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30: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

篇1

1.如今的音乐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唱歌课,而是一门类似于综合课的艺术课。在音乐课上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却很少;听音乐的多,用心聆听、欣赏音乐的少。学生在我们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学生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所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课堂上偷偷摸摸塞耳机的学生,正是在听足以证明他们个性的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不是吗?

2.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

3.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4.音乐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如今,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不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一边是排练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足以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及对策

而今音乐教育提倡适应学生个性、扩展创造性经验的音乐欣赏教育。我们要有意识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进行主体性的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信心和创造意识,达到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提高初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活动性、创造性。

1.自主性。它与受动性、外在性相对立,表现为学生行为的自主、自信与自律(自控)。自主性对教师的要求是“尊重”,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尊心,创造使教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能动活动的条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点拨和概括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之前教师行为应该是倾听,努力的倾听。应该区别“教学”与“教学生学”的不同,认识到从长远上看,少教才能多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反思”(自律、调整)。具有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人的重要特征;反思,是自主性最重要的表现。

2.活动性。活动性的核心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效应转变为运动效应,不仅指动手、动口之类的操作参与,更指理性思考的投入。活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参与和投入的程度。未来社会需要肯于参与、善于活动的人,否则生活和工作质量都不会太高。活动是未来社会的必需,也是学会学习的必需。

篇2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一、为教学中的不足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课堂、乃或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每一堂课后,首先要侧重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思考的问题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环节是否流于形式?教学中有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并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怎样才能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等等。找到问题后,我们再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上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以前我都只是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看视频,学唱段等方式进行常规教学。但由于教学方式及内容较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很不情愿,没有兴趣。经过课后反思,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几个关键教学环节采用以疑导学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环节:你喜欢京剧吗?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你会唱京剧吗?不会唱的原因是?和唱通俗歌曲相比,京剧难以学唱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你熟知的京剧演员有哪些?

人物介绍环节: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男人为何要取女人的名字(名字的由来)?为何解放前旦角绝大部分由男演员扮演?和现在一些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演员(如李玉刚)性质一样吗?男旦与坤旦(女旦角)比起来有何优势?

听赏体验环节:梅兰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最好听的、让世人争先学唱的名段是?欣赏《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演唱视频后,先后提问:该唱段描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虞姬怎样的心情?你听出有哪些伴奏乐器?仔细关注梅大师塑造虞姬角色时在口形、咬字、音色、音量、行腔、尾音、共鸣等方面演唱有何特点?你觉得梅派唱腔到底好在哪里?和李玉刚演出的同一唱段相比,哪一个更具有京腔京韵呢?并让学生试着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体验一下当旦角的滋味。

拓展探究环节:梅兰芳为什么会那么红?他对京剧艺术的成就与贡献有哪些?为什么说梅兰芳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京剧表演艺术之外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导引,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他们饶有兴趣地边思考、边欣赏、边探究,加上我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唱段、学做表演也很主动地参与,对梅兰芳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了之前听到上京剧课很不情愿的场景。

二、为教学中的瞬间灵感而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课后记录下自己上课的成功之处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收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很巧妙;哪个问题的提出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哪个做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哪个教学素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如在“乐坛新曲”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郭文景为创作的《御风万里》,由于此曲是交响序曲,曲子较长,结构复杂、音乐素材内容丰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初上时,我在分段介绍聆听各音乐主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边看谱子边听音乐,由于一些学生对乐谱不熟悉,识谱很难跟上旋律的流动。在我内心为此而纠结时,忽然一个闪亮的念头出现:能否在课件的乐谱上用彩色荧光笔跟着旋律线同步流动呢?于是课后我赶紧记录下这个想法,经过反复试验,在课件里采用了一种“擦除”的方式,插入了彩色半透明的色条覆盖在乐谱上,并计算好和音乐主题同步进入的时间和速度,当音乐主题播放的时候,彩色半透明色条也随之进入,和音乐同步提示着乐谱的对应位置,使学生看起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对熟悉和学唱音乐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由于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及时记录下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及想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资料日后也可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如再加入案例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就可以成为很有教学研究价值的文章。

