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课

中医基础理论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基础理论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课

篇1

1 提高课程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教学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一味地采用老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课就象一首“催眠曲”,单调无味,令人昏昏欲睡,容易使学生觉得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令人厌烦。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解全面、准确,而是看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应将提高兴趣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由于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专业特点和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有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帮助学生认识功课的重要性,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一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什么关系等。教师要将所教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这些知识对临床上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自己现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解决今后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 重视课堂引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内在心理,这种心理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难得的良机,重视绪论部分的备课,以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展开预备良好的气氛,为正文开讲铺平道路。在绪论部分注重介绍中医学在历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人痘接种术是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等,使学生对中医学建立初步的信任。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我国著名医学家治病救人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介绍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例如现在国际上掀起的中医、中药、针灸热潮,中医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禽流感等新发疾病方面的优势等,说明中医并没有衰落,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树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

在讲授具体章节时,要力求课堂生动幽默,情趣盎然,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注意转变思维方法,提示学生学好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是转变思维方式的重点和关键。在阴阳学说的讲授中,结合成语中有关“阴阳”的条目如阳奉阴违、阴差阳错等说明阴阳的含义,以太极图阴阳鱼的运动说明阴阳的关系;在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讲授中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使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掌握比较、演绎、类比、反证等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

在讲解脏象时,为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一些常用的成语、俗语来解释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以心想事成、心怀鬼胎、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说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以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说明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在六章节教学中,注意结合生活实例,例如以放风筝的过程来说明风性浮越、主动,以台风的速度、变化说明风的善行数变;以热胀冷缩说明寒性收引。在七情章节教学中,利用一些文学典故,如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这些方法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深奥理论的困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有张有弛,有有低谷,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

3 合理使用设备,刺激感官产生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设备也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已普遍应用于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精心准备、合理使用。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需要教师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素材、制作课件,准备得越充分、越细致、越周到,效果越好。课件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避免大段文字的简单堆砌,令听者索然无味,也要避免过于繁杂,动画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篇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14-0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LIANG Li-na1, ZHAN Li-bin2,3, HU Shou-yu2, SUI Hua1 (1.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China; 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Methods Totally 61 undergraduates of Class 1-2 in Grade 2013 i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re divided into 15 groups, three to fiv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BL teaching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hapter about Zang-Fu relationship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know the effects of TBL teaching model. Results Students discussed intensely with live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The pass rate of individual test was 98.36%, and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22.95%. The results of immediate feedback answer sheets showed that for the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each group answered at least 2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5 groups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roup members. Conclusion TBL teaching model could promote the preview, activate atmosphere in clas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students.

Key words: team-based learning; TCM basic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本校自2011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来,

受课生的生源以理科生为主,其知识结构“理”重于“文”,习惯于形式和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感到困惑。因此,授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是目前的教学重点。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比,TBL更为灵活,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TBL教学已被广泛应用[1-4],在医药院校也取得成功[5-7],但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尚未开展。为此,笔者将TBL教学模式引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脏腑关系章节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013级五年制1~2班61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15组,每组3~5名。

1.2 教学方法

教师提前1周将教学内容发给学生,重点知识点标示清楚,并配以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讨论学习,做好相关准备。课堂上进行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3个环节。个人测试选用20道单选题,以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掌握内容为主,以闭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在10 min内回答完毕,之后按时收回试卷进行阅卷评分。小组练习为10道单选题,包括5个选项,每题4分。小组练习所设题目较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讨论完成,时间限制在15 min左右。小组练习的反馈测评以答题卡形式完成,正确答案选项以星号表示,第1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4分,第2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3分,以此类推,第5次刮到星号的整组得0分。之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答疑。此环节完成后收回答题卡并分析评分。应用性练习是结合临床病例设计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为15 min左右,之后每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间辩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总结。

1.3 效果评价

根据TBL教学安排,设计了反馈调查表,要求学生用0、1、2、3、4、5回答,5=完全认同,4=基本认同,3=不清楚,2=基本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0=弃权,未明确写出答案的记为空。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并对TBL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表现

个人测试时,学生均能按时完成答题,10 min后收回试卷。有极少数学生认为答题时间偏短。小组练习时,讨论热烈,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有些试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答案偏差较大,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TBL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性练系,主要是给出病例让学生分析,对一年级本科生来说,尽管从未接触过病例,但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师生互动。

