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篇1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篇2

在初初步入社会的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养成与学习目标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国学经典中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也能够为小学生的生活带来充实感。例如:《论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百家姓》可以增加他们的识字数量等等。我们可以以“诵读”的方式将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一)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氛围的创设与兴趣的培养是国学经典诵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首先,许多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内涵可能还不是非常了解,在认知方式上仍有着一定的欠缺。因此,教师在诵读之前应该将形式丰富化,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条件下予以疏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国学竞赛活动”,并在每周五进行评比。学生要在诵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故事,将一周的内容整理好,制作成板报的形式。以《论语》为例,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来讲,学生可以在旁边将语气助词“焉”的意思标注上,并对整句话进行翻译。同时,为了增添板报中的趣味性,还可以在另一边画出三个并排的学子,以便他人理解。教师将学生们的手工报都集中在一个版面上,学生们在上课十分之前可以进行大声诵读,也可以默读。这种情况下,会使得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具有童真性,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激起他们的兴趣。

(二)科学引导、提高诵读效率

国学经典诵读不只是令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些道理。因此,教师要选用合适的诵读方法,进行科学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先对诵读的背景进行介绍。以“三字经”为例,教师将其中几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并为他们说明作者的时代以及当时的创作心情,使学生充分的投入进去。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在“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故事背景下配上音乐,令学生按照课本内容逐字逐句的跟着诵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使得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能够弄懂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只有科学的引导方式才能够体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三)养精神

国学经典诵读同时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传统的小学授课中,通常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这种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国学经典的诵读不同,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内心的丰富作为重点,体现人文关怀。尤其在现代思想混杂的社会中,引导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已经成为了诵读中的主要任务。以“弟子规”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将学生们带入主题,询问他们在家中是否做到了孝顺父母,在学校中是否做到了尊敬师长。如果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就要将具体的事例说出来。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其中一个人诵读这句话,另一人讲授实际做法。两人以不断交换的方式进行记录,看哪位同学的事迹更丰富、做法更令人记忆犹新。教师留给学生15分钟的自由诵读与讨论时间,结束后每个小组要派出一名代表来进行总结,再在全班的范围内进行竞选,选择出一名获胜者给予奖励。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诵读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令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四)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国学内容进行反复的筛选,做出最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将其中优越的知识内容传递给他们。例如:教师可以发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结构。首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轮流诵读”,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经典内容来诵读。如果在诵读中遇到错别字的情况就要坐下,下一名同学来承接,以此循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实现传统文化与国学诵读相结合。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其中一组诵读“孝经”。另一组同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将内容讲解出来。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国学经典的诵读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大声的将内容“说”出来,并做到“吐字清晰”。这样才能够实现与经典的“相通性”。第二,对诵读的速度没有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可以实现“口脑”融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三,诵读的针对性。教师要依照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来选择对应的读本,既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能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的诵读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充实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其次,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人文精神养成的必经之路,教会学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以谦虚、宽容之心来理解。最重要的是,诵读国学经典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73-01

所经典,是经过岁月的淘洗,时间的考验,最终被人们所选择并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这些经典著作蕴涵着中华古文明的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学给养,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力量,提升自己的素质。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阅读早已被写入《考试说明》中,可见经典阅读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典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化经典为:《论语》《孟子》《庄子》;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为:《红楼梦》《三国演义》。其实除了这些作品外,入选语文课本的诗词以及文言文都是传统经典作品,它们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经典阅读可以扎实文言文功底

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现象。文化经典及诗词、文言课文等就是这些知识点的载体。学生只要能熟读这些文本,文言文的阅读难点基本上就攻克了。例如,《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老”“幼”就是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现象的好例子。不管是《论语》《孟子》《庄子》还是文言文篇目,只要能熟读,就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达到高考的要求。

2、经典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传统经典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故事题材,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中时不时还可以发现传统经典中形象的影子。可以说传统经典是文学的源头,其中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写作素材是极其丰富的。

