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古典文学赏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训练学生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承担着启发思辨智慧、培养伦理观念、增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部分必须经由文学鉴赏教学来达成。古典散文是先人流传下的智慧结晶,它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社会的关照和思考。从《左传》、《论语》、《孟子》、《史记》,到韩愈、柳宗元、苏轼的散文,再到明代小品文、清代桐城派散文,它们记载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蕴涵了圣哲先贤光辉的思想,保存了精粹丰富的语言,因而具有德育、智育与美育的多重功能。而鉴赏教学能客观的去发掘与再现文学作品的美感与内涵,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透过作品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陶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情趣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古典散文的鉴赏教学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认为古典散文的鉴赏教学,可以给予学生两种启发:一是感性思维的启发。藉由这些作品让学生一窥文字之美的堂奥,从中得到抒感,洗涤心灵的可能,提升美感教育;一是理性道德思维的建立。藉由对古典散文的理解,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塑造一个适于现代社会的良好品格。
二、古典散文鉴赏教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反应人生、反应生活,其层面相当广大。古典散文向来讲求真实,其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又其题材广泛,无所不包,所以阅读古典散文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了解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以及经济政治等。因此,鉴赏古典散文不仅能让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启迪人生智慧,也能提高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如:开创历史散文先河的《左传》,以其详实的史料补充了《春秋》的简略记事,使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贾谊的《过秦论》以回顾秦代兴亡的过程,归结出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司马迁的《史记》纪录了黄帝至西汉的人物事迹与史实,展现时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描写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光水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描绘出三峡壮丽之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反映中唐时期农民在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悲惨生活。
(二)陶冶学生的情性,塑造学生的人格
阅读古典散文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古典散文的内容丰厚广博,不仅详尽的展现自先秦至清代两千多年的文学面貌,而且深入的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透过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得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以伦理道德为根本的政治观念,学习理性的思考,树立并培养自己的精神人格和道德情操。如学生可以从《论语》中看到孔子所表现的仁爱思想,从《孟子》所言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激发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意志,从《五柳先生传》中感受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的精神。古代文人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还常常抒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如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爱国精神都是教育学生的优秀素材。
(三)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境界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表现的媒介是语文。古典散文的鉴赏是依靠语言来激发强烈的情感,唤起鉴赏者联想,甚至与鉴赏者的旧经验产生连结关系,而产生美感的享受。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古典文学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一般安排六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与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学知识和文学发展流变,而且要具备阅读古籍的基本能力,以及研究古典文学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
那么,这种阅读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得以实现呢?笔者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十几年,为本科生开设过四门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得到同学们的好评。现笔者对执教的经验与思考作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寓教于课堂讲授之中
古典文学的课堂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学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文学史的讲授,按照朝代顺序,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其艺术规律,探求其成因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无止境,后出转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点讲述学界通识,又要兼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单纯满足于知识的写录与机械记忆。
以清代散文流派讲课为例,重点介绍桐城派,产生及持续的时间、流派名称的由来,然后分别介绍代表作家及其贡献,随后讲述这一流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关于阳湖派的问题,需要向学生指出,学界有关阳湖派是否独立成派存在不同意见,可分别简介各派的观点及其依据,然后以曹虹教授《阳湖文派研究》的出版及其研究成果的介绍结束这个问题的讲述。
经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清代散文主要流派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初步了解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并且对学无止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培养他们对于古典文学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第二,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结合文学史的内容,对重点作家的重要作品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剖析,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理解。
以明代传奇《牡丹亭》为例。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狂飙运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即是显证。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结合汤氏《牡丹亭记题词》进行提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P1153随后,我对《游园》一出戏文进行了讲解,并发动同学对汤显祖的“至情”论展开了课堂讨论。
由此,学生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对汤氏的创作特色,到明代中后期文学界公安派“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特点在创作中的表现,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实现了从作品解读到理论批评的顺利过渡。
