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篇1

一、管理上的衔接

⑴ 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分设,给教学衔接带来一定障碍。基于这一原因考虑,可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⑵ 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

要做好初高中衔接,应尽量保证地理教育的持续性,建议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也开设地理课。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⑶ 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衔接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效果。加强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衔接水平。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具备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明确衔接知识点,把握学生的特点,确实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⑴ 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觉衔接意识,把教育衔接工作当成一个常态的教学任务实施下去,初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熟悉高中教学,尽量完成课标要求,为高中奠定基础;高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原有基础、学习和心理状况都要掌握,以便因材施教。

⑵ 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为做到地理衔接教学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了解高初中的课标和教材。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需要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要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在研究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变化,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衔接,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知己知彼”,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讲到哪种程度,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用不用再加深和拓宽,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师应把高中教学所需的初中地理缺失的知识点做出归纳,以便指导初高中教学。例如在初中的地球和地图部分,缺少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地轴倾斜的角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⑶ 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相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我认为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目标性原则

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衔接;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让高中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紧迫性原则

由于在中考中没有地理学科的考试,因而初中地理教学不被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普遍较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高中起始年级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迫切的。

(三)低起点原则

在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时,影响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先补上(如地图的三要素、地球的经纬线及经纬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四)展望性原则

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进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了。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而高中阶段不仅要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并且在老师正确地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会渐渐感到学习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这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延伸。我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是人教版的,而高中地理教材是湘教版的,教材的不统一造成了一部分知识点对接不上;再加上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于既不参加统考,更不属中考科目的地理来说,学校及学生基本不重视,地理知识严重缺乏。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遇到与初中地理相联系的内容往往“卡壳”,这种背景下,怎样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以我们先在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按现行高考大纲和高中教材所需基础要求,区域地理缺少了下列知识点:

世界区域地理部分:东亚概述;东南亚锡、石油分布;新加坡;南亚概述;中亚;西亚和北非;(改为中东地区);欧洲西部(三大半岛、冰川作用下的地形、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国家的首都、英国、法国和德国);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北美概述;拉丁美洲概述;大洋洲概述;

中国地理部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中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冬夏气温差异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锋面雨带的推移;季风成因;季风活动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关系;珠江;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三北防护林;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工业布局的变化;京津唐和珠三角工业区;

通过对初中教材的熟悉,了解初中教材和课标,而且通过师生聊天、新生座谈、课堂提问、针对性测验等方式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地理基础,并及时对所掌握的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的地理基础,才能更好的处理以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1、知识上的衔接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我们知道初中地理区域地理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出发点和归宿,高中的地理内容的掌握离不开初中的区域地理,因此我们的对高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初中地理蜻蜓点水般地重复一遍,这样突不出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显示不出地理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没有新鲜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在浪费时间。不利于我们的进一步教学。,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如在七年级上册有关于经纬网的知识的学习,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经纬网知识应作为重点融合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以扫除学习的障碍。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高中地理课程却“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教师应该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强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先预习,上课勤思考、勤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并自觉做好知识的整理归纳工作。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地域空间广、时间跨度大、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时,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板图、挂图展示进行讲授,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更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4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拥有稳定、健康的心理是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是学生实现长久、高效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但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学生在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中,会产生种种不稳定的心理;初中时为所在班级的“佼佼者”而进入高中后成绩平平而产生的失落感;这些心理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引导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温故知新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构建理论在高中教学的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的完成衔接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地理》Ⅰ、Ⅱ、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众所周知,初中升高中的地理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情况。本文就初中到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为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

一、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转变

1.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主要偏重于对区域地理的认识,了解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环境的差异,进而为人们在自然开发土地方面提供经验教训;高中地理主要是偏重于系统讲述人与土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向学生讲授环境、人口、资源内容,进而学习如何协调人与土地关系的方法。从教材内容上看,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普遍系统,并且加入了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相关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进行定量计算,又要进行定性研究,内容难度也相应加大,知识点增多。

2.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因此一般采用直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老师一般是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逐个讲解,并对基本能力和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变多、变深、变难,教学主要是偏重于对理论、规律、原理进行解释,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上进行疑难点解答。高中地理考试偏重于对能力的考察,出题比较灵活,这样就要求在进行初中和高中地理衔接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图形上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推理,提高学生用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一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方面,初中生能力有限,还不擅长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而高中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一般是采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二、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措施

