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内涵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内涵的意义

篇1

一、概论

彝族服饰图案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大多数服饰图案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图腾崇拜。彝族服饰图案及其由此所构成的独特民族服饰风貌,是彝族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习俗的重要表征。随着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开放与发展,彝族服饰受到较大冲击,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同时也受到周边民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具有原始特色的服饰图案已经遗失或正在遗失,研究彝族服饰图案并进行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已迫在眉睫。

峨边彝族自治区和金口河区是隶属于四川乐山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其地处小凉山,位置偏远。较为封闭的空间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这两个地方在过去的日子里和外来文化交流较少。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彝族服饰文化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该地区彝族的彝族服饰文化也在经历着变迁。本文以金口河、峨边为代表,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分类研究,并阐述它的艺术特征,尝试运用于现代的图案设计以及当地的旅游业中,力求提升其文化产业价值,为凉山彝族图案所蕴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沿袭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分类

(一)按图案的来源来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两方面。由于该地区位于高海拔山区,高山、峡谷与河流遍布,因而在其服饰图案中保存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图案,如山、河、波浪纹、云彩纹。另一类图案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分为简单图案和复杂图案:简单的图纹以几何图案为主,图纹简单,颜色统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如涡旋纹、台阶纹、指甲纹等;复杂的图纹则与彝族的习俗传统、生活观念密切相关,如火焰纹、葫芦纹。

(二)按题材类型划分

动物、植物以及抽象几何图案等是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题材。以这些题材为基础,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致可以两类:一种是具象图案,这一类又可以细致地分为动物图案(以动物的某些特征或者部位为主,如羊角纹、鸡冠纹等)和植物图案(将生活中的一些植物通过变化变为一些具有浅显的象征意义的图案,如菩提图案、花纹、太阳花图案等)两小类;另一种是抽象几何图案,这一类图案是以寓意较为复杂的几何纹饰为主,如八角纹、山纹。

(三)按性别和年龄划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男女服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装通常用样式简单的图案来装饰。着色方面,图案色种较少,色彩对比度不高。小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的图案较为复杂。在颜色运用上,一般选用较为鲜艳的颜色,强调色彩的反差。此外,在不同年龄群体服饰中所采用的图案也略有不同。小凉山彝族老年服饰图案样式多以线条为主,纹饰简单。儿童的图案展现的是活泼可爱的风格,色彩是以红黄以及相近的颜色为主调。而中青年服饰图案的样式和颜色是最为丰富的。就其寓意而言,儿童服饰图案寓意偏重茁壮成长之意,在中年服饰中则是倾向于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而在老年服饰图案里注重表现健康祥和之意。

三、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一)图案的分布位置

小凉山彝族服饰在衣襟、袖口、领口、围腰、帽子、挎包等位置都绣有图案,且每个地方的图案结构、搭配均有所不同。就小凉山彝族服饰中最重要的围腰部分而言,大图案一般位于围腰的中间位置,是整件上衣的突出点,如篝火纹。此外,一些小图案点缀在围腰周围,起装饰作用(见图1)。衣袖图案的走向是根据衣服的裁剪曲线缝制的,这些图案具有小而精的特点,以纯色为主。袖口和领口的图案,排列紧凑整齐,颜色种类偏多,图案以线条为主。小凉山彝族的帽子类型丰富,图案简单,有帕帽、荷叶帽以及儿童帽(见图2)。荷叶帽上的图案多数由线条组合而成,样式单一,但色彩丰富。儿童帽的图案大多数是经过简化的抽象图案,题材一般是花卉纹、羊角纹等,在大多数小凉山彝族的挎包上也有此类图案(见图3)。

(二)图案的艺术美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图案的颜色和样式组合上。首先从色彩上来讲,图案颜色明快,给人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大图案和小图案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大图案中,一般以黑色或红色为底色,黄色为边框色,展现的是一种色彩张力美(见图4)。在小图案中,往往是单色调的,绿、蓝、紫这三种颜色最为常见,体现的是静态美与精细美的融合。此外,就其颜色搭配而言,不论是单独的图案还是整体图案,对比感十分明显。同时,在图案组合方面,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来欣赏,小凉山彝族服饰的图案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整体上,小凉山彝族服饰每一个地方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力,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留白的空间与图案分布和谐。局部上,其所展现的是精致美与对称美。图案简约却细腻,大多数图案是以中间为对称轴,形成左右或者上下的对称感。颜色是黄色和黑色的组合,色彩对比强,线条具有曲线美。小凉山彝族结婚时所穿的上衣整体展现的是一种简约,大气又不失韵味(见图5)。

四、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图案色彩的文化内涵

小凉山彝族是一个崇尚“三色文化”的民族,三色是指红色、黄色、黑色。在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中,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调色,兼有绿色、蓝色、白色和紫色。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一定的彝族文化内涵。彝族自古是一个尚黑的民族,黑色寓意尊贵。同时黑色是土地的象征,表达彝族人民对自然的由衷敬畏与感恩。绿色和蓝色在彝语里称为“纳”,也是黑色的意思,表明这两种颜色与黑色有着同样的文化内涵。红色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凉山彝族聚居于高寒山区,火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红色正是火的最直接的表现。它是驱除妖魔鬼怪的吉祥色,是能带给彝族人民温暖的色彩。此外,红色还代表着彝族英雄的血,象征着正义、勇敢、热情的民族性格。而黄色代表的是美丽、大方、光明、富裕、健康、安宁,寄托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图案的民俗内涵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多是神话传说、信仰的浓缩,展现彝族人民的生命观。图6为蕨芨纹,在彝语里被称为“鸳头鸡”。蕨芨来源于蕨芨草,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无论生存环境多坏,它都可以存活下来,且根系发达,长得十分茂盛。一方面,这个图案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对生命意识本能的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它与小凉山彝族的生育观念有关。在小凉山彝族地区,他们有多子多福的生活观念,而蕨芨草的枝叶繁茂正与此观念相通。

(三)图案的宗教内涵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既掌管通神之权,又通晓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人、事。在彝族人民心目中,毕摩是神的化身。毕摩服饰中的图案具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毕摩在祭祀场上专用的法帽,是一种形状像斗笠的帽子,它的材质有竹子、铜、羊绒。竹法帽编出的圆形图案有九个或者七个,数量的不同代表持有这种法帽的毕摩等级,也区分了大毕摩与小毕摩参与祭祀活动规格的差异。同时,小凉山彝族地区的毕摩服饰图案的颜色和纹饰也有特定的含义。颜色以黑色为主调,蓝色和青色为辅,这三种颜色的叠加正是毕摩崇高地位的体现。毕摩服饰图案基本上都是线条构成的,样式较为简单,体现出人们对毕摩的崇敬。另外,在小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所用的一些法器会被彝族人民作为服饰图案,如虎牙这一种法器用于驱邪,而彝族服饰图案采用虎纹,寄托着彝族民众趋吉避凶的愿望。

五、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不同类型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不同应用

彝族服饰图案样式丰富,造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服饰图案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形式和文化意蕴。

1.人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中人物图案,虽是用刺绣工艺完成,但造型逼真,神态生动,看起来栩栩如生。如图7中的图案,圆的外层是以纯黑或纯红来塑造人物,较为抽象,但是人物造型、动作等较为清晰。红色和黑色相互交叉,协调搭配,看起来简单大气,在现代服装运用中大多用于点缀衣摆、衣领或袖口。圆中心的人物则非常生动,头发颜色及其穿着都一目了然:左边女子两只手高高举起,形成一种优美的弧度;右边女子左手撑地,抬头凝望前方。两名女子曲线非常优美。女子中间有熊熊燃烧的一团火焰,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小火苗,这与大圆和小圆外的火焰纹相呼应,给人一种生活红红火火的感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作为衣服的主要图案元素。

