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本次会议上,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议题,讨论主要涉及能力的界定、能力 的开发及能力的认定(Validation)这三个方面。
(1)能力的界定
希腊塞萨洛尼基大学的乔治亚?扎瑞弗斯 (Georgios Zarifis )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特另提 核心能力可以通过藤的方式来界定。
如图1所示,成人教育工作者核心能力的界定 主要基于两个维度,即其工作的情境和其工作活 动的全貌。这种界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根据工作 场所的不同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分类,进而分 别提炼出各类工作者(如培训师、社区教育工作 者等)所需能力方法的禁锢。而选择通过具体的、不同的工作情境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活动 进行概括,再基于概括的活动全貌来界定成人教育 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较为全 面地、准确地界定了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回避了成人教育工作者多样性以 及难以全面分类的特点,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基于 这种建模方式,《成人学习专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Key Competences of Adult Learning Professionals )的研究报告展现了欧洲成人学习专业 工作者(Adult Learning Professionals)①的活动全貌 图。13类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活动总结见图2。
此外,分析成人教育工作者在什么样的工作情 境下提供教育服务也很有必要。这将对准确地定义 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对这些能力的重 要程度进行排序造成影响。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四组 问题对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处的工作情境进行描绘。 第一,学习者是谁?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是谁?第 二,是否已经有现成的培训项目?是由谁开发了这 培训项目?第三,所在机构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样 的?员工的入职标准是什么?第四,所在机构的发 展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员工持续专业发展的政策? 在明确了活动全貌和工作情境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成人 学习专业工作者七大综合能力以及十二大特定能力 总结见图3。
成人教育教师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能力的界定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诸多讨论。 德国成人教育研究院的克里斯丁?马克思 (ChristianMarx )等人关注成人教育教师的教育-心 理知识(Pedagogical-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PK)能力的界定。罗马尼亚成人教育研究院的西 蒙娜?萨瓦(Simona Sava )指出成人教育教师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1 )作为一个人的能力;(2 )准 备教学内容的能力;(3)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互动的能力。罗马尼亚 成人教育研究院的玛利亚?托亚(Maria Toia)以及 伦敦教育学院的大卫?马洛斯(DavidMallows)则研 究了为成人提供基本读写能力教育的教师所需要具 备的专业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关注成人教育 教师的能力界定以外,学者们也开始关注成人教育 促动师等一些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担任越来越重要角 色的各类工作者的能力界定问题。例如,拉脱维亚 大学的斯维特拉?苏瑞科娃(Svetlana Surikova )等 人运用德尔菲法对印度、立陶宛以及拉脱维亚三国 的成人教育促动师需要具备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了 比较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国家同样的能力的重要程 度存在差异的结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汤 姆?苏克(TomSork)以及来自德国洪堡大学的贝 恩?卡林格(BerndKapplinger)提出成人教育工作 者课程设计能力越来越重要,其课程设计的能力包 括三个层面:技术过硬、政策敏感以及道德负责。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至少在欧洲范围内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界定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研 究,对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研究有着启示性的作用。与会学者还表示在界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的基础上,制定其专业标准以及有效地将之付诸于 实践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此外,在全球 化的影响下,构建具有全球可比性的能力标准以及 专业标准也值得进行深入地探讨。
(2)能力的开发
本次大会中,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开发的 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正规高等教 育进行学术化教育;第二,通过社会培训进行持续 专业发展。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莱斯利?道尔(Lesley Doyle)认为高等教育的学术资格认证是发展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德国的里贾娜?爱特蒙耶 (Regina Egtenmeyer-Neher )认为学术专业化主要关 注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关注大学所提供的资格认 证;第二,关注每个潜在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体发 展。她对德国大学成人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证研究表 明,一些大学的课程展现出了 “互动专业化”的特 征,SP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开始可以同时在课 程中获得。法国国立工艺大学的理查?维特科夫斯基 (Richard Wittorski )认为专业化大学课程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发技能和能力;第二,开发身 份认同,包括个体身份以及专业身份;第三,关注反 思、行动以及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法国布列达尼大 学的杰罗姆?安努(Jerome Eneau)和来自雷恩大学的 吉纳维夫?拉缪(Genevieve Lameul )认为,大学生对 他们自身实践的反思分析以及创建自己“专业档案” 的过程都可以被认为是“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并且 在这个专业化的道路上完成能力的开发和自我的构 建。塔林大学的卡琳特?卡鲁(KatrinKaru)以及拉 丽莎?勒夫(Larissa Jogi)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米访了 17名大学成人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研究他们是如何 理解作为一个学习者以及一个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自 己。她们认为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要同时学习成为 一个学习者以及一个专业工作者。此外,大学的学术 化专业教育同样可以提供给在职的工作者以及管理 者。例如,东京的御茶水女子大学的三轮建二 (Kenji Miwa)介绍了该大学目前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特 别是从事社会教育的管理人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培训 课程的情况。正如以上学者所提到的,学术专业化是 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高等教育掌握所需的 知识、能力及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在学习中构 建自我以及专业认同感。但是,学术专业化绝不是专 业化进程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持续专业发展 是贯穿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培训而获得持续专业发展就显 得尤为重要了。
来自印度以及瑞士的学者介绍了他们国家有关 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系统建设的情况。印度帕特马 瓦蒂女子大学的欧玛?戴维(Uma Devi Doddapaneni)介绍了一个基于国家项目而建立的 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系统。这个名为Saakshar Bharat的项目将面向印度1.5亿人民提供基本读写 能力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为了使得这 个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构建了一个临时的培训系 统,对提供教育服务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化 的培训。这样基于项目的培训系统构建是一种具有 实操性、灵活性以及能够一定程度地满足当下需求 的、且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的方式,是对一时 无法构建完善、稳定的培训系统的一种补偿方法。
