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篇1

课题名称:河北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选择研究(编号:SZ12203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7日

一、民营中小企业对河北省经济的贡献

自2012年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约233万个,同比增长7.5%;其中民营企业24.3万个,同比增长10%;从业人员1,798万人,其中民营企业从业人员830万人;预计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累计实现增加值约达到7,600亿元,民营企业法人单位规模效益实现稳步增长,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良好势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1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303.2亿元,同比增长29.6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2.03%,首次突破60%。可见,在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全民创业等多项措施配合下,河北省民营经济取得良好的进展。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河北省当前稳定的、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国际方面看,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更加明显,不稳定性增强,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从国内方面看,出口、消费、投资等相关数据的增速同比下降,综合经济压力很大。从河北省内来看,2011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同比下降明显,倒闭的民营企业数量同期相比明显增加,再加上国家的稳健政策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更加严重,资金链岌岌可危。由此可见,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同样面临融资难的瓶颈。因此,“融资难”严重制约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究其根源,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比如银行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等等。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是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治理,其次要加强企业与银行的联系,同时需要国家尽快出台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为中小企业开辟多条融资渠道。

三、河北省各有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1、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据河北银监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河北省银行业新增贷款逾1,700亿元。截至2012年6月底,河北省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169.01亿元。据数据显示,银行业加强了对小微企业、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94.29亿元,相比年初增加756.67亿元,增长14.18%,超过全省贷款平均增速4.97个百分点。

2、制定了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报道,为达到鼓励扶持城镇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目的,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办法》中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所需资金主要由同级财政筹集,专户存储于经办金融机构,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城乡信用社,积极承担有关从事个体经营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3、设立创业投资基金。2012年7月成立河北国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首批通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核批准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出资5,000万元、河北省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省优秀民营企业参股15,000万元。通过这种方式,民间资本可以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参与到新兴的产业,从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4、制定出对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费用补助的办法。2012年7月17日,河北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向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商务局下发了关于《河北省2012年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费用补助项目操作办法》的通知。通知提出:对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之间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的单笔贷款800万元以下、未获得其他中央财政补贴的担保业务,给予不超过贷款担保额2%的补助,每个担保机构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00万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收到的补助资金,只能用于弥补代偿损失或补充风险准备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通过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给予不超过实际缴纳担保费用50%的补贴,每个企业最高补助额原则上不超过15万元。

民营企业融资难早已经是各学者提出的普遍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也提出了众多措施和方法,有些理论正在被河北省所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以上提到的增加银行信贷、建立投资基金、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等等。由此可见,河北省各有关部门已经下大力度发展民营经济,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当前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府机构政策扶持。为了给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不断研究新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发展提供保障。2012年7月18日,河北省“百个公共平台,千名技术人员,服务万家企业”活动举行,目的是在技术上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此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服务小微企业,以技术服务为主题,服务对象涉及10,000家小微企业,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2012年6月27日,全省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工作会议召开,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推进了中小企业生产运营方面的监测工作,并强化了分析,使得监测中所获得的数据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见,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新举措。

2、河北省毗邻首都,民营经济在区域上有发展优势。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河北省的经济稳步增长明显,同时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2年6月20日,中航工业(邢台)中重卡整车及特种车辆底盘/特种装备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达50亿元,这使得几近停滞的邢台汽车产业重新焕发朝气。可见,引进这一央企项目,就是引进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从而使形成更大的产业链成为可能,进而加速了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2011年11月25日,百家央企走进河北战略合作恳谈会在石家庄举行,与37家央企签署42项协议,意向投资6,818亿元;2012年3月11日,河北省与10家央企签署15项合作协议,意向投资共计800亿元;与中国石化、中航工业、招商局集团、中国建筑等9家央企签署了20项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落实,必将带动河北省经济加快发展,也必然带动一批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3、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2012年7月16日,河北省中小企业协会联席会议召开。会议重点阐述了当前河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及省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等内容,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一些关于河北省中小企业协会的建议和议案;2012年7月4日,进行了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班的开班仪式,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让大家进一步学习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融资性担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开拓提供了有效参考。

五、宏观环境良好,新形势下企业自身的因素成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目前河北省各方面环境利好的前提下,民营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否能有效改善,成为发展的关键。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生产期短、管理体制不规范、财务程序和制度不健全、数据不可靠不真实、经营信息缺乏透明性等自身的缺陷,没有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些都使得银行无法用已有的办法去评估其信贷风险和还款能力。另外,民营中小企业一般是由家族式发展而来,缺乏一定的管理素质,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偿债意识薄弱,道德风险较高,比如有些民营中小企业故意拖欠银行贷款,或利用改制、债务重组等方式将风险转嫁给银行,从而达到脱逃银行债务的目的,使得最终银行贷款不能足额偿还,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丧失,道德风险较高,破坏了银企关系。根据银监会2008年6月所做的一项统计,全国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竟然高达22.1%,这从根本上影响了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如果宏观环境很好,但是企业自身的缺陷得不到有效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会停滞不前。

2、民营中小企业要发展,做足实业是根本。实业资本偏离进入金融领域,是企业危机的开始。在2006年,制造业曾出现过很大的波动,当时由于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很多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家不做了,而是从实体经济中抽出资金用于炒股炒楼,造成了当时楼市的泡沫经济。“20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上,与房地产挂钩的企业达到70%,2010年温州的百强企业中,有50%涉足房地产业。众所周知,温州的民营企业是靠制造业起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温州创造了奇迹,然而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所有人开始寻找投资的领域,因此实业开始向资本投资转化,风险必然加大。随着近两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强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温州的中小企业频频出现破产倒闭也是必然趋势,而2012年初立人集团的倒闭更是说明做足实业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同样也应该立足于实业。