二、寓教于课外考察之中
除了课堂的讲述,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也是很有效的手段。上学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撰写一位乡贤的小传,简介其生平及其文学活动。我特别提了一个要求:要写出自己通过哪些途径,搜集了哪些材料,有哪些收获。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一是事关自己家乡的古代名人,学生很感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二是让学生走出书斋,放眼世界,将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开阔眼界,增强动手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初步掌握了相关资料。接着,利用国庆节放假时间,回到故乡,各展神通,收获很大。
有的同学走访了乡贤的出生地,与其后人访谈,得见了其珍藏的家谱、族谱,得到了第一手访谈资料;有的拜谒了名人纪念馆,甚至独自前往名人墓园,拍摄了珍贵的照片,增进了感性认识;有的去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传主的字画,对其文学以外的艺术成就有了切身体会;有的广泛发动社会关系,趁着放假期间,进入了地方志办公室查找资料;有的甚至找到了少人问津的江苏省档案馆,并遇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校友,得到了其热情的帮助;还有的同学则去了南京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翻阅了收藏在那里的古籍。在报告里,同学们说:“捧读古籍的感觉,真是不一样啊。”
在汇总、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在世时颇有文名的古人,身后却默默无闻?为什么声名颇为显赫的古人,却没有进入断代史撰写者的视野?这到底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个案,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完成作业不是简单地坐在图书馆里下载资料,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搜集获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墓园……有价值的资料不仅是文字资料,还包括书法、绘画、家谱族谱、墓志、书影、访谈录音等。文学研究由此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兴致盎然。
治学固然要耐得住寂寞,所谓板凳坐得十年冷,没有耐心是不行的。但是,做学问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当你打开眼界,敞开心扉,就能海纳百川,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年轻学子加入到学术研究的队伍中,学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寓教于考核之中
考试分数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最为学生动心牵挂。教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努力方向进行引导。
每学期开学之初,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学常识、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强调对名家名篇的考核,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大量背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作品。
只有熟悉掌握了足够数量的具体作品,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知才能真正做到既脉络清晰,又血肉丰满。正如清人张佩纶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足推博雅也。”[2]P616
南师大文学院目前所使用的是本校郁贤皓、钟振振等教授编选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除了选篇典型精当之外,这套教材还在每篇之后附有《选评》,汇集了历代对本作品及作者的点评。学生在背诵时,不仅能够熟知作品的原文和释义,而且能够结合他人的评价,进一步深入体察作家的风格和本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
如今的本科教育不同于以往,科目众多、学分总量和工作诉求等因素都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受到了挤压。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在这么多科目的竞争中保证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的投入呢?经过这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觉得,以考促学的方式是一项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古典文学教学方法。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形之下,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治学能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很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误以为死记硬背,就算是学好了古典文学。其实,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激起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就开了一个好头。然后,根据本科阶段学生的特点,用心讲授,悉心指导,引领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讨,不断促进他们养成求知求真的思维习惯。在治学的道路上,教会他们不盲信权威,不迷信教材。同时,以阅读原始文献为基础,以理论批评为手段,文史互证,密切关注学界的学术动态,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本科阶段的学生一样可以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开创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首创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一体的图书形式,开中国图书出版界文学鉴赏辞典的风气之先,面世30年来累计销售近千万册,在广大读者中久负盛誉。作为当代中国销量最大、云集名家最多,出版至今累积销售近千万册的强势品种,历经岁月考验,在读者中具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与经典鉴赏大系”已升级扩容为9个大系近百个品种,包括“珍藏本系列”“名家配画系列”“古代经典鉴赏系列”“中国文学鉴赏经典系列”“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系列”“三百首诗文鉴赏系列”“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和“外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系列”等,内容囊括几千年中外文学名篇,凝聚了千余位名家学者的心血。
大众化时代,使很多学生觉得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对现实的职业化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讲课的难度。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的古文学,仍然有众多的群众基础。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古文学中的唐宋文学比较感兴趣。而如何让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主要。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准确和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用精妙的语言对古今人类所经历的情感和事件进行传达,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不单单能够提高个人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能增添古诗词的魅力,并且使个人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心胸开阔是一种境界,妙笔生花是一种才华,出口成章是一种修养,教师应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而使学生成为有才华、有修养、有境界的人。因此,通过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且在运用中不断思考,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唐诗宋词活学活用》这本书中,将唐诗宋词分为九大类,即为人处世、理想抱负、思念情怀、恋情爱意等。