瑞士针对成人教育工作者中“培训师”这个群 体已经在国家层面形成了系统、稳定的培训系统。 瑞士 成人学习联盟(Swiss Federation for Adult Learning,SVEB)是瑞士国家成人教育的伞式组 织,是瑞士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组织。来自瑞士 成人学习联盟的安德烈?撒勒费(Andre Schlafi) 重点阐述了由该组织开发的“培训培训师”系统, 培训师通过系统地培训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证书。从瑞士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协会在促进专业人员专业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开发系统和制定标准的重要推手。此外,稳定的 培训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可以分阶段、 分等级地逐步完善。
(3)能力的认定
爱沙尼亚塔林大学的马林?克鲁斯(Marin Gross)以及苏格兰斯特林大学的吉姆?布莱德利 (Jim Bradley )进行了有关先前学习认定 (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RPL)工具的开发研 究。他们认为能力认定是对先前学习认定的一种很 重要的方式。(Gross &Bradley,2013)能力认定指的 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定义、评估以及认可专 业工作者在正式、非正式以及非正规环境中已经获 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Sava,2008)萨瓦 (2013)介绍其研究项目已经开发了一个名为“认定 包”(Validpack)的工具,该工具用来评估成人 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认定包”的使用主要分三个 步骤:第一,自我评估。即通过思维图及标准化评 估表格,帮助个体来反思以及记录其学习自传以及 已获得的能力。第二,外部评估。即通过与被访者 的访谈以及3小时的教学观察来进行评估。评估专 家将结果记录在一个标准化的评估表格中,并且撰 写一个整体的描述性评估。第三,合并。即将成人 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评估专家的外部评估的结 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以达成统一的结果。这个合并过 程的结果将记录在最终标准化的评估表格中,并且 由成人教育工作者和评估者签名,最终形成该名成以我国为例,许多成人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成人 教育的专业学位背景,也没有相关成人教育工作的 资格证书等。这就需要有类似于“认定包”这样的 工具,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为成人提供教育服 务。通过较为灵活的评估工具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提 供专属的“认定表”,使之成为其从业的“通行 证”。但是,这个办法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雇佣者认可这一“通行证”、“通行证”的时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界定与开发在全球特 别是欧洲范围内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对成人教育工 作者能力的认定研究又将为其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多一 重的可能和保障。此外,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建立具 有欧洲甚至全球可比性的能力标准,并且探索如何在 此基础上构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
2.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
成人教育工作者在国家以及地区层面上的专业 化体系建设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 上,东西方学者重点探讨了如何系统地构建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哪些利益相 关者以及它们又将如何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作用等问 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以及实践 成果。
菲律宾师范大学的阿德莱德?金尼斯 (Adelaide Gines)以菲律宾为例,认为成人教育工 作者专业化的战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许可。 即设置进入这个专业的门槛。第二,认证。包括国 家层面等级一至等级五的证书以及培训师、初级培 训师与高级培训师的等级。第三,评估。对实践者 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发展进行评估。第四,认 定。通过教育测试来认证实践者之前通过非正式教 育以及学习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以及技能。第五,持 续专业教育。保证以及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 能力、遵守专业伦理准则等。
本文作者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运用专业社 会学的理论,尝试构建中国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 的系统,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的专业化框架,在 这个系统中,政府、大学、专业共同体以及社会作 为四个主要的行动者,作用于专业化进程,共同推 进专业化系统的发展。具体来说,这四个行动者在 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总结如表2。
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的海伦?墨菲(Helen Murphy)研究了爱尔兰成人教育专业化的主要利益 相关者,其中也包括政府、大学、专业协会以及成 人学习者等。但是,墨菲(2013)认为最终决定成人 教育工作者专业化进程的是成人学习者。他们的需 求以及选择将最终影响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以及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印度尼赫鲁大学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的赛义德?优素?福沙 (Syed Yusuf Shah)认为,大学在促进成人教育工 作者专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格外重视提高课程质量、 规范教师能力以及满足市场需求。金尼斯(2013) 也强调了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中大学的作用,其中包括保障授课教师质量、鼓励从业者 返校进行学历教育、提供中长期培训、定期举办工 作坊等方面。在国家层面上,福沙(2013)认为需 要设立一个政府部门来规范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的 基本准入资格以及制定雇佣条件的指导文件以及准 则。此外,他提出政府应该制定哪些政策来提高从 业者对专业的热情以及激励他们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总之,从这次会议呈现的研究可以看出,大 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进程的 关键利益相关者是较为一致的,主要包括国家、 大学、专业协会以及成人学习者等。其次,这些 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为成人教育工作者 的专业化进程做出努力,但是,学者们普遍表示 他们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再次,有关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表现出雷同的现象,应该创新地 跳出现有的框架,在挖掘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以及 互动方面加以突破。最后,如何跨越理论研究以 及实际操作上的“鸿沟”,让理论研究更加能服务 于政策制定以及实践操作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重要问题。
3.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认同
“谁是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是本次会议 所讨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难得出统一答案的问题。 学者们所达成的共识是必须厘清“谁是成人教育工 作者”这个基本问题,才能有效的推动他们的专业 化进程。
黄健和陈辉映(Huang & Chen2013)通过四个方 面即等级、劳动力关系、任务以及工作场地对成人 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划分与归纳,如图5所示。
