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主要方法

科研主要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主要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研主要方法

篇1

头顶一颗珠别名芋儿七、头顶珠、狮儿七等,以干燥根状茎及根、果实入药,主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区。湖北省主产于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十堰市、宜昌市也有少量分布,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进行了野生变家植技术研究,目前在恩施、宣恩、巴东、建始、鹤峰等县市高山地区有少量人工种植[2,3]。近年来,头顶一颗珠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现将其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锈病

病原危害叶片,夏孢子堆散生或群生在叶片背面,裸露,褐色。冬孢子堆叶两面生,裸露,黑色,可多次重复侵染。在温度18~22℃、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蔓延迅速。防治上,收获后将残株病叶收拾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0.2°bé石硫合剂、97%敌锈钠400倍液喷雾,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褐斑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成边缘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病斑内出现小黑点,病情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成红褐色,最后逐渐枯萎死亡。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较重,一直延续至10月。防治上,冬季做好田园清洁工作,彻底烧毁病残组织,减少病菌来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用1∶1∶150波尔多液或500倍65%的代森锌进行喷雾防治,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3根腐病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真菌。发病植株根部组织初呈褐色,进而腐烂变成黑色水浸状,只剩下纤维状物。地上部叶片变褐至枯黄,变嵌下垂,最终整株死亡。5月初开始发病,6月危害严重,直至收获。防治上,选择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砂质土壤作栽培地。高畦栽种,忌连作;移栽前,用50%利克菌19.5kg/hm2拌土撒匀,或65%代森锌200倍液均匀喷洒进行土壤消毒;选用健壮无病种苗移栽,移栽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浸泡10~15min,晾干栽植[4]。或育苗时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中施一撮石灰粉,并用50%退菌特600~1 0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以防蔓延。

4菌核病

菌核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早春低温期开始产生菌丝侵入根部。菌核病从土壤解冻到出苗时为发病盛期,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透气性差或氮肥过多时易发病。出苗前如土壤温度低,湿度大,往往造成菌核病的流行,蔓延后可导致成片死亡。防治上,选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早春注意排水,早松土,勤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水分,防止珠床过湿。移栽前,结合施肥,用菌核和多菌灵各10~15g/m2处理土壤。早春头顶一颗珠出苗前浇灌1%硫酸铜溶液或波尔多液120~160倍液。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或1%~5%石灰乳液对病穴、病区进行土壤消毒。病害发生期可喷洒代森锰锌800倍液、波尔多液120~160倍液、30%菌核利500~800倍液防治。

5黄凤蝶

又名蛔香凤蝶,属鳞翅目,凤蝶科。以幼虫为害,幼虫于夜间咬食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叶柄和叶脉。5~6月开始为害,7月下旬至8月为害较重。防治上,人工捕杀,幼虫发病初期和3龄期以前,抓紧人工捕捉;或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杀,每周喷1次,连续喷2次。

6金针虫

属鞘翅目,叩头虫科。种类较多,主要有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以细胸金针虫危害最甚。土壤解冻后,金针虫开始活动危害。越冬幼虫在4月至5月上旬移动到表土层,吞食根部,使幼苗和植株萎黄枯死,造成缺苗、断畦,是金针虫发生最盛时期。随着植株的生长,危害逐渐减轻。金针虫将茎或根部咬成缺口,或钻孔进入内部。受害植株由于水分、养分的输送受影响,呈现黄萎状态。有的植株因茎部被咬断而死亡,或因伤口感染其他病害而腐烂。该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6~7月下旬为产卵期,卵大多产在3~9cm深的土表层。卵期15~18d,孵化出幼虫,对头顶一颗珠进行危害。幼虫老熟后,8~9月间在土中化蛹,蛹经过16~20d羽化为成虫。此虫对干燥的抵抗力弱,对湿润的抵抗强,所以在湿度大和较黏重的土壤中最多。防治上,每50kg种子用40%的敌百虫、敌敌畏乳剂150g拌种,可有效杀

灭虫卵。

7参考文献

[1] 陈绍成.头顶一颗珠的生药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10):65-66.

篇2

一、在小学语文综合课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在小学语文综合课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一)新课程的呼唤。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二)语文教育的渴求。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语文实践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要着眼于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汉字组词率高、情感色彩丰富,汉语语言简洁、语法灵活、富有韵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教学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时代的呼吁。

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应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现代教育之需。

二、小学语文综合课中自主学习的要素

(一)学习的含义。

“学习”一词是广义的,包括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交往、学发展、学创造等,既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我提高,又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完善”;既引导学生自己去求知,又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引导学习方法,又培养自学态度、习惯和能力;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自主学习内涵的定位。

1.确立学生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等方式,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确立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通过相应的方式启发他们,必须自己努力学习,这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3.确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意识。如果学习不好,老师要担当一定的责任,但主要不是老师的问题,学生自己要努力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4.确立学生自己主动与同学协调发展的意识。告诉同学们,学习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应该在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之中得到进步。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理论,不理解学习规律;不注重学习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

解决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基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老师指导过多,效果也不好,最好的状态是老师的指导精要到位;2.兼顾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来、慢慢摸索;3.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严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启发他们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4.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宽取窄用。宁愿多些能力,少些应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来了,考试是不用担心的。

三、小学语文综合课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途径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选择、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再在班上交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选择到活动成果的展示,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

在保证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引导、监督作用。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要避免放任自流。特别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适合开展哪些活动,不适合开展哪些活动,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建议。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篇3

关键词:网球科研现状

key word: Tennis Scientific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一、研究目的

随着网球职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网球竞技运动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针对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对推动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998-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中发表的117篇网球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十年来我国网球运动科研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发现网球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球运动科学研究水平,推动网球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

对1998~2008年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117篇有关网球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科研方法运用的周期分布

体育科学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的结果,休育科研方法是人们认识休育的手段[1]。统计结果显示,1)网球科研方法的运用呈现周期变化(表1)。通过对3个周期所运用研究方法总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知,从前两个周期的对比来看,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率变化幅度不明显,而从第三周期开始,每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率都明显增加,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的开始,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更多的运用新式的研究方法,大胆创新,使我国网球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网球科研方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理论与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而观察、访谈、实验、比较、测量等研究方法在网球科研中运用相对较少。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理论与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在网球科研中的运用相对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式仪器和设备的问世,科研工作者们开始逐步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测量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3.2科研领域分布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网球科研涉及内容广泛,并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不断拓展的趋势。但是,研究领域呈现不均衡性(表2)。统计发现,运动训练学方面的论文最多,有60篇,占论文总数的51.3%,主要研究网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身体素质训练等,表明网球运动训练是我国网球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方面论文16篇,占论文总数的13.7%,主要针对高校、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学的研究;社会学方面的论文12篇,占论文总数的10.3%,主要研究网球文化和网球职业化,表明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注重对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论文6篇,占论文总数的5.1%,着重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前后的生理变化进行研究,它是检验运动训练质量和对运动员进行医务监督的重要指标;运动心理学、短网、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软网、场地与器材、规则与裁判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共有23篇,占论文总数的19.7%。说明网球科学研究中存在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由于对上述内容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在网球运动员的选材、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比赛场地以及网球运动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滞后于网球运动的发展,阻碍了职业网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网球科研论文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但研究内容不均衡,而且还存在重复研究现象。

