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篇1

一、农村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

1、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较落后,英语在学生的生活中显现不出作用,学生周围也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因此大部分学生不明白英语对于现代社会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英语对学生生活的“无用论”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中流行。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并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学习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内在主动性,他们只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2、很多学生不掌握读音规则,对英语单词读不出来、拼不出来。对他们而言,英语单词就是一连串毫无联系的符号,背了就忘,每天疲于应付,效率很低。久而久之,学生对单词渐渐失去了兴趣,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老师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在课堂教学中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没有联系学生生活,适度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适当扩大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适当的引申,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让学得好的同学多学一点。

4、词汇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对词汇教学不够重视,认为词汇教学没必要在课堂上占太多的时间,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就行了。

二、 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几点做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按照课标的要求做好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工作呢?

1、借助实物与图片,使用动作,使词汇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小学阶段用实物或图片教学单词是学生最容易接受,记忆最深,保持最久的方法。它把单词的发音、拼写与实物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采用简笔画教学生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不枯燥,有兴趣。 另外,借助动作教学动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go, run, jump, close, swim, ride a bike, fly a kite 等动词,通过演示,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动词。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动作的热情很高,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不但使学生更有兴趣,而且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2、 重视音标教学,使学生迈过“读”这一关,同时减轻学生记单词的难度

教者在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无法掌握词汇主要是因为不会读单词,继而也读不出句子和课文,时间久了,英语单词或句子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串无意义的符号。鉴于此,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词汇教学,音、形、义是词汇教学的三要素。

重视语音,过好语音关。语言是有声的.语言教学首先是以语音形式体现的,掌握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前提。读音的正确与否往往与词的掌握程度成正比。在入门阶段一定要强化字母、因素与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授英语词汇,首先要教会学生发音,使学生学会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掌握同一字母(组合)的不同发音以及不同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教授单词的读音,可以采用单词部分注音法,即只注出单词核心部分或容易出错部分的读音,以增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内某些单词所具有的共同的发音规则,联系之前学过的单词一起记忆。例如:book,cook,good,look等单词中‘oo’组合发/u/,而另一些‘oo’组合却发/u:/音,如:school,fool,tool,room等单词。英语单词中像这样有明显发音规则的元音和辅音有很多,教学时教者利用发音规则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同时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单词。

3、利用英语构词法教学词汇,减轻学生学习和记忆词汇的难度,并让学生从词义、词性及用法上掌握词汇

中小学英语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另一部分词汇则属于派生词和合成词,派生词即在某一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词缀后形成一个新的单词,而合成词则是由两个或以上的词合起来构成新词。教师对于这种派生或合成构词法很熟悉,但初学的学生却会认为这种方法很新奇,并能投入极大的兴趣进去,因此,教师教学时要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词汇进行延伸,并鼓励学生在总结构词规则的同时例举更多的实例,提高词汇学习效果。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词汇不是孤立地存储在人的记忆中,而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的。有些词汇由于语义上的联系,形成了记忆中的词汇套,只要记起其中的一个词,就会联想到其他词。教者在利用派生构词法教学词汇时,不仅使学生在掌握某个词根的基础上认识了更多的派生词汇,而且能让学生从词性、语法要求方面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篇2

德育重在“教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叶圣陶说:“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因此,量化管理就要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从《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蓝天下我们一起长大”绿色文明主题活动评比,每周都有轮值教师和学生对全校的班级纪律、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对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做的不够好的班级和学生个人,给予扣分处理,对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给予加分奖励,并对红旗班队给予不同层次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每周一次,在大会上公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养成,时间久了,从不懂事的小学生都发展成了讲文明礼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格的小学生了,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 爱国主义教育。

(1)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党精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如今,小学生正处在学文化、长身体、立志向的关键时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好“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利用早自习和午休一定的时间,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

2. 安全法制教育。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 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从身边或网络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

篇3

1.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既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又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适当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胜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追求成功的重要性,自觉克服虚荣心、自大、自卑、悲观、依赖、自我中心、拒绝自我等问题。

(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恒心);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自觉地避免冲动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顽固、惰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心理特征。

