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品德教育的方法

品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品德教育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品德教育的方法

篇1

苏霍姆林斯幕说过:“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把环境同教育摆到了同等的位置。中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语,也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美好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里的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阵地。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行动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所以,我们要把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三、运用故事情境,激励启发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标,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再现生活情节,提高认识

篇2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关注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的今天,我们班主任必须学会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懂得了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1从“心”开始,用“心”育德

首先,我们班主任必须抓住学生的心里才能对其实施教育。从“心”开始,不外乎我们必须从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记得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因父母都打工在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父母挣了钱,给他买了电脑。由于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手中的电脑便成了一件纯粹的玩具。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就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他都不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漫长的心里教育历程。首先进行家访,在他的家中和他一起聊网络游戏。在他和老师的谈话进行到兴致时,我帮他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方案。方案中含有学习的成分,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一星期后,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他居然主动把问题积累起来并向我讨教了。有了起色,我又向纵深引导,给他制定了新的一星期计划,他欣然接受了。就这样经过两个月时间,我给他安排了计算机比赛。他不负期望竟然取得了第一名。从此后,他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了。语文、数学成绩在期末检测中跃居班级第四名。由不学,到主动学经历了漫长的心里路程,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不是义正言辞,滔滔说教,这就是从心开始的结果。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自然成绩就上升了,学生本身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2变“说教”为体验,变“体罚”为训练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训练才能定型。我们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变“说教”为“体验”这种方法。例如:学生中常出现劳动懒惰的情形,这种情形靠说教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于是,我便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活动“擦玻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大家的感召下,这位懒惰的学生也报了名。在擦玻璃的过程中,他精神集中,擦得仔细认真,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他用手背摸着满头大汗笑了,笑脸上透着累,但都能过多的是快乐、开心。此后的周末大扫除,他再也不懒了。在学生中,还有一种人,犯错误屡教不改,有时气得老师难免动动手。不过,这在“教师法”里就是体罚了,是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即不违法有能教育学生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体罚”。那怎么办呢?我们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结果找出了一条妙计:变体罚为训练。有谁犯了校规就让谁做体育运动:跑步、蹲起等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即受到了教育,教师的行为也不至于违法,师生都受益。我们班主任,要改变工作中说得多,效果差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应经常学习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知识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28-01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越来越关注个性和多元化价值追求的今天,我们班主任必须学会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得理论和方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懂得了只有这样,思想工作才会有成效可言。

1 从“心”开始,用“心”育德

首先,我们班主任必须抓住学生的心里才能对其实施教育。从“心”开始,不外乎我们必须从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

记得我曾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因父母都打工在外,家里只有奶奶照顾他,父母挣了钱,给他买了电脑。由于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手中的电脑便成了一件纯粹的玩具。他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就连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他都不完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耐心地对他进行了漫长的心里教育历程。首先进行家访,在他的家中和他一起聊网络游戏。在他和老师的谈话进行到兴致时,我帮他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方案。方案中含有学习的成分,只是他不知道罢了。一星期后,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检查。他居然主动把问题积累起来并向我讨教了。有了起色,我又向纵深引导,给他制定了新的一星期计划,他欣然接受了。就这样经过两个月时间,我给他安排了计算机比赛。他不负期望竟然取得了第一名。从此后,他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了。语文、数学成绩在期末检测中跃居班级第四名。由不学,到主动学经历了漫长的心里路程,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不是义正言辞,滔滔说教,这就是从心开始的结果。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自然成绩就上升了,学生本身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2 变“说教”为体验,变“体罚”为训练

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训练才能定型。

我们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变“说教”为“体验”这种方法。例如:学生中常出现劳动懒惰的情形,这种情形靠说教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于是,我便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活动“擦玻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在大家的感召下,这位懒惰的学生也报了名。在擦玻璃的过程中,他精神集中,擦得仔细认真,结果他取得了第二名。他用手背摸着满头大汗笑了,笑脸上透着累,但都能过多的是快乐、开心。此后的周末大扫除,他再也不懒了。

在学生中,还有一种人,犯错误屡教不改,有时气得老师难免动动手。不过,这在“教师法”里就是体罚了,是有损教师职业道德的,即不违法有能教育学生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体罚”。那怎么办呢?我们经过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结果找出了一条妙计:变体罚为训练。有谁犯了校规就让谁做体育运动:跑步、蹲起等运动。这样一来,学生即受到了教育,教师的行为也不至于违法,师生都受益。

我们班主任,要改变工作中说得多,效果差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应经常学习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知识总结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后升华。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何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在动情和明理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训练才能有成效。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合理,重视学生到的意志力的培养,让好习惯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4

1. 多启发诱导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的手娟丢了他真着急”,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找手娟;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医院游戏”,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篇5

1.动态性: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学生的思想往往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其特点是动态性而不是静态性。

2.经常性:体育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干扰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得到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中都要注重强调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二、遵循四条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过程。通过执行课堂常规对学生的表扬,接受课堂常规中反馈出来的批评,以及严格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保证课的正常进行。教师应遵守课堂常规,树立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因地制宜,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如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跳跃项目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舞蹈、韵律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等。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教育。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队形队列的练习,培养学生动作规范整齐性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保养运动场地、送还运动器材,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高尚品德。

4.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由于爱好的不同都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不管是好的现象或是错误的倾向,都要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作引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倾向。课堂上教师要言尽必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说服,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

三、运用八种方法

1.意识教育法。意识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白目的、任务、意义、途径和效果,动员其主观意识和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长跑知识、技能、技巧、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告诉学生练习中长跑会碰到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

2.说服教育法。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讲评、座谈讨论、个人谈话等形式,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识别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情感兴趣,把握好学习动机,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刻苦锻炼,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培养好品德。运用说服法做好充分准备,要做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观点、有事实,通过具体事例进行科学分析的指导,以理服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困难训练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改变动作节奏的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和“示范”下,学生勇敢面对困难,通过自身顽强的拼博,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规范反导法。用制度和规则的制约,指导学生的行动,培养很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如体育课的课堂纪律、规章制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努力做到做好。又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和遵守,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体育情操。

5.批评教育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行为,纠正不良倾向,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出警告,提醒学生注意;在小结时,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对问题较为严重,一时不能接受意见的应该采用个别谈话,并配合班主任或家长,帮助学生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批评一定要注意方法,形式要灵活多样,语言要精炼文明,态度要认真诚恳,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感动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方法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6.评比竞赛法。通过检查评比和竞赛,考评学生在体育课中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表现。其内容包括组织纪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遵守游戏竞赛规则,爱护公物、互相帮助等。由于青少年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评比竞赛,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评比竞赛,条件要明确具体,要使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等,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公正。

7.表扬鼓励法。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博精神,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作出好评,树立正气,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习积极性。表扬要一视同仁,谁做得好,就表扬谁;对过去有过错误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表扬。

8.榜样教育法。榜样对青少年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教育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教育方法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二是用学生中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学生看得见、模得着、利于正面的学习;三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以整洁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举止,严肃的作风给学生树立榜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