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交通工程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交通工程的理解

篇1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交通工程专业都为本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让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科技英语等课程学习后,能够将所学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相结合,提高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土建行业对外交流增多,对本科毕业生专业英语的实际要求已不再停留在阅读层面,而是提高到了掌握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上。特别是现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听和说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故应该特别鼓励进行听、说方面的练习,从而使交通土建工程本科生较全面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故在现今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对交通工程专业相关内容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的综合提升,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课程授课过程中,注意安排好课程进度与知识板块的合理布局,各种需要培养的能力结合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锻炼和提高。

一、“听、说”能力培养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

现今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一般都仅仅是强调学生对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听、说”的能力培养,但实际而言,听和说对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输入输出,对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的交通工程行业在国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的人才极度匮乏,我们迫切需要专业能力强、英语听说又好的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与外方人员进行沟通和交通工程专业问题的直接交流。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交通土建工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交通工程世界发展的最新前沿,而这迫切需要培养出来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能够听懂在交通工程相关的国际论坛、国际会议中的专家、学者的讲座发言,不但能够听懂所讲的相关问题,更要能够用流利的英文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并消化吸收,这样我们才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交通工程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予以转化吸收。

综上所述,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讲授中,每次课都要用15到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学生听说的能力培养,就每次课所讲的主题,选择一些交通工程专业有关的国际会议或新闻纪录片等的影音资料,通过播放以及提问回答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交通工程的隧道或桥梁建设的相关主题,可选择BBC或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中有关交通土建的纪录片影音资料,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不通,提出不同的问题,由学生来作答。除此之外,要经常组织情景模拟实战演练,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交通工程生产实践一线的不同角色,设计场景,进行对话,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交通工程专业外语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团队协作,实战演练,在扮演角色中W习,在学习中体验掌握到知识后成功的快乐。同时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和态度,故使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能够流畅地与交通工程相关技术人员的沟通、合作的能力,由此锻炼和提高学生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实际工作或进行更深层次的深入研究。

二、“读、译”能力培养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

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读、译”的能力培养,同其他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方法相同,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而言,需要强调以下几点内容:

1.注意具有精确和较窄含义的高技术化词汇。在一般通用的非专业英语中,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交通工程专业英语中的关键专业英语词汇必须选用精确严谨的形式表达其专业的要求,尽力避免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其专业英语词汇一般含义较专一,用以表达专业方面确切的含义。例如:stress,strain,simple beam,surrounding rock,ground pressure 等。

2.词汇含义专业化。在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中均有半专业性词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来自通用英语词汇,但是在交通工程领域词义有所变化,用以表达专业技术含义。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学生习惯于用基础英语中了解的意义来理解专业英语,往往造成误解。例如:stress在基础英语中常翻译为“重压、强调”,而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中常以“应力”出现;boring不是“令人厌烦的”,而是“钻孔”;weather不是“天气”,而是“风化、侵蚀”;moment不是“片刻”,而是“力矩”。

3.专业英语词性中性化。同一般通用英语词汇相比较,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英语词汇严谨周密,注重全面、客观地描述事物,可以表示肯定和否定,同时又由于其词义专一,没有“转义、喻义”的文学修辞功能,故无褒贬意义,不像通用英语词汇那样具有丰富的主观感彩。

4.使用生僻的非专业词汇。有时,为了避免某些常用的、具有明显相同意义的模糊或不精确,专业英语中常常倾向于使用一些公共英语中较少使用的非专词汇。

5.复合词及缩略词较多。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的词义和构词与一般通用英语词汇基本相同,但是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词义较专一、构词方式采用大量派生、复合、缩略等方法。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词汇中包含着大量的缩略词、复合词、派生词。例如:复合词:feed-back,same-sex,on-and-off-the-road,GIS-Based,biotechnology,biochemical。缩略词:maths = mathematics lab = laboratory,ASCE =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通过区别、举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讲授过程中,尽量用英语来解释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材料(Building Material)相关问题的讲解,涉及到的专业词汇有:(1)各种主体材料的名称:masonry unit(砌体)、timber(木材)、steel(钢材)、aluminum (铝材)、reinforced concrete(钢筋混凝土)、prestressing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和plastic(塑料);(2)主体材料的组成成分的名称:brick(砖)、cement mortar(水泥砂浆)、clay(粘土)、conifer(针叶树)、silicon(硅元素)、manganese(锰元素)、resin(树脂);(3)材料的各种性能:elasticity(弹性)、stiffness(刚性) thermoset(热固性);(4)描述各种性能的指标:elastic modulus(弹性模量)、yield strength(屈服强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极限抗拉强度);(5)各种材料所能建成的构件名称:beam(梁)、column(柱)、slab(板)、arch(拱)、curtain wall(幕墙)等等。这样在以后的使用中,才能更加贴近专业外语习惯和语境,更好地理解相关专业外文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介绍如何去通过交通工程专业词汇的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或相关外文数据库查找最新的交通工程专业文献,如Science Direct(http:///),Google学术版等等以交通工程关键词举例,介绍其具体的查找办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知识去查找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甚至翻译文献。

在阅读和翻译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文献时,可以把比较难理解的段落以书面作业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布置在课外,课堂上进行讨论,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认识,带着问题听课并加入互动讨论,有助于授课效果的提高,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很多翻译的技巧,比如直译、意译等方法,在学生学学英语阶段已经了然于胸,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仅仅侧重于这些方法的使用。但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相比较于公共英语有其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理解、重构、表达、校核等几个阶段,熟练掌握相关内容,尤其是要注意那些特别强调的约定俗成的词组短语的翻译。

通过对学生的交通工程R涤⒂镂南鬃柿系牟檎摇⒃亩梁头译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需要解决某些专业问题或了解学科前沿的时候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如何更有效地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自己的专业英语能力把先进的理论和交通工程实践技巧翻译过来,让更多的国内人士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交通工程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升交通工程的实践水平。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外语的读和译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积累起来,而翻译技巧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专业英语阅读阶段的任务,并使其认识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工作中仍需坚持不懈地学习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知识。

