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环境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互联网资源成为各国争相占据的重要资源。互联网资源爆炸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繁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本身具有数量庞大、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人们对与互联网信息的需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有价值、及时性等,这就造成传统的信息组织在网络环境中遭受着各种新的冲击。所以说要使信息资源发挥有效地作用,必须使其有序化。
1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背景
信息组织指的是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使信息有序化和优质化。一般信息通过外在和内在特征的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达到科学组合,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信息量大但是分布不均,类型多样无序,多变不稳定,且组织工作难度大。与传统信息组织的手工编制形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不再受限于信息数量。随着互联网数据库的发展,信息量在与日俱增,传统的信息组织显得有些捉衿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以人工为主,工作环节较为繁琐,工作流程线比较长,效率低,而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在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部数字化,信息组织方式的效率成倍提高,也更加便捷有效,实现了手段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具有透明性、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信息资源的载体正由传统的印刷材料转变成为电子等非纸类截至为载体。由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种类增多,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以往的信息组织方法以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用户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信息组织方式透明化。随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流转和分享,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更是刻不容缓,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流转顺畅,方便交流。(3)信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相对于传统信息组织结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工作不仅仅是由于信息资源数量巨大、非结构化和动态性强,还有相对比较开放,更新速度快,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标准制定也比较难。信息网络是对信息资源的存储、利用和再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4)用户对于信息资源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网络信息资源方便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获得,扩大了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范围,提高了用户利用信息的频率。随着信息资源类别越来越多,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种类也就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组织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一定变化,这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信息资源。
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要做的就是把无序的信息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有序排列起来,使信息有大致的分类,便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一般的信息组织要经过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等环节。信息组织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用户第一位原则,信息组织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用户需求调查等手段获取需求意向,在信息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把用户的需求设计进去,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用户参与的方式来信息组织的实效。二是信息收集的选择性原则,信息选择可以帮助确保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也能发挥信息组织的作用,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三是信息的安全性原则,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边带来机遇,另一边网络病毒、互联网垃圾泛滥、黑客、网络诈骗愈演愈烈,严重危害着公共和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对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这些年我们加强了互联网安全建设,采取了一些措施保障网络安全运转,确保了信息安全。信息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四是信息标志的准确性原则。每个人都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有个辨识度的问题,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如此。信息标志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辨识标志,试想以下如何在浩瀚如渺的网络资源中发现一个细小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信息组织在编排的是设置能够体现其特征的标志,从而才能让用户方便检索出该信息,也可以跨越几个系统之间,实现网络资源的真正共享,发挥出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主要是机编化,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关键词、主题词等检索体系组织成的网络检索信息方式。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方式有自由文本方式、超文本方式和主题树方式。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的组织,通过用自然语言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它是对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超文本方式打破了线性编排模式,用非线性组织方式,满足了人们思维跳跃的习惯,这种方式把文本信息的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巨大的网状结构,更加具体和细致,方便了用户的精确检索的需求。主题树方式是现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概念结构排列起来,再按照具体的类别来编排,像个树状图一样的结构,需要层层连接的方式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方式系统性强,检索效果好。除此之外,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数据库方式、分类法方式、书目控制方式等。数据库是以当前的数据资源的储存为基础的,通过给出的检索方式来完成的;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分类法方式是以知识的基本属性分类为基础的,可以按照学科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对象进行分类,在分类的选择上可以比较灵活,但是一旦分类结束就很难在更改,也受更新速度和表达关系的能力有限的制约。分类发方式在信息组织中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是传统的机读化办法;二是创建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如指南型分类体系。书目控制方式是采用机读目录格式和新兴的元数据格式组织信息资源,但是代价大,发展速度缓慢。
3 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发展的新特点
传统的信息组织技术比较单一,各种信息进入关系型数据库中,并以二维表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就限制了数据库内容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组织发展有了一些新进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关系数据库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利用,多媒体应运而生,出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对关系数据库进行了扩充,建立了各种新的复杂的数据类型。(2)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主要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对象,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存在关系,并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映射方式实现了信息组织。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它拓宽了数据库系统的边沿,解决了实际中部分信息不能装进数据库的难题。(3)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数据库集合,它是用来支持决策支持功能的,其中每个数据单位都与时间有关。(4)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组织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理论发展迅速,相应的信息组织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等需要改进,要朝着展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建立网上藏书馆,完善检索方式,方便检索。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书籍,比如说信息技术和图书管学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将其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霍国庆.信息组织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一、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
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效率、完善财务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对增强学校的信息透明度、财务公开度和提高学校的效益有着显著的重要作用。
1、财务会计网络化是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随着电算化在各高校的普及,计算机在更多部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学校的教学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粉笔式”转向“多媒体式”,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是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轻视,不再认为财务管理对教育工作没有贡献,而是试着去利用网络化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果更好地为学校会计工作服务。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迎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财务会计管理革新的表现,也是学校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2、网络化实现会计做账、报账、查账等工作的智能化。会计网络化的特点在于多种账务可以远程处理,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做账,且准确度和工作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是一次质的飞跃。会计工作电算化操作依托于互联网环境,通过网络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帮助高校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特别是对高校分校区办学和异地办学的对象来说,解决了高校无法为每个分支机构都增派会计人员问题,却能很好地进行网上查账、报账以及审核工作,解决了过去异地报账难问题。
3、进一步规范了高校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网络化以后,各高校都重新制定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对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以及会计工作程序和会计档案、资料保管等做出明确规定,比传统会计工作更加严格。网络环境下,多个用户可以同时登陆进行业务操作,数据也可以相互传输,对如何确保会计信息安全性提出了考验。为此,财务系统应建立控制体系,明确用户权限,杜绝越权登陆或非法修改会计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高校会计网络化实现灵活提供多元化信息。网络环境下,多数高校都已经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为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信息流通都提供了便利。通过电算会计网络化系统,高校可以实现门户、办公、财务集中管理一体化,为高校提供多元化信息;校内各院系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实时接收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协同办公,轻松管理;各部门也可以实时查看部门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以便合理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呈现的新特点
1、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规范了会计工作程序。财务会计实行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只需要准确录入原始数据,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报告出现了新形式的载体,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减少了传播时滞,更加方便传输了包括文字、图表、数字以及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快捷、全面地提供了所需会计信息。财务人员也可以依靠网络终端在网上获取传输和存储数据,开展远程查账、报账、审计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一个主体单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假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对高校会计假设也产生了影响,这里主要介绍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方面的影响。
