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设工程与工程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施工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企业自身发展、技术人员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等制度体制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少企业的施工设备和技术落后,这直接导致了水利工程质量低下。
2.施工不规范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少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不够,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检测不够严格,导致工程质量偏低。第一,没有按照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来进行设计建设,水利防洪建设低于标准,规定导致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发生了洪灾危害;第二,在建造坝基和坝体的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不严格,选择了不坚固的材料,在施工程序控制方面不够严谨,导致坝基和坝体常常出现渗漏和渗透破坏的现象,不利于水利工程正常的发挥作用。
3.工程老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农村的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严重。现有的不少水利工程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出现了渗漏现象,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病险工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工程设计的标准低,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水资源浪费,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低。
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
1.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1)预应力锚固
与其他的施工技术相比较,预应力锚固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它应用广泛,具有显著地效益与特点,还有着传递拉应力的作用。预应力锚固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建筑物加固,也可以是在新建的建筑物中发挥其独有的功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拉锚和预应力岩锚的总称,它是一种在预应力的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锚固技术。根据水利工程的设计要求,预应力锚固从方向、大小和深度入手,将加固、改善建筑物和基岩作为受力条件,对其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固在建筑物或基岩发生变性前,可以主动地施加预压应力,同时预应力锚固还可以传递拉应力,这是其他施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不同种类的预应力锚固,其结构也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锚束和锚孔,这两部分互相作用,锚孔为锚束设置钻孔,锚束作为主体,通过设置的钻孔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固主要分为五个基本施工步骤完成,第一,造孔,主要包括钻孔、测量控制、扩孔、灌浆、扫孔五道工序,造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不同的工程,锚固形式不同,不可盲目套用;第二,编束,这道工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例如在施工中,锚束要捆绑好,不能散乱,使用前需保护其表面,以防生锈;还有三个步骤分别是放束、锚固和张拉与防护。
(2)混凝土碾压
混凝土碾压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筑坝技术,其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广泛。所谓混凝土碾压是指大量运输填土和坝石,碾压混凝土混合物,通过大面积的碾压,来进行浇注的一种技术。混凝土碾压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在大体积、大面积施工上有着其他技术无法超越的优越性,此外它还可以不影响混凝土的混凝度,改善混凝土的层面。在材料构成上,被碾压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主要有砂石、水、胶凝剂以及空隙气泡等成分,但被碾压的混凝土具有混合物干硬、零塌落度、碾压面坚实等优点,在材料配合上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粉炭灰掺杂多、水泥含量少、含砂率高、粘稠度窄、骨料直径小。目前,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主要包括高粉煤灰掺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砂卵石水泥掺混凝土三大类,这三种混凝土的粘稠度相当好,通过碾压压实,便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首选材料。在实际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用混凝土碾压技术既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导流
导流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修建闸坝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程措施。在进行导流技术前,首先要策划出精密的方案,这是因为导流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的工期、造价、质量和安全性。导流工程是指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全面部署控制河床的水流,它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性措施,导流工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以及其他部门的利益,关系到其他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好坏以及工程进度的快慢。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导流工程。此外,由于河流具有周期性的洪枯季节,所以水利工程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均衡性,因而在施工的安排中,一定要综合平衡施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施工强度。
2.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技术是根本,也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在艰巨的环境中完成重大的水利施工工程。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水里的效益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施工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技术,它更是构成整个水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将先进的施工技术用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水利工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如果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作硬件,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水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没有目的、没有指挥、没有纪律的工程,成为一盘散沙,而不会发展成大工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类谋福利。因此,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运用管理合理规划整个施工工程的试试,那么水利工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让水利工程有了质的提升。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可以忽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技术与管理同时运用好,让水利工程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分级技术管理制度,将责任具体分配到每个人,实行责任岗位制;建立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整理归纳、及时反馈制度,及时的掌握了解水利工程的施工情况,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建立文档查阅制度,促使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收集、整理、保管图表和文书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例如设计图纸、施工、安装调试、检修检验的记录等),确保施工相关资料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设备检修制度,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确保施工设备运行良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设备的损坏率,从而增收节支;建立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为技术人员提供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总之,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全面建立起技术管理制度,以法治企,促进施工企业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2.