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是2003年8月成立的民办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旅游英语、经贸、管理、艺术、机电六系及社科部,开设28个专业,在校生1600多人,招生来源主要是本地区,并面向河南,江西,四川等12个省。该院图书馆随着学院的成立而产生,至今拥有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4万种,有典藏、综合、文学三个库室,以及现刊、过刊和电子文献三个阅览室,占地1196m2,可同时容纳400多名读者。学院图书馆现有专职老师三名,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图书协会成员60人。笔者从开馆至今一直在图书馆工作,见证了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到自动、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并与七届图书协会将近300多名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与这些学生和诸多读者的交谈,以及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室的老师们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峻,寻找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有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总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习中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中所遇到的矛盾却常常给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本院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本科和其他公办专科院校低,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不好,学习干劲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设专业都与技能和就业有关,开设的课程与高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适应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不自觉,总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爱好兴趣广泛,参加学院的文体活动异常积极,但却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学生逃课上网、打游戏或睡懒觉,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屡见不鲜,考试、考核60分万岁,没有自律性和规划性。
(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本院当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城镇、独生子女所占比率较大,养尊处优的心理及大肆挥霍的行为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来自贫苦家庭孩子的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有的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
(三)恋爱中的矛盾。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其本身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恋爱与学习、事业的冲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友情的变形,成了当代高校心理学的突出问题。本院图书协会成员们对眼前“恋爱成风”的现象讨论时,“在学校太无聊,找个人做伴,度过三年漫漫岁月”是他们一致认可的观点,“别人都有异性朋友,整天出双入对的,让人看了羡慕”这样的思想,充分暴露了学生们不成熟的心灵和处世心态。有些学生,常因为异性朋友而向班主任请假不上课,或者干脆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恋”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在学校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大多数学生从理性上都知道学业是第一位的,感情是第二位的,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大学生用于恋爱的时间远远大于学业的时间。由于大量的时间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求职择业中的矛盾。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笔者所在图书馆每年都招聘新生当管理员,每年也都送一批学生走向实习岗位,走向社会就业,而每年将近7月份时,都有学生过来咨询和诉苦,大多问题都是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符,学到的知识到就业单位派不上用场,更有学生对那些平时成绩及在校表现、领导印象都不如自己的人能轻而易举找到理想的工作耿耿于怀,不能理解。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种矛盾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配合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员,充分利用图书馆有关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为培养出有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对一个人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在遭遇困境时,书有两种作用:一是直接激励你,教会你怎样看待和分析问题,怎样摆脱和走出困境;二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不断地有针对性地补充高品味的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各种著名人物传记等,以书疗伤,阅读教育,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阅览室”。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高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自身对学生不构成“教育与被教育”这种心理压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生,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学会”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和自信心;对创造能力较差的同学,图书馆可提供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的图书让他们阅读,还可以组织如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等活动,鼓励同学参与,以提高创造力。
(三)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馆员素质是指馆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稳定的品德,即馆员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它是馆员内在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也制约着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去对待本职工作。在图书馆,读者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受教育的感觉,对于图书馆员友好的引导,他们更易于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图书馆业务技能的图书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析利用者,更应是为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图书馆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的目的。图书馆员除了应以其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外,还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让人静心,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调动图书协会积极性,广泛与读者沟通。图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到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社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班级,他们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协会在学生中的沟通作用,通过协会成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或疑惑,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方法。
总之,图书馆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以及心理学授课老师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心理健康方面涌现出来的各类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经验,让大学生们在典型的经验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各种矛盾。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多的群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最深。据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态度开放,很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人流,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现实。因此,生殖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也被教育部重点关注,针对当下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展开了生殖健康课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校园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外,社会各群体在该过程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当时当下,社会群体、学校和家长并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不明确。高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度重视,但是对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极少关注,并且生殖教育这一话题较敏感,私密性强,因此社会各群体主观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各方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获得该领域的教育,同时诱发一些不正当商业机构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心理状态。
1.2研究背景
1.2.1教育现状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当下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也有部分高效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去学校举办讲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高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了解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同学、家长和朋友,也有人是通过网络获得,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生殖健康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2.2高校及学生态度 目前有众多高校对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整体上来说,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显著缺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比较,生殖健康教育不足是当下存在社会群体的现状。高校一直将传授专业知识当作使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但是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惩处措施,因此,高校含糊的态度使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有高校认为对此过分重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不愿意将私密性和敏感性较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大学生对待生殖健康教育的总体态度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强烈意识。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对问题缜密思考的能力,没有准确判断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研究内容
1.3.1婚前危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身体还处在发育状态,如果受社会观念影响发生婚前,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大伤害。传统观念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被打破,传统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女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但是她们对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很多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了身体受损,更严重的婚后出现了不孕。
1.3.2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产生多是一时冲动,由于大多数人不具备生殖系统保健知识和避孕常识,经常发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怀孕的现象。据医院数据显示,人流手术5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生殖保健知识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妇科疾病频发,很多女大学生存在子宫炎、尿道炎以及经期紊乱等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在校期间怀孕给很多女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承受压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婚前导致怀孕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①去医院做人流。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省吃俭用,使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留下后遗症,很多女性婚后不孕,影响婚姻。②不堪重压,被迫辍学。很多女生承受不住压力被迫辍学回家,影响学业,命运为此改变。甚至有很多人采取极端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研究方法
