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审计的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革新着传统的审计技术。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审计人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顺应新特点,实现内部审计方式的跨越式转变。多年来,智能审计、数据式审计、在线审计、持续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持续监控等概念不断的充斥着审计人员的耳膜,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概念的不同反应了其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概念之间存在连续的与递进的关系,但是,这些概念都突出了目前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在线的、连续的、实时的、智能化的审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持续审计技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而来。持续审计的概念提出近20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已被研究了近几十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被广泛接受的持续审计定义: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一段时间后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对持续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尽管学者们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化环境下现代审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AT&T公司Bell实验室于1986年至1990年开发了持续程序审计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简称CPAS)[1],成为最早的持续审计模型之一,为后来持续审计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较为著名的模型有Rezaee提出的建立具有自动审计能力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Oninos提出的持续审计总体设计框架、Woodroof提出的应用于债务契约领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虽然CPAS由于应用部门的认识不足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在公司内推广应用,而那些已经执行了大量实时易的公司则尝到了持续审计应用的甜头,如毕马威、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Schwab公司、PayPal公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意大利银行集团Bipop以及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ICICI[2]、美国HCA医疗保健公司、IBM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目前,ACL公司开发的CAA软件已经为四大和美国公众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已经有14700家企业在使用ACL公司的产品。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2005年,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成,2012年完成工程二期,设计开发了包括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实施系统(AO)的审计应用系统。国家电网开发了包括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和四项功能的审计信息化平台。其中,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另外,南方电网公司、中石化、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符合自己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架构并逐步落地开发。
三、数据中心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
从持续审计的概念和发展驱动因素来看,持续审计是建立在电子数据基础上的。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中存储着数以T计的电子数据,如果不将这些数据有效运用,套用Swiss Post Solutions的Holdt先生的话,“资料只是躺在那里积灰尘和耗费金钱”[3]。马洪江(2002)也指出,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什么直接的价值,有价值的是从中抽取到的知识和信息[4]。然而,数据运用是一个问题,数据的组织、清洗也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持续审计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数据的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审计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正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持续审计系统的上线运行需同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进行审计数据规划,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中间表,实现审计数据的定时或不定时的采集、转换、清洗、存储、调用。
其次,审计数据还面临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60%。还有报道指出平均只有1%~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支撑持续审计模型的运行,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类似于原始凭证、合同文件这种办公过程文档,持续审计模型如需调取、识别该文档上的某项金额进而判断业务的合规性,若无法调取则只能采用替代模型或者该问题根本就无法智能检测。
四、持续审计的实现方式
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改变,同样是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持续审计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内部控制测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2)认为“电子证据的完整往往依靠于内部控制措施在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上的有效性”[5]。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来更好的保证在无纸化和实施会计系统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还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内部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价内部控制恰当性、有效性、健全性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活动。
同传统的内部控制测评相比,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很大一部分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给出了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不仅包括信息系统在业务承载及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测评,还包括业务数据采集、生成、处理、报告全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
(二)审计数据复算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审计数据并非完全在信息系统中生成、流转、报告,且信息系统关于数据修改的设计并不一定严谨,而持续审计模式需要完全依赖电子数据,因此,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尤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假账真查”。
阳杰(2008)在对导入式智能审计的研究中曾提到“会审软件必须具有会计信息化的全部功能,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面’重算’,而不是部分’重算’”[6]。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难实现,而流程的梳理,中间表的设计,关联规则、勾稽关系的发现才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不仅仅包括账、表数据的重新生成、复算,还包括依据数据间勾稽关系的验证性复算,而数据间勾稽关系的发现囊括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三)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审计数据分析并非无用功。审计数据分析按照所反映信息的综合度分为财务指标分析、业务类别分析、账户金额变动情况分析。而关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这里的分析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用的较多。
数据挖掘就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智能审计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经济业务规则或者数据规律,以发现脱离该规则、规律的异常事项,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四)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审计业务关系和对应的数据关系的描述上,分析相关的控制环节,编制可行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检测模型可以来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已经识别的业务风险或者法律法规条款。持续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模型命名、确定模型目标、明确审计依据、定义算法、确定数据源、定义输出结果六个过程。
(五)对关键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持续监控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一定遇到以下情况,假设在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资金的来源账户、流向账户、业务用途、账户金额变动规律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上各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获取资料,而有些资料可能并不容易获取,审计工作往往被这种细碎的障碍耽搁变得复杂。而持续审计模式下,我们要发现代表流程中各节点的关键要素,实现对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半可视化的监控。
五、结论
持续审计价值的运用是各单位目前均意识到并争先恐后研究的领域。文章论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持续审计广泛开展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也是显现持续审计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持续审计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审计程序以及对应的审计管理模式。其次,持续审计的过程更多情况下是审计疑点的发现、挖掘的过程,进而支持审计人员进一步发现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报告或者审计结果。诚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持续审计在实现的道路上同样阻碍重重,这些阻碍不仅来自于技术瓶颈,还来自于使用者、被审计单位的接受、认可、配合程度。然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持续审计的实现及应用是代代审计人员不懈追求的审计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A.and F.Halper.The continuous audit of online systems[J].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1,10(1):110-125.
