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应用实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会计实务的应用。会计实务是会计的循环使用,在循环使用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编制相关凭证,记录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明确各企业经济往来中各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变化,保留经纪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会计核算要求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牵涉至少两种以上要素之间的相互变动,即根据会计等式映射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凸显各要素之间的钩稽关系,便于会计人员进一步深刻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应用逐渐借助科技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介于使用手工作账来帮助企业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为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系统软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通过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动了解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企业各方面的效率达到企业的运营目标。
2.SAP中的会计实务。SAP的应用是ERP在企业应用中的领先者,ERP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借助于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钩稽关系,基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的关系等式,预算企业收入成本,控制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使用成本,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SAPo不例外,同样基于借贷记账法,根据企业使用参数对企业使用成本进行分析,利用SAP中系统数据参数分析物料的使用以及物料在各部门中的相互流通。通过SAP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摘取会计人员所需的资料,进行会计实务上的操作。
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SAP中导出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得出可以利用的各种参数,但并不是所有的SAP数据都可以直接应用于会计核算,SAP中的数据通过各个EXCLE数据表格之间的钩稽关系相互结合,形成会计人员所需的相关资料。SAP中的分类更加精确化,相关的要素变动分析可以精确划分给某个合同、某个项目或者是某个订单,基于这种划分模式,促使SAP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准确性、实时性、及时性。
二、SAP与用友的异同分析
在ERP中用友软件应用也比较广泛,用友软件所包含的应用模块在SAP中涵盖,通过软件应用管理企业,对企业进行商业分析,为企业内审和企业外部审计提供充实的资料,具有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各模块相互连接的钩稽性、历史信息的明确性。两者在财务方面上的应用都有助于会计人员利用数据参数分析企业各种资源的业务参数,便于会计人员统计企业所需资源。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以及合理理由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会计工作之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增强企业对内部控制风险的意识,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各模块应用人员深入了解各个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形成良好的客户管理关系。
1.模块设置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总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购销存、财务报表、应收应付系统以及财务分析等模块的相互应用,相互联系,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穿插起来。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具有完善和系统的功能,又通过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起来,使各个模块有机结合,相互督促相互监督。通过用友系统软件导出来的数据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利用性,各个模块数据相互联系,但是存在很少的业务参数利用价值,数据与数据之前的钩稽关系并没有SAP中表现的明确。在用友软件管理系统操作过程中,数据录入错误或者是业务存在错误,会使用红字冲销的办法将其冲销,方便数据使用者明白数据的来源与冲销原因。在SAP中的错账冲销原理同于用友,只是在操作流程中存在部分差异,在SAP软件系统中运用反向抵消的方式冲销错账。同时,会使用特殊标识,标志这笔业务是冲销或者错账抵消,同样起到便捷高效的作用。
2.记账凭证编号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中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存在常见的两种编号形式:一种是记账凭证编号;另一种是收付转凭证编号。大部分企业会采用第一种,方便企业每个月统计,系统自动按照每笔业务自动编号。在会计人员或者是使用者在查询会计凭证时,既要标明记账凭证号,也要标注清楚记账月份,这样才会确保查询的正确性。在SAP系统中凭证编号大致分为八种:一是14开头的凭证编号,表示收款凭证;二是16开头的,表示收款清账;三是80开头的,表示收入发票凭证;四是15开头的,表示付款凭证;五是17开头的,表示付款清账;六是51开头的,表示采购发票;七是50开头的,表示总账凭证;八是10开头的,表示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凭证。在这八种凭证编号中重要的付款凭证、收款凭证、总账凭证、固定资产相关凭证以及采购发票和收入发票,SAP将凭证编号更加精确化,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查找自己所需的凭证,使用者仅需凭证编号就可以准确查找到凭证,标明凭证日期有助于使用者更加高效查询凭证。
3.系统应用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系统与SAP中的应收应付也存在部分差异,系统一般不设置预收预付款项的单独系统,可以直接通过应收应付反映出来。在系统中,应收预收在一个系统中表现出来,SAP系统中通过特殊标识将应收预收区分开,在部分企业以特殊标识“ ”(空白格)表示应收款项,以特殊标识“A”表示预收款项,同时部分其他应收款会在应收账款系统中出现。
在SAP系统中,部分企业的费用合并报表主要对象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时,还存在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是管理费用的分支,因为存在比重较大会将其独立标列。为了使用者区分这些费用,存在费用代码:1000表示生产费用,2000表示销售费用,3000表示管理费用,4000表示研发费用。
在用友和SAP的相互对比下,各有利弊,两者针对的方向一致,但是操作流程存在差异,SAP更侧重于管理方向,用友软件管理系统更侧重于财务方向。SAP涵盖的模块更加广泛,适用于所有企业,有些企业只能在SAP系统下才能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但是小规模企业使用SAP会增加企业的工作量,可能会影响企业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在选取管理软件,要结合企业的资产规模、工作流程等方面,选择适当的管理软件。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原则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对不确定性的量化从而提供相对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谨慎性原则所要达到的核算目的。
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稳健性原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将其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实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即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这种基于职业性的判断本质上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对不确定性的量化,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直接相关,实践中如何合理使用谨慎性原则且避免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诠释
谨慎性原则自产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18条的规定表明,要选择合理的相对保守的评估资产和利润的会计方法,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持合理计算的态度。换言之,对于可能发生的收入或利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予确认,但可以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对于影响企业未来价值的不利事项,如果可以合理预计该事项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会计实务中应采用预计负债的方法进行核算,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但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金融资产的交易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出现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一系列新的价值衡量方法,为此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成为必然。
