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周期

金融危机的周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危机的周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危机的周期

篇1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昭通市投资的基本情况分析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9年1―6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61亿元,同比增长53.68%,比上年同期提高30.7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投资重点。1―6月,全市完成城镇投资83.09亿元,同比增长49.7%,投资总量占全市投资的84.3%。

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投资的重点是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昭通市投资结构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薄弱环节投资得到加强。2009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4.36亿元、52.02亿元和42.23亿元,同比增长166.86%、26.88%和96.14%,一、 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二产业增长放缓。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54:63.90:33.56调整为4.42:52.76:42.83。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对昭通市反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面临的挑战

1、投资对昭通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昭通市的反经济周期要使经济波动达到平稳、健康运行,其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一个重要条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有赖于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一段时间里,昭通市经济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的外延式经济发展道路,往往忽视内涵式集约发展。现阶段,正是昭通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要实现投资活动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会大打折扣。

2、投资对昭通市经济就业的影响

投资之所以会影响到就业,原因之一是投资项目的建设,为建筑业和与投资品供应相关的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维持正常生产运行必然要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原因之二是在投资总规模既定的前提下,不同的投资结构将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带来不同的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昭通市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这将增加其他方面就业压力。

3、投资对昭通市物价变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投资增长存在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一个经济体可利用资源量。当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或某种资源处于“瓶颈”状态时,投资的增长就会促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物质承受能力越多,持续时间越长,高通货膨胀就越易于诱发。同时,投资增长过快,通常直接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一步诱发银行信用膨胀,从而推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另外,一些大项目落户昭通,将大大增加需求,这也将导致物价上涨。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昭通市加大投资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昭通市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带来的机遇

本次金融危机对昭通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昭通市反经济周期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昭通市经济外向程度不高,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尽管昭通市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过去一段时间,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外向程度较低,虚拟经济也较为不发达,因此,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受冲击较小。总之,投资变量对昭通市整体经济影响也不是太大,这为昭通市的反经济周期带来了机遇,也为下一步投资拉动使昭通市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二,昭通市在金融危机期间,引进的投资者大部分是国内实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企业融资能力强,而昭通市丰富的资源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对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这也为昭通市的反经济周期带来了机遇。

第三,昭通市外来投资项目以能源、矿冶建材、基础设施等为主,加之大部分项目处于建设阶段,回避了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当1―3年后项目建成投产时,市场或已趋向繁荣,企业利润保障较高。当然还有政府的各种政策机制作为后盾。这也为昭通市的反经济周期带来了契机。

四、对策分析

(一)注重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一个经济体转型期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仍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昭通市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着力点不是片面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当然,过大也应控制),而应将无效的流动资产投资转为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有效投资领域(如基础性产业、公共性产业、自主创新和新型产业等),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与微观效益。在今后一个时期,昭通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投资推动型阶段,投资仍然是影响经济增长波动、引发经济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

(二)加快昭通市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加强对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市场化改革和宏观调控,使之保持在适度合理增长的范围内。加快发展中长期信贷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不断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同时采取相应的反经济周期政策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烫平由投资急剧变化带来的经济波动,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三)将经济周期和人口周期结合起来研究

要想对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究本地区人口周期是十分必要而有效的。昭通市在反经济周期的思路中,应该将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结合起来研究。一方面,要关注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关注的时间周期内影响经济增长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把本市计划生育、吸引外来务工和人口年龄结构安排结合起来。

篇2

一、引言

2008年,复杂结构化信贷产品的市场价值有较大波动,公允价值会计(FVA)及其在整个商业周期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某些金融产品严重缺乏流动性,金融机构开始转向基于模型的定价并在定价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难以观测的投入变量,这导致公允价值(FV)范围内的金融产品分类日趋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按公允价值定价的,但是目前的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地反映出产品的潜在现金流或最终可能被卖出的价格。在一个已经出现价格下跌的市场中按公允价值销售会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价格下跌触发了风险管理标准下的保证金要求,这进一步加剧了下跌的趋势。银行净资产与经济周期呈正相关关系,FVA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产生了顺周期性影响。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银行权益状况的弱化和对资本补充的监管要求,增加了人们对金融系统的忧虑。

二、现行会计框架与公允价值

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都使用混合计量属性模型,根据会计要素的特点和管理部门的意图,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这两个框架都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交易性负债和可供出售的资产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HTM)、贷款、未进行公允价值估值的负债则使用摊余成本计量。采用混合计量属性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持中性――无须强调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比另一种(历史成本)更好,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应用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账户的波动,而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也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事件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且自愿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时的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公允价值可以分为3个等级:活跃市场中可观测的价格(1级);市场上类似的金融工具所使用价格,其价值评估模型使用可观测的投入要素(2级);按模型计值,其模型假设和投入要素难以直接观测(3级)。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波动性和顺周期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表现

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周期性来源有:萧条―繁荣周期的股价;萧条―繁荣周期的房地产市场;银行资金存贷利差;萧条―繁荣周期债券的价格。当估值基于模型或市场流动性非常差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对假设的变化尤为敏感。公允价值会计是通过上述渠道将波动性引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的。

IFRS和美国GAAP采用的混合计量属性模型具有内在波动性和顺周期性。持有至到期投资(HTM)和贷款的波动性较小,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定价恰当,则其公允价值等于其票面价值,在资产的持有期内报告的利润流是稳定的,其现存价值是基于其原始价值的。但是,如果市场状况表明资产有损失迹象,则随后报告的价值必须重新评估并且计提坏账准备或注销。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成本受制于向后看的评估值(例如,贷款恶化的迹象)以及计提周期性准备,这恰恰发生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另外,在资产比负债更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混合计量属性模型应用的非对称增加了资产负债表顺周期性。换言之,当负债中的小部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大部分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时,权益波动要大得多(与完全公允价值下的结果比较)。混合计量属性实际应用于资产和负债的不平衡性越大,会计核算的波动就越大。

(二)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会计的波动性和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会计即时地描述和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能促使银行更好地识别风险状况,采取纠正措施,并及时评估银行冒险行为给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此外,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会较早确认银行损失,它产生的滞后影响比当经济已经衰退时再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要小。尽快补充资本金能够使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保留减记资产或其他原本可以不出售的资产,从而避免资产价格螺旋式下降。公允价值会计可以作为监管层审查银行的总体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实践的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四、减轻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方法

FV可以通过3种潜在渠道把波动性引入财务报表中,一是与基本经济参数(如利率)的波动;二是测量误差和对整个经济周期的预期;三是对某些金融工具和其他费用项目使用混合计量模型,减少了资产和负债的完全公允价值的影响。具体来说,公允价值对金融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包括:一是当公允价值被广泛地应用到资产而不是负债中时,资产负债表项目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强大的资本缓冲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如果负债的公允价值扩大,则会抑制资产负债表的整体顺周期性;三是在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时,公允价值会计框架会放大资本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减轻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方法有:

(一)一致定价服务

一致定价服务是指通常由独立经纪人和咨询机构向复杂或缺乏流动性的金融工具提供的报价服务,其价格基于相关金融工具的销售价格。通过这一方法,缺乏流动性的产品能够获得二级市场价格从而对衰退时期估价的不确定性和过低的估值加以限制。然而,如果金融工具价值广泛分散或如果银行认为其价值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完全反映,那么一致定价的结果可能不正确。

(二)估值调整

银行可以对特定金融工具进行重新估值,并对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账面价值做出相应调整。估值调整允许银行对不当的价格进行纠正以重新反映目前的市场状况,调整时要考虑投入的流动性、交易对手风险以及该银行获取头寸时可能发生的市场反应。估值调整技术可以改进公允价值计量,但要防止管理层借此操纵会计报表。

(三)重新分类

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到“持有至到期投资(HTM)”的重分类可以避免因金融工具估值螺旋式下降所造成的波动。按照现行会计原则,重新分类是单向的,不允许银行在日后市场反弹时将HTM恢复到交易性金融资产。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HTM一旦价值缩水就要补充资本金。允许重新分类可能会推迟资产负债表中问题的暴露。

(四)完全公允价值会计

解决公允价值会计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一个对所有金融资产和负债都适用的完全公允价值模型,而不论企业的持有意图如何。在完全公允价值下(FFV),由于经济活动衰退和违约概率上升,银行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减缓了权益价值的下跌。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包含大量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债务。完全公允价值下的负债可以看作一个反周期的要素,它减少了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随经济周期而演变――在经济下行中紧缩,在经济上行中扩张――这样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恢复。完全公允价值会计将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并增加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但它将对企业执行能力、建模能力和审计评估构成挑战,完全公允价值模型目前并不可行。

