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篇1

  1.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本次会议上,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议题,讨论主要涉及能力的界定、能力 的开发及能力的认定(Validation)这三个方面。

(1)能力的界定

  希腊塞萨洛尼基大学的乔治亚?扎瑞弗斯 (Georgios Zarifis )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特另提 核心能力可以通过藤的方式来界定。

如图1所示,成人教育工作者核心能力的界定 主要基于两个维度,即其工作的情境和其工作活 动的全貌。这种界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根据工作 场所的不同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分类,进而分 别提炼出各类工作者(如培训师、社区教育工作 者等)所需能力方法的禁锢。而选择通过具体的、不同的工作情境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活动 进行概括,再基于概括的活动全貌来界定成人教育 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较为全 面地、准确地界定了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回避了成人教育工作者多样性以 及难以全面分类的特点,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基于 这种建模方式,《成人学习专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Key Competences of Adult Learning Professionals )的研究报告展现了欧洲成人学习专业 工作者(Adult Learning Professionals)①的活动全貌 图。13类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活动总结见图2。

  此外,分析成人教育工作者在什么样的工作情 境下提供教育服务也很有必要。这将对准确地定义 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对这些能力的重 要程度进行排序造成影响。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四组 问题对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处的工作情境进行描绘。 第一,学习者是谁?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是谁?第 二,是否已经有现成的培训项目?是由谁开发了这 培训项目?第三,所在机构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样 的?员工的入职标准是什么?第四,所在机构的发 展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员工持续专业发展的政策? 在明确了活动全貌和工作情境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成人 学习专业工作者七大综合能力以及十二大特定能力 总结见图3。

成人教育教师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能力的界定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讨论。 德国成人教育研究院的克里斯丁?马克思 (ChristianMarx )等人关注成人教育教师的教育-心 理知识(Pedagogical-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PK)能力的界定。罗马尼亚成人教育研究院的西 蒙娜?萨瓦(Simona Sava )指出成人教育教师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1 )作为一个人的能力;(2 )准 备教学内容的能力;(3)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互动的能力。罗马尼亚 成人教育研究院的玛利亚?托亚(Maria Toia)以及 伦敦教育学院的大卫?马洛斯(DavidMallows)则研 究了为成人提供基本读写能力教育的教师所需要具 备的专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关注成人教育 教师的能力界定以外,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成人教育 促动师等一些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担任越来越重要角 色的各类工作者的能力界定问题。例如,拉脱维亚 大学的斯维特拉?苏瑞科娃(Svetlana Surikova )等 人运用德尔菲法对印度、立陶宛以及拉脱维亚三国 的成人教育促动师需要具备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了 比较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国家同样的能力的重要程 度存在差异的结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汤 姆?苏克(TomSork)以及来自德国洪堡大学的贝 恩?卡林格(BerndKapplinger)提出成人教育工作 者课程设计能力越来越重要,其课程设计的能力包 括三个层面:技术过硬、政策敏感以及道德负责。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至少在欧洲范围内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界定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研 究,对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研究有着启示性的作用。与会学者还表示在界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的基础上,制定其专业标准以及有效地将之付诸于 实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此外,在全球 化的影响下,构建具有全球可比性的能力标准以及 专业标准也值得进行深入地探讨。

(2)能力的开发

  本次大会中,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开发的 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正规高等教 育进行学术化教育;第二,通过社会培训进行持续 专业发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莱斯利?道尔(Lesley Doyle)认为高等教育的学术资格认证是发展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德国的里贾娜?爱特蒙耶 (Regina Egtenmeyer-Neher )认为学术专业化主要关 注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关注大学所提供的资格认 证;第二,关注每个潜在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体发 展。她对德国大学成人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证研究表 明,一些大学的课程展现出了 “互动专业化”的特 征,SP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开始可以同时在课 程中获得。法国国立工艺大学的理查?维特科夫斯基 (Richard Wittorski )认为专业化大学课程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发技能和能力;第二,开发身 份认同,包括个体身份以及专业身份;第三,关注反 思、行动以及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法国布列达尼大 学的杰罗姆?安努(Jerome Eneau)和来自雷恩大学的 吉纳维夫?拉缪(Genevieve Lameul )认为,大学生对 他们自身实践的反思分析以及创建自己“专业档案” 的过程都可以被认为是“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并且 在这个专业化的道路上完成能力的开发和自我的构 建。塔林大学的卡琳特?卡鲁(KatrinKaru)以及拉 丽莎?勒夫(Larissa Jogi)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米访了 17名大学成人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研究他们是如何 理解作为一个学习者以及一个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自 己。她们认为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要同时学习成为 一个学习者以及一个专业工作者。此外,大学的学术 化专业教育同样可以提供给在职的工作者以及管理 者。例如,东京的御茶水女子大学的三轮建二 (Kenji Miwa)介绍了该大学目前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特 别是从事社会教育的管理人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培训 课程的情况。正如以上学者所提到的,学术专业化是 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高等教育掌握所需的 知识、能力及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学习中构 建自我以及专业认同感。但是,学术专业化绝不是专 业化进程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持续专业发展 是贯穿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培训而获得持续专业发展就显 得尤为重要了。

来自印度以及瑞士的学者介绍了他们国家有关 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系统建设的情况。印度帕特马 瓦蒂女子大学的欧玛?戴维(Uma Devi Doddapaneni)介绍了一个基于国家项目而建立的 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系统。这个名为Saakshar Bharat的项目将面向印度1.5亿人民提供基本读写 能力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为了使得这 个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构建了一个临时的培训系 统,对提供教育服务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化 的培训。这样基于项目的培训系统构建是一种具有 实操性、灵活性以及能够一定程度地满足当下需求 的、且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的方式,是对一时 无法构建完善、稳定的培训系统的一种补偿方法。

瑞士针对成人教育工作者中“培训师”这个群 体已经在国家层面形成了系统、稳定的培训系统。 瑞士 成人学习联盟(Swiss Federation for Adult Learning,SVEB)是瑞士国家成人教育的伞式组 织,是瑞士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组织。来自瑞士 成人学习联盟的安德烈?撒勒费(Andre Schlafi) 重点阐述了由该组织开发的“培训培训师”系统, 培训师通过系统地培训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证书。从瑞士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协会在促进专业人员专业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开发系统和制定标准的重要推手。此外,稳定的 培训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可以分阶段、 分等级地逐步完善。

(3)能力的认定

  爱沙尼亚塔林大学的马林?克鲁斯(Marin Gross)以及苏格兰斯特林大学的吉姆?布莱德利 (Jim Bradley )进行了有关先前学习认定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RPL)工具的开发研 究。他们认为能力认定是对先前学习认定的一种很 重要的方式。(Gross &Bradley,2013)能力认定指的 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定义、评估以及认可专 业工作者在正式、非正式以及非正规环境中已经获 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Sava,2008)萨瓦 (2013)介绍其研究项目已经开发了一个名为“认定 包”(Validpack)的工具,该工具用来评估成人 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认定包”的使用主要分三个 步骤:第一,自我评估。即通过思维图及标准化评 估表格,帮助个体来反思以及记录其学习自传以及 已获得的能力。第二,外部评估。即通过与被访者 的访谈以及3小时的教学观察来进行评估。评估专 家将结果记录在一个标准化的评估表格中,并且撰 写一个整体的描述性评估。第三,合并。即将成人 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评估专家的外部评估的结 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以达成统一的结果。这个合并过 程的结果将记录在最终标准化的评估表格中,并且 由成人教育工作者和评估者签名,最终形成该名成以我国为例,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成人 教育的专业学位背景,也没有相关成人教育工作的 资格证书等。这就需要有类似于“认定包”这样的 工具,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为成人提供教育服 务。通过较为灵活的评估工具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提 供专属的“认定表”,使之成为其从业的“通行 证”。但是,这个办法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雇佣者认可这一“通行证”、“通行证”的时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界定与开发在全球特 别是欧洲范围内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对成人教育工 作者能力的认定研究又将为其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多一 重的可能和保障。此外,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建立具 有欧洲甚至全球可比性的能力标准,并且探索如何在 此基础上构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