三、“写”能力培养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交通工程专业亦是如此,如今每年都有不通主题的交通工程专业方面的国际会议或国际论坛,需要撰写英文发言稿或是提交英文专业论文,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除了具有“听、说、读、译”的能力提升自己理解和掌握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要把我们的一些先进做法和在实际交通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探讨,集思广益,既交流了经验,也获得了解决办法。

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写作要求用词准确,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法,而且其造句符合逻辑及英语语法规则,同时格式也要符合各专业的英文要求,所以说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写作是在学生掌握了“听、说、读、译”的能力之后,具备了夯实的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背景同时又具有了坚实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基础,这样在培养学生方面就要更进一步地朝着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提出一个迫切要求――加强学生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写作能力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英译汉的训练,掌握了交通工程专业英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并具有了专业词汇和短语的积累,这样在进行专业文章写作时就可以得心应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交通工程专业文章写作时,要教会学生其相比较于一般英文写作的区别以及其自身特有的基本写作套路,比如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行文主体部分等等,而且语法句法上一般用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交通工程相关问题、多用严格单一的语法结构、多用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等;同时行文遣词造句一定要注意客观(Objectivity)、精炼(Conciseness)、准确(Accuracy),不仅提出问题,还要把问题解决好。

四、结语

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授课时,注意讲授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衔接关系、专业英语的特点( 语法特点、词汇特点、语言特点、结构特点等)、专业文献的翻译(专业文献翻译的方法、特殊句型的翻译、有关数量的翻译等) 等内容,做到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可以解除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畏难情绪,同时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交通工程是一门综合叉专业,该领域的研究涉及土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法律、社会学等专业学科,由此而带来的就是必须首先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来学习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合理地安排好课时,从听、说、读、译、写五个方面入手,准备丰富多彩的视听资料、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精选专业外文文献,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掌握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成为符合行业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冬云.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02):96-97.

[2]王清标,李庆学,初明祥,刘婵娟,胡永强.国际化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4(05):101-104.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建设项目(A306011601180)。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83-02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倡导本科教育要进行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在教育部的推动和要求下,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课。

《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牵涉面广,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涉及到现代高新技术及学科前沿,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不仅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时一定要慎重。

1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及相互交流发现,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兴趣不高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交通工程学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正是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讲授会使得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即使过了英语六级,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的听说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4)这个时期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几乎都是排满的,所以学生课下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再加上课堂上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缺乏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了;(5)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英语的地方不多,毕竟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国内某个单位工作或继续读研,所面对的工作伙伴和学习环境都是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真正用英语思维来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兴趣不大。由于以上因素,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1.2 教师力量薄弱

除了学生因素以外,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要想使双语教学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虽然目前从事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都具有博士学历或是教授,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读写能力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

1.3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提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在该领域进行国际交流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个目的似乎不能让人信服。正如前面所述,毕业之后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甚少,即使用到英语,也应该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中要解决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能实现的,所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目标模糊,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及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双语教学目的。

1.4 教材匮乏及教学模式呆板

双语教学一般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内容和背景不适合中国国情,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专业研究方向不一样,偏重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找到一本好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很不容易。这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模式呆板,比如规定双语授课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将此作为双语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全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暂且不说老师是否能做到,就学生层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这简直是荒谬之举。为了应付考核,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努力用英语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好比听天书,一头雾水。这样只会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建议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极力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

2.2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美国Roger P.Roess等编写的TRAFFIC ENGINEERING这本教材,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述,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差异,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英文讲解,难度大的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让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课是不同于专业英语和英语课的,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交通工程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英文词汇介绍本门课的意义与内容,加之多媒体动画和国际前沿研究的介绍,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于交通流理论及通行能力等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宜用中文讲述。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等偏重人文科学、概述为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章节用全英文讲述。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时中英文比例也要因地制宜。中英文比例最初采用中文多英文少,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对半,当学生习惯双语教学环境并对大部分课程专业名词熟悉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另外在英文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完全理解或者半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懂,如有必要,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一遍,毕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加上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而其他内容泛读了解即可。同时,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比起老师一味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像城市交通系统、ITS等展示交通发展新动态、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比如某些重要名词或生词建议用板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第三章交通调查,人工调查法尽可能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调查方法、步骤;第四章交通流理论,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中某些公式推导也建议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可以每次下课时指定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之前,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简洁回答,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多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课下引导学生复习,用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通过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

2.5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6 开设双班,学生自主选择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60-02

一、前言

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在交通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强。与此同时,越发复杂的空域结构环境、频繁出现的空中交通拥挤态势、大面积的航班延误等现象,亟须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空管专业人才。

《交通工程学》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将人、车、路、环境、能源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目前,大部分交通运输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对于空管专业来说,该课程的开设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就《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及该课程的开设思路进行探讨。

二、《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该部分主要从“大交通”的发展环境、空管人才的培养以及空重交通理论研究等3个方面,阐述《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需要。交通行业包括:铁路运输业、民航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管道运输业等。目前,我国交通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上述各运输子业“各自为政”的现象。然而,由于我国交通业的高速发展,“大交通”的格局逐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1]。在国家“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如何将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交通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见,通过开设《交通工程学》这门课程,可使学生掌握道路交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大交通”的理念,使其成为综合交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往,空管专业课程重点解决空中交通中技术层面的问题,重点培养管制技能,侧重解决民航业的微观层面问题(冲突解脱、航班排序)。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培养重点已不再适用,需要从较宏观的角度,解决空中交通管理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

《交通工程学》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就是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以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交通领域中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法规(Enforcement)、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和经济(Economy)等六“E”方面的问题[2]。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可培养空管专业学生系统工程的思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

3.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由于空中交通领域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较少。而对于道路交通的研究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交通工程学》中涵盖了关于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交通安全技术、静态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方法[3]。

