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养猪技术

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专业养猪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专业养猪技术

篇1

1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办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1.1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随着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上行业发展和同行竞争推动,高端企业不断保有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职业学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需要再培训;加之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正面临着“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人才,以便在教学中嵌入企业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学校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技术不实用,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更新困难等困惑,也有利于企业解决招工难、录用人才再培训等难题。推行现代学徒制正好克服了当前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并能够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但随着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又遇到了新的“瓶颈”,需要新的办法予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现代学徒制是体现建筑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在生产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很多属于“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说不清楚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晰知识,只能在行动中被展现、被察觉、被意会,历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过传统“学徒制”传承的。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将晦涩的知识形象化,甚至显性化,使学生尽快掌握。

2构建“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建筑产品形体庞大、产品多样、建设周期长、工种多、人员多等特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在真实的现场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此,有必要探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在校外企业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行“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双主体育人”涵义

“双主体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以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受教者只有学生这一个身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企业只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分量很小,体现不出企业参与的价值。“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学生每年有近四个月(半学期+暑假)的时间是在企业带薪实践,企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彻底改变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地位,把企业放在跟学校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业的作用,真正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实实在在做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2.2“三阶段提升”涵义

篇2

1.1“校企联合、两主体、三共享、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史,最著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式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核心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与江苏德丰建设集团合作建立“德丰”订单班,形成了“校企联合、两主体、三共享、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两主体、三共享、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即学生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培养;“三共享”是指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对共育企业员工培训共享,企业培训实训基地对学校学生学习共享,学校与企业培训师资共享;“四对接”是指:培养目标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素质教育与区域文化相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对接。“校企联合、两主体、三共享、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鲜明:

1)岗位针对性强。

通过对建筑市场的广泛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论证,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岗位定为:建筑工程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质验员等岗位群,并根据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体系。

2)协调了教学与职业的关系。

此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教学与职业的关系,强调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与中国经济新常态模式相对应,即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人本观念,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的培养,为其在未来的职业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实现了理实一体化论教学,并突出了素质教育,强调了职业精神培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依存,理论教学是基础,是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更好的训练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全面适应企业的需求。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了与中国经济新常态模式的呼应。4)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相接轨。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毕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对行业企业了解的过程,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5)融入企业文化教育,培养职业素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可以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同时专业调研中,企业对学校提出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进校开始,通过校企联合把企业优秀文化教育融入到入学的专业介绍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中专门设置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等内容,同时在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也融入了企业文化教育的内容。

1.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落实的关键,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打破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适合开展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基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基于职业岗位的综合知识、技能、态度要求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内容设计。沙洲职业工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现代建筑行业对建筑施工员岗位能力标准的要求,按建筑施工员岗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按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分项工程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点来设置课程,并在确保基本培养规格的提前下做到因材施教,依托实践和实训,紧扣应用,并且应用应面向一线的原则,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术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施工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实践体系主要包含七个层次:工程任务承接招标投标与合同模拟实训,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建筑与结构施工图识图技能,建筑施工技术技能与签证计量技能,建筑施工综合技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篇3

②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笔者对于学校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与项目部各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特别是他们刚工作阶段,和建筑工人打交道多,还要以老工人、老师傅为师,这需要他们克服很多沟通障碍和由于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思想冲撞。学生在刚开始如果不能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地沟通,就不容易融入企业集体,这也是一些学生刚工作就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品格基础。

③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建筑行业属于技术性强、责任重大、管理复杂、相关影响安全因素众多的高危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行业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同时,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的第二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无论是一些公共基础建设,还是民用住宅,不仅要保质保量,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加点,长期不能回家,这都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灌输奉献意识和精神。

④具有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意识。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该专业的毕业生要能把节能减排、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作为自己的己任。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除了平时要开设相关的节能课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节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方法能力

①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设置中,其中一项是在工程一线五年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核心领导岗位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制定工程项目工作计划,计划能力是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对制定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制定者工程项目预定工作计划能力、全盘决策能力的考量。虽说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大多数属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的职位,能上升为核心领导岗位的毕竟只有少数,但这毕竟是我们这类毕业生以后发展的晋升之路。因此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②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建筑行业的工作往往具有“挑战性”,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在岗者要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过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③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由于具有施工场地固定、施工人员流动、建筑材料各异的特点,再加上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作为现场一线的技术负责人员,必须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能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该专业毕业生全备的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④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的多方变化,建筑行业也是如此,这要求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校知识教育中,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规教育、以多种培训为主的非正规教育和以信息网络、多种媒体以及工作经验等构成的不拘形式教育相互补充的格局。

