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林畜牧业管理

篇1

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肉、蛋、奶协调发展,区内以稳定、提高、拓展产业链为主,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外拓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各镇乡(街道)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是:至年,肉、蛋、奶自给率分别达到42%、36%和30%;年出栏生猪37万头,年出栏肉禽250万羽,存栏蛋禽100万羽,奶牛存栏1800头。其中,在市外建立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70%生产能力可以计入目标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由于邱隘镇和下应、中河、钟公庙、首南、石碶等五个街道地处新城区,属禁养区域,不再下达目标任务。其余各镇(乡)应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按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挖掘现有畜禽养殖场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市外建立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完成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具体详见附件1)。

二、统筹安排、分批实施,认真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

在巩固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按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在适宜养殖区,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种子种苗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控制、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镇乡适度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创出一条循环农业之路,打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支持现有规模牧场和畜牧小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我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计划重点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的国家级原种猪场1家;新增存栏种公猪100头的猪人工授精中心1家;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区年出栏商品猪稳定在18—20万头。我区“-年畜牧项目实施计划”详见附件2。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为促进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在不减少原有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区畜牧业统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统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上级项目和政策的资金配套;对主要畜产品自给率高或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镇乡给予奖励。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到年,在市外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要达到年出栏27万头,各镇乡在市外发展的畜牧基地,可按认定规模的70%抵充任务,区农林局负责市外商品猪基地的认定工作,并签订返销协议,并根据其建设规模、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列入市、区二级产业化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市外商品猪基地认定办法由区农林局另行制定。如遇自然灾害、疫病等特殊时期,急需从在外基地调入商品猪的,由区贸易局另行制定政策和应急预案。

(三)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列入市级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的每头份猪常温配套补贴5元;能繁母猪和良种后备母牛补贴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继续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在巩固畜牧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杜绝在禁养区的畜禽饲养,加大在非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政策,力争到年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按照畜牧业规划要求和各镇乡实施方案,在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安排好足够的畜牧生产扩建用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和农(林)牧结合种养配套比例,在实施土地整理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用地数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所需用地,根据明电号文件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四是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按《市规模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扶持政策执行。五是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建筑方式,经区农林局认定,按《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方案》中的扶持政策执行,在市级补助每平方米30元的基础上,给予1:1配套。六是畜禽养殖场(户)和畜牧小区水电收费按农用水电标准收取。对于已享受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不得重复补助。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0-02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牛肉产量为28.0万吨,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且总体趋势稳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创建序列(或变量)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WLS)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同方差下,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粮草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如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共有183个品种,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投入。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发展传统品牌,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陈汉熙,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魏时忠,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82(6)

篇3

二、模型设定

以湖南省1996-2015年间每年的农业各部门的农业总产值为研究指标,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指数分别代表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总产值指数代表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业总产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这里1996-2015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记为 Y,小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分别记为为 X1、X2、X3、X4。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三、模型建立

采用199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出农业各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14.039) (0.024) (0.0084) (0.0083) (0.00018)

t=(-1.276) (37.267) (3.795) (15.601) (6.15)

F=150653.5 DW=1.568 n=20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表明,农业各产业结构的比重小农业最高,小农业的总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但如果要更大程度上增加农业总产值,则必须进行农业各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才能使农业发展得到均衡,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法测算1996―2015年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对农业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小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上分析表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小农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会逐渐加大。因此,选择小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推动湖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是科学的选择。

2.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方面优化的具体思路

(1)小农业。要重视小农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优化小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以粮食稳定增长为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开拓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形成空间梯级开发,将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和现有耕地的立体开发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突出特色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2)林业。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之一,全省现有林地面积958万平方公顷,森林覆盖率52. 76%。林业尽管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低,在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小,但从农业功能角度来讲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在林业结构调整中,应着力建立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果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省的主要水果是柑橘,占全省 68%以上的水果种植面积,占水果份额的80%。可以以柑橘为基础,并拓展桔、梨、桃、李、枣等主要水果的生产优势,实现林业的发展。

(3)畜牧业。湖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连续多年稳定在30% 以上,生猪养殖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湖南省转变畜牧业生产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确保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使用价格的低廉,保护投资者权益,吸引投资。二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把小城镇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畜产品市场。三是要大力推行农牧、林牧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部门协调与合作,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4)渔业。水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规模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水产业基地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以加快水面流转为重点的经营机制创新;要注重水产业科技创新及水产品市场开拓,加强水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水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注重水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水产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建设,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针对耕地对农业结构优化的制约,要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耕地是制约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障耕地面积,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或更改基本农田的问题,对耕地保有量、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上的控制和管理;其次,对土地实行合法流转,防止将土地非法转为它用。最后要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力度,对小块地进行合并整理,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篇4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地区草食畜存栏330.18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14.5万头(只),增长3.3%,仔畜成活率91.44%。德令哈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养殖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年内计划完成母犏牛存栏4300头、柴达木三元杂交牛存栏400头,人工授精3500头,繁育犏牛母牛2000头,完成母牦牛人工授精及自然1000头,种植饲草1.3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万亩、青贮玉米3500亩。乌兰县按照“基地化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三元牛、毛驴、家禽、奶牛养殖和仔猪繁育5个基地,三元牛养殖规模达500头,毛驴养殖规模达300头,家禽养殖规模达6万羽,奶牛养殖规模达300头,仔猪养殖规模达3000头。

