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审计的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革新着传统的审计技术。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审计人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顺应新特点,实现内部审计方式的跨越式转变。多年来,智能审计、数据式审计、在线审计、持续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持续监控等概念不断的充斥着审计人员的耳膜,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概念的不同反应了其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概念之间存在连续的与递进的关系,但是,这些概念都突出了目前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在线的、连续的、实时的、智能化的审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持续审计技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而来。持续审计的概念提出近20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已被研究了近几十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被广泛接受的持续审计定义: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一段时间后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对持续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尽管学者们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化环境下现代审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AT&T公司Bell实验室于1986年至1990年开发了持续程序审计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简称CPAS)[1],成为最早的持续审计模型之一,为后来持续审计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较为著名的模型有Rezaee提出的建立具有自动审计能力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Oninos提出的持续审计总体设计框架、Woodroof提出的应用于债务契约领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虽然CPAS由于应用部门的认识不足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在公司内推广应用,而那些已经执行了大量实时易的公司则尝到了持续审计应用的甜头,如毕马威、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Schwab公司、PayPal公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意大利银行集团Bipop以及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ICICI[2]、美国HCA医疗保健公司、IBM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目前,ACL公司开发的CAA软件已经为四大和美国公众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已经有14700家企业在使用ACL公司的产品。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2005年,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成,2012年完成工程二期,设计开发了包括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实施系统(AO)的审计应用系统。国家电网开发了包括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和四项功能的审计信息化平台。其中,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另外,南方电网公司、中石化、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符合自己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架构并逐步落地开发。
三、数据中心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
从持续审计的概念和发展驱动因素来看,持续审计是建立在电子数据基础上的。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中存储着数以T计的电子数据,如果不将这些数据有效运用,套用Swiss Post Solutions的Holdt先生的话,“资料只是躺在那里积灰尘和耗费金钱”[3]。马洪江(2002)也指出,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什么直接的价值,有价值的是从中抽取到的知识和信息[4]。然而,数据运用是一个问题,数据的组织、清洗也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持续审计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数据的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审计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正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持续审计系统的上线运行需同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进行审计数据规划,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中间表,实现审计数据的定时或不定时的采集、转换、清洗、存储、调用。
其次,审计数据还面临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60%。还有报道指出平均只有1%~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支撑持续审计模型的运行,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类似于原始凭证、合同文件这种办公过程文档,持续审计模型如需调取、识别该文档上的某项金额进而判断业务的合规性,若无法调取则只能采用替代模型或者该问题根本就无法智能检测。
四、持续审计的实现方式
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改变,同样是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持续审计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内部控制测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2)认为“电子证据的完整往往依靠于内部控制措施在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上的有效性”[5]。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来更好的保证在无纸化和实施会计系统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还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内部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价内部控制恰当性、有效性、健全性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活动。
同传统的内部控制测评相比,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很大一部分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给出了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不仅包括信息系统在业务承载及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测评,还包括业务数据采集、生成、处理、报告全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
(二)审计数据复算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审计数据并非完全在信息系统中生成、流转、报告,且信息系统关于数据修改的设计并不一定严谨,而持续审计模式需要完全依赖电子数据,因此,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尤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假账真查”。
阳杰(2008)在对导入式智能审计的研究中曾提到“会审软件必须具有会计信息化的全部功能,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面’重算’,而不是部分’重算’”[6]。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难实现,而流程的梳理,中间表的设计,关联规则、勾稽关系的发现才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不仅仅包括账、表数据的重新生成、复算,还包括依据数据间勾稽关系的验证性复算,而数据间勾稽关系的发现囊括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三)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审计数据分析并非无用功。审计数据分析按照所反映信息的综合度分为财务指标分析、业务类别分析、账户金额变动情况分析。而关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这里的分析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用的较多。
数据挖掘就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智能审计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经济业务规则或者数据规律,以发现脱离该规则、规律的异常事项,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四)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审计业务关系和对应的数据关系的描述上,分析相关的控制环节,编制可行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检测模型可以来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已经识别的业务风险或者法律法规条款。持续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模型命名、确定模型目标、明确审计依据、定义算法、确定数据源、定义输出结果六个过程。
(五)对关键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持续监控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一定遇到以下情况,假设在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资金的来源账户、流向账户、业务用途、账户金额变动规律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上各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获取资料,而有些资料可能并不容易获取,审计工作往往被这种细碎的障碍耽搁变得复杂。而持续审计模式下,我们要发现代表流程中各节点的关键要素,实现对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半可视化的监控。
五、结论
持续审计价值的运用是各单位目前均意识到并争先恐后研究的领域。文章论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持续审计广泛开展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也是显现持续审计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持续审计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审计程序以及对应的审计管理模式。其次,持续审计的过程更多情况下是审计疑点的发现、挖掘的过程,进而支持审计人员进一步发现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报告或者审计结果。诚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持续审计在实现的道路上同样阻碍重重,这些阻碍不仅来自于技术瓶颈,还来自于使用者、被审计单位的接受、认可、配合程度。然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持续审计的实现及应用是代代审计人员不懈追求的审计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A.and F.Halper.The continuous audit of online systems[J].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1,10(1):110-125.
[2]何芹.持续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28-29.
[3]Robert Hertzberg.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利用数据取得竞争优势[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0.
[4]马江洪,张文修.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知识发现:统计学的观点[J].工程数学学报,2002,19(1):1-13.
