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投资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投资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投资分析

篇1

近几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领域的投资逐年增长。在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断加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开发时,建议从公司内部管理、尽职调查、交易架构、整合重组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以完成投资目的、降低投资成本、有效风险防控。

一、公司内部成立项目组

矿业并购涉及面广、耗时长,风险控制应当从项目选定甚至是日常管理工作开始做起。因此必须成立项目组,并由公司副总经理级别以上领导当任组长,下设综合组、地质组、技术组、法律组、财务组、商务组等,明确各自责任,形成对外与内部工作流程。如与目标公司对接,项目资料接收,由综合组负责,同时开设资料服务器,建立资料库,资料共享。

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一项复杂而有艰巨的工作,应与有经验、合格的中介机构密切配合,事先制定出有针对性方案、列出调查提纲和问题,要全过程参与其中,通过尽职调查来研究并确定项目问题的大小、性质,上报给公司决策层。

首先,对目标公司的目的、实力、资信等状况必须有适当的了解,然后开展财务、法律、资源等尽职调查工作,尽职调查做的彻底、全面、客观、准确,就会给正确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外矿业并购尽职调查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如下:

2.1 资源调查

2.1.1 验证资源量、储量、品位、回收率等指标

通常国外公司有意识的增大储量、提高品位、回收率、减少有害杂质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和项目估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通过专业矿业公司派出有经验的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的专家到现场实地查看目标公司做的地质工作、岩心库,通过打一定数量的验证孔取样化验等手段,验证上述指标。

2.1.2 考察和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等硬件设施

开发矿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缺一不可,如道路、电、水、通讯、车站、码头等设施。在进行可研及对项目估值时要把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价。

2.2 目标企业资产及资格调查

目标企业的资产、尤其是资产中的矿业权部分必须严格审查。目标企业各项资产的真实性、是否设定质押抵押、是否涉及诉讼仲裁,以及企业的税费缴纳状况、对外负债状况等,需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矿业权的“合法有效性”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但必须同时给予重视的是目标矿业权的矿产种类、地域范围、期限、延期和审批等事项;以及目标企业在其他与生产相关的安全、环保、土地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拥有相关证照和权利等。

除了目标企业的生产资格,交易资格也必须足够重视。交易是否已经履行了必需的内部决策程序、是否获得了有权部门的批准、甚至是否履行了应当的披露程序,是并购双方都必须关注的、关系到交易有效性的问题。

2.3 所在国法律法规、政策调查

必须尊重和遵守目标所在国《矿业法》、《土地法》、《环境法》、《劳工法》及相关税收等法律法规,它们对交易条件(包括交易主体资格、交易模式、交易场所以及交易程序等)的规定、对生产营运条件(包括企业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以及劳工福利水平等)的规定,和对在矿业领域影响甚大的税收标准的规定、对资源进出口的限制性规定等都是不可违背的。

各国《矿业法》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立、取得、流转、有效期、股份限制都有不同规定。有的国家对矿权实行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是许可证加合同管理,规定每年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和投资额,如果不能按规定投入轻者是罚款、重者吊销矿权,因此,尽职调查必须对目标国矿业法律的相关问题进行准确把握。

《土地法》,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私有财产被写入宪法,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对于土地的性质、取得、使用和转让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矿业用地涉及到原住民问题时,应尤须重视。

另外,国外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特殊政策和地方惯例等事项必须足够重视,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良好的接洽、没有很好的把握当地的需求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或进行相应的规划,并购可能很难获得实质的推进。

2.4 “环境”调查

“环境风险”,是并购中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风险,主要指软件环境:如项目所在地的宗教及文化、风俗习惯、劳工状况、社区关系等。这些可能不是一场并购中的核心要素,但其对并购完成后项目的推进,对并购目的的实现,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必须进行PR(公关关系)与当地政府、媒体、居民等良好沟通,融为一体。

2.5 税收与外汇管制

与开发海外矿业项目有关的税费、费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权利金等。有的国家对矿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限制,有的国家对外汇汇出有限制、有的国家对红利返回母国征收较高的红利税,目的国的税、费对矿业项目的并购、开发、运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尽职调查时都要搞清楚,设计合理的交易架构。

三、交易方案的设计

交易方案的设计是并购中最核心的一环。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要做出一系列的选择:

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不论是资产并购还是股权并购,投资的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建议不要过分追求绝对控股权,一是投资大,二是导致被并购方所在国家产生政治猜忌,而应该以取得矿产资源的销售权为主,获得资源保障。

项目定价:在项目质量、软硬件环境状况、税费标准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项目定价”以及后期项目推进的建设方案和资金投入方案;

决定要采取的融资方案和项目价款的支付方式;决定是否要先行协调当地的劳工关系;决定是否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法规、政策变化会造成的利益变动写入协议,从而约定届时另行分配的利益格局;以及决定是否把尽职调查材料清单作为协议的附件等;最终确定的交易方案将会是双方在各自所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博弈的结果。

四、并购后的整合重组

1、思维与文化

海外的资本投入和经营管理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重点,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以当地人能够接受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处理劳资关系,搞好政府公关,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以国际化的思维去审视矿业并购,尊重对方、平等互利,以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往、谈判及并购整合,才能使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避免因思维的差异而失败。

2、营运风险

矿业并购时双方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达成交易协议,却忽视了并购后矿产项目的实施和企业运营的开展,没有考虑合作后的项目开发费用。取得股权或者资产权益只是第一步,实现矿产资源的生产、利用和贸易才是并购的最终目的,所以并购后运作资金的保证,企业财务、人员、甚至文化的整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海外矿业并购新趋势

资源国家主义,即政府宣布对国家资源拥有更大控制权,公司被要求或有义务披露其在资源项目上对政府支付的金额。资源国家主义的实现形式:

1、冲突,使用军事干预来保证或保护自然资源的安全;

2、征用,通过资产国有化有偿或无偿的征用私人投资者的股份;

3、许可证,使用许可证和管制规则来控制勘探资源的权力从而最大化政府的利益;

