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损失

社会经济损失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经济损失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经济损失

篇1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发生灾害的几率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83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5个位于山地丘陵和黄土沟壑区,其中52个城市经常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害,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例如,2008年汶JiI‘5•12”特大地震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明显恶化,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10年肃南县“7•29”关山村观山脑大型泥石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陇南“8•12”特大洪灾都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

2.1脱钩模型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率与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变化率的正负及大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分为6种类型,即相对脱钩、扩张耦合、负向耦合、衰退脱钩、衰退耦合、绝对脱钩,见表1。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中,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A)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曰)作为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将甘肃省历年常住人口数(C)和GDP(D)作为社会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地显示表1所体现的关系,把平面坐标系划分为6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关系类型(图1):I区表示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于地质灾害增长;I1区表示扩张耦合,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慢于地质灾害增长;lI区表示负向耦合,即经济出现衰退,但地质灾害却在增长;1V区表示衰退耦合,即经济衰退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大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区表示衰退脱钩,即经济衰退,地质灾害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小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I区表示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但地质灾害减少。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前面所列指标,选择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年末常住人口数和GDP等指标,从《甘肃年鉴(20o5—2009)》、《甘肃发展年鉴2OLO)及《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2011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甘肃统计信息网、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中获取甘肃省2004-2010年的历年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处理和计算,计算时均以2004年为基准年,其结果见表2、3。其中,受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甘肃省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显著增加,因此研究中剔除了上述两年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消除极端地质灾害事件对该年全省地质灾害统计的影响。

3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将地质灾害发育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4种对应关系,见表4。

3.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关系,说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分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3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问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扩大;2006、2008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说明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4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疾病经济负担,我国卫生经济学界作出了含义基本相同的界定。杜乐勋、张爽,曹培文、印石等在他们各自编写的教材中所给出的这一界定甚至是一字不差:“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疾病、伤残、死亡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1][2](以下简称“负担―损失”论及“负担―消耗”论)。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界定。“负担―损失”论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把病伤、病亡后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其实它们是不能等同的:第一,不仅直接给负主体随患者死亡而不存在,而且治疗疾病的这一致负原因也同时消失,这样,疾病经济负担也就不能存在。人都死了,还说他在添负,这岂不是对死者的冤屈?第二,不论治疗与否,疾病本身与经济损失之间有必然联系。一旦患病,即使不医治,也必然带来降低生产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时间等损失。疾病经济负担只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而与忽略治疗的疾病本身没有必然联系。病而不治,只有经济损失而谈不上经济负担。“负担―损失”论虽然对此作出了严格的文字界定,但它还是把与疾病防治没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损失同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负担等同起来。“负担―消耗”论恐怕也有问题。其一,它所谓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指其使用价值还是指其价值?若指使用价值,则不可计量;若指价值,则那些用自采中草药和祖传秘方治病的经济资源是没有价值形态的,因此没有统计口径。其二,这种负担的主体是指社会还是指个人?若指社会,这一界定当然是可取的。但若指个人则有谁会把抹红汞、贴膏药和用草药、土方治病之类的经济资源耗费视为疾病的个人经济负担呢?又有谁把医保报销额度内的资源消耗视为个人的经济负担呢?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还有把疾病经济负担等于疾病成本的界定。“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3](以下概称“负担―成本”论),这同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众所周知,成本是生产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总和,它有预付性、补偿性、获利性特点。成本是生产经营开始之前的垫支或预付行为,而生产经营又是人的预定目的性活动,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就是疾病成本的话,那也就是说疾病经济负担是患病之前的预付行为,并且这种预付以生产疾病为预定目的。事实上,疾病经济负担正好与此相反,成本不仅仅是生产经营中的耗费,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市场补偿。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又叫疾病成本的话,那么它能获得市场补偿吗?假如它也能补偿回来,那它又怎么成为经济负担呢?成本和利润是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成本预付是为了预期利润。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是疾病成本的话,那岂不是说前者也有预期利润吗?话说到此,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分析只有对被负者所言才是道理,否则对给负者(医院)来说,“负担-成本”说就能成立。医院治疗疾病,需要预付医疗成本,医疗成本可以从患者那里获得补偿且可获得合法利润。但是,即使依了这样的辩解,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疾病成本也有其它问题。其一,从来的经济负担包括疾病经济负担在内,其主体主要是针对被负者而不是针对给负者而言的,我们能把医院为病人治病的收费、敬老院的托养收费等等给负行为看作是医院和敬老院的经济负担吗?其二,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疾病成本还有使负担缩水之嫌。因为医院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不仅是它的医疗成本,还有其相应的利润。假定医院治愈某疾病的总共收费10000元,其中8500元为医疗成本,1500元为医疗利润。我们有何理由认为,只有8500元的所谓疾病成本才形成患者的经济负担,而1500元的医疗利润却不成为他的经济负担呢?可见,医院通过给负能够形成被负者的疾病经济负担的是它的治疗成本加利润的整个医疗价格。

综上所述,目前卫生经济学界关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存在着过与不及的弊端。所谓过就是“两头宽”,即把包含在工资中的必要的医疗费用和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两因素都计入疾病经济负担;所谓不及就是“中间窄”或者严,是指将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不含医疗利润的疾病成本。这种宽严失度的理论界定,给医疗卫生实践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首先,降低了健康回报效应程度,给医治疾病的积极心理蒙上不应有的阴影。疾病经济负担无论对于给负者还是对于被负者而言,都是为了提高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从经济的角度看,健康回报效应程度是疾病经济负担和健康产出的比率。在健康产出为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经济负担愈重,效应程度就愈低。在“负担――损失”论的界定中由于存在不实的负担虚张,因而必然降低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进而从经济上降低治疗疾病的心理乐观系数,甚至降低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责任的社会评价程度。

