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职业困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67-02
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学生认为,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任何职业 没有出过校门的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常常认为3~4年的专业学习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又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择业时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择业动机不明确 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而获得的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地位及荣誉的总和,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职位)及获取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很多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及生存压力所迫,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追求社会地位,忽视个人的职业发展。对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兴趣关注不够,不懂得外职业生涯要依赖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机会前面犹豫不决 没有机会感到苦恼,有了机会,学生觉得烦恼更多,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忙碌于各种考试,如考公务员、考研、考选调生,考注册会计师证、司法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证和物流师证等各种上岗的资格证书等。太多的选择让他们迷失方向,结果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需要。
感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受实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很高,有的学生期望短期内有丰厚的经济收入,月薪在5000元以上,5年内就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甚至是别墅,较少的工资他们不会轻易动心,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月薪1000多元做起,工资太低,失落感强,求职动力不足。
生涯规划太书生味 浏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会发现学生规划的大多数都是专业方面的学习,如什么时候参加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多长时间内攻克自己薄弱的功课,涉及的都是与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括核心职业素质的提升,但这些话好像很难让学生听进去,也就很难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里并落实到行动中。
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困惑的原因
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 在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中,由于上课的人数、教学条件、师资情况的限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讨论、模拟面试等强调互动及鼓励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极少。以讲授的方式上课,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并不难理解,但没有经过体验的知识,不能触动内心,知识很难变成能力和职业品质,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很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在看专业书籍。在学生看来,未来是变化的,当下重要的任务是功课,在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大学生活没有时间谈这些虚无缥缈的计划,觉得那简直是一种奢侈,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自我感觉不清晰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无需自己动手。在学校,我国的赏识教育曾经经历过这样一段误区,以为对学生只要夸他们很棒就行了,而不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某一细节的赞赏。抽象的夸奖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但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等6个长辈长时间的赞美下,学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了,似乎很有自信心,其实,学生的这种自信心是虚幻的,禁不起实践的考验,遇到困难时,他们感到心理落差很大,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所以,人云亦云,随大流,看到别人考证,自己就考证,就业无门就试图用考研缓解就业压力,对未来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规划缺乏灵活性 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探索之后,指导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确定一个规划目标,然后按照这个目标制定实践计划。一般而言,学生自身发展的理想化程度很高,实际情况却是令人沮丧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职业规划是一锤子买卖,是一步定终身的事,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职业目标定位很高,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职业规划可以分几步走,应先选择一个次理想的状态,并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把目标分为手段目标和终极目标,手段目标为终极目标服务。在完成手段目标时,学生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更真实的认识,或者有新的机遇,这样也许会意识到原先的终极目标并非自己的需要,会在现实手段目标时逐步调整目标,并寻找终极目标实现的机会。
缺乏对职场的了解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显得幼稚,不像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书,更像一个学习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职场,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专业成绩可以代表一切,不知道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相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应该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它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就目前的就业现状看,一方面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企业招人难的问题,大学生内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就业面前表现出明显的困惑。所以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关注。
1 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与惑
围绕大学生就业困惑问题,以我院学生为对象,采用校内调查问卷、大学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专家座谈等四种形式对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①问卷调查结果:60%的人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对就业比较茫然,缺乏自信;40%的人认为“学习不学习、锻炼不锻炼”结果都一样,就业自然有学校和家长负责;30%的人没有考虑就业问题。②座谈结果:想就业,但心理紧张,不知能不能找到单位;想找好单位,又怕自己能力不够,怕干不好;不敢面对招聘单位,还是寄希望于家长和学校。③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多数学生认为,经过实践感觉到在学校没有学好,十分后悔;企业对员工要求很高,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开始不适应,学校应加强养成教育;就业竞争性很强,要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较难。④企业专家意见:企业缺少的是人才而不是人材,新员工应先下基层锻炼,有些学生对住宿和工资待遇的要求过高,学生应先思考能做什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学过什么,更重要的是做过什么。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就业面前还存在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1 三年匆匆而过,就业资本空空荡荡 三年的职业院校生活飞逝而过,看眼前,就业资本空空荡荡,面对招聘,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囊中羞涩;忆往昔,碌碌无为,不知做过什么,学过什么,拿过什么。
1.2 步入职业生涯,而未做过职业规划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开始步入职业人生。但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许多学生即不重视,也很茫然,不知如何规划未来。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课程也未认真对待,有的只是应付老师,未做认真的分析,寥寥几笔,没有目标,应付了事。有的学生直到面试也未曾考虑规划,面对询问不置可否。
1.3 毕业离校在即,就业方向实难决断 搞好职业定位,分析职业岗位,确定就业方向,是每个大学生离校前的一件事情,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大学生就业临近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来一个单位应聘一个单位,毫无目标,毫无方向,毫无定位,也毫无任何结果。
1.4 就业能力欠缺,面对就业心中忐忑 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和应聘能力。有些同学在校三年不仅专业知识没有学好,而且职业能力和应聘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心理调适不当,应聘技巧掌握不好,就业在即,面试来临,心中焦急而紧张,既想得到一个好的职位,又没有做好面试准备,心中惶恐。
1.5 自我感觉良好,与企业要求不匹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阶段,也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阶段,既要有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又要有在企业的实践锻炼,既要有个人的意识和思想,又要有适应用人单位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但某些学生自认为已经成熟,知识、技术、社会经验已很丰富,自我了得,目中无人,不受约束,在企业实习期间,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做,进门就要学技术,进设计室搞图纸,即没有责任心,又没有纪律观念,心中没有企业,更没有脚踏实地的作风,企业很不赏识,甚至厌烦,企业无奈。其结果是,企业没有留人的打算,个人就业始终不能得到实现。
2 大学生存在困惑的原因
2.1 由大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 职业院校大学生之间成绩差异较大,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在就业心理和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①依赖性强:依赖父母、学校,缺少自我意识。②自认为能力低:自卑,自暴自弃。③认识观念偏差,重技能、轻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学技术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2.2 自感就业前景渺茫,平日努力不够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自认为前景渺茫,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作任何努力。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沉溺于游戏、聊天当中,成为名符其实的“手机控、游戏狂”,将学习、就业、家长、社会、责任抛于一边。
