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酒店的管理知识

酒店的管理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酒店的管理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酒店的管理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46-02收稿日期:2016-07-19

由于专业的目的性,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方式必须采取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娴熟的能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从而满足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酒店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渴求。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实践课程开设中出现的问题,从制订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来保证实践型课程的先进性、专业性、实用性,这不仅是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要求,更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要求。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型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高校开设的课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理论性教学,一种是实践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理论性教学,这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很大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社会发生了飞速的发展,单纯的理论性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型、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了,应该将理论教学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实践型教学方向进行转变。实践教学的开展已经具有了非常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在就业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对应的岗位,并且了解岗位真正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确保在以后的岗位竞争中有更大的优势。实践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不管是哪一种理论性知识,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出来的,具有浓缩性和精华性,但是理论型知识总结出来的目的还是应用在实践中,为现实服务,所以实践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总之,所有的知识只有应用在实践中,才算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实践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总的来说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是专业的设置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

首先,过度强调理论性教学,忽视实践型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普遍不完善,这是开展实践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地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如果仅仅依靠理论课堂,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是本专业的性质导致的,同时也因为重视程度较低,实践教学的机制还处于不完善的时期。如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一直强调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进度一直还是处于计划阶段或者是实践的初期,根本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师资力量不够。实践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很多老师也是填鸭式教学的“受害者”,只重视考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实际能力的掌握,导致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本不能胜任实践型教学的工作。

再次,学校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缺乏和落后。酒店管理这个行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如果出现某一方面的落后,就很可能造成酒店的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因此学生的管理知识和服务知识必须是最先进的,但是目前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非常的落后,根本不能满足实践课程开设的需要。

最后,学校实习环节的安排比较欠缺。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开设,但是实习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第一道关卡,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重视起来。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展的具体措施1整合课程设置,突出教学特色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想取得科学、合理的效果,必须经过详细具体的社会调查,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酒店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对于管理人员的新要求,然后再对课程进行综合的设置,保证课程的设置具有必需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行业特征,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整合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酒店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指导,虚心地接受他们提出

的建议,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进行。

2提高师资力量,开设“双师”模式

虽然现在教育的改革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非常娴熟的动手能力,对此可以开设“双师”模式。具体指的是将学校的老师送入酒店进行实际的培训,掌握最前沿的工作要求,这是培养学校老师的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值得借鉴的一个方式;还可以将酒店专业的、有权威的管理人员引入实践课程协助老师进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接触以后的工作状态,“双师”模式的设置有很大的实践价值[3]。

3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校内实践环节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完善实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基地,这是教学设施的范畴,如果没有实践的基地,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完善的实践基地是实践课程开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培养建设实践基地的意识,只有在一个正确的意识下,实践基地的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的拨款,这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能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也不能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最后,校内实践基地建成之后,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使用。

4加大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环节

除了校内的实践,校外的实习环节也应该得到重视,为此学校可以和酒店签实习协议,将快毕业的学生送去酒店实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酒店提供了员工资源,属于一种双赢的协议模式。校外实习是和工作状态最接近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可以真正体验到身份的转变,不会再以一个在校生的身份看待工作中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经过实习,学生也能了解工作中的真实需要,可以对自身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救,增加自己在真正工作中的竞争能力,是对自己以后工作的一个坚实保障。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实用性,在产生之后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校相继开展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薄弱,都影响了专业型人才的输出,为此依照上述提出几点建议,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二、湖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实践目标区分不清

当前,不利于湖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国中高职教育各自的培养目标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区分。现阶段国家虽然对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予以确定,其中中职阶段的教育目标被界定为培养和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阶段的工作目标则主要被确定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输出。可是,这两个阶段的目标从字面上来看非常相似,而主管部门对此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直接造成了中高职领域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按照各自的认知和理解来开展教育和培养工作,相互之间难以形成统一接续的教育格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相互区分度较低的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接受高职教育的中职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上的学习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和提升,造成了中高职的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较低,不利于职业教育资源应用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中高职教育目标相互区分不明,成为当前湖南省酒店管理教育实践协调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高水平的酒店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不符合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缺乏协调一致性

酒店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立上没有相互配合的基础,决定了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相互缺乏联系,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教学效果。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衔接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安排上有着较大的类似性,都设立了诸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经营》《宴会管理与设计》《酒店会议与会展管理》等课程,而且在这些课程的内容和专业程度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性,一方面造成了中高职酒店管理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重点,难以形成中高职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面使得从中职毕业后进入高职学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往往觉得面对的都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但无法获取新的专业能力,而且会减少对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不但不能使得中高职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合力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反而会削弱各自的教学成效,扰乱了酒店管理职业教学在中高职之间应有的接续和协调性,成为当前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衔接的难题。