1.老师要十分了解地理的教材内容

在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一这个学期,老师应该要对高中地理的教材进行了解,并能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同时还要知道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真正明白整个教学系统,对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分析,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衔接初中和高中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点的比较和学习,在脑海中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储存更多的知识量,注意对初中残缺的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和弥补,加强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完善知识体系,进而用高中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假说或者是寻找多种可能性的结论和答案;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将掌握的信息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进而找出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十分强调用图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应该要根据这个共同点进行知识点衔接,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进行知识衔接和思维转换。

3.注意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为了能够使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更加衔接起来,老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迁移,多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这样不仅能够使地理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

4.注意端正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

在高一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老师的言谈举止上进行模仿,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正确的态度进行表扬和肯定,或者是其他奖励方式,这样能够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自身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激励、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这样能够从学生内部进行态度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错误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抑制或者是弱化错误行为的倾向,同时用比较公正、客观的方式对正确态度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能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总结

高一时期的学习是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不仅要注重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文华,徐强强.地理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初高中地理衔接[J].地理教学,2014,(06).

[2]沈穗芬.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4).

[3]谢振心.抓好高初中教学衔接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Z2).

篇6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十分密切,然而高中和初中教学衔接的问题却一直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着力解决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探究并建立和完善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高初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及衔接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配置的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初升高招生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对初中地理教学不重视,初中地理被认为是副科,使一些初别是乡村学校往往缺乏地理学科专职教师,常常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地理课,即使是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千方百计想改行教其他所谓的主科。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低下,使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同时,由于受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和初中教师对整个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了解的影响,使初中地理教学较难把握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重在对作为案例的某些区域内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描述,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差,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初步了解、认识、学会,能力要求层次比较低。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主要属于系统地理,重点讲授自然地理的理论与原理、人文地理的理论与方法、正确的人地观念等内容,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分析,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在初中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理解、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学以致用、实践调研、论证探讨,培养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初中即使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往往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需要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顾及学生的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3.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

初中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成熟,也不稳定,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趣味性较强的知识较喜欢并易于接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较为重要,许多初中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智逐渐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与动力、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和提高,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使相当部分高中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4.课程设置在时间上的脱节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初中在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并在初中二年级学年结束时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在初中三年级不再学习地理。长达一年时间的学习中断,必然导致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大量遗忘,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高中地理的知识基础。这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很好衔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脱节现象,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采取对策,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实现与初中地理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1.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中,虽然更加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衔接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摸清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特点,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给高中生弥补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定期进行总结和分类,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2.把握课标,研究教材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增强生存能力,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初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比初中明显要高。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课程理念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全面挖掘高中教材中需要初中知识作为支撑的内容,在教学前先对初中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同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初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智力和心理上都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1)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地球运动、地图知识、等高线、区域地图等内容时均有较大困难,学生对于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组合结构等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较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

(2)读图析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但受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初中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分析、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提升图文转换能力。

(3)理解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习地理,更多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由于高中教学目标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求提高,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来记忆,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4.改进教法,优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1)多元导入,引疑激趣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来自感性认识,比如一些地理奇闻轶事、地区风土人情等就成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理性的认识外,也需要感性认识的不断激发和强化。为此,在高中课堂引入时,可以用图片、视频、热点话题、生产生活问题等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避免学生产生高中地理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错误认识,从而顺利适应高中教学。

(2)活动探究,激发思维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活动教学,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多种媒体结合,加强教学直观性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保留了初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缺乏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地理分布、动态过程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抽象地理动态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区域地图的掌握对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来说,可谓是一件难事。为突破这一难点,一是教师应在课堂上对一些重点区域图边讲边画,并要求学生跟着仿绘;二是教师要经常使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三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区域地图,辅助教学。这样通过多种途径、长时期的教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区域地图逐渐熟悉起来,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雷解民.试论“高一现象”的成因:初、高中衔接教育研究之一[J].教育科学论坛,2008(06).

篇7

1.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二是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就是要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多样化教育的理念。新课改认为,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而强调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是新课改理念及教学目标的困惑。其主要表现在对新课改理念认识方面的差异,这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理念与实践的脱节。二是新课改地理教材的困惑。其主要表现在对初高中衔接方面存在问题。新课改带来的教材的变化不仅给教师施教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学生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带来难题。三是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困惑。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这两种模式在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对新课改的策略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挑战,在高中地理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如何积极应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谈以下看法。

1.正确定位教材功能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使教材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教材的相关知识,比如讲“西气东输”时可补充讲“西电东送”,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强调教学效果,通过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3.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4.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地理专业素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加强对教育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尤其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质性评价