调查学生的现状发现,不少的学生因为平时读书少,积累不够;又缺乏观察能力,不能很好地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题材;所以即使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难以对付,只能生搬硬套作文书上的相似内容。

鉴于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经典中找素材,从经典中找形象。分析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有一大部分作文就是因为能很好地从经典作品中取材而从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例如,写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文学形象;写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学名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一定能有学生作文的素材。

3、经典阅读能够提升思想认识

传统经典的意义不光在于提供我们经典形象,这其中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对于修炼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生经受挫折时,不要忘记吟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为它能增强你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不被人认可之时,不要忘记告诉自己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它能让你顺利走出困境。不光这些,古人还告诫我们人生“譬如朝露”,珍惜时间,不要等到白头时“老大徒伤悲”;“勿以善小而不为”重视从小处积累自己的善行,要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学习时要“温故而知新”,要“学而时习之”;做事时要注意“欲速则不达”。

传统经典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还能提升思想认识,总之,经典阅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经典阅读

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我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爱上经典阅读。有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

1、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把《红楼梦》《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截取出来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有时故意在最精彩的地方停下,让学生自己回原著去找结果。这样一来引发了一大批同学的阅读兴趣。学生因故事而开始阅读原著。或者也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故事一个一个串起来,例如学生喜欢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典型故事串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同时也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2、提供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自己推荐好书。语文组开展了“好书我读我推荐”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读后感,书评等形式向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一则可以把好书推荐给大家,再则可以和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形成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所阅读作品的认识。

让学生评论经典人物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记得学生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价就很精彩,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学生争论的很激烈。不光让学生再次熟悉原著中关于曹操的情节,而且还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阅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我还在所任教班级设立“学子讲坛”,让学生来品读经典著作,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有四位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品读。因为他们几个人的带动,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的热潮。

让学生赏析经典名句。例如,让学生赏析《论语》中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学生能结合晋江本地婚丧嫁娶的习俗来讨论继承节俭美德的问题,以及排场与情感的问题。我想这样就能使传统经典阅读变得有意义。

3、做学生忠实的听者和读者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篇5

经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遗产,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学生读书的节奏也在变快,现在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和网络阅读,快餐文化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如在网络上阅读小说、浏览杂志等,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其明显,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一个班级中仅有约5%的学生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阻碍。

一、经典阅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1、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知识储备

只有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感情。我国的文学经典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是探讨经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有的是探究宗教哲学和社会人生,还有的是探讨人的生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包罗万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适量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扩展视野,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人文知识,不断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来践行人文知识素养和内涵,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仁慈啊,大部分学生都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学生关注经典阅读,关注我国的文学经典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如果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而不是具备专业技能和优良人文素养的高水平人才。经典文学作品从亲情有爱、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富有思想性和形象性的作品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3、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减弱快餐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市面上所谓的“畅销书”,能够成为经典的几乎没有,大部分网络作品都属于快餐文化,如网络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高职院校的学生非常热衷在课下使用电脑、手机阅读这种作品,而女生则喜欢阅读情感类、休闲类的杂志,高职学生的文化出现浅表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鼓励学生适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减弱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和问题

1、针对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调查

以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为例,对院校某系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年级、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频率、阅读时间以及阅读类型等共20个问题,为了提高调查效率,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并且与其他若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沟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而其中阅读娱乐杂志、时尚杂志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逛街、上网和做兼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的阅读趋向功利化,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时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和实践技能,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日常阅读也仅仅局限于浏览微博、网页,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或者仅仅起到娱乐作用,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来提升自己,为了在进入社会后能找到更好的归宿。实际上,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并不利,学生热衷于兼职,但是往往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去兼职的,很难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很多学生甚至将全部时间都用于兼职,不在阅读和学习上花费时间,甚至放弃了教学规定的实践教学,这种行为是非常不足取的。