(1)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通过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得形态各异的会计主体有了相同的会计核算基准,进而有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单位才可以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网络经济对高校会计期间假设产生重要影响,过去一个会计年度期间已经不能符合高等学校的要求了。而且,网络的广泛运用使高校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在网上随时获知最新的财务情况,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时才可以获得财务报告,硬性规定会计期间根本没有必要。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时,可以考虑对传统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改进,尽可能地缩短会计期间,既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动态变化,也能为高校管理者及时提供会计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网络经济对高校人力资本与知识产权这两种最为重要的资源产生极大影响,它们因为受货币计量的限制根本无法在财务报告上体现,这对信息使用者是不利的,也没能完全反映高校的资产。显然,单纯的货币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了。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固定资产、长期借款等项目,货币计量假设仍可继续用,对于日益增多的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能力等可以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法,以真实公允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财务信息。
3、为高校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一是传统会计下,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大多手工完成,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人的控制,但财务会计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对人员进行控制外,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二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成为普遍现象,原始凭证更多地以数字格式出现,这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带来管理难度,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加大高校内部稽核工作,财务部门如果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学校相关内部资料将暴露在外,稽核人员也需要复杂的查核技术,增加了查核时间与成本。四是高校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人力资产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它的转移无须借助外力。
4、改变了高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重心。网络经济时代高校的资源更趋于多元化,其中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校的资产正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会计核算重心也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此外,由于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更趋向于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筹集资金、收入分配、引进人才、校内设备及基建项目招投标、高校后勤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等领域。
5、网络会计对财务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高校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会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只有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发展需要,才能保证会计工作更科学、合理、客观进行。
三、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进程的主要途径
1、加强认识,重视制度建设。高校领导及财务部门都应正确认识网络建设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白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会计管理职能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自觉把会计网络化建设和运用工作摆上位、抓到位。还要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各高校的管理部门要有长远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规章控制制度,如人员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等,保证高校会计网络化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首先,降低会计数据存储风险,利用网络所持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形成网上公证由第三方牵制的安全机制,保护会计资料的安全。其次,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责任制、必要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以及预防病毒、黑客的防护的安全措施等,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制度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从计算机资源授权控制、会计数据资源控制、系统开发控制、系统维护控制、防病毒、防“黑客”等多方面入手,采用设置多级保密措施、防火墙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技术等方法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最后,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级次的安全防范体系。
3、会计信息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人才。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需要,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加强对原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网络技术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单纯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片面型人才。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精通会计与计算机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或经济师,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能熟练掌握各种系统软件的操作及开发、设计、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才能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化财务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4、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财务会计网络化给高校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为了减少会计信息风险,高校应重视审计工作,使财务与审计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指导。高校可以在财务部门计算机局域网中为审计部门设置计算机终端,严格控制使用权限,还应做好包括对会计资料的定期审计、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审计、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对系统运行各环节人审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问题并做出调整,防止漏洞的存在和会计信息被人恶意修改。
【参考文献】
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普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满足社会对科普档案编研信息的需求,科普档案编研产品才能顺利传播,才有市场。网络信息环境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快的特点。科普档案编研者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当前热点、难点问题,了解目前学术届和社会都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信息。编者可以利用所收集的信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组织选题,进行研究编纂工作,及时推出科普编研成果。同时,编研者可以利用网络征询用户需求,从而避免了不了解社会需求造成的过量出版和需求短缺现象。
二、网络信息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编研模式,更有利于科普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
(一)网络信息环境为个人和非档案部门参与科普档案的编研工作提供了条件
在传统的科普档案编研工作中,科协档案人员一直是编研的主力,很少有社会组织和其他个人参与其中。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档案部门拥有资源优势,只有档案人员才能接触并熟悉科普档案整理和检索体系。而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编研工作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互动的利用模式。档案编研者可以把自己的编研计划和编研成果在网上,通过QQ或电子邮箱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各组织的档案需求信息,由此决定档案编研工作的进度和安排。在科普档案编研的选题和选材环节上,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编者提出要求或提供材料线索,保证档案汇编选题精确和材料齐全。另外,在网络环境中,当汇编出现问题,编者可以及时得到浏览者的发现和指正,进一步提高汇编的质量。
(二)网络信息环境使不同地域的科普档案部门以及编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成为了现实
传统的科普档案编研活动一直是科协档案部门和编者独立搞编研为主,由于信息不畅和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会出现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编研者都在编研同一个课题,从而造成选题的重复,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网络信息环境打破了这种编研方式,使科普档案编研工作从半封闭状态变为全面开放的系统。在各馆之间、同行之间以及与社会其他各部门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自己的编辑系统中建立“虚拟编辑室”,将所要编研的科普选题或自己所需要的科普资料、自己拥有的科普资料在“虚拟编辑室”里,供不同地域的编研人员共同研究,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联合,弥补了各自科普资源与编研人员不足,还形成了规模效应,扩大了科普编研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网络信息环境丰富了科普档案编研的技术手段,使编研成果更直观和丰富多彩
传统的科普档案编研形式较为单一,或以文字为主,辅之少量图片;或以声像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说明。汇编很难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依托网络技术的支撑,科普档案的编研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汇编形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网络为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等相互分割的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这就使得科普档案汇编做到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并用,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了档案汇编质量,吸引了更多的浏览者,真正发挥了科普档案的作用。
四、网络信息环境对科普档案编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物课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实验学科,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1]。而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相融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效果好,效率高
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师生用的时间越少,教学过程的效率就越高。如果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情景,如制作一些新奇的画面或短片,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创设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多媒体教学还节省了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简洁而又省时。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学生的认识,灵活地展示多媒体,结合讲解和启发提示,把握好多媒体课件出现的顺序和呈现的时机,逐次展开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为学生腾出更为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联系、思考和分析,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增加教学信息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创新思维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腾出极大的空间。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宝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当前生物领域的新动向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3],如在讲解《基因的表达》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前基因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网上搜索,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新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例如,在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一节时,如何让学生分辨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呢?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上阅读,查找一些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资料,然后把学生找到的资料汇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学以致用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模式个性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等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以帮助解决问题[4]。