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一地理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一地理教学反思

篇1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一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二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篇2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探讨课改,在初一初二都实行课改模式上课,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初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初二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初一学生打好基础及培优工作。主要工作如下: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勤写教学反思,要重视教学的积累,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平行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每位科任老师上两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探讨复习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复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4、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取得成绩:

经过备课组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如下成绩:

1、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基本上改变了在初中时学习地理的态度,从根本上意识到在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2、有许多学生已经对学习地理产生了兴趣,并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少数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

2、学生很难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3、学生对如何学习地理存在误区,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

4、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自己不愿思考,而是等别人做完再拿来抄。

解决方案:

1、以教育宣传为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2、上课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知识应用的习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知识迁移。

3、分层次教学,对学困生的练习单独布置,以增强其学习信心。

篇3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所授内容作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3~5分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框架结构、点拔学法指导和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将会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之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精心准备课堂小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把握地理学习基本方法以及分析运用图表能力。课堂小结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对课程标准某一方面要求巩固、强化、升华、落实,这样的课堂小结即是成功的。

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内容时,最后小结如表1所示。

二、妙用小结撷硕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小结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应有学生积极参与,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于“美丽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有的学生难以理解。从地球仪上确实是海洋面积大,但从北半球看确实是陆地面积大,小结时可分别叫上10位学生,用不透明布蒙上眼睛,然后由一位学生转动地球仪,这10位学生用手随机触摸地球仪,最后结果是9位学生都触摸到海洋,只有1位学生触摸到陆地,这一小实验不仅验证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还可加深地理知识印象,改变枯燥讲授形式,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又如,初一地理上册讲解地形图判读,由于初一学生对地形图理解困难,判断山体不同部位时经常把山谷、山脊混淆,小结时可用七字词语描述:“高值低凸谓山脊”、“低值高凸谓山谷”、“两峰中间谓鞍部”、“高线重叠谓陡崖”,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住掌握。还可分小组以竞赛形式看哪组记得牢、用得准,学生热情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还要继续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经常意犹未尽,课后反馈效果好。表格式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部分的“黄河的治理”内容,用表格式进行小结(见表2)。这样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而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把握重点地理知识。

角色扮演方式完成小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课后反馈练习中有一题“为我国西南地区五岭县的发展献言献策”,借此契机可在小结时假设学生扮演五岭县县长,思考怎么解决五岭县经济发展问题?接着“王县长、李县长……”争先恐后发言,开动脑筋思索,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带领协作团队乐此不疲,也强化知识、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喜悦。

篇4

一、 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计划二个课时。新课标,新教材,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十分的浓厚,认为比枯燥;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理科比较难,难以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读图比较难;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科学习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兴趣比较浓厚,也热爱地理这个学科,且基础还行。

二、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教材设计较合理,尤其是图比较多,能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优生开拓视野。在第一章活动中,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若不是老教师或是非常专业的教师,都是很难教好的。

在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学。

2.教学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地理方面图书,使之为教学服务。

指导学生究研我县、我乡地理,使之学以致用。

3.教学任务或目标

优质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尽量多的辅导学生。要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能客观的看待事物,学会做人。

4.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精心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适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

5.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

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6.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7.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8. 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9.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范文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依据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标准(2011年版)》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练习竞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地理教学成绩。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

11、继续保持地理学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全市前五名。

【范文三】

本学年将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遵照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教研教改工作。为提高本组成员教研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富有进取精神、积极向上、融洽的教研氛围,迎接新一轮教改,顺利完成初一年级教学工作,初二的地理会考工作,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务实与求真态度。特制定以下计划。

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位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跟上教改的步伐。

2.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学的工作重点,我们重点做好初二地理会考工作。争取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减轻初一与初二学生负担,科学布置作业,精选试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填充图的作业。

4.研究常态课的教学,提倡组员互听,评义,共同提高。继续开展好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评课活动,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开一节多媒体课,并写好公开课的反思,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和教学指导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为青年教师发展搭建舞台。加大对青年教师的

