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综述

医药产业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产业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产业综述

篇1

1背景

2017年2月17日上午,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会议中提到:“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医药产业关乎国民生计,因此更要牢牢掌握医药产业安全的战略主动性。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的逐步推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且日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的今天,我国医药产业也有许多的机遇。但是,随着全球医药制造业的中心逐渐向我们国家转移,我国医药企业因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不能良好适应现在的发展环境,并且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各领域的部分专家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国际环境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推动相关研究更为全面深入。

2相关研究进展

整体上,国内学者就医药产业安全的定义、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估以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和分析。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完备的观点,不同学者基于各自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论断。何维达和李冬梅[1]把产业安全的定义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来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二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三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伤;四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进行控制,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乔颖和彭纪生[2]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状态论、能力论、层次论、权利论五类。胡颖廉[3]则对医药产业安全及药品安全定义进行了区分。药品安全的概念包括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层面。前者指本国药品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后者则是药品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也就是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药品监管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和创新,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满足公众用药可及性。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主要的发展特征有:总量规模逐渐扩大,行业进入壁垒较强,生产主体结构多元,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明,研发能力亟待加强,“高端不足、低端过剩”,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低,以及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等多重问题[4]。胡朝凤[5]认为,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国际医药产业,保障其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点与我们所要研究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国际环境的目的不谋而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也很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医药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我国的医药产业有很大的影响。跨国医药企业全球化引起的两极化结果,致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威胁[6]。部分学者构建了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何维达和李冬梅[1]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以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周行和冯国忠[7]认为,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我国医药产业环境、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和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张金鑫[8]则认为,外资的并购引起了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形势的恶化,具体体现在医药业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控制力上,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许铭以产业基础为一级指标,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行业供需、上游行业为二级指标,对医药制造业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估及实证分析[9]。还有部分学者比较了国内外的产业安全政策和不同国家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并进行了分析。张福军和刘晔通过对国外不同产业安全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分别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为代表;以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为代表的三种产业安全政策模式。并总结出了由国外不同类型产业安全政策模式积累的不少经验和教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10]。把美国和日本的制药产业创新体系与我国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模式及其发展状况与产业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企业必须增强创新和经营实力,逐渐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11]。有学者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医药创新体系,即美国企业为主体的政企分开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日本“官、产、学、研结合”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德国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印度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和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12]。针对现阶段我国医药产业安全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困难和威胁,部分学者专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医药板块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我国因其突出的医药市场表现成为各跨国企业竞争的市场之一。赵明月等[6]提到,在全球医药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健全立法理念、调整产业政策、支持创新研发、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五个方面来面对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的扶持民族产业、保障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主要是完善相关政策,从定价、招标与采购等方面扶持民族医药企业;建立中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提高民族医药技术进入门槛,创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及产业技术竞争力[13]。我国医药产业的生存环境在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所以维护医药产业安全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加强调整。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响应、适应政府的相应政策。秦尚彬[14]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情况下,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法律与政策上的完善;加强研发力度,培养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完善医药创新体系;合理利用外资企业,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管理,降低风险。胡颖廉总结为更新理念、多管齐下,制定扶持国内药企的产业政策;建章立制、依法行政,完善各类药企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整合协会、加强引导,提升医药产业的整体素质[15]。

3总结

国内学者对医药产业安全已作出较为详实的分析,由于产业安全的必要性及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振兴民族药业等一系列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的研究理论,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多是讨论和平时期(简称常态下)医药产业安全的有关问题,而对国家处于紧急状况(如战争时期等)下医药产业安全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较为空白,且缺少基于历史视角对其他国家医药产业安全进行的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对于我国的医药产业安全,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应有不同的应对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短期内,如何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趋于稳定;在长期发展中,如何让企业良性发展并在国际大环境中站稳脚跟。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在特殊时期,企业如何适应不利发展的环境;在平常状态下,又怎样保持并发挥潜力。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必要抓住新的机遇,争取使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研究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86-89.

[3]胡颖廉.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中国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6(7):207-215.

[4]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5]胡朝凤.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4(29):92-94.

[6]赵明月,徐涛,孟锐,等.全球医药市场变化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探讨[J].中国药业,2011,20(10):6-8.

[7]周行,冯国忠.新时期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7-8.

[8]张金鑫,徐淼,谢纪刚.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0(2):56-59.

[9]许铭.产业基础稳定向好,集中度有上升趋势[N].医药经济报,2010-7.

[10]张福军,刘晔.国外产业安全政策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5(4):82-86.

[11]金泉源,黄泰康.中国、美国、日本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业,2005,14(10):2-3.

