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科学;技术;作用

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简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是经验、知识和技巧。进一步概括,科学是一种意识形式;技术主要是一种意识形式,但也包括体现这种意识形式的物质设备。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一般具有正确性、严格性、普遍性和必然性。技术的正确性和严格性低于科学,技术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加低于科学,甚至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生产茅台酒的技术用在其他地方就不灵。

科学一般回答认识中为什么(Why)的问题,技术一般解决实践和认识中怎么样(How)的问题。科学不直接与实用和利益相关,有时远离、甚至无关于实用和利益,技术则直接与实用和利益相关,有时甚至就是为此而产生的。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两者是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科学转化为技术往往需要中间过程,但科学不必然要转化为技术,也未必能转化为技术。技术从逻辑说上内含有科学基础,但它的实际产生未必需要科学基础;只是有了科学基础,技术的产生会更快。

科学如果最终不转化为技术,又不与实用和利益相关,在现实中会难以存在下去;技术如果缺乏科学为基础,也难有实质性重大突破。

二、科学与技术的作用

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认识科学与技术,但其作用是认识它们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的作用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谈。

1.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科学与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

生产力是物质的力量,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这三者中唯有劳动者是有主体能动性的东西,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但从逻辑上和哲学上是讲不通的。科学与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而是生产力的重要属性。它们主要作为意识形式,只有被人掌握并应用到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上去,才体现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在逻辑上是实体的属性与实体的关系,不是实体之间或属性之间的属种关系,不能用系词(是)连接表述。例如,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不能说理性是人,更不能说理性是第一人。实体与实体、实体与其属性的逻辑关系的阐释以及逻辑学的创立,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2],他由此开西方学术研究沿着逻辑轨道前进的先河。相对来说,东方人较缺乏逻辑思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从直接的、实用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得出的命题。

其实,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之所以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科学与技术之所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属性,说到底是它们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及其能动性总是由人来承担的,因此人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与技术正确反映了对象世界的规律和本质,它们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人自觉遵循并创造性运用这些规律来改造世界,人由此获得对必然的自由。

再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冲突。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全部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而一些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人认为部分价值是机器创造的,也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

另外,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外在因素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没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再发达的科学与技术也无法用活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历史和实践证明,生产力的解放和显著发展一般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或完善带来的。不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之间,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2.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

所谓其作用的正反两方面,这主要是一个价值或伦理的问题,即对人来说有正负价值或善恶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生存。科学与技术被不道德或不法分子尤其是持极端思想的分子或集团掌握和利用,会给人和社会直接带来毁灭性后果。而且,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即使人们合理使用科学与技术,往往也会带来不良后果;这里存在一个近期利益和远期恶果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科学与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

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不可滥用科学与技术;二是人定胜天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人的生存赖于地球,地球的存在则赖于太阳,太阳在宇宙中才算个东西。从微粒到天体,万物莫不运动变化生灭,自有其规律。人无论怎么使用科学与技术,不过雕虫小技,暂时改善生存方式罢了。人只要首先还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精神的存在(其实精神也是物质的产物),就不能逃脱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命运。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将知识信息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课程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

2.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根本途径和系统工程.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统方法和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3.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加上原有的常规媒体,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或对其一知半解,因此这些媒体或技术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层次的理解课程整合

新课改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重视教学设计,整合过程要结合学科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情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培训

作为教师要注意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熟炼掌握计算机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xcel,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 、Flash 、Photoshop 、视频和音频处理技术,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 、FrontPaget等,掌握了这些技术以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67-01

从1988年言实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近10年的素质教育研究(近5年出现热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确认,从而业界的探讨变为了政府行为,由此可知学校素质教学已成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理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就得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设计观念,必须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把握素质教育要求,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基础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优势互补,取彼长补此短,才能在课堂教学没计改革中有所作为。

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要求教师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启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敏锐而且正确识别课堂教育创新动态,产生积极主动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建国初期,因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教学5环节的模式,这是一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沿用至今仍有市场。影响可谓深远,后来曾出现过几种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如德国根舍的范例模式;美国布鲁纳的掌握学习模式等,都是知识传授型的模式,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远没有凯洛夫模式那么大,虽然这些模式在系统地传授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重教轻学,使课堂教学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被动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累,学数学难,怕数学,有的学生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开放的数学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指学生的状态和教学情景。开放式教学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

2.1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美国数学家奥斯本说:“根据科学式的能力测验,发现任何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独创性的潜在能力。”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另外,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管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出问题,在这种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创新灵感才容易被诱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

2.2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主动到去探索新知。如何在课堂上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斯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篇4

一、在课堂教学前精心设计备课思路

精心设计备课思路是打造有效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教师要调整备课思路,把数学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活动探究课程中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必要前提。

