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篇1

一、利用导课技巧,创设良好情境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教师的智慧,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1.导课要有针对性

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好的导课既要针对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2.导课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都有体会,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所以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就要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导课要有新颖性

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导课而导课。

4.导课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能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5.导课要有简洁性

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距离。

二、应用项目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授Photoshop这门课时,现有的教材,大多是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编写的。通过社会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通常使用Photoshop做一些实际需要的项目,如海报、广告等,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少学生会技法,却无法完成工作项目。所以我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社会需要的典型项目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根据典型项目和重组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材,编写了《Photoshop7.0设计与创作》一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围绕一个个完整的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注重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全程参与,重视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制作等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校学生在2005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6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二维动画设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多媒体进入课堂后,老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减少了,节省了时间,优化了效率,使课堂信息容量大增,教学节奏加快。老师如果一味的满堂灌,会产生学生“吃”得下,但“消化”不了的现象。这样一来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出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应用,从而得到充分吸收和消化。计算机信息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良好的工作界面和人机交互功能,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系列性、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在练习中编出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让学生进行单机练习、人机对话,这些软件可以反复使用,并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而且,在学生答对问题时,电脑会给学生“笑脸”或“掌声”,使学生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电脑会提醒学生,并给予必要提示,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即能及时加强练习、巩固知识,又能及时得到反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早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令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四、讲究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何使问题成为教师驾驭课堂的有效手段?

1.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问题包括新课导入的问题、学习指导性问题、知识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触类旁通的发散性问题、归纳总结的聚敛性问题和温故知新的复习性问题等,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设计。

2.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出层次感。

3.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4.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

为避免学生感到乏味,同样的问题可变换角度提问,使之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切实地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总结、反思、改进,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2

1. 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科学界认为进入了生物学世纪,人们的观念趋向环保、健康、安全。医学开始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国际开始对中医药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人们学习中医和中医保健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中医教师,如何将中医知识有效地传播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2. 现存问题:在传统的课程观中,教师只是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主要有:

2.1 重教材,轻学生。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是考试主要测试的内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2 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试图走一条捷径,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学生的大脑,以为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与智慧的扼杀,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2.3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既然是照本宣科,考试又难考技能,实习各医院的监管力度也是参差不齐,实习结束后又缺乏必要的检验。所以,学生往往是毕业以后只会说病,只会考试,往往动手能力极差。

基于上述原因,我中医教研室顺应时代潮流,为了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专门成立了“中医学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进行中医教学设计和中医教学方法的研究。

3. 研究方向

3.1 积极探索中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3.2 关注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优化课堂人文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 研究目标:

4.1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对于中医教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能实现知识的转移。

4.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由于近几年中医教学的改革,中专卫校的中医课时持续减少,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一样: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1】

4.3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促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创新教育理论的应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

4.4 教学设计研究中,运用中医思维和方法,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4.5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2】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部分课堂教学可以选择团队合作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发展空间。

5.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

5.1 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要求各研究课题有明确的目的,有具体的计划,控制实验过程,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加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5.2 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中医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中医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中医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吸取有效经验方法,促进研究。

5.3 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5.4 个案研究法:依托学校的力量进行分项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研究对象(学生、教师)进行观察,典型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收集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信息。

5.5 合作研究法: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共同参与,彼此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6. 研究意义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从学生来讲,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中医,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中医,允许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中医,允许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中医。从教师来讲,让教师从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走下来,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学过程来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篇3

目前我们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怎样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要以相互适应的取向进行设计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员多是扮演课程的阐释者、传递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进度,造成学员在课程进度和考试的驱使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使得教员难以完全发挥设计中的主动性,教学的设计也就成为一种迎合课程的操作技术。而新教育理念下的设计,应当是课程、教员、学员两两之间交互作用、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教学过程的体现。比如教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特长,考虑学员不同岗位、学情的需要,积极理智地调整课程内容,以及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二、要做好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了解教学需求。军队院校很多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教学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随着部队装备的更新和新训法、新战法的运用,对新员的任职能力需求时常发生变化。所以,进行教学的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学员未来的任职岗位在哪里,对他们的知识、技能有哪些新要求,进而找到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与之不相匹配的地方,并加以调整。