[12]阿丽塔.国内外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对比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3]张伯礼.扶持民族医药产业,保障我国医药安全的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3):9-11.

篇2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篇3

近十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园400多个,产业领域覆盖中药、发酵工业、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上海张江、江苏泰州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产业特色、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带动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化工(医药)业是海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海门市临江新区,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海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临江新区(见表1)。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依托化工园区的资源优势,致力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生物技术产业链延伸,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海门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在临江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引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功能上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孵化创业区、服务外包区、GMP中试生产区、商务办公区、会展中心、公共服务配套等七个板块,集科学研发、企业孵化、服务外包、产品中试、GMP工厂为一体。该平台自搭建以来,海门市先后与美国北卡中美生物协会、新加坡奔腾国际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并且已成功吸引药明康德药物制剂、广东LED用高端有机硅灌封胶新材料等项目入驻。

2011年,新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6.9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占了近80%,已经成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高新企业超过100家,正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以省级高新区的创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

二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如图1所示)。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两类价值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活动。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是由技术链、资金链、信息链和物质链链化而成并构成一个可以发生价值传递的价值系统。

第一,技术链以研究开发作为开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来实现上、中、下游技术链化的发展过程。知识创新是产业链的源头,而市场则是产业链的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驱动性。

第二,资金链是以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为资金供给主体,通过资本的流动与运作完成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过程,从而获得增值的契机。根据美国经验,生物医药产品在其产业化过程中,上、中、下游的资金需求比例一般为1∶10∶100。

第三,信息链是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而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物质链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外,还包括药品采购、包装、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这是产业做强和延长产业链的关键,这个环节主要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完成。

技术链、信息链及物质链互为关联且均与资金链息息相关。药品从研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主要以“四链”为纽带,在这个链化过程中,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链核”,只有把持住“链核”,才能占长期优势地位。价值系统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总之,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谁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谁就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拥有了产业内的最大利润,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因为研发费用高、产业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受专利保护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使其行业壁垒极高。我国近年来生产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自主新药研发不足3%,显示出跨国制药企业在研发方面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图2所示,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呈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

三 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园区规划、区域功能设计、入园企业的审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方面,如果忽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式集群,将不可避免使园区发展背离初始设计,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提升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层次,现提出如下对策。

1.构建医药创新体系,推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

首先,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加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加快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打造新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详细内容如下: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主题网页,与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园建立网络信息连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其次,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组织多样的高层次国际生物医药交流活动,帮助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海门市转移,促进海门市企业与国际接轨。

2.完善金融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新落户项目实行专家预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对新医药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资金配置,强化对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引导和培育医药研发风险投资市场,适当允许投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新医药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上市,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共同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放大政策效应,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软环境

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医药产品,创造能够吸引、稳定和培养企业、项目及人才的配套环境。

4.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江苏浸会大学落户新区为契机,建立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杭州科技,2003(3)

篇4

关键词:

外资并购;医药产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4303

1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资并购呈现出由慢到快直至井喷的一种态势。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医药产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钻石时代,外资企业独自战斗的战略战术也已经过时,使用并购手段迅速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将会是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要手段。对此,国内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外资并购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安全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毋庸置疑,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上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并购并非一成不变的,其规模、意图、对象、方式都在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因此,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也不断的变化,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动态的评估并购的整个过程。

外资并购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上究竟在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到何种程度,如何权衡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成为国内学者的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国家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将从外资并购动因、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与经济安全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外资并购与我国医药产业安全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展望。

2医药跨国并购动因研究

2.1并购理论

对于跨国投资理论的研究最初是由海默提出,在此之后经过金德尔伯格的发展和延伸形成“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并购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初理论大都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出发,跨国并购就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指导理论是以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折衷论。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在其《一过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垄断优势论,并运用在早期的直接投资当中。垄断优势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企业能够比外国本土企业更好地渗透到当地市场中去?为什么这些企业希望到国外去控制增值活动?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中存在垄断结构和不充分的竞争,这些因素决定了某些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国外寻求到比国内更大的利益。

后来,美国学着尼克尔博克进一步提出寡占反应理论,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出现“跟随效应”。此后,美国学者在海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寡占反应理论,在理论中指出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会出现“跟随效应”―当寡占企业率先在国外进行投资时,同行业的竞争这为了缩小差距、降低风险并保持双方力量均衡,会纷纷紧随气候向同一地区投资,导致相关部门智能光普遍的国际化。这方面的理论解释了寡头企业赢得国际市场份额并形成国际生产和销售增长的原因所在。

(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巴克莱、卡森和拉格曼合作完成并提出的。内部化的目标就是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以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造成的损失。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不同,其与垄断优势论存在不同之处,垄断优势论主要强调跨国公司特有知识产权优势,而内部化理论更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的能力,指出这种能力才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真正动因。