(五)平滑技术和断路器

“断路器”是指设定一些规则阻止对资产价格下跌的确认。通过人为的手段强行把权益设定在高于公允价值的水平上会掩盖潜在的权益问题,通常情况下会阻碍价格发现。“断路器”通常在估值下降过程中使用,为对称起见,在“泡沫”期间也可以采用“断路器”来阻止权益的人为膨胀。允许金融机构能够从定值上升中受益而下跌时仍能保持上限,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

平滑技术是在周期中各个时期的一个最新的移动平均数。“断路器”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同的值,而平滑技术得出的移动平均数会随周期内经济因素的变动而产生轻微波动。平滑技术和所谓的“断路器”使监管者和投资者更加难以准确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因为它们隐藏了本应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实际经济波动。

五、结论和建议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某些会计准则和某些结构性产品定值和报告方面的弱点。在某些风险管理框架下,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使资产负债表的波动性更加透明,这会加剧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周期性变动,在市场状况较好的境况下夸大利润会带来错误的激励,在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会导致过于紧缩的信贷条件,从而在最需要信贷扩张的时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存在对波动性的担忧和计量方面的困难,笔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仍应朝着适当的方向前进,并提供一个反映金融机构当前财务状况的最佳措施。当然,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和加强审慎规范,还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各种改进。

在现行的投资决策规则之下,公允价值会计可以将波动性引入到财务报表中。因此,公允价值估计需要辅以各种配合手段,如金融工具的历史价格、公允价值计算的差异、管理层对资产价格的前瞻性预测等。对公允价值价格可能下降的范围进行报告将有助于财务报表的用户更好地理解波动。基础估值假定和敏感性分析的详细说明可以对公允价值估计加以补充,使投资者能够进行情景分析并判断公允价值是否已充分反映了市场状况。提高透明度未必要通过更多的披露来实现,却可以通过更好的披露来实现。更加精练的披露能够满足在共同的披露框架内各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者。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亭亭.公允价值争议:计量可靠性与顺周期性的分析[J]. 武汉金融,2009(04):31-35.

[2]威廉・怀特.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宏观金融稳定框架[J].金融研究,2008(5):65-86.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据海关总署的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由2007年的8610家减少至4388家,数量下降49%。2008年我国共出口玩具价值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回落18.5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约占全球玩具贸易额的70%,欧美进口玩具中80%左右来源于我国,合计57.9亿美元。2009年全年我国共出口玩具77.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0%。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玩具50.5亿美元下16.7%,降幅高于同期我国玩具出口总体降幅的6.7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玩具业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75%。江苏是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大玩具产区,占总产量11.97%。在江苏,主要玩具品种是毛绒玩具。其中,扬州玩具是毛绒玩具的主要产区。由此可以推断金融危机对扬州玩具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产业规模

2006年3月30日,扬州被授予“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称号。在扬州已建立了与玩具生产相配套的专业玩具市场和原辅料市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玩具专业市场。玩具生产已经辐射转移到周边的盐城、南京六合等地。因此国际玩具市场上形成了“世界毛绒玩具在中国,中国毛绒玩具在扬州”的共识。扬州规模以上的玩具企业有100多家,小的玩具加工点不计其数,年产值超过30亿元。仅在扬州市维扬区注册的玩具企业就有351家,上规模企业25家,年产值12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

2.扬州玩具企业面临的问题

(1)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2009年,国际原油的价格原来35美金一桶上升为90美金一桶,原油成本上升一倍多。塑料,聚氯乙烯(PVC),金属镍等都是毛绒玩具的常用制作原料。而这些原料也是原油的末端产品。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末端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从事玩具制作的工人人数减少,导致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人均工资大幅上涨,出口退税不断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种种因素导致扬州玩具业在原料,工资,能源方面的综合成本上涨。

(2)缺少自主品牌,附加值低

雅典奥运会上,扬州玩具业夺得200万只奥运吉祥物的订单,这一度成为扬州玩具企业的骄傲。然而出厂价只有十几元人民币,经销商贴上品牌就卖到二十五欧元。当然这并不是特例,相关报道指出平均每年扬州玩具在欧美能卖10美元,而扬州玩具企业只能得到0.5~1美元的加工费。这是没有品牌的无奈与尴尬。扬州玩具制造业以贴牌代工为主,处在价值链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拥有自主品牌,独立设计,自主研发的企业少之又少。与世界上实力雄厚有自主设计研发中心的品牌商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扬州地区企业规模小,有实力设计开发独立品牌的生产商少

(3)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和集中,出口风险高

虽然扬州玩出口量大,占全球毛绒玩具产量的40%,但其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欧美国家今年来对玩具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严苛,发生于2006年和2007年的几起召回事件大伤了中国玩具制造业的元气。出口对象的的单一性加大了贸易摩擦经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融危机对扬州玩具业的影响

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西方经济,经济低迷,消费者消费欲望低下,对玩具这一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降低了。扬州工厂的订单也随之骤减。许多规模以上企业开始减少工人,缩减规模。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受到金融风暴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扬州规模玩具企业同比普遍缩产三成。

三、应对办法及发展方向

1.重视自有品牌建设,彰显民族文化优势

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已逐步由产品竞争过渡到资本竞争,再到品牌竞争,品牌竞争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性竞争形态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最近的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销售却占了全球50%。品牌建设对于产品的销售和利润率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美泰公司,迪斯尼日本万代等玩具公司,利用品牌力量技术组织能力以及销售网络,加强了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放弃曲线的底端部分,集中力量做高附加值区,从而提升竞争力。

2.激发消费者对玩具情感投入

一般来说,玩具消费仍是感性大于理性,如何激发人们的情感,是玩具产业在品牌方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泰迪熊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玩具之一,喜爱它们的人数众多,有时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正如可口可乐前总裁所说,“你不会发现一个成功的全球品牌,它不表达或不包括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换言之,如果消费者爱上了它,那么心在哪儿,就会把钱花在哪儿。那么,如何营造品牌背后的内涵是摆在扬州玩具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3.联手动漫产业,实现产业战略升级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现已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动漫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等特点。预计不久的将来,全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4000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玩具与动漫的结合是战略升级路径之一。

4.超越传统理念,生产高品质玩具

金融危机期间,在中国玩具业出口萎缩之时,东南亚等地区一些国家的玩具出口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泰国玩具2008年上半年的出口额攀升20%,美国市场的增长率达30%,泰国玩具之所以在美国欧洲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质量过硬。

目前,质量和环保己成为玩具商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玩具企业的发展方向。

5.积极拓展儿童和成人两个市场

据研究者多年追踪探索显示: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若能像个老顽童似的整天对玩具情之所钟,乐此不疲,可以大大激活人体某些潜沉细胞从而减少患痴呆病疾48%的概率。在日本,成人玩具己占玩具生产量七成,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人玩具能给孤独的老人带来很多乐趣和安慰。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玩具市场仅青年需求一年就达500亿元人币左右。此外,我国老年人口己达1.2亿,也需要适合的成人玩具消遣。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庞大而有经济实力和经济使用决定权的消费群体。

四、发展道路

中国玩具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结构是这次冲击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只能通过代加工获得极微薄的利润。同时,中国玩具在经历“美泰”事件后元气大伤,也使中国玩具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了信誉。逐渐抬高的贸易壁垒也使中国玩具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扬州玩具企业还必须从之前封闭的环境下走出来,关心信息的更新换代注重同行业的信息交流。总之,扬州玩具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建自主品牌的路上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奕,夏杰长.全球价值链下服务业集聚区的嵌入与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2]张杰,刘志彪.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2008(286).

[3]王艺霖,周勇.关于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6).