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遵守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科学合理的组织各项技术工作的关键。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指对质量、安全、进度等重要因素的技术管理,这一环节决定了工程能否按期保质的完工;第二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投入的生产要素、作业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其结果的技术管理;第三是在水利工程竣工后的技术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已完工工程验收、检测等的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工作是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完成阶段,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因此,水利工程企业及相关的单位要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使得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充分发挥其智慧与作用。首先,管理者应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指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加以完善,修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管理制度,并在施工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补充,认真贯彻技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四、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促进水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有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已成为水利工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1.1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工程监理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现有的与监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给行业内一些居心不良的败类扰乱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加上相关法律部门监督缺位、执法不力,没有及时对一些违法者进行必要的惩罚,给他们留有了生存的空间。
1.2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
目前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过度竞争造成了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由于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某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在履行招投标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非公平性竞争的现象,阻碍了其他外部及优秀的监理企业进入当地市场进行公开竞争。在建立业务的承揽方式上,挂靠监理证件、转包监理业务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都导致了在工程项目中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工程监理的效果。
1.3监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监理工程师是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同时掌握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的监理人员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来自勘察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因其业务的特殊性,虽可开展工程勘察设计、设备采购和监造等相关监理服务工作,但其核心业务主要是代表业主进行施工阶段的控制管理,其工作成效依赖于其主要人员的工作能力,而该能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从事其他相关行业时的经验和能力,以及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协调能力。由于在知识结构方面缺乏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或缺乏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部分监理人员在现场往往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难以使承包商信服,得不到建设单位的信任。因而在开展监理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组织、协调、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监理的形象。
2建设工程监理未来发展的趋势
2.1监理制度越来越完善
随着我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监理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会被更多地应用于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之中。监理制度将不仅仅应用在项目的施工管理中,而是将深入到整个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
2.2监理的效率得到提高
现阶段建设工程监理的效率不高,建设监理在今后要提高效率才能适应建设行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监理行业效率较低,所以很有必要向国外学习,进而提高我国的监理效率,来适应施工技术的发展,满足建设工程的需要。2.3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随着监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建设工程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工程的监督离不开监理人员,监理人员要想跟上监理行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监理水平,做好建筑施工中的监督工作。监理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满足未来监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3施工技术的管理
3.1监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监理人员需要在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监理水平的前提下,根据环境、资金等条件,科学合理地做好施工中的监督工作,保证将工程施工的各环节都考虑到监理的工作中。监理人员要全过程、全方位地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和建筑理念,仔细认真地做好监理计划,保证在工程施工中体现出建筑技术的科学理念,让施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监理人员要深入了解施工技术工序
监理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不但可以全方位、全过程地熟悉具体的施工技术和重要环节,也可以熟悉每个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总体施工水平,有利于监理人员做出详细准确的评价,并对施工中的具体技术细节和重要的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
3.3监理要督促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目前,部分监理和施工企业还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监理企业要注重对监理人员进行建筑技术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监理水平;督促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有利于监理人员做好监督工作,有利于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达到质量标准,有利于双方的交流沟通和团结合作;才能够充分发挥监理的才能,进而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3.4监理人员要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施工技术监督
要做好监理工作,需要监理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认真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要始终坚持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徇私利,不与施工企业或施工人员进行勾结,弄虚作假。此外,监理人员要杜绝在监督施工创新技术时“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遇到施工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要仔细研究、讨论,并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新的解决方案。
3.5监理单位要确保所监理的每项工程都达到国家的标准
监理单位要以认真的态度,坚持“公平、独立、诚信、科学”的监理原则,分析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监理措施,书面通知施工企业整改,并积极组织和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监理公司的严格监督下,保证所监理的每一项工程都达到国家的标准,并与建筑设计的理念相符合。
4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技术相互促进的途径