4.1.2体育类引文主要源于期刊和专著,二者数量之和为581条,占总引文量的86.3%,然而其它引文来源仅占13.7%。

4.2建议

4.2.1加大对网球科研的关注与投入,鼓励研究方法与内容的创新。

4.2.2加强网球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使网球科研整体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一飞,张新民.对体育科研方法总体特征的探讨[J]. 浙江体育科学,1997, 19(2):28~31

[2] 马樟生,朱国华.对我国1994~2000年中文体育类部分期刊足球运动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0~33

篇4

序号 题型 题目 备注 答案

1、 单选题()标志着课题申请通过了有关专家的评审,被科技主管部门正式确认并给予

资助。 C

2、 单选题 ()的特点是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模型,侧重理论证明和模拟分析。 A

3、 单选题 ()的重点在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 B

4、 单选题 ()是测量的正确程度,即测量结果所能显示测量对象所需测量特质的程度。A

5、 单选题 ()是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分解及解决的过程。D

6、 单选题()是对某一专题或某一论题具有独到学术观点的著作,它有学术论著、学位

论著之分。 B

7、 单选题()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包括综

述、文章、简讯(简报)等。 B

8、 单选题 ()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思想,是对研究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 A

9、 单选题 ()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科研成效的公开尺度。 B

10、 单选题 ()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 A

11、 单选题 ()是科研选题的使动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A

12、 单选题 ()是科研意义中最基本的意义。A

13、 单选题 ()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智能,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 C

14、 单选题()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水

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B

15、 单选题 ()是为了申请相应的学位或某种学术职称资格而撰写的研究论文。 D

16、 单选题()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内外科研前沿最

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 B

17、 单选题()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属于弹性思维基本类

型之一,与收敛思维相对。 A

18、 单选题()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

使用的研究方法。 B

19、 单选题()是指在某一领域中,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而举办的学术会议。规模较小,但

议题较为重要。 C

20、 单选题()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学术代表而举

行的学术会议。此类会议规模相对较大,内容丰富,参会人数较多,影响面广。A

21、 单选题()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

定的规律为目标。 C 选项一 A.课题规划 A.理论性 A.理论性科研论文 A.效度 A.课题规划 A.学术著作 A.网络论文 A.判断 A.论文撰写 A.论文撰写 A.提出问题 A.创造学术价值 A.判断思维 A.指标评价法 A.科学论著 A.综述性文章 A.发散思维 A.科学方法 A.团体固定会 A.代表会议 A.常规认识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一切科

22、 单选题 C

学具有最普遍的指导意义。 23、 单选题 ()一般有独著、合著、编著、主编、编写等类型。

C

A.科学方法 A.科学论著 A.判断思维 A.物理模拟 A.学术腐败 A.推理思维 A.科学方法 A.跳跃性 A.科研方法

A.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试验等 A.科学方法

()一般指对研究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亦指突然跃入脑际的,

24、 单选题 D

能阐明问题的思想。 25、 单选题 ()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间在物理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方法。A()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参与,并需要职能部门干26、 单选题 A

预。 27、 单选题 ()属于弹性思维范畴,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开拓研究者的思路。

B

()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

28、 单选题 B

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 创新思维的()是指研究者的思维活动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局限,并且

29、 单选题 D

能够根据具体的科研对象自由、灵活地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的答案。 30、 单选题 对缺乏科研实际经验的初学者,()的选取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31、 单选题 根据实验结果性格的不同分类,可分为()

B D

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形成的基础,而新的科研方法的发现和创立,又使

32、 单选题 A

科研工作得以有效的进行,从而促进科学和技术的新飞跃。

科研的()阶段是把以确证的假说同原有的理论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到一个自

33、 单选题 治的理论体系或技术体系中,使其形成结构严谨、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新理论体C

系。

34、 单选题 科研的()阶段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

35、 单选题 科研方法中,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其中不包括()

A B

A.提出假设设计

A.确立科研课题 A.大前提 A.科研方向 A.针对性 A.文字 A.功能抽象 A.工具法 A.夺取式

36、 单选题 科研规划中,()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B37、 单选题 科研课题收集的标准不包括()

D

科研论文是以()形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38、 单选题 A

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39、 单选题 科研中,信息方法的作用不包括()

C

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

40、 单选题 A

于论文检索的哪种方法() 抄袭剽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是对科研规范破坏力极大的一种学术

1、 多选题 BCD

腐败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2、 多选题 成果查新时,关键词的选择应注意些什么() 3、 多选题 创新思维的特征有()

ABCD A.检索词是否覆盖查新点 BCD

A.突发性

4、 多选题 从科研领域考虑,科研论文一般分为()等基本类型。 5、 多选题 从期刊论文性质及作用的角度出发,期刊论文的特点有() 6、 多选题 代表性的弹性思维有()

7、 多选题 对光纤光栅的作用方式而言,包括()

8、 多选题 对某一科研部门或课题组而言,科研规划主要包括() 9、 多选题 发散思维中,基于光栅性质的研究方法有()10、 多选题 根据会议延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等差异。11、 多选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科研课题的来源有()12、 多选题 就认识层面而言,认识活动可分为()13、 多选题 科学观察的原则有()

14、 多选题 科学实验缺陷的产生主要有()等原因。15、 多选题 科研的特点包括:()

16、 多选题 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17、 多选题 科研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初学者应该做到() 18、 多选题 科研课题方案设计的原则有()

19、 多选题 科研课题立项后,需注意处理好()相关事宜。20、 多选题 科研论文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21、 多选题 科研论文的质量把关有()等方式。22、 多选题 科研论文评价的原则()

23、 多选题 科研论文文献检索具有如下重要作用()24、 多选题 科研思维具有哪些特点()25、 多选题 科研选题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26、 多选题 科研中,现代方法包括()

27、 多选题 课题设计书是课题方案设计的实现形式,一般可分为() 28、 多选题 论文编辑加工设计的范围较广,一般分为()29、 多选题 论文检索的方法有()

ABC A.理论性

ABCD A.原始报道 ABCD A.发散思维 ABCD A.机械传感方法 ABC A.科研方向 BC

A.震动传感方法

ABCD A.长期会议 ABCD A.指令性课题 ACD A.常规认识 ACD

A.客观性原则

ABCD A.实验假象 AB A.科研继承性

A.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ABC

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BCD

A.学无止境,常学常新,常研常进

ABCD A.科学性原则 ABCD A.确认立项,填报计划 ABC

A.研究的科学性

ABCD A.健全的监控规程 ABCD A.公正性原则 ABCD A.资源开发 ABCD A.客观性 ABCD A.提出问题 BCD A.客观方法 AB A.研究性课题设计书 BCD A.文摘加工 AB

