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问题

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发展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发展的问题

篇1

1 .缺乏法令依据

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行事,有了周延细密的法令规章,才能正常运作,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迄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为名称且全国适用的法规,且相关配套措施尚处各地方自行“试点”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于法无据的情况下,事实面临着很多发展困难。例如,未取得营业执照不得收取门票,土地使用上尚未规划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区一旦停止营业应如何处理税收问题,以及建筑、食品、卫生、安全、水土保持、环保等问题,皆可能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

2.农民缺乏合作精神

休闲农业是将纯农业生产的初级产业,转变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农业服务性产业;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原则虽然应该考虑游客需求,最终的经营目的仍应以农民利益为依归,建立农民团体合作经营的共识,非常重要。部份农民仅以共同经营的组织方式来经营,缺乏较强而有力的组织体制,难免产生经营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分担等,稍有不慎,甚至遭到解散的后果。另外休闲农业的经营涉及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住宿安排、导游解说、设施与资源的管理维护,以及纠纷调解、旅游申诉、安全及公共关系等管理,这些课题非一般农场有能力去处理,急需政府单位的协助与辅导,才能有所作为。

3.缺乏本土发展经验

我国休闲农业基本是参考日本及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农村资源提供观光游憩之用,具有教育、游憩、经济、环保,社会和医疗的多目标功能。我国虽然有20余年推动“观光农业”的经验,不过发展的经验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需求,以及农政单位,农民团体和农业经营者的共识与资源的投入,促使国内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仍属起步阶段,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必须再凝聚专家学者的学识及经验,共同努力,才能将我国传统农村培植出令大众喜爱的新风貌。

4.缺乏规划设计

我国休闲农业以大规模“农家乐”模式为主,数十或数百家多围绕着采摘、垂钓、食宿等基本的乡间体验活动,彼此的间少有创新或差异性。企业型观光休闲农场,以餐饮及度假住宿为重点,提供的休闲度假活动也极为似,较难凸显特色。在缺乏区位与产品的差异下,区域的同类型休闲农业彼此竞争,削减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在建立主题、塑造印象、开发纪?品,诱发视、听、嗅、味、触五觉,设计深刻感人的体验活动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5.对农业资源造成破坏

不是每个区域或每个农民都适合经营休闲农业,如果一窝蜂的经营,加上无正常的营运管理,将对正常农业造成冲击。再者,许多休闲农业的休闲设施设置,多以游憩观点为主,未针对农地的特性,考虑对农业的影响来规划,往往将优良的田园,移作建筑使用。另外,一般游客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若无适当的教育引导,会影响正常农业的生产经营;例如观光果园若采收折枝不当,会影响明年的果树结果。农民或农民组织为了发展休闲农业而泛观光化,不当的建筑开发行为,在场内投入大量非必要的设施,结果造成许多原本很漂亮的自然景点,都设置了人工设施,不但破坏农村应有的风貌,并且与农村的环境与景观无法调和。

二、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协助休闲农场合法经营与设置

要制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针对申请设置休闲农场、休闲农场设施及未经许可擅自设置休闲农场及未依规定自行变更休闲农场用途或变更经营计划者的处罚方式等进行明文规定。希望借此法令的约束,使休闲农场能够有合理的管理与发展。

申请休闲农业对于目前的一般的农民来说,因对于法律规章不是很熟悉,因此建议未来休闲农业的申请需要设置一个单一窗口提供咨询服务,负责说明与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的相关规定与所需文件等,以加强休闲农业合法化的目标。对于非法设立的休闲农场,基于环境的保护、农村的发展、游客权益的维护与生命财产的确保等因素的考虑,应避免使违法经营的休闲农场业者继续扩大,并使其进入合法经营的轨道上来,以维护农村农业的资源、建立法律的威信。

2.休闲农业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

要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休闲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注重加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设,理顺休闲农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各种生产企业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休闲农业企业要积极探索用现代经营理念来开展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企业在管理方面要形成企业系统管理化机制,责、权、利一致的激励机制和生产与科研一体化机制。

3.要实现休闲农业软硬体的兼顾与配合

休闲农业发展不但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也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成果。硬件方面包括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再用、环境美化、休闲服务设施设置,标示引导系统设、交通系统改、旧有设施改善等,旨在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软件方面强调园区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导游解说、组织的运作、教育训练、以及休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游客需求,并增进旅客的满意。

4.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宏观管理

篇2

1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表1反映了湖北主要农产品中的棉花、肉类、水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肉类与水产品增幅明显;粮油产量则呈下滑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初级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平稳,而水产品和肉类需求增长较快,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农业资源的投入出现了转移,表明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1.2 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