4.1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立监理的关键性
在建设工程中,监理对于先进的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对于降低和规避建设工程的各种风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和安全隐患,甚至出现一些质量和安全事故,是因为未能及时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正确的质量安全措施,未能有效排除相应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因此,在建设工程施工中,监理对于整体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和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
4.2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有利于施工管理工作
工程监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监理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水平;有利于监理人员熟悉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而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施工管理和监督;也有利于发现施工人员技术不达标的情况,并及时督促施工企业对相关不合格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以此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达到标准。
4.3施工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
检验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是否达标、该工程施工的相关技术是否达标,一定要经过工程质量的全面的评估和验收来给出答案。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一项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相关的监理人员通常会通过加大对该项目施工技术监督管理的力度和完善、创新的工艺手段,来达到这一根本的目的。与此同时,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在监理的监督之下,也会相应地去努力改善或创新其工程的施工技术。
4.4科学监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效率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追求效益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所有相关的建设工程能够取得效益和科技的过程,也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中一直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建设工程监理只有运用科学计划,严格控制好工程施工的技术质量,才能最终确保该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是提前全面完工。由此可见,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其施工技术的保障工作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新型施工技术能更有效地保证该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是提前全面完工。4.5监理在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中获益建设工程质量的达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检验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监理人员要严格做好质量方面的监督工作,防止施工企业做出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保证工程高质量地竣工。监理人员也能在科学合理的监督工作中获得很多经验,提高自己的监理水平,进而提高监理企业的声誉。施工企业也能在监理的严格监督下,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同时给施工企业带来好的影响力,进而二者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公路施工系统是国家项目工程基本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家国民服务经济提升、国家交通事业长足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因此,为了确保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就要抓好公路项目的施工建设问题,确保项目基础施工、基层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能够抓好与做好,以此才能保证公路施工项目投产后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得以变现,即在保证工程价值体现的基础上,为公民提供了出行、交通方便。
1 公路施工建设技术管理研究
公路工程与多数建筑工程项目一样,都要遵循经济适用原则,能够立足实际地考虑施工作业的诸多需求,尤其是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保证,对公路建设而言异常重要。所以,为了保证技术、质量、组织管理能够浑然一体,必须要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才能使公路建设在技术、质量、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形成浑然一体与熔于一炉。因此,在技术负责角度,首要做的工作就是能够落实组织、指挥,建设处分级管理系统,以为工程各施工单位、技术管理部门等提供出具体的权责分工、职责范畴等。为此,在实践中就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1 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重在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要求图纸设计能够符合具体规程、技术要求等,能够在图纸上标注出明确的重要工序、交叉工序等,同时要保证图纸上的技术信息清晰、完整;包括审查图纸的尺寸、轴线、标高、坐标、管线布置等,确保图纸设计能够立足实际、资料完整性可靠、可操作性强,以此才能避免变更设计的可能。此外,还要充分结合现有施工条件、以及施工环境等做好勘测工作,目的是看图纸设计内容是否与实际一致、统一;施工建设阶段的施工原材也要和图纸具体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加以对比、参考,看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作业标准、项目质量控制需求等。如材料对比,可以着重分析材料质量、特性、使用型号、规格、数量、种类等,以此才能避免设计与实际出现脱节、不符的可能,为公路工程建设作业提供组织协调、质量建设等实施基础。
1.2 施工技术管理
公路项目自立项之初转入到后续的施工建设阶段开始,就已经明确了施工日志与施工技术记录制度。但要指出的是,制度的实行要以首要负责人为准,且要明确各参建单位、各个项目部门的具体职责,能够完全参与进来,按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实践工序作业行为进行正规记录。此外,施工日志与施工记录也是工程技术较低、竣工阶段的项目验收的关键依据。为此,这就要确保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得以保证。总之,技术标准体系是各项施工环节技术规范标准化的有利保障,同时也是组织施工与检验测评各种施工建筑原材料特性与使用质量等级的重要凭证与依据。而与此同时,对于各项单位也应当建设技术资料档案,施工技术档案是施工日志与施工记录最好的整合体,它在工程完工后进行验收时,所起作用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施工技术档案的科学构建是以完整的施工笔录、分设工程单位、试验数据、对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成果等的技术分析、归纳总结,为未来或以后的公路工程建设做好技术以及相关经验总结的有利凭证。
2 公路工程成本控制探索
2.1 立项及设计阶段
2.1.1 可研阶段。可研阶段即公路工程项目初期的立项阶段,该阶段要本着为大众服务的实际考虑角度出发,搞好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因此,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技术部门包括关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要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并做好关键工序、隐蔽工程、重要施工技术档案材料等的收集和整理,且要以行业规章制度规程、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条例等规范进行研究、决议,力求项目设计方案可行,满足后续建设阶段的质量体系标准,从而才能保障公路施工建设企业与人们的共同利益。
2.1.2 初期设计阶段。据有关资料调研证实,项目初级设计阶段对指导工程造价系统的帮助非常大,即这一阶段的影响程度占据了工程造价管控的75%―90%的影响比重。因此,公路工程建设务必要确保该阶段的设计方案质量,能够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做好初审、会审、终审等,确立可行方案,奠定工程施工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基础。
2.1.3 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该阶段设计人员要结合实地考察,并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环境,对施工结构进行充分优化与设计,力争资源合理充分运用,保证设计图纸,能够有效保障并解决工程工程成品与半成品的功能齐全与使用安全。
2.2 招标阶段成本控制
2.2.1 招标过程。招标过程中处了要满足经济适用原则,还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信誉等执行原则。招标前期,要审查或复合招标资历、资格是否具备,同样还要对招标现场等展开调研,避免招标过程中所出现的虚假、违规串标等行为发生,达到该环节的投资成本控制目标。
2.2.2 招标文件。文件在未制定、明确之前,公路工程造价审核工作人员、造价管理工程师、以及相关责任人员应对工程各类价值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筛选、评价等,从而才能为预测不确定因素、鉴别相关不稳定因素提供基础保证,而待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文件编制,对相关价款信息进行推敲、分析、评价等。