2.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

  成人教育工作者在国家以及地区层面上的专业 化体系建设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 上,东西方学者重点探讨了如何系统地构建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哪些利益相 关者以及它们又将如何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作用等问 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以及实践 成果。

菲律宾师范大学的阿德莱德?金尼斯 (Adelaide Gines)以菲律宾为例,认为成人教育工 作者专业化的战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许可。 即设置进入这个专业的门槛。第二,认证。包括国 家层面等级一至等级五的证书以及培训师、初级培 训师与高级培训师的等级。第三,评估。对实践者 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发展进行评估。第四,认 定。通过教育测试来认证实践者之前通过非正式教 育以及学习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以及技能。第五,持 续专业教育。保证以及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 能力、遵守专业伦理准则等。

本文作者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运用专业社 会学的理论,尝试构建中国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 的系统,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的专业化框架,在 这个系统中,政府、大学、专业共同体以及社会作 为四个主要的行动者,作用于专业化进程,共同推 进专业化系统的发展。具体来说,这四个行动者在 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总结如表2。

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的海伦?墨菲(Helen Murphy)研究了爱尔兰成人教育专业化的主要利益 相关者,其中也包括政府、大学、专业协会以及成 人学习者等。但是,墨菲(2013)认为最终决定成人 教育工作者专业化进程的是成人学习者。他们的需 求以及选择将最终影响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以及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印度尼赫鲁大学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的赛义德?优素?福沙 (Syed Yusuf Shah)认为,大学在促进成人教育工 作者专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格外重视提高课程质量、 规范教师能力以及满足市场需求。金尼斯(2013) 也强调了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中大学的作用,其中包括保障授课教师质量、鼓励从业者 返校进行学历教育、提供中长期培训、定期举办工 作坊等方面。在国家层面上,福沙(2013)认为需 要设立一个政府部门来规范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的 基本准入资格以及制定雇佣条件的指导文件以及准 则。此外,他提出政府应该制定哪些政策来提高从 业者对专业的热情以及激励他们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总之,从这次会议呈现的研究可以看出,大 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进程的 关键利益相关者是较为一致的,主要包括国家、 大学、专业协会以及成人学习者等。其次,这些 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为成人教育工作者 的专业化进程做出努力,但是,学者们普遍表示 他们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再次,有关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表现出雷同的现象,应该创新地 跳出现有的框架,在挖掘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以及 互动方面加以突破。最后,如何跨越理论研究以 及实际操作上的“鸿沟”,让理论研究更加能服务 于政策制定以及实践操作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重要问题。

3.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认同

  “谁是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是本次会议 所讨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得出统一答案的问题。 学者们所达成的共识是必须厘清“谁是成人教育工 作者”这个基本问题,才能有效的推动他们的专业 化进程。

黄健和陈辉映(Huang & Chen2013)通过四个方 面即等级、劳动力关系、任务以及工作场地对成人 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划分与归纳,如图5所示。

瑞奇曼(2013)认为如果按上表对成人教育工 作者分类的话,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似乎人 人都是成人教育工作者”,这样就很难建立起成人 教育工作者特定的专业身份。因此,他认为需要建 立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系统,一方面能规范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成人教 育工作者的专业界限。同样地,扎瑞弗斯(2013) 也提到,成人教育工作者在一个过程中不断改变以 及修订他们自己的身份,使其更加适应他们工作的 专业环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生产出“专业的自 我”。土耳其博阿齐奇大学(Bogazici University)的 奥泽门?尤如萨克雷(OzlemUnluhisarcikli)等人运 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了 18位伊斯坦布 尔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成人教育 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专业并且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受 到广泛的认可,自身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以及经 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之,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本身的研究 是研究其专业化的基础。在广泛定义成人教育工作 者与树立起其“专业界限”之间需要有一个理性的 平衡。一方面,不能将成人教育工作者局限在教师 的角色中,要将那些提供管理、支持等服务的工作 者也纳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现 “人人都能成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情况,需要建立 起必要的专业壁垒,这样才有可能推进其专业化的 进程。此外,关注从业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工作 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等,也是 能为其“量身定制”专业化发展途径的重要基础。

4.跨国以及跨文化研究

  本次会议是一个成人教育领域的国际性会议, 因此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跨文化以及跨国研究也是 本次会议的一个主题。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专业化 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政策中的重点。(Weber,  海德堡大学的彼得?韦伯(Peter Weber )认为专业 化的过程涉及不同的系统层面:第一,实践者的行 动层面;第二,提供服务的组织层面;第三,政策 层面。他强调政策层面对专业化的推动尤为重要, 如果不直接作用于政策的制定过程,就不足以提高 专业服务的质量。但是,跨文化、跨国影响因素增 加了在教育领域制定政策的复杂程度,因此,他认 为专业化过程中的专业主导者(专家、协会、研究 者以及实践者等)必须对国际、国家以及区域的政 策制定做出贡献。(Weber,菲律宾尼拉雅典耀大学的安塔娜斯可?潘娜 (Atanacio Panahon)分析了菲律宾的专业工作者在 东南亚这个区域中如何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潘娜 (2013)称东南亚协会计划到2015年将东南亚规划成 一个整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基地、产 品、服务、人以及资本可以自由地移动。她认为目 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区域内建立起和谐统一的专业 标准,使成员国专业工作者的资格能够获得相互的 认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东南亚协会构建了一 个发展东南亚国家专业工作者的框架。潘娜认为图6 这个专业发展模式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 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丹尼尔?科伯 (Daniel Kober)探讨了跨国以及跨文化的因素在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学术以及非学术专业化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科伯(2013)认为跨国以及跨文化的影响 因素应该在学术的以及市场导向的教育培训项目都 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大学中的本科以及研究生项 目的课程以及市场中相关的培训项目。科伯(2013) 针对德国48所大学以及10个社会有关成人教育工作 者的教育培训课程,从教学-方法的知识、跨文化知 识、教学-方法技能以及跨文化技能四个方面进行了 调查。结果显示,跨国以及跨文化元素无论在大学 的教育项目还是在社会的培训项目中都体现得不 够。德国成人教育协会的杰斯克?维克特(Jesco Weickert )研究了全球化的路径以及文化特殊性这看 似两极的方式如何在跨国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中呈 现。来自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斯蒂芬?罗巴克(Steffi Robak )同样提出在文化特殊性与全球化相互冲突 的环境下,德国培训师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在中国的 企业中实施培训工作。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 业化问题避免不了 “跨国”以及“跨文化”这两大因 素。应该在宏观的政策制度层面及微观的课程设计、 课程传授等方面将“跨国”以及“跨文化”因素考虑 在内,模糊国家界限,弱化文化冲突,使得成人教育 工作者在跨国工作中减少来自当地文化的冲突,更加 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会议述评与启示

  本次“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国际比较视 角”会议为全球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交流平台,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各方面问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 果。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内容较为广泛,东西方学者在研究内容 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本次会议提交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但是东西方学者在选择研究内容上还是存在着差异。例如, 东方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宏观以及中观研究,探讨的 是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相关问题及政策。西方学者 的研究侧重于专业化的具体方面,如能力建设、培 训体系建构等。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的政治社会文 化背景的不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方有关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已经较为深人、系统。