2.3 教育者与受育者之间存在不协调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地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的责任。有些院校在这一方面还有不到之处,如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不够,就业指导课程做的不深、不透,未能引起对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能力培养的足够重视;教育教学过程,未能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学生想学的和能否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些学生感到没学到东西或学的东西没有意义;教书和育人未能得到充分的衔接,学生重技能、轻道德的观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3 解决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的有效方式
必须做好五个结合,解决五个问题。
3.1 人生经营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解决建立人生目标问题 人生阶段,包含少年、成年、老年,成年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的时期,人生之路包括专业、职业、事业,最辉煌、最有意义的则是职业过程。人生职业辉煌,需要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出学习与成长目标和对职业和事业发展成就的期望。有了目标才有职业定位和方向。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对个人性格特征、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合现实环境和长远目标,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3.2 课堂学习与课余活动相结合,解决积累就业资本问题 就业资本包括专业资本:知识素质、技能素质;非专业资本:品格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积累就业资本的方式和途径:①上学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取学历证书,是积累就业资本的基本途径。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积累就业资本的新方式。③以专项培训的方式获取项目实战能力。④以展示才华的方式获取荣誉证书,用技能与实力说话,博求企业的关注与青睐。⑤通过实习或兼职获取就业资本,提高实践能力。⑥尝试微型创业或经营活动,积累实践经验。⑦组织、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团队精神。⑧扎实做人,获取荣誉证书,积累就业的政治资本。
3.3 就业指导与职场体验相结合,解决就业能力问
题 就业指导是学校的职责和义务,接受就业指导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从学校走向学校,从学知识转向学技能,始终缺少社会知识和职场经历,对如何就业、怎样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将校内的就业指导和职场现实结合起来,则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应聘观摩——面试模拟——应聘实战的训练方法加以实现。
3.4 校内劳动与校外体验相结合,解决就业观念问
题 有些学生好高骛远,追求环境好、压力小、薪酬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意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在校内开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意志的活动,如集体劳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为实现从一个学生向企业职工的角色过渡奠定基础;二是组织学生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企业参观、实习、劳动与顶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的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对接,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3.5 校内学习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解决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式的问题 在就业方式上,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一是专项培训,即走出去与知名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学生意向进行深入的专项培训,提高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水平,通过对技能的全力打造、整合与包装,由合作机构安置到目标企业就业。二是展销推介,即坚持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围绕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创建教育环节,共同举办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技能大赛和作品展示,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以此为窗口完成学校的推介和学生的自我展销,从而实现学生的最佳就业。
参考文献:
[1]乐海霞.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价值工程,2010(18).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职业核心能力不足
受从众心理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社会普遍追寻的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对于就业的期望值难免过高。她们大多抛开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等实际,盲目地将就业目标定位于中心城市、机关事业编制单位、高薪岗位等所谓“体面工作”,而不愿意到中西部偏远地区、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然而,那些“高大上”的工作往往对女大学生的现代职业核心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储备好,动手实践能力欠缺,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产生。
(二)就业公平意识增强而性别自信不足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公平的性别待遇是其中之一。随着教育公平的发展和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觉醒,当代女大学生除了担负必要的家庭责任外,也渴望在职业领域竭力争取公平就业机会,主动承担起社会使命与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社会“女不如男”的刻板性别印象不仅已深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在潜意识中强化着这种错误观念,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强的自觉自律性等性别优势显得自信心不足,在求职中表现为性别自卑、在与男性共事时畏首畏尾。
(三)初具冒险精神而抗压、抗挫心理准备不足
当代女大学生追求真知,成就动机和成才意识强烈,渴望在社会职业领域里大展拳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已初具冒险精神,愿意奋斗拼搏,尝试新兴行业,挑战高薪,也有着吃苦耐劳的初步准备。但就业的过程并不一定是顺风顺水的。女大学生社会历练有限,对求职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艰难性、持久性,以及可能引发的挫折与需要承受的压力的预估和容忍能力不足,部分可能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自卑与依赖等消极情绪,这不仅会对成功就业产生阻碍,同时不利于女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引导策略
(一)重视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女大学生过硬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素质是其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女大学生不是不可以对就业抱有高期望、高要求,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应当协同相关部门,调动专职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全员、全过程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学伊始,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学生专业培养结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计划;不仅帮助女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帮助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识职业,明确职业定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和自己适合什么,从而在大学有针对性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相关职业素质,勇闯就业难关。
(二)重视女大学生性别教育,提升性别自信
男女性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受传统观念及鲜明的性别特征等所引起的男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学校“无性别差异”的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使女大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构建上与男大学生雷同,而且强化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当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在承认性别差异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客观评价自身性别优势及相对应的就业优势,充分挖掘职业潜能,从而在求职中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就业目标、成功就业。
(三)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助力从容就业
当代女大学生成功、成才意识增强,但受传统观念及自身局限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就业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攀比、自卑、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高校相关部门不仅要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指导与追踪,必要时还应采取专业的心理干预措施,矫正各类消极心理,增强抗压、抗挫能力,使其敢于竞争。这不仅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建立就业信心,还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也将为其未来职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学科;就业;困惑;指导
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employment;confusion;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03-03
0 引言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 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 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 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 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 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 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
2.6 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2.7 就业压力大
由图3可以按照加权平均的算法算出,大三年级学生就业压力值为7.6,就业压力大。
2.8 就业期待高
在调查“以下哪些是你设想在毕业求职时最看重的需求”,结果显示:94人的选择了发展前景好,占22%;其他依次为:79人选择工作稳定,占19%;77人选择工资高,占18%;;51人选择工资环境舒适宜人,占12%;41人选择离家近,占10%;34人选择充满挑战和竞争,占8%;18人选择专业相关,11人选择工资轻松,还有9人选择有一定地位,5人选择了其他。发展前景好、工作稳定是大三女大学生对工作的主要期待。如图4。
同时,在调查“你期待选择的就业单位是”,结果显示:有95人期待能进国有企业,80人想进入事业单位,选外资企业的有65人,选公务员的达43人,有自主创业期待的达32人,期待进入合资企、民营企业、基层就业分别有26人、25人和13人,还有14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女生还是倾向于稳定、工资高的工作。如图5。
