式,加强对于公共财政投入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对于“民生状况”的关注程度,开展公共财政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问题。

第二,创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也可以有效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三,提升养老保险金所具备的保值性和增值性。降低养老保险金所存在的风险性,有效的实现公民利益的稳定性的保障。

第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把提前退休关。

第五,提升《养老保险法》这一法律规章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养老保险法》的颁布和有效实施,可以为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

实施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主要的方式实施环节可分为:加强对于公共财政投入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创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保险金所具备的保值性和增值性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把提前退休关以及提升《养老保险法》这一法律规章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五点。通过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以真正的实现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的全面的、有效的解决,促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良的发展前景。

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进而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最后针对于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完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机制,提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是我国进行长期的、可持续性的、高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宋凤轩,赵艳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浅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29-30+78.

[2]胡宏伟,肖伊雪,郭牧琦.中国养老财政支出与负担研究述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7-14.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02

0 引 言

目前,中国老龄化日益加剧。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已占30%。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前期。“421”( 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家庭大量出现,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这将给年轻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大体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家庭规模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占据主要位置。

年轻人要生计,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顾老人上。因此,养老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进养老院大多不被人接受,所以,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原理

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智能居家养老。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器技术和网络监控视频技术,实现智能化居家养老(利用传感器技术,按照自动报警装置,保证老人的人身安全。通过视频可以使老人与子女见面,排解老人的寂寞、孤独。老人若有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安防报警系统将信息传给子女和社区人员,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可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减轻子女的负担,使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达到老有所依居家养老模式,为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解决方案的整个智能化系统采用软硬件结合,整合了通讯网络、智能呼叫、智能识别、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利用传感器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解决安防、远程视频监控和对话、紧急救治等一系列问题(见图1)。其中RFID对老人可以实时跟踪定位,以便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为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舒心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该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IOT),通过系统智能化管理,对家中的安防、监控和对老人的监护实现智能化管理,解决空巢老人在家的紧急需求问题,家中老人如有紧急需求问题,可通过应急系统通知到家人和社区人员。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居家养老系统的主要功能

3.1 远程视频监控

本系统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平台,采用B/S架构,子女可以通过智能终端(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老人在家中的生活进行实时监控,使子女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由于现在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可以通过电视联网,使老人方便和子女视频联系(视频可采用3D技术,使效果更加逼真),享受天伦之乐,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图1 居家养老模式

3.2 紧急救治

空巢老人,容易遇到突发事件或疾病,这也是子女最担心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方案提出利用传感器识别,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只需要通过语音告知传感器,传感器感知后传给语音识别系统,对老人的语音进行识别(通过语音系统的算法判断是否是本人),将信息发给子女和社区养老机构(见图2)。如果子女离家较远,可以通过手机终端给社区相关人员开门,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图2 紧急救治

该智能系统还有定位功能,当老人在室内或室外摔倒,传感器就能自动感知,将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相关社区人员和子女,使其能以最快速度抵达,使老人得到及时救助。

该RFID是老人手腕上佩戴的一个装置,利用GPS定位系统,社区医护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人的活动信息。这个装置可以间歇的向所在区域的读写卡发送信息,向其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发送即时情况(中央计算机的数据库中存放每个老人的信息),一旦老人的信息没有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心,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就会发出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可以查看老人在先前阶段的活动轨迹,及时处理突况,使老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时刻受到社区医护人员的关怀。

3.3 其它安全防护

智能安防系统为老人营造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家居环境,能够帮助老年人合理安排生活,降低老年人居家生活意外事件的发生,如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泄露探测器等智能家居设备,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老年人记忆力缺陷造成的后果。

由于老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很多时候忘记关掉煤气等阀门,结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当遇到煤气泄漏、者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时,其安防联动系统开始启用,通过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泄露探测器感知,启用自动报警系统,门窗自动打开,总燃气阀和总电源自动切断,排气扇开始工作,并将信息传给社区相关机构,使相关人员能及时赶到,降低损失,使老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得到保障。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意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是家庭亲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健康管理、实时安全监控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因为它既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亲情,也融合了高科技的辅助功能。所以,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实际上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见图3),是其它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弱化的问题,也符合中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图3 新型养老服务平台

5 结 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一个适合老年人居家的养老模式越来越重要。本文所介绍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未来社会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而这种新模式的推广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人权,2006.

[2] 巢小丽,蔡赛珍.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基于宁波海曙区N街道的调查[C].2012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论文.

[3] 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26(6):5-10.

[4] 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卓达物业:社区养老模式[J].中国物业管理,2011(1):7-20.

[5] 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29-39.

[6] 孙燕.养老服务社会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实践模式[J].学会,2010(12):7-10.

[7] 王颖,肖林.关于创办社会企业增强社区管理的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2:1-3.

[8] 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3,5.