2.3 建设作业阶段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首要处理好的责任内容就是建设作业原料问题,即能够保证原料供销畅通,为作业工艺用到的材料提供使用、供应基础。为此,这就需要预判好现行材料市场上的价格信息,掌握第一首价值资料,以此才能为工程概算、核算等事宜提供衡量依据。其次,对于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变更设计、工艺改造等事宜必须落实各参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字、审批工作;再者,工程作业建设阶段要监督好各部门的报账、付账等,看是否有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存在;最后,对于关键工序、重要隐蔽工程等所产生的费用,造价管理人员要知根知底,能够以施工日志、相关技术资料等作为后续结算依据,以防范后续各自扯皮的现象发生,以免对公路建设造价造成影响。
2.4 竣工结算成本控制
该阶段控制重点必须做到例行约定合同的一切责任要求,尤其要对工程施工全额费用产生进行严格审核、控制;看变更设计是否存在、施工签证是否做到、是否例行合同要约等。此外,在该阶段还要重点控制好工程量是否漏项、明确新增项目单价的承包人责任、检查好工程量增减变化等。其中,对于综合单价问题,如果其综合单价内容属于合同范畴,应执行原有综合单价;在合同之外范畴,应由承包人提出,经第三方确认、审核无误后,作为结算凭证。
结语:
公路工程作为国家基本建设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质量建设所具备的导向作用与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做好技术施工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是必要的,以仅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顺利投产,做到既能保质保量,又能创收投产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中. 如何做好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J]. 科学之友(B版), 2006,(04)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80-2
纵观工程建设项目,可以看到工程物探技术是许多工程较为青睐的一种技术,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促进工程建设工作能够按照工程设计人员预期的方向进行,保证工程建设工作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可以保证所有工程施工任务不出现任何损伤意外,无疑是工程建设领域最具市场应用前景的工程技术。基于这种技术的重要性,笔者将从工程物探理论为切入点展开如下探讨。
1工程物探概述
简而言之,工程物探技术就是借助于不同性质的地质、土层,可以依靠先进探测工具对现场实施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不同地质的分布情况,不同土层的历史、厚度及形态。此外,通过探测还可以看出地质岩土中存在的问题。物探技术面向的对象不一样,因此不同工程所选择的物探途径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工程物探技术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因为工程属性分类较多,所以现阶段投入应用的工程物探技术也很多,工程物探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也是近两年才兴起的,算是在工程建设领域较为常用的技术,对此,下文将从工程物探不同技术特点出发,阐述工程物探最常见的基本途径。
2工程物探基本途径
城市建设工程对物探技术有一定要求,同时不同建设方面需要依靠不同物探方法加以支撑。归纳的来说,常用的工程物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法。该种方法主要包括电剖面技术、瞬变电磁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来实现勘探目标。(2)地震勘探。该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射波等来达到勘探的目的,为勘探提供各种反射波技术支撑。(3)探地雷达。该种方法的种类比较多,有宽角技术、投射技术等方面,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范围通常也比较广泛。(4)弹性波勘探。该种方法包括地震波及声波,且两种方法的各个技术层面各不相同,而且应用的选择也要视情况而定。(5)层析成像。该种方法基于声波、地震波等之上形成的成像方法,通过成像对所要勘探对象进行分析。
3工程物探技术实践应用分析
3.1研究对象
长岭-长春-吉化输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为长-长-吉)与东北天然气管网干线(哈尔滨―沈阳段)在长春相交,起始于吉林省长岭县,终止于吉化末站。长春分输站为合建站场。该管道的总长度221 km,分为长岭-长春段和长春-吉化段。建成后的长岭-长春-吉化输气管道将为东北大部分地区提供充足的天然气资源,以缓解东北地区冬季天然气紧缺的严峻形势。本文将长-长-吉长输管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工程物探技术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该技术于工程的重要作用。
3.2物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1)利用物探技术探测工程地下水
因为长岭-长春-吉化输气管道工程所处地区是我国东北区域,因此,施工气候比较干燥,而且施工环境缺少一定水资源,常常因为缺少水资源影响管道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引入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困难。因此,管道工程设计及施工监管人员应先寻找可靠水源,解决工程用水问题,推动长输管道建设工程的正常运行。借助于物探技术,管道工程施工人员可以自信探测管道建设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以及岩石构成成分,从而准确判断岩脉走向,从岩石构造中分析水源可取之处。此外,结合长岭-长春-吉化输气管道工程每一个作业点的地形来对地下水源进行准确寻找。
(2)利用物探技术判断工程地质灾害
由于长输管道建设工程是室外施工工程,由于建设范围过大,必须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在管道工程施工出现,往往出现由于自然原因或者施工人员的无心之举引起的地质灾害,为工程建设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依靠物探技术对其进行详细排查,包括管道线路、作业实施站场地方是否存在潜在的崩塌安全隐患。基于安全要求,长输管道工程站场工程人员需要采用物探技术对管道铺设施工地点出现的裂缝、土质进行详细勘探,为预防工程现场地质灾害提供可靠依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管道建设工程现场,尽量不要破坏建设程序及现场施工结构,便于工程建设及验收等工作的完整性。
(3)利用物探技术辨别管道线路走向
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需要进行管道地下通道开凿、地下管道铺设等工作,只有保证管道的顺利传输、安全运输,才能为我国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天然气资源,因此,保证管道铺设地下层的安全是每一位工程施工人员的职责。 物探技术对于长输管道管线及线路的探测可以方便管道设计人员展开管道线路及管体设计。因此,根据长输管道工程建设本身所需和管道线路所需,要针对不同的作业点进行管线检测,并针对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以获取管道建设线路更精确的辅助资料。
(4)利用物探技术勘测管道铺设地下异常
长输管道在施工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在管道铺设时会发现有异常物存在,这是就需要对该物体进行详细考究,以确定是否可以借助于一些施工技术进行铲除或者迁移,比如说一些孤石、空洞等情况。长输管道工程低下施工的工程量比较多,因此,工程人员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物探技术来进行低下情况的预测,防止在管道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工程事故,保证了管道低下铺设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管道工程的工程进度。
(5)利用物探技术勘测管道工程地下文物
作为北方重工业区域中重要区域,有一些历史古迹深藏在工程建设区域,且不被人们所知。长输管道工程建设虽然十分重要,但是在施工的同时不能破坏具有极大收藏、鉴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物探技术在长输管道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浅层地震技术等高端勘测手段鉴别深埋于低下的文物古迹、古墓残留等,在保证管道地下施工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保护了我国稀缺的文物古迹。
4总结及前景展望
总之,现阶段的物探技术在各工程的广泛应用不仅仅能够保护工程建设施工现场,还能够保证工程建设不破坏施工地下的结构和文物古迹。从工程物探技术在上述管道工程建设施工各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该技术拥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除了在工程上的应用以外,物探技术还有许多发展方向,笔者就物探技术应用现状来说从以下三方面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物探理论的发展方面。随着物力技术的研发,许多含有全新物力参数的理论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因此,不久的将来会有许多全新的物探方法基于物探理论之上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到水陆空工程当中。
其次,物探技术的发展方面。工程建设与地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今后物探技术应该会面向地质方向,精细化分析工程地质信息,从地质物质分析和结构分析入手来提高更加精确的工程地质数据资料。
再次,物探技术的整合方面。今后的物探技术会超出物理、地质研究方面,与工程管理财务数据及库存技术相结合,以工程建设的所有需求为主,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进度方面提供更综合完整的勘测技术。
参考文献
[1]贾学天,罗传根.工程物探在水域勘察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3(6).