3、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要做到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健全、管理科学、讲诚信,必须具备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更为重要。首先,企业日常的信用记录以及财务报表都是信用评级指标的重要信息来源。银行可以从中小企业的产品订单、纳税清单、流水账等资料中挖掘信息作为判断其财务信息是否真实的依据,更好的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其次,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统计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使其在企业风险评估和预测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从而提高信用评级的水平。对于地区银行来说,由于和本地中小企业来往业务频繁,因而更容易通过日常的来往了解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的状况,因此也能更好地建立一套适用于其自身的信用评级体系。信用体系建立后,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改善担保行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担保业。

2011年9月22日,工信部正式《“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规划》中提出: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制定实施细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市场;出台系列财税支持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营运成本。另外,在完善政策措施方面,《规划》中提出了消除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出台财政资金支出、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而河北省民营经济各项政策也正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契机,但最重要的是民营中小企业要做好自身的实业、提高管理素质、建立良好的道德信用机制,从根本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昌厅长在“百千万”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中小企业河北网,2012.7.23.

[2]满海雁.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营企业走出资金困境的自我救赎[J].民营经济研究,2011.5.

[3]彭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对策浅析[J].财政金融,2011.1.

[4]金雪军.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合政府与市场之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业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区别。

1、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期

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寻租”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个时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中国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在一些最先开放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享有选择权,也就是对产品有了差异化的要求。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企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市场真正从“过剩经济”快速走向“饱和经济”。“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才会真正关心如何建立“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之后,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系统的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好相应的转变。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向自然垄断行业拓展,涌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

过去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而现在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了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我国前500家大企业大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可能增长50%以上,户均资金规模可达250万元左右;规模私营企业的户均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行业分布看,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63家企业入围,占12.6%,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业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则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45家;另外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6家。

2、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家,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已分别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国已有200多家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超过1/4的民营企业设立了监事会。

3、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着良好势头。2003-2005年,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低。3年来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分别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区则分别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区分别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过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国家近年来逐渐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的业务纷纷转向国际贸易。私营经济进出口业务发展非常迅猛,速度不仅高于全国,还高于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别增长101.8%和76.6%。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约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军团。

5、民营科技企业引领民营经济新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区域龙头企业大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5%以上。在广东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0%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从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职能时经常会出现“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新形势下,要避免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实现政企关系合理化,政府职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进而逐步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过大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局面。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好执法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2、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保证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就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改善竞争的体制环境首先必须清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民航、通信、住房、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质低价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供给的相对不足(不排除垄断提价因素)。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垄断极强的部门,整个社会都在为行政性垄断无奈地支付过高的“成本”。内需不足、过度竞争、供给短缺、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此有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筹融资体系发达以及成本收益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领域都在转由民间资本介入。而且,引入民营经济对于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扫除了制度障碍。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基础领域依然维持着较强的行政性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规范市场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精神,继续推动在基础领域引入民营经济的实践,并逐步扩大到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3、完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一直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而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开始迅速发展。在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时候,产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备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贯彻执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突出强调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权利。在立法原则上应由过于偏重管制转向注重权利与责任、义务对称、重视权利的授予和保护,重视产权保护对于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良好的信用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过于简单,很难实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因此,政府应针对现实经济关系变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4、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同意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还是更多地向大企业投放贷款,而没有向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放开代款业务。从内部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积累起步发展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靠自身积累或者是从亲朋中借款,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本钱小、底子薄的问题,缺少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担保品,导致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空间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民营企业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大多数规模很小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退出还在讨论中。因此民营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明显。

由此可见,政府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大力推进民间融资。除了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民间融资,本着“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非公有经济投资。同时,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惜贷”心理。

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应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应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或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3)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3] 陈永杰:非公经济面临十大突出问题.北京中心企业网。

[4] 20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5] 民营经济高歌猛进民营企业出口促进网[DB/OL],2004。

篇3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民营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有力,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的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数量逾5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户数达4059.27万户;私营企业达1085.72万户。如图1-1是从2007年到2012年的个体私营企业户数统计图:

其次,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截止2012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2.2亿人,较2007年底的1.4亿人增加8000万人,年均增加16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10%。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不畅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融资渠道受阻。我国的银行普遍存在着对民营企业“惜贷”甚至“恐贷”心理的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还是避而远之。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由于目前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面向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且市场进入门槛过高。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限制性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而在其他重要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

(三)民营企业选择的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整体看,民营企业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绝大部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商业民营企业的户数和就业人数最多。从民营企业的产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重点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从地区分布上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很少。

(四)民营企业人员组成总体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从民营企业的人员总体状况看,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偏少。特别是有些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不高。二是缺少人才。尤以技术、管理人才最为急缺。高素质人才不愿到民企工作。近年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

三、对策研究

(一)完善金融企业信贷管理机制。为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机构自身改革,转变经营态度,变歧视民营企业为重视民营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二是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银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三是对大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一视同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尽可能控制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减轻民营企业还贷压力。

(二)建立更加公正的法律环境。公正的法律环境不但是社会安定所需要,也是经济发展所需要。企业家需要法律的保护,合同需要执行,违约要有制裁。社会中最需要保护的是农民,他们的财产得不到保护,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从此可以看到保护私有财产的迫切性。要完善对财产的保护,不但要有政府的努力,也要有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配合,而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去发生过的对私有财产的多次侵犯的影响。