  2.研究方法相对多样,比较研究获得更多关注

  本次会议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文献研究、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 的运用上呈现出相对多样的特征,其中文献研究以 及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此外,在欧洲范围内各国 之间以及东西方国家之间有关该领域发展的比较研 究在本次会议中得到热烈讨论,获得了很多关注。

3.西方话语体系占主导地位,但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东方的经验

  本次会议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的话语体系,但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亚洲国家成人教育领域实践及理 论研究成果的发展,西方学者对亚洲学者及其成果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密切关注东方国家在本国、 本区域内,受到自身的历史、文化、政策以及经济 的影响下如何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并且试 图寻找与西方国家的异同点。

4.理论研究有所创新,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些学者开始使用新的理论来探索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但理论创新成果可谓凤毛麟 角,突破性的创新尚显不足。同时,结合各地历史 文化与教育情境开展本土理论创新,也是未来应予 以重点突破的。

从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推动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是一个国际的大趋势。我国有关成 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尚未受到 应有的关注,已成为制约我国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 主要瓶颈之一。本次会议给我国成人教育工作者队 伍的专业化建设至少提供了以下六方面的启示:制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标准以及专业标 准,规范成人教育专业领域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下定义成人教 育工作者所需的能力,基于此制定成人教育工作者 的专业标准是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重要抓 手。有了专业标准,一方面能够规范成人教育专业 领域,实施工作者准入标准以及推动其继续专业发 展,适当形成专业“壁垒”,保障工作者的专业 “特权”以及地位;另一方面,符合专业标准的成 人教育工作者将为成人们提供优质的教育以及学习服务,从而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构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系统,发挥各个 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专业化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涉 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专业协会、大学、市场 以及成人学习者等。分析系统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 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它们“各司其 职”,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促进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建设工作,培养成人 教育专业人才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在专业人才 培养的第一步“把好关”,将会为其后续的持续专 业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高等教育中有关成人教育 专业的课程需要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 体以及专业认同与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其 学术资源优势为在职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短期以及 中长期的培训,支持其专业发展。

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关注其身份认 同及专业发展“专业化”看似是一个冷冰的词汇,但是成人 教育工作者首先作为一个“人”,有着自身的生活 以及工作的发展需求,研究这个群体的问题应该回 归到倾听他们的心声中去,挖掘他们的发展需求、 关注他们的身份认同以及专业发展是推动他们专业 化的“人性化”的必然要求。

篇2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在多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源较为复杂,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受教育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工作或升学需要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他们往往因为工作、家庭、时间、精力等原因,难以保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年龄较普通全日制学生年龄大,在理解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机械记忆力减退,常常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大部分学生抱怨翻译课学习效果不好,收获不大,继而对翻译课失去兴趣等现象。受此影响教师也时常觉得上课没有成就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如何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教与学皆有所得,有效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

1.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根据各学科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工作乃至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可见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调查我们得知: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翻译课教学大纲,从事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多是参照普通高校翻译课或自学考试翻译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期望在没有指导性文件背景下的教学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首先明白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课程内容这三要素各自内涵与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来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当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技能主导性特点,并不意味着技能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或者只要有了技能就万事大吉了。

2.缺乏专用的教材

纵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仍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版本,结构体系不合理,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要求,且内容过时,明显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与成人学员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缺乏紧密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成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而编写的翻译课(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教材。

在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各种各样:有的选用普通高校本科英语教材,有的选用专科的翻译教材,也有选用自考的翻译教材。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的是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或者庄绎传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1999)。前者可谓是翻译教材的经典之作,但书中的例句比较陈旧,不具新颖性,后者采用篇章翻译,没有具体列出基本的翻译技巧。其他教材,如孙致礼编写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2003)、古今明的《英汉翻译基础》(1998)是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编写的,内容较难,不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在缺乏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的情况下,翻译教学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出一句话或者一段文章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同时点明其中涉及的翻译技巧,最后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讲评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因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课堂显得沉闷和乏味。此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显然,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提高翻译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建议

1.积极制定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纲领性、指导性作用,为使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组织专家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设置、及时调整,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具体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的翻译课教学中,我们亟待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出现,从而对教材的选定、教学过程的监督以及教学效果的评定进行有效的指导。

2.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必备材料,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已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与学的首要问题。该教材的编写应该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和毕业后的实际社会需求,遴选和组织应用性、实用性较强,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应用文体及实用文体。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翻译史、翻译理论,注重英汉语言差异及翻译技巧,力求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翻译理论修养的培养,做到以讲授翻译技巧为主,适当兼顾翻译理论。

3.发掘新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继续深造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讲求实用,因此教学内容应避免陈旧、理论性过强。如果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学生则很容易对翻译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在讲授课本的同时,教师需要适当补充翻译实例。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金融危机、旅游、餐饮等选取翻译教学素材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多选择一些贴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活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直观易懂,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避免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使学生能将所学内容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4.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没用的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教法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切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了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英语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鉴于翻译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基本理论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学生相互问答、角色表演、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生生互动,而在讲授翻译基本技能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设疑、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多种课堂提问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D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影响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5.教学中加入翻译实践环节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接触英汉、汉英互译的机会较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要多,所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更多。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工作中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翻译实践。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或在互联网上外语论坛翻译版里一试身手,也可以在各种翻译比赛中进行磨炼。这些实践环节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6.依托互联网及远程教育资源,实行弹性管理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保证按时、足量地接受课堂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及学校里的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弹性管理。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老师也可以在网上开通讨论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讲评,有条件的话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方便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效果,既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翻译课程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计划等,都主要而且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宓庆.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Kiraly.D.A Social Oonstructiviet Approach to 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Manchester:StJerome.2000.

篇3

传统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内容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中高职课程之间缺乏层级性。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改变传统学科式建构模式,按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要求,以工作任务分析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职业化方向、模块化建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衔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学生受益良多。第二,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是最基本的基石,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重点训练教师礼仪,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教师既尊重学生,又关注自身,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通识――专识――特识,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教师职业,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针对幼儿教师职业,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再到幼儿教师职业,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其中,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篇4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赖他们各自脑中储存的知识,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进而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相关原有经验,促进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教学的辅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抛锚式教学为例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适合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教师所设置的故障是系统常见的故障,且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常见的故障,满足了创设情境的要求,即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后,要求学生检查系统,观察系统工作时故障现象,根据系统故障现象,结合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通过检测系统信号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实现了确定问题,即“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后,结合系统工作原理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个别指导。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系统故障检查排除方案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全面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最方便省时的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意义的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篇5

论文摘 要:田径普修课程是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田径课程制定教学实施的主体,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考评体系,本文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现状做出分析,旨在为更科学的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分析

1.1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2005年以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3、结论

作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干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做出相应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课程目标设置不具体,没有具体阐述教师和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及程度。现阶段的课程目标应是通过田径普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文化基本特征和田径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教学与训练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中小学田径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田径运动手段进行强身健体活动的指导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注重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田径运动的基础性、竞技性和趣味性,培养教学能力。通过田径运动的实践性、大众性、健身性,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田径运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在教学任务中应该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设计教学起点。每个学生是不同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学生起始能力时应该因人而异。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和选择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0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68-01

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需求增大,社会更加需求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人才,原本不被技工院校所重视的英语学科,随着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重视起来,《建筑专业英语》课程则是根据课程改革中职业技术教育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以及岗位能力需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1 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及任务教学法的意义

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或肄业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好动、活泼、喜欢多变、有趣、实际的课堂,即使是寥寥无几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都不好,并且对待英语学习十分反感,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的读、写、背诵等过程都是他们所厌烦的,并且大多数上技工院校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读技校就是学技术、为了当工人的,英语学科不重要,学了今后也用不上,他们在心里主观地把英语拒之门外,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不好的基础都对在技工院校的英语学习产生反面的影响。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技工院校的教师在不断对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进行转变的同时,还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学生由原本的不喜欢学习英语而转变为喜欢学习英语,由原本的觉得学习英语没有用转变为学习英语也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由原本的觉得学习英语很乏味转变为学习英语也可以比较有趣。任务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帮助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

