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阅读学习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英语在高考中越来越侧重阅读理解,相比于之前大纲教学对词汇的要求,新课改对我们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方面所占的分数比重日渐上升;其次,学好一门语言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学好英语当然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能力,可能会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成为自己的优势;最后,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增强自己获取相关英语阅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的了解时代要求,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2当前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问题
2.1传统的思维方式难以改变:
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单词和短语是英语语言意义构成的基本单位,片面强调了单词的作用,而忽视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下,虽然很多的老师刻意对这一方面进行转变,但是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过来,而且学生们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阅读能力欠缺。
2.2阅读材料单一,阅读量不够:
学生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上的课文外,大多数是来自阅读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中的阅读材料基本上都是带有说理意味的,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多买一些课外书增加阅读量。
2.3课本资源处理不合理:
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无比重要的,当下的英语阅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你不要重视细节,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一味地将知识告诉给学生而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知识。
3阅读的学习与方法
3.1有效学习课外阅读活动: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也是无法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特别加以关注。要研究平衡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与“课程结构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把握其中的联系,抓住关键。词汇是学习的基础,词汇构成句子,这就需要学生们开阔视野,增强阅读量。
3.2充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英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知识系统,我们应该充分使用好这一条件。借鉴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阅读资源,让学生更大限度的接触实际生活中的英语,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接受外来的先进事物,增强自己的知识面,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
3.3加强文化的跨国际交际意识: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课文大多数都是中外专家合作而写成的,教材中不仅展示了外国国家的特色,而且与我们的国家特色相结合,因此学习需要在了解外语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基础教学,不仅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且了解中国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信息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信息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材料展示陌生的化学情景,要求学生阅读题中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题中的问题。信息题的时代气息浓厚,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成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由于考生阅读能力的缺乏,加上此类题目多为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考生来说,既陌生,又平淡无味,因此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细心地阅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重要的信息,其结果是大量失分。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调动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阅读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兴趣的阅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创新阅读教学入门的钥匙,学生面对庞杂繁复的课业压力,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应付,抑或厌恶排斥,直接影响到阅读质量及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颇费心思的,所谓“冥思苦想”,即阅读当中必须时时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在各种学习习惯中,思维习惯是核心的环节。正由于如此,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因畏难怕苦而懒于思索,将使得阅读的功效大打折扣。要扭转这种颓势,就要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
理论知识都难免抽象和枯燥,为了使学生获取的积极阅读心理得以持久保持,就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构设良好的阅读情景。例如,在讲“铁的性质”时笔者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程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引用了以下这篇拟人化的阅读内容:
我的名字是铁,符号是Fe。自春秋时期,人们通过火的洗礼,使我从矿石中现出原形。从此人类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想一想,工业、农业、交通、航天和日常生活,哪一样离得开我?有人说我外表长得很黑,其实我非常白并具有金属光泽;有人说我长得丑,其实我很温柔。总的说,我的性格较活泼,虽然比不上镁和锌,但比铜要活泼得多。我与氧气接触时,因反应条件不同而异:在纯氧中,将我点燃,会剧烈燃烧;在干燥的空气中,我无动于衷;在潮湿的空气中,我将“遍体鳞伤”、锈迹斑斑;如果在高温下,给我“洗个蒸汽澡”,会越洗越黑。如果把我投入到稀盐酸或稀硫酸中,我会生“气”;如果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则会变“色”。
由于其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情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阅读的这篇短文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铁的形成过程、铁的性质、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产生了疑问,这就很好地营造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氛围,产生了对课本的阅读需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本阅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充分掌握。
三、筛选习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策略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也尤为重要。现在习题中尤以信息题、试验题、图像题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最高,这几类题也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此类题一般阅读量大、问题多,往往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就必须将阅读得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后从中剔除糟粕或干扰信息,提炼出精华,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策略。
1.重视试题中的问题。问题是试题的归宿,不弄清问题就没有解题的方向。不同的问题包含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弄清问题是什么才能在题干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例如,如果问题是求质量,那么就要在题干中找与质量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如果题目问的是物质的量,就要在题干中找质量、微粒的个数等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信息。
2.“倒读”。“倒读”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读题目内容,即再根据问题在题干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将问题逐一解决。这类方法在有机合成题和框图推断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倒读”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逆推法”,“倒读”可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缩短解题的时间。
3.寻找“题眼”,即找关键语句。试题给出的信息既有必要信息,又有无效信息,甚至有干扰信息,这些无效、干扰信息起着鱼目混珠的作用。阅读这些信息时我们应细心缜密。“题眼”往往将题目中的问题一脉贯穿,通过找“题眼”、找关键语句,不仅可以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而且可以窥见到作者布局的巧妙和独具的匠心。
例如,近年高考中的一道试题:化合物A涂在伤口上数秒钟内因发生________________反应而固化,是一种固化迅速缝合材料。化合物A是___________________态,这里的固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化合物是由三种单体合成的,(1)合成化合物A的三种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生固化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在阅读此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从一个“涂”字想到化合物A是液态,因为气体物质和固体物质是不能涂的,这里的“固化”是指化合物A由液态变固态(或具有止血作用,使血液凝固)。化合物A可用于涂在手术后的伤口上,是因为它具有固化迅速的性质,是一种固化迅速的缝合材料,它为什么能固化呢?这需要分析它的结构。化合物A是一个小分子,而固化应该是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能使化合物A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因自然就落在了“C=C”的身上,所以发生的反应应是加成反应,书写化合物A发生的固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对本题的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涂”、“固化”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找到答案,充分发挥它的“题眼”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忠实听众”的学习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再是仅仅去听、记教师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局面。
