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归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运用理工科知识来讲授哲学原理
哲学特别是其辩证法,其实是来自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因此,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均可以从中采取大量的材料来讲授哲学原理。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用来归纳和抽象出“物质内部成分排列顺序不同会引起物质的质变”的原理等等。特别是这些科目中的每一道应用计算题,都可以抽象出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因此,只要政治老师善于和勤于探索,如能广泛联系理科类知识进行教学,政治科的地位复兴是大有希望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0-01
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1、注重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学内容,较多地出现了计算的问题。如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比较容易的,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比较难。究其原因是在于这个关系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如果政治老师能运用理科的相关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的形式来讲授,并于最后抽象出两者的关系,这样一来,原理清楚,并且又具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58-01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2-01
创新思维是指提出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的思维形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既有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从发散式提问、批判式提问和综合式提问等方面探索在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用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较差,并且形成以正向、集中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很难想出新理论、新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问发散式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想象、思考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发散式提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中“哲学原理”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发散式问题,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从社会、历史、自然等角度,以及从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中找到答案。同时,在设计发散式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形式,即对一组材料从多个角度去设置问题。例如,针对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等角度分析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的原因、背景和意义等。学生经过思考后,在政治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国际竞争的实质和和平发展道路;在哲学生活方面,有的学生可以联想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等。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发散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想象和发现各种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批判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开始。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设计批判式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破除思维的惯性,不唯上、不盲从、不唯书,这也是创新思维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批判式提问时,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 股票、债券和保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根据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计批判式提问:“如果张老板有一百万存款,他把钱都存进银行,这样的做法好吗?”首先,这一问题让学生对储蓄活动进行反思,破除思维惯性,对日常生活可见的现象产生怀疑;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一百万呢”,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股票、保险和债券这三种投资方式进行利弊分析。因此,教师采取批判式提问,可以使学生在怀疑与批判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综合式提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会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对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集中和概括,形成本质的认识,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综合式提问是分不开的。综合式提问要求学生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看法,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采取综合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把各种具体、零散的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结构,把握一条知识主线,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33-02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1 将“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1 政治老师要具体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1.2 政治老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如果政治老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老师来说,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1.3 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老师,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现实,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
2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中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3 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注重运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政治教学法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政治理论是来自于对社会各种现实的包括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抽象、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理论是落后于现实的。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是很多的,因此,搞好政治教学,应注意用自然科学和理科知识来讲解政治原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我国古代成语典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在教学中巧用成语典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意识的作用》一框时,引用了“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望梅止渴”来说明意识虽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引用“按图索骥”“郑人买履”来说明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而不能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谈兵”“胸有成竹”等成语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通过在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使教材中的哲学原理进入自己的思想深处,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引用名言警句,明理释疑深化主题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富含智慧、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能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能深化主题。如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引用范缜的名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导入课题,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关系如何?“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形”指的是“肉体”,“神”指的是“精神”;先有“形”后有“神”;肉体存在则精神存在,肉体毁灭(不存在)则精神毁灭(不存在);“形”和“神”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范缜的这句名言说明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先有存在(物质)后有思维(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体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三、引用古典诗词,立疑激趣达成目标