2.动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上的动物图案多种多样,有飞禽,有猛兽。在彝族服饰动物图案的设计中,遵循“形神合一”的原则。图8是五彩斑斓的蝴蝶,看起砀挥猩机与活力,蝴蝶身边点缀着花朵,好似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各个年龄段衣服都可加入该元素,但不适用于太过花哨的衣服,可用于整体风格较简单的衣服,绣入一两只作为点缀即可。

3.植物花卉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植物花卉图案,可用于局部点缀,也可以大面积使用。图9绣的是花,花以深红和浅红为主,由波浪纹和回旋纹构成;花的周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绿叶;花的底部绣着蓝色的茎和红色的根,象征着富贵吉祥。该图案适用于中老年服饰,不过其中根茎叶和花可以分散点缀,提取其中某种元素,并与其他元素结合重组,形成新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图10中的服装以红色为基调,衣领、衣摆和衣袖用小花作点缀,小花点缀着一圈绿叶;衣服中间的花大小不一且有绿叶相称,花朵与绿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案色彩与服装整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看起来富贵大气。

4.几何形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几何形图案,主要包括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水波纹、回形纹、火焰纹等。在衣服设计中,可以用典型的几何图案组合,如菱形纹、直线条纹、方形纹、三角纹等,每一层样式都不尽相同,独特新颖。虽然图案组合较多,但是并不觉得花哨,反而极具层次感。色彩搭配上深浅交叉,协调统一,是当今年轻女孩比较喜欢的民族风格。

(二)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及优势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彝族服饰图案的大多以女装为主,多运用彝族服饰图案中的波浪纹、直线条纹,以及螺旋纹。图11的半截裙是间接运用,设计师借鉴了彝族服饰图案的颜色以及几何图案中的直线条纹。半截裙中直线线条较为平滑,疏密相间,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重细节。并且以不同深浅的红为底色,色彩艳丽,中间再穿插一些过渡色,具有一种色彩流动的美感。上衣整体以白色打底,再绣上花卉图案,左右对称。其花卉是由彝族服饰图案中的花卉图案变形而来,在色彩上颜色更丰富,在形状上也不再是简单几何形的组合,更复杂,线条也更平滑。彝族服饰图案形态各异,为现代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也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民族服饰元素日益流行,大多数人希望返璞归真,追求原始的民族文化。彝族服饰图案造型独特,色彩艳丽,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能增加一种独特的美。彝族服饰图案在运用到现代服装中时,有的设计师采用直接运用,将彝族服饰上的图案整个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而有的设计师则是间接运用,采用解构重组或者变形等方法为其服装设计服务,使现代服装独具特色。

六、彝族服饰图案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图案在宣传海报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得较多的服饰图案为几何图案,究其原因几何图案适用范围广,且造型多变,用于点缀和装饰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海报是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诸多表现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直观的特点。如图12中的海报,带有鲜明的彝族特色。海报左边是以三角纹样式作垂直延伸,右边是一个姑娘的半边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其帽子上的纹样。该海报主要表现的是彝族的刺绣。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异彩纷呈,不管是花鞋、飘带、围腰,还是钱包、枕头、各类饰品,都能绣得精致独特,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彝绣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海报中间“彝绣”两字用的是服饰图案有的几何造型,加以变形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独特且突出刺绣的主题。总体来说,海报色彩鲜艳,线条平直中不失柔和,融合了彝族服饰图案的几何造型,极具民族风情。

(二)彝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产品包装与一般的广告设计有区别,产品包装具有立体性,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色彩的协调性。想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产品的销量,产品包装在设计上需要花点心思。如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点缀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3中有关彝家漆器的包装盒极具彝族风情,顶部和底部分别以条纹形几何图案点缀,再加上回旋纹和圆形图案,使其看起来富于流动感,不呆板。顶部与底部相得益彰。产品中部以大红色为底色,正中在金黄背景中呈现漆器图片,大气、醒目,且代表着一种红火吉祥之意。 “彝家漆器”四字与左边用彝语写的相呼应,不失为送礼的佳品。

(三)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彝族工匠运用自古相传的木雕、漆绘艺术等来表现彝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设计师们往往借鉴彝族服饰的图案对建筑进行装饰和包装,体现了彝族特有的地域特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很高的公众评价。在现代建筑中,有的大面积使用彝族服饰图案,而有的则用于点缀和装饰。图14中的墙个性鲜明,顶部以黑色为背景,上下两部分红色的变形回旋纹向左右两边延伸,回旋纹中点缀着黄色的花卉图案。整面墙最突出的便是正中的图案,以黄色为背景,人物图案与动物图案有机结合在一起,好似一个女子骑在牛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体现生命的本真。图15是一个牌坊,其设计古色古香,红色漆木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金黄,喜气洋洋,寓意极好。

(四)彝族服饰图案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的应用

家具及家纺布艺日益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观念,设计师在设计家居布艺时可以说是创意不断。如今民族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时尚,追求真善美、追求古朴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诉求。彝族刺绣的色彩搭配艳丽多彩,对比强烈,用色泼辣大胆。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或多或少加入彝族元素,会使风格有很大突破和改变,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图16的椅子极具彝家风格,椅子整体为黑色,四条直线将金黄色羊角图案相连接,中间一个火红的大圆,其中左右两边的牛角相对称。牛羊皆彝族人民崇拜和热爱的动物,通过这个图案彝族人民对其热爱程度溢于言表。椅背以红色为底色,顶端和底端为金色回旋纹,中间一只静静矗立的鸟,给人吉祥富贵之感。图17是当地一种特色布艺,俗称背单,也叫背篼。其用处是将孩子背在背上,可以空出双手做其他事情。这个背篼独具特色,将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搭配起来,以火焰纹和牛角为主,看起来红红火火,富有生气。

(五)彝族服饰在促进彝族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设计时尚服装,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竞争力强。如果大力发展以彝族服饰图案文化为主的旅游商品,经济来源有保证。并且把彝族服饰图案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可扩大其影响力。如图18、图19中的碗、壶都能加入彝族服饰图案,其图案十分讲究装饰的对称性和变形的抽象性,点、线、面的运用简洁得体。漆器的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对色彩的\用寓意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用黑、红、黄三色,色彩协调且大气,黑色为天地之本色,寓意庄重与威严,红色代表热情豪放而勇敢。碗和壶都以回形纹为主,且富于变化,使造型更加丰富独特,集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深得游客青睐。图20是小凉山的彝族新寨将彝族服饰图案运用其中,别具一格。

彝族服饰图案发展旅游商品的优势首先是彝族服饰传统文化保留完好,彝族聚居地众多,为第六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为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是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护和开发彝族服饰图案,对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有保障和促进的作用。最后,我国旅游消费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而彝族服装和饰物样式繁多,其服饰上的图案应用途径广。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同样的颜色和样式看多了总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彝族服饰图案样式多,我们可以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不同的图案利用解构和重构的原则使其形成新的图案。其次,彝族刺绣虽精美但效率较低,可在传统的刺绣、珠绣、扎染等基础上,运用丝印、激光雕花、数码印花等新型制作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要树立服务意识,政府可大力培养该方面专业知识人才,对来访游客进行详细地解说,大力打造彝族特色产品,着力于彝族特色住房。

七、总结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承载着彝族的审美文化内涵。但由于峨边地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大,其生产方式大都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制作。这样,彝族服饰就自然处于劣势,导致手工艺人为谋活路而放弃制作。并为追求利益一味迎合市场和顾客的喜好,文化因素也逐渐荡然无存。怎么去保护和发展凉山彝族服饰就成了现今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基于对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作用的分析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服饰图案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树立彝族特有的文化理念。只有明确了服饰图案所包含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彝族服饰图案。为此,小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亟须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去保护和抢救。具体措施如下:政府应大力扶持传统服饰,各县市、乡镇、村队逐级开展服饰普查,并尽全力恢复和再制作,使服饰和制作工艺不会丢失民族特色。峨边地区较大凉山经济较为发达,旅游业逐步发展,应创立属于小凉山彝族特有的品牌,并以图纹、色彩和做花工艺为基础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有规模且规范有序的产业化道路。

项目来源: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四川省峨边县彝族服饰图案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49013

参考文献:

[1]刘茜,李纶.浅析彝族服饰图案仿生艺术语言[J].文艺探索,2009(01).