但从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进入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行业中的人数逐年减少,相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最终就业都进入了民营企业。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就业高期待是不了解就业现状,是不合理的就业观的表现。
3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 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 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 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 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 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
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
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 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2.6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3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作者:邹恒 李建红 郑婷婷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一、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知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工作是集教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不是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辅导员科学化工作传递给学生,要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德与才,身与心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在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的真理性、规律性。科学化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实践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辅导工作科学化也必定随着辅导员工作实践的深入探讨,其科学化内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而深化。[1]
二、外部建设――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1.以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保持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持续性、长效性,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在辅导员数量上、薪酬待遇、职称晋升、专业发展、社会评价上都没有得到重视和保障,造成职业发展空间较小,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懈怠、应付,流动性大,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极其不利的,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是保证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现实条件,进而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如选拔任用处级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岗位津贴制度,职称评定重贡献制度,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全面贯彻执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巩固和发展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提高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科学化。常规的学生管理要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如学籍管理、贷款管理、奖学金管理、发展党员等等,要公开、透明,保证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根据社会发展、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如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就业培训等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加大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科学化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具有较高政治理论基础上熟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应具有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借鉴西方学校社会工作等方法。为拓展辅导员的知识的广度,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应通过辅导员专业知识培训增加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三、 内部建设――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一)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困惑的特点
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以研究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前提。
1.时代性与发展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紧跟时代的,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旧体制的交替,造成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在时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归根结底都是和个人的发展密切相连,都是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与大学生的人生实践活动相伴而生,并随同发展变化的,是大学生在个人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2.偶发性与不稳定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是不连续的,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变化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经过多次的反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是不稳定的,同一件事,有时产生困惑,有时又非常明白。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信息产业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无时不在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各种思潮的激烈撞击中思考和选择,使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的伦理观念处在动态的、不稳定的状况,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走出矛盾和困惑,迷惘和彷徨。[2]
(二)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针对上述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面对新情况,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除了政策和制度方面外,辅导员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多角度全面提高辅导员素质,是促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加强以心理疏导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化建设
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是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述,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困惑呈现一定的新特点,说明传统的教育方法,即单纯从问题表面的说教方式来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学生成长压力过大,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导致个别学生心理的扭曲,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亟待需要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用心理疏导的方式为学生解忧,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此,辅导员应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可将具有心理学知识作为辅导员准入的标准之一,并加大对辅导员心理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力度。
2.掌握现代手段,拓宽沟通渠道
具备网络知识,能够和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是网络社会下对辅导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聊天交友工具的发展,从QQ、QQ群、校友录、人人网到微博,再到飞信、微信,学生的网上聚集场所不断变化和扩大,辅导员要不断的跟随。网上和学生交往应该和正常的工作分开,不适合讨论工作和进行批评,应该以朋友身份,同辈群体的身份进行交往,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甚至是自身的喜怒哀乐。适于一些像就业信息等对广大同学有利的信息。使学生感到你的存在不会影响其思想的表达。而一些工作的安排可以通过飞信、短息、班级干部进行传达和安排,不能把这种交流网站当做办公网来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感觉到受到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平等的交流,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沟通。
3.提升人格魅力,增强管理与教育的实效性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工作,要发挥辅导员的人格力量,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古人说,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所讲的话和他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育的名词后面学生时刻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3]辅导员要有良好的示范意识,要在立言和立行上下功夫,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辅导员自身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辅导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格的示范者。辅导员工作同时将学科及职业所需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于学生的意识深层,而辅导员价值取向的高尚与否,也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辅导员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看法,做事为人的原则,往往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意识层次的管理,通过提高育人者的价值水平来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4.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始终不渝地坚持工作创新