三、为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反思

当今的中学生创新思维很活跃,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回答,甚至是妙语连珠。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课后将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甄别、补充与完善,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

如有一次上到《欧洲古典音乐(交响乐)》一课,在介绍交响乐队时,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中国民族乐队里专门有一组弹拨乐器,而西洋交响乐队里没有,那西洋的弹拨乐器为何不成组地放入交响乐队中呢?国外的弹拨乐器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哪些国家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思维敏捷,并给他们做了相关讲解:西洋交响乐队是几组用共同材质构成的乐器组成,如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他们更讲究产生同质性的音色融合,只要是同一个组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浑然一体的;但弹拨乐器由于材质与音色个性太过鲜明,大多作为色彩乐器按曲子的实际需要加入交响乐队。而中国民族乐队则是以演奏方式来分组,如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等,中国音乐里的音色呈现的是多元化,不仅富于特质,而且是丰富而独立的,这也形成了我们的听赏习惯和西方人有明显不同。课后,我对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又做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在亚非欧和拉丁美洲等民间音乐几课中,特别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并让学生听辨比较其音色的特质和不同,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竖好梯子,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赞赏和激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可谓是“两全其美”。

四、为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而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但并非是必须照本宣科的文本,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加上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而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必须是在深入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周密思考下进行,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逐步完善其科学性,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如在《大西北民歌》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增加播放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西北民歌对唱的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西北民歌的特征和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唱民歌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印象。在《走进》一课中,加入了札木聂等藏族乐器的介绍,欣赏了藏族农民舞蹈团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表演的春晚舞蹈《飞弦踏春》(堆谐),以及关于“人皮鼓”和“天葬”风俗的歌曲《阿姐鼓》《天唱》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歌舞音乐的印象和思考。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课中,加入了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电影《复制贝多芬》和《永远的爱人》里关于童年挨打、失聪后演奏《“月光”奏鸣曲》以及《第九交响曲》首演等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在加深对贝多芬了解的同时,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互动环节中也有很精彩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一些课外精彩的教学内容,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56-01

初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只有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发挥音乐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以下将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的模式

由于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但老师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因为学生才是一堂课上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老师应该要很好的把握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不应该主次颠倒。初中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但是毕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以教师不应该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用在花费时间去仔细讲解了,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平时对音乐的接触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是断开的,不能很好地链接。所以,教师不能再用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育,长期的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厌烦音乐,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办法解决,改变教学的模式,换一种新的方式,所以,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音乐情景的亲自感知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来进行教学,例如:一首音乐中运用到的乐器是鼓,那教师可以通过敲打鼓来让学生感知,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动手,他们能使够真实地感受音乐中鼓带来的魅力。这样通过自身的实践对音乐进行的感知了解会让学生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音乐课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是每个学生十分宝贵的内在素质,他们天生就有对动听、悦耳音乐的好奇心,成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完全是新鲜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景,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让他们自然的去体验音乐,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例如:在《共同拥有一个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配乐故事的方式导入歌曲的学习:“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温暖的家里,路上没有一个行人。突然,路边传来了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是那样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她没有家?也没有爸爸妈妈呢?”教师说到这里是,,可以稍稍停顿一会儿,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遇到了布娃娃,会怎样做呢?”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完后,教师出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然后在情境中学唱。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沉醉在音乐意境中,唱好歌曲。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因为科技的进步,音乐教学就可以多样化的进行了,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教学,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很多时候,老师的个人演讲或者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深刻的认识。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因为反思与评价是创新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的重要形式。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性评价,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课堂表现,以此作为课堂考核内容。反思教学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获得全新实践高度。通过反思,可让教师获得成长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创造性。

