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30: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级财会实操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级财会实操培训

篇1

摘 要:为适应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对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以便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实用人才。本文揭示了当前职业技能训练的流程设计存在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流程设计的五步走模式,进一步探索了技能比赛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13-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邵明珠(1985-),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财会教学研究。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举办技能大赛,就是要引导广大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通过大赛带动教学,评价教学,在检验各学校的技能教学成果和选拔优秀学生的同时,引导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更新和育人理念的确立,确保中职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目标指引下,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健康发展。通过多层次、全覆盖地举办技能大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覆盖到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名学生,从而快速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作为学校财会专业技能大赛的教练员,针对本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对我们的专业技能培训流程设计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1、本校技能训练存在的不足与分析

学校为打响品牌,树立在广大师生和家长心中的良好形象,必然要求能在各方面有所建树。针对本专业,不仅要有较高的会计从业资格通过率,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技能大赛成绩,因此技能大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在技能培训时采取了“三步”模式。(图1)

“三步”模式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大赛主办方下发参赛文件时,学校推送出来的名额较为仓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充分的选拔培训过程下,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的选手;二是学校进行培训时没有充足的资源,对于主办方的各项用具都不是很清楚,信息滞后;三是教练员实施培训时都是单兵作战,由于平时还要兼顾上课,精力有限,学生的起点较低,与需要大量的集中性训练相矛盾。那么,开展技能培训应该采取怎样的流程设计模式,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模式

学校财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包括:需要确认、培训计划、教学设计、实施培训和培训反馈等五个组成部分。(图2)

学校财会技能培训流程设计“五步”模式是建立在管理学基础理论之上的,因为管理“四要素”—计划、组织、管理、控制较多地体现在这一模式。具体细分及分析如下:

对应于管理第一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进行培训需求确认和培训计划确定。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求确认主要包括:需求调查、需求分析、需求计划、需求确认。学校财会技能培训计划确定主要包括:需求计划(参赛人员)、确定培训项目、确定培训人员、确定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核定培训费用、确认培训方式、选择培训的组织管理负责人、确定培训地点。

对应于管理第二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表或教学安排,对培训内容进行分析,对培训人员进行分析,购买教材和参赛用品,并确定培训方法。

对应于管理的第三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实施培训,主要包括:对教练员的挑选,选拔选手,在建立教练团队的基础上按项目单独培训,并及时进行考勤登记及对学员成绩的动态记录。

对应于管理的第四要素的是学校财会技能培训需要培训反馈,包括通过大赛得到的成绩与其他院校对比之后对教练员、选手和学校各方面的考评,最后进行培训总结和资料的归档。

3、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模式的实证分析

按照财会技能培训的流程设计的“五步”模式,开展对本校学生技能培训的流程为:第一:需求确认:由学院带头,由班主任和专业任课教师报送训练学生名单,确定培训需求。第二:培训计划的落实:由主任负责拟出培训计划,再由五项训练内容的教练员各自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其他项目的练习共同研究确定方案。第三:教学设计,在日常教学中除了给予正常难度的教学之余,利用空余时间展开对技能比赛的专项练习,包括初级会计甚至是中级会计职称难度的教学。第四:实施培训,常规内容由本校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指点并进行一对一的指正和训练。更专业的内容,聘请外校的专家或是提供比赛软件的专业单位或是组织比赛的出卷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单项进阶训练。除了有日常的授课外,还要增加每日练习与每周测试,每周都有排名,让学生在训练中竞争,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并能时刻保持比赛的状态。第五:培训反馈,通过历年技能比赛的试卷,按照比赛设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每一次测试的成绩都登记在册,做成曲线图,从直观的角度就能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变化和进步情况。

4、结论与启示

本文揭示了当前本校技能大赛培训的流程设计存在的不足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开展技能培训需要创新流程设计,提出了技能大赛培训的流程设计“五步”模式及其28项细化内容,并在后续的训练中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通过细分流程化以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有清楚的指标和监督以后,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技能,又训练了速度,还训练了心理,使他们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良好的水平和状态,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廖晓群.关于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5).

[2] 王定育.提升财会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3).

篇2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篇3

关键词 技校;财务会计;教学

一、知识更新势在必行

学校财会专业教育教学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知识都有些落后。财会教学的课本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发展的轨道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这也就使得一些最新的指导性理论或者是政策性调整不能及时的反映到教材中, 学生也就无法接受到这些新知识了。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需要畅通信息的渠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及时的更新课本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学到且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也是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需要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委派教师参加各种理论学习或者是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为只有教师得到有效的培训后,才能促使教师把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收集到的一些实践案例充实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然后再传授给学生们,促使学生们也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实现财会专业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优秀的教学内容则是保障提升学生们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校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技能的,因此,技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就应该是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教学原则,课程设置也要和市场的需求相一致,适当的增加管理课程的内容,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型人才,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中多元化投资组合发展的需求, 也利于学生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时,及时的解决一些因为利润分配政策等出现的一些新的财务管理问题。

三、开展行业会计知识和新会计制度讲座,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专业课的学习,也只是能接触到相关的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业务。除了工业企业,其实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还有一些诸如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或者是饮食服务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这些单位在账户上的设置、会计处理等都有别于工业企业,学生如果单纯的通过自学则不宜掌握,在教学上也由于计划、 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又不便单独的给予排课,在此,笔者也建议适当的开展讲座的形式,讲清其它行业和工业企业在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及时的完善学生们的会计知识结构,为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奠定基础,这也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财会专业的教师也要及时的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新会计制度的培训,及时的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学校也应该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培训自己学校的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此外,也可以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的讲座,让学生们及时的了解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且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跟得上会计改革发展的步伐。