通过此课程的开设,可将空管专业学科知识与该学科相融合,利用道路交通一些理论方法,来解决空管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借鉴该课程中的“四阶段”法,对未来空中交通量的分配情况进行预测。

三、《交通工程学》的教学思路

面向空管专业的学生,《交通工程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考核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利于空管人才的培养。

1.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其他课程顺利开展的奠基石。空管专业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该课程应该作为空管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专业学习的第一学期进行。

2.建设目标。该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拓展空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将道路交通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空管问题当中,提高空管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甚至市级精品课程。

3.教学内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空管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很多方面[4]。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加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交通特性分析、交通流理论等内容可以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作为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其他内容如停车场规划、道路环境保护等内容,可以作为辅助知识进行讲授,也可引导学生自学。

4.教学模式。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公式较多,如果单纯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好教的尴尬局面。尤其对于空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本来对于道路交通就比较陌生,这一问题就更容易出现。因此,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1)关联教学法。面向空管专业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应该采用关联教学模式,即将道路交通的理论知识与空管问题相关联。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学会如何将道路交通的理论应用到空管中去。例如,在讲授车辆的排队论模型时,可以将其应用到跑道头航班等待排队问题、航空器空中盘旋等待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案例教学法[5]。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实际道路交通以及空管方面的案例为题材,通过运用交通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首先可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第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空管案例,提高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第三学生在解决案例时,通过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可增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引入空中交通网络规划的案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知识来解决空中交通网络规划,提高学生对交通需求预测以及交通量分配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其运用能力。(3)理论与实践互动法。《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础理论之后,通过实际调查,观看有关视频等手段,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例如在讲授完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方法之后,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统计某机场进场、离场的飞机流量,观察高峰小时飞机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调查航班延误情况,分析延误原因,给出减少航班延误的措施。这样更有助于交通工程理论与空管的实际相结合。

5.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即根据学生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给分;第二部分是期末考核,即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考核,通过小组分组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设定三部分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的考核成绩。

四、结束语

《交通工程学》在空管专业的开设是“大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培养空中交通管理人才、进行空中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本文结合空管专业及《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面向空管专业《交通工程学》的开设思路,对该课程在空管专业的具体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伍.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6):6-13.

[2]王炜.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齐新宇,魏金,丽闰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12):66-68.

[4]李辉,吴冰花.交通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0,(6):57-58.

[5]叶玉玲,刘慧敏.《交通运输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5-17.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od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heory" in ATM Majors

LI Shan-mei,WANG Chao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篇5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高铁的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的总里程数将高达15万公里,覆盖全国交通网络。目前,在许多大中型城市中,得到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有45个,规模近3,500公里,总投资近3万亿元。自2000年起,山东科技大学就已经开展了有关轨道交通设计的工作,在其技术指导下,青岛的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300公里,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轨道交通课程主要包括线路设计、轨道工程、轨道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和系统设计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因此,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轨道交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轨道交通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如“讲练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步疑教学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学生往往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轨道交通人员的新要求,对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仅教学环节相似度很高,教学理念单一,单向思维定式严重,而且很难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课程从属于交通工程专业的某段线路或区间的设计和计算,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设计条件,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去理解操作方案。但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使得教学形式单一,设计周期较短,考核机制松弛,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和钻研。第一,课程设计安排的简化现象比较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课程设计至少包括路基、区间隧道和车站等项目,教师过多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教学内容的真谛。据调查,实践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出现的,课程设计简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会压缩课程设计的实践,有的教师会将设计内容精简,从而降低了设计难度。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将理论公式照搬照抄,忽视了实践中的诸多因素。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设计内容每一届都很相似,因此设计模式和成果也多半是模仿而来,与实际要求的效果相差甚远,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埋下深深的安全隐患。第二,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各学科之间应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忽视了其他学科与轨道交通的内在联系,使得各学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甚至造成思路混乱。第三,轨道交通课程设计考试过于宽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该设计的考核多以提交设计报告为主,设计的环节没有设置任何反馈机制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设计理念、思路、方法更是得不到清晰的反馈,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得不到纠正,会逐步累积成错误的工作习惯,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

(二)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在开设轨道交通课程的高校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占绝大多数,即将精讲、PPT和图片浏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教学环节相似、手段单一的问题,依旧是课件、讲解满堂灌的旧模式,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中所学知识不如“试验训练”和“课程设计”的环节收获多。因此,实现多角度、多系统开拓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改善教学的主要问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突破单向、定向思维,采用启发式、主体式教学法上来。

二、提高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近年来,轨道交通课程中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渐被广大高校认为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其教学方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进。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教学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

实践是轨道交通教学课程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在国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所占学时高达40%~45%。因此各大高校也要树立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适时制定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案。建议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丰富理论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课程设计在轨道交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精讲教学。精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板书、演示和测试,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不能以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而要实现教学的多维突破,如教学中存在公式复杂、概念多、构造规定多等情况,这种推导严密的内容让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这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轨道建筑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关联性教学。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专业课“全科设计”的教学理念,即轨道交通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推行模块化教学。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采用多媒体实践手段,用更容易理解、记忆和贴近工程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多模块、多维度的教学理念应被应用到轨道交通的实践教学中来,不断强化课程设计对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考核机制上要推行随堂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严把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严谨、务实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会锋,靳露.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内容研究[J].大学教育,2015,9

[2]郭文荣,于丽杰,高宗余.应用型大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研究[J].办公自动化(学术版),2014,9

[3]刘陕南,石嵘.主动式教学在地下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4,29

[4]车广侠,于慧玲.《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49

篇6

2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

(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

(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

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CAD技术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

(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

4.1 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 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篇7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飞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突出,改善交通运行环境、提升交通流运行效率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解决交通问题可以分为建设和管理两个层次: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总体上增加交通供给能力,但由于土地、资金及建设周期等原因,从建设层面上解决交通问题是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对于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的严峻交通状况,更多的需要从管理控制角度来考虑;交通控制可以为交通流运行设计合理的运行秩序、对交通系统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从经济性和时间性来讲,从管理控制的角度解决交通问题更符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状,因此,具备现代交通管理控制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也在不断增加。