2、高职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针对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认识不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调查中有2%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会妨碍学习,有8%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是浪费时间,显现出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欠缺,导致在阅读方面出现了偏差;(2)由于对经典阅读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甚至四大名著就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国当代和国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每年只能阅读2本到4本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差强人意;(3)没有经典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调查显示,55%的高职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不固定,随意性很强,一些学生阅读完全没有计划,阅读时只是随便翻一下,这种阅读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4)缺乏教师指导,很多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深奥、晦涩难懂,而教师不重视经典阅读,不知道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很大困难。

三、基于经典阅读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紧扣教材,由点到面

高职语文教学安排的课时非常少,但是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古典诗文小说等在一半以上,在仅有的几十个小时的教学时间中,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以点带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以点带面中的“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例如学习完的《雷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另一剧本《日出》,经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形成经典阅读的良好习惯,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诗歌是经典文学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和阅读诗歌,阅读杜甫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阅读李白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潇洒适意,阅读辛弃疾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滚烫情怀,通过诗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延伸到优秀的散文和小说等。

3、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作品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教材内容,经其他部分留作伏笔,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和大致框架,并一同欣赏几个课文片段,如宝玉挨打的原因、宝玉挨打的过程等,并让学生感受众女子在宝玉挨打后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性格展现,特别是林黛玉意味深长的“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包含着哀怨、沉痛和无可奈何,讲解完课文,学生们都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红楼梦》原著,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较大差别,在阅读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和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戏剧和散文等,而小说、诗歌也有不同的体裁,学生对此的爱好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点和基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阅读,自主制定阅读计划,业余时间还组织了朗读竞赛、阅读竞赛等,有的教师还在班上举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等,这些作品有的侧重讲故事,有的侧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更高了,欣赏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学生们感受到了经典阅读的作用和乐趣。综上,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调动学生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沙.以经典阅读为途径校园文化活动多元融合推进高职人文教育[J].剑南文学,2013,(10).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8-01

“儿童经典文化诵读”工程是由台湾王财贵教授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于1994年发起,并迅速在全球推广开来的一项素质教育、文化传承基础工程。“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响应。所谓儿童诵读经典活动,即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最好的年龄阶段,通过诵读经典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本文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 儿童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1.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刚开始指导学生们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有不少家长不支持孩子读经典,认为古人的东西、旧的东西没有学习的价值,在他们看来,老师不带着学生好好读语文书,每天这样只读背连家长们都看不懂的书,孩子们也不懂意思,没有用?认为这是死读书。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理解力相对较弱,但记忆力超强。要发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应该轻理解重读背。如果孩子能从小把一些经典牢牢地刻在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最终会“化”为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他的自传中曾提到,幼年时所背的《孟子》,是他成人之后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易经》的理念,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少年时期诵读经典并下功夫,是有利而无害的。

《养正遗规》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当熟读。”因此,我们应准备有价值的书让孩子读背,以受益终生。

2.儿童时期是背诵经典的最佳年龄段

人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有学习语言文学的最佳时期,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再补,不仅困难极大,而且效果远远不及童年。人的记忆力比理解力发展要早,抓住儿童的这个特点,首先要重点训练他们诵读能力,不要急于训练理解力,这是符合人类和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0~12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强的时段,所谓“幼学如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带着学生们背诵《千字文》时,让家长和孩子进行了一次比赛,同样的时间里,同样一段内容,看谁背得快。结果学生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熟读成诵,家长们惊叹不已,无不信服。

所以,趁着儿童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让孩子们读背一些经典,不仅能让孩子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内化经典的内容,可以形成好的观念、行为、习惯和性格,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二 指导孩子读背经典的方法

1.定时定量,点点滴滴的五分钟

实践证明,读背经典不需花费整块的时间。每天早读时挤出五分钟,每节语文课前挤出五分钟,眼保健操前的预备五分钟,下午上课前的预备五分钟,这二十分钟,就是我和学生们每天固定的读经典时间。别小看这分散的五分钟,效果要比集中的二十分钟好。零散的时间短,学生读起来不疲惫,新鲜感可长久地保持,就算是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孩子,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也能打起十足的精神来,保证了五分钟的读经典的质量。