一个好的故事的基本要求是有事、有理、有趣。正因为故事融事、理、趣为一体,具有艺术感染力,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给学生讲了“商家怀疑顾客偷窃,竟将顾客的4根手指砍掉”这个真实的耸人听闻的故事:1999年12月31日中午,一名从湖南到广东探亲的农村孕妇卢善辉,到广东东莞市大郎镇的“爱家超市购物商场”购物,买得腰果、旺旺饼各一包,并已付款。可商场怀疑她偷窃茶叶,把她带到办公室,两男一女命令她脱掉外衣,只剩内衣内裤,进行搜身,没搜到任何东西,于是将她的身份证、边检证及人民币1060元扣下。过了一会儿,义以吊起来拷打相要挟逼她写了一个“经过”。下午两点钟左右,一个50岁的男子和另外几个人将她带到四楼一个房,抄起菜刀就要砍她的手指,尽管她跪地求情,但对方仍然一刀把她右手的4个手指砍了下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情绪非常激动,内心受到了很大振动,也深深理解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这样,由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兴趣,理解也深。
二、精心设计导入的意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用音乐导入。
使用音乐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卧新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事物是遍联系时,先播放音乐《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考并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他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这样导人,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2.借助实验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学哲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笑话和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笑话的特点是迁回委婉,机智巧妙,拐着弯说话,因而有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学人叫卖”的笑话:李大山是个卖枣的,张小田是个卖核桃的。可是,李大山的生意总是比张小田的好。为了查明原因,卖核桃的张小田有一天偷偷跟着李大山去卖枣。只见李大山来到街上响亮地喊道:“多好的枣子,大枣小核儿,小枣没核,快来买呀!”顾客听了,立即把枣抢购一空。第二天,张小田也学着李大山大声地在街上叫开了:“多好的核桃,大核桃小仁,小的没仁,快来买哟!”可那天他喊破了嗓子也投卖掉一个核桃。学生听后不禁笑了,这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不加区别地照搬别人的经验是多么荒唐。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观点,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心领神会了。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兴趣缺乏的原因
1.高中政治知识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抽象
政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如果不结合实际案例,仅仅讲解理论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原理。理论知识多且抽象,趣味性较弱,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容易丧失兴趣,放弃学习。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多数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交论知识,讲解教材内容,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多数高中政治教师也懂得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得不够,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
3.社会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治学科是作为一门副科存在于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的,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有一种政治学科不重要的心态。并且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知识较多,大量概念性知识需要理解背诵掌握,而对于思想活跃的高中生来说,这一类课程不需要动手演练,相对枯燥,也就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也不被学校所重视,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
1.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是政治学习的首要动力
学好政治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政治学科的认识水平,从而激发对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政治学科,自觉自愿地学好政治学科。
2.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目前,我国高中普遍反映学生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积极性不高,师生关系不融洽。如果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氛围更好。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质量是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教师的目标要求。在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只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1.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政治学科知识内容抽象,难理解,政治教师要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展开多元化的教学工作,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采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引发学生对具体案例所出现问题的思考,并在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中掌握教材知识。教师不能纯理论授课,高中生的社会知识比较匮乏,无法对具体事件中的政治原理进行自我总结概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思考方法。比如,当讲到《公民的政治生活》一节的时候,教师可先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让学生们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还可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模拟听证会,加深学生对该节内容的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丰富授课模式
信息技术为现代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提高了高中政治学科的趣味性,可大大激发高中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政治教师也可利用大众传媒搜取更多资源,向学生展示各种事例或现象,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热情。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课题时,可以播放纪录片《改革开放30年纪实》部分片段。借助视频资料来展示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内涵,这样就更加具有趣味性。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学习深层次的东西,课堂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利用教学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学校对政治学科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忽略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这直接导致政治教师的教学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状况,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作用。另外,也应重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政治课程的态度、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展开教学。认真总结学生的课后反馈,归纳整理出所需要改进的方面,不断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5.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反映到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教学态度既能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促使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也能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学科存在的意义在于使高中生了解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和哲学原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高中生发展为更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政治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不会止步于当前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
政治W科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政治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由于高中政治知识抽象、政治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校及社会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兴趣,为政治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准确了解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兴趣的现状,对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结合高中政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教师应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采用具体案例结合理论引发学生思考,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等方法,以达到激发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政治学科,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兆雄.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46.
[2]正 月.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研究[J].教师,2016(9):20.
