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解释

传统文化的解释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的解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解释

篇1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新模式。作为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我们所讨论的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直接相关。这里包含着两个侧面:一是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完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型,因此有一个在思维方式上的“补课”问题;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现代思维方式的缺陷转向古代(特别是中国)辩证思维时,这种补课如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从主流文化角度,人们正在努力对之进行匡正。就我国当前科学文化的建设来说,必须做好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由此应该处理好以下双重关系:

一、实证性和领悟性的统一

西欧文艺复兴以来,以建立“永恒的理性王国”为目标的理性主义诉求,和自然科学建立实验基础相适应,特别发展了实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另一个导向则是唯理论,所谓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主张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衡量。莱布尼茨则明确地提出,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在西方虽然不断出现各种批判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但理性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是不可替代的主旋律。

然而,在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中,这样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却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我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直观觉察力,单凭直觉就悟出许多堂而皇之的大道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正在大力普及,但非实证性传统,在公众中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伪科学和孳生泛滥的土壤。“神医”、“开天目”、“意念转移”等等离奇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负面导向就是盲目崇拜权威(“唯上”)和过分相信感性直观(“眼见为实”),这些都与忽视人的理性力量有关,理性没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很容易陷入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容易被主观经验所蒙蔽。因此,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现代主文化中,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被推向极致,其片面性早已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出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弹和匡正。这种新的思潮动向有两个支脉。一个是知识论支脉,强调非理性因素,如直觉、体认、领悟、感性、灵感等等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许多科学家把这些非理性因素视为科学发现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绝对意义的环节。另一个是文化学支脉,主要是批判传统理性主义抛弃人文关怀,倡导唯逻辑主义,主张将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集合起来,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中,恰恰蕴涵了这两个支脉的文化因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周易传略・明象》),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观点。中国思维方式的这一传统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专门写了一部题为《创造力和直觉》的著作,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在评论作者时说:“他受到日本――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了解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逻辑推理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式的思维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二、分析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近现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对整体进行要素分析,把整体性质还原为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对宏观客体的属性用微观组成要素进行解释,这是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基本方法论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百多年来的哲学走上了一个主流方向――分析的方向。怀特(Morton White)在解释他那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分析的时代》的书名时说:“我认为有用的是抓住本世纪一个最强有力的趋向来标志这个世纪,而不必试图去捕捉这一世纪的本质。” 的确,感觉经验分析、逻辑语言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始终是当代西方科学的主流方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盛行的是唯象的、整合的、总体的思维方式,而不去进行结构要素的分析,因而难以把握事物内在的深层本质,以致不能形成概念建构,没有公理――定律体系的抽象系统,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非逻辑的现象学层面,这是中国未形成现代科学的重要认识论原因。在科学文化第一次进入时,国内虽有人触及这一问题,但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因而分析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文化中确立起来。所以,当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时期,我们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但是,分析主义的急速发展也走向了极端,对整体的辩证思考应当主导对部分的认识,而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却模糊了对整体突现(emergence)的把握。这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突现论、协同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加暴露了传统分析主义的不足,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这样看来,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转型必须解决“补课”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接受现代科学成功的认知框架,重构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M].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

篇3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145-02

传统大众媒体的消亡论一直在业内被广泛讨论,挑动着媒体人的神经。而其中,地市级媒体无疑面临最大的冲击,既无法像央视那样动辄用大手笔拍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论吃的热潮,也无法像卫视一样用层出不穷的创意搞出一档又一档的吸引眼球的选秀、相亲和跳水节目。地市级媒体争取收视份额的法宝与5年前10年前一样,依然是符合“三贴近”原则的方言类新闻节目。虽然在此类节目的细节上也偶有创新,但总体上,它们的形式还是犹如大多数主持此类节目的主持人一样,稍显老迈。而靠一二档方言类节目撑起地市级媒体收视份额和广告承载的一片天,难免会出现受众审美疲劳,难以为继的一天。

地市级媒体的节目出新很难,尤其是文化类节目,受制于题材和电视单位整体水平限制,难以在规格和品质上于央视或卫视抗衡,这时候,贴近性再次成为了地市媒体的一档法宝。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都市生活频道的《360行》栏目是一档典型的此类“接地气”节目,而且在温州当地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本文试图透过对该节目两期特别栏目的观察解读,对此类介绍行业文化的电试节目的传播学特点稍作归纳研究。