A.工具法

30、 多选题 论文投稿成功的原因有()ABCD A.专业论文为重点

捕捉信息,是思维探索和理论抽象的事实基础,也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

1、 判断题 √

手段。() 参会者在会议上的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不论是否通过大会论文评审组的评审,都

2、 判断题 ×

会由大会统一印刷成论文集并公开出版。() 3、 判断题 查新机构保证对本合同及所附材料的技术内容在查新工作期内保密。() 成果创新查新是科研论文投稿前应当首先进行的工作,此项工作不可轻视。

5、 判断题

()

4、 判断题 查新完成后,查新机构对有关电子、纸介材料应予以存档,永久不得销毁。()×

是实现科研成果退出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科研人6、 判断题 √

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 根据科研论文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大小,可以设计出高级科研论

7、 判断题 ×

文、中级科研论文、和低级科研论文三种评价等级。() 科技文献稿件可以一稿两投或者将本来属于篇文章的内容拆成两部分,作为两篇

8、 判断题 ×

文章投稿。() 9、 判断题 科学方法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

×

科学工作者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必然希望尽快公诸于世并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承

10、 判断题 ×

认,期刊论文是唯一的有效途径。() 11、 判断题 科学论文的学术性是指科研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科学认识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对事物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

12、 判断题 √

握,属于高级认识层面。() 科学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起到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变化的作用。

13、 判断题 √

() 14、 判断题 科学研究对象从广义上讲,是指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科学研究是人类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方法问题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15、 判断题 √

题,事关科研工作的成效。() 16、 判断题 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科研过程绝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步骤。() √ 科研抽象侧重事物的统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异,若使用不当则很容易以偏概全,

17、 判断题 ×

得出错误的结论。() 科研的目的是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真理,而公开出版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则是确认

18、 判断题 √

这种科研成果的正式而有效的主渠道。() 19、 判断题 科研方向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

×

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理论性研究课题、实验性研究课题和综合性研究课题三大

20、 判断题 ×

类。() 21、 判断题 科研课题的可行性原则包括研究基础、试验设备和智慧技能。()

科研课题方案中,实验型方案设计一般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造作的手

22、 判断题 ×

段,对科研课题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设想和计划安排。() 23、 判断题 科研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科研论文,就发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会议论文3种基本

24、 判断题 √

类型。() 25、 判断题 科研思维的过程是:科研问题科学思维方式认识成果。() 26、 判断题 科研思维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为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科学思维方式。()

√ √

27、 判断题 科研思维属于抽象思维,而逻辑性是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特性。() √

科研选题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查阅文献构建方案确立课题。

28、 判断题 ×

() 29、 判断题 科研中,模拟方法可以作为最初的实验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实验。()×科研中期是问题的研究与阶段成果的积累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资料30、 判断题 ×

收集,文献阅读,研究思路整理,以及科研选题方略设计。() 31、 判断题 克隆干细胞造假事件属于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经典案例。() 32、 判断题 课题调研,收集科研信息,是科研工作初始阶段的必要过程。()

√ √

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仔细填写,初稿讨论,意见综合,修改报送"。

33、 判断题 √

() 理论性科研论文的镇南关点在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

34、 判断题 ×

分析。()

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于论文引文检索法。()

35、 判断题

篇5

第一章科学研究的概论

1、科学的定义 P1

2、科学的分类 P2

3、科学研究的概念、内容、特征 P3

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P4~6

5、科研方法的概念与种类 P7~9

6、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P13

7、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P14~17

8、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P17~19

9、专技人员具备的科研能力 P20~24

第二章经典科研方法

1、经典科研方法分类 P26

2、逻辑方法的分类 P26

3、归纳法的概念与类型 P26~29

4、演绎法的概念与主要形式 P29

5、演绎法的作用于局限性 P30~31

6、类比的定义特点 P32~33

7、类比的类型与格式 P33~35

8、类比的步骤与作用 P35~36

9、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的特点 P36~39

10、科研中的经验方法定义与分类 P39

11、观察的定义与类型 P39~41

12、科学观察的原则 P41

13、实验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P42~43

14、实验的特点与作用 P43~44

15、实验的类型 P45

16、实验的基本要求、要领与程序 P46~48

17、测量的要求、指标、信度 P48~49

18、统计的特点、作用、种类与局限 P50~51

19、数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P52~54

20、运用数学方法的步骤 P55

21、数学模型 P55

22、模拟实验的定义与特点 P56~57

23、模拟的作用于种类 P57~58

24、理想模型的特点与作用 P59~60

25、理想实验的作用 P61

26、科学假说的来源、特征、作用、形式 P62~64

27、怎样建立与验证科学假说 P64~66

第三章

- 1 -

1、老三论与新三论的定义 P67

2.、贝塔朗菲定律 P68

3、系统的概念与特征P69~71

4、系统方法的定义 P71

5、系统方法的特点 P72

6、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74

7、系统解决问题的程序 P74

8、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9、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P76~77