篇4

1.汇率制度的基本含义。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它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对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而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2.汇率制度的分类。汇率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即钉住汇率制(即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中间汇率制(即以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值作为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即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

我国从1994年与外汇市场的官方汇率与调节汇率并轨(即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之后,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994年1月~1997年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5年7月期间则是以人民币与美元双边汇率稳定为管理汇率的依据,其结果是导致事实上的单一盯住美元;2005年以后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如图1所示),人民币迫于升值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又一次开始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亚洲金融危机简述以及其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述

在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极大促进了出口,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元的走强,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之走强,在这一形势下,这些国家贸易出现严重的赤字,短期外债快速上升。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对于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开始动摇,出现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两次大量抛售泰铢,形成泰铢贬值之势,泰国央行开始干预金融市场,即通过大量卖出美元回笼泰铢,损失了近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此泰国政府失去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不得不在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铢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继放弃原有的汇率制度,允许汇率的自由浮动。亚洲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从此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这些国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下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和经常项目占GDP比重这三个宏观经济指标,对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五个亚洲国家(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韩国)与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1.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90~1997年间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6.88%。在危机开始之后,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负经济增长,199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7.46%。

一方面,与这些国家一样,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也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甚至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仍然达到9.6%。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相比亚洲五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更为平稳快速。

2.贸易依存度。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而贸易依存度则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贸易总量比较大。从图4可以发现,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十年的我国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一样都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之后几年的依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五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出口总额超过了GDP的总量。

3.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世纪后期亚洲五国都实行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出口商品的成本。但是90年代美元的再次崛起,使得他们的货币出现严重高估(货币升值),货币高估直接导致了其经常账户的赤字。1995年上述五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余额占到了GDP总量的5.35%。危机后,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赤字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相反,在我国则是经常账户的连年盈余(图5)。

经过以上三个宏观指标得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亚洲五国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贸易依存度较高,但这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的平稳快速,贸易依存度显著低于亚洲五国的平均水平。另外在经常项目上由于亚洲五国币值被高估,所以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我国则处于顺差状态。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改革的启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很多亚洲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这种结果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的汇率制度,所以通过分析可以从它们的失败上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上找到一些启示。

篇5

一、从温州经济的特点及现状论双语秘书在温州的地位

众所周知,温州是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城市,温州的各种品牌遍布中国。温州经济的崛起源自于极具自身特点的“温州模式”即要发展经济就是要不断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温州人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人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打拼自己的天下,创造自己的财富,温州模式目前显然是成功的。白手起家是许许多多温州企业家的特点,敏锐把握时机、灵活掌握市场动向、知人善用、巧用政策、这些都成为了温州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他们教育程度并不很高,这样,有一定知识程度且懂外语的秘书是各涉外企业不可缺少的助手。温州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日益国际化,因此双语秘书更是各大企业趋之若鹜的紧需人才。随着市场的要求日益变化,秘书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掌握好一门外语的秘书在外资企业和涉外企业正欣欣向荣发展的温州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语秘书在外资企业和对外企业不断发展的温州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

二、双语秘书技能的掌握

秘书这个职业曾被人们深深误解过,人们传统观念里的秘书似乎只是会议记录员、打字员或者是接线员,更甚至有些人恶意的认为秘书靠的是关系和美色等等。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这几十年里,秘书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的范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1998年,国际秘书协会(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改名为国际行政管理人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这一变化可以看出秘书现已成为行政管理范畴。在21世界的现在,秘书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能力:

1.双语能力。双语能力变成了秘书需掌握的技能首当其冲的技能。这对国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公司的业绩及形象有很大的提升。双语秘书不仅要掌握英语基本知识,还要掌握语言表述的文本意义。即由社会文化语境决定,社会文化语境还决定包括语域由话语范围、话语意旨和话语模式。话语范围指交际的目的及主题,话语意旨则指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而话语模式指交际得以进行的方式。双语秘书要能把握文本表达的文化语境。

2.计算机语言的掌握。秘书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随着信息的全球化,计算机已成为了人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也促使了许多公司开辟了在网上销售自己产品的路径。所以秘书必须能熟练的运用Internet了解和获取一些商业信息。

3.沟通和组织能力。众所周知,秘书所接触的人范围十分的广泛,各个社会阶层和职业层面可能都会接触到,所以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使企业内部或与其他企业的交际处于最优状态。且秘书必须是一个良好组织者,为各种会议和活动作出最妥善的安排。

4.获取新知的能力。现代科学进步总是很快的,所以秘书必须具备获取新知的能力,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摄取一些其他的新知。

5.秘书工作与市场接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秘书工作,不仅仅只需要呆在办公室运用电话和网络和客户沟通。许多企业家改变了自己企业的运营方式,从自己觉得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到要走出企业,深入消费者,深切体会消费者需要的是怎么样的产品。这样,对秘书所具备的素养有了更高的考验。

要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那么双语秘书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广泛的知识面、灵敏的反应和成熟的应对态度,以及翻译是所要把握的简约性、准确性、通俗性。

三、金融危机后的双语秘书所受的影响

大家对2008年金融危机风暴给温州的很大冲击,金融危机降低了温州企业家的投资欲望。采取了保守的姿态,静观其变。在这种情况下,双语秘书的地位似乎有些动摇,那么双语秘书和传统秘书似乎也就没有区别了。但这样也恰恰反应出双语秘书他的职业路径要比一般的秘书来的更宽广。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会使双语秘书变得炙手可热的人才。金融危机爆发对企业和双语秘书来说都是一个警示,企业必须凸显专业并多元发展、双语秘书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沟通技巧。后金融危机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不再通过网络和电话谈生意,而是直接走进温州。这对秘书来说,不仅要掌握英语函电表达,更需要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双语秘书的现状和特点在温州的体现

双语秘书在各大企业中都是相当走俏的,各大企业都设有秘书这个职务,双语秘书比传统秘书对企业家来说更具吸引力。但是双语秘书作为一个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职业也有其弊端。

1.打着双语秘书名号出来的,语言的掌握不够到位。一些温州的企业家反应,他们所应征的双语秘书,有时候不知道要摆在什么位子是最适合的。直接当做翻译来用,和客户洽谈业务。双语秘书的语言水平大多数达不到能畅快交流的水准,他们仍需要带着翻译在边上,那么“双语”这两个字也就只是个空谈,和他们请来的一般秘书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2.语言掌握的很不错,交流也很流畅,只是秘书的技能学的不到位。秘书技能学的不到位往往会使企业家很头疼,一些学习双语秘书出来的人,他们可能学习的时候侧重于对语言的掌握,而忽略了其本身也是作为秘书最基本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3.关于语言的选择也是双语秘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当然大部分的双语秘书选择的都是国际中通用的最主要的商务语言英语。但是一些企业家也提出,选择双语秘书的人士,也不必都追随大流而走。他们建议一部分的人可以选择其他的语种,比如阿拉伯语,俄语等。这样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双语秘书本身是学秘书专业出来的人才,也有许多的困扰。他们深受一方面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程设置未予社会连接,课程内容未能与时俱进,这也造成他们部分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我国的秘书体制还没有完善,对秘书的职务范围没有完全的明确。当然这只是一些企业家所遇到的情况。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对秘书的工作性质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做一个全职又称职的秘书是每个企业家所迫切要求的。所以正如本文第二点提到的一样,双语秘书必须掌握好秘书的技能,又要能熟练运用自己的第二种语言。秘书应将目的语国文化作为语言所涵盖的知识范畴来学习与了解,再通过语言学科明确表现出来。加强商务活动中相关文化冲突视域下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作用,扩大文化的感知范围,兼顾秘书作为商务交际者的‘个人因素’与商务交际场的‘社会因素’,形成一种商务文化中‘多元文化’的思维观,同时也应该强化专业,学以致用。目前,双语秘书已经在各大企业中崭露头角,从我们了解的企业家的招聘意向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趋向于招聘双语秘书,相信双语秘书在温州会有更好的发展。各大企业对双语秘书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双语秘书掌握必须熟悉以商务跨文化交际技能为基础的良好双语交流职业技能上。

参考文献:

[1] 孟建国:翻译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 [J].语言与翻译 2005(1)

[2] 王艳萍:《秘书英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孟建国:英语广告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特点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篇6

一、引言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陷于衰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已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经济学家从次贷风波寻找危机的直接原因,如美元国际本位制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美国经济过度的虚拟化、经济思想过度自由化、政府职能存在错位缺位、金融创新异化和委托关系失衡等。但都未触及金融危机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指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有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可能表现为持久的单边上扬,周期性波动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情况很少静止不变,在繁荣过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展让位于衰退。当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它至少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成为世界工业国家的特征。离开了经济周期的特定波段去讨论经济,是不会找到真正答案的。虽然也有文章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去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但是鲜有文章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本文尝试运用以创新为特点的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来分析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并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

二、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概述

经济发展的周期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长波理论因其普适性和规律性,而日益被接受。五十年左右的经济长波本质上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周期。

(一)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是以创新为基础研究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由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经济发展就是通过一个均衡向另一个更高的均衡不断跃升来实现的。熊彼特首先运用经济周期的“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和衰退两个主要阶段的产生。他又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纯模式”只是创新引起的第一次浪潮,必须再引入第二次浪潮才能解释四个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二)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

对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长波理论。长波理论由康德拉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但康德拉季耶夫却并没有就长波做出理论上的解释。

熊彼特首先对长波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无论是“纯模式”,还是周期的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关键在于创新活动。他又进一步认为,创新是大小不同的,有的创新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引入经济生活中,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实现,这样势必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于是出现了熊彼特所谓的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之说。熊彼特认为,长波周期源于那些影响巨大,实现时间长的创新,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铁路的兴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等。他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革新活动的浪潮。