瑞奇曼(2013)认为如果按上表对成人教育工 作者分类的话,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似乎人 人都是成人教育工作者”,这样就很难建立起成人 教育工作者特定的专业身份。因此,他认为需要建 立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系统,一方面能规范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成人教 育工作者的专业界限。同样地,扎瑞弗斯(2013) 也提到,成人教育工作者在一个过程中不断改变以 及修订他们自己的身份,使其更加适应他们工作的 专业环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生产出“专业的自 我”。土耳其博阿齐奇大学(Bogazici University)的 奥泽门?尤如萨克雷(OzlemUnluhisarcikli)等人运 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了 18位伊斯坦布 尔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成人教育 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专业并且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受 到广泛的认可,自身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以及经 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之,对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本身的研究 是研究其专业化的基础。在广泛定义成人教育工作 者与树立起其“专业界限”之间需要有一个理性的 平衡。一方面,不能将成人教育工作者局限在教师 的角色中,要将那些提供管理、支持等服务的工作 者也纳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出现 “人人都能成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情况,需要建立 起必要的专业壁垒,这样才有可能推进其专业化的 进程。此外,关注从业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工作 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等,也是 能为其“量身定制”专业化发展途径的重要基础。
4.跨国以及跨文化研究
本次会议是一个成人教育领域的国际性会议, 因此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跨文化以及跨国研究也是 本次会议的一个主题。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专业化 已经成为成人教育政策中的重点。(Weber, 海德堡大学的彼得?韦伯(Peter Weber )认为专业 化的过程涉及不同的系统层面:第一,实践者的行 动层面;第二,提供服务的组织层面;第三,政策 层面。他强调政策层面对专业化的推动尤为重要, 如果不直接作用于政策的制定过程,就不足以提高 专业服务的质量。但是,跨文化、跨国影响因素增 加了在教育领域制定政策的复杂程度,因此,他认 为专业化过程中的专业主导者(专家、协会、研究 者以及实践者等)必须对国际、国家以及区域的政 策制定做出贡献。(Weber,菲律宾尼拉雅典耀大学的安塔娜斯可?潘娜 (Atanacio Panahon)分析了菲律宾的专业工作者在 东南亚这个区域中如何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潘娜 (2013)称东南亚协会计划到2015年将东南亚规划成 一个整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基地、产 品、服务、人以及资本可以自由地移动。她认为目 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区域内建立起和谐统一的专业 标准,使成员国专业工作者的资格能够获得相互的 认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东南亚协会构建了一 个发展东南亚国家专业工作者的框架。潘娜认为图6 这个专业发展模式对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 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丹尼尔?科伯 (Daniel Kober)探讨了跨国以及跨文化的因素在成 人教育工作者的学术以及非学术专业化过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科伯(2013)认为跨国以及跨文化的影响 因素应该在学术的以及市场导向的教育培训项目都 有所体现,其中就包括大学中的本科以及研究生项 目的课程以及市场中相关的培训项目。科伯(2013) 针对德国48所大学以及10个社会有关成人教育工作 者的教育培训课程,从教学-方法的知识、跨文化知 识、教学-方法技能以及跨文化技能四个方面进行了 调查。结果显示,跨国以及跨文化元素无论在大学 的教育项目还是在社会的培训项目中都体现得不 够。德国成人教育协会的杰斯克?维克特(Jesco Weickert )研究了全球化的路径以及文化特殊性这看 似两极的方式如何在跨国的成人教育培训课程中呈 现。来自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斯蒂芬?罗巴克(Steffi Robak )同样提出在文化特殊性与全球化相互冲突 的环境下,德国培训师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在中国的 企业中实施培训工作。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 业化问题避免不了 “跨国”以及“跨文化”这两大因 素。应该在宏观的政策制度层面及微观的课程设计、 课程传授等方面将“跨国”以及“跨文化”因素考虑 在内,模糊国家界限,弱化文化冲突,使得成人教育 工作者在跨国工作中减少来自当地文化的冲突,更加 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会议述评与启示
本次“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国际比较视 角”会议为全球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交流平台,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各方面问题,也取得了较大的成 果。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内容较为广泛,东西方学者在研究内容 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本次会议提交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但是东西方学者在选择研究内容上还是存在着差异。例如, 东方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宏观以及中观研究,探讨的 是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相关问题及政策。西方学者 的研究侧重于专业化的具体方面,如能力建设、培 训体系建构等。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的政治社会文 化背景的不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西方有关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已经较为深人、系统。
2.研究方法相对多样,比较研究获得更多关注
本次会议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文献研究、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 的运用上呈现出相对多样的特征,其中文献研究以 及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此外,在欧洲范围内各国 之间以及东西方国家之间有关该领域发展的比较研 究在本次会议中得到热烈讨论,获得了很多关注。
3.西方话语体系占主导地位,但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东方的经验
本次会议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的话语体系,但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亚洲国家成人教育领域实践及理 论研究成果的发展,西方学者对亚洲学者及其成果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密切关注东方国家在本国、 本区域内,受到自身的历史、文化、政策以及经济 的影响下如何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并且试 图寻找与西方国家的异同点。
4.理论研究有所创新,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些学者开始使用新的理论来探索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但理论创新成果可谓凤毛麟 角,突破性的创新尚显不足。同时,结合各地历史 文化与教育情境开展本土理论创新,也是未来应予 以重点突破的。
从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推动成人教 育工作者专业化是一个国际的大趋势。我国有关成 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尚未受到 应有的关注,已成为制约我国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 主要瓶颈之一。本次会议给我国成人教育工作者队 伍的专业化建设至少提供了以下六方面的启示:制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标准以及专业标 准,规范成人教育专业领域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下定义成人教 育工作者所需的能力,基于此制定成人教育工作者 的专业标准是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重要抓 手。有了专业标准,一方面能够规范成人教育专业 领域,实施工作者准入标准以及推动其继续专业发 展,适当形成专业“壁垒”,保障工作者的专业 “特权”以及地位;另一方面,符合专业标准的成 人教育工作者将为成人们提供优质的教育以及学习服务,从而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构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系统,发挥各个 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专业化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涉 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专业协会、大学、市场 以及成人学习者等。分析系统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 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才能让它们“各司其 职”,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系统建设贡献力量。