总结:音乐教学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音乐会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很大的转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音乐自身悠久的历史也会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到更多关于音乐背后的故事,对音乐有更加深层次的感悟,况且,在学习中,有音乐的陪伴,也会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加神奇的色彩。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要不断地进行音乐课的改进,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5

二、探究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能力的基本构成

1、一般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2、教学传播能力:

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教案编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专业课程能力:有较强的音乐表演专业技能、课堂知识梳理与掌控能力、专业指导能力;4、实践能力:舞台表演能力、指导和组织音乐会的能力、比赛获奖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反思个人教学的能力、反思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反思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二)提升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关于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方面:(1)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过程,即教师个体在教学理念、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以及自我发展需要等专业发展的自觉或自我实现;(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和专业成熟。

2、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主要提升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反思技能和实践教学技能。第一,教学竞赛。近年来,国家、省、市经常组织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竞赛、软件大赛等活动,给青年教师进行横向比较提供平台。第二,青年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走出大学校门就迈上讲台,缺乏教学经验。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促进其相互观摩学习,都促进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实践教学。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参加管弦乐团、民乐团、合唱团,与学生一起排练、演出,将理论教学充分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三、影响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影响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有三方面:

(1)个人因素。个人原因主要是思想道德素养、对工作的认可度和热爱程度、知识储备情况,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2)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有内部培养程度,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程度,学校助推机制的健全程度等。(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有关于教师培养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工资待遇、职业声望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目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缺乏系统、流于形式,只通过非常短暂的培训,学习几门有限的教育理论课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直接上岗,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经验。没有确定清晰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将导致大部分青年教师入职后难以胜任高校的教学要求。

(2)培养体系不健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的大学相对较好,但其他艺术类院校基本没有成形与完整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培训制度也相应缺乏,没有形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3)培养途径太单一。艺术类高校青年教师多数选择学历层次的提升,只认准这条单一的培训途径,这就无法满足教师的多样化要求。忽视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甚至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学校也没有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与良好的机会与环境。

四、构建音乐表演专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师德、责任心与教学态度。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心是教师对自身承担的任务有自觉的认知与控制;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抓好上述三方面,是规范青年教师入职行为的关键,是培养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篇6

关键词:把握心理;强化视觉;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08-01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的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本文从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的反思性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科学反思。从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有什么特色?”“如何锦上添花富有创意?”等等,从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指导实践。从失败的课例中我们应该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是育思想还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目标欠妥还是内容的失当、是教学设计有误还是方法手段出错等等,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教学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1.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能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兴致了,纷纷举手回答。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俩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和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2.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刚开始我对这情况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3.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

3.1 情境导入教学。一首好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字字句句产生联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向往,进入闻其声,似见其物,似见其景,似见其情物我一体的境界,使学生的情感通过创造,表现歌曲的高尚意境而得到升华,在教学《海》时,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海的样子,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所描绘的宁静宽广的意境中,感受歌曲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3.2 情境过程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有的艺术形象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或无法体验的,为了使学生能较正确的、完美地表现所唱歌曲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图画再现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我搜集所有关于内蒙古乡土人情的图片挂满音乐教室,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歌曲,音乐响起教师挥起小马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手舞足蹈,任思绪跨越时空飞向内蒙古大草原。情不自禁地随教师挥起小马鞭。学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思想内容,牢牢把握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把自己融合在歌曲意境中。

4.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篇7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04)-085-001

本学期我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一课三研教学活动。大班年级组由我作为执教者,其他老师作为课例的分析研究讨论者一起参与进来。

我执教《拔根芦柴花》。这是一首有名的江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接触这种比较有地方特色的乐曲不是很多,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介绍了《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其次还让幼儿随着音乐拍手、模仿拔芦苇的动作,使幼儿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一定的印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配上打击乐器,我出示图谱让他们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乐,如:跺脚、拍手、拍腿、拍肩等。最后过渡到乐器演奏。整个演奏方式我是根据曲子的节拍来进行的。

活动结束后,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反思研讨。首先自我反思了执教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如图谱没有发挥作用、幼儿只看我的指挥,没有关注到图谱中的节奏。其次大家的讨论重点放在了用什么样的节奏型来配这首乐曲,由于我是按照曲子的节拍进行配乐的,因此有老师提出,这样的节奏配器听起来有点单调,并不那么丰富,而且我在图谱中是将乐曲的节奏型都画出来的,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似乎也没有用到节奏型。那么在本次打击乐活动中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节奏型完成活动的内容重点呢?