2 任务教学法

所谓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thingswiththe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任务教学法”可以认为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能力目标与工作能力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任务都是一个整体计划,包含各种机会和接触面。

3 任务教学法的优点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建筑专业英语》课程目标

在技工学校,《建筑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例如工程测量、工程造价等专业,测量仪器上经常出现英文单词,甚至有些进口的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是英文的,工程造价的操作软件大多数都会用到英语。本课程的目标是将建筑专业知识、英语语言知识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了有效完成课程目标,在《建筑专业英语》学习中,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建筑专业知识运用相关的专业项目,用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从而具备建筑专业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建筑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

5 《建筑专业英语》课程中任务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结合任务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以及《建筑专业英语》的基本任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创建建筑专业英语使用的真实教学环境,在《建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例如工程测量使用的全站仪的显示器上出现了“Error”这个单词,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操作去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与任务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把学习与问题或任务相结合,用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趣味性原则。机械的、反复的任务类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十分多样化,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比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中的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都会为学习增添趣味性。

4、实用性原则。任务是服务于教学的,任务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形式,而且还要考虑它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技工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学工作者们应该实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同年代、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并且更好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建筑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更进一步提高技工学校《建筑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面对这些新要求,房山区教委是如何将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如何进行创新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的呢?

超前规划:思路决定出路

房山区是首都的人口大区,更是教育大区。但受历史及经济原因影响,在上世纪中后期,房山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全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2001年底,房山区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区教委。“如何摆脱发展困境”、“如何突破发展难题”、“如何实现房山教育的大跨越”成为摆在全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此,房山区教委从房山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未来一个时期房山教育发展的宏观策略:即坚持“一个思路”、“两大主题”,实现“两个转变”、“三个聚焦”。

调研中,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对调研组介绍:“一个思路”,即“1123”工作思路。也就是教育工作围绕1个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1个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多元的大教育体系,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2”是指教育工作要实现两个目标:普通教育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是指把教育划分为三个板块,并实施分类指导: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板块”,按均衡化、高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准公共教育板块”,指导思想是“健全体系、壮大实力”;对“民办教育板块”,指导方针是“规划引导,依法管理,业务上统一指挥”;“两大主题”,就是教育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展开;“两个转变”,即“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三个聚焦”,就是要实现“各项工作向教育教学聚焦,教育教学向课堂聚焦,课堂向学生发展聚焦”。

几年来,房山区按照“1123”思路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前教育:三年建设,三年转制,三年提升;实施山区教育工程,2002至2009年共撤并学校148所,山区中学实现一次性外迁,小学实现一次性集聚;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增加教师补贴,把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至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学前教育入园率从30%提高到93.46%;义务教育“三率”达到99.9%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从90%提高到98%;高考升学率从29%提高至88.8%;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人民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实践证明,“1123”宏观策略符合房山实际和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引领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思路。

四个举措:促进均衡发展

房山教育均衡发展,调研组认为,得益于四个举措。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结构调整。房山区城镇、平原和山区各占1/3,长期以来,受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整体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低。为突破这个难题,房山区教委进行两个调整:

一是推动学校布局调整。为解决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教育体系残缺、办学效益低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房山区以政府为主导,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创造性地启动并实施了“山区教育工程”。投资3.78亿元,在城镇地区新建2所、整体改造2所寄宿制中学,将山区9所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31所小学一次性集聚为14所;充分利用腾退资源在山区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乡镇成人学校8所。据统计,2002—2009年共撤并中小学148所,规模宏大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据了解,“山区教育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一次性达标,完成了规模办学;实现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发展了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健全了山区教育体系。使山区教育从全区最底端一步跨越至全区最高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调整。首先是对教师进行分流。2005年以来,从中小学分流到乡镇中心幼儿园600人,分流到乡镇成人学校186人;从中学分流到小学的教师187人。这一措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超编问题,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而且加快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次,加大对初中教师脱产培训和薄弱学科的培训力度。针对郊区英语教师多数属于“半路出家”的实际,从2004年暑期开始,房山区教委与加拿大素里市教育局合作,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近50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此外,房山区教委还积极从高校引进人才,极大地优化了师资结构。同时,通过结对帮扶和支教机制,使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实施两项体制改革,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努力构建覆盖所有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房山区始终坚持的发展目标。面对全区基础教育较为完善,学前教育、职成教育十分薄弱的现实,房山区克服重重阻力,在北京市率先实施两项体制改革:

第一,实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房山区教委成立之初,该区只有2所市立幼儿园和几所乡镇自办幼儿园,数量少,水平低,且运转十分困难。

房山区教委根据教育整体布局以及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以市立幼儿园为示范,中心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依照这个思路,房山区从2002年起,将乡镇中心幼儿园纳入素质教育综合评价范畴,同时列入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督导评价予以推动。据调查,近几年来,房山区投入1亿元建设中心幼儿园26所,确立26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按国家标准核定了人员编制,从中小学转岗分流教职工600人,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而实现了房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性跨越。

为使转岗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对500名转岗教师进行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在心理调试、理念更新、保教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启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房山区原有的职成教育总体培训水平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完成现存劳动力提高与新生劳动力培养的任务,显得十分艰难。

与学前教育一样,房山区首先采取通过评价督促其发展,先解决人员和场地问题,借助基础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从腾退的人力资源中,拿出186人充实到乡镇成人学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2009年6月,房山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以职成改革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会,集中解决原有3所职业学校隶属三个部门的历史问题,撤销社区服务与管理学校的职业学校资质,房山职业学校划归为区教委直属单位,全区保留和重点建设第二职业高中和房山职业学校两所中等职业学校。理顺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确立全区23个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核定编制,建成正科级别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职工从中小学分流教师中加以解决,公用经费由区财政负担。从而使乡镇成人学校在实现“有场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体制问题。

构建三级投资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保证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房山区教育正常性支出一直保持 “三个增长”,年度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2.8亿元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10.3亿元。2002—2008年全区教育正常性投入达47.1亿元。公用经费从无到有,从部分保障到全部保障,2008年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总额达1.37亿元,是2001年的15倍多。

篇8

我们知道,兴趣是推动人学习的根本动力。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幼儿对舞蹈具备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前教育专业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寻找培养幼儿学习舞蹈兴趣的策略。

一、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幼儿本性活泼、好动,舞蹈可以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都展现出来。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件的动力,只有具备了兴趣,幼儿才会愿意去学习舞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让幼儿欣赏完整的舞蹈表演,又或者让跳舞好的幼儿表演给其他幼儿看,以此来将幼儿跳舞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要用柔和的表情来拉近自身与幼儿间的距离,利用亲切的语言来与幼儿交谈,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舞蹈。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幼儿,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舞蹈教学中。

二、选择充满童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舞蹈的内容本应该是幼儿所喜欢、所熟悉的事与物,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情绪以及幼儿的表现方式。对于幼儿而言,学习成人舞蹈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不能完全照搬成人舞蹈的动作,而是要结合幼儿的特点,简化这些动作,保证幼儿可以接受这些动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幼儿,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寻找幼儿能够接受、幼儿感兴趣的舞蹈教学内容。比如:《数星星》、《小露珠》等舞蹈,这些舞蹈与幼儿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幼儿很容易地接受了这些舞蹈。另外,尽可能选用短小、动作性较强的舞蹈来吸引幼儿的眼球,保证幼儿容易模仿,容易记忆,为幼儿日后学习舞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眼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示范法、语言讲解法、模仿法以及游戏法等。所谓示范法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准确、形象表演舞蹈作品,让学生完整了解本节舞蹈课所学的内容。在示范的过程中,要进行语言讲解。所谓语言讲解法是指教师要利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每个舞蹈动作,便于幼儿记忆这些动作,也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会了这些舞蹈动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参照舞蹈内容来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有时候也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起来,不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其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既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又能将幼儿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幼儿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幼儿日后学习舞蹈。

