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篇1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勤于做笔记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记忆要不断的反复,即重复又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和晚修课时间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还有群体的记忆方法。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

三、自制辅助材料――历史小卡片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学无定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养对历史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篇2

什么样的“对话”可以激活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些负面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反思,得到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教学时,两次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是学习“《》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在对照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对中国的危害,突出条约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后,列强掀起的狂潮对中国有何影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在学习“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后,中国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后,中国初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后,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初步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四个问题。前一次只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在提问了两个同学后,教师就通过投影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后一次在教师布置后,学生便开始阅读、前后小声议论,约一分钟后,教师提示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的问题,在第一、二小组回答以后,教师用多媒体提供了五段文字材料,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快速浏览完材料时,又对照材料给出了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上述案例中,课堂上小组交流的过程看起来生动活泼,但“生动活泼”的背后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师把“分组讨论”约等于“合作探究”,将“讨论的形式”理解为“对话的目的”,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课堂对话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由于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加上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的状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读懂讨论的题目或材料,没有来得及找到课本中相关内容,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整个讨论过程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人甚至视讨论时间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只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回答问题的同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每段讨论最终都以教师备课时就拟定好的现成答案作为结语,使得原本就流于形式的课堂对话更显得画蛇添足。这种课堂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是一种无效的课堂对话。

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对话”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衡量标准。

1.民主性原则,以理解求共识

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志趣,尊重其个性,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讨论的裁定权赋予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预设掩盖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也要防止放任自流。

2.全面性原则,以生成拓预设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确定讨论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保证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并提供一定的分歧点,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要注意适当的梯度,既要突出点,更要照顾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

3.有效性原则,以形式载意义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讨论内容,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多维地思考和讨论;讨论主题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时间、条件要适度;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上述案例中,仅就教师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上就可以发现,这种合作讨论难以保障对话真正有效地开展。

4.鼓励性原则,以引导促平等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始终信任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深刻抑或肤浅,教师都应当对他们的主动表达给予肯定,对其可取之处给予表扬,用真诚的态度去教导、点拨,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二、“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

除了需要把握住有效课堂对话的原则,激活历史课堂还需要学会一些课堂对话的操作技巧。

1.优化“对话”的内容

以小组合作讨论作为课堂对话的载体,通常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即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思维障碍点,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知识难度的不适应。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保证讨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讨论。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偏离了这两个障碍点,无论形式如何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良好效果。

【案例二】

在某次市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在设计、实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时,10分钟讲完了“小岗村农民实行”内容后,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让四位学生对照课件,汇报了各自对改革开放成果的了解和感悟,在每一部分结束时,还设计了“提问本组同学”的方法,进行了“小结和巩固”。

【案例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魅力和智慧,以及博大的胸怀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当时的中国摆脱了孤立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请你说一说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分不开?希望同学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家庭教养、自我锻造、遗传因素、在国外开阔了视野……对于这些回答,教师都用“说得不错”“思维有创新”等予以表扬。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没有“动”起来的课堂肯定不是“活”课堂,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于是,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对话,或是将一课内容分成三至四个部分,安排同学对照事先的准备“汇报”课前学习成果;或是完全跟着学生走,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实际上,这还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2.优化“对话”的方式

常见的基于小组合作为对话载体的课堂讨论,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讨论。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对话的主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成员补充。三是自由辩论式,即让学生针对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辩论。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分别扮演某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以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案例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片断。

师:在变法开始前,商鞅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现在已成为一个典故,你了解这个典故吗?请结合连环画给大家讲讲。这连环画也出自我校两位同学之手。

生1讲述连环画中的故事。

生2:这个典故讲述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故事。

(此时,课件中出现四幅图,分别是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制成的生产农具。)

师: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农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3:石器取材容易,但成形困难,我选铁器。

生4:骨器取材容易,但不坚固,我选铁器。

学生3: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我选铁器。

生4:铁器取材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铁农具最好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