先通过赏析诗词,再对其写作和口才运用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对心灵的启发进行探讨。在唐宋文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不单单是介绍文学知识、解读文本,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散思维,从诗词中获得联想和启发,进而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看似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依然会使这门课程生趣盎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学,准确、细致地解读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围绕作家和作品创设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丧失必要的学术性,使古典文学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并且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与高等师范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放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王丽芬.传道、授业、解惑:浅析古代文学教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古典诗词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趣味,充满了诗意,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阅读古典诗词,学会在阅读中欣赏古典诗词,学会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诗词教育,可见诗词对每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直至今日,我国的语文教育中还收录了几十首古诗供学生欣赏和解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如何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修养呢?接下来,我将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1.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文学修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古典诗词的积累。比如说,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我们可以开展“每日诗词”“每日名句”等活动来进行诗词积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买古诗文书籍,多阅读古典诗词,我们还可以利用每日的早晨进行古典诗词的晨读。只有当我们的古典诗词和文化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古典诗词的含义,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2.注重古典诗词的朗读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朗读。古典诗词的朗读是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古典诗词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每一首古诗词都像诗歌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古典诗词讲究的是音韵和谐,所以古典诗词朗读起来是朗朗上口,非常押韵的。如果能够配合着音乐对古典诗歌进行朗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可以更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和诗歌的情感,可以进一步地帮助我们提高文学修养。
3.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古典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的文字精练,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如果不注重古典诗词的理解,很难真正地领会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情感。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诗中本来是“僧推月下门”,但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炼字之后,改成了“僧敲月下门”,在万物入睡,没有一点声音的时候,一个“敲”字更加地衬托出了夜深人静。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古典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掌握古汉语的意思,要掌握古典诗词中出现的典故,要掌握古典诗词写作的文化背景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达到透彻地理解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4.注重古典诗词的背诵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背诵。古典诗词的背诵应该从小开始,在小的时候就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加强古典诗词的积累,对于日后提高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在初读一首古典诗词时,我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的意思和意境,如果我们能将这首古典诗词进行背诵,当日后我们的人生阅历增多,我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时,我们在头脑中再回味起这首古诗词时就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注重古典诗词的内化
想要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就要注重古典诗词的内化。阅读古典诗词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内化古典诗词,让古典诗词真正地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修养。如果我们阅读古典诗词只是流于表面,而不是真正地进行深入理解,那就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了。为了更好地内化古典诗词的内容,我们要加强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积累、理解和背诵,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质的提升。
二、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修养的方法归纳
为了更好地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化修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古典诗词的探究与学习。这几种方法可以引导我们学会去糟取精,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1.通过诗人和背景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要想真正地读懂一首诗,只是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杜甫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坎坷,诗人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诗人李煜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这些诗人的生活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他们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人生经历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古典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赏析,《忆昔》写的是繁华盛世,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对盛世盛况的描写和赞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战争乱世,诗词中描写了战乱之苦以及思乡之情;《相见欢》写于李煜亡国之后,诗词中就多多少少会带一些对故国的哀思。所以说,只有透过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锻字炼词,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诗人经过无数次推敲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只要换掉诗词中的一个字就会影响到古诗词的整体感觉。