在一种静态均衡状态中,企业家的重大技术发明会给其带来利润,促使其他企业家纷纷进行模仿,扩大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便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经济高涨,此即“第一次浪潮”。这时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的投资和投机,以致形成虚胀或过度繁荣,此即“第二次浪潮”。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超额利润消失,很多企业亏损或破产。与此相伴随,过度投资和投机活动也就停止,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开始紧缩,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而进入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这使经济进入“萧条”状态,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许多正常的活动受到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的划分

按照熊彼特的划分,截至1939年,资本义历史上业已出现了三次长波,第三次长波只进行到一半。范杜因在20世纪70年代考察了截至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前三轮长波已基本得到现实的证实。一般认为,第四次经济长波开始于20世纪中期,在持续2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后,自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进入下降期。关于第四轮经济长波何时结束,第五轮经济长波何时开始,理论界争论较多。本文比较赞同陈漓高,齐俊妍的第四次长波结束于1991年,第五次长波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的说法,大约在2009年达到波峰。五轮经济长波的划分如表1所示。

三、熊彼特经济长波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化,成为世界经济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结束的直接诱因。但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熊彼特经济长波理论,是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的停滞或衰竭,第五轮长波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于此同时,美国为了改变经济周期变化规律,推行相关政策刺激经济金融化,但当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产生,经济还是势必进入衰退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新经济长波的胚胎已经在高技术创新活动中孕育成熟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新摩尔定律的出现,信息技术产品每18个月更新一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后来居上,并强烈地冲击着世界经济格局,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据统计,在1994-1996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27%、传统产业仅为14%、汽车产业仅为4%。美国连续9年保持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接近于零。传统产业中4000万人失业,但是新产业创造了7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在这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引发新的生产力革命,导致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的延续。一个由信息技术主导世界经济的“信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在进入21世纪后,推动第五轮经济长波上升和繁荣的、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也已经开始进入饱和期。“在2001-2007年期间,美国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投资的几何年均增长率仅为2.9%,大大低于此前的20年。”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及其长波周期,经过20多年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更高级别的技术创新,原有的创新企业就失去技术优势,因而无法利用技术创新优势获取超额利润,于是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投资和生产必然由转向低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减弱,第五轮经济长波进入了繁荣期的末端。

美国政府也早已深知高科技产业不可能无止境地促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高科技本身的特点和经济中的其他制约因素,高科技产业也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滑坡。于是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美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滑趋势,也为弥补“9・11”事件对美国国民心理所造成的重创,开始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衍生工具的发展,放松监管。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将信用等级较差的人也拖入借贷者行列,并将这种次级债通过衍生品市场发往全世界,让全球为其刺激经济的政策分担风险。美国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直接刺激了经济的金融化。美国金融业在国内总利润当中所分割的比重越来越大,从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30%左右,并在21世纪初一度达到45%。美国希望能由此改变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使经济长期繁荣下去。但这种政策只是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表面上的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衍生品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后次贷危机爆发。

而此次次贷危机恰好发生在第五轮长波下降期临近的关口,一方面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这加速了长波下降期的到来;另一方面,长波下降期的临近也使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加严重和持久。如果不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优势也已渐消失,长波繁荣期的临近结束,次贷危机仍有可能发生,但未必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然而,即使没有次贷危机,由于信息技术创新衰竭所造成的长波下降期也必然会到来,只是可能会以其他危机的形式发生。次贷危机只是科学技术危机的表象;只是人类发展历史面临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停滞;只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崩塌的表象。

四、美国金融危机未来发展预测

经济周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被人为刺激起来的经济没有延长繁荣期或跳过衰退期达到下一个均衡的能力,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被人为改变而积聚了严重失衡的经济周期的一次回归。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周期的先导和前提。如果要迎来经济的复苏,使经济增长进入下一个长周期,必须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必须有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重大变革的技术创新的出现。虽然科学家一直努力致力于科技创新,但可惜,时至今日,在生物、材料及能源领域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上尚未有大的突破。如果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置于这个视角中加以考察,将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我们预测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下滑的阶段。而可能成为下一周期主导产业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这是因为工业化社会已先后解决了人类吃穿住用、交通、城市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之后,今后要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更大质的变化的主要技术革命,是如何延缓人类生命周期这一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除非生物、生命和基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美国经济很难复苏。

参考文献:

1、魏曙光.金融危机的理论解读及政策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4).

2、安毅.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与中国金融改革[J].财经科学,2009(4).

3、丁浩.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金融危机根源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

4、孙可娜.经济周期视角下金球性金融危机的审视与理性思考[J].现代财经,2009(2).

5、李慎明.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已步入40年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收缩期中的衰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3-18.

6、尹国俊,曾可昕.从经济周期看美国金融危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7、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8、陈漓高,齐俊妍.信息技术的外溢与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7(7).

篇7

一、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颓势已经渐渐好转,但因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热度未减。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很多规定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而非历史成本计量。当前国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很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方面的研究。

(二)对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存在争论。

(三)金融稳定与公允价值会计方面的研究。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机遇与未来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

历史成本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优劣比较不管公允价值会计是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公允价值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使企业绩效更具波动性,风险性也会增大。目前一些学者把会计的计量转向了历史成本。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处于缓慢爬升阶段,假如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历史成本,则会掩盖当前市场变化信息,特别是市场回升信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投资者获得的信息相对于经理人更少,这无疑会加剧投资者对市场的不了解,相应会选择更为保守的做法,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回暖。相反,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获得的信息相对充分地反映了市场状况,因而可以较为清楚地把握市场回升程度,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

基于顺周期效应的公允价值会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作用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一般用于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如果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保持正相关关系,则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具体到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在经济萧条时朝,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是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

当前,美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谷,欧盟、英国和日本经济也显现出了企稳回升的迹象,世界经济已经度过了最恐慌的阶段。人们在对金融产品恐惧的同时,又开始了试探性的尝试,虽然金融产品在特定情况下重分类的标准已作修改,但正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一些开始走热的金融产品将会促使金融业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这种趋势是不能阻挡的。也就是说,在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虽然公允价值会计的资本监管机制、风险传导机制会更为严格,但是采用公允价值的同时也反映了市场状况的出发点,人们的心理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盼望经济回暖,并不断做着试探性的尝试,会逐渐再次形成“羊群效应”,资本监管和风险传导机制也会自然地反映出人们的这种心理。更为确切的说,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不会完全消除,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发展的趋势,其瑕疵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

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国际会计准则迫于压力也进行了修改,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在会计准则中切入未来、凸显当前的功能却没有改变。。从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正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而且越来越与经济的运行相符合。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经济的增长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但又不能完全干预。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容易被某些公司所利用。目前我国虽然经济形势趋好,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发达的交易市场,市场经济仍然不完善,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对于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篇8

2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

(1)在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全球性特点。由于世界市场经济的特点,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的形成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各种衍生工具的应运而生满足了利润最大化需求,它将多种金融工具紧密关联在一起,虚拟资本的信用链条于是越来越大,一旦恶化,便会引发信用危机,延伸成金融危机。(4)金融危机具有超周期性,也具有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特别明显。正如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性引发的金融危机是伴随着经济周期出现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当前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超周期性和超前性,看似已经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而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1929年的“大萧条”,据Lind-gren、Garcia和Saal统计,自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当前持续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3.1持续性金融危机概念界定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缓和到激化、再趋向缓和的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一般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隔大约为10年,必将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经济复苏、经济高涨这四个阶段。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波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历时140年,不仅存在着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10年为一个长度的短周期,更存在着平均长度约为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波动,每个周期又分为长波谷底、长波浪顶、高原的稳定几个阶段。经济长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这些因素所造成,而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别和资本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持续性金融危机,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并无缓和趋势,甚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形成一种周期性现象,简而言之就是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爆发后历经大萧条、发展、持续稳定,形成持续循环,不可预测其未来延续时间。

3.2当前对我国的连锁反应

在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仍表现出极其严峻的形势。大量企业由于亏损、倒闭,不得不裁员、减薪。贸易行业特别明显,出口率急剧下降,外需下降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压力。多种现象导致我国就业岗位急剧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尤其凸显,供过于求,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超过所需的就业岗位数量多。通货膨胀现象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不稳,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等等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的经济趋势,这正是凸显出持续性金融危机持续性、超周期性。