传统的辅导员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传帮带经验式的培养,重管理,轻教育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创新是动力之源,是学生工作适应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必须推进思想政治创新。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这是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总的要求和方向上的明确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要善于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这就需要不断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在实践中,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中小学班主任并无二致,全面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思想道德、学习等全面事宜。事实证明,大学生群体思想独立、个性张扬,在学习、工作和思想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立的、成熟的想法,这种保姆式的班主任制度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效果并不好,因此很多高校转而以辅导员、导师制等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来替代班主任制度,大大减轻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然而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存在各种失范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自卑、暴躁、懦弱等情绪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数据显示,相比于80年代,当今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增长了几倍之多;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沉迷于网络世界,对未来缺乏职业规划、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各种思潮影响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班主任的作用开始凸显。
2 大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2.1学业上的导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大学班主任首要身份是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是大学班主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经历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习惯了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的考核制度。然而进入大学后,封闭式的学生管理变成了开放式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的基础学科学习变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学习,大学生面临着种种不适应,往往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大学班主任并不一定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上的引导。特别是新生入学伊始,班主任要通过班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涉猎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多考取一些优质的资格证书,例如计算机证书、英语等级证书以及各专业的相关证书等,一方面可以通过证书的考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专注度。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日后就业增加砝码。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选取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另外,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够出国或者考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各种困惑,有的是对所学专业和职业定位的困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不知道如何找工作;有的是对如何适应社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班主任要尽早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尽早的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一些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自己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2生活上的朋友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远远超过中学阶段,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业务生活是大学生非常重视的话题。尽管大学生群体都属于成年人,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不需要班主任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操心。但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在刚入校时,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很多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孤独感。同时,大学生群体热情奔放,年轻有活力,但遇事好冲动,在与舍友相处、与异往时有很多困惑,他们需要一个年纪相仿,能够理解他们,同时又有着丰富学识和社会经验的人帮助他们,班主任扮演了这个角色。当前,大学班主任普遍年轻化,老师与学生的年纪相差不多,能够理解学生的想法,为他们出谋划策,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班级活动,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要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要学会倾听,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性格特征,了解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班主任还要定期的走访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在餐厅共同就餐,建立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将老师当成倾诉的对象,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状况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排解困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2.3工作中参谋
项目来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青年科技发展基金,编号为J20111058,项目负责人为杨玥。
大学生群体一直倍受瞩目,原因在于他们的独特性和发展性,“自然人”的发育成熟“社会人”的塑造转型是他们独特性质,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特殊关注,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始终是一大热点议题。而相比较走入校园的“入口”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出口”过程似乎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走向“出口”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面对选择的压力和冲突时难免会表现出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困惑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2013年大学生面对的就业严峻形势
由于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据教育部统计,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多了近20万,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随着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1] ,可见能力因素已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当然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尤其可见,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前的必要准备课题。
二、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表现出的种种就业心理困惑
所谓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阶段,大学生们在心理表现出各种困惑,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现实实际发生碰撞时,难免会表现出各种情感和情绪上的异常冲突。
1、 单纯就业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割舍
对于大面积突如其来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上大学生们大多数表现出盲从和焦虑心理,不知自己适合哪个方向和哪个单位,对自己的未来前景没有预期,面试时就像赶集一样,没有目标,没有准备,全凭碰运气,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跟随着面试的大军,如赶集一般川流于面试现场,等待被动的被选择,多数本着以就业为先的理念,有时不得不舍弃兴趣和爱好,先满足单纯就业的需要。
2、自主择业的愿望与被动安排工作的现实相碰撞时的茫然。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声惯养的较多,必然在独立性上缺乏历练,面对着全省及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有些家长按耐不住了,实在不忍心让孩子自己去莅临被用人单位选择的坎坷磨难,于是家长们全力出击,为了孩子的就业问题全方位铺路,导致一些学生只好坐享其成,被动等待,做不了任何主动性的竞争,对比自主择业的学生,他们必然出现了心理落差,降低了对自己的成就感评价。
在求职时,大学毕业生们表现出来的困惑林林总总,片面地对专业远近做出选择,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对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缺乏全面了解且就业视野偏窄;就业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不足。
三、从提升就业能力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就业能力的总体提升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2]。所以高校在面对学生的知识框架建构中,必须拓宽认知视野,实现多领域化,延伸学生们的学习方向,使他们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为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而不断塑造和发展自我。
2、加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训练
荣格说过:“一位仍无社会适应力,仍无成就可言的年轻人,最好尽量发挥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以培养自己的意志为主策”。如今的大学生缺乏自我意识的训练,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处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夹缝中纠结,不知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因而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求职,必然存在着心理落差和断层,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入职匹配。因此作为高校的老师,尤其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要提前对学生们开展自我意识教育,提高他们职业自我意识,使学生们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合理的正确定位,避免不必要的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扩张或自我萎缩带来的种种麻烦,使之实现合理的社会化过程,优化学生的求职心态,保证他们就业前的稳定。
3、大力加强和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的口号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发展建设中,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必修科目和主要课题来完善,因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多数都流于表面,仅仅生化成一个阶段性的词,缺少最终时刻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进而导致大学生们在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时缺乏目标性和进取心,缺乏实际的阶段性实施步骤和具体指导,出现茫然和落差的空档时间较多,这是高校面临学科改革的必然环节。实际上,人的兴趣,人的能力,人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这个阶段它还依然处于形成时期,不能忽略人的动态变化。毕业生的求职规划还是要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符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定位与规划。