(3)稳定的情绪。能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情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自觉地克服抑郁、厌烦、烦恼、急躁、易怒、压抑、孤独、焦虑等心理倾向。

(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他人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觉避免自私、狭隘的心理倾向。

(5)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能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争强好胜,立志成才;自觉避免消沉、失望、自卑的心理倾向。

3.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积极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能自觉地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故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4.强化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恰当的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合理与人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能合理应试,自觉减轻焦虑程度等。

5.培养良好的性文化:认识自身性生理的变化及其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和健康的性心理,掌握准确的性知识,学会适宜的异往方法:能用有益的方式宣泄自我望,调节控制自我的性冲动;能自觉地抵御不良的性诱惑。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辅导,其辅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习能力辅导;②应试能力辅导;③自我发展辅导;④人际关系辅导;⑤应对挫折辅导;⑥青春期辅导;⑦意志品质辅导;⑧情绪情感辅导;⑨休闲与消费辅导;⑩升学与就业辅导等等。

从辅导的功能来说,又可以分成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从辅导的形式来说,又可分成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应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全体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些地区也叫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人认为,无论名称如何称呼,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应该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必须始终以心理能力训练为目的。通过运用各种适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是专门开设的一堂课,也可以是在班主任安排和指导下的主题队会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段、逐课进行;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

3.开展团体与个人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心理测查或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基本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个人心理辅导则是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分析、训练、宣泄、矫治的过程。

篇4

一、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是多重而复杂的。根据已有研究和一线教师的总结,英语学困生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英语习得的很多研究显示,优秀的英语学习者更经常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单词学习为例,优秀的英语学习者常使用个人生词本策略,用语境法,查词典法,联想法等方法学习外语词汇,而一般学习者更多使用的是单词表法,对照单词表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被证明效果较差。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事倍功半,学习跟不上,逐渐沦为学困生。

2.学习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外语时觉得新鲜有趣,学习较为主动。一段时间后,兴趣便慢慢减弱,学习就不再主动了,该掌握的语句结构,语言项目不能掌握,时间越久,未能掌握的内容累积越多,很可能就沦为学困生了。

3.丧失外语学习信心

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外语学习落后了,即使下决心赶上来,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依然未见太大进步,便丧失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外语成绩落后归因于自己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他们有可能从此干脆放弃外语。

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与学习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在认知方面,高效能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促进人们在各种情境下任务的完成,提高人们作决定的质量和学业成就,而低效能者的思维方式则是自我妨碍式的;在动机方面,高效能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为自己设计更高的目标,有更强的坚持性,而低效能者则不会对任务有高投入和高努力;在行为选择上,高效能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会积极应对,而低效能的人则会选择逃避;在情绪方面,低效能的人往往抑郁、焦虑、无助,他们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悲观的想法,而高效能者则往往比较乐观。此外,自我效能不同的个体在遭遇不幸后的心理弹性和恢复力也不一样。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个体人性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应用,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有无能力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主观评估,研究显示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业成就的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而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学习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生能否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影响对学习的坚持性,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也尤为密切。Schunk 曾指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响目标设置过程,又影响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他们通常为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就越高,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三、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实际情境中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还有许多的课题亟待研究,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⑴感受成功原则。要设法让学生多产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⑵尊重支持原则。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被培养者的智力、情感的支持和个体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⑶异步发展原则。必须关注和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的个别差异,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

针对上面提到的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几点原因,结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原则,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成绩。

1.传授并鼓励学生应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

由于英语学困生大都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必须在策略上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很多学生即使知道并应用一些有效策略,但由于英语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难于收到立竿见影的快速效果,他们一段时间就不能坚持使用这些策略。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是英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的学生倾向于视觉学习,有的倾向于听觉学习,有的善于利用心理图像,有的善于应用联想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鼓励他们利用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困生对英语学习进行正确分析,肯定其好的方面,对其不好的方面进行正确归因,弱化学生外语学习失败经历的影响,使这次的失败经历不会很大地影响到下次对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将失败更多的归于努力程度、学习策略的不当应用以及运气的欠缺,而不是将失败归因于没有语言学习天赋;将成功更多的归因于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相信自身具备的英语学习能力并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持之以恒。