四、巧用舞蹈游戏,增强幼儿的学舞兴趣

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就是游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舞蹈与游戏这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幼儿园中的很多音乐游戏、表演游戏与舞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旦在舞蹈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法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这会让幼儿感觉到舞蹈这门课较为枯燥无味,并且他们表演舞蹈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相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将舞蹈动作与游戏相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舞蹈动作,这既增强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又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

五、尊重每位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培养幼儿的兴趣

当幼儿取得小小的进步时,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幼儿,如:你真棒、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学会等,通过这样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也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要多与幼儿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最纯真的感情。同时还要将幼儿天真、形象的动作搜集起来,再将这些动作表演给幼儿看,以此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另外,学前教育专业不要一味沿用固定的舞蹈动作,而是要自己编排舞蹈,不断创新舞蹈动作。但是在编排舞蹈的时候,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幼儿所偏爱的舞蹈动作,确保自身所编排出来的舞蹈是幼儿所喜欢的。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层层推进,让幼儿始终保持着对舞蹈的兴趣。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不是立马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氛围,增强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舞蹈水平。与此同时,舞蹈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欣赏力与表现力,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发挥舞蹈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09:71-73.

[2]黄娟莉.强化幼儿舞蹈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114-116.

篇9

着眼于全区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超前规划、明确思路

2001年底,房山区教委从房山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房山教育发展的宏观策略,即:坚持“一个思路”、“两大主题”,实现“两个转变”、“三个聚焦”。

一个思路,即“1123”工作思路。也就是教育工作围绕1个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1个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的、多元的大教育体系,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2”是指教育工作要实现两个目标:普通教育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3”是指把教育划分为三个板块,对这三个板块实施分类指导:对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板块”,按均衡化、高质量标准进行管理;对包含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准公共教育板块”,指导思想是“健全体系、壮大实力”;对“民办教育板块”,指导方针是“规划引导,依法管理,业务上统一指挥”。“两大主题”,就是教育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展开。“两个转变”,就是“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三个聚焦”,就是要实现“各项工作向教育教学聚焦,教育教学向课堂聚焦,课堂向学生发展聚焦”。

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宏观指导策略符合房山实际和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引领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思路。

着眼于现有资源地有效利用,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幅度提高全区教育的均衡水平

本着盘活教育资源的目标,主要实施了两项举措:

第一、推动学校布局调整

2002—2010年共撤并中小学157所,全区中小学总数从2001年底的299所调整到目前的142所。到目前为止,规模宏大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为解决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教育体系残缺、办学效益低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我区以政府为主导,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创造性地启动并实施了“山区教育工程”。投资3.78亿元,在城镇地区新建2所、整体改造两所寄宿制中学,将山区10所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31所小学一次性集聚为14所;充分利用腾退资源在山区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8所、乡镇成人学校8所。

“山区教育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一次性达标,完成了规模办学;实现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发展了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健全了山区教育体系。使山区教育从全区最低端一步跨越至全区最高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受到了中央、北京市委等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一致肯定。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调整

盘活存量。一是推动教师分流。2001年以来,从中小学分流到乡镇中心幼儿园638人,分流到乡镇成人学校186人;从中学分流到小学的教师207人。这一措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超编问题,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队伍,而且加快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二是创造性的提出并实施了初中教师脱产培训。从2006年开始实施以提高教师施教能力为重点的初中教师脱产培训,每年脱产培训一部分,形成循环机制,目前已完成150人的培训任务。三是着力薄弱学科,积极开展国际英语教师资格培训。针对郊区英语教师多数属于“半路出家”的实际,从2004年暑期开始,与加拿大素里市教育局合作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近705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优化增量。2001年以来共引进高端应届毕业生1162人,极大地优化了师资结构;同时,通过结对帮扶和支教形成有利于均衡配置的流动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支教教师来我区任教,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现有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支教政策,强化薄弱校的教师配置,有力地推动了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着眼于服务现代化,着力扩大教育覆盖人群,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努力构建覆盖所有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房山区始终坚持的发展目标。面对全区基础教育较为完善,学前教育、支撑教育十分薄弱的现实,房山区克服重重阻力,在全市率先实施两项体制改革:

第一、实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区教委成立之初,本区只有2所市立园和几所乡镇自办园,数量少,水平低,且运转十分困难。因此,我们从房山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以市立园为示范,中心园为骨干,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依照这个思路,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步走的做法:一是从2002年起,将乡镇中心园建设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综合评价范畴予以推动。经过三年努力,投入1亿元,在全区建设中心园25所。第二步,于2005年,在没有文件依据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实施了学前教育的体制改革。确立了2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按国家标准核定了人员编制,从中小学转岗分流国家教职工719人;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而实现了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全区 2所区直属幼儿园通过了市级示范园验收,25所乡镇中心园通过了市级农村乡镇中心园合格验收,有30所幼儿园已达到级类标准,其中一级一类园8所,一级二类9所,二级二类园13所。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中涌现出以天之骄子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王子岛幼儿园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幼儿园,对区域幼儿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补充。目前,全区在园儿童共计1.6万名,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由2001年底的不足30%提高到了目前95.89%,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启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近几年来,利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先后建起23所乡镇成人学校,同时中小学分流186名教师,解决了乡镇成人学校人员和场地问题。

2009年6月,房山区委、区政府召开了以职成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会,集中解决了原有3所职业学校隶属三个部门的历史问题,撤销了一所职业学校资质,全区保留和重点建设两所中等职业学校。理顺了乡镇成人学校管理体制,确立了全区23个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核定了人员编制,将其建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职工从中小学分流教师中加以解决,公用经费由区财政负担。使乡镇成人学校在实现“有场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体制问题。以此为标志,再次实现了职成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不懈努力,全区23所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目前已有18所通过了市级示范性学校验收;另有40所村成人学校被市教委评为北京市合格村校。成人教育网络的建成,为各级各类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2001—2010年,全区23个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优秀项目97个,其中,南窖乡“山洞蘑菇种植培训”等。全区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成人培训1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我区存量劳动力素质。

发挥政府主动功能,构建三级投资机制,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保证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房山区教育正常性支出一直保持 “三个增长”,年度教育支出由2001年的2.8亿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5.83亿元。2001—2010年,全区教育正常性投入总额达77.11亿元。公用经费从无到有,从部分保障到全部保障。2008年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总额达1.95亿元,是2001年的7倍多。

在落实国家有关工资待遇的基础上,从2008年9月开始,历史性地提高了骨干教师、班主任、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补助津贴标准,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从原来的63.85万元,增加到了762.08万元。

同时,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在每年投入1500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对山区外迁中学生采取“三免两补”政策,即:免除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发放交通补贴、伙食补贴及助学补助。从2006年起每年区财政需投入840万元,用以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在保障教育经费的同时,房山区紧紧抓住全市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机遇,充分利用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创造性地划分了区、乡(镇)两级政府职责,完善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了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改善办学条件的分担机制,极大地加快了标准化建设进程。2001—2010年的10年间,教育发展性投入累计达30亿元,新建和改造学校330所(次),新建和改造学校面积300多万平方米,使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教育效益显著提升