所以,我们要抓住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进行推敲和赏析,只有这样才能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3.根据诗词意象赏析渔家傲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古典诗词的意象是指在诗词中出现的能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我们要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意象寄托的诗人的情感。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就用“衡阳雁”“长烟落日”“孤城”“羌管”“霜满地”等意象来描写塞下秋景,寄托了想要建功立业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杜鹃鸟”这个意象多数情况下是表达悲痛的情感,“子规夜半有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这句诗就通过子规(杜鹃鸟)这个意象表达了哀伤、凄切的思想感情。所以说只有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地了解诗词的含义,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要表达的情感。
4.根据诗词意境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意境的方法对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多个意象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古诗词的意境。之所以有的古诗词让人能够沉溺其中就是因为古诗词中拥有优美的意境。比如说“暮日残柳落影长,冷月寒池落红妆”这句诗就写出了黄昏时刻残柳的落影和冷月寒池印映着红妆的意境美,通过凄凉景色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所以说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不只要流于表面意思,还要将古诗词中意象进行串联,要学会仔细地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这样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5.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
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的方法来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化素养。阅读和鉴赏古诗词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但是我们不单单要学会鉴赏诗词,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充分地运用自身掌握的古诗词知识以及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自己创作诗词。我们可以对古诗词进行延伸创造,我们可以对古诗文进行续写、扩写和改写,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典诗词的风格多变,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无论是哪一种风格都是诗中有画,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与诗人促膝长谈;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感受壮阔的塞外风光;我们阅读古典诗词,仿佛是在浏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我们尽情地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徜徉。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古典诗词的积累和朗读,我们要注意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背诵,我们要注意将古典诗词进行内化和运用。在阅读古诗词时有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通过诗人和背景进行赏析、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可以根据诗词意象进行赏析、可以根据诗词意境进行赏析,还可以尝试延伸和创造诗词。相信通过这些有效方法,我们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即使希望路上艰险重重,也不放弃追求的步伐。
有关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1、安意如,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有着自己的梦想。《观音》是出自其之手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下笔之前,其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且坚持不懈没有放弃。不仅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而且使其《观音》在继《梅兰芳》之后让京剧再度升温;
2、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
(来源:文章屋网 )
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精心推出的唐诗宋词写意精品图册――“四美堂”丛书,即分别收录唐宋两代最著名诗家词人的传世佳作,并以此为载体,特邀当代书画名家分别用书法、绘画的形式写意诗词意境,以诗(词)、书、画、评四美合璧的形态,给读者带来一场融诗(词)味、书情、画趣、品意于一体的唐诗宋词饕餮盛宴。首次问市共有六种图书:《诗佛王维写意》、《诗仙李白写意》、《诗圣杜甫写意》、《苏轼东坡词写意》、《辛弃疾稼轩词写意》、《李清照漱玉词写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阅读了许多高考诗词欣赏真题及其答案,认真欣赏许多古典诗词,就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作为考试材料的诗词曲均为短章,写景抒情也好,托物言志也罢,诗词内容都蕴含着“故事”,或曰“叙事因子”,把情节补充完整,就构成了一个短短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叙述出来,使之“复原”,就做到了诗词内容的完美呈现。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虽然我是独坐在竹林里,可是我可以弹琴,我还可以大声地长啸。我在茂密的丛林之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孤独的,可是没有关系啊,天上的月亮照到我,我有一种跟明月相印证的、空明的、自得的乐趣。
浣溪沙 ・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
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上有一个寺庙,在微茫遥远的地方看不清楚。太阳已经沉下去了,但还有一点光影在那里。这座寺庙不是对着斜晖,而是背对着斜晖。它那么高,那么微茫,看都看不清楚,连鸟都飞不到那里,而且半山的天色已经昏暗了。你虽然看不见,也飞不上去,可是你却能听到在那上边的寺庙里有孤罄的声音传来。孤馨的声音非常美妙,使得天上飘行的云都停在那里不肯离开。上方那个高远的寺庙你看不清楚,也不能到达,可是有一个孤独的击罄声使你动心,吸引着你。所以当你努力想爬到那寺庙所在的高高的山峰上,看一看天上的明月的时候,你偶然睁开了眼睛看见了红尘间的人世;可悲哀的是,你其实就是你所看见的下面蠕蠕蠢蠢的红尘中的人。
上述一诗一词是叶嘉莹先生的解说,其实就是极佳的“复原故事”。再看相关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艺术效果。(4分 )(2007年广东卷)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2007年四川卷)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写鸣蝉、疏桐半黄的叶子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却没有把握好时光的惆怅之情,全诗描写出缺月朦胧地高挂在天空上,灯火照亮秋床,做梦时不知道山河的雄壮,坐时感叹时光飞逝,起时看天地变化,鸣叫的蝉扰乱行人的耳朵,表现出了作者想要报国却不得的心情。
我们且不谈学生答案的无序性和无逻辑性,对内容的把握就似是而非。
余光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选自《余光中诗集》)
【赏析】
《风铃》是余光中的一首抒情诗,诗歌塑造了“风铃”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故人的无限牵挂和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风铃象征着诗人的心,日夜不停地“叮咛叮咛咛”,“这是寂静的脉搏”,这是在“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虽然隔着浅浅的海峡,然而诗人抱定了坚定的信念:“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铃都摘掉,塔都推倒。”纵使天荒地老,此生已种下不老的相思树。