⑤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建筑行业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行业,国家为了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技术,还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真正做到遵章守法、关爱生命,才能在建筑行业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⑥创业技能。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建筑专业的学子具有创业意愿的非常多,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很少,工作几年后创业成功的比例就很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方法的讲授,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中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及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篇4

二、借助计算机专业知识展示数学的“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需求

美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现实中处处显示着、应用着数学的美。如果能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借助于计算机专业来表现,将数学的美直观地展现出来,引领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思考如何去创造美的事物、设计美的事物,促进其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心理,深化学习数学的动机,由此产生出的数学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和巩固。

例如,著名的杨辉三角组成的美丽图案,可以用计算机中的程序语言编程来展示它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A+B)N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进行分析,由CIN=CNN+1,而显示对称美。编程过程如下:

CLS

INPUT N

DIM A(N, N)

FOR I=1 TO N

A(I,1)=1:A(I, I) = 1

FOR J=2 TO I - 1

A(I,J)=A(I-1,J-1)+A(I-1,J)

NEXT J

NEXT I

FOR I=1 TO N

PRINT TAB(3*(N-I));

FOR J=1 TO I

PRINT TAB(3*(N-I)+6*J);A(I,J);

NEXT J

PRINT

NEXT I

END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的简洁美、有序美、对称美、奇异美等,借助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对构思巧妙、独特的美来进行各种设计和创作,从而全面展示数学的美,在吸引学生注意、感受、体验、享受数学的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三、借助计算机专业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力量,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5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超前的择业观念。根据我国“加强第一产,提高第二产,发展第三产”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为工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择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择业观念,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急剧下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第二,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能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使企业释放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近几年来,高等院校扩招、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几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第三,社会追求高学历。 由于我们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是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而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至使职业技术学校“门庭冷落”。

第四,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始终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

二、改革措施

1、转变思想

当我们用传统智力理论去观察中职的学生,就会感到其素质低下;去组织教学,就会感到成效不明显。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呼唤: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下,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智力理论(智商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进而使学校教育主要以测验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为本位的学习,忽视了其它智力的存在,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中职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只要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智力强项并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中职的学生会同样出色。

2、转变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上一种行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的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语言、数理逻辑智力占优的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淘汰式教育向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

一般教材比较注意学科的体系性,但从认识的原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看,却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这种体系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信息的不

同特性。干扰了认知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对于中职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补习”,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中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中,从而就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学生多起点、大跨度的现状,中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弱项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

5、完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支撑,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测定为主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简便、易行、好操作,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科学、客观、公正。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处于劣势,是这一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也可以说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职教育应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主干,最大限度内给学生以肯定。

7、采用适用的考试形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田玉芳.加强学法指导提中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刘兰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03.(5)[4]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篇6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超前的择业观念。根据我国“加强第一产,提高第二产,发展第三产”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为工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择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择业观念,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急剧下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第二,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能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使企业释放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近几年来,高等院校扩招、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几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第三,社会追求高学历。 由于我们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是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而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至使职业技术学校“门庭冷落”。

第四,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始终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

二、改革措施

1、转变思想

当我们用传统智力理论去观察中职的学生,就会感到其素质低下;去组织教学,就会感到成效不明显。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呼唤: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下,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智力理论(智商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进而使学校教育主要以测验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为本位的学习,忽视了其它智力的存在,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中职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只要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智力强项并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中职的学生会同样出色。

2、转变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上一种行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的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语言、数理逻辑智力占优的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淘汰式教育向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

一般教材比较注意学科的体系性,但从认识的原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看,却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这种体系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信息的不

同特性。干扰了认知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对于中职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补习”,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中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中,从而就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学生多起点、大跨度的现状,中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弱项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

5、完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支撑,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测定为主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简便、易行、好操作,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科学、客观、公正。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处于劣势,是这一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也可以说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职教育应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主干,最大限度内给学生以肯定。

7、采用适用的考试形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田玉芳.加强学法指导提中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刘兰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03.(5)[4]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篇7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其教学侧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应用,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3年2月黄淮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1]。依据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为指导,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力争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工作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需求调研分析