第二,要了解授课对象。学员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员坐在课堂上,心思在没在课堂上很关键。可能我们每年面对的都是一样的“3+2”学员,但每一年学员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等等,都会随着社会热点、潮流取向以及发生在身边的重大事件而变化。因此,设计前尽可能通过学员队干部介绍、学员座谈、调查问卷等途径,多侧面地了解学员的学习基础、个性品质、学习态度、专业自信心、其他学科的成绩状况等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根据学员的心理和需求进行和调整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要了解教学资源。各院校、各专业的实力不同,教员对教学资源的可支配程度也不同。进行教学的设计,就要尽量发挥可用资源的效力,在资源欠缺的情况下,则要特别注意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能用简单的资源设计出朴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达到目标也是好的设计。

第四,要借鉴已有教学经验。教学的设计不能是直觉的冲动,需要在过去成功的教学经验或失败的教学经历基础上,融合新情况新需求,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预设活动,建立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我们需要过去那如同一份完整历史档案的教案,回忆起相同的内容当时是怎样组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教学员有哪些互动,出现了哪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作为新设计的参考。

三、要抓好设计的主要环节

1.设计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首先要做好取舍设计。任职教育的特点是起点高、时间短、内容多,岗位指向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员必须遵循主体认知规律,本着“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挑细选,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三贴近”,反映部队装备科技新进展,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并且及时补充学员所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内容。

对于选定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重点,安排好授课进度,是内容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符合学员特点、学习任务适当、可操作性强、有效率的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学习的低效。

2.设计好正向情感的激发

掌握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所以,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设计知识如何掌握、能力如何训练,方法如何运用,更要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例如,空中领航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听懂容易,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行实际却比较难。为此,教员必须组织学员进行各种“练”。然而,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业和细致准确的要求标准,很容易使学员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教学设计中适时引入因小失大的事故案例,可以有效警醒学员,提高对遵章守纪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入处置特情得当的正面实例,使学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打牢理论根基的重要性,激发学好领航理论知识的热情。

3.设计好学法指导

“大学教育原理”指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如今的学员视野都比较开阔,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进入军事院校以后,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基本是未闻未见过的。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又缺乏同类型课程学习方法的借鉴,比较容易陷入迷茫。等悟到了课程的特点,总结出一定的学习章法之后,很快这门课程也要结束了。所以,课程的设计环节中,不可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

例如,空中领航课程,不仅从总体上给出“重视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知识融合”的学法指导,而且针对不同知识模块的属性特点,还给出了如“知识点多,关联性弱,学习中应善于比较和归纳”,“注意在记忆、作图和计算中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强化练习,计算作图做到快、准、巧”等具体的指导。

4.设计好方法、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让学员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设计中必须体现出教员会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可以鼓励学员去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

如针对学员习惯奉行拿来主义、比较被动的普遍特点,课程讲授环节就步步设疑;针对学员文化基础水平高的特点,部分与实践关联不大的基础理论,设计以学员自学为前提,学员问、教员释疑为过程,教员问、学员答为检验手段;针对学员不善于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教条呆板的情况,设计不同的飞行情境,有针对性地训练学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处置的能力等。

5.设计好练习、实习

任职教育特别强调学员能力的塑造,不仅要学习到知识,更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学习的过程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行动结果,是知与行的结合。因此,教学要重视练习、实习的设计,充分发挥软件、模型、教具、实习室、演练场、模拟机等练(实)习设备、场所的作用。并依据学科的性质规定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的多少、确定练习的材料,分配练习次数。尽可能做到不仅使学员能够在“学中做”,更能在“做中学”。