[2]陈晓莉.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文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

[3]陈煜鑫,郝云华.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邓军文.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109-109.

[5]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6]何宗云.浅析彝族服饰色彩在家居布艺上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2(08).

[7]赵浩.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6,6.

[8]冯燕.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内涵与现代服装设计[J].当代艺术,2009(1):57-58.

何思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篇2

作者:王燕红 单位:北京通州潞河医院

员工认同、广泛参与形成了全员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少数几位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调查显示,70%以上的员工认为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很重要。此次调研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座谈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老职工纷纷将自己所了解的潞河精神、感人事迹与年轻职工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潞河医院建院132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在代代潞河人之间自觉地传递着,时至今日,仍然能从潞河医院员工身上看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刻印记。受老主任、老护士敬业、爱院精神的影响,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时来医院看望病人的身影,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病房的优质服务也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潞河精神。展望未来,大家对潞河医院的发展远景充满了信心。座谈会上,医护人员说,“潞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工作人员,大家要荣辱与共。”导向清晰、目标明确,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调查显示,潞河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目标,90%以上的职工知道或理解。近80%的员工认为医院有清晰的目标,给员工以振奋和激励;员工了解为了医院的成功,自己应该做什么。潞河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事业,大家的潞河”80%员工认同。员工普遍认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得到普遍落实。80%以上的员工认同引导和激励医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医院的服务理念、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认为医院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奖励。清晰定位、明确需求,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找到发展点员工普遍认为,医院要发展,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需求;要促进医院发展,个人需要提高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及忠诚度;医院需要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内部管理水平,突出特色科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等。员工认为,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提升了员工的敬业精神,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精神状态良好,在职业礼仪上,能着装统一规范,强调医务礼仪。追求成就,员工队伍是医院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医院文化最终要由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显示,70%员工在潞河医院工作有自豪感,价值感、成就感。工作中,员工经常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在为医院做有用的工作,80%以上的员工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可见,医院已经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医护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有提高个人尊严与成就感的心理诉求调查显示,近90%的员工每周工作均在40小时以上,17.4%工作在50小时以上;潞河医院是通州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重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的年假100%休不完,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员工经常或频繁地感到疲惫,58.2%下班的时候感觉精疲力竭。46.3%的员工早晨起来想到不得不面对一天的工作时,经常或频繁地感觉非常累。46%的员工认为整体工作确实压力很大。但工作受人尊重的程度并不高。

目前,三分之一员工认为工作得不到尊重。一半的员工表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前三项分别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70%以上的员工表示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提高个人素质,四是为社会做贡献。医院文化建设中,职工是主体,而工会作为医院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决定它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参与调研,发挥了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由于工会与广大职工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工会组织的问卷、座谈会等大家积极参加,说实话,吐真情,倾听职工心声,把握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了解职工的需求与感受,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工会搭建了医院与员工的沟通互动的桥梁,形成了心理契约。有专家学者认为,医院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持,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理契约,即员工自觉地认同医院的愿景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所以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员工的参与,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医院文化的价值所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员工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员工对医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什么,是医院管理者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而调查研究是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掌握重要资料的重要一步。本次调研,工会发放的问卷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涵盖了全院的所有职能部门,大家一致认同工会开展的调研活动,让他们有倾诉心声的机会。2.以核心价值观渗透为活动主导,提升医院文化的影响力医院文化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文化讲究积淀,应当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才能实现用“医院文化”感召人;用“医院精神”感染人;用“医院品牌”凝聚人;用“医院形象”吸引人的目标,才能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医院无形资产。工会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始终坚持将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活动中,如开展的医院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突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弘扬“奉献”的优良传统,推崇“一切为了病人”的文化理念。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宣传医院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建立院史展览厅、经典手术文化长廊,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展示医院132年的奋斗史,让广大医护人员了解潞河医院的历史,了解潞河文化,以激发广大员工敬畏历史的心情。同时,树立主动服务精神,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服务意识。在员工中开展“我做了什么工作,我能为病人提供什么”的反思活动,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企业文化是思想行为的沉淀,需要长期培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组织者强有力的推动,需要构建的载体,而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载体,工会通过组织活动将医院的精神渗透到职工的言行中。多年来,潞河医院工会经过不断努力,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尽管医护人员工作很忙,大家还是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精神。

工会还建立了文体协会并充分挖掘各个分会特点,依托分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文化娱乐融化于医院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让职工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理解、接受、认同医院理念,在文体活动中养成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文化的普及和渗透。以人文关怀、劳动竞赛为手段,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三个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是医院的管理目标,工会将医院的管理目标分解,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员工的行为向目标靠拢,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鉴于员工普遍感到压力高,渴望更多人文关怀的需求,一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放松性娱乐活动、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表达党委、工会等对职工的关心。二是倡导乐观向上、真诚团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宣传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召开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广开渠道听取群众意见,使职工怨气有地方疏泄。三是关心职工生活,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创造条件鼓励职工交朋友,真诚待人。如肿瘤科的医护人员面对重症病人,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会特别为并他们安排心理疏导,加强沟通,减小负面情绪的影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引导员工的行为向医院倡导的方面发展。一是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我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医院发展我受益”等大讨论活动,激发每一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如通过评选“爱心大使”、“最美的微笑”等活动,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二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位医生说,“曾设想全院职工共同植一片杏林,对医院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可在林中得到一方题名,曾设想当我退休时能有一个刻着院徽和自己编号的纪念章,闲暇时到医院的杏树林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三十年、五十年、时间长了就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职工的需求出发,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与职工有密切的联系,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医院有2000多人,平时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虽然是同事,但是互相不认识,通过工会组织的活动,大家彼此熟悉,增加了情感,有利于工作中的相互配合。工会应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医院发展、满足员工需求为出发点。一是医院以开展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特色科室建设,为打造潞河品牌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消除“过客心理”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三是通过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四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物质报酬,使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医院发展定位水平一致。五要通过组织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个人的晋升、社会的表扬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篇3

一、“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

“文化权益”是近年来热度逐年走高的一个词语,十七大报告首提“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权益进入执政党的政治纲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更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列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权利”有什么区别?目前,不少人对“文化权利”与“基本文化权益”是不加区分的。本人认为这是不妥的。两个概念具有重合的地方,但不是等同的。理清“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外延,无论对学习理解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建设理论,还是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实践,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文化权利”是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相并列的人的基本权利,属于人权范畴。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这就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概括讲,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

“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党在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基本文化权益”是有其特定涵义的。

在范围上,“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包含“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赏”(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几项,与文化权利前两项(即“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相重合,但不包含后两项(“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可见,“基本文化权益”属于文化权利的下位概念,涵盖的范围小于文化权利。

“基本文化权益”较之“文化权利”,具有如下特性:

1、基本性(或基础性)。“基本文化权益”突出的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然涵盖的权利,是为维持基本的社会正义所必须提供给每个公民的权益。可见,“基本文化权益”是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一样,处于同等基础性地位的,是同属于“民生”范畴的。