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和潜在的损失。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外生性包括会计政策法规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经济事务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内生性则包括会计要素、会计定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计基本原则内部的矛盾性、具体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及会计人员主观原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产生种种不理性的行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自然的,有其必要性。无论从纳税主体的利益角度或是管理层的监管需求方面以及股东及债权人,都有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内在需要,也使该原则得以广泛使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如何使谨慎性原则在各个会计行业得以广泛使用而又避免滥用造成会计差错,在会计实践中应值得思考和重视。在收入准则中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基于五个基本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够确认收入,而这五个条件本身又都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充分的职业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伴随着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而转移,有些情况下,企业虽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比如企业有可能在商品的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企业销售商品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代销方或受托方销售其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等都不能确认收入。特殊行业如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的确认,在收到款项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待提供服务收回果岭券时,再确认收入,合同期满未消费的果岭券全部确认收入,会员在消费时购买的果岭券于会员购买时确认收入等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问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都做出了解释,企业在进行了资产减值测试,并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且规定在以后会计期问不得转回减值损失。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时才可予以转出。这些规定是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历史成本计价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利用该原则进行会计报告的粉饰。
或有事项准则也体现了对谨慎性原则的沿用。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负债、资产、预计负债、或有负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不符合负债要素或资产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应当进行相应的披露。影响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多种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应持续地予以关注,除未来经营亏损外凡符合确认负债条件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如果能基本确定收到该潜在资产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确认为企业资产。在预计负债计量时应确定企业最佳估计数,充分考虑货币时问价值、交易性质等。比如企业重组,应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预计负债金额,不考虑预期处置相关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即使资产的出售构成重组的一部分也不用考虑。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中也会经常性使用。比如在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中会使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样的财务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速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而实际情况中往往有些资产不能很快转变为资金方便企业使用,如被挪借的公款或呆坏帐,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等,会影响流动资产的可流动性(负债类似),应当进行专业甄别后予以剔除,而进行调整后的该项比率指标往往又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只有现金比率才是更为谨慎的分析指标。
收付实现制也被称作现收现付制。一般是以款项是否实际到账作为确定本期费用和收入的标准。收付实现制中只要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来进行处理。同时,如果本期还没有通过现款的形式收到的收入和没有通过现款支付的相关费用,即使其业务的产生是属于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来进行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是否到账来作为主要依据的。
一 会计实务中使用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分析
第一,收付实现制在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等的确定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客观性。采取收付实现制,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不考虑预收收入和预付的费用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款调整。所以,企业可依据实际发生来直接进行本期的费用和收入的记录,进行必要的对比,最后进行盈亏的确定,这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客观性。
第二,收付实现制所反映出来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目标。长期投资涉及的时间较长,风险也高,投资者应要充分考虑投资的收益水平,还应关心投资的回收问题。企业的期间利润往往只关系到企业的投资额在本期所分摊的一些份额的回收问题,并且企业的利润指标往往是受到权责发生制下的应收及应付项目的影响,主管色彩比较浓烈。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更应关心现在的实际流出和流入情况。只有当一个投资期间内现金总的流入量超过了总的流出量时,这样的投资才是可以被接受的。
第三,收付实现制的缺点是不能准确反应出特定会计期间内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在会计实务中,由于成本收入不能和生产期间进行相互配比,所以无法使企业的经营者掌控企业的实际成本,不能准确地对收入进行确认。
总体来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收付实现制强调了企业现金的实际流出和流入情况,有利于人们对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进行判断和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二 会计实务中收付实现制的应用分析
就目前而言,会计中使用收付实现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企业在当期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小额费用是可以直接计入当期费用的。在小企业中,收付实现制更受欢迎。因为在没有外部债权人的情况下,独资的小企业与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完全不同。小企业不需要考虑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小企业的企业经营权与企业所有权并没有分离,所以,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同时也是企业独资者。而小企业的独资者更关心企业到底有多少现金收入,因此在小企业中更倾向于进行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处理。
三 收付实现制对会计实务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收付实现制适应了我国对于预算收支管理的相关要求。我国会计实务中,一直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来进行核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信度,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
第二,收付实现制有效降低了成本。如果在预算中会计使用了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程序则比较简单。同时,因为预算会计的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这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并且可以如实地反应预算收支结果。从而更加简便了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有效地降低了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的会计核算支出。
第三,收付实现制符合传统政府管理的特点。收付现实制所统筹的是政府的收入。在会计处理中,政府的收入是以利润作为其目标和评价的。所以在会计实务中,收付实现制可以很好地适应政府部门进行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
四 结语
与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在会计实务中确实暴露了很多弱点和不足,但不可否认,收付实现制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会计确认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情况下,进行收付实现制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企业对会计工作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日常的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建玲.新农合基金会计事务的特殊性研究[J].职业,2010(23)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分析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中的财会人员所处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此时,减少会计测量的随意性,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性以及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必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充分估计到其所发生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净收益事项,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应、较为慎重,并且在会计核算时也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谨慎客观的分析。同时,当某一项经济事项有两种以上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从理论上以及逻辑上都是正确的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以及损失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之下,在会计处理时,避免出现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现象,尽可能的选择不虚增企业利润率以及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应用对遏制会计报表的虚假陈述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冲突