4、税收及特权使用费,使用税收系统以及特权使用费来占用采掘和销售的中更多的利润;

篇2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地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投资效益。职业安全卫生模型反映了安全投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图1所示)

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之和为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其中预防费用即为安全投资。事故费用是预防费用的减函数。对于不同安全等级,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孰大孰小及相差的程度不同。职业安全卫生费用模型反映了预防费用(投资)、事故费用、总费用与企业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点M相当于最小费用,为最佳投资点。曲线P(S)、C(S)、和T(S)分别代表预防费用、事故费用和总费用是关于安全度S的函数。其中:T(S)=P(S)+C(S)

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即对应于S点,费用最小。

二、安全投资各利益主体利益分析

由于安全投资的特殊性,其主要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社会)、企业和从业人员(劳动者)。

1.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企业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它必须考虑利润。即使决策者能够认识到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的不合理的投资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也会大大挫伤决策者的投资意愿。由图1可知,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由事故费用C(S)和预防费用P(S)决定。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事故费用C(S)或预防费用P(S)来实现总费用T(S)的降低。

(1)设P(S)一定,令C’(S)<C(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生产力一定时,企业安全投资能力一定,即可认为P(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C(S)决定。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话,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C(S)的降低企业安全度将降低。(图2所示)

事实上,企业通过事故费用转移和拒不承担事故费用的方式来算实现事故费用C(S)的降低,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事故费用的转移表现为,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把事故费用转移给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拒不承担事故费用表现为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在与政府和劳动者的利益博弈中降低事故赔偿费用或通过各种手段拒不赔偿等,即企业把事故损失转移给社会或劳动者及其家庭。

(2)设C(S)一定,令P(S)>P’(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事故费用C(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P(S)决定。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P(S)的降低而企业安全度将提高。(图3所示)

事实上,由于安全投资能力受限于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通常只有当企业在无法通过费用转移等手段降低事故费用C(S)的时候才会乐忠于通过提高安全投资能力、优化安全投资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2.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问题。事实表明,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社会整体承担的事故费用应该是指事故造成的社会上所有资源损失,包括物质财富、人力资源以及声誉等无形资源。笔者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定的。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只能在保证安全投资总量不低于最佳投资点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方面,政府从宏观调控角度,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和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全社会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强调的是对全局的调控力度。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安全生产政策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审查批准、验收或者依法对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行政管理、法律约束等各种手段保证安全投资的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3.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

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切身利益,即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安全投资越多越好。

三、利益博弈分析

1.企业与劳动者间的利益博弈

与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权利不断膨胀。长期处于国家和政府“关怀”之下的普通劳动者一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受到侵害,有的甚至威胁到劳动者生命安全。其原因表现为:

(1)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导致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市场里,资本是稀缺资源。在劳资利益博弈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就是:在资本稀缺情况下,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凭借所拥有的资本“比较优势”,在劳动力交易活动中谋求决定地位。从业人员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面对企业的种种(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

(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另外,企业领导利用其权力优势和信息优势,为了政绩置国家与工人的利益于不顾。我们看到的是,某些企业领导升官发财与国家、工人利益受损形成鲜明对比。

(3)劳动者素质低下。由于我国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知法、懂法者不多,在这三方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由于各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的力量过弱,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无法或不能充分地在政府的利益决策中得到体现,结果就是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弱者变得更弱,自身利益愈发受损。

(4)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贯彻不力,致使侵害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对公然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情也视而不见。另外,腐败诱发和加剧了劳动安全问题。事实表明,许多重大安全事故中都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由此可见,在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占绝对优势的资本方显然缺乏提高劳动者待遇的原动力,甚至会不余余力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将会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有动机、有条件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事故赔偿费用,甚至是不赔偿,从而降低事故费用C(S),事故费用C(S)处于扭曲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劳动法》然而却长期存在劳工保护困境的根源。

2.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由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中企业已占据了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滥用市场权力,在追求高利润的时候以牺牲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及其他权益为代价,无视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营利性与公共性失衡),最终导致企业赚钱而劳动者和社会为事故买单的局面。此时应该发挥政府的管制职能,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就决定了整个利益博弈局势最终状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博弈,如果非理性、非效率、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则从业人员的利益将受到极大侵害,这在博弈一方属于绝对弱势群体时很容易受到损害。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从业人员采取合作博弈,且建立在理性、效率、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则将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使三方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中,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发展目标将三方连结在一起。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非理性膨胀和社会职能的相对弱化,导致了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不力。甚至,有些时候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和GDP增长的原因与企业采取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合作博弈,尤其出现腐败现象的时候,最终导致安全生产状况始终无法扭转的严峻局面。

篇3

一、企业并购的投资分析

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但是并购和一般的投资活动又有很大的差异,并购主要是通过并购后企业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增加股东的价值。投资战略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低买高卖”,对于并购战略而言一样,就是期望所买的企业能“物超所值”。但是,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为什么会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将其卖出,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对该企业的价值估计不一致。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这种估价上的不一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所有的投资者对未来有同样的预期,对风险有同样的偏好。然而现实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及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企业未来增长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基本风险水应不一及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不同。从而影响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所以竞争的不充分性是产生并购的基础。

并购投资主要出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鉴于企业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通过权益性融资和自身产品销售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为其投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资金保障。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急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维持其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以上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如何节省投资过程的时间成为关键,而并购为实现上述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产品销售的高速增长,虽然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但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较高。此时如果企业的财务战略安排不当,即用负债融资进行规模扩张,结果会导致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相应地投资人要求提高其未来的收益预期。如果风险加大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投资人提高的收益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随之降低。此时,该企业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后,通过对该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其总体风险,就能获得由此产生的增加值。

此阶段,如果采用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那么对于目标企业本身来说,收购资金并没有进入企业内部,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没有变化。为了降低其总体风险,收购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入新的权益资本或向其他投资者募集权益资本,使其财务风险下降,进而降低其总体风险。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大了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而且可能破坏了并购企业本身的风险结构,从而降低并购企业的价值。因此,此阶段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增加被并购企业的权益资本,降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以此达到降低其总体风险。尽管对目标企业增资扩股会稀释其每股的权益,但鉴于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对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业绩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被稀释的权益,因此,企业的每股权益不会随之下降。