(三)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提升民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民营企业不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一般员工都需要有较高素质,不仅学历层次要高,而且在经营思想、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都要到达一定的水平。这就需要民营企业人员在平时要加强自身学习,而且要有组织地定期进行企业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经营者也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宏观决策能力,优化资本运营能力,强化企业管理力。

篇4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篇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

在美国,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销售额的47%。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3,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80%左右。正因为如此,美国历任总统对小企业都格外重视,而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据资料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解决城镇75%的就业人口。可以看出,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之一。

当然,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没有大企业,但更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市场规模、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多少等。最后都要看企业的效益如何。

这次调查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民营性质的中小纺织企业,主要是关于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是唐山金翔纺织集团。

唐山金翔纺织集团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工业园区。金翔纺织集团始建于1997年,是一个集棉花种植收购、各类纯棉纱生产、废旧聚酯回收、复纺涤纶短丝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为一体的民营中小纺织企业。企业占地400亩,员工1,600余人,总资产4.5亿元。有纺棉织机3万锭,5万锭的设计规模,2万锭没有上,涤纶短丝生产线6条,宽幅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2条。年销售收入6,4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二、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问题分析

(一)资金与人才不足。在我国,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因为企业要求贷款数额小,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国家应该对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在棉花配额方面,技术设备投入改造和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产值效益很低等)所决定的。该企业有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不发展、效益低、福利差),人才外流,导致该企业发展进度迟缓,不能快步发展。

1、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大企业的影响大得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大,影响也大,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3、家族观念严重,仅限于某个家族的企业缺乏先进人才,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该企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裙带关系覆盖几乎整个管理层,容易致使人才外流,管理模式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是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据调查,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的不重视,而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战略经营管理的认识尚浅,以至于不能够适应现今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只有科学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生命力,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有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决策迅速、灵活应变、效率较高、周期短),从而获得成功。

(三)环保意识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达十余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这些标志对纺织上所含有的有毒物质范围限制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含量、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物理刺激等众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定。绿色生态纺织品要求纺织过程是清洁的,一是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于产品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三、民营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一)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要积极向省里的有关部门、银行等申请贷款,争取得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范围,担保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大力吸纳先进技术人才,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增加奖励津贴,做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留住人才,尽量减少家族裙带关系,招纳外界人才,这样才可以长久稳定发展。

篇6

摘 要:随着富源县近年来工业转型发展思路的提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林业),吸引广大民众投身林业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正成为富源发展的另一条绿色通道,通过对富源县竹园镇和旺民营林场经营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富源县民营林场今后的经营发展及管理对策,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民营林场;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朱帮林(1966-),男,云南省富源县人,林业工程师。

民营林场是指由非政府投资创办和管理的林场,包括农民自愿组建的家庭(联户)林场、股份制林场、股份合作林场、合伙林场、私营林场、外资林场等。民营林场是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林场有利于提高林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提升林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调动林农积极性,大力培育和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有利于降低林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增加林农收入。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环境、气候、交通和立地条件,综合资源、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组建民营林场,发展花卉苗木、经济林和用材林,为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作贡献。

1 林场概况

和旺民营林场位于富源县竹园镇大路村委会,地形地貌呈“二道梁子夹一槽子”,东、北与松林接壤,南与罗平县富乐镇接壤,西与茂兰毗邻。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5km2,辖10个村民小组,1016户4228人。境内最高海拔2346m,最低海拔1825m,年均气温13.8℃,年降雨量1200~1300mm,年均日照1800h,无霜期240d。林场林地面积688.40hm2,其中,公益林面积422.87hm2,商品林面积265.53hm2。

2 林场经营

林场经营的方向为荒山造林和苗木培育,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开展园林绿化业务。其发展宗旨为:致力家乡林业发展和山区开发,带动和促进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工作,挖掘林地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挖掘林地潜力,致力山区开发,开展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以改善林区基础设施为前提,以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和轮歇地造林为途径,以培育城市园林绿化大苗和林下种养殖为立足点,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全力推进林地综合经营。现已投资500余万元,在竹园镇通过承包集体林地和部分荒山、耕地开展造林121.33hm2(其中:中低产林改造68hm2、造林40hm2、建设以冬桃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3.33hm2,创办以培育城市园林绿化大苗为主的苗圃6.67hm2。形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善、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民营林场模式,成为推动林地规模经营、提高林地生产率水平的民营林场建设典范。

林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抢抓机遇,活用政策,采取承包经营、人股分成、有偿流转等方式,广泛开展造林和森林分类经营活动。

一是抢抓机遇,活用政策。抢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云南建设机遇,按照林权流转规定,以承包经营的方式取得68hm2林地使用权。并把培育森林资源、促进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作为林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中低产林改造68hm2(其中,修枝抚育20hm2、树种更替48hm2)。