培养指导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提高我校地理教师整体素质而努力。

6.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做好教学常规教学工作。做好七认真工作。

7.促成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继续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8.积极组织组员参加市、区地理教学研究活动,向兄弟学校学习,通过观摩和交流等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帮助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9.以学科转变为契机,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怎样将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叙述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深刻、浅显的知识,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预设目标之一:学生要会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并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有些老师会借助投影仪等工具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地域图片或是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还有些老师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游戏来寓教于乐,例如让学生在中国某省地图上找出高山湖泊、旅客问路游戏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理解了方向、比例尺、图例等地图要素,还有的地理课本上用台湾省的地图来给学生做插图的效果就很好,了解了地图的相关知识,又灌输了爱国主义思想,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所以说,有的时候,给学生选择帮助其理解课本知识的图片或视频时,深思熟虑的想一想,不要盲目选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

二、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1.预设的含义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和设计的总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实施的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合理、安排科学的教学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事先进行的备课环节却仅占据很小一部分比例。

2.生成的含义

理解了“预设”的含义,再来看“生成”:“生成”是生长和构建的统称,它强调教师在教学情境或者是师生活动环节中,超出教师事先预想的范围,对超出预想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和问题重新予以调整和探究。好的生成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三、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方法

1.面临的问题

第一,必须要明确任务和时间在制约教师获取学生信息反馈中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信息进行了解和观察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动态性进行有效把握,有效解决预设与新目标之间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差距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现实问题。第三,要明确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充满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综合过程,预设目标的内在隐性因素与学生实际外在的行为相一致的程度,对于教师来讲也是很难把握的。第四,要明确实现目标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对学习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预设转变为生成,主要依赖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学生生成新目标的情况;第二个因素是教师能够对预设的目标予以及时调整。这两个因素是长期以来容易被忽略的。

2.解决方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讨论形式、绘图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独立活动;这个时候教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以及对目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及时总结。以初一地理“地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绘制自己家庭的平面图,通过绘画过程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教师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与预设近似的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这样的途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促进学生学习向预设逐步接近。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可用投影仪等电子设备显示能力、情感需求、知识等一般目标,使知识目标和外显的行为先被学生明确,随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开展一些活动与情境的创设,将一般目标进行再现,并解释内在隐有的新目标。这样,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行为也就随之形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明确了内在的隐性目标,并采取行动向这个隐性目标迈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轻松和愉悦的完成各项目标,并了解到地图和比例尺等知识的重要性。

对于第四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过程中对预设目标予以及时调整,使预设目标与学生的目标尽量一致。再以上述“地图“教学为例,当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方向学习之后,教师或许就会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和小目标没有任何一个会与“比例尺”相同,因此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调整,使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四、对地理课程中地图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详细介绍

1.预设介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不应是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的过程。地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地理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源于教师对授课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分析,没有预设的地理课堂教学将是“粗放式”的无序教学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生成介绍

使地理教学更加能够呈现出生机和活力的还主要依赖于“动态生成”教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要想生成有效,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安全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长期从语言和行为上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威胁,导致学生不敢自由言说,这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相反,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口气应是求异式、提示式和商量式的,比如“你们考虑这样正确与否,谈谈你的看法”等。要尊重学生这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用激励和智慧的方法去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

五、对于地理教学中的教学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预设与生产二者之间是一种矛盾体,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预设应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但绝不能仅依靠预设,预设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生成没有预设做铺垫,那只能是是盲目性的生成;也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能形成美丽的生成。反之,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生成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独特的思考、体验和理解,并在课堂上有效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质量才有保证。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将来的地理教学,要充分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但完成了课本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对课外活动也要进行更多的关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俊英.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中国教育技术装[J],2010,(25)

[2]万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试题与研究,2010,(1)

[3]赵立红.新教学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篇6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6、利用网络获取多方面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

  7、做好考试分析工作,全面分析各班级、各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

  8、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以整合学科内容,并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最新范文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三·教材内容及分析分析:

  1·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

  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

  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2·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

  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

  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

  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

  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

  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

  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

  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5·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总体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五·提高具体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最新范文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大纲,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地理教学中强化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运用生产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插图、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主要是《导与练》),并及时批阅、讲解作业。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篇7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直尺、塑造山体模型的橡皮泥、小刀和白纸,教师准备连成等高线的红色塑料绳。课前分组合并座位,先让出教室的前部留作模拟登山和拉等高线的场地,并在地上用粉笔画出模拟的环形山脚线。