交通控制技术伴随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培养现代化交通系统管理者和交通工程师的重要内容之一[1]。“交通控制技术”课程在昆明理工大学开设多年,是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和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之一,2012年我校将“交通控制技术”作为研究生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特点

“交通控制技术”作为培养交通工程专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其研究对象包括人、车、路、环境,研究方法注重结合实际,培养手段应充分利用立体化多种教学,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对不断出现的热点问题与时俱进、追踪研究,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的交通专业人才。“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研究对象决定了课程教学思想上必须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这些教学理念要求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实验体系平台,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网络复杂度不断提升,对于交通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在新一代交通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重要性逐渐突显,交通仿真等技术也成为交通控制技术的重要实现手段。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对象是已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储备的研究生,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差异化教育和整体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又允许学生有差异性的发展,为研究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性提供平台。所谓差异化教育策略,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规划,有针对性的提供其发展可能,注重启发式和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整体管理策略要求所有学生能够对课程基础内容有全面把握,通过合理的考核体系将两者有机的联合起来。笔者通过总结发现,“交通控制技术”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

交通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而不断完善的。“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理论基础来源于实际交通问题,通过抽象、升华、总结后建立的交通控制理论的应用对象仍然是城市交通系统。因此“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和教授需要紧密结合实际交通问题进行。

2.教学信息量大

“交通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了多个学科理论知识及众多的实际问题。它以交通工程学为基础,涉及到交通规划、智能化交通、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要对“交通控制技术”课程形成深刻掌握,需要对相关知识有较好的储备,对老师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交通控制技术对应的实际交通管理系统包括众多现实课题,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停车管理、单个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区域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等,都包含在“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的核心范围中,而要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分析才可能掌握,因此教学信息量较大[2]。

3.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理论来源于实践的交通工程活动,同时为交通管理控制提供指导。这个特性使得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必须紧密相连,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系统性知识,通过现场观测调研获得交通问题的感性认识,之后才可能利用交通控制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合理的策略和方案,最后还要通过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发现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问题,进而升华完善理论知识[3]。比如交通控制中要解决的交通组织、交通渠化、交通信号配时等核心问题,都需要在上述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专业技能。

4.个性化突出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人口水平、路网规模、交通参与者的随机性等原因,不同城市的交通问题往往各不相同,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也不一而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交通控制技术理论知识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它为解决交通问题提供了基础的模型和公式,但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才能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达到理论学习为工程实践服务的目的。

三、“交通控制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缺乏实践

“交通控制技术”是一门服务与实际交通管理,面向工程应用的专业技术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缺乏对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教学。本门课程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没有很好的区分,甚至于在某些时候针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与本科生教学时基本雷同。交通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阶段一般已经学习过“交通控制技术”课程,对于基础理论已有了一定掌握,在研究生阶段后,更需要的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真正理解交通控制技术的精髓,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

2.教学手法单一,教学实验较少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传统“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独立性的锻炼。教学实验以现场观测为主,由于涉及到室外调查安全性等问题,教学实验安排的较少,且没有针对性,难以体现不同学生特点的差异性教学方法。

3.缺少综合性实验平台

“交通控制技术”大部分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一个良好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能够方便的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仿真软件、信号模型控制系统、交警指挥中心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是目前“交通控制技术”教学中所缺乏的。

四、“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笔者在“交通控制技术”核心课程建设中,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在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基础上,以理论技术指导实践,实践反馈加深理论掌握,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构建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针对“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特点与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上述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图1:“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1.构建综合通实验平台,为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根据“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践的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说明课程实践的重要性,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能够获取实际交通控制经验,笔者建立了包括交警信号控制终端、视频监控系统、信号控制模拟系统、城市交通仿真平台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通实验实践平台。笔者通过与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合作,在学校实验室内建立昆明市交通信号控制终端、接入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即可实时获取昆明市道路交通流参数(流量、速度等);建立了交通仿真平台,可以进行宏观、微观仿真和实时仿真运算;通过与交通控制设备企业合作,建立了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

综合通实验实践平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内直观观测交通信号控制方案运行过程;获取建立交通控制算法及模型所需的大量基础数据;实现了在实验室内通过视频监控进行某些交通调查,与现场调查效果进行比较;通过对仿真平台提供的综合性、全面的分析报告和仿真信息输出的统计分析,评价不同控制方案的优劣;通过信号控制终端优化调节交叉口信号配时,使学生获得宝贵的实际控制经验及控制技术效果反馈。通过综合通实验实践平台,保证“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效果。

图2 “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实验平台

2.充分开展学术及实践管理交流,多角度了解交通控制系统

“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但在实际中交通控制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掌握交通控制技术理论,还需要能够对交通系统运行有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对于有志于从事交通管理工作的研究生,能够获得实际交通管理控制经验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邀请一线经验丰富的交通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及交流,让学生可以从交通系统管理人员的角度,分析、探讨交通问题的根源所在,明确交通管理工作对交通控制技术的实际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备企业(如SCATS、SCOOT、海信等)人员对学生讲解交通控制系统设计理念及实际方案设计、建设、调试、使用等经验,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增加管理应用经验,培养能力全面的交通控制技术人才。

3.多形式交通调查与仿真软件学习结合

交通控制技术理论应用的基础是能够获取大量控制模型、算法所需的交通流等基础信息。一般来讲,交通控制技术应用所需数据需要由交通调查提供,在某种程度上,交通调查结果决定了交通控制技术应用的效果。因此,在“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交通调查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交通调查的重要性有直观感受,将交通调查与仿真软件学习相结合。通过对比不同小组调查人员获得的基础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方案,并进行交通控制仿真参数标定,在仿真软件中控制方案运行效果与实际交通流运行对比,直观感受交通调查结果对交通控制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交通调查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现场进行,由于受到调查人员精力、经费等条件限制,特别是由于交通现场的不可重复性,现场交通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在某些时候误差较大。笔者构建的综合通实验平台中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场调查的缺陷。因此在“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同一交通节点分别进行现场调查和视频监控调查,让学生充分比较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劣,为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调查方法提供选择。