总之,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创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供人套用,所以,设计不能搞拿来主义。希望任课的教员都能用情用心去进行课标、教材、教法、学员的研究,认真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一堂课都闪耀设计的光芒,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学法,从而掌握教材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更主要,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理解掌握,要向老师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对教师的讲解大胆提出质疑,将时间、主角、精彩一起让给学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变消极的被动状态为积极的主动状态。此外要彻底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传统教法。如我在教学《能化成有限的分数的特征》一节教材内容时,首先在将一组分数化成小数的基本练习之后,让他们“学做一会小小数学家”找一找,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头脑中最喜欢当的就是什么“科学家”、“作家”、“数学家”、“文学家”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想当数学家这一欲望驱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演算实践,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一时找不出答案,但因为“数学家”这一欲望正像一盏灯塔,激励着他们坚持向这一目标奋斗,直到找到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处在一种乐趣中坚持学习,不再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了,这种教学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对知识掌握牢固扎实,同时培养了他们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教学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首先通过现代仪器找出患病者的病因,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医到病除的目的。上课也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而不是紧紧攥住他们的手不放。如我在讲《分数的意义》一节内容时,我首先了解到80%的同学对用分数表示简单的阴影部分这类题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很难总结出分数的定义来。于是我用简单的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让他们说出这样表示的具体意义,然后出示一个用几个物体(8个乒乓球)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4份,3份用分数如何表示?表示出的分数与乒乓球的数量有没有关系?紧接着提问:那么分数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从而展开讨论,最终引入“单位1”,由此揭示出“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内容简单而放松注意力,又充分运用对比归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解决重难点,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学习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样驾驭课堂,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整堂课的教学方案及相应的板块式教学流程。

板块式的教学流程,其实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由浅到深的过程。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铺垫(解决课本准备题)新课展开(教学例题)巩固延伸(解决课本练习)课堂小结(总结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等),在课堂上我将其环节简化成教学流程如图:

按此板块安排课堂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变更顺序。

篇5

二、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篇6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想学、爱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也有繁杂、零散、正统的一面。如果教师不做课堂教学设计,照本宣科、枯燥生硬的讲授,怎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呢?如何把化学中抽象概念具体化,就需要课前精心设计。在介绍分子与原子时,学生很难想象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如果用球棍模型把它具体化,问题就变简单了。

M•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

2.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对于气体的制取,就可以抓住规律展开。先是研究药品的状态、所需的条件,由此推知所需的仪器。接着,收集气体的方法可根据本身的化学性质而得出结论。

3.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学课上实验很多,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分组让学生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原理。这样做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会有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这是学生单凭听或看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程序

1.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

一般地,常见课的类型有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和自学课,而新授课的结构则包括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后小结。

2.课堂结构的功能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同是碳元素,其分子采取平面结构方式排列形成石墨,而采取立体网状结构方式排列则形成坚硬无比的金刚石。元素构成一样,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同理,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7

(2)灵活采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兴致与乐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3)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互动,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网络微课反复地进行预习和复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4)小组协作,互相促进,互帮互助,优劣互补;

(5)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2.1建立教学平台,拓展教学空间

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都会延长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传统方式以增加辅导课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更多的师生交流机会,基本的方式是学生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任课教师加入群中参与到学生学科知识的讨论中。

2.2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

近几年的省“两课”比赛和信息化大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教师,打磨出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制作出一批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优质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学生理解接受,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2.3创设情境,激趣引课

初等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大小、快慢等不等关系,可由数学的不等式关系来刻画;地平线上正在冉冉升起的红日,映射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四季交替、潮涨潮落的周期性变化,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应用身边的实例,数学史,数学的美和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等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中职校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应用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数学的抽象性单纯用语言来描述有时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用正弦线作出正弦函数在[0,2π]上的图像,用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制作Flash小课件,将单位圆的弧长转换为数轴的横坐标,平移正弦线到相应的位置上,确定正弦函数图像上的对应的点,依此作出正弦函数图像上各点,在确定点的同时得出正弦函数在[0,2π]的函数图像,避开语言描述中所带来的不清楚和抽象,手工画图中的繁锁,形象直观地展示正弦函数在[0,2π]上的图像作图过程。

3数学课堂评价方式转变

3.1评价视角变化

在确定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和知识检测进行评价,评价视角从自我认识、相互之间评判、教师的看法以及知识的检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2强过程性评价

(1)平成预、复习;

(2)课堂提问、自主回答问题;

(3)课堂练习、自主练习;

(4)拓展性练习;

(5)随堂检测;

(6)课堂纪律;上述评价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安排,将几种评价形式综合应用。

3.3合知识评价方式转变

(1)半开卷检测。在考前学生自己将所学知识、题型等整理在一张A4纸上,任课教师核查,系部核准,作为考试时可借签的部分之一。

(2)任务完成情况检测。布置数学实践性任务,根据学生实践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判。