[2]何芹.持续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28-29.
[3]Robert Hertzberg.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利用数据取得竞争优势[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0.
[4]马江洪,张文修.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知识发现:统计学的观点[J].工程数学学报,2002,19(1):1-13.
(1)行政关系单位和人员走访。在审计实施和审前调查时,可以以被审计企业外部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为询证对象,走访被审计企业的主管部门、干部监管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等如上级主管部门、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开户银行等,听取各部门、各单位从各自角度所掌握的对被审计企业的情况介绍、评价以及对企业存在问题线索的介绍,了解有关部门对被审计企业的检查和处理报告,以供审计参考,找出切入点和突破口。
(2)业务关联方和人员走访。主要包括经销商、客户、供应商,从这些关联企业或人员的角度加深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理解;同时,从他们与企业的合作历史来判断企业的运作风格和经营理念,并对企业的销售业绩、采购成本、回款能力等进行综合判断。
2.企业内部走访。审计人员可深入到车间、班组、仓库、职能部门、会计部门等内部部门,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环境,包括:
(1)业务流程。现场参观可以对企业生产的业务流程、生产装备的先进性、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工艺的科技含量、产品的主要成本构成,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某工程机械企业的核心部件包括发动机、液压件,均为进口;企业自身的生产仅涉及金属板材的加工、焊接部分以及各项部件的组装、喷漆。现场看到有部分产品因为核心部件没到位无法组装出厂,而核心部件要提前数月订购。由此可推断,企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作为“预付款”来采购零部件;同时,结合产品销售要给经销商一定账期的现实。由此,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压力有了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企业产品的“毛利率”受钢材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审计、省厅授权项目及经济责任审计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审计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市局(处)30多名业务人员虽经常超负荷运转,还是捉襟见肘,完成一些大型项目十分吃力。同市局相比,各县区审计任务相对少,而业务人员又比较充足,这就为我们打破常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了整合审计资源这个思路,并率先对原各县区石油钻采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的办法。随后,每年对重大项目集中审计,都采取全局或市县统一抽人,整合资源,统一编组,集中审计。几年来,先后对市级部门预算执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交通系统、县区长及县区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了整合资源审计。整合资源审计采取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时限和统一座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费用,提升了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任务重、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打破了科室和县区界限,达到跨行业、跨专业培训的目的。近三年来,先后整合资源审计的项目数占到总审计项目数的6%,而审计的资金量就占到18%多。效果十分明显,为更好地推动审计深化探索了一条捷径。
二、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节约审计成本,截断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联系
前些年,审计人员审计时大部分在被审计单位吃住,审计结果难得真实有效和客观公正,同时,社会各界对被审单位颇有微辞。针对这一实际,结合上级要求,我们广泛调查研究,去外地考察,反复测算,与财政积极协调,并经市上主要领导同意,从2005年开始试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具体操作为,实施一个审计项目,在依据审计项目要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拿出工作日计划,经局务会批准。批准后的审计项目按下基层及同城审计执行不同的工作日补助食宿标准,然后审计时对审计组人员不再在被审单位报销食宿费用。这项支出,由财政年初纳入预算,年底根据审计通知书的实施情况给予结算。这种只对规定的工作日补助的办法,既关注了审计工作日的有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与被审计单位切断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由财政每年拨付一定量固定的经费,对审计人员外出审计给予补助,斩断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经济上的往来。随后,我们制定了《外勤经费自理办法》,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工作日,仅对在工作日内的支出费用予以补助。2006年后,该项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我们率先推行的这一办法在去年全省审计工作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办法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费用,也转变了审计形象。
三、推行同城报送审计,提高效率,转变作风
2005年以来,针对在市区部门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进驻被审单位,影响被审单位正常工作,增加被审单位经费负担的现象,经我们调查研究,确定了实行同城报送的办法。被审单位将各类需要查看的财务凭证送至市局相应的审计组。市局相应调整了各科室的办公室,每个科室有了可供集体讨论研究的大办公室,配备了饮水等设施,并改造了职工食堂,为有效开展审计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开支,便于开展业务探讨,也便于对审计组的统一检查,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升综合审计质量和成果