[9] 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0(2):43-49.

篇5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早,老龄化程度较高。同时,兰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也属于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这对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兰州市首先对智能化养老进行了尝试,并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形式,初步构建了具有兰州市养老特点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研对象,走访街道、社区等地对150名老年人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6年10—12月,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街道、社区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关系,即以智能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智能化养老支出、智能化设备使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以及社区与家庭参与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方面,65~69岁占31.5%,为最高,70~74岁占30.2%,次之,其他年龄段在15.0%上下;从被调查老年人居住状况看,独自与配偶居住比例最高,为36.57%;独自居住、与子女居住较为接近,分别为28.12%和28.89%,其他居住方式为6.42%。

2.2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障碍

2.2.1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不高的障碍。在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22.29%的老年人能够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是现代技术的智能集合在养老全过程的应用,超过2/3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概念不清楚,见图2。这一问题不只集中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

2.2.2经济方面的障碍。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收费敏感。在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收费的问题上,只有12.5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设备安装费用,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付费。对按月适当收取智能化养老服务费用,调查对象承受区间额度为100元。上限为500元的调查中发现,82.21%的老年人可接受付费在100元以内,9.08%在100~200元,其他区间均低于5.00%。

2.2.3设备使用的障碍。在对老年人期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方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仍然习惯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评估,其次是在POS机上即时评估和网上评估,说明老年人倾向于简单、熟悉的智能终端。调查中发现,78.49%的老年人能够使用简单的智能化设备,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智能手机(65.32%)、数字化电视(17.50%)和联网电脑(11.30%),大部分老年人只具有使用简易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的能力。

2.2.4服务内容单一的障碍。调查发现,38.74%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活服务方面的帮助,13.35%的老年人认为提供了健康服务,但提供的安全管理、精神慰藉项目较少,分别为5.47%和2.86%。同时,有39.5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完全没有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

2.2.5老年人所在社区与家庭的力量未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能力的障碍。调查中发现,80.0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帮助,说明目前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或接受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不能或者仅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较少的帮助。通过引入老年人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同。

3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成因

3.1政府投入不足

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运作上需要卫生、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促使智能化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一个微利行业,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化养老环境还不完善,市场参与度不够,源动力不足,智能化养老服务开展缓慢,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目前,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市场参与的企业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对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智能化终端设备等没有相关机构予以评估。政府应尽快出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与运行机制,以保障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企业缺少参与动力社区里的商业行业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外部补偿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2]。养老服务产业前期需要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收益的周期长,给养老服务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3]。三是企业与老年人缺少信任,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加之政府缺乏引导与监督,相互之间信任感不强。同时,老年人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标价的商业性养老服务项目,造成社会化养老的源动力不足。

3.3社会组织缺乏参与渠道,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识不高

社会化养老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难以解决养老服务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填补养老服务供应的缺口,需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单一,多以政府指定为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致使养老服务易形成垄断,市场活跃性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社会化养老的整体推进。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保守,自费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高。智能化养老服务环境的构建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智能化社区养老不了解以及经济原因,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化养老市场发展的需求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能化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树立购买养老服务、愿意为养老支出大部分收入的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支付方式,如以房养老等,引入银行、保险公司,为老年人、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搭建一条互信、互托和可行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4完善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对策

4.1加速政府部门改革,构建智能化养老制度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工程,它的发展既需要民政、规划部门统筹,也需要财政、卫生、劳动和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运营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制定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在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4]。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出台服务评估办法,制定服务评估标准和细则,进行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为智能化养老构建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规划与协调,加强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合作,将老年人健康信息和老年人基本信息整合,实现老年人信息统一管理并及时更新,为其他部门提供形式统一、内容权威的老年人信息服务,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基础。

4.2完善智能化养老软、硬件,构建智能化养老运行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建立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应对静态数据(老年人基本信息)、动态数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做好更新与分析,提供突况预警,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系统内容应包括安全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系统等。以服务中心平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和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5]。同时,应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功能,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构建智能化养老的网络环境。此外,智能化养老系统应转向数据分析预测、实时监测功能等技术深度开发上来。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技术的开发。

4.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养老消

费首先,在社区宣传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功能和优势,让老年人了解智能化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比较陌生,应从最容易获得的智能手机入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推进其他智能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同时,扩大智能化养老宣传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子女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子女帮助老年人选择服务并提供设备使用支持,鼓励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应利用好地域和情感上的优势,通过组织老年人活动、培训和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老年人与智能化养老的桥梁作用。

4.4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在老年人的私人定制服务、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内容不足。面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需求,智能化养老服务需要制定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明细内容,主要包括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出行类服务和娱乐类服务等内容。在具体服务项目种类、内容确定上,应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养老服务平台应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大技能与素养培训,从而达到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化养老已是中国养老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化养老环境的方式,稳步推进智能化社区养老,将会有效地缓解中国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化,2013(6):32-34.