一、节目内容介绍

在2013年3月27日播出的《360行》,介绍的是刮痧技师行业。刮痧是对古往今来中国中医理疗方法的传承,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强大的中医文化背景支持。针对刮痧行业进行电视探访和解读,也可谓是充分地“接地气”。本次邀请到的节目嘉宾为享有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第二轮首席技师”称号的高级中医按摩推拿师——陈爱国,节目通过嘉宾介绍了刮痧的行业背景、历史变迁等知识。然后节目主持人在嘉宾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刮痧工作的辛苦与乐趣。节目时长为15分钟左右。

更早一期的节目,是2013年3月20号播出的温州传统手工业瓯绣行业。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温州的特色行业,由于瓯绣是温州地区独有的一门行业和技巧,在“接地气”上更加贴近本土,在选材上十分有地方特色。节目嘉宾为专业从事瓯绣艺术,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优秀作品奖的工业美术师邹绳珠。由于嘉宾本身可以说已经代表了温州瓯绣行业的最高水平,所以本期节目在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的时候更多的通过嘉宾本人的平台予以展示。节目中展示了多幅由她创作的得奖作品,并通过嘉宾讲述创作过程的心得,侧面展现出了行业的艺术性特点。

二、节目的传播学特点

1.以主持人第一视角为镜头

由于节目采用的是单一主持人的形势,所以一集节目中有半数时间镜头定位在主持人第一视角上面,展示主持人所见即观众所见。第一视角(POV)的拍摄手法,例如: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出现的视点角色。POV即Point-of-View的缩写,是一种故事叙事的写作手法,决定着将从哪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马丁在写作中一直严格地坚持着第三人称叙事,每个不同的章节读者们都可以随着一个特定人物的想法和动机去感受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品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然而却不会看到其他角色的想法或是发生在这个人物视野之外的事情。故事的进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各个不同角色的多种角度相互拼成的一幅幅画面,从而更深切地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整个故事[1]。这种方式强调突出了节目的观赏性,画面简洁明了,观众也易于理解节目走向,配合主持人不时的出镜旁白,节目走向一目了然。受制于节目时限,此类节目也难以设计出节目的点,整体上稍显平铺直叙。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外景主持人成对甚至成群的形势,节目在叙述把控上有优势,而在节目营造欢快热闹的气氛上面则有所不如。节目更多是把时间留给了嘉宾展示自身的行业水准上,符合节目的定位。同时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感更贴近访谈类节目的质感,一问一答,能够最大化的将行业文化传递给观众。

2.以主持人体验为主要内容形式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体验式营销,因为营销学的观点认为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比重在增加。而电视观众的情感诉求一直很高,电影电视类节目中观众的情感变化来源于带入剧中的人物。而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若要让观众形成对节目的共鸣,都要寻求创造出节目的受众代入点。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突破了以往唱歌类节目更注重演员和舞台效果的传统,导播更多的将镜头给了受感染程度高,面部表情丰富的观众,以此塑造出电视机前观众的情感体验点。

在行业文化介绍类节目中,惯常使用的观众体验方式是以主持人体验为带入点,当完成了第一视角的部分拍摄后,节目就转换到了主持人体验部分。在这样类型的片子拍摄出呈现给观众以后,主持人的作用就好比一条纽带连接起了幕前的观众和幕中的故事。如果把主持人比喻成一支小舟,那观众就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它可以载着小舟向前航行,也可能把小舟撕成碎片,沉入大海。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最现代、最直接的传媒,其超强的影响力,给主持人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主持人成了电视系观众最直通的桥梁,最紧密的纽带。主持人在屏幕上一个短暂的精彩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差错,都会影响他(她)在观众中的形象。

央视的大部分外景类行业介绍节目,也会出现此项环节。通过主持人亲身体验一份工作的乐趣与艰难,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行业特点与蕴含其中的文化,从而引发观众对一份新奇的职业的兴趣与热爱。