4应对策略

(1)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减税。投资用于基础建设一方面保证了增长,另一方面又增加就业。同时大幅度减免税费,使企业恢复活力。2008年底政府有过4万亿元投资计划,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事业方面、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对缓解持续性金融危机具有实际性效果。(2)保民生,大范围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民生继续稳定和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加大对保障房的投入,稳定物价,加大对人民社会福利的保障,以扩大内需,稳定当前环境。(3)保出口,调整各行业关税,稳定汇率预期,吸取亚洲金融风暴经验与教训,保持对外汇的管制。(4)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振兴规划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银行放宽投资性贷款限制,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保障中小企业渡过持续性金融危机,使企业恢复活力,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难题,稳定发展。(5)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持续性金融危机,统筹兼顾,坚持不懈抓好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保障人民最基本生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实际方法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以及应对其挑战。

篇9

金融危机环境下,对很多企业来说,生存成为了首要目标。同时金融危机给一些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和竞争空间,便于对企业外部和内部资源重新整合利用,调整管理理念和重心等。因此,要想实现健康成长和持续经营,在整体战略部署下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显得至关重要。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通过制订和选择富有弹性的、灵活的财务战略,来抵御经济震荡,减少不良因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所以,此阶段的财务工作对安全渡过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实体,国内企业大都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本文就企业在危机背景下的财务战略规划作一探讨。

一、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使很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在这场危机中不少企业,包括一些世界级的大企业、老牌企业也因此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倒闭破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企业倒闭的原因有多种,但是金融危机无疑是造成企业大量倒闭的导火索或是助推器,并且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企业的最终表现是财务危机――资金链断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困境直接体现于现金流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销售受阻,货款难以到位

美国次货危机后全球经济下滑,直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消费萎缩,企业业务和利润下滑。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出口减少。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增速比2007年放缓8.5个百分点,对美货物出口增速比去年回落6个百分点;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率或下调或取消的影响,相当多的企业销售也深受重挫。同时由于整个产业链的不景气使得企业的货款也难以及时到位。

(二)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加剧

长期以来,资金紧张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投资机构和基金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风险投资纷纷缩小资金规模、放缓投资步伐,因此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银监会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额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另外,自2007年以来,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调高15次,达17.5%,加息6次,贷款基准利率上升等,企业融资成本提高。

(三)财务、资本管理上的旧疾显现,财务危机加剧,资金链断裂

如前所述,企业倒闭不全是金融危机惹的祸,金融危机只是使这些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日期提前罢了。因为不少企业自身就已存在财务、资本管理不健全的问题。如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内部存在大量成本管理不善;盲目投资、盲目扩张;过分依靠负债融资进行扩张等。在当前资本市场萧条的情况下,过度扩张导致的高负债率则让企业难以转身,陷入“船大调头难”的局面。因此,盲目扩张、高负债经营、成本失控等必然的结果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破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它以企业财务目标为目标,为实现企业战略而对企业资金流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战略性规划,并制定相适应的财务监控制度,以确保其实施的过程。一般而言,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在对周期进行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增长方式,寻求企业资金的安全、流动和高效运转,以应对企业处于不同周期中对资金的需求。从经济周期因素角度看(企业生命周期的则相似),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在繁荣初期继续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而在繁荣后期则应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应采取防御型财务战略。

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说明,在任何时候拥有健康的资金链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繁荣与萧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结果。因此,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背景下现金的重要性更为企业所重视,而“现金短缺”也就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依靠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很难改变企业现金短缺的现状,必须拓宽视野,在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健康的资金链需要企业通过实施长远的财务战略规划得以保障,否则,当危机已来临时再“临阵磨枪”则为时已晚。企业能否从容应对金融危机、转危为机,需要企业审时度势制订灵活的财务战略。

(一)把握内外部环境,及时调整财务战略

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的选择时,要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适应、与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相匹配、要与经济运行周期和市场环境相适应。而在危机时刻,企业在制订、选择及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时应与当前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分散财务风险。

危机不会空穴来风,它的出现是有征兆的。这得靠企业综合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判,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如国际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融资投资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本行业的生命周期,政府各种经济税收政策等等外部环境。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判来“嗅”出外部危机的产生、转机。又如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时,企业尤其是一些出口型企业是否对此重大事件作出研判,国内政府的40 000亿元拉动内需的政策对行业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在经济回暖之后,国家上半年的宏观政策是否会调整等等。达到这一点,要求企业财务及其他领导具有财务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高瞻远瞩,防微杜渐。同时也要对企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治理结构、组织模式、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进行详细地分析,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及时修正甚至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战略调整可以分两类:顺周期财务战略和逆周期财务战略。

(二)顺周期财务战略

顺周期财务战略是指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在销售萎缩、融资不易的情况下,集中企业财务资源稳固销售渠道,减少其他投资和扩张,快速收回资金,即由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尽快转型为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甚至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或是由原先的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转为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等。

在投资方面,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机制,减少项目投资的盲目性,实现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在金融危机下,要加强对已有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控制和协调。对于新增投资项目,需要企业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重新审视,判断企业能否满足其资金需求。对资金紧张的企业而言,砍掉某些项目投资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在投资上不仅仅是控制投资总量,在投资的种类和结构上也需要根据宏观形势予以调整。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经济不景气,出现大量技术、人才在寻找市场的局面。因此,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转向技术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为在下一经济周期中的长足发展积蓄力量。

在筹资方面,企业可利用自己的信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通过贷款、融资租赁、引进外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增加企业可利用的资金,并按时还贷,形成良性循环,树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协作,拓宽和稳定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当然还要保持适度负债结构。因为高负债率在宏观经济繁荣阶段可能获得成功,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承受的。所以,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十分重要。还要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术创新,积极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市场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为企业的信用状况提供内部或外部的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经营管理方面,“求生存、保实力”是很多企业在危机时期的选择。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一是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推动企业各部门结合行业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生产经营采购计划进行安排和调整,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加强项目投资管理,确保投资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力保市场的稳定;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资金回收,确保资产安全。二是降低成本和费用,节约原材料、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盘活存货、降低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考核,削减开支,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减少冗员,加强职工培训等,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把握财务风险,及时向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和危机应对财务预案。

顺周期财务战略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处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抗风险能力小的企业。

(三)逆周期财务战略

逆周期财务战略是相对于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状况之下,企业所采取的财务战略而言的,是运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企业的投资与扩张。从传统财务角度看,经济形势较好时,企业采取扩张战略。企业在经济高峰时期大量购置的资产价格通常高于资产的长期平均价格。因此这种价格高估导致企业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下降。而在经济低谷时期,由于产品销售下降、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行业内企业普遍陷入财务困境,现金流短缺,资产被贱卖。同时,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的抛弃加剧了资产的贬值,资产市值严重低估。从逆向思维的角度,企业此时可利用资产被低估的机会进行购置投资,从而降低资产成本,提高资产效率。一般此时购进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升值空间将在下一个高峰时期彰显。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就是通过运用逆周期财务战略,成功地兼并濒危小厂,两次收购世界级大企业而建立起来的。

逆周期财务战略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企业要具备统领全局的战略眼光。要求企业的CFO对宏观经济研究及政策预期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形势。如通过PPI和CPl指数变动趋势,判断银根松紧周期拐点;又如经过这轮危机过后,是否有可能陷入滞胀(低增长、高通胀)风险之中等等。二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企业逆周期规模扩张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目前的现金流和再融资能力能否支撑持续的扩张,新进入的产业和产品与现有产业和产品能否适应经济周期和现金循环周期,并具有互补性,财务管理团队是否具备财务整合和管控能力。

当然逆周期财务战略本身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逆周期财务战略运用的同时也必须强化现金为王的理念,做好现金的储备工作,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全面防范风险。要把运用逆周期财务战略的风险降到最低,就要每天模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极端情况,测试企业的应变和生存压力,及时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和应对之策。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不可避免。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CFO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作出恰当的判断,深刻领会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当经济衰退时,灵活的财务战略对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扎稳根基、以守为攻安全渡过危机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傅元略.企业财务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7.