2、福利性。“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主要由公共财政负担、以政府为主体提供。通过财政保障,以政府购买、补贴、配送、组织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或优惠的产品、服务。例如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站)、影剧院、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等。

3、均等性。“基本文化权益”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属于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每个公民在权利的享有上必然要求平等、普惠。要求做到社会成员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老幼、不分身份高低贵贱,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农民、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应当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特别的服务,保证他们享有与其他群体同等的文化权益。

4、保障性。“基本文化权益”是由政府保障的文化权利。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5、时代性。“基本文化权益”的范围,是随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而变化着的。在现阶段,“基本文化权益”的范围包含“看”“听”“读”“赏”“参”等,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有新的、更多的内容纳入“基本文化权益”,公民的文化福利会更加丰富。

二、提出“基本文化权益”概念的意义

1、深化了文化权利理论认识。提出“基本文化权益”概念,区别了“基本”文化权利与“非基本”文化权利。通常人们的对文化权利的共识、也即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中概括文化权利,包含享受文化成果权、参与文化活动权、进行文化创造权、文化成果受保护权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权利,都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权利享用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有些权利是人人必须享用的,犹如吃饭、睡觉之于人不可或缺,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属于满足人的最基本精神生活需求。有些权利则并非所有人实际享用,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只有一部分人享用,如写小说、拍电影、演戏、跳舞等文化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需求等。可见,文化权利中,既包含不因地域、性别、年龄、身份,老幼、贵贱而差别的、人人需要实际享用的文化权利,也包含因人的才能、特长、成果而异的、并非人人需要实际享用的文化权利。以“基本文化权益”的概念区别之,使得我们在理论上更加深化,在实践上更加容易操作。

篇4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4-02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南宁各楼盘竞争日趋激烈,楼盘命名已是房地产营销中体现创意策划的撒手锏。各楼盘纷纷在楼盘名称中亮出自己的营销理念,倡导独具个性的居住文化,以吸引不同品位的消费者。本文根据搜房网上586个南宁楼盘名称,从营销视角考察分析楼盘命名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给新楼盘命名创意和产品推广以启示。

1 楼盘名称的音节选择

从上表发现,在586个楼盘名称中,最短的是双音节,共有3个占0.5%,最长的是九音节,只有2个,仅占0.3%,四音节的最多,共有289个,占49.3%,其次是六音节,共有119个,占20.3%。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以及五音节的楼盘名称的音节形式是两个节拍,六音节的楼盘名称形成三个节拍,即“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结构。七音节、八音节和九音节的楼盘名称,字数多、不易记,音节组织结构复杂,总数较少。双音节的楼盘名称简略单薄,使用不多,四音节的楼盘名称几乎占总数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六音节,用得最少的是九音节。

讲究成双成对、匀称整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南宁楼盘命名的音节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纵观南宁586个楼盘名称,可发现多是选择四音节、六音节的偶数音节。有些单音节的通名,如“园”、“苑”、“庭”、“城”、“湾”等,营销者也在其前冠以“丽园”、“碧园”、“雅苑”、“花苑”、“豪庭”、“华庭”、“绿城”、“康城”、“金湾”、“蓝湾”等,使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双音节+双音节”的音节结构,看上去整齐均匀,听起来自然流畅,读出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者感兴趣、记得住、传得开,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2 楼盘名称的组合形式

楼盘名称一般以“专名+通名”构成。专名即楼盘的专有名称,用于辨认、区别不同的楼盘。在楼盘命名中,专名最能体现开发商的营销创意和楼盘建筑风格;通名即楼盘通用的名称,主要用于告诉公众楼盘的大小及功能定位,命名比较单一,有一定的稳定性。考察南宁的楼盘命名,主要有以下的组合方式。

2.1地名+通名

营销商以这种形式命名,主要是想显示楼盘的位置所在,突出地段优势。如白沙苑、东葛华都、邕江时代广场、南湖名都广场、相思湖中富花苑、凤岭名园、青秀山庄、新兴苑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李嘉诚在房地产界的一句名言。在南宁,朝阳广场、五象广场、东盟国际商务区、南湖和青秀山周边等都属稀缺地段。它们或是传统商业区,或是自然风景得天独厚,或是政府重点建设区域,这些地段可供开发的土地日趋减少,新房源供应也越来越紧缺。处在这些地段的楼盘自然在命名上添加位置标识性字眼,极力张扬地理优势,以地段资源为卖点。

2.2开发商名+通名

标明楼盘开发商,其目的或是开发商宣传自身,在售楼的同时也提升开发商品牌;或是社会影响力大的金牌开发商亮出身份,以赢得公众青睐。如方圆公寓、昊壮一品尊府、万昌邕江明珠、保利21世家、恒大苹果园、荣和中央公园、永凯春晖花园等,均以开发商名冠名。也有属同一开发商的多个楼盘,其名称前冠开发商名,后面的通名稍有变化,如阳光100城市广场、阳光100上东国际、振业・中央华府、振业青秀山1号,永凯现代广场、永凯现代花园,云星城市春天、云星钱隆江南、云星钱隆天下、云星尚雅名都等,凭借已获成功产品推出新产品,实现市场扩张。

2.3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能指出该楼盘的性质、属性及功能定位,表明楼盘的专业化指向,吸引某消费群体注意,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南宁市楼盘命名中,如金源CBD现代城、利源商住城、绿都温泉度假山庄、荣宝华商城等都说明了楼盘的属性与功能,便于消费者“对号入座”。

2.4开发商名+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综合了“开发商名+通名”和“性质类专名+通名”的优点,如浩天南湖菁钻公寓、保利东盟国际第1街、盛天香墅等,既明确楼盘的属性及功能定位,又借助楼盘名称为开发商扬名,一举两得。

2.5开发商名+专名

这类楼盘名称由开发商名和专名构成,把通名省略了,如昊然风景、振宁翠峰、红日江山、万正假日风景、同和华彩上湾等。有的楼盘没有标出开发商名,只用专名,如维也纳森林、中谷蓝枫、城市杰作、和美春天、香樟林、慧谷阳光、荷塘月色等,旨在营造一种意境,给消费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未来美好居住生活产生期待,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

3 楼盘名称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

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地段、环境格局设计、设施配套、价格、社会文化习俗、品牌等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者购房已不仅是为了得到一套住宅,对房子以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非常重视,对楼盘的文化品位也给予高度关注。南宁楼盘在产品命名中,正是以文化诉求为切入点,强调满足消费者除了居住功能之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

3.1古词雅语:装点古朴典雅

南宁楼盘的命名,除用“楼”、“园”、“厦”表示外,多用古词雅语,如“苑”、“庭”、“居”、“府”、“御”、“都”等。主要有:世纪阳光沁景苑、鸿金雅苑、富丽华庭、汇春名庭、半山雅居、伴云居、红日学府、瀚林华府、金凤凰南湖御景、盛天名都、骋望骊都等。苑,在古代一般是指帝王的花园,是养禽兽、种林木供帝王打猎游乐的场所;庭和居,都是古代沿用下来表示居住的地方;府,旧时贵族和官僚的住宅。由于它们出身华贵,因而房地产营销者以其来命名,突出其高雅,增添楼盘的古朴与风雅。南宁高新区科园西七路有一楼盘命名“荷塘月色”,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梦幻般意境;凤岭北百花岭路有一“万正鸣翠谷”楼盘,好似给顾客展现了“野鸟鸣翠谷,流水唱欢歌”画面;“凤岭・在水一方”的楼盘名字让人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伴云居”楼盘使人联想《千家诗》李朴《中秋》佳句:“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些命名让楼盘平添几分古朴典雅,给顾客以诗情画意联想,对未来的