[2]张苏营.浅谈工程物探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
关键词: 港口工程;概率树;贝叶斯算法;风险识别
Key words: port engineering;probability tree;Bayesian algorithm;risk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U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080-02
0 引言
港口工程有投资大、工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涉及专业面广等特点,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港口工程中大型码头、改扩建码头和危险品码头越来越多,对港口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发生工程事故的概率也不断上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而风险管理已是港口工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量化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是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港口工程中涉及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港口工程建设研究的难点。本文采用故障树分析法,从导致工程失败的多方面原因出发,首先找出深基坑工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事件组合,由此确定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和其发生概率,利用FTA分析方法首先应分别确定初因事件或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这种确定性概率往往由专家经验和决策者的意向得到,但由于统计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专家经验的局限性,所得到的数据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为了去除这种主观因素不确定性带来的数据不合理,引入了贝叶斯概率算法进行概率修正。
1 故障树的建立
1.1 港口工程的风险故障树建立 遵循FTA编制的有关原则,在研究港口工程事故原因基础上[1],建立了故障树模型,如图1,对图1进行说明如下[2]:
①各层事件均以相同首字母编号,顶事件编号为T,基本事件Xi开头按序编号,其它中间事件按由上至下以Bi、Ci、Di为开头分别编号。
②图1中,在风险类别层级中,B1为外部环境,B2为项目内部风险;在风险事故域1层级中,C1为宏观经济,C2为市场环境,C3为社会环境,C4为政策环境,C5为地域环境,C6为施工环境,C7为技术环境,C8为管理水平;在风险事故域2层级中,D1为集输运条件,D2为自然环境,D3为时间,D4为主体,D5为原料及产出品,D6为文案,D7为技术基础,D8为技术过失,D9为信息。
③在风险因素基本事件集中,X1为利率变动,X2为通货膨胀率,X3为投资,X4为GDP增长率,X5为货源,X6为社会投资规模,X7为腹地经济发展,X8为船舶吨位,X9为用地投资方式,X10为价格,X11为办理审批手续,X12为水运建设市场管理,X13为产业政策,X14为产业要素的投入与产出,X15为铁路,X16为公路,X17为水路,X18为管道,X19为机场,X20为水文,X21为气象,X22为工程地质,X23为泥沙,X24为工艺延误,X25为工程延误,X26为分包商,X27为操作者资质,X28为原材料,X29为半成品,X30为构配件质量,X31为施工组织设计,X32为施工方案,X33为工艺技术,X34为施工技术,X35为施工工艺,X36为设计变动,X37为计算失误,X38为设备故障及损坏,X39为信息不准确或错误,X40为信息短缺,X41为信息处理缓慢,X42为信息传递错误,X43为项目管理者素质、能力,X44为项目组织结构。
1.2 上行法计算最小割集 针对图1港口工程的风险故障树计算最小割集,使用Semanderes法运用布尔代数计算规则求解。
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为{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X36},{X37},{X38},{X39},{X40},{X41},{X42},{X43},{X44}。
2 基于概率树模型下的贝叶斯定量概率分析
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A|B)=P(AB)/P(B)。[3]对港口工程风险类别、风险事故域进行权重分析,根据专家打分法给出权重比,通过权重比,假定条件概率P(U)=P(BCD)。风险因素集中风险因素Xi对应的相关概率P(UiXi)由专家经验
给出。
利用贝叶斯条件概率计算公式可计算P(Xi|Ui)=P(XiUi)/P(Ui),每个风险因素Xi对应的贝叶斯概率公式计算结果。即可得对应风险因素事件的后验概率,由此对每个风险因素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确保最小割集的关键重要度的精确性。
3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港口工程风险因素重要度分析
针对概率重要度不能考虑风险因素自身概率大小的问题,可以引入关键重要度来解决。关键重要度分析,它表示第i个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引起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因此,它比概率重要度更合理更具有实际意义。其表达式为:
I■■(i)=■■
=■■■
=■I■(i)
根据关键重要度计算公式,可推导港口工程风险贝叶斯关键重要度公式(1),如下:
I■■(i)=■Ig(i),i=1,2…44(1)
跟据表1口工程风险因素贝叶斯关键重要度,识别出风险因素对港口工程影响最明显的前十个因素,即风险因素Xi对港口工程T重要度排序为:I■■(38)>I■■(36)>I■■(5)=I■■(43)>I■■(8)>I■■(40)>I■■(25)=I■■(41)>I■■(1)>I■■(10),即造成港口工程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前十个因素依次为:{X38}、{X36}、{X5}、{X43}、{X8}、{X40}、{X25}、{X41}、{X1}、{X10}。
4 结语
本文通过港口工程故障树模型的建立,通过贝叶斯算法计算出对于港口工程风险因素的贝叶斯关键重要度,通过贝叶斯关键重要度的排序,识别出对于港口工程造成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前十个因素依次为:①设备故障或损坏;②设计变动;③货源;④项目管理者素质、能力;⑤船舶吨位;⑥信息短缺;⑦工期延误;⑧信息处理缓慢;⑨利率变动;⑩价格。进而对以后的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设计,以下简单介绍课程教学设计过程。
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邀请建筑行业专家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行动领域,按照教学法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到工作结果进行相应学习情景的开发,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开发校本教材等教学材料,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条件、课程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通过案例、虚拟项目等手段构建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系列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相关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建筑施工技术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一定的施工问题,组织建筑施工、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及熟悉施工准备工作;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主体工程施工工艺、临时设施、质量验收、安全文明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机械设备、安全文明施工及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掌握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熟悉建筑节能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施工及其相对应的规范要求。
2.2 能力目标
能独立识读施工图纸并进行技术交底;能进行施工测量放线;能对原材进行质量检查及制作试件;能独立编制分部分项施工方案; 能依据图纸、施工规范与标准、方案等指导施工;能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自检与验收。
2.3 素质目标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3 课程设计实施
4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技术人员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课程评价重点核查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对课程提高优化提供建议。
5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对培养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图书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71-02