特色农牧产业稳步发展。都兰县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主体工程已完成,德令哈市枸杞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有机枸杞基地达到3.47万亩。300多项农残指标达到欧盟有机标准,全面启动德令哈、都兰示范园建设,采取“三制、三协议”措施,两个园区年内入驻企业9家,投入资金将达10.37亿元;新增母犏牛1158头,共存栏6227头,已生产牛犊624头。种植饲草料49008亩,其中紫花苜蓿27245亩、青贮玉米8487亩、燕麦及其它牧草13276亩。加快3个柴达木三元杂交牛育肥基地建设;组建成立养驴专业合作社8个,建成德令哈、都兰、乌兰养驴指导站,存栏野血驴2420头;开工建设300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其中733栋完成墙体建设。2012年,格尔木市为增强柴达木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共建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合作协议,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300吨。目前,格尔木已建成枸杞出口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到300吨。

城乡一体化较快发展。全州共落实各类资金4.72亿元,新建房屋1630户、改建房屋284户、围墙25.21万米、大门1522座,新建广场19处4.04万平方米、杂物堆放活动板房17间、公厕14座,新建蓄水池7座,改造给水管道3500米、供暖主管道1368米、防洪排碱排水沟47公里,地面硬化12296平方米,铺设方砖3099.5平方米,浇筑篮球场混凝土地基400平方米。

篇5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篇6

一、近年来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状况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2003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湖南省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为4508.20亿元;其中农业2391.67亿元,林业239.11亿元,牧业1425.60亿元,渔业255.04亿元。2003年以来湖南省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呈现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2005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增长率甚至达到了5.8%。但从农业内部各产业产值增长情况来看,表现出不均衡状态,农业上升趋势明显,畜牧业次之,而林业和渔业则较为平缓。如表1所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年平均为48.22%;畜牧业比重居二,年平均37.52%;林业和渔业比重年平均分别占5.22%和6.15%。从变动趋势看,2003-2011年期间,农业比重在2008年出现下降后,又反弹呈现上升态势;畜牧业比重则在2008年后呈现下降态势,并没有表现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虽然湖南省近几年正加大对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总的来看,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对湖南省农业生产中的结构和生产条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特点,从而为保证农业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表1 2003-2011年湖南省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变化 (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新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一般地,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据此,可以找到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其关联度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

设,Xi(k),(i=1,2..m)为m个比较序列因子,

Xi(k)=(Xi(1),Xi(2)...,Xi(n)),(i=1,2...,m)为反映各因子变化特征的时间序列;

X0(k)=(X0(1),X0(2)...,X0(n))为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可构造原始评价矩阵X=(X0,X1,...,Xm)。

2.对原始序列作标准化变换消除量纲,得到新的标准化序列, ,其中X(k)为各原始序列,X为各原始序列的平均值,S为各原始序列的标准差,X'(k)为原始序列处理变换后的新序列。

3.计算关联系数

先逐个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绝对值,即,X'0(k)-X'i(k)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其公式为:

p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常取0.5。

4.灰色关联度计算及排序

然后对各因素对系统行为特征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并进行评价分析。

(二)湖南农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依据2006-2010年湖南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分析总产值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相互关联程度和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林牧渔就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和表3。从中可以看出,各产业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渔业、农业、牧业、林业。各相关生产条件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 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

表2 湖南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表3 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在2006-2010年期间,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渔业、农业。同时,畜牧业作为湖南的传统优势产业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湖南水面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展具备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湖南各地积极采取基地精养、法律保障、科技先导等措施增强渔业生产发展后劲,深挖增长潜力,使得湖南渔业正日益成为湖南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湖南省种植业主要作物的总产量发展迅速,增长巨大,水稻、棉花、油料、苎麻、柑桔、茶叶、甘蔗、烟叶、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均居全国前列。湖南畜牧养殖业也十分发达,它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种植业的发展。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对湖南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林牧渔总产值的首要影响因子;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使用量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农村用电量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表明,在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灌溉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体现在上述分析中,有效灌溉面积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要大于播种面积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农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及时补充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元素,提高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率。而农业电力对于部分农业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可或缺,为此,加快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电气化,对于湖南农业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

第三,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因素作用较低,这可能与湖南仍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充分阶段有关。如2007年末湖南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564.8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347.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1.5%。按每个劳动力可承担5亩田地计算,需要农村劳动力1176.48万人。由此推算,剩余劳动力达1171.04万人,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蔽失业状况。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调整内部结构。据灰色理论分析的结果,要保证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发展渔业和林业,提升牧业发展水平。一是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规模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在保稳定的基础上,应着力于优化品种结构。以优质米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优质稻开发格局。另外,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展一些高效经济作物,适度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二是推进水产业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推进水产品优势产区渔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相关生产安全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渔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渔业生产、加工的产业链条,提高渔业经济附加值;通过推进渔业科技进步,打造效益型渔业;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资源节约型渔业。三是继续抓紧高效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优化林种结构,重点搞好油茶、楠竹低改及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增加。四是以扩大养殖业规模为重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生猪是湖南的优势产品,要继续发展,加大品改力度,优化猪群结构,建立完善生猪市场风险的有效规避机制;把牛羊等草食性牲畜作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扩大养殖的规模,适度提高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

(二)依靠技术和物质装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的现代装备水平。要根据湖南省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结合政策补贴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同时开发出新的更多的适合湖南自然情况和自然特点的新机具、新农机。二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提高化肥利用率。要不断扩大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在施用化肥的同时,加施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灌区工程投入力度,修复病险水库,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探索农村电力发展新机制,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配置电力资源相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规范农村电力市场,深化农电体制改革。