2.2 个人测试和小组测试结果分析

个人测试阅卷统计结果,及格人数60名(98.36%),其中80分以上者41名,90分以上者14名。小组练习即时反馈测评答题卡统计分析结果,6道单选题中各小组至少有2道题一次性刮出星号选项,其中有5个组在各成员的配合下全部一次性刮出正确答案。

2.3 反馈评价

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TBL对所学知识深刻印象,能使学生上课精神更集中,促进课前预习,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协作,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这些优点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见表1。

2.4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准备TBL教学时,学生多采用参考书配合网络资源检索,参考书目约为2~5本。学生对TBL教学认同度较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教师应注意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在进行小组练习和应用性练习时应兼顾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注意控制上课时间等。

3 讨论

3.1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结果表明,TBL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病例后,虽然也让学生思考分析,但因课时限制,使有的同学未理解教师讲授内容。而在TBL教学中,教师提前1周将需要分析的病例告诉学生,使其有充裕时间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使其对疾病证候、症状等理解更为深刻;若有疑点,也可使学生有重点听教师讲解,这样理解更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3.2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小组测试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在刮卡时尤其紧张、兴奋,反馈测评答题卡以刮开的形式给出答案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每组代表说出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遇到疑问时也会请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给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现场查阅资料。TBL教学法缓解了学生上课时的紧张,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这是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3.3 加深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TBL教学法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环节,每个正确答案不是靠某一人的贡献,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智慧。这些环节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对学生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也是有所裨益的。

4 小结

本次反馈测评虽然显示了TBL教学法的众多优点,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如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次讨论,某些习惯传统教学的学生觉得抓不住重点,要求教师严格把控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以确保课程顺利进行等;此外,TBL教学要求配备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图书、视频、论文等。TBL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恰当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敏锐洞悉学生的想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TBL教学能巩固并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已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与临床结合的立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将TBL教学引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探索,将TBL教学法推广到中医学其他课程效果如何仍待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55-858.

[2] 张春,张以忠.T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57-259.

[3] 王镭,罗晓玲,张利.T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309-311.

[4] 徐静婷,张亚星,王玲,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41-45.

[5] 李夏青,刘福,杨艳萍,等.病理生理学TBL教学模式及其评估体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01-803.

[6] 马菲,王建华.T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57-58.

篇3

根据科学哲学的认识,理论(或假说)能得到经验证据的确证,就表明该理论具有解释或说明经验事实的可行性,从而引起科学家共同体或个人的信任,就被认为是科学的。121理论的可行性取决于理论自身的逻辑可行性、理论的可检验性以及理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等几个方面,以下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加以剖析。

1.理论的逻辑可行性

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命题以及得到解释的经验陈述,依据一定的逻辑法则组成的演绎系统。这样的系统必须是基本概念明晰,基本命题成立,命题之间协调而无矛盾的。因此评价理论的逻辑可行性就是要审视理论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一个逻辑可行的理论,首先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自相矛盾的和缺乏内在联系的“理论”都不是真正的理论,充其量也就是语句或命题的无规则组合。12中医基础理论在这方面还有着不足之处。首先是概念的明确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是模糊的,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而对“三焦”、“命门,,概念的具体所指更是争论不断。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命题是否成立以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有待进一步考察,主要是理论可检验性的问题。

再次,命题之间的协调性也存在着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某些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本来围绕着同一问题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差,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这也是导致中医临床上片断地运用基础理论的原因之一。

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汗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理论,又有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的理论,还有“膀胱气化失职,津液不能化为尿液,逆行于上而出汗”13、“脾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末而出汗”131等理论,但并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并且明确说明不同命题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如“汗为心之液”和“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间有何联系?运用于临床的时候只能是各说各的,能用哪个算哪个。究其原因,是中医基础理论以辨证逻辑为主要形式,而形式逻辑的成分较少.这是中医的特色,但一种理论如果没有了形式逻辑的确定性而过于灵活,就会变得难以掌握并且使可信度降低,还会让理论的使用者在实践中无所适从或者对其随意使用。