[2]高盼.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工程[J].中国信息界,2014(5):51-52.

[3]谢家瑾.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J].中国物业管理,2013(8):15-17.

篇6

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小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既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又要考虑社会环境要素的质量,前者指住宅小区内的水、日光、空气等因素,后者为供热、供水、供气等相应设施的要素,为了保证环境质量,需要采用相关技术以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如在住宅选址时,应该尽可能远离污染区和工业区,回避城市交通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选择上风向地区。对小区内锅炉所产生的废气、废渣等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污染。提高小区的硬件设施,如提高居民用水的水质和水压,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小区周边的道路经常进行洒水养护,并建立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保证黄土不见天。在住宅的环境设计中,包括室内和室外两个整体要素。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应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同时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主导的环境要素加以综合利用,包括生态、视觉、空间等环境。其中,视觉环境是指住宅景观设计与整体色彩的布置协调有序,人文环境要求一个“软”的概念,即社区活动、邻里来往、安全措施等一些问题[2]。

2未来住宅的发展方向

2.1健康住宅人类的居住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希望拥有较为健康的居住环境。健康住宅中的“健康”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追求。健康住宅的重点在于人、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环境和建筑的要求,以达到人文、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一致性。同时,健康住宅的设计不同于一般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与“人”健康相关的指标框架中,以引导建筑住宅的开发建设。

2.2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住宅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根据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居家养老将会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养老模式也将是我国未来养老形式的一种趋势。例如,完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设施。

2.3智能化住宅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住宅建筑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最关注的是住宅的舒适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因此智能化住宅建筑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目前,智能化住宅建筑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安全防范系统等,将智能化系统应用到建筑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住房使用功能的要求。

2.4绿色生态住宅绿色生态建筑[3]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建筑业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它的目标是有益于社会、健康、节约资源以及方便百姓工作生活。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方法或者结论,而这也正是其生命力所在。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可以通过生态化的手段来实现,例如,综合利用太阳能、使用新型绿色建材、新型保温材料等方法,可以起到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兼顾“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的理念。

2.5可持续发展住宅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资源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去爱惜它。但是,现今在很多住宅小区内有很多人造景观,这些人造景观有的可以改善小区内的环境,但也有很多人造景观不具有实用性,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未来小区内的景观应采用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进行建设,如使用风能、太阳能等作为需要耗费能源的景观的动力。居民生活用水在经过沉淀处理之后,可以作为草坪灌溉用水、景观用水、洗车用水等,使整个小区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篇7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社区养老能破解养老困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态势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升高,老年人照料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龄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企业及机构规模小,层次低,人员缺,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供需矛盾凸显。

社区养老是让老人生活在自己家里,由社区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让老人既能住在家里享受亲情,又能得到专业化养老服务,是兼顾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的人性化养老方式,受到了广泛认可,是解决当前养老困境的紧迫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社区养老面临多重困难

社区养老在我国正在逐步开展,但尚未普及。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较低,主要难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资金压力大。我国“未富先老”特征明显,社区养老又有很大的公益性。目前大多社区的养老工作主要靠有限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吸收渠道不畅,不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在运作中遭遇资金瓶颈。

内容不丰富。社区养老涵盖护理、餐饮、医疗等基础服务,以及教育、休闲、娱乐等乐老项目。目前,大多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少,层次低,基础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更缺乏个性化服务。

设施不完善。多数社区养老设施用地紧张,设备不完善,对老人的适用性较差。部分社区尤其是老社区没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虽然有配备,却因服务内容少,鲜有老人使用,处于闲置状态,社区老龄服务设施紧缺与浪费现象与并存。

服务人员少。我国社区养老的从业者少,获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更少,服务人员的人数、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志愿者服务尚未常态化开展;社会组织较为薄弱,尚未担起养老服务生力军的角色。

由上述可知,公共资源紧缺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养老的发展。亟需借助社会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资源整合,家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协调,机构承接服务以及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实现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发展道路。

三、大数据时代为社区养老提供新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以数据挖掘利用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共享、精确分析、统合集成,将深刻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运行模式,也将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掘产业机遇――引发老龄服务业发展变革。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在加速释放。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二)提供智能平台――催生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与社区的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已有很多城市正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并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先行工程。大数据云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载体。

(三)精准掌握信息――实现养老服务便捷精准。普通服务便捷化。老年人通过安装在家中的电子传感器或者智能手机,即可完成一键呼叫求助、诊疗挂号、健康检测、远程咨询、家政服务、服务预约及定制等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借助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动态服务,便捷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享”的愿望。

个精准化。大数据服务不仅能兼顾到处于不同收入层次、各种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还能准确地把握老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预期,设计主动推送式服务,有助于实现普遍性养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结合。