(3)再申请检测评价。闭卷检测,在成绩没有公布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检测情况,自认为检测结果达不到要求,可申请同类型测试卷重测。检测方式的选取也需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学生能力和所学的专业来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

篇8

课堂教学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我们要能够将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树立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浅析课堂教学设计:

一、对准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数学教学也可称为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我们要坚持执行以下两个教学原则:

(一)秉持全体性、开放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更加全面的投入和发展,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群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好情感交流情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考虑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梯度性原则,注重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

(二)坚持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所谓主动性原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采用作业形式多样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等,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则,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知识点的连贯性比较强,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把握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时期的发展。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对待知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只有在遵循认识规律的情况下,才能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阶段内要求的数学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才思敏捷。他们具有发展的联想、推理、抽象、创造性思维等特点。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强且比较快,容易通过形象思维方式认识新事物。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将抽象的概念、定义、推理具体化,使学生更加的易于接受,并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和举一反三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渐内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纠正错误,发散思维,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教学实践中程序的设计

(一)在课前关联性复习。

结合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特点,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我往往会安排课前关联复习一个环节.课堂开始时,我们可以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知识做好准备。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良好开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否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突破性的进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

结合上述我们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更多的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科学的认知活动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地数学知识,同时对同学们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讲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还有其它的很多形式,例如例题讲解结束,老师可以安排5分钟时间,将备课过程中选取的一两道典型习题让学生课堂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可以采用提问,抽查的方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轮换的选取不同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练,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练习。练习结束后,老师带领同学们逐步分析每一题的思路正误,做题过程,结果是否正确。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同学都希望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顺利的解答习题,对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既是一种表现自己的机遇,又是一种挑战,督促同学们更专心听讲,无形中变成了一种鞭策机制,同时增强了课堂讲课效果。

四、结束语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最终来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论证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激起“人人参与”的欲望,实现“我想学”的目标

对学习内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才会激起人人参与学习的热情,可以说,好奇心、兴趣是实现“我想学”的主要动力,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主要动机。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1、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难,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害怕当中无法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敢问、不敢讲中泯灭。为此,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更应该关注学生“喜欢学、乐于学、相信自己会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化环境的构建。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也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需求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催化剂”与“调味剂”。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重视探究,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实现“我会学”的目标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不在于获得具体的解题方法,而在于获得观察数学问题、寻求解题办法的策略。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策略。正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通过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活动,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探索不同的方法,为学生主动参与和多向思维提供舞台,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关注个性,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实现“我乐学”的目标

篇10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作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实验,我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就是网络化课堂教学。

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的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是适应信息社会、为满足人才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进行界定。

1.两种教学方式的互补性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都有很强的优势 ,但自身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表现出了一些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完美性。因此,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在现阶段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阶段摆脱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主要形式的课堂来谈教改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网络教学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情感因素、评价实施等),加之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高要求,在现阶段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弥补了网络教学的不足。

2.概念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另起炉灶,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局限性,在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传统”进行扬弃,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字面上看,网络化课堂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改为“网络化”;但是,从内涵来看,我们认为包含两层含义,引入“网络化”一词,一是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辅助、强化传统课堂。在此需要指出一点,网络化并不是仅指网络这一种媒体,也不是说认为网络可以替代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比如课本。我们提的“网络化”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也包含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综合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说明:第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它的先进进。第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之趋势,改革之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等。第四,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三、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学设计起什么样的作用,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如何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它进行具体设计,成为目前素质教育实施当中的一个突破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所以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三种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每一种流派从不同的特定角度对人类的学习现象都有贡献,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容纳所有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成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因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作为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予以指导。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可以得到对学生及学习过程有如下要求: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与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而这些观点正好与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体现出个体自我发展、协作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建构主义作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可以帮助其最终目的的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如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等,也都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2.网络化课堂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转贴于 由于信息技术整合于传统课堂,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出现了网络、课堂两种环境。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弥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出的难以向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的缺陷,同时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而不再是局限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又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堂讨论(可分小组进行)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但是,这种交流又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在45分钟内,即使是一个同学发表一分钟的见解,这一堂课原定的教学目标几乎就很难完成,另外,讨论进程往往也难以控制。此时,网络环境又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就一个主题,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经过思考通过文字输入到教学网络系统中,并且在教学网络系统中同时可以共享到别人的研究成果,达到进一步丰富自己认知的目的。网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完成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但是,若仅让学生就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缺乏传统课堂中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学生则易于偏离学习目标,这时传统课堂又显示出它的魅力。网络化课堂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3.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还在实践、摸索阶段的新教学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二者相结合共同为教育教学改革铺路更是新之又新。因此,相互磨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样才能完成二者的“意义建构”。