10、控制过程的步骤P77~78

11、管理控制的概念 P78~79

12、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P79

13、管理控制的目的 P79~80

14、信息的概念与特点 P81

15、信息技术革命的过程 P82

16、信息反馈 P82

17、信息方法的作用 P83

18、新三论的构成 P83~85

第四章

1、科学问题的概念、结构 P87

2、科学问题的分类 P88

3、科研选题的概念 P88

4、科研选题的分类与意义 P89

5、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P90

6、科研选题的来源 P91~95

7、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100

8、选择科研题目充分估计条件 P98

9、科研选题策略 P101

10、科研选题的方法 P102

11、科研选题的程序 P103~107

12、选题计划包括的内容 P107

13、确定课题名称的注意事项 P107

14、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110

第五章

1、科研资料的特征 P111

2、科研文献的概念、级别和种类 P112~113

3、学位论文的种类 P114

4、标准文献包括 P115

5、专利文献的核心 P116

6、查阅文献的重要性 P118

7、如何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P119~120

8、检索工具书的定义种类 P120

9、国内外知名文献数据库 P121~124

10、搜集文献资料的主要渠道 P120~126

11、搜集文献资料的注意事项 P126~127

12、文献搜索的途径和选择原则 P127~132

13、文献搜索的步骤 P132~134

14、如何鉴别文献资料 P134~135

15、如何整理文献资料 P135~136

16、怎样阅读文献资料 P137~139

第六章

1、国家级研究项目包括 P141~148

2、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P158~159

3、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流程 P159~160

4、科研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 P160~161

5、科研项目申报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 P161~164

6、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的技巧 P165~167

7、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阶段的行为规范 P168

8、影响项目负责人作用发挥的因素P169

9、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 P169~170

10、结题材料的种类 P174

11、处理结题材料的原则P175

12、结题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P176~177

13、结题报告的总体要求与具体要求 P177~187

14、常见的结题报告形式 P182~183

15、科研成果的分类 P183~184

16、科研成果鉴定内容与形式 P184~185

17、科研成果鉴定的程序 P185~187

18、知识产权的定义 P190

19、知识产权的类型 P192

20、专利申请的类型 P193

21、科研成果转化分类 P196

第七章

1、科研论文的概念 P198

2、科研论文的特征 P199~201大标题

3、衡量专著的标准 P204

4、期刊论文的定义与种类 P202~203

5、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规范 P206~208大标题

6、参考文献的目的 P208

7、论文标题的基本要求 P209~210

8、层次标题的规范 P210~211

9、拟定论文标题的方法和技巧 P211~212大标题

10、摘要的主要内容 P214~215

11、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 P216

12、摘要的主要类型 P217~218

13、如何选择不同的摘要类型 P218~219

14、选择关键词的基本规范、顺序和技巧 P219~221

15、引言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P221~222

16、综述的写作要求 P224

17、专题研究论文的征文写作要求 P225~226

18、征文的写作要点 P227~228

19、结论的内容 P228

20、结论的撰写要求 P229

21、参考文献的定义 P230

22、参考文献著录的作用 P231~232

23、参考文献著录的要求与原则 P232~233

24、作者及署名规范 P236~237

25、编、编著和著的定义和区别 P237

26、引用的定义和形式 P239~240

27、合理引用和适当引用的规定 P240~242

28、注释的定义、形式和规定 P242~243

第八章

1、论文内容的检查修改 P246

2、提交论文的方式 P250

3、如何投稿 P244~254大标题

4、涉及的问题 P244

5、程序 P255~259标题

6、编审初审的内容 P255

7、著作权定义 P257

8、国内期刊费用类型 P258

9、学术会议定义 P259

10、学术会议类型 P260

11、国际学术会议模式基本要素 P261~262

12、学术报告定义与类型 P262~263

13、参加学术会议注意事项 P265~266

第九章

1、科学共同体概念P268

2、科学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P269

3、科学道德定义 P269

4、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科学品格 P270~271

5、科研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 P272~273

6、学术规范的概念 P273

7、科研人员应遵守的学术规范 P274~281大标题

8、科研查新的作用 P274

9、项目申请应遵守的规范 P274~275

10、引文和注释应遵守的规范 P275~276

11、参考文献应遵守的规范 P276

12、学术成果发表及后续的工作规范 P276~278

13、学术评价的概念 P278

14、学术评价应遵循的规范 P279~280

15、学术批评规范 P280

16、人及实验研究对象规范 P280~281

17、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P282

18、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 P283

19、抄袭、剽窃行为的定义、形式和界定 P284~286

20、伪造和篡改的定义、形式和危害 P287~288

21、一稿多投的定义、形式和界定 P290~293

篇6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绩效与绩效评价

“绩效”内涵最早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用制度,如《旧唐书・夏侯孜传》中提到“其绩效,擢处钧衡”,指将官员的绩效记录进行存档,并依据其优劣选择合适的官位。[1]我国从古代就开始关注绩效评价,在当今社会,绩效的意义更要得到重视。有学者基于结果的观点对绩效进行了界定,指出“绩效是在特定范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产出的结果记录”[2]。也有学者提出绩效就是行为,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任务有关的所有行为,而关系绩效是个体自愿作出的对组织的奉献或与特定任务无关的绩效行为,并提出要重视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评估,帮助组织及时获得员工活动的信息。[3]学者们研究视角具有差异性,从而对绩效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笔者综合相关学者对绩效内涵进行的概述,将绩效界定为产出与投入比率,用于反映资源的配置状况。

绩效评价则指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特定时期产出的成果进行公正、有效的评判。绩效评价除了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之外,还在于进行选择、预测,并发挥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评价,主要指高校用来衡量教师特定时期的工作质量与工作表现,帮助教师发展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呈现出来的潜在或现实的价值作出客观评价的活动。[4]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三项主要职责的绩效进行评价,从而为高校管理服务;作为高校绩效评价组成部分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性评价,关涉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及学术成果的质量,其对高校科研工作具有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范围很广,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指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以及科研效益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质量,为此,通过评价区分出教师的科研绩效,调动其科研积极性。[5]

・高校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科学研究是完成其它各项职责的重要保证,为此,对其科研水平及科研绩效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关于教育领域绩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除了对国外大学投资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就是对高校整体的投入与产出比的研究。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倡导并开始研究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界定为,立足高校战略目标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差异性,选择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KRPI)、细化KRPI、确定KRPI的权重、审核KRPI等流程构建高效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分析,旨在确保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公平合理,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立足点与前提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迫切而且必要。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与教师共同发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高校的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保证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确立与选择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立足点

依据战略性、适应性和目的性的原则,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要与高校战略目标相匹配。我国高校由于办学层次、类型的不同,各高校的具体办学目标及定位也不尽相同。有些高校以师范或是文科为主,教师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有的高校以工科为主,教师的科研项目则相对较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的客观情况,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评价的结果才会更合理与有效。例如,国家对于“985工程”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一般都建有国家级的科研实验室,承担的项目多是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而我国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因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局限,科研经费不足,所承担的大项目较少,这两类高校在对本学校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则需要选择不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前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适应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科研成果差异性是有效采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前提

鉴于高校教师所从事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对其科研成果类型也应该进行合理划分,实施分类评价,旨在实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及针对性。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中存在传统僵化与“一刀切”的做法,不仅给高校教师带来紧张感,也制约了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效能。在高校中,教师队伍分为不同的学科、专业与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学历、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科研成果的类型应有不同的分类。科研绩效评价需要体现专业特殊性,如对高校管理学专业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应以其科研成果被政府采纳的情况为依据,而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科研评价应以其作品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为评价根本。各专业学科的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同,为此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划分的类型也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比较教师科研能力高低,而是在评价中尊重教师专业学科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以达到提高教师科研热情的评价目的。基于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才具有可比性,衡量值才具有客观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科研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性,避免加大科研绩效评价难度。为此,合理划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类型,做好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必然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差异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战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时要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科研成果按照学科内容、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运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才会保证评价的公平、准确。

三、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以及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一)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建立的原则与流程

由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复杂性,使得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类型划分的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及指标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KPI)则是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一种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方法。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全称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是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继而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6]