【关键词】审计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济监督的实际需求产生的。因此在审计翻译实际中,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以及语言差异的重视,要避免审计英语工作开展中,相关审计人员与其审计对象之间出现各种沟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审计英语的主要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方式。
一、提升对相关词语翻译过程中技巧的重视
在相关审计术语的具体应用中,会利用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对其进行翻译,在一般状况下就会通过直译的模式对于这些术语开展翻译,这样可以使其与既定的项目设计效果相符。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应用相关翻译活动的开展中,其翻译的相关内容会与审计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会对相关审计英语的载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对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其具体的审计语境进行探究分析,对其专业性进行探究,保障其与上下文的语境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翻译人员可以针对其上下语境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并对相关翻译资源进行系统的总结。在进行相关翻译经验的梳理探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一些专业的词典与网站信息,也可以充分的借鉴一些优质经验,这样可以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合理性,提升整体的翻译效果与质量。
二、在进行内容翻译过程中保障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
在具体的审计翻译工作开展中,相关翻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审计知识与内容,提升自身的整体信息阅读量,进而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直观性、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同时在对一些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应用与其相符合的翻译模式与手段,进而保障整个翻译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提升其整体翻译的客观性特征。同时,要提升对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保障其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此,在对其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翻译为“相关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对其违法获得的相关资产进行转移、隐匿的行为时,具有制止的权利”。通^被动语态对整个分析进行强调,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翻译内容的专业性。
三、灵活应用分合翻译策略
审计英语是一种专业性的英语应用模式,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性。对此在一些相关英语构建中,一些审计词义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此种问题的出现可以满足在不同审计环境下不同的审计群体的不同需求。基于此种环境背景,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对其翻译的正确的传达,灵活的应用分合策略。同时,在相关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一些单句英语、复合句英语进行综合性的分离以及融合,在基于原文内容与相关形式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相关信息内容的科学传递,进而有效的实现审计翻译综合体现。具有分译策略审计英语翻译,可以在根本上保障多次应用这些合译策略,进而有效的实现了审计英语与合译策略实践中的有效融合。
四、专业词汇的合理翻译
在实际的审计英语翻译工作开展中,要对英语词汇进行系统的翻译,在此过程中将专业性的语言翻译作为其基础,再对相关审计英语进行科学系统的翻译。基于此种状况,要提升对审计英语的科学性分析,进而保障整个翻译内容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翻译中,要提升对审计英语中一些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对审计文本进行系统地融合,进而保障整个翻译的科学性,在进行词汇的审计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出现语境融合的状况,要通过对翻译内容排他性的重视,进而实现资源内容的科学解释。例如,在审计环境之下,翻译人员对于一些词语的特征要起到足够的重视,如,在翻译语境之下要将audit译为“审计”,不要将其译为“旁听”;同时要把“appreciation"译为“增值”的意思,不要将其翻译为“欣赏”、“感激”等词义。基于专业的语境分析,在根本上保障词语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英语价值的专业性。同时,在进行英语审计的表达过程中,要对其翻译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其进行同义项目以及其相似项目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保障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五、加强对审计英语长句翻译的重视
在对审计英语进行翻译与分析的过程中,在其语句中具有一定的修饰成分,这些修饰名词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提升对其词语的断句、分词以及相关介词的重视与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直接翻译的形式对其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整个翻译工作开展的稳定性。
结束语:在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之下,企业自身的经营自以及企业的内在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要想提升企业在涉外经济业务中可以更加具有优势,可以顺利的发展,就要提升对涉外企业经济业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进行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其具体的语言特征与翻译方式进行系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苗.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劳动保障世界,2016,(21):65-66.
[2]张宏国.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7-50.