(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如果不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用负债杠杆来平衡降低的经营风险,结果会使企业的整体价值降低,导致企业股价被低估,从而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该企业后,通过剥离多余的现金,利用负债杠杆强化核心业务的创现能力。由于利用负债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得到平衡,企业的价值随之上升。

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并购相反,如果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并购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反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因为在成熟期,经营风险明显较企业发展阶段低,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加之此阶段利用负债融资获取的资金已经基本满足了其投资的需求。随着企业未来成长的进一步降低,增资扩股流入目标企业的权益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在企业未来的收益预期降低的情况下,必然稀释其每股权益,进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进入,然后调整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结构,将多余的现金通过现金分红或股份回购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利用适度的负债来解决短缺的投资资金需求。此种并购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并购企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提升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企业并购的筹资规划

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筹资结构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在企业并购中,并购资金的安排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资金筹措的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并购的目的不同,并购资金筹措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一)在企业的发展期,经营风险较大,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以降低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并购资金使用负债融资,必然会使并购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负债杠杆带来的收益难以抵消风险加大带来的投资人未来收益预期的上升,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来源主要采取权益资金和利润留存。权益资金的筹集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向资本市场增发股份筹集收购资金;(2)发行可转换债券;(3)和被收购企业的投资者用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并购。

(二)在企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市场对该企业的产品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此阶段,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及提高效率。

鉴于企业的未来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如果在并购中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势必会稀释现有投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此阶段企业的所有投资活动主要是保持目前的收益不下降。同时,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企业采用负债杠杆融资提供了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适度的留存收益和长期负债。企业长期负债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发行企业债券;(2)向金融机构借取。

三、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企业并购可采用现金支付、债券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方式。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并购双方的成本和并购方的企业风险综合考虑。

(一)税负因素

并购公司并购目标公司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证券(普通股、债券)支付,但不同的支付方式税负不同。如果并购方用现金或债券支付,那么目标公司的股东收到现金时要立即纳税,但如果用普通股支付,则目标公司的股东在收到股票时可以免税,直到股票出售后才计算资本收益或损失,按相应的资本收益税率纳税,因此可以获得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好处。

对于并购方而言,税负考虑的是并购时所取得的资产的摊销基础,如果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则并购取得的资产将按其支付价格作为资产的摊销基础。反之,如果并购企业用普通股支付,则并购获得的资产将按资产的原价值进行摊销。资产摊销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由此可见,如果税负是考虑并购支付方式的唯一因素,那么目标企业将喜欢并购企业用股票支付,以达到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目的;而并购企业则更愿意用现金和债券的方式支付,以扩大其并购资产的摊销额,降低未来的税负。然而,出税负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并购的支付方式。

(二)并购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

并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对并购资金的支付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发展期,如果用现金或债券的支付方式,则势必导致其风险的增大,从而降低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因此,并购企业更愿意用股票支付的方式。尽管股票支付方式可能稀释并购企业的每股权益,但在此阶段,并购企业由于其良好的成长前景,会很快弥补被稀释的权益。而在其成熟期,如果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购资金,则由于其未来成长的放缓,结果导致并购企业每股权益被稀释,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并购企业喜欢用现金或债券的方式支付。同时在此阶段,企业本身业务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量和负债杠杆的运用为其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并购资金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Sudarsanam,P.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entice Hall Europe,1998

2、张云亭著:顶级财务总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Finance for Executives: Managing for Value Creation,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Robert S. Kaplan: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 Hall, 1998

个人简介

作者姓名:毛腊梅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学院会计系

出生年月:1970年1月

职称:讲师

篇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2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困境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风险投资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将国际上使用较多的风险投资同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和挑战。

一、SWOT分析方法与风险投资

SWOT分析是为决策情境提供系统方法和支持而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常用工具。SWOT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风险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风险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一定的退出方式获得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处于启动期或发展初期却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并主要着眼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产业。

二、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风险投资

(一)优势分析

1、风险投资具有高收益。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风险投资的对象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风险投资家会慎重选择投资项目,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中小企业一旦受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借助于风险投资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企业会有足够的信心获得较高的收益。风险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后,会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再投入,从而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与其他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不像银行贷款那样贷款手续复杂,按期支付利息和偿付本金;不像租赁融资那样,要以固定的租金支付成为企业的负担;也不像债权融资那样,企业必须如期如数归还。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期限较长,对于企业而言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加重中小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其不要求控股,也不需要任何的担保或者抵押,适合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融资。

3、风险投资属于长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低的权益资本,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它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而是为了高增值和高收益,它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组织营销等各环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通过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改善形象,以利于中小企业保护其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社会地位和信用度。

4、风险投资严格规范并完善中小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风险资本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即“委托”关系,在风险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也即风险资本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管过程。风险投资会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对其所投资的企业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同时,会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求企业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投资者与企业是风险利益共同体,因而风投者会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中小企业改变其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同时为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二)劣势分析

1、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窄。在国外,养老金、银行资本以及各种民间资本是构成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约占风险资本总量的1/3左右。然而,中国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风险资本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与政策性银行贷款,约占风险投资的80%。在我国养老金本身规模小,民间资本受政策限制,商业银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等原因导致风险资本增长缓慢、风险投资率较低,从而制约着我国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2、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数量少、经营规模小、体制不健全、核心技术能力匮乏、技术储备力量不足等很多问题,所以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很大,如果再没有相关的特殊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一般来讲,风险投资者是不愿意进入这样的中小企业的,即使风险资本进入到中小企业,资金的到位率与资金的支配自由度也会很差。