居住环境怀着美好憧憬,营销效果不言而喻。

3.2南国绿城:追求自然情趣

绿城,是南宁的另一个名字。这里绿叶婆娑,满目青翠,小叶榕、木棉、槟榔、棕榈等风景树,公园、街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走进南湖公园的名树博览园,加拿利海枣、佛肚树、大王椰、菩提树……各种珍奇名贵的亚热带树让人叹为观止,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房地产营销者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环境资源,在楼盘名称上大加渲染,或以寓意美好的植物命名,如玫瑰园、丰业橄榄宿、香樟林、香百合花园、棕榈印象、枫林蓝岸;或以优美的自然景象来命名,如八桂绿城、嘉华绿洲、大自然花园、海丽世纪桃源、昊然风景、山渐青、半山雅居、凤岭春天、同和华彩美地、四季花都、绿城翠堤湾等,这些命名让人感觉楼宇花木簇拥,四周石山瀑布、芳草萋萋、百鸟啾啾,可谓海市蜃楼,人间天堂,顾客怎能不流连忘返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步履匆匆,终日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对都市的尘埃和喧嚣早已厌倦,渴望走进大自然,享受宁静与闲适。营销者正是迎合顾客的这种心理,着力打造小区的自然环境,同时在楼盘命名上精雕细琢,以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与心理上的需要。

3.3国际都市:营造包容浪漫

南宁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博会”这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都在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南宁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枢纽城市,自2006年提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来,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已初步成型。由南宁通往东盟国家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四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一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办事机构也落户南宁,“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对接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南宁,作为国际都市意味什么呢?意味着开放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理念、兼容并包含异域文化、浪漫风情。房地产商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在楼盘名称上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如雅典卫城、天筑米兰、文莱御园、新加坡城、维也纳森林、左岸青园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引得八方顾客纷至沓来,收到很好营销效果。

3.4中国水城:点缀宜居天堂

篇5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篇6

一.我国节假日的发展轨迹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它的环境密不可分,国家规章制度的实行也肯定与它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五一、十一长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与消费疲软的困境,消费与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1999年五一、十一长假正式开始。于是人们利用长假,纷纷出游。当时人们纷纷用“井喷”来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让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的景区、宾馆、交通、餐饮等价格成倍上涨。从那时开始,人们发现原来长假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媒体用“钵满盆满”来形容商家的收获。于是五一、十一长假被人们称为“黄金周”。黄金周成了商家创利的重要时机之一。十年来“黄金周”确实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费,拉动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的日新月异,新事物逐渐会丧失其原有的优势,那它就会面临淘汰或被改良的问题。另外黄金周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当“黄金周”演变成消费热潮之后大量的消费需求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被释放。而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调整周期。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黄金周期间供不应求的刺激下,社会上更多的资源被调配于应对黄金周的需求,当黄金周的消费热潮过后,整个市场出现了消费低潮,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另外,由黄金周引起的交通拥堵、景点爆满等负面影响,使黄金周逐渐褪尽原有光环。从最初的全民狂热,到随后的大面积疑惑,每个黄金周过后,都给我们流下来太多的思考。黄金周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质疑下不断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家度过“黄金周”,或在此期间探亲访友时,由“黄金周”引起的争议愈演愈烈了。从第一个黄金周开始,黄金周就是以旅游为其特征,将近十年的“黄金周”经历,催生了一个旅游时代。当大对数人的黄金周被习惯冠以“旅游”的名义时,很多人对“黄金周”期间在家休息反而不习惯了,反而觉得“黄金周”已经没有意义了。其实黄金周为何不是休闲的黄金周、探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呢。终于,在种种压力和非议下,五一黄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几个小长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黄金周依然存在。

二.节假日的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博弈

众所周知,十月一日本应是举国同庆日子,但是人们过度关注“黄金周”的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冲刺着黄金周到底能给社会带来多大收益、给商家带来多少回报的金钱的诱惑之下,忽视了它的文化内涵。虽然十一不像清明节、中秋节那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国庆节也是中国人民值得留恋、祝贺的日子。提到十一长假,我们想到的是黄金周,想到的是经济利益。但是这种文化意义却逐渐被我们淡忘了。另外黄金周本应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各个商家对待它的态度远比老百姓热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旅游景点、交通等面临强大压力情况下,现在大多数人选择在家渡过黄金周,未免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十年后的今天,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该淡化“黄金周”的经济意义,更加关注它的文化内涵。转变休闲娱乐的实施模式,将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须享有积极的休息、假日,必须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闲暇及娱乐时间内自由旅行的权利”。使用闲暇时间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为《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的、毫无歧视的权利。

我国的黄金周实施这么多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盛大节日。每次黄金周来临的前夕,人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长假来做自己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远在他乡就读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学习、进修、考各类证照、聚会购物等等。当今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大多的工薪阶层都没能有时间好好的休闲放松一下,所以黄金周的长假就是这些工薪族彻底放松自已、好好娱乐、休闲的最佳机会。虽然每次黄金周后,人们都说好累好辛苦、在家没意思等等,但谁不期盼有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呢?确确实实地说,黄金周已成了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黄金周这样一个长假。

有些人称,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实行,黄金周会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带薪休假制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民营企业。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黄金周,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淡化节假日旅游的经济意义,提升其文化内涵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黄金周的经济意义,而把它过渡到旅游文化内涵上来呢?其实,黄金周为何不能看成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呢?黄金周体现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这是中国整个社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次,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作出鼓励发展旅游业的决策的唯一标准。度假的权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围环境的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国民性及把每个人与其同胞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归属感,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黄金周假日的产生和发展也改善了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外国人老是说中国没有人权,《国际政治权利公约》写着度假作为人权的存在,中国也签署了这项公约。所以,黄金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提升,中国在逐步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把人们认为黄金周是经济的黄金周转变到是休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观念上来,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休假权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进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权利,使企业意识到给予工作人员正常的休假权是企业一项基本义务。 政府推行奖励旅游制度,如日本为了推行企业奖励旅游制度,也是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种措施,规定企业组织奖励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费用可以计入成本这等于是政府出钱来办奖励旅游。加大鼓励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从理论上解决旅游者的本质属性,理清旅游、休闲和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扩大对黄金周文化意义的宣传,打造中国旅游的黄金周文化品牌,使黄金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休闲假期,使黄金周逐步成为中国人团聚、休闲、出行、购物的一个“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业应该分时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参观旅游景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把旅游业从一般观光的旅游景区中分流出来。企业应该落实奖励旅游制度,因为他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也有一种广告效应。另外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应对黄金周期间的旅游问题。

最后,社会公众应该有一种理性的休假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黄金周是我们的正当休假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探亲、访友、购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应该及时了解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信息,为了提高旅游旅游质量,自觉避开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因此,对待黄金周,我们应该从对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于关注转到更加重视黄金周的文化内涵上来。那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黄金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篇7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篇8

 

商标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差异,决不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机械翻译活动。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商标的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失败的翻译,不仅会给公司或国家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公司或国家的形象。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商标的翻译,探讨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 文化内涵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进行商标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商标翻译的各种因素,考虑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文化差异,力求音意俱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其购买欲望。

1.1 文化内涵对以人物命名的商标的影响

中国的芳芳牌口红,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销路不畅。其根本原因在于“芳芳”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便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1)a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or wolves(狗或狼的长牙);(2)a snake’stooth with which it injects poison(蛇的毒牙)。西方消费者看到“fang-fang”商标时,想到的并不是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疯狗、恶狼或毒蛇;然而芳芳商标对中国人而言却能产生更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一位名叫芳芳且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有此可见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1.2 文化内涵对以动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首先以孔雀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耀眼的颜色,人们看到孔雀牌彩电,就会联想到有着最好色彩的高质量的电视机。然而,在西方国家,peacock(孔雀)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鸟,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因此以peacock(孔雀)为商标的商品也不会热卖。