四、大数据视角下社区养老建设探讨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智能网络。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构建“安全、便捷、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鼓励社区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与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网络平台等智能平网;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发展老年电子商务。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

统合开放老龄服务公共数据。目前,国内部门在数据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数据难以共享,导致了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应打破壁垒,统合开放老龄服务方面的公共数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规,规范大数据采集;另一方面,要鼓励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利用,从技术层面既保证数据共享又保障隐私安全。

培养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节俭,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政府直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形成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接受便捷化的养老服务方式,培养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智能化实现老年人的养老梦、乐老梦。

参考文献:

篇8

1 康复机器人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截止2014年底,我国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帮扶困难老人已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此外,由于疾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残疾人数量也与日俱曾。截止2015年9月,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通过人工及现有的助残设备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老龄化、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保证其生存质量的康复和服务产品质量也应有相应提高,因此,康复机器人及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以视觉、听觉为代表的传感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反战,给生物医药工程领域的医用康复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契机。用于科学诊断、手术辅助、脑中风、帕金森综合征后遗症辅助康复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将人工智能、视觉、听觉、图像处理等技术融入康复机器人技术成为未来康复机器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1.3 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泉州2025计划的提出,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我国未来工业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当前,我国机器人,尤其是以助残、手术辅助为代表的康复机器人核心技术还未能突破,核心部件、主控系统还需进口,成本较高。国产康复机器人在整个市场占有率偏低。康复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成为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2 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医疗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机器人应用市场的主流。随着老龄化、残疾人口的不断的增多,康复机器人的收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价值、智能轮椅、外骨骼辅助机器人、航天员运动能力恢复机器人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外科手术机器人是在外科一生的操控下,协助医生共同完成手术过程,一般情况下,外科医生利用一个远程手术场景,操纵一个主输入装置,根据手术的要求,向放置于手术室内的手术机器人下达手术指令。手术机器人根据该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与传统的微创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具有比医生更高的操作灵巧性、超越人类手术动作距离的局限,易于实现更微笑的手术动作,手术精准性也更高。

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制造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手术机器人领域应用做最广的手术机器人之一。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三维高清晰度视觉系统,在视觉辅助系统的帮助下,控制能完成精细运动的机械手,该机械手的弯曲及旋转运动自由度均不是人类手腕可比拟。该手术机器人可提供灵巧操作、精准定位、术前规划,手术创面大幅减小,患者恢复迅速。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累计销售3000多台,为超过250万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手术。由于昂贵,我国拥有数量还不足三十台。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手术机器人以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和医疗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开展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针对腹部手术的手术机器人、利用视觉、互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神经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国产化,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2.2 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前,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上肢、下肢的功能恢复、运动辅助、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上。国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研、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掌握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的技术核心。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展开了“神经的运动控制与控制信息源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提取神经信息,利用神经信息来控制电子假手.具备7个自由度的运动模拟假手以研制完成,具备很高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肉电信号的拾取、肌肉电信号特征分析、脑电波的信号的拾取、脑电波信号的特征分析上。

3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3.1 机械本体技术:康复器械的机械本体技术应向着智能化、集成化、轻型化、微型化、舒适化及美观化的方向发展。以碳纤维、石墨烯、记忆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相继问世,且价格逐步降低,将对康复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制造、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此外,传统的针对上、下肢的康复机器人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以单关节为控制和新的额关节康复机器人、用于脊柱矫正的脊柱矫正机器人逐步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3.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极大的促进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融入以视觉跟踪技术、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核心的感知系统,融入VR虚拟技术、融入智能穿戴设备,以嵌入式控制系统为核心,将极大的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实现康复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集成化。

康复机理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临床经验,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康复机器人相关肌肉、病理研究,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还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智能化、集成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Gert K, Boudevijn K, Hermano IK.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on upper limb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2008,22:111-121.

[2]Grdienke P, Michile J A, Catherina G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of the effect of robot-aided therapy on recovery of the hemipareticarm after stroke.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 43:171-184.

篇9

1、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经验步骤:1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智能化机器人的普及情况以及应用现状

1.1智能化机器人发展概况

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在1980年左右起步,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50%,尽管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潜力是巨大的。从2008-2011年四年之中,比例增长了2倍,与同期的美国相比,是美国采用率的5.12倍。

智能化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部分工厂中,他们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生产工作,在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消费国,并在2014年蝉联冠军。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高达50%以上出现在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在一些关键步骤均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这些机器人有自己的专攻领域,如焊接、喷漆、装配、搬运等方面不再使用人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际政策的支持,如今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它也扩大到其他的领域。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家政服务类型的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就是在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领域,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核能、航空、航天、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也有所涉及。智能机器人涉及领域行业之广泛,可能会使未来某些行业的消失的状况出现,其普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深,在横向与纵向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2智能化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浅析