3、风险投资环境较差。首先,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对相关法律要求是很严格的,然而我国风险投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比较落后,还没有与发展风险投资相适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法规等。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专项基金支持,而且也没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其次,从事按投资业务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够完善。另外,没有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无论在主板市场还是在二板市场上市的门槛都很高,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三)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环境与政策的改善。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其次,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风险投资的发展。另外,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正以较快速度增长,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了巨大的筹资空间,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潜力巨大。

2、风险投资的国际化趋势。虽然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却有很广泛的使用。宽松的政策环境,优惠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管理局等政府担保机构的成立,宽松的上市标准,高效灵活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广泛的资金来源,发达的风险投资信托,这些宝贵的风险投资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有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四)威胁分析

1、高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风险投资注定就是高风险性的化身。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是与其投资对象相联系的。而风险的对象则是刚刚起步或还没有起步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实性即风险性。这种风险由于来源于技术风险和市场接纳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的串联组合,因此就表现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高风险性。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中有50%左右是完全失败的,40%是不赚不赔或有微利,只有10%是大获成功,成功率平均只有30%。

2、企业主体自由度降低。从企业控制权及企业经营者受到约束程度,也就是从资金融入方受到融出方的控制及约束程度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它不像传统信贷不介入企业或者项目管理,风险投资中融出方往往参与到企业或者项目的经营管理,并从债权到股权角度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其对主体的制约是最强的。

3、退出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退出环节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最后的部分,要使资本循环得以完成,退出是实现投资目的的唯一途径。然而,我国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以及产权市场不够发达,缺乏交易场所,使得风险投资家难以收回资金。

4、政府主导作用过强。我国风险投资基本上市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风险投资被视为政府行为,并且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其导致的结果是支持风险投资的国家扶持政策长期缺位,民间资金缺乏对中小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风险投资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方法得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SWOT分析表,如表1所示。(表1)

三、发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中小企业应认识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形成独具创意和成长性高的项目,这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前提和关键。另外,企业应该从自身现状和特点出发,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明晰产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等,这样更利于风险投资方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确立投资的信心。

(二)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筹资渠道。继续发挥政府资本作用,虽然政府资本从长远来讲不宜占主导地位,但政府资本可以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市场信心,因此,政府适度以融资担保参股和投资损失补偿、政府采购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加大吸收银行资金涉足风险投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为银行向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提供担保。可以放宽对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投资领域的限制,在保证投资组合安全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比例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另外,鼓励私人资本或者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资金实力雄厚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开办私人风险投资公司,普通居民可以通过购买风险投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风险投资等都是拓宽筹资的良好渠道。

(三)建立和健全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退出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加大风险投资的投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而其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其次是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四)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支持力度。政府应推出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针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风险融资的政策优惠,例如采取税收倾斜政策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减少对其融资的政策性歧视。政府应该委托相关培训机构,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度,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金融、财务、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国在发展风险投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培训机构或者学院,培养具有风险投资专业知识的人才。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快立法进度,推进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提高执法力度。

总之,风险投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特别明显的作用,发展风险投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以政府规范扶持和引导,实现私人、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和特点,不断优化风险投资结构,完善风险投资环境,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孵化器”的功能。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面临的威胁,并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及建议,目的是使中小企业能够继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降低风险,努力利用风险投资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姬梅.发展风险投资业解中小企业创业融资之困[J].会计之友,2005.11.

[2]邹婷.风险投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通讯,2009.5.

篇5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快速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变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企业的活资本形式,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手段。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便捷,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以一种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和人力资本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和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4.竞争人本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要性分析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资本采取的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后两项均是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状况严重。一方面,长期以来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界定的不完全,侧重于物质资本的分析,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判断,在生产要素中只计算人力资源的数量分配,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结果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和人力投资的滞后。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渠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窄,方式单一,以国家投资为主,且投资数量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教育投资。虽然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以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作为教育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物质投资,与物质投资相比较,教育投资的相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强烈竞争,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它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体系,它的投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心灵契约,留住人才;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再次,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前列,以长期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2.强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的前提是人力资本载体—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化会使员工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为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重点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则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再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而匹配合适的培训方法,则是取得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篇6

(一)投资规模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对境外的投资工资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浙江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省。截止2013年底,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551648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呈典型的波浪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7年的60606万美元,到2009年底的123491万美元,增长上比较平缓。然而2009-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幅度明显放大,直接从2009年的12349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008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72%。2010-2012年增幅有所放缓。2012-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又开始猛涨。2013年的对外投资额度达到551648万美元,增幅达到417%。

二、投资分布

2012年新华网的新闻――浙江民企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居全国第一。2010年之后2011年浙江全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度突破21亿美元,再次位居大陆省市第一名。2011年中,浙江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为海外并购且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特点,对外经济合作首次突破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仍然是浙江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数据统计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依旧,浙江省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429,对外直接投资中中方投资额达到了4603亿美元,同比下降479%。其中,实际投资额2997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为24973亿美元。

在2014年从投资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达14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投资国家为六十多个,其中投资排名第一的是亚洲,在2014年408家企业投资当中有188家,估计46%投资在亚洲;投资金融排名第二的是美洲,为总数的29%;排名第三的是欧洲,为总数的13%;另外2014投资大洋洲的企业为18家,非洲为30家。总体来说,亚洲至今仍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重点区域,非洲地区是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一个区域。从企业投资最多的地区与国家来看,亚洲地区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在香港地区,2014年在香港投资的企业达到了105家,紧随其后在美国的投资企业为89家,其他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新加坡的投资企业也在10家以上。

从投资的行业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行业的分布在总体上比较一致。由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为劳动力的成本,这样的动机诱发了很多浙江民营企业会选择越南、老挝这样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目标。但是与其他对外投资发达省份比较而不同的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业中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在信息传输、计算机以及软件、科学研究、金融服务等普遍投资比重偏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都比发的国家地区要低,一方面说明了浙江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有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主体和目标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篇7

一、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也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而日益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市场之一,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的扩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投资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上无可比拟的庞大市场规模,受到各国投资者的青睐。