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而必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不能用实验演示且比较抽象复杂的过程展现出来,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在《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一节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各种植物缺少N、P、K的症状,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网络就可以补充介绍“各种常见的农作物缺少营养元素的症状”的彩色图片及文字说明,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实际选学有关内容。这样的课件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实现了微观事物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学生易懂好记。如,“有丝分裂”一节,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这个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极其抽象。如果单纯以“自学+讲解”的形式来讲授,虽然也能强调出重点,但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体细胞增殖的过程,可以把学生带进有丝分裂的微观世界,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可以将有丝分裂各个割裂的时期连贯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思索,使枯燥乏味的生理活动变得新颖有趣,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可使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形象、生动、灵活、可重复性等独特优势,它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又可体现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新教育观,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丁佟倩.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68-70.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28-02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来临,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导致图书馆在形态、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在网络环境下,只有提供与时展相适应的读者服务,以适应网络环境引起的变革、深化,拓展图书馆服务,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信息化的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的特点
(一)读者数量成倍增长
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到现在上网人员的普及,每年上网用户出现几何级增长。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是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广大读者可以借助电脑和通信网络等设备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随着网络在图书馆中的普遍应用,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地域范围限制,使图书馆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本馆读者,可以扩大到网络中的每个人;另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时间限制,读者可以每天24小时随时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使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大图书馆读者信息意识的逐步加强,图书馆读者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的态势。
(二)读者分布范围广泛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分布范围广,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当今社会,受市场因素和图书馆职能、地位的变化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向社会化发展,如原来的高校图书馆,除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外,还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参与信息市场的竞争。同时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和通讯渠道的多样化,促使其进一步向国际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利用图书馆已上网的文献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图书馆网络系统中任何一个使用网络资源的人,都是该图书馆的读者。
(三)读者分布层次更宽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有娱乐性阅读、求知阅读及科学研究阅读等方向,其中娱乐性阅读群体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来馆阅读人群年龄范围较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除了为具有信息检索知识及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较专业的数据库检索等服务外,也可为年龄偏小、偏大或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影视欣赏、知识讲座等相关知识的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而言,诸如此类服务的开发,读者的分布层次将更宽。
(四)读者需求多元化
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而网络则为这些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及时、便捷的途径。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交叉化、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也使得一些科学研究型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以往更为迫切。一些综合性大项目、新兴学科课题的研究通常需要借鉴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型读者不仅希望在图书馆能查阅到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而且还希望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因此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更加多元化。
(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读者年龄层次、知识层次的差异,读者的需求有时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网络环境下推行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则是读者需求个性化的很好体现。
二、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策探讨
基于以上网络环境下读者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以读者为中心”不仅是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可以说“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若没有读者,图书馆亦无存在的必要。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图书馆将不再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信息节点融合到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去。所以,以读者为中心,要体现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渗透到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读者服务这个环节。首先要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读者的需求要上心,对待读者要热心,对待工作要精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深入每个图书馆人的心中。其次要求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播工作,把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建立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娴熟的业务能力之上的。
(二)做好主动服务工作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基本上是以“件”或“册”为单元的文献借阅服务为主,一般只为读者提供“答案在哪里”之类的信息。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则以信息为基本单元,深入到字词、句段、数据等,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综合,为读者提供具有知识内容的增值信息产品,直接回答用户“答案是什么”。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做好、做足主动服务。主动服务不仅仅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姿态,它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服务内容。如何让读者拥有利用图书馆的主动权,变图书馆为其服务为读者自我服务,这是图书馆主动服务的实质所在。因此,图书馆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读者自主利用图书馆的方法的培养,提高广大读者的信息素质,使读者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才能使各自的人生立于不败之地。在主动服务工作中,可以将图书馆的主页作为面向读者开展服务的主阵地。首先利用图书馆主页通过FAQ、QQ在线交流等方式对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常规性问题做出解答,使读者的一般性、通常性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其次,及时帮助读者了解出版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帮助读者了解、选择、使用数据库,使读者在寻找信息、资源时少走弯路;再次,利用电子信息公告栏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献推荐、阅读引导、专题讨论等,并尽量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读者积极参与其中。
(三)提供专业化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读者获取各种信息日益方便,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行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如何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摸索和探讨:第一,应改变传统图书馆满足于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思想观念,通过帮助读者解决遇到的问题,以读者的目标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动力和最终目标。在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专”,在“专题”上要体现专业,在“专人”上体现专心;第二,改变传统图书馆以馆藏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递为主的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各类知识资源、知识系统及服务组织来拓展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达到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要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让图书馆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第三,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基于读者简单提问做出一般回应的低层次服务,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遴选、重组、创新、集成来形成符合读者需求的知识产品。专业化服务贯穿于读者知识获取、分析、应用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动态的、连续的进行相关服务的能力。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来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化服务。
(四)做好个性化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将越来越明显,读者的个性需求行为也更为突出,因此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行为、爱好和阅读兴趣及习惯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的服务。图书馆在实行个性化服务时,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并在尊重用户表达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网络了解用户的个人需求及兴趣爱好从而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提供特色服务。如:个性化定期服务,即根据用户需求采用提供定期Web页面或用E-mail方式提供定期信息推送;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即根据用户的专业特点、学习行为、研究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信息产品;个性化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有用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向用户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以及科学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模式。
(五)做好提升服务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献信息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做后盾,把研究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运用作为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一个新的方向,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获得方式日益增多,文献信息获得途径日益丰富,才能使“馆藏”日益丰富,才能使读者服务工作“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方式日益多样,能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从而保证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目标达到一致。
总之,网络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和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读者服务工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从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下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易红涛.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5(6).