二是林农共建。在林场与农民之间建立了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入股分成的方式鼓励动员农户提供林内轮歇地40hm2,由林场负责造林和管理,产生经济效益后按林场七成农户三成的比例进行分成,既提高了坡耕地利用率,解决了林场无地的困境,改善了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又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的难题,实现了林场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依靠科技,活用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树种生物特性,宦林则林,宜果则果,进行综合开发。在土壤十分瘠薄的荒山荒地上,采取大塘、大肥、换土的方式新建以冬桃为主的水果基地13.33hm2,现已开花挂果。向故麻、苦木两村承包耕地6.67hm2建城市园林绿化大苗苗圃,成功培育红豆杉、雪松、香樟、滇润楠、红花木莲、金桂、滇朴等名贵绿化苗木4.5万株。同时,林场还在林缘开展养殖,年产仔猪6000个,既增加了林场收入,义为苗圃建设提供了农肥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资源培育、加快林业建设的必备条件。目前,林场已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场部业务用房1000余m2,建设看守房6处400m2,兴修防火通道及隔离带15km,建蓄水池3个,筑小塘坝1个。进一步夯实了山区开发和林业发展的基础。如今,轿车可在林区通行,造林管林员工有了同定住所,苗圃川水有了保障,防火隔离体系得到加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林地使用权的取得不完善,林地经营的权、责、利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旺林场林地使用权的取得有承包取得、受让取得和农户入股取得3种形式一但目前林场所经营的128hm2中,仅对44.13hm2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使用权进行了登记,其余还未进行林权流转备案登记和变更登记。农户以人股方式提供林地使用权及其他集体林地,虽栽了界桩,但权、责、利还没有以合同的方式明确。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解决,势必会造成群众的不理解,影响林场今后的发展和现有成果巩同。

二是没有履行好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审批手续。为改善林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场部业务用房1000余m2,看守房6处400m2,兴修防火通道及隔离带15km,建蓄水池3个,筑小塘坝1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但林场由于才开始建设,对林业法律法规认识不深,没有按规定办理林地占用审批手续,导致用地合理不合法。

三是林场经营缺乏总体规划。林场由于之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概算,还处在探索性经营阶段,历经了“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过程,导致其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虽也看到了成效,但却加大了投资成本。而且目前没有储备必要的扑救森林火灾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装备、器材及药物,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4 加快民营林场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手续。截止2011年,林场有83.87hm2土地尚未依法取得林地使用权,应尽快按照《云南省林地管理条例》和《富源县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富政办发(2010)14号)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林地林木流转手续,包括流转程序、流转合同和林地流转备案登记及林权登记等。

篇7

关键词:

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33-02

1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了8.8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如下:

1.1 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可以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制度保障优势。另外,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因为大多自然资源集中在县域,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就离不开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县域中大量的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1.2 壮大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给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大部分小企业又是民营企业,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的民营企业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可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同时,县域城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新领域。县域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在县域中有能力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这就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民营企业发展就比较迅速。县域经济发展能够能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拉动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2 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不是县域经济独有的经济形式,但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具有可以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创业投资成本低,所需技术相对简单,原材料容易取得,产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上点多面广,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民营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财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逐年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11年,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民营企业不仅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 民营企业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县域民营企业的存在为扩大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于一、二、三各个产业之中,且大多处于县域城镇中,便于吸收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容量非常大。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83%。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就越充分,如江浙地区不但当地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2.3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用工制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最具生机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竞争力,这从浙江温州和义乌、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晋江等地区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当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十分发达,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高,“百强县”个数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凡是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经济体制就越成熟,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数据来源: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http://。

3 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环境。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制定出符合各自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列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的功能,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的服务,加强群众监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县域的现状和本地的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

(2)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

广辟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第一,允许建立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度较小,民营商业银行可以满足民营企业小额融资需求。第二,建立和完善各地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由各地政府出资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贷款担保,降低有关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第三,各地政府要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3)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既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发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民营企业,规范股东的出资行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法人组织结构,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给予确认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民营企业要树立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改制的督促和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现状及分析

1.民营艺术院团总体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数字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艺表演团体或不愿交纳手续费而没有办理注册登记,或因自由组合,团体和人员很不稳定而没有进行注册登记,我们只能根据各市、县、区上报情况统计和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及我们采访到但未在政府部门登记的院团人数之和进行统计、归纳。总体来看,我省民营艺术院团近两年呈现上升态势。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目前共有325家(实际数据可能要比这一数据多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位石家庄市,共有128家,占全省39.4%;第二位为唐山市,共有38家,占全省11.7%;第三位为保定市,有32家,占全省10%。民营艺术院团种类繁杂,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

2.民营艺术院团内部基本状态

(1)民营艺术院团经营者基本状态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经营管理发展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有99.3%是个人投资建立,老板与经营管理者多数是合二为一,没有专业化分工。从现代企业理念来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旦出资人(老板)在经济和生活等其他方面出现异常,就会影响整个艺术院团发展,甚至解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现阶段还是比较适应的。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为了获得出资人角色利益最大化,经营者角色通常情况下能做到按劳取酬、鼓励多干,在节目编排效率,演出成本控制等方面能做到相对优化。

(2)民营艺术院团资产基本状态

从调研的统计来看,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分布差别非常大,最少的艺术院团只有1万元,最多的有一千万元,相差一千倍;平均资产为35.66万元。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集中在30万元左右,其中30万元以下,占73. 3%。

民营艺术院团办公经营、排练场所普遍缺乏。在自己家中办公经营的占52.9%,租赁场地办公经营的占14.8%,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占20.8%,自己拥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仅占11.5%。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

(3)民营艺术院团演职员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人员流动频率较高,总体从业人数较难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民营艺术院团占90.50%,其中:11―20人的占12.6%,21―30人的占27.1 %,31―40人的占33.6%,, 41―50人的占16.2%。

民营艺术院团演员以青年为主,如19岁到30岁的演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4.78% 。民营艺术院团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2.7%。

据调查统计,民营艺术院团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处于简陋、低水平状态,尚未建立高层次的机制。演职员大多来源于本民营艺术院团的培养。其中本院团培养的演职员占90%以上的能占统计对象的31%。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制度分布为: 46.2%的民营艺术院团是通过本院团师傅传授, 32.2%的院团不培养演职人员, 12.2%的院团通过送员工到当地培训班形式进行培训, 4.1%的通过到其他民营艺术院团观摩学习形式培养,有的则是通过父辈传授的。