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发展意愿。针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差异性特征,本研究设计了能够有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Key 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是对传统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KPI)的创新,侧重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的评价,考察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贡献。通过对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细化、权重确定、审核四个方面,把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抽象的评价内容具体化,从而将高校战略目标逐层分解成能够操作的绩效目标,通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信度,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成为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以下主要从KRPI建立要遵循的原则以及确定KRPI的程序两方面出发对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应遵循SMART原则。在SMART原则中,S代表Specific,指“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指“可测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指“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alistic,指“现实的”;T代表的是Time bound,指“有时间限制的”[7]。所谓“具体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适当细化,而不应是模糊的。绩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教师特定的科研目标,对科研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可测量的”,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体现数量化的特性且准确可靠,并且确保信息或是数据能够触手可及。“可实现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的设立要切合实际,不要过低或过高,要使高校教师在经过努力的条件下可以达到。“现实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是真实存在的,绝非假设的,能够观察和证明获得。“有时间限制的”,意味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有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要对完成这些科研绩效指标设置时间结点。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的“四步骤”流程。

第一,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过程中,需要立足高校,密切结合高校的发展目标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本研究的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主要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科研效益指标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在高校教师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中,科研投入指标是科研产出与科研效益的基本保证,主要包括获得资助科研项目的层级、资助的科研经费等,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支撑系统。科研产出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指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获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包括论文、出版著作、奖励及专利等。科研效益指标是建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基础,侧重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结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类型的细化。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后,还需要运用由粗到细的方式,将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一步细化,确定衡量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具体方面,操作要体现规范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了细化:一级KRPI包括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和科研效益指标。二级KRPI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投入指标分为各级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量;科研产出指标包括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科技获奖与专利;科研效益指标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级KRPI又可以将二级KRPI继续细化,具体为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等;科研经费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部级科研项目经费、省级科研项目经费、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校级科研项目经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等;出版著作包括专著、编著、全国规划教材以及普通教材等;社会效益包括科研成果被国家采纳、科研成果被省和部采纳、科研成果被地级市和厅局采纳以及被其他部门采纳等。由于每所高校的战略目标不同,为此,各高校要密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KRPI为依据,逐层分解学校的战略目标,确定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第三,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权重的确立。KRPI权重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AHP层次分析法、专家加权法、两两比较法、德尔斐咨询法、主因素分析法等[8],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后,对各项指标加权赋予一定的数值。KRPI权重的确立过程是对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为此建立客观、合理的KRPI权重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KRPI权重后,综合高校每位教师的评价信息,设定科研绩效评价的标准。不仅要遵循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发展的原则,而且要顾全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科研产出和社会效益,设定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以高校多数教师都能达到的科研水平为准。在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相关学者、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建议,以确定最佳评价标准。

第四,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审核。为了考察KRPI是否科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要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审核。基于此,高校需要建立校级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审核小组,审核小组的职责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考核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观察和证明的操作性,科研绩效指标对于被评教师的大多数科研工作的代表性等问题,对于不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及时改进,从而避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不断完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以上四个步骤,构成了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完整的流程。KRPI作为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绩效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与执行。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

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制定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确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体系是关键,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决定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成败。然而,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效能,需要开发和设计一整套日常管理工具。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去设计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

《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设计。全面的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教师姓名、所在学院、职位名称、制定日期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主体部分,即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分别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与科研效益指标三个层次评价教师科研绩效,能够使教师的科研绩效得到综合全面的衡量。第三部分是科研绩效指标确认签字栏,一般由教师和所在学院科研负责人签字。第四部分是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确认签字栏。科研绩效评价结束后,教师和所在学院相关负责人要在这部分签字确认绩效评价结果。

《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设计。所谓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实际就是有关教师科研实际信息的收集,是对主要科研活动和成就的摘要,是对个人简历的有益补充。[9]通常,高校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姓名、学历、工作履历、职务、职称等基本信息情况;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论文被转引次数和收录情况、科研项目、著作、编写的教材、创造发明、专利、及科研获奖等情况。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特点是突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贡献和社会影响。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信息可以向所有教师公开,教师个人和高校对档案记录卡上的信息都有使用权,是对高校现有科研档案的补充,能够更便捷的查找准确、全面的信息。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存储,构建大规模的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信息系统,为教师绩效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的设计。绩效评价是我国高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多数高校却没有重视对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不只是简单地检查教师科研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在确定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后,客观的分析评价结果。高校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将教师的科研绩效结果反馈给每位教师。在反馈卡中,要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突出表现其科研成就,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原因和建议,让每个教师既全面了解自己的科研绩效,扬长避短,又保证教师具有自我完善的持续动力,进而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10]高校同时要鼓励教师针对反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在反馈卡上提出问题和意见。这些意见又通过反馈卡反馈给评价者,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设计。在《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计划制定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在科研绩效改进环节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具体来说,为确保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实现,通过《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改进的内容应是学校教师与管理者都认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从重点方面进行改进,考虑成本收益;此外,《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有截止日期,设定期限,体现时间观念。通过对教师科研绩效的不断改进,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

《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按照学校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的规定,上交科研业绩相关材料,然后,由评价小组存档。年末,经所在工作部门依据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学校科研绩效评价小组综合教师自评、互评和领导评价结果后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评价小组将评价结果告知被评价教师,经本人确认。教师如对科研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可通过填写《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向学校评价小组及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申诉人个人信息、申诉时间、申诉内容和申诉依据;第二部分是主管部门调查情况及其处理措施;第三部分是申诉人、学院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签字。《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力求做到尊重每位教师的学术权利,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避免因不公正的评价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上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能够有效改进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减少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产生的评价偏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也要综合衡量被评价教师的学术经历和专业背景,不能一概而论,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办法体系。

四、为政府和高校改善科研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及管理对策高校教师队伍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其做好培养、使用及评价等管理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国家赋予高等教育责任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但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为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为完善我国政府和高校科研管理提出建议。

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高校教师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但对如何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规定还不全面。为深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必须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性。要高度重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监督体系的政策完善,对于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评估,鼓励具有创新型的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规定中也要倡导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11]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不仅表现为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而且表现为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具体方法的不规范,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管理氛围,降低了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依据学校发展战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做好高校科研管理,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全方面发展,从而为教师队伍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制度需要逐渐淡化制约和管理的观念,而强化提供服务的职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要在遵守国家有关科研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帮助高校教师解决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难题,为教师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高校在建立科研绩效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确保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调整或修改科研管理制度时,要衔接国家相关政策。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性特点,不同高校教师对物质、声誉等需求各不相同,为此,高校要结合科研绩效评价,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体办法。高校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的科研价值与贡献,从而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不断发展。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具体方法中可以把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薪酬和奖酬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能够更有效地激励教师,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同时,高校还要注意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时纠正评价结果与实际绩效存在的偏差。为此,高校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客观的衡量,以期为教师营造公平良好的科研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学研究质量不仅影响着整个高校的发展,而且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尤其重要。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不仅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保证教师科学研究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落后,指标体系单一,难以对高校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为此,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求高校建立符合本校战略目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对不同学科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鼓励高校外籍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外籍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激发全校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为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建南,杨宇谦,阎波.政府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与模式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9-85.

[2]Bernardin H J.Beatty R W.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M].Kent Publishers.1984:15.