(三)强化农民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适度转移

农业经济良好的增长态势需要有一批现代化农业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此,要在政策、资金、师资、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努力培养出更多农村专业型、特色型人才,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借助现代技术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应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我们在对我国的畜牧业进行分析的时候,发展我国的发多数畜牧业产区在农村,我们称之为基层畜牧业。基层的畜牧业养殖户大多数是农民,农民没有科学的养殖技术,也不能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且大多数的养殖户,都是靠经验积累。养殖户的管理和养护技术,不足以确保畜牧产业的正常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养殖业对养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养殖人需要对自身的技术进行相应的提升,并且还应该加大相关技术的提升和研究。畜牧业在发展的时候离不开兽医的,那么基层畜牧业在发展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到兽医的作用,不断提升兽医的服务质量。基层的养殖对需要加对养殖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提升,不断的融入新的技术。我们在对养殖户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其管理质量。

1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对人们生活进行改善的时候,需要做好细节的分析工作。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基础部分,能够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层畜牧业的工作十分的重要,为了提升其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下面我们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就是基层畜牧业的兽医服务意识较差,对待基层畜牧业的养殖户多有怠慢之处,在养殖户心中产生一定不好的影响;其次,基层畜牧业的兽医很容易受到忽视,导致其心理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意识;养殖户在进行养殖工作的时候,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够对兽医的作用进行认识,导致开展养殖工作的时候,不寻求兽医的帮助;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兽医的技术较为落后,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最后,基层畜牧业的发展不受人们的重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是按照对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避免以往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指导。这种工作形式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开展。还有,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不重视,生产出来的畜产品,不经过严格的审核,很难确保其质量,导致畜产品的经济效益低下。我们对基层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基层畜牧业的质量。

2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通过对基层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结合现阶段的技术,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2.1明确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

对养殖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职责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管理,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进行检测和审查,确保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如果技术人员的技术不过关,我们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直至技术合格为止。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审核,尽可能提升基层养殖厂的养殖技术。在对兽医进行审核的时候,不仅需要审核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还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察。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其工作人员的职责等进行规范,确保兽医在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

2.2制定职业的标准和规范

畜牧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基层畜牧业的发展更需要我们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其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制定标准的职业标准,对其工作进行规范。兽医也属于畜牧业中的技术人员。管理者需要对兽医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熟悉,按照兽医工作的特点编制标准。在实施的时候,就方便对编制的标准开展工作。近几年,我国对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那么兽医就是保证我们畜牧产品质量的首要管关卡。兽医需要结合自身的技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相关的畜产品进行防疫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相关的药物,以此减少食品安全问题。

2.3对畜牧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管理

畜牧业近几年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想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畜产品的质量由畜牧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管理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按照自身的能力开展工作。在对畜牧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管理者加大对基层畜牧业工作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行管理的工作。在对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仅仅是需要我们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核实,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制定标准的奖惩制度,确保工作人员正常的工作。

2.4工作中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兽医在开展基层工作的,需要按照基层的畜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基层畜牧业的特点。为了保证我们畜牧业市场变得更加合理,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畜牧业进行规范。兽医在工作的时候,不仅需要做好分内之事,还需要确保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服务,也就是说畜牧业也需要在服务行业开展工作。

2.5提高服务能力,增加资金投入

畜牧业在对服务能力进行替身给的时候,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兽医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市场上的最新的兽医设备。提高基层兽医的服务技术,确保我们兽医的整体工作能力,保证基层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基础组成部分,畜产品的质量备受人们关注,兽医是保证畜产品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对兽医的工作进行调整,提高其服务质量。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我们加大对兽医技术的服务工作进行调整,适应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仁毅.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在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0):242.

[2]王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3]毕一鸣.我国基层兽医服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篇8

1 坚持以消费升级带动畜牧产业升级,促进生态旅游升级

以我县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初步提出坚持以消费者升级带动我县畜牧业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规律,坚持消费者优先,以新的游客为牵引,促进新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形成畜牧新技术,新产业,以花样多样的畜牧产品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安全、环保的畜牧产品和旅游业保障等有效供给,以满足我县不同群体不断升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言而喻动物食品的消费必须转型升级为安全、环保的,而此类升级必须依靠畜牧业发展转型的升级,而畜牧业的发展转型又依托多专业的自然融合。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呈现出多专业组合,才能顺利完成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并朝着安全、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在适宜生态环境下,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符合生态规律,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消费者需求规律具有鲜明地方区域特色 、营养特色等健康的动植物食品如同黄龙生态旅游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黄龙山区是贫困县,但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生态畜牧业可培育成为黄龙精准扶贫和快速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要调整粮耗污染型畜牧业发展结构,转变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依靠 畜牧业发展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渴望旅游消费升级群主要在城市。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是工作有保障。但生活在城里成天面临吸收的污染空气,食用的有污染的食品而黄龙山区的优点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远离污染,食品安全健康。缺点是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收入低下,现代特色畜牧业就是优势互补,让城市游客花钱购买山区的贫困农民生产的绿色畜产品这样既能满足城市吃绿色放心健康畜产品的问题,有解决了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问题。