3、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基本现状

(1)演出场次相当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河北省平均每个民营艺术院团演出达到183场次。

调查统计显示,40%左右的民营艺术院团全年活动时间在半年以内。每年演出活动总时间的分布为:6.2%演出活动总时间在1个月或1个月以下,35%在3―7个月,,全年演出活动总时间在8个月以上的占58.8%。

(2)演出手续较为规范。95%的民营艺术院团领取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但有5%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约有88.2%的民营艺术院团在演出前能够到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11.8%的没有备案。

(3)创作能力不高。民营艺术院团自己创作剧本剧目的占68.4%,不创作的占31.6%。排演新戏的民营艺术院团中,大多数不是导演指导。排演新戏的方式大多为以下几种:对照VCD等光盘排演的占30.8%,请老师指导的占26.7%,导演指导的占23.7%,复排传统剧(节)目的占13.8%。

民营艺术院团排演新戏一般都只占用很短时间,大戏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一些短剧最短的仅半天,很多剧(节)目,编创人员一说剧情,演员简单磨合一下就能上台表演。短平快的节目编创方式,能较快适应观众,赢得市场,但大多难以保证质量。

(4)民营艺术院团主要经营、演出对象是厂矿、农村、农民、中老年群体。主要演出地点是厂矿和乡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66.2%,主要演出地点是城乡交界处的占27.5%,也在城镇演出的只占3.8%。民营艺术院团正式演出剧本剧目时的观众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约占65%,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演出大多是带有歌舞和杂技等项目的演出。

(5) 民营艺术院团市场开拓。

民营院团的演出市场开拓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受邀请参加政府公益性质演出;二是依靠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三是依靠自身营销人员推广;四是自发公益性演出。这四种方式其中前三种在多数艺术院团中交错运行,一般民营院团里都设置专门的营销人员,常年负责联络固定客户,开拓新客源;在通过中介进行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中,通过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场次占民营艺术院团总演出场次的比例,最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最多的占90%,平均占38.5%。而自发性公益性质的演出则多是村镇一些自发组成的艺术院团,只是在年节闲余时在本地区及周边进行节庆自娱自乐性质演出,不盈利。

(6)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状态。

近两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逐步提高。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一般演员在演出日,每日平均为50―100元左右,中档演员每日平均为150元左右,名角演员每日平均在150元―300元左右。

4.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基本情况

从调研来看,目前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当部分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实行“个人家长制”,财务、节目排演、人事关系等,基本是团长或出资人一个人说了算。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管理方法原始、落后、不规范,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状态急需改正、完善。

据调研初步统计,内部没有成文规章制度的民营艺术院团占13.5%。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6.3%。实际上,这一比例肯定会更高,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并不只是院团单方面责任,由于签订合同对彼此都有制约作用,而民营院团的舞台演出薪酬多是一次一清,因此许多演员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这种现象在歌舞类民营院团中尤其明显。演员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是包日制或包月制。由于许多民营院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大多数民营艺术院团没有缴纳任何社会保险。此外,调研初步统计, 约96.1%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建立演职员的行业组织――工会。

由于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欠缺,近1/3民营艺术院团出现了劳资纠纷。劳资纠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位原因是演员跳槽, 第二位原因是工资薪酬。

二、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特点

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市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定分配”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搞好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能吃苦、善开拓、抓质量、讲效益。常年坚持演出,从演出收入中获得收益,然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办团形式多样,定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为个人独资所有制形式,出资人往往就是法人代表或主要经营负责人,日常管理和演出承接等工作基本上以演出经纪人为中心,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设施、自定分配”的办法进行组织。剧团大致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演出节目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民营剧团的演出市场主要定位于厂矿、农村。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民营剧团从团长到一般演职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民营剧团千方百计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来组织演出。他们为农民写戏演戏,满足了农民渴求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了一片坚实广阔的演出市场。

2.演出剧目丰富,生产快捷。“民营艺术院团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因而他们的演出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营艺术院团面向群众,演出剧目灵活多变,你点什么,我唱什么,观众的要求就是民营艺术院团的标准。为满足基层观众的要求,民营艺术院团开发出了花样繁多的剧(节)目,诸如开业戏、生日戏、周岁戏、等不下20种,一个故事一出戏,根据观众所需可以编演上百出戏。在基层,很多演出场所只要求红火热闹,吸引观众,所以,许多民营艺术院团,需要随时面对雇主和观众提出的临时演出要求。这也培养了民营剧团的编创能力。需要演出一个新的剧目时,只要导演把提纲说一说,相关演员按提纲分“行当”凑一凑,即可边排边演,边演边排,排演新剧目所需的时间短,生产快捷,可以快速地适应广大基层演出市场的各种演出需求。

3.机制灵活,分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主要实行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团长在整个民营艺术院团中既是领导者,又是演员招聘、薪酬分配、演出承接等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演员招聘途径广泛,大多通过演员之间相互介绍,近两年,一些艺校毕业生也充实到民营艺术院团中来。团长与演职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根据演出情况,有以合同等书面契约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也有只采用双方口头协议方式的,相对自主性较大。民营艺术院团薪酬分配严格实行按劳分配,演职员的自身利益与民营艺术院团的整体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树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4.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管理方面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明确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和追求。民营艺术院团目的大都是为了营利,只有极少数是为了兴趣爱好。因此,从一开始,民营艺术院团就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实体,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在发展中不但丰富了我省演出形式,促进了我省舞台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流动民间艺人、演出中介机构等附属行业和组织,涌现了生产、销售、租赁戏剧服装、灯光音响、民间乐器等相关服务市场,带动了戏剧服装、乐器和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交通运输、餐饮以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条民间艺术产业链。民营艺术院团对地方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三、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经验