尽管中国在几十年中的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的关于中国的就业弹性的数据来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投资起到重要作用,相反就业其实并没有起到促进帮助的作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适龄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在继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变缓、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适龄的劳动参与人口于2014年达到7亿的最高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在2011年就开始减少,这说明了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小,加之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种状态会大约会持续到2050年,并且由于农民工成本增加,虽然总体上城乡劳动力转移仍在继续,但是速度已经明显减缓,而符合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

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分析

科技化成果的产生与运用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对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外部影响;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对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国家政策倾向、大的经济背景与整个市场的宏观走向息息相关。因为部分内容前面分析过,所以不再赘述,这里只浅析受到智能化机器人直接影响的失业率与产业结构两个方面。

2.1.1智能化机器人的采用率影响国家的失业率

智能化机器人与人并不是简单的互为替代品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可以是辅助关系,机器人帮助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人维护机器人的功能、修改机器人的指令。但是机器人的采用率与国家的失业率有一定的影响。引用的智能化机器人越多越容易造成工人的下岗,失业率就高,这大多发生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美国。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是机器人采用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每有1万名工人就有300台机器人与之相对。

从图中可以看出失业率与机器人的采用率基本上是平行的呈同一方向发展,这说明了在机器人采用率较高的国家,机器人与人工是互相替代竞争的关系。引进的智能化机器人少,对整体的失业率的影响不明显。

图2在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情况,对于智能化机器人的引进给中国失业率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别地区或企业,富士康集团就是一个例子。2013年富士康引进了大批量的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工作,进行了大批量的裁员,企业从2013年的11万人到2015年时仅剩6万人。

目前受到智能化机器人影响最大的非“蓝领工人”莫属,部门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工的事情大多发生在生产者车间、流水线制造业方面,造成了一部分的“蓝领工人”的失业。对于把智能化的机器人看做是“竞争对手”还是“助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未来要重点考虑的。

2.1.2智能化机器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时期,引进智能化机器人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渐渐丧失,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影响下,我国适龄的劳动力正逐渐下降,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可以起到补充劳动力的作用。不仅如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化机器人还可以带过我国经济转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关于机器人制造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并且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化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已经低于人工成本、市场上的机械手一台成本接近13万元,可以使用10年之久,这笔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折旧后一年产生的费用比人工费用低很多。所以智能化、自动化是制造业的趋势。

2.2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影响

2.2.1智能化机器人对一线工人的影响

2.2.1.1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智能化机器人承担了许多高危险的工作,使得工人可以不用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改善了环境,但是就我国现有水平,我国的制造业并不能全部实现没有工人在场的机器化,因此引进智能化机器人产生的器械的噪音对于一线工人来说也是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新增的困扰。

2.2.1.2影响工人的工资水平。对于工人来说,引进智能化机器人需要接受额外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工种需要接受不同的培训方案,因此培训期业不尽相同,简单的技术操作培训期短至几天,对于自动化的工人培训期则较长,多则能达到一年。根据培训期长短的不同,工人对工资的心理预期也产生了变化。由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水平会上涨0.2~0.3(向斯诺等,2013)

2.2.1.3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智能化机器人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计划,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压力。尽管机器人可以减少企业人为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故障的可能性。一旦某一条生产线发生故障,为了减少损失就需要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的恢复生产线,同时也需要工人人力的代替原有的生产工作。增加的工作量导致了增加的工作压力。

2.2.2智能化机器人对企业管理层的影响

2.2.2.1对管理者岗位设计、组织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有了智能化机器人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许多岗位“形同虚设”,例如机器人与工人的分配比例、技术维护工人与机器人的分配比例都是需要重新制订计划的。以达成成本最优化的一个结果。当减少底层的一线工人,增加中层技术人员时,企业的结构就会从锥形向菱形转变,解决了企业容易出现的“用工难”的问题优化了企业结构使企业更稳定。

2.2.2.2影响组织绩效、招聘、培训方案的制订。对于绩效目标,在引进智能化机器人后需要企业重新分配个人绩效;对于不同工种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周期,与培训师的安排都是管理层需要考量的;在招聘环节也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3减少了劳动纠纷增加了企业“安全感”。我国每年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高达数十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的数据可知,涉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数尤为显著,许多案件的产生都是因为集体工作所导致的职业病、工作伤害等。而智能化机器人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低,可以节约生产车间的成本;保密性强,可以防止人员流动所造成的工作泄密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企业的“安全感”。

3.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在面对智能化机器人带来的影响时,从宏观国家政策角度、微观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3.1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说: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规从国家层面上给予工人保障。②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大对智能化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保证市场上的智能化机器人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在机器人的使用的普遍程度,引导人们对于新的科技成果正确使用。③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解放体力劳动者,让人们向脑力劳动工作逐渐转变。