[2]李叶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探[J].图书馆建设,2001(增).
[3]赵水森,基于因特网的个性化信息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4]张家瑞.以人为本――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95-02
1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 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虚实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其新颖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综合,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表现更加活泼,包括有文字资料、动画图片、影音图像等;采集信息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调查、分析、研究,更好地传播信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便捷。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技术是虚拟的数字技术,由它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虚拟的数字环境,由它所营造的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空间都是虚拟的数字空间,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面对的一切内容和场景都是由虚拟的数字技术创造的。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是实实在在的:①教育内容真实;②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客观实在的人;③教育针对的思想具体、教育目的明确;④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
1.2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隐育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生动,就在于它能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展现几乎所有的内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现实,通过设计不同的思想教育专题和专区,对各种问题专门进行具体解答和解释。同时,教育内容具有隐育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类型,“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载体”。这种隐性教育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不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
1.3 教育方法的综合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方法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性表现在网络功能运用的综合性上:利用网络调查等方法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利用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分析评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具有互动性。网络本身是一个互动
的平台,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上就成为互相促进、互换角色的一对矛盾。
2 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必要性
2.1 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未来所做出的安排和部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经得起现实情况和未来情况的考验,就必须首先通过思想预测,对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陈述。
2.2 更好地研究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有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有预见性地进行教育,认真地研究由外部的社会发展给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2.3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滞后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人们的思想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上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又只注重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这主要就是由于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预警防范系统和引导沟通系统,往往是出现问题和矛盾激化后再去解决,因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思想预测。
2.4 警惕“西化思想”有可能引起的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
当前,我们在经济、政治、学术等领域都与西方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些交流活动对我国许多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也使得许多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国门。但大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分析、不加评论的引进,这些不良倾向的思想,造成了西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泛滥,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出现了种种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认真地跟踪和研究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把握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流行的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批判,才可以将其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
3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 努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敏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敏感应做到:①思想政治上的敏感: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②理论政策上的高水平:能准确、生动、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疑虑。③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于本职工作,并时时注意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3.2 深入实际,分析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到一线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才能丰富占有思想的材料依据,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学生的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能及时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把社会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大学生情绪的镜子,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和分析展开思政预测,从而做到预测工作的有的放矢。
3.3 遵循时效规律,做到教育工作适度超前
思想问题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发展过程是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对于矛盾的解决来说客观上有一个最佳时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适当超前,找准最佳时机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善于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现代调查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其中,分析、预测思想行为的性质强弱、发展深度和广度、影响的大小、扩展趋势等数量关系,更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定性,并遵循时机效益规律,及时到位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 网络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1.1 打破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时空限制
网络经济的到来,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受缚于地域及时间的限制。对于设立了二级财务的高校来说,即使二级财务部门与一级财务部门不在同一地点甚至不在同一城市,有了网络这一便利手段,高校的所有财务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处理。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对高校各个部门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及调配。高校的各级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将自身的各项开支进行远程报账及远程查询。此外,高校财务网络信息系统的搭建,也方便了学校领导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及审查。
1.2 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时效性
(1)提高了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高校都由不同的院系及部门组成,每个院系及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财务数据,传统经济环境下,财务信息是上报统计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有了高校财务网络系统,各院系财务管理者可以将各项财务数据随时输入到系统中去,高校一级财务管理者可以瞬时查看数据。
(2)提高了财务数据统计的时效性,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财务数据一旦输入系统,系统数据库就可以自动的进行汇总更新,从而确保财务数据统计的实时更新,这是传统经济时代的人工统计无法比拟的。
(3)提高了高校领导决策的时效性,有了财务数据采集及统计的时效性,就可以保障高校领导层在第一时间了解自身财务的动态变化,进而促进了高校领导层快速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1.3 保障了不同部门间财务信息的顺利对接
网络经济环境的到来,使得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岗位设定发生着根本性地改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上下对接,大大减轻了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者不再需要从事繁杂的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及时的将各项财务信息录入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中去。同时,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新增信息审核的岗位,以实现对学校的财务运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确保自身财务经得起国家税务及财政部门的检查。
2 网络经济环境对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2.1 加强了高校资金运营管理的职能
