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篇1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篇2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创立、发展和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突进和提高。一门成熟的学科,必有一套规范的学科名词和成熟理论作支撑。以过家兴教授为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到现在只有25年的历史,而世界上第一本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专著《训练学》诞生于1969年,可见运动训练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中的许多问题尚待人们进一步探索,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此就对竞技能力的定义、同一性、差异性及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为完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及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竞技能力的演变。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曾经使用“训练水平”替代“竞技能力”来描述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本领,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有时也用它来指代“运动员所达到的竞技水平”、“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水平”、“运动员所具有的运动能力”等,存在着一定用词混乱的现象,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而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1984年田麦久教授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随后,体育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练员开始逐步使用。1986年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中,使用了“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标志着竞技能力概念在我国的使用走向了深入和普及。

(二)竞技能力的定义。竞技能力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见解,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义多集中于“参加比赛”而剔除“参加训练”的表述。“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均引用了此种概念。下定义的规则中“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隐喻的词语”,“有效地”这种含糊不清的词是欠妥当的。在1988年版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和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中均把“有效地”去掉了,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能力。

而“竞技能力”中“竞”是“竞争、竞赛”之意,“竞技”是指“体育竞赛”,“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所以,竞技能力是表现在“体育竞赛”中的能力。训练学家徐本力教授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张洪潭教授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郑念军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田麦久教授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指出,对概念下定义时,应遵循“中性定义”的原则,不能对所定义的概念持有“理想的期望”。显然,徐本力和张洪潭所下的定义中“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夺标”是不适合的。

(三)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运动训练方法是为提高竞技能力而采用的途径和办法,要提高什么样的竞技能力,就应有什么样的运动训练方法。1986年过家兴教授等人提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到1990年徐本力又提出了“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观点,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但这些运动训练方法中,除比赛训练法这种综合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外,没有专门提高运动智能的方法。循环训练法还能提高对抗能力,而对抗能力不在五种竞技能力中。所以,有必要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梳理,这样在运动训练中要提高某种竞技能力才能采用相应的运动训练方法。

1、竞技能力的同一性。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养,身体练习是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因此,从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员个体必须具备身体能力,没有身体能力,竞技能力将无从谈起。以前常听说搞体育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从侧面也反映了要想从事体育活动,四肢一定要发达,要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是其他竞技能力的基础,在很多项目中还起到了主导作用。

完成体育动作需要有方法,这种方法即是技术。技术是体育的核心,不学技术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跑步,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早期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力量+技术”,可见技术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在田麦久的项群理论中,把技能主导类作为一大类提出,也充分显示了技能的重要性。没有技能,就无所谓体育竞赛。竞技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技能的一点点提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成绩。

运用技能将身体能力充分发挥,必须有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心理能力是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奥运会赛场上从没有出现过弱智的运动员。一个心理能力不强的运动员,很难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要不就不会有“克拉克现象”一说。比赛法的目的就是训练心理能力,确保在实战中技战术的稳定发挥。如果说身体能力是竞技能力的“硬件”,那么心理能力相当于竞技能力的“软件”。

战术能力只有在球类等项目中才有作用,对于跑类就没多大意义了。运动智能属于心理学范畴,综合体现在其他各种竞技能力中。思想作风不属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所以,竞技能力的同一性是指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体育竞赛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则能节约身体能力,更合理地利用身体能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心理能力是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正常发挥的精神保证。

2、竞技能力的差异性。不同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不同的。比如,100米跑与健美操、足球来比较。从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可知,这三项运动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都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100米跑除了这三种能力外战术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在竞赛中运动员要表现出健、力、美,要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对于100米跑的竞赛,观众不会去看运动员跑姿好不好看、有没有面带微笑。崔云霞、杨里平在提到“健美操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培养”时提出“表演能力的提高与选材”,2001~2004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与1997~2000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之一是“不断提高创新和艺术表演能力”。由此看出,表演能力是健美操不同于100米跑的一种竞技能力。

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球,两个队相互攻守、互为对抗,力争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的集体运动项目,足球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100米跑是个人项目,不存在与其他队员的配合,只管自己往前跑。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中各成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实现1+1>2的效应。一个足球队中的队员不光要有身体能力、精湛的球技,还要顾及与其他队员的合作。北京足球现代队外援恩里克评价中国足球队时说:“中国不是弱队,队员之间配合有问题”;孙雷鸣提出:“足球球星所具有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战机的能力、个人绝招等”。这种配合、互助的协同能力在集体项目中是不可缺少的。足球的特点之一是对抗性。100米跑在自己道次上运动,跑到其他的道次属犯规行为,所以不存在对抗。但在足球场上,队员之间会有合理的身体冲撞。“现代足球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在越来越快速的激烈对抗条件下,熟练而准确的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随着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对于球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中对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邹秋华、王君指出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存在的问题是:“其防守的主要问题是后场队员的个人对抗能力不强”。众多资料中显示,对抗能力作为一种竞技能力在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00米跑是个体两腿快速的交替重复运动,足球则显得复杂得多。足球场上情况复杂多变,竞赛结果更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足球运动员要采取计谋和策略,即战术。荷兰队教练米赫尔斯说:“全面化的队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机智,根据场上攻守情况,需要他到哪里起什么作用他都能承担,这样把所有的力量加起来才是总体战术”。合理的足球战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运动员个体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即战术能力。运动员要在全面扎实的技术基础上,熟练应用战术,不断提高战术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个体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训练形式,在体育竞赛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质的集合体。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的同一性表现在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表演能力、协同能力、对抗能力和战术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基础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和辅助竞技能力,三者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都不可缺少,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高职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双子模型 竞技能力 百米跑

世界百米跑项目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世界记录屡次被打破。我国的百米跑项目也在不断进步,苏炳添在去年世锦赛中以9.99秒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百米跑的记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与世界顶尖成绩相比还有不少距离,总体来说这一项目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而造成落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我国训练理论的研究不足、训练手段陈旧有关,通过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认识“双子模型”在百米跑训练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高百米跑竞技运动员的成绩。

一、“双子模型”理论的提出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运动训练领域。这一模型认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分别代表各个木片,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强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过分的注意竞技能力弱势因素的制约作用,忽视了运动员的特长[1]。

“积木模型”是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作一个由不同颜色小积木组成的积木堆,小积木块代表各种构成因素,设定这个积木堆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积木组成,从中拿掉两块绿色小积木,再用一块红色和一块黄色的小积木补充进去,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保持不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2]。

二、“双子模型”理论在百米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先天性竞技能力是指由遗传获得的可塑性不大的竞技能力,百米跑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是由身体形态的遗传、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遗传、运动能力的遗传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构成的[3]。但是,这些构成因素在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百米跑运动员选材时要优先考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形态这两个主导因素。因此,科学选材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遗传度高,并且与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即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优选出来。

(二)百米跑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后天性竞技能力中体能和技能是占主导地位的[4],每个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即使是具体到每个运动员个体,在不同训练阶段其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具有明显的非衡特征。但是,在运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竞技能力结构不同,运动成绩相同的情况。这种“异构同功”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优势因素对弱势因素的补偿。这种现象就是刘大庆博士在其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中提到的补偿现象[5]。也正是我们所谓的双子模型中积木模型和木桶模型的巧妙结合。因此教练员在百米跑训练时要着重训练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

1.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体能分析

百米跑作为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训练水平在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体能又是由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相对力量、柔韧、耐力、灵敏、协调这些子因素构成[6]。教练员在训练时应当以速度、力量训练为基础,训练的重点和体系都应围绕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同时高度重视灵敏性、协调性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果运动员有其中一项为短板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提升时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其长板弥补其短板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2.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技能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步幅、步频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百米跑的成绩,在百米跑成绩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百米跑运动员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自己的短板,就拿苏炳添来说,步幅不够长就是他的短板,在去年世锦赛百米跑半决赛中他整整比博尔特多跑了7步,然而成绩却只差博尔特0.04秒,他就是利用自己的长板弥补自己的短板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教练员应该因人而异,不要一味的补短板,而是通过全面评价运动员技术特征、步频能力、步幅能力、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方案来扬长来避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百米跑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但是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那些对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

(二)百米跑教练员应根据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每个运动员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每个运动员的优势发扬光大来弥补其劣势部分,扬长以补短。

(三)教练员在百米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训练百米跑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充分培养运动员的特长,并使之成为运动员的“绝招”,提高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2] 田麦久.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7(2):1-4.