3.选材上以传统行业、特色手工业为主

《360行》作为一档周播节目,采用了一期一行一嘉宾的节目形式。而在选材上,为了凸显节目的文化特色,则多选取了传统行业与特色手工业为节目题材。如本文选择作为观察内容的两期节目,就是两个这样的题材。这是因为,传统行业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背景,其中也往往蕴含较为丰富的行业文化,选择此类题材有益于提升节目的整体品质,突显出节目的深度。而像瓯绣这样的行业,不仅是温州当地的特色行业,符合三贴近和“接地气”原则。同时瓯绣作品作为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节目品位。当然笔者认为,即然节目名称叫《360行》,在行业选择上也就不能一味的选择主流正面行业。事实上,一些社会接受度较低的行业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兴趣,也更容易做出精品节目。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讲,越是基层和看上去不起眼的工作,越会有少的人认知和了解。近日,见网友发帖说,见两个拾荒者为个塑料瓶子打得头破血流,觉得这么一个破瓶子也能引起一场干戈确是少见,可见社会底层(拾荒者)见到瓶子就像见到一碗饭一样,在你眼里不是什么,在他的眼里就是什么!由此可见大众百姓更愿意和容易去了解最大众化最普通而自己本身却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如《南方人物周刊》在2009年12期上登了一个《寻找殓尸人》的专题,当年也是好评如潮。不过这也是纸媒的优势所在,在特殊行业的深度挖掘上,值得电视人借鉴。

4.迎合受众的求知欲

文化类节目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满足群众的求知欲望。满足各种形式的欲望是受众看电视的主要动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求知欲作为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其激发过程远比激发其它本能类的欲望艰难,这也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提出“拷贝的支配”的原因。然而大众传媒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决定了媒体不能一味的追求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而要适当的承担传播知识与品位的社会责任。文化类节目正是承当此种责任的排头兵。《360行》定位于此,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会优先选择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出行业文化内核的题材,让节目的整体知识性更强。

5.单向传播

当然,单向传播是传统的大众媒体的共同特点。同时文化类节目在互动性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娱乐类节目,因为前者在地市级媒体中往往承担着争优创优的重任,不向娱乐类节目一样完全以收视率为指标[3]。不过,在受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大众传媒开始从各方面向新媒体取经,因此越来越注重提升自己的互动性。如广播的直播节目加入电话热线,可以有效的增强节目的即时互动感。而电视节目因为以录播节目为主,所以不太容易引入场外的互动因素。惯用的弥补方式依然是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如开通节目的微博账号,微信账号,用线上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而这种方式缺乏时效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事前事后和目标受众的交流,离真正的互动还有距离。技术层面的发展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7月华数传媒正式宣布要和阿里巴巴共同推出互联网盒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视这一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只能单向传播的问题能得以改善。

三、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渐渐改掉了以前老气横秋的电视节目特点,在传播的特点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是电视媒体人尝试创新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则受益于新技术的到来。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电视媒体人内心有着求新求变的动力,电视节目的质量就能够随着受众水平的上升而不断提升,相信电视媒体会一直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取得新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我们继承了祖先的智慧。而那些古老的习俗可以说是祖辈们的生活经验,直到今天演变成为我们口中的民俗,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集中表现的一种方式。沿袭至今,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我国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了。

说说咱们中国的传统民俗吧。从文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最优雅的民俗莫过于各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书法、号称国画的水墨画、各年代的手工艺品,陶瓷古董等。从民间艺术来看,老百姓们更注重各种节日,民间的手工艺作品,许多有趣的小玩意儿,甚至还有许多迷信的传说。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民俗特色,中华的传统民俗实在是太多了,简直是包罗万象,广泛之极,看起来还很有点千秋万代的趋势。既然如此,那就重点来分析一下城市文化带给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哪些变化吧。这么多年来我们每年要过许多节日,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节日么?而我们过这些节日又有何意义所在呢?许多节日会有不同的民俗特点和特定的规则和道具,这些东西在如今的城市文化下与传统的民俗习惯有何不同呢?

别急,咱就从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开始说起。这个节日没有任何质疑,这么多年来地位一直很稳定,那就是我们的春节,也叫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经过岁月的沉淀,春节有了其特有的灵魂和意义,每到这天全国各民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愫。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最传统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家人要团圆,最大的特色就是包饺子,还要放鞭炮驱邪赶走霉运,晚上挂起大红灯笼,保护家里不被鬼怪侵扰,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还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些流传下来的习俗无处不透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

每到春节期间,人们就会大量购买年货,这一习俗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前年三十那一天晚上街上几乎看不到人,都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如今许多人为了免去麻烦,会全家在饭店吃年夜饭。在现代化的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改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现在国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清明节,老百姓也俗称鬼节,是我国及其重要的节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并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那一天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并不同于春节的欢庆,也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热闹,在这一天人们只为悼念,思念逝去的亲人,沉淀内心的怀念,按照习俗将食物酒水、漂亮的花草放于亲人的墓前,还会烧纸钱,叩首拜祭,即便他们已经离去,活着的人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对逝去的亲人的关怀。时至今日,清明节仍然备受重视,这一天承载了所有中国人对亲情的眷恋,对逝者的敬意,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节日,深沉而又绵长。

