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德育教育

篇1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9-02

农村中小学教学创新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中小学人才培养在创新与优化过程中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实际要求,更好的实现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发展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重要的教育模式。针对我国传统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情况,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授课环节采取“照本宣科”及“灌输教育”的模式,这些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严重者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创新的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长时间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随着德育教育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被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所替代,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德育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普遍能够感受到德育教育在农村环境中应用与开展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对我国农村整体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德育教育环境在农村中小学当中的应用与普及,逐步促使农村的教学环境出现了变化,越来越多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得以应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

1.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确保不同系统工程协调有序运行的同时,还要加强各个教学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化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施质量,逐步在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当中培养出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例如,教学工作者在建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时,应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确切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实践工作环节由学校、班级或者学生组织积极发挥团体作用,将个人或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对突出的班级或个人予以优秀奖励,对扰乱德育教育实施的班级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突出预防为主的目标管理核心,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

2.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媒体工具。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情况,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积极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将网络文化作为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学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性的联系院校网站维护单位建立德育网站,增设适当的德育教育栏目,例如,心理咨询、电子邮箱、热线服务等形式,在对院校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环境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情感宣泄,促使互联网环境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的重要场所。

3.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农村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因家长外出打工,在家中长期缺乏关爱、帮助与教育,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效果,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理应积极构建师生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家长和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通过一起沟通、一起倾诉,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在农村校园环境当中培养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并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农村院校应尽可能的加强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创建优质化的育人环境,定期定时带领班级学生在当地敬老院、老干部之家、工厂等环境中体验生活,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相关部门及院校管理单位理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充分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促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二、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能够正常的认识,并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关系着我们中国的未来。而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工作,它是一个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的工程体系。但是,经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德育教育,似乎只有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上,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方面对此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把网络环境以及文化市场看做德育教育的杀手,让学生与其生活环境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违反和谐德育建设的。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依赖生活环境,将周围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环境纳入一个整体,对环境加以理解以及利用,这样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德育就是摒弃传统的所谓择差教育等等,将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簇簇的罂粟,而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德育,从中小学生本能的关注入手,再到对他们心理的关心,最后到他们群体的公共道德的建成,让德育内容和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和谐一致。

三、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追求

和谐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知识停留在一个书面化的教育阶段,并不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而学生由于盲目崇尚英雄主义,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误入歧途。和谐德育则不然,它以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或不该做的。这样要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荣辱观,并且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德育与英雄德育的结合是德育内容的人本追求和文化追求。

篇4

一、集体观念教育

课间长跑是一项集体性活动,一次课间长跑活动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跑步表现。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个年级都具有一种团队意识、一种集体观念,把集体的荣辱系于自身,竭尽所能地完成好自身的课间长跑活动,那么,整个集体就能变得更好。例如,许多学校在课间长跑过程中往往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那么,只有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集体意识,随时调整自己的跑步速度、注意班级队形的变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队伍才会整齐,口号才变得响亮。同时,随着班级跑步质量的提升,整个年级也随之提升,最后,延展至整个学校课间长跑质量的提升。但是,假如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三心二意、随意而为,轻视集体的荣辱,那么,整个班级、年级和学校的课间长跑表现也就可想而知,所以,通过课间长跑凝聚学生的集体向心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形成一种集体至上的意识,课间长跑也成为许多学校集体观念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二、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情,是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是对职责、任务、使命的确认与承诺。责任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责任意识、自觉的责任行为。在课间长跑活动中责任是一系列具体化的行动。例如,拖沓冗长的集合常令体育教师束手无策,快的班级很快,慢的班级很慢,所以,要提高整个集体的集合速度就需要最大化地缩小最快与最慢到场班级的时间差,每一位学生、每个班级都缩短一点到场时间,那么,整个班级、年级、学校的集合时间就得到缩短,这就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责任意识,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学校的要求集合到位,否则,影响的是班级、年级和学校的集合质量。尤其是在冬季,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在先到操场集合的学生面对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时,那些后续进场的学生应该能理解到等待的辛苦,所以,责任还体现在每一位学生对于同学的关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快到场,缩短集合时间。除此之外,在跑步过程中、退场等环节都是学生责任意识的体现。所以,在课间长跑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行为,并最终能泛化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意志品质教育

