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三、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审美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让人分辨美丑、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说,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必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审美教育,一方面依托于教材中大量的美学元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处处体现了美,不管是语言美、结构美,还是情感美、自然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品位。另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地影响德育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心灵、情操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篇2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篇3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语文材料———生活,多与生活接触,参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反过来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学习来源,对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在开放性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学习,真正地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三者之间的语文环境氛围。教师创造情景式教学对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创设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语言性的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想象,达到的效果一定很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时,就为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收获的知识会更加丰富、学习技巧也会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以亲身经历形成成长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些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来看,我们要尊重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这条规律,从规律中寻找生活化气息,使课堂不再枯燥。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篇4

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篇5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回归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使得我国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精神水平得以提升。相对而言,学生的高中时期是其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其认识世界、内外检修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人文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教育目标及内涵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其思想水平进行提高,正确的对其人格进行塑造,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精神,其任务在于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加深对人文科学的理解。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对其价值进行探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也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对其内在的精神进行传播,致力于研究科学、索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等。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的原因。语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均在其中有所体现。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所感悟。然而,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方面,例如语法知识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向着语言工具的方向发展,句子成分的分析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也使得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遭到破坏,最终使得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会。

第二,误解人文精神。在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解中,人文教育如同思想教育,应是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与语文并无联系。然而,人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程度对情感的领悟。而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同人文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作为人文精神最有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使得语文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人文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第三,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以及家长均将学生的成绩放在关注的首位,对考试过分的看重,而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综合素质、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剥夺了体会人文精神的时间,所领悟出的人文精神也将得不到支持与理解。因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教师对人文教育并没有给予重视,这就使得人文教育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正常开展,致使学生发展相对失衡。

3.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议

3.1正确领悟人文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清楚的认识,对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深入了解,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根据人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确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价值体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工具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精神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小组内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关注,协调学生的合作,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3.3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其成绩的优劣,而是应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精神、情感的领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真正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意义以及人生指导等安排成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作业。在评价的时候采取教师评价、课堂表述、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实践“知人论世”的同时也在多种评价指标下衡量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人文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效果将直接决定人文精神的继承情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改变思想,深入分析人文教育,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创新的要求,这些看似与教学语言没有关系,然而深究之中,就会发现教学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无法忽视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要教师仍需要与学生交流,就离不开教学语言。一方面好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语文是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古人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见语言的交流对于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内涵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教学语言还是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因此去探究新课改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教学语言的内涵概述

通常的研究认为教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语言既包括有声的教师教学的口头语言,亦包括无声的神态和体态、教材、讲义以及板书甚至于课堂环境和氛围等等。狭义的教学语言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口头语言,本文的论述中使用的是狭义的教学语言。借用大教学家夸美纽斯的话:“教师的嘴好似源泉,知识的溪流由之流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直接的接受知识的渠道,好的教学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荡着学生的思维,更能鲜活知识,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使学习过程愉悦而轻松。

最直观的教学语言的要素是口头语言,这是教师思维的直接体现,除此之外教学语言的要素还包括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这些亦是教师在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表达能力时不可小觑的。试想若教师讲话有气无力,那么无论多么气势磅礴的语言也无法发挥出它本身的感染力,而若教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语气却是非常平淡,无论多么叫人开心表扬也会失去它的色彩吧。

教学语言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恰如其分的“教”,即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教学意义,教师不要讲无意义的空话,更不要讲无依据的大话。教学语言要能够反映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其二是富有感染性的“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神采和感情,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的理解。

三、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与生的对话,是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和交流。”笔者认为这一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做出了以下期望:

1.教学语言体现师生平等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是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走下神坛可亲可近的沟通交流者,善意引导的迷津指点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够体现师生平等,比如说我们从前提问的时候会说:“同学们思考并回答我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下面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相较之下,第二种说法平易近人许多。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通过教学语言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应当受到非常的重视的,因为教学时的口头表达是学生接近教师的最直接方式,如果教师自筑高台学生亲近不得,自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

2.教学语言体现人文素养

语文是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繁重的课业和不小的高考压力往往使他们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在参加高考的所有科目中,语文是唯一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因此应该是能够陶冶情操的,能够放松身心的,能够培养审美意识的。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呼唤,只有胸中有天地的教师方能谈吐优雅吸引人,只有腹有诗书的教师方能课堂当中气自华。谈吐间能够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胸怀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具有人文素养的。

3.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逻辑性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教师自己就颠三倒四、前后矛盾,那么学生也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对学科产生排斥心理。尤其是对于已经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更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缜密不出漏洞,不说空话和没有依据的话,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教师的引导者角色。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缺乏逻辑的教学语言可能使学生对课文或者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困惑或者歧义,把握不到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

4.教学语言机智幽默

篇8

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作基础.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应用的.如定积分概念,由分割、作和、取极限这几个过程,形象地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和事物变化的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篇9

二、创新教学要求,从“统一要求”向“因人而异”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情感与能力三维目标的实现应当体现因人而异的目标,尤其是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统一要求,对全部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弊端是无法兼顾中后位置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诱发学生的消极学习情感,尤其是畏难情绪。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目标要求进行了调整,进行分层级要求,在现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调整为优秀生的学习目标要求,降低难度成为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要求。这样的方式有效兼顾了不同层面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困生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降低对这一群体的要求,有助于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分层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其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目标引领作用,教师应当从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能力考核、阶段检测等各个方面贯彻这样的要求,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实际。