如在“正切”一课的备课中,教师可在备课中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先给出引例,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然后可提出如下问题:你能比较生活中的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问题的设计首先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梯子的倾斜程度是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其次基于学生对“倾斜”的直观感觉,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究规律,这样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是打造有效性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把握探究学习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合理、有度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而得到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能够螺旋上升,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的探究源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把握适当的探究知识的度,既让学生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感和得到知识的愉悦感。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80―01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供有效的数学学习内容

1.内容要有现实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即学生学习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终学生要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或以后的工作岗位情境中,所以要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内容要富有“挑战性、真实性”。富有“挑战性”是指学习中要给学生的任务具有挑战性、真实性,任务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认识复杂性的情境,即引起认知冲突。如,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四位数或三位数要具有真实性,让学生汇报完搜集的数据,任意找两个数进行比较时,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学生会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是学习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知识,而是在探索过程中,从具体走向思维,并能够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便更多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技巧,发散思维。动手实践是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技巧;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合作中学会与同学相处;在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更要重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等。有效数学课堂不但要重结论更要注重探索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以达到会学的目的。

2.有效的数学课堂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如,一次教授一道应用题时,一名学生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就是说不清,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其他学生也不能帮她,这时我不但没有批评她还笑着帮她表达了她的意思,正是这样的宽容和尊重,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这样的研究学习氛围和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快中学习。总之,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总结、归纳,发现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要随时掌握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使课堂学习紧凑、有效。

篇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现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认识。

一、选好例题是关键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数学公式和概念的讲解要通过例题展开,所以选好例题是关键。知识讲解与例题练习是紧密结合的。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揭示数学思想,归纳解题方法和策略。例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例题要能涵盖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知识。(2)例题要具有可引申性。在基础知识讲完后,要及时归纳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数学例题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例题本身,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策略才是本质的东西,例题仅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载体,因此方法策略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予激励性评价

有些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例如,有位老师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如何解方程3x-3=-6(x-1)?”学生甲:“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老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对。”学生乙:“先两边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教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要求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科学又不民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位教师中途打断了学生的回答,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两位学生的回答虽然很富有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却被教师一下子浇熄了。对于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又能达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置问题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三段式:讲例题、设练习,布置作业。忽略了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或者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结果答非所问。有的教师提问面过窄,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长期下去,被冷落的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提问的时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使课堂提问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篇7

在新课改的感召下,新的课堂模式应为“先学后教,先生后师”,但这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换,而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并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学习.导学案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知识引领一种能力的形成.高效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做到知识层次化、知识问题化、知识具体化,同时还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具体教学要求,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教师、学生、学习的内容实际.

同时,由于各班级学生参差不齐,而且中下水平的学生居多,故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下等基础的学生水平,不宜拔高难度.此外,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才能使教师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且在基础知识的形成上,要有明确的引导,尽量在学生最近知识能力发展区设计问题.

二、 导学案的组成部分

1.学习目标

导学案是供学生完成的,因此,必须非常清楚明确的写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要达到什么程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尽量不用“掌握、理解、了解”等令学生一看就茫然的词语,要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如,“记住、会画、会写、弄清、说出等”.如有必要,还要给学生画一个学习流程图,做好对导学案的备注说明及学法指导.

2.课前预习

课堂内容能否顺利进行,导学案在课堂上使用效果怎样,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主要是学生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好的预习指导,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预习内容.因为学生只有通过预习才能深入发现自己是否掌握了我们所确立的目标,才能清楚这节课哪些内容容易,一看就会;哪些内容困难,需要上课重点讨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学生预习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合理有效的引导会使学生少走弯路.

3.合作探究

此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一节课的灵魂与核心.它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块,先使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并对一些问题交流答疑,从而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划问号.同时,教师还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自学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归纳精神、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4.答疑提升

为了更好地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此过程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还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本课的重难点.因此,在这方面,可以让学生浅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适当引导,并找出其中理解的偏差,使学生能真正深刻透彻地理解其内涵,二是根据本课重点而设计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属于拓展性的知识,因此,可组织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接着让学生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点评,如有必要则可适当阐述.