(1)行政关系单位和人员走访。在审计实施和审前调查时,可以以被审计企业外部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为询证对象,走访被审计企业的主管部门、干部监管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等如上级主管部门、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开户银行等,听取各部门、各单位从各自角度所掌握的对被审计企业的情况介绍、评价以及对企业存在问题线索的介绍,了解有关部门对被审计企业的检查和处理报告,以供审计参考,找出切入点和突破口。
(2)业务关联方和人员走访。主要包括经销商、客户、供应商,从这些关联企业或人员的角度加深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理解;同时,从他们与企业的合作历史来判断企业的运作风格和经营理念,并对企业的销售业绩、采购成本、回款能力等进行综合判断。
2.企业内部走访。审计人员可深入到车间、班组、仓库、职能部门、会计部门等内部部门,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环境,包括:
(1)业务流程。现场参观可以对企业生产的业务流程、生产装备的先进性、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工艺的科技含量、产品的主要成本构成,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某工程机械企业的核心部件包括发动机、液压件,均为进口;企业自身的生产仅涉及金属板材的加工、焊接部分以及各项部件的组装、喷漆。现场看到有部分产品因为核心部件没到位无法组装出厂,而核心部件要提前数月订购。由此可推断,企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作为“预付款”来采购零部件;同时,结合产品销售要给经销商一定账期的现实。由此,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压力有了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企业产品的“毛利率”受钢材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审计、省厅授权项目及经济责任审计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审计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市局(处)30多名业务人员虽经常超负荷运转,还是捉襟见肘,完成一些大型项目十分吃力。同市局相比,各县区审计任务相对少,而业务人员又比较充足,这就为我们打破常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了整合审计资源这个思路,并率先对原各县区石油钻采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采取了整合资源审计的办法。随后,每年对重大项目集中审计,都采取全局或市县统一抽人,整合资源,统一编组,集中审计。几年来,先后对市级部门预算执行、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交通系统、县区长及县区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了整合资源审计。整合资源审计采取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点、统一时限和统一座谈的办法,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费用,提升了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任务重、人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打破了科室和县区界限,达到跨行业、跨专业培训的目的。近三年来,先后整合资源审计的项目数占到总审计项目数的6%,而审计的资金量就占到18%多。效果十分明显,为更好地推动审计深化探索了一条捷径。
二、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节约审计成本,截断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联系
前些年,审计人员审计时大部分在被审计单位吃住,审计结果难得真实有效和客观公正,同时,社会各界对被审单位颇有微辞。针对这一实际,结合上级要求,我们广泛调查研究,去外地考察,反复测算,与财政积极协调,并经市上主要领导同意,从2005年开始试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具体操作为,实施一个审计项目,在依据审计项目要求,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组拿出工作日计划,经局务会批准。批准后的审计项目按下基层及同城审计执行不同的工作日补助食宿标准,然后审计时对审计组人员不再在被审单位报销食宿费用。这项支出,由财政年初纳入预算,年底根据审计通知书的实施情况给予结算。这种只对规定的工作日补助的办法,既关注了审计工作日的有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与被审计单位切断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审计成本。由财政每年拨付一定量固定的经费,对审计人员外出审计给予补助,斩断审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经济上的往来。随后,我们制定了《外勤经费自理办法》,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工作日,仅对在工作日内的支出费用予以补助。2006年后,该项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我们率先推行的这一办法在去年全省审计工作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办法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费用,也转变了审计形象。
三、推行同城报送审计,提高效率,转变作风
2005年以来,针对在市区部门单位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进驻被审单位,影响被审单位正常工作,增加被审单位经费负担的现象,经我们调查研究,确定了实行同城报送的办法。被审单位将各类需要查看的财务凭证送至市局相应的审计组。市局相应调整了各科室的办公室,每个科室有了可供集体讨论研究的大办公室,配备了饮水等设施,并改造了职工食堂,为有效开展审计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开支,便于开展业务探讨,也便于对审计组的统一检查,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转变审计方式,提升综合审计质量和成果
【关键词】审计英语 语言特点 翻译策略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济监督的实际需求产生的。因此在审计翻译实际中,要加强对东西方文化以及语言差异的重视,要避免审计英语工作开展中,相关审计人员与其审计对象之间出现各种沟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审计英语的主要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方式。
一、提升对相关词语翻译过程中技巧的重视
在相关审计术语的具体应用中,会利用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对其进行翻译,在一般状况下就会通过直译的模式对于这些术语开展翻译,这样可以使其与既定的项目设计效果相符。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应用相关翻译活动的开展中,其翻译的相关内容会与审计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会对相关审计英语的载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在对特定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对其具体的审计语境进行探究分析,对其专业性进行探究,保障其与上下文的语境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翻译人员可以针对其上下语境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并对相关翻译资源进行系统的总结。在进行相关翻译经验的梳理探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一些专业的词典与网站信息,也可以充分的借鉴一些优质经验,这样可以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合理性,提升整体的翻译效果与质量。
二、在进行内容翻译过程中保障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
在具体的审计翻译工作开展中,相关翻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审计知识与内容,提升自身的整体信息阅读量,进而提升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直观性、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同时在对一些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应用与其相符合的翻译模式与手段,进而保障整个翻译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提升其整体翻译的客观性特征。同时,要提升对被动语态的科学应用,保障其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此,在对其进行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翻译为“相关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出现对其违法获得的相关资产进行转移、隐匿的行为时,具有制止的权利”。通^被动语态对整个分析进行强调,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翻译内容的专业性。
三、灵活应用分合翻译策略
审计英语是一种专业性的英语应用模式,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性。对此在一些相关英语构建中,一些审计词义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此种问题的出现可以满足在不同审计环境下不同的审计群体的不同需求。基于此种环境背景,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要对其翻译的正确的传达,灵活的应用分合策略。同时,在相关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一些单句英语、复合句英语进行综合性的分离以及融合,在基于原文内容与相关形式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相关信息内容的科学传递,进而有效的实现审计翻译综合体现。具有分译策略审计英语翻译,可以在根本上保障多次应用这些合译策略,进而有效的实现了审计英语与合译策略实践中的有效融合。
四、专业词汇的合理翻译
在实际的审计英语翻译工作开展中,要对英语词汇进行系统的翻译,在此过程中将专业性的语言翻译作为其基础,再对相关审计英语进行科学系统的翻译。基于此种状况,要提升对审计英语的科学性分析,进而保障整个翻译内容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翻译中,要提升对审计英语中一些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对审计文本进行系统地融合,进而保障整个翻译的科学性,在进行词汇的审计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出现语境融合的状况,要通过对翻译内容排他性的重视,进而实现资源内容的科学解释。例如,在审计环境之下,翻译人员对于一些词语的特征要起到足够的重视,如,在翻译语境之下要将audit译为“审计”,不要将其译为“旁听”;同时要把“appreciation"译为“增值”的意思,不要将其翻译为“欣赏”、“感激”等词义。基于专业的语境分析,在根本上保障词语应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英语价值的专业性。同时,在进行英语审计的表达过程中,要对其翻译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其进行同义项目以及其相似项目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保障整个审计英语翻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五、加强对审计英语长句翻译的重视
在对审计英语进行翻译与分析的过程中,在其语句中具有一定的修饰成分,这些修饰名词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提升对其词语的断句、分词以及相关介词的重视与运用,在翻译过程中通过直接翻译的形式对其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整个翻译工作开展的稳定性。
结束语:在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之下,企业自身的经营自以及企业的内在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要想提升企业在涉外经济业务中可以更加具有优势,可以顺利的发展,就要提升对涉外企业经济业务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进行审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其具体的语言特征与翻译方式进行系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苗.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劳动保障世界,2016,(21):65-66.