其次,不利于整治目前普遍存在的医院看病贵顽症。现行的医疗收费本来比较高,百姓怨声高,但如果按照“负担――成本”论的说法,那就等于说医院给于患者的经济负担仅是医疗成本而不含医疗服务利润。然而,医院获得合法的利润又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如此,医院就可能认为它们看病收费是不贵的,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是轻的,从而产生提高医疗价格的企图。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导致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既然卫生经济学界流行的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有不足之处,那就有重新界定的必要。当然要对它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包括含义各异的社会负担和个人或家庭负担。疾病社会经济负担是超过社会为适度人口(国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费用以上的那部分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消耗的资金总额”;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全体国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一定国家在一定时期中的人口存在适度与不适度的可能。适度人口就是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口数量,它是任何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破坏适度人口的再生产必然破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就是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社会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属社会必要生产费用。正如必须通过吃饭等基本生活消费,才能实现有经济产出的人口及其劳动力的再生产,故而不可将吃饭这种必要消费当作个人经济负担一样,也不可将保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适度人口及其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从语义上讲,负担就是前进的累赘和包袱,消除负担就意味着轻快前进。假如把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社会经济负担予以消除的话,那么能否说消除了这种负担也意味着社会更好更快的前进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只有为过度人口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才构成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因为过度人口本身的存在必然延缓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累赘。当然,承认社会为过度人口提供卫生费用是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社会平等对待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一个国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是指超过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以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以及为接受这种服务的全部相关费用。构成社会的家庭为数众多,构成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所谓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是指大多数家庭平均的医疗卫生费用。工资作为实现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费用,其中必定包含一个用于家庭成员基本医疗费用的份额。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这一份额和相关的社会筹资及国家拔款一起,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金(以下简称 “医保基金”)。医保基金又分为由个人直接支配使用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由社会互济使用的统筹账户资金。个人账户资金使用完后,再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比例报销。由此可见,实现一般家庭人口及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在我国目前就表现为个人账户资金和统筹账户中可以报销的资金之和。毫无疑问,居民从这两个账户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都不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只有不能从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才形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至于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全部费用如看病交通费、院外候宿费等,由于在个人向医保基金扣缴的工资中应该包含它的一定份额,又由于这一份额本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因此,它不应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但由于它占比例小,操作中又不便于分割单列,加之按现行制度规定这些费用不能从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所以,就将它全部归入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之中。如果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上述具体情况,又可以将我国的疾病家庭经济负担再定义为:超过个人从医保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为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发生的全部相关费用。

通过对比分析便不难发现,在疾病家庭经济负担的这一界定中,由于剔除了疾病经济损失和从医保基金中支付与报销的费用,因此消除了流行界定对疾病经济负担的负担夸大性,从而廓清了疾病经济负担的真实含义;又由于把本来不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疾病成本,改写为疾病医疗价格,因此矫正了目前流行界定中成本与价格的偏差,重新确立了给负与应负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也将使医院由此可能发生的不合理涨价企图失去理论支持。此外,用医疗价格和其它相关费用取代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如前所述也更显合理。

参考文献

篇3

1雷击造成的人员损失

图5给出了2001~2010年全市因雷击导致人员伤亡的统计。韶关市平均每年因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7.7人,其中2004、2006、2008年的伤亡人数均超过10人,呈3峰双谷型。虽然近几年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但是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没有减少,这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防雷意识和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对韶关的雷灾统计过程中发现,因雷击导致死亡或受伤的地点多在户外,多数发生在农田和旷野。所以,人们应该加强对雷电灾害的警惕,在雷暴天气时尽量不到农田和空旷地方活动。

2雷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及其分布

1)雷电灾害经济损失。图6给出了韶关全市每年雷电灾害经济损失的统计,2001~2010年全市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79.1万元。其中2003年4月13日南雄市遭受大雷暴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对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除2003和2006年因雷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外,最近几年经济损失相对比较平稳且略有降低,但因雷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还是比较庞大,进一步加强防雷措施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遭受雷电灾害的对象分布。遭受雷击的对象包括人、建筑物、供电系统、电子电器设备共4类,对2001~2010年这4类对象遭受雷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电子电器设备的雷击事故最多,占总数的50%;其次是供电故障,占43%;人身事故和建筑物受损情况分别为5%、2%。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做好建筑物的防直击雷工作,还要做好雷电波入侵和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电子电器设备和电力设备遭受雷击的概率。

防雷减灾对策

1)韶关各县市属于强雷区,更要重视推广防雷科普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或图片作为教材,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或新闻媒体等作为载体,向广大市民宣传防雷科普知识。

2)为从源头上消除雷击隐患,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要严格执行图纸审核、跟踪检测和竣工验收制度,确保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安装和施工质量。

篇4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调研背景

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 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

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

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

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

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

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与国内自然灾害相比,国外的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小一些。

2.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时间

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投资活动的影响时间较长,大致时间为一年,可见,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其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3.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当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易被投资者所接受的,而法律手段过于强硬,行政手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出我国的国家调控机制比较完善,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基本上从事投资的时间在三年以上,因此在投资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大多能在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以往经验和专业分析来对自己的投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过,投资者也明确的指出国家还应该改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将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波动与损失降到更低。

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灾害对国家财富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八、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愈发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从而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那么,重大自然灾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的呢?