4、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塑造
有的学生求职不断碰壁,又继续以相同状态去寻找工作,不断希望能把好工作找出来,但实际上,好工作是不可能找出来的,必须通过努力提高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好工作。目前,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已不再只把成绩作为唯一选项,而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综合性人才的考核标准,例如: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情商与智商的兼备,特长专项的优势发展和潜力的无限提升等等,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目光的落脚点。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培养,灌输全方位人才的理念,提高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同时,提供教育和发展的广阔平台,让大学生们有充分的施展和实践空间,经过不断地打磨和塑造,最终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最终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求职的压力,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等道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侯桂华(1974-),辽宁葫芦岛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编号:WSZ20116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77-03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为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伴随着高校的普及与扩招,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出现了一些诸如招生难、就业难、学生管理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看似处于职业教育发展中间链条的学生管理工作,实则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端。而学生管理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对新生的管理和教育,这将是整个职业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新生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途径,“高职院校新生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选取辽宁省10所有代表性院校的2000名学生、100名辅导员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新生同其他高校的新生相比较,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现在与未来,有诸多的困惑与迷茫。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者及管理者,应该正视学生们的特点,用科学正确的管理方法,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迷茫,寻找科学、真实的自我。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管理的成功实施,又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新生的突出特点
(一)学生入校成绩普遍偏低,缺乏求知的欲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2000名学生入校成绩的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入校成绩普遍偏低,超过400分的学生只占到调查总数的17﹪,且多数来自高考成绩普遍偏高的外省。如图1所示:
图1
高考成绩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三年是他们人生中学习最刻苦、最努力付出的三年,即使这样努力,也仅仅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所以升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不抱有太大的希望。这样一来,导致高职院校的新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考试过程中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作弊、毕业时也总有一些学生因为成绩的原因而不能拿到毕业证。
(二)“念书就是为了找工作”的意识强烈,但行动滞后,思想与行动脱节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如图2所示。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念书就是为了找工作”的意识很强烈。“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读书”的想法本应该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对于广大的高职院校的新生来说:可以这么想,却未必能这么做,想和做事是两码事。如在新生常规的军训活动中,高职院校新生的表现很不理想,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军训,也没有真正理解学校为新生安排军训的目的与意义,如图3所示。也有个别学生存在高消费的现象,如图4所示。可见,多数高职院校的新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与行动的脱节必然会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
图2 图3 图4
(三)自我管理能力及约束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新生管理难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在问到“入校以来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的次数”时,有25﹪的学生竟然从来没参加过,如图5所示;在问到“对学生干部的理解”时,有18﹪的学生表示坚决不会做学生干部,如图6所示;在问到“入校以来违纪的次数”时,有8﹪的学生竟然有5次以上的违纪情况,如图7所示。
图5 图6 图7
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及行动上所犯的错误,客观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新生在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能力方面较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
(四)内心情感复杂,有强烈的自卑感
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批次与分数线,客观地反映了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别。所以,新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感、自负感等多种情感交织,尤其感到自卑。在调查中,有超过4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图8所示。
也有同学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表示:自从自己升入高职院校后,与高中的同学联系的很少,尤其不与那些比自己考的好的同学联系。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有了差距,用学生的话说“我们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了”。可见,在学生的心中,已经对人进行了三、六、九档的划分,并且固执的把自己定格在某一档次上而不能自拔。
(五)对自我与他人的要求不对等,缺乏奉献精神
如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培养方式,使得大多数的孩子在对待自我与他人的要求上不对等,通常是对自我的要求很少,对他人的要求却很多。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几道题:“是否清楚地记得父母的生日”,36﹪的学生表示不记得,如图9所示。“是否参加过献爱心活动”,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没参加过,如图10所示。“就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等情况与辅导员沟通的次数”,有40﹪的学生从来没有与辅导员沟通过,如图11所示。
数据的结果让我们看到,学生们对自我与他人的要求往往不对等,希望别人关心、关注自己,却没有想过自己也应该关心、关注他人。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和错误的思维方式,也折射出精神层面的问题:缺乏奉献精神。
二、高职院校新生的困惑与迷茫
(一)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存在困惑和迷茫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新生对自己现在就读的院校满意度很低:仅有58﹪的学生满意现在所读的院校,33﹪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41﹪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是迫于分数、就业等原因的无奈选择。
多数高职院校的新生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拿到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工作。这种简单的等同式,表明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只看到了读书的结果,并没有意识到读书过程中努力与付出的重要意义。这种避重就轻的意识与行动,必然导致学生中“混大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对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存在困惑与迷茫
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设置了这样两道题:“对大学期间学习内容的理解”,如图12所示;“如何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如图13所示。
从答案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新生在学习内容上,普遍存在着重实践知识、轻理论知识,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的现象。对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也仅有52﹪的学生认为要在大学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超过40﹪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混”大学的思想。这种情况表明高职院校的新生对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存在着困惑和迷茫,没有真正理解大学生活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对毕业后,自己将去向哪里存在困惑和迷茫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普遍存在着“等”、“靠”的思想:等学校安排招聘会,等企业来招聘;靠家长找关系,靠亲戚朋友的推荐。这种“等”、“靠”的思想进一步助长了学生们的懒惰行为,滋生了许多的不良习惯,也折射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毕业后,自己将去向哪里存在着困惑和迷茫。
市场经济的社会,就业无疑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而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更多的是大学期间的积累与养成。高职院校的新生对读书目的与意义的误读、对大学生活理解的错误与偏差,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影响到就业。教育本来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三、正确对待高职院校新生的困惑与迷茫
大学的第一年是学生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既是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点。如何在他们跨入大学校门后:找准定位、明确读书的目的与意义,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未来人生,至关重要。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学生科学对待自我
1.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与评价大学及其生活。如果把人生分成若干个时段,大学阶段无疑会是人生的黄金段。在大学阶段,至少应该有三方面的收获:一是人性的成熟,大学期间,曾经年少轻狂的少年,将逐渐变得理性与成熟;二是知识的沉淀与积累,大学期间,有优越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谐的学习氛围、众多优秀的导师等,这些能够帮助学生们完成人生中很重要的知识的沉淀与积累;三是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对于学生来说,无论这种设想能否实现,都会是他在大学期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学生上大学,是完善与发展自我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对于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仅仅是自己未来生活的一个开始,而非终点站。大学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增强自己生存本领、提升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通道,要想让自己沿着这条通道继续走下去,还需不断地努力。