3.2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①企业内部应重新分配岗位,优化企业结构,并制定出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公司制度的合理化保证激励因素对一线工人发挥出作用,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保证。②改善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将其与智能化机器人区别开来,保证员工的安全,在对于一些不可避免地要与智能化机器人一同工作的情况下,减少对工人的损伤应是企业的首要目标。③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一线工人人数合理安排工时。 防止出现员工过度劳累而产生的工作压力以及其他不满情绪的爆发,影响组织正常的生产生活。④合理规划企业自身发展,针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后,理智的对待机器人的引进问题。包括引进后的机器人与人工的配置比例、绩效方案的重新设计、岗位分析说明书等都需要重新做出调整。⑤增加投资,引进更易工人操作的智能化机器人,便于工人们学习并操作机器人,减轻员工负担,减少工作失误率。

4.研究结论与启示

过去,中国过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占领的优势已经慢慢离中国远去,越来越科技化的生产方式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中国的适龄劳动力的缺失让我们必须合理正确的利用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机器人对于劳动力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慢慢演化成竞争、替代的趋势。尽管智能化机器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就如同创造机器人的是人类,未来社会的主宰还是人,尽管科技可能会发展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的目的也只是更好的为人来服务。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的进步解决问题,就目前而言,好好利用智能化机器人补充劳动力才能达到我们最想要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瑾,黄志龙.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4,S1:59-72.

[2]蔡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劳动经济,2007,S1:4-11.

[3]蔡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金融论坛,2005(06)

[4]向思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一线工人的影响初探――以东风汽车制造集团乘用车总装配厂为例.科学院管理,2013,05:59-61.

篇11

智能化成新趋势

在智能硬件大热的今天,能让智能化的产品走进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相比与普通人,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更需要通过辅助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涉及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的世界级的博览会,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火爆空前,很多残障人士及老人自发结伴或由家人陪同前往。现场陈列着种类繁多辅具器材,平衡驱动电动轮椅、3D打印前臂肌电义肢、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

据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目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和超过2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台现场,可以看到供人体验的头控仪、单目眼控仪和双目眼控仪,体验者在现场即可使用头、眼睛操作电脑完成打字、游戏、上网等功能,更有现场观众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还不忘感叹技术的神奇。

通过肌肉电极信号的分析和智能驱动,安装了机械手的残疾人就能使用仿生手实现握手、倒水、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现场一款平衡驱动电动轮椅也吸引了很多残疾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动轮椅采用分体结构,而且还装有陀螺仪路面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上坡自动增加动力和提高下坡安全性。

不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表示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可用的器材,甚至在展会结束后还流连忘返。而博览会上设置的体验专区,更让普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来自瑞士峰力听力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福祉器材这方面欠发达,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国际领先的福祉器材是他们参会的一大目的。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数据显示,占GDP比重达52.8%的服务业同比去年实现增长7.6%,其中,在前8个月的服务业企业调查中,养老服务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7.7%,一时间,社会各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的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就对外揭示了我国养老机构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紧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近日透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

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

“这一发展态势,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而言,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李志宏说。

进军养老服务产业,日本有想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上并了《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63家已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日本企业,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田端祥久介绍说:“2015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5%;而日本早在1985年时,老龄化的比率就已突破10%,比中国提前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谈到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时,田端祥久表示:“30多年来,日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自2000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法》以来,养老业由日本全社会共同来承担,涉足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主体。”

2016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独有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养老保险相关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田端祥久说。

田端祥久进一步谈到:“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福祉用品开发方面,有调查显示,日本目前已经有4万余种福祉用品,而中国目前仅有2000余种。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期待进入中国市场。”

篇12

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老龄化现象还会加重,在老龄化的现象中“空巢老人”聚集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实的生活中越发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及无他人照看,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问题正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智能化新时代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所以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发展趋势也会与互联网严紧结合,未来空巢老人的护理产品也会在新时代的前提下变得智能化。针对空巢老人日常所出现的问题,其护理产品的设计尤为重要。

一、“空巢老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生活中缺乏精神上的慰藉,内心情感空虚

空巢老人内心最怕寂寞,空虚是他们内心共同的真实情感。他们的生活圈被禁锢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很少与社会交往,几乎脱离了社会的轨迹,再加上子女生活中无心无规律的陪伴老人,使老人缺少家庭照顾,无法享受家庭的呵护与温暖。同时,经过常年的身心劳累、精神上的过度空虚加上诸如想念亲人等复杂情感因素增加了空巢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的情绪抑郁、行为加速退化。

1.2身体机能下降,健康状况不乐观

空巢老人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的下降所出现导致的。由于认知能力的降低造成对不明药物的食用,因而带来无意识的危害。在疾病面前通常是小疾病忍耐,严重的疾病、慢性疾病是吃一些过去的药物,更多的老年人不敢给孩子的负担,来掩饰他们的疾病。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习惯或实际经济状况并没有做全面的健康检查。由于空巢老人身边没人照看,往往在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抢救,生活经常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一些空巢老人很难照顾自己,缺乏自理能力。