2.理论的可检验性

理论的可检验性是由理论的本质所决定的,理论原本是用来解释经验事实的。如果某理论不具有可检验性特征,那么该理论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为理论的可检验性表现为该理论蕴含着若干经验陈述,这些经验陈述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这一点也恰好就是理论确证的必要条件,如果由一个理论不能导出经验事例,或者经验事例是不可检验的,该理论就不可能获得确证,也就没有解释或说明经验事实的可行性。例如,“物体受热会膨胀”和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某种方式加以检验的。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基本概念是哲学、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参与形成的产物,并不是完全以客观物质实体为基础一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区别于现代科学实体论哲学基础的特点所在,所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存在着一些可以找到需要检验的陈述却无法进行检验的命题。例如,要检验命题“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首先要明确“肾”、“肾中精气”以及“蒸腾气化”的概念;之后,由此命题可以导出的经验陈述之一是: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就会导致尿液生成和排泄的障碍。要想验证这一陈述,最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的状态,“精气”看不见摸不着,其“蒸腾气化”更是难寻踪迹(包括其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这里,虽然可以得到理论的经验陈述,但是其检验却是无法实施的。因此,不能照搬现代科学的检验思路,但必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特点提出新的检验思路,毕竟理论如果是不可检验的,就无从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难以使人信服和接受,更谈不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来取得发展了。

3.理论的经验解释力

理论可行性的关键在于它解释经验事实的能力,而逻辑可行性与可检验性只是解释力的必要前提。一般地说,科学家考察理论的可行性,首要的是关注理论对经验事实的解释能力。从现象E。中逆推的猜测性理论H是否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能否用来推导现象E。以及相关的同类现象El、E2、En。如果逆推理论H是可行的,那么,应能导出;

篇4

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是重视基础理论,抓住基本知识点才能理解更深的层面,像一些公式的背诵,只有先熟记才能灵活运用,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可以从教材编写上得出一些结论。从化学反应速率和方向及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等方面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核心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方法;体现注重科学性,突出新思想、新内容可以从引入“化学平衡常数”中看出,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针对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限度与化学平衡常数等概念体现出将定性与定量、现象与本质有机统一。也重视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关注核心知识与stse内容的整合。很多学生为学好化学找各种课外练习训练,往往忽视课本知识点的把握,这对他们的化学学习毫无帮助,通过正确的方法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一、有效运用题海战术巩固基础理论

高中的课程安排已经使化学单独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每一节内容后面都有相应的作业,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内容,这些习题都是以这节内容为基础的最简单的知识点概括,能让学生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基本理论及运用方法,这些内容需要结合课上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正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巩固基本知识之后加以活用。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堂作业是从新学知识点的基础部分入手,逐步拓宽知识点范围,拓展学生思维,这一部分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掌握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基本情况,整理思路,利用习题课讲解的时间,再对学生易错或模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还有一种抽查的方式就是以考试的形式对整章进行检测,了解学生有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章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分数形式提醒学生自己之前还有哪个知识点没掌握。

二、运用简单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

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得坚固,建筑才能屹立不倒,化学的学习也是如此,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相关的化学概念和思维。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适应这一发展而进行革新,纯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会导致上课易开小差。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很多实验包含其中,老师可以演练一些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比如,在上有关氯气性质的课时,可以进行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这个实验,取少量待测试液放入试管中,取少量HNO3溶液滴入试管,将少量AgNO3滴入试管中振荡,若有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氯离子。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的演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这一实验教授学生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相关性质以及证明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的发展。高中课程紧张,无法像初中那样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验课去实验室进行操作,因此,老师要积极进行化学实验的准备,让学生从老师的演练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三、教学课堂模式生活化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从课本上看出,探讨的大部分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与生活相关的部分更能体现出实际性,学生也愿意学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要求改变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老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归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对老师布置的题目进行自主讨论,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师来弄懂知识点进行解答,老师也可以在一旁协助指导学生,利用奖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化学课程难易结合,这就要求老师着重对难以理解的部分知识点进行详讲,一些简单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了解,再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就可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相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就化学这一课来讲,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化学这门课是包含在科学里进行总的学习,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有很多的衔接点,在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高中的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懂得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还要通过基础理论拓展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意味着有关化学的习题,由于化学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只要你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就会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都充斥着化学原理,像那些伟大的发明都是源于细小的发现。因此,化学源于生活,学好化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化学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