《风铃》的语言质朴、平实、口语化、通俗易懂。其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吟诵起来,富有节奏。诗中反复出现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创造出一种声音的意境,具有较强的音律美,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风铃》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表达的感情时起时伏,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开始,诗人的心悬得老高,从未放下,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从未改变,感情凝重而深沉。接着,诗人的心“禁不胜禁”,炽热的感情终于喷涌而出,这是感情发展的。最后,诗人的感情有了理智的收敛,又回到深沉的基调上来。这一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使得读者的情感也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并完全融为一体。
《风铃》的结构别致,具有中国古典艺术风格,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它既有现代诗形式上的自由、洒脱之美,又有古诗的严肃庄重之美。诗的语言虽然朴实,但诗人遣词上匠心独运。“七层塔檐”,给人以极高的感觉,使人感觉到诗人的思念之情高于一切,可见其思念程度何其之深。“恼人”“禁不胜禁”,反映出诗人由于长期的思念以致忐忑不安、辗转反侧的心境。“高高低低”则透露出诗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限惆怅的思绪。
《风铃》自然、清丽、朴实无华,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一首诗作。
听歌,赏词,总结,同学们怀着极高的热情,在流行和古典中游走,既赏析了古典歌词,也进一步激发了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唯美的林夕,妖艳的方文山,都成了他们看中,研究的对象。
探究方向:
一、歌词中的文学典故
例:钗头凤
歌手:薛之谦
1.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折半面铜镜/漂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孟《本事诗》中,“破镜重圆”这个典故;
2. 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留三尺白绫/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玄宗被迫赐贵妃缢死马嵬坡”这个典故;
3. 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庄子》中“相濡以沫”这个典故;
4. 有人在芳草萋萋的长亭外/送情人远行/落日照着她化碟的眼睛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化蝶相伴”的典故;
5. 解游园惊梦/落鸿断声中繁华一场梦
“游园惊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出。
例:发如雪
歌手:周杰伦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该句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心得:
在歌词中加入典故,丰富了歌词内涵,使歌曲具有古典的特质,同学在听歌中同时学到了一些文学典故。
二、歌词中的古诗词
1.部分或完全引用古诗词
(1)梅艳芳所唱的《床前明月光》,完全引自《静夜思》 。
(2)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歌词中:“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这一段是直接引处《诗经》中的词句。
(3)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是间接引用了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几句中的词。
(4)SHE所带来的《长相思》其rap部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是直接引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词句。
(5)伊能静的新歌《念奴娇》中的一段歌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的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首歌的歌词,是直接引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
(6)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的歌词,便是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
(7)安雯的《月满西楼》,乃是将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完全引用。
(8)徐小凤的《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心得:
古典诗词是越来越受流行歌曲歌词的欢迎,在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直接或间接地来引用古诗词,将古诗词融入我们爱听的流行音乐中,让我们在记住歌词的同时,也将歌词中所引用到的古诗词一并背了下来,歌词中的古典名句,给我们也带来了古典美的享受!
在歌名中就使用古诗词或古诗名,也是现在流行歌曲中的一个亮点,如:
1.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这个歌名,就是引自苏轼《卜算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
2.伊能静的《念奴娇》这首歌的歌名,直接用了《念奴娇》这个词牌名。
3.更早以前的一首歌,罗大佑所演唱的《将进酒》,歌名就是“诗仙”李白《将进酒》这首诗的诗名。
心得:
古典诗词的清雅意境为我们所喜爱,在歌名中引用古诗词句或古诗名乃至将诗词中的句子、诗名直接用来做歌名,使歌曲多了一份诗意。
另外,很多同学还在流行歌中探究到古典的意境,更有同学尝试写词,乐在其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探讨,同学们或听或查或讲,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认识:
1.诗词表现主题和内容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间,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将古典文学融入歌词中,歌词将不再那么苍白无力,更不会如现在这般庸俗乏味,它将会充满生命力;
2.古诗词与歌词相结合,可以借助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来传播古典诗词,进而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
当今,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赏析,也同样需要新课标理念的指引。
1.重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对古诗的赏析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按照新理念的要求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赏析环节。
2.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需要靠语文教学中的感情熏陶,这就要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中的美,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情趣。而这些感情和情趣需要通过古诗赏析来得以发掘。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赏析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在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加强诵读,注重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认知和阅历的局限性是学生自己无法克服和避免。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重视诵读过程和学生体验,来增强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1.重视诵读过程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对于古诗大意理解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过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词句的掌握。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诵读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从赏析中领会全诗的主旨,加深对诗中意境的体验和对诗的审美情趣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