如前所述,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保守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的原则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发生的前提。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此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项损失做出相关的预测。这里很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同时,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自身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使得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为了追求稳定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即,不偏不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相关经济政策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制定出有关的经济政策。此时如果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以及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么该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谨慎性的宗旨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可以少计资产或者收益,但是不能少计负债或者费用。因此谨慎性原则将会使一些具有很高发生率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同时也会使一些未来才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得到了不应该的确认。因此,此时过于保守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促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更好的应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的方法前后各期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核算,并且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此时,谨慎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这显然与可比性原则以及一致性原则发生了冲突。例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分析
(一)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
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现行税法中对于税前列支的费用与会计制度的固定是不一致的。此时,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从而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当期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可以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是现行的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会使得当期的费用明显增加,所得税却未能进行相应的抵减,最终造成当期利润虚减,违背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能解决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的缩小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避免出现税法规定违背会计制度的现象。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同时还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根据会计法律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取得发票,此时如何计算?怎样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这样将会使得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出现核算成果的偏差。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改进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涉及诸多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并且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领域当中。此时,在谨慎性原则的驱动下,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势必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的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并且加强有关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监管,按照其发展轨迹,逐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按计划进行。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
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在对会计实务判定时所持有的主观判断经常会应用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事项实务中。同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计处理内容我们都应该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谨慎性原则应当应用在何领域、以及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最终使得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能够通过主观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客观反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谨慎性原则中“度”的把握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体现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既考虑了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要求,又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于取得的情况下,就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具体有如下方面运用:
(一)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将旧准则中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等。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而这种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每股收益指标应结合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分析才有价值,没有现金流的收益不是真金白银。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计量基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未满足以上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同时还规定,在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对具有商业实质的,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三)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应当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旧准则未对此作出要求。投资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减少;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增加。
(四)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对公允价值的取得等问题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就目前情况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该准则未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则不需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期末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股权激励