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以来,在经济、文化、社会、体育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有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在经贸合作领域,更是来往密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公布数据,2010年中韩两国贸易额达到2071.7亿美元,较2009年相比增长32.6%。从1992年至今,除2009年因为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造成贸易总额负增长之外,一直处在上升的势头。

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市场更为开放,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加上韩国的企业为了回避关税与非关税的壁垒,在预见到中国的社会安定、政策的稳定完善、较高的市场回报率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之下,也逐步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尤其对韩国的中小企业来讲,广阔的市场、相对宽松的政策、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几近于无的劳资纠纷,这些都是韩国国内所不具备的优势。即便是这样,韩国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经营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同时,中方也应该摸清目前韩国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的情况并且认真对待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便在将来的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减少摩擦,获得更多的收益。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于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大韩商工会议所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国贸易协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的各种统计资料,并且参考了最近发表的韩国相关学术论文的有关内容分析整理而成。

二、韩国国内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扶持与鼓励措施

在韩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韩国的大企业具有很高的主导地位。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如何发挥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如何让社会平衡发展,是政府和商界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韩国政府不仅在法律上设立了防止大企业形成垄断的《反垄断法》,同时在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中小企业以支持,政府成立了专项基金用于补贴中小企业的创新费用,并且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减免。

但是尽管有着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因为韩国的资源和国内市场非常的有限,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很多企业都走出了国门。大企业凭借本身雄厚的资金,有能力在其他国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市场情况。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为此,韩国政府组织调动很多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实施企业走出国门的国家经济战略。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大韩投资振兴公社(简称KORTA)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能。

大韩投资振兴公社成立于196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球72个国家设立了99个贸易馆,专门负责收集海外市场的信息,进行海外人才的招募,对中小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进行支援并且帮助他们解读当地的法律法规,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一些比较小而且繁琐的企业产品出口过程中的手续问题都能够得到帮助。当然大韩投资振兴公社也起到了外国企业了解韩国经济环境的中间沟通作用。

三、韩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投资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2011年4月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韩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虽多,但投资金额并不大,而且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要投资领域。中韩建交的1992年~2010年11月,在中国投资的的项目数量,占韩国同期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5.7%,同时,在中国的投资金额的百分比也占到了50.12%。并且除了2000年韩国在中国的投资比例一直高于在海外其他地方的投资率。投资的项目数和投资的金额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在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数占85.2%,投资金额占83.5%。在投资的所有制造业当中,包括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也包括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如:金属配件加工、石油化工等,还包括比例较小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限制力度的减弱,韩国的网络运营商、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性质的小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方式主要为外商独资的形式,这与其他国家的投资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在投资的案例当中,小规模的投资占大多数的原因。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得出在投资的结构当中,中小企业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地位。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仍然会是韩国中小企业投资的热门行业。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韩国在技术方面占优的行业在未来会更多的被重视。事实上,这些行业虽然看似技术比较密集,但是在加工环节,劳动密集的程度还是很高的。而在当今及今后韩国投资相对较少并且前景黯淡的行业最主要由以下三类构成:首先是电力、煤气、热能、自来水等国有经济占主导,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垄断行业;其次采矿选矿业,包括金属非金属,以及煤炭等资本产出率低,赋税水平高的行业;第三是金属冶炼、软硬饮料等市场已经饱和的行业。

韩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地区选择比较集中。投资集中的地区有,山东占41%,辽宁占14.8%,天津占11.52%,江苏占10.84%,吉林占10%;之所以韩国在这几个地区有比较集中的投资包括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在地缘优势上讲,山东、辽宁距离韩国比较近,对韩贸易,以及吸引韩国的投资比较方便。其次在民族习惯以及交往的密切程度上来说,辽宁、吉林本地有着一定数量的朝鲜族人口,与韩国的民间联系较频繁,边贸,以及吸引对方投资的障碍较少。这几个地区还有着共同的特点,包括,拥有便利的港口设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成熟的技术工人队伍、广阔的本地市场等等。

近期,韩国中小企业在选择对中国投资的地点时,因为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和地方经济的原因,目光渐渐开始向广州、深圳等南部沿海地区和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地区转移。另外,由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与之相关联的中国大陆中西部的四川、甘肃、安徽等省份,则有可能更多的吸引韩国的农林业、服务业、餐饮旅游住宿业、通信、建设等行业的投资参与地方的建设。

来中国投资的韩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动机已经从最初的看重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渐渐向关注市场的健康有序均衡发展,根据地方的基础建设水平、收入水平、市场特征、劳动力构成、产业构成等方面合理并有远见的投资系统理念转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可以说是工资水平在逐年上涨,加上人民币汇价一直存在上涨的势头,单纯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中国已经渐渐消退。中国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设计理念也在逐渐与世界水平接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韩国投资企业的投资动机在发生变化。但就目前来说,韩国中小企业对中国投资动机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

四、韩国中小企业在中国投资所面临的困难

篇8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65-02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自身条件不符合传统融资渠道的要求。如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信誉不良、担保品较少、偿还能力有限,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或其他投资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或股票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

一、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是指对一切开拓性、创造性经济活动的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一般是指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蕴藏着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投资周期长,一般为三至七年;第二,除资金投入外,投资者还向投资对象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第三,投资者通过对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活动获取投资回报[1]。

风险投资的对象中有着中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技术、高增长的创业型中小企业。作为一种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解决了高科技产业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虽然发展风险投资并不能完全解决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是通过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资金配置、使用、监管的机制,做到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目标的有机结合,通过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率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与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风险投资的特点、投资对象和投资规模决定了这种投资制度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有着天然的联系。风险投资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像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彼此无法分离。关注获得高额资本利润使得风险投资自然将目光转向小型的高成长企业,而获得资本利润的动力则自然要求风险投资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并占有大部分股权。风险投资对高成长中小企业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有较强的亲和力,其原因是: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资本方式进入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收益对称的问题。市场经济中,高风险必然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必然对应低收益。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银行信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而中小企业抵押品价值较低,一旦企业破产倒闭,受损的主要是银行;而如果中小企业获得成功,债权资本只能获得固定利息,而创业者获取了大量的资本利润。因此银行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取的收益的是不对称的。这也是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风险投资通常采取权益性资本进入,如果企业发展得好,市场就会以股权资本价格上涨反映出来。在理论上股票价格是投资者未来收益的贴现,这种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没有上限的,这给权益资本投入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获利空间,能有效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