(3)国际生产折衷论。

英国跨国公司专家邓宁将各种对外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折衷理论,即OIL范式。他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域论结合起来形成折衷理论,形成更普适化的理论。OIL分别为厂商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三个变量,将这三个变量的拥有程度作为判断企业跨国经营的依据和条件。该理论提出跨国公司只有在O、I、L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促使跨国公司对外进行投资。

2.2跨国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跨国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研究主要是基于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医药产业安全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动因,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跨国企业、被并购企业、被并购方国家政府(戴浩森,2007)。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关于利益的权衡和分配决定并购是否能够完成以及并购后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重要阶段,这种医疗政策环境为并购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性。外资企业自身的相关因素、我国自身的医疗政策、被并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分别形成自身激励因素、外在并购环境、外在推动综合造就外资并购的浪潮发生。

2.2.1我国整体医疗环境

(1)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

经济全球化为更多的跨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医药市场更是发展较快的新兴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改善的居民生活环境,逐步完善的医疗体制,巨大的医疗市场潜力,庞大且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疗区位优势,使国际上很多的跨国医药巨头盯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

(2)国内药企的自身加强。

起初外资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期,很少对中国的医药企业感兴趣。从1999年到2011年之间,鲜有大的并购之举。而在这10余年间,其他行业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业的外资并购却进行的如火如荼。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素质有关。本土药企GMP管理、生产流程和制备工艺控制等许多环节与外资企业有着质上差别,收购一个中国药厂之后对其的后续改造成本远超过重新造一个药厂的成本。

如今的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生产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0版GMP颁布执行以来不仅质量上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国内的制药企业实力越强也越容易引起跨国药企的并购欲望,这成为外资开始对本土企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3)人口基数大、结构分层明显、医保政策的改善等因素。

伴随着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结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年人口的基数在不断的增大。作为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庞大的患者人群,让很多的跨国企业看到中国这块医药新蓝海。同时,中国的医疗制度的改革下,中国居民医保参保率不断上升,医保政策在不断的改善,大大的刺激了中国患者对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在此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快速的占领中国市场,推动医药企业的快速整合。

2.2.2外资并购方的自身激励因素

外资医药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王中华,李湘君,2006):(1)并购方所在国医药政策和金融市场状况,对并购的刺激作用;(2)医药公司对于全球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快速进入并占领中国医药市场;(3)并购之后所有权的持有优势;(4)注重劳动力成本优势;(5)获取我国上市公司资源;(6)把中国作为全球药品主要供应基地;(7)从战略层面出发把控医药市场;(8)快速融入本土文化实现产品与品牌的本土化;(9)规避行业税收壁垒;(10)获取金融收益等。

2.2.3外资并购外在推动因素

(1)本土企业的主动推动。

对我国的本土企业而言,接受外资企业并购的最常见动因是通过外资并购这种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同时可以借助跨国企业已有的品牌效应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依托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的经验,学习其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能力,逐步实现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希望通过并购中的产权交易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结构的完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医药产业是以“以市场换技术”为战略思想,相关政策对于外资医药企业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相对宽松,大大的刺激了外资医药企业的并购需求。但是外资企业往往选择经营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并购,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被并购,医药卫生界对于并购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隐患问题不断重视,防范不良并购动机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开始寻找并购产生利与弊的平衡点,既要实现外资并购对本国企业的带动问题,也要实现并购后我国本土医药产业的安全。

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其接受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快速实现任期内的政绩;②通过招商的方式获取利益(尚胜利,2007)。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对待外资并购问题上往往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差异。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详尽地分析了跨国并购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为研究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总体来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发生的跨国并购动因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医药产业以及医改的推动下的区位特征,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动因。未来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我国特殊的医药制度背景,结合具体案例,创建适合我国特有状况的理论,帮助在未来的并购事件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预警。

3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

3.1宏观层面分析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00)指出:跨国并购对于被并购方所在国家除了带来加速资本的流动性、增加技术转移和改善公司管理结构意外,还会有负面影响,比如被并购方医药产业集中度过高,阻碍合理的竞争等等。

3.1.1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引入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资金缺口。

(2)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

(3)改善我国医药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4)有利于药品生产的标准化,促进药品生产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5)有利于解决国内医药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就业问题。

3.1.2医药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药企业对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1)行业垄断的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医药巨头会将较为优质的企业并购,尤其会将同类型的品种进行并购,从而降低行业竞争实现垄断利润,在追逐垄断利润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药价升高的现象,一方面会损害我国患者的用药利益,同时会给政府的医药带来压力,带来较大的医保缺口。