3.考核方法不符合衔接需要

我国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效果的衡量考核方式主要还是终结性的考核,而且主要是传统的考试方式。考核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类型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考核后的教学难以体现良好的人文关怀,也不能正确围绕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各自的重点和目标为教学成效的改善提供提升途径。考核仅仅可以用于判断原定的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而无法真正有效衡量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技能的实际成长水平和程度,也就无法服务于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不良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中高职依据现有的考核结果,认为各自都完成了教学目标,就可能忽视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也就根本谈不上积极推动衔接问题的解决。所以,现行的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的考核评价相对于“真实评价”还有较大的距离,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状况和科学衡量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缺乏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也阻碍了中高职之间的教学实践的衔接。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湖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对于发挥职业教育职能,提高职业教育目标实现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和推动的工作。当前,针对中高职教学实践衔接的主要问题,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应当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围绕行业职业标准形成以职业能力分级为核心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要形成有效衔接,首先就要形成既相互区分,又相互统一的目标体系。提供专业酒店管理人才是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共同目标,因此,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都要围绕行业职业标准来制定。中高职教育之间有层次性,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出相互递进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关系,就要依据酒店管理职业标准和中高职培养人才各自对应的岗位层次和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各自的目标内容,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的培养目标统一于职业标准,又突出各自的层次特色。从这种统一而又有层次的目标出发,深入分析酒店管理岗位在两类层次的工作任务,能够科学判定教学需要帮助学生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为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点和方向,使得中高职教学从源头上就形成良好的衔接。也就是说,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来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培养目标体系,形成中高职之间分级的培养目标,是推动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一样基础前提工作。

2.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统筹中高职酒店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在科学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的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中进一步高职教育衔接精神,还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落实在课程目标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中职教育阶段应当集中精力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一般性的酒店管理技能和知识,而高职阶段更多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高端酒店管理专长,中高职酒店管理的课程目标也需要体现该特点。继而从课程目标出发,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各自课程,形成从中职到高职由浅到深的层次安排,保证中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更加合理和更好地符合现代酒店管理的人才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中高职教学之间的相互呼应和有序配合。简单来说,酒店管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必须从行业职业标准出发,才能贴合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酒店管理实战人才的本质属性,同时,中高职酒店管理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同,也需要从酒店管理行业职业标准中找到中高职之间的教育层次和梯度上的内在逻辑,在区分中高职相邻层级教育的基础上,使得两者之间的教学又存在良好联系,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上形成必要的连贯性。具体来说,依据酒店管理行业职业标准,体现酒店管理培养层次和梯度关系,中高职酒店管理的课程安排当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在公共课设置上,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都要以同期的教育部学科体制确立的中专、大专学科基础为根本,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考虑中高职学生在专业基础和素养上客观存在的差别,科学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各自的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其中,中职在该类课程上主要应包括中专层次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而就高职阶段的公共课程来说,则应确定为大学层次的相应教学内容。二是在专业课设置上,尤其要体现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性。其中,对于中职酒店管理来说,应将教学重点聚焦在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上;相对来说,高职酒店管理的教学除了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酒店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管理能力的获取上。体现在酒店管理中高职教材的确定上,在中职阶段的选择应将更多的时间和内容放在酒店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上,而对于高职阶段的课程配置,则应当相应加大诸如《酒店营销策划》《管理学》等管理课程的比例,使得在中职阶段已经掌握全面技能的学生针对性地补充提升管理素养,借助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成长为全面的、高素养的酒店管理人才。

篇3

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酒店业已发展成为中国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使得我国酒店的专业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并且星级酒店规模逐渐扩大,酒店管理趋向于专业化、细致化,更加具有深度。酒店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那么,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学习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服务技能和国内外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酒店业的发展要求从事酒店工作的管理人员数量也以相应的速度递增。通过对酒店从业者和酒店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自身长期从事酒店管理培训和教学工作的体验,深感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酒店对从业者素质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针对此专业,探索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值得研究和分析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问题。教学环境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是在酒店里进行实习,全真教学的方法既有利也有不足。学校和酒店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安排学生去酒店进行实习,是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学校希望酒店能够以爱护学生的态度细心指导,帮助学生熟悉酒店业务。然而另一方面,酒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习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往往较为喜欢薪酬低且老实听话、做事有激情的学生;不仅如此,酒店还可以借助实习基地增强社会美誉度。因此,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应该着重寻找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酒店。