[3]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1.

[4]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篇4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指大纲规定的学习,它的内容反映为广泛性、科学性和系统结构性。但是,正因为实际教学受授课时数的限制,同时受学生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制约,因此,”教学内容”仅是提供教师选择的范围,并非要求全部实施。”“教材是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作为具体上课的内容,是典型性、具体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手段“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教材化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后得以实施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即改变单纯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是一个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地适应学生实际的过程。”

二,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主要过程的理解

体育教学且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素材。然后对那些竞技性较强、不符合学生特点、不符合学校实际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竞技运动项且,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改造。其中加工改造是竞技运动”类化”、“嬗变”为体育教材和手段的关键,是竞技运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基本途径,是竞技运动的文化性与体育教材、手段的健身性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难度、负荷、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诸多方面,对竞技项目进行改造、加工、延伸和拓展,进行合理的排序、组合和创编,使其成为确有价值的体育教材和体育手段。最后将已加工改造好的竞技运动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适应教学需要且趣味性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则

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需有明确的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毛振明[1999)提出,在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一是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二是向游戏方向教材化:三是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四是向文化方向教材化:五是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六是向简化方向教材化;七是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八是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等。季浏等(2003)认为,在竞技运动项目改造中要遵循主体性、主动性、实效性、可接受性、全面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安全性等。综合专家的意见,本文认为,在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健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四,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

1改造法。改造法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对原有运动项且的某个或几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化、修改、加工的方法。

1,1改造的方式。在运用改造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开发时,具体的方式是很多的,每一种方式运用的条件和效果都有所不同。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式:简化、降低,增加难度、转换,移植、变形。限制、调整、修改等。

1,2改造的方法。竞技运动项目的构成要素有很多,由于视角不一样,分类的方式也不一样。本文认为每一顼竞技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比赛规则、练习方法,同时都要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所以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由比赛规则要素、练习方法要素、环境要素、人与人及人与环境关系要素等构成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变化、加工和修改。例如:对比赛规则要素的改造。可以从比赛方法上改造,如将迎面接力跑改为后退接力跑;将篮球比赛中五人赛改成三人赛。可以从得分方法上改造。如将定向比赛搞成积分赛等。可以从获胜方法上改造,如将标枪以投远为获胜改为以投准为获胜等。可以从比赛时间上改造,如将篮球比赛时间由15分钟一节改成10分钟等。可以从违例、犯规与处罚……上改造,如将跳远改成无板教学等。

2,拓展

2,1拓展的定义。拓展是指对原有竞技运动项目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竞技运动项目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例如健美操,除了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扩充,如增加有关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历史、健美操运动史上相关趣闻、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健美操运动的相关资料等。

2,2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方式主要有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拓展三种。

内容上的拓展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资源点或一项身体练习资源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就可以补充诸如”饮食与运动”、“饮食与疾病”、“饮食与减肥”等方面的材料。形式上的拓展是扩展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如对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对所选择的竞技运动内容,可以补充以录象、挂图、光盘、照片、模型等其它形式的内容。

功能上的拓展主要是尽可能挖掘体育课程内容多方面的功能。例如一些跑跳练习主要功能是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但了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可以其向将提高社会适应能为等方面扩展等。

2,3拓展的方法。拓展是渗透于改造当中的,是对改造法的延伸。进行拓展时要分析需要拓展的具体内容,寻找拓展的空间,即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是进行内容结构拓展,还是呈现方式或主要功能的拓展等。例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排球内容,我们可以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排球明星国际重大赛事介绍,如何当排球裁判,如何当排球教练,如何进行排球训练……改造法和拓展法是相互依存的方法,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篇5

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成果,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认同、规范、整合和教育教化等功能。不同事物在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特征之时,同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质,也就是哲学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体育舞蹈自起源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到今天的全球化文化环境中多元化发展和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对体育舞蹈文化史的考察是认识体育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和一般规律的前提,是掌握体育舞蹈内在本质的根本。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文化特征为何进行追问,是我们深刻认识体育舞蹈的理论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体育舞蹈文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厘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是进一步辨清体育舞蹈发展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为探求体育舞蹈文化内涵和诊断体育舞蹈在我国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体育舞蹈的发源

体育舞蹈在中国是以社交舞的形态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的汉朝。在国外是在公元11~12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提炼的宫廷舞,至公元16~17世纪开始在欧洲普遍流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

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原始舞蹈―民俗舞(大众舞蹈和民间舞蹈)―宫廷舞―社交舞―国际标准交际舞―体育舞蹈,历经百年发展成为当代包含了10个舞种的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其中摩登舞起源于欧洲,拉丁舞起源于美洲。[1]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

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

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

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

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

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体育舞蹈文化是体育舞蹈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研究表明,体育舞蹈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象征性、包容性、多元性、规范性、美学性、传递性等文化特征。析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把握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从而保证体育舞蹈运动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SEM)最早是由美国学校体育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Daryl Siedentop教授提出的。在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是被用于球类项目的教学的,而且多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但是,如今随着运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的逐渐深入,运动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在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而且也被引入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之中,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本文就在系统阐述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率先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Daryl Siedentop教授在自己2004年出版的《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中,对运动教育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真实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也有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游戏理论为主导思想,以竞技比赛为教学主线,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竞技运动体验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相较于其他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下,整个的教学单元实际上就是一个赛季,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单元而言要明显更长;二是,群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文所阐述的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可知,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团队分组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且在整个学年中学生分组是固定的,而且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均采用同样的分组来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带上了群聚性的特点。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明确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才能够确保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按部就班开展。概括而言,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过程结构以及教学策略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四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系,简单来说,指的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体系的合理制定是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结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应囊括发展学生的健美操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编能力、理解健美操项目的规则、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教学过程结构。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时,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结构则是支撑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骨架。对于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结构而言,其指的就是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而在开展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工作时,为了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应从赛季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两个方面入手来制定合理的赛季日程和课堂教学过程。

再次是教学策略系统。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使用的总体思路。为了完成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教学目标,确保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在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策略系统中,主要应包括课堂管理与行为发展策略、学生分组策略、分配角色与职责的策略以及比赛设计策略和氛围营造策略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最后是教学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的合理制定也是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由于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还非常重视学生运动文化和运动热情的培养,所以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系统也应围绕以上三点展开,将学生健美操技术的评价、健美操理论知识的评价、学习过程中角色职责完成情况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等都纳入教学评价系统之中。

三、高校健美操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

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条件才能够实现,因此,在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运动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就在教学中盲目的套用,而是要在全面考虑学校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具体来说,要确保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负责督促和引导;二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分组练习只有在运动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因此,要注意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能否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学时间的保障。因为在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开展高校健美操教学时,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个赛季,如果教学的时间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存在随意挤占、停课或者是延课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这一教学单元的质量和教育成效。

篇7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79-04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and its compensa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LI Zan1,2,TIAN Mai-jiu3

(1.Graduate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3.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an athlete’s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a state of the result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his/her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a vivid conceptual expression or description given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formed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the good or bad of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athlete’s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gh or low of the degree of synergy of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asynchronous development;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compensation effect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极为关注的领域。有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竞技能力的这种非衡结构呢?该怎样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呢?本文将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发展的视角来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相关概念描述