四、把握行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技校开展的财会专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学,以培养一线服务工作人员为宗旨来设置财会专业,而且还要根据岗位的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的具体需求来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把满足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起始点,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的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在开展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活动,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牢牢的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实用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及时的关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动向,逐渐的建立起人才需求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计划,切实的将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

五、加强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及时的改变学生们入学时的那种消极的态度,并且向学生们介绍财会专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社会的需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学习,使同学们都能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并渐渐的形成他们的职业理想。

要提高技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效率,提高财会专业学生们的综合专业水平,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及时的更新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而且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竞争实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的财会专业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4,(6)

[2]刘春英,贾俊平.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3]姜秀文.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6

篇4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94-02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来对全国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同时许多中职学校也将技能大赛教育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而技能大赛本身又对专业教学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仅多方面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教学改革态势;更反过来以赛促教,掀起了一阵阵的教学改革旋风。

这是对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尺和真实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各岗位操作能力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各个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积极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来进一步促进课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中职会计教学的目标。

2011年起,在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笔者有幸参与了2011年度市赛的培训工作,从广州财贸学校参加教师培训,到与各大兄弟学校交流切磋中,还有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学习到很多新的理念,产生了一些在教学上进行改进的想法,在这里粗浅地谈一下。

1 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一来缺乏专职的技能训练型教师师资队伍,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技能竞赛相关的培训和教学;二来很多教学设备老旧落后,会计实训室很多桌椅是烂的,电教设备老旧,2011年申购了9台爱丁数码翻打传票器材,但仅仅只能供给竞赛学生使用,离真正的竞赛人才选拔的需求还远远不足,另外机房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三来学生中缺乏科学的选拔制度,对于竞赛人才储备资源不足,导致近年来财会专业竞赛人才青黄不接,没有形成好的帮带传教的势态。

1.2 课程设置的矛盾和困境

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仍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教育为主,而财政局的考核太侧重于理论考核,会计技能竞赛虽说只是少部分学生参加的项目,却对基础知识、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实现会计考证和会计技能竞赛的有效结合和互相促进,利用好目前的师资和资源,实现考证与竞赛教学的双赢,是个严峻的问题。

1.3 校企合作的深度

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大多数都是学校为求生存发展和市场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难度更大,主要是因为学校一头热,企业兴趣不大。企业认为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会计岗位又是重要的核心部门,不愿意让学生走进企业。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会计技能大赛的指挥棒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知,反过来又能促进专业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机会,扩大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

2 他山之石,可攻玉否

记得在广州财贸学校参观学习的时候,许多广州的财经类的职校都已经有了多年的竞赛经验,相对设备和选拔制度都比较完善。例如2010年国赛引入爱丁数码的翻打传票的器材,当时每个学校都与爱丁购买了100台以上,用于给学生训练、学习用;2012年5月去清远职校进行参观考察的时候,发现该校的会计科组也一次性订购了60台用于学生竞赛学习用的器材。

此外在点钞方面,广州财校由于常年带竞赛,有专职的点钞教师从事点钞训练工作,从基层开始培养抓起,而清远职校是很早以前就成立了学生内部的点钞社团,学生人才储备较为充分。

理论知识方面,广州财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专业化教育,第一学期从会计基础教起,以练促学;清远职校因为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的传统,给学生学习半年,实习半年,以实习带动学习,都有较好的成果。

考察学习的这两个学校有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会计教学设备完备,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师资队伍专业而稳定,会计技能培训有长期而有效选拔的人才储备、以赛促学或是以工促学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从兄弟学校取经回来的感受,感觉到目前会计专业很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应该虚心向先进的学校学习,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3 以会计技能大赛促进会计教学逐步改革

综合以上问题和参考经验,笔者有一些构想,可以结合实际,在2012年后逐步实现各种教学改革。

一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加大会计技能竞赛投入,尽早配备好相关器材,实现硬件配套。

(1)将会计实训室的桌椅和教辅器材更新,在利用好旧有设备的情况下,修理损坏的设备,备置新器材,将实训室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要完善各项器材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包括管理人员规范,器材申购、使用、归还制度,以及设备器材后勤保养联系售后维修等各方面工作,做到专人专管,有条不紊。

二是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将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传票翻打和点钞收银等理论和技能尽早给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利用早读和晚修管理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传票翻打和点钞的练习,从大量的基层学生中选拔技能人才;完善选拔制度,在校内举办技能竞赛,以赛选人,以赛促赛。

三是开发校本教材,整合课程内容。在选用优秀中职教材的同时,学校一定要结合本地发展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入手,注重自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编写教材时,要把会计技能大赛融入其中,使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形式能够尽可能地体现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将分散的具体会计准则融入各要素核算活动之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会计职教特色。

4 结 论

会计技能大赛能够推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培养的操作能力。可以按照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技能大赛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扩大就业面和提高职业素养,进一步展示会计专业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向企业用人单位宣传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人才的能力,又更能进一步促进更多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韩志群.浅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篇6

(一)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实行“按需分类”培养

实行“按需分类”培养主要是考虑到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本身就在财务岗位工作,但起点较低,学历较低,掌握的知识层次较低并且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这需要提升知识系统和结构,将财会知识和技能引向纵深,然后又能顺利实施其职业规划。有些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工作,在其职业规划中有转向财务工作的需求,希望通过财会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财务工作的技能,在获得会计专业学历证书和掌握系统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后,能较好地从事财务工作。也有些学生本不在财务岗位工作,今后也无意从事财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本身就比较盲从,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参加学历教育纯粹是为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将上述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大致划分为对应的A、B、C三类,然后根据不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分别实施不同培养目标下的教学计划。而DE系统的优势将促进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尤其是教学资源的高度信息化将确保分类教学计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单位资源,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合作中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这种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但合作的深度、广度缺乏[4]。而作为DE的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各单位,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但还是能够获得所在企业财务岗位的有关实操信息,这样就对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性质各不相同,那么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因企制宜,不拘一格”。同时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财务机构健全、财务人员分工较明确的企业,应将其发展成为对口的合作对象,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即除了针对学生个体培养合作外还要从师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企业锻炼,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进学校课堂讲课。当然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做到双方共赢,这就需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责任义务等角度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三)抓好职业证书考证工作,实行“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