2.学生自身问题。首先是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差,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学生在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个年纪的学生思想感情容易外露,存在表达直接、容易冲动、感性、容易被吸引等不成熟的表现。现在很多孩子心理都很脆弱,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备受宠爱,无论做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家长还得处处迁就他们,这就导致他们感情和心理都相当脆弱,容易情绪低落。此外,在酒店实习过程中,面对的人员较为复杂,不成熟的心理反应往往容易导致他们陷入不必要的情感困惑之中,例如员工与实习生的感情问题,对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及顺利完成学业都是非常不利的,应加强引导。

其次是学生心理不成熟。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思想和认识还不够成熟,毕竟涉世未深。酒店管理工作要从基层做起,从端茶倒水做起,很多学生面对工作的态度不端正,心态不平衡,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积极、不情愿,认为自己是管理人员,不应该做服务员应该做的事情,心态没有摆正,工作自然很难做好。很多大学生存在懈怠的心理,“反正是来实习的,实习完还是要回学校的”,因此实践过程中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怀着侥幸的心理,得过且过。实习期满以后,拿着实习鉴定去实习酒店盖一个公章,算是完成了对学校的交代,完全不拿实践当回事。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思考

1.建立与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要完善教学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结合市场的需求,以专业导向为基本方向,设立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要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实行模块式教学,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进行归类,并设立相应的模块。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三大模块为:专业课模块、基础课模块和特色课模块。要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培养综合素质的科学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应根据酒店管理专业需培养的目标及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要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除采取模拟教学、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等传统方法外,还可以引入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发学生思考。师生之间应该架构起交流的平台,形成课堂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应以“能力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分析酒店行业的岗位及其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以整合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要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其比例。一般来说,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各占50%,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知识,还可以增强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要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职业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塑造道德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使其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3)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酒店管理趋向于国际化,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英语专业的课时量和口语课时量,对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采取情境教学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型酒店的综合型服务和管理人才。此外,学校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教学理念,全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酒店管理教育体系,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

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

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 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

[10]杨近.构建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框架[J].职教论坛,2004(4上)

篇5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根据我们多年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以及毕业后的追踪调查来看,实习初期能胜任酒店各种实习岗位的学生不多, 学生必须通过一段时间在酒店中的技能学习方能适应酒店各种岗位;毕业后愿在酒店工作甚至工作较长时间的同学更少。就其根本原因:他们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随着高职学院的快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面临诸多新矛盾与问题,亟需进一步理清思路,并在实践中积极开拓新的解决路径。

就我们学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两年学制,纵观全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都是三年,很多学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生。我们酒店管理专业面临学制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短一年,实习期限仅有5个月的实践时间短的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酒店选拔人才重在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压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在现有两年制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这对于我们培养酒店“金蓝领”职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结合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所历所感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内涵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解决实际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特点

1.校企合作机制的市场性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强调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按市场化运作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保证。按市场化进行运作,在满足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化生产,建立起利益共享、成本分摊、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将课堂转移到实训基地,专业课尽量到实训基地上,实施现场教学,边讲边练,边做边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依托于校内实训基地,使“前店后校”变得切实可行,实现了“实训与生产对接、实习与顶岗相融、学生与员工互动”。

2.学生身份的双重性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要遵守校规校纪,要接受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在企业实践期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掌握企业的岗位技能,融入企业的主流文化,同时作为补偿,酒店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

3.技能训练的持续性

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技能的形成、发展、提高,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校内技能训练主要针对高职一年级酒店管理学生,第一学期训练内容主要是如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新概念等课程;第二学期训练内容主要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程序等;第三学期,在校内企业(中工大厦)真实场境中接受岗位培训,胜任岗位职业工作,满足岗位对高职学生的技能需要。第四学期是校外实训基地定岗实习,是以有效指导下的“工”为主,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4.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逻辑主线是实践,实践活动贯穿于职业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与到相关企业的实践操作实习交替进行。企业参与学校育人过程,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岗位技能标准,采取相应的技能考核方式和方法。因此,实践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属性。按照实践性要求,高职酒店管理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应该是集教学、讨论、操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室或企业工作岗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过程

1.校企联合制定工学交替“金蓝领”教学计划

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金蓝领人才”的目标,制订适合于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因此,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时,必须有企业一线员工与管理人员参与。构建一套以“金蓝领”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应用,真正实现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线。

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校内理论、实操教学为基础、校外实习实训为辅助。校内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酒店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礼仪知识、专业技能与管理知识的培养。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模拟操作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训方面,通过暑期实践、酒店重大活动时(如每年的两会、中网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期间)的顶岗实习、毕业前夕的酒店实习,将实训操作课程延伸至校外,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