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搭建校园网来实现不同院系间的信息化办公,这为高校管理者进行动态财务监督创造了先决条件。一方面,校领导可以通到财务信息系统监控下属分院对划拨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用到实处。另一方面,网络经济有效解决了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数据量大、计划控制难、核算繁琐等问题,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2.2 实现了对高校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由于不能及时了解资金动态,高校很难实现对项目经费的有效监管。网络经济的到来,为高校提供多种资金控制手段,如信用控制、付款控制等,可以将财务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领导层能够对不合理项目付款情况进行有效、及时地控制,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促进资金的正确使用与良性循环。
2.3 强化了高校财务的决策与分析功能
伴随网络经济到来前,高校实现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决策与分析是较为困难的,网络经济环境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基本都包含了财务决策及财务分析功能,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功能,辅助自己实现对高校资金的决策及分析。
3 网络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3.1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高校自主办学的特征在逐渐凸显。为此,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高校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没有变,但如何让固有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每个高校都应考虑的问题。只有建立以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理念,才可以使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3.2 高校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网络经济的到来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方便。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做好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学校要把每年的各项经费收入都录入财务管理系统中,依据自身财务情况及发展目标财会研究做好资金预算。其次,要借助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国家划拨的专项科研资金,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方式的会计单一货币计量将被打破,支付方式将逐渐朝着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的方式进行转变。
3.3 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预算是财务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工作。只有预算做得好,才能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平稳、有序地运行,从而不断促进高校的长期与持久发展。伴随高校办学中心的不断下移,传统方式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将有所改变。高校的预算管理将围绕着二级学院预算展开,并以此为出发点,完善自身预算管理乃至财务管理的各项经营活动与内容。同时,在做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预算管理机制,确保制度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民主性,从而不断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积极有效创新。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应重点强调预算的可操作性,将预算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当中,健全约束机制,提升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完善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
3.4 高校财务工作方式创新
高校应该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积极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使得原先的固定化的办公场所逐渐向着网络化的虚拟办公场所进行转变,促使很多老师能够移动办公、网上办公,这样不但方便了教师进行日常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展开财务工作的透明性;此外,高校财务工作者离开办公室时也可正常办公,不再受到场地与时间的限制,还能够实时掌握各下属单位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下属单位、外联单位的财务往来进行在线监控,实现对款项余额的实时监督;利用互联网,高校能够促进各方业务往来,加快各类报表处理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从而达成对高校财务工作方式进行创新的目的。
3.5 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积极进行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创新。从而满足自身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而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是以网络作为依托运行的。高校想要切实完善好、网上办公,就必须进行局域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应该具有完善的移动办公以及网上办公的功能,强化财务管理的模块化运作,不再受到场地与时间的限制,尽可能地加大高校财务的安全性,同时确保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同步协调,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结语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而在高校发展中,财务管理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还有待于相关学者与有识之士进行追寻与探讨;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创新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稳定与持久发展。
0 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伴随着网络化环境的逐渐渗透,一些网络技术也被应用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环境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以此来开展企业宣传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在企业管理交易的过程中,企业总是需要商或中间商来进行企业交易,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尤其是一些中间商的交易差价较大,会导致企业销售成本逐渐上升,继而使得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与客户直接建立交易关系,这样就能减少中间环节中的成本支出,继而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也可以进货、信息获取等方面使用网络,逐渐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质量。
2. 销售和市场得以发展
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大的市场和销售空间,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来创新企业自己的网站和交易渠道,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对企业产品进行编辑和美化,然后将产品进行展示,从而达到介绍产品的目的,这样一来,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也给予了企业拓展企业经营范围的机会,间接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3. 企业交易效率上升
在网络化环境之中,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来对客户的信息和喜爱进行搜集,然后根据客户对产品的不同喜爱程度,来进行产品调整和设计,这就意味着企业搜集到的客户信息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过程和经济效益。在网络化环境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已经不需要再通过中间商来完成交易了,甚至可以不以面对面的形式就能完成交易,这样一来,企业的交易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的上升,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的结构创新
在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在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扁平化
由于网络具有共享的特点,因此企业可以将所有的企业信息通过网络分享给企业员工和管理者,这样一来,企业既能摆脱传统的、束缚性较强的管理模式,也能通过信息如此发达的网络来对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企业具备扁平化的特点之后,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传递率,也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网络化
网络化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企业的管理形式要体现网络化特点,企业可以从发展规模相似的企业中选择一名合作伙伴,然后组成战略合作伙伴,结合企业的特点构建企业管理形式。第二,企业的经营方式要体现网络化特点,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商务或其他方式来构建企业自身的网络销售体系。第三,企业的内部组织要体现网络化特点,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层次化管理,逐渐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质量,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通过网络信息的获取来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创新的共有以下几点:
1. 根据能力进行分配
在网络化环境之中,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被应用在企业交易管理之中,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对商品信息的运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尤其是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从企业内部发掘适合网络销售的优秀员工,让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生产和运作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企业一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能力来进行分配,这样才能突出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 强调员工自我管理,
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应该及时加强企业员工的素质,强调企业员工的自我管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让员工通过移动或者家庭来实现办公,这样就能给予员工充分的工作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企业员工学习岗位知识。
3. 推动人力资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3-0008-03