1.1“非衡结构”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

“非衡结构”,是相对于“均衡结构”而言的。“均衡结构”来自于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即水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木板的长度,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旨在强调木桶的“均衡结构”,才能实现木桶水容量的最大化。而“非衡结构”则表明事物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即事物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非衡特征。1985年日本学者根本勇[1]首次将“木桶理论”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旨在强调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但是“木桶模型”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特长,即木桶结构中长板的积极作用。随后,在研究大量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刘大庆等人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明确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这一概念,来表述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发展的不均衡性。

1.2“非衡补偿”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非衡补偿”是相对“平衡补偿”而言的。“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弱势能力,加强竞技能力功能的方式[2];非衡补偿,是指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2]。

尽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普遍存在,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些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3]。

目前关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一般训练学的层面转向具体专项的层面来探讨不同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和非衡补偿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或特征,缺乏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本身。

2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的形成

刘大庆、田麦久[3]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刘大庆[4]在《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中指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基本特征、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主体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模型非衡结构的基本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项群、不同水平、不同时期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有着多种途径。

基于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非衡现象的绝对性与非衡补偿现象的普遍性的观点[5],那么,根据因果关系理论,为什么会形成竞技能力的这种非衡结构呢?如何去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呢?

3非同步性及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

“同步”的含义是:两个或几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保持恒定角度(或距离)的关系。相反,如果变量之间“不保持恒定角度(或距离)的关系”就可以称之为“非同步”[6]。在本研究中,“非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变量之间在时间维度的先后、速度及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空间维度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不均衡性。

从哲学上讲,这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同步性首先是由事物本身内在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从因果关系上讲,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显然,是内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事物的非同步性发展。另外,在具体的非同步发展形式上,外因也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局部或特定的条件下,可能由于外因的作用会出现相对的“同步化”发展。但是,“同步化”发展是相对的,而非同步化发展则是绝对的。外因的推动作用只能对非同步化发展的形式有所影响,但是不可能根本性改变非同步化发展的客观现象。

其次,根据事物发展的矛盾学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阶段或时期成为发展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发展的非同步性。

从理论上分析,既然非同步性发展现象普遍存在,那么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也应该具有非同步性。所谓竞技子能力,是基于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同竞技能力的隶属关系,而对构成竞技能力的这5个要素的统称[7]。依据因果关系理论,事物的内因是其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在这里“根据”的深层意义则是指产生某种变化的特定物质结构。例如某种化学反应的根据就是反应物的内部结构。根据,只是事物得以变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条件”,任何根据必须结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实际变化,二者构成一对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正是不同事物的内在根据不同决定了不同事物发展的非同步性。

因此,体、技、战、心、智5个竞技子能力内在属性的差别决定了其固有发展规律的不同;不同专项因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竞技主导子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各子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所侧重,并随着矛盾的转移而变化;教练员训练理念的不同以及教练员的变更,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和训练安排的差异;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其在训练过程中对各竞技子能力训练的接受和适应程度不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训练方法发展、手段的改进和训练仪器的革新等等,从而决定了各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7]。

另外,从实践层面分析,不同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由于受制于内外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必将呈现出非同步性发展的一面。米靖[8]通过对2005年亚洲耐克篮球训练营10名外教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可以看出,运动员技、战术较差,体能一般偏差,心能一般偏好,智能最好,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

显然,基于竞技子能力和竞技能力之间的隶属关系,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同其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补偿效应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非衡结构”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表征,而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表征。那么,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补偿效应将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

4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非衡结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特征,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运动员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状态决定了其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状态。显然,从理论上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诠释了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其实,竞技子能力空间上的不均衡是其在时间维度上非同步性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另一种结果。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状态都既有时间维度的状态,也有空间维度的状态,是时间维度状态和空间维度状态的有机统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上的非衡结构实质上表征了运动员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程度非同步性的宏观结果。下面几个案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例1:2002年,李娟、张娜、张平、李珊4人一起从天津队被调进了国家女子排球队参加集训。其时,李娟不同竞技子能力发展有明显的差别,李娟的技术全面,技能比较突出,具有良好的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较好,但体能发展明显薄弱,亟需提高。

例2:王励勤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家队集训时,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程度并不平衡。首先最为突出的是技能,其次是良好的体能,但是战术能力相对不突出,心理能力方面性格比较内向,比赛缺乏激情但很坚韧,运动智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例3:刘翔15岁时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状态是:体能良好,技能方面技术粗糙,心理能力较好,而运动智能一般,从整体上表现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

由此可见,无论是入选国家队之前的女排副攻手李娟,还是已经进入国家队男乒选手王励勤以及少年时期的110 m栏运动员刘翔,都表现出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而正是他们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其整体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也就是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其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或不平衡所造成的,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速度的非同步性。

因此,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维度上的非衡结构,是构成竞技能力的各竞技子能力在时间维度上的非同步性发展的一种结果。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特征,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特征。

5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补偿效应”

运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不同,但运动员运动成绩或在比赛中的作用却相同(异构同功)的情况极为普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异构同功现象充分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补偿的客观性[5]。

如前所述,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形成了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那么,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也同样体现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假设有几名运动员,其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但是他们整体的竞技能力水平却相同,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都实现了较好的补偿效应。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现象是绝对的,而补偿效应实质上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一种形象的表达或描述。既然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其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有些运动员非衡补偿的效果较好,即高水平的竞技能力状态;而有些运动员非衡补偿的效果不太好,即低水平的竞技能力状态。当然,这种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具有相对性。那为什么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有高有低或有优有劣呢?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一种很概括很抽象的共性特征。其实,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至于竞技能力非衡补偿效应的优劣,这就涉及到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协同化发展的问题。如前所述,“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这就表明了非衡补偿效应不是完全的或理想的补偿,而是在“在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的补偿。如果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发展的协同化程度较高时,就会出现较高的补偿效应,即表现出较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相反,如果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发展的协同化程度较低时,就会出现较低的补偿效应,即表现出不太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因此,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实质上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不同所产生一种结果状态。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维度上的非衡结构是其竞技子能力在时间维度上非同步性发展的结果状态;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特征,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特征;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另一种形象的概念表达或描述;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优劣,同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根本勇[日].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 林栋,译. 冰雪运动,1987(2):10-14.

[2] 刘大庆,余学锋.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补偿途径研究[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2):10-13.

[3]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1.

[4] 刘大庆.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 体育科学,2000,20(1):43-46.

[5] 刘大庆.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功能补偿现象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1):94-97.

篇8

1. 明确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目标

1.1立足体育强国目标

战略目标是指竞技篮球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战略目标一般是在对国内竞技篮球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球竞技篮球发展趋势,而制定的总体目标,以及各时间段内的阶段性目标。我国竞技篮球战略目标是一个由职业联赛、国家队建设、青少年训练、科研体系和教练员培养五个竞技篮球运动的构成要素各自具体的战略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1]。

在我国现有体育体制下,奥运战略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指出,我国现阶段竞技篮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2016年夏季奥运会,竞技篮球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20年夏季奥运会,竞技篮球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我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目标是提高竞技篮球综合实力,进入世界竞技篮球强国行列,促进我国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总体战略目标。而体育强国目标是通过各项竞技运动综合实力的提高来最终实现的。虽然我国目前的竞技篮球水平有所下滑,但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不能改变。只有坚定的立足体育强国目标,为竞技篮球的发展指明方向,才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与优化,促进我国竞技篮球综合实力的提高。

1.2继续实施奥运战略

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对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竞技篮球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全球篮球运动发展的规律,而且更要与各国的实际国情相适应。虽然说,体育发展无国界,但是体育发展的形式受到实际环境的影响,其发展速度、形式与规模是有差别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各国实际国情出发,对于竞技篮球在国内的发展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经实践证明,奥运战略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更符合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强调:“整合全国竞技体育资源,发挥各地方的优势,调动全国备战奥运会的积极性”。所以,我国现阶段竞技篮球的发展应该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指导,调动全国资源,健全各项体系,进而提高竞技篮球的综合实力。