所谓“双证书”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5]。尽管“双证书”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起来了,但在DE为主的成人高校,“双证书”教育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就会计专业而言,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是明确的诸如“初级会计师”证书和“中级会计师”证书这些会计专业特有的证书,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学生在获得这类课的学分以后往往放弃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申请。“双证书”教育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推行会计“双证书”教育是开展“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的职业导向式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集中体现。这是国家教育部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是21世纪职业化教育的大趋势。对于DE大专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配套实施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在内的“双证书”教育;而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不妨将“中级会计师”证书和“会计信息化工程师”证书的考试作为实施“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的标准配套。平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尽管是针对修学历教育的学分的,但主要应该围绕职业考证来灵活地贯彻实施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程都用考证的课程来替代,教材也选用国家规定的考证教材。例如:初级会计师考试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就包含学历教育教学计划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那么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就应该围绕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展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就包含了教学计划中的财经法规、经济法和税法的相关内容,那么在安排这些课程教学时主要应该围绕经济法基础这门考证课的内容展开。另外,由于DE采用的是自由学分制即滚动教学、滚动考试八年有效,这恰恰迎合了考证的时间要求。因为考证时间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如每年四、五月份考会计师证,那么学生可以将教学计划中与考证相关的课选在下半年来注册和考试,然后到考证当年的四、五月份就可轻松参加考证了。这样反而能提升考证通过率,从而大大提高学历考试与考证考试的效率,成人教育的学习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四)举行或参加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标的,比较适合于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教学。众所周知,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很强的,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合适的。只要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明确,难度适中并且对学生颇有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完成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比如按会计岗位设计学习任务,按专业知识中的关键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按参加比赛的项目来设计学习任务等。在这里以比赛任务驱动法在DE中的运用为例分析如下:首先,可以配合教学计划中的各学期所开设课程在校内举行相对应的会计专业知识竞赛,如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时可以举行模拟核算比赛,开设成本会计时可举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比赛,开设财务分析课程时可以举行财务案例研究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有效性和较高的学生参与度。校内的比赛可以常规性地举行,通过几轮循环比赛后,对比赛项目可以做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后达到相对成熟。除了校内常规性比赛以外,可以去参加综合性更强的校外比赛,在集体荣誉感驱动下同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行“比赛项目任务驱动”法进行会计人才培养将会是一种保证教学活力的培养模式。当然,比赛中设置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妨开设奖励基金,吸引赞助商加盟,形成长效机制。

(五)充分利用实训软件供应商资源,实行“校商合作”培养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离不开专业实训软件。在安装使用这些软件过程中,供应商的其中一项服务是让软件使用者学会使用软件,而这恰恰就是值得学院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为学会使用软件的培训既可以在教师中开展,也可以让学生参加,那就等于让供应商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在无形当中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商合作”培养模式。当然“校商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培训软件的使用,还可以合作开发一些培训考证项目,构建一个掌握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增加一次获得专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机会。如用友软件供应商通常会与校方合作开发诸如“信息化工程师”之类的考证项目,而且通常考试通过率在85%以上,这对远程教育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么以相应的项目考证为抓手,构建“校商合作”培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DE学生的专业素养乃至提高学院会计专业职业化教育水平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7

1.教学目标设置较低,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了解,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与学生是否能拿到会计上岗证直接挂钩,而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则是会计上岗证的其中一个考核内容,这导致老师们被动地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定为帮助学生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的考试,为考试而教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但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走上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2.师资水平制约电算化教学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不单单是计算机和会计的结合,而是一门结合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然而,好多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由于没有系统的受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熟练的解决会计电算化出现的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问题;而大部分计算机教师,不能在讲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联系会计。对于电算化这种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复合型的教师,而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的缺乏,成为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瓶颈。

3.教学设施跟不上,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验环节,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但是,不少中职院校由于经费、场地等问题,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而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用计算机房,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实训。再者,财务软件用的是教材配送的教学版,稳定性实用性大打折扣,且与企业使用的软件存在差别,致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立即适应。

4.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手段单一,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学生根本很难理解所学知识。会计电算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来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基本上每个环节、步骤都要依靠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根本就很难掌握抽象深奥的理论,更不要说掌握这门技术了。

5.教学评价不客观明确,难以准确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不客观明确,评价教学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的技能能力的评价不够重视。目前有些技校仍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情况,单靠这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而应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岗位,利用电子计算机与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的账务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考察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对策

1.加大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软、硬件的投入

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在掌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领导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重视会计电算化教学软、硬件的投入。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设备设施有所改善。当前我市众多的中职学校都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了电算化实验室,添置了与国赛对接的“用友”软件,但机房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课时,布局也不合理,设备也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应付危机的能力不强,导致很多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没有起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实验能力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无法真正培养出实际操作力强的学生。因此,当前在着重加强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的同时,购买紧跟时代潮流并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会计电算化软硬件,实验室的设备应与当前市场保持同步,建立一个符合教学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仿真性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而有效地保障高质量教学的需要,不是“为比赛而教”,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为考证而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出发,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迎接会计工作而努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具体操作如下: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

3.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更新教学知识,主动学习,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系统操作技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熟悉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并解决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二,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在日常中软件的维护。为实现此目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如用友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以此来提高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以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在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篇8