2.帮助学生抛弃“拿到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工作”的错误思想,明确读书的目的与意义。众所周知,有这样一句话:科技引领生活,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偌大的地球都可以被称之为“地球村”。在以科技作为主流发展方向的社会,人们靠什么来武装自己?毫无疑问,那就是知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任何学生都要在自己人生的黄金时期,多读书,读好书。
3.培养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中的人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类职业院校都是经过国家批准设立的正规院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的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一门先进的技术,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那就是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每一位职业技术工人,就如一台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虽然渺小,但不可缺少。
(二)注重行动,做好新生的养成教育
1.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科学合理化的养成与教育。人的一切习惯,通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的。为了让入校的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科学引导学生安排好自己的早操、午休、自习、一日三餐及节假日等活动安排。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对一个人一生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作为学生的培养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精神,如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尊老爱幼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刻苦专研精神等。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温暖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与锻炼。
3.注重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既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要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那么,他就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对于大学生,应该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周班长负责制、班主任、假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讲究方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件事情,如何去做,那是过程;是否能达到目的,那是结果。所以,做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结果,需要我们注重过程,讲究方法。针对高职院校新生的特点,更应该采取科学、合理、可接受的方法,注重做学生工作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如果想解决学生所犯的错误,通常不选择在人多的班级、办公室等地方,那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在休闲的时间单独约学生出来谈。如果想帮助学生,就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无声的表达,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学生才会欣然接受,而不至于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总之,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养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应该从新生一入校抓起,正确对待新生的困惑与迷茫,科学解决他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唯有这样,从校门走出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JK0203):陕南区域性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SGH140753):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担当不同的生命任务。在大学阶段,主要的生命任务就是要把在大学时期十几年里学习到的知识、智慧、能力、素养全部融为整体,构建成一个成熟的主体去走向社会。原则上大学结束以后,个人就要作为独立的主体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对他所期盼的一个成熟的人。然而,通过近些年发生在大学校园的诸多事件,却不难发现,大学校园中的青年学子其生理成长虽然基本结束,但其心理成长并未完全成熟,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不同步而带来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直面大学生生命矛盾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有效疏解,对于完成高校的教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主要表现
1.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性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生命体是一类存在着的物质性实体,与其他物质性实体不同之处在于:其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可以吸收、消化、排泄外界的物质,适应外在的环境,并能够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生长、发育、繁殖及最后死亡。人类的自然性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自然性生命的成长也加入了大量的人为之为,即人的自然性生命包含着“人化”的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生物生命的另一区别在于,人类生命具有第二维即还具有“关系性生命”,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在社会文化与文明中造就、存在与发展,与亲人、他人和社会性精神产品密不可分,形成紧密的联系,实在无法割裂开来而单独生存与发展。
人的自然性生命与关系性生命是相互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孕育与发展;无自然性生命也就无所谓关系性生命,但若无关系性生命,则人的生命也不成其为“人的生命”。
步入大学阶段后,人的自然生命价值要服从于人的关系生命责任,人的生命取向要为社会的要求所引领和规范。人的自然生命对人的关系生命责任要起的支撑作用能否全面地、有效地得以实现,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的人生展开过程中,个别大学生意识不到“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常常只是执持其中之一端,忘记了生命的立体性和丰富内涵,于是便产生了许多茫然、矛盾与冲突。
2.自我定位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时代赋予大学生很多的责任,尤其要求他们由被动接受应试教育转化为独立承担自己大学生活的全部责任。应该说,很多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生命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感觉到茫然。有人曾用鲁迅的四部作品的名称描述大学生活。第一个阶段是《呐喊》,充满着热情,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愿以无限的精力去投入;第二个阶段进入《彷徨》,如何支配自由时间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大问题,看似自由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有极大的不自由;第三阶段是《伤逝》,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多现实问题一下逼到了眼前,很伤感;第四阶段是《朝花夕拾》,落花流水春去也,大学生活即将过完,想去好好珍惜,却又无法挽回,颇显得无可奈何。借用鲁迅的四个名篇,实际表明了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对自我的定位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与差距 [1]。
3.感觉与情爱生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 生理成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爱情的向往。大学生在校园里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正常的青年大学生,都会萌动爱意,坠入爱河、与恋人挚情相恋是无数青年男女所憧憬的。而问题在于部分青睐所谓时尚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在情感的追求上表现出游戏化、实用化和快餐化,人间最激动人心的情感,并未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而是产生了行为上的偏差,导致情爱生活痛苦不堪,心灵世界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甚至发生丧失年轻生命的悲惨结局。其实,“性”是生活感觉之事,“情”是生命安顿之事。这些大学生只是看到了“性”在大学生情爱生活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没有认识到要获得校园内健康的情爱,男女恋人之间就存在一个情感磨合的问题。他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两情相悦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会越来越从感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对方生命存在的层面。
4.学业倦怠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更是日趋提高。可是,在大学校园却有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学业倦怠状态,他们或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或觉得学学课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常有空虚无聊感,或拒绝接纳教师,不尊重教师。每年都有个别大学生因为无法完成大学学习而退学或自杀。出现此类现象,从根源来讲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大学学业与未来事业的关系。也就是说,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尽管在高校中从学生入校开始就通过多方工作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规划,以期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倾向于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为之而作足够的准备去营造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入学时苦口婆心地劝告只有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惑时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而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总体是趋向于高端的,是趋向于创造辉煌的。对于学业倦怠的底层性困惑在不断地干扰生命进程的高端走向。
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策略
纵观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自杀、暴力、残害动物、堕胎等现象,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多因不能很好解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而引起,大多和生命教育的缺位有关。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进行有效疏解,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实施以下策略:
1.个性化策略