促进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建设工作,培养成人 教育专业人才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在专业人才 培养的第一步“把好关”,将会为其后续的持续专 业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高等教育中有关成人教育 专业的课程需要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 体以及专业认同与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其 学术资源优势为在职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短期以及 中长期的培训,支持其专业发展。
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关注其身份认 同及专业发展“专业化”看似是一个冷冰的词汇,但是成人 教育工作者首先作为一个“人”,有着自身的生活 以及工作的发展需求,研究这个群体的问题应该回 归到倾听他们的心声中去,挖掘他们的发展需求、 关注他们的身份认同以及专业发展是推动他们专业 化的“人性化”的必然要求。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在多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源较为复杂,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受教育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工作或升学需要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他们往往因为工作、家庭、时间、精力等原因,难以保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年龄较普通全日制学生年龄大,在理解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机械记忆力减退,常常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大部分学生抱怨翻译课学习效果不好,收获不大,继而对翻译课失去兴趣等现象。受此影响教师也时常觉得上课没有成就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如何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教与学皆有所得,有效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
1.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根据各学科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工作乃至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可见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调查我们得知: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翻译课教学大纲,从事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多是参照普通高校翻译课或自学考试翻译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期望在没有指导性文件背景下的教学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首先明白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课程内容这三要素各自内涵与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来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当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技能主导性特点,并不意味着技能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或者只要有了技能就万事大吉了。
2.缺乏专用的教材
纵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仍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版本,结构体系不合理,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要求,且内容过时,明显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与成人学员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缺乏紧密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成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而编写的翻译课(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教材。
在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各种各样:有的选用普通高校本科英语教材,有的选用专科的翻译教材,也有选用自考的翻译教材。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的是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或者庄绎传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1999)。前者可谓是翻译教材的经典之作,但书中的例句比较陈旧,不具新颖性,后者采用篇章翻译,没有具体列出基本的翻译技巧。其他教材,如孙致礼编写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2003)、古今明的《英汉翻译基础》(1998)是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编写的,内容较难,不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在缺乏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的情况下,翻译教学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出一句话或者一段文章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同时点明其中涉及的翻译技巧,最后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讲评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因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课堂显得沉闷和乏味。此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显然,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提高翻译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建议
1.积极制定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纲领性、指导性作用,为使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组织专家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设置、及时调整,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具体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的翻译课教学中,我们亟待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出现,从而对教材的选定、教学过程的监督以及教学效果的评定进行有效的指导。
2.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必备材料,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已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与学的首要问题。该教材的编写应该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和毕业后的实际社会需求,遴选和组织应用性、实用性较强,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应用文体及实用文体。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翻译史、翻译理论,注重英汉语言差异及翻译技巧,力求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翻译理论修养的培养,做到以讲授翻译技巧为主,适当兼顾翻译理论。
3.发掘新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继续深造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讲求实用,因此教学内容应避免陈旧、理论性过强。如果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学生则很容易对翻译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在讲授课本的同时,教师需要适当补充翻译实例。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金融危机、旅游、餐饮等选取翻译教学素材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多选择一些贴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活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直观易懂,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避免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使学生能将所学内容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4.