从2004年开始,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我们在理清“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并提出了包括“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班级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德育工作新途径;围绕“智育”明确了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重点,推进新课程改革,出台了阶段性质量标准,实施课堂和学生素质评价等;体育工作提出了培养体育道德、普及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习惯、培养体育审美、提高竞技水平六大目标任务。

篇10

一位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笑着说:“我是附近村里的,新园建成前我一直担心孩子没地方读幼儿园,现在好了,不仅离家近,条件还这么好。”

而让孩子们开心地上幼儿园,让长兴县的家长们放心,正是长兴县人大常委会6年持续监督的最终目标。

学前教育现状令人忧心

“进出幼儿园的唯一通道,竟然是隔壁农户的菜园;简陋的教室里,有的窗户竟然没有玻璃;学生中午用餐,学校只有一个电饭煲,菜都得学生自己带;没有专门的午休室,孩子们只能趴在课桌上睡午觉……”说起长兴县二界岭乡郎村的幼儿教学点,县人大代表肖惠琴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样的情况在长兴县并不是个例。像洪桥镇中心幼儿园,6个班级268名幼儿,全园建筑面积仅563平方米,师生人均面积不到2平方米,孩子们学、吃、住都得在同一间屋子里。“近50个孩子在不到60平方米的教室里上课、午休,活动空间小,教室里还有很重的异味,尤其是夏天。”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对此深表忧虑。

为此,幼儿园负责人曾多次向各级人大代表、县教育局和洪桥镇政府反映,希望扩建幼儿园,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不是教育部门不重视,其关键还是体制问题。”长兴县教育局基教科的一位负责人道出了苦衷:2002年幼儿园从小学附属管理中分离出来,实行“全员聘用、园长承办、自收自支、适当奖励”的管理模式。自那以后,乡镇政府不再是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主体,幼儿园自身又没有能力承担硬件设施投入,结果就导致乡镇、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建设缓慢,部分改建或正在筹建的幼儿园负债重等问题。

据了解,长兴县共有城镇幼儿园49所(其中城区27所,乡镇20所),村级教学点133个。2002年至2007年期间,这些幼儿园建设基本上都游离于政府管理体制之外,乡镇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

代表建议拉开监督序幕

长兴县学前教育如此局面,令人大代表们十分忧心。在2005年2月召开的长兴县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徐盘群、陆康康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2005年上半年,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代表就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视察。

“没想到在我们长兴,农村幼儿园的校舍建设和幼儿活动设施这么差。”一些县人大代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身边竟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幼儿园。他们发现,新塘、包桥、李家巷、泗安、长桥、水口、小浦等9所中心幼儿园,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都是跟其他小学、成人学校共用一个园区。此外,新塘、包桥等幼儿园,孩子们没有专门的幼儿午睡室,而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则连一些基本的幼儿教学活动设施都没有。

通过这次视察,常委会初步摸清了全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当时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等问题,提出了明确主体、落实责任、给予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法人资格、落实幼儿教师编制等意见、建议。

自此,长兴县人大常委会正式拉开了这场持续6年的学前教育监督的序幕。

2006年至2007年,常委会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政府部门汇报等多种形式,就学前教育工作展开监督。2007年初,长兴县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出台了《长兴县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幼儿教育管理要实行“乡镇中心幼儿园由政府举办,村级幼儿园(班)多种办园(班)形式并存”的办园体制。

可直至2008年,政府部门始终未履行幼儿园建设主体的职责,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投入几乎空白,幼儿园的法人登记工作也一直不能落实,致使长兴县学前教育发展始终徘徊不前。

2008年1月24日,在长兴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林桂祥、蒋俊华等代表再次提出了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随之,长兴县人大常委会也开始了一场更大力度的监督。

2008年5月,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调研组,在副主任杨福成的带领下,通过听取县教育局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走访县中心幼儿园、李家巷镇凌许幼儿园(民办)、洪桥镇中心幼儿园等,对全县学前教育现状作进一步调研。

在长兴县中心幼儿园,该园园长道出了多年的苦衷:“尽管从小学附属管理中分离出来了,但由于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连向银行贷款都困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一筹莫展。”

经过多次座谈了解、实地考察、外出取经,调研组认为长兴县学前教育主要症结为:体制不顺、师资薄弱。2008年6月27日,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向县政府提出了“关于要求全面明确幼儿教育发展目标,学前教育政府主导,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建议”。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我们通过起草关于全县学前教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科学规划力度,完成全县城乡幼儿园的科学布局;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步伐。但要真正做到学前教育政府主导目前还有差距,在加大投入方面,县、乡镇、村三级财政投入还明显不足。”2008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就此进行跟踪督查时,县教育局负责人如此坦言。

不见成效不撒手

2009年2月6日,郑乐梅、蒋亚美等代表第三次提出了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长兴县人大常委会将该建议列为当年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2009年4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根山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到县教育局、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就该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在县教育局召开的座谈会上,教师代表向督查组反映:“从2002年我县取消幼儿教师编制开始,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便只减不增,结果导致幼儿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留不住,已聘用的教师队伍也不稳定。2001年引进的12名编外优秀教师,已有7名由于编制、待遇等原因陆续离开了幼教队伍。”

随后,督查组又实地视察了槐坎乡、煤山镇、和平镇、吴山乡、泗安镇、二界岭乡等乡镇的中心幼儿园、村级教学点和民办幼儿园。

在泗安镇一民办幼儿园,代表们看到,一间约1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竟然挤了近40个孩子,室内通风很差,迎面扑来一股浓浓的异味;而雉城镇一民工子弟学校,竟然将消防通道上了锁……

对此,代表们纷纷建议:“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规范管理,严格民办幼儿园的审批。”、“要严查那些不符合条件擅自举办的幼儿园,引导其积极规范办园,对不听规劝的,责成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坚决予以取缔。”……

2009年7月30日,长兴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要尽快落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事业法人资格,使其具有明确的法人地位。”

“全县乡镇幼儿园仅3名公办教师,99%为编外教师,幼儿教师流失严重,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刻不容缓。”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幼儿入园难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

这些意见建议最后都以审议意见的形式被送到了长兴县政府,并引起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县政府通过深入乡镇实地考察、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明确了长兴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1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公办幼儿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园格局,建立起法人管理、全员聘用、成本分担、自主发展的学前教育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均衡、开放的现代学前教育体系。

2009年11月13日,长兴县政府终于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长兴县在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工作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持续监督终显成效

2010年3月30日,长兴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落实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学前教育审议意见的报告。在提交的报告中,县政府列举了一连串数字:

2009年12月,长兴县24所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全部办理了事业法人资格登记。

从2009年起,县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的新建、改造、创建奖励和公用经费补助。2009年,县财政对全县幼儿教育经费拨款共计1322.5万元。

2009年至2012年,县政府规划对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迁建,新建乡镇幼儿园面积22242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65万元。

…………

听完这些数字,长兴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10年9月初,在二界岭中心幼儿园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正微笑着与孩子们挥手道别,她们说:“看到孩子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中午也不用再为他们吃不上饭发愁,省事儿,心里也踏实了。”

同时,总投资达650万元的洪桥镇中心幼儿园也已投入使用,农村标准化村级教学点建设正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计划建成15个标准化村级教学点。

篇11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设“五系二部”,即: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艺术系、外语系、教育系、中等职业教育部、成人教育部。附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第一个阿语商贸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考点、宁夏阿语翻译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城乡特困家庭援助就业培训基地、吴忠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14个。现设有机电一体化、室内设计技术、学前教育、清真食品加工技术、应用阿拉伯语等高职专业13个;机电一体化、广告平面设计等中职专业10个,其中机电一体化、室内设计技术、学前教育为自治区级骨干专业;另外还设置成人学历教育专科专业16个和部分高校联办成人专升本专业8个。