2.构建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类专业主要面向酒店类企业培养人才。根据酒店行业的季节性特点,构建酒店管理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是两年制,第一学年为“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第二学年毕业实习教学。

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是教学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体现“工”、“学”双方既相互交替,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体表现为:从宏观上,教学学期与工作学期相互交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微观上,体现在课程内容上的工学融合,表现为“工”中有“学”,“学”中有“工”的工学结合课程。

第一学期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认知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时间为一周。安排在学期初进行,由专业带头人、系领导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参观,感受行业特色与工作氛围。第二学期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为主,主要是训练专业技能,包括前厅训练、客房训练和餐饮训练等,为期四周。第三学期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习基地(中工大厦)完成,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为期8周。第四学期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定岗实习,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合理安排学生到不同酒店进行岗位实习,包括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和销售部等。在实习开始前校方举行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安排老员工对学生进行帮带,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视,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生给予评价,学校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分。经过工学交替课程体系的实施,我院酒店管理学生实践能力强,深受北京市酒店行业的欢迎。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建立学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联系和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断调整和充实,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开展“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中工大厦。北京中工大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增光路45号,航天桥东北角,处于西三环与西二环之间,交通位置优越。距市中心2公里,北京西客站3公里,首都机场28公里处。大厦毗邻风景秀丽的昆玉河,遥望雄伟壮观的中央电视塔,远望西部香山,与处遥相呼应,大厦共有客房427间(套),其装饰典雅,服务一流。并附有不同规格的会议室十余间,其中有可容纳300多人的三和厅。是一家集客房、餐饮、会议为一体的商务型会议中心。笔者觉得可以让我院酒店学生承担我校中工大厦的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工大厦的经营和管理。

我院酒店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合作企业主要包括: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北京金融街丽兹卡尔顿酒店、北京金域万豪酒店、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酒店、等50多家酒店,其中国际俱乐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和净雅餐饮连锁集团均已成为我院签约的实习合作基地,联合培养旅游酒店业的优秀人才。

三、对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模式的思考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结合企业实际,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发高技能人才的潜能,培养出:“能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培养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开发和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近四年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工作表现也非常满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院的声誉、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北京,酒店企业对餐饮岗位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学生在酒店企业大多从事的是餐饮岗位的“工学交替”,前厅和客房岗位的“工学交替”较少,造成学生在前厅等酒店其他部门实践的机会少,缺乏前厅等部门的工作经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个酒店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铺开。另一方面,学生在酒店企业实习的岗位大多是基层服务员岗位,领班和主管等基层管理岗位很难涉及得到,学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加大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全面贯彻“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237-238.

[2]杨芳.构建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7):38-40.

[3]刘建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69-71.

篇7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笔者曾与学生一起在国际大型酒店实习,在实习结束后,笔者从老师、酒店员工的双重视角,对如何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其次认真研究现代酒店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随后将学校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现状紧密结合,从而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督促学生进步,教导学生工作方法,提升学生意志品质。通过努力,笔者所负责的班级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同时该班大部分学生被酒店留下并成长为酒店的优秀员工。本文就旅游服务系酒管专业实习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酒店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

1.教学情况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加强实践教学,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旅游服务业更是发展迅速。为了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以实用为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学生情况

旅游服务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线相对其他专业比较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均需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缺少虚心和耐心;缺乏主见,喜欢人云亦云;不能按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3.现代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随着现代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人员问题成为酒店的头等大事。酒店急需一批具有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肯吃苦、脚踏实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长远目标、能稳定工作的员工。

二、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顺利成长为合格酒店员工的对策

1.革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所学教材进行深刻详细的研究,将对学生以后在酒店发展有帮助的知识落实到位,同时带领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多进行酒店工作现场模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2.对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

引导学生适应酒店管理,在最初的实习生活中,教师应以鼓励和奖励为主。首先,培养实习生的时间观念,让其慢慢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熟悉酒店的工作环境。每月对全勤的实习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酒店通告栏表扬,并给予一定金额的全勤奖励。其次,每月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主要了解实习生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现场进行解答和解决。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老师会后要进行跟踪,协助解决。第三,经过一个月的适应期和熟悉期后,教师要对实习生进行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考核,对不同的岗位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第四,进行考查,通过比赛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从而使他们在技能上有更大的提升。第五,通过以上的引导和学习,教师要对一些进步快的实习生给予奖励,进行岗位提升,从而使他们带动一部分学生先上一个台阶,这样半年后能在企业留下来的实习生都是很优秀的。