图3:“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视频交通调查与仿真软件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由师生共同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互动式问题分析与讨论教学法[4]。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分析与决策技巧,而不仅仅是获得理论技术等形式上的知识。由于城市交通问题具有个性化突出、随机性强、复杂度高等特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一直是“交通控制技术”课程的难点。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目的性强、情景真实度高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对典型交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开阔思路,深化对交通控制涉及的各因素理解,训练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合理方案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的项目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交通控制技术应用案例,在云南省内基本各个城市均有一定的交通控制项目经验,建设了包含各种交通问题及解决方案的交通控制技术案例库。

五、结语

“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是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现代化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并要求交通专业人员即具备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需求及交通专业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必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笔者在“交通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发现:提高学生交通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综合通实验平台,配合合理的交通控制系统人员交流及案例教学方法,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张国强,陈峻,王昊.“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34-136.

篇8

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敏锐、客观、批判性地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品质。[3][4]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该方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学习知识与充分发展智力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3][4]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问题和案例常被用于启发学生思考以探求真理。问题驱动是学习和研究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基于问题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有利于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目标,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4]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项目最早倡导问题驱动学习法。[5]该方法是一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虽有大量专业知识却缺乏临床应用能力的缺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尝试解决问题。[6]后来,这种教学策略逐步被推广到商学、教育学、建筑、法律、工程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8]交通规划具有宏观、抽象、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等特点,适合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交通规划课程应用案例主导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典型事件的陈述或故事的有意截取,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常作为一种工具对学生进行说服和教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有学问的长者,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9]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的交通规划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般是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体系给学生讲解基本原理、模型和方法等。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4]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安排课外大作业,并要求课堂汇报,然而,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教师对于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运用还不够自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述事例不够生动、形象,所介绍的案例比较少。另一方面,一些工程实践案例过于复杂,不适合也很难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采用案例主导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具备从事相关设计和研究的能力,笔者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教学思路。针对核心知识点,利用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弱化庞杂的理论模型和算法。借助交通规划软件,让学生模仿示范案例自己制作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通过实际操作与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外自学具体的模型与算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核心知识点 

笔者查阅国内外有关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教材、专著和文献等资料,梳理交通规划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类,并绘制核心知识点结构图。例如,图1为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式,包括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阶段的内涵示意图。 (二)启发式问题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启发式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问题感兴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这样的启发式问题可能来自现实需求或理论需要,包括知识衔接性问题和现实需求性问题。 

知识衔接性问题即衔接已有知识点与未知知识点的那些问题。一方面,在每堂课开始介绍知识点之前,教师可提出与先修课内容或上一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并顺理成章地接受本堂课所要介绍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每堂课讲解知识点之后,提出与下一堂课內容或后续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本堂课所授知识点的作用和价值,并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启发式问题使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加深对已有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出下次课将讲授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开始介绍“绪论”之前,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你熟悉交通吗?”“你经常遇到什么样的交通问题?”“你怎样理解交通?”“你认为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更有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他们回答问题之后做出总结并顺利地引出交通规划在解决交通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当解释交通规划含义时,首先可以问学生“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然后再给出交通和规划的科学定义,最后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开始应该科学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职业和生活”。使用问题驱动法在知识点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树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现实需求性问题即由实际交通规划需求所产生的统计、预测、评估、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对交通现象的解释或描述,也可能来源于科研实践中碰到的困难或解决方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寒暑假回家时采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你更喜欢哪种交通方式?为什么?”“你认为未来哪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空间较大?为什么?”当介绍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时,可以提问:“北京市的道路网是什么形式的?有什么特点?”“大连市的道路网又是怎样的形式?为什么不能构建成北京的那种路网形式?”通过这些问题驱使学生理解现实需求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三)主导式案例 

交通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对该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使用交通规划软件编制虚拟案例,通过虚拟案例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和算法的理解与运用。例如,采用一个虚拟案例解释出行生成预测过程中的P-A平衡(即产生量-吸引量平衡)问题。通过该案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出行生成预测中存在的P-A不平衡问题以及进行P-A平衡的算法。借助专业软件设计的这种虚拟案例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公式、算法的含义和本质,还可以使学生熟悉专业软件,培养学生抓住问题本质和使用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介绍交通规划软件中的已有案例或来自工程实践的交通规划案例,通过这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问题及其实际来源,从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发展的需要和必要性,以及交通规划理论对工程实践或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例如,图2显示了使用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实现某区域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步骤。通过这种实际案例的介绍,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需求、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无论是虚拟案例还是实际案例,都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及正确的做法。例如,在TRANSCAD软件使用过程中,初学者经常由于操作不精确导致所划小区个数与设想不符。教师可以进一步地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案例所揭示问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内容设计及实践检验 

将核心知识点、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融入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中,通过启发式问题或主导式案例的引入突出交通规划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经过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形成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方案。 

通过教学实践,对新教学方案进行直接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课程考核成绩。间接检验指的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参加各类相关科技竞赛或科研训练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移植能力。 

四、结语 

为提高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课题组提出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首先,梳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其次,设计启发式问题和主导式案例。然后,以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为特色制作交通规划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和完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案。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适用于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特点的交通规划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生动活泼地表达观点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综上,问题驱动和案例主导的教学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邵春福.交通规划[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天培,徐勋倩,王钰明.任务驱动法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3(6):78-82. 

[3] 赵彦如.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26):240. 

[4] 付冬梅.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现[J].大学教育, 2014(4):1-3. 

[5] Neville AJ.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J]. 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Kuwait University, 2009(1):1-9. 

[6] Barrows H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6(68):3-12. 