2.只鼓励、奖励,不批评、强迫

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读背经典,凡是小段背诵合格的学生,我都在书上给他们印上小印章,还在班级里贴出名单并贴上大拇指;凡是全部背诵完的学生及时发给小奖状;慢的学生,在时间上不强求,只要背完了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实在背不完的学生,能熟读,也给予一定的鼓励。能坚持背诵的学生,在刚背完了《弟子规》后,都有说不出的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长时间的读背积累,使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背完了《千字文》后,我感觉学生们背诵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3.要持之以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诵读经典同其他学习一样,靠的是长期坚持,绝对不能“三分钟热度”,学生年龄小,老师和家长要做好榜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先带头做起来,每天坚持,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95-01

经典是建立在历史知识上的,也正因如此历史中的经典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小学既然是学生最初参与学习的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经典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国是文化大国有着几千的悠久历史,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经典文化都彰显着我国的优良民族文化,只要是中国人无一不为其感到自豪骄傲,虽然小学阶段的学习认知能力还不足,但是若从小就开始为学生展开经典教育,那么不仅能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群体产生共鸣的关键,若不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也会使学生失去忧患意识,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经典教育,首先能够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能够让学生对我国飞速的发展感到骄傲,最终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1.2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会较为抽象,若此时不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知识,那么有可能会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没有认知能力,且由于家人过于宠爱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自我意识过强的心理,学生的人格形成、性格特点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性格特点一旦形成很难再对其进行修改,因此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就需要采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的教育方式,将经典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阅读经典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教育实践途径第一步要让学生阅读经典文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能够融入经典教育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阅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含义。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经典文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女娲补天》《颐和园》《秦兵马俑》《丝绸之路》《圆明园的毁灭》等等,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10分钟自由阅读时间,然后让学生对文章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历史来解答学生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实现经典教育的目的。

2.2 创建经典场景。创建经典场景是开展经典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由于小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只靠教师书面的知识讲解是无法实现经典教育的,恰好小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这样更适合经典教育的开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草船借箭》一课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背景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三国时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曹操等角色,最后教师在利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开展经典教育,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3 开展经典活动。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经典活动,如经典知识竞赛、经典知识周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经典知识。例如: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晏子使楚》一文来说,首先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了解齐国大夫晏子是如何机智地化解了楚王羞辱自己和齐国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知识竞赛活动主题,从历史中找出与《晏子使楚》类似的故事,并简单讲述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整个班级学习氛围将会变得十分浓烈,最后在知识竞赛中,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寻找到的故事,这样一来就能实现经典教育的目的。

3.结语

篇8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а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篇9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新课标指出,各个中小学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令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促进他们对优秀文化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将围绕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教学展开讨论。

一、目前在小学语文中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分析

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学生发展中最为基础的一段时间,在小学阶段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积累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开发。小学时期相比于其他学习阶段的时间更长,对于学生日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此阶段进行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也是为学生日后长远的发展作考量。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其实教师普遍承认了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随着现代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学习强度都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诵读的中华经典作品都仅仅局限在课本文章里面,这其实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据相关研究数据分析得知,当前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水平在逐渐降低,由此看来,对如何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二、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有效性的具体对策分析

1.制订经典诵读计划,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在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时候,经常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够保证诵读的时间,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教师没有制订详细的诵读计划,没有办法保证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时间。想要提高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有效性,除了需要保证一定的诵读时间之外,其实还需要对内容、主题等有所计划,没有良好的诵读计划时间以及内容等是阻碍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保证学生具有固定的诵读时间是较为基本的要求,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目的之一其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只有在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之下才能够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以教师需要安排一个固定的诵读时间,比如说,语文的早读是在周二与周四,一共是三十分钟的时间,课后布置一些积累的任务,比如说积累好词好句,还有写读后感等。