篇10

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使用。所谓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受市场行情变化敏感的资产、负债按最近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计量,将最近报告期时点与上一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确认为损益。

我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已达六年之久,而在执行初期就赶上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人们寻找危机的诱因是把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会计”上,许多专业人士试图找到因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财务报告对人们感知产生的效应。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是否存在顺周期效应?市场危机期间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还是产生证券价格下跌的传染效应的推手?本文拟对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

一、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释义

在经济学中,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采用“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这两个术语。从宏观上看,顺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是指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反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负相关关系。那么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两种效应。“顺应”效应指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强”效应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向反馈作用。从统计上来讲顺周期效应代表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经济波动是否正向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是否会对经济波动具有正向反馈效应。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理论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成为金融机构攻击会计界的主要依据,会计界面临公允价值会计的废存问题,因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自然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陈旭东和逯东(2009)、黄世忠(2009、2010)、王守海(2009)、刘思淼(2009)、潘秀丽(2009)、于永生(2009)、韩俊华(2011)等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传导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最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该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准则对银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计量要求,得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银行业产生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并且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这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建立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基础;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分析了FASB、IASB、FSB、IMF和FSA提出的应对策略的利弊,对我国会计监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黄亭亭(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于永生(2009)认为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韩俊华(2011)认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是银行家功利的态度、金融系统管理行为及管理方式的顺周期性、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资本市场的混响效应。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方法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以剩余收益模型或者会计理论为基础的线性回归方法、统计基本指标相关系数法、Logit模型法、Probit模型法,但是实证结果却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和朱朝晖(2011)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徐经长和曾雪云(2011)借鉴Hodder et al.(2006)的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资产价格波动性;金融资产规模越大,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联性越大,这显示出了金融脆弱性会间接地受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影响。谭洪涛、蔡利和蔡春(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结果表明:(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市过度反应显著相关;(2)对金融业来说,市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会显著放大股市波动,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反应程度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呈现出非对称性;(3)过度反应不是存在于事件窗口而是存在于估计窗口。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采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研究发现在市场波动期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波动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在平稳期更加显著;波动率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正相关性主要出现在长周期上。周丽聪和青爽(2012)采用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收益项目与金融行业景气程度交互影响,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使得公司股价被传染,进而引起了资产价格循环。管考磊(2012)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引发顺周期效应。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在我国并没有表现,或者认为顺周期效应的存在取决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刘贵生(2009)收集了在我国A股上市的14家银行2007年的财务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结论是公允价值计量从整体上尚未对我国上市银行的业绩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影响了个别上市银行财务的波动性。作者运用大样本数据对银行业的财务波动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仅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刘奕均和胡奕明(2010)以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市场波动的增加是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和交易导致的,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却减小了市场波动,这吻合了我国基金普遍存在短视和羊群行为的现象。刘斌和罗楠(2010)分别从牛市、熊市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准则影响市场同步性的内在机理,并对2007、2008年的市场交易状况做了均值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牛市中公允价值准则的运用会提高市场同步性(即推动市场整体上涨),但是在熊市中两者关系不显著。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评述

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公允价值”与“顺周期”作为关键字进行索引,发现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实证论文都是从微观实体的会计数据着手,研究每个微观实体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价格波动的关系。此类实证研究有两个困难需要克服:一是检验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必须要能获得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资产详细数据,并且需要同时能够获得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而这在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现状下是非常困难的①;二是衡量微观实体的资产价格波动率主要采用“日收益率的变化”来反映,反映的是短期的波动,这一衡量方法却无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价格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对于第一个困难,国外已有Bhat等人(2011)通过研究银行“抵押资产证券(MBS)”的持有量变动与MBS的价格来解决。对于第二个困难,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通过改进“波动率”取值范围,尝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价格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从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波动性的微观领域来研究顺周期效应,研究的是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采用的是静态相关分析,大部分研究方法是通过回归分析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相关系数来判断,而分析顺周期“顺应”效应在本文所做的国内文献搜索整理中尚未发现,对公允价值与经济波动的交互作用关系、顺周期效应的持续时间并没有深入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需要宏观经济模型的支撑和一定样本量的数据支撑的,因而从宏观方面研究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很少。然而从宏观方面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才是真正对我国会计政策和金融政策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方向。

五、宏观动态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研究的未来

随着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逐步得到完善,这会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范围将会不断增大。此外,随着新会计准则执行的深入,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指南和配套制度的出台,公允价值会计执行得更加规范,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这就为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宏观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仅仅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现象本身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更加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短期”效应,但是短期效应对政策制定所秉持的长期可持续的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长期”效应。此外不仅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同时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顺应”效应;不仅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实践和经验,稳步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更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进行对我国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顺应”效应与“加强”效应进行研究,引入宏观动态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与经济周期波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反馈关系及相互作用时长,从而找到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时长,才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学者们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动态的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才是公允价值会计服务于政策制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 黄亭亭.公允价值争议:计量可靠性与顺周期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9(4):33-35.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4] 韩俊华.以消除金融顺周期效应为主题论公允价值的计量[J].统计与决策,2011(2):138-141.

[5] 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等.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16-19.

[6] 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格波动[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7]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8]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2-16.

[9] 周丽聪,青爽.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传染性——基于上市金融企业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2):11-15.

[10] 管考磊.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实证检验[J].财政监督,2012(5):27-28.

[11] 刘贵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银行2007年年报数据的分析[J].西部金融,2009(1):3-6.

[12] 刘奕均,胡奕明.机构投资者、公允价值与市场波动——基于我国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2):110-120.

[13] 刘斌,罗楠.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J].证券市场导报,2010(9):4-11.

[14] Bhat,G.,R.Frankel and X.Martin.Panacea:Pandora’s Box,or Placebo:Feedback in Bank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Holdings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52(2-3):153-173.

篇11

[中图分类号]F0-0;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36-03

自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5年了,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避免了更进一步的萧条,但是经济衰退的雾霾仍然笼罩着全球经济,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举步维艰。全球性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和困境,这些现象证明了马克思的种种预见。因此,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实质和特点,以及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和信用在经济危机中作用的论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防范金融危机的一把启关的钥匙。

一、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经济危机的产生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才会经常地出现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的现象——由于比例失调而带来的经常的动荡和痉挛”[1]。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资本的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因而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过程的加速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积累增长的同时会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因而造成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赶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形成了大量的与生产力发展并进的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这些相对过剩人口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蓄水池。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是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得到强化。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但是,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条件下,各个部门之间的这种合理比例经常受到破坏,必然导致生产普遍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二、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征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的周期循环运动的特征,而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这四个阶段就是经济周期循环运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周期循环运动中,危机表现为经济周期循环的终点和起点,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爆发特征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因为危机的爆发意味着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破坏,而社会再生产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则需要通过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必然引起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生产重新活跃起来,进而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重新得到恢复和调整,其作用机制是:作为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门通过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必然会引起其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刺激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的扩大和发展以及工人就业的增加,由此又会带动社会生产的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相应扩充和发展,这进一步重新激活了整个社会生产,进而达到新的经济繁荣阶段。所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萧条,进而走向新的复苏和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新的经济危机爆发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是由于伴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周期更新,必然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以及生产组织的改进,使得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大鱼吃小鱼”现象不可避免,从而使社会正常生产所必需的结构以及各产业间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当这种破坏作用造成社会总供给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结构严重失衡,并且社会总供给量远远超过社会总需求量而造成大量的普遍的生产过剩时,新的经济危机便再一次爆发。可见,在固定资本周期更新的物质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循环往复地周期性爆发。

三、普遍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加速器是信用制度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在信用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条件下产生的,信用对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这是由于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质: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社会各个再生产过程加快了,因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为投机者提供了在一定限度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因而又成为投机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信用关系也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信用制度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因此,“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而“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2]。在信用的相互链条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资本循环受阻,再生产过程就陷入停滞和混乱,这种混乱和停滞会削弱与生产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支付手段,使信用链条关系遭到破坏,造成信用关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3]。马克思着重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大都是以金融危机为先导,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其再生产过程中一旦信用关系突然崩溃,必然会发生由信用危机导致的严重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强调指出,正是由于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使信用的主要宣扬者……都具有一种有趣的混合性质: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4]。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实证考察,在理论上充分揭示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得到缓和。因此,这种强制作用在使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必然使其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依靠对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破坏不断继续前进的,这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逃脱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

五、启示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不仅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性,对研究未来社会经济形式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同样存在。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越来越充分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一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深入探索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并掌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避免由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效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同样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加强了政府干预,在各种干预措施中固定资本更新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来看,在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时,要注重引导投资方向、控制投资规模、保证投资质量,使得固定资本更新在结构上更具有合理性,以避免国民经济比例的进一步失调导致的经济波动幅度的加剧。为此,我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中,要以各种产业政策和建设规划为依据来引导资金的合理投资方向,以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平衡,避免在固定资本更新中的重复投资扩张而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甚至恶化。

3.信用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信用制度既是促进再生产的工具,又是助长投机和冒险的武器。投机者借助信用工具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会引发金融危机,乃至商业危机和生产危机。所以,如果银行信用极度扩张,信用关系一旦遭到破坏,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再生产就会瘫痪,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因此,我们要加强信用监督管理,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要以此为鉴,在充分利用信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作用的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政府应加强对信用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加快完善金融政策、健全金融立法及融资体系的步伐,防止信用活动失控而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甚至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篇12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公允价值是否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其顺周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虽然国际经济已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但金融业仍然面临着资本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伴随着去杠杆化的趋势,其被迫出售资产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为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再次发生,深思这些问题,理清其脉络,不仅有助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关乎着公允价值未来的命运和金融改革的方向。对此,我们应当思考:顺周期性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文献回顾