[3]韩京艳.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引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点、切入点,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有效手段,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它凝结着教师的劳动和创造性智慧的火花。课堂开始,教师通过自然的过渡引导进入教学的主体环节,能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授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导入。
1.故事导入
所谓故事导入,即根据课程需要,通过成语典故、名人传记、寓言故事等内容来导入政治课堂。这种导入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趣,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与记忆。
如,在教学《消费及其类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接着引入一个片段:一个小朋友在电视上看到古代社会以烽火传递消息的情景时,就问妈妈:“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为什么要用烽火而不用手机呀?”然后引导学生剖析古代社会生产力状况,解答小朋友的问题,进而正确把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通过故事导入把较为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有趣的“活”的知识,从而实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目标。
2.以诗词、名言警句导入新课
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人文学科,使用寓言古诗等能以古鉴今。高中政治教材本身就插配有不少的古诗古词、名人名言,若在教学中以此导入新课,又或是在教学过程中善加利用,则既能体现政治课的文化底蕴又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比如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上课之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课时,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吗?我就对这句特别感兴趣,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学道理,那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相互联系着,即普遍联系。正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说稻田少不了青蛙的存在,要不就不会“稻香丰年”了。
除了以上导入方法外,还有时政热点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歌曲小品导入法、漫画导入法等等。教无定法,只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可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要注意,导入是为讲授新课做准备的一个过渡环节,讲授新课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应尽量做到简洁明快。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奏好主旋律
要想奏好主旋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必须在课前认真分析、研究课的重点难点,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突破。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应知道什么是高中政治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关键、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就教材讲,是围绕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就学生学习讲,抓住这个“节骨眼”,就能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教学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也是学生学习中阻力大、难度高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
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多是政治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或因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形成的,对此都可以通过变革教学手段去解决。借助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且感染力强,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能有效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因此,在遭遇教学重难点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下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所学的问题,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在循序渐进中逐步解决。比如在经济生活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理论,说依法纳税有多重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我在此借助多媒体平台,先举出两则违反税法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然后播放法院案件审理违反税法的录像片段,再举出一些因偷税、漏税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使学生结合案例和录像清楚地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中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多做宣传,对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举报。通过学生讨论,结合前面的教学,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为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税收制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2.层层分解,深入浅出突破重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有的问题涉及大量理论知识,牵扯的问题较多,需要同时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层层分解,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方法来加以突破。先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复杂因素,然后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而又基本的问题。此时,再借助恰当的比喻,实现复杂知识的简单化,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豁然开朗,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教学“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②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③ 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④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⑤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除了上述方法外,我还常使用以时政热点作为突破口,以练习法作为突破口,以活动实践进行突破,以旧引新突破重难点等方法。不论使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讲究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三、富有新意,回味无穷
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有了良好的开头和成功的过程,还须精心安排和设计结尾,课堂教学的收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归纳式结尾法
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在课堂结尾时我们都会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文字、图表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上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提纲要领,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系统性,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列出本课所含知识的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学生间互相对照,然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补充。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提高学生能力。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一课《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教学收尾中,我就发现学生采用了表格式的归纳法;而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收尾中,大多学生就采用了体系式的归纳法。
2.练习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掌握了多少,练习收尾能很好地实现检测目的。
这种结尾的方式也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在临近下课时,学生大多显得较为疲劳,精神不振,思维也常常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时候出几道练习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再度兴奋。因此在课的结尾中,腾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练习,既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查缺补漏,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六课时,在还有5分钟就要下课时,我展示了课前精心准备的5道选择题,让学生分别进行抢答式的练习。通过抢答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培养了能力。