2.风险投资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家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在资金融通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而风险投资在机制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

从银行融资来看,银行信贷中的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短期内是无法克服的。这其中既包括了信贷合约签订前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而隐瞒不利信息的“逆向选择”行为,也包括了企业在合约签订后无视或损害银行利益的“道德风险”。信贷资金的债权性质使得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足够的技能来评估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也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培养优秀企业[2]。

同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由于风险资本家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能起到良好激励与约束作用的融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并更好地将二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风险投资机制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最大区别在于,风险投资在投资完成后还直接参与了被投资企业的运作,能对企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管理和咨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风险投资在运作机制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1)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分享股权,目标一致。风险投资机制中风险投资家被给予 20%左右的投资成功后的利润分成,激励机制十分明确、直接。而且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管理层也有足够的激励,如股权、认购权和红股,使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同企业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只有在企业创造了价值并变现后才能最终实现,从而将企业管理层的未来收益与其努力程度紧密联系起来,并使企业管理层和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趋于一致,这就大大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2)风险企业的董事会由名义上为非执行董事的风险投资家领导,通常由其担任董事会主席,从而可以帮助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供应商和主要客户打交道、寻找企业所需的人才、协助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降职、辞退等行政手段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直接监控,以此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人风险。而且由于风险投资的期限通常为三至七年,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长期合作,信息交流充分,对企业的发展过程有足够了解,这也有利于风险投资家在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监督控制。(3)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是分阶段地投入而不是一次性投入项目所需的资金,甚至可以在企业经营不好的状况下放弃投资,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从而在机制上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制约,激励其节约使用资金,有效控制了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3.权益性风险投资使风险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风险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因而,在任何一个时期,资金供给中断或是供给不足,都会导致风险企业前功尽弃。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稳定持久的资金来源。若企业发展状况令人满意,风险投资家会追加投入资金;若因种种原因,风险投资家不能提供资金,或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追加资金时,他为了保障自己原先所投入的权益资金的利益,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发展良好的风险企业仅因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夭亡。他必然会利用自己在风险投资业中的关系,替风险企业寻到新的愿意注入资金的风险投资家,从而为风险企业疏通资金渠道[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并不简单地就是以资金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投资发挥了主办银行制所不具有的便于对企业进行监控的优点,使融资标准保持在业绩良好的基础上[4]。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关于风险资本的探索,但是多年来,中国风险资本发展缓慢,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风险投资所必需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专业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必须克服保守与控股的心态,走出“内部人控制”的误区来面对风险投资人的考验。企业要学会运用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学会与风险投资机构打交道,相互磨合和沟通,说服其对自己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支持。此外需要为风险投资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要尽快制定、颁布《风险投资法》,以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项目选择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推动风险投资健康发展,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2.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从所投资的高科技项目中获得超额利润,这需要及时将其转让出去,再用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上,实现利润的滚动增长。而中国目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创业板市场,这是最有吸引力的退出渠道。此外, 发展兼并、收购市场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退出途径。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务。参考国际经验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协会、科技评级体系、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信用担保公司等。风险投资协会主要发挥行业自律和会员间信息交流的作用;科技评级体系主要是对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独创性、进入壁垒以及市场前景的考核、评定;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主要对高科技企业中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价,估量的中介机构,它的结果可作为资本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多少的依据,信用担保机构有分散风险和信用扩张的效应[5]。

参考文献:

[1]俞自由.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0-144.

[2]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2):74-76.

篇9

,有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制定了“投资经理项目跟投”制度。即当投资公司决定对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投资时,公司要求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按照投资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投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有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则不能直接成为所投项目企业的股东,这时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所拥有的股权往往由投资公司托管,即“股权代持”。由于是代持,该股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不因投资经理离开风险投资公司而丧失,并可随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时一起退出。但退出后,投资经理所获取的收入必须抵扣了投资经理所应分担、补偿的费用或损失。

笔者认为,代持股份在投资期间内的投资财务的一般核算应并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的核算,因此,股权代持业务的特殊会计处理分为:股权代持款的收到和退还;代持股份现金分红的收到和发放。

1、股权代持款项的收到和退还当收到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的项目委托投资款时,公司可借记“现金”,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

投资公司卖出被投资企业股份(包括代持的股份)时,借记“银行存款”,按已提的该项投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X项目公司”,贷记“长期股权投资———X项目公司”的帐面余额,并按持股比例对借贷差额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若投资经理及其小组成员需要分摊或补偿费用发生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公司把代持股份本金及收益支付给投资经理极其小组成员时,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本金)”,借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贷记“现金”,并对投资收益部分个人所得税额贷记“应交税金———个人所得税”。

2、股权代持的现金分红款的收到和发放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并按持股比例在代持股权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权之间进行分配,贷记“投资收益”,贷记“其他应付款———XXX(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公司收到被投企业的现金分红(包括代持股权的现金分红)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篇10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去审视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要将其重点放在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上,以此来获得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这将是实现企业全面,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对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来说,重视对于人才资本的投资,将会是国有企业实现自身实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强化的过程。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这样的窘境下,想实现企业的长久性质的决策,就形成了矛盾体。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去探索与发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现在的发展困境。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与特点

所谓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人们在人力健康,人力教育,人力培训方面涉及的开支,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工作素质等,由此基础上产生的资本投入,就是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上。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一,依赖性,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象时无形的,例如知识,技能,健康都严重依赖于主体,是难以实现分割的,至到主体的生来病死为止;其二,可变性,人力资本的价值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多数是在很多的投资下的结果。在主观意义上的自我学习将会使得那种价值量不断增加,也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其三,外在性,在理论上来看,人力资本具备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首先其自身技能知识的提高改善了自己的经济条件,还作用于外在的社会生产效率上。其四,可投资性,一旦主体具备一定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促进其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有利于其实现更大方向的发展。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越多,其价值就越大。