1.3生活中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容易成为事故受害者

安全问题,在生活之中对空巢老人来说是首要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疾病突发等紧急情况下,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空巢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晓的事件屡见不鲜,意外摔倒、不小心的跌跌撞撞对于老人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与此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戒备不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个人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包括生活用水用电、自然灾害等。

二、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设计原则

空巢老人护理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物质和精神上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关怀。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得出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设计原则。

2.1产品的实用性原则

受固有观念的影响,空巢老人的消费概念是实用、节俭,这是老一辈人的主流,当今市场大多数护理产品的现有功能设置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由于这些护理产品的功能过剩,所以增加了购买的成本和使用的繁琐性,这些功能对空巢老人来说,基本搁置。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功能体验,在空巢老人护理产品设计中,确保主要功能达到实用性和真实性,以得当的选择和精确的功能定位来满足空巢老人对产品的需求。

2.2产品的易用性原则

空巢老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学习掌握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逐渐的衰退了很多,所以在产品的使用上相对较俗成的产品更容易被空巢老人所接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成的产品并不是最适合空巢老人的,但多年来固有的使用习惯和思想更利于在产品的使用上产生共鸣。当今出现的许多老年类的护理产品,本来有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一些功能,但是运用起来老年人觉得这些产品使用起来过于复杂,会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不了解这些产品的使用原理及其功能性,针对这一现象,设计师在产品的设计及功能的运用上应注重老年人对产品熟悉的使用形式,与老年人容易达成共鸣的同时展示产品的功能与特点。

2.3产品的安全性原则

身体机能的退化是空巢老人身体体征的正常表现,所以在对事物的感知判断能力和应变反应能力上表现出了相对程度的降低,在产品使用中经常出现不合理操作现象,可能会危及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在这种状况出现时空巢老人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在空巢老人日常护理产品的设计上,设计师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想问题,降低产品使用的危险系数,并且综合考虑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做好使用前的综合预测,根据以上的这些因素,做出相对完备的设计将错误的操作尽可能的避免。

三、在当前智能化前提下解决以上问题,未来产品要包含的功能

在当前智能化前提下通过对空巢老年人特殊性的分析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产品功能需求的总结分析,确定针对空巢老人护理产品实例的概念。技术层面,当前是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将产品的实物与虚拟的网络相结合,空巢老人日常护理产品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所出现的问题,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捕获数据的使用云计算技术来有效地解决。在未来的护理产品中,空巢老人护理产品将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物理传感器技术等将空巢老人的身体及生活各项数据收集以物联网为媒介将数据传输到指定的账户,及时获取最新的健康数据及生活的各项指示参数,做好监测准备。通过便捷与高效的智能技术为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空巢老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功能设计层面,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与此同时,当居家的空巢老人面临紧急情况时对紧急呼叫的需求,针对紧急状况对社区医院及儿女亲属进行呼救。产品设计时考虑到的可延续性,在产品不使用时,可以使用其他额外的附属功能对该产品进行有效的再使用。包括根据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习惯划分屏幕的信息栏,将语音功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在产品的其他方面,以及产品的各个功能之间达到有机统一循环利用,实现产品的功能丰富性和功能资源的可延续利用性。材料层面,产品的材料选择是对产品质量和产品舒适度的重要点评标准。绿色发展是时展的主题,尽量选择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材料,其次用户内心的情感及心理上的影响都与产品的材料有直接的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直接性因素来自产品材料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感受,例如金属材质通常会给空巢老人带来一种寒冷的心理感受,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颜色,根据不同的色系会给用户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心理触感,由于空巢老人的心理以及视觉原因,在材料的颜色运用上主要以鲜艳的暖色系为主,在提高了产品辨别度的同时迎合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使用流程层面,由于空巢老人生理功能处于下降趋势,在使用时需要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空巢老人的记忆力降低,所以产品的操作流程上尽可能做到便捷性。在空巢老人的传统思想下将触屏功能与按键操作相结合使空巢老人减少在使用时产生的畏怯,使空巢老人更加自信的使用。

篇13

1 绪论

1.1研究课题的背景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老龄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明显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异地的就业逐渐增加,空巢老人家庭在中国将呈现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主流。随着家庭的空巢化,无论是精神方面、经济方面,还是生活照料方面,老人能在家庭内部获得的帮助越来越少,集体养老将作为一种趋势,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与此相伴的老年人养老场所家具也将有所变化。现在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的家具产品很少。对老年人家具设计,我们必须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习惯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设计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家具产品。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结合工业设计,通过对空巢老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现有老年人家具产品的研究。以家具的设计人性化为前提,使情绪的焦点,智能化的手段,在家具的设计中全方位的融合。使得老人在使用家具的时候感受到科技带来方便和舒适,情感带来的欢快,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产品开发设计需要深入的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才能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的家具。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消费者,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2集体养老社区的构想与概述