[2]张宏国.审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7-50.
一、会计报表的几种作弊方式
1.虚构项目,制造虚假交易。这种方式通过改动原始凭证或直接虚列交易支出进行,如会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税的做法,在工资虚拟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以满足个人不正当的利益要求。有些财务人员则通过调节表调整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然后用转账支票进行商品套购或者提现等。
2.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会计作弊。一些企业为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或不愿支付的情况下,授意财务人员通过改动以往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日期等,作为抵扣付款凭证,从而实现企业套取税款的目的。还有些企业故意不将外单位还款冲销往来账目,而是进行截留并向他处转移,再通过计提坏账损失而进行销账。
3.隐瞒收入和损失。如有些企业在将货物退回取得红字发票时,将红字发票隐瞒不入账,而是寻机转出以贪污此笔款项。还有些企业则利用预收账款项目提前将尚未实现的收入做收入处理,虚报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是将预收账款长期进行挂账而不处理,,以偷逃税金。
4.进行费用和利润调节。如企业为调整利润,通过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是采取对在建工程提前报结算、固定资产提前转、折旧提前计提等方式以实现费用或利润调节。还有些企业则通过采取虚列预提费用人为地调节利润,如对早已提足的大额修理费用支出在预提费用中一直列支,营造“真盈假亏”的假象。而有的公司则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增销售产品及交易,不惜为此多缴纳一些税金。有些企业在某些具有一定销售业绩客户的名下,虚构销售业务,使得该客户名下确认收入远超实际销售收入。
二、会计报表作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经济利益驱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会计报表作弊的案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关键在于存在经济利益驱动。由于现代产权分离的制度设计,导致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在信息上处于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企业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很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演变为会计作弊,进而牟取不正当利益,主要表现在:一是操纵股价,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表作弊的形式,人为修改公司费用、利润等财务指标,以欺骗投资者达到操纵股价从而获益的目的。二是粉饰业绩,由于投资者对管理者的管理效果需要进行业绩考核,一些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善的情况下,出于粉饰业绩的目的而进行财务报表造假。三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就是企业某些大股东、管理者或者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活动。
2.内部控制薄弱。内控制度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紧箍咒”,内控得当,则企业生产运营健康合法;内控薄弱,则容易引发财务报表造假、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然而,当前不少企业对内控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容易给某些人员以可乘之机,导致会计报表作弊事件频出不断。首先,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凭证管理混乱,会计账簿管理、资产核对盘点等制度缺失,内部操作和管理没有科学规范的流程,随意性大,漏洞多。其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模糊不清,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授权体系,导致一些财务人员可能越权操作,进行复制、篡改、伪造、销毁企业财务数据等行为。最后,考核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业领导为在职期间出“成绩”便指使财务人员弄虚作假、粉饰业绩,而部分财务人员为讨好上级领导,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
3.审计监督不力。审计监督是投资者给企业生产运营上的一把“安全锁”,然而,不少企业却对这道安全锁不甚重视,导致审计监督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难以防范和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作弊行为:一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一些企业由于对审计工作存在轻视,导致内部审计缺组织、缺人员、缺经费,审计工作难以开展。有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挂在财务部门之下,由财务总监兼任,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容易为人操纵。二是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随着会计报表作弊手段的隐蔽化和“高明化”,审计防范和查出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然而很多审计人员对财务造假作弊的手法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没有跟上时展,导致会计造假作弊难以被及时察觉和发现。
4.相关法律缺失。应该说,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政策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会计制度体系。然而,时代在发展,矛盾也在不断演化发展,法律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才能不断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永远没有毫无漏洞的法律。当前的会计法律体系仍然给了会计作弊行为一些可乘之机:一是法律条款规定过粗,细化内容太少,导致一些人随意解释、胡乱解释;二是法律责任太轻,惩罚力度不够,难以彰显对会计报表作弊行为的惩处决心,导致某些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三是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给一些人以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
三、会计报表作弊的审计策略
1.找准关注重点。首先,投资者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财务现状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分析内容应涉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效率分析、现金流动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综合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建立相应的风险预判标准和体系。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应建立科学的风险预判标准和管理体系,对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对重点关注企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加强重点关注,加强对其的财务审计和监督,以突出管理重点。许多案例表明,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其会计造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2.改善内部管理。首先,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仔细研究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科学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通过制度堵住管理漏洞。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规划,形成一张插翅难飞的制度网。其次,应该加强执行和监督,完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和执行力度,强化执行监督。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作弊风险。最后,科学分工,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明确责任分工,遵循岗位不相容制度设计,确保人员权责清晰。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守法意识。
3.加强舞弊审计。首先,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应该通过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并给予独立经费保障和人员支持维持审计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工作开展,避免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产生利益纽带。其次,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实施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任职能力和审计技能,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和对高级优秀审计管理人才的引进。最后,加强专业审计和外部审计,规范审计过程。执行审计前,应制定详细周密的审计计划,抓住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同时,加强专业审计和外部审计,增强审计监督效果。
4.完善法律环境。首先,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细化具体条文措施。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会计需求,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应尽快出台细化的配套实施办法,以增强条文的可执行性。其次,加大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会计守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定期会同审计、公安、银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最后,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引导建立知法、守法、信法的良好法律氛围。
四、结论
会计报表作弊危害甚大,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用和声誉,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使得国家税收白白流失,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企业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应提高警惕意识,加强审计监督,努力修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同时,相关部门应齐抓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防范和监管会计报表造假的合力。
一、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发明与应用,尤其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伴随而来的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彻底走向信息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信息技术完成会计与财务相关的工作,这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变化趋势,会计电算化属于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的有机结合,会计电算化管理可以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减少了错误率同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同时伴随着部分不足,在运用的时候,需要进一步速进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的发展,为提高金融企业管理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问题综述
1.会计电算化定义会计电算化属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去的体现,它是以计算机技术改变过去的会计业务,会计业务包括基本会计业务、出纳、国民收入等业务的过程都运用计算机完成。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计算机上的会计信息分析是准确和真实的,那么与人工比肯定不会出现任何错误,高效率的电脑分析能够更准确。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管理、信息、会计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会计电算化的出现降低会计人员工作质量。2.会计电算化首先,与传统的纸质会计信息相比,无纸化会计信息有自身的特点,纸质记忆信息是以传统的方式而不是计算机和存储器的数据信息方式进行。计算机存储介质盘主要使用磁盘存储信息功能,有着方便、快捷、易于修改,便利、可删除、不留所有信息痕迹的优势,但它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的审计工作不好进行会计保护。其次,对综合知识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有着更高的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必须学会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熟练的完成操作。会计人员应该通过系统设置在计算机程序中进行操作,对企业怎样发展,怎样完成审计报告,以及怎样填写信息都要有熟练的应用,按照计算机程序完成操作,会计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达到会计记录目的,在如此的工作环境中,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学习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只有多方面都有储备,才能够利用审计工作更丰富的知识来保证相应的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完成。再次,数据和自动化集中。传统会计向导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实际的劳动分工,任何人都仅仅负责所以工作的一部分。然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时候,会计有着更为现代的表现方式,各种会计工作全部在计算机中完成,通过数据输入来进行操作,这些数据全部可以被所有用户共享。最后,内部控制的程序性保障。进入会计电算化会计方法、会计数据更集中的计算机处理,更连贯,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会计人员应该更好地寻求和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会计即应该保障信息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又需要更加的可靠性采用相应的办法。