我吸取了各位老师的经验意见。在第二次活动中,将怎样根据乐曲拍出节奏型作为活动的重点。由于这些节奏型以前就接触过,因此对于大班的孩子困难不大。但在活动中,我犯了一个错误,图谱上的八分音符我当成了十六分音符。这第二次的修改,由于我的音乐素养和事先准备出现了偏差,导致后来执教中虽然在老师的提点下改过来了,但孩子们由于先入为主,因此在这个节奏上总是出现问题。在给节奏配器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是出奇的意见一致,可能是因为我手上每次只拿着这一样乐器的图片,孩子们领会到老师要的是这个,所以就按照老师的暗示,很顺利的没有异议的完成了配器。于是,又出现了第二次活动的问题重点:怎样让幼儿自己主动给乐曲配器,而不是将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两次的执教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性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对音乐内容本身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就不会出现第二次执教中打错节奏的意外。此外,经过两次同题异构,大家依然在教学方式上展开了讨论,最后聚焦在活动中没有体现幼儿的主动学习这个问题上。老师作为一个教学者,始终是一个教的角色,并没有关注到幼儿的主动学习。比如拍身体的动作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索,打击乐的配器也可以由幼儿自主选择决定,而不是都由老师以图谱的形式直接展现。但在活动中,由于乐曲内容比较复杂,我担心幼儿在配身体动作及乐器的时候会出现问题,给我的执教带来困难,因此我并没有关注到这方面,以为按照教学目标完成就行了,但这恰恰没有实现从普遍性知识到幼儿个体知识的有效教学。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大致需要经历“原经验――新设计――新行为”几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要经历“活动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经过两次的课例实践研讨,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而教学方式的转换则考验教师的教育素养。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形态与教学方式转换并非截然分开,所有的音乐作品幼儿化转换都是基于对课堂情境的联想并为教学服务的。那么怎样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呢?

首先,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教学环节中的任务都能够落到幼儿身上。而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任务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是最低程度的教师任务意识。教师任务意识水平越高,教学现场就越会呈现出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教学流畅的情境。对幼儿来说,主动学习一定是任务明确的学习。而在本次研讨课中,我对自己的任务是明确的,而对如何将教学任务以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落实到幼儿身上则不甚明确。具体表现为只是让幼儿学动作、玩游戏、记图谱,没有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究结果,我教的很辛苦,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学,始终将注意力投放在幼儿身上。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71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音乐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然而,在改革后,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的发展,对我国几千年的国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改革之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对音乐的前景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

音乐课程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当全国普遍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大多数人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语数外等几大主科上面,对音乐谈不上重视,世界各地的教育事业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之下进行完善的,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很显然,这也同样存在于音乐的世界。现实的社会当中,一些大型演唱会、大型的音乐晚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吸引很多的人的眼球。然而,教师在对具体课程的操控上,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对课程标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误区,所以音乐教育在走向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就显然落后了,在一些基本的教学上也就会出现问题,对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也就很难去完成。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音乐课程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音乐课程改革在实施中的困难

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关于音乐课程的改革之后,到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些年的光景之中,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出之后,教师在对课改的具体内容理解上,并非十分的清晰。因此,无论是哪次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具体概括为两个问题。

1、基础问题:(1)在对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育的主导性受到了影响,教育的主要管理层与教师之间存在矛盾,对课程的实施上不能达成一致;(2)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很少有学校对音乐进行重视;(3)课程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地区上的差异,所以造成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步履维艰;(4)课程标准在学校的具体执行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状态;(5)国家在这方面的调控不够合理。