从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一般认为,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如粮食产量的下降,房屋建筑、公共没施及设备的破坏等;而对于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如徐嵩龄等人认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广义上包括:由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并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破坏而带来的损失;由一种灾害引起的另一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上所遭受的损失。

显然,这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是广义上的。黄渝祥等人将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分成三部分: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霸的投入一产出连锁关系;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重大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其损失却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计量。灾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民心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加剧经济损失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长效的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26-0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和突发性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自然灾害之一[1]。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洪涝灾害的损失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7]。然而,由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时空复杂性和基础资料的不完备,目前较适用的快速评估方法还较少见。本文将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资料相结合,提出一种适用于洪涝灾害损失预测评估和灾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对于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BT(2+1][STHZ]1 基于气象水文要素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的历史洪涝灾害损失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可以较快的实现对洪涝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8]。

1.1 评估流程

首先,建立历史气象水文要素(降雨、水位等)与灾害损失指标(如受灾面积、财产损失等)的相关关系。然后选择典型年份、确定重演年份,同时量化资产损失率变化系数、物价因素折算系数和资产增长折算系数等因子。最后,重演计算得出洪涝灾害损失与财产的关系曲线和水文要素与受灾面积关系曲线,实现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的快速评估。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2.2 水文要素-成灾面积关系曲线的建立

通过淮河流域1960年-2007年近50年最大面降雨量数据和1949年-2004年淮河流域及其安徽段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数据[11],经分析、整理、筛选和拟合,最终建立了淮河流域安徽段3日最大面降雨量、7日最大面降雨量、15日最大面降雨量、30日最大面降雨量与淮河流域安徽段成灾面积的关系曲线(图2-图5)。

2.3 典型洪水年选择

1954年大水、1975年大水、1991年大水、2003年大水和2007年大水是淮河流域在建国后发生的五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均曾造成巨大损失[12-15]。由于1954年、1975年洪水距今时间已超过几十年,淮河流域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将1991年、2003年选作典型灾害年进行重演分析计算并总结规律。其洪水损失情况见表2。

2.4 洪灾重演年选择

为建立相关关系曲线,需选择多个年份进行重演损失分析计算,从而全面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及洪涝灾害损失特性。根据现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情况,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3年和2005年数据资料比较全面,此外,在实际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过程中,由于本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在当年无法获取,故此一般使用灾害发生前一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因此选择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3年和2006年为灾害重演年,分别以6个点为基础建立起“1991”型和“2003”型洪灾损失曲线。

3 结语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是我国灾害理论研究和实际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领域的重要课题。按照评估时间,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本研究基于气象水文要素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以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灾情数据为基础,利用灾区损失率和固定资产数据,提出了气象水文要素评估灾害损失的研究方法,较适用于灾情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对淮河流域安徽

段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可以为开展洪涝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会平,张昕,张岑.1949-1998年中国大洪涝灾害若干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7,22(1):73-76.(HUANG Hui-ping,ZHANG Xin,ZHANG Cen.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isaster from 1949 to 1998 in China [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7,22(1):73-76.(in Chinese))

[2] Commission on Geoscience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GER)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a Framework for Loss Estim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丁志雄.基于 RS 和 GIS 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DING zhi-xiong.A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Based on RS and GIS[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4.(in Chinese))

[4] 冯平,崔广涛,钟昀.城市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与预测[J].水利学报,2001,8( 3):64-68.(FENG Ping,CUI Guang-tao,ZHONG Yun.On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Urban Flood Economic Los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1,8( 3):64-68.(in Chinese))

[5] Das S,Lee R.A nontraditional Methodology for Flood stage -Damage Caculation[J].Water Resources Bulletin,1988,24( 6):75-80.

[6] 仇蕾,王慧敏,马树建.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9,( 6):869-874.(QIU Lei,WANG Hui-min,MA Shu-jian.Assessment Method for Extreme Flood Disaster Losses and Its Application[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9,(6):869-874.(in Chinese))

[7] 吉中会,李 宁,吴吉东,等.区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及预测的 CART 模型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 6):106-110.(JI Zhong-hui,LI Ning,WU Ji-dong,et al.Flood los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CART in Hu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31( 6):106-110.(in Chinese))

[8] 吕娟,苏志诚等.太湖流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应急快速评估模型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LV Juan,SU Zhi-chen,et al.A Research Report on Rapid Assessment Model of Economic loss in Taihu Lake Valley[R].[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07.(in Chinese))

[9]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Hydrology · Survey·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Huaihe)NO.3[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in Chinese))[ZK)]

[10] [ZK(#]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手册[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NING Yuan,QIAN Min,WANG Yu-tai.Handbook of Huaihe River valley [K].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1]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汇刊年鉴[Z].1991-2007.(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Yearbook for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Z].1991-2007.(in Chinese))

[12] 矫梅燕.2003年淮河大水天气分析与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JIAO Mei-yan.Wea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Huaihe flood in 2003 [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4.(in Chinese))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淮河2003年大洪水[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Flood in 2003 [M].Zhuhai:Zhuhai Press,2003.(in Chinese))

[14]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Storm Flood of Huaihe in 2003[M].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6.(in Chinese))

篇6

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因危险化学品而导致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这给化工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因此不断探索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已经成为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概述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通过危险化学品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可知,如果对其管理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且还会给化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我国在近年来因危险化学品而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频率较高,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越来越严重,其中1997年在北京的东方化工厂就发生一起较为严重的火灾事故,这次事故造成了9人死亡,多人受伤,而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几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山东石大科技也出现了因液化气球罐泄漏而发生了一起损失惨重的火灾爆炸事故,这次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大。还有2005年8月在天津瑞海公司和滨源化学有限公司也发生了火灾爆炸事故,这两次事故和以前相比,伤亡人数以及经济损失都远远高于以前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这些危险化学品在现实生产、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也引发了化工行业的反思。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的探讨已经成为当下化工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1]。

2.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分析

火灾和爆炸事故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控制管理,不断降低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几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调查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预防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意义。