一、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理论课教学和实训课教学搭配比例不合理

从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现状来看,理论课教学和实训课教学搭配比例不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教学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把实训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直接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训时间的安排没有体现中职会计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操作水平熟练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念。以我校为例,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均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随课实训,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才正式安排一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如此的教学模式,必然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环节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单一的灌输式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是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单靠卷面分数测定知识掌握程度的模式尚未改变,学生学习制约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三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就可将原本重实践的知识抽象化,学生学习起来格外费力。四是课外作业的布置仍是以习题册为主,实践操作只能变成“纸上谈兵”。如此种种问题的出现,加上中职生的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三)校外实训基地稀缺

中职会计校外实训基地稀缺,一直以来是制约本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的问题所在,实训基地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是涉及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部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的核心部门,会计以其特有的价值形式对企业收入、成本、折旧等等进行记录,这涉及的很多信息是除法律规定之外不愿向外透露的,这就导致学校要求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很多企业表现的不积极;二是部分学校经费有限,鉴于资金投入问题,很多学校仅限于口号,国家政策扶持有限,导致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流产”状态。

(四)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

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本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历,教学压力大,没有专业技能提升途径等等原因,导致真正“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在实训教学中,有些教师填制凭证不够规范,甚至有些教师看不懂会计报表,这样就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导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结合目前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借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模块化教学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中职会计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设想

(一)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以就业为核心

中职办学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由此,中专课程设置也应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绝对不能偏离“就业”这一主题。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岗位极少,无法实现学以致用。为了扩大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财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核心,实行“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收银员从业资格证”三证制教育,“三证”考试涉及到的《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收银员》4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4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获得最起码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之路奠定基础。

(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

1.什么是模块化教学

所谓的“模块化教学”,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2.以基础理论课――《基础会计》为例分析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素有“基石”之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设置《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时,既要认识到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厌学情绪严重的现状,又要意识到中职生有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本课程的实践课时部分与理论课时部分参照64的比例进行设置,既符合了中职教育重实际操作的办学要求,又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消化。

根据本课课程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可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理论课部分(课时占40%,考核比例40%)――会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模块。

第二,实践课部分(课时占60%,考核比例60%)――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30%);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及错账更正实训模块(25%);会计报表的编制模块(25%);会计处理程序模块(20%)。

采用这种模块划分模式,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分解为逐一的单项技能。通过单项技能的实际训练和整合,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将此模块有机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技能教学流程图。如果坚定不移地按照此流程进行下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要根据每模块的权数来确定。

该课程总成绩=基础会计理论成绩×40%+操作实践课×60%。

操作实践课成绩=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成绩×25%+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及错账更正实训模块成绩×25%+会计报表的编制模块成绩×25%+会计处理程序模块成绩×25%。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总成绩是各模块知识实际成绩与权数的乘积之和,而每一模块成绩的确定不能以一次成绩的考核来判定,应该通过划分几次重要考试的考核成绩与相应权数的乘积来确定。比如说,在模块一的学习中,可划分4次模拟考试,每个学生每次成绩×25%的乘积之和即为本模块成绩。

(三)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保证此模块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大胆改革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寻求切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模拟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法有效整合在一起。以企业到银行提取现金的经济业务为例,采用模拟式教学及角色扮演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分别创设三个工作岗位:出纳岗、会计岗及银行前台受理岗。首先,由出纳员填写现金支票(涉及原始凭证填制的知识运用);其次,由出纳员将支票传递给会计员审核并签章(涉及原始凭证审核的知识运用);最后,由出纳员拿支票到银行交给银行前台工作人员受理并提取现金,现金取回后,由出纳员将支票存根联交给会计员作账务处理(涉及账簿登记及填制记帐凭证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具,把单据、账页和报表等直观展示出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模块教学中,每个模块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前面的模块未完成,后面的模块就无法接上,这样就导致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慢慢地就放弃了学习。为此,教师在确定模块技能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制些既能达到初级财会人员技能标准水平又能让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校本教材。此外,还要按学生梯度设计模块岗位任务,让程度差的学生也能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3.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培养能够胜任此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研讨,邀请学科专家作有关学科发展新动态及新学术成果的专题讲座,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作师资培训并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再次,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前提下,鼓励教师积极考取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从业资格,以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4.加快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将模块化教学落到实处,突出此教学模式重技能的优势所在。学校必须建设好教学实训基地或场所,如增加仿真财会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等配置。此外,争取本地政府部门和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为学校与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既能使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又能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结论

本文立足于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中职会计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就行了分析,并结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特点,探究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模块化教学。作为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要想以此为契机改变中职会计教学现状,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篇9

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和趋势看,以企业岗位标准为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已成为各专业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然而从中职会计教学实际看,理论教学多、实际操作教学少,课堂练习多、岗位实践少,学做分离、会考不会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教学目标的需要。本文将对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岗位能力培养不到位——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忽视系统岗位训练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系统安排。如在综合能力方面,教师主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其他岗位综合素质的锻炼。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实训,如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但对稽核岗位、税务岗位等岗位的业务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岗位到底有什么工作内容、工作职责是什么,学生一无所知,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很少在本专业就业。

2.实践教学内容不到位——课堂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中职会计专业统一的教材基本针对高职考生的学习需要,而能够满足实习班学习使用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教材未能及时更新,尤其是营改增以后教材的滞后性更为明显,基本上是学归学、用归用。实训内容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情况,学生一旦接触企业会计实务,大多会感觉无所适从,根本不能独当一面,还要经过企业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从事部分财务工作。