二、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出现的问题

以归因视角去审视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我们要基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然后集合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视,由此我们总结和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认识不清

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很多企业中,所谓的职工培训只是作为民主管理中的象征性措施,一些原本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职工教育机构也相继被撤。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认识不清,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目前所谓的竞争力就是人才之间的较量,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于专业化人才的人力投资将会使得企业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由此将在未来的实际竞争中败北。

2.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对于部分国有企业来讲,其在主观上已经开始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其在投资管理上缺乏经验,难以建立符合时代经济形势的管理制度,缺乏统筹规划的意识,使得人力资本的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再加上国有企业的部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其对于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式认识不清,难以有效的融进这样的人力资本管理工作中去。

3.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现象严重

国有企业误以为积极开展人力资本投资就是花重金去聘请高学历的人才,在不结合自身需要的前提下,以人才来支撑其企业的管理,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大,闲置人才比比皆是,由此造成的浪费是很大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意义。

4.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效率低

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收益效率的考核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在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的收益不能有效的反映人力资本的投资实况,人力资本的收益效率呈现出低水平的特点。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人力资本的投资,人才这样的投资没有什么效果,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三、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出现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展开各方面的措施,从而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其一,坚持以人为伴,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于此方面要不断构建人力资本投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制度化的建设去完善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人力资本的投资,争取做到企业自身发展与人才自身技能提高的相互融合;积极构建以学习为主的组织机构,以建立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队伍为目的。其二,实施人才流动的制度化管理,切实保证企业利益不受威胁。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才以及企业两者的权益;积极引进信用机制,去考核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三,保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经费。建立健全企业发展教育基金会,实现专款专用,保证员工对于其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四、结语

我们知道,21世纪是竞争的年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未来企业之间的胜败都取决于人才。总结实践发现,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出现了很多的不足,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再重视对于人才资本的关注。应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事积极探索,实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科学有效管理。从而保证我国国有企业的人才储备充足,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12)

[2]聂五宏,毕彩霞.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汽车行业的证券投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6日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2010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扩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大好,对于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作为汽车行业,在宏观经济的推动下,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下降说明经济萧条,民众购买力下降。大幅上涨预示通货膨胀,国家就会紧缩银根。大量信贷就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以刺激经济复苏。市场上钱少自然会流向生活必需品,股市低迷;流通充裕就会流向经济领域以求增值,股市首当其冲。所以,CPI适度上涨有益于股市、经济发展。

我国的CPI指数是在一个稳定的适度的上涨过程中,可以预见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出现变化,到2013年,购房、买车、医疗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由此,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助力。

(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食品以外的物品上的消费能力逐年增长,城镇居民是汽车行业的消费主力,他们掌握的“闲钱”的增多会增加购买汽车的可能性,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着一定助力。

二、行业分析

(一)汽车行业周期性分析

1、定性分析。当前,我国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汽车行业规模较大。但是,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2、定量分析。(图1、图2、图3)

图片解析:汽车总体销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片解析: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投资增速逐渐回归理性,汽车行业投资仍然增长。2013年1~3月,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361.04亿元,同比增长15.3%。

图片解析:从图3可以看出,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迅猛,而利润涨势却相对平稳,收入很高,利润很低,产业增速较快,产出效果不佳。

小结:汽车产品属于耐用品,汽车行业属于制造业行业,是具有收入弹性的产业,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该行业的发展状态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从上面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销量都有显著提高,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很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产业的投资规模、产出增长率都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利润的获得相对不多。因此,把我国汽车行业归属于处于成长期。一个成长期的行业在未来会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二)行业政策分析

1、国家政策。能从这些年政策的颁布看出国家逐渐放宽对低油耗汽车的限制,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提倡。油价的上涨,石油能源的枯竭,PM2.5指标的超标,国家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控制上正在逐步施压。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解析上能看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对小排量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实施补贴政策,预计2013年节能车补贴政策将继续调整,新补贴的门槛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升级。

2、地方政策。1994年上海开始控制车牌,2011年北京车牌开始摇号,2012年广州开始限购。面对中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限购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北、上、广、贵阳等城市的带动下,2012年9月份,深圳传出将要限购的传言。随即,深圳市交警局声称,至少年内(即2012年)不会研究限牌限购或单双号。2012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或超过200万辆,其日均上牌量在900辆,已经超过道路承载量。针对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以后各大城市对汽车的限购政策,限行政策也会相继推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行业前景分析

1、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呈现一个平稳的上升态势,也就是国家有钱,人民富裕。这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经济的强势,会带动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改变了消费格局,增加了汽车这一耐用品的消费比例,未来的汽车市场颇具潜力。

2、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这一时期会有大量厂商介入,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处于成长期的汽车行业利润快速成长,其证券价格也呈现快速上扬趋势。

3、从行业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汽车行业有着明显的扶持倾向。这一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助力这一行业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能源危机、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国家在助推这一行业的同时,政策上会慢慢暂缓耗油型汽车的支持力度,转而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

篇12

1引言

投资决策是企业运用最完整的一套理论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案形成可行性的决策分析。企业的投资和决策,在企业的发展中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为企业的项目发展带来重大突破、企业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需要相应合理的决策方法,来推动企业的进步。这些方法的诞生,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具有革命性的作用。要提出科学性的规划,来完善企业的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扩大生产,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投资活动。不断拓宽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实力。如果投资决策失误的话,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投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因此在企业投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

2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因素

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帮企业提出合理的决策和建议。

2.1总体经济的状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经济的变化,总体经济的状况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原因。在企业投资发展中,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收益,就不会存在风险率。因此对于企业资金需求和供给,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发展变化。如果投资的成本过高,就会导致后面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到企业的财产安全,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2.2资本市场的环境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投资会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来投资,这些的发行方可以通过购买证券,来提供投资的机会。中国证券的风险大了,企业的收益也会上升,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好,价格稳定,那么它们的收益就会相对降低,而企业的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2.3融资决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融资决策影响着企业的收益,会为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不仅仅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而产生的,如果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变化,就会导致企业的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的行政风险和财务风险大部分都是由普通的收益率变化引起的,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财务风险的增加和减少会影响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成本的变化。