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倡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强调评价对地理学习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地理学习评价的选拔和甄选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主、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评价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渠道地收集评价资料,一方面包括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初始资料,如学生作业、测验、小论文、实验方案和报告、探究过程记录等;另一方面包括各种评价主体对学生从事上述各项活动的评价,如教师给出的分数、等级、评语及建议,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家长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信息,做出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地理教师,应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与机遇。本文仅从地理教师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实际上,地理教学活动还涉及学生因素及教学设施。

篇8

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形式,就要以新课程改革后的新版教材为基准,就要以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学方式为主导。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要认真剖析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具体内容,就要注重课堂教学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等等一系列内容的管理与策划,以各种卓有成效的策略为课堂时间的精心管理,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从有效走向高效。

一、以学生为高效课堂的教学本位,实现因材施教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本位性,强调学生的发展与高效课堂构建的递进性关系。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要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主体发展状况,要将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与归宿,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快速进入博深广阔的地理天地中,让学生主体自我感受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享受地理知识海洋中畅游的乐趣,体验地理天地中自由翱翔的趣味。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陈旧状态,必须充分挖掘学生主体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以情境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基础,实现情感升华

情境,简明扼要的说就是一定的场景,是激感的一种形式。情境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具体性、现实性等等,能够最大限度地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激起学生主体的参与体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地理知识的实际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等等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寓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情境为动力导向,以情境调节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与消化,以情境挖掘学生分析地理知识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做到地理课堂的教学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进行地理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深化记忆。例如,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性问题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以生活性问题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快速运转,让学生以生活的视角感知地理问题,以地理知识感悟生活真谛。

三、以评价为高效课堂的内在反馈,实现教学改进

评价是一种衡量及评定教学活动内在价值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改进现有教学的一种标准手段。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就要对教学活动中所包含的各项因素进行系统性、复合性的分析与研究,从而真正评估出其中所隐藏的真正价值与真实状态。评价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课堂结果形成的过程评价,更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发展与进步状况,更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全面性。以教学评价激发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状态,以教学评价鼓励师生探究地理知识的主动性,以教学评价挖掘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行为缺失,以教学评价端正师生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消极负面的思想态度,以此达成相互监督、自主改进的局面,以此强化学生地理素养的真正培养。

总之,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要明确高效课堂的内在本质,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的探究意识,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课堂效果。

篇9

媒介学习理论与校本思维课程开发

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构建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论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教育功能

新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新版思想品德课标“课程内容”的修订情况分析

类比物理情境探究理论概念——“电势和电势差”的教学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课设计与实施的“三要素”

“预习”转变了数学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应用归纳法教学的探索

通用技术学生作品多元性评价初探

巧设疑问激活物理课堂

中学政治教学的轻负荷、高质量摭谈

文本空白的课堂教学价值

语文阅读的“三知”教学

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由《基于相对论的电磁学》教材引发的思考

写字: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

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会认字、会写字的统计与分析

韵文识字课型的思考与实践

和而不同——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践呼唤与理论审思

教学改革十年:成效、问题与走向

课程改革与教育价值重建

基层农村新课程改革状况调查——基于湖北省H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

不仅仅是行为目标还需要表现性目标

用“多样眼光”发现美术教学资源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盲点探索——以粤版初中教材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

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

警惕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负效益

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

语文课,何时远离“课件秀”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粒子物理内容比较

关于“传感器的原理”的教材分析

珠海市第一中学

芝兰校园毓才俊上善美德铸新人

用理性的力量筑梦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

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教学活动人化回归的现实路向

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反思

有效教学的再审视

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

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思考

基于概念卡通的课堂导入与设计

探究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同课异构探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改进生物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解问题生成品德

关注学生特殊性深化班级德育工作

把握高中政治课程特色引导新生进行有效学习

美国BSCS教材的案例设计对我国教材编制的启示

晚清学堂编译教科书之探析

篇10

关键词:

七年级;地理教学;能力培养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基础学习转入各科知识全面学习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学生骤然面多种类繁多的科目、繁重的作业量和学习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热情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培养和养成健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地理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1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

读图用图是学生的首要能力。首先地图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主要学习对象,学习地理,某种程度就意味着学习地图,学会地图,就学会了一半以上的地理知识。七年级的地理课本和附属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现于其中,包括地球外观图、中国各地区图、各地气候图、各地地形结构图以及世界大洲大洋图等。其次地图是地理的第二种于语言,一幅地图可以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读懂地图,就读懂了这些图中所蕴含的非文字信息。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而掌握这一能力,也是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地理地图种类多,含有很多专业名词和辅助知识,包括经纬网图、地球运动图、坐标图、比例图、分布规律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图时,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图,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图时,教师要注意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书面到脑海,从具象到抽象这几个层面入手,适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准确的教学工具(如地球仪),生动直观的简易图画以及简单常见的生活实例来为学生讲解。这类地图的教学目标也要注意区分阶段,不能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循循善诱。