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习者分析,把学习者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既体现出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也体现它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既重视学生主体,又重视教师主导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双主”的教育思想。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既应体现网络教学设计的特点,又应体现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但又区别于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对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等,从任意一个环节开始着手。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即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其中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核心。

学习者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学习的结果应该在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主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更需要关注学习者。

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可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这一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或标准。由于信息技术的整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对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任务分析 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分析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分析、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学习任务分析是整个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更加有效,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定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明确了学习任务,就可以为教学顺序或步骤的安排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制定 由于“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根据网络化课堂环境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原有的课堂形式没有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教学仍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应从讲授、指导、管理、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以上各个环节设计的落脚点,它使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得以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既体现了网络的特点,又体现了课堂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行的两个设计,即学生自主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设计。通过对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学生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出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导地位。

评价与修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与修改,不但是教学设计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一轮教学设计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与修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开放的,因此,评价、修改与测试、改进也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否接受教学设计方案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只有经过不断测试、评价与修改,才可能进一步完善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整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通讯(网上资料)

[2] 吴军其 赵呈领 许雄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业的比较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 2000.6

[3] 李瑾瑜 《网络教学优势何在》 《中国教育报》 2001.12

篇11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员期望学员在上完每堂课之后应该学到的东西或应发生的变化和所能达到的程度。当前,授课教员从任职需要出发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意识普遍不强,有的甚至连教学目的都不问津,只关注教学内容的多少。为此,欲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一)要强化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它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取舍和选择,规定和指引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方向。其次,它能使学员清楚地知道,通过每节课的学习,能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学习热忱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再次,它能使教员从整体上把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明确一课堂的教学标准,权衡一堂课教学的得失。因此,确立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谋划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前提。

(二)要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着眼点

确立教学目标的着眼点包括学员取得任职所需知识与提高任职能力两个方面。如果仅着眼学员取得任职所需知识,则会过分强调知识的储存,而忽视学员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导致学员思想呆板、僵化,无法产生新观念,更谈不上培养和发展学员任职能力。相反,如果仅注重学员对问题的思考,则会忽视对知识记忆,在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场合中,思考和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因此,要把发展学员任职能力和使学员获取任职所需知识二者并举,同为确定教学目标的着眼点。把学员如何“学会学习”、“学会通过思考把记忆的知识加以运用而转化为任职能力”,作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把如何调动学员“主动学”,“我要学”的积极性,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三)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采取“行为表述法”描述教学目标最为有效。即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并与课后学员发生的变化结果相符结果的词语表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明确:教学对象、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做什么(具体行为)、达到什么程度(行为标准)四个内容。用“行为表述法”描述教学目标时,特定词语所描述的必须是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并且是在教学以前教学对象所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教员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在用词上,尽最大可能将那些使人不能直接观察行为的词语(理解、认识、获得、消化、懂得…)转换成能对教学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的词语(说明、说出、选择、比较、解决、设计、写出、认出…)。在界定目标的水平标准上要符合教学对象,标准不宜偏低或过高,以教学对象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思考,能够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

二、从任职需要出发,组合教学内容

从任职教育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组合,是谋划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于教材,但教材自身的结构体系与学员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将教材全部内容用于课堂教学。再者,从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上讲,教材的全部内容都在课内进行,也不符合任职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员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再选择、再加工、再组织,才能把教材中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有序、结构优化的适应任职需要并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的“活”教材。

(一)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

一部教材不仅在章节上相互联系,而且在内容上前后照应,相互渗透。即使我们担任其中的部分内容教学任务,也必须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重点、难点,站在教材之上,从任职需要出发,再选择组合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教员不能做到全面熟悉和掌握教材,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很难的,即使是设计出来了,也绝不会是较为理想和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要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任职上岗所必须的内容,是到达岗位就能用上的知识,也是在校期间下一步学习将常常用到的基本知识。难点是学员难以理解,易于出错,易于混淆和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员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任职需要,结合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对象和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员只有把握了重点、难点内容,才能在围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谋划教学。