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开发行新股时预留股份、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公司股份等方式作为股票来源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因这些权益工具是一种金融工具,符合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六)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公允价值应用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则。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的困难及对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很难同时得到满足。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不成熟,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例如:关联企业在购销往来、资产转让和出售等业务中,通过操纵购销差价来获取利润,问题的根源在于关联交易存在单方面垄断性,如进货渠道垄断、技术垄断、供应链垄断等。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规模优势促成的,因为企业的规模发展本身就是在促进技术垄断的出现,提高了垄断产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无效管制也责无旁贷。再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上市公司通过非同类资产置换,达到“互利互惠”,即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后,两家上市公司通过“约定”互换资产使置换资产升值,实现人为的“报表重组收益”,其原因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债务重组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如果说技术因素是监督匮乏的“瓶颈”因素的话,那么制度本身的漏洞就是制度运行失灵的主要原因。
2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
公允价值的计量,我国和国际上的条件差异比较大。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相关信息,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公允价值较容易取得;而在我国市场价格不成熟,其信息数据并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相应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也就是说价格体系不完善,无法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由于“公允价值”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并容易控,其广泛应用极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从而操纵上市公司股价波动。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就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面临着很大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
3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改变现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可能使证券易投资较多的公司,其股本“账面富贵”并反应在当期业绩中。企业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会计主体的利益。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遇到困难的措施
1规范公允价值运用条件,保证实务中严格遵守
企业滥用公允价值行为,主要是违反准则规定条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并由此对企业损益形成调节甚至操纵,因此有必要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务操作专门形成法规条文,不仅要明确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而且要对条件的判断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尽量减少企业财会人员不必要的职业判断,同时使企业外部审计、监管有据可依。
2规范关联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加强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规范关联交易的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对所有的关联交易禁用公允价值,而是要针对各种关联方交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制定保证定价公允的相应措施。同时加强对关联方关系的披露,以避免企业通过隐蔽的关联方滥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
3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形成由使用者监督的机制
“财务报表列报”具体准则规定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中应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信息。“金融工具列报”具体准则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估值技术影响、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差异及确认政策等信息。为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形成由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监督的机制,建议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进一步加强,如非货币金融类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及公允性的说明,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当前市场价格的比较及差异的说明等。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及对损益影响进行说明,会更有力度。
4建立健全实施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随着企业新业务不断涌现,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因此,必须加快具体准则制定步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远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此可见,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大体一致。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有了较多但是相对谨慎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会计处理中。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2.企业合并。新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两种。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以确认购买商誉,其会计处理方法就是所谓的购买法。
举例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合并进行说明:大力公司和利民公司是两个独立的公司,2007年1月1日两公司协定,大力公司将利民吸收合并,大力公司以公允价值为15000万元,账面价值为9,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作为对价合并了利民公司,利民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万元与被合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11,500万元的差额3,500万元确认为商誉,若两者之差小于0则确认营业外收入。大力公司的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8,500
长期股权投资6,500
商誉3,500(15,000-11,500)
贷:长期借款3,500
固定资产清理15,000(固定资产公允价值)
3.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三、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确认和计量。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2.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非常普遍,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
3.会计人员素质影响准则实施。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方面的技能,以摆脱复杂的计算,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提高精度。客观地讲,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离这一要求尚有差距。
4.公允价值再次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四、会计实务中有效运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是未来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在数据资料收集到之后,应先由指定的部门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然后再交由信息使用者使用,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变得客观、可靠。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变动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难以兼顾,特别是用传统的资产计价模式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一度被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俱失。这些都促使我国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模式。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全球会计准则的成功对接,也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先后经历了“启用阶段――弃用阶段――再次启用阶段”。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由于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里粉饰利润等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披露真实性的问题,财政部在2001年准则修订时,又取消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新准则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特别是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历时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引入,在我国现阶段有怎样的必要性呢?