3.教师实务能力不到位——大多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胜任实务操作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积累。从目前各校会计专业教师来看,教师虽然基本上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不会做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对实际业务流程和经济核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让其开展实践教学往往力不从心,甚至是“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学校为了管理及排课方便,对专业教师学科分工过细,大部分专业教师常年只教一两门课程,造成教师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系统性,实践能力更是捉襟见肘,教学大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设计出高水平的课程,如何能指导学生提高会计实践能力。

4.校内实训设施不到位——实训环境失真,教与学两张皮中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实践有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两部分,主要是填填票据、写写记账凭证。校内模拟工作室实践教学往往只是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没有税务汇算以及纳税申报,财务软件、财务环境设计等会计设施设备建设欠缺。总体而言,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财务工作环境不匹配,仿真度较低,达不到在做中学的实训效果。

5.校外岗位实习不到位——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岗体验会计业务较特殊,很难做到企业实岗实习。原因是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企业投资、成本、费用等经济信息,企业为了保密一般不会让外人接触,即使接受学生实习,无非就是做一些辅的工作;还有大部分企业会计岗位有限,一般就是一两个人,满足不了学生的实岗实习需要;同时学校合作企业也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安排的校外实部分是在非会计岗位上进行的,最高也就是出纳岗、收银员,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账务。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五优五化”策略

实践证明,“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教师讲千篇往往不如自己一次真切的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耳濡目染,是养成职业品质和掌握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也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获得了怎样做的知识。可见,教师选择适当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学生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中职会计教育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短板问题,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中职会计教育目标,采取“五优五化”的工作策略,即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以专业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环境现场化,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切实提升中职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1.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组织岗位化推行“实践教育计划”,落实现代学徒制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将教学活动设置于现实的岗位背景之中,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紧密对接,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发现和探索,而且能更深刻地体验和反思,在实实在在的岗位体验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在实训中,按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流程进行会计不同岗位的轮换实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各个岗位的技能要领、工作职责,明晰岗位内部分工与控制,了解会计工作流程。通过这种岗位紧密对接的实训教学,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学习方法与企业的工作方法对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会计实务工作。

2.以实务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实践化开发“从课堂到职业生涯”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总目标,分阶段逐级制定层次目标,进阶推进实践教学。根据技能学习的特点,分三个阶段递进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新手的单项技能学习阶段,在分项训练中,夯实基础技能,熟练技能;熟手的组合技能学习阶段,在完成仿真型实训的过程中,熟悉工作流程,学会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工作思维;能手的技能综合运用阶段,通过参与真实的实训体验岗位工作,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工作思维。为有效优化课程设置,可由校企共同开发《会计仿真实训》《工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商业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实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会计仿真实训》,以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为例,从解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到报表编制各章节使用同一份业务资料,环环相扣,进行账务的全流程处理,将分离的模块教学有机串联起来,呈现高仿真的业务场景。《会计真账实操》让学生参与公司注册、建账、全套账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等整个会计真账流程,做到与企业财务零距离对接。

3.以实践技能为根本优化师资培训,实现教师能力职业化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能教会学生?中职会计专业必须十分注重提高专任教师的会计职业化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使专任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具有一定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企业实务会计。其中一点是将专业教师全脱产企业顶岗培训落实到位。中职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又要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就会计专业教师而言,要具备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做账的能力。会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没有真正做过账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门道。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要真正进企业,参加会计岗位独立工作一段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201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非师范类专业新老师入职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非师范类专业中职新教师,要下企业完成为期一年的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其中企业跟班实战、连续进行6个月全脱产企业顶岗,各地已经执行,这是新进教师的职业化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在职教师,政策要求每两年参加两个月的企业顶岗培训,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为了减轻负担,大多数没有将通知要求落实到位,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自己找企业去完成培训任务,效果不佳。因此各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订工作细则,建立与评先、职称晋升相挂钩的教师下企培训机制,真正落实通知精神。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财务经理或主办会计担任会计实践课程的兼任教师,以补齐实践课教学短板,这也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多赢局面。

4.以设施建设为抓手优化校内实训环境,实现实训教学现场化校内实训室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理、实、虚一体化”的实训环境的建设和有效使用,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实训环境建设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设备建设。设备承载任务,任务承载技术技能。教学设备要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相一致,在整体课程设计框架下选择教学设备。会计专业采用的与一体化课程相符合的设备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单一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基础教学提供服务;另一类为组合任务实训设备,主要为综合任务教学和创新教学提供支持。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室建设与理工机械类设施设备建设不尽相同,设施设备投入成本不是很高,主要设备有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档案柜、点钞机、企业模拟经营沙盘等。二是实训耗材,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转账单、账簿、仿真支票、仿真增值税专用发票、仿真增值税普通发票等原始凭证类,收账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及通用记账凭证等各类记账凭证以及各类账簿报表,银行、法人等各类模拟用章。三是教学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四是畅捷通教学版,如为小微企业打造的管理云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特点的网络教学,有发票管理、非常便捷的记账功能,与报税系统打通,直接在系统中生成,内置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四是教学环境设计。校内模拟实验室关键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将企业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实训场所,设置账务处理流程、任务、角色、流程、岗位标志、一体化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以及一体化教学角色职责等一系列制度,无缝对接企业环境、流程和管理,营造贴合企业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场景,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及责任意识。总之,高仿真的实训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互换,能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5.以实岗实训为要求优化企业教学基地,实现学生实习真实化情景化的校内技能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无论仿真程度如何,毕竟是在校园内的纯技能训练,与企业真正实务操作的复杂性是无法相比的。所以,中职学校要以校企结对、职教集团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水平。对会计专业来说,除了职教集团企业外,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单位。就目前来看,要争取与财务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多、业务量较大的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尽量为学生创造实岗实训机会。

参考文献:

[1]明哲.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篇10

基于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这种定位,我们应以科技教育为目标导向,用现代科技给我们创造的条件和种种便利,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扎扎实实的做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一个一线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算化教学工作经验,下面就中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教材不规范,教学标准不统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大多是以学习编写会计核算程序为主要目标,往往要求读者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和不切合实际的事,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2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又没有系统的学习财会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教学的需要。教学上需要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师资队伍的不足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实训课时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很多学校因为实验设备、资金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没有完善的会计多媒体教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1.4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只局限在校园和教室内,教学范围和教学信息量小,往往是一本教材,一套软件,纸上谈兵,实操性不强。不重视岗前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5教学方式固定。

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和黑板式教学模式一样,不能展开多元性案例研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描述归纳来讲解。教学过程仍然是一个老师对一班学生,不能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运用实践性教学、会计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1.6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过低。

1.7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衔接性差。

2.解决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当中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自编电算化实训教材。

现有的教材往往是先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概论、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内容,然后再进行软件的操作。在这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将理论部分置于课程的开始部分,而有关理论形成过程等部分内容置于后面。这实际上和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是相反的,试想,向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去描述苹果的味道是很一件困难的事,但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即让他品尝一个苹果。所以在没有使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之前,让学生就去分析甚至开发一个系统是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前先自编电算化教材,将教学内容的顺序做出调整,将财务软件的使用放在最前面,在体验认识了什么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如何操作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白行分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处理的。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其自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概念性、规律性的理论内容,然后再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效果也非常不错。

2.2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

以前我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计划中增加一门《计算机应用》课和一门《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该课程中只是学到一知半解,将来毕业后在单位如果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就会无所适从。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后来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始增设下列课程:

(1)计算机应用基础。

(2)计算机网络使用基础。

(3)会计电算化应用。

(4)会计软件的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

(5)数据库语言的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6)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课程。

2.3增加电算化实践教学课时。

原来只是开设一门《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每周6个课时,课堂教学与上机的比例为2:1,从实效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不能兼顾会计软件的实训,上机时间远远不够。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革,一是增加了电算化相关课程的设置;二是增加实训的强度,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增加上机的时间,比例调整为1:1,同时在第六学期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和考证工作。

2.4实现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模拟实习。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单单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会计作为以“数字”为主要表现的一门管理技术,只有经过强化训练,经常进行会计实战模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拟企业一个月从初始化设置到会计报表

转贴于

整个账务处理流程的案例操作,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字”,对企业会计操作产生一定的“敏感度”,“熟能生巧”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计划和针对性的搜集、组织案例材料,及时进行上机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好课堂的演示教学,以化解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目的的逐步提高案例的难度和复杂度。目前我们采用用友财务及企管软件uferp-m8.25及安易财务软件演示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帐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同时为了让广大学生对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的操作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识,我们实现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衔接,在教学中将财务会计手工实习资料用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当中。通过实习让学生深刻认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

2.5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我校投资约十万元,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企业,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2.6 加强是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要提高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

2.6.1派员参加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培训。

相继派出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班;用友财务软件公司、安易财务软件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等举办的电算化软件应用培训班。还专门派出两位会计专业教师到院校脱产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半年,来提高我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2.6.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我们与南海智勤会计师事务所、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佛山市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经常派老师去讲课或到公司兼职,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及时了解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进行会计电算化初、中级培训。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面向社会招生。

2.6.3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

通过以上措施使我校的财会教师拓宽了知识面,让其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电算化教学水平。

篇11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所用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操。

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在于:例如产本文由收集整理品成本的结转、税费的计算、期末会计业务的处理等,这些内容手工会计是要进行很多的计算工作才能有结果的,而电算化只要进行相关公式的设置,运用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功能就能很快计算出来,而且只需设置一次,每个月都能自动生成凭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使用《广东省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该教材共六章,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第三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第四章:账务与报表处理系统;第五章:会计软件的其他核算系统;第六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部分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用友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对于实操方面的很多内容都没有提到,按教材的内容,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考证化。

据了解,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让学生考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为目标,围绕考证的内容进行教学。该证书是由财政部门组织的考试,主要面向社会上的普通会计人员,考试的范围、内容、难易程度与校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距。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对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较低要求,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大班化教学,课程教学时数不足。

现阶段该课程一般都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一学期大概就是40学时左右,往往每次课都只能讲授很少的知识,一学期下来,学生也都只停留会简单的操作水平,但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就无法解决,例如,编制报表时,发现报表数字有错,老师告诉他说先查公式,然后查账簿,接着查凭证,但学生就是不知如何操作,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指导。大班化教学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多,出现问题都是教师帮学生解决,其实大部财务软件都有帮助功能,但学生就是不能养成出现问题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的好习惯。从而无形中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实践

(一)加强会计基础教学,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会计电算化是在手工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软件也是程序设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手工会计核算方法开发设计而成的,会计人员只要把会计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借助于会计软件,经过一番处理,便可输出账簿和报表。因此,财会人员没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即使电脑操作的再好,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没有手工做账的实际经验,就弄不明白会计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搞不清其内部的勾稽关系,因而就不能透彻地理解会计软件核算原理。笔者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之后,随即进行手工做账实习,在此基础上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这样便于学生顺利地操作会计软件,深刻地理解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为他们将来掌握其他或升级的会计软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建立完善的实训室,为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保障,以我校为例学校建立一个120个工位的会计手工与电算化一体化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极域电子教室以及财务软件如金蝶和用友软件。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信息实时地传送给全体、部分或单个学生。在广播教学时,学生机完全接收教师机的屏幕,并且自动锁住学生机,此时学生不能自行操作,只有等广播教学活动停止后,方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边学习边实际操作。在开始建立账套时,一般学生对过程都不是太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在操作演示完后停止屏幕广播,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广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生机演示功能实时地将某个操作很好的学生或出现普遍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进行演示操作,增加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建好了实训室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开设手工会计模拟课,又开设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课,让学生亲手完成从建帐、编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到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等一个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在完成手工核算全过程后,再完成电算方式下的全过程。这种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从事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能力。