一、挖掘内涵
随着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机、幻灯机、录音机、广播电视与远程网络等新科学成就的产生,“教育技术”已全面替代“电化教育”,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无疑将课程教学推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平台,因此工程数学网络课程建设不是一场纯粹的技术革命,而是以现代教育技术革命为先导,促进工程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更新,最终实现工程数学教育教学整体变革,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一场颠覆性技术性革命。
二、彰显特征
“整合”一词有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含意,何克抗教授指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工程数学课程有三层基本含意: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具备教学素材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内容个性化、学习过程自主化、教学活动协作化、管理程序自动化的特征。
三、引领实践
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绝没有包医百病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方法,要实现工程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结合学科特征与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持,探索指导思想,掌握实施原则,创建实用有效的整合策略。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们替代。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了内在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结构重组,因此网络课程教学是学生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理解的实践行为。
2.以数学教学与专业融合为基础
课程是传授知识的基本单元,课程整合应以专业调研为切入点,突出数学教学与专业培养融合,注重应用技能与文化素养并存,体现工程数学教育改革新成果,实现开放共享的高职各专业数学教学资源,并在实践中不断持续更新,为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信息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夯实基础。
3.以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为宗旨
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认知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着眼于以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线,解决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网络课程常用到支架策略、抛锚策略、启发策略、学徒策略、随机进入策略和建模策略等,充分体现“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四、创新信息资源
2.教学资源分层剖析
高职工科类各专业数学教学资源均分为基础教学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每一模块内容始终体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应用到解释和解决专业需求与工程实际问题的思想,体现乐学、好学、趣学和直观化、生活化、多元化的特征,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使用,凸显专业类别、学生层次与各教学资源层次的和谐(如表1),剖析三点:
第一,要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基础模块资源,切实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内容,结合数学实验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挖掘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二,要本着专业结合行业兼顾升学的课程建设理念,设计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体现各专业学生应学会哪些数学知识?训练哪些数学能力?怎样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如何兼顾学历层次的提高?2012年浙江省专升本考试高等数学新大纲要求的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工程数学内容供不同专业选择,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
第三,要针对专业前景、行业形势和就业导向,制作与专业课程群内容相对应的素质教育资源,数学中经典的黄金分割法、生活博弈论、斐波拉契数列、分形世界等数学文化资源与数学能力竟赛、教育资讯等构成完整的素质拓展体系。
3.网络课程综合平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教学邮箱、试题试卷库、答疑讨论、课程管理等十六个栏目,在该系统中教师能对自己开设的课程添加、删除材料等编辑工作,学生能进行网上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等师生交互操作,教师还能课程通知、设计问卷调查、编写教学笔记,系统也能反馈、统计与评价学生学习的信息,学生还能参与远程教学讨论、进行信息检索搜集、交流共享学习作品。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个人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等资源信息,达成超越时间空间与学习群体的限制,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学习延伸,有效地弥补该课程学时短缺、内容繁多、抽象难懂的不利因素,彻底摆脱“黑板+粉笔”的被动局面。网络课程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和主动交流成为可能,而且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更是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的信息创新平台,其间师生关系已发了根本的改变。
4.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建成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个人教学资源库中,有国内外优秀数学教育教学资源集成,名师讲坛、优秀数学网站链接;有利用数学软件、3D技术、Authorware应用软件、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制作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工程数学教学课件,能模拟客观世界、表达数量关系、描绘空间图形、论证定理法则、演示数学实验等。比如在工程问题研究中常用到非线性函数的局部线性化,是微分作近似计算“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其误差的动态逼迫演示的教学;还有在建筑、机电、造价等工程的有关面积、体积、压力、压强、密度、曲率等重要技术指标的计算中,利用3D技术仿真空间曲线、曲面、几何体的形成、组合、分解,以及再整合、集成、拉伸的直观历程等等。
参考文献:
[1]祝士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黄宽娜.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一、设计思路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
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主线地位,尽早让学生进行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的设置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从而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3.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
以能力体系为基础取代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围绕掌握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突出无损检测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工艺和方法,注重在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4.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实施为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典型工程案例,进行边讲边练,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