5.当堂检测必不可少

“导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基础教学,避免学生只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而收效甚微.因此,为巩固学生当堂所学,选择的习题一定要有代表性,不能难,不能多.一般三道五道即可,题型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在解题后,要让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比如,如何审题,解题思路,结论评价等,从而使学生在学到一定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取宝贵的技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4―01

北师大教材留给师生思考的空间很大,教师若不认真思考,不仔细琢磨,就不会明白作者的出题意图,当然就谈不上高效课堂了。笔者认为,在备课中,教师要潜心研究,认真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情境图提供的各种数学信息,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材,使质量与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表格让学生去填,有的表格外框是全封闭的,有的则是右边半敞开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作者的编写意图,置之不理,显然这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

大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填了前面4个表格即可,剩下半敞开的表格似乎没有发现,也没去多想,所以就忽略了。实际上,在做题时只要仔细观察、用心琢磨,就会发现,除了前面的几种填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填法。因此,只有及时把握这一信息,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限度发展。

二、关注情境图中的信息

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生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这些情境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认为,要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然后汇报自己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让其他学生适当进行补充。经过几个学生的补充,学生就获得了比较全面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学“ 游乐场 ”中,生1说:“老师,我发现买一张碰碰车票需要3元,买一张火车票要2元。”生2说: “老师,我还发现一辆碰碰车能坐2人,一节火车能做4人。”……笔者对这些发言的学生及时进行了表扬。

三、关注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各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顺利多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虽然都交代了各种数量,但是没有一语点破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哪个是不变量,哪个是变量,变量与变量总是在不变量的基础上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此,学生就掌握了解这类题的策略,解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比如,“兔子安家 ” 中,兔子的总数12只是不变量,房子数与每间房子住兔子的只数是变量。无论每间房子兔子的只数及房子数如何发生变化,12只兔子这个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很快就能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结果。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篇9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时代要求,更新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塑造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总怕学生理解不透或是自己讲解不清,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其结果是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了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存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重视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学习会更积极主动。教师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把更好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中来。有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不难提高了。

2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教学方法单一,常以学科知识的技能技巧为中心,学生缺少兴趣,课堂死板不生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本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有时候学生对某些专业知识没有兴趣接受。教师课堂上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即使学生被动接受,也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的美术天性得到展现。

美术课程标准,应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适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无拘束的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另外,在美术课堂上实行综合性学习,突破学科的界限,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为一种有机结合,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好方法。

3教师应由学科的“裁判者”,变成学习发展的“欣赏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多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欣赏者”。毕竟,评价只是手段,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在教学评价中要开放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一个标准”去生搬硬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做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语言要幽默,让学生把点评听到心里去。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和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美术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的去欣赏学生的作品。根据学生的潜力与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另类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使学生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引导他们用基本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总之,美术课堂教育还要依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美术真正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真正载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9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使用对知识点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材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渗透于各个章节,不仅向学生提供大量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还提供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余地。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有几点看法。

1提问时语言的艺术性

比如我们以很多主持人为例,他们的语言效果,很自然的将我们就引入栏目的情境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更使得栏目出彩。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借鉴这种语言艺术,挖掘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适当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突出知识点的核心。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避免贫乏的、呆板的、干瘪的、枯燥的无色语言,更忌讳表达得含含糊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的语言,或者有些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出现的话,那样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继而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亲切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2提问时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者为我们引入新课,或者为我们的教学前后联系,或者为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与突破,或者为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论,或者为结论的总结和归纳等等。总而言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练度,教师要积极钻研教课书,抓住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简洁明了的把问题提出来,使得学生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才能根据提出来的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不要夹杂太多的知识串,以免主次不清。合理的提问会使得知识点很快的生成,教学重难点也会更明确一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比较流畅的进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问时要把握好对问题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有节奏的推进教学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完成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应用,就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提问时问题的数量,直入重点。问题设计时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知识点的引出,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我们在讲到分式的运算时,就会提出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数的计算,加减法怎么算,乘除法怎么算,然后出示几道分数和分式的计算题,既让学生回顾分数的一些性质和一些计算法则,又类比出了分式的计算法则。这样问题的引出,问题的推进,问题的解决就完成了。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分式的计算才是核心,所以在时间的花费上,要注意度和量,在出示计算的题型时,分数的题要控制量少但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在解决分式的计算问题时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

4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

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三年中,其实在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或者有些就是同一个知识点的由低到高的推进,例如讲分式时,可以把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提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式,然后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而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又例如讲到三角形时,刚开始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相似,还要专讲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时就要注意知识点的关联。所以教学问题设计要要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应用去理解掌握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时,重心不仅仅是在问"是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问"为什么"、"依据什么"、"怎么想到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所谓新知识时和旧知识的紧密相连,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所以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后续发展。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迁移"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含新,就不难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5注重提问方式,体现问答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书面、正问、反问等形式。例如一些包含较少关键词的问题就可以用口头表述出来,而包含关键词较多的问题就可以用书面的形式,然后教师读出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明确问题的内容;再者对于本节课的复习铺垫问题有时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表述,但是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则要书面写出来,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提问方式,当提问遇到障碍时,例如一些专业名词的理解,或是一些语言的表达过于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语言格式,组织语言内容。当然采用的语言也可以反问,可以让学生质疑,探疑,来达到对知识的索求。提问时也可以进行铺垫降低思维难度,分解问题、化整为零,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出方向。