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地理这门学科背景下,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标,以地理规律和知识为手段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地理能力的基础,因为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勤问,鼓励学生勤答。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自学和思考很难做到主动,教师有必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都转化为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地理问题,或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图形图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世界的气候这一章,教师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和启示,或者以实际生活中典型案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地形特点,而启发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的而形成原因和特点。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使在类似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学习中,记忆能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而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记忆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千万不要走进“记忆能力是学生的天赋使然,学生老师无能为力”的怪圈中,要明确知道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时,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图。初中地理地图占据很大一部分教材,地图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其次要注意使用常见的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并督促养成固定的习惯。再次,地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一定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将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在运用的同时进行识记。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章时,就要充分借助地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类,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拉回到地图上,为学生创设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地理的情境中,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牢记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他们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明白他们对于我国交通的重要性,熟记这些铁路干线的大致形状和沿线省市。

4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从运用和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是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张春艳 钱芳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 白山市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0前言

农村的教育发展一直比城市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的缘故,教育上许多准备工作都跟不上,硬件设施也一直缺乏资金而无法备齐。农村地理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资金和人才都跟不上,但是现阶段想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难以短期内见效,如何解决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的教学能力一直就比城市地区要差,在科目的设置上也是如此,有时候一些农村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主课,在初中阶段较为次要的地理科目,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地理教育虽然在初中阶段不如三门主课来得重要,但是这也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科目。而且,在高中阶段,地理将会成为一门主课,初中阶段的地理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加深刻的知识而做的准备。农村地区的学生若是没有在初中阶段对地理课程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在高中就会比城市阶段的学生落后,从而加重了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1]。

2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1硬件设备缺乏,从自然条件入手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一大困境就是因为资金的关系,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设备一直跟不上教学需求。地理课程对于硬件设备的需求较低,但是也需要各种地图、地球仪的辅助,城市地区能够有多媒体帮助学生领略各种地区的地理风光,也能够为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剖析各种地理环境[2]。碍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地区没有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持,学生只能用地球仪、地图等物件学习地理知识。农村地区若是想要做到和城市地区教育一样的程度,那么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显然较为困难,因为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大多是农民,农业但从经济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也较少,大多都是直接输出农产品。而且短期内想要对农村经济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较为困难,在教育上面的资金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靠近自然环境。不一定非要学习城市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添置许多硬件设备,教育的方法应当因地制宜,从身边入手。农村和城市不同,那么就不必做到和城市一模一样,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从自己的优势入手塑造农村特色的教育方式。初中阶段的地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知识,不需要学生花费巨大的经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农村地区广阔的自然环境是天然的优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入自然,到自然中学习地理知识。借助硬件设备达到教学效果终究还是让学生看和听,并没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自然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学习知识,自然要比通过媒介体会知识要来得深刻[3]。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得到极大的提升,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2.2教师人才缺乏,国家进行调控

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发展缓慢的另外一大困境就是教师人手的缺乏。在农村地区,教师这一职业人才本来就较少,因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活动。这就导致了即使是几门主要课程都很缺乏教育人手,更不要说非主课的地理课程,有时候农村学校的地理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为授课的。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因为虽然同为初中课程,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知识重点、教学目的等还是和其他课程有着一定差距的。非地理课程的教学老师很难正确把握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也就无法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初中地理学习。人才缺乏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落后,无法聚集人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在短期内无法做到飞跃性发展,也无法比拟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国家进行规划。首先可以在农村地区的周围建立学校城,也就是将高中院校、职业高中、大学校园搬迁到农村的周围。因为农村地区周围土地广阔,建立学校较为便利,而学校的建立有助于聚集人气,需求的产生能够带动消费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短期内提高农村周边地区的生活条件[4]。同时,国家应当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到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在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优惠,这样才能让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到农村地区,增加地理等非主课的教师数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4结语

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地理课程的开展也是颇为艰难,总体面临着硬件设备缺乏,教师人才稀缺的两大困境。在这两方面,前者可以通过发扬农村地区优势,让学生到自然中学地理的方式解决。但是后者还是需要国家做出调控,或者安排学校搬迁到农村附近增长人气,或者给予农村教师高待遇以提高农村教师集聚度。

【参考文献】

[1]明德勇.农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以仪陇县H中学和泸州市M中学地理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4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