二、活动设计

1.模拟登山,测高、拉绳连接形成等高线

教师先板图或投影一座山(一侧为缓坡,另一侧为陡坡)的侧视图。假设8组学生分别从山的不同方位登山,每个小组都带有GPS仪(或装有GPS软件的手机),分别在海拔100米、300米、500米处定点,并测出山顶的海拔高度(550米)。教师让每个小组选择3个学生,模拟从教室前部假设海拔0米处的环形山脚线出发,分别代表本组到达100米、300米、500米海拔点。然后,位于最的8个学生蹲下,以肩膀高度表示100米的海拔高度,并让大家同拿一条绳子连接成海拔100米的等高线;同理,位于海拔300米的8个学生也蹲下,以头顶的高度连接绳子形成海拔300米的等高线,位于海拔500米的8个学生则站立,以肩膀的高度连接绳子形成海拔500米的等高线,另请一位同学以头顶矿泉水瓶盖代表山顶的海拔高度(550米)。这样,模拟登山的同学以代表不同海拔高度的三个红绳圈,组成简单的等高线立体模型。

上述操作及其结果,为学生转换为顶视,想象平面上的等高线提供了实物支持。教师据此引导学生想象并体验“把这些等高线圈套在山上并从上往下看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在山的侧视图和白纸上尝试绘图表达。

2.制作模型,绘制等高线,判断陡坡、缓坡和陡崖

在学生想象顶视观察等高线的形状之后,教师让拉等高线的学生将绳子放在地上,形成以矿泉水瓶盖为中心的3个不规则圆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标注海拔高度及根据侧视图上山峰不对称的情况,调整等高线形状,以反映出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侧视到顶视观察角度的变换,建构起侧视的山峰与等高线之间的联系。

为强化这种联系,教师可另外给学生一幅一侧带陡崖的山峰图(标注有100米、300米、500米、550米等海拔高度),让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出该山体的模型,并分层、切割,逐层在白纸上描画出此山峰的等高线。教师引导过程大致如下:假设桌面为海平面,利用垂直于桌子的直尺刻度定高。每1厘米当作100米的海拔,据此来塑造该山体的模型并在模型的图示海拔处定点,用小刀分别刻划出100米、300米、500米各层的等高线,再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白纸上。用小刀沿每条等高线切开,形成若干层山体块,分别把这些山体块由低到高逐层放到白纸上,沿着其边缘逐一描绘出环环相套、表示各海拔高度的闭合等高线。

通过这一操作体验过程,深化学生对用平面上等高线表示立体地形的理解,同时也建立起图上不同海拔等高线重合与陡崖的联系。

3.识别部位,尝试绘制等高线图

教师展示出一幅组合山体的示意图和对应的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及认识山脊、山谷、鞍部、山峰和陡崖五种山体部位及两座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让学生概括每种山体部位的特点,并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尝试绘制对应的等高线图。

学生已有绘制山峰、陡崖等高线的基础,但其它部位的转化绘图仍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靠拢两座山峰模型进行顶视观察或再利用前述切割橡皮泥模型分层描绘等方法,掌握用等高线地形图表达山体各不同部位的方法,并学会判断相对高度。

4.交流讨论,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前3个步骤为学生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教师应适时组织和引导学生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知识,并完成讨论结果记录表,进一步以文字形式落实教学目标。

5.分组竞赛,强化并塑造地形模型

经过上述系列活动,学生已初步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能要求。为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检验学生将抽象的等高线图转化为形象的立体地形的实际能力和准确程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根据等高线塑造地形模型”分组竞赛活动。教师呈现等高线图,要求各组用橡皮泥捏出对应的山体模型。评价标准为能否准确地表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海拔不同的山峰、鞍部、山脊、山谷及其坡度的差异、陡崖,并答出两座山峰间的相对高度。以质量优、速度快者为胜。教师可以奖励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并让各组相互展示模型,评价、交流。

上述5个步骤的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实现了侧视顶视、形象抽象形象、实践理论实践的转化,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得到了很好体现。

三、理论指导

1.体验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做中学” ,即有效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和领悟,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分享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最后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模型为“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

笔者的设计也以体验为核心,进行了模拟登山连接等高线、顶视观察、制作模型切割绘制等高线、图与模型直接对比认识各种山体部位的图示特点,到最后的据图塑造地形模型等多种不同类型、但在认识上循序渐进的体验性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建构主体的地位,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