6提问时要面向全体,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教学内容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这样不利于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群体效应可以让大部分人参与共同思考,可以"多带少,好带弱",怎么理解呢,就是大部分学生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度高的话,就会带动少部分学生也想参与,而且还可以互帮互组,这样全班学习质量就会大面积提高。而对问题的设置也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靠我自己不断的总结摸索,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提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合理恰当的提问,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教师要积极认真的挖掘初中各教学段的知识点,并探索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状态,合理的安排对教学知识的提问,从而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篇11

摘要:美术教育是中学美育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和发掘学生潜在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对美的认知。本文即根据针对美术课堂教学展开简单论述。

关键词:美术课;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方面有共同的作用,美术课程是人文素养的完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停止美育、促进智力开展的重要手腕,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组成局部。那么,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实践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是多年工作在一线的美术教师,对此颇有感触,现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认识淡薄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固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不可承认,应试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许多学校把美术课当做“灵敏课”,可上可不上,淡薄的课程认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员、学生均不注重,常常只能消磨时间,流于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当然被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很多中央,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很为难的境地。

二、师资力气单薄,教学形式陈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员是学生学习美术、启示学生聪慧、进步学生审美才能的引路人。但是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员相对较少,而乡村的美术教员不只数量严重缺乏,而且师资程度良莠不齐,美术教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这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了消极的影响,使美术课程完整背叛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承载全面进步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三、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在考试压力下,局部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被迫参与各类短期美术急训班,“病急乱投医”,不思索个人能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注重文化课学问的积聚,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美术带给孩子整整一个少年时期的只是痛苦,曾经不再是享用和快乐了。

四、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

由于美术课不作为考试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显得非常随意,多把简单、根底的美术学问作为授课内容。

而这样一来,关于早曾经控制根底学问的有艺术开展意向的学生,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学习;关于缺乏美术根底的学生,时断时续的教育又让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时,教学局限在学科之中,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络,学问在构建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内化,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五、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

依据学习范畴或学科群的特征来研制和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这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向。但在理论中,不少教师没有觉得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开展的促进作用,反而觉得它扰乱了系统的学科学问教学。其缘由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于主题或概念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了解程度,有的可能是设计的相关学问整合得比拟牵强,缺乏内在的自然的联络,也有详细的教学操作的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该如何改良呢?我以为,要改动这种现状:

第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究新的学习内容和办法。新课改充沛表现了课程的时期性、根底性和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开展需求。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办法,以模块式的课程构造,实行学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开展的可能性。新课改理念改动了教员的教育观念之后,教员要对本人的课堂教学停止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溢活力。

第二,变革过去的评价方式。采用积极评价机制,培育创新肉体,促进学生开展,进步艺术表达才能。以往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过于单调呆板,结果是学生对评价提不起兴味。要树立以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首与学问并重,注重学生的个性专长开展的质量观,对学校停止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的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来界定学校的教育质量。

篇1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8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生活中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数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给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笔者就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当下,如果教师对新课改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改变,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导致事倍功半。所以,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一系列理论和理念,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学,让学生提前探究教材内容。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次在布置数学练习或作业时,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

二、 要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和培养者。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该以良好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再次,初中数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作为学生的学习同伴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的过程,可以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经历成功的体验,并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篇13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信息技术的开设存在制约

其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时至今日,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绝大多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等问题。

(3)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教育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后果

(1)重复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致使有些政策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于是就会有陆陆续续的一些补充规定、临时政策的出台。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教育的发展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不适合当地教育的发展。比如在有些地方,小学里 教师在给学生上Word;初中,高中,老师仍是Word、Word地说个不停。

(2)教材不成套

重复教学的这种局面决定了地方性的政策的出台。地方性的政策一般都分为三级:县市级,地市级,省级。一般来说,同一个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相对较平衡,因此一般地市级的规定与政策比较适合该地区的现状,影响较大。但是由于缺少权威,各个地区学校采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甚至是一个学期变一个版本。

(3)信息技术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走在教育改革最前列的教师,信息技术老师是无比光荣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讲,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电脑老师充当着打字员的角色。和其他教师相比,他们干的活比一般的老师多得多,但这些细碎的事情在学校的年度考核内是不可能给你计分的。说到年度考核的计分,和音、体、美老师相比,信息技术举办的比赛少,活动少,诸如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更是少得不能再少,因此所能获得的成绩更少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更是不能比。

3、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 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必修部分的“信息技术基础”的课时仍未做较为合理的规定。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就会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4、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受过专业教育的信息技术老师目前还较少,教师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二、有效开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策略

1、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实践性、开放性

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开放,不同的教学内容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保持学生的个性,给今后创造力的发挥留下潜力。

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 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 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