3 黄龙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应具备的条件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安全型的畜牧业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环保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黄龙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与良种业、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安全化、市场化、优质化、高效化和持续发展化有机结合。生态畜牧业要以森林生态放养,果园生态、围栏和动物循环农业养殖为主的“天然富氧运动,食草补饲防疫设施机械信息”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要求,有让畜禽回归自然,充分运动,才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才能生产健康产畜产品,逐步推广优质牧草如:菌草等青粗饲料饲喂畜禽,不仅极大节约粮食可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设施机械信息以经济实惠的原则给畜禽提供简易方便,实用的养殖设施同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和资源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目的。通过推广这种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我县生态旅游提供的安全、健康、环保的动物产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上山,进沟,入林发展规模化生态型绿色畜牧业,最大限度的防范疫病风险,保证动物食品的质量安全,动物食品的主要来源于草食动物,以草为主的饲养方式生产的牛羊肉、牛羊奶和生态放养猪,鸡、鸡蛋等,生态放养的中华蜂蜜。

篇9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显著上升

畜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经验总结后,生产能力普遍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批养殖专业户,不仅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发展速度更是相当可观,为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畜牧业也就成为改善农民经济环境又一重要产业类型,对农村经济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畜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于明显化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经济发展不断带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对天然奶牛及肉牛等的产出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肉牛及肉羊等的以草为食的畜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这其中奶牛的需求前景尤其广阔。在目前部分地区的畜牧业将养殖重点放在了奶牛饲养上,这不仅满足了社会需要,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发展较好的奶牛饲养区更成为了城市,甚至省内的奶牛生产基地,肩负着优质奶源的供应源。而部分肉牛及肉羊的生产也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形式靠拢,形成了产业化的畜牧生产模式,为肉食品的大量需求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结构的优化及转变是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这不仅解决了肉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滞后性问题,更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实力。

3.产业化经营获得新突破

在畜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以往的养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因此养殖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而小型养殖户在拓展规模的大潮中发展速度较快,这其中小型养殖户多以个体形式存在,有奶站、牛奶冷配点、饲料加工、市场信息等的多中形式为一体的中介组织已经初步形成,是服务于畜牧业从始至终流程的产业格局。

4.畜产品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畜产品安全是保证畜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与畜牧业的发展形象息息相关,更会对人们的健康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以法律、条例的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畜牧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并对单位及个体养殖户进行安全检查、时时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容对不良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及处罚,不仅从根本上使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更净化了畜产品市场的不良风气,使市场经济更加平稳的向前发展。

5.畜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提高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开展大量的科技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能使养殖户认识到科技的应用力量,提高养殖效率及质量。首先我国将畜牧兽医的实用技术进行了推广及延伸,实现了畜品种的优质改良,并且改良效果较为明显,覆盖水平达到标准一半以上等等。通过将科学技术融入畜牧产业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畜牧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实现了科技领域的延伸,使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高效。

二、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农牧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按照“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统筹整合支农资金,将肉羊产业、草业经济、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区),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今后投资发展的重点。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三、畜牧业调整的对策

1.用新的思维谋划畜牧业发展

一是加快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支撑和保障作用显著的产业龙头,强化和提升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挤奶站建设、饲草料加工机械配置、中介组织的扶持、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2.积极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变饲养方式,以项目扶持、科技支撑、农户投入、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区),培育以奶牛、肉牛、肉羊、獭兔等草食畜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养殖基地,实现畜牧业草食畜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积极培植饲养专业户,从兼营饲养向专业规模饲养转变。二是要积极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协会组织,畅通畜产品销售渠道。

3.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对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国内外对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发展趋势,注重畜产品安全;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大力打造品牌,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努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外销的比重。

4.加大饲草料开发,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草业投资力度,改良退耕还草地和部分退化天然草场,提高产草量,推广紫花苜蓿、高丹草、燕麦、箭舌豌豆、玉米等优良饲料作物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合理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建立高质量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二是推广饲草料青贮窖、袋装、裹包青贮及草粉加工技术,推进饲草商品化,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玉米桔秆青贮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三是健全饲料加工体系,扶持建立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生产和供应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獭兔和鸡的配合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章从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当代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11-02

生态畜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新兴科学产业,是大农领域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规划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上,当代生态学犹如铁轨,指引着生态畜牧业这个高铁的发展与前进。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畜牧业中,定是以当代生态学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 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开展难度大,效益低。由于食物链系统养分利用率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得养分不均衡,氮磷钾肥比重偏差大,化肥大量的滥用使得农牧业生存发展难以维系。大量的有机废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费,因需求的增长而带来的肥料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其相差比例达八倍之巨。但我国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制订出如同欧洲那样严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粪尿管理政策,我们只能在农牧与环境回报之间寻求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来自于食物链原理。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动物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优化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食物链养分管理不仅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政策改进。食物链养分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政策,而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策略,包含了化肥生产、农田、畜牧、家庭等环节的养分管理措施,还涉及资源、工商、农林、营养、环境等多个部门,以及区域和国家多种层次。这些养分管理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人口和食物的压力下,我国一直以满足食物需求为目标进行养分管理,大力鼓励支持化肥生产使用和集约化动物产品生产,忽视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链养分流量,还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遵循两个原则:(1)养分物质调控;(2)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二 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生态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调控资源,使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最优的状态。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供应与需求平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提高了效益,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不仅种稻,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叶,从而减少菌源,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使稻间通风透光,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 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物质也在流动,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各要素联系起来,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比如,在水产品养殖中,以养虾为例,虾池中生物种类不仅虾一种,少量的肉食鱼类如真鲷、鲰虎鱼、鲈鱼等与虾同养,既能吃掉与虾竞争的小杂鱼,又能吞食病虾,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混养罗非鱼能够抑制较大的藻类过度繁殖,将池中浮游生物资源利用起来,并能促进有益藻类生长。若贝类与虾同养,二者取食习性不同,小型浮游生物与池中悬浮有机碎屑是贝类食物来源,这种混养模式可使虾池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污染,提高整体利用率。海参与虾混养也有长足的优势,海参取食目标性差,无论藻类、原生动物或者有机碎屑及泥沙,都可以被海参取食,从而不仅优化能量利用结构,还能大大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外还有多种品种混养模式,在同一池中,充分利用各种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取食习惯、空间分布等特点,既优化了能量利用结构,促进物质共生共利,使得能量自循环,极大提高池体的生存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畜牧业发展趋势