3.将实习生的现状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是带队老师要正确引导实习生进行角色转变。学生到酒店实习后,教师也应该按照酒店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配合酒店的管理,以一个员工的心态和状态去工作。二是对于酒店的规章制度,或者在处理学生的合理要求时,带队老师应该及时与酒店沟通,站在双方的利益下,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教师要鼓励实习生积极参加酒店的各种活动,深入了解酒店的文化,同时鼓励实习生多向老员工学习请教,尽快融入酒店生活。带队老师要经常向酒店的领导、老员工请教,探讨实习生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向优秀员工方向不断努力。

以上是笔者在酒店带队实习一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些方法也在实习所取得的成果中得到了验证。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好坏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长远健康发展 。水利水电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企业信誉都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水利水电企业信誉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随着建筑结构及施工工艺的日趋复杂,加之部分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引进,高水平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有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和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主要是地处偏远山区,制约因素众多;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

1、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谷地区,而且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 截流及水下作业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2、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 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3、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二、影响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技术和环境,五大因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员管理

人员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 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 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 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2、材料管理

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必须“ 三证”齐全,才可进入仓库;严把质量关,实行材料报检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共同监管;严格执行采购计划的同时,根据进度和现场情况适时调整,以便保证质量,减少损失。

3、机械管理

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

4、技术管理

技术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 ,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 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5、环境管理

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三、水利水电施工的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 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 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 都会产生质量问题, 造成质量事故。

1、关于人的控制

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五大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最难的一环。不管是项目经理还是直接操作的工人, 他们的行为和意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1)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人的质量意识的强弱, 与宣传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逐级强化,要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达下去。

(2)要想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使施工者保持心态平衡, 轻松愉快地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信任、培育、激励员工。二是把握文化导向。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引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优化, 能消除相互间的各种冲突, 达到人心的凝聚。用培训、锤炼、竞争等方式造就人才, 提高质量控制的能力。三是进行机制调节。要在整个项目部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 建立一套测评体系, 准确衡量每个人的业绩。要让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 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人为阻力。四是令职工满意。只有职工满意才能创造出让业主满意的工程。职工满意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心态、知识技能增长速度、收入多少以及在组织中的地位。要通过统计的办法, 公正地评价每位职工的实际能力与贡献,合理地确定职工的收益水平,使职工以向上的心态投入施工之中。五是把职工个人进步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统一起来。企业要为全体职工开辟发展通道, 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都能看到自己光明的发展前途, 让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前途息息相关。

2、加强工地试验对质量控制的力度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 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3、加强现场质量管理和控制

要加强现场质量控制, 就必须加强现场跟踪检查工作。要做好现场检查, 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 眼勤就是要勤观察, 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 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 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 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 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 出现质量问题, 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才能使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 措施得当。

质量管理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施工的大提前, 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现场质量控制的过程中, 还应该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往往一些分项分部工程已完成,而其他一些工程尚在施工中; 有些专业已结束施工, 而有的专业尚在继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对已完成的部分采取有效措施, 予以成品保护, 防止已完成的工程或部位遭到破坏, 避免成品因缺乏必要保护, 而造成损坏和污染, 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确定质量控制的措施和目标, 使工程质量控制有的放矢, 达到事前预防、事中严格控制, 避免造成事后检测不达标的被动局面, 从而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水平和效率。

篇10

学习酒店管理的人并不少。据笔者统计光河南省就有高职院校50多所,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开设有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平均一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大概是100左右,也就是说光河南省一年就有大概5000左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学生选择了学酒店管理个专业,就意味着他们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想从事酒店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最起码当他们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可是大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拿到毕业证之后直接去从事别的行业,有的从事酒店管理这方面工作很短时间就转行,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学生的实习关系重大。

实习是连接学业与就业的一座桥梁,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衔接,如果实习工作做不好很容易造成学业与就业的错轨,从而导致本专业的学生流向别的行业。我们先看看目前酒店管理这个专业的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好多学生在毕业之前过的都是校园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现实,脑子中的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美好,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概念都不清楚,当他们走出校园,踏上实习工作岗位之后,发现这个工作并不像自己曾经憧憬的那般美好,不但很累甚至经常加班,久而久之心里很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有些身体柔弱的学生刚开始工作甚至身体承受不了,很容易对这个行业产生厌恶或者畏惧的情绪。再者有的学生实习期间会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好的表面现象,从而认为从事酒店管理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地位也比较低,如此就为将来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好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时候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好多学生外出实习并没有把它当做是自己接触社会的第一份工作而认真面对,而是简单地觉得是学校布置的一份任务或者修满学分的一个过程,对自己的实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因此在做工的时候很容易懒懒散散地去应付,如此难免遭受管理者的管理或者责备,实习的学生如果不充分地重视自己手下的工作,那么很容易产生无聊的情绪,认为这个工作没什么意思,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对这个行业也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实习学生如果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实习,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酒店里哪些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枷锁,如此会给他们今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