1.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促使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实物资本维护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3.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它使得成本和收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内容、时间、数量方面的配比,还体现在计量属性方面的配比。现行的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却还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价格差也被误认为企业的“收益”。因而“虚盈实亏”、“收益超分配”的现象也就难免了。
4.公允价值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企业在涉及到金融工具等新产品时,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更具有可靠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往往是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也大大增强。
5.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变化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结构的日益分散,投资者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信息使用者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关注逐步超越了其对资产完整性的关注。同时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都对历史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投资者与管理层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公允市场价格便成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主要体现为:
1.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通过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的难度最小,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如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势必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使用同类项目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同类项目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应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从而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例如利润操作的问题,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应用,加之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估计、假设和判断,一些企业就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为操控利润。达到了调高账面利润的目的。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1.健全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健全和完善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用以限制和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积极引导及影响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选择,从而避免企业管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企业提供了严格有效的法律环境。现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积极地、谨慎地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公允价值。以我国对非货币易准则的修改为例,修改前非货币易允许将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而修改后一律以换出资产的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取消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准则的这种修改正是因为公允性瑕疵所致。
2.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公允”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价格, 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 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首先,要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其次, 要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3.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这里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此外,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4.选择性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加大监管力度
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我认为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指南,给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制定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不会出现太大差异。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但在具体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中注协已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指南,所以也应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以有效遏制利润操纵等不法行为。
5.加紧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
在缺乏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估计经常要依赖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新会计准则已在资产减值、接受捐赠资产、盘盈资产和租赁资产等入账价值的确定方面应用了现值技术,但由于未提出明确的计量目标,以及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框架而致使计量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等。同时框架也要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和接受。
参考文献: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旧准则对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降低因计提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利润,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第二条将收入的定义如下:“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入确认标准更加稳健。如商品销售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否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贷款或已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人,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可防止高估收入。
(四)或有事项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合理地预计负债。此规定有效防止虚增资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一关联方披露》第二条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具体要求如下:①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重要信息;②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③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④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该准则的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谨慎原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如:(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3)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4)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按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5)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三、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建立相关条款使谨慎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一样,其可以作为会计实务工作中相应的会计的计算、计量以及报告的基础,此外配比原则还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相关性等质量要求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会计实务和税收政策中正确的理解配比原则,正确的利用配比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障得到结果的准确性。
一、配比原则概况
配比原则不仅要对于收入和成本的费用之间进行直接的配比,同时还要根据产生收入和费用的对象以及相应的产生收入和费用时存在的时间的一致关系进行相应的配比。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之内,在会计的主体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也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费用。配比原则则主要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相应的受益的原则,同时还会受到会计分期以及持续经营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其费用应该由受益人所承担。此外配比原则又不完全遵循受益的原则,其收益原则主要讲的是收入和相应的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收入和费用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配比原则不仅可以区分有因果关系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同时还能够区分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的成本费用。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主要的作用是进行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以及报告的基础,使相应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以及相关性在其质量的要求上更加的有力,在税收的政策当中,配比原则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体现在一些法规中规定的相关的成本费用应该在税收前扣除的准则。
二、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应用分析
1.因果配比
因果配比又可以称之为对象配比,其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会计的主体和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应当和该主体或者是项目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配比,这就是说某一个对象产生的费用应该和相应的收益保持一致性。在会计的实务中,当某一个对象产生了收入,就需要将此对象的一笔成本记录到相应的账目当中,并且在账目中,每结转了一笔成本,就要将相应的收益的数目记录。若是产生了一定的收益而不结转成本或者是在没有取得相应收益的情况下凭空的结转了相应的费用,这在会计实务工作当中都是不被允许的。
2.期间配比
期间配比主要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里面所获得的收入应该和这个期间之内所消耗的成本费用相匹配。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核算过程中,这就要求产生的收益和这一期间发生的之间或者是间接的成本以及费用必须要相互对应,并且还要在这一会计的期间内的利润表中进行真实而详细的记录。在会计期间的要求上,可以对半年度或者是年度这一比较重要的期间内的相应的会计的信息进行审核,在一些其他的中期期间并没有对相应的期间费用和收入进行严格的要求,此外税收政策也同样要遵循相应的期间配比的原则。
3.部门配比
部门配比主要是指某一个部门或者是单位所带来的收益应该和此部门或者是单位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相应的配比,这就是说其产生费用的收益和费用的会计主体之间应该保持相应的一致性。在会计实务之中,可以将相应的会计的主体进行细分,可以分成一个个小的子会计主体,然后可以在相应的子会计主体当中检修相应的配比的核算,在对于相应的子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时候,都应当使用部门配比的原则。但是在相应的税收政策当中,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于特许经营模式下的饮料制造产业所产生的符合规定的相关的费用,可以直接在企业的内部进行扣除,也可以作为相应的销售的费用在税前进行扣除。
4.数额配比
数额配比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会计主体或者是对象所带来的收益的数额和此主体或者是对象产生的成本和费用的数额之间进行配比,这就是说其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相应的数额之间要保持一致性。在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过程中,其数额配比既要求对于存货的发出的数量和其相应的销售的成本又或者是生产成本等结转成本的数量相等,这也就是要求存货的发出后产生的销售的收入的金额和相应的存货的成本的金额之间是相等的。为了防止在企业的结转时发生错误计算了存货的成本的数额,而不能和产生的收益的数额之间正确的进行配比,相关的标准规定其成本的计算的方法在进行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的进行更改,这样就体现了在会计实务中的数额配比的原则。在税收的政策当中,不仅对于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的方法有着相关的规定要求,在进行合理性数额配比时也存在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在进行相应的数额配比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采用实际发生额,在没有确定实际的发生额之前,则要通过对当期的实际成本来进行相应的估算。
5.科目配比
科目配比主要是指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获得的收入应该和此项经济业务产生的成本费用之间进行配比,这就是说产生的收入和费用的科目要保持一致性。在会计实务当中,科目配比有两种形式:显性科目配比以及隐性会计科目配比,不论哪种形式的配比都会同时发生金额,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保障科目之间能够进行正确的配比,在税收的实务中,同时也要遵循科目配比。
三、总结
综上所述,配比原则主要作为会计要素确认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其对于会计实务和税收政策中核算的正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净收益的准确计算,提升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管理水平,同时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及需求此类信息的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夏婷.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的配比原则分析[J].中国外资,2013,02(02):27-34.