2002年湖北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为752.01亿元,比2000年增加36.36亿元,增长5.08%,平均每年递增2.93%。其中,种植业产值为383.69亿元,同比增加11.15亿元,增长3.00%,平均每年递增1.49%;畜牧业产值为 220.74亿元,同比增加15.59亿元,增长7.59%,平均每年递增3.75%;渔业产值为126.11亿元,同比增加16.62亿元,增长15.18%,平均每年递增7.32%,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具体比较见图1 。

1.3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02年湖北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7.16%,比2000年提高了1.14%;图2表明,农牧渔林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52.06∶28.66∶15.30∶4.00调整到2002年的51.03∶29.36∶16.77∶2.86。具体趋向变化如下:一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38∶62调整到2002年的33.2∶66.8,表现为粮食作物产值下降,经济作物产值上升;二是水稻、油菜、茶叶、水果、牲猪的优质品率分别为40%、90%、58%、52%和55%,所占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32、10、8、7和7个百分点,表现为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4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图3显示,近几年湖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44元,比2000年增加175元,增长7.72%,平均每年递增3.79%。虽然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依然偏低,但年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对于湖北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1.5 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2002年湖北农机装备总动力为1557万KW,比2000年增加143万KW,增长10.12%,平均每年递增4.94%;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6.5%,比2000年提高7.7%;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为78.40亿元,比2000年增加6.11亿元,增长8.5%,平均每年递增4.2%。这是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发展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1.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湖北2002年底具有一定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特色、特点、不同经营方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400多家,比2000年增长60%,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上市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2家;全省龙头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710亿元,比上年增长9%,上缴税金40亿元,增长10%,利润增长8.5%。说明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拓展农业优势产业和带动千百万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领跑作用。

1.7 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湖北农业生态环境近年逐步得到改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工业“三废”污染和农业生产的二次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种植业、养殖业等重大的病虫鼠害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基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五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其服务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 湖北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一是政府对农业投入长期一贯制,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落后,一遇上大的自然灾害就减产减收,因此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仍然不是很高;二是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农民多年的农业生产积累起来的微薄积蓄与劳务经济流向农村的资金多数形成了新房、摩托车和婚嫁费用等消费型资金,而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由此形成了低收入超前消费低水平生产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三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引进民间资本、省外资本、国际资本和吸纳地方财力投资服务“三农”的公益性、社会性和示范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有限,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湖北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基本没有发挥出来,从而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2.2 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但仍然只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民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保守、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在低位徘徊。通过表2、表3的分析表明,农民收入高低与农民文化素质、农业人口结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素质状况、户主文化程度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密切相关,计算其相互关系数为 0.7827 ,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其人平纯收入为 2 342 元;初中、小学及文盲的,其人平纯收入分别为 2 110元、2 035 元和 1 890 元。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则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

2.3 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要想提高收入,就要按照市场动态选择产品品种生产来满足市场需求,就务必有新的知识来源和灵敏的市场信息,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市场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新项目,减少盲目生产引起的农产品滞销等;二是为现有农产品寻找市场销售渠道。由于农村公益性、社会性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平均经济水平仅为城镇平均经济水平的 1/3 ,网络用户的普及和应用也主要在城市,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 740 倍,农民用户仅只有0.3 %,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的装备水平普遍不能满足要求。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化也至少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置相关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这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则大多缺乏符合要求的当地信息化人才。所有这些因素,均加大了农村经济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沟通难度。

2.4 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目前农村千家万户搞农业生产,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止病虫鼠害,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与日俱增,而施用的数量、结构、时间却很难把握,加之城镇生活垃圾、污水与工业“三废”乱倒乱排等,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产品种子、种苗、种畜禽多、乱、杂的现象仍然未有大的改观;水果、茶叶、畜产品生长周期长、良种繁育滞后,品种质量不高,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等,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水产品生产依然以四大家鱼为主,名、优、特、稀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与推广等严重滞后。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入世” 后,我国必须覆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国际上对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安全的要求十分严格,而目前各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仍以国标为主,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等,既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制约了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带的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2.5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管理不规范。当前湖北乃至全国均未出台与农业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解散和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均无法无规可依,合作组织内部缺乏具体的议事、监事、财务管理等制度,造成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会(社)员的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从而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自身经济实力不强,10人以内的生产经营规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组织合作的服务功能偏弱,多数只是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很难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家、国际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和运用WTO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较强的龙头带动能力。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民带头人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大多数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掌握有限,缺乏按市场经济规则组织生产经营和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从事策划管理的能力。