实习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酒店有的是学校安排的,有的是自己找的,这些地方的质量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论是环境还是任务分工都让人无可挑剔,再加上薪资待遇不错的话,很容易让实习的学生对这个行业认可,这个学生毕业之后很有可能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一旦找不到有如此好工作条件的工作地方就很难安下心来踏实工作,或者换几个类似的工作后就跳槽了。有的学生实习时遇到的工作环境太差劲,就直接打消了毕业然后还从事这个工作的想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实习是学业和就业之间的一个衔接,因此我们必须要把这两者给衔接好了,才能保证这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良好地就业,并且踏实地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是说我们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学生的实习工作,给学生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比如实习前的思想工作,实习地点的合理安排以及实习期间的有效跟踪等。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43-02

所谓的成本控制,即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事先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成本控制的主体在生产消费前及成本控制中,对影响成本的因素加以防范并及时调节,以确保成本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管理模式。酒店的成本控制是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酒店的成本控制,即为酒店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为顾客提供服务而消耗的费用支出总额加以有效控制,以实现消耗最少费用获取更大利益的管理目标。

一、酒店实施成本控制的意义

为使酒店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应加强酒店的成本控制管理,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对酒店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成本控制,能有效约束酒店中的各项成本,使其在指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以降低酒店的成本,增加酒店的经营利润。成本控制的实施,有效促进酒店正确落实与成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酒店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促进其经营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对酒店的经营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于:首先,降低酒店的成本,将有利于酒店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其次,降低酒店的成本,将加大其对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承受力,使其在较大的利润范围中积极应对各种影响酒店经营的因素,扩大其的影响力。最后,低成本是酒店克服各种困难的基本条件,降低酒店的成本,将有利于酒店预防各种潜在的市场因素,巩固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二、酒店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成本管理的对象及内容认识滞后

酒店在实施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仍采用以往单一、狭窄的管理模式,轻视其潜在的损失,缺乏全新的管理理念,未充分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造成酒店管理的对象及内容认识滞后。近年来,多数酒店缺乏重视人力资源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内部人员冗长,人员分配不合理。酒店中客房、餐厅等一线服务人员相对紧缺,薪酬不高,劳动强度大。然而,酒店中管理层的人员却相对闲置,薪酬较高,因此,酒店的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将难以适应密集性的服务方式。此外,酒店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部分酒店缺乏重视员工的专业培训,导致酒店人员的大量流失,人员的管理费用过高。

(二)酒店内部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多数酒店尚未设置财务总监的职位,有些酒店虽设立财务总监,但其实质并非酒店领导班子的成员,只是作为酒店的部门经理,造成酒店的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在实施成本控制时,难以调节酒店各部门的关系,无法控制酒店各部门的费用支出。除此之外,由于酒店尚未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有些酒店虽已设立,但其并不属于财务总监的管理范围,对此,酒店的财务总监将难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市场的发展情况,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造成财务总监的控制及监管作用失效。

(三)成本控制体系的不完善

成本控制贯穿于酒店的各个部门,包括申请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及生产部门等,任何一项环节出现故障,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控制。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的酒店尚未建立一套严密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其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酒店在进行各种设施的维修时,并未合理的使用维修材料,对于维修材料的用量以及种类均由酒店的维修人员个人决定,由于酒店缺少有效的控制及监督,造成酒店的成本控制发挥实效,酒店的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对于酒店在实施成本控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此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三、酒店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

转变酒店的成本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于现今形势的发展需要。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酒店的财务管理将随之发展为民主化及公开化的管理模式,酒店以往的管理模式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酒店管理,这要求酒店的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本身的管理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途径,积极处理酒店内外部的信息,以便实时反映酒店行业的市场信息,为酒店的经营发展做出明确的对策。

(二)采取相应的成本管理对策

为满足当代酒店成本控制的发展需求,应采取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建立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不断丰富酒店成本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拓展酒店成本控制的领域,提高酒店成本管理的水平。当代酒店的成本控制管理,即为酒店开展全员、全环节、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其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酒店的成本管理将对酒店各流程、市场环境及外部的采购方式等方面进行成本分析、预算及决策,有效处理酒店发展与成本控制的关系,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结合实际情况以选择适当的付款方式