除了计划时间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诵读经典进行筛选,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比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诵读《三字经》《论语》这一类,还可以是《唐诗三百首》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词语积累、见识都有所增长,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文学常识,例如简单的文言文、各种成语的典故等。

2.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疏于对诵读中华经典作品进行评价,其实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诵读的成果,更是起到督促的作用。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不能算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课程,学生不会进行考试,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在一般情况下诵读时间常会被挪用。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考试科目上面,在这样应试教育思想下,长期发展下去对学生可谓大大不利,因此,诵读中华经典作品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除此之外,为了刺激学生对于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诵读的形式。比如举办各种活动,讨论会、交流会还有诵读经典比赛等。学生谈谈诵读中华经典作品的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还有利用多媒体设备,刺激学生产生兴趣。比如说,播放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动画,还有播放音乐,比如说《高山流水》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令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

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作榇播优秀文化的一种途径,能够帮助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他们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时机里进行中华经典作品的诵读,其实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诵读中华经典作品时,他们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仅仅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还能够帮助他们开阔眼界。相信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

篇11

一、中小学生经典诵读

文化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话语权的软工具,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经典文学,其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明精髓。1998 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 “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将 “读经” 引入大陆,并在大陆开展 “儿童中国文化导读” 和 “儿童西方文化导读” 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发起了 “古诗文诵读工程” ,使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在全国展开。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感悟中华文化精髓,为以后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打好坚实基础。

二、中小学生诵读特点分析

1.诵读经典的数量

根据教育部门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经典篇章的诵读数量偏少,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范围局限于课本收录的篇章,并且对于考试要求的经典篇章诵读水平较低,因此诵读量较少成为了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经典诵读的范围

由于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课时限制等因素影响,其对于经典篇章的诵读范围局限于课本收录的文章,如部分经典诗歌、古文等,而对于《三字经》《百家姓》乃至《论语》等多数经典巨著的大部分篇章都难以涉猎,因此使得中小学生很难对中国传统文学篇章内容有着深入、清晰的认识。

3.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中小学生对经典篇章的诵读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阅读与理解意识。并且,许多学生对经典篇章的诵读并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应教师或家长的要求死记硬背,经过一段时间便忘记得一干二净,因此也就让经典篇章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4.经典诵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我国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依旧仅限于一种活动形式,即“ 需要时搞一搞,不需要时置于一边”。相关部门并未将经典诵读作为一种教育常态与标准来制定,多数学校也因为自身缺乏优秀的国学教师而难以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三、提高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成效的策略

1.树立正确理念

通过调查可知,部分家长及教师认为,目前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难以被学生所接受,加之经典诵读主要在于背诵,从而忽视了学生对其内容了解与掌握的重要性。实际上,经典诵读应该以理解为主,并且注重日积月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典篇章的掌握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样学生的文化积淀才会不断深厚。

2.诵读经典

普及经典诵读并不是一个能够急于求成的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配合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避免学生无经典可读的现象发生,W校可以自行编纂或者由教材出版社出版相应的经典读物,摘取学生比较感兴趣、与课文相关的或在国学地位中凸出的文章整理出来,供学生们学习与探讨。

3.政策支持

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政策的制定对诵读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许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经典诵读活动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典文章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小,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鉴于此,各地区可以结合实际,设置相关的经典诵读专长加分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相信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可见书籍在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而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作品”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心底真善美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和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对低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的质量也是不容乐观的。经过调查,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无阅读兴趣,不想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反观我们的学生,他们内心并不想读书,有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有位同事曾碰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某同学,在家长不在家的时候,一直坐在电视机旁,全神贯注,而等到父母进门时,会立即坐到桌子边装着做作业的样子,所以父母很担心孩子的这种欺骗,而这种假装读书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无阅读方法,不会读