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应立足体育强国目标,以奥运战略为依托,加大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推进竞技篮球基础建设,健全竞技篮球管理体制,最终提高我国竞技篮球的综合实力,缩小与世界篮球强国的差距。

2. 建立健全训练竞赛管理制度

2.1把握运动训练规律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最终目的是产生优异的比赛成绩。所以,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见,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是竞技篮球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所以,现阶段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运动训练的重要性,把握运动训练规律,创新运动训练方法,突破运动训练手段,不断提高运动训练质量。同时,还要加大科研力度,结合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建立起符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竞技篮球训练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创新。

2.2完善篮球竞赛制度

体育运动无国界,但体育运动的发展会受到国家相关体育体制的影响。根据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历程来看,现阶段的体育体制在很多方面制约着我国经济篮球的发展。所以,要促进竞技篮球的快速发展,实现2020年我国竞技篮球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奥运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遵循篮球发展规律,加大体育体制改革力度。

首先,要重点研究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现状,探寻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的体制性或机制性因素和障碍;

然后,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逐步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健全篮球竞赛管理以及国家队训练、竞赛管理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

在此过程中,应该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相关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3. 完善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3.1明确后备人才发展战略

战略重点是指为保障竞技篮球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着重注意的环节。根据竞技篮球的构成要素划分,战略目标可分为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制度建设目标和成绩战略目标。那么,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包含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和人力支撑。

我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是以人才强体为支撑,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结构为重点,促进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形成完备的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等机制,为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2落实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战略阶段是指将竞技篮球战略目标进行有机分解,细化各阶段的任务,促进总目标的实现。根据竞技篮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战略目标可分为初期战略目标、中期战略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那么,战略阶段可分为打基础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保持优势阶段。

在我国现有是举国体育体制下,奥运战略为我国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所以竞技篮球的发展战略阶段是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指导,以奥运会为周期,实施各战略阶段对竞技篮球的具体部署。

优秀的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篮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现阶段我国竞技篮球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竞技篮球发展水平,贯彻落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的奥运战略要求。

4. 加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力度

4.1推行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

国家体育总局的“双百计划”是分别于2012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17年、2018年至2020年,分三批共培养100名国家队以及省区市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和100名业余训练单位教练员,培养期限为3年,重点支持教练员的训练研究、难点攻关、参赛调研、、出版专著、参加培训等工作。

所以,在竞技篮球方面要借助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的推行,健全我国本土教练的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加大本土教练员到美国、欧洲等顶级篮球联赛的学习力度,使其学到先进的竞技篮球理念和战术思想体系,回来后加以整合,为我所用。还可以通过“引进来、用得上”的方式,聘请国外优秀教练员,将其先进的篮球理念用于训练和竞赛过程。

4.2加强裁判员管理

在竞技篮球运动中,裁判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篮球比赛中的执法者,公正有序比赛环境的营造者,裁判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进程,甚至会影响到比赛的结果。尤其是在攻防节奏变换飞快的现代篮球比赛中,裁判员的作用更加明显。

我国竞技篮球裁判员主要分布在学校教师、体育系统、在校学生等各个行业,其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裁判员的重要性以及裁判员现状,因此加大了对篮球裁判员的培训。2012年7月来自我国西部136名裁判员组成的西部地区篮球裁判员培训班圆满结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促进我国竞技篮球的发展,就必须要严格把关裁判员准入措施,完善裁判员培养机制,健全裁判员奖惩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引入到现代竞技篮球比赛中,使得裁判员在必要情况下,借助信息技术,做出更为准确的判罚。既可减轻裁判员因主观判断导致的判罚失误,也可营造更为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

5. 加快篮球职业化发展速度

5.1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篮球道路

职业体育是体育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体育运动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篮球的职业化是世界篮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职业体育的全球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体育协会的实体化,项目管理中心的去行政化,不仅会给相关体育企业带来更多的权利,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使得企业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权力过度集中, 监督机制难以运行等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实体化与去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体育企业进行体育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活跃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多样的运营方式不仅会给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变由先前国家单一投资发展体育事业的局面,扩大了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源,为政府财政的增加贡献力量。

所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篮球道路,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符合篮球运动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篮球发展实践的运作规律。

5.2促进篮球职业化与为国争光的和谐发展

纵观世界篮球强国,其篮球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职业篮球的探索。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职业篮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所以,现阶段我国要积极探寻竞技篮球与职业篮球协调发展的模式,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首先,根据世界职业篮球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产权管理,界定运营范围,维护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市场调节作用,为我国职业篮球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

其次,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我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重点,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协调好职业联赛与国家队备战的关系,调解好职业篮球运动员训练与国家队成员训练的关系,处理好篮球职业化与为国争光计划的关系,形成职业联赛为奥运战略服务的和谐发展关系。

再者,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解放思想为原则,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借鉴NBA等世界高水平职业篮球的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做到“外为我用,学以致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化发展模式,提升我国竞技篮球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朱天明.构建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结构的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3,17(4):59.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3] 白喜林.中国竞技篮球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56.

[4] 张继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

篇9

关键词 中长跑 竞技能力 影响因素 训练策略

竞技能力,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其是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构成的,并且会在专项竞技的过程中加以综合的呈现。对于中长跑运动训练工作来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始终是重中之重。

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体能因素

中长跑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耐力性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能是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主要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三个方面。

首先是身体形态。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内外部的形状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形态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身材匀称、腿长、体轻、骨盆小、胸围大、髋关节和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明显、足弓较大的身体形态为最适合。具有上述身体形态特征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在竞技能力的提升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其次是身体机能。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指的就是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肺活量、每搏输出量、最大摄氧量以及疲劳恢复能力等均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肺活量大、每搏输出量大、最大摄氧量高、疲劳恢复能力快的运动员通常会具备更好的竞技能力。

最后是运动素质。中长跑运动属于体能类、周期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是决定其竞技能力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根据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征对运动员机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定向改造则是不断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其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柔韧素质和协调素质等几个主要的方面,其中耐力素质是基础,速度素质是核心,力量素质是保证,要实现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关注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以及力量素质训练的开展。

(二)技战术因素

虽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体能是其竞技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但是体能却并不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唯一因素,良好的技战术水平对于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顺利提升来说,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良好的技术能力能够让运动员在比赛中省时又省力,良好的战术能力则是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而具体到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影响中长跑运动员技术能力的最重要的三种技术则为:着地缓冲技术、节奏感以及放松能力。影响运动员战术能力的重要因素则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力分配方式。在开展日常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应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智能及心理因素

智能因素,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智能,运动智能是运动员学习、记忆、思维以及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动智能与心理因素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具有良好的运动智能的运动员往往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运动技战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则通常更能够忍受运动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度疲劳,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

二、提升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是,要重视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开展,尤其是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的开展。其中,可以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间歇跑训练法、持续跑训练法或者是变速训练法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可以采用短于专项距离的专项速度训练来训练和提升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可以采用跨步跳、单足跳或者是负重半蹲、循环力量练习等方法来训练和提升力量素质。

二是,要以现代训练理念来指导技战术训练的开展。紧跟现代中长跑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时的了解和学习现代中长跑训练理念,并将其切实的贯彻于中长跑技战术训练之中,以此来确保中长跑技战术训练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注意从实战出发来开展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注意在日常训练中渗透和贯彻运动智能训练。采用实战训练的方式,让运动员适应中长跑比赛的环境,提高比赛中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运动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此促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性的提升,确保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充分发挥。而要在日常训练中渗透落实运动智能训练,则可以灵活采用表象训练法、正误对比法、引进移植法、求异标新法、生疑提问法等来开展。