篇5

1. 彻底改变上课时以教师为主,死背课本内容的局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属文科类教程。一前讲这类课,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背诵,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有些老师甚至说德育工作是学校负责德育的人员来管、与我们无关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所以学校领导要抓好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要解放思想,实德方面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学习时间大力提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老师本身的德育意识。

2. 加强德育教育时要关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是民语学校刚刚起步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心里、生理方面没有生熟,所以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德育意识的浅薄使他们解决不了有些心理障碍、想咨询可不敢面对老师或同学,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生长中的青少年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这种教育方式是路径是多样化的,如:小测试、知识竞赛、模拟心理咨询室等… 这种辅导应该倾向于在学生者群体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小范围的心理问题,遇到难题是会大胆的去咨询别人的好习惯。所以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理解学生。

3. 政治课老师要和班主任一同搞好本课的接受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吸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尊老爱幼是传统的品德,在课本中有文字或图片、漫画的方式描绘不良品的的坏处,甚至有些不良行为是犯法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课文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教好这些内容会达到双重效果。

4. 对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看不见”的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5-0184-02

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教育形式问题

苏活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对道德的追求,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必须成为道德实践,这是把教学与教育统一起来的条件之一。约翰•杜威不相信德育是可以和其它课分离教授的,他认为不应该把德育作为一个课程,成为无休止的说教,而应该使之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而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采用单独设立德育课程来进行的,即思想政治课。依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看,我国现行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失德育本身特点及合理性。

1.2 德育教育方法问题

现在中小学德育最常采用的方法还是课堂讲授法,简单的说教,基本上是黑板板书,即使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呈现德育内容的方式变得新颖了,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当作对象知识来教授、灌输,借助背诵、考试等其它方法进行强制性的学习,生硬地将大量的德育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中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情绪不稳定,这种硬性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方式采取不当,德育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2.1 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零散,并且以文字、文本的形式居多,学习内容分散且不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动态化、专题化的方式呈现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以方便学生形象直观地记忆和理解,适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习得更丰富的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兴趣并不是学生天生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来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而引起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作用。

2.3 增大教学信息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模式构建

在中小学德育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构信息技术与德育融合的新模式,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直观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3.1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德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有关《寻求法律帮助》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今日说法》栏目与该课主题相关的一期编制到教学内容中,上课播放给同学们看。这里既有案例过程,又有专家分析评议,还有判决结果,有声有色地展示给学生。

3.2 基于网络资源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基本建立了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专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可以专门建立一些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这种方式不再是仅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学习用作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是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德育教师不仅可以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按德育课程自行设计网络课件。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出发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学习为辅,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基于网络资源讨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两方面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策略设计。①在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以阅读、谈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②创设中小学德育教学情境,通过视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③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及相关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2)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教师根据中小学德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主体教学内容后,将德育课程信息于服务器中,其中包括:①课程简介、要求、教学目标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上网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大致了解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心理上的作预期准备;③制定教学结果评价指标。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①按教学计划和安排由学生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此阶段只是学生自由地学习德育课程,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帮助;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的层次。

自觉性的组织网上论坛:德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成功的德育课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学会思考。通过网上讨论,更能体现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给学生提供双向的、多重的交流,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讨论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境性、互动性(协作)和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三大要素。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和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交流、E-mail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不仅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3.3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

基于角色扮演的德育活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挖掘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智慧,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编写情境剧本,确保创设情境的条件性;②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教师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学习背景和教学条件;③分配角色任务,进入模拟情境。教师通过对学生性格的特点了解进行角色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④角色活动开始,经历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学生在特定情境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的规范,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顺利地进行角色扮演,切实领会角色扮演的深意;⑤教师组织讨论,概括学习成果。

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讨论,师生交流——教师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然后通过学生扮演某一具体角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生活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4 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资源

4.1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于德育教育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最终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实施到教学中,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既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要懂得德育的教导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德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效果。然而有些德育课程的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较慢,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提高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便顺利进行新式德育教学方式。

4.2 学校应保证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因课程改革需要,新购置了不少硬件设备,但还是存在着如硬件设备不足、利用率低,软件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高,适合中小学德育课程使用的软件、课件偏少,有的只是片面应用,很难达到课程整合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一定要有健全、完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精辟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古人对“德”的重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在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校的各项制度、评比活动一直在告诫学生“这样做才是一个好学生”。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学生明知故犯,“日常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自己的行为却背道而驰:还有的学生当面一套、背后~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收获的不是学生的诚实与正直,而是他们的“虚伪”和“狡猾”。是什么导致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呢?