在汉语中,蝴蝶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免费论文。中国有很多蝴蝶牌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英语中butterfly意味着轻薄,轻浮。所以若以butterfly作为商标,西方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商品不耐用。西方消费者不喜欢将鸟类或者昆虫的名字用作商标名称,因为会使人联想到劣质商品。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文化差异,中国有不少的熊猫牌产品,如电视和香烟,许多企业都爱用panda作为自己产品的出口商标翻译。这些产品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很受欢迎,但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便卖不出去,因为穆斯林国家传统上禁吃猪肉,而熊猫长的像肥猪,显然,熊猫牌得产品会受到排斥而没有销路。因此商标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防用语失效。用语失效是指不合时宜的翻译或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1.3 文化内涵对以植物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作品牌,如广东中山“”牌电热驱蚊片,商标翻译为“ChrysanthemumFlower”,出口到法国日本西班牙比利时无人问津,因为这些国家都把作为丧葬花卉,一般只在举行葬礼时才使用。但该产品深受芬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因为芬兰的国花为绣球菊,瑞典的国花为白菊,意大利的国花为矢车菊、墨西哥的国花为大丽菊。

1.4 文化内涵对以数字命名的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汉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人们忌讳使用,“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文化差异,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企业竞相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而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2. 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还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即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原名,准确的传达原名得信息和情感。如Apollo(太阳神)口服液——力量无比,Pony(小马)——小巧快捷,Fair Lady(贵妇人)床上用品——高雅名贵、豪华舒适,American Standard(美标)洁具——规格齐全、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等。这种商标翻译,顾名思义,容易让消费者引起联想文化差异,情不自禁地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2 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免费论文。采用音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原商标名称的音韵之美,易于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和正宗特色。如NIKE(耐克),PARKER(派克),SIEMENS(西门子),Audi(奥迪),Sony(索尼),Sharp(夏普),(Kentucky)肯德基等。

2.3 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用意译法翻译的商标名,通过精心选字,可以形象表达产品的效用,准确反映商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记忆。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采用音译法,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

2.4谐音取义法

即利用汉字表音又表义的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发音,同时又能体现商品的特性文化差异,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语义信息损耗,有利于诱发消费者进行有益的联想,便于记忆和加深对商品的印象。简单讲,就是力争形神兼顾。如“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

3. 结语

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商标的翻译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园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译者必须勇于创新,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参考文献】[1]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王艳,衣进韬:商标翻译中华民族文化的顺应性[J].美国教育评论,2007(2):69-71

篇9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化逐渐丰富,对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颜色拥有共同的认知,颜色使得世界变得鲜活,使事物变得栩栩如生,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生动,但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沉淀的文化底蕴赋予了颜色词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之拥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一、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对比

(一)红色(red)。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代表喜庆、欢乐和祥和,比如:“红红火火”、“冉冉红星”等,都表达了一种进步,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而在英语中,红色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但红色多表达着“战争、暴力、火”等意思,如:“血战(a red battle)”、“火灾(red ruin)”、“负债,赤字(be in the red)”、“危险信号(red flag)”、“大怒,生气(red-headed)”等。

(二)蓝色(blue)。在中国文化中,蓝色是一种庄严、高雅的颜色,多象征宁静、开朗、深邃,在语言运用中,多将蓝色用“青”代替,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云直上”、“永垂青史”、“青史流芳”等,都表达出了“蓝”或“青”所拥有的积极意义。

而在英语中blue有许多层意思,它既可象征高贵、深远,如:“名门望族(blue blood)”、“中心耿耿的人(true blue)”;又可象征沮丧、忧郁,如:“悲观的人生观(a blue outlook)”、“感到不快乐(feel blue)”;而又可表达“突然、迅速”的意义,如:“晴天霹雳(have the blue)”。

(三)白色(white)。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多表达出“不吉”的意思,如“红白喜事”中的“白”表达的则是“死亡,丧事”,且丧服自古以来都是白色。在我国的戏曲文化――国粹京剧中,“白色脸谱”代表的就是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还比如“举白旗”、“白搭”、“白色政权”等都表达着贬义。

而在英语中,白色(white)则表达着“纯洁、诚实”,如西方人结婚多采用“白色”作为礼服以象征纯洁美好的爱情;又如:“善良的谎言(a white lie)”、“吉日(a white day)”、“纯洁的心灵(white spirit)”、“忠实可靠的人(a white man)”,这些都体现出西方人对白色的推崇。

(四)黑色(black)。在传统的汉文化中,黑色代表庄重和尊贵,古代公卿大夫的官府、礼服等多采用黑色;而且黑色也常象征着正义、铁面无私,如:“李逵”、“包拯”、“张飞”等舞台形象都是黑色脸谱。当然汉语中也有表达贬义的“黑色”,如“黑社会”、“黑名单”、“黑的”、“黑户”等。

而在英语中,黑色往往表示“坏的,不吉利的,邪恶的”。西方人参加葬礼都穿黑色服装表达“悲哀”,比如:“前途暗淡(black future)”、“噩耗(black tidings)”、“害群之马(black sheep)”、“忧郁的(black-faced)”,还有“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指的便是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日子,表达着灾难的降临。

(五)绿色(green)。在汉语中,绿色表达着“生机,活力,希望,青春”,给人的感觉是祥和,博爱,积极向上的。比如:“红男绿女”指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绿林好汉”指的是那些劫富济贫的人;“红花绿叶”则表达了一片生机茂盛的景象。

而在英语中,绿色则可表达“嫉妒,眼红”的意思,如“眼红(green-eyed)”、“十分嫉妒(green with envy)”;而且还有“不成熟,幼稚”的含义,如“生手(green hand)”、“幼稚(as green as grass)”。

(六)黄色(yellow)。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了“尊贵,吉祥”,黄色尤其是金黄色被视为“帝王之色”,只有皇室贵胄才允许穿着黄色服饰,如“天子的龙袍――黄袍”、“天子的诏书――皇榜”、“天子钦赐的官服――黄马褂”,甚至于举办大事时都会仔细的挑选“黄道吉日”。

而在英语文化中,黄色通常代表了不好的内涵和消极意义。在基督教艺术作品中,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的衣服便为“黄色”;又如“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yellow-bellied(懦弱的)”、“yellow dog(卑鄙的人)”等都表达的是“胆小,卑怯”的意思。

二、颜色词的翻译

通过对英汉语种颜色词不同文化涵义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些基本颜色词的象征、喻意等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对颜色词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它们所拥有的文化涵义,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段将颜色词对人、事、物等的描绘表现的更加形象生动,鲜明逼真,以此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最贴切的对等语再现原文内容,使读者能体会到中英语言不同的魅力。

英语颜色词的翻译通常有如下四种方法:

(一)直译法。为了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体现原作风格,通常会采用直译法。如:

As white as snow:洁白如雪

As black as coal:漆黑一团

As red as blood:血红、红彤彤的

As yellow as guinea:面黄肌瘦的

To give a green light to:为…开绿灯

(二)颜色改换法。由于颜色词的联想在中英文化下有所差异,就需要将源于中的颜色词变换为目标语中相应的颜色词,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其意思。如:

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

Green-eyed:红眼(而非“绿眼”)

Blue film:黄(而非“蓝”)

Black dress:青衣(而非“黑衣”)

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而非“脸色发黑”)