青年学生群体中既存在由于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存在从中学到大学或由大学到社会这样一些基本相同的人生经历而带来的共同生命矛盾,又存在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兴趣等个体差异而带来的个性化的生命矛盾。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矛盾,既应当关注所有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使他们各方面的生命困惑、生命挑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解读。力戒疏解教育流于一般形式,力戒讲一些看似对所有人都管用而恰恰对那些特殊生命困惑、生命矛盾不管用的话,那样,疏解工作就不是成功的。要做到普遍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就要有深入调查研究,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与心灵的碰撞。疏解工作实际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有效地疏解工作能使生命绽放出光彩,只有找到那个黑暗它才能够展示作用,而黑暗在哪里,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找到。忽视个性化差异的疏解工作,只采用硬性说教与单一理论灌输,必然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无法解惑,甚至可能引起对方厌恶,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 [2]。
2.实践性策略
对大学生生命矛盾的疏解,需要有成熟理论作为支撑,需要进行成套的系统理论的灌输,但更要关注他们的实践。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都产生于大学生活的实际,要强化生活在疏解工作中的原发性意义,疏解工作要以大学生活为起点又要回到大学生活中去。如果脱离大学生活的实际,回避多元、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只是书本理论的灌输,必然会使他们感觉到书本理论的空泛和不真实,不会自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应该通过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当大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命与共和国的生命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生命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追寻与创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进生命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引进历史,他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把学生引进时代,他们能够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学生引向未来,他们绝不可能为眼前的一点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3.理解性策略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疏解工作的方法不当,会促使大学生关闭心灵的阀门。因此,在疏解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而非简单地视其为“年少轻狂”。要以平等的姿态去与他们沟通、交流,切实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青年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用平等的对话而非居高临下的训话打开他们的心扉[3]。只有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以被教育者为中心的关系场,被教育者才能够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孤独才能被驱逐,苦恼才会被冲散。真正的教育需要人性化的关怀,这样才能有利于被教育者以积极的姿态去主动地接触社会,去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4.引领性策略
所谓引领性,就是疏解工作不仅要立足大学阶段生命矛盾,更能引领未来,教会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生命矛盾进行自我反思。大学生命教育只是人的生命教育的一个中间阶段,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教育是贯穿其终生的。特别是对于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在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其人生历程注定与前人不同,必然会遇到前人不曾经历的诸多生命困惑。如何定位个体生命价值?不仅是大学阶段也是后大学阶段要考虑的问题。大学阶段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所形成的生命价值观往往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对大学阶段的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意义重大。对大学阶段生命矛盾的疏解工作,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既能有助于解决目前困惑,更要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参照系,教给他们反思自我的方法,教会他们走向未来的自觉之路[4]。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中州学刊》2015年第8期,第79-82页。
[2]程国斌:《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路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68-72页。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39-02
在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开始了大范围的大学生村官引进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是站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大学生村官由于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农村工作、生活的不适应逐步显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这既要从村官自身的努力下手,也要从用人机制的健全入手,以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充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干出业绩。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村官心理状况的变化,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的类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村官在心理上产生了对继续在农村工作的质疑。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的概括出了大学生村官心理产生困惑的类型。
(一)失落感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农村,想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但从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比较差。此时,个人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很容易使大学生村官产生“失落感”。
(二)自卑感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当村官出于择业的无奈。同时,基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身份,大学生村干部在身份认同上也有自卑感。再加上在农村做村官其收入水平相对的较低,从而导致了其心理有当初的积极工作转变成为了消极和困惑。
(三)挫折感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中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时,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挫折感在大学生村官中较普遍的存在。
(四)迷茫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人抱着从政的心态加入村官行列的。但“拿着国家的钱,不属于政府序列;整天在村里工作,又不真正属于这里”的尴尬身份,以及三年期满后未知的前途,使一些村官对未来道路充满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的困难
从学校到乡村,从经济发达的都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巨大的反差要求大学生村官们迅速调整角色,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近农民。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是抱着对农村的好奇才选择去做村官,而他们却不了解农村的现状,有的根本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水土不服。因此很难实现由学生角色向农村干部管理者角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
(二)所学专业与现实差距过大
大学生村官的“先天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产生困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此之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
(三)工资偏低
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问题因地区而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待遇稍高。同时国家分地区对于大学生村官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扶持政策。可是即使是这样,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职业来说还是很低,很难满足与大学生村官本身相连的购房、婚姻等一些列问题。同时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一般基层事业单位的待遇相差甚远,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汝州市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普遍低:大专生月薪为474元,本科生为499元。像这样的收入还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怎能谈得上让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
(四)基层干部不配合,村民不了解
基层干部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个别村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不让他们承担重要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五)社会地位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所处的地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40.57%的村官认为自己的地位一般;12%的村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感觉满意的不超过50%。从上面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十分明确。我们明白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干部,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未能纳入正式干部或公务员体系,法律地位极不明确,这一现象往往使大学生村官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也是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和前途担忧的重要因素。
(六)对自己的前途去向担忧
2专业思想教育
现今,一些医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了解,不清楚自己入学后将要学习什么、各类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学生对学业感到困惑和迷茫,所以在入学后对医学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所学专业的性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及最终的职业方向,从而对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以为升入大学就可以彻底放松,不必再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而“披星戴月”。殊不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破,仍然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大多数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也愿意延续高中的学习态度,但他们自制能力不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医学生入学初期,就对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从兴趣出发,发现自身所长,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尽早做好专业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