*畜牧业经过历届党政重视,有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产业政策的调整,*畜牧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国家支持全市畜牧业的项目资金达1.7亿元,相当于2007年的2.3倍,相当于建地设市以来畜牧项目资金的总和。通过这些项目资金,已建起了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大户11625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大户152户,5000头以上大户9户,规模养殖由2006的18%提高到28%。2008年全市出栏生猪499.1万头、牛30.40万头、羊103.68万只、禽兔1522.56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2.79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90.2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7%,全市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09元。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畜产品出口受阻、畜禽及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效益下滑,但*畜牧业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平昌县委把畜牧业作为立县支柱产业,在全国生猪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利用间隙,把握趋势,新建出栏千头以上的养殖场27个,畜牧业发展仍然生机勃勃。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出栏生猪189.58万头、牛8.6万头、羊35.45万只、禽兔572.48万只,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3.96%、4.12%、4.11%、4.75%;已实现畜牧业产值30.7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5%。最近,省畜牧食品局局长杨昌明视察了我市平昌、通江、巴州区的畜牧业后指出:“*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贡献突出,发展速度快,规模养殖上台阶,现代畜牧业开始起步,畜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高于全省水平。”

根据*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大交通将会给畜牧大产业带来优良的发展环境,其现代畜牧业的产业地位还将进一步发生转变。*山区现代畜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的朝阳产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畜牧业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发展观念滞后。大部分农户还是传统的养殖观念、传统的饲养方式;少部分领导还没有清醒认识到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用传统的思维指导畜牧业,用传统的方式抓畜牧业。二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是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但是目前全市规模养殖比重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仍然还是以散养为主的农区畜牧业。三是畜牧业发展基础体系建设还显得薄弱。2007年以来,全市逐步探索建立“纯种繁育、杂交制种、仔猪扩繁”生猪三级良繁体系,生猪改良面虽已达78%,但外三杂仅占21%左右。由于投入不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滞后,防疫冷链设施严重不足,检测手段落后,市县(区)至今没有疫苗冷藏库和专用运输车。四是饲料粮转化率低。全市饲料工业基本为零,90%以上的工业加工饲料来源于市外。除规模养殖场外,玉米、马铃薯、红苕等基本是直接饲用,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转化利用。据调查,全市养殖环节玉米有效转化率仅65%左右。同时,秸秆综合利用率不到30%。五是畜牧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比较弱。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已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其产品竞争力差,面临“打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困境。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还没有形成完全的利益连结体,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畜牧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散养农户,不仅要面对动物疫病的风险,更要承担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

虽然问题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完善,畜牧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由于金融危机、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安全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畜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如何分析形势,如何抓住扩张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正如巨峰省长所讲,要“寻找危中之机,研究应对之策,因为严峻的市场形势,是我们整合资源、提升素质,实现向现代产业形态转化的一次机会,每一次市场波动都会给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和品种质量提高提供空间,带来机会”。因此,只要我们应对得法,引导有力,措施对路,方法恰当,仍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各地以建立完善利益保障机制为核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全市新建规模场(户)达847个,其中生猪705个。平昌县启昌公司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年饲养能繁母猪1000头的繁育场;袁俊投资600多万元,租赁土地62.8亩,建起了俊明繁殖场二期工程。南江沙河汪其德采取自繁自养为主,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生猪扩繁及育肥场。

二、增强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的紧迫性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站在建设西部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的高度,提出“畜牧业要在农业现代化中率先实现突破”,并在资阳、眉山、遂宁进行试点。今年6月又在资阳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工作会议,对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因此,各级畜牧部门既要以“政治家”的敏锐,又要以“企业家”的精明,站在完成历史使命的高度,站在“*大交通形成后,畜牧产业怎么办”的深度,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来,把工作措施落实到推动*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上来。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中接加工业、下带三产业,是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产业。因此,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工业发达的国家,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美国占60%、英国占70%、北欧一些国家占80—90%。畜牧业的高度发展,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加快粮食的转化利用和增值、大量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都加大了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又明确要求要采取措施“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年初,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又制定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以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2008年,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川府发[2008]15号),今年又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全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市委、市政府也一直把畜牧业作为农村产业培育的重点,下发了《关于推进生猪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巴府办发[2007]91号),确定了到2012年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具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特点,因此抓旱作农业又转化到养殖业是*多年来抓农业积累的经验。旱作农业的发展为养殖业提供了有力的饲料基础保障,养殖业又为粮食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采取种养结合的措施,坚持循环利用,不仅能够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还能够改良土壤,保护生态,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饲养成本,形成畜牧业的低成本优势。加之畜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等特点,决定了畜牧业成为了增收的骨干产业。