篇1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着力解决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深化我市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努力提升学前教育培训质量,成为摆在教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理清培训需求是实现高质量培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需求是培训的逻辑起点,适应需求是培训的航标,满足需求是培训的最终目的。培训需求可以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及幼儿园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两个层面来认识和理解。

 

1.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发展期望带来的培训需求

 

近几年,学前教育因国家重视、各级政府支持而摆上了重要的位置,正在快速地发展。在国家政策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后续又颁布了《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引导。面对幼儿园教师队伍增加必然带来的培训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2013年5月,教育部又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都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在满足培训需求量的同时,努力提高培训实效。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获得了更多重视。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获得家庭教育指导等已成为民众社会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不同层次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包括对高质量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需求,已经成为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职责之一。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也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2.幼儿园教师队伍扩增和专业发展愿望带来的培训需求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增加必然带来培训需求量的扩张,而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愿望日见高涨更带来培训需求品质的提升。以我市为例,伴随实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幼儿园得到大量新增和改扩建,幼儿园教师队伍和幼儿入园人数也不断增加。我市学前教育资源扩增,学前教育普及率得到提升,培训的需求也随之增多。

 

在已发生的培训工作实际中,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教师研修工作室借助学前教育大发展契机,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主要开展了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相关的培训学习和一些新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对于大力发展幼儿园教育的新时期培训要求,还仅是初级阶段。

 

二、凸显“幼儿园教师培训特点”是提升培训活动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我市学前教育实际情况:2013年全市幼儿园304所,其中公办园71所;在园幼儿数为20693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数为8620;教职工数为187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数为723人;专任教师数为1139人,其中公办专任教师数为480人。我市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儿园总量不够、办园条件落后、办园行为不规范、小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教师合格率低等,其中教师队伍问题特别突出。具体体现在幼儿园教师队伍成分复杂,有些幼儿园教师学历偏低、总体素质不高、能胜任保教工作的少。

 

幼儿园教师培训既要结合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幼儿园教师热情、积极、活泼、有创造性、有耐心、勤奋好学的职业性格特点。培训凸显幼儿园教师职业性格特点,能增强培训活动对教师的吸引力。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能更好地契合、展示、解读培训内容。了解幼儿园教师已有经验、知识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才艺的综合性、保育与教育的统一性,可采取动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专项知识技能和学历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函授培训相结合、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活动影响力。

 

三、精心设计培训形式与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培训的根本途径

 

按照现代教师培训理念,培训是去引领、示范、影响、帮助、促进和推动。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培训活动中形式呆板、以说教灌输为主、单一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节等弊端,以现代培训理念视角去思考、设计培训活动的整体思路和各项要素。

 

1.根据上级要求和教师需求确立培训主题与目标

 

“培训主题”是对培训主要内容进行准确而概栝的描述,涉及培训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活动内容。“培训主题”要与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和培训效果逻辑相合,相辅相成。

 

2.根据具体培训需求选择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部分,再细划分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管理务实等专题。具体设计一项培训活动的课程时,在保证落实上级对培训主题、内容要求的前提下,培训组织者可以根据培训对象情况和需求,以及本地培训资源状况,对培训活动的课程进行开发、重组、整合等处理,重塑形成更适合本地需要的课程。

 

3.培训场地的选择

 

培训场地是最基础的培训准备条件之一,场地的选择要按照五项标准:有代表性、示范性、体验性、互补性和融合性。不同的培训项目,选择有所侧重。根据培训的主题选择场地,培训可以选择培训基地、培训教室,作为项目实施的场所,是分享交流的空间,也是团队研修所在地和培训文化的载体。 4.组建高水平的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由专家组和管理组两部分人员组成。作为培训者团队,为了适应不同培训内容和不同培训形式的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地保证培训效果,应该由异质人员组成。

 

5.引进创新培训方式与强化过程管理

 

引进与创新培训方式,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内容,能够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式培训、情景式培训、讨论式培训组合的培训方式,突出受训者参与互动、实践观摩、分享生成、动静交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培训方式的主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是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培训工作保持活力常做常新的生命线。

 

科学规范的培训流程必需通过精心细致的管理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新时期管理工作特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能真正管好人。在培训管理中,要尊重成人学习规律,管理者要做到既严格又人文,充分调动学员自主管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管理对培训的服务、保障作用。

 

四、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后延伸活动是使培训效益扩大化的有效手段

 

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不但可以检测培训效果,总结培训经验,还可以发挥评估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受训者的后续发展。效果评估的内容应覆盖培训内容和可产生相应的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性成果(教学能力)、过程方法性成果(反思方法)、研究物化性成果(行动设计)、发展延伸成果(教研或科研课题)、培训附加性成果(培训经验)等。效果评估方式应定性定量相结合,根据培训各模块的内容、培训方式、效果呈现方式等特点,通过书面或活动的形式进行考核。

 

当前,培训内容与方式中技能型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并且会继续增加。对于这种培训效果的评估,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受训者学习成果,也不符合技能学习的规律。应学习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项目评估”方法,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由受训者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完成“指定任务”,以此呈现培训效果,接受评估。

 

开展培训后延伸活动可以消除以往培训活动容易产生的“学完即止、学完就忘”的问题,使一次培训活动可以较长时期地持续发挥作用。培训后延伸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如开设QQ群,建立联系、反馈机制,为受训者搭建咨询与交流的学习平台,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活动,组织专家跟踪指导等。

 

篇13

——基于《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 媛 蔡建东(1-03)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郭文斌 周念丽 方俊明(1-11)

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身体问题

——五论进化、发展与儿童早期教育 杨 宁(1-19)

早期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

杨丽珠 满 晶 刘 凌 段 放(1-27)

对中央政府有关幼儿教育政策文件的分析与建议 程晓明(1-36)

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中需处理的三对关系 刘 昊(1-43)

民族幼儿教育的困境与破解

——基于重庆秀山县金珠苗寨的田野考察

张卫民 张 敏(1-48)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主导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政策及启示

庞丽娟 孙美红 夏 靖(1-53)

对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化实践的思考及其启示

——基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两个学前教育机构的个案研究

宋占美 左志宏 夏竹筠 高 瑾(1-60)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方向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举

措 蔡兆梅(1-66)

幼儿园版画教学的基本方法 章小慧(1-70)

第二期

幼儿园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及其改善 龙正渝(2-03)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

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 操 凯 杨 宁(2-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分析

阿拉坦巴根 刘晓明(2-21)

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汪 丞 郭跃进 伍香平(2-27)

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 李 晖 胡海建(2-33)

道家“法自然”思想的教育意蕴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陈文华(2-38)

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刘丽群 曲 茜(2-43)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和行为水平

——秉持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理论 王 峥(2-49)

湖南民办幼儿园课程自我评价现状与模式建构 赵 南(2-54)

幼儿德育情境模拟训练的合理性根据 戴洪晖(2-63)

幼儿自主阅读的教育指导策略 孟 瑾(2-67)

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 王恩芝(2-70)

第三期

美国教育彩票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筹资的启示

罗 枭 蔡迎旗(3-03)

随迁子女家长投人学前教育的水平与影响因素 孙 红(3-08)

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现状考察与批判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黄小莲 陈妍琳(3-15)

5-6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王小慧 戴思玮(3-22)

中日3-5岁幼儿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比较 董存梅(3-30)

学前儿童在园主动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李思娴 郭 嘉(3-37)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刘 文 刘 娟 张文心(3-43)

家庭嘈杂度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曾从周 赵振国 刘文博(3-50)

当前欧美国家关于学前教育政策与质量的争论及数据时代的挑战

宋占美 夏竹筠 周宏燕 编译(3-58)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长 徐皇君(3-64)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戴晓明(3-67)

促进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 林凤姐(3-70)