三、审计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传统的会计模式,从原始凭证的记录回顾,从金融到财务报告的编制,每一步都是用不同的会计人员,明确职责分工,每一步都是指定的处理程序和相应的文本信息。这些文件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个明确的线索。在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可以基于原始数据,以及其他方面的处理程序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的现代方式使用磁盘存储,会计信息已经修改,改变的地方,删除的地方无法用肉眼识别。虽然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会计另外,财政局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过程中应保留原始数据,所有的凭证、账簿,并提供审计和监督过程中打印材料向公司报告。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手工会计,审计人员无法确定是否已给他们的信息是随时变化的,无论是相同的原始数据。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现代方式。2.审计内容传统的审计内容是手工做账会计数据,现在手工做张通过电算化会计记账的改变。简而言之,审计在过去的人评论,现在的审计工作,该机还审查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的方式,很多企业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自动处理,计算机也有一个程序的错误,计算机将不会意识到你的错误,将继续原程序,记账错误的方法。因此,会计审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解会计程序,计算机系统知识确保正确的结账程序完成。3.对审计技术的影响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按照各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审查的时候有一些固定程序,通常有审核、检查、分析、比较等方法,这些是与传统的方式记账有着相同形式的,这些步骤全部由人工进行。会计电算化属性是条件下,人类不再审查审计人员的唯一方式,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会计模式,会计电算化,审查审计既能够通过材料审查委员会获取,还能够在计算机数据中看到,财务数据的计算机运行中能够有比人工更高效、更准确,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最快与效率。4.审计人员的影响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现代方式,审计是审计人员的过程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负责实施办法一个账户,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更加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电脑技能。审核员应写自己的审计软件,建立合适的审计软件,方便今后的审计工作。5.对内部控制操作的影响内部控制的传统手工会计模式,从信息的审查中查找情况,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很多项,他们购买的商品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总金额、如何入账,等对会计审计、会计记录的检查。所有账户被确认有没有错误,保证审核通过。但是,运用现代的会计方法,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地方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监管。所以,当前的内部控制无法原路适应记账方式的现代化时,应该对应的完成内部控制的及时完善。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应该按照第一个EST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方式,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如何制定新的内部控制对计算机审计方式带来了更难的问题。
四、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分析
1.视觉线索消失的风险在传统的会计制度在我国,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从到后期的财务报表,每一项工作需要我们使用纸质记录材料,需要签名的委托人起床所以审计过程规范签名。审计人员的回避,随机或反向检查。但之后出现和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将自动直接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里面有计算机程序中的问题,或修改人工通过非法手段,计算机将直接进行错误处理,最后将会计系统按照程序执行操作,非法诈骗。2.内部控制变动引起的风险在传统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对象和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可见的,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并已经在内部控制、会计系统的变化非常大,原来的一些部分与控制功能,无法适应新的电脑系统,内部控制水平的准确性,在收到很大的影响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对内部控制功能的复杂性,便于会计人员造假,因此大大增加会计系统的审计风险。3.会计审计技术风险的多元化产生在过去的会计审计方法单一,容易控制。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存在,可用于审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被审计单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购买和自己更符合的审计软件,适合所需要的商业化,同时能够进行自我发展,根据企业的情况或雇佣外国单位审计。审计企业选择不同的审计软件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选择软件上的不同,应该对应采取的审计方法也需要改变,保证审计师审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更加准确,避免因为审计软件选择不对,而造成审计风险提高。4.因缺乏知识而产生的电脑化风险我国会计电算化是随着时展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更广泛的,不仅原来的会计,还包括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它对相关人员的要求很高,虽然大部分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然而,在一系列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的过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员工从事会计工作电算化理论掌握不全面,计算机教学很旧了,没有办法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更新,会计人员缺乏审计系统培养不构成严格的制度。5.不完备系统软件的风险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经历了几次更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算化的基础,然而,我国目前使用会计软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安全和会计软件隐私较差。当前的会计软件系统,当某个人进行操作时,如果缺乏监管,不能确定是应该追究到哪个人。其次,每个模板都没有包含,所有形式的会计软件缺乏互相交流。
五、会计电算化环境审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环境建设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没有好的环境保护,从两个方面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环境建设。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企业领导的重视。应该是审计工作的管理应纳入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成立,以及各种系统,其次,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审计的认识,企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企业管理者、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审核的理解,有助于科学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第三,要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机构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审计工作。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审计管理机构或part-time.but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机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财政主管部门企业重要,在完善CT过程审计机构应积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2.完善计算机内部控制为审计人员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几个系统是必要的。空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机构的计算机控制。会计、审计人员的有效日期后必须参与定制调整,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定制调整。在机构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控制原则、分权原则。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操作。第三,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的保存方式。运用会计电算化之后,可以利用设备对会计信息完成双备份,放在不同的地方避免丢失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会计档案的存储使得它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3.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和制度会计电算化方式运行过程中,对传统审计方式有较大影响,无论是审计方式还是审计历史,相关的内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变化。过去审计方法只能依靠人工的方式,随着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审计辅助工具的发展,计算机审计现代方式发展运用越来越多,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但是审计的内容更复杂。传统的审计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因此这是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审计工作时间更长。4.高效综合审计员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的方式比传统的手工会计模式是困难的,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知识,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审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团队,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审计人员培训、计算机审计人员和审计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掌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过程,使得审计他们的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其次,培养能够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会计知识,审计包括审计知识公司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加强会计和审计知识的培训,能很快成为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5.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企业应加强对安全和隐私的会计软件和监督管理。由于现有的会计软件的操作系统,没有日记会计软件操作和没有记录生成的,所以你不能将对人民负责。然而,安全和在会计软件方面的企业隐私特别重要的,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严格保密,同行业中,会计软件的清晰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软件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做的好,企业在上升的行业竞争,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软件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开发软件,会计软件的个体化模板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会计电算化已经对企业审计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应在审计工作方面进一步改进,必须认真分析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方式的影响,对这些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会计电算化的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审计工作的挑战,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公路建设工程中审计工作的现状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公路行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审计工作在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和完善制度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计实践中也同时存在着人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其他潜在危险等问题,可能导致领导层的决策方向的偏离和管理效率的降低,危及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产生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
1.2.1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些企业的审计人员作为本单位的员工,本身就隶属于企业的财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干预或干扰审计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面临不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和利益诱惑时,缺乏独立性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的审计风险。