篇9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05-03

一、“交通工程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交通工程学”是国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国际上本专业的通用基础课。“交通工程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乃至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开设“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的必然需求。通过“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够实现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教育交流的目标,也能够为国际著名大学与国内高校进行师生互访活动提供课程支持,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全英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双语课程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通用课程,授课语言、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均采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全英文课程只是对现有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现阶段并不能替代中文课程,也无替代中文课程的必要。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学”是历来各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全英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是双语教学。自2003年教育部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1],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中英文双语讲授的“交通工程学”课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全英文课程与双语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存在明显区别。从授课对象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本国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全英文课程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尝试。从教学语言来看,双语专业课程通常以中文为课堂讲授语言,辅以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讲义;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语言、课件及讲义均为英文。从授课内容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文课程并无太大差别,而全英文课程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其讲授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因此,全英文课程与既有的双语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和替代关系,而是具有不同受众和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课程,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应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与表达能力。一般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而交通工程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五学期。从课程安排顺序来看,通过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全英文课做准备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学生选课阶段对全英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三、“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

2011年秋季学期,本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本次试点授课聘请了一名外籍教授作为主讲,本学科配备两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组成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全面剖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设计、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授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材。“交通工程学”涉及的覆盖面广、理论体系比较复杂,是交通工程专业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在本次全英文试点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外籍教授所在国外大学的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其基本知识模块包括:交通工程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系统组成、交通流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交通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能源与环境、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等。课堂讲授共计36学时,与同时期开课的“交通工程学”传统中文课程学时相同。与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讲授的内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当前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内容深度来看,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讲授深度不及同时期开设的中文课程,特别是在有关数学模型的讲解方面,英文讲授深度与中文课程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授课,涉及到数据模型等较难理解的部分讲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对于本科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国外注重知识覆盖面,而国内更注重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深度。在教材方面,本次授课以外籍教授自编的课程讲义为主,辅以国际通用的、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教授自编讲义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体量非常大,更适合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并不非常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原版教材与外籍教授的课题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畏难情绪,首次试点授课决定以教授讲义为主。

2.教学团队与教学方法。本次试点组建了3人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外籍主讲教授和2名“交通工程学”中文课青年教师。考虑到开设全英文课程的目标以及实施难度,在课程建设初期的2~3年内引进外教是必要的。本次引进的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本次试点配备的中文课青年教师是系本学科教学骨干,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专业英文水平较高。中文课教师与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首次试点情况来看,配备中文课教师配合外籍教授非常必要。由于学生尚未学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因此对于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陌生,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需要中文课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释义,否则会影响到整堂课的理解。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中文课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外籍教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到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时,外教列举了自然界的蚂蚁作为例子,说明其交通系统的合理和高效。同时,课件中还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中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这也说明在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方面,国内与国外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旧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下到功夫,国内教师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

3.课程作业与考核。全英文课程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业以交通模型计算分析为主,课外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交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于交通问题的初步识别和解决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全部以英文作答,对学生要求较高。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来看,有约30%的学生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受限而明显影响答题的效率,有10%的学生影响较为严重(试卷中部分题目用中文作答)。

4.教学效果与问题。从本次试点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全英文课程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非常高。选课人数共计32人,占本年级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对于全英文课程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兴趣比中文课程更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知识面更宽、趣味性更强,有利于开拓视野。学生普遍认为选修全英文课程能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基础,这也是不少学生选择英文课的初衷。本次试点授课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如下。①英文课的理论深度不及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因受到语言的局限,理论模型讲授达不到中文课程的深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报告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文课程讲授内容的难度明显低于中文课程。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仍将面临研究生升学考试、面试等环节,而交通工程学又是此类考试的主干科目,因此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授课内容深度问题。②师生比偏低。本次试点只开设一个班级,共32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发言和讨论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当教授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章节时,课堂变成了英语“听力课”。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建议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③作业量偏少。作业量偏少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考虑到语言理解效率不同,相同学时的中文课程与英文课程相比,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在课后通过加大作业量与辅导力度,弥补课堂听课效率的差距。④选课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虽然选课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略高于中文课学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甚至英语基础较差,本着“加强英语学习”的目标选择全英文课程,其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加强中文教师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水平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建议选择同期开始的中文课程。

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全英文课程建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试点授课的总结,比较了全英文授课和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深度、课堂规模、课后作业、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全英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何雅琴,丁卫东.“交通工程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1):88-90.

篇10

1 引言

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是业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将项目建设权力交给承包方,由承包商进行工程建设,当工程建设完毕、验收合格之后,业主再向承包方对回购款进行支付的一种融资建设模式。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BT模式近年来也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中得到了应用。其中,地铁项目是现今城市重点建设,且资金量、工作量非常大的项目类型。在以BT模式对地铁工程进行建设时,就需要能够做好前期工程的推动工作,以此为工程的顺利建设作出保障。

2 BT模式下地铁建设推动前期工作的方法

2.1 征地拆迁

在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对施工工期乃至社会稳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第一,加强宣传。在拆迁工作开展之前以及拆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大该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在拆迁目标区域,通过横幅以及标语方式的应用宣传拆迁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地铁工程建设完毕后对于群众出行的价值,以此使周边群众在政策的宣传下逐渐对该项工程的目的性产生理解,逐渐能够自觉配合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第二,寻求多方支持。无论是地方经济还是群众的出行,地铁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此,在地铁工程征地拆迁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在高度重视的同时要通过多方支持更好的完成工程任务。业主方面,施工企业需要以定期的方式将本施工段内拆迁工作的难点、重点等进行及时的汇报,通过同业主方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对拆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地方政府方面,施工单位在该项工作开展之前就需要来到地方政府的拆迁部门做好请示与汇报,使其能够在对该项工作意义产生理解的同时能够在未来工作开展中提供支持;征迁部门方面,征迁部门可以说是工程建设中专门对征地拆迁这项工作负责的职能部门,其有义务、有责任配合好施工单位做好目标区域的征迁工作。对此,在该项工作开展之前,施工单位就需要将拆迁工作的进度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布局特点等提供给征迁部门,通过同征迁部门的积极沟通、交流,更好的形成拆迁工作中两者的合力;执法部门方面,在工程拆迁工作开展中,在对补偿标准进行公开、召开价格听证会的情况下,也会有个别拆迁户会提出标准之外的要求,并因此使拆迁工作受到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能够获得执法部门的支持,对于干扰、破坏以及阻扰征迁工作开展的,甚至以闹事、打砸等方式阻碍征迁工作正常开展的,要依法予以处置。被拆迁户方面,在征迁工作中,操作内容主要有拆迁户的土地丈量、房屋拆迁以及林木砍伐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就需要施工方能够将征迁政策向拆迁户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使其在对政策理解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征迁工作的开展;第三,分清主次。征迁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样,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任务的主次之分,在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的基础上对问题逐个击破,保证工作开展的依法依规。