1.4.1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为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本文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关注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作相关PPT,每周进行2节课的针对性讲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
1.4.2健康课堂讲授内容 针对大学生群体讲授生殖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青春期生殖健康、性健康教育、孕期须知、艾滋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以及性病防治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相关两性知识,旨在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性防范意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4.3授课方式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种措施,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案例教学、疑问解答、咨询服务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被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殖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做到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建立良好的教育义务分工机制。对学生的生殖教育中,学校是阵地,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首先,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彰显该项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为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梳理出良好的社会渠道,对各渠道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和定位,严厉打击不良渠道,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再者,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特别是心理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父母获得相关生殖知识的概率非常低,远远小于从同学、朋友或者是电视媒体等方面的比例。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重视,但是对孩子的基本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担心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对孩子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弥补孩子知识不足,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总而言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2加强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会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扩宽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促进教育在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等各环节落实。
2.2.1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入谈话教育、网络沟通教育等形似,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①学校充分发挥作用,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及时纠正学生的相关误区。②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开展定期谈话,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扰,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关网站进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相关网站上放置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积极进行线下相关活动,解决学生不愿提及自身面临难题的现状。当然,应当对网络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定期过滤不健康内容,为学生彼此沟通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定期主题活动的开展、热线咨询等方式也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对创新性教育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2.2.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增添了活力,也为大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电视媒体等也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主要媒介。以大学生生殖健康为基础的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情感类资讯节目的播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持人可以根据连线了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嘉宾进行解答,实现品牌效应与解决参与者难题的双赢。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关注度,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研讨会,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3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重点高校进行相关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经费和名誉的双重管理,并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综合评定。
新时代的综合素质含义丰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能够保住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尤其是让女生了解到婚前的危害程度,促进大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不过以目前的形式看,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任重道远。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强烈呼吁教育部及相关部分增强对大学生生殖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稳步前进。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1改善工作效果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设立专职辅导员,其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00”。由此可见,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设立专职辅导员,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位辅导员管理的制度,便于管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相较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学生思想层面,重视大学生道德、政治及思想发展,着重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意志、情感及认知发展,着重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强调保持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属于心理学范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1.2增强综合素质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即大学生心理越健康、大学生人格越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越高。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较为严格,即社会交往正常、人际关系正常、意志正常、情感正常及认知正常。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辅导员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解决为辅”,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常见心理问题,症状持续时间段,功能损害较轻,利用心理教育手段及方法及时沟通提前疏导,确保学生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从容面对就业、人际交往、情感及学业等考验。
2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2.1统一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负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促使个体人格发展完整,但是一部分辅导员及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过于狭隘,错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诊治。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统一思想认识,端正自身态度,摒弃错误认识,从根源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高效全面、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引进科学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及提高素质水平的唯一途径,纳入建设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战略高度。此外,大学生做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2.2解决实际问题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人们对一件事情产生情绪反应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产生的不合理信念”。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普遍为实际生活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的怨恨心理、失恋或经济条件产生的自卑或抑郁心理、大型考试失利产生的焦虑心理等。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大学生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力求“有的放矢”,分年级分阶段分性别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必修课程指导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及而积极心理困扰;针对大二或大三学生以恋爱、沟通及人际交流为切入点鼓励广泛参与集体活动掌握沟通技巧,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效弥补师资人数的不足。
2.3重视心理预防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高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些与大学生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等原因有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实现梦想的基础,他们未来健康的使命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对于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1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健康教育是高校医务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和健康保障,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1]。郭杏玲[2]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知识了解的调查显示,只有11.5%的学生对健康知识了解较多,70.3%的学生对健康知识有一些了解,18.2%的学生对健康知识几乎不了解。还有调查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不少大学生熬夜大网络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到凌晨不休息,不到上课时间不起床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3]。针对大学生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少年的婚前已较普遍呈上升趋势,未婚少女的人工流产率也逐年增加,绝大部分意外妊娠是由于无避孕措施的所致,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年龄也集中这个阶段,很多研究证实,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期,急需掌握健全、科学、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以指导自己与异往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4-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需要,从各高校内部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来看,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5%左右,并呈上升趋势。王银兄[6]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内容不系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医学化,发展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用性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度良好和道德健康是体现了现在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具有高校优势、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健康教育模式,已是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2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过程。目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包括开展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举办疾病预防活动、橱窗粘贴疾病预防知识,联合团委微信平台宣传健康知识、借助网络和广播等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常见传染病的自我识别和预防知识、现代急救技术和药用知识、与基因、心理障碍、运动方式、性有关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健康促进相关专题。健康教育形式虽多样,但缺乏计划性,在健康教育实施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健康教育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健康要求,但是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教材,校医院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健康教育内容往往不够全面、系统。一般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失去健康教育的意义。