三、创新教学模式,从“单向灌输”向“重在自主”转变

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是落实新课改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应试理念下的单向灌输模式不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自主地位。首先,笔者在教学中不再直接进行讲解灌输,而是采取思维方式启发、重难点点拨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自主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思考问题,以及和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多层次交流互动中纠正观点、完善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点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语文学习目标任务,这一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既实现了知识点掌握的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在复习教学的环节,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以自己的视角、理解方式以及学习经验,进行更为便捷的复习引导。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自己的复习方面技巧,笔者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的,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思维方式上的有效借鉴。这样的角色转变既可以增强学生复习记忆的有效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效果。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充分渗透了学法技巧的指导,将授人以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技巧、积累经验。例如在阅读分析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精心选题的,是怎样通过一些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如何通过技巧性处理达到表现目的的,这样的渗透过程也是对学生写作技巧方面的有效培养。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在全班开展交流,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四、创新帮扶方式,从“亲力亲为”向“资源整合”转变

篇10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教师应做到课上为师、课后为友。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友好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语文学习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让学生自我反思,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1.2重视学习资料的收集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收集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课文出现的成语,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并谈谈观点。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发言。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增强自信,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3创设互动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间都要有一定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互动情境。例如,教学《鸿门宴》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思考,学生从生动的角色表演中,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更深刻和具体。互动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互动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通过互动教学的开展,可以加大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力度,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流行现象等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所授的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重新建构语文知识,融入时代特性,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解读,又能活泼课堂讲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互动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求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1

在更高的层面分工协作,分头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在整体框架内进行融合,能够让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更具针对性。尤其是在整体框架内的分工协作,能够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

(二)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在各种专题研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抓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运用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充分、不重视、不扎实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015.6•学术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有效促进功能

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

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12

但是由于受未来就业需要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潮的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对语文课程不够重视。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余阅读的时间较少。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高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许多地方的语文课程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高中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语文被人们视为是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的体现出来。

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的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语文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也是有规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它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中生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的运作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上都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而社会的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在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实行系统的改革,要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要的全面的语文素养,也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尽可能适应学校发展自己办学特色的需求。

1.引进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的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2.通过实践,让语文学习走出校园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在阅读、写作方面,我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

要以“激励”的方式引导高中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初期,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他们因学业上的挫折失败,大有自卑感,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易产生学习焦虑、学校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障碍。他们很需要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们表现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大志.写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封信[J].校园文苑,2004,(05).

[2]江海清.“念高危”究竟“念”什么?[J].语文知识,2003,(09).

[3]梁捷.一个多年的困惑──高中语文究竟“高”在哪儿[J].课程.教材.教法,1996,(05).

[4]罗家刚.“臣请为王言乐”该怎样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3)

[5]伍国林.浅谈如何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篇13

“人文”一词并不陌生,古代“人文”是人类存在的一切形式、形态及变化规律等的总和,现代对其的定义有所区别,是指在人类文化中具有进步意义、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类生存的行为规范等,具体表现为互爱、互尊、互让、互利等。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文”的定义都是以人为本的,它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积淀下的各种文化精髓。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说法并不陌生,但对其定义却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三个说法:即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为了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从人性的角度入手,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本身的价值,目的在于达到人性解放与自由平等的一种教育思想。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这种教育越来越偏向于要求人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功利性。人文学科教育在初期重视“通人”,注重人的心智和情感的成熟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教育受现实影响,教育也渐渐地专门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渐渐走上培养专家的道路。“成人”教育,笔者认为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怎样教育,都是让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适应社会、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人。“成人”教育就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合理融合起来,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吸取了前两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并发扬光大,将人本思想与社会本位思想很好地结合,实现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所以说“成人”教育具有先进性。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科学教育和对人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人文教育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化传统的感染下,不断对人生实践进行体验,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下,人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囊括百科,要想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则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不应当是无序的、杂乱的,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做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分类,譬如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等。既然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还是人文文化的培养,都是为“成人”而服务的,目的就在于教人怎样做人,一个人格健全、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才有利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钱穆人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中国文学,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得更彻底、更淋漓尽致,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描绘着世间百态,文学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给人们它的美,也承担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教育,必须重视文学,文学所具有的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可小觑,因为文学作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关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类人格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文学教育的重视,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实就是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教材,而语文学习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学作品作用的渗透过程。语文教材吸收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通常蕴含着大自然与人类之美,也蕴含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等,教师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发挥人文知识的精神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掌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健全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如何将钱穆人文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

(一)教学机构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第一,从教学观念入手,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因为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功利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虽然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人文教育的任务,学生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过硬素质的人才,这也应当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应当这样定位。

第二,从教学实际入手,有目的地修改教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使用的大多是普通高校教材,一般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古文居多,现代文偏少,二是侧重文学作品而忽视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本来就不相同,基础也不一样,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却达不到一样的学习效果,有时还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中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悍、哲理丰富的文学作品,既通俗易懂,又内容丰富,要达到陶冶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素养的目的。

(二)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要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民族文化的精髓都蕴含了文学作品之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高尚情怀、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管是理解、体会还是效仿,都有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钱穆人文教育思想所倡导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高职语文教学还应当综合文史哲,“文”是相当于作品本身而言的,而“文”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之中的,透过文章作品体会其中的哲理,三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领会。

第二,运用精讲和泛读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精讲与泛读教学法符合学生的需求,也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精讲不光讲解作品内容,同时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分析方法以供学生对其他的作品进行学习,泛读内容则很好的补充了课堂内容,学生用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泛读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