1.“以戏养戏”的管理理念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没有政府资金投入,因此“以戏养戏”是适用于国内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一个管理理念。每一个剧目对创作、筹备、制作、上演以及后续经营都在严格对预算控制下进行,需要收回成本。民营艺术院团在现阶段尚无法实现多元的经营,在国内环境中又处于与剧场、演出中介不对等的地位,对于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整个民营艺术院团倒闭。因此,在每场演出之前,都会确定启动资金的来源,成本花费的阶段,票房对回收预测,预计之外的补救计划等。在这样严格谨慎的投资思维模式下,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杜绝了不经论证、盲目上马、拿钱砸奖等问题出现,养成了“老戏养新戏,新戏成老戏”的创排模式。

2.以观众需求为本的销售战略

民营艺术院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众对于购买决策的迟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人民,以观众需求为本,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效益,是民营艺术院团得以生存的又一法宝。 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始终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演出价格、适应的演出内容、独特的营销策略等计划,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场。

3.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

民营艺术团体大多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很多艺术院团,如一些河北梆子团、落子团等,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保有地方特色文化。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大多做到了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认真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掘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同时,民营艺术院团又立足基层、面向农村,将创作与市场开拓、服务农民结合起来,能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使得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4.长期的客户维护

民营艺术院团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固定的忠实的观众是一个民营艺术院团赖以生存的源头。为了保有固定客户,民营艺术院团非常注重客户的维护。一般有专人进行客户管理和维护。在客户管理上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固定客户定期更新,通过邮件贺卡、纪念品等方式不断联络老客户。一方面不断完善既定客户的信息,另一方面筛选客户,减少下一次联系客户所耗费的无用功;第二,利用公益活动等形式建立特殊交流,拉近与客户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三,定期举办邀请联谊活动,培养客户对民营艺术院团的认同。由于注重维护既有的客户,民营艺术院团才能稳步长足的发展,继而达到成本的缩减,服务的改善。

四、民营艺术院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存环境严峻。民营艺术院团在数量上尽管已经相当可观,但在人才、剧目创作、社会认同、影响力等综合竞争力上仍落后于国有院团。民营艺术院团白手起家,没有观众基础和市场影响力,演出往往都是靠自己,演出场次很不固定。正是由于市场生存环境的相对严峻,导致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陷入了社会影响力不够、演出出票困难、无力创排新剧目、演出质量上不去、无法吸引观众、社会地位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

2.演艺人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一方面,演艺人才非常紧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待遇不断提高,就业门路不断拓宽,青年从艺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民营艺术院团演员的后继人才出现明显不足。人才流失对演出剧目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使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存在着“后继无人”的担忧。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民营艺术院团稳定性差。由于院团本身缺乏规范的运作,对演员没有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实施规范的社会保障和人员管理机制,所以演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3.排练场地严重短缺。从调研基本情况来看,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民营艺术院团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没有排练和演出场地是民营艺术院团普遍凸显的问题。由于民营艺术院团资金短缺,而排练场地往往租金昂贵,导致民营艺术院团不可能长期租用固定的排练场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演剧目的质量。

4.演出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混乱。一是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演出经纪人队伍不够规范。目前我省没有正规的演出管理经营机构为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市场牵线搭桥,营销手段主要停留于“靠关系、靠熟人找市场”的层面上。由此造成的垄断性经营等形式出现,给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二是民营艺术院团间相互压价或以次充好。有些民营艺术院团为争市场,违背市场规律,互相压价;有的更是打着其他民营艺术院团的牌子承揽演出,弄虚作假、欺骗观众,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侵犯了别的民营艺术院团的名誉权。

5.民营艺术院团创新意识弱,资金缺乏保障。农村市场的简约化、低层次和消费扩张不足,加上没有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使许多民营艺术院团主观上缺少创新求变的动力,他们往往奉行“借来主义”,依葫芦画瓢,缺少既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又通俗易懂、适合于农村演出、能让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剧本。这样的结果只能萎缩了受众面,使得演出受众大多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并且很难培养出新的观众群体。此外,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没有财政资金的投入,演出收入主要用于养人,而用于设备投入更新、剧本创新编写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费用极少。

五、对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和戏剧大省的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上灵活多样、机制上容易创新的优势。弥补现有国有院团艺术品种和艺术风格的不足,弥补国有院团的市场空缺,抢占市场空白点,占领中、小型演出场地,在农村、社区、工矿、基层文化站以及商务楼宇等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出市场,与国有院团形成市场互补效应。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扶持及管理的力度

一是要在财力上给民营艺术院团积极扶持。由政府创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项目。除了有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二是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的管理力度。建立对民营艺术院团创作演出的剧(节)目指导、规范和提升机制,建立、健全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动态质量监督管理档案。对于长年不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要采取措施,必要时予以注销。同时每年对剧目创作上乘、演出社会反响良好、经济效益较好的团体要通过评比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扩大民营艺术院团的社会影响。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支持民营艺术院团的良好氛围。其次,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民营艺术院团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非法、违规等演出行为,有效保护民营艺术院团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演出市场秩序。

第三,组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协会

一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合作互助作用,在剧目编排、剧场排演、奖项获取等方面为民营艺术院团做一些实事,让原本分散的民营艺术院团找到“娘家”和社会归属感。二是利用行业协会组织管理作用,加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自律,特别在剧目宣传、营销中引导民营艺术院团加强自律、自主、自强意识,推动良性竞争,使得文化市场更加精彩纷呈,不断提升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准。三是建立学艺行业劳动用工推荐制度和用工保护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奖励拨尖人才。