5.教学内容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最基本条件,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依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恰当地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的内容,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训导和孕育学生创新成果的教学平台。
1管材的选用
目前,最常用的排水管材是硬聚乙烯(UPVC)管和铸铁管,现主要就此两种管材作简单介绍。
1. 1硬聚氯乙烯排水管
UPVC排水管已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缺点及不足。
1.1.1主要优点
质轻、光洁、美观、水阻小、组配灵活、安装省时省力,结构形式多样(芯层发泡管、空壁管、螺旋管、芯层发泡螺旋管、空壁螺旋管) 。
1.1.2主要问题
1)热膨胀系数大,需设置伸缩补偿装置来解决。硬聚氯乙烯排水管的两端为插头,管件均为承口,多数采用承插粘接法连接,属不可变的永久性连接,而塑料制品的线膨胀系数较大,管道受环境温度和污水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可以计算得出3m长管道在Δt = 50℃时的温伸长度为1015mm,那么这1015mm的伸长或收缩就必须依靠伸缩节这个专用配件来解决,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环境温差较大,伸缩节是非装不可的,不然就有拉坏或胀坏管道的可能。但在安装工艺上常犯的毛病是不按当时的环境温度在管材插口处做插入深度记号,安装后则不知道插入多深,质检人员也无法检查,容易造成天冷时插口脱出橡胶密封圈的保护范围,臭气外泄;天热时管材又无处可伸,胀坏接口。还有的是把伸缩节倒着安装,也就是把橡胶密封圈一侧作为朝下的承口,造成不应有的渗漏。
由于受温度影响大,膨胀系数大,每层立管及较长的横管上均要求设置伸缩节。由此,其他专业布置时应考虑UPVC管的缺口效应,在与其它管道平行敷设时,塑料管靠边,当交叉敷设时,塑料管在下且应错开,并考虑加金属套管防护。此外,立管穿越楼板屋面处应作为固定支承点,并应加装柔性护套。
2)刚度小,平直性差,需加密管卡、支架、吊架来解决。UPVC是塑料制品,其刚度远不及铸铁管,加上其膨胀系数大,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支承,管道最大支承间距如表1所示。
表1管道最大支承间距 mm
对于立管每层应有一个牢固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既可控制管道膨胀方向,也可分担立管自重,还使立管与出户横管连接的管头免于受压过大,引起管道破裂漏水,同时立管底部也应设支墩或吊架等固定措施。
3)耐热性能差,且在60℃以上环境抗拉强度下降(适用于连续排放温度不超过40℃,瞬时排放温度不超过80℃的生活污水) 。因此,设计使用中应远离热源,如距灶边大于等于400mm,距热水管道间距大于等于200mm,同时热水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不得穿越烟道和防火墙。
低温环境下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抗冲击强度降低。因此在有空调的设备转换层,可以考虑采用铸铁管代替硬聚氯乙烯排水管,以保证排水安全性。
4)阻燃性差,在穿越楼板、上人屋面的屋面板、防火墙、管道井井壁处需设置阻火圈和防火套管来解决。当前国内对PVC塑料阻燃技术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点倾向,片面追求氧指数提高,忽视发烟性能的研究。统计资料表明,火灾致死中79%是烟气造成的。有的UPVC管氧指数高达50%以上,但燃烧时发烟量很大,且维卡温度仅在70 ~90℃。UPVC管虽难燃,但极易胶化变形,且烟味极浓,火灾中,一方面产生致命烟气,另一方面,温度超过90℃时管道软化变形,火势在管道穿越部位蔓延,而穿过屋面的排水管或通气管风速更大,火势蔓延更快。因此,高层建筑能否应用UPVC管,曾是争论的问题,而争论的焦点正是其防火性能。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①雨、污水及通气立管尽可能沿建筑物外墙设置; ②雨、污水及通气立管在建筑物内时,应设置于管道井内,或用砖、混凝土块等非燃性材料加以保护; ③排入排水立管的支管,采用金属排水管道,或对支管采取严格防火措施,如钢制套管、无机防火套管等; ④排水的配件应尽量采用金属制品。
2施工建议
工程中UPVC排水管出现问题较多,在此主要针对UPVC排水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1)UPVC排水管施工规范中未要求管壁打毛,施工人员未引起重视,依此操作,影响粘接效果。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此应做详细交待,可在书面交底资料中“粘接前用砂纸打毛”加以要求、监督执行,以保证粘接效果。
2)管道穿板洞处的管外壁应打毛使其粗糙,与混凝土结合更紧密,达到防水目的。亦可加设橡胶止水环防水。
3)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按规范要求做好管道支、吊架,防止管道断裂。
4)可要求所有水平主管段作灌水试验,立管作通水试验(比规范要求略有提高) ,能及时发现渗水点,保证总体施工质量,以防漏水造成经济损失。
5)对于锅炉房、蒸汽洗衣机房内排水管可选用铸铁管,既解决了耐高温也克服了UPVC排水管耐压差的缺点。
6)立管底部弯头噪声最大,可采用在主管底部设置管道支墩,并用柔性材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等)将弯头包裹起来,使立管中的水流落在实处并可达到消声的目的。
7)施工中伸缩节必须留出伸缩缝10 ~15mm,否则无法起到伸缩作用,反而因橡胶圈活口而增加漏水机会。
8)UPVC排水管与铸铁管承口连接,可把UPVC排水管外壁打毛,然后用石棉水泥直接打口、养护即可。
9)排污系统是靠水封来防止臭气上冒的,而塑料排水管由于水阻小,在管道的抽吸作用下水封容易被破坏,我国北方气候干燥,蒸发作用很强,水封高度应保持在50~100mm,所以在配接P形或S形存水弯时中间套接的一截短管的长度要经过计算才能决定。太长会造成水封过深,水流不畅,易发生沉淀堵塞;太短又保证不了水封高度,造成臭气上冒,因此,对保证水封高度应有一定的认识。
3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3. 1卫生设备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1)卫生设备生产市场混乱,某些单位只考虑经济效益,就近购买质次价低的卫生设备,造成卫生设施使用后堵塞频繁。特别是坐式大便器,由于内部存水弯制作粗糙,不符合要求,极易堵塞。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严格把关,禁止建筑安装无生产许可证的卫生设备,从卫生设备本身消灭堵塞隐患。
2)施工单位安装与土建工种之间配合不好。安装人员不重视卫生设备预留排水管口的封堵或草率地封堵;土建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以致掉入建筑垃圾滞留在存水弯处而堵塞。安装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及时封堵的排水管口。工程验收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通水试验,把堵塞隐患消灭在工程交付使用之前。
3)施工过程中安装人员不注意成品保护,地漏的存水弯中积存杂物,导致地漏不通畅。施工过程中安装人员应注意成品保护,在地漏存水弯处做临时封堵。
3. 2污水管道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3.2.1设计方面
1)横管管径的无原则放大有的设计人员迁就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认为管径越大越保险,无原则地放大管径,使横管流速过低造成沉淀堵塞。设计人员在确定管径时,应进行精确计算,确保管道充满度符合规范要求,使流速大于规范中的最小设计流速。
2)管道转弯过多
排水系统一般为重力流,管道转弯过多,致使水力条件不好,流动阻力增大,转弯处容易滞留杂物而堵塞。设计人员在设计管道走向时,应尽量减少转弯数量,以改善水力条件。
3.2.2施工方面
1)施工过程中室内排水管道多由安装单位施工,而室外部分则由土建单位施工。一旦标高出现误差,二者又难以协调,导致室内排出管的管底低于室外检查井的井底,使用后很快产生堵塞。
2)施工过程中横管未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放坡,产生坡度过小或倒坡现象。在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管道坡度可适当加大。
3.2.3管理方面
正确使用,加强管理,做好卫生设施正确使用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卫生设备及污水管道堵塞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应定期清除管道或窨井淤积的污泥,保持畅通。
综上所述,住宅排水系统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消除隐患,保持排水的畅通是不难做到的。
4管道防漏问题
1)硬聚氯乙烯管的管内外壁表面光洁度较高,因此水阻小、不易发生堵塞,这作为排水管是很有利的。但管道穿过楼层的结合部时常因细石混凝土与管道外壁结合不好,而使上下层之间顺管外皮漏水。特别是穿过顶层的塑料管常因楼顶层面封闭不严造成漏水。一般的做法是用砂纸将结合部位立管外皮打毛,使外皮粗糙。这种做法因工作量较大而且打磨不均匀,轻重深浅难以掌握。用另一种办法也可以达到外皮粗糙的目的,在立管结合部位做好记号后,刷上一层塑料粘结剂,待塑料外皮形成一层薄薄的粘结层时,滚上一层中砂,凝固后,在塑料管外形成粗糙表面,然后再竖管并用细石混凝土吊模。
2)硬聚氯乙烯管由于受温度影响大,膨胀系数大,每层立管及较长的横管上均要求设置伸缩节。在安装过程中,有的安装人员未在管材插口处做插入深度记号,甚至直接插到底,无法起到伸缩作用,容易造成天冷时插口脱出橡胶密封圈的保护范围,臭气外泄;天热时管材又无处可伸,胀坏接口。
3)施工时,存水弯、检查口、清扫口等处丝扣未拧紧、皮垫跑偏或夹渣,造成渗漏。安装人员应将丝扣清理干净,垫好皮垫,拧紧丝扣,防止不必要的渗漏发生。
5结语