(三)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已有较好基础。一是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畜牧业是*的传统优势产业,发达的养殖传统奠定了*良好的畜禽发展基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7年起,全市四县(区)均列入全省48个生猪调出奖励大县行列,2009年又被纳入《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中的48个重点县之列。今年农业部颁布的全国《2008—2015年畜禽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规划生猪优势区439个县区(四川55个)我市四县(区)全部列入,我市是我省市(州)整体进入的两个市州之一;全国规划肉牛优势区207个县区(四川5个县区),我市三县(区)被列入,占四川优势县区的60%。同时还具有南江黄羊知名山羊品牌,通江空山黄牛优良地方品种,平昌巴山土鸡的注册品牌,巴山生态猪的品牌已在酝酿之中。二是在探索山区现代畜牧业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各县(区)都在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种养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适度规模集群,突出比较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加工流通”为特色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这两天大家参观的现场,可以说就是我市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的有益探索;就是我市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缩影;就是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的雏形。省畜牧食品局局长杨昌明在我市调研畜牧业期间,对我市推进规模养殖,采取“30+1”自繁自养的模式,推进生猪改良,坚持种养结合,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下去。三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战略部署之中,提出“培育畜牧大产业、建设畜牧业经济强市”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平昌县委、政府对该县现代畜牧业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发展保障措施。在推进山区现代畜牧业进程中,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业主主导、项目撬动、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为山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

(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现代畜牧业,必须结合山区特点,符合山区实际,突出山区特色,要立足*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养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的现实要求,要围绕推动旱作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实需要。按照巨峰省长要求:“探索研究依托畜牧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问题;畜牧业现代化与扩大内需结合的问题;畜牧业现代化与灾后重建的问题;畜牧业现代化与全民创业结合的问题;畜牧业现代化与种植业现代化结合的问题。”

三、抓好当前畜牧工作

(一)以稳增收为目的,积极应对生猪价格波动。目前生猪价格在低迷后有所回升,这是政策刺激、市场影响、需求变化等多方面原因的结果,是生产发展中的自我调节和平衡。特别是要引导养殖农户增强养殖信心。要组织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每人定点帮扶5户以上养殖大户,引导养殖农户树立“逢快不撵、逢慢不砍”的意识,正确应对猪价变化,选留优质后备母猪,保护生猪生产能力,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今年把增收的宝押在小家禽上的要求,必须实现在小家禽上农民人均增收30元的目标。通江县的高坑小家禽养殖园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二)以保增长为目标,抓好“百千万畜牧增收工程”。“百千万畜牧增收工程”是我市落实省政府“千万头优质生猪增收工程”的具体体现。市委[2009]16号文件要求,在2012年前全市建成100个养殖基地乡、培育1000个专业养殖村、发展10000户规模养殖大户(养殖场)。今年必须搞好三年规划,并完成40个基地乡、300个专业村、3000户养殖大户的效益提升和基础建设。年初,目标已下达各县(区),时间过半,要检查任务是否过半。今年畜牧重点项目,要重点向这些地方倾斜。

(三)以畜牧项目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委“两个强力推进”的要求,认真研究国家、省的政策,特别是随着扩权县的增多,一定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作用、乘数效应。以项目支持为动力,强力建设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优质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规范健康的养殖体系、健全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和先进快捷的加工流通体系,为*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劲。

(四)以规模养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有利于转变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有利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抓畜牧产业园区建设,就是以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为单元,把那些有能力、有发展愿望的散养农户组织起来,就是把有资金、有技术的其他行业承接到园区,壮大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在规模养殖发展上要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化布局,坚持以乡为单位布局生产基地,以村为单位布局养殖小区。要实施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全面推行健康养殖,严格执行场地环境、引种育种、疫病防控等生产技术规程,遵守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规定,不断规范养殖过程记录,实现全程受控养殖。要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生产模式,根据水环境容量和土地对粪污的承载能力,结合种植业对有机肥的需求量,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发挥其自然防疫屏障的作用,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通过沼液和有机肥还田,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促进绿色种植业发展。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牧草、青贮青饲、专用玉米。

(五)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强化依法监管。一要把确保我市洁净无疫,确保有疫不流行、不成灾,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底线。要严格执行和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把“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落到实处。当前正值夏季动物疫病防制的关键时期,要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要强化防控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向动物传播。要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对规模场(户)、屠宰加工厂(点)、交易市场等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要部位的监测。二要严格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加强市场监督,严格执行引种申报和引种隔离观察制度。三要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措施。必须严格依法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防止出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要重点抓好源头监管,切实规范饲料兽药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加大对违禁药物的检测和打击力度,探索建立饲料兽药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机制。

篇12

1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1.1对大气的污染

规模化畜禽养殖在有氧的条件下会产生两类物质,分别分解为CO2、水和最终产物。这些物质在厌氧的环境下可分解产生带臭蛋味、酸味、烂白菜、鱼腥味等带刺激性的气体,若量少可直接稀释到大气中,不引起公害问题。但量大且长期高浓度的臭气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并影响人体健康。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一份新报告,与运输业相比,畜牧业产出的温室气体更多,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占总量的18%。如果将土地利用和土地用途变化的排放量包括在内,畜牧业占人类活动的CO2排放量的9%,但是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比例则高得多。它占与人类有关的N2O排放量的65%,而N2O全球暖化潜能是CO2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粪便。此外,它还分别占人类排放氨(主要导致酸雨)和甲烷(是CO2暖化潜能的23倍)总量的64%和37%。