篇9

一、选题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现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都有大量论述。在实践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经济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深度,民营经济用自己的竞争力赢得了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赢得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民营经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进一步统一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认识,明确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深入研究新时期民营经济内在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定位和拓展途径,努力营造有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优良环境,对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

为能全面、深刻地分析民营经济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共搜集四篇论文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吉林大学徐进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延边大学李英哲的《对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西北工业大学殷亭国的《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制度反思》、郑州大学阎中洋的《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在论文研究方法分析梳理中发现,有些文章专门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而有些文章只是在摘要部分提及那么一两句有关的研究方法,有些甚至一点都没有涉及自己论文的研究方法。例如:

延边大学李英哲的《对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就有专门的小节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过程中采用了从一般到具体,即先从民营经济的一般状况(全国)的分析研究出发,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形式及作用和阻碍因素等。然后研究延边州的状况,进行对比比较,从中找出来差距,发现差距很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对于延边州民营经济的分析,运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原理,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来探讨延边州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是从民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个方面分析,指出努力的方向与建议(对策)。”

西北工业大学殷亭国的《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制度反思》在摘要部分提及了有关自己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在转型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全文的线索是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制度创新安排的发生机制和形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郑州大学阎中洋的《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在摘要中也提及“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兼顾定量分析,以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论述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阐明当前我省在经济发展中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观点。”

吉林大学徐进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并未提及有关的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这四篇文章,它们大体使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资料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民营经济硕士研究生的方法意识比较薄弱,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特征。硕士论文中定性规范的多,定量实证的少;理论归纳的多,经验分析的少;二手资料多,第一手客观材料少;描述统计多,推断统计少;文字说明的多,图表曲线模型解释的少;比较研究中简单罗列的多,学理性深入分析的少;直接断言给出结论的多,假设推理证明的少;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多,较高水平的创新少;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应用整体上较为简单、粗糙,甚至多有错误,且对所得数据不会进行科学整理。因此,总体来说,民营经济的研究生论文在研究方法方面是极其薄弱的。

篇10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遇到了更多新的挑战。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加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11年4月57.7%,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份,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了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5万亿,各地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5万亿。在投资规模上,截至2011年10月,民营经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万亿,占全国的58.9%。在出口数额上,截至2011年11月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了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民营经济是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等特性使得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民营经济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市场实现。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客观上为国有经济提供了示范和激励,使国有企业迫切的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推动国营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加快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转化的过程。民营经济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民营经济的运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民营经济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各种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也促进了市场规则的建立与完善。2011年4月,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延续了近两年来民营公司上市的强劲势头,在组织结构日趋优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不仅仅拥有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

3.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国民就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目前,我国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8%。这些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约60%的GDP并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民营经济更是贡献了全省7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我国,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增速密切相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实现就业人数120~130万人。过去数年我国GDP8%以上的增长率有力保障了每年1000万新增人口的就业需求。

4.民营经济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中、东、西部发展存在各种不同差距,民营经济在调节缩小区域间差距、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9月相较2010年底,中部地区私营企业户数增长幅度13.8%,注册资金增长27.6%,西部地区户数增长,注册资金增长35.4%,均快于东部地区。在组织结构上,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9月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超过780万家和2.6万多家,各自增长12%和27.7%,增长率显著高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继发。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也明显增大,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势单力薄,经不起危机的冲击,在发展中面临更多挑战。

1.生产成本高。最主要的问题是生产经营成本高,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型、微型企业应该应对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租金、汇率的变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弱,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2.税费过高。有些企业涉税额度高,有些小型、微型企业交纳金额超过净利润。税制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征税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

3.融资难。商业银行虽然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但仍然不足,从贷款投向上看,依然主要是投放给大中型企业,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足,民营融资成本普遍偏高。

4.招工难。小型、微型企业职工招不进,留不住,聘请竞争型人才小城市比大城市难,招收普通工人,东南沿海比西部地区难。这种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在较长时期内仍然要存在。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从多方面共同着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来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一)发挥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1.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好遵循经济规律的宏观指导作

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及大趋势已经明朗,市场化进程潮流不可阻挡,地方政府应顺应这一大势,充分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好夯实市场化微观基础的作用。政府在发挥这一作用应该努力做到: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要充分发挥好提升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引导作用。民营企业的产业素质不高,导致其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从而束缚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民营企业产业素质的提高,稳步提高民营规模经济,消除制约产业规模扩大的各种行政障碍;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得到合理发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深化改革,大力支持技术创兴。

(二)打破自身局限,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在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是克服当前众多民营企业制度缺陷的长效治理机制。

1.鼓励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模糊的问题在家族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隐患。家族式民营企业要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首要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明晰产权关系摆脱单一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向现代化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2.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及特色化。民营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而日渐落伍,积极创新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帮助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影响深远。

3.加强企业组织制度创新,规范治理结构。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应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机制进行改善。两权分离、科学划分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的职责、建立严格的制约监督机制等有效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企业组织制度规范的重要举措。

(三)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1.民营企业自身需要文化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一个有活的灵魂的企业才有真正的发展潜力,国内外一流的企业都有其一流的特色企业文化支撑。民营企业只有培育建立起了适合自身企业发展道路的特色文化才有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坚实基础。民营企业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企业上下员工共同价值观、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哲学、具有独特企业精神的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2.注重树立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形象也成为社会公众监督企业、规范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从企业经营的各方面一起入手解决,才能为企业树立社会认同的“值得信任”、“可靠”的形象提供可能。企业形象也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经营秩序的一项无形的标准以供参考,民营企业应该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树立民族企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积极向上的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安定与繁荣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3.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媒体责任。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和公正的日常生活,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赋予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舆论传媒除了把握政治方向,更重要的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现代传媒的影响力可以为我国民营经济提供政策导向、观念引导及知识的学习与普及等服务。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市场信息,营造有利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是媒体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组成部分。