除了上述收尾外,还有延伸式结尾、渗透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名言警句式收尾等等。收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起到画龙点睛、旨深意远的效果。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精彩,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艺术,体现教育智慧,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巧妙性。课的导入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顺利展开教学打下基础;课的主体要得到应有的关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能力,达成知识目标;课的结尾要让学生巩固已获得的知识信息,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做好这三步,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目前,在对高中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各种测试中,无论是学校自己组织的还是高考,无一例外都对主观题尤其是给定材料的主观题赋予较大比重,这就要求全体师生都要重视材料类主观
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恰恰是学生的一大弱点。如何解答好材料类主观题,笔者认为,一是靠平时的积累,将课内知识点牢牢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到课外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尤其是政治现象的解读中。二是靠在各种测试中认真审题、解题、答题。三是要注意一些答题要点,避免无谓的失误。在此,我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三大策略,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有所裨益。
一、牢牢打好材料主观题答题基础
学生的材料主观题答题基础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训练基础。只有平时在教学中注重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才能在各种测试尤其是高考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达到理想的效果。
1.夯实知识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的知识点非常多,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尤其是各种基本原理吃透、完全掌握,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材料题的解答。这也是困扰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考试的最大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跟进措施,以保证学生能够活学好、掌握好,为活用好打下基础。
(1)要求学生记忆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来做好知识点的解析工作。通过灵活且有说服力的解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我一直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如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那肯定不会在各种测试中得到高分,尤其是在出题越来越灵活的高考中不能得高分。只要教师能够讲透知识点,并将其放在实际生活现象中进行分析,那么依照现在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记住这些知识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做好课堂小测试和讲评工作
虽然我们不担心学生的记忆能力,但我还是会每周、每月都抽取一定的时间对学生上周、上月的知识点记忆情况进行考评,一是随机抽取学生背诵学习过的知识点,让他们或背诵或默写。二是用提前准备好的小材料、小问题,让他们用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分析,以加深他们的印象。随机抽查后,我会组织他们分成小组,针对每个学生的被检查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对照进行查缺补漏,让他们在检查同学的同时对自己的记忆情况也进行
自查。
2.掌握答题技巧
材料题类型多样,内容也是千差万别,为了达到好的测试结果,必须针对思想政治知识点进行有意识地答题训练。只有熟悉各种形式的材料和问题,学生才能更加灵活地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正确答题以取得最佳成绩。
(1)要做好典型例题的讲解
各种典型例题尤其是高考题对教学的参考价值巨大。教师应该重视这些例题,重点讲解例题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跟上出题者和教师解题的思路,启发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在以后遇到同类题型时做到游刃有余。教师在分析后最好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他们交流沟通不同见解、能够从多方面解题并鉴别最佳角度的能力。
(2)比照参考答案,分析学生答题的见解优劣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答题和分析讨论进行点评,让学生最终理解自己见解的优劣,让他们明白哪些思维是对还是错,这样能够让他们在思维、解题思路上得到较好的训练,让他们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3.多进行实战训练
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要在各种考试尤其是高考中鉴别优秀学生,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后,要针对学生的短处和经常出现的错误之处进行高强度的实战训练,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记忆和锻炼他们的技巧。我一般是通过分组来进行实战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平时成绩、性格等合理搭配,划分成若干个组,从中挑选出组长。二是在平时的实战训练中,以每周为时间单位出一道材料主观题,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集体完成,并要求他们把分析、答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并挑选一个学生作为主讲人归纳答案,在课堂上公开宣读。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公开评价每组、每人的表现优劣,将更精准的意见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践中,学生确实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
二、不同种类材料分析题的具体破解思路
总之,无论主观类材料题怎么变化,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只要采取针对性地破题、解题措施,基本上基础好的学生都能得到较满意的成绩。我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原因类
对现象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然性、重要性原因,二是条件原因,三是危害性原因。对此,一般回答要根据设问来具体分析,主要的关键在于使用“有利于……”“原因在
于……”等词语,以表明自己对题干的认识。例如,很多高考、会考的试题都考查对生产灾难、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据此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知识说明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这就要用必要性、重要性分析法,具体的解释可以是:一是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如国家性质、政府性质等;二是有理论和现实的重要性,如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解析就能比较全面,答题时自然就能获得较好成绩。
2.措施类
对措施的分析,一般是对特定行为主体的分析。如对国家、政党、企业、人民等。对此,要重点寻找这个主体是谁、具有什么属性,并联系教材和时政分析对策建议。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34题(2)问就是此类问题:结合材料,针对上述影响两类企业各自应采取的对策。对此问,学生要仔细审题,将材料中涉及的出口贸易型企业和对外投资型企业都分析到位,然后结合教材和时政知识,从自主创新、防范风险、“走出去”战略等角度入手分析,这样就能使答案很丰满、很有深度。
3.启示类
对启示的阐述,一般要先确定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这样才能使答题指向明确。在答题技巧上,一要先阐明不同的主体内容,二要回答怎么办才能更好地贴切这个启示。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37题第(3)问,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学生先确定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从政府和公民两个主体,指向“民主决策”这一过程,如何进行良性互动。这样的解题步骤才是清晰的。
三、注意答题技巧和细节
1.要避免思路紊乱
答题首先要判定问题的性质和答题方向,这样才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对应的问题,不至于南辕北辙、问答方向相差
太大。
2.要从题干中发现关键词和把握问题主旨
比如题干中出现“整体”的字眼,学生就要联系到“从全局出发、立足整体”的哲学原理;出现“重点”两个字眼,学生就要联系“主要矛盾”等相关知识。只有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才能排除失误,最大限度地把握问题的精髓。
3.规范使用思想政治术语和答题规范
高中思想政治术语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掌握,在答题中更要准确应用,不能用大白话代替术语,同时在规范上要下工夫,不能遗漏、错解。而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容易漏掉要点,比如问题的限定词、主体等,从而痛失得分要点,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题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型,师生要做的是努力将其客观化。通过基础知识掌握、分类专门训练、注意答题技巧等稳步推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海燕.高中政治反思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6).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读政治,完全被动地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然而,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不喜欢上政治课,但每次谈起国内外时政热点,却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由此,我得到一个启示:有效地将时政热点融入政治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事半功倍,提高课堂实效。此外,可通过时政教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中学生从中了解近期内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进而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它既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考察要点,在课堂上对时政资源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1.