1.2.2审计制度不完善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进步的今天,企业审计制度也应随之不断改进,加强对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一种为管理者服务的内部管理行为,审计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导向性信息和建议,然而目前的工作中,公路建设企业的审计工作往往只重视其监督作用和控制作用,而对其重要的服务功能缺乏认识,导致工作重点发生偏差。此外,审计工作中方法过于单一、审计技术落后都可能导致评估误差等风险的产生。
1.2.3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经验,更涉及到工程、机械、建造及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而相对于较为复杂的审计内容,审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操作经验常显示出不足,对不同情况下的审计工作不能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导致抓不住重点,发现不了问题的本质,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企业上下对审计工作缺乏重视、专业培训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背景下,公路建设系统中的综合性审计人才不足、审计人员缺乏责任感等问题都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1.2.4审计介入深度不够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足和被审单位的不配合往往导致审计介入的深度不够,特别是对隐蔽工程的审核往往很难把握。由于难以对隐蔽工程的相关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审计只能以工程签证和施工记录等工程资料为准,若被审单位内控机制不完善,存在资料缺失或失真问题时,审计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2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的力度与质量
2.1大力开展审计部门的人员队伍建设应强化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使之在工作中采取主动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设立长期的专业培训机制,加快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速度,不断丰富自身经济、法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具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的复合型审计工作者,适应公路建设工程审计工作的特殊需要。
2.2完善审计部门的制度管理审计制度的完善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双向承诺制法律责任制度、审计听证会制度等一系列有效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相关权责,规定好审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和保证会计等相关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具体措施,并与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及法律责任挂钩,在行之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下,真正形成激励和威慑作用,以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应对审计工作的程序给予严格控制,不能因为过分控制审计成本等原因而减少必要的工作环节。此外,还应建立各项审计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使科学的审计信息成为指导企业决策的重要标准,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
2.3运用严格、有效的审计方法公路建设工程的项目审计工作时效性强、工作量大、检查范围广、事前保密性强,不适用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而应采取提前介入、全程把关的方式减少舞弊现象,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根据《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参与招投标工作,并在信息评估、投标报价评估、合同管理措施评估及大宗物资(如沥青、钢材等)的采购等环节加强监督工作。其次,应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验证,并依据国家公路建设方面的规定,仔细审查施工过程有无多计工程量、重复计量、不合理变更、多计取费用、乱摊销费用、挪用转移公路建设资金等现象,严把决算审计关。如遇到一些地形较复杂的高填、深挖及弯道较多的路段,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对部分路段恢复中桩,以便进行审核核实。回复中桩后可以从纵、横断面进行核对纵坡及中线距离、横断面土石方量。对路面基层及面层应检查定额配合比及设计配合比、施工配合比的差异分析及其原因,确保评估的可靠性。在评估信息的管理中,还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经费收支、评估结果及工程档案等数据库,以便于审计监督工作的连续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学术界对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基本达成了共识,专家学者们普遍将职业性看成是专业学位或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属性、本质属性。比如,别敦荣等(2009)认为,专业学位具有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依赖性。翟亚军等(2006)认为,“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刘国瑜(2005)认为,“专业学位中的‘专业’二字就是’职业’,专业学位在国际上的通行叫法是职业学位。”但同时,专家学者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性”是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不能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专业学位虽然与职业领域密切相关,但这种职业领域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专门的职业素养。换言之,专业学位对应的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都是非常高的。
其次,从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中也可以看出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特征。1996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02年初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另外,从专业学位设置情况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专业学位学科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学位主要分布于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应用类学科,如工商管理、教育、医疗卫生和临床科学、工学等学科。美国在其所授予的专业学位中,授予量最大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和教育,其次为医疗卫生与临床科学、工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专业。在我国,作为纯学术性的哲学、历史学和理学等学科,没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位,而具有明显职业指向的应用性学科如教育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每一个学科下都分别设置了几种专业学位。
从我国和美国的专业学位设置情况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只有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的专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更加明显,也才更加有必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二、基于职业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考
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2年制定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明确阐述了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与此相适应,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五个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3门审计相关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法律研究与案例、审计史)的共6门课程;方向课目录中列示了包括至少7门审计相关课程(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审计、审计职业道德、舞弊审计、审计管理等)在内的共15门课程。
教指委的课程目录广泛而具体,涉及了审计实务的诸多领域。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培养单位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应具有职业导向性
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应当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即更加注重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理论和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和所需相关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较强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绝大多数招生院校设置的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的课程都捉襟见肘,甚至专业核心课中基本上只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一门课与审计实务直接相关;方向课更是难见“审计”二字,情况稍好一点的院校最多也只是设置“审计专题”、“经济效益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有限的几门课程,而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审计理论;社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只有毕业前学生自主实习,因此也几乎演变为学生找工作的过程。审计专业硕士培养的职业性仅以“案例教学”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几乎使得专业硕士的“职业性”成为空谈。
另外,培养方案中提倡体现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特色灵活设置相关课程,这一规定使得各招生院校对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无论是专业核心课还是方向课,很多招生院校的审计专业硕士课程与会计专业硕士课程并无本质区别,甚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来说也是“换汤不换药”。笔者搜索了十几所第一批招收审计专业硕士的著名高校的网站,结果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公布审计专业硕士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即便是对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有非常详细说明的院校,也是对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管窥审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课程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审计工作按照其主体不同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分;按照其目的和对象不同,审计至少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等很多种类型。不同主体、不同目的和对象的审计工作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对审计师有着不同的要求。基于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审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不应当只涉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应当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侦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咨询服务的能力。当然,要在两年的学制当中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各个审计体系也并不现实,因此每个招生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分别设置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并开设相应的方向课,但应注意的是对于审计体系中的每一个分支,所设课程都应当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是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院校都是以“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为主打课程,而该课程基本上是以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包括美国和国际相关准则)为蓝本进行展开,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几乎没有涉及;其他课程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开设,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缺乏系统的课程安排,使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审计实务的全貌,甚至误以为审计专业硕士教育就是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这也使得学生无法胜任未来审计职业的不同需求。
三、基于职业性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思考