(2)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造成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两级分化严重,一些受到外资企业青睐的国内企业在外资的帮助下发展较快,但是一些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品种的生产企业将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造成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产品生产动力不足死亡,产生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

(3)医疗卫生体系对行业的把控能力下降。外资并购我国大部分的优秀企业,将会造成医药卫生体系对市场、品牌、股权以及技术的控制能力下降、严重损害我国医药产业安全。

(4)造成我国医药企业研发依赖性,失去自主创新能力。

(5)造成医药产业贸易逆差,相关医药人才流失。

3.2微观层面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论都明确的显示出,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外资并购所带来的最明显的获益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Rossi和Volpin(2004)认为外资企业在并购中通过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来帮助被并购企业在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张秋生(2001)认为在并购的过程中以及随着行业并购的深入会造成国内的一些原有品牌的流失,同时会因为品牌的流失造成行业的上级市场和下级市场的影响,造成整个体系的紊乱。徐建中,刘琳等(2004)指出,外资企业的进入尤其是外资医药巨头的到来,会通过并购的形式将我国的医药企业置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在中国市场中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的溢出。这种并购方式可以说是对我国医药企业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盛庆辉,刘淑芹(2010)指出企业在引入外资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企业的生产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并且这种提高会伴随着企业的出口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医药外资切队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些影响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对我国医药企业所产生的净效益也是不同的。在我国医药企业初期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医药企业帮助我们来进行发展,但是伴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既要利用好并购,又要避免受之损害。

4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专家已经开始注意也着手研究医药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并购的产生开始到现在他说一个不断进行变化和演变的过程,在全球经济化的不断的进展中,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我们需要在之前研究的指导下继续讨论医药并购中的问题。尤其是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安全影响问题,在此时看来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各个部分的文献评述,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4.1将研究视角从静态转变为动态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进行静态的研究和分析,仅关注于某一特定的阶段或者已发生案件的评述。忽略了外资并购的影响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包括并购后公司的发展状况等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如何将研究的问题以一个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进行讨论将是以后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4.2将分析的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

医药外资企业的并购行为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具体如何不能够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主管判断,必须在相关的理论和对应的数据支持下来进行判断和支撑。单方面的从定性的角度或者不科学的量化方式来评述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非但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起到正向的推动反而有可能延误产业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探讨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判断外资并购对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

4.3将研究的层面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变

整个医药产业安全与否是建立在医药企业是否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外资并购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一定要立足到最基础之处,不能仅仅孤立在产业层面的研究,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医药企业、医药产业、卫生系统的研究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安全情况进而讨论整个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很少,仅有少数的学者强调过企业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多层次的研究体系,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北京市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北京市今后将集中培育信息、汽车、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使其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而北京市前两大集群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医药行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监管机构、咨询机构、娱乐设施和贸易机构。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服务、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及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共同使用多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2.专业化加强,彼此集中于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有利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4.有利于创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新工艺、新技术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更易于被接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5.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产业以网络的形式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

(二)国外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为美国和英国,医药行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的“基因城”、旧金山湾的“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群都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最为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科技投入占世界的4.5%,制药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科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有着DNA双螺旋结构、抗体工程、单克隆抗体构造等成果,这些都为医药行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两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共性特点:

1.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2.完善的创新体系。3.投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活跃。4.医药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备。5.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6.政府政策扶持。

医药行业主要包括4个支柱性产业:化学制药工业、中药制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工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其中前两个产业占据了医药行业的80%。在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有几个显著态势:区域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并购频繁,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研发创新对生物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外包市场继续扩大,重构全球制药行业,而且非专利药市场的发育给产业造成的深远影响继续扩大。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8%的速度复合年增长。

(三)国内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北京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还相对薄弱,北京医药行业呈现出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三足鼎立,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促进北京市医药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医药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2006年北京六家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之间达成入区意向,越来越多的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入区的医药投资项目,吸引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北京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与完善的产业集群相比,北京市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市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

赵艳红: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医药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发比重很大。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整体上与各种中医药大学联系不密切,集聚地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企业仅仅依靠自行研制,大学、科研所的创新成果也并未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利用北京市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部分行业,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竞争力。

(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得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使得从原料到中间体和最终产品都具有竞争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J].文献综述,2004(6):14-15.

[2]陈文华,刘善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J].企业研究,2005(7):35-37.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4]刘洪波.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5]张宇石.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6.

[6]干荣富.医药行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医药调研,2009(1):8-12.