1.2对水体的污染

畜牧业是对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资源破坏最大的产业之一,除其他方面之外,它导致水污染、富营养化和珊瑚礁退化。主要的污染物是动物粪便、抗生素和激素、制革厂的化学品、用于饲料作物的化肥和杀虫剂。大面积过度放牧扰乱了水循环、减少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补充。还有大量的水被用于饲料生产。据估计,畜牧业是造成我国南海磷和氮污染的主要内陆根源,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些污染物及其他物质通过泄漏,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并直接通过侵蚀和径流以及动物接触流水而进入水域。此外,农作物生产造成的污染中有16%是来自于饲料种植。有研究表明,进入到一个水流域的66%的氮和78%的磷,来自于被浪费的动物饲料和动物所排粪污,其实研究所在地区的大部分农场都是把种植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的土地分开的。显然,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是水道的一个主要污染源。一旦进入水体,在粪肥中的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生命造成极大损害。2000年的一项报告指出,粪肥污染物是造成鱼类死亡的最大问题。史密斯等人发现,淡水中磷和氮过量是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这改变了水生态的化学、热及辐射环境,对原生种群造成不利影响。这些元素在海洋中的积累使得有毒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鱼类死亡。当氮释放到大气中,也能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但最终还是回落到远离的水道。

1.3粪肥对土壤的影响

动物粪肥的成分是有据可查的,而且这些成分对水域的影响也正在深入的研究中。2002年美国环保局的报告列出了动物粪便的主要污染物为氮(N)、磷(P)、钾(K)、有机化合物、固体、病原体、盐、微量元素和挥发性化合物。畜牧养殖产生的粪污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后,一部分被植物利用;另外的被微生物降解为水和CO2,净化和改良了土壤。一旦粪污的排入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降解不彻底或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恶臭气体以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改变了土壤的原有成分和性状,使土壤的基本功能不能发挥。此外,粪肥中的部分高浓度有机物会与污物一同进入土壤,引起土壤中某类物质(如重金属)含量异常偏高,破坏或改变了土壤自身的结构,对生活于其上的人和动物也造成了不利影响[1]。

1.4造成土地资源的退化

畜牧业的发展还是土地资源退化的一大根源。由于要开辟新的牧场,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畜牧业的发展是森林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20%的牧场因过度放牧、土壤侵蚀和板结而退化。而这一比例在旱地则更高,原因是牧区管理不当和畜牧业政策不足,导致荒漠化蔓延。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许多草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土壤表层缺乏植被覆盖,而大面积的,有些地区甚至即将被沙化或已被沙漠逐步侵蚀。

2治理措施

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大幅提高,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大量有害气体等,引起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其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5]。

2.1推广生态养殖,减少污染源

在大规模的集约化畜牧生产大背景下,遵循生态学原理,降低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是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建立生态工程,以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等多种方式建立牧沼、沼果或牧菜粮、牧鱼并举的生态畜牧小区[3-4]。将畜禽粪便低费用处理后,能够用于淡水养殖业或种植业。如将畜禽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用于种植业;还可建立种草—养畜—粪尿还田的农业生态链;也可发展沼气农业,充分利用畜禽粪尿生产的沼气、沼渣、沼液,沼液、沼渣可做肥料用于种植业,沼气可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不仅对环境十分有利,还能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1]。应把畜牧生产放在一个大农业生态循环圈中,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

2.2畜牧场地的适当选择

养殖规模场的建设首先应考虑交通因素:应与公路有一定距离,在解决用水方便的情况下,应选择建在远离工矿区、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同时考虑到粪便可供应农田用做优质肥料,而粮食作物和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来源,所以建立养殖场要在周围有足够的果园、园林、农田、苗圃、鱼塘等地区,以便更好地将农林牧有机结合[4-11]。采用林木兼作和水土保持的方法,并适当地将畜牧业移出敏感地区;在土地利用(以畜牧为基础的)中实施环境服务付款计划以利于减缓和改变土地退化现象。

2.3注重卫生管理

提高畜牧和饲料作物生产效率,改善动物膳食种类,减少饲料的肠内发酵以减少甲烷排放,同时建立沼气厂对粪便进行再利用处理。对畜禽圈舍应及时清粪、防潮除湿(具体可用石灰撒于圈舍地面),减少舍内微生物和微粒,合理组织舍内通风,使舍内保持干燥。在圈舍内尽量做到粪水分离,尽可能保持环境的干燥[9-10],以减少微生物及病菌的孳生。可使用除臭剂除去畜禽排泄物中的恶臭,经过厌氧处理的畜禽粪便可直接用于沼气生产或用于农作物施肥[4-5]。

2.4加强饲养管理

倡导科学用药,限制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和过量使用,将药物残留对畜禽及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优化和加强死畜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理圈舍,将病死畜禽进行深度掩埋或焚烧等科学处理,防止病菌的传播,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畜禽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也是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定点屠宰的管理与建设,做好畜禽血液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5-11]。

篇13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养羊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实施“立草为业、品种改良、畜牧防疫、舍饲养殖、科技强牧”五大工程,全县畜牧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促使全县畜禽的年度饲养量、出栏量、畜产品产量、牧业经济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年年稳步增长。其中*年,猪饲养量由*年的25万头增加到29万头,出栏由11.5万头增加到14.5万头,牛饲养量由*年的3.6万头发展到4万头,出栏由0.7万头增加到0.9万头,羊饲养量由*年的22万只发展到35万只,出栏由11万只增加到15万只,羊肉产量由1650吨提高到2682吨,鸡饲养量由*年的85万只发展到115万只,禽蛋产量由4500吨增加到5400吨。牧业现价产值达到2亿元,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