[2]黄国俊.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的配比原则[J].注册税务师,2011,07(12):63-70.
(一)对实质重于形式的概念性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本准则第四条又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如果企业反映的某项资产或费用,负债或收入仅有法律形式上的依据,但不是其经济实质,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就是虚无的,会计报告使用者就无法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或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业务上的规定。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基本上都明确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关于融资租赁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将承租人租赁的资产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企业应将融资租入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关于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应按实际利率(而非票面利率)核算摊余成本和各期利息费用。并要求将一些初始成本极少甚至无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纳入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3、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告》规定,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控制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
4、关于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有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预期将赎回的优先股确认为负债。
除上述规定外,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均有与之相适应的规定,比如各项资产的确认,在各资产会计准则中都规定了除满足相关资产的定义外,还规定与各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在收入的确定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当同时满足五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等。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践中应用
(一)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指应收账款权利主体将其所拥有的应收账款按照交易合同的规定出售或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获取现款的行为。按交易合同条款又称之为应收账款出售、应收账款转让、应收账款贴现等,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一般处理程序:首先,买卖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确定应收账款的对象(即应收单位)、应收金额和收款费用等,其次,卖方向买方移交收款依据等;其三,买方按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一般为70%左右)向卖方预付现款;最后,由买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应收账款的客户收取货款。款项收回后,买方可能直接收入自己的账户,并将金额付给卖方;也可能收入卖方指定账户,再由卖方将预收款退给买方。出售的应收账款可能附有追索权,也可能不附追索权。
此项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应收账款已经出售了,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出售,还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出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看应收账款的收益是否转移,应收账款收益,主要是指提前收回应收账款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或其他资金使用收益。二是看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应收账款延期收回的损失和坏账损失等。只有通过实质性判断,说明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报酬都转移给了买方,卖方企业才能终止应收账款的确认,否则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买方的预付金额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例题1,A公司将其部分延期期限为6个月的应收账款500万元,于2007年1月1日签订合同卖给B商业银行,合同有关条款的内容如下:
(1)A公司保证提供收款的真实有效证明材料。
(2)合同经双方签字生效时,B公司按应收账款总额的70%支付给A公司。其余款项于2007年3月31日。
(3)合同收款手续费,B公司按合同标的总额的3%计算,在首笔付款中扣除。
(4)A公司继续管理其应收账款,B公司协助催收,所收回合同内的应收账款存入A公司在B公司银行开立的专户。
(5)应收帐款到期不能收回,A公司按再次延期的款项支付B公司利息12%;如发生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
要求:A公司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按实质得于形式原则判断是否转销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收益权判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后仍存入A公司在B银行开立的专户,所实现的存款利息等收益仍由A公司所有,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收益权并没有转移。
(2)应收账款流动性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时,A公司应按合同金额向B公司支付年利率12%的利息,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流动性风险没有转移,仍由A公司承担。
(3)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如果应收账款发生了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这说明应收账款的大部分坏账风险仍保留在A公司,说明绝大部分的坏账风险也未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虽然从形式上将应收账款卖给了B公司,也取得了合同规定的价款,但实质上该应收账款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出去。因此,A公司取得B公司的款项实质上是以应收账款为押金的融资性质,A公司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B公司的款项应作短期借款入账。
2、A公司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B公司首笔付款时
收款金额:500×[70%-3%]=335万元 B公司承担损失额:500×10%﹦5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350000
财务费用 150000
贷:短期借款 30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2)2007年3月31日收到B公司余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贷:短期借款 1500000
(3)若应收账款到期如数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应收账款 5000000
同时,归还银行借款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
(4)若应收账款到期只收回60%,其余再延期6个月
①收回款项时(收回金额=500×60%=3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应收账款 3000000
②计提利息时,(500-300)×12%×6÷12=12万元
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应付利息 120000
③收回延期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④归还银行借款本息时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应付利息 120000
贷:银行存款 5120000
(5)若有确切证据表明延期部分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时
① 确定坏账时
借:管理费用 1800000(2000000×90%)
短期借款 200000 (2000000×1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② 归还银行借款时
借:短期借款 43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0