2.1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将会对周围的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一方面火灾爆炸事故会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爆炸而导致很多碎片瞬间喷出,这就很容易给周围人们带来致命伤害。同时危险化学品在发生火灾爆炸之后大量的灰尘弥散在空气中,这些灰尘被人们吸入就会影响健康,如果危险化学品在火灾爆炸中产生了有毒气体,这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损害将会更大。

2.2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不仅仅会这给化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周边的建筑设施造成严重破坏,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如果影响范围过大就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火灾爆炸事故还会给人们带来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人们在今后的工作,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化工企业经常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也不利于化工行业吸引高素质人才,从而严重制约化工行业的发展进步,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2.3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环境

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会给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其中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火灾爆炸事故产生的灰尘会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其次,很多危险化学品具有有毒的特性,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就会导致这些危害性较大的气体泄漏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最后,火灾爆炸事故也会造成很多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直接渗漏,这不仅会严重污染当地的土壤,而且还会污染地下水[2]。

3.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分析

危险化学品在当下火灾爆炸事故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并且其造成的火灾爆炸事故将会更加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危险化学品本身就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的特性,因此造成的安全事故也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笔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以及依靠自身多年来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化工企业应该保证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措施得到严格的执行,这就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时应该落实相关的管理责任,并且应该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具体流程,以及明确规定在危险化学品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此外管理制度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定期巡查的内容、人员、时间等事项,这样可以保证定期巡查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从而提高化工企业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水平。

3.2加强装置设备的控制与管理

危险化学品在储运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应的装置和设备,因此装置设备的质量以及工作性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工企业必须定期对危险化学品的配套装置和设备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设备出现老化以及安全运行方面存在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设备的更换或修理,以提高化工设备或装置的工作性能,防止出现危险化学品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应该根据危险化学品物理化学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材质的装置或设备,以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3.3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并且专业化程度较高,这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还可以鼓励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沟通,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今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员工的细致、耐心等工作品质,因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不容一点疏忽大意。

3.4提高安全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化工企业应该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自动化、智能化安全设施,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几率。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智能化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从而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有利于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同时在产生安全警报后系统又会自动切断相关的作业,这就能够有效防止火灾爆炸事故范围的扩大,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其危险系数高,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这就需要针对化学品的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储存和运输方案,并且应该保证储运设备的工作性能。同时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加强对化学品安全隐患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并且制定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更好的落实各项预防措施,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1 引言

目前,国家在电网建设和改造上的投入数以千亿,其目的是改造电网薄弱环节、强壮电网结构,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电力市场化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思想[1],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开始注重全社会的最大收益。基于这种思想,目前电网规划与改造过程中的分段开关设置通常是按照可靠性投资与效益理论进行的[2]。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联络开关的研究大多以提高网络可靠性或者网络重构后的网损最小为目标[3][4],而对增加联络开关带来的线路利用效率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作为电网扩展规划与改造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科研意义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用缺电损失分析、增容效益和增容效益率来评价整体投资效益。当地区负荷密度上升,适当的通过增加分段开关、联络线和联络开关,不但提高了线路运行效率,还提高了电网可靠性,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合理的、可行的。

2电网扩展改造中分段开关设置

2.1缺电损失分析

用户在购买电力这种商品的同时也购买了电力的一个重要品质属性:一定的供电可靠性[5]。由于供电可靠性问题而给用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必将成为今后制定电价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电力市场机制下不难理解电网供电总成本不应再仅包括电网扩建建设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还应包括由于电网电力供给不足或中断所造成的用户缺电损失,亦即需求侧的缺电成本,后者是供电可靠性水平高低的直接经济体现。

由于电力负荷增长或事故导致的供电不足,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统计调查和已有文献表明,电能可靠性提高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售电效益的几十倍、几百倍,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甚至更高。这种由供电可靠性或供电容量不足引起的缺电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之为缺电损失。而它必将成为影响电力投资的重要因素。

虽然用户希望有100%的供电可靠性,不希望出现哪怕是极其短暂时间的停电,但是对供电企业来说,从技术上和财力上均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电网上增添的每一个元件,在增加系统的能力、降低系统损耗和加大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增大发生故障的几率。电力系统的投资策略应该是:当可靠性投资与可靠性效益得到平衡时,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电网扩展规划达到最优。即在电网扩展规划中,用有限投资最大限度地降低缺电损失,协调经济性与可靠性。

2.2分段开关设置原理[6]

确定分段开关的最优位置,可以根据分段开关在各种可能的位置上所带来的收益计算,该收益所减少的停电损失,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该设备能够保护它所处位置的上游(即靠近电源)的用户免受下游故障的影响。如果该线上没有隔离开关,任何地方发生故障,由该线供电的所有用户的停电时间都等于检修时间,加上分段开关后,分段开关下游的任何故障,所造成上游用户的停电时间只等于分段开关重合的时间(倒闸操作时间)。对分段开关投入和设置的原则是:使得分段开关将负荷沿线路尽量均匀地分成若干段,并且当该开关设置前后的缺电损失之差大于投资年值时,认为该分段开关的投资策略是可取的。

图1分段开关示意图

如图1所示,文献[6]给出了第i段装设分段开关与第i段不设分段开关两种状态下的缺电损失之差为:

λi Pi-1(γi-1,rγr-1,t1)+λi-1Pi(γi,rγi,t2)

其中第i段主馈线的故障率为λ1,第i个负荷点的负荷为Pi 每段主馈线的修复时间同为r,分段开关操作时间为t1,联络开关倒闸时间为t2,且r>t2>t1。

γi-1,r为第i-1个负荷在停电时间为r时的单位缺电损失;γr-1,t1为第i-1个负荷在停电时间为t1时的单位缺电损失;γi,r为第i个负荷在停电时间为r时的单位缺电损失;γi,t2为第i个负荷在停电时间为t2时的单位缺电损失,单位为元/kW。