1.社会、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近几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且有稳步上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计,至少到2020年,中国将持续地进行世界上几乎是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筑业的发展前景良好。而且目前我国基建行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在水坝、道路、高铁等基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9.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公共供水能力128多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2014年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成功,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等城际轻轨加快建设。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99.80亿元。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逐步建立低碳建筑体系,且建筑业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的支撑力最强的产业之一[2]。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已到达4000多万人,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但其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专业人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职业技术类高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2. 建筑项目实施阶段岗位分析

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包含的职业岗位主要如下。

除了设计员和施工企业,目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还包括有以下几类构成:

(1)建筑工程监理机构;

(2)建筑材料生产、研发机构;

(3)工程咨询机构(招标、投标、工程咨询、工程审计);

(4)社会职能机构(代表政府的工程质监、安监部门、材料检测部门);

(5)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等。

综上调查、分析,黄淮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定位如下图。

二. 培养目标

从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二、三级建筑施工企业,而且主要是分布在地级市和县域,主要从事基层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在二三级施工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一人多岗,即主要作为施工员的同时,还要同时兼顾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这就要求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于培养施工员为主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岗位群。同时我国与国际接轨,实行职业资格,高职高专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等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基本的实践课程,为以后的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黄淮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在施工图设计方面的应用。完成学业后能直接从事一般性工程设计、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经济成本核算以及设备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验收等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按照以行业工作过程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 “教、学、实践”过程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主要课程设置

综上所述及下图所示黄淮学院的分析与定位,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分为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大块,课程设置分别见如下列表,具体可到黄淮学院教务处下载。

毕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筑生产一线有关技术、管理岗位所必需的岗位能力和综合技能;土建施工所需要的识图、构造、结构、施工技术、测量放线、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质量评定、施工安全、内业资料、招投标与合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以及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合作伙伴。尽快实现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篇8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专业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这一专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养成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学科的角度,把其作为绘画造型相关学科的一个分支来思考并组织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不自觉中向绘画造型学科方向看齐,追求素描教学的绘画学科价值。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建筑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全新状况下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构建的角度,笔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专业教师关注素描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素描也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①素描以其精谨的造型要求、简单的工具材料、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专业造型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了在造型艺术学习过程中进行造型能力训练和审美素质养成的首选。素描与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造型和审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可以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素描可以增强学习者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素描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核心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把握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学应该为人才的职业技能养成服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②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绘画。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绘画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审美能力包括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教学和训练有效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三者中,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应以空间造型能力养成为最基本核心,兼顾视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的建筑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素描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大多控制在80至96个学时之间。教学内容大致是作为三部分安排:石膏几何模型写生(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体的写生、浮雕柱头花饰写生)、静物素描写生、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从这些内容来看,大体上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相应的表现技巧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不恰当的。

建筑的三维空间展现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点,这一点和雕塑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与绘画相去甚远。即使是雕塑,与建筑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在形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体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形体空间存在状态和的内部空间构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内部空间的构建。“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③传统的素描教学力求造型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在不到10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空间结构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形式美感为核心来组织素描的教学内容,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表现素描两个内容模块。结构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几何体组合为主要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研究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表现素描训练以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根据学习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偏低,美术基础与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对新生入学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素描教学的教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第一,把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量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解决特定问题。第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之后,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调节光影表现。对同一表达内容,寻求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即兴速写式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是写实式的精致描绘,还可以是兴之所至式的大笔挥洒等。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观察并体会不同表现形式产生的不同情感变化和心理印象,促进学习者主动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器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可以加快学习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讲解几何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就可以用画框绷平一张丝网,直立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透过丝网观察几何体,丝网纤维空隙构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方格,学习者马上就对透视现象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第四,对于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临摹练习,通过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创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④,能够有效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专题式的课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素描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养成与艺术表现能力养成的素描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注释:

①③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④王中义,许江.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篇9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2-03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篇11

【基金项目】1.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2029。2.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批准号:2012A115。3.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光漫步邮局创业项目,编号20121050006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7-02

中国近年来,文化创意艺术市场蓬勃兴起、公共展演场地加大建设,如国家大剧院、798艺术馆等,除了在既有创造业的优势下寻求新的出路外,也开始重视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更需要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具备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业是一个集聚斗志、想法、魄力以及风险与一身的一个事业。针对自身以及团队的优势,我们只有通过创业时的“创新”来打破旧的秩序。一个笼统的范畴就是创业不是照搬照套,纯粹的模仿他人的创业思路,如此只会断送自己的创业前景。