[3]Borman W C,Motowidlo S J.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M]// N.Schitt,W.Borman (Eds).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71-98.

[4]王光彦,李元元,邱雪青,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46-49.

[5]R.John Casey.Patricia Gentile & Stephen W.Bigger.Teaching Appraisal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1997: 459-482.

[6]易开刚.KPI考核:内涵、流程及对策探究[J].技术经济,2005(1):48-49.

[7]毛文慧.KPI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14.

篇7

《医学科研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基本科研方法的讲解、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等,可以使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的热爱。为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培养临床医生转变到了培养全面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创新型人才应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2-3]。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研究生中开设了《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以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近年来,逐渐在本科学生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程。

 

在医学科研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门课程[4-6],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的专业两门课程都学习了,有的专业只学习了一门课程,两门课程都学习的专业中,有的设置在同一学期,有的设置在不同的学期。为了探讨课程设置的最佳效果,我对这几类班级做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级医学本科本学期开设了《医学统计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没有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的某学期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以及在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同时正在学习《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甲班、乙班和丙班,共208人。这三个班级所使用的《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的教材一致,授课学时、内容相同。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给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以后,对所选三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医学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科研设计的三要素、科研设计的原则、科研设计的类型、动物实验、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论文的写作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分类、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在本次调查中,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对科研的兴趣和了解比未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要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科研方法确实有开设的必要,能让学生们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对科研有所了解,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在内容上,医学统计学中学生们会学习到的统计学方法,都是与医学科研方法中学习到的科研设计类型相对应的,在没有上过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班级中,就需要教师额外给学生讲解相对应的科研设计类型,并且还要给学生解释统计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耗费了上课的时间,且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简单的讲解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科研设计类型。如果两门课程分开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们对之前的内容就会有所遗忘,因此乙班和丙班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将两门课程放在同一个学期教学能促进相互的理解,内容上显得更加的连贯。

 

篇8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 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 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篇9

基金项目:本文为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编号:13ZD0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0日

目前,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组织以及个人的重要活动,对科研绩效如何进行评价则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科研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各种方法的适用特点。

一、同行评议法

同行评议法,是通过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评价的定性的方法。它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科研评价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同行专家的选择。在实际应用时,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环是同行专家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科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专深,研究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真正的同行似乎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在加强,学科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一项科学研究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要找出具有与研究课题相对应的知识结构的同行专家也很难。因此,在选择同行专家时,应考虑被评价对象所涉及的专业、研究领域等具体方面,要求同行专家人数要不低于五人,与被评价对象专业相同且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在其科学技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有相当了解,对学科前沿有深刻的认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同行专家评议形式与特点

1、通信评议。即评价机构把评估材料通过信件或者网络寄送给评议专家,专家独立做出书面判断,然后将评议意见反馈给评价机构。其主要优点是匿名性和保密性好,可以避免人情干扰;专家考虑时间充裕,意见表达充分,无从众心理和权威主义的干扰;开支少,成本低。主要缺点是不能对所有申请对象作比较;无法与申请人和其他同行交流;回收率无法保证;评审周期长,不利于及时决策。因此,它适用于所有的科研项目评审,也适用于文献形式的科研成果鉴定。

2、会议评议。即专家组评议,指评价机构事先把相关材料寄送给评议专家,并请专家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专家评审会,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集体评审意见。其主要优点是专家意见可以得到充分交流和讨论;同类的评议对象可以集中评议,效率高;必要时评议对象可以现场答辩和申诉;评审周期短,有利于及时决策。主要缺点是“从众心理”和权威的压力可能影响会议的民主;专家彼此见面,保密性相对减弱;评议费用较高;有的专家可能不能在指定时间、地点出席,从而影响代表性。它较适用于项目的集中评审、重大项目和有争议项目的评审。

3、调查评议。如果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到现场调查、了解,然后给出评价意见。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实地调查、现场评议,客观性强;主要缺点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费用,成本较高。它适用于研究机构的评估和资金投入较大的重大研究项目的评审。

4、组合评议。就是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将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某几种组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二、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评价机构针对特定问题,采用专家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它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在科研评价以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等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德尔菲法问卷设计。在第一轮调查开始时,设计专家调查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专家调查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调查结果的优劣。在制定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德尔菲法做出简要说明。在调查表的前面,应该简要说明调查背景和目的、专家在调查中所起的作用,以便使专家全面了解情况。此外,对德尔菲法的程序和规则也应作简要说明;2、背景材料要全面而精炼。背景材料一般多是客观事实,且应该与问题及目标密切相关,以有利于专家做出判断;3、问题要有针对性,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专家容易接受;4、每个句子所含的问题要单一,避免组合问题;5、用词要确切。所列问题应该明确,含义不能模糊;6、调查表要简洁明了。调查表应有助于专家迅速理解问题,做出评价;7、问题数量不应该太多。如果对问题只要求做出简单回答,问题的数量可适当多些;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数量可以少些。一般认为,问题的数量上限以25个为宜。

(二)德尔菲法的数据处理。德尔菲法用于科研评价一般是请专家对不同指标或者研究项目确定权重或者等级,相应的量化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化打分,一种是等级打分。在对不同专家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如果组织者对专家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根据专家对评价对象的了解情况对不同专家的数据人工确定不同权重;也可以在发送问卷的同时发送专家调查表,根据返回的信息确定权重;也可以对所有专家采取相同权重。调查问卷回收后常常需要用统计方法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处理。一般来说,用来总结和描述专家意见的常用统计量有秩和、均值、众数、中位数、上四分位数和下四分位数等。

(三)德尔菲法的适用范围。由于德尔菲法具有集思广益,发挥专家优点,使专家既可吸取其他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正,又不受权威影响,结果宜合理。同时,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征询意见的时间较长。因此,德尔菲法更适合周期较长的大型评价项目的咨询,而很难满足一些评价周期较短、需要较快得出判断结论的科研评价活动的要求。

三、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方法是指利用出版物、专利、引文等科技绩效指标进行科研评价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学术报告、引文、课题、专利等。其中,论文和引文是较为常用的计量指标,这两项指标易于统计和核实,因而受到了研究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普遍青睐。论文和引文指标分析的常用数据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与科学评论索引(ISR)。SCI主要针对基础科学;SSCI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ISTP主要针对的是国际会议论文。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工程引文索引(EI)数据库,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制造、土木、冶金、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ISR主要针对的是综述评论方面的论文。

我国国内论文和引文的常用统计源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等。

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量化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常用计量指标有:1、引文量:指引用文献所拥有的被引文献的数量。它是研究文献被利用的程度和广度的重要参量;2、被引频次:指特定文献或者某评价对象(可以是科研人员、学术期刊、研究机构甚至特定地区和国家)所生产的文献在某一时间段的被引次数;3、即年指标:是指文章发表当年期刊的平均被引用数。它是衡量一种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速度的指标;4、影响因子:是一种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5、学科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不同的是,影响因子是测度某一给定期刊中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而学科影响因子则是测度某刊中论文被某一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引用的平均次数。