2重要的问题:首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文件在实施中缺乏影响力,使很多地区较为迷惑,以至于无法信服。其次、在当今的教育当中,音乐很难取代语数外等几大主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缺少科学证实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重视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具体的特色和具体的理想上还需要更好的完善。

三、音乐课程改革以来的反思与总结

在过去推出的这几项关于音乐的改革以来,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瑕疵,但是能够根据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反思,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应抓的抓起来,是解决音乐课改上困难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反思如下:

1、课程改革以培养更高素质的人为主要的出发点。将教育的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跟上时展的需要,改革那些已经落伍的模式,而在改革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音乐课程改革无非就是令改革者与接受者在对新事物的认识上达成一致,避免过多的冲突出现,这样才算上完美,然后关键在于每个人对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视上,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

2、对一种改革制度的长期遵循,决定改革的成功与否。研究者表明,在新的理念推行之后,如果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就要忠贞不渝的追随,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纠正,仔细琢磨,不要错过改革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要有足够的远见意识。

3、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决定改革的方向。我们国家五千年悠久历史表明,一定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对教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具有深厚的持续性特点,在一定程度决定改革的进展情况。

4、素质教育对改革的具体要求。大多数人认为素质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存在,然而,在有一定困难的社会当中,这样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这样也就跟不上改革的脚步,对整个社会的导向也就产生了影响。这样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因为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效统一。而不是二者的互相矛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青年根本不了解所谓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上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把创新精神和对民族情感的有效统一,才能达到对新青年培养效果。

5教师在改革中不断的挖掘自己潜力。从更深的底部看,改革也是一场激烈的竞争,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例如,用综合的眼光看课程就会发现,课程的有效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老教师的生存,就是使他们有饭可吃。因此,在逆境当中,老师就要身先士卒,站在改革的最高点,战胜一切不利的情感因素,找出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重新认识自己,放远自己的目光。

四、结语

在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当中是否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适应新的模式,对改革的不适应经常的反思,跟上时代的脚步,树立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最终给学生种下新思想的种子。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以唱歌教学为主,直至60年代以学校教学大纲改革为契机,德国音乐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后关于学校音乐教学的各种观念与方法层出不穷,而一段时间内各路观点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听赏”被提升为音乐课程中的中心范畴,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学者格鲁恩(W. Gruhn)的观察:“听赏,亦即听赏的审美功能和交际功能成了当时音乐教育思维的中心”(Gruhn 22003: 340)。事实上,如何聆听以及如何理解音乐作品,一直是音乐教育者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作为对当代德国音乐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之一,整理了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界各种有关音乐听赏教学的理论,选择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听赏教学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一、有关音乐听赏的理论

怎样听赏音乐在19世纪的德国已成为一个学术问题。由金经言翻译、德国音乐学家贝塞勒著于1959年的《近代音乐听赏问题》一文,介绍了15至19世纪音乐听赏的特点以及近代音乐听赏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例如德国音乐学家里曼(H. Riemann)于187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音乐的听赏》等(贝塞勒1959)。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学校教育改革以及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德国产生了一些有关音乐听赏的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阿多诺(T. W. Adorno)的“结构性聆听”概念与阿尔特(M. Alt)的“聆听层次”理论

1954年,阿多诺(T. W. Adorno)发表《反音乐教育学之音乐教育论纲》(Adorno 1954),批评常年控的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提醒人们对音乐艺术本身进行分析和思考。他将“艺术作品”解释为“过程”而不是“存在”,因此艺术作品是一个多元的感受和理解的过程,聆听艺术作品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为此,他提出了“结构性聆听”(strukturelle H?ren)的概念,强调作品分析应是音乐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作品分析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而是听者时刻参与并需要通过自己的演奏加深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学生应学习音乐元素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作品,每一元素在整体中的结构功能是什么等,这样不仅促进音乐想象力的发展,也能提高学生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阿多诺“不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工具,而是要寻找艺术作品的真实性,通过接受和分析艺术作品而获得审美体验”(杨燕宜1998: 5)。他的某些观点虽然后来被人们认为过于偏激,但他提醒人们对长期以来以唱歌为中心的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强调聆听与分析作品,为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石。