很简单.我们的教师还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相互了解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素养熏陶。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上下工夫,才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将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互动”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融洽的相互接纳的环境.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善于理解别人,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愉悦的沟通。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书本知识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人生知识,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功效。

二、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沟通方式.抓住细节去实现德育教育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味的训斥、责备,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可以说.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师自己。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利用日常班级出现的小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一个班级地面有纸,班主任马上拾起来;黑板没擦,老师就自己擦;抹布脏了,老师亲自洗??有一次.班级的值日生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值日生,相反拿起拖把和他一起拖地。班级的劳动委员见此情况也过来帮忙。聪明的班主任,就这件小事确立了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班级出现了问题.是谁的责任?”讨论的结果是:“地上有纸是我的责任”,“黑板没擦是我的责任”。讨论中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后来,同学们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主动维护班级形象。细小的行动让学生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从小事抓起。

三、教师用情感沟通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才能加深师生的感情.教师只有把整个身心用到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怀上,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才能为你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学记》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师用宽容与平等的沟通方式去适应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智特点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们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连上会原谅的。”作为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为什么不善待学生一时犯下的错误,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呢?为什么不能倾听一下学生的看法呢。

老师宽容了学生,也许就拥有了奇迹。当然,这里的“宽容”不是“纵容”。

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待学生的缺点或者是错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完美无瑕的钻石。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当众点名指责,可以说事不说人,有时表扬好的可以兼收批评的效果。例如。对准时上学的学生表扬,实际上也是对迟到者批评。

篇9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效整合思品课程,班主任、少先队(团委)、政教处、家长等德育教育的多种资源与多种渠道,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思品课程虽然其教材在不断更新,但教学方式的变革进展缓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滞后极大地影响着思品课功能的发挥。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安全,使本来就匮乏的德育教育时间被挤占。另外在现有法律及管理制度下,对学生过多的宽容虽然克服了过去的严教之弊,但却使得许多学生胡作非为,无所畏惧,而学校无能为力。

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发扬孔子做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师表风范作用。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别教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唯利是图,在做人的品性方面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导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极大,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扭曲,为人之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切实为学生起好模范作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其次,学校教育必须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切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保证德育教育的时间。每周定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第三,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接受。我们所谓的德育教育不仅是老师讲,更多的是学生如何来理解,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心得,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说教。应多从学生身边案例为教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篇10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彭隆辉,孙继儒.中学德育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88-01

自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大多数独生子女都能健康成长,但仍有少数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就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及以后工作的打算。

一、谈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学校五年级有一位在一年前转到我校就读的姓董学生,已经15岁了。董某他家在吉水,到高陂以后父母不在身边,由亲戚监管。他表现出哪些行为特点呢?1、是欺负弱小,2、在教室、宿舍自称“老大”,拉帮结派,3、 热衷于上网,还会抽烟,喝酒。4、见到漂亮的女同学就写纸条,说自已喜欢上人家。……这让老师头痛不已。

当然,这个案例在我们学校只是一个个案,但董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现在众多学校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表现出来的问题。纵观这些孩子,他们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取向错位

现在独生子女享乐主义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诚信出现危机,欺瞒之风严重;集体主义淡化,结拜兄弟、姐妹之风盛行。

2.心理素质脆弱

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更有因没达到父母定的预期目标而自杀的等等。

3.行为习惯失范

一是打架斗殴,二是谈情说爱,三是小偷小摸,四是上网成瘾。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演变成让家长揪心、学校忧心、群众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二、面对这样严峻的德育形势,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1.德育为首,只是名誉上的

我们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政绩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往往教学质量。例如:每年的高考或中考,媒体总会报道一系列考风考纪的问题,有的还是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再到老师,最后到家长联合起来的寻私舞弊,这充分说明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这部分人忘记了道德影响。正是全社会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使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

对 于老师来说,由于学校评价机制的问题,评优树先进职称很大程度上决定 于老师的教学成绩。因此老师把分看成是自己的命根,那对德育的认识也是忽视的。

因此,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一句话——德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2.德育,在前进中还不够完美