篇6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周期: 月刊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级别: 国家级 

issn 1673-2197 

cn 42-1727/r 

邮发代号:38-143 

历史前沿: 

现用刊名:亚太传统医药 

创刊年:2005 

收录情况

篇7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04-02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医药市场更加开放,大批知名的跨国企业不仅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还全球同步申请新产品专利以及上市注册。鉴于国外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我国企业将面临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我国药企务必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迎接跨国药企的挑战。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对于医药产业,创新更是企业的生命线。世界制药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展轨迹表明,只有不断推出创新药物,才能使企业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才能在医药产业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我国医药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药学临床试验、生产供应、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技术标准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全面深化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增长速度快,规模呈逐步壮大的态势。在现代化创新药物研究过程中,我国技术平台体系学和科领域框架基本构筑完成,显著提高了我国创新药物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快速走向国际前沿。我国的药学临床试验、生产供应、基础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国际融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 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

医药企业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技术经济活动。企业的设备调整和研发等大部分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商业银行考虑到贷款安全性,在未见到明显企业生产效益时,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贷款给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然而企业的资金更多是用于生产经营,这使得医药企业创新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一旦资金供应出现问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必将受到严重威胁。

2.2 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

在新药研发的早期,如果有五千到一万种化合物可供遴选,一般在进入动物实验期后,大概只剩下250种,至于到临床实验阶段就只剩五种,最后能够报批的只有一种,而且这种情况还被认为是稍微比较幸运的。而即使进入试验阶段后,药品安全性不够或疗效不确定等都会导致新药随时“出局”。施贵宝公司曾经投入数亿美元,开发历时12年的“洛布卡韦”,遗憾的止步于上市之前的Ⅲ期临床试验,一个被人们认为对抗乙肝病毒极具疗效的药物就此夭折。因此,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对新药的技术创新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3 药品生产实现的不确定性

即便是一项已取得审批证书的新药,想要转化为实际工业化生产活动,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新药的生产技术对工艺设备要求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一种新药的投入生产需要重新确定连续生产的设备和环境参数;另一方面,由于无法精确计算合理的动力、原料等消耗参数,而单单从经济、技术方面确定消耗参数,如质量稳定性、供应及时性,都可能因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而带来生产不确定性的问题。

2.4 市场销售的不确定性

新药市场的投入开发,同样耗资巨大,丝毫不亚于新药的研发,成败难测。一种新药投入到市场,不论是对原先的药品进行替代,还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都存在对新药的认同感的问题。是否能在预定的费用和时间内为患者和医生所接受,事前无法作出准确而充分的预测。新药上市后,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即便是一个前途光明的药品也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例如雅培公司的诺美亭、拜耳公司的拜斯亭。药品的市场管制、竞争激烈程度以及行业政策等因素环节,都可能对药品销售的造成困难,甚至最终导致药品退出市场。

3 提高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发挥政府与企业双方的作用,改善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使其进入创新推动的良性循环。

3.1 政府需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1.1 政府要加大对医药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盈利本领弱,经济规模小,许多企业无法承受新药研发的高投资与高风险。如果仅仅依赖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将十分缓慢。政府应当对医药企业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的采购优惠政策,优先考虑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多管齐下的调动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1.2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由于新技术开发,并应用到新药研发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投入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瓶颈,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资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投资体系,做到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引导、银行贷款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大量充足资金。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有效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吸引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在我国设立医药投资基金。

3.1.3 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建立产学研联盟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根据我国医药企业目前的状况,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有必要借助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专业性人才、攻关经验优势和设备,组建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合作平台以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这样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 企业要努力成为创新主体,必须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3.2.1 企业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面对新的挑战,企业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使企业研发费用占运营业务收入比重有幅度较大的提高。在使用和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基础的上,努力进行消化和吸收,尽早研发出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使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3.2.2 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必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预测,在分析自身能力与市场形势的基础上,选择联合研发或者自主研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企业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药企有较大差距,人员、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创新能力底子薄。因此,要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同时医药企业也必须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彩龙,徐怀伏.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J].创新管理,2008,2(9):50-54.

[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3-137.

篇8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生物技术被应用在医疗、环保、轻化工业、食品等多个方面,它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据了解,目前70%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而作为21世纪重要成果之一,生物药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增长迅速,产业集群初现规模,人才集聚效应越发的明显,而生物药物行业也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之一。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产业也将面临亲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生物药物概述

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生物药物最主要应用的方法就是基因重组原理。它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和重组等步骤,从而获得生物制药产品。如我们常见的疫苗、抗生菌、血清、血液制品,都是生物药物的一种。

生物药物按照用途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生化药物、生物工程药物、生物制剂。生化药物就是将生物体内起到重要生理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途径,获得的一种制剂,例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胃蛋白酶等;而基因工程类药物它的生产过程与生化药物截然不同,它不是产生自生物体内,而是通过培养高产菌种或者植物细胞株,通过发酵技术,从中提取人体所需要的药物。生物制剂则更加的常见,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以及糖尿病人需要注射的胰岛素等,都是生物制剂的一种类型。