在地方高校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湖北工业大学申报的7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部通过评审,获批项目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此次湖北省共有16所省属高校共计74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湖北工业大学项目数占10.60%。其中,创新训练项目50项,创业实践项目13项,创业训练项目16项。2012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成功入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立即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实施方案,此次的成功获批,为湖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工作又提供一个新的支点。

二、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优势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一个发展文化创意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创新思维。这便是创业所具备最重要的特质。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为资本进行创业,艺术类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意、有专业、有知识,容易打破传统思维,接受新鲜事物,是文化创意市场产业的主力军。学生创意的作品与生活关系密切,只要实用美观,用户喜欢就可以转变为产品,如:装饰性墙绘画、数字油画、展示设计、以及湖北工业大学创业产业园的设计、以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而优则创,学而专则强,学而新则用,但更新快,创业周期短,可突破持续性发展的空间受限。一个好的创业者需要开阔视野、见多识广,知道市场什么状况、行业缺什么;懂得边界,聚焦一点,定位精确;务实,眼前事立断立行,长远计日拱一卒。

三、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1.树立好的创业动机、品质

创业需要强烈的欲望和顺势而为的形式把握。其中,欲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他们打破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有,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现在就应锻炼自身的创业品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2.在文化创意视角下,培养创业思维

麻省理工查尔斯・维斯特教授在《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事业单位已有约2500家,年销售额高达40兆日元。报告主要的目的是追踪调查这些企业究竟在美国或全球的哪些地方发展。结果显示数万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现在正在全世界的技术工学领域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开创事业以及事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创新不仅仅只是技术性的范畴,实际上在经营领域的各个层面,如经营模式、人才引用、交流方法等,只要是前所未有的想法、做法,都可划作创新的范畴。

创新是指用新的方法行动。创新是想法和做法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样的想法是顺应市场发展的,仅有想法也是不够的,做法要如何准确贯彻才是发挥能动性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文化创意视角下,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作为艺术专业大学生而言,更要不断挑战自己,扩展自身的创新思想,也有义务带领创新创业向前发展。

3.善于将创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现如今,媒体的多元化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领地,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的传播媒介,无论是电子网络还是数字媒体都是他们利用的手段。

四、打破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传统思维束缚

1.善于寻求创业商机

而寻求创业商机就是开阔自主创业传统思维束缚的有力手段。商机即是一种尚未满足的需求。社会上有需求,这个创业的发展前景才更能立足于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我们,需要培养市场调研的习惯,了解市场供求与变化,考察顾客需求是否满足,以及竞争对手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再次,要多看,多听,多想。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上面所提及的传统习惯思维。

要创业必须进行创业构思。一项成功的事业必与1000多个创意相联系。不擅长构思创意的人往往抱着只有一个创意的想法就朝着一个方向猛跑去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使他清醒,发现自己竟然企图所有问题都塞到一个创意里去,结果证明那样的创意无论让谁看,都不可能成为一项有魅力的事业。

2.自主创业能力的自我完善

当面对创业,需要十足的信心。在创业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各方面品行和能力。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随时都在学习,只有善于学习,我们大脑才不至于禁锢在一个小框架内。合理的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接纳自己,及时调整自己,追求实现自己这是自我完善的五项内容。所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把握自我完善的度,不停地勉励自己,来完善自身的自主创业能力。

3.执行能力是关键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他们普遍的优势,但是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管理就成为创业过程中的薄软环节。如何提高自主创业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管理等重要环节,就成了厄待解决关键。

好的想法,是创业的前提,但是没有好的执行力,创业也犹如一潭死水。执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执行力是落实工作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一是如何能制定合理的可量化的目标;二是执行人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三是如何检查和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四是奖惩是否合理且可操作。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执行能力是自主创业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将创业的内容切实的执行出来,这才算作是真正的创业了。这样一来,执行能力就成为了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环节。

五、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现如今,在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中,政府、高校和企业各有侧重和分工,又相互影响和制衡。高校更需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术应该自由化,进行数据共享的机制,合作研究。

篇12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一)具备高职教师任教基本条件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取得高等教育法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具体到各省是通过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既能教书更要育人。第三必须具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如城市规划、建筑经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学、心理学),了解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二)具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主要体现为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情境设计能力等;教学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案运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场面控制能力、专业操作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教材编著能力、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能力、立项教研教改课题能力、形成并推广教研教改成果能力、团队合作共同研究的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能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能力、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等等。