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1.1 能够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和完善。政治形势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而教材编成后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特性导致了政治学科教材对反映最新的现实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通过精挑细选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事例材料形成时政教育,更新教材内容,能够对政治教材的滞后性进行补充和完善。新的时政热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具贴近实际易于吸收。政治教材的设置,必不可少的是大量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难懂,学生往往也比较排斥。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贴近生活的时事政治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趣味中学习政治基础理论,帮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3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以这些重要内容为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常见的重要题型。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案例,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政治敏锐度也不断提高,并且在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2.利用时政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2.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大家知道,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因而,课堂显得比较呆板、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这时的课堂犹如催眠曲,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在讲到《经济生活》关于“物价上涨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在学生熟悉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又受到供求关系影响的时候,启发学生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如果物价持续走高,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老师又适时引入时事:“你了解2012年8月份我国的总体物价吗?你了解8月份的CPI吗?你知道CPI上涨与银行利率的关系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下来,笔者再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学生一道探讨了CPI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既深刻地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联系实际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利用时政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由于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但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包括国家大事、社会热门话题等,只是他们没有把书本上的政治知识与此联系起来罢了。因为,时政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政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政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每每遇到抽象的道理时,我尝试结合时事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通过时事素材解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用课文中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哲学原理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理内容后,笔者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2012年我国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的内容,适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限购令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限购令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限购令将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我国应对房价过快上涨的限购令是如何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书本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政治课的时政性特点,教材部分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去接触,更谈不上会主动认真去学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热点时事来取代旧材料,这样能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里,理论联系实际,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理解并主动接受新的知识点。这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时政热点,挖掘鲜活的时政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讲授《经济常识》宏观调控手段时,结合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我首先通过提问“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什么”?对于该问题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一概念,这样,可以通过设问,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介绍了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具体形式有哪些,并向学生介绍国家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利用时政资源的时效性,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释时政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政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既能发展教材中相对滞后的内容,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紧密结合时事新闻梳理课本相关的知识点。高中思想政治包括不同的学科,每一学科又有很多原理需要学生掌握。而同一时政素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原理来分析。这要求教师善于把时事新闻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与教育。例如,经济生活中学习“市场配置资源”时,既可以运用价格供求和市场竞争的知识来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有关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的知识;面对市场经济的缺陷也可以运用公司的经营知识引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融合使用时政热点,不论是市场经济中的地沟油事件,还是染色馒头事件,还是三鹿奶粉事件,都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反映出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这些社会时政热点也可以在下一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以应用。
这样,既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又进一步巩固了课本知识,教会了学生运用时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3.运用时政资源激活政治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3.1 俗话说:“你要给学生“半桶水”,你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并理出其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治时事随之变化万千,教师平时养成读书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掌握的新鲜材料丰富多彩,这样才会在备课过程中激发灵感,由书本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相关的时事。而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材料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认真分析。
3.2 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贴近实际生活的时政热点,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也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材料,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信念和政治立场。
3.3 利用时政设问要巧妙、得当。只有问得好、问得巧、问得有的放矢,才能把时政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课本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如果问题设计过于宽泛、简单,就会导致事例和课本知识脱节。因此,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坚持从教学需要出发,围绕课本知识选定事例使用的角度,再以角度设定为指导层层深入设问,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加深对事例的理解,从而自觉归纳出课本结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深入浅出”。
其四,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利用时事资源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最近时期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任何重大事情,都应注意抓住大事,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形势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木君,张学枚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