一般当该分段开关设置前后的缺电损失之差大于投资年值(投资含开关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等)时,该投资策略可行。可用下式表示:

λi Pi-1(γi-1,rγr-1,t1)+λi-1Pi(γi,rγi,t2)>βCt(1)

其中Ct为增设分段开关的投资;β为年承担系数,β的计算公式为

β=p(1+p)year/[(1+p)year-1] (2)

式(2)中p为社会折现系数,假设取10%;year为开关的设计寿命,假设取30年。这样计算出来的β近似等于0.1。

3 电网扩展改造中联络开关设置

3.1 常用接线模式与线路负载率的关系

配电网结构对供电可靠性起关键作用,城市配电网结构必须重点考虑负荷转移能力。主馈线接线模式决定了联络线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从而决定了负荷转供能力。目前一般城市采用正常方式下开环运行的不同结构,即分别从同一变电所或不同变电所的不同段母线送出形成手拉手式和对供式,电网可靠式和安全性水平较高,可达到“N-1”,负荷转移可达到50%,对于可靠性更高的,可以采用双回线加备自投结构,但投资可能翻倍。针对一定的主馈线接线模式,调度人员可以灵活地改变线路的运行方式,满足电网可靠经济地运行。不同的接线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负荷转供能力和线路运行负载率极限。表1给出了常用接线模式与线路负载率极限的关系。

表1 接线模式与负载率关系

3.2 联络开关设置基本思路

假设目前主馈线是单联络的,在联络线所接电源容量裕度足够大的条件下,对应线路N-1校验来说,其运行负载率应低于50%,随着地区负荷密度的上升,重新加设电源出线和线路走廊在经济技术上是不合理的,特别是用地紧张时。而适当地增加联络开关的个数,比如将线路改造成两联络或者三联络,通过调度改变线路运行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线路的运行负载率,同时也增加了线路可靠性,由此带来的经济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极为可观的。这种社会经济效益用增容效益指标来衡量。

3.3 增容效益与产电比

所谓增容效益是当地区负荷密度增加时,通过改变网络结构,提高线路运行负载率而带来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效益不是片面的电力企业售电量增长效益,而是全社会由电力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总和,也就是新增负荷所创造的价值。

应当指出,当增长的负荷为居民负荷或者公共事业负荷时,其本身虽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巨大,应该予以充分考虑,虽然这种效益很难评估。所有的用户都期望有高度可靠的电力供应。对用户而言,供电可靠性的价值是由用电时得到的益处来决定的。例如,电力可以用于产品的生产,可以为家庭、商店及办公室提供照明和取暖,可以提高生活标准,以及可为剧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供电等。因此,评估用户由于供电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能仅依据用户为单位电力所支付的电费,而是考虑失去用电时所导致各方面的损失,以及这种损失所持续的时间。这种损失评估不仅要反映每一次停电损失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停电时仍不得不支付雇员的工资和业务上的日常开销,从而造成直接的利润损失;而且也要反映停电损失所造成的间接影响,如投资回报的不足等。比如政府机关部门,作为公共服务单位,可以理解其服务带来的价值已经体现到创造价值的企业中,因此就其单独的价值难以衡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引入了产电比的计算方法。产电比[7]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一般以年计)内创造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产值与所消耗的电量比值(元/千瓦时),这个货币形式的产值通常取为国民生产总值(GDP)。产电比作为对电能货币价值的一种社会度量,有效地描述了该地区在某段时期单位电能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已经把社会经济效益合理均衡到单位电能。

3.4 增容效益率

供电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在用户可接受的稳定电价基础上分配优质电力。因此,电网建设实质是不仅要考虑各种技术问题,还需考虑相应的经济问题,因为以技术和经济两者为基础所做出的各种决策,对企业财务的稳定性将产生重大影响。显然,高可靠性与低投资成本是一对矛盾,协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增容效益与项目投资分析来进行电网的可靠性优化,确定在什么样投资下才能获得供电总成本最低的最佳可靠性水平。

增容效益率即为增容效益与项目投资(含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的比值。引入这个概念,可以判断出改造方案是否可行。增容效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η代表增容效益率,k代表产电比,Pj为增加的负荷功率,n为增加的负荷个数,因此 即为增容效益;Ci为装设联络开关的投资,m为开关个数;β为承担系数。β的计算公式见公式(2)。

由式(3)可知,当η>1时,也即提高负载率带来的增容效益大于开关投资(计及开关的运行维护费用)的年值时,则认为该装设联络开关的方案是可行的;当η

联络开关设置位置应遵循尽量使可转移负荷沿线路均匀分布。即Pi=P∑/n,其中Pi为每段可转移负荷,P∑为该线路上的总负荷,n为联络开关个数。

由增容效益率的计算得出联络开关的设置准则:当线路负载率超过50%而未达到67%时,应增加一个联络开关;当负载率超过67%而未达到75%时,应增加两个联络开关。若是由于无法均匀分布各段负荷,虽然线路负载率未超过67%,也可能要设置为三分段,增加两个联络开关。

篇8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58-01

供电企业在实际经营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责任观及事业心,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将有关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经营建设实处,提高规章制度执行水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对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进行整治,保证高位及重要电力客户电能安全稳定。

1 加强高位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的必要性

1.1 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

电能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实际生活内必要能源,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生活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供电企业作为电能的生产企业,自身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间距的设备,需要彻底贯彻政治、经济、社会的责任,并将这三个责任有效统一起来,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2 供电优质服务的需要

供电且在经营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整个经营建设应该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出电能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生活所具有的价值,为客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用电安全直接影响到电网安全