教指委在审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要求,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现场研究和情景模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较少运用,各招生院校都着重强调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之一是要有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案例应当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案例应当有一定的层次,从案例涉及内容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知识点案例和综合案例。无论审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各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围绕某一知识点编写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是跨章节的案例,其中涉及不同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案例提高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实例并不少,但保守商业秘密的限制影响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本人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深感审计教学案例缺乏,已有的案例远远不能满足诸多教学内容的需要,且大多零散而不够具体深入,更难以针对教学内容形成体系。国内鲜有专门的案例教材,一些教材在章节内容之后虽附有相应案例,但多为知识点案例,而鲜有综合案例。一些以实例改编成的案例更多是进行描述性的介绍,缺乏详细的数字和相关资料,也缺乏问题设计,这些案例的作用更多是让学生了解相关实例的基本情况,而不能让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受教师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资料大多都是带有标准答案的,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资料大多不受任课教师的欢迎。这些带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完全不能体现出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另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由于受课时、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分析的主角,教师通常在短暂的启发、分析之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教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眼球,缓解教学枯燥教条的问题,但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体会审计实务的真实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作用。
要搞好案例教学,首先要解决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拓宽案例建设的渠道,案例不能仅由理论界人士、高校教师来设计,应当集思广益,鼓励更多的实务界人士著书立作,参与案例教材的编写,或者将个人工作经验和体会编辑成册,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层次性。知识点案例是最基本的形式,内容也比较简单,可以针对单个知识点加以设计,通常有标准的答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审计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定作用。综合案例则难度较大,通常跨知识点、跨章节内容设计,实践性更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专业硕士教学来说,应当更多采用综合案例。
搞好案例教学的另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此将结合下面内容加以分析。
四、基于职业性的师资建设的思考
专业硕士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师资水平,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案例教学等非传统教学方式的运用,都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保障。教师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成为制约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和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瓶颈。
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硕士的职业性决定了审计任课教师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审计专业硕士教学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既没有审计实践经验,由于诸多原因也很难进行必要的调研与实习,对于审计工作实践可以说是十足的“门外汉”。师资队伍的短板就决定了招生单位无法开设具有职业导向性的全面、系统的审计课程;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即使有丰富的案例资料,任课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通过案例真正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要求和状况,也就出现了国内教材中常见的审计案例配备标准答案的现象。没有答案的案例很难作教学之用,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对案例资料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也不是教师能够通过查找资料、翻阅文献能够真正解决的,何况现在能够真正全面深入介绍审计实务工作状况、总结实践工作的书籍很少。
让审计课程教师接触审计实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成为衡量很多高校教师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教师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攻读学位、进行理论研究上面,这固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教师因此也很难有精力和积极性去接触审计实践。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机构或部门调研或实习,并在各项考核中对到实务部门调研或实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倾斜。
目前,我国大部分内审人员往往将工作精力放在查错纠弊上,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事实上,真正存在问题甚至出现舞弊行为往往存在于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财务错弊也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转向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内审工作应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其工作重点也应向分析、评价内控制度方面转变。
2、转换角色,实现由监督者逐步向控制者的转变。内部审计一度曾被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作为指导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即1999年公布的《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认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前的“监督和复核”,这一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在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下,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请记住我站域名/]理策略联系在了一起,内部审计利用对当前的风险分析,保证其审计计划与企业的经营计划相一致。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的扩展,应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工作重点,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最终脱离狭隘的会计之源,在企业全面管理中发挥更高价值的功能。
一、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从目前领导干部担负的经济责任的重要性和自身出现问题的复杂性上看,有必要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日益贯彻纵深,经济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第一要旨,领导干部担负着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经济责任越来越重,怎样评价其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判断国有资产增值或损益情况,必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来量化和确定。(2)从目前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局限性上看,有必要通过全程经济责任审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仅依靠干部考核和其它监督的形式很难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深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区分和定性。因此,将全程审计融入干部管理中去,就可弥补干部考核中的不足,达到“水没来,先筑坝”的效果。
二、实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1)确定审计对象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一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工作有侧重,部门内领导干部的分工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确定审计对象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主次,各有侧重,从以往工作的实践上看,审计对象应确定任前负责经济工作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干部,任期的正职领导干部及经济部门或主管财经工作的领导干部,离任的正职领导干部及经济部门或主管财经工作的领导干部。(2)明确审计内容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基地。对领导干部任前、任期、离任审计的内容既有统一又各有侧重,任前重点审计干部过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有无违纪的失职行为;任期重点审计干部分管的重大经济活动中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看有无隐瞒、漏交、截留、挪用问题,审计所在部门或分管工作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有无虚报、浮夸等在群众中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离任重点审计本人在任期间使用公款公物情况,看是否全部偿还归还清楚,是否登记或办理移交手续。(3)规范审计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好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相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按程序办事。
三、实行全程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信息化对国家审计的影响
(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风险呈现新特点
1.转型风险。传统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瓶颈”。比如在信息化条件下,被审计单位的手工明细账、日记账不存在了,记账凭证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财务处理过程由软件自动完成,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这无疑给审计人员带来了转型风险。
2.系统风险。比如电子化会计数据可能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电子化的审计线索易于减少或消失,原始数据的录入可能存在错漏以及不可预计的突发灾害、软硬件故障等都会给系统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危害。
3.控制风险。比如权限设置或职责分工导致约束机制失效,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会使审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审计软件对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等。
4.检查风险。比如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历史数据难以采集汇总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难以全面检查测试。
(二)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发展的制约
1.审计系统的灵活和高度可扩展性面临的挑战。被审计单位业务的不断发展,监管条件的不断变化,审计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建设审计署信息系统时,需考虑审计系统的灵活性和高度可扩展性。如何将审计业务与IT资源有机的结合,如何利用IT系统促进信息化审计业务的发展,避免因IT系统架构上的缺陷制约信息化审计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建设高性能的审计信息系统的重心。这需要考虑引入系统架构方法论来构建审计系统。需要以审计业务架构为基础,业务架构包括审计所需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组织等规划,用于引导信息系统数据架构、应用架构的建立,以数据架构(是指审计所需信息实体如何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分布,以及数据在审计系统不同应用功能之间如何有效的流转、共享、整合、存储)、应用架构(指支持审计业务发展的所需信息系统应用功能组成,即构建信息系统)为支持,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架构,这给审计带来较大挑战。
2.审计业务水平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操作的语言需要较长磨合过程。虽然,审计署培养了大量中级计算审计人员,但由于多数属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技能,与被审计单位信息化人员专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难完成较大的实质性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审计程序的实际运用与评价工作。审计人员的结构在短期内难以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内容方法