综合上述,建筑给排水将担负新的历史重任,面临新的挑战。应不断总结设计和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和提高整体的安装工艺水平,力求为社会提供功能齐全、可靠、美观实用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社会价值分析
高等教育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相应的人才,打造职业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针对教育事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发展基础学科、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德育、艺术教学,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实现对大学生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开展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在艺术类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与感官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应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艺术实践,为学生打造更为专业的实践平台等。在社会体系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实现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社会价值与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社会中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人才的合理化培养,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然而,就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课堂实践力度不够,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艺术相关的实践平台较少,大大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艺术教育设施待完善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学科内容,专业类型多元化,且很多艺术学科都需要一定的设施与工具辅助,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教学效果。例如,学习音乐,需要准备小提琴、钢琴、二胡等乐器;学习美术必须建设画室,准备美术相关的颜料、画笔等工具;学习体育专业,应准备好一系列的体育器材,供学生开展专业课程训练时应用。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建设情况来看,设施不足、设施体系不够完善成为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现阶段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关,高校负债情况严重,在设施建设上的预算不高,影响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堂实践效果不理想
对于艺术类课程而言,课堂实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参与课堂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艺术专业知识,亲身体验艺术魅力,利于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大都以教师为主,教师运用课堂展示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机会很少,违背了新时期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若实践效果不佳,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学生会逐渐对专业知识产生反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
在开展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考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考核,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更为高效地进行学习。从当前教学评价模式来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大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仅仅是以最终的成绩单、实践作品等作为评价依据,缺乏人性化与科学性,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教学质量。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措施
(一)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为教育开展提供条件
为了深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先要加强艺术课程相关设施的全面建设,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为艺术课堂的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的相关领导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加大在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艺术设施体系,这是提高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讲,高校的资金体系都存在问题,负债问题严重,仅仅依靠政府所提供的资金补助是不够的,高校必须自食其力,探究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例如,高校可将餐厅、超市等承包出去,从中赚取资金。
(二)注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探索提供平台
若想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应全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根据课程类型来进行合理的分配,设置相配套的实践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高质的训练机会。开设实训基地,设置双重课堂,提倡双师模式,由专业的教师来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可大大增强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性,能实现对专业课程的对口性教学,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加大实训力度,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与操作中掌握知识点。另外,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在实践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结合,以提高艺术教学水平。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机制,以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节省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的支出,应积极实行校企合作机制,强调高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参与实训,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引导与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意识,能让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之中感悟和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就业提供条件。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拔人才上具有优先权,对于学校而言,能借助企业这一重要平台,达到实训的效果,减少实训所产生的开支。
(四)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实现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考核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成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考核目的,应积极完善艺术教学考核体系,将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全面的结合,打造多种评价模式并存的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进行评分,并建立学生档案;实施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施终结性评价,是在最终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以实现教学考核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