酒店在采购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现金赊购及采购的优劣,通过各种付款方式,促进酒店的成本管理。酒店的付款方式包括现金赊购及采购等两种,这两种付款方式各有优劣。首先,现金采购比较受到供应方的认可,利用现金采购的形式进行付款,将有利于酒店获取更多的现金折扣。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付款,也将使酒店的现金占用率提高,加大酒店的资金成本。与之反之,现金赊购则有助于延迟酒店的付款期限,节约酒店的资金成本。但酒店在获取现金折扣时,将会因赊购的影响造成部分价格折扣的损失。因此,若酒店的流动现金充足,酒店应采用现金采购的形式进行付款。反之,则采用赊购的付款方式。

(四)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制度

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构建健全的成本考核制度,有效促进酒店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为酒店中任何一个成本项目制定相应的预算指标,加强预算指标的管理及考核,真正发挥酒店成本控制的作用。酒店在制定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应依照合理性、针对性及完整性的原则,有效控制酒店的成本预算。结合酒店各部门、各项目的具体特征,在可控制的领域中,制定相应的预算指标。除此之外,酒店应进行定期性的召开成本分析会议,由质检、劳资及财务的等部门共同参与,加以考核酒店各部门的成本预算情况,分析和成本预算出现较大差距的项目,寻找其导致问题的原因,便于酒店不断改进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促进其成本控制。

(五)不断提高酒店员工的成本意识

树立全新的成本思想,构建勤俭节约、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促进酒店的成本管理。加强酒店职工的成本意识,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将酒店的成本意识视为酒店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效统一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成本意识。酒店员工位于酒店的前线,其的行为表现将直接影响酒店的成本,因此,应提高酒店员工的成本意识。此外,酒店作为一个具有较大流动性的行业,老职工的工作作风将对新员工的行为表现造成影响,因此,构建勤俭节约的酒店文化极其重要。一般,酒店均会保留刚营业时的工作习惯,而这些工作习惯将会影响后面的职工,对此,应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促进酒店的成本管理工作。如适当调整酒店设施中空调与灯条的时间,员工离开酒店时,应随手关掉酒店中的灯条、空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酒店的阶层领导应发挥模范作用,积极引导下级员工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促进酒店的财务管理工作。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及发展,应不断减少酒店本身的成本支出,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增强酒店内部的成本管理,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绝对优势。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脚踏实地的实施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逐步加强酒店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促进酒店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只有全面分析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对此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制度、提高员工成本意识及改革以往成本管理模式等措施,有效促进酒店的财务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松原市宾馆

参考文献:

[1]胥军海.如何加强酒店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09,(26).

[2]金兰.浅谈如何提高我国酒店的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12).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34-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企业一线需要大量的能直接参加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都相继举办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06年9月成立课题组,对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两个年级约560名在校学生和省内及京津地区多家酒店企业的主要领导和部分员工进行了专门调查。现以这次调查的基本结果为参考,就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略做探讨。

1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潜在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要求在总体上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专业水平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必须具有前瞻性,全局观念,全面优化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些前提的制约。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既有较宽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人们达成共识的高职培养目标。它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经济结构变化及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转移化的要求,使学生不但会说,而且会做,能够运用新知识,操纵新设备,将设计、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能直接作用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

1.2 与市场接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研究,还有一个与市场接轨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行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设计要按照行业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进行,逐步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酒店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我国酒店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其他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照搬照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饭店管理层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服务人员的意见,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分解归类,从而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再从中提取具有核心地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构建起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智能结构,制定出自己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优势,才容易打开局面。

2 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既不能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以“小打小,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行。而应根据培养目标,设定一个适合高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通盘计划。依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选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组建教学体系。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实用性、稳定性,又要反映课程的创新性、灵活性。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突破一点”。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接受酒店管理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学生入学第1年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管理概论、品德修养等课程。第2年则要分层次,强调专业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3年进行模块选择,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是酒店通才,又是具有强项的专才。所谓“突破一点”,就是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突破点,本着创新精神,针对日前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市场、行业要求,结合高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

3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方案

3.1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不是指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时的操作或动手能力,而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这种认识也得到了被调查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肯定:有86.4%的学生和9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酒店人才。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首先要求课程设置具有职业针对性。比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酒店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酒店公关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公共关系课程。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职酒店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来。本次调查的资料也说明,酒店礼仪与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饮食文化等具有酒店职业特性的课程大多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认同,选择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比例基本都在65%以上。

篇13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就是用电量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安装施工队伍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加,有些电力安装公司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正规的,可是,有些安装公司在条件和资质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纷纷承接工程项目,在施工管理的各种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针对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环节进行探讨,供相关的施工单位参考和借鉴。