(一)国家审计组织方式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进程,在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即实行“五个统一”和“六个结合”基础上,一些新的审计组织方式将随着信息化进程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1.打破业务、行业界限,开展项目审计和建立组织机构。目前上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审计署各业务司工作重复交叉,人力也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已不能停留在脚疼医脚、独立作战的阶段。大项目、综合项目逐渐开展,财政审计与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和涉外审计等各行业审计开始结合,在审计组织上,客观要求打破各司局界限。而要真正打破各司局界限,只能靠行政手段,调整原来的机构设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审计数据库的整合和数字化审计方式的推广,为审计组织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审计署应建立一支强大而稳定的综合统筹指挥部,在此架构下,建立一支支数据分析非现场审计团队,以及分布在各地以现场审计为主的审计机构,形成“总体指挥――数据分析――延伸核查”的组织模式和方式。这对按行业设置部门、分行业开展审计工作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在现有组织结构下,可以采取发挥综合协调部门的力量。如在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工作中,可进一步发挥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打破司局界限开展工作和成果利用。在组织方式上,改变过去按派出局成立审计组,采取按财政部资金科目成立审计组,如成立教育资金审计组、科技资金审计组、卫生资金审计组、水利资金审计组、农业资金审计组、社保资金审计组、环保资金审计组、国土增值资金审计组等,确保每个审计组从资金源头到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发挥审计 “免疫”系统功能,只有打破传统的组织方式,才能实现有效整合,服务于两个大报告的需要。
2.非现场审计成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方式。数据中心的建立、以及金审三期工程规划的5大应用系统的建设等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都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保障,非现场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重要的方式。非现场审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能够弥补现场审计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在审计组织模式上,将形成两支审计力量,一支是非现场审计人员,这将成为审计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力量,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在线审计监督,发现问题线索;另一支是现场审计人员,以非现场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线索为切入点,到现场核实取证和延伸调查。
3.大型审计项目为主的审计模式。一是审计组织管理方式由“松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实现了对各审计组审计全过程的统一指挥。二是审计质量控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控”转变,项目组长和质量控制人员不在现场也可随时查看现场审计工作情况,实时了解和核查审计查出的问题。三是信息资源管理由“单点分散独享”向“全面幅射共享”转变。通过审计专网,时时实现上下左右沟通、及时反映和掌握审计情况、汇总提升审计成果。
(二)国家审计内容方法的发展
信息化发展,使审计内容和方法发生技术性革命,审计由传统的现场审计发展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结合,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非现场审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事后审计发展为事后、事中审计。审计方法中的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各种方法得到综合运用,尤其是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分析研究数据之间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等重新操作和分析方法得以普遍使用。
1.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准确的特点,不仅能提高审计效率,而且能更加系统、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一方面,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筛选,摘取审计疑点,寻找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的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收集各种电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抓住审计重点,审计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管理,便于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整体进行分析、对照、比较,从宏观上、总体上、系统上去把握审计对象,总揽全局,结合在审计环节上设置疑点控制,实行实时全面审计。
2.跟踪审计成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政府管理方法发生深刻变化,重大政策措施和投资项目的实施,战略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置等,具有周期长、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采取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达到“免疫”的要求。跟踪审计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进行追踪,通过对资金的监控和对政策执行力度的关注,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跟踪审计常见的难题是资金和项目执行的分散,两者皆呈“扇形辐射”,如何确定重点,来保证审计的时效性、准确性,信息化条件为跟踪审计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数据分析,确定资金、项目、执行政策的审计重点内容。一是利用电子数据,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对资金的收、支等环节及时跟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防范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利用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对项目的规划、论证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三是通过以资金为主线,以项目为基数,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保证政策的可行性和连续性。在审计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好金融数据库与各行业数据库的结合,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和跟踪审计。如结合好财政、投资项目数据和银行账户审计数据的结合,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分析技术,沿着资金流向的轨迹开展数据分析。
1.何为会计的主观性
会计的主观性是指企业对于那些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时缺乏可核性的交易或事项,会利用会计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主观的估计或者判断,以满足统一可核损益的需要和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再加上每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损益的预期和要求不同,因此,部分企业就会借助会计主观性而进行软舞弊。
2.会计主观性的分布领域和表现形式
现代企业会计的主观性分布领域十分广泛,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计主观性的分布领域主要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会计报表附注等。会计主观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会计人员的主观选择。
二、审计鉴证应对会计的主观性的方式
会计的主观性因素造成了企业会计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就是企业利用会计主观性进行软舞弊的温床。这类的舞弊方式因为缺乏充分的舞弊认定事实依据,往往很难被发现,这就给审计人员造成了一个难题,一般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应对会计的主观性时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客观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未能发现并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能是错报的金额 ,也可能是其他非货币金额形式。而注册会计师的主观估计和判断决定了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是否属于重大错报,因而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威胁。因此,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的必要工作。一般,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判断企业是否有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动机和需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情况和企业管理层的预期目标不一致时,就往往有可能利用会计主观性进行报表舞弊。
(2)关注企业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一般来说,企业管理阶层的素质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尤其是主要管理人员的人品和职业背景。如果某一企业主要管理者善于投机,那么这个企业进行软舞弊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或者如果某一企业主要管理者具有相当专业的财会知识技能,那么这个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利用会计主观性进行软舞弊的可操作性也相对较高。
(3)关注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自我约束机制是企业行为合理化,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秩序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并能够对重大会计估计和判断的牵制,从而实现对自身相关会计活动和信息披露的约束和规范。
(4)关注会计事项和报表项目本身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少会计事项或者会计报表项目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具有事前和事后的可核性,其弹性空间较大,容易成为会计操纵的对象,因而也存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因此,要特别关注这类会计事项或者会计报表项目,避免企业利用此类会计主观性进行软舞弊。
2.系统的控制测试
由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也同样是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约束会计的主观性,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再实施相对客观的,不以人为基础,而是以规章为基础的系统而规范的控制测试。
(1)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时,可以先取得企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文件、相关企业高层会议记录等等,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行之有效的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是否有被架空的现象。
(2)复核涉及会计主观性的会计核算领域。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相关涉及会计主观性的会计核算领域进行进行复核性测试:首先必须独立判断企业相关会计事项,其次要将此类会计事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以前的同类判断做对比、与其他领域的类似判断做对比、与同类其他企业的相应会计判断进行对比,一是看该企业的判断是否符合行业一般惯例的主观判断,二是看该会计事项的判断是否符合该企业一贯以来的判断标准,如果判断变化较大,那么就应当引起注意,看看是不是附注是否充分,变化是否合理。
3.审计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审计鉴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充分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企业会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实施实质性程序。 审计实质性程序主要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为基础,因此注册会计师要想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技术素养。首先,注册会计师必须制作好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好审计鉴证业务的内容、审计判断的过程、依据以及结论等等。
实质性程序的时间选择可以根据控制环境、所需的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结果等因素考虑是否进行期中实施。而注册会计师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01-02
电算化会计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网络为载体,把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一种采用计算机程序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它在自动高速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同时,也为利用计算机偷窃财务信息、篡改会计数据、破坏磁性记录和非法电子转账等舞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电算化会计对审计工作在环境、线索、内容、技术和准则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1.对审计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审计工作,审查的对象是一沓沓凭证、一本本账簿和一张张报表等财务资料,询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会计人员,审计环境是由财务数据、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三个要素组成的。电算化会计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也扩大了会计数据的领域和范围,审计环境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
