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归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分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0-01

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58-01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2-01

创新思维是指提出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的思维形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既有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从发散式提问、批判式提问和综合式提问等方面探索在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用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较差,并且形成以正向、集中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很难想出新理论、新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问发散式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想象、思考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发散式提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哲学原理”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发散式问题,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从社会、历史、自然等角度,以及从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中找到答案。同时,在设计发散式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形式,即对一组材料从多个角度去设置问题。例如,针对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等角度分析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原因、背景和意义等。学生经过思考后,在政治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国际竞争的实质和和平发展道路;在哲学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等。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发散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想象和发现各种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批判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开始。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设计批判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破除思维的惯性,不唯上、不盲从、不唯书,这也是创新思维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批判式提问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 股票、债券和保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根据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计批判式提问:“如果张老板有一百万存款,他把钱都存进银行,这样的做法好吗?”首先,这一问题让学生对储蓄活动进行反思,破除思维惯性,对日常生活可见的现象产生怀疑;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一百万呢”,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股票、保险和债券这三种投资方式进行利弊分析。因此,教师采取批判式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综合式提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会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对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集中和概括,形成本质的认识,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综合式提问是分不开的。综合式提问要求学生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看法,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采取综合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把各种具体、零散的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结构,把握一条知识主线,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

篇5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33-02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1 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1 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1.2 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1.3 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2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3 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