清明节发展到今天,比之传统更多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墓地的要求重视了很多。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背景下,人们注重住房问题,房价飞涨,由此连带阴宅也价格飙升,许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个高档墓地。这是当世的文化理念所致,迎合了当今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四季收获的季节。届时家家都怀着丰收的喜悦,置办佳肴美酒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据说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而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月饼早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食品,在这样特定的日子里成为了赠送亲友的最有意义的礼物,这也就成就了月饼作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如今,每到中秋节期间,月饼的价格会高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为这样的价格并不是月饼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作为礼品本身的意义。

通过这些节日能够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友的深情,从古至今,我们就是这样一个谦和有礼、热情厚爱的民族。从节日便能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我们在打量一个城市的时候往往以其自身文化的魅力来作为品评对象。在漫长的时光中,人们可能会忘记许多事物本身的意义,而根据当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如今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筱新 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

篇5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新目标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规定了中国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新模式。作为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与我们所讨论的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直接相关。这里包含着两个侧面:一是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完成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型,因此有一个在思维方式上的“补课”问题;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当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现代思维方式的缺陷转向古代(特别是中国)辩证思维时,这种补课如何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从主流文化角度,人们正在努力对之进行匡正。就我国当前科学文化的建设来说,必须做好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由此应该处理好以下双重关系:

一、实证性和领悟性的统一

西欧文艺复兴以来,以建立“永恒的理性王国”为目标的理性主义诉求,和自然科学建立实验基础相适应,特别发展了实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近代西方哲学文化的另一个导向则是唯理论,所谓大陆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主张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衡量。莱布尼茨则明确地提出,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在西方虽然不断出现各种批判理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但理性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是不可替代的主旋律。

然而,在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中,这样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却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我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直观觉察力,单凭直觉就悟出许多堂而皇之的大道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正在大力普及,但非实证性传统,在公众中依然根深蒂固,成为伪科学和孳生泛滥的土壤。“神医”、“开天目”、“意念转移”等等离奇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还没有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负面导向就是盲目崇拜权威(“唯上”)和过分相信感性直观(“眼见为实”),这些都与忽视人的理性力量有关,理性没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很容易陷入信仰主义和神秘主义,容易被主观经验所蒙蔽。因此,补上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现代主文化中,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被推向极致,其片面性早已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出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弹和匡正。这种新的思潮动向有两个支脉。一个是知识论支脉,强调非理性因素,如直觉、体认、领悟、感性、灵感等等在认识中的积极意义。许多科学家把这些非理性因素视为科学发现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绝对意义的环节。另一个是文化学支脉,主要是批判传统理性主义抛弃人文关怀,倡导唯逻辑主义,主张将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集合起来,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中,恰恰蕴涵了这两个支脉的文化因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周易传略·明象》),这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观点。中国思维方式的这一传统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专门写了一部题为《创造力和直觉》的著作,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F.Weisskopf)在评论作者时说:“他受到日本——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了解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逻辑推理与直觉思维的关系,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式的思维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二、分析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近现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对整体进行要素分析,把整体性质还原为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对宏观客体的属性用微观组成要素进行解释,这是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基本方法论模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百多年来的哲学走上了一个主流方向——分析的方向。怀特(Morton White)在解释他那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分析的时代》的书名时说:“我认为有用的是抓住本世纪一个最强有力的趋向来标志这个世纪,而不必试图去捕捉这一世纪的本质。” 的确,感觉经验分析、逻辑语言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始终是当代西方科学的主流方向。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缺乏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盛行的是唯象的、整合的、总体的思维方式,而不去进行结构要素的分析,因而难以把握事物内在的深层本质,以致不能形成概念建构,没有公理——定律体系的抽象系统,停留在描述性结论性的非逻辑的现象学层面,这是中国未形成现代科学的重要认识论原因。在科学文化第一次进入时,国内虽有人触及这一问题,但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因而分析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文化中确立起来。所以,当科学文化第二次进入的时期,我们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但是,分析主义的急速发展也走向了极端,对整体的辩证思考应当主导对部分的认识,而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却模糊了对整体突现(emergence)的把握。这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突现论、协同论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加暴露了传统分析主义的不足,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这样看来,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所需要的思维方式转型必须解决“补课”和继承的关系问题,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接受现代科学成功的认知框架,重构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思维方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M].河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

[2] M·怀特.分析的时代[M].商务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