三、小结

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影响其竞技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教练员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够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8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创新性、创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它涉及的项目多,技术复杂,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利教学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未来我国田径教学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就业预期,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田径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确立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特殊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和运动训练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特殊的创新能力,其他能力为:体育社会活动创新能力、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体育保健创新能力。以上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一般能力要求,但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构成要素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体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来看,多数工作在县镇的学校、或县镇的体育部门,基层的条件相对来说和大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田径教学中创新能力要包括五个大方面和大方面中的29个小方面。

3各构成要素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3.1体育教学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课堂教学的能力中是反映体育户外作业的特殊性因素。教师的动作示范决定着学生掌握动作的好坏,教师良好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而死板的动作示范阻碍学生对动作的正确理解,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教学的正常进行会受到阻碍,因此,动作示范能力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要及时提出和改正,以防止错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

3.2运动训练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在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设计和组织整个训练过程,以及对运动员的训练,是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中心环节。

运动训练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培养的基础能力。它不仅对于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活跃学校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发掘体育人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训练学的知识,缺乏运动实践,从运动员选材,到训练的控制,临场的指导,缺乏全面的训练计划。因此,在运动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体现不同的侧重,应该注重学生在制定观察分析技、战术和比赛指挥过程中的培养。

3.3社会活动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体育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扮演好各种各样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不仅在校内要和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要在校外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如何组织群众活动、组织竞赛、进行裁判工作。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裁判工作能力在整体中占比例较多,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

3.4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才能有可能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并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和训练之中,促进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它主要体现在科学的选题、文献的检索、运用合适的科研方法、撰写论文4个方面。

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是从一开始的话题,然后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设计、实施,最后完成一整个链系统工程的结果。在这个系统中,选题作为整个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科研创新能力顺利进行的重点工作。换句话说,科学的选题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依据。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科学选题的能力所占的比重是科研创新能力中最大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进行科学的选题。通过选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选题,我们可以确保科研的整体考虑,论文设计,使用材料、成品参数选择等方面的顺利进行。

3.5体育保健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对体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而健康教育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不断增强,进而促进了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体育保健创新能力包括一般医务监督的能力、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能力。

调查显示:一般医务监督能力的知识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比较贫乏。一般医务监督的现代医疗保健知识和使用方法,是对运动参加者的监督和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体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最主要的是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由于比赛竞争激烈、情绪紧张,容易受伤,医务监督更不能放松。因此,一般医务监督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4建议

(1)树立新的观念,转变通过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观念。培养学生求知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并指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以培养体育教育为主,遵循“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重视创新、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3)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基础教学的要求,设计、研究、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可够,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砍、增、合、缩、改”;

(4)田径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的培养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代和未来社会赋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向21 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田径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不断自身的潜能,并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以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随着《山东省2012年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体育素养的构成

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构成要素有:

1.健康意识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2.体育文化水平

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4.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力等因素。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

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

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体育意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

篇12

体育社会化既是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正是因为这个趋势才形成了体育社会这一“亚社会”。由于体育本身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而且从总体上看,体育已经不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通过个人的调节来加以解决,而是越来越被纳入社会的发展轨道,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各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今天要全面地研究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它们的各种关系,就必然离不开对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其理论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体育的社会化不同于体育的社会性。单独的个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我们可以说这种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因为这种活动并不是一种本能自发的活动,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的方式、手段、目的都受着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这种活动的本身就被刻上了社会时代的印记。

体育的社会化也不同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它从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我们这里的“社会化”主要是就体育与社会互相作用的关系而言的,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基本含义:

1.1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对社会的作用、影响和体育的社会地位等。

也就是说,体育社会化在这里意味着体育活动已不仅是单个人所表现出的特殊活动;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民众基础的文化活动,它已普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1.2体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即表现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的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作为社会国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纳入社会发展的轨道。

当然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然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如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自觉性等等,这是十分明显。但是,我们同样不能说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体育社会化。【1】

2.体育社会

2.1社会与体育社会

无论是体育社会,还是社会体育,它们的存在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体育社会作为一个亚社会,其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学派生而来,所以,了解体育社会,首先从社会学谈起。

2.1.1社会的定义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而社会学即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1.2构成社会的要素

构成一个社会需要具备以下10个要素:一定的人口、确定的地域、物质生活条件、人际间的互动、社会组织的保证、家庭、完整的制度体系、共同的意识和兴趣、强烈的社区意识以及教育和科学研究系统。

2.1.3社会的特点:

2.1.3.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1.3.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2.1.3.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2.1.3.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2.1.3.5社会的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2.1.3.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2】

2.2体育社会的定义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由社会构成要素可知,体育具备了“社会”的基本要素,可以构成一种以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为媒介的“亚社会”——体育社会。也有人称体育是社会的缩影,这都说明体育具备“社会”的特点,自成一个小社会、亚社会或“初级社会”。

按照上述定义来理解社会学的对象,也能够为体育社会学提供社会学角度,从而能够较清楚的说明体育社会学这一分科社会学的含义,以及它与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由此可知,体育社会学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的边缘性学科。换言之,它是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

2.3体育社会的理论框架

2.3.1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

2.3.1.1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

我国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包括行政机构、事业、企业、社团、社区家庭等。在体育改革过程中的体育组织机构正在进行重组。

2.3.1.2体育的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系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表现。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冲突、整合等)更影响着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

在体育社会里,也存在着社会分层。按不同的分层标准对成员进行分层。一般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层:按职业、技术、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分层。

2.3.1.3体育的社会流动

体育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由于社会分层的存在,就必然出现社会流动。人们的地理位置的变迁,也归于社会流动,这是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往往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社会的流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2.3.1.3.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指体育人员的向上或向下流动。这种流动可以改变人员的社会地位。水平流动,指体育人员不改变社会级别,只改变群体组织或社会关系的流动。

2.3.1.3.2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

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正常的、顺向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体育大学大学生毕业后到学校任体育教师等。非自然流动,指体育人才在人才链上的不正常的、逆向的流动,这种流动可能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体育社会内部机制的紊乱。

2.3.1.4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体育人口是随着大众体育热潮兴起,而被采用的一个新概念,也可以用来研究人口质量和社会质量。

其实体育人口不仅仅是体育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社会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2.3.2体育的社会控制

社会对体育的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硬度最大的政治控制开始,逐步向软控制延伸,落实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信仰和信念。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带责任感的、并在种种规范的控制下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和侵略行为,以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把体育运动作为控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又将管理社会的方法手段用来控制体育的运转,让全社会享受体育运动的恩惠,让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社会的组成部分,这上实现社会与体育良性运行的最终愿望。 2.3.3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体育是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于高水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的特点。社会体育的普及化、社会化、科学化将有较快的发展。国外大众体育的勃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我国社会体育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科学管理和法规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体育的参与取决于生活方式、社会体育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个人的体育价值观念等社会学因素。

2.3.4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竞技体育与游戏之间存在着血缘的联系,现代竞技体育反映了市场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预先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竞技体育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价值。

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与社会保持着最密切联系。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在竞技体育中产生影响,因此,体育社会学家常称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同时竞技体育对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反作用,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体育社会学必须将竞技体育做为一个重点研究对象。

2.3.5体育社会问题

体育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体育社会问题具有多层面性、文化的局限性和公开性。球迷骚乱和滥用兴奋剂是困扰国内外体坛的主要社会问题。【3】

3.社会体育

3.1社会体育的定义

社会体育发展至今,对于其概念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议有待解决。目前对于社会体育的定义多出自卢元镇先生所编写的《社会体育学》。他是这样定义的: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若按卢元镇先生对社会体育的定义,我们可知,社会体育其实就是群众体育。但事实上社会体育的范畴远远不是群众体育所能涵盖的。我们认为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社会体育就是指发生在社会范围内的所有体育现象,所以不能笼统的将社会体育等同于群众体育。