2.2 交通疏解

根据地铁工程自身特点,其往往需要在中心城区进行建设,具有着车流和人流量非常大的特点。再加上地铁工程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在城市中心建设时,往往会对该地区的交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在保障工程顺利施工的同时保证该地区交通的顺畅性,则需要在工程开展的同时做好相关区域的交通疏解工作:第一,优化施工方式。在现行施工方式中,更多的是从施工周期、施工成本以及施工效果角度出发的,却很少有方式从城市交通的影响角度出发。为了能够对该种情况进行改进,在施工方案制定时,如果某个方案对城市交通情况具有较大的影响、且交通疏解代价较高,则需要在工程开展之前做好不同方案的比较与选择,并联系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明挖法、盾构法、矿山法以及盖挖法是现今地铁建设中主要的几种方式,需要联系成本、交通、工期以及效果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施工方式;第二,修建临时道路。在地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区域的交通预测分析,如果经过分析发现现有的道路网络已经处于饱和、已经不能够有效的开展交通疏解工作时,则需要适当增加路网的密度,即在保留原有道路的同时根据道路实际新开一条道路,通过这部分道路的建设,对目标区域的交通缓起到解作用;第三,交通要道调整。在工程建设中,并不是以盲目的方式对区域交通进行疏解,而是要在充分掌握地区实际的情况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重点城市要道进行改善。在市中心施工中,不同的道路具有较大的区别,而在交通疏解工作当中,需要重点做好交通主干道的疏解工作,即需要通过交叉通组织调整以及交通线路的优化保证主干道的交通效率,往往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交通压力缓解效果;第四,加强交通管理。在疏解方案制定完毕之后,则需要对方案进行良好的落实。而要想保障方案的落实效果,则需要有交通管理措施作为其保障。对此,就需要施工单位能够同当地的交通、执法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对疏解方案的严格执行、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施工区域道路的运行秩序;第五,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地铁工程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且施工周期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对居民的出行产生影响,如公交线路调整、施工场地围挡改变以及站台位置改变等。对于这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为了能够使居民充分的了解、掌握,则需要在方案出台之后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以获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在避免出现纠纷的同时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2.3 地下管线

地铁工程是一种地下施工的工程类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类型多样的地下管线,这部分管线类型多样、深浅不一,并因此对施工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做好管线的保护、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做好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迁改工作:第一,管线处理。在对施工区域管理进行处理时,仅仅依靠业主以及监理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施工中同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需要根据管线类型做好与电力、通信以及水务部门的联系,以多方的配合共同做好管线的迁改;第二,企业合作。当地企业对本地区的施工环境最为了解,对此,则可以通过同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快迁改工作的开展效率;第三,全面调查。在管线迁改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目标区域管线的分布以及埋设情况掌握,对于不影响施工的地段,可以在迁改的同时进行施工,以此获得施工效率的提升。

3 结束语

地铁工程的建设,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也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在BT模式地铁施工中,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把握重点,通过前期工作的良好开展为后续施工的高质、高效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湘.纵向倒边盖挖逆作法地铁车站设计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14(08):55-56.

篇11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中,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反映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愿的学习方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因此,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2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弊端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的反馈,采用书面式闭卷考试,学生考得60分就算合格。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存在很多弊端:

(1)考试内容单一,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和速度性的内容为主,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交通工程基本公式,基本概念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缺少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内容。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素质教育。

(2)考核方式呆板,缺少新颖性,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的灵活性。英文版交通工程学教材篇幅多,但是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只有核心知识和整体思路,其他内容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自学,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期末考什么的重复性思维。这样的考核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公式、理论,导致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英语单词的理解上,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对交通工程学内容感到枯燥和乏味,并且即使考前背下来了,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理解,使得考完就忘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再者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里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推导,篇幅巨大,使得学生记忆起来很困难,失去学习的信心。

(4)“一卷定分数”的形式会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良好的考风学风的形成,同时也会让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坏的影响。

因此,采用传统的期宋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难以全面的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及目标,对双语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探讨。

3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探讨

由于交通工程学采用双语教学,其特殊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因此其考核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离不开的,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所以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效果,该课程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考核办法

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对于平时考核,以学生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如学生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通过上课考勤,可以使大家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考查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平时作业,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也可以锻炼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对于结果考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双语学习后所具有的双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试卷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形式。全英文题目、全英文解答的考试模式会造成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对英语的理解上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应用上。应该根据教学模式对应的采用中英文出题和中英文答题,这样可兼顾到一些专业知识学得比较好、但外语水平不太高的同学,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当然,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大外语出题和答题的比重。

3.2考核形式

结合交通工程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考核形式采用半开卷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即开卷闭卷相结合。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类型出现,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开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允许当场查字典、教材及参考资料,以问答题和计算题等类型出现,也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一般应用题占30%,综合题占20%。

3.3成绩构成

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因不习惯英语试题从而考试失利,丧失信心,可以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适度提高。目前,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践中,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考核中,考勤,作业,平时表现各占30%,40%、30%。通过对近两年考试结果分析,这一比例构成基本可行,基本能够比较公正的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外语水平不同,应该适当的调整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