二、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

1.世界生物药物产业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1982年第一个基因重组生物制品的出现,生物制药开始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拉开帷幕。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制药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人们的逐渐认可而突飞猛进,而二十一世纪作为生物制药发展最为鼎盛的年代,生物科技也随之异军突起,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和生产生物制药方面持续占据着优势地位,其利润和市场占有量位居前列;而相对于亚太发展中国家来说,日本同样不甘示弱,充分利用人才及技术优势奋起直追;而东南亚等国家凭借丰富廉价的人力优势,开始着重发展仿生物制药。目前,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有强生、罗氏、辉瑞等,它们长期占据生物制药的领导者地位,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也让许多小型企业奋起直追,这也将引来一大波制药巨头争抢市场的风潮。

2. 目前国内生物药物产业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生物药物产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改革开放早,过早的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因此其生物科技产业业发展的颇具规模。例如扬子江药业、华北制药等也是国内颇具名气的生物制药公司。

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药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为规模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短缺,也造成了这些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因此,不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在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度等方面,国有生物制药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对于生物药物发展的对策

1.大力加强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性与监督

作为医药产品,生物药物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风险等特点,所以在研发的初期,要加强对药品研发用料以及技术的监督力度,保证其作为药品的安全性;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医药监管系统,加强监管信息的透明度,使患者能够尽早获知药品的治疗作用。

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规模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物制药发展较晚,而且在资金投入和规模上都不占优势。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投资机制,广泛的吸纳来自政府、民间组织以及海外的投资,同时应该多渠道的增加生物医药技术的投入力度,促使企业国模的壮大。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中国加入WTO国际经贸组织,国内的诸多企业自然会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那么自然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那么面对国外竞争品牌的冲击,我们要有危机意识,结合本土优势,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国外生物药物技术发展的较早,那么其技术和市场较之中国相对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生物药物企业不仅要立足本土还要充分贯彻走出去的理念,充分利用好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把握好时机,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医药领域里面的朝阳产业,而且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的生物医药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通过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物医药也获得了极大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医药行业的前景是一片光明。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志能,连传鹏,陈波等.形成和确保代际优势―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组织状况.[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2(9):38-46.

篇9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62-02

1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发展态势

以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分界点,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由金融业波及到制造业,并对美国制药业产生了持续的消极影响,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方面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由,通过制定新法案以及修订部分技术标准,高筑技术壁垒来阻击境外医药产品。最近五年即2007~2012年,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的医药卫生类的标准和法规高达55项,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涉及到标签更改的包括增加新说明,显著的警告信息,这为出口企业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而涉及到法规提案的,则会使出口企业面临产品不符要求而被挤出当地市场的法律压力。对于我国而言,国内市场无论是研发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不利于本土药企的长远发展,还需要通过走出去与国际药企竞争来促进自身的进步。而美国高举的贸易保护大旗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各国竞相效仿,会恶化我国药企的海外生存环境。因此,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研究,才能知己知彼。

2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综述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及其作用机制和可能带来的贸易效应。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壁垒协议签署时间较近,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也使这个概念出于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众说纷坛。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是出于微观的进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分析,而缺少产业或者是行业方面的宏观分析。

2.1.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大多是从研究目的出发。出于保护本土市场安全的目的,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以流程的操作手段为研究出发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可区分的两个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国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措施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体系不同,或水平不同,或信息不足,或不能相互协调,或歧视性制定和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并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合法的技术壁垒、非法的技术壁垒和客观性技术壁垒。

2.1.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和贸易效应

作为一种隐晦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如何影响医药产品的进出口,其作用机制体现在对数量和价格的控制上,一是控制进口商品数量,即只有符合某些技术性要求的商品才能进口,否则不容许进口;二是控制进口商品价格,即增加进口商品成本,进而提高商品价格。这种数量控制作用和价格控制作用,除了对进口商品产生显著影响外,还间接影响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企业经营、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这种影响机制是一个循环过程,表现为“数量控制-价格控制-数量控制”的动态过程。

在贸易效应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那些基于合理目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可能由于增加了出口国的符合成本而限制正常的贸易流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通过影响出口国的成本影响贸易,也可能通过改变本国的需求供给结构产生更广泛的市场效应。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生产和交换、减少交易成木、保证质量、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因此,有别于其他传统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可能成为贸易促进的力量,其贸易效应会因为标准属性、国家类型、产业类别、产品和企业特征的差异存在不确定性。