3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健康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从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很多高校缺乏一定教学资源;高校健康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师资力量较弱;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尚无形成稳定的学科体系[7]。肖正[8]指出高校健康教育课程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课时明显不足,在仅有的教学课时中,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无法得以保证。李明[9]在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中指出,高校对现代健康教育观念认识和理解上的存在滞后,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和教学条件、设施的不完善,高校健康教育启动相对缓慢;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对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学生获得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学生由于健康知识缺乏,没有树立健康的观念,无法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高校为基础的性与生殖教育的相关知识、需求与服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的性与生殖的服务系统,向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性与健康教育与服务仍存在较大的阻力[5]。冯婷[10]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中还指出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健康教育的老师一般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教育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很多高校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高校健康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健康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而且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很多高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是以传播健康知识、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高校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不同的高校学生特点存在差异,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适合本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至关重要。目前健康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评价健康教育的结果。建立统一的高校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也是高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健康教育全面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校医院借助微信平台,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陆晓岚.高校医务所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2):87.
[2]郭杏玲.高校院校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3,3:115.
[3]前华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优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
[4]王平,李海燕.武汉地区医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学校,2005,26(3):182-183.
[5]李晓妹,刘松,李向云.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健康模式[J].计划生育杂志2010,29(6):410-413.
[6]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1.
[7]谭奇余.关于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4):177-178.
[8]肖正.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学校体育学,2015,5(20):132-133.
杭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31日,杭州市当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超过百人,其中青年学生占3.7%,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此外,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和意外怀孕问题也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两往中,女性在生理上处于劣势,若她们对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不能预见或无心理准备,势必会影响女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1 .高职院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目前我国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2008年12月,教育部就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阶段应该进行的性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途径,除了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等媒体和朋友间交流外,极少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前无法获取正确的性价值观,也使得他们没有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需要大学帮他们补上这门课。
1.2 婚姻政策的放开
目前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学校学生不可以结婚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持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可以双方登记结婚,无须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已达婚龄,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具有为建立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做准备的意义。
1.3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他们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中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1.4 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大学生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见长,却在事关自己最为私密最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整个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恶补“性教育”的背景下,因为大学生离社会最近,因此也最显迫切。
1.5 性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是他们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爱的教育。不仅关乎青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前途未来。女生接受性健康教育对自己、对自己今后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让没有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一代人去告诉孩子什么是性,怎么正确对待性,实在不是件易事。
2. 高职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式
各高职院校要重视并深入开展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使她们获得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对她们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1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爱的教育原则,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适度性原则,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2.2教育内容:一来要秉持综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卫生、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科学的避孕等知识传播,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二来要引入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关于两往、恋爱择偶、婚姻调适、养育子女及代际关系、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等,也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一生中要学习很多课程,但在处理恋爱、婚姻、家庭这类与我们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却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没有学习到多少实际有用的知识。婚姻和家庭状态不仅是关系个人幸福的基本因素,而且个体家庭状态的总体情况,有时是影响整个社会安定、文明、进步水平和伦理道德风尚的―个重要方面。
2.3 教育形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如发挥高校特点,开设性健康教育课;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开办热线服务、同伴教育、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举行相关讲座;印小册子、介绍合适的读本和教材。在开展性健康教育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课外引导、知识普及与问题解决、多端切人与突出重点、学生自学与咨询辅导、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总而言之,性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青春、鲜活的生命,所以,这种教育是一种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作为性健康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内容丰富、导向明确,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邹放呜.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性教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摘 要: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当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来自社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形式下,其个体存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矛盾冲突变多,学生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呈现着上升趋势,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乃至其学业的顺利完成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人格朝着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对其身心健康的促进现实意义突出.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一项大事,所以,文中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大学生构建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4-03
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段就是大学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包括其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在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与保持其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高度性关注,社会各界认识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与文化也正朝着飞速的方向发展变革,人们也慢慢的面临着愈发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发展的一个现实性发展方向,科技人才能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性地位,其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其中,积极乐观、开朗上进、迎难而上、善于交际的个性正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离不开早期优秀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性任务[1].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关乎未来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大学学习生活上的必然要求.从最近几年的研究资料上显示,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情况十分不理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情绪困扰情况相对普遍,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每年的休学率都呈上升趋势,因为心理因素占总退学、休学比例的三成以上.因此积极找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组织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且必然的任务.