三、从任职教育需要出发,综合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都由多种彼此关联、互相补充、无法分割的具体教学方法组合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员的具体运用发挥出整体综合效能。如果离开整体谈单独运用哪一种方式都不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培养和发展学员任职能力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启发学员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把那些着重发展学员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群中的主体并加以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员的任职能力。不要用“传统”和“现代”给教学方式划线,束缚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要让“东西合壁”,“古为今用”,“传统与现代祸合”。

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思路上要考虑:能否启发学员的思维能力,引导学员学会思考;能否增进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否强化学员的实践环节;能否引导学员树立“学习与思考”并重的观念。

四、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恰当运用媒体

灵活选择教学媒体以适应教学形式的特点,是谋划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教学媒体:一是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以实现其最佳教学效益为标准。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谁优谁劣,不能以媒体的技术含量来衡量,也不能用“传统”与“现代”划线,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益来衡量、划线。如:对那种小而轻(以个人体能为限)且从外部能看得见、拆得开、不易损、数量多的零部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传统媒体”―实物辅助教学为宜;对那种从外部想看内部结构看不见、想摸摸不到、想拆不准拆、想让部件“动”起来却因条件限制不易实现的零部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则应以“现代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宜。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动画或虚拟技术把微观结构放大,使抽象变具体,让想“动”的地方“活”起来,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二是“多媒体课件”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通常教员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教学媒体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主要是为学员演示画面内容以配合教员讲解。学员从多媒课件画面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从教员的解说中升华成理性认识。课堂教学媒体能否发挥其最大作用,关键是教员的课堂讲授质量,而媒体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过分重视和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教员课堂讲授的作用。设计时,把该讲的不讲,该板书的也不写,该教员亲自示范的内容也让动画和影像替代,把教材内容“包装”成电子“幻灯文字”等等。学员在课堂上看得眼花缭乱,读得目不暇接,跟不上听,顾不上记,感性认识上升不到理性认识,所讲内容不能被学员接受和理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21-02

遭人诟病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淖。尽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舍得花时间,教师在教学上也舍得投入,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不足,语言技能水平不高。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设计存在许多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从而造成了“课堂不够,课外补”的局面。

1.目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移植课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只是简单地移植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甚至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和要求混同起来,从而使得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可操作。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二是没有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和方法。我们知道,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使教学活动偏离学习目标,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

1.2忽视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整体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和有效开展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不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通盘考虑,在活动设计中,不是活动方式单一,就是活动内容不全面,或者是内容与形式不统一。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齐答,或教师问、单个学生答的方式还是普遍存在。

1.3忽视教学的有效组织,教学过程不严密。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老师主宰着课堂,整个课堂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教学步骤,环环相连,步步为营,教学的节奏完全受老师支配和掌握;新课程实施后,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变了,以学定教,教为学转的教学思想已然形成,然而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监控又出现了问题,致使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甚至失控的局面,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效益低。

1.4忽视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单一刻板。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学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实际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习题检测或问题解答等形式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的主体还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乃至学习心理,没有得到关注,也无法等到合理评价,致使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焕发出来,学习的动力无法形成,从而易造成成绩严重分化的现象。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2.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可测。要保证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老师在进行设计时,就应考虑如下几点:⑴以《课标》为依据,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列出各单元的语言知识目标外,还应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即教学目标,应该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设计和编制,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⑵以学情为基础,体现目标设计的针对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存在差异,且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⑶以行为目标为基本,加强目标设计的准确性。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 audience ),写明教学对象,以此导教;行为( behavior ),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既导学又导教;条件( condition ),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以此导教;程度( degree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和程度,以此导测量。⑷ 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可预设,但不可完全预知的动态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应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灵活地进行调整和“再设计”。

2.2教学设计要进行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全面合理,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控可测的教学目标设计,只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但不是设计的全部。要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整体策划。这其中包括:⑴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自我解读和重构时,应依据教学目标,不可盲目地进行删、换、增、减、改。⑵正确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通过活动(任务) 来实现的。为达成目标,教师应认真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⑶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学环节与目标一致,就能保证教学指向明确,逻辑严谨,操作有序。⑷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为达成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具备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包括资源的搜集、取舍、加工和整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等。⑸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2.3加强教学活动设计,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得以完成。因此,教师应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不断优化的活动设计,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呢?