2.6 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当前湖北农村基本与全国一样,除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外,单个的农户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仍处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普遍实行的是。农村土地资源一般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农户在履行协议即交足契约中暗示的租金后,可以卖掉剩余产品或留作家用。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所以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象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0-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3

篇3

农业发展问题在我国极为重要,农业是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关注点。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与维护的焦点。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量农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生活质量较低。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农业改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1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科技发展,实现农业布局的区域划分,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农业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覆盖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能够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1.1以市场需求为先导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与市场营销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将自身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一切营销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要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产品生产的规划,生产的产品要迎合市场需要,才能有销路,才能保证农业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化

规模经济是工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客观规律,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规模经济也适用于农业生产。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产量依赖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数量,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虽然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迅速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1.3注重投入产出比

农业生产管理应该以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来指导,与企业经营一样,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重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心存投入产出比的概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定期进行人员培训,运用新科技来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集约化增长。1.4着眼国际市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波及全球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农业生产不应闭关自守,应该紧跟时展,抓住全球一体化的时机,迎头赶上,着眼国际市场,运用各种方法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挖掘国际市场这一巨大宝库。

2提倡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指的是这个营销过程中,要以环保意识作为营销指导,向顾客提供安全,环保,无污染的产品,注重节约资源,符合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1增长方式精细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均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的增长以损害环境,损坏生产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采用绿色营销方式,改进生产方式,运用环保生产技术,研发环保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产品竞争力

当前消费者消费更加理性,关注环保。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重要的消费观念。绿色食品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农业发展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营销,让农产品迎合顾客修,保证农产品销路。绿色农产品因为更收欢迎,价格更高,投入产出比更高,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提高农民收入

国外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两成左右。我国东北的绿色大米比一般大米价格高出一成仍然受到欢迎,供不应求。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资源稀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将地方特色融入农产品营销,采用绿色食品这样的科技产物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更有积极性参与到绿色产品生产当中[1]。

3加强知识营销

转变营销观念,生产绿色农产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新科技推动农产品营销,加强知识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快速发展。

3.1提高人员素质

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推广,其基本条件就是具备能够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一般,长期以来,这也是抑制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技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个人经验,由老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效率低下,效果较差。我国农业发展要将农业生产与营销人员的素质整体提高起来。定期进行培训,将新技术推广下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不仅引进人才,还要将优秀人才的技术留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营销方面的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农村培养跟多的优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2]。

3.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与资源投入相关。我国农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生产方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注重引进外资,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农业科研吸收更多的投资。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化,整合资源,降低成本,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推动农产品销售[3]。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出发,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看待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全过程,提高技术能力,培养合格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绿色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投入产出比,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推广方式,扩大市场,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裘指挥,张丽,胡新宁.农村地区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中部地区N市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6,(06):158-158.

篇4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篇5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3-1

1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状况

我国节水农业在近几年里有很大的发展,节水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减轻我国水资源不足的负担。水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节水农业的利用和普及在速度和规模上显得相对缓慢。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缺少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制度和专门针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农业保障体系,这是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制度性阻碍。我国的节水农业发展,必须站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从而意识到节水农业在我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 中国节水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2.1 有节水意识,可构思不明确。

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型,并且明确下发了重要文件。实验研究,工程建设等各方面都投入相当多的资金,鼓励各个企业各个地区能真正持节水农业的观念并且能采取有效措施。近年来,出现对节水的观念盲目、缺乏有效的整体技术设计、沿用其他国内外有效方法就生搬硬套、不着重国情、区情、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等。

2.2 理论效果与实践生产有所差距

我国在灌溉理论研究中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基础,在某些方面有居世界前列的,比如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的传输理论都有较好的成果,相对技术就有所差距,生产应用需要提高。我们从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中,对多重技术不够平衡,加强了对节水灌溉的意识忽视农业技术的协调发展,归其原因,没有把单项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3 管理层面不够先进,没有限定用水量的范围

管理水平与技术实施是相辅相成,它的高低决定了技术问题,同样它与技术规范、标准有不可分割的因素。纵观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对农艺技术和管理标准完全没有特定的定义。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认识管理层面中的科学问题,而且需要去采集搜寻各种信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不同标准不同地区都直接导致节水建设的成果。

3 我国节水农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将节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推动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用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摆在战略位置,国家应给予一定扶持,不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但需建立符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配套的政策体系。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最主要的部分,农业用水中农田灌溉又占最主要部分,我国的农业需要保证16亿人口的粮食需要,而且,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收益比较低,但其意义又相当重大,所以,要真正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必须从农业节水开始。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农业节水的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量的支持。在农业节水技术的选取时,需要严格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特殊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节水技术和节水系统,保证农业节水技术综合、可持续的发展,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目标。