随着学者对情绪在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呼吁(Artino Jr,2012)和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业情绪在学生学习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学业情绪方面的研究大幅增长(Dai & Sternberg,2004;Schutz & Pekrun,2007)。尽管在学业情绪的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在传统课堂环境中实施的。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线学习已成为继传统课堂教学后的另一种合理选择(Larreamendy-Joerns & Leinhardt,2006;Tallent-Runnels et al,2006)。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业情绪随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O’Regan(2003)通过文献查阅和以11名网络学习者为对象的电话访谈,对情绪与网络学习的关系及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体验到的情绪进行了探索。在研究中他指出了网络学习中主要存在的情绪为:沮丧、恐惧、焦虑、羞愧、尴尬、热情、兴奋以及自豪。O’Regan指出,情绪在网络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情绪产生的影响与情绪的强度、情绪的性质以及与情绪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有关。学习者通过自动指导者(auto tutor)进行学习时体验到了挫折、厌倦、高涨、困惑、惊奇、高兴和平静七种情绪(Lehman et al.,2012),其中疑惑和挫折感在网络学习中经常被提及(Baker et al.,2010;Lehman et al.,2011)。可见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研究情绪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环境与学业情绪
(一)传统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业情绪
情绪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复杂的心理现象。通常认为情绪有四种功能,即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彭聃龄,2004)。情绪对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学习有重要作用。Pekrun等人(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的概念,即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俞国良等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Pekrun提出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俞国良,董妍,2005)。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学业情绪在学习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或破坏行为和认知参与、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和成绩等(Linnenbrink-Garcia & Pekrun,2011)。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传统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和学习者在指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教与学,师生可以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敏锐体验对方的情绪,促进情感的发展,而在这种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与目前盛行的网络学习环境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二)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业情绪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网络学习者学习活动赖以开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整合,包括支持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网络技术平台、网络学习资源)和非物质条件(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人际关系、学习氛围、学习动机等)。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处于分离状态,基本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并不是同时进行,通常是教师已提前备好课,学生能随时进行学习,有更多自由时间(范丽雅,2009)。虽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也同样能体会到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比如愉快、自豪、厌烦等。
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林晓航,皮巧琴,2010)。第一,开放性。第二,虚拟性。第三,交互性。第四,自主性。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第一,对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非结构化知识的比例增大,需要学习者有更强的信息筛选及整合能力;第三,交流方式的改变减少了课堂中教师非言语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第四,使用技术的过程中许多不可预期的因素会对学生的控制感造成破坏。基于这些特点,在网络环境中研究情绪时,应该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情境的学习有不同的特点。在进行研究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学业情绪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控制—价值视角比较
Pekrun的社会认知的控制—价值学业情绪理论指出,主观控制和价值是成就情绪的主要前因(Pekrun et al.,2002;Pekrun et al.,2007;Pekrun & Stephens,2010)。学生的主观控制和价值评价的独特结合预测他们的情绪;反过来,学生的情绪也预测他们学习的动机、策略和认知资源,这些最终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控制
尽管不同学习情境有不同的特点,但传统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使它们获得了几乎相同的控制评价。例如Perry(2003)认为,大一新生过渡期处在以“学业竞争激烈,压力过度增长,学业任务陌生,新的社交网络”为特点的低控制环境中,并且在适应后同样面临较少控制的环境,比如遵守课程教学大纲,完成要求的阅读任务、考试等。这些低控制的特征也存在于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在两种课堂中影响控制感的很多环境因素大致相同(Daniels & Stupnisky,2012)。因此,研究者检验了控制价值理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适用情况。Lehman等人(2012)通过故意设置情境障碍、提供矛盾信息和错误的反馈来操纵学生控制其学习环境的程度,结果发现控制的破坏会导致更高水平的挫折和困惑。这些研究的结果都支持将控制作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业情绪的一种前因,这与控制价值理论的结果一致(Pekrun,2006)。Artino和Jones(2012)研究发现控制与厌烦、挫折和愉快显著相关。Marchand和Gutierrez(2012)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情感跨情境的最一致的预测源,这些都说明了控制感在网络课堂环境中也很有效。然而,由于传统课堂较网络环境中有更多的自由性,因此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Marchand和Gutierrez在网络和传统课堂获得的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传统课堂的学生相较于网络课堂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效能感(Daniels & Stupnisky,2012)。也有研究表明,在网络课堂学习的学生比在传统课堂学习的学生更有效(Artino,2010)。Tempelaar和Niculescu等人(2012)在研究中发现控制仅显著预测一种情绪。
(二)价值
对于控制—价值理论中所提到的价值,Daniels和Stupnisky(2012)认为成就价值和效用价值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发现,效用价值的预测效应对于挫折情绪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Marchand & Gutierrez,2012)。Noteborn等人(2012)的研究中显示,价值是愉快和厌烦的强预测源,这与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的预期相同。通常,在线学习课堂的价值与传统学习课堂的价值相似。而且,预测关系很大程度上支持价值作为成就情绪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量(Pekrun,2006)。Regan等人(2012)在被试的访谈中提及了控制和价值的观念,认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有很少的控制和感知到很少的价值。这些控制和价值的减少与无助的感觉相连与控制—价值的理论相一致。由于网络环境独有的特点,在价值方面的研究结果也有不同之处。在Marchand和Gutierrez(2012)的研究中发现,实用价值在网络环境中积极有效地预测了希望情绪,在传统环境中积极预测焦虑情绪。他们运用多组路径分析变量也发现,在网络环境中,效用价值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是显著相关的,但是在传统环境中却不显著。外在效用价值与焦虑的通径系数在两种环境中是显著不同的,在网络环境中是消极的且不显著的,在传统环境中是显著的且积极的。相关性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在传统环境中是显著的,在网络环境中不显著。有趣的是,自我效能感与希望之间的通径系数在两种环境中都显著,但是在传统环境中显著更强。在传统环境中挫折和焦虑与学习策略之间的通径系数是显著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却不显著。Artino和Jones (2012)的研究显示,任务价值与控制是低相关的,然而在控制—价值理论中,相对于控制,价值与厌烦、挫折和愉快有更显著的相关。对于挫折情绪,效用价值的预测效应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研究发现在网络课堂效用价值积极预测学生的希望情绪,在传统课堂预测学生的焦虑情绪。另外,厌烦与元认知消极相关,这与控制—价值的理论相一致,但是对于结果中挫折与元认知的积极关系很难用控制—价值的观点进行解释。
基于传统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相似之处,研究者证实了控制—价值理论在网络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有很大的适用性。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独特特征,比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先前领域知识的缺乏,学生有更多的迷航感(Moos & Azevedo,2008)和更多的自由性,使得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加之在网络环境中师生缺乏接触,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克服具体的问题造成了挑战(Dennen et al,2007;Tillson & Alsup,2003)。为此,在构建网络环境中学业情绪的理论时和进行网络环境中情绪的设计时,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展望
网络学习环境中情绪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还较少且仍不充分,在网络环境中对于具体情绪的研究结果也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尚未构建一种基于网络特点的完整理论。目前网络环境中研究学业情绪的方法也不成熟,研究的范围较狭窄,为此提出以下展望:首先,网络的介入给学生的情绪体验增加了一种复杂的因素,这使除考虑情绪自身之外,考虑情绪的来源变得十分重要。其次,随着复杂因素加入,不仅需要情绪研究者跨学习环境比较和检验他们理论的普遍性,而且也要基于网络学习特点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最后,未来研究要在方法论上进步。此外,研究者应该考虑怎样使用科技来衡量情感体验、诱感体验(Lehman et al.,2012),甚至支持情绪体验(Borup et al.,2012)。网络学习环境中情绪的研究对象也应包括教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加之文化的差异,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有差异,研究者应该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和网络学习的特点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范丽雅. 网络教学中的学业情绪及其建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林晓航,皮巧琴. 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业情绪初探[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70-73.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俞国良,董妍. 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 教育研究,2005(10):39-43.