1.电力安装施工概述

对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投入的资源、工程进度、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减少投入资金,满足施工项目的需求,获得更高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电力行业是一个资本、资金和技术都非常密集的行业,这是电力行业所特有的优势,也给电力安装施工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也对电力安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快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正确协调各相关部门的活动,对整个安装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层素质欠缺,控制成本的意识不强

有些电力安装公司在组建时就存在人员不足,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到管理层,以至于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不高,对投资效益的认识不到位,对合同管理等系列的管理工作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在控制造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欠缺,造成在设备购置、施工等方面超过预期控制成本。

2.2对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

施工质量是电力安装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有些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关心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对工程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使用材料、施工方法、设备、环境因素、地质水文条件等方面都不按要求规范进行施工,甚至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行为,导致施工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3不能正确把握工程进度

电力安装施工,除了要求较高的质量、较低的成本外,对工程的进度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质量、成本和工程进度控制有着必然影响和制约关系。有的项目管理层对工程进度草率制定,计划不周,各部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相互影响,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不但会影响进度,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4 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往往投资较大,涉及的工序繁多,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流动性也较大,施工环境不稳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安全问题。有的安装施工项目管理层对安全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在施工安全方面的投资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对安全管理的观念淡薄,执行安全规范时浮躁、不够深入,给安装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3.电力安装施工前的管理环节

3.1 合同管理

安装施工企业要根据客户的招标文件,结合本企业的主客观条件,仔细评审合同内容,对工程量进行细致的核实和确认,并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进行合理的评估,对由此引起的费用支出、质量要求、施工工期、施工方法、需要的机械设备、材料、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预算和评估,合理编制出施工预算。根据工程和施工设备需求情况,合理配备施工设备和作业人员,制订出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传达给施工人员。

3.2工程造价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设计和造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因为对设计和造价管理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

工程设计和造价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设计人员只关心技术指标,不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导致工程造价偏高,降低了资本的效益。因此,需要在设计和造价阶段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对造价制定限额。这样,通过竞争,选择更合理的设计施工队伍,利用限额控制电力安装施工的造价,实现造价管理[2]。

4.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环节

4.1项目资金的管理

在电力安装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中,主要应抓好资金的收入、支出、收支对比,同时还要重视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首先要估算资金的收入情况,在时间和数量等方面要有整体意识,这是资金筹措和使用的依据。第二,要估算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材料、设备、物资的储运等费用的支出情况。分清哪些是自有资金,哪些是引进资金。对于外来资金,要分清资金的来源,对财政、信贷债券的还款时间和利息也要有足够的预期[3]。

4.2对施工工人的管理

在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对劳动力的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任务和工期合理配置劳动力。在参与施工的人员中,在业务技能和劳动力的来源上也要有合理的比例,必须要保证有相当一部分懂管理、有较好的技术和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用工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正确把握固定工、临时工、合同工等不同类别的比例,保证劳动力有一定的弹性结构。当施工任务重时,可以适当增加合同工和临时工;当施工任务少时,应该主要用固定工,减少合同工和临时工的数量,这种对劳动力的动态管理方式,可以降低人工费用,避免出现窝工、出工不出力等现象。另外,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4.3施工材料的管理

因为材料费在整个施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明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首要原则是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材料的价格。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节约材料,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对材料的管理,应该是施工的全过程对材料进行管理。从材料的选择、购买、供应、验收、储存保管、领发、使用、回收等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另外,还要不断探索节约材料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改进设计,研究开发新的施工技术,选择更科学的机器、设备等手段来节约材料,同时,还要研究施工过程的经济存储量和经济采购批量,避免出现材料过多或不足等现象的发生。

4.4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需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所以,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管理指对涉及到的技术人员、装备、规程等资料进行管理。具体地说,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图纸的制定和会审、技术交底、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的检查、验收标准、验收结果等技术文件。

4.5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会审后的图纸和技术文件进行操作,根据国家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验收,不能随意降低对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严把每道工序的合格和规范,严格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4]。

4.6施工安全管理环节

对参与安装施工项目的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不管是新职工,还是老职工,不管是领导,还是基层操作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发放上岗证,进入工地进行管理和施工。同时,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位结合其负责施工的内容和特点,找出事故易发点和源头,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向参与施工的职工进行传达,并在作业面上设置明显的标识,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同时,对安全监察人员要强化责任,对整个项目进行相应的例行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和事故隐患,要及时对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整改,同时,也要追究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以增强他们对安全监察工作的责任心和监察力度。

5.结论

电力安装施工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合同、造价、投入的资金、施工劳动力、工程材料、设备等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加强质量和安全意识,才能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更多的客户,实现电力安装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铨.浅谈电力安装的规范[J].科技信息,2011(22): 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