在人机交互的审计环境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时,不仅要与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而且还要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操作员、管理员和维护员进行交流,这样,审计工作要使用财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才能正确检查和评价会计数据电子处理的结果。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对财务决策的准确支持,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会计数据处理环境中的各个组成要素。
2.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审核记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和责任,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只要将原始凭证以记账凭证的形式录入计算机系统后,剩余的会计处理工作全部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集中和自动完成。同时,传统的纸质账、证、表已不存在,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被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等磁性介质所代替,虽然查询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生成,但它只是暂存的,直接减少了肉眼所见的审计线索。因此,电算化会计后,传统的审计线索已不再适用或者被中断甚至消失。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开发和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会计数据时留下必要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3.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电算化会计后,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其主要表现在:
(1)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软件的功能愈来愈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而各财务软件公司编写财务软件时很少考虑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更不用说提供财务软件的标准数据接口,数据结构不开放,为电子数据内容的自动转换带来困难,加大了电算化审计的工作内容和负担。
(2)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由计算机会计系统按照软件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被不知不觉嵌入非法舞弊程序,则完全可能为不法分子侵吞企业的财物提供方便,增加了电算化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审计的工作量。
因此,电算化审计必然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查的内容,也就意味着电算化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与审查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数据处理是否合法、正确、安全和完整。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是由计算机按指定的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就会按重新给定的程序来处理,所有会计数据、财务结果就会不知不觉地出现错误。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内容还要增加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审查,以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程序的合法性、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和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以对已经投入使用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其中有问题,可以进行改进,但改进要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难度大和费用高。因此,审计人员最好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就参与事前和事中审计,以便及时纠正差错。
4.对审计技术的影响。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顺查、逆查和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的审计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储的电磁化,如果系统内的会计信息没有以纸张介质的形式打印输出,审计人员就必须辅助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
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可以方便、有效地从众多的会计事项中搜索到审计指定需要的会计数据,从而减轻了繁重的审计文书处理负担。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就事先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应具备记录会计事项操作记录、执行审计监督和建立审计跟踪文件等功能。
5.对审计准则的影响。《国际审计准则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三条指出:“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但是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财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方式,并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为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采用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因此,审计人员研究和评价会计系统和有关的内部控制所采用的程序,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内容等,都可能受到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影响。特别制定的审计准则将对适合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审计程序提供进一步的指南。”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逐步制定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准则。
6.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不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审计人员,将会失去审计资格。在各单位普及电算化会计的电子时代,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审计人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会计软件的改版升级,审计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益,降低审计风险。
二、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行电算化会计以后,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以上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算化会计的应用,不论是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还是审计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加强对电算化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
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往往更多重视的是事后审计。随着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广泛开展,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1.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事前审计。在单位实行电算化会计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单位采用的会计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进行审计,软件中提供的各项核算和管理功能是否满足单位对会计信息提供的要求。对于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审计人员应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针对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通过事前审计,保证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系统的合法、安全、可靠,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的一点是可审计性。
审计人员最好在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和验收等各个阶段就参与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以便及时纠正差错。在这一阶段,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系统的功能是否实用、完备,能否满足用户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制度、法规、法令和财经纪律的要求。(3)系统是否建立了必要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及时发现有意无意的差错和舞弊。(4)系统是否保留了充分的审计线索,为日后顺利审计提供必需的条件。(5)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系统投入使用是否有相关部门的评审手续和证明。
2.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在电算化应用于会计工作以后,要保证计算出的会计数据正确无误,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进行事中审计,防止核算单位恶意篡改系统程序。当然也要做好电算化会计过程的事后审计,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运算结果与软件提供的核算功能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继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性。
(二)适应新形势,实行审计工作电算化
自1979年电算化会计引入我国以来,相继经历了缓慢发展、自发发展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起步较晚后,使得电算化审计的研究相对落后,为了适应电算化会计这一记账工作的新形势,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应该借鉴推行电算化会计的实践经验,重视对审计软件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场,组建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司,开发出成熟的电算化审计软件,并进行推广应用。使电算化审计软件广泛地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不断吸取电算化审计的工作经验,逐步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迅速发展。
(三)结合电算化会计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几个人几天的核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用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也正是由于电算化会计这一高效性,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挑战。由于利用会计软件更正账簿数据可以做到不留痕迹,会计人员可在审计前对会计数据做随意更改,所以审计部门应调整常规下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的工具可采用审计软件和借助一些辅助审计软件;审计的方法也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审计前,可不用预先通知审计的时间、目的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防止人为调账、账外账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在电算化会计工作广泛应用的今天,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其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笔者认为,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对高校学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开设已普及化,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电算化会计人才。但是,由于人们对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应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还没有广泛开展。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开设电算化审计专业,这样就能通过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2.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利用高等院校进行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处于审计工作岗位中的审计人员来说,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方式,着重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操作技能和电算化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采用这种短期培训的方式也是培养审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电算化会计在会计工作的广泛应用,虽然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工作改革的进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电算化审计条件也将在电算化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会计工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因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子伟.试论电算化下加强会计控制的方法.经济师,2002(8)
2.张建.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创新.四川会计,2003(4)
3.袁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