葛家澍、窦家春(2009)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但当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陈琼(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没有弄清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目的……现实中不存在最优的会计准则,因此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根据环境进行权衡”。徐玉德(2009)认为:“现行会计规范中缺乏对公允价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实务界的不正当使用,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实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于永生(2009)研究发现:“对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顺周期效应他还指出:“顺周期效应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本身,采用废止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应对该问题不是一个恰当的策略”。对此,黄世忠(2009)通过银行的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分析了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心理反应分析研究了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plantin etal (2008)研究分析了历史成本和盯市会计(marking-to-market)的优劣,认为:“历史成本在信息反应上是无效的,虽然盯市会计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却增加了无关的干扰因素从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allen and 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 shin(2008a)也指出是市价会计加速或放大了顺周期效应。在plantin,sapra,and shin(2008b)中他认为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同时wallison(2008)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荣时期也自造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献表明:学术界虽然对于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公允价值到底是否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却非常模糊,当然对于顺周期效应到底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也没有回答,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的指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含义

到目前,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确定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同时也指出了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联系起来,潜在的认为顺周期效应就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必然属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公允价值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细分析不禁会质疑: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直接相关吗?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要伴随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吗?

(一)公允价值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iasb也在2009年了《ifrs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asb在《财务报告准则no.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上可知,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时包含了几个要求: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场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完全了解相关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它是存在于交易双方的一种判断行为。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市场价格就代表了双方自愿的价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双方可以根据成本、交易费用、预期收益等状况进行权衡定价。所以,此时的价格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价格能正确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真实价值的交易。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公平并不是价值在交易双方的等值转移,即绝对的公平,这里的公平应该是近似或者相对的公平。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情况。它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或转移的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惯例的,正常的商业活动所进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抛售的强迫交易。所以在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由于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和错用盯市会计(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严重偏离了其内在价值,这时的价格已不能称作是公允价值,只能称作估计价格或者现时市场价格。金融机构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压力下进行的资产出售也属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价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价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范畴。

(二)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简单的讲就是在市场活跃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高估;在市场缺乏流动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低估,甚至严重被扭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流动性不足,许多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认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但迫于金融资本监管的要求,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便引发了追加保证金和抵押资产的压力,如果这些金融机构无法从市场上迅速获得短期资本补充,就必须被迫在非流动市场上低价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贷产品和其他资产,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机构就会根据这个较低的价格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资产。此时,众多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必然会发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价的抛售,进而使得资产的价格出现新一轮下跌。接下来又会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引发资产价格再一次下跌的恶性循环:资产价格下跌计提跌价准备资本监管要求更多的保证金资产大量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效应。

三、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一)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

1.公允价值与盯市会计的区别。盯市会计指在计量金融资产时采取逐日盯市。由上面对公允价值的分析可知: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盯市会计)反应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此时运用盯市会计就能近似地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但此种情况并非绝对,因为在市场活跃时期经济的繁荣可能会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杠杆比率,从而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即使市场活跃时盯市会计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此时资产价格的确定方法是根据模型确定的(mark-to-model accounting),关于这一问题,在sfac no 7中,fasb也指出,通过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确定的现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与公允价值不一致,但它同时特别强调,“会计中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使用现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计的公允价值。但笔者认为这种“伪公允价值”既不是公允价值又不是盯市会计。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是有区别的,公允价值的范畴应该大于盯市会计,所以利用盯市会计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2.盯市会计—公允价值的滥用。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运用盯市会计替代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的价格信息已经不是公允价值信息。仔细分析顺周期效应的脉络就会发现,这其中并不是公允价值与监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错误运用,即盯市会计与监管政策的原因。当市场不存在该资产或相关资产的参考价格时,准则要求运用估值模型确定资产的价格。那么当市场中的投资者出现心理恐慌时,即使我们假定模型是正确客观的,这些估值参数却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所以运用相应的估值模型确定的价格信息最多只能称作是估计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还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价值,所以它也不能称得上是公允价值。当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均如此报价时,剩余投资者就会利用这个价格信息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传染效应。此时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利用盯市会计计量金融工具就会导致投资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应”。纵览整个过程,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不恰当运用才是顺周期效应的一个重要根源。

此时应该用怎样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去客观真实地计量这些资产的价值,金融危机前各国准则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定,对于盯市会计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因此造成了准则的真空,使得金融机构在缺乏相应市场时运用盯市会计,造成资产价值低估甚至无从着手。从这个角度上说,顺周期效应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经济后果,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后果。

(二)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1.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放大和金融工具无限创新,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有一定关系。在这里引用“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传导放大机制来解释顺周期的传导放大机制。“牛鞭效应”原指因企业销售链中各级销售商的人为放大作用,使得厂商面临的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顾客的需求量。当次贷危机爆发之时,由于金融市场中衍生品过于复杂,投资者发现他们已经看不懂企业的报表信息,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严重下降;二是投资者心理更加的恐慌。顺周期效应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金融衍生品链条不断变长,顺周期效应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放大效应并不是各个链条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数的形式弥漫全球,使得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并最终使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心理对于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herd effect)深刻地解释。所谓的“羊群效应”主要指所有个人的理性行为所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在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时,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使得许多个体投资者很难对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预期,只得通过“引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观察周围个体的行动,并实行盲目跟从的行为。最终所有个体的行为和预期将趋于一致,同时抛售自己的资产,使积聚的系统风险爆发出来,引发资产的盯市价格大幅度“跳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的个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正是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心理反应和行动—大量抛售资产,才产生了“羊群效应”,并最终出现了顺周期效应,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注入了极大的破坏力。

3.监管政策的呆板。金融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不仅关乎着这个国家内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着这个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把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来实现的,以防止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确保对存款用户的支付能力,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数字,并且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期都是保持不变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许多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全部计入了当期损益,金融资本大幅度“缩水”,致使自己为了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被迫低价抛售资产。顺周期效应正是通过这一呆板的监管政策进行传导的。

据以上分析,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某种角度也是会计计量—盯市会计的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原因。因此,从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和传导机制综合来看,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顺周期效应并不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只是管理层不恰当的运用盯市会计、准则的真空、投资者心理、监管政策的呆板等一些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给我们的启示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应根据国情谨慎推行公允价值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推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范围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但是,鉴于目前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并不能随时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相应的公允价值与顺周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引进公允价值时要谨慎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更不能一步到位。另外,公允价值在理论上的研究应该及时跟上经济的发展,根据形势的变化综合权衡经济的需要、可靠性与相关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修订,并将其和历史成本进行具体有效的结合,以达到为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及时进行完善,预防后危机时代顺周期效应再次出现

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影响不是很大,但也应该看到对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冲击。因此,应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认真反省本次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影响,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从而预防后危机时代出现类似问题,服务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认清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盲目地在任何情况下均将盯市会计作为公允价值,也不能不加区分地只运用盯市会计确认金融工具的价格。在市场活跃时运用盯市会计具有一定的公允性,这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确定金融工具的价格,但是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就应该舍弃市场价格,更多地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属性或者以摊余成本信息为基础的估计价格。为了增加估值的准确性,对摊余成本信息在其期间内可以进行平均化处理,对其相关的估计参数也可以选择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加权平均的参数。此时的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应该能代表金融资产公平价格的时点或期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允许部分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另外,还应该对活跃市场进行界定,以使准则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虽已经引入公允价值,但不仅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全面、不准确,而且在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也不相同。突出表现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作为计量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交叉重叠,比较混乱。这虽然在目前能增加信息的有用性,但这些仍未凸显的潜在缺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必然会造成实务中具体操作的困难和混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成为管理层利润操纵的工具,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分析报表的复杂度。因此,准则和理论界应该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的含义,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逐步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它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增加准则的简明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3.明确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资产价格的计量问题。我国金融资产的计量分为市场价格、同类相近市场价格和估值模型价格三个层次。当公允价值计量按估值模型确定时,人们不禁质疑:此资产价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此,准则应当明确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另外,在进行三级估计时如何运用模型确定资产价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仍不明确,具体操作也缺乏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比较差。对此,fasb、iasb和imf关于相关参数(假设、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等)的选择、相关估值模型的确定以及这些模型和参数的披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4.改进减值测试的方法和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跨度。在减值测试的方法上可以剔除流动性这些非信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资产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从而能够减少资产减值的计提,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当减值测试的期间较短时,市场处于短期流动性不足就会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当市场恢复活跃时又会大量的恢复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不仅会造成公司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企业利润表明显的“假象”波动,给投资者造成双重打击(流动性不足时的打击和利润表波动的打击),导致投资者心理的恐慌。但是,当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时,就会避免市场暂时性流动不足的影响,从而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

(三)在后危机时代,调整、强化金融监管,加强与会计的协调

众所周知,从监管的层面改变、强化监管的措施并加强与会计的协调是应对顺周期效应的重要措施,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因此,可以在金融系统中引入许多逆周期措施,确保金融系统更加稳健。如: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制度、改变以财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单一的资本监管、改变减值损失计提方法、设定杠杆比率限制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fasb、iasb、fsb、fsa和imf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措施全面且深刻。

对顺周期的应对并不单单是会计计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只有二者进行协调,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才能在总体上促进会计的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度过后危机时代,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en,f.,and e.carletti.2008a.mark-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45(2-3).