2.2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方法综述

由于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较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数据收集的困难以及很难从其他关税、非关税壁垒中剥离等特点,准确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仍倍受困扰。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和福利影响的分析上,为此量化研究也大致分为贸易导向和福利导向两大类。总结大量文献之后,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量测量方法研究的归纳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到,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流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关税等价法、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和以调研究为基础的方法。关税等价法考查的是非关税壁垒的综合影响,而无法单独度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影响;以调研为基础的方法由于主观性较强、且数据偏差较大,因此,通常以存量指标为基础的方法来考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该方法的数据来源有三种:一是法规本身的数据,如法规数、本国法规文本的页数;二是产品被阻碍的频率数据,包括限制的数量、发生频率的比率、进口覆盖率等;三是企业就歧视性法规提出指控的数据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对此类案件通报的数据。

3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世界范围的医药产业范围来看,我国处于产业链下游阶段,出口产品以原料药和中药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很容易遭遇东道国较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法案限制。我国的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着比其他商品更严峻的贸易风险。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3.1我国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种类

我国药品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注册壁垒、认证壁垒、包装和标签壁垒以及绿色壁垒。中药领域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对有害物残留量、重金含量、中药成分以及中药认证的规定。这种药品领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贸易壁垒与专利技术相结合、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覆盖面广、认证许可制度程序繁琐等。例如,美国FDA的认证和注册是对中国中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体现。

3.2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方面。技术贸易壁垒使我国医药产业准入程度降低、出口受阻;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效益下降。但是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更新换代,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加快我国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的发展,促进我国医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与国际标准接轨。

突破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宏观层面应强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建立预警监测系统,并积极有效利用WTO规则,微观层面则应重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医药联盟。在出口类型上,我国的外贸出口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此之外还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对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来讲,可以借助新药研发合同外包和联合国际风险投资资本突破注册和认证壁垒。中药产品出口,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是破除和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大利器。

4结语

通过了解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趋势和理论动向,提供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依据,为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参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降低我国药品出口面临的障碍,保障企业的利益,扩大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为药品出口贸易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石雪.我国医药出口贸易态势、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9.

[2]孙敬水.试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34-38.

[3]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2003,(9):58-63.

[4]蒋建业.针对中国面临的非关税壁垒问题的测算与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782-785.

[5]黄萍,马爱霞.浅析中药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9):62-64.

篇10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篇11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51-04

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这一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引领着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根据产业信息网的《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约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

大健康产业指的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链主要有五大基本集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和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咨询、评测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

以泰州为例,打造大健康产业,正是目前泰州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现阶段,泰州已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已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更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医药产业的“梦工厂”。2016年,医药城园区内已有登记企业218户,比去年同比增加66.99%;其中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因科技等专业医药类企业达120户,占比55.05%。全区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7家、药品批发零售企业5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2家,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265家,以阿斯利康药业、康淮生物、美时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制药和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已成为带动园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在新时代下,泰州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一项重大改革方案,将服务社会置于重要职能地位,这一改革开创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打破了高校的封闭体制,让高校彻底走出“象牙塔”,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也并不仅限于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提供多样化和全方位的服务。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地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在诸如政府决策咨询、高层次人才培训、产业结构规划、社会软环境建设方面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予以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紧扣地方发展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多元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细化和拓展,呈现出技术支持行业化、智力需求多样化、政策咨询专业化等多元特征。而高校的自身特征也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联合办学、联合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与服务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特色性。我国高校种类多、数量大,因此,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需要高校以专业特色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学术性。社会服务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但高校不可能也不适宜全面参与地方所有的社会活动,其社会服务可依托其综合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而建立一种示范。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带有一种学术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需要,以教学科研为依托,发挥高校的专特色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高,大一阶段已基本通过英语四级甚至六级水平测试,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因此压缩,大学英语课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很多专家学者都讨论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束定芳2011;龙芸2011;蔡基刚2010、2011、2012、2013、2015;贾国栋2012;杨小惠2014;沈骑2014;裴霜霜2015;张海明2016)。而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定位,应取决于学校的定位,不能一哄而上,盲目仿效名牌院校的教学方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学生的选择是自由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挑剔,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自己的特色。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校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能型院校。现阶段,全国本科院校有7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00多所,占据了招生规模的大多数,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应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它强调英语的实用能力,而实用能力的培养又是为专业服务的,其专业目标是其服务的职业取向,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强调英语和专业的对接,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的显性学习和语言的隐性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和国际接轨的知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四、英语课程和社会服务的关联分析