篇5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程 生活化 发展路径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塑造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德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而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拉近学生与生活道德的中要手段,是小学生理解生活自觉践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概述

德育课程生活化是指对学生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社会的德育要求,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他指出“教育即生活”,还指出教育的失败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统一。因此,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道德的一部分,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德育课程教学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是生活的升华,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只有通过现实生活的验证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德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让生自己做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学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最后是帮助学生与生活相适应,德育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努力适应社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生活状态,积极的与社会向适应。

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发展路径

(一)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贴近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就需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就无法脱离现实生活。与生活想脱离的德育课程教学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支撑的。德育课程教学是一门对心灵、思想有着启迪作用的学科,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就应该抓住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这一主体带入到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含义与生活的价值,以及做人的根本所在。

(二)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德育课程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将课堂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得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基础,课堂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有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而且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来源于课堂,如果不能为小学生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就会导致学生的学、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因此,德育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校课堂。

第二,发挥出活动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德育活动是德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出活动这一载体的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显著位置,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出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德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构建。例如开展以生活中道德的作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以班会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借助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对小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加深学生对德育与生活的理解。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摇篮,也是学生拥有高尚品质的沃土。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文化的建设,并发挥出文化促进小学生道德构建的推动作用。

(三)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与生活相贴近,要求小学德育教师要当好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扮演好班级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使用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德育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小学生在社会中放飞自我,例如可以组织小学生到孤儿院进行献温暖的活动,积极与孤儿院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小朋友解放天性,为小朋友带来温暖与欢乐。让小学生体会德育与生活之间的相辅相成,在生活中实践与升级德育教学理论,看到生活中道德的力量与光辉,领悟生活的真谛,让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实现其在小学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大势所趋,是真正促进小学生体会、领悟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促进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小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高尚人格的基础。因此,我国各个小学要加快小学德育教学课程深入开展的步伐,并不断进行发展与完善,发挥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篇8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篇9

1 前言

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小学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的课文诗句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例如:孔融让梨中的懂得谦让的品质、李白诗句中的爱国热情、中的互相帮助为战争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情怀、曹冲称象中的聪明才智等等许多优秀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典型的德育教育的实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感染、情操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渗透道德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方面的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教师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完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重要作用的需要,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扩展德育手段的需要,是完善小学德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

3.1 层次分明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本中,编写层次分明,其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阶段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也有层次之分。例如,低年级的《刘胡兰》,直接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既全面有层层深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认识了文字,还学习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

3.2 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穿插上道德教育。阅读教学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可以下意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例如: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等各种道德品质:课外阅读可以扩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认真等优良品质。

3.3 共鸣性高

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深厚情感的深度表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词语的意思,还要把渗透词语间的感情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4.1 言讲解析法

语言文字的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进行其他教学以及德育的前提。本文强调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只注重德育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中字、词、句的讲解和分析,是学生学会这些语言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和深厚情感,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4.2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讲授课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中的“情”。例如,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3 语文课外活动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举办名人成功故事谈、社会现象辩论赛、爱国主题演讲赛等等。在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容和道德品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得到训练,而且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

4.4 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5 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入学后,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由老师负责。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与行动的一致性,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直起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以实现德育的任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利于完善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将其渗透在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景慎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3-01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2)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 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篇11

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的内容范围广泛,其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学德育教育正好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从目前小学的德育工作来看,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存在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现象。尽管小学德育工作得到了开展,但是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从小学德育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促进小学德育工作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一、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1.普及率高

目前在小学教育中,展开德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需要德育工作的展开,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广大小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具有极高的普及率,每一所学校都会进行德育工作。通过这种途径,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并且满足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与进步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小学都会开展德育工作,促进了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普及。

2.实效性不高

小学德育教育一直存在于小学教育之中,和小学教育不可分离,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尽管如此,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尽管已经开展了德育工作,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学生的检验和生活的观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德育工作的成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反感情绪,更加不利于德育工作作用的发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是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解决[1]。