(三)具备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建筑设计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来讲需要5年以上的成长锻炼。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熟悉建筑项目从立项至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设计实践要求,并能从事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如建筑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房地产咨询等),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很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培训是作为任务、考核条件、评价标准必须完成的,至于每位教师各自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逐渐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存在着陈旧落后、缺乏新颖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盲目超前的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只有通过自我参与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才能真正起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的作用。

(二)培训形式欠灵活,培训途径受限制

根据与各兄弟单位相同专业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培训通常的形式为:一是到普通高等院校接受脱产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学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积极的创造条件送本校的教师到国外、综合类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本来就不足,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要使大量的教师都进行脱产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口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师资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并且很少联系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设计院、地产公司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受限,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同时建筑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或工作时间过于集中,教师本人也难免有临时观念,较难深入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培训经费难以落实

为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各高职院校都强调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困难很大。

1、从上述我们对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14.9%,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高职教师的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教师双师素质的严重缺乏,也就是专业技能知识的严重短缺。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部分高校对高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对全国新成立的那么多高职院校来说,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太多,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覆盖面不够广,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难度加大。

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动下,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资紧缺,同时多数由中职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还保留着中专教育或继续招收中专学生,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有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业余时间很少,要脱产培训的可能性很小。 转贴于

3、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的特点,培养的是与社会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直接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消费的教育。与此恰恰相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于普通高校少之又少,学生的学费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国家开始对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有所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高职院校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目前经费的落实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一)校本培训

1、通过引进职教专家讲座、开展职教理念大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树立属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引导教师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并逐步内化。

2、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学习,邀请业内专家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及时了解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工程实践推广经验,引导教师在某个研究方向的深入和不断提高。

3、以加强科研工作为推手,组织专业教师对高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攻关,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一批教育理论扎实,掌握专业前沿学术动态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在相关课程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队伍。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全新观念,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形成各种教研教改团队,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励中青年教师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的不同,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要求,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比如: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和撰写教研论文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和反思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整体行为、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估方式的反思等),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5、合理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体系。通过院办产业、系办产业和教师专业工作室,搭建面向产业市场的产学研结合平台,鼓励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能面向市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师徒制培训

“师徒制”长期以来是以技能为主的行业培养、传承技艺的典型模式。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技能要求,针对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培训途径。系部要为初任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其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有序、有力、有效地指导和引领。尤其在实际地教育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师帮助初任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实践逐步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学技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知识和能力,为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对旧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提炼,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精细的设计,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教育机智。“师徒结对”促进了指导教师与初任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

(三)(设计)院系合作

如何构建双方合作平台是院系合作的关键。从近几年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到了点滴经验。

1、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对教师进行实践轮训。与合作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师资的协议,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行业、企业的各种活动并到行业或企业中去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生产工作,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现状,强化专业技能。参与行业、企业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工作;拜行业、企业专家为师,以提高行业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这样专业教师可及时得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获得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2、主动与合作设计院接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具有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专业建设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学校与企业紧密交流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13

1 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都是工学结合。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1.1 建立“项目承载、学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习项目与工作项目一致,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养成和实际工作内容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在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调研和反复实践后确定形成与建筑设计相关产业高端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案例)、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有机衔接,教学过程与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1.3 形成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专业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学习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1.4 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学习成果以作品形式呈现

教学过程工作化,使教学摆脱了课堂以及知识逻辑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团队或小组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实践,完成的作业即为课程成果,也就是企业要求的作品,作业按照企业的设计作品标准进行评定,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及时进行完善和更新。

2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以“双岗交替”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师梯队培养为主线,以“专兼结合、内外互补”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拓展面,建立校企双赢、双岗交替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通过访问进修、定向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打造一支教学能力与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兼备的“教学名师+注册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的双师型专职校内教师为主体,“职业岗位能手+项目管理专家”多层面互补的外聘兼职现场教师为补充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 校企合作专业资源库建设

加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多形式教学图书库、多平台工学结合项目库、多层次试题库等三方面的积累。如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分析,组织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开发和编写相关教材和配套实习实训指导书;以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为基础,基于学生自主多层次学习需要,建设专业课程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自测等资源平台,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特色,基于工学结合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工程实际项目库。

4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除了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之外,为了使工学结合运作规范、有序、高效、持久,还需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学院成立有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这个机构由院校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共同组成,是校企结合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各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各教学系部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系部主任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使工学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有效推行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刘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