语言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对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就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费用和效益,语言本身是一种“高含金量”的人力资本,而学习语言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一)英语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英语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从英语的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决定了英语在各种职业及活动中的使用强度是最高的。以泰州医药城为例,2016年春季招聘会上,76家医药企业参会,有25家对英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除能阅读检索专业英文文献外,还要求沟通能力强,能够开展国际贸易。英语课程给各种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英语教育,如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推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减少国际摩擦和争端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英语也促进文化繁荣,通过对外交流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人们更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可以壮大旅游I。

(二)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还会加强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这也为高校的英语课程提供了生源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闭塞的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型外向型取代,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进行英语课程的改革,能够适应在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出英语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性人才,形成人力资本,实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经济效应。

五、基于大健康产业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泰州为例,目前泰州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销售连续14年领跑全省,并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部省共建医药园区,拥有完善的平台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一个国字号医药城,加上以扬子江药业为代表的本土制药企业,这一产业集群链构成了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这样的大健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能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英语学科作为依托,以相关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目前,在泰州各大本科高校中,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以学生知识基础为依据,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革中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成本大,收益低,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外语人才并不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不应该盲目模仿其他高校,应该在对地方经济充分考察后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继而制定教学目标和规划。而泰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在当前大健康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能够体现学科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一)教学模式

笔者走访泰州医药高新区,发现对于英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六大专业:药学、生物、免疫、化学化工、国际贸易和英语,2016年春季医药城招聘会需要各专业英语类人才总计121人,本科以上91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要将服务于课堂对接,可以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实行分段和分模块多元教学。

初级阶段:大一阶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三个阶段。视听说模块和读写译模块;基础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安排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这一阶段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英语的听说能力,做好高中和大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和衔接。

中级阶段:大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大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文化课程模块。高级阶段和大一的EGP英语教学不同,大一学生基本完成四六级考试,这时的英语教学应区别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此时不能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应针对市场需求,着重进行高级技能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高级阶段:大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此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进行ESP选修学习。基础阶段的主题学习基于CBI理念,在大健康集群的时代,可以设定课堂主题讨论和学习,如“公共健康卫生”“中医文化传播”“医学成就与问题”,以内容为载体,继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术技能训练也可以分主题进行,如新能源、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的文献和讲座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收集和综述等。专门用于英语选择的教学材料不必过于高深,主要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英语解决和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材建设

当下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外研社和外教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目标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这三套教材还是应用于基础性英语教学,在高中词汇量增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听力和大量阅读练习。此类教材纯语言类叙事材料占比重较大,在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可以胜任,但是进入中级和高级阶段显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是应用提高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出发,可以由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编写、校企联合共同开发,立足地方特色,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拓展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体现出教材的“应用型”“交际性”“趣味性”“跨文化性”,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

(三)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发展历程

网络信息资源储存发展的开端就在InternetArchive在1996年成立之期。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储存规模从最初的百万数据到现在的数十亿的URL采集,规模越来越大,公司的项目难度增多的同时,投入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多。虽然也有将Web2.0软件形式纳入采集的意向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和处理。

3.2项目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和开源化

当前,WA项目通过不断创新改进,其标准进一步规范,特别是IIPC在WARC标准上不断推广,以及ARC向WARC进行转换时,框架不断完善,工具得到不断开发和创新。当前,WA项目项目中的访问工具、索引、采集等都是开源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性能、效率、规范化等还在不断更新[5]。

3.3项目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在不断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也在许多方面对项目方面做了要求以及尝试.

由此可见:社会在不断进步,网络资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看清形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资源存储技术有更大的飞跃,这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意义,也对国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 吴巧玲;嵇山鹰.国外医药产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179-180.

[2] 邢幸.网络信息资源检索途径与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08):33-34.

[3] 任旭.网络信息资源检索途径与方法探析[J].《科技信息》,2012(12):248-249.

[4] 刘兰,吴振新,向菁,孙志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开源软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5):11-17.

篇13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1.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胞工程技术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加工,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此推动的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与开发,在国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正为更多的研究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许建峰等利用高山红景天培养细胞生物转化外源酪醇生产红景天苷。紫杉醇作为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天然抗癌药物,自发现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在植物红豆杉中的含量极低,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匮乏,因此严重限制了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应用。为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的药源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甘烦远等对紫杉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两篇综述所反映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为解决紫杉醇的资源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分别从筛选高产红豆杉栽培品种、微生物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途径探索、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及其基因表达等多途径进行资源研究,而这些研究中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酶工程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

4.生物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其二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FLP法。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5.生物技术为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1)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2)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1997年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如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定向地将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丁家宜等利用人参毛状根成功地实现了对羟基苯醌生物合成天然熊果苷。

(4)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中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天然活性成分常常体内外药效学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体内吸收不好,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对提高这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