一、会计报表的几种作弊方式
1.虚构项目,制造虚假交易。这种方式通过改动原始凭证或直接虚列交易支出进行,如会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税的做法,在工资虚拟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以满足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要求。有些财务人员则通过调节表调整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然后用转账支票进行商品套购或者提现等。
2.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会计作弊。一些企业为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或不愿支付的情况下,授意财务人员通过改动以往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日期等,作为抵扣付款凭证,从而实现企业套取税款的目的。还有些企业故意不将外单位还款冲销往来账目,而是进行截留并向他处转移,再通过计提坏账损失而进行销账。
3.隐瞒收入和损失。如有些企业在将货物退回取得红字发票时,将红字发票隐瞒不入账,而是寻机转出以贪污此笔款项。还有些企业则利用预收账款项目提前将尚未实现的收入做收入处理,虚报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是将预收账款长期进行挂账而不处理,,以偷逃税金。
4.进行费用和利润调节。如企业为调整利润,通过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是采取对在建工程提前报结算、固定资产提前转、折旧提前计提等方式以实现费用或利润调节。还有些企业则通过采取虚列预提费用人为地调节利润,如对早已提足的大额修理费用支出在预提费用中一直列支,营造“真盈假亏”的假象。而有的公司则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增销售产品及交易,不惜为此多缴纳一些税金。有些企业在某些具有一定销售业绩客户的名下,虚构销售业务,使得该客户名下确认收入远超实际销售收入。
二、会计报表作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经济利益驱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会计报表作弊的案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关键在于存在经济利益驱动。由于现代产权分离的制度设计,导致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在信息上处于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很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演变为会计作弊,进而牟取不正当利益,主要表现在:一是操纵股价,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表作弊的形式,人为修改公司费用、利润等财务指标,以欺骗投资者达到操纵股价从而获益的目的。二是粉饰业绩,由于投资者对管理者的管理效果需要进行业绩考核,一些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善的情况下,出于粉饰业绩的目的而进行财务报表造假。三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就是企业某些大股东、管理者或者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活动。
2.内部控制薄弱。内控制度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紧箍咒”,内控得当,则企业生产运营健康合法;内控薄弱,则容易引发财务报表造假、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然而,当前不少企业对内控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容易给某些人员以可乘之机,导致会计报表作弊事件频出不断。首先,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凭证管理混乱,会计账簿管理、资产核对盘点等制度缺失,内部操作和管理没有科学规范的流程,随意性大,漏洞多。其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模糊不清,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体系,导致一些财务人员可能越权操作,进行复制、篡改、伪造、销毁企业财务数据等行为。最后,考核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领导为在职期间出“成绩”便指使财务人员弄虚作假、粉饰业绩,而部分财务人员为讨好上级领导,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
3.审计监督不力。审计监督是投资者给企业生产运营上的一把“安全锁”,然而,不少企业却对这道安全锁不甚重视,导致审计监督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难以防范和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作弊行为:一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一些企业由于对审计工作存在轻视,导致内部审计缺组织、缺人员、缺经费,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有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挂在财务部门之下,由财务总监兼任,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容易为人操纵。二是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随着会计报表作弊手段的隐蔽化和“高明化”,审计防范和查出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然而很多审计人员对财务造假作弊的手法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没有跟上时展,导致会计造假作弊难以被及时察觉和发现。
4.相关法律缺失。应该说,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政策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会计制度体系。然而,时代在发展,矛盾也在不断演化发展,法律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才能不断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永远没有毫无漏洞的法律。当前的会计法律体系仍然给了会计作弊行为一些可乘之机:一是法律条款规定过粗,细化内容太少,导致一些人随意解释、胡乱解释;二是法律责任太轻,惩罚力度不够,难以彰显对会计报表作弊行为的惩处决心,导致某些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三是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给一些人以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
三、会计报表作弊的审计策略
1.找准关注重点。首先,投资者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财务现状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分析内容应涉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效率分析、现金流动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综合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建立相应的风险预判标准和体系。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应建立科学的风险预判标准和管理体系,对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对重点关注企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加强重点关注,加强对其的财务审计和监督,以突出管理重点。许多案例表明,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其会计造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2.改善内部管理。首先,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仔细研究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科学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通过制度堵住管理漏洞。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规划,形成一张插翅难飞的制度网。其次,应该加强执行和监督,完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和执行力度,强化执行监督。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作弊风险。最后,科学分工,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明确责任分工,遵循岗位不相容制度设计,确保人员权责清晰。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守法意识。
3.加强舞弊审计。首先,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应该通过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并给予独立经费保障和人员支持维持审计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工作开展,避免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产生利益纽带。其次,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实施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任职能力和审计技能,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和对高级优秀审计管理人才的引进。最后,加强专业审计和外部审计,规范审计过程。执行审计前,应制定详细周密的审计计划,抓住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同时,加强专业审计和外部审计,增强审计监督效果。
4.完善法律环境。首先,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细化具体条文措施。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会计需求,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应尽快出台细化的配套实施办法,以增强条文的可执行性。其次,加大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守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定期会同审计、公安、银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最后,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引导建立知法、守法、信法的良好法律氛围。
四、结论
会计报表作弊危害甚大,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用和声誉,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使得国家税收白白流失,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企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应提高警惕意识,加强审计监督,努力修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同时,相关部门应齐抓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防范和监管会计报表造假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