[5]Artino Jr,Anthony R. Online or face-to-face learning?Exploring the personal factors that predict students’choice of instructional format[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4):272-276.
[6]Artino Jr,Anthony R. Emotion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37-140.
[7]Artino Jr,Anthony R.,& Jones Ii,Kenneth D.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achievement emotion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ehaviors in online learning[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70-175.
[8]Baker,Ryan S. J. d,D’Mello,Sidney K.,Rodrigo,Ma Mercedes T.,& Graesser,Arthur C. Better to be frustrated than bored:The incidence,persistence,and impact of learners’cognitive-affective states during interactions with three different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0,68(4):223-241.
[9]Borup,Jered,West,Richard E.,& Graham,Charles R. Improving online social presence through asynchronous video[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195-203.
[10]Dai,D. Y.,& Sternberg,R. J. Motivation,emotion,and cognition: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ds.),2004.
[11]Daniels,Lia M.,& Stupnisky,Robert H. Not that different in theory:Discussing 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emotion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15(3):222-226.
[12]Dennen,Vanessa P.,Aubteen Darabi,A.,& Smith,Linda J. Instructor-Learner Interaction in Online Courses:The relativ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articular instructor action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 Distance Education,2007,28(1):65-79.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业务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就不会体现出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与采集的渠道更加宽泛,这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网络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最大限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但是网络环境也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的竞争压力,为图书馆深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全面、全新、系统的信息资源体系,成为当下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深刻探讨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首先就必须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总体来看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1 信息量大
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是网络信息资源主要特点之一。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每天都会成倍的增长和更新,网络已经发展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重要信息传递媒体之一,甚至具备着逐渐超越其它媒体的趋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学科复杂、种类繁多,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1.2 内容丰富
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各类文本、声音及图像信息,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数据库等。超文本、集成式的信息存储方式非常普遍。种类繁多的文献资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
1.3 信息复杂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来源相对分散、无序,在管理方面有待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较为复杂,质量也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变化与消亡随时都会发生,难以控制和掌握,这样就会对信息查询与获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1.4 信息资源的共享
资源的随时、随地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区别于传统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特点。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可以在网络条件下即时享受图书馆服务,真正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5 使用成本低
大多数的网络信息资源都可以免费使用,部分信息资源也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便可使用。成本低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又一特点。这一特点也极大的刺激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2.1 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网络信息资源信息量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中,信息资源优势不断突显,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科研教育、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图书馆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形式多样,相对复杂,在组织和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很多图书馆在建立学科导航库、科学门户网站、虚拟信息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在服务体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存在的问题
2.2.1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程度低: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看,目前的图书馆可为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由于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很多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处在局域网状态。虽然有些图书馆初步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不难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图书馆在实现数字化服务功能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和经验总结。
2.2.2文献资源共享水平低:面对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单一的图书馆要想收集与拥有全部的信息资源是无法实现的,必然会受到财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在信息资源购买、收藏与提供方面不能进行全面的沟通。图书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不愿与其它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在资源共享方面还缺乏规范化的流程和有效的监督体系,因此,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困难重重。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
3.1 建设协调组织机构,提高资源共享
目前图书馆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单位。由于各个图书馆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不能有效的共享。因此,各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与建设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的高效实施。组织机构可负责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并监督和促使各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情况,避免出现信息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象。组织机构还需要负责信息资源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以及各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分散、重复、资源浪费的问题。以便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进行完善,使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标准化。
3.2 从用户需求出发,优化馆藏结构
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对馆藏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促进图书馆在实际馆藏与虚拟馆藏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产生与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藏的结构形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不断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促进虚拟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另外,图书馆在虚拟馆藏建设方面,应该对用户的需求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用户的需求特点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应用。
3.3 合理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现代图书馆应该看到网络发展的优势,并懂得利用这种优势,来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根据本馆的特点,结合地区文化发展特点,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采用有效的信息甄选对策和方法,对网络上的复杂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合理选择,在扩大图书馆馆藏范围的同时,保证各类信息资源的积极、健康和教育作用;图书馆还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图书馆经营发展的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导航系统、网络链接系统、联机检索系统等,为深化图书馆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咨询与服务质量打好技术基础。另外,图书馆也可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各馆之间的有效互联,加强合作、互通有无,提高实体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规避重复购置、重复开发现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资源开发经费,也可实现图书馆的开放式发展。
3.4 借助网络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现代图书馆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与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职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能够适应网络环境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库与电子文献数量正在不断扩增,这为读者充分享受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在实际利用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质量不高、用户账户不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质量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全面保证用户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高效性、便利性和可靠性。