虽然文献计量指标的确可以用于科研评价的各个层次,但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评价中,对文献计量指标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有严格区分的。具体说来,在国家、地区科研状况评估等宏观评价活动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可以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并辅之以专家的定性分析;在诸如科研人员评价等微观评价中,文献计量指标和方法则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又称系统评价法,是将评价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对该对象的属性的多个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该评价对象的整体结果。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层面的多样性,单一的指标很难体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因此综合评价法更有其优势。

(一)层次分析法。它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包括指标和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排序。层次分析法简便、灵活而又实用,是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为复杂评价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实用的建模方法。

(二)模糊评价法。它是通过建立隶属函数、模糊关系矩阵,可以较好地解决系统评价中由于对象概念本身不够清晰引起的模糊性问题(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是对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进行系统评价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根据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本身存在的性态或类属上的亦此亦彼性,从数量上对其所属程度给予刻画和描述。该方法适用于样本数据中含大量模糊指标的现象的评价,不足之处是评价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三)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及线性代数的知识,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新指标代替原来为数较多的彼此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同时又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量。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克服了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方法因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的弊端;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采用信息量权数,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但由于同一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样本集合中的均值和离散程度不同,所以这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不稳定。

(四)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进行多目标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迈入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教育教学新观念,三是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①

二、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条件

(一)教师要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笔者曾就“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山西省大同市(包括市区、城区及部分县区)的部分初中和高中教师,共发放问卷456份,收回422份,有效问卷422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68.4%;“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35.6%;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86.6%。这些错误的不正确的科研观念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工作,而且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那种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代的教师,也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常有老师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下面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缺,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的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新课程与各科教学、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一线的教师可以说专业知识的功底很扎实深厚,但普遍是教育理论知识欠缺,而平时在这方面的学习又不够,仅靠在师范院校学习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是远远解决不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本身就不重视,为此,利用搞科研的机会及时而大量的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它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②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动。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这两种方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三)学校领导要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自由宽松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在全校形成教育科研的风气。为此学校应当做好如下工作: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③

最后还应指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动力,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察、分析、了解、反思和改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或功利倾向。那种为评职称,为争取课题经费而进行的所谓研究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亵渎,应当坚决制止。

注释: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定性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定量分析法。由于定性指标中存在太多主观性,评价结果易偏离公正性:定量指标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SCI数据库有限及该数据库严重的语言偏见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同时,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各种新兴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社会科学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因素也愈来愈复杂,成果价值的标准除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外,还要考虑社会价值、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其他相关的外围因素。定性评价方法愈来愈不能满足成果评价要求,单独使用定量评价的难度比较大,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使成果评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里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如科研成果评价。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但是目前将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运用并不多见,本文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在决策者做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做出选择。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1)在确定决策的目标后,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次该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运用层次分析法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明了。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三、层次分析法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克服在评价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假设用三个指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来评价科研成果,并假设在三个科研成果A、B和C中进行考虑,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式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即为从三个备选科研成果中选出一个获奖项目,准则层设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三个指标。经济效益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衡量的,在科研成果中,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产出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效益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创新程度和先进程度,对整个科研所处学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以及项目对社会的外部效益以及社会对该项目的反馈情况等。学术效益主要指该科研成果在本领域与其他科研成果比较所处的位置,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每个准则层下面还可以包括一些子指标,如学术效益准则层下,可再列出论文被引指数、学术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等等。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后,上下层次的隶属关系已经确立,上一层元素支配下一层元素。现在需要对各层元素相对上层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层次分析主要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导出权重,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每个判断矩阵是同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单一准则的两两比较,因此,需要构造4个判断矩阵。首先是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这三个准则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赋值过程中要注意重要性之间的连续。这里如表1所示。

在本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539、0.297、0.164。因此,经济效益的权重是社会效益的1.8倍(0.539:0.297),是学术效益的3.3倍(0.539:0.164);社会效益的权重是学术效益的1.8倍(0.297:0.164)。

再接下来就是对A、B和C三个科研成果就每个指标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与建立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的步骤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每一个指标都有相应的比较矩阵。评价主体,首先就经济效益对科研成果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对其他两个指标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重复上述过程。由于每个评价主体两两比较的结果不尽相同,这里不再详细列示三个科研成果两两比较的结果。

最后再将每个科研成果的四种指标排序与指标的权重进行总排序,即可得出最终结果,假设根据排序总分,三个科研成果次序分别为:A>C>B;也就是说科研成果A是三个成果中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三个准则,进行权重设置后,得分最高的。

四、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发展方向

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在难以对科研成果的目标进行整体定性或定量评价的情况下,采用对目标系统中的多指标逐级进行两两判断,判断结果具有相对强的可信度。在层次分析法的实际运用中,可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从而有助于评价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层次分析法擅长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本身就是个多目标的问题。科研成果评价对全社会、科研管理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会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

传统的科研评价易采用统一的客观评价指标,如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看成果完成人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采用的计量学指标主要有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论著的公开发表与出版及出版物等级);学术论著的传播与反响程度(被转载、摘录,被权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引文分析(学术论著被引用的频次)。而由于现在科研成果的多样性,传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适时改进,需要新的评价方法来解决科研成果评价中出现的多目标、多层次综合评价问题。

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优点,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不同要素,再按性质分为不同层次,对各要素的定性关系进行两两比较,使之定量化,避免了单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缺陷,当然,层次分析法决策的正确程度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和评分;但是,层次分析法适用的领域也还不十分广泛,而且这种方法又是一种高度公式化的方法,而科研成果又带有很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不是仅用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结果的。因而,科研成果中还有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指标体系都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考虑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决策做到既科学又合理。此外,尽管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人的主观性,但无论是判断矩阵的建立,还是各准则的选择和评分,都是人通过分析,主观确定,从最终的决策结果来看,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与评分,这些都是层次分析法有待完善和补充的,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孙绍荣,吴晓伟.面向知识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4,(4):33-37.

[2]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389-340.

[3]付静,杨小平.道德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190-192.

[4]马健.科研组织的委托—分析:现状及其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5,(06):49-52.