在阿多诺的理论基础上,1968年音乐教育家阿尔特出版其代表著作《音乐教学学》(Alt 1968),提出了“以艺术作品定向”的音乐教育观念,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应以对音乐艺术作品的阐释作为音乐课的重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聆听音乐”的分层理论,成为“战后第一个全面的音乐教学论”(Jank 2005: 46)。阿尔特将音乐理解为三个层次,即听觉刺激、客观物质和内容表现,并借鉴了哲学家哈特曼(N. Hartmann)关于艺术作品分层的理论,将音乐的艺术作品细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属于“前景”,即听觉的音响刺激,可以通过“被动地听”来经历音乐的表面形式,抑或有移情或同感;“结构层面”属于“中景”,要“主动地结构性地听”以理解音乐的客观要素,通过表现分析和可能产生的感情共鸣来理性地领会音乐;“象征层面”属于“背景”,即音乐的内容表现,需要“有目的地听”,将音乐艺术作品理解成“精神文献”,整体性地理解音乐传递的音乐之外的意义。简单地说,阿尔特将音乐艺术作品理解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即听觉刺激、客观物质要素和内容表现,这个过程就是聆听音乐的完整过程,音乐中可学和可教的部分作为聆听音乐的前提,由此“解释音乐”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中心问题。他还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规划进一个“价值金字塔”中:底层是流行歌曲和爵士音乐,中间是不同种类的功能性音乐和与文字关联的音乐,上层是无目的的即自律的艺术音乐;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应该具有不同的听赏方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舞蹈-手势性音乐”用“感官体验地听”、中层的“表达性音乐”要“赋有灵魂地听”、上层的“形式音乐”要“审美地听”。

阿尔特的听赏层次理论以理解经典的纯音乐作品为最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但课堂教学实践常常由教师主导,表现出典型的分析与理论的过度泛滥,抑制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和审美体验。学生本身并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有着渐渐失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危险。

篇10

二、审美教育应贯穿于技能教学之中,技能教学应广泛涉及本技能的各个层面,提倡综合性、多元性

1994年,李岚清同志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②这不仅仅是对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殷切期望。就技能课本身而言,注重拓宽学科广度,提倡学科综合性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声乐课程应将戏曲、民歌等曲种的唱法及教法都纳入教学大纲;钢琴课程除了开设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以外,看谱视奏、看谱移调演奏的训练也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声乐和钢琴相结合的弹唱课应放在整个高师教学的重要位置,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及能力。

三、高师的各学科教学形式应力求灵活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提高组织能力的机会

在音乐教育学的范围里,声乐、钢琴、音乐作品分析、乐理、作曲法、曲式学、风格学和音乐史代表的都是教学客体,另一方面,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主体”。③如何将学生这一主体培养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各科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各课程教师要明确“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和规律,将示范、启发、询问、讲授、系统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举办全能技能大赛,还要定期开展学生演讲比赛、模拟微格教学竞赛、教案评比和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性论文竞赛等,为培养学生胜任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11

本文以学科研修组织者的角度,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入手,提出了以“项目化自主研修”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常规研修的有效补充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引发更多对提升音乐教师研修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篇12

教师音乐培训总结范文一

参加了开发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受益匪浅。通过认真细致地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提升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3.热爱学生,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在教师生涯中,我将本着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坚决地走下去。

4.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教师音乐培训总结范文二

通过这一段的培训学习,让我颇有感触。不由让我深思;21世纪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一、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1、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学校里,我担任的是音乐教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的始终。对低年级学生我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音乐的美。