4 考核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篇12

2.教学内容陈旧。中国的“交通工程学”创立于70年代后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其发展迅速,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出现。在交通中出现的问题也曾出不穷,相应对策不断更新。而目前的教材中有些内容还是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工程理论为主,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3.不能结合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交通工程对系统思想的培养要求更高。如何在交通工程课程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思想是个难题。

二、交通工程课程的改革方向

1.教学手段的丰富。

①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已很常见,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料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收集各种交通工程的动画、视频资料,精心整理、合理编排,形成完整的系列章节多媒体资料,并融入到课件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更直观地展示各种交通设施、存在的交通问题,使学生有更感观的认识。

②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在交通工程课程中并不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却更加容易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应设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可以布置一些交通特征统计的课外实践,学生进行实地的交通调查,获得某个实验路段的交通数据,结合数据可在后续课程中进行交通统计、交通预测等方面的实践。

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是我们今天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信息工具,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我们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地位、转变教学内容、转变媒体功能、转变进程结构,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当然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不断地积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将有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主讲教师介绍、现场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录入网站,便于学生课后自习以及与教师课后进行沟通。

2.教学内容上的更新。当今与交通工程学相关的现代高新技术和边沿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不断涌现,包括: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系统、交通行为理论、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现代建模与计算方法、智能控制系统理论、现代仿真技术等。这些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为背景,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现代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介绍相关的应用技术。特别在交通系统设计、现代交通系统分析(包括交通影响分析)、现代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现代交通仿真系统、现代道路物流系统等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等方面更具特色。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交通工程发展的最前沿。

3.教学思想的变化。在教学思想上,从现代交通工程的新理念出发,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交通工程教学思想的转变。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理念的变化:将致力于发展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的理念融会于教学之中。包括:

①交通与(生态的、心理的)环境协和;

②交通与未来的协和(适应于未来的发展);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06-02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故障诊断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要求高等学校的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必须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精神不断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以培养满足企业急需的、合格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一、故障诊断课程介绍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城轨车辆故障诊断与维修(以下简称“故障诊断”)是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特色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故障诊断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城市轨道车辆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和处理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一)车辆故障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故障表象的观察,运用检测工具对基本物理参数进行测量,挖掘故障的本质,从而建立掌握故障诊断的系统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二)车辆维修管理和制定规范的能力

对故障本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根据现有的维修条件,提出恰当的维修时机和合理的维修方式。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故障现象的认识,分析车辆故障的特点,掌握必要的维修策略,通过规程的制定或修改,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营。

二、故障诊断课程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故障诊断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特点,为培养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设计以及维保专业工程人才,“故障诊断”课程体系必须不断优化,既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又要体现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创业本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质。因此,“故障诊断”课程的优化与创新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必须注意车辆工程、运营工程、交通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单一型应用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卓越计划”中“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的指导原则,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标准,进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集成与创新,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城市轨道交通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故障诊断学习中,往往由教师预先设定讨论问题,比如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1222”侧面冲撞事故、上海轨道交通十号线“927”追尾事故,通过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出学生激烈的讨论,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的观点不偏离,启发学生对故障应急处理机制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故障处理思维方法和办事原则。通过这些师生互动,打破传统教学的灌输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的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对故障的现象、原因、危害以及相应的故障处理方法有了深入的认识。

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与现场相结合以及再回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获益,培养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合格工程型人才,力争使故障诊断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四、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一)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除了介绍故障诊断的内涵、故障诊断的基本过程等知识外,重点介绍故障诊断项目实施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面上思考问题。

(二)故障检测专题

这部分内容包含传统的振动故障信号检测内容,还介绍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形式逻辑法、故障树法、振动的时域、频域法等),此外,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方法有直观的印象,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转向架、车体、车钩、受电弓上的关键机械部件作为检测的对象,通过渗透检测实验、 磁粉检测实验、 超声波检测实验等三个实验,让学生对工程上如何发现故障有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对故障的识别诊断。

(三)故障专题

这部分内容是“故障诊断”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机械、电气以及车辆运行故障。机械故障是由于采用均衡修等维修方式使故障率较低,但是出现的故障隐患还是较多,因此,这部分主要介绍转向架构架故障、车轮故障,让学生理解故障的成因、发展以及危害,尤其针对车轮故障,特别设计了车轮故障程度的辨识,扩展镟轮的有关知识。电器故障是城市轨道交通常常遇到的故障,尤其是车门电器故障,对车辆的运营影响较大,这部分内容除了介绍车门的故障隐私和因素外,重点介绍了车门的整改措施,采用动态调整预紧力、障碍物探测次数3改6、增加再关门功能等方法保证车门的正常功能的实现。车辆运行故障的诊断是本课程的特色内容,不仅仅通过实际出现的事故进行解析,还强调故障处理,引起学生思考故障应急处理机制等问题,使学生城市轨道车辆事故应急管理涉及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有关内容有所了解。

(四)维修专题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内容是“故障诊断”解决问题的和途径。有别于一般的车辆维修的介绍,针对地铁维保部门“无规程、有工艺”的问题,本部分内容强调规程的设计的初衷,让学生理解维修体制的重要作用。

五、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的优化与创新

“培养、选拔、引进”等方式建设教师队伍是培养既具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必经之路。所谓“培养”,即培养专职教师使其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实践能力,不一定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工作经历,但是,通过定期到地铁维保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还能促进高校与企业甚至行业的合作交流。所谓“选拔”,即选拔专职教师进行深入的校企交流,将产业链与企业链对接,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及时熟悉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应用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城市车辆维保背景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以及丰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人才。所谓“引进”,除了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更为重要的是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维保部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或担任实习的指导教师,并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让专业教师作为这部分工程技术人才授课的助教,形成互补性教学的良好局面,这样,不仅满足企业量身订制其所需要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外,而且还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六、 结语

“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三方面课程建设,实现城轨车辆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优化与创新,通过深入的课程介绍,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车辆专业故障诊断课程的建立方法,实现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1).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