篇12

关键字:科研管理;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科研工作上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高职高专院校本身对科研工作的整体重视程度不足、科研工作缺乏强势带头人,科研课题竞争力不强导致科研经费来源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然而,作为一个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教与学。高校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这也应该是高校培养目标的组成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调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利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管理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1]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所接受的教学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需要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却一点也不少,此也是我们当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性参加科研实践的活动中来,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及学生的本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关切实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科研实践,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中,了解了老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辛劳,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和谐进行。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的提高,这些都为学生在以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增强工作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科研目标的努力中,学生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同样对指导科研活动的老师也有着重要的帮助,对老师更好的完成科研工作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具体措施

1.改革教学,促进教育创新

提高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应该是改革教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主要矛盾只能是教与学。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可以说是学校想要提高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改革教学的一个首要的方面就应该是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在选择教学教材,教学内容的方面,第一要注重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许多专业的教材已多次改版改进,而有的学校在为学生选择教材时,出于各种原因依然是选择老版本的内容。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可以数年不更换教学教案,这些都大大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是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方面。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内容进行精解,对学生进行设疑,有必要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参加科研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主要的目标。改革以前不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也有较好的提高。

2.不断提高科研奖励,完善科研政策

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还需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应该是学校的一个方针政策。提高科研的奖励面,将学生的科研奖励提到学校奖励范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现有的科研政策如能再增加及明确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部分,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3.学生参与校科研实践的动力――市场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动力是不可忽视的动力。在保证正确的方向指导上,以经济导向刺激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并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提高的方法。将科研工作市场化的有利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的是,市场化只是一个方式,不能将此作为终极目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依然明确。

三、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应注意分清主次矛盾,以学习为主,可以在科研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以科研为导向。但也要注意在学习中恰当的分配精力,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为以后参加更高目标的科研活动积累知识与经验。

2.注意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科研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科研所带来的名利,学生参与科研所追求的应该是在参与中提高能力,在活动中增强意识,增加对科研活动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增加。对科研活动的目标应明确,以一个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整个活动。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追求更高的目标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请教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中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以避免走弯路。再则,师生共同全作也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基础。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也缺乏正确的导向。

总之,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综合性的课题,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不能寄托于一时的改革就能实现。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就一定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提高及培养学生只是方式方法,一个手段而已。我们所希望的是在不断的研究中,通过一个一个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及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科研竞争力;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航空科研活动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复杂性等特点,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数量也很多。对航空科研院所而言,在各专业的管理、专业间的配合与协调等方面的难度非常之大,但这些科研单元正是完成具体科研任务的执行单元,其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科研院所的整体科研实力,决定着航空型号研制的成功与否。航空科研通常采用是Vee模型来实现系统工程管理,运用技术状态管理、技术接口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风险管理和技术评估管理等手段,对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活动及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系统工程目标实现的过程,包括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系统工程流程和目标导向的知识集合三部分。

目前专业科研竞争力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1,2]:一是“学科”,学科与专业有较大相似性,基本原理和性质相同,但研究主体(主要指高校)和研究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竞争力评价”、“科研竞争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等主题的研究,都是着重在某些方面开展评价,系统性不强,行业特点不明显。竞争力评价方面[3],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始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从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而逐渐开始对企业竞争力评价及评价方法开展研究,多数评价研究侧重于企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科研竞争力评价方面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竞争力,主要从争夺资源的角度入手,主要针对多个不同的高校进行排名完成评价。创新能力评价[4,5]则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种方法论综合利用的方式,并且在地域性、行业性等领域得到了示范性应用。然而,针对以大型航空系统工程为主要任务的航空科研院所的专业科研竞争力评价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评价领域,直接相关的研究案例尚未发展。专业科研竞争力的概念属于能力的范畴,它是指一个专业所具备的科研基础、人才、资源等实力对单位战略目标的满足程度。它是专业现有技术水平/能力和未来技术发展前景的综合体现,它以科研任务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发展驱动,其内容涉及投入、管理、产出、环境建设等多个环节的要素。科技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常用的指标模型包括“投入-产出”、“投入-过程-产出”、能力模型等。本文拟从航空专业科研活动的逻辑模型出发,基于不同的方法论体系,运用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探索、构建出适用的专业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航空专业科研活动逻辑架构模型

航空科研是一项不断追求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先进的系统工程,具有项目周期长、系统性强、集成度高、技术风险大的特点。整体上看,航空科研的逻辑模型包括需求牵引、投入、专业科研活动、科研环境、产出与成果等方面,围绕着未来航空装备研制的技术能力需求开展工作,主要科研活动分为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两类活动。从构成上看,投入包括人员、经费和基础设施投入;科研过程包括专业科研活动、科研管理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产出与成果包括软、硬件产品等硬实力,以及专利成果、学术论文等软实力。

3专业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设计原则根据专业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指标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专业科研竞争力无论是概念还是评价工作都是首次开展,指标体系应尽可能覆盖专业科研活动的全部要素,在设计指标内容时,应重点考虑指标的完备性,力求指标内容不会出现遗漏和缺失。(2)前瞻性原则:专业科研活动服务于未来航空武器产品的研制,既要反映专业科研竞争力当前状态的“状态量”指标,又要反映专业科研竞争力未来发展趋势的“趋势量”指标。(3)多样性原则:专业科研活动要素较多,很难利用同一种类型的指标去考虑,因此,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设计各个评价指标。

3.2设计思路本研究中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借鉴“Vee”模型,通过采用多套理论模型相结合的思路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1)采用“投入-过程-产出”模型,“自上而下”梳理专业科研要素的完备集合。2)采用能力分解模型,“自下而上”聚类专业科研要素形成专业科研竞争力。

3.3基于“投入-过程-产出”模型的专业科研要素分解(Vee模型分解过程)首先,构建专业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产出”模型。专业科研投入分为动态投入和专业基础,专业科研活动分为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专业科研产出分为学术/技术产出和经济/社会影响。其次,根据理论模型,对现有的各类科研要素进行整理,并进行适用性分析。然后,结合航空专业科研活动的特点进行补充,主要考虑增加对现有技术知识、专业情报获取渠道、型号研制手段、预先研究手段的考核。最后,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专业科研活动所涉及的基本科研要素分类,再经过进一步整理,建立专业科研要素分类,共分科研软硬件条件、科研人才队伍等11大类共31项,经过专家调研,确定最终的科研要素体系,见表1。

3.4基于能力分解模型的专业科研竞争力构成聚类分析(Vee模型集成过程)专业科研竞争力是专业现有技术水平/能力和未来技术发展前景的综合体现,它以科研任务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发展驱动,其内容涉及投入、管理、产出、环境建设等多个环节的要素。根据能力分解模型,本文从“内部-外部”和“技术-管理”两个维度,对专业科研竞争力进行分解,将专业科研竞争力分解为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能力、自主成果转化能力、领导科技创新能力和外部品牌影响力等。如图3所示。在该模型中,领导科技创新能力是驱动力,关键技术突破是核心,自主成果转化是关键,对外品牌影响力是推进器。根据专业科研竞争力的能力体系,结合科研要素完备集合,建立科研要素体系与专业科研竞争力的能力体系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归类整理,形成三级共54项的专业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5指标权重设计评价指标权重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系统化、层次化。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选择若干名专家进行综合打分后,确定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4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综合利用“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和能力模型等不同方法论,在专业科研活动要素梳理和专业科研能力构成分解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构建了适用于航空专业科研活动模型评价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共54个评价指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

5结论:

(1)航空科研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科研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备系统性和完备性特征,必须覆盖专业科研活动的所有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