2 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1 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学校也在积极稳健的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等等[2].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教师经济投身于教育制度改革浪潮之中,呕心沥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各项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变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经济与社会生产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互相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打乱了人们有序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渐渐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安全感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感,在校期间面临着未来就业乃至生存的巨大压力,让大学生感到深深的恐惧,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信心不足,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也愈发明显.并且在社会分配问题上各项矛盾也愈发突出,社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就是高校当中有近四成的学生为贫困生,其不但需要担忧学费、生活费,而且也在贫穷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之间挣扎,以致于有一部分贫困学生陷入了生活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之下,造成自卑和仇富的消极心理情绪出现[3].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花钱方面毫无节制,有严重的拜金思想与功利之上思想.当下,因为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多种多样,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各项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与多变性得到显著强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表现在大学生之中,也就是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在学生团体之中.
2.1.2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比较,发展时间较晚.当下因为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认识上的缺陷,造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愈加凸显.在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了一种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愈加成熟,几次发送有关文件要求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当下此项工作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全面满足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口头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工作现象.这表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还能够达到其应用的高度,无法较好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等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对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限制性影响,同时为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些种种情形都要求我们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朝着综合全面性方向发展.
2.2 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认清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教育的地位也愈加凸显,其作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关联的高等教育业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上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出现了本质性改变.科教兴国从一种口号变成了一种政府的治国方针策略,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慢慢的认识到了人才与知识的重要性作用,都在科技提升生产率的作用下下了大工夫;第二,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的过程中,人们从精英化的方向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在最近几年,我国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这样也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4].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的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属于实践工作的规律总结,其是依照高等院校工作的特殊性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确立的,其属于高等院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一项必要性工作原则,对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指导性意义明确,可是其工作的开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有效的发挥.
3.1 实事求是工作原则
大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士需要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分析,注重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构建正确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并针对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而带来的各项心理性问题,教育人员仔细分析,不可以单纯的只是对其判定为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听取事情开展双方的意见,同时深入进学生队伍中对事情进展的过程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而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端正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所了解的各种实际情况做实事求是的研究,看清楚是非对错,使其端正看问题的态度,指引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有效的判断,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困扰,调整对问题的看待态度,做一个正直热情的大学生.
3.2 服务性原则
以学生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服务角度出发,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诉求,此项要求和当下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任务与学生的各项客观存在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备、组织、计划等等各项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人员要充分了解与认清大学生发展的主观要求,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考虑学生的共同要求和普遍存在之间的问题,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最终建设目标需要建立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另外这个工作过程,也需要看清楚个别学生的不同要求,看清楚小部分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注意,看清楚其真正的心理要求,并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帮助.
3.3 个性与整体相结合性原则
个人之间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生也一样,其自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等等.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将这些差异与特点消除,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简单的说这其实就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个体的差异要有所重视,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展开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目的.
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评价
4.1 国内首次以积极心理学态度规划我国社会与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
此项结构理论的思想从整体上融合了心理应激性理论与素质应激性理论等各种先进性理论观点与思想主张.学术不但具有国际先进性与创新性特点,同样具备了我国的文化性特点.
4.2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测量工具
开展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可信度的以及有效性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未来自主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3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明确订立了我国首个代表性突出以及权威性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各项有关情形的使用模型,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鲜有效且丰富性的第一手资料.