3.2 加强科技节水工作,规划全国节水科技发展的道路,并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其进行重点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也只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之中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与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前提下,尽快推动科技节水在更大范围内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与选题有关,国际上公认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是选题于市场,来源于对生产的实际需求。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科技节水作为综合型节水实施的主要引导和支撑,其在我国的节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科技节水工作势必会对我国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3.3 实施全面综合节水,多方面节水并重

在生产、生活用水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据调查,在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上,我国只有0.4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有0.8左右,相差近一倍。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上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同时,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城市生活用水损失率也非常高。由此可见,进行节水不仅仅是一两个产业能落实好的,必须综合全面进行节水,在生活、农业、工业等方面均需实施节水战略,如此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即实施全面综合节水战略,且多方节水并重,任何领域和任何工作均不应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节水的真正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等.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 吴普特,等.中国用水结构发展态势与节水对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

[3] 黄占斌,山仑.论西北农业水环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0(2).

[4]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5] 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山仑,邓西平,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2004(09).

[7] 陈传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8] 陈家琦.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5(3):253-257.

篇6

同江镇总面积9.6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6.21万亩,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以蔬菜种植为辅,辖7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总人口5340人。全镇水稻种植面积 4.9万亩,亩产达到500kg以上,总产达到2.45万t。蔬菜种植面积0.45万亩,亩产达到2800kg以上,总产达到1.26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 6967 元。

二、同江镇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1.水稻精深加工创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营养、安全消费的认识也随之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江镇发挥三江口灌区的作用,凭借利用黑龙江水灌溉种植水稻的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水稻种植,建成精米加工厂,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稻花香”商标,生产小包装大米、精品大米、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开拓销售市场,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打造了“稻花香”优质品牌,传播了“稻米文化”。

2.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蔬菜生产已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是种植业中一个增长点。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增加花色品种,重点引进彩椒、樱桃西红柿、香蕉西葫芦、水果黄瓜、樱桃萝卜、紫甘蓝等新品种,优化种植模式,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无害化生产,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全面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强环境监控,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严格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创建稳定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以占领高消费蔬菜市场,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专业化生产转变,从抓数量的同时向抓质量转变,从粗放经营向设施生产、集约经营转变,温室大棚生产已达500余栋。促进了全镇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同江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2.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

3、农民增收渠道缺乏长效机制,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四.加快同江镇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快土壤改良开发,进一步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加大对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合适的农作物,避免抛荒的现象发生;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金融、保险体制,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2.争取资金抓紧对破损、老化的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

保证灌溉渠系畅通,加强水情预测,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3.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10-02 

(一)政府补贴 

俄罗斯政府对融资信贷的直接补贴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和小型农场。此类补贴包含化肥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偏远地区的种子运输补贴以及农业机械燃料补贴。2013年底,俄罗斯政府向各类农业生产单位提供了约5亿美元的燃料信贷补贴。此外,政府还提供3亿多美元信贷补贴用于农场建筑和改善土地灌溉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计划金额的不断提高,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贷款利息的补贴力度,补贴金额从2008年的3121亿卢布上升至2013年的6004亿卢布,增长了近一倍。此外,农业贷款利息补贴金额占俄罗斯政府发放补贴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比例较高(见表1)。 

表12008—2013年俄罗斯政府对农业贷款利息补贴情况 

单位:亿卢布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国家计划总金额76301000012000125001300013500农业贷款利息补贴金额312143095422582160046213农业贷款利息补贴份额(%)414345474646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农业部网站。 

(二)金融机构贷款 

近年来,俄罗斯金融机构农业信贷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企业和组织、私人农场、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其中对农业企业和组织的贷款力度最大,贷款额从2010年的2859亿卢布增加至2013年的4277亿卢布,2014年有所下降,降至3409亿卢布,但仍占贷款总额的7509%。2013年开始,俄罗斯金融机构开始对人口不足10万的农村地区或居民点发放农业信用贷款,且贷款金额较大,2013年为728亿卢布,2014年为721亿卢布,分别占当年贷款总额的1293%和1588%(见表2)。 

二、俄罗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贷制约因素较多 

在俄罗斯农业信贷体系发展的数十年时间里,仍然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首先,农业因其风险大、收益率低的特点,致使大多数信贷机构不愿将贷款放给农民。第二,俄罗斯农业信贷机构与真正有农业信贷需求的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而且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还款能力较差。第三,俄罗斯幅员辽阔,农民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而商业银行往往依据当地人口密集度设置网点,因而农业信贷无法满足偏远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第四,农业信贷条件苛刻,办理周期长,程序复杂,劳民伤财。第五,农业信贷品种单一,缺乏能够全面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信贷产品。 