(三)增加课时进行小班化教学,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课时,由原

来的每周4节课改为6节,同时操作课实行小班化教学,将一个班拆分为两个班同时上课,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能迅速掌握技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信息化社会,不同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不一定相同,而我们不可能教学生学习每种软件,由于任何一个会计软件的处理程序都是相同的:即“初始化设置——财务处理——账簿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增加了课时同时实行小班化,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与探讨会计软件的原理,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

(四)开发校本实训教材,顺利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校本教材是教师根据企业实践与多年教学相结合的成果,笔者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按照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编写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上机数据分模块进行教学;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教师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资料改编成一套适合用友(金蝶)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整、系统地操作这套会计资料,从初始化设置、填制凭证、记账到报表的产生,经过这样一个环节训练后,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该种会计软件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为他们将来掌握其他会计软件的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改变考核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技能。

之前为了应付学生考证,考核方式中基本上都是出一份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在内的理论试卷,同时出一份简单的上机操作试卷,两者各占50%,期末总评按照“平时∶期中∶期末=3∶3∶4”的比例进行的,因为中职学校考试一般情况都会有复习资料,这样会引发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操作,到考前加大火候复习同样拿好成绩。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考试成绩的高低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的功夫是否到位非常关键,因此考核标准中我们设置平时成绩占大部分,笔者在教学中,将比例改为5∶2∶3,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更加认真操作。

(六)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

篇12

一、加强师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培养,致力打造敬业爱岗、团结务实、力争上游的专业教师团队。

1.学习提升,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校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学习提升。每年有计划地派送教师下企业锻炼,组织教师走访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教师到知名职校参观交流,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职教理念,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称。近三年,学校派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学习达60多人次,开阔了专业教师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

2.科研引领,提高教科研能力

专业教师参与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改革与校本教材开发》、广东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基于跨省联盟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不断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专业教师主持佛山市中职学校网络精品课程《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推销实务》的开发。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专业课程改革,同时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结合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开发了《会计综合培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经四合一实训》《贸易企业会计真账实操》等10余种校本教材,参编公开出版教材3本,已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称赞。

3.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组织校级、镇级及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评选,通过各种渠道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几年,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迅速,2人次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3人次被评为顺德区骨干教师,10人次被评为国家、省赛优秀辅导教师和区金牌教练,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评比,累计获市以上奖励100多人次。

二、建设实训基地,创建优良的实训环境

功能完善的专业实训场室是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条件,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实训场室建设,建成了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财经实训教学中心,总面积达1255平方米,实训工位536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约324万元。现有会计电算化室、财经综合实训大厅、模拟证券交易大厅、企业经营实训室等功能场室,配备了用友U8财务软件、畅捷通T3财务软件、网中网会计教学软件、福思特会计教学软件、模拟证券交易等教学平台,为实训教学保驾护航。

2.资源共享,专业教学辐射同行

学校于2005年被顺德区教育局确立为区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的综合培训考核鉴定点,完成了区内勒流、陈村、北、龙江、李伟强、容桂、胡锦超等多所职校5000多名学生的毕业前综合培训与考核鉴定,学生技能合格率为100%,受到了送培学校师生的高度赞赏。学校多次承担佛山市和顺德区财经类学生技能竞赛及广东省赛选拨赛的赛场服务工作,起到了骨干专业在区域内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三、践行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财经人才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

1.开展社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现代商贸和物流业兴旺发达,家具、钢材、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全球,注册的各类工商企业有20000多家,社会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庞大。有被访企业家表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急不可待;市场营销和会计人才需求经久不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新兴专业,未来人才需求前景可观。 立足调研结果,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其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访谈行业专家,分析专业能力

为制订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学校召开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分析行业专家研讨会,乐从供销集团、祥和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金鼎财会咨询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应邀参加。能力分析会由省内教育专家主持,对会计、出纳、仓管、文员四个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提炼,使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脉络更为清晰,内容更加丰富,并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会议的研讨成果是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后续将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撰写、教材的开发及实施教学。

3.围绕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配合学分制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30%以上。每学年根据实际情况滚动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又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

结合中职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淡化理论,强化实践,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实践锻炼上,为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1)注重实训教学,加强教法研讨。根据教育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开足专业实训教学课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每学期均有为期1周的校内实训教学,第五学期有为期1个月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实训内容接近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操效果良好。专业教师学习并探讨了项目教学法、五步循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应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2)创新实践方式,搭建锻炼平台。学校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创业及企业经营的实战演练。建立营销实训中心,指导学生参与进货、理货、售货、盘点、记账等实质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开辟校内创业园,创建“小老板创业街”。创业街的商铺以班为单位集资成立股份制公司,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店面装修、商品采购、推销策划、财务管理等工作,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经营中体验、感悟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举办技能节,营造学习氛围。学校每学年组织财经技能节,开发了会计书法、点钞、计算器翻打传票、会计知识竞赛、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创业实践、顶尖推销员、商务礼仪、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多个技能竞赛项目,并进行技能汇演,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营造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的专业学习氛围。

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专业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专业办学的出路,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1.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

学校与本地区的家具、钢铁、塑料等专业协会紧密合作,先后与广东进发钢铁有限公司、顺德区日龙贸易有限公司、乐从顺客隆商场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营销、仓管、财务及店面管理等实习岗位。学校根据师资、场室、设备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实习困难的现状,学校与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签订了校企联盟合作协议。在乐从中介行业协会的统筹下,会计学生专业对口实习实现了重大突破,从以往的零散型实习走向了规范集中型实习,从友好式合作走向了制度化合作。日后将逐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在学生实习、产学合作、教师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培养、开发教材、实施质量评价等。