White-feathered chicken:乌鸡(而非“白毛鸡”)

(三)颜色增减法。在翻译时,又是为了而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颜色词,使译文最大限度的传递出原文的信息。

1、增色法。当源语中没有出现颜色词时,译者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增加颜色词,是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效果。如:

Evil mind:黑心

Inside story:黑幕

2、减色法。当源语中出现的颜色词在翻译时无法被准确表达时,就应根据原文作者的意思在目标语中寻找出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使译文表达更加灵活,更加贴切。如:

To look black at someone:怒目而视

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3、意译法。有些颜色词在翻译时主要体现的是其象征意义或引申意义等,这时,就应完全忽略原文的字面意思,采用适当的目标语来体现,以此更好的体现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和语言习惯。如:

a white elephant:耗费巨大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blue moon:不可能或稀有的时期或事情;

black smith:铁匠;

green stamp:指美国救济补助票,因印成绿色而得名;

pink slip:解雇职工通知单;

brown nose:献殷勤,拍马屁

yellow dog:卑鄙的人;井架用灯(石油英语词汇)

三、结论

大自然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英汉颜色词出了其基本的色彩意义外,还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我们在翻译时应遵循文化翻译的原则,理解它们的文化伴随意义,灵活地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切当再现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语言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之英汉互译(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4]邵志红.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无论中西,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认识动物的角度都是基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因此导致对动物产生的联想大致相同或相似,自然就会赋予动物词汇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例如狼(wolf)对待猎物凶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来形容人残忍、贪婪,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狐狸(fox)用来形容人奸诈、狡猾,英汉语言中都有“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鸽子(dove)在中西文化中都常常被视为和平的象征,在一些大型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形,代表着人类企盼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语也有“dove of peace”之说。另外,“天鹅”(swan)都象征“高贵”和“圣洁”“蜜蜂”(bee) 使人都联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二、所指动物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由于受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影响,导致有些动物词语所反映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方对狗和龙的态度。

西方人把狗视为人类的忠实朋友,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当做人的伴侣和宠物。英语中许多带有dog 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例如“a top dog”(优胜者,头头),“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 等,还有很多带有dog的谚语都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中国人虽然也养狗,但在汉语中带有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甚至是侮辱性的,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走狗”等。

“龙”(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位置,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西方的龙是长着一对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体粗壮,而且有巨爪,会喷火焰的怪物;是喜欢收集财宝和美女,是邪恶、黑暗、残暴的象征,也用来形容凶狠、跋扈形象的妇女。如the great dragon(指恶魔撒旦),the old dragon(魔鬼),a dragon of a woman(剽悍的女人)。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

三、所指动物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由于受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方在用动物词汇描述某一事物和现象时有各自的倾向,因此,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就会出现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情况。

篇11

关键词 :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乌鸦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乌鸦在东西方文化中是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神话、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中,“乌鸦”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它可以代表光明,也可以象征黑暗;它是神的“使者”,也是鬼魂的“邮差”。人们认为它带来喜讯,也相信它预示灾祸。它本来代表着和睦温暖的亲情,却经常和漂泊羁旅有关。“乌鸦”这些判若云泥的身份,不仅是其生活习性决定的,也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乌鸦”在汉语中的含义

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旸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关于《山海经》中“皆载于乌”的注解,《淮南子·精神篇》:“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郭璞注:“中有三足乌”[1]《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架日车者。”从这些神话描述中可以看出,“乌鸦”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居住在太阳里的神鸟。除了作为神鸟被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鸦”还被认为是孝鸟。《说文解字》:“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的美德在《本草纲目·禽·慈乌》中也有记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鸦”不仅以“孝”著称,而且似乎通人性,对人间的孝道也倍加敏感,《周书》中的颜乌,《异苑》中的宗懔,都是因为孝行感动了乌鸦。前者母亲去世时引来数千乌鸦,为他衔土垒墓,后者因母丧悲泣不已,每当痛哭时则有群鸦聚集,痛哭后群鸦方始散去。人类和动物中孝道的模范,因为孝而发生了感应。

尽管“乌鸦”在古代被认为是神鸟,但也有人认为乌鸦是邪恶的代名词。人们逐渐发现,乌鸦钟爱腐肉,每当有死亡发生的时候,乌鸦的身影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可见当时的乌鸦并不受人喜爱了。

(二)“乌鸦”在英语中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乌鸦”的含义虽然不及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复杂,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下面从《圣经》和《伊索寓言》这两部西方作品中引用几则故事来分析乌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1.《圣经》中乌鸦的忠诚与失信

1)忠实的信使

在《圣经·列王纪》故事中,上帝告诉先知以利亚(Elijah),让他向西躲在一条河边上帝会命令乌鸦为他带去吃的。以利亚依言而行,上帝果然派乌鸦每天早晚为他送去肉和面包,以利亚借此度过了艰难的时日。

2)失职的信使

在《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中,挪亚一家与各类动物在方舟内躲避洪水,过了40天,挪亚“放出一只乌鸦。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And he sentforth araven,which went forth to and fro,until thewaters were dried up from off the earth.)从“直到”(Until)不难推测,乌鸦被放飞后并没有回来,在洪水消退、地面露出以前一直在空中盘旋,否则挪亚不会再放鸽子出去。乌鸦第一个出去探路,但却一去不返,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洪水的线索。所以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去”(Also he sent forth adove from him),鸽子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只好回来;七天后挪亚再次放鸽子出去,傍晚时“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可以看出,相比于鸽子的表现,乌鸦实在不是一个好信使。

2.《伊索寓言》中乌鸦的正与恶

1)聪明的乌鸦

《乌鸦喝水》中的乌鸦是个智者的形象。渴得奄奄一息的乌鸦发现了水瓶,但嘴巴又够不到水,焦渴和急切并没有让乌鸦丧失理智,把水倒出来白白浪费,而是促使它思考,最后发现了把石子扔进瓶中水位升高,从而喝到水的好办法。

2)背信弃义的乌鸦

在《伊索寓言》中《乌鸦与墨丘利神》的故事里,乌鸦因为谎言和背叛而受到了摒弃。乌鸦受困罗网,向阿波罗祈求,但脱身以后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为阿波罗神龛供奉乳香),等到再一次被困时,它转而向墨丘利神(Mercury)祈求,但墨丘利神不肯做阿波罗第二,说什么也不愿意相信乌鸦的承诺。

二、有关乌鸦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虽然中西方对乌鸦的含义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对乌鸦的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能在某些方面对乌鸦产生相似的联想。所以,在翻译某些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1)Crow has smiled pig black.

(乌鸦笑猪黑。)

(2)The crow thinks his own bird fairest.

(乌鸦总以为自己的雏鸟最美。)

(3)Wheresoever the carcase is, there will the r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哪里有死尸,乌鸦就成群。)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对“乌鸦”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许多情况下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是不能直译的。译者必须随时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下乌鸦的文化内涵,并尊重两种语言中对“乌鸦”一词的习惯表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如果将原文中的形象直译过来,不仅不能诱发读者恰当的联想,还可能引起误解。若对原文中的形象进行意译,便可收到形神兼顾之效。

(4)A flying crow always gets something.

(谁都会有走运的时候。)

(5)Crow’s nest.

(桅杆瞭望台,火警瞭望塔,交通岗亭。)

(6)To pluck a crow.