(二)加入WTO对金融支持带来负面影响 

2012年8月,俄罗斯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俄罗斯的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从132%下降到了108%。违反世贸规定的进口数量限制、禁令、许可证、授权等政策被废除并不得重新出台。俄同时对152个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普惠制。这就导致国外大量农产品以较低价格涌入俄罗斯市场,对俄地产农产品造成强大竞争压力。同时,受WTO规则及相关协议约束,俄政府又不能对本国农业发展给予过度补贴,因而对金融支持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农业保险存在缺陷 

第一,当前俄罗斯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仅覆盖常见作物,而不包括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者财产。因此,农业保险无法对农业提供全面保护。第二,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方式和独立的专家团队对农业损失进行科学评估和结算,同时约束参保农业生产者的标准不明确。第三,俄罗斯保险公司垄断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目前,俄罗斯国内大约有40多家保险公司,但2014年仅5家公司的保险业务量就占到了全国业务总量的50%。 

三、完善俄罗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农业信贷便利化 

俄罗斯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农业信贷便利化,加快构建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为支撑和商业性金融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将保险、、租赁、保管、个人理财等产品和服务推向农村,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农户,让农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农业贷款,从而支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支持资金监管机制 

俄罗斯政府应建立金融支持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管,从制度上解决金融支持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痼疾。设立独立部门专门负责农业支持资金监管和审计工作,以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或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重点专项资金划分为特定用途专项资金、经常性专项资金和建设性专项资金三大类,并对各类资金提出相应的监管意见,逐项建立健全具体监管办法。 

(三)加大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应加大农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组建更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方式促进现有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此外,还要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分散目前由农村金融机构单独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经营网。 

(四)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针对目前俄罗斯农业保险市场垄断现象严重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应该扩大农业保险领域的开放力度,允许国外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引入合理竞争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从而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推动俄罗斯农业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琼俄罗斯农业形势及发展因素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10) 

篇8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13-02

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是为了应对石油农业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追求人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生态农业以其高效、可持续的特点被世界各国确认为21世纪首选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历来被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成效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强调必须坚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又受石油农业的影响,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在当前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才能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巴彦淖尔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退化的农村生态环境等种种问题又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化经营为动力的现代生态农业,真正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又受到环境、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生态农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

巴彦淖尔市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低,目前仍有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灌排设施老化,土壤肥力低下;农牧业生产的设施化、工程化、机械化措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农业发展仍然受到水土流失、异常气候、盐渍化等多种威胁。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全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百多个,但其发展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作用发挥不明显。规模化生产与土地使用权分散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

(二)农业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

巴彦淖尔市地处西北地区,风大沙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自然植被稀疏,气候时空差别大,再加上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呈逐年退化趋势。风沙化、盐碱化和地力退化成为三大主要生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同时,农牧业高速发展产生的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日趋加重。当地农牧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投资不足、措施不到位、治理达标率低等问题。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巴彦淖尔市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与加工发展不协调。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型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企业加工能力的扩大往往以低水平的扩张方式进行,表现在精深加工少,粗初加工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农畜产品加工业效益未能与产量同步提升。二是生态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当地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产业化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些特色名牌产品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牧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四)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巴彦淖尔市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尤其在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动植物防疫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使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五)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建立完善各项保障体系,才能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巴彦淖尔市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财政支农机制不规范,资金筹措与投入不足、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不够深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生态农业理念,感受到生态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当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通过网络在线咨询、生态农业知识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问题等内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和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在建设生态农业中的自觉性,为生态农业建设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组织与领导,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体系,规范和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及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方位、多元化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最后,要根据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现状等自身条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研究制定并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营造有利于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环境,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投身巴彦淖尔市的生态农业建设。

(三)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完善的质量安全、市场流通和防疫保护等服务体系。巴彦淖尔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加快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生态农产品;要加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支撑。其次要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手段,加快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指导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并引导消费,保障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最后要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优化调整农畜产品贸易市场布局,规范农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带头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的作用,大力开拓生态农畜产品国际市场。充分体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与现代市场更好地对接,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延伸、循环,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巴彦淖尔市首先应当引导企业加入到生态农业领域,重点扶持和培育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特色和基础的粮油、蔬菜、瓜果、绒毛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品牌战略,增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动能力。同时围绕粮油、番茄、脱水蔬菜、瓜籽、乳制品、肉羊、绒纺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巴彦淖尔市首先要加强河套平原农区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降低种植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量,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大农畜产品加工污染防治力度。同时要重视资源生态保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区、阴山、乌梁素海等资源是河套农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源生态保护力度,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边疆.进一步搞好生态农业县建设[J].生态农业与合作经济,2002,8(1):22-25.