目前,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阅读的问题,当同学拿到一本书时,他们不知是草草细读好,还是去精心品读好。也有的学生,能够仔细阅读,但又忽视记忆、积累等手段,致使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学生收获甚微。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都说明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开展学生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无阅读时间,不能读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在校时间和在家时间。在学校里,学生主要忙于各种功课预习、练习和复习,而课后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的教师为了年度量化考核,轻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教育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使学生对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清,致使学生丧失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无法进行富有实效的课外阅读。而在家里,学生的家庭作业又充斥着学生的空间。此外,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受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太多,给学生阅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低年级小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尽快构建一个经典阅读的指导体系。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提高低年级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将阅读经典与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起来,切实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快乐生活。

第一,征订经典书籍,打开智慧之门。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慧眼识经典,可以建议家长购买质量上乘的绘本拼音版等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学生、教师可以共读上述经典书籍,并共同记诵和探讨其中的经典语句,从而使学生从小得到经典的熏陶和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选择适当的文本,探寻富有成效的阅读方法,引领低年级学生陶醉在经典阅读的韵味中,长期如此,必耳濡而目染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推介《经典书目》,引导阅读方向。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经典阅读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其中小学段是160篇。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35-41页的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里面仅推荐古诗文136篇(段),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其中小学75篇)。那就意味着小学阶段还有85篇的“经典”诗文可以供一线的语文教师自己斟酌推荐。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江南》(汉乐府) 《古朗月行》(李白) 《鹿柴》(王维)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回乡偶书》(贺知章);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三字经》(国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村居》(高鼎) 《咏鹅》(骆宾王) 《锄禾》(李绅) 《悯农》(李绅) 《江上渔者》(范仲淹) 《长歌行》(汉乐府) 《敕勒歌》(北朝民歌) 《赠汪伦》(李白)。

篇1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逐渐加强,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我认为国学经典与语文有着密切联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国学经典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经典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国学经典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在中世纪以前,中华民族在国学经典的引导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国学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世纪时期,在当代社会,国学经典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日趋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时,向综合实力教弱的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的过程,导致强势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主流,而弱势国家的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文化软实力语境下,传承国学经典比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迫切。传承国学经典,能够有效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保持民族独立、促进民族发展。

(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加强国民道德修养

自古以恚中国就是礼仪之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礼仪讲诚信”的结果,传统文化在“公交车上因让座问题大打出手”,“碰瓷”等现象频出的今天仍然适用,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的缺少道德引导的原因,传承国学经典,能够有效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国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规范中华儿女行为的准则。例如,对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指导国人进行反思,还能让国人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当今社会,无论是社会的哪个阶层,都需要国学经典帮助其增强道德修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强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

(一)授课旁征博引

在授课过程中,若将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叠加,势必会试课堂授课内容杂乱无章,不仅难以起到传承国学经典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若想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事例引入课堂,巧用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国学的价值与魅力,扩宽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用《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来帮助学生理解朱自清的高贵品质,此种做法,不仅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还能在学生中传承国学经典。

(二)组织与国学相关的活动

受社会上的不当价值观影响,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在高中学习严峻的压力下,若能举办相关的国学比赛,定能激发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例如,举办文言文于现代文互译比赛,先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再给出一段现代文,让学生转化成文言文的形式。同时,还可以举办国学经典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以国学经典为主题进行演讲,可以谈自己对国学的认识以及学习国学的感受等等,用学生的演讲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国学学习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对诗人、词人以及国学中的经典著作的读书分享会,让学生讲述文人一生的故事,并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结合文人的生平,分析作品的主旨与时代内涵,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体会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内化得出自己的见解,若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人只是读书的工具。国学经典凭借自身价值以及历史传承性而显得不接撼动,但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要敢于向权威和经典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国学经典提出质疑,在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国学学习更有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认同国学,使国学经典得以传承。例如,在教学项羽乌江自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自刎的正确性进行讨论,项羽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是否过于“好面子”,若是项羽乘舟离去,或许还能东山再起,成就一番霸业,鼓励学生对项羽的做法进行深入探究,得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引入主流,而是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高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传承国学经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为国学经典的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