从狭义的角度上界定社会体育的六大特征:

3.1.1活动主体:社会人

3.1.2社会体育活动空间:社会

3.1.3活动方式:丰富多样

3.1.4价值:多元化

3.1.5活动时间:余暇时间

3.1.6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机制。

3.2社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3.2.1社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体育学科属于社会人文学科类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单独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将建立起一个学科群,确切的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医学、人体测量、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娱乐理论、体育方法、社会体育管理等。

3.2.2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学研究是社会体育、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3.3社会体育的组成要素

构成社会体育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以及运行机制。

3.4社会体育的结构

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社会体育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3.4.1按宏观的角度分析

按宏观角度分析可分为具体结构和分析结构。具体结构指的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民间体育、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它是有形的,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体育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结构是指许多具体结构的社会方式的总和,它是从一些专门的制度中抽象出来的,属于理性的产物。分析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研究,从纵的方面可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体育价值观、态度、活动方式的影响。这种结构的分类主要是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对体育的影响和渗透。

3.4.2从组织形式来划分

从组织形式来划分,社会体育结构可以分为封闭结构和松散结构。封闭结构主要是指具有严密纪律的组织和团体。松散结构主要是指群众自发组织的、没有用章程来约束其参与者的结构,如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篮球队。这里要明白一点:封闭和松散是相对而言的。

3.4.3从功能作用来分析

从功能作用来分析,社会体育结构又分为决策、执行、协调、保障等组织结构。在这方面它同其它社会系统都是相同的,属于管理系统结构。【4】

4.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区别

4.1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的定义的落脚点不同

体育社会的落脚点是“社会”,因此,体育社会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亚社会;社会体育的落脚点是“体育”,从广义上讲它指社会中存在的任何体育现象。

4.2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同

这两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尽管有部分相似,但就对其主要研究对象来看还是不同的。体育社会学着重研究体育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体育社会构成与发展的规律;而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各种体育现象、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简言之,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社会中的社会问题,而社会体育学则是研究社会中的体育现象。

4.3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理论框架不同

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是个亚社会,所以它的理论框架是按照社会学的框架来构建其理论结构的。它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社会学的角度来建立理论。

社会体育学尽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学科很广,但它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以一门体育学科的理论结构进行建构,同时以一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5.体育社会与社会体育的联系

5.1这两门学科的建立都是源于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结果

在文章第一部分对体育的社会化进行论述,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体育的社会化造就了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建立。他们都存在于这个社会。离开这个社会,这两门学科也就不成立。

5.2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这两门学科研究内容有相互交叉部分

篇13

据说一个10岁男孩在看到修理汽车的父亲,因千斤顶的突然滑落,手被压在车轮底下的时候,竟于千钧一发之际神奇般地将汽车抬起,使父亲的手得以获救。这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绝非仅有。有许多场合,在生死关头、危险境地,人和动物都能够在刹那间发挥生命体内的最大潜能(体能、智能和技能)以救助对象于水火之中。为此,国际上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地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人的潜能。比如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夫(Evan Yefremov)就指出:“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1] 尽管对于叶夫里莫夫论述中的具体数字所反映的真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人体内存在巨大潜能当是勿容置疑。为此,本文想仅就身体潜能的一体化、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发挥身体潜能的方法论问题,做些粗略论述。

1身体潜能的一体化

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组织器官、生命要素和身体技能都是息息相关。对此,科学家们曾经用“器官相关律”和“生物全息律”、或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给予了很好的说明;而哲学家们则主要是从整体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给予了论证。比如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阿尔克莽开始,就认识到身体的构成、躯体的运动、血液的流动和欲望、兴趣、感觉,以及思想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万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所构成。其中,人所具有的各种器官也是由水和土、光和暗、热和冷等诸多元素依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这些不同元素的混合体不仅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也构成人类特殊的身体结构、器官组织和认知机能。此后,柏拉图则进一步从“理、情、意”三统一的高度,论述了身体的整体性,指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来源:欲望、情感和知识。欲望、欲念、冲动、本能,是一类;情感、精神、雄心、勇气,是另一类。欲望的位置在腰部,它是能量,从根本上说是能量迸发的贮积地。情感的位置在血液循环的心脏;它是经验和欲望的有机的共鸣。知识的位置在大脑;它是欲望的眼睛,能做灵魂的向导。”[2] 而腹、胸、头不仅构成身体的主要部件,也集中代表了肉体、心灵和精神的一体性。

至于中国哲学也早就从天人合一角度论述了自然元素:金、木、水、火、土、气与人的生命和七情六欲的紧密联系,并明确阐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就在于人之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欲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一体。由此,中国医学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强身健体之道,认为人们只要能够做到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怡情畅心,保养正气,适寒暑,和阴阳,调刚柔,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破忧沮、远好恶,做到心安不惧,悔怒不至,魂魄不散,情志不极,自然就可以体强身建,充满生气,精神焕发,活力四射。

然而在现实中,多数人还是没有能够从整体论的层面来看待身体。尤其忽视肉体、情感、精神和才智之间的紧密关系;没有认识到“离开了人体的手就不再是手,它只是一块死肉;它完全不具有人手的功能和性质”。当然他们也不会将人的身体上升到马克思所谓的理性和感性、肉体和思维、历史和现实,以及人和自然相统一的高度。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不要说人的四肢属于生命的整体,就是我们的“五种感觉的形成也都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3] 是人的生命冲动、求生本能、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和外部世界“整体交感”的结果。因此在日常实践中,不要说一般人,就拿医治人体疾病的医生来说,也通常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一一对应的思考方式,当然是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整个人体是体液相通,血脉相连,骨肉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主神明、五脏情志、阴阳协和、整体辨治,绝非无道理。

回到体育竞技上来,尽管该领域先天地存在着性别、肤色、种族和个体等诸多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是客观的和无法改变的。比如男人在力量、速度、体格、重量、胆量和勇气等方面都要强于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百米速度,女性都难于超过男性。但这也只是就整体而言。若就个别而言,毕竟世界上有几十亿男人都不可能跑进奥运会女子百米记录。这也就是说,性别仅是体育竞技产生差异的一个要素。只要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某个方面的潜能,他就会缩小甚至会填平这种差异。比如短跑项目,尽管眼下主要是黑人天下,而且这的确源自种族差异,但是这决不防身为黄种人的刘祥成为一百米栏的世界冠军。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我们身体中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命能量问题。而欲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清楚,影响、作用和制约身体能量的诸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竞技中,至少教练员们都普遍地知道:运动员要想获得好成绩、好名次、夺冠军,关键因素就是要看条件,选苗子,因材施教,继而进行基本功和专业技术训练。具体地说,一般都是同时进行两方面训练,即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通常所谓的“一元训练法”或“二元训练法”,都离不开这两大要素的训练。当然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考虑体力、耐力、速度、营养、心理、生理等多种要素。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够发挥一个运动员的最大潜能,如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多数人来说,显然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极限运动和特异功能表演。这实际上非常值得体育人去学习借鉴。比如按照物理学的硬度理论,说“松软的肉体可以刀枪不入”,以及“耳朵可以识字”当然都是同样地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少林功夫举世公认就是铁证。再者人体可穿墙而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根据,不只是现代技术已经打破了统治人类2000多年的“原子具有不可入性”的理论,而且现在的反物质理论和外星人的见闻,都至少说明地球上的物理学和引力理论是不足以解释莫大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现象的。理论只有随着现实而变化。