〔2〕金鉴明,卞有生,田兴敏.生态农业――21世纪的阳光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刘聪.长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4〕骆世明,卢永根.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山东农业,2006,1(3):4-6.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144-02

大省向绿色食品加工大省的跨越。

一、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生态优势。黑龙江省开发较晚,所以污染少,天蓝、水净、田洁,森林覆盖率达43.6%,耕地肥沃。冬季漫长寒冷。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原生态保持良好。这些无疑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最佳的生态环境。二是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多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寒地黑土”;水系丰富,分布适宜,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是最佳的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前景广阔。三是规模优势。目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种植面积已达672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拥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4个,占地面积约达5390万亩,约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的5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规模普遍较大,平均面积53.1万亩,百万亩以上的占20%。黑龙江省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9家,占全省的82.6%;生产品类行也由1990年起步阶段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类、深加工”方面拓展,产品已增加到养殖业、山特产品、乳制品、酒水饮品、蜂产品等14大类839个花色品种。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数达到1640个,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个数达到550个,职工人数为19.1万人,生产总量已达到1040万吨,实现产值650亿元。龙头企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销售收入3 000万元以上的绿色特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6家,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6家。到“十二五”末,绿色(有机)食品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 000万亩,实物总量4100万吨,实现产值l55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1.6%、49.1%和106%;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个数2100个,比“十一五”末增长31.3%。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低碳型优势产业,实现绿色食品原料

二、现行财税政策激励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资金相对不足。2012年,全省财政农林牧副渔支出430.39亿元,占预算支出的13.57%;对绿色农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就更少。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额也是每年递增,但是从农业资金投入增长率中除去通货膨胀率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二是尚无专门针对绿色农产品的补贴政策。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4个主要粮食品种由小面积补贴变为全覆盖,补贴方式由部分粮食品种统一供应种子改为直接到户的补贴。2010年,全省良种补贴资金达26.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仅12.6亿元,其中补贴机具种类涵盖9大类、24小类、64个品目。绿色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化机械依赖的程度很高,如果对农机补贴不足,就难以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三是财政投入导向机制落后。目前,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财政补贴单一的方式,这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同时,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相比,农业投资收益率明显偏低且并无保障机制,资金流向农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绿色农业的可能性很低。四是税收优惠作用不明显。如在《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第22条规定中,列出合作社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增值税、印花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的税收优惠规定,并未提及绿色农业。在深化绿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上的各种企业也无相关税收优惠的激励,这必然导致从生产到加工各环节都对绿色农业认识不足,使得绿色农业发展缓慢。

三、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应分析

目前,国内主要是基于C-D生产函数进行分析,但由于变量选取、数据处理、研究时段差异,研究结论还存在着分歧。因此,本文以1994-2012年省财政小口径支农支出(ZLZC)、基建农业支出czus)、科技支农支出(ZIKJ)为解释变量,分别以农业增加值(GDPl)、农民人均年纯收入(INCOME)、粮食总产量(NSZCI)为解释变量,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和揭示财政支农功能支出的真实效应,进而为绩效测度奠定逻辑基础。构建模型如下:

式中向量CON表示控制变量。影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粮食总产量的因素很多,很难穷尽所有变量,所以本研究只确定了几个主要控制变量,包括:农村劳动力投入(IDI),用各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表示;农户自有资金投入(NHZJ),用各地区农户投资表示;农业信贷资金投入(NYXD),用各地区农业信贷表示。

面板数据的一般估计程序是,首先对是否存在个体效应进行选择,即估计混合最小二乘(OLS)和随机效应模型,构造F和LM统计量,对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说进行检验。如果拒绝原假设,则根据Hausman统计量,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一步选择。然后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为了确认个体效应是否存在,首先将全部数据混合起来作简单的最小二乘估计(OLS),结果各变量的估计效果均不理想,不存在个体效应,拒绝了混合OLS的估计结果。根据随机效应模型残差构造的LM统计量也拒绝了个体方差为零的原假设。据此,接着分别进行固定效应估计、随机效应估计,结果两个模型估计的结构不符合预期,模型选择Hausman统计量为负值,检验结果显示上述3个模型存在严重的自相关和异方差性。因此,我们采用了纠正自相关和异方差性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IS)的估计结果。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变量显著且符号符合预期,具体结果见表1。