(二)售后回购业务。售后回购,是指购销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销货方将产品卖给购货方,并收取货款,同时双方又签订一份回购合同,销货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从购销方手中买回原产品的一种经济行为。该类业务在房地产企业和大型设备生产企业中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售后回购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是两项经济业务,一项是产品销售业务;另一项是商品采购业务。两项业务在形式要件上都符合销售或采购行为,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实现了销售,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以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商品的管理权是否转移;二是商品在出售后的收益是否转移,商品的收益主要是指商品在出售之后的增值;三是商品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商品的损失风险和商品的降价风险等是否转移等。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实质上转移给了买方,卖方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不能确认收入,所收款项只能确认为负债。
例题2,A房地产公司将自己建成的4栋房屋以80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C公司,双方签订交易合同的主要条款为:(1)2007年1月1日,C公司支付房屋价款800万元给A公司;(2)A公司负责该房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使用工作;(3)A公司承诺到2009年12月31日,不论房地产市场怎样变化,一定以992万元的价格购该房屋,C公司不得自行转让。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及会计处理。
解:1、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该项业务是否属于商品销售业务。
(1)房产管理权判断。该房产在销售后,仍继续由A公司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和使用,说该房产的管理权并没有转移。
(2)房产收益权判断。该房产到2009年底,A公司以992万元回购,该房产价格涨得再高,其好处C公司得不到,说明房产的收益权仍留在A公司,没有转移。
(3)房产风险判断,该房产A公司按规定时间、规定价格回购,不论房产造成何种损失或价格下跌等,与C公司无关,说明房产的所有风险也没有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销售的该房产,还保留了与销售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管理权,并对该资产实施控制;该资产的风险和报酬也并没有实质性转移。因此,A公司不应
确认销售收入,所有价款只能作负债入账。
2、A公司房产销售的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C公司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8000000
(2)每年计提利息时(假设该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年利息=800×8%=64万元
借:财务费用 64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640000
(3)2009年12月31日房产回购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 9920000
贷:银行存款 9920000
(三)资产租赁业务。资产租赁,是承租人按规定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以获得某项资产使用权的一种经济行为。租赁按其资产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是否确认为资产入账呢?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它是否属于融资租赁资产,而判定为融资租赁资产的具体标准:1、购买权,即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其购买价款将远低于其公允价值。2、租赁期,即租赁期限占租赁资产使命寿命的绝大部分。3、租金数额,即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4、资产使用范围,即租赁资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例题3,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向D公司租入一套数控机床,该机床的买价值500万元,使用寿命为5年,双方人同签订了一份资产租赁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下:1、设备租赁期为5年。2、租赁期内A公司于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32万元;3、租赁期满,在A公司支付了全部租金的条件下,数控机床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A公司。4、租赁期间,由A公司负责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D公司不承担任何费用。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该租赁资产是否确认资产入账的判断。
(1)机床管理权判断。在租赁期间A公司承担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说明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2)机床收益权判断。该机床合同规定,A公司每年年末支付固定租金132万元,除此之外,设备的生产收益、涨价收益全部归A公司所有,说明机床的收益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3)机床风险承担判断。只要A公司每年支付租金132万元,付清全部租金总额660万元后,数控机床的所有权转移给A公司,无论机床的维修费、损耗及跌价损失等均由公司承担,说明该机床的风险已全部转移给了A公司。
综上所述,租赁合同生效后,与数控机床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了A公司,因此,A公司应将机床确认为资产入账。
2、A公司租赁机床的会计处理
(1)租入数控机床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16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6600000
(2)每年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1320000
贷:银行存款 132000
(3)每年摊销未确认融资租赁费时(假设按直线法摊销)
借:财务费用 320000
贷: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320000
(4)租赁期满,付清租金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数控机床 50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熟练地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于各项具体会计业务之中,对于正确地开展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准确,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对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正确学习和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讲座》,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作者信息:
姓名:黄德祥
金融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在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金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风险的威胁。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工作处理当中,一定要加强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当程序和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时候,要尽量的以正确的衡量评估企业利润和资产,衡量企业的费用和负债,从而将企业的评估把握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
一、分析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在新的会计准则推出之后,规定了金融企业既不能够低估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又不能高估了企业收入情况,要求务必使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始终把握在一个权衡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于一些寄生在金融企业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其要和金融企业一样纳入一定的审核范围之内,从而更加谨慎的核实会计计量以及确认问题。