再者,我们所见到的特异功能也并不特异。它不仅在动物界和整个生命界普遍存在,就是在人类社会中,也不足为怪。它其实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就像我们说某人能够过目不忘,能够把整部新华字典都背诵下来的一样,这在叶夫里莫夫看来,也只是发挥了人的极小一部分的大脑潜能。当然,我们参加体育竞技不能仅靠特异功能,因为那毕竟是少数,也只是在“生死关头、危机场合或千钧一发的时刻”的非常规发挥。因此要想通过潜能训练,让一个10岁的孩子能够打败正当年的泰森,那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让一个跛子战胜刘翔,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雄厚的基础与条件。这里,只是想讲在常规条件下,只要真正能够做到充分发挥潜能,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成功,甚至是奇迹般的胜利。

2制约身体潜能的基本构成

既然整个身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系或有序系统,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在体育竞技中,要充分发挥身体能量,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能量因子。那么与身体潜能最直接、最密切的因素有哪些呢?通常,人们的考虑和做法不外乎,保障营养充足、精力充沛、心态稳定、技艺熟练、动作轻盈、行为有序、情思一体,以及天地人和。而本文则想着重讨论:制约身体潜能的主要构成要素:情感、智慧和意志。

2.1情感

人当然是一种情感最丰富、最复杂的动物。所谓情感不仅包括感受、体验、爱好、兴趣、热情、激情、亲密和妒忌等多种情绪,而且还“包括信念、欲望、期待、恐惧、爱、恨、渴望、厌恶、羞愧、骄傲、愤怒、欢乐和所有那些涉及到或关联到外在世界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状态。”[4] 在所有这些情感中,不只是对于体育竞技,就是对于任何职业,兴趣都是获得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一个人只有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激情洋溢、精神抖擞、锲而不舍地去付出、去追求;也只有对他所喜爱、有吸引力的对象,才会勇于献身和不惜牺牲全部的精力、时间和生命。为此,许多学者,尤其是非理性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兴趣,及其引发出来的激情、动力、倾向与毅力倍加重视和赞美。

比如非理性主义者尼采就曾经把人的兴趣、爱好、乐趣和欲望、本能、需要、追求、目标、进攻性、生命冲动、期待和激情联系在一起;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目的和动机的情感力量,是一种自觉支配着自我意境的情绪。他认为现代文化、教育、科学、以及理性所编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剥夺了人们的诸多兴趣,侵蚀和毒害了人的肉体,使活生生的生命受到非人格化的损毁,使人类失去了目标,文化沦为手段,科学变得日益野蛮。为此,他主张要用“批判之锤”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要把人类的肉体和生活变为美妙的整体。

而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把兴趣运用到整个社会领域,应用兴趣来解释人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在他看来,兴趣贯穿于人类全部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是“与再生产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自身形成的既定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和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基本向导。”[5] 因此兴趣不仅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决定了人性解放和社会实践的兴趣;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主体从所依附的对象化的力量中、从其奴役力量和支配力量中解放出来,维护人际间的相互理解,确保人们对快乐、有益的事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期待与奋争。

当然兴趣应该是普遍的和持久性的。比如巴西足球之所以会位于世界之首,并不在于该国人种的优势,而主要在于足球运动几乎是全部巴西人的持久好和生命。因为只有兴趣才能激起人的热情,引起人的亢奋,点燃生命的活力,唤醒身体的潜能;将自在目的的美好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行为和动力。也只有普遍的和持久的兴趣,才能演变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单个人的兴趣是集体兴趣的根基,但是任何一项竞技如果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那它就既不会持久,也不会有世界级的水平。因为兴趣内在地具有理性的本质和普遍王国的性质。所以,发展体育,必须是全国和全球人类的事业,那样才可能形成一个兴趣的王国、激情四溢的王国和获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王国。而这种普遍的兴趣也必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动撞击着兴趣王国中的个体,使其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出身体潜能。

2.2智慧

由于人们通常都把身心、体脑对立起来,以致普遍地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为身体强壮者往往思维迟钝,智商低下,认识浅薄。因为强壮的四肢对智力发展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它既可能转移人的精力,消耗大脑的营养,又可能破坏人的智商。其实这是对身体的轻蔑,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更是对身体和能力、大脑和肉体、健康和智慧、劳动和知识、实践和认知之间因果性与统一性的无知;没有认识到“身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身体才是用“各种符号,包括眼神、表情、神态、形态、姿态、动作、感应、反映、声音、语气、心情、憎恶、远离、亲善、贴近等各种身体要素和生命表征,书写和表达的最丰富多彩的一部书”。身体既是感觉、经验、认知、真理、美德、至善和审美等各种认知和智慧的源泉,也是积累和储存人类认知和智慧的信息库与知识库。大脑不只是从属于身体,也从属于大地,没有水和大气,脑一刻也不能存在和运动。人之身体不只是在思维和存在、心身或脑体的统一性上,较大脑具有优越的智慧性质,就是就其结构和功能、情感和欲求的内在性上,也是人的特殊的身体结构、肉体构成、生命功能、情感需要和知觉能力决定了人类特有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突出地表现了人的身体与认知和智慧之间的紧密关系。

既然如此,智力或智能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这当然不能说,人越是聪明,其体质或体能也就越好。只是想说明聪明和智慧必将有利于发挥人的体力和潜能。因为智慧有利于调整身体系统的有序性、和谐性,有利于认识和实践身体能量形成和释放的规律性、周期性,有利于协调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的统一性,有利于调动情绪、本能、勇气、胆量等多种因素,有利于体育竞技的行兵布阵、出谋划策。就像历史上的田忌赛马、孙膑用兵一样,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有时甚至能够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一条计谋”所产生出来的潜能足以抵上40万精兵强将。2004年足球欧锦赛,小国希腊战胜所有欧洲强队,获得足球之冠,这几乎是和世界杯的冠军具有同等分量。希腊队凭借的是什么?就是智慧,就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就是希腊人的聪明才智使“弱小”之个体构成的团队变得有序和强大,使其足球队的内在潜在能力发挥到极致,才使其战胜许多个世界杯的问鼎者,而一举夺冠。其别是一种丰富、奇妙、新鲜、和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想象,一经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就如同增加强劲的翅膀,可以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境界,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增添新动力,产生新战术,滋生新潜能,形成新力量。

智慧和体能的训练和挖掘的关系,在体育竞技中,不只是表现为科学技术或方法技巧的问题,还表现为大智大勇。所谓大智,就是要学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寻找宇宙万物之最高原因,发现生命的意义,解除精神的焦虑,赢得竞技的胜利”。培养人的大智慧除了需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哲学素养之外,还需要培育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和美德。这是因为人生来就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其权欲、物欲、、财欲横行无忌,只有美德和公正无私才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够控制、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只有正义才能够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身体能够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有效的肌体。

2.3意志

这是人之勇猛、顽强、果敢、无畏、冒险、以及持续性等人格品质得以发生和表现的内在机制。在叔本华那里,意志代表了人的本质。意志不仅是人的一切欲望的源泉,也是推动和激励人的一切行为、实践的动力。“它就像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明道路的亮眼的瘸子”。其中,特别是生殖意志,总是倾其全力去鞭策人们繁衍生息,才使人类在地球上不可一世。没有这种在性冲动中表现得最强劲、最激烈、最神圣和最玄妙的性和爱的主体,没有其中潜含着的千百种欲求,就没有文学艺术、政治伟人和思想家。

为此,叔本华指出,人的所有器官都是意志的外现;其中“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服从认识。”[6] 在这里,性器官可以说是意志的真正焦点,是维系生命无尽的原则,是意志的肯定的象征。因此美也是一种意志现象。比如孔雀那美的羽毛,雄师那美的须发和钢刀般的利爪,以及强有力的熊掌等,都显现了美的意志。而且意志现象的级别越高,事物越美。人属于最高级的意志现象,因此人也就最美,为此“没有一个对象能够像美人的容貌和肢体那样迅速地把我们移入审美的直观;能够立刻使我们为一种说不出的所控制,“使我们超然于自己,超然于一切使我们痛苦的事物之上。”[7]人的美是体形美和优雅美的统一,也是主体和客体、人和宇宙最美妙的协调与统一。