篇10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17-01

一、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对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及时认识到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潜力,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整体处于一种晚起步的状态。不过,在大环境之下,局部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仍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作为农业改革的先锋队,开展了针对农业机械化的种种活动,做出了种种尝试,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成果。具体来讲,行程了基本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的,较为完整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理论,以及与这些理论相结合的实践运用经验,并能够将两者有益结合,不断更新理论,不但丰富经验,可以说以此为代表,形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崭新图景。

虽然如此,我们仍需着眼实际,看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几大趋势:第一,区域发展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最为发达,中部较为发达,西部呈现落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农业依靠自身的发达经济条件,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对外优势:第二,城乡发展存在差异,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内,机械化的程度高,而以县区为中心的辐射圈内则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具有最为先进的科研和最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县区及广大农村不具备这些优势:第三,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还在运用最为原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过正因如此,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才最有潜力,也具有最广阔的前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化发展与农业规模不符

我国的农业发展传统,将整体的土地进行分散,分摊到每一家每一户,这样的耕种方式可以说非常不利于机械化的发展,因为如果要各家各户单独承担机械化的费用是十分不现实的。况且大部分地区农业自给足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发展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是止步于小家小户的单独发展,可以说这是机械化发展的最大阻力。

(二)机械化发展的费用与农民承担能力不符

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绝大部分农民十分清楚机械化给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推动其发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实的农业发展,使大部分的农民承担不起机械化的高昂费用,而采取集体购买的方式又不成熟。当然,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国政府也划拨出专项资金来分担农民的负担,但是这专项资金与高昂的机械化费用相比,可以说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政府来讲,分担购买费用反而是加大政府本身的财政压力,因此,即使是农民有心,却无力购买,无力促进机械化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的使用效力与发展所需程度不符

目前,我国农机市场上存在多种多样的农业机械,这些农业机械大部分只能满足一种,或者几种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使用效力低,使用范围窄,甚至有些农业机械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机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是有些农业机械专门为了某个地区的某个特定农作物而设计。如此狭窄受限的农用机械,根本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需求,更是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广泛性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生产数量与所需质量不符

随着大量的资本涌入,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也逐渐涌现,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滥竽充数,一时兴起的生产厂家,甚至有些不良商家,只为谋求暴利,根本不考虑机械的质量,机械行业十分杂乱,如若不治理,不仅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质量优异的机械,更是会从根本上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针对的建议

(一)人才是重点

对于农业机械化来讲,有关部门针对机械化所培养的现代化农业人才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讲,首先,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一方面,各个机械化发展单位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配合发展单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实践中去,双向合作,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从业人员进行分专业,分时间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以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二)制度是关键

分散的农户生产规模,与传统的家庭联产承责任制相结合所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巨大阻力,深入来讲,可以说是制度的变革没能跟上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对此,各农户可以在联产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成片成区,形成适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模,政府需对此加以支持,积极推动制度的改革,扫除这一发展阻碍,切合机械化发展的潮流。

(三)准入是基础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农机生产商家鱼龙混杂,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足,甚至有的黑心厂家采取欺诈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欺骗消费者,达到自身的营销目的,给很多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对此,政府应联合各个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形成生产行业的准入机制,严厉打击那些不法生产,不法生产的厂家,将偷工减料,黑心生产的情况从根本上加以清楚。同时,针对那些已经取得生产许可的农机生产者,要定时、定期地进行检查,保证农机生产的质量,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权益。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业机械化在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我国的部分试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显著优越性,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在发展农业时,必须要着重考虑,且重点发展的农业发展环节。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内容,探讨了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做出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篇11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明显扩张

在整个会展业中农业会展业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山东的情况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山东农业会展业正处于酝酿起步阶段,由于对农业会展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低,再加上展馆数量少、面积小、设施不配套等原因,主要是组团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成就展等在北京举办的以展示成就为主的全国性展览,全国各地只是零星地举办一些小型展览,1997年山东的农业展览项目不足10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只有青岛国际渔业博览会一个,其他的均为区域性小型展览会。进入21世纪,山东农业会展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展览的推动下,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展览的带动下,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据山东省农业展览馆初步统计,2009年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达到31个,其中国际性展览3个、全国性展览6个、全省性展览7个、各地市区域性展览15个,展览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观众人数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观众达到了创纪录的171万人次。