2.紧密联系税局,实行税宣互动

顺德区国税局、地税局为学校开通了“小税通”第二课堂,由税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不定期地送税法进校园,为师生及时更新税收知识。学校成立了顺德区校园税收宣传志愿者总队,组织学生协助开展税宣活动,培养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3.成立指委会,聘请客座讲师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请企业行家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客座讲师,有计划地邀请客座讲师回校举办专题讲座,为师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承接专业培训,服务社会需要

学校承担了校内外《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统计人员上岗证》等证书的考试培训工作,历年的考证通过率在全区领先。学校还承担了会计和统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创业教育等,历年来共培训学员20000多人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提高学生的培养层次,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打造品牌的发展之路。学校会计专业是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试点专业,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此项举措打通了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直升通道,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次,增加了专业吸引力。

学校与顺职院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会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纳税基础》四门课程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初步设计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4231”的模式,即第1-4学期学习基础性课程,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5-6学期学习中高职衔接课程,为转段作准备,完成中职学段学习任务;第7-期学习职业能力提升课程,考取初级会计职称;第10学期为顶岗实习,完成高职学段学习任务。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会计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顺德区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专业影响力辐射省内外,会计专业于2011年通过评估,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渠道顺畅,学生多在家具、钢材、塑料、房地产等专业市场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仓管、文员、业务、跟单、部门助理等工作,近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100%,其中更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走上家具、钢铁、塑料等行业企业的财务主管岗位或自主创立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坚持科研引路,继续加强专业建设,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企合作伙伴,紧贴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制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专业,致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经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庆.对职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2(32).

篇1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紧跟形势全国各地院校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然而众多院校往往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造成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社会对该类人才的期望出现了较大的落差。为此,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亟待改革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化发展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然而大部分院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普遍出现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混为一谈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何区别提出疑问,但是高校自身甚至是专业内任课老师也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就是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到底培养哪类人才的目标没有明确。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于会计专业的比比皆是,有的院校直接将会计专业改称会计电算化专业,采用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二)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体系区别于本科院校总课时数是有限制的,为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挑选出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直接沿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的院校采用电子商务专业课与会计专业课共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也有院校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会计基础课程而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由于这些课程体系不是根据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岗位性质、岗位任务要求、岗位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等内容进行分析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三)师资力量不匹配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当代会计领域的新学科,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随着ERP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普产生大量人才需求而出现的新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性不断提高,它的综合性决定了教授这个专业的教师必须精通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科,造成了院校内任课教师其自身偏科的教育背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可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教师两类,真正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匮乏。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制约着专业的人才培养,众高职院校产生了要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而没匹配的师资任课的矛盾。

(四)实践条件较落后

由于众多高职院校直接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等同与会计专业,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直接引用会计专业的实训材料和实训场所,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环境,或者是要与院校其他专业共用电脑机房等实训场所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直接抑制了本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有自身实训设备,会采购一些常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但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向院校销售的院校版系统多为已经淘汰的旧版软件,最新版的企业软件往往不向高校出售,这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就业,毕业后还必须再接受企业的二次培训。

三、改革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具有信息化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期望,除了是具有会计核算能力,还可能要处理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ERP应用中的一些维护与技术问题,其就业方向既包括企业会计、会计事务所等传统会计专业就业方向,也包括企业技术维护部门,软件公司等新的就业方向。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传统会计专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演变而来,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应既兼容体现会计专业传统,也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电算化的特色,但绝对不能直接将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同。

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信息化处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财会工作实施中,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计信息化数据维护处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的会计、出纳、会计信息维护、审计等岗位。本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软件类企业从事业务顾问,销售顾问,实施顾问等岗位,在培训教育业从事电算化会计培训工作,在会计事务所从事记账,审计助理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三年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应该依据职业岗位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务求学生毕业能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无需企业再培训直接上岗。

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三年的人才培养中建议采用工学结合分阶段进阶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既具备会计从业能力也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区别于传统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生第一年除学习基础必修课,在专业上主要学习会计基础课程和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基本会计从业资质才能为电算化的就业做好充分和可靠的准备,在课程上可实行以证代考,考取从业资格证作为相关课程通过的标准,此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

在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素质类基础课程大量减少,此阶段学生专业课时增多并且已具备基本的会计能力和数据库入门知识,就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难度进阶的会计类课程,要求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电算化领域学生应学习较为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并同步掌握这些系统配套使用的1~2个大型数据库应用,以培养学生具备在就业中对会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配套模拟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有机会单独进行项目实操实训。

在进阶式培养的第三阶段,在学生学习完会计核算技能后,可开设审计学,ERP技术、税收筹划等课程,还可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开设银行类、金融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此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因此应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增加会计与数据库综合业务实训让学生具备综合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开设的实训区别于第二阶段的单项模拟实训,应用企业真实资料实训为主,使学生具备从会计核算,信息处理,数据维护等一系列业务的处理能力。

三年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但具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的职业素质,熟悉会计流程,也能从信息技术层面处理会计流程,具备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事会计行业还是软件行业都具有优势。

(三)建立综合型师资团队

前文所述,目前各高校既掌握会计知识也掌握电算化知识、数据库知识的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都是会计教师,即便有“双师”素质,也是具备会计师与讲师双重资格,其师资力量只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需求会计类课程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建立综合型的师资团队。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既有会计类专业教师,也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还可以多聘请在企业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做专业实训的指导教师。

(四)建立专业数字化综合实训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