根据我国对电力用户等级划分有关规定,高位及重点电力客户在该地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内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是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要是出现断电情况,就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是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十分严重,对于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这也就表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及人们的稳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供电企业为高危及重要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提高电能管理制定,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稳定运行,保证社会秩序,同时这也是供电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政治责任[1]。

2 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供电设施的不足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发展时间较长,在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拥有的供电电源数量较少,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备用电源,并且部分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拥有的电网硬件设施欠缺,造成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所自身所拥独立供电设施薄弱,电力系统内所存在的问题及漏洞无法及时检查,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供用电内一旦出现任何故障,就将直接影响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用电,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2 供电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供电系统虽然一直在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建设,但是从电力系统整体角度分析,电力销售及自动化系统等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这就造成用电检查工作落实程度较低,整体精确性难以保证,工作存在漏洞,供电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3 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检查制度

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对于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及生产成本十分关注,伴随着供电系统停电次数的减少,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在思想上面出现麻痹,对于用电设施管理较为忽视,所应用的电力设备较为陈旧,有关维修及更新工作落实程度较为,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用电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

3 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供用电管理措施

3.1 政府的宏观管理

正是由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于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安全供用电监管水平,通过颁布有关政策,帮助供电企业对于电力系统设备进行维护及更新,逐渐提高供电系统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有关媒体形式,对于安全用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安全用电的关注程度,其别关注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最大程度上降低电力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规范供电管理制度

供电企业应该逐渐对于供电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对于供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及检修,提高日常维护工作质量,加强供电系统薄弱环境管理水平,进而保证供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传输电能。与此同时,不断对于供电系统进行完善,促进供电数据自动化建设水平,工作人员在对于供电系统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供电系统所存在的问题[3]。

3.3 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供电企业应该提高对于工作人员关注程度,逐渐对企业工作人员行为举止进行关注,规范工作人员言行举止,对于态度不端正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惩罚,完善奖惩制度,激发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潜在价值,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经济性,提高对企业工作人员教育及培训质量,增加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

3.4 做好供电应急措施

供电企业在为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供电过程中,应该随机做好应急准备,根据供电系统在实际运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并且配备有关技术人员,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供电系统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简而言之,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在社会、政治及经济等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供电企业及高危及重要电力客户对其高度关注,这样才能够有效躲避供电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供电企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内容摘要: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一种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计算了2003-2009年天津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了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灰色关联度 天津市

问题的提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聚居的场所,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最新情况,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类v类标准,失去使用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周建,2007)。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引发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据2007年9月民政部的消息,全国受灾人口约为4016.5万人,其中死亡人数49人,失踪人口23人,安置28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1亿亩,绝收1626万亩,因自然灾难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7亿元。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何以支撑中国规模巨大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加以应对的城市发展问题。

天津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天津市2005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未来15年,把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然而从天津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看,今后城市发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人口集聚和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紧缺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紧缺及要求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测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实现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Qnishi T(2007)和Water(2005)从资源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原则;Haughton G(2006)从环境角度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必须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问题;Nijkamp(1998)从经济角度定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

单纯从某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它指城市环境、经济与社会持久、相协调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使之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热提·涂尔逊等,1998)。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测度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保持在其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吉喜,2001),因此,如何对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测度,明确资源的供需态势,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人类活动是否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及如何调控人类活动使之在此限度之内,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测度生态承载力的方法有能值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法、生态足迹法等。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0年该市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采用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计算了本区该时间序列内的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篇10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334-02

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相互影响等特性,房屋受到损害不可避免,时有发生。因此在房屋评估工作别是在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的房屋损害评估和财产损失赔偿、房屋质量纠纷及不良资产处置评估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受损害的房屋评估。房屋损害评估是评估受损房屋的损害价值,公平合理的估价,对促进社会和谐、救助受损者、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房屋损害的种类及损失分析

房屋损害一般来说,是指房屋本身的损害,主要包括房屋实体损害、功能损害、经济损害及环境损害等方面。(1)房屋损害的分类。1)按受损部位分类:实物损害,具体又可分为实体损害和功能损害;权益损害,也可称为经济损害;还有区位损害,也可称为环境损害。2)可修复的损害和不可修复的损害。3)暂时性的损害和永久性的损害。(2)房屋损害造成的损失分析。可以分为两块:价值减损和相关经济损失。相关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如修复期间的租金损失,停产停业损失,搬迁费、周转费等等。(3)损害的赔偿金额,如何量化。对房屋损害的分析最终目的是确定损害的赔偿金额,对于不同类型的损害及所造成的损失要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确定其性质,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二、房屋损害评估方法

(一)可修复的房屋损害评估

以成本法为主,以资本化法、市场比较法、价差法为辅进行测算。

有损害的房屋评估值=类似的无损害房屋市场价格-V

V =C1+C2+C3+C4-C5

式中:V—房屋损害评估值;C1—拆除工程费;C2—修缮工程费;C3—恢复工程费;C4—直接经济损失;C5—被拆除物残值。

拆除、修缮、恢复费用应当参照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直接经济损失指修复期间或修复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资本化法、价差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进行测算或参照市场上类似情况的补偿水平测算。在测算收益损失时应考虑房屋的收益损失。

被拆除物残值评估应当根据评估时点的回收价格合理确定。

(二)不可修复的房屋损害评估

可根据评估对象实际情况分别选用资本化法、价差法、市场比较法进行测算,具体方法如下:

1.资本化法

(1)适用于净收益损失的资本化法公式:

V=∑Ai/(1+ R)i

i=1~m

有损害的房屋评估值=类似的无损害房屋市场价格-V

式中: V—房屋损害评估值;Ai—未来第i年的净收益损失额;R—折现率;m—净收益损失年限。

(2)适用于收益年限减少的资本化法公式:

V=∑Ai /(1+ R)i — ∑Ai /(1+ R)i

i=1~n i=1~m

有损害的房屋评估值=类似的无损害房屋市场价格-V

式中:V—房屋损害评估值;Ai—未来第i年可获得的正常市场净收益;R—折现率;n—无损坏房屋剩余使用年限;m—有损坏房屋剩余使用年限。

当房屋剩余使用年限与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不一致时,应按GB/T 50291—1999《房地产估价规范》5.3.8条款规定执行。

2.价差法

价差法公式: V=V1-V2

式中:V—房屋损害评估值;V1—类似的无损害房屋市场价格;V2—类似的有损害房屋市场价格。

3.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公式: V=P×F1×F2×F3

V—房屋损害评估值;P—可比实例补偿金额;F1—损害房屋情况修正系数;F2—损害房屋日期修正系数;F3—损害房屋状况修正系数。

有损害的房屋评估值=类似的无损害房屋市场价格-V

(三)房屋完全毁损损失评估

房屋完全毁损损失评估值=类似的房屋市场价格-类似的土地市场价格-拆除物残值+拆除工程费用

或:房屋完全毁损损失评估值=类似的房屋市场价格-拆除物残值+拆除工程费用

类似的房屋市场价格、类似的土地市场价格、类似的房屋市场价格应按《房地产估价规范》要求,选用市场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等方法进行评估,确定估价时点的市场价格。

拆除物残值评估应当根据估价时点的回收市场价格合理确定。

拆除工程费用应当参照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三、房屋损害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房屋损害在理论上存在无形损害和有形损害之分。房屋无形损害因其房屋本身没有损害,只是受到各种政治、经济等政策因素影响而导致房屋价值降低,这一种情形,我们通过正常的房屋评估技术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估。在房屋有形损害评估中,同时也包含了房屋无形损害而导致的房屋价值降低的因素,比如房屋的收益水平、价差法中的房屋市场价格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房屋有形损害评估,并且在房屋损害评估形式上不作区分,统称为房屋损害评估。

2.房屋损害评估是评估的受损房屋的损害价值或因修复所花的费用。评估时应把握房屋受损前后的状况,包括房屋的结构、用途及受损的部位、类型、程度等。评估中,要考虑受损房屋是否出租或自用,还要考虑因房屋损害贬值导致的土地经济价值贬值的因素。

3.不可修复的房屋损害评估,要对受损害的房屋进行合理鉴定,划分出不可修复的部位、面积、类型以及对主体房屋的影响程度。按部分不可修复但主体房屋尚可使用和完全不可修复分别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篇11

一、安全效益的含义

“效益”是现今市场经济社会最关注的词语之一,是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效益”的字面解释为效果和利益,其实质是价值的体现。

安全效益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社会(国家)、对集体(企业)、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安全的直接效果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保障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是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另一重要效果是维护和保障系统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安全的“价值增值能力”。

二、安全效益的分类

安全的效益又可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安全的经济效益是安全投资的无益消耗和经济损失的减轻,以及对经济生产的增值作用;安全的非经济效益则体现在生命与健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与安定。对安全效益的评价,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方面,更要重视非经济效益的方面,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安全的非经济效益体现的愈加明显;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

安全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产出量”大于“投入量”所带来的效果或利益。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种是指利润或收益,其理论计算公式为:

第二种是比较性的利益或进展,其理论计算公式为:

与“效益”联系非常紧密的“效率”和“效果”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效率=产出量/投入量×100%

效果=实际产出量/应有产出量×100%

安全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实现的安全条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保障技术、环境及人员的能力和功能,并提高其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安全的经济效益从安全投资的物质结果方面,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指企业等社会单元采取安全措施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事故经济损失的减损效益;安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安全的投资,使技术的功能或生产能力得以保障和维护,从而使生产的总值达到应有量的增加部分,主要表现为增值效益[1]。

三、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算

1.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量方法

(1)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计算公式

在对安全效益的定义中,可以得到安全经济效益的表现方式。由于本文中将建筑工程安全社会效益经济化后,并入建筑工程总体的效益中,所以文中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既包括有安全经济效益,又包括有安全社会效益,而且由于社会效益已经经济化,计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益时可以直接使用安全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计算[2]。因此,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也有两种具体表现方式。

a.用“利润”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的经济效益 用“利润”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有下面“差值法”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数值越大,表明安全活动的成果量越大。

所以,建筑工程安全效益是评价建筑工程安全活动总体的重要指标。

b.用“利益”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率用“利益”的概念来表达建筑工程安全经济效率有“比值法”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效率=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表明了每一单位安全投入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安全成果,用它可以衡量安全投入的效率如何。上面的两种形式都需要知道“建筑工程安全产出量”与“建筑工程安全投入量”两大要素,没有它们就没办法确定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因此,评价建筑工程安全效益,就必须要确定这两大要素。

(2)建筑工程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计算公式

a.建筑工程安全投入计算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投入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投入=文明施工投入+临时设施投入+施工安全投入+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投入+其他投入

b.建筑工程安全产出计算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产出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

建筑工程安全产出(减损产出)=∑建筑工程事故损失减少增量=前期(安全措施前)损失-后期(安全措施后)损失

其中,建筑工程事故损失减少量包括建筑工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非经济损失和间接非经济损失的减少量。建筑工程安全产出中的本质增益部分包含在建筑工程企业日常管理的效益中,所以没有列入公式。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该方法在国民经济管理及企业微观决策中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运用[3]。它以系统性、全面性、均衡性为其方法论特征,以协调一致的数学工具,为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目的是表现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在投入产出模型的求解过程中,为保证模型有惟一解,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假设条件:

(1)假设每个部门只生产一种产品,而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以保证每个部门只有单一的消耗结构。

(2)假设反映各部门消耗关系的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变动。这样的假定,一是为了使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在生产技术联系的基础上,二是为了在模型应用中保持消耗系数的稳定性。

(3)假设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性结构模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都有不同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在承认此假设条件时,就意味着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某个生产发展阶段上的投入产出关系。

安全生产投入指的是一国(行业、部门、企业等)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包括:安全措施经劳、劳动保护用品费用、职业病预防及诊治费用等。安全产出指的是通过安全的投入,一国(行业、部门、企业)获得的安全产出[4]。安全产出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安全产品以一国(行业、部门、企业)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各种方式体现。从理论上说,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应该可通过投入产出法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而获取。

随着现代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安全管理成为企业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安全的间接经济效益即增值效益合并入企业正常生产时的效益,企业的安全经济效益只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的减损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盛仁,罗云.矿山安全增值效益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中国矿业,2001,10(3):22.

篇12

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都逐渐走向独立,从侧面反映出在医院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的愈发激烈。同时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医院必须深入探究自身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财务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带来损失。

一、医院财务风险概述

医院的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参与各种财务活动的时候,因为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财务收支情况与预期的财务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医院产生较大经济损失的隐患。所提医院必须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且找到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采取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制定财务风险预防机制,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财务人员缺乏管理理念、缺乏风险意识

从目前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构成来看,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做到专岗专职,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严重的缺乏风险意识。另外很多财务会计难以实现向管理会计转变,容易在财务管理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漏洞,诱发财务风险。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率,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只为应付领导,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意识,导致财务运行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最后,很多医院沿袭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市场动态的变化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二)负债经营,容易诱发医院财务风险

很多医院盲目建设发展,搞基建、买设备、扩张床位等,但是没有财政支持,只能通过货款扩建医院应该硬件规模,形成负债严重的格局。医院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医院用负债进行的发展建设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整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就会造成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使医院经营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诱发医院财务风险。其次,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的宗旨,收治了大量“三无”人员,这类费用造成大量死账呆账,致使医院财务收支失衡,导致财务亏损,也是形成财务风险的一个因素。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医院应该选取具有专业财经、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担任财务的管理工作,保证其素质技能够使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医院要对在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应变能力,预警财务风险,避免医院重大的财务损失。

(二)优化医院的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根据自己的经营需求开展相关的理财活动已经是普遍化的现象,所以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医院资金来源渠道和资本的结构,对资金结构编制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医院也要加强普及财务理财管理的知识,为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安全保障。医院要明确自身的流动性资产,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提高医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建设

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要根据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运行情况,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并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内部财务管控。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医院结合内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改善和创新,公开透明内部资金的收支明细,增强资金安排的合理性。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监督,确保各项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财务预算体系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医院应该完善财务预算体系,加强对内部财务的管理。以社会利益为立足点,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预算体系,保证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科学有序的展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逐渐走向独立经营,医院的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医院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隐患。医院必须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建设;优化医院的投资管理和资本结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财务风险预防机制,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带来损失。

作者:申少君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市场的完善发展离不开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获取准确信息的基础,也是保护投资人不受经济损失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会计披露问题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管理,致使会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会计信息虚假披露是指会计信息中提供的企业财务数据与客观事实不符,而且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会计的主体活动,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给经济决策者提供错误的经济引导,造成企业、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会计虚假信息披露分为无意和有意,前者是指会计人员的个人因素导致的信息错误,比如其业务能力有限或者工作中的失误等,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相符;故意是指会计人员为了达到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利益,违背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故意提供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披露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只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才可以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推动社会经济高效率、高质量的稳定发展。

二、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原因

企业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愿意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存在密切的联系,从客观上来说,会计信息虚假披露受到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管理的影响;从主观上来说,会计信息虚假披露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企业内部操作有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最终导致企业会计虚假信息披露的产生。

1.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客观原因

(1)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发展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宏观约束和影响,相比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营模式来说,当前的部分企业已经不再属于国有资产,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企业管理者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了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而会计信息的职能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如今,企业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可避免的会与国有企业及其他利益团体发生竞争矛盾,而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以虚假的会计信息来展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另外,我国行政企业部门的管理松懈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重要因素。

(2)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起着至关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会计管理的法律制度必须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否者,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难以起到震慑和约束作用。法律观念决定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程度,因此对于违法的信息披露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为造假行为的后果付出惨重的代价,遏制会计信息违法行为的发生。另外,由于会计法规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措辞用语,需要会计人员自身去鉴别和预估,而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实际偏离较大,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加强对会计法规的认识也是减少会计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方式之一。

2.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主观原因

会计信息的具体操作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自主行为来完成,并且会计信息生成的整个过程完全由会计人员控制,如果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不过关,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这也是会计虚假信息难于被发现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另外,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上级领导的管理,迫不得已执行领导安排任务,是导致会计人员做假账的重要因素。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没有经济信用,就无法正常维系市场经济,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将直接影响决策者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真实分析和判断。而国家宏观调控得不到真实经济数据的支持,也将影响国家税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针对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首先,企业应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通过定期的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其次,企业应做好会计法规的教育工作,使会计人员将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牢记在心,以正确的职业意识要求自我,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

2.健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会计信息中的虚假披露问题,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的措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并在其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制定更加系统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企业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备性,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系统,增加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优化企业会计管理结构

企业的发展需要凝聚全公司领导和职员的协同努力,只有确保公司管理结构的合理性,才能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职能。因此,优化企业会计管理结构是促进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的监督部门,并采用薪酬激励制度,以此激励会计人员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努力,杜绝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