5 结语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序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丰富的知识,更加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重视,另外当下我国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不理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构建的基本原则,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发挥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深入的提升我国大学生总体性心理状态,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82-85.
〔2〕王志学.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6):76-77.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入校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2.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对未来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3.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生活困难给这些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
5.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入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很快,开始追求异往。但是他们的恋爱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择业观较为传统、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另外,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
论文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高校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新手段、新方法、新形式,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与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辅导模式,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以及直接干预等特点。它不但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和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受益面,有利于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作者结合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思考和探索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实施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的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最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和处理相关事情,因此,大学里的心理咨询人员往往会成为忙于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消防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扰。事实上,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的首要对象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自己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择业问题等,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帮助咨询老师接待同学中这些较为简单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应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功能。国内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绝大多数人最先向朋友或同伴倾诉和寻找帮助,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很少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朋辈辅导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同辈之间进行倾诉与交流时的气氛比较平等,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心理问题,减轻遇到心理困扰同学的敏感和紧张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要想快捷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学校-院系-学生组织”构成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高校里的弱势学生群体求助意识差,因此,及时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和监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的难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中间,能深入观察周围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使这些学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对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一)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网络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主要是建立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以心理社团和其它学生社团为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制定严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制度。首先通过16PF和SCL-90问卷测试和面试,对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精神健康状况及倾听、包容能力进行了解,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方面在乐群性、稳定性等因素上较好又善于倾听的学生作为培训的对象。其次,对所选对象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咨询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识辨与转介、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最后,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考核。
(二)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班级和院系,与学生联系紧密,而且又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体系的中坚力量。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各级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和心理委员,广泛开展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心理援助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心理知识,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出版心航报纸、心理互动留言板等。
(三)注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心理健康中心的系列培训,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心理辅导技能的人员。他们来自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在同学中间,可以及时观察和反馈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机构根据实际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有助于学生有问题时进行求助;在发现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给学校领导和相关机构,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当学校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处理后,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依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积极参与。
三、朋辈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进行督导,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进行和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只能定位在对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经多年探索和积累其建设初见成效,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共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规律和目标有其独特性,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存在着与其他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以及过分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为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优化其课程体系建设。
一、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优化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人文公共课程的独有的属性和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学生本人的外部客观世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人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非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经验。这两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生本人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所属课程范畴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广义课程的范畴。
(三)目标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学习过程解决的是认知关系,即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明辨是非,所以学习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价值关系,即明确客观规律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与形成良好的态度。对此,要在授课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让学生体验并且感受心理活动的规律,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1]。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优化的保证
(一)正向引导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迅速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智力虽然发展成熟,但同时个体情感又极其丰富;虽然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对性和爱情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些矛盾集中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坚持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即从正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引导。
(二)发展性原则
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发展性是适应性的最终目标,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克服心理困扰,消化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系统心理学的讲授,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必须体现科学性,这就要求所讲授的心理学知识既要准确又要彰显心理学知识不断发展的前沿性。
(四)针对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困扰一般是发展性心理困扰,例如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等。另外,个人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等,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所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并且真正地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恰当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驾驭自己的心理,在不断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五)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实效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解决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
三、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优化的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整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构建,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础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作为建设依据。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建设内容体系,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通过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等。2.环境适应教育。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考入大学,不仅要面对新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症状。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适应性问题。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4.情绪情感教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情感体验比较敏感,还不能自行有效地自我调节。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要面对谈恋爱带来的一些困惑并由此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情绪以及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形成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较大地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疏导消极情绪。5.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特点和自我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6.意志教育。意志力是衡量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现在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意志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意志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7.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学全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只有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的提升,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反之,则会带来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掌握交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具有重要意义。8.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阶段,有关性的话题是广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敏感隐私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理智处理好爱情与性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观念,正确对待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学会自我保护。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必将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大学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会由于就业的压力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的价值。10.心理障碍及防治教育。大学生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小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种类、表现及一般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3]。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在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成熟度为基础,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及考研压力等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来到全新的环境,会出现各种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所追求的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也会引发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大一学生应以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逐渐培养自信心为重点。大二学生应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并且塑造自我为重点。大三学生应以正确引导性与爱情、情绪及情感为侧重点。大四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及择业心理指导、增强社会适应性、职业角色选择及转变为重点内容。
(三)采取多种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开展理论课、学生团体训练、活动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建立负责心理健康课程的专门机构,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宁,崔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