适当的把握好金融企业衍生的金融工具等相关业务应当在固定的表内进行披露,在附属的条件当中要确认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和内容、比如说财务报表编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相关政策以及计量等信息,改变寄生在金融企业的相关合同的审核制度和批判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衍生企业的相关业务中所蕴含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经营所造成的结果。
金融企业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应该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要对所有出现的资金损失拟定资金减值的计划。比如说一些可以销售的金融资产在出现减值状况的时候,就算是这类资金没有经过终止确认而直接算入所有者的权益当中,其中所有的损失都应该转出并且算到当期的损益当中,这样的行为就是谨慎性原则的主要体现。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贷款减值准备,要将贷款中的减值可能性以及比例记录到未来的现金流失当中,减记的金额要确认到起所在的资金减值损失,要遵守谨慎性的原则。
从租赁税务中进行分析。在租赁业务当中,必须将融资收益同相关合同价款中分离出来。在租赁刚开始的时候,先将资金记入到贷方中,这表示资金减少,然后在按期融资收入计算,在转入到别的租赁收入科目。同时出租人必须要对担保的余值进行定期的复查,如果出现增加的现象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但是如果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就应该对其内容重新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求其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二、在金融企业的会计实物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在金融企业当中更为注重的就是金融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控制问题。在资金质量控制的问题上,要扩大金融企业计提减值准备资金的范围,还应该在相关制度当中,从金融企业的实际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内容做出相对应的准备和规定,在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当中,当计提资产出现了减值的情况,要将会计入到本期的损益当中,这样能有效的保障会计报表的资金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资产的质量。
要合理的计提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够根据人为因素故意缩小或者扩大资金的准本,必须要按照大的会计的错误进行修改,从而能够在相应的会计报表中附注事项以及调整金额,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影响状况。
要完善金融企业的负债处理工作,要谨慎的对待负债揭示工作,严禁不正当隐瞒金融企业中所应该承担的债务。要在负债表中现实出符合负债条件的内容。这是金融企业中会计实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原则,能过有效地弊端在金融企业当中债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要把握好金融企业的收入问题。一般来说,贷款到期90天以后没有收回,所应该记录的利息必须要放在表外当中而不是记入到当期利息当中,对于已经收回的利息,如果在到期90天以后还没有收到,就应该去掉以前的利息,转入到计算。利息收入是金融企业当中最为主要的收入,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的资金,要利用谨慎性原则针对利息收入做恰当的工作,使其能够反映出应对的真实性。
最后,在处理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费用的时候,所有在筹建期间产生的费用,要归集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当中,这其中不包括固定的资产构建,在金融企业经营初期,一次性的转入到这个月的损失和收益当中。如果说长期的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没有办法在以后的会期间得到一定的好处,那么就应该将没有摊销的项目余下来的资金转入到当期损失和收益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在金融企业当中谨慎性原则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针对会计实务当中所出现的弊端和漏洞进行了修改和更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金融企业阻挡了一些风险,维护了金融企业相关利益应有的权益。而且,就目前国情发展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和金融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金融企业的发展岌岌可危。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利用谨慎性原则,提高金融企业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水平,更加有效地核实金融企业的资金收益情况,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为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经济面貌提供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保障金融企业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在会计定义中的谨慎性是指企业在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当的谨慎,既不应该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应该低估负债和费用。谨慎性原则是针对一种不确定的情况来说的,对于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人员不需要过于使用谨慎性原则。而当面对不是很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时,正像有一句俗话“凡事先往坏处想”,会计人员应该充分预计该项交易或事项能发展的最坏事项并进行会计记录,但是这样的记录需要合理预计,这就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92-02
“会计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另外而从会计专业课理论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简便且快捷实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①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经济事件、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会计账务处理的原理以及逻辑性。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经济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自觉地进入运用以往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主动地将收集经济案例资料加以分析、推理、判断,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这样一种现代职教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学生们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亲身感受了经济活动中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在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案例教学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④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广泛收集各种经济活动实例,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同时依据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的选择,应以经典的经济事例为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应依据以下原则:①突出主题,明确目标。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②客观真实,生动典型。所谓真实、典型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实际,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拟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实务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③难易适中,信息适量。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复杂危重、容易造成混淆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原因、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的热情。此外,对于案例中所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提供条理清晰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案例的使用和案例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