(二)展览主办单一,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另外,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介产品,提高当地名特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快发展,组织了大量招商引资、展览展示、交易等展会活动。总地来说,办展主体以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为主,商协会为辅,展览公司只是参与其中的展台搭建、特装等,作为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则很少。在山东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农业展览办展主体基本上是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和山东省政府,全省性的展览主办方基本上是省政府有关厅局,市地区域性的展览主办单位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展览会的组织筹备和展会期间的活动安排也是以政府及部门为主。

(三)展览举办地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山东各市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农业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市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同整个会展业一样,山东的农业展览尤其是省级以上的大型展览举办地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东部经济发达的少数几个城市,西部仅有全国林产品交易会在菏泽市举办。

(四)展览直接经济效益低,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其他行业展览而言,山东农业展览直接收入都少得多,盈利能力有限。以展览的主要收入摊位费为例,比其他行业展览相比平均低29.1%(见表1),并且除摊位费以外其他方面的收入很少。根据会展经济的理论和山东省农业展览馆的调查,在目前农业会展行业的收费水平下,标准展位数量达到200个是展会盈亏的平衡点,这就意味这山东地方区域性农业展会基本上处于亏损的边缘,基本上无盈利可言,也说明山东农业会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农业展览还是一个弱势产业。

二、农业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示和宣传农业农村经济成果的窗口。如何展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让全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农业会展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农业部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各省(市、区)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进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展会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部近年来的农产品促销项目大都是通过展会形式得以实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大型农业展会,催生和促进了一大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的兴起与提升,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

第三,推动贸易,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农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展会本身的贸易成交额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于此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展会举办地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按照展览业1:9的经济带动效应,对拉动地方内需起到了更大的杠杆作用。

第四,扩大国内外农业交流与合作。当今的会展业发展趋势是会议和展览联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展会为参展商、采购商、观众等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采购商选择产品,投资者挑选项目,观众认识新产品和新技术,各级政府了解农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促进全社会关注农业、支持农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农业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大大影响了农业展会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发挥。

第二,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

第三,规模小,档次低,重复办展。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展会效果不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而且对农业会展市场的正常培育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因此,不能只注重展期内的效益和效果。

第五,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农业会展业的滞后性决定了短期内还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金支持和补贴的形式扶持农业会展发展,同时要逐步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借鉴德国等农业展览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农业机构,对走出去参展的农业企业在展位费用、物流、产品出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在采购商邀请、展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支持。

篇12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的饮食需要,还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发展农业经济更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意义深远。目前看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对健康农产品的需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三农”问题,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必须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需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绿色、循环的经济模式,在中美贸易合作矛盾家加剧的今天,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安全意义[1]。

2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并且大部分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然而受到固有观念和推广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依然没有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手段,导致没有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体看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虽然我国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农业技术的利用水平较低,而种植户的对先进种植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不乐观,规模化种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作区依然以人力种植方法为主,机械化生产为辅的种植现象,而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最后,农业生产资源较少、分配也存在问题,加之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种植环境遭到破坏,而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等情况的出现,同样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进而实现了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不仅要关注农业发展,还要注重保护环境。因此,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当地政府也要关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地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对种植方式进行优化,比如林下养殖模式,牲畜粪便结合作物种植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打造出畜牧、种植、水产结合的产业链条,进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要树立持因地制宜的思想。在考虑到自然环境、土壤情况、市场需求等因素后,选择种植农作物,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2]。

3.2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完善

随着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被打破,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进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更好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出台和完善农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部署和要求,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中。具体说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农业经济发展地区优惠政策,要对农业大县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品的再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进而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所在省市可以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酌情减免税收,这也可以推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最后,农业法律法规,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还需要减少对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减少药物残留,因此需要提出硬性要求,借助环境监测制度以及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实现。

3.3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篇13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的国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进行有效的、密集的、专业的、规模的生产,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满足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所以想要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政府要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最后就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保障农业发展可以适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对于果蔬的种植比较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也不仅相同,这就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很难跟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导致农业生产承受过大的风险,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升,而农业发展简单,且发展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就导致政府将大量钱财投入于我国的工业之中,大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农民收入大大降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2.3农业发展程度低

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范围广泛,但是虽然我国农业规模巨大,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就导致农业生产只是依靠简单的农业工具和农民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的品种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质量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就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种植规模大却收效甚微,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4我国资源环境状况

虽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就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保护我国稀少的淡水资源;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损害土壤,破坏空气质量,严重甚至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给我过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再次,在使用农业设备进行农作物耕种的过程中,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我国可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此外,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着我国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后,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使用化学物质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进我国农业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力量支持,提供合理的设备保障,从而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使用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借助先进的手段进行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第二步就是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对农民进行合理的保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及时为农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我国农业资源可以被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第三步就是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调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恒.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4):8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3(2):1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