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没用的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教法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切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了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英语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鉴于翻译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基本理论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学生相互问答、角色表演、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生生互动,而在讲授翻译基本技能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设疑、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多种课堂提问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D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影响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5.教学中加入翻译实践环节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接触英汉、汉英互译的机会较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要多,所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更多。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工作中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翻译实践。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或在互联网上外语论坛翻译版里一试身手,也可以在各种翻译比赛中进行磨炼。这些实践环节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6.依托互联网及远程教育资源,实行弹性管理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保证按时、足量地接受课堂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及学校里的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弹性管理。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老师也可以在网上开通讨论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讲评,有条件的话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方便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效果,既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翻译课程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计划等,都主要而且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宓庆.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Kiraly.D.A Social Oonstructiviet Approach to 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Manchester:StJerome.2000.
传统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内容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中高职课程之间缺乏层级性。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改变传统学科式建构模式,按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要求,以工作任务分析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职业化方向、模块化建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衔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学生受益良多。第二,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是最基本的基石,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重点训练教师礼仪,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教师既尊重学生,又关注自身,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通识――专识――特识,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教师职业,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针对幼儿教师职业,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再到幼儿教师职业,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其中,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赖他们各自脑中储存的知识,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进而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相关原有经验,促进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教学的辅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抛锚式教学为例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适合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教师所设置的故障是系统常见的故障,且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常见的故障,满足了创设情境的要求,即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后,要求学生检查系统,观察系统工作时故障现象,根据系统故障现象,结合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通过检测系统信号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实现了确定问题,即“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后,结合系统工作原理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个别指导。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系统故障检查排除方案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全面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最方便省时的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意义的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论文摘 要:田径普修课程是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田径课程制定教学实施的主体,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考评体系,本文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现状做出分析,旨在为更科学的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分析
1.1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2005年以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3、结论
作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干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做出相应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课程目标设置不具体,没有具体阐述教师和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及程度。现阶段的课程目标应是通过田径普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文化基本特征和田径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教学与训练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中小学田径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田径运动手段进行强身健体活动的指导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注重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田径运动的基础性、竞技性和趣味性,培养教学能力。通过田径运动的实践性、大众性、健身性,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田径运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在教学任务中应该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设计教学起点。每个学生是不同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学生起始能力时应该因人而异。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和选择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