[2] allen,f.,and e.carletti.2008b.shoul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to-market? banque de fr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1-6.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4]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5]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6] 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篇13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58-05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世界主要国家尚未从由这场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中实现稳定的复苏。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学界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的成因和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达成了基本共识,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共同作用,加之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之间出现风险传染,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的爆发。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宏观审慎管理”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金融管理组织对宏观审慎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涵盖机构设置、风险识别与评估、宏观审慎工具体系、政策协调、危机救助等的基本政策框架。中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在宏观审慎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在统计体系的规范化、新型政策工具设立、压力测试、差别化信贷政策、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中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本构成及国际借鉴

(一)宏观审慎管理的演变。从现有文献看,“宏观审慎”这一概念可能最早出现于1979 年,库克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的前身)首次使用了“宏观审慎”一词,1986 年,国际清算银行指出,“金融监管当局应有宏观审慎意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提出将宏观审慎理念应用于金融监管体系,并于 2000 年开始设计宏观审慎管理指标,还与世界银行共同发起了进行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BIS行长Andrew Crockett(2000)提出了宏观审慎性监管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风险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后来被总结为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二是截面维度,即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是如何分布,可称之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欧洲中央银行(2005)设计了一套较为详细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并认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之银行与非银行间联系不断加大,此时货币与新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将远大于传统金融市场,欧洲中央银行的判断一定程度上预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真正使“宏观审慎”成为银行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各国中央银行及国际组织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2009 年,IMF 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应当采取宏观审慎方法,并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用以减轻系统性风险的积累,降低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2009年9 月G20 匹兹堡峰会形成的会议文件中使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2010年5月BIS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及工具运用的初步经验,2010 年11 月G20 首尔峰会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并提出了最主要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2011年2月FSB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提供了名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框架》的报告,总结了国际及各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最新进展。

(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成。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紧密相连。从宏观审慎的两个维度看,宏观审慎应主要是采用逆周期的调控政策,防范系统性的金融体系风险,维护国际或各国的金融总体稳定。宏观审慎主要目标应主要是强化金融主体对经济下滑和其他负面冲击的恢复能力,以及限制金融风险的累积,以此降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或强度,因此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运用。FSB(2011)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运用宏观审慎工具防范系统系金融风险,由此防止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的关键金融服务领域的动荡,主要政策框架包括识别和衡量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政策工具、跨行业维度政策工具、宏观政策实施的治理框架(包括机构、政策协调)等。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主要采用审慎工具,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持的相关政策。

从宏观审慎的主要内涵及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研究基本可以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主要包括:宏观审慎管理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宏观审慎工具体系、管理部门的协调,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还应包括发生危机后的响应与救助。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及国际组织在反思中加快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步伐和探索,中央银行或新成立的机构被赋予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及指标不断被加强,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管理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风险评估与压力测试,各国均加强了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协调,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采取的各类救助措施,显著拓展了逆周期政策的范围和空间。

指定中央银行或成立新机构负责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美国将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责赋予美联储,并将美联储的监管权力从商业银行扩大至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尤其是加强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英国将金融监管权从金融服务管理局重新移交给英格兰银行,并在英格兰银行下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国家金融稳定。欧盟新设了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欧洲议会赋予其对欧盟内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及防范和减少欧盟金融稳定系统性风险的职责。韩国扩大了中央银行职权,进一步强化了韩国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日本亦将宏观审慎的职责赋予了日本银行。

创建或加强逆周期监管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对原有监管体系带来的最大改变即应创建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逆周期监管要求。巴塞尔协议Ⅲ成为金融危机后国家金融管理组织在逆周期监管方面的最大成果。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及永久资本留存缓冲成为宏观审慎时间维度上最重要的管理要求,在防范行业维度层面的风险上,目前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G20于2010年签署了关于解决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和外部风险的政策框架,巴塞尔协议Ⅲ部分条款通过提高高风险业务的资本要求和流动性要求来降低机构层面的风险,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系统性风险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

开展金融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与压力测试。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压力测试更加受到重视。根据 G20伦敦峰会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成立了金融脆弱性评估常务委员会,定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估,BIS 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已开发出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指标,IMF 在 2009年 4 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四种评估金融机构风险关联性的定量模型。截至2011年3月,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会同各国监管当局已经开展了三次银行业压力测试。2011年7月,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了首份年报,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业发展、监管改革等方面对美国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宏观审慎作为最新出现的政策取向,其政策制定、实施必然存在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之间的协调,这种政策的协调通过部门或机构之间往往不能达到目的,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美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其他市场参与方或管理部门等多个机构组成,负责监测跨部门系统性风险,统一监管标准,协调监管冲突等;英国成立了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管理局参与的金融稳定理事会,负责监测和评估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要求欧洲中央银行、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等机构定期向其提供数据,以便其开展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并将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或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通过预警方式传递给欧盟金融监管体系。

对产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在维系金融稳定中起到核心作用,对产生危机的机构的救助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仍应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大量创新性的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开展救助,显著拓展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逆周期操作的广度和深度。美联储创设了包括定期拍卖工具、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商业票据信贷工具、定期资产支持证券信贷工具、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等大量最后贷款人操作工具,这些政策工具的创设,有效补充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实践

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在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创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加强逆周期宏观监管、健全存款保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2011年,人民银行推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衡量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新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基本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同时还能反映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对于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监测分析与评估,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推动了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统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分类标准与计量方法,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创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2011年人民银行创设立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结合了流动性总量管理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银行信贷偏离经济增长加物价涨幅的程度,同时考虑各金融机构对整体偏离的影响及各自系统重要性程度和稳健性状况,重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充实资本、管理风险资产、主动调整并合理安排贷款投放,保持稳健经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与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对于引导货币信贷及时回归常态,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对一国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2009年8月,我国经与IMF、世界银行协商,正式启动了FSAP评估。国际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国FSAP评估团分别于2010年6月、12月进行了两次现场评估,2011年11月,中国FSAP顺利结束。该评估涵盖了中国宏观金融风险和金融体系脆弱性、金融监管环境、系统流动性和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安排等六方面内容。FSAP评估从国际视角客观评价了中国金融体系,肯定了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对潜在风险及其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有益建议,对中国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1 年底,为识别和评估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人民银行组织17家商业银行开展了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此次测试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包含“整体及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和“宏观经济情景压力测试”。敏感性和情景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以17 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

(五)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忽视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模式引致的金融过度创新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助于金融环境的优化和公平竞争市场形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对于区域金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征信、银行卡、结算账户、人民币流通等金融领域负有管理职责,而现阶段这些领域又是产生金融消费权益争端较多的地方,并且部分领域的争端呈现倾向性、系统性的特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Andrew Crockett. 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 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BIS Speech-es,21

September,2000.

[2]CGFS.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A Stocktaking of Issues and Experiences[R].BIS Paper,May,2010.

[3]European Central Bank .Analysing Bankingsector Conditions:How To Use 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R]. Occasional

Paper Series,No26 April, 2005.

[4]FSB.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works―Update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R].

Feberary,2011.

[5]何德旭,郑联盛.宏观审慎监管:内涵界定与政策框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9):33-42。

[6]李红权,陈攀.金融危机反思及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J].财经科学,2012,(1):16-24。

[7]刘锋.国际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1,(4):29-31。

[8]闫海.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J].财经科学,2010,(10):1-8。

[9]尹继志,刘秀兰.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J].上海金融,2011,(2):59-65。

[10]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11]周小川.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相关理论解释和主要内容[J].西部金融,2011,(3):4-12。

Building the Regional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Framework: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a’s Practice

CHEN Tao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