2.3.1活动形式多样化。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避免单一、呆滞的活动安排,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多样化的倾向。为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方式时,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不同课型的活动特点,合理判断、取舍不同的活动形式,注意活动的整体结构,使得各种活动联系紧密,转换自然,确保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活动目标高度一致。

2.3.2活动内容意义化。教学活动内容应根据所授课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选择,每项活动内容应围绕本节课的功能、话题进行拓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素材,来支持活动的展开,而不只是就结构、语法、词汇进行练习活动。即使是训练环节的活动,也要使活动内容围绕语意、语境、语用而展开,尽量使训练内容意义化。如,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景,让他们在语境中学会使用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语言。

2.3.3活动层次梯度化。活动设计应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既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教学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内容得以落实。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知规律,把握好活动中知识内容的连贯性;要搭好台阶,做好语言铺垫,帮助学生在搭建好的语言知识框架中参与活动,建构知识;要形成梯度,体现层次,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水平,关注学生经验世界,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层次要由浅入深,既要照顾不同学力的学生,又要体现出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使得人人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2.3.4活动效率高效化。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时间的利用水平,即老师应当要强烈的时间成本观念。要提高活动效率,老师要把握好“三度”,即“密度、难度、力度”。“密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的多少。过多的内容,学生无法消化,过少了,学生往往又吃不饱。“难度”指的是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兼顾所有学生。内容太难了,容易使活动阻滞,太易了,学生的能力训练又达不到要求。"力度"指的是活动的组织、引导和监控既不能失位,又不能越位。失位了,活动常常会处于混乱状态,越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无法彰显和保证。因此,要真正提高活动的效率,对于活动内容和要求,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活动实施的要领和技术又要能做到娴熟自如。

参考文献

篇13

说到学生研究,我们当然首先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学习今天的数学知识,他们过去有什么?今天他们要做什么?明天他们将会去哪里?简单点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的深入了解,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在今天的课堂上将要实施哪些数学学习行为、经历哪些数学活动的通盘考虑,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后用今天学习知识去研究掌握更新知识的未雨绸缪的规划。着眼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才能做到有效而不无效,高效而不低效,长效而不短效。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教者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面积计算的途径:一、通过数方格粗略的计算;二、通过转化的方法总结出计算公式进行实施精确的计算。不仅如此,教师显然也充分了解到:学生即使有了上述的知识和方法基础,但要在今天的课堂上完全自主的迁移过去的方法研究圆面积计算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圆是曲线圆形,它的面积计算不管是用数方格还是去推导面积公式都与以前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注意设计了合理的、适度的教师示范、引领或暗示行为,从而帮助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就打破学生学习的瓶颈,推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显示了教学设计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基石力量。

如果说,过去我们理解“学生研究”更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还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研究。一句话,就是要把“研究”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历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本节课学生的研究活动看似进行而实际是教师示范,学生成了看客,顶多是一个操作工,而不是真正意义的研究者:一是课程设计本身导致本节课课堂教学容量太大,教师因为瞻前顾后,没能对教材进行大胆在取舍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二是教师过份低估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过分估计了学生可能遇到研究的难度。一句话,教师没能在学生研究这方面做适切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方面打了折扣。

二、有效教学设计:科学提炼“核心问题”是关键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美斯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问题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而“核心问题”则是指中心问题,是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中最具思维价值的、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的成功提炼有利于学生清晰学习目标、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发展思考力,以纲举目张之势,推动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地前进。教师怎样才能提炼出数学核心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关键。还是以《圆的面积》一课为例,一节课听下来,与会老师虽然感到课堂容量很大,但课程推进的脉络非常清楚:猜一猜,初步估计圆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间的关系;数一数,粗略验证猜想;拼一拼,实现从圆到长方形的转化;算一算,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课堂进行的如此清晰呢?在该备课组的执教反思中,我听出了他们在设计该课时准确提炼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要知道圆的面积,可以把圆转化为什么?如何转化?转化后又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笔者以为,正是教学围绕着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才使得学生顺利掌握了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并且为学生研究平面圆形面积的方法做了主动的整理、固化,为一类知识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