(争吵,吹毛求疵,有困难的事情要解决。)

(三)套译法

套译法是习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套译法撇开原文语句,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在翻译有关“乌鸦”的习语或谚语时,既要坚持翻译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既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又要确保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7)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

(猫哭老鼠假慈悲。)

(9)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

(鸡鸣狗盗。)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鸦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仅以乌鸦这一动物为例探究了其文化内涵及翻译,意在表明,对于动物习语、谚语等这些文化特色浓厚的习惯表达法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一因素,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生动。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01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文化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艺术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 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别崇尚“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渗透统一,进而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基本内容和特色。作为民俗文化主体的藏族世俗民众,宗教情绪在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表面上是淡化的,但实际上是深入骨髓和不自觉的。

(二)“崇真、识美、扬善”的真善美相统一

一般来说,美和善是统一的,美以善为前提,但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藏族服饰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复杂内容结构和存在形态的文化类型,其审美观念更是混融复杂的。

(三)理性精神和崇高倾向的内在结合

在藏族文化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宗教性要求是无欲无争和生存环境造就的尚勇精神矛盾而又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导致藏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的复杂和多样。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置身其中的藏族农牧人将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的崇高视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崇尚雄健、力量和壮美,并体现在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善的形式”中,适应山藏族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

三、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一)崇尚自然,人与自然相生相谐的和谐调意识

篇13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和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很多人健身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独具民族风格的太极拳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深得国际友人的青睐。然而由于太极拳的中国特性让许多不同国际文化背景的习练者很难理解和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太极拳的传播,因此太极拳如何在国际上高质量、高效度地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太极拳的翻译质量。这就要求译者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深受中国古典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阴阳相济”思想,以及孙子“以柔克刚”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充满智慧的太极拳文化内涵。

(一)哲学理念

贯穿于太极拳中的“天人合一”是太极拳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太极思维的灵魂。“天人合一”主要是要求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它主要体现在太极拳的名称、动作及外形内气上。首先,太极拳在一些名称上多采用自然界的动物形态命名。例如,“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这样的名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其次,太极拳的动作讲究虚实、开合等转化,旨在让人身体动作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最后,太极拳在运动中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将人的身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气、神结合统一,达到主客体的相互融合,是“天人合一”的集中体现。

“阴阳相济”是我国古代道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而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阴阳相济”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式朴素辩证法:宇宙万物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阴阳矛盾,都是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的。太极拳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方法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互根的中和条件下通过人的意识指挥人体随意机能,使它们按照阴阳互变规律进行运动。

太极拳在攻防上强调“以柔克刚”的根本宗旨正是我国兵家文化核心思想的体现。所谓“柔”与“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一种含蓄、深沉、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太极拳其应敌原则是以小制大、以静制动、避实就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以弱取胜等就是利用意念和智慧,花费小的气力,博取大的成功,展示出了太极拳这种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独特的技击思想。

(二)民族特征

创立于中华传统农耕经济文化氛围中的太极拳,其拳理无不映射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中庸之道”。中庸之“中”为适应之谓;中庸之“庸”为经久不渝之谓。中庸又进而演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作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方法论,被应用于太极拳之中,可归纳为行拳走架“求中”、意念动作“守中”、技击原理“用中”:身型的“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太极拳无论是行拳还是站桩,都要求身体上下、前后对准成一条直线,不凹不凸,不偏不倚,节节贯通,自然成直,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现。意念“守中”是太极拳修炼之心法,即练习太极拳注重以意念引导动作,培养“中正之心,平和之气”。动作上强调“发劲上下相随,立身中正不偏,曲中求直”。体现了“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顺从自然常规节律的中庸精神。

(三)审美意境

太极拳极具中国古典美学之要素,从名称、动作到姿势,无不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太极拳以内在的含蓄与整体的和谐为特色。内在的含蓄以讲求沉稳凝重,外示安逸之神,加之动作刚柔相济、虚实互换,到达潇洒从容、心地坦然、神态自若的意境之美。太极拳中国古典美学的另一表相是追求“身心合一”整体和谐。太极拳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运动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表现的就是阴阳调和互补的整体和谐之美。

二、探讨太极拳文本的翻译对策

太极拳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的哲学、养生学、军事学与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民族文化理念,大都在西方文化里缺乏相应的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在翻译成英语时最难进行语言转换。要想建立译语受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通道,把太极拳的精髓和要点有效地传达出来,必然要求译者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文化,在翻译中根据译文的交际功能进行不同等级的语际转换,在译语中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

(一)太极拳文本翻译的目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翻译目的决定译文是否需要连贯,是否应该忠实于原文。换言之,它决定翻译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太极拳语言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是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促成太极拳的国际化,达到借助太极拳传播中华文化内在精神之目的。

(二)太极拳文本翻译的策略

1.音译加文化注释

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采择诸家拳法精华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这些特点和风格所展现出的东方文化理念,在西方语言里缺乏自然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是文化交流中最难翻译或转换的。因此,在太极拳的翻译中,就要补充译语文化中的缺省,应采用音译加注法。例如,“太极”、“无极”和“阴阳”是太极拳的重要哲学术语。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对“太极”、“无极”和“阴阳”最好在音译的基础上增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太极”可以翻译为:Taiji,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refers to the universe-forming essence,it also means the supreme ultimate,hence Taiji quan is the Metaphysical boxing or the Supreme-and-Ultimate boxing;“无极”译为wuji( infinity);“阴阳”译为yin and yang,a term of Taoist cosmology,refers to the two forces through whose essences the universe was produced and universal harmony is maintained. In gereral,Yin has more to do with softness and receptivity,a more emotional energy,and often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lower ( of the earth).Yang has more to do with hardness and creativity,a more muscular energy,and includes movements that are higher (representative of the sky).”

2.保留原语文化形象

太极拳拳路名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思维特点,其中既有动物形象,又有人与动物形态合一的形象。这些形象化的名称使动作富于意向和想象,一方面便于习练者结合想象思维揣摩和体会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领会技击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概括太极拳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运动特点。对于这些动作的英译一定要注意保存原语文化中的文化特色。对于与动物形象相关的动作,翻译时既要注意原语文化的象形特色又要注意其功能意义。如“揽雀尾”这个动作好似在捋顺孔雀的尾巴,因此可以译作smoothing the peacock’s tails;“白鹤亮翅”可译为white crane spreading wings;“野马分鬃”可译作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金鸡独立”可译为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对于借物拟象、以象导动的动作名称,在翻译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文化形象。“玉女穿梭”可译为maiden waving the shuttles;“上步七星”可译为stepping forward and forming the shape of the Dipper;“单鞭”可译为waving single whip。

3.直接借用译入语

太极拳翻译向读者首先要传达的是其技术要领。如果原语中词语的所指与英语文化在语义层次上具有同一性和可理解性,则译者可直接借用译入语约定俗成的名称,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和接受。如太极拳拳谚中的“以柔克刚”可以译为to conquer the rigid with the soft,“四两拨千斤”可译为to move thousand cattle with four tales,再如太极八法的“扌朋”,是以臂向前,承接和化解对方手或臂的来力,可翻译为ward off;“捋”,接扌朋的势头将对方来力送向左侧后方,可译为roll back;“挤”,是用小臂挤击对方身体,可译为forward press;“按”是用单手或双手按对方身体,顺步得势,可译为push;“采”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使对方身体前倾,可译为hold and pull down;“扌列”多用在扌朋或捋之后,一手按住对方手臂,另一手用手背斜击对方领际,可译为diagonal cuffing;“肘”是在与对手距离过近而不得势时用肘攻击对方,可译为elbowing;“靠”是用肩部靠顶对手胸部,可译为shouldering。

三、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翻译工作者们共同的责任。因此,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太极拳拳理及文化内涵,提供高质量的汉英翻译,努力推进太极拳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崔建国.《老子》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J].武术科学,2006(3):16.

[2]高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5):141-143.

[3]顾留馨.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解[J].体育科技,1980(2):883.

[4]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44.

[5]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