2、教师是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学生都有向师性,其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的音乐教学同样要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教师是组织管理者。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我从创设情境出发,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

4、教师是朋友。

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多交心。学生尊敬老师,会加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受到鼓励,会更加尊敬教师,甚至对教师的这种尊敬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培训使我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在音乐课上,我会经常说“这小朋友节奏感真好”“这个小朋友声音真美,长大了就是歌唱家了”……这些鼓励的话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2、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课,就是老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我们在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那么就能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培训为我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教学是门艺术,多在备课上下功夫;当老师每天要有新鲜感;当教师经常要有上升感等。

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即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

四、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副科老师同样具有重要性,我们的素质教育需要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现代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开放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面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教师音乐培训总结范文三

参加了国培,受益匪浅。通过认真细致地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提升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3.热爱学生,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在教师生涯中,我将本着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坚决地走下去。

4.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境界了。

教师音乐培训总结范文四

20__年5月9日我有幸被学校安排参加陕西省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为期两天,在西安市止园饭店召开。与会的有各市、区教育局主管局长,基础教育、体卫艺科长,全省艺术教育示范中小学校长,部分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负责人,陕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及各市、区的学校艺术骨干教师。

会上我认真听取了专家回顾和总结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观看了两所模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成果。每位专家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通过参加本次会议,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压力,确实感到受益非浅。现将参加本次会议的一点心得体会及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看法在此谈谈,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本次培训对音乐教学理论、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音乐专业的技能技巧都不同程度的涉及,更多的是知识的扩展,精神层面的培养,我们的任务是诠释艺术的,解读艺术的精华,简单的呈现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唱两首歌、跳两只舞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如何正确认识美、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这些是一个重要不可分割的体系。时刻加深自我认识,加强自我的学习,不是单单的在音乐方面的提升,各个方面都要有所加强,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现在教师的要求是必要的。

一、课堂教学:

(一)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等愉快的音乐实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音乐欣赏课应该作为音乐课上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加入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注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乐理知识的传授。毕竟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

教师音乐培训总结范文五

这次,我有幸参加省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的培训。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但我觉得实充而愉快。这次培训,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理论知识水平上和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深刻的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

篇13

二、音乐课堂不应回避流行音乐

所谓“歌为心声”,正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各个时代广大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声,才会长盛不衰,从而形成了音乐艺术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广阔的地带: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既不像“阳春白雪”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音乐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也不像“下里巴人”一样的民间音乐因太平常朴素以致提不起人的兴趣而常常被人轻视、忽略甚至遗忘。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生存优势――代表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的广大年轻人,而流传甚广。可以说,通俗音乐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爱,正是因为它旋律优美,歌词贴近生活,抒发大众情感,并能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才组成了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汇集了所有新生力量的校园,又怎能回避、排斥、拒绝流行音乐呢?

现行的教材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特别是有些器乐曲,冗长且没有特点,离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为了理解他们要学习很多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而这些,尤其是关于外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宗教等等文化背景,往往是任凭这些十五六岁孩子想破头脑也无法理解。加之音乐教师又不是历史老师,无法也没充足时间为他们做更多更详细的解释,他们怎能爱听?以本人从教十四年的经历来说,现实音乐课堂状况很多时候常常是这样的:教师越是做详尽的分析讲解,学生越是表现出决不爱听的状态来。有些胆大的学生干脆大声抗议说:“老师啊,能不能讲些别的,我们听得头都大了?听些近期的,离我们生活不太远的,当代流行的不行啊?”他们的话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因此每每换来更多的支持声。教得久了,听得多了,我也暗暗反思,难道真的就不能尝试一下吗?所谓有“需要才有市场,存在即是合理的”。最近,我一直(下转第57页)(上接第56页)在考虑如何在完成课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个大胆的尝试,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毕竟,流行音乐也占有音乐艺术的三分之一。其中也有大量脍炙人口,艺术价值相当高的作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