如今大学生的流行语中不乏“迷茫”、“困惑”、“彷徨”等词语,即便对于医学这种专业定位相对专一的学科也是如此,这也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不安的心理状态。如何帮助医学新生消除困惑与迷茫,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学校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能在新生入学之初便对其开展有关职业定位、未来发展等的相关教育,从入学伊始就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将有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明白“为什么”,进而知道“怎么做”。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结构,结合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将要从事的医疗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进行详细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从事社会上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以下6个要素:
(1)服务社会:始终树立和奉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信念;
(2)学术理解:对所从事职业的学术背景、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有所理解和把握;
(3)社会实践:实践技能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主要靠经验的积累;
(4)决策技能: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素质;
(一)目标缺失,情感空虚
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而新的人生目标尚未形成,面对大学生活中大量的闲暇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导致自己的情感空虚。在高中阶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学生的教导就是:“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好说了。”大学进而就成为了学生向往的天堂,大学美好的生活便成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但当学生步入自己梦想中的天堂时,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源动力也就消失。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迫于无奈踏入了自己不喜欢的院校,这部分学生就陷入了失败的煎熬之中,埋怨社会和高考,无法自拔。
在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之中,没有了升学压力,课业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增多。面对可供自己支配大量空暇时间,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各方面能力有所发展;有的同学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把自己的时间花费在了谈恋爱之中,陷入了感情的旋窝。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自己成绩在群体之中处于较差的行列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反思自己,但是由于目标的缺失,他们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在大学要把自己的学业成绩提高,把大部分时间支配在了学习之中,没有课外活动。但是他们也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整天忙忙碌碌,成效并不显著。当这些学生都明白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努力好像是徒劳。精神支柱失去,情感也陷入了空虚之中。
(二)自制力差,情感失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情感体验是丰富的、深刻的,一旦在活动中陷入了不良的情感中,如悲痛、恐惧、忧伤等,就很容易出现情感失控,不能用理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这只是暂时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时期,这就使大学生的情感容易波动,当情感体验过于强烈的时候便走向极端化。而青年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强,这时便产生了失控感,从而引起了情感的冲动,甚至酿成不良后果。以江苏省为例,2001年该省受到刑事处罚的高校在校生达284名,比上年上升了53.5%,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0.3%。但是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在具体的实践中,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一味地毫无目的地去自我压抑和限制,不仅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导致更为严重的情感失控。
(三)自我认知不当,情感体验畸形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认知不恰当,就会产生自卑感和畸形的成就感。情感上的自卑感与成就感,是个体就活动结果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学生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高中或初中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深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后,环境对个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流的压力),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并削弱其学习效能。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境贫寒便发奋读书,但压力太大,成绩久久不见成效,产生了自己比别人笨等自卑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某方面的缺陷,往往对自我评价过低,形成了“获得性失败感”,不能较客观地悦纳自己,对后继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两方面,最终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出现恶性循环。部分大学生认为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过分地肯定自我在成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悦纳自我,形成不当的成就感,出现了成就感过强、自信心过足、瞧不起他人的畸形情感体验。
(四)远离家乡求学,情感失去了归属感
大学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与家庭分离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情感问题,情感就会失去寄托,归属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研究被试相比,孤独感表现得更为强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自己独自一人要处理好学习、活动、生活等多方面的事情。对于新的环境,自己的交际群体还没有建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候,没有求助对象,心理有困惑时又没有人倾诉。这个时候大学生若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群体,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孤独的情感。一旦产生了孤独感,大学生又无法有效地自我调适,从而又表现出抑郁、苦闷等不良心境,影响了新的归属感的建立。这个时候,倘若没有建立起一种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便会严重地影响其健康发展。
二 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情感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实施有效的缓解策略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减少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以下从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主观方面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有效指导的客观方面两个层面论述大学生情感困惑的缓解策略。
(一)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情感关系甚为显著。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轻松、较少忧郁紧张、敏感焦虑;具有较为明显的外向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活跃从容、果断敢为,而较少胆怯退缩、抑郁不安;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尽心尽责、认真可靠、自律严谨,而较少草率敷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缓解大学生情感困惑的关键。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波动性,有的经常过高地评价自我,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部分人过低地评价自我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对他人的嫉妒感。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要认识事物,要认识自我。对个体自身的缺点既不要隐瞒,也不要回避,敢于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来决定着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自我价值感。在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失败了,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成功了,可以获得经验。再次,大学生处理好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自我概念。
第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既要经得住诱惑,也要合理地发泄
心中的抑郁。在应该学习的时间要保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当遇到心中有压力时候,要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走出阴影。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其意志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外要参加一些有利于培养自己意志力的活动,加强自己的意志力;其次,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目标,培养其利他动机和行为,培养其向社会的情感,控制不合理情感,避免逆社会性。
(二)人生规划层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摆脱情感困惑的需要。当今社会已经跨进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时期,这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这种形势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进而可以解决目标缺失,摆脱情感空虚。
第一,大学生要制定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很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首先,宏观上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比如大学阶段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否继续深造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等;其次,他们要从微观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达到学习娱乐相互协调的目标。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达到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和身心上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