3.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对德育工作存在不科学的认识,导致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缺乏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德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许多阻力。不仅如此,许多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并不能通过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开展科学高效的德育工作,进而将科学有用的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其中一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并不能和语数外这些科目相提并论。正是由于这种误导,间接影响到了学生,导致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难以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成因

1.缺乏实践与锻炼

目前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在课堂中进行德育工作,对于学生进行相关实践与锻炼,普及率并不高。这是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展开所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中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只能记住一部分生硬的德育知识,而难以真正科学正确地把握它们。对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德育知识,大多存在盲目性,无法将生硬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阻碍了德育工作高效性的发挥,也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

2.重视不够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德育教育并不能够与主要课程相提并论,这种思想就导致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使德育教育处于不良的地位。在长期教育中,这种思想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不良趋势,就更加导致德育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良的潜意识,就不会真正认真对待德育教育,而是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更有甚者,尽管接受了德育教育,但是在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完全没有展现出作为一个学生的优良道德素养。这些不良现象都导致了小学德育工作的低效乏力[2]。

3.缺乏引导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展开的重要主体,在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接受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其中一个重要不良因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是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不足,需要得到弥补。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于学生为了体现自身思想品德素养良好,采取虚假的方式,让教师产生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的假象。实际上,这种不良的现象对其他学生造成了误导,导致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强化显得更加艰难。

三、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对策

1.结合生活实践

小学德育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这样可以将生硬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途径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也有助于逆转小学德育工作低效乏力的不良趋势。具体来讲,结合生活实践,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蕴含丰富的德育知识,学生要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发现它们,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科学把握德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德育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2.提高重视度

正确认识德育工作对于学生和教育的重要性,是开展高效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师和学生对于德育工作不良认识的问题,需要立刻进行改正,才能够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相应的基础。因此,在教育中,教师不能持有德育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而是要将它列入与主要课程同等地位的行列,在思想方面的改观能够促进他们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到高效科学。教师的这种行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配合教师的工作,改善小学德育工作的面貌。

3.科学引导

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学生刻意进行的虚假行为让教师产生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错误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强调与引导存在错误性。不能够仅仅将好人好事列入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范畴,进行简单的形式化的记录与表扬,还要采取综合的方式,让学生、家长、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工作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这对于小学德育工作来讲,能够改变不良现状[3]。

参考文献:

篇12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处于核心和首要位置。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将德育教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德才是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的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各种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因素加以教育。此外,教师的品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应该加以重视。

二、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即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体系。因此,要构建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向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首先,要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爱国、爱人民;其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等;再次,要构建全球最关心的“关心”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

三、注重实际行动的德育教育

篇13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充分调动出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渗透文章语句间所要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厚重的德育教育氛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自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领悟于心。

一、 巧用课堂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情境即在课堂中各种环境和内容相结合的境况。小学语文课文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涉猎范围广泛,视角独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充分调动并利用这些课文,发掘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点。课前要深入研究课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炼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关键点之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之后创造出特定的课堂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分析、探索和研究,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从而达德育渗透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雷锋》一文时,课文引入的时候,可以提问说,雷锋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是怎么样的?身边有没有像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人?然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结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身边有哪些乐于主人的事?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如何?在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中的生活气息,理解到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二、巧用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处于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初期,也是关键时期。不间断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小学生积累知识,了解世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阅读活动,以便让小学生在督促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传统的课堂上,枯燥文化知识往往使得学生忽略自身情感因素的养成和发展。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打破这种现状,使得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了解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知识,进而清晰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例如,通过《轮椅上的霍金》或者类似文章的阅读,学生会感知为什么霍金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教师可以给与适当的引导,首先,让学生找出霍金在科学领域的成就,然后在让学生通过月的的文章体会霍金的惨痛境遇,最后总结得出霍金身上的优良品质,并相互进行交流。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关联性,做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

结语

为了使德育教学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营造,让小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的内涵,以产生良好的情境感应效果;注意定期课外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便自主的感受德育的内容。基于以上举措,小语文德育渗透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