“未来集体养老社区”主要针对的是空巢老人,满足未来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为了确保老人安全、健康的养老的同时营造一种生活休闲和互助的环境。在社区里配备了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老人们可以彼此在一起休闲娱乐,倾诉交流,也可以结交新的朋友。

3老人心理需求

3.1参与社会交流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更关注的是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不满因退休后的无所事事、空虚寂寞的生活状态。渴望回归社会,参与交流,赢得尊重。但是因为人们忽视甚至轻视空巢老人,造成了老年人情绪失落,非常渴望在情感上得到关怀,在能力上得到肯定。

3.2健康与被关注的需求。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长寿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老人身体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普遍担忧,害怕疾病,如心理恐惧,高要求的安全性能。但传统的居家养老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得不到保障。“空巢老人”生病在家里都没有人知道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惨的是,空巢老人死在家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被人所发现。为了避免悲剧和危机,有必要选择一个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舒适,设备齐全的集体养老机构和社区。

3.2情感交流与互助的需求。孩子们融入社会,忙于工作或家庭结婚落户,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假如再加上丧偶,那老人的孤独寂寞的心理将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他们逐步与他人和社会疏远。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接触交流,也期望得到别人的爱,集体养老社区会给老人较好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他们将会有较好的交流平台,告别孤独的生活,融入社会,得到友谊和爱。

4基于集体养老社区的家具设计分析

4.1家具设计现状

因为我们的国家比欧洲和美国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晚。我国老年人产品消费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在国内市场上从高档和低档的家具店来看。家具商品大多数是中年的家具、儿童家具的,真正意义上针对对老年人家具的设计几乎没有。现有的老年人家具产品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家具的风格设计,颜色太单调,刻板,不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在现有老年家具功能上只考虑了简单的使用和行为需求,忽视了将感情融入到产品当中,忽视了老年的心理需求,最后形成了一种不想使用但又不得不使用的尴尬局面。给老年人营造了一种被迫使用的心理阴影。老年用品之间缺乏联系,造成使用上的障碍;整个社会缺少老年产品的整合设计。

4.2家具设计因素分析

4.2.1实用性与健康的因素

老年人家具设计应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具的设计要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方便老年人使用,并且有利于提高老年人自信心,增进老年人机体活动愿望和更长久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使用方面要确保老年人使用安全,材料要环保,以不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为最佳;为了避免老年人在使用家具过程中摔伤,防止意外的发生,要保证老年人家具的稳固性。由于人老腿力下降是一个重要肌体表现,所以我们在来老年人家具设计中要尽量避免老年人腿的操作,强调臂力的作业减轻腿的负担,多发挥手臂的作用,这样以保证使用家具的安全性。

4.2.2功能与造型的因素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他们在使用现有的常规产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要为老年人的需要而设计,产品定位要准确,功能不要过于复杂。造型不能太呆板,产品设计需要的功能满足需求外,老年人的家具更要注意避免尖锐的角,突出,尽量减少装饰,注重产品外观简洁、完整,突出家具关怀,温暖的感觉。色彩是家具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由于老年人视力的下降他们对色彩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弱,判断误差明显增多。所以在老年人家具设计色彩的运用上我们邀尽可能的使用一些低明度,低纯度清新淡雅的颜色。

4.2.3智能与人际交流因素

老年人家具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师所设计的家具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赋予老年家具的多功能、娱乐性。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优先考虑在集体养老场所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老年人的沟通途径、沟通方式、兴趣爱好等。以缓解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寂寞、孤独的情绪。因此在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老年人的沟通需求,注重老年人家具中的“人际化”。例如,在沙发设计上我们可以在靠背、扶手上增加按摩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扶手助于老年人起立。

5老年人家具设计的未来趋势

从老年家具的功能上来看,当前的趋势是向多功能定义的方向发展,即将原来的分散的功能,多技术,多风格集中于一个产品。这种相互渗透和集合的过程正在逐步进行,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发展、情感化概念的加强,对他们精神需求的重视,以及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全方位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工业设计将和其它的设计学科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起优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出努力。因此,老年家具设计将以人性化为前提,情感化为重点,智能化为手段向全方位融合在家具设计中。

6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实地观察研究与问卷调查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的方式,研究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其生活行为,基于以上研究老年人集体养老场所家具的使用功能,从而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得出以下结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老年人需要家人的照顾,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去关爱,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智能照顾老人,为老人设计更加智能化的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家具和其他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郭金亮,孙梦云.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当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52~1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