第四期

叙事性游戏中成人的游戏引导与儿童的游戏发展

Pentti Hakkarainen, Milda Bredikyte, Kaisa Jakkula, Hikka

Munter (4-03)

美国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机构类型、特点与发展趋势

蔡建东 张慧芳 叶平枝(4-11)

全教协会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标准变革及其基本经验

张世义 顾荣芳(4-20)

蒙台梭利教师教育认证协会的标准与程序及其启示

洪 明 高展鹏(4-28)

河南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现状与教师需求差异分析

崔财艳 岳亚平(4-36)

农村转岗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意义与有效模式

程秀兰 王娇艳(4-43)

江苏省幼儿园园长培训评价及改善建议 田 燕 刘明远(4·49)

发展性评价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王 可(4·55)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谢应宽 田兴江 吕 晓(4-58)

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黄 俐(4 - 64)

多元解读“娃娃情趣日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李 漫(4·67)

混龄教育对轻度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善 黄 茜(4-70)

第五期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现状与优化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李 菁 黄大全(5-03)

幼儿园新教师的教学适应过程与方式 康 丹(5·11)

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张建人 祁虹鹏 凌 辉 刘雯瑜 胡蒙江(5.17)

幼儿园教师对保育与教育价值的选择比较冯艳慧 王冬兰(5·22)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与基本内容 易凌云(5·30)

幼儿园教师职业准人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的构成与实施建议

双立珍 郭铁成(5-37)

从家长送幼儿人园动机分析家长的游戏观

邱学青 续润笑 吴卫杰 王春燕(5·41)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学习框架的性质、内容与特点

员春蕊 王小英(5-48)

儿童习得性无助的成因、机制及其缓解

燕良轼 颜志雄 邹 霞(5-57)

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 郝江玉(5-61)

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王秋霞(5·64)

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许丽萍(5·67)

幼儿辩论活动的价值与组织策略 王翠霞(5·70)

第六期

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与高质量研究标准及美国学前教育研究趋

势——弗兰克,波特格雷厄姆儿童发展研究所所长Samuel

Odom博士访谈录 (6-03)

21世纪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演进

——基于Ssci中最有影响力的5种学前教育期刊文献的计量和

可视化分析 邱 淞 潘 黎 侯剑华(6-10)

国外ICT应用于早期教育的项目实践及启示

朱书慧 汪基德(6-21)

我国地方普惠性民办园教师政策分析及其启示 梁慧娟(6-30)

学前语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视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

周 兢 陈 思 Catherine Snow Paola Ucelli(6-39)

儿童哲学的内涵及其哲学预设 华党生 金永生(6-45)

3-4岁儿童的颜色偏好及其特点 杨 敏 胡玲燕(6-50)

体育舞蹈教学对自闭症幼儿主动沟通行为的改善 郭剑华(6-56)

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 王 莉 陈知君(6-61)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其开展途径

李玉莲(6-64)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叶明芳(6·67)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冯淑霞(6·70)

第七期

美国学前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及其对高质量师资与研究的需求

——全儿教育协会主席Cera Jacobs博士访谈录 (7-03)

学前教育学研究资源的分配与流动

——以近17年来的学术会议为分析样本李 丽 王 燕(7·13)

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与构建 王海英(7-19)

重庆市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

胡福贞 邓家英 王睿憨 石 敏 何 浩(7-26)

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夏 婧(7-35)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数学语言的特征与发展

赵琳 黄 瑾(7-42)

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善策略

张琴秀 庞 婷(7-48)

幼儿园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现状与培养对策 柳阳辉(7·53)

幼儿园女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消费特征分析

张强峰 彭 森 邹 勇(7-60)

适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方式

宋 武 徐 宇 张璐琳(7-64)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 王 燕(7·67)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策略江旭琳(7-70)

第八期

终身发展理念下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构建及教育促进实验

杨丽珠 金 芳 孙 岩(8-03)

3-6岁儿童在不同叙事活动中的叙事能力

王 婷 吴 燕 吴念阳(8-17)

新疆多民族地区3-6岁幼儿家庭教育期望状况及因素分析

方建华(8-26)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 郑 名(8·34)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吗

——基于对广州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叶平枝 汤建静(8 - 44)

世界发达国家保障学前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杨 文(8-52)

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其干预策略 杨淑芸(8-55)

家长对幼儿园保教价值的认可度俞 文 陈金芝 高 云(8-60)

幼儿泥塑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 袁恩培 梁书鹏(8-64)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优化整合的策略

黄晓军 郑晓静(8-67)

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实施策略 陈 芝(8-70)

第九期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程秀兰(9-03)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儿童绘画教育理念

李文馥 徐建琴 杨文泽 李 甦(9-14)

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 张炳林(9-22)

儿童早期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及其关键点 孙爱琴(9-31)

家长的幼儿饮食营养教育观念与行为 顾荣芳 高 健(9-38)

害羞儿童早期干预项目及其未来展望

李 燕 陈 露 王悦敏 吕 芳 徐 欢(9-45)

当前欧美国家有关入学准备研究的最新进展

夏竹筠 宋占美 张丹彤 编译(9-52)

课程改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段发明(9-59)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乔艳红(9 - 64)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樊人利(9-67)

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王 昆 郑竞翔(9-70)

第十期

学前儿童语言与阅读的发展及其促进 舒 华 李 平(10 -03)

“语言资源观”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郑 荔(10 - 11)

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刘天娥 蔡迎旗(10-17)

县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李克勤 郑 准(10-23)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来源与挑战 黄 进(10-31)

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

杨晓萍 何孔潮(10-36)

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差异的文化发生学探索

张 凤 冯晓霞(10 -43)

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

向海英 孙文杰(10-52)

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科学规划

——基于在实践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思考

王迎兰(10-58)

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探索 陆淑娴( 10 - 61)

o—6岁儿童一体化亲子课程的实施策略 吴邵萍(10 - 64)

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 黄 芳(10 -67)

幼儿园中层管理者驻班管理探索 王丽娟 李兰芳(10 - 70)

第十一期

儿童观简论 蒋雅俊 刘晓东(11-03)

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方式及其特点与影响

刘 颖 冯晓霞(11 -09)

国外企业支持幼儿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王玲艳( 11 - 17)

长株潭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雷 芳(11 -23)

美国儿童保育援助项目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刘晓红 李帅英(11-29)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郝兆杰 梁芳芳 肖琼玉(11-35)

现象学视域下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缺失与提升

叶秀丹 黄秀兰(11-42)

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阮素莲(11-47)

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生活价值取向 梁 斌(11-55)

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与开发 何秀凤(11-58)

幼儿园保教工作优化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张晓辉( 11- 61)

农村幼儿园玩教具的开发与管理 吴群英(11-64)

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罗红辉(11-67)

幼儿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郭 茜(11-70)

第十二期

教师对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态度及其意义

但 菲 梁美玉 薛瞧瞧(12-03)

观察学习对幼儿提问的影响 费广洪 汪文娟 赵嘉茹(12-08)

结构化家庭烹饪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史月杰( 12 - 16)

婴幼儿早期教育参与情况及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刘玉娟(12-23)

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运用

高丙成(12-29)

黑龙江省公办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韩 影 邹山丹 王 薇(12-36)

幼儿园园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历史与变迁

——基于北京市某园长课程领导实践的个案研究

李敏谊 周晶丽( 12 - 41)

中瑞两国婴幼儿家庭政策比较 郑 杨(12-47)

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评价 杨莉君 罗叶琦(12-50)

接受美学:幼儿艺术教育实施的新视角 王 峥(12-55)

都市文化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机制及其历史考察

刘向辉 封 蕊(12-58)

城镇化进程对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传承的影响

刘大维 曾小玲 胡向红(12 - 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