(二)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变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理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提升牧业经济效益是“十五”期间畜牧生产的一大特点。衡量畜牧业内部结构的畜禽存栏结构、畜群结构、产品结构三大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节粮型草食动物发展速度快。调查显示,到“十五”末,牛、羊草食动物所占羊单位达到49.6万个,占畜禽总量的54.22%,比*年提高6.43个百分点。其中猪由*年的52.21%下降到*年的38.95%,减少13.26个百分点;羊由*年的21.22%提高到*年的29.08%,提高7.86个百分点。优良品种在畜群中的份额增大。*年,良种牛占牛存栏的42%,布尔山羊占羊存栏的45%,良种鸡占鸡群的38%以上。母畜比例,适繁母牛占牛群的33%,适繁母猪占猪群的10%,适繁母羊占羊群的40%,畜产品组成结构以肉蛋为主。全县肉总产量16079吨,其中猪肉11788吨,占73.3%,牛肉1183吨,占7.4%,羊肉2682吨,占16.7%,家禽及其它肉类426吨,占2.36%。禽蛋5512吨,蜂蜜44吨。

(三)畜牧业科技水平分析。“十五”期间,成功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建设项目》,《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牛羊越冬饲料品种及其饲养技术研究课题》,课题成果获*年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与陕西省牧研所合作,完成了《布尔山羊改良陕南白山羊》课题项目,*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与安康农校合作,完成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羊》试验示范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推进了畜牧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使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年全县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05%、30%、88%,分别比*年提高8个、5个和9个百分点,平均出栏重生猪由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牛羊也有一定增加,鸡只均产蛋由5.5公斤提高到6.5公斤。

(四)饲草料基地建设。*县属山地农业县,*年全县土地面积仅有42.3万亩,而土地质量差,25度以上坡耕地占40%以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仅有154公斤。同时,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当地能够生产用于畜牧养殖的饲料粮能力极差。针对这一问题,“十五”期间,在云盖寺镇花园村、东洞村,永乐镇八亩坪村,青铜关镇白树村,西口镇青树村建立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畜牧示范小区;在高峰镇青山村,大坪镇旗帜村,永乐镇午峪村,西沟乡的江西村,铁厂镇的西沟口村建立了“秸秆养畜”示范村。在示范村的辐射和带动下,全县饲草料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16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45%,新增载畜量45万个羊单位,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畜牧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两个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把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到公共安全防范的高度,县上采取了果断措施,成立了禽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健全了乡镇防控机构和村疫情监测员防控体系。采取了“集中领导、集中财力、集中时间”的办法,搞好春秋两季畜牧防疫工作,推行了“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兽医卫生制度,全县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活畜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进出县境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同时,通过《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的实施,装备了县乡两级畜牧防疫机构,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防疫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在“十五”期间,*县成为全省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县份之一,为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保护作用。

二、优势与问题

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我县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良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良好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区位优势明显,跟踪服务工作滞后。*县地处秦岭南麓,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境内工业欠发展,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数量极少,环境无污染。同时,已修通营运的西康铁路和正在建设的西康高速公路,缩短了*与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进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这些条件的客观存在,*不仅具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而且是大中城市最佳的时令畜牧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没有及时组织专家对*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注册,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程序发展生产,使这一宝贵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饲草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我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适宜多种牧草生长,全县牧草分属85科480余种,有天然草场31万亩,可利用林间草地50余万亩,荒草地40万亩,共可利用草地121万亩,平均亩产干草300公斤,年产干草36.3万吨;“十五”期间,建立的人工饲草料基地16万亩,亩产优质牧草800公斤,年产干草12.8万吨;年均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万吨,年总产草量64.1万吨,采食率按80%计算,共可载畜98.2万个羊单位,现有食草牲畜40万个羊单位,尚有58.2万个羊单位的开发潜力。

(三)畜禽品种原始,生产能力低。我县牛羊品种以地方良种岭南牛、陕南白山羊为主,共同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强,缺点是生长速度慢,周转期长;猪的品种改良工作尽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主要是以二元杂交为主,与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洋三元、土三元”品种相比较,我们还是滞后,猪的饲养周期还排徊在8-10个月,比国家级水平4个月多了一半时间;鸡的品种只是云镇花园村使用了先进的蛋鸡品种,农户养的鸡基本上是土种鸡,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县畜牧经济效益较低的根本原因。

(四)技术推广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十五”期间,县上积极和教学、科研单位配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解决了部分畜牧生产的技术问题。各级技术推广单位组织开展了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等牧业新技术,特别是通过狠抓示范小区、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年,全县建成畜牧示范小区10个,肉羊生产基地乡15个,养猪基地乡10个,发展30头以上养猪大户1790户,5头以上养牛大户503户,20只以上养羊大户1355户,1000只以上养鸡大户31户。这些养殖大户的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50%、90%以上,人均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65%以上。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全县部分农户养殖水平十分低下,饲养管理落后,与先进的饲养管理方式形成明显反差,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整体效能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工业反哺农业三大政策机遇,动员一切力量,上省进京,争取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发达的畜禽种业体系。要尽快建设新型的良种繁育体系,科学高效地选育扩大品种优良、适应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且生产性能高的畜禽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安全优质的饲料基地。要继续推广我县人工种草的工作经验,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实施多元种植结构,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扩大饲料生产,广辟饲料来源,保证质量安全,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草坡。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场草坡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草场草坡绿起来、山地畜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五)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和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强化推广示范,实现良种、良料、良法相配套,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