2.4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变化,投资风险会受到了市场的变化影响。如果企业的投资,不能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收益或者是获得了不够成本投资的收益,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利润,那么企业在投资就会意味着投资失败的风险。而投资失败的企业会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容易在发展中面临破产的风险。

3企业投资决策分析的工具

3.1财务信息

企业无论进行任何投资,都需要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要拥有一定的财务数据,明确财务的安排,将资金合理的分配。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使用净现值法,完善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的管理的基础,因此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于财务的基础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符合企业的发展。

3.2配备相应的财务人员

在企业进行决策时,需要有相应的财务人员进行资金的管理和资金的完善。财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决定着企业投资决策的关键。因此在分析企业决策方法的同时,一定要加深对于企业专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提升,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加以培训,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4投资决策的方法

4.1净现值法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要明确企业实施项目之后现金的流量。按照企业自身的收益率为基础,原有的投资现值,投资之后剩下的余额,就是满足企业投资的净现值。在采用净现值法进行企业决策分析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企业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要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资方案。明确投资的目标,再投资开展过程中,要让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选择投资时要尽可能地满足投资的要求。如果投资中存在一些缺陷或者意外的现象,要及时地对于投资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不同的投资方案,净现值的数据不一样,收益也不同,因此要进行直观的投资方法分析,明确投资方案之间的可比性。

4.2静态分析法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采取静态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投资决策,但是静态分析法中有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法这两种方法。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运行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说,回收期法是投资人对于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支出,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它反映出来了投资中会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强。而且回收期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项目来说,并不利于项目的发展,因为它的回收周期长,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回收期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时间的观念。在财务管理时,时间的观念非常重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今天的一块钱和明天的一块钱的价值是不同的。如果今天的一块钱在一定的情况下,他明天可能会多收益几分钱,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现金流量是不同的。会计收益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金流量的周期太长,投资人鼠目寸光的现象出现,忽视了回收之后价格的影响,而且在投资过程中容易使投资者放弃,期间长,项目大的项目。而相反,计收益率的方法不仅仅体现出了收益成本的配比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比较符合人们的心理,计算过程中也较为简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成本的配比具有明确的分析,但是在未来会计利润的时间价值和原始投资是具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如果不符合实际的情况,那么评价就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4.3内含报酬率法

为了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投资的投资方案和形成的相应收益。因此有些企业在投资分析决策的过程中,通常使用内含报酬率法来进行分析。虽然仅限值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但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可是内含报酬率法可以改善,仅限值法中的缺陷。内含报酬率法可以在投资决策的相应年限之内,不会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但是会保证企业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如果项目投资人进行投资过程中不仅仅没有盈利。而且还会导致发生损失,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内含报酬率的使用效率就会大于贴现率使用效率。因此我们在内涵报酬率计算时,通常要提高贴现率对于企业方案管理中的测试。

4.4期权评价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期权评价法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假设,比如说对于未来的现金的预测并不是完全准确的,而且在未来现金流量发生时,也许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动。对于项目的投资有可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会取得相应的收益。但是如果一旦推迟,就有可能造成相应的损失。项目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按照原先的设定来进行项目的发展,不能中途退出。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中含有的风险性很大,而且如果运用现今的流量波动来加大对于投资的方法,那么对于投资者和实际情况的决策存在很多的问题。实物期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投资的决策具有相应的权利,而且采用期权的评论法是极其有价值的,因为对于未来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而且投资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这样存在投资的结果取得的收益的概率就是很大。因此在形成期权评价法的同时,如果存在了坏的结果,那么投资者应该及时避免投入太多的损失。常见的实物期权有扩张期权、选择期权等,我们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决策的时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时机是取得收益的最好保障。股票扩张期权和股票期权较为相似,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股票的未来价格影响着股票的执行价格。实物期权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的难度,这种期权的平息方法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运用,并且运用的较为广泛。

5结语

期权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决策的成功率,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企业会从原先的管理模式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管理的技术成本,可以通过持续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衡量。站在企业的理财角度上来看,企业的投资的效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合理地开展企业的投资决策,一步走不好,瞬息万变的市场就容易将企业淘汰。

参考文献

篇13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将一定的资金或者资源投入某项事业,以获得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直接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形成实物资产的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企业资产,直接进行或参与资产的经营管理。间接投资则是用于购买各种证券形成金融资产的投资。本文指的是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项目投资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进行投资建设,且形成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项目投资一般都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一旦失误,将给投资主体造成莫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对项目投资的决策过程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将对项目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投资的风险进行探讨。

一、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也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现阶段我国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投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投资者只有全面掌握投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效确定调控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不完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则会使得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这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最优投资方案的选择,从而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甚至失败。

(二)投资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较低

企业对投资决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是造成项目管理与决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决策层往往缺乏财务、投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对决策的过程和环节也缺乏认识,往往导致决策失误。此外,由于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项目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投资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较高,使得投资失败的风险增加。

二、项目投资决策的风险控制

(一)投资环境的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企业只有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否则主观片面的决策往往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2、行业环境分析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萌芽、成长到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市场前景良好,利润增长较快,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结构相对成熟、健全,因此成熟期的行业是投资者应予以关注的。

3、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还应关注行业的竞争程度

一般而言,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就越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决定权就越小,企业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就越大,投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垄断性越高的行业,企业的利润与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话语权和政府的管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二)项目投资要符合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盈利水平,是企业项目投资的准绳。项目投资须在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应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利润目标。如果项目投资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可以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追加投资。若所投资的项目有悖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即使该项投资能够暂时获利,也可能由于缺少长期资源的支撑而最终导致失败。

(三)确定合理的项目投资规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