而在尼采看来,人类的“最高、最强的生命意志并不表现在可怜的生存竞争当中,而是表现在作战意志当中,表现在权力和优势的意志当中”。而“权力意志既不在于欲求,更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创造和给予。”[8] 于是,他将叔本华的消极意志论转化为积极意志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一种全新的和绝对的存在”;主张超越创造自身的创生哲学;指出,人生就是一个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过程;它像是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无穷无尽地在回旋流淌。并在其中不断地创化着优秀和强健的个人。因此“不是人类,而是超人,才是人类的目标。”[9]而一个人要想成为超人,至少需要:拥有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必须身体壮实,灵魂刚正;拥有创造性和自主性,敢想、敢说、敢干,有所发现和发明;具有旺盛的权力欲,要当主人,不当奴隶;具有超群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高昂的激情,好似狂风暴雨,震慑一切,毫不鄙微懦弱;天生就拥有一种要战斗和要超越一切的欲望与意志;认为,一个人要活着,就要敢于冒险、敢于奋争,要有一种雄健、刚强和勇猛之气,要为认识和成为超人而生活、工作和从事发明创造。

一个意志刚强的人当然可以集:爱恨情仇、信心、野心、名利、荣誉、地位、权力和各种欲望于一身。尤其是作为一名运动员,其行为活动中的意志比一般人更为突出。他一是需要用坚强的意志来节制通常难以满足的生活欲望。二是在竞技运动中,其目的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和鲜明,特别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意志所具有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品格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实中,许多功亏一篑的教训都是由于意志脆弱造成的。相反,成功者的丰功伟业,总是坚强意志努力的结果。伏尔泰说,真正的天才,无一不具有常人所不可比拟的意志力。这实质上是表明了意志才真正体现人的本质。

上述三大制约要素至少说明,要想挖掘人的身体潜能,必须将人的体力、智力、毅力、情感和本能等最基础的生命要素都调动起来,方能达到最理想的目的。所以要想培养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条件:身材、体格、体质、兴趣、智商、意志、情感、欲望、野心、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革命性、造反性、批判性、怀疑性、否定性,以及人格和品性。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和小社会。他的行为实践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身体就容易受到伤害,违背社会规律,心灵就容易受到摧毁。教练若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把队员当人待,仅仅当作拿金牌的工具,甚至是奴隶,这种完全异化了的体育竞技会使队员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伤害。当然也是对身体潜能的耗费和毁损。

3激发身体潜能的方法论思考

尽管一个男孩子在千钧一发时刻激发出的体能足以抬动一辆汽车,一只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可以奋起撕咬它平日望风而逃的猎狗;地震中的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其脆弱的身体甚至可以擎住千斤重的楼板,但是所有这些潜能的激发,都与一定的外部条件的突然而致和感受主体刹那间的本能发挥密切相关。然而在体育竞技的常规情况下,要想使得运动员发挥出这种异常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的体能极限,其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决不可能依靠人为地制造这种“偶然事件”或“危机境遇”。有意识地制造危机,必然会遭到身体本能的否定性的对抗,此时,不仅不会达到预谋的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可靠的做法,就是思考在常规条件下如何使得运动员到达最佳的竞技状态。这个问题,当然都是所有竞技者必然要思考和必须付诸于实践的问题。只是本文想给予更具理论化的论证。

如果说,体育在没有成为职业之前,完全是生命自身的一种需要,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不带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美的形式,一种运动型和智力型的高级游戏,固有着美的魅力。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从事体育竞技,几乎完全是一种娱乐,一种没有失去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生存形式和活动方式。就像18世纪之前的科学和艺术完全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性质,仅仅出自人的一种爱好、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时的体育一如美育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它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四肢,塑造人的身姿,展示人的形体,完善人的形象,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气质,赋予人以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还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美化境界,使人变得温文尔雅、健康活泼、高贵文明,激起人的理想、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和潜能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那么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体育竞技变成一种职业,紧密地与政治、经济、文化、名利、地位、荣誉等外在人格相结合,使其性质发生异化,从原先纯粹简单、高雅文明的娱乐活动沦落为金钱和政治的奴婢。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物质至上主义的甚嚣尘上,使得体育作为一种职业日益远离人的生命本性,愈来愈成为参与者生命的一个沉重负担。现实体育的异化,早已使其失去美的性质,只是一种赚钱和谋生的工具。体育早已不是参与者的一件兴趣盎然或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耗人的体力、摧残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使体育竞技者越来越感到压抑和厌恶。此外,体育的异化或体育的外在性质还表现在体育活动不是运动员本人的,而是别人的。就像“在宗教中,人们的幻想、人们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的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而是取决于某种异己的、神灵的或魔鬼的力量。”[10] 这就决定今天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绝不能离开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威。因为这诸多的外在因素也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经过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内化为支配自我的一种新的欲求、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这些强大要素的刺激、鼓舞、诱惑和牵引下,至少自20世纪以来,体育人才一如科技人才,体育事业一如科技事业进入蓬勃发展和欣欣向荣的历史阶段。

因此当今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无不利用物质金钱、荣誉地位、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乃至政治权力作为刺激手段和诱饵,以调动运动员的兴趣和潜力。只是不同的国家采用的鼓励手段和措施各有所侧重,有的注重物质刺激,比如美国;有的注重政治压力,比如朝鲜;有的注重国家的地位、影响力和自尊心,把运动员看作是民族英雄予以重奖和褒奖。

当然,挖掘人的身体潜能还有其它因素,除了技战术之外,那就是教练的水平和权威。而在权威中除了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关键就是他的学识、理念、眼界和智慧。无论哪个国家,体育竞技之间的较量既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更是教练之间智慧的较量,尤其是集体性项目。选择教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智商高者。技术、智慧加上严格是树立教练权威的基本要件。其中智慧,不会刀枪剑戟的诸葛亮的智慧,不会用枪的的智慧又最为重要。

上述有关身体潜能的挖掘,显然还都是限于外部条件,而要真正调动运动员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必须解决更为关键的问题,即运动员自身对于生命、身体和人性的科学认识。

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和弘扬从古希腊就流传下来的奥林匹克精神;切实地克服体育的异化。结束人对于货币和国家权力的服从,让社会全体成员或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真正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使体育竞技过程变成一种完全人性化的过程;使得体育真正脱去其沉重艰辛的特征;运动员也不再被当作活的机器。此时,无论是体力项目和智力项目都将告别它的传统形式和异化本质,变成真正自由的活动。在这种真正能够体现和展示人的本质的体育运动中,或升华了的体力和智力项目中,全体运动员不仅仅是运用自己的肉体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其精神力量;不仅仅表现出对体育项目的理性知解力,而且表现出对美的感悟力和创造性。此时,体育再也不会被运动员当作外在的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真正的“类的生活、类的活动”。这时候,他们在体育中感觉到的再也不是艰辛、单调、厌恶和仇恨而是自由、舒心,以及创造的乐趣。届时,体育将会真正变成生命活动,一种创造性艺术,一种高级的身体游戏。在这里,运动员将会享有更多的自由,更有利的竞争机会,更宽松的训练环境,更富有挑战性的选择,更丰富的想

象,更受关注的爱好和兴趣;使人们普遍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的品质,而且能够不为社会的实用和功利所驯服,并能够从中升华出一种更加高尚芳洁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这时的体育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 奥图. 人的潜能. 世界出版公司. 1988.4.

[2][9] 威尔•杜兰特. 哲学的故事.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37,243.

[3][ZK(#]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79.

[4]约翰•塞尔. 心、脑与科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5]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 学林出版社,1999.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