(四)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篇11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家,民营企业达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四个放开”、“六个不限”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社会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6.1亿元,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除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所带来的企业用地审批难度加大、资金供应紧张以及能源制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暂时性的困难外,我市的民营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鹁咛骞ぷ魅嗽比鲜恫蛔愕摹傲酵啡取毕窒蟆?BR>(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和基金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诸多内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管理上,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制定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有的企业主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税、漏税,逃帐、赖帐,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篇12

调查认为,近年来,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招商引资、改革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安商扶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市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力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商业、餐饮业、维修业等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扩张,由传统的加工、流通、服务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经营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自我发展、租赁、买断、合资、承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明显拓宽。截止7月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7万户,民营企业发展到2060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0.3:60.7:39变为0.2:65.2:34.6,工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组织形式日趋完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经过股份制改造、“四扩一调”、企业组织形式升级等三个改革阶段,我市企业已走上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理性轨道。①企业队伍素质日益提高。目前,多数公司已按照《公司法》规范升级为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显现。全市共有潍坊市以上企业家106名、乡镇企业家172名,总数列潍坊市第一,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5000多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2400多人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民营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②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依据产业基础、技术装备水平、区位特点,已发展起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占全市总数的73.5,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到了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③培育了一批名牌。全市已有34家民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了QS9000汽车业质量体系认证,荣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3件。

三是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洼地效应显著增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放开”、“六个不限”,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局,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从各方面入手打造优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跨越。1—7月份,我市招商引资认定项目537个,实际利用引进资金21.9亿元,其中外资2419万美元,到7月底,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18家,5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过亿元,11家过5千万元,64家过1千万元。

四是经济贡献日益突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占财政税收的比重逐年提高,上半年,上缴税金307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2,出口总额902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9。目前,我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省级以上劳模9名,潍坊市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2名,诸城市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13名,有10人获得“发展民营经济十大功勋”荣誉称号。在7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对民营经济50强企业和百佳个体工商户进行表彰,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由于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轻视民营的观念仍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着急,但个别具体工作人员认识不足的“两头热”现象。

(二)融资渠道不畅。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担保公司由于数量和额度极为有限,面对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只是杯水车薪,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由于其信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原始积累少,整体实力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相对比较困难。导致大部分民营企业只靠自有的少量积累或向私人借贷进行微循环运作,企业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都受到限制。

(三)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经营权与所有权未完全分离,家族制仍然是一些企业主的实际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涉足的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劳动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部分民营企业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或是只图眼前利益,或是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做假帐,偷漏税,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HTH〗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意见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方向,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市看,无论是建设工业强市、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必须依托民营经济。因此,我们必须加倍重视、全力保持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势发展,不遗余力地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天地。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民营经济共兴衰的观念。民营经济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摒弃那些旧的、保守的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新观念。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民营经济人士艰苦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及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大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要以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己任,放手发展、放活政策、放开市场,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切实“形成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努力营造想民营、干民营、助民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环境,强化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我市民营经济还处在培育发展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和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坚持欲取先予、蓄水养鱼的原则,继续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最重要的政务工作,要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从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力求最小化部门利益,最大化部门服务,彻底解除影响、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消除放权与收权受“条块”限制和部门利益驱动的现象,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纳入更多审批事项,减少审批“体外循环”,特别要强化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加强督查,彻底杜绝企业面临的“三乱”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有的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痞流氓的纠缠,牵扯了相当的精力,建议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扶优限劣,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发展。

篇13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首先,民营经济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受市场信号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的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其次,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是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为其将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启动民间资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需的资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大幅上升,只要政府加以适当引导,提供制度保障,就可以启动这些民间资本,从而缓解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国有资金不足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全面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东北各地政府不断改善政策环境,鼓励民间投资,悉心培育民营资本快速发展,使东北民资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仅2011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实缴税金1,600亿元,同比增长27.3%。截至2012年底,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省GDP达到40%。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627亿元,比2003年末期的1,301亿元增长了4.09倍,年均增长19.8%。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32.1%增长到2012年末的48.4%,增长了16.3个百分点。2012年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单位户数207.4万户,比2003年末的100万户增长了107%,年均增长8.4%。同时,近年来,在东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些东北民资也表现不凡。诸多统计数字表明,东北民营资本与过去相比,有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总的来看,东北地区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达不到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式经营,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高质量产品较少,名牌产品不多。

2、民营经济内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在各类工业民营经济中,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数占民营企业的比重较大,而民营经济主要代表的私营企业比重较小;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从事生产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生产的相对较少。

3、民营经济投资相对较少。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稳步增长,而民营经济中除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外,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增长缓慢,有的地区甚至绝对减少,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4、在管理方式上多为家族管理。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这种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对民营经济的偏见。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与东南沿海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症结在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对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及巨大潜能的足够认识。受历史、自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较长的东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趋向,直接影响着政府机关、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也影响了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难以享受国民待遇,民营企业项目审批难和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领域,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东北地区政府职能改革滞后,行政审批色彩浓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认识,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口号多,落实少,索取多,给予少。东北要深化改革,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要继续改革政府职能,完善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各级政府加大对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筹资融资、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要大力开展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培训。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