2.1对道德核心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让师生感到不可及。

我们倡导的道德核心与现实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比如:说到师德高尚,立即就会跟“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以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为准则。再说对学生的教育吧,我们动辄给学生灌输人生意义、价值目标、境界等大道理,往往让孩子一头雾水,可望不可及。拿英雄模范做榜样,常常树立雷锋、抗震中的英模等等高大全式的典型,这种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的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兴趣索然,也就不想学、不愿学,干脆当作拂面清风。任你滔滔不绝,我自岿然不动。

2.2道德教育的形式较为生硬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常见的方式是校长或政教主任讲话,请先进人物作事迹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找学生谈心,刊出黑板报等等,这些形式并非一无可取之处,但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小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教的方式,这就很难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及道德行为。

2.3道德教育注重表演的东西太多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除了主题活动之外,还有一些如:辉煌六十年,民主精神月活动,义务植树,学雷锋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挺好,但迫于主题多,任务重,有时候自然而然表现为应付,演变成一种表演。

2.4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落后

在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中,现在都采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而这种方式对学校的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考勤、教学质量等工作情况,有较为完备的考评细则,都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我以为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精神、气质,是附着在校风、学风这些载体上的,如果在考核评价时只查有无德育制度、能否背诵《规范》,那是反映不出德育工作的好坏,达不到对德育工作的评定和督促激励作用的。

三、面对着目前学校德育种种问题,怎样才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为有效呢

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1.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这一切都说明教师人格的表现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把师德教育作为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组织各种学习及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一支团结进取、本领过硬、作风严谨的教师队伍,培 养老师具有善良和慈爱, 信任与宽容;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影响人。

2.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应可行而可及。如:这几年县教体局主持开展的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都是针对当代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起来的活动。由于切入点、起点和要求符合实际,这类活动蕴含着极大的活力,深受师生和广大家长的欢迎,成为我们各校德育工作的大趋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其次、德育教育过程要注重细节,形式要寓教于乐。

中国古代最富有智慧的思想家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对信息化社会一代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教育自然是大事和难事,只有变大为小、化难为易才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明智选择。如: 要开展“养成教育”,就可以细化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说;看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很受启发,对学生的感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应生动有趣,方法宜灵活多样,诸如:可以与学生通信;在学生生日那天,给学生一个惊喜;与学生一起吃饭郊游,在彼此近距离接触中,走进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一起关心,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无私的帮助;对于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不是空讲人生的理想,长大后的追求,而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成长的书籍,激发其斗志等等。

3.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

要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抓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标语引导、挂像感召、图片影响、墙壁说话,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体现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少先队主阵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通过播出爱国主义、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勤奋好学等方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好理论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4.家庭、学校、社会通力配合,齐抓共管

学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还应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德育阵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 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讨“5+2= 0”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接受正面的、规范的道德教育,然而,教育成果在2天的双休日就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冲刷殆尽。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互补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全体教师心存一颗关爱孩子之心,有一份为国育人之情,学校德育教育必将开出“爱之花”,结出“善之果”。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篇13

一、语文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由于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无论是在学科指导方面,还是在生活指导方面,凡是同学生有关的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来。

教师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其教学方式是可以探讨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取得最优效果的途径,以及在班级教学的场所里,使学生通过同教师、同学的互相接触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响呢?笔者觉得应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主体,又是发展主体;从德育角度来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他们生来就蕴涵有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要靠语文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固有的“四性”表现得当。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基本原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正面引导,因为能力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想办法提高学生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落实教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学生老是认为教师在严肃地教育他,而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就会产生压抑、拘束和受约束感,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屏障,从而教育效果就会违背初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冷淡、消极、不屑、不满,乃至产生对立抗拒情绪。

二、教师的人格差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显现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国的钱家荣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结构也分为三种,即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PAC)结构。

父母态(Parents):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和经验办事,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习达不到高效高质。

成人态(Adults):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为,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鼓励并允许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学生的学习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儿童态(Children):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像儿童那样冲动、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他们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纪律松懈;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学生也很少有创造性。

民主型、成人态的教师是“促进”作用;而轻微型、放任性的教师,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态,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格、道德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转变为优良人格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人格的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