4 结论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并牢牢抓住这次机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扩大图书馆的信息拥有量,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报刊、广播、电视业后新兴的又一大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新闻语言既保留着传统语言客观准确、简单易懂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1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语言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工具来或转发相关信息,而受传者则通过互联网接受这一信息的过程。通常有如下基本特征:互联网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而新闻信息则是传播的具体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语言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性,它代表的是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交流、工作等的一种抽象形式。在语境方面,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具有如下特点。1.1网络新闻时效性更强。传统的新闻媒体在制作时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且有截稿期限,但网络新闻的传播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网络新闻的稿件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使新闻处于24小时可报道状态,这在突发事件和具有连续性的事件报道别突出。网络状态下可以随时随地“刷新”已有信息,时效性强,又可以全过程跟踪事件,只要处于网络状态下就能实现全天不间断报道,在时效性上远远优于传统方式。1.2传播者身份模糊化使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多样,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新闻的者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并且,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可以虚拟身份,使新闻语言的使用具有个性化特点。1.3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具有超链接特性。网络传播中结构特点是超文本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报纸用的是文字和图片,广播用的是声音,电视用的是视频形式,而网络新闻则是文字、图片和视频三者的结合体。这就使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媒体传播采用链接的方法,将人物的活动、事件和相关内容与网络地址链接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新闻报道更完整。同时,为保证报道的完整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地址和时间都要完整,这样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新闻的前因后果,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事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报道中的“5W”元素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受众更想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该事件对自身是否有切实影响。这就导致具有解释性作用的新闻业的兴起——即“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和故事人物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超链接性使网络新闻报道更受大众欢迎。
2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与传统新闻传播语言的区别
2.1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具有更鲜明的特性。在传统报纸发表的新闻中,语言是静态的,而网络新闻文本被设计成多种动态文字,使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为吸引公众注意,提高新闻点击率,网络新闻一般会选择较醒目的题目作为标题,并使用一些较个性化的语言。此外,网络编辑还非常注重页面布局和色彩,使网络新闻更生动、丰富、清晰。2.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语言更具有前卫性。传统媒体除传播新闻信息外,还承担着政治宣传的作用。所以,其新闻语言政治性术语较多,书面语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新闻语言则不同,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新闻语言生动活泼且口语化,在语言用法上更注重新鲜感和随意性,在排版上会经常使用一些缩略的词汇和网络词汇。2.3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与生产发行的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显然已成为当今信息快速沟通的重要平台。该环境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方式,信息更新速度也十分迅速,具有即时性的特点。2.4网络新闻传统具有海量性的特点。互联网将全球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容纳全球所有的信息。而传统的新闻传播语言信息量小,数据范围与网络新闻传播相比,范围更狭窄。
3新闻传播语言发展的前景
在多媒体行业互相借鉴和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语言作为新闻中的主体也面临着自身的适应和革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未来的网络新闻传播会有如下几方面发展。3.1新闻传播语言更倾向于通俗化和大众化。语言是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众是通过新闻语言来了解新闻中的要义。新闻信息要被受众接收,就必须通过新闻传播语言来实现,普通市民是现代大众化和都市化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主体,电视、报纸和杂志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因此,在新闻传播语言的使用上越来越少看到朴素、端正和典雅的书卷气息,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凸显,并以此方式来接近广大受众,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大众主要通过传媒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动态。大众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新闻看作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娱乐性成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网络新闻中使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3.2网络新闻语言艺术气息更浓。网络新闻传播语言用词讲究新颖,可以给受众带来强大冲击力,这与现代人追求的阅读爱好相符。但过分追求用词的惹眼产生冲击力的同时会削弱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用词过火反而会使得读者觉得不真实,与新闻的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在网络新闻语言的用语中既要起到冲击力效果也要避免过犹不及这一现象。3.3新闻媒体所用的语言比较简练。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喜欢简练易懂的语言,而新闻传播语言担负着传播新闻事实的作用。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事件的真实情况并表达准确,使读者花费较短时间理解整个事件。这样的新闻传播语言在现代的快速生活中受到了读者极大欢迎。
21世纪是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快速扩散和发展让当下的学生走进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必将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并带来发展的机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德育,必然也会使其影响,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相比较,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为此,笔者在论述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下技校的德育工作的特征,阐释技校德育工作的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转向,以期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启迪。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特点主要有:第一,信息量大。网络有无限扩大和丰富信息内容。第二,速度快。网络信息可以实现随时更新,信息同步反映。第三,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的传播。 第四,交互性。用户可方便地通过各种输入装置与多媒体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第五,互动性。网络传播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第六,开放性。在网络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进行交流。第七,共享性。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全球化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
二、网络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的转向表现
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技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新的境遇使技校德育工作发生了变化,技校德育工作也发生转向。
1.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
德育环境,是指与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有关的因素和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德育环境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环境好,将形成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情境,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得到熏陶,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反之,学校德育环境差,学生的消极情绪就多,德育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所以,德育环境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技校德育环境涉及学校、社会与家庭等的层面。但过去,学校是德育环境的主阵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景象。为此,学校、社会、家庭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引导,使这个多元的德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
技校传统德育的缺陷在于主体不清,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时代的崛起,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特点。如政治意识理智、客观、冷静、现实,政治观念积极、健康、向上,初步具备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也是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主动建构德育自我教育情境,养成良好品德。因此,我们应顺应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主动构建”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和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实现技校德的目标。
3.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
传统德育教育知识化、认知化和泛政治化,德育内容空泛,缺乏情感,同时,德育内容设计偏重于共性教育,对学生个性教育少,没有针对性;没有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德育内容材料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随着技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改革求发展,创新出特色”,积极改变“空泛”瓶颈,不断探索充实德育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运用现在网络技术,扩展德育内容和资源的来源渠道,不断进行组织和开发,更加充实技校德育内容,达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德育内容从封闭的校园生活拓展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生活。
4.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网络环境下,在技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可探索一些德育新手段。第一、建立德育网站,开辟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开设新的德育课堂。搜集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第二、设置教师、学生、家长频道,心灵驿站,时事动态,自我测试等等形式多样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了解时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第三、创设德育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在线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1世纪,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是重视还是不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观念,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虽说网络为技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创设了条件,但在网络环境下,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这些转变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在当下,德育工作的网络化发展是未来技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方向,但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德育教育,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手段,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