参考文献: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38-02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新颖,更加灵活,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新式教学手法。其中,合作学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达到能够独立进行自学的层次。所以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合作学习以探索、合作、主动的学习方法为主,更加注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学习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一、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字,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分组表演课本剧等都是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知识,然后进行分享和思维的碰撞,学生们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侧重全员参与和人格教育
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在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都是性格迥异的个体,学生之间要相互带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会合作,引导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展现学生自己内心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对于文章的主旨内容和中心思想很难全面的理解,老师单方面的传达,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也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合作学习下,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理解,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怎样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一)合理分组
开展小组学习时,首先进行合理分组,然后选拔组长进行分组时老师不能随意划分,要根据在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分组需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
等为依据,一般每组最佳人数为4-8位学生。分组完成之后,可以由学生推荐小组长,在选组长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关注的是能力和责任心而不是和自己的关系。
(二)制定小组合作的纪律
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内要有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小组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人员的协调和监督作用,记录员负责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汇报员负责将讨论的结果回报给全班学生,角色的分配不是长期不变的,要定期轮流执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担任小组内的每一种角色。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对小组学习中要注意的事情进行指导,建立小学生的自律意识,但除了这些还不够,在合作学生是自由的,但是不是为所欲为的,所以在小组学习中要有纪律性。
(三)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与技巧
小学教学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所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章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首先老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专研,合理安排合作教学的时机,将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其次合作学习是需要交流的,交流也是有方法的,不能一窝蜂的都在说自己意见,要有秩序的进行交流,要尊重他人,别人发表观点的时候要懂得倾听,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使用鼓励的语言,我在对学生发言后,要提取学生的两点进行表扬,又要找出不足中肯的提出建议,让合作学习有和谐的氛围。
三、小学阅读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应用
小学阅读是为语文学习打基础的学科,必须强调质量。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合作学习具体在教学中的体现方式如下:
(一)设计目标、明确任务
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提出本堂课阅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小组根据问题分配任务,让每一位组员都能开动自己的思维,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也是非常好问的,语文老师要将学生的这个特点带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营造轻松的氛围,增强学生敢于质疑的信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质疑的精神拓展到课外和没门学科中去。
(三)小组讨论,形成认识
在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对要讨论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小组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在组内能够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出现问题共同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问题学生思维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最后将所有成员的观念进行整合就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答案。
常设的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要有效简捷的解题思路:思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考题是寻找思路的有效途径,但在读考题前必须对考什么了如指掌。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设题: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写作手法、字词句的探究、中心主旨的理解。这是从大的框架上把握,从细节上说,可以抓住两条线:一条不同文体对这几个方面常设的
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以小说记叙文叙事文体为例。
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在故事发展中人物思想的变化;某一个问题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一段的内容等。
字词句的探究: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结合文章谈一个具体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文章语言优美,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给出一个句子赏析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
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就是要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笔者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兴趣培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①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②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③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①对题目要质疑;②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③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三、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许多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在课堂上,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叽叽喳喳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就像一个检阅官背着双手,在教室里踱来踱去,这组看看,那组问问,待预先的时间一到,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则是让讨论来充实课堂,故弄玄虚,有的学生还趁此机会思想开小差,说空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根本没有起到作用。
2.自主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自主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可度与参与度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般是好学优生讲,学困生听,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而一些学困生因基础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落后于优等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
二、实施“自主学习”,主张“张扬个性”
一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形式上的讨论。而且这样的小组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频繁出现,看似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在小组组织者得到教师具体化的指导点拨后,所谓的小组合作也丧失了允许学生个体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的趋同于教师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的机会,富有个性的求异思维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转变为对同伴的依赖,因此,全班学习到小组学习的转变只是一个表面的变化。
三、提高小组自主学习方法的策略
小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小组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快速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1.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自身必须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如“互赖理论”、“接触理论”。对学生的分组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并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优势互补”等原则进行,因为只有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快乐地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开展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在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被语文深深吸引,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关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我们重要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和策略,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小学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语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阅读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对孩子们而言,书是益友和良师,可以使他们的各种素质逐步发展,因此,阅读的作用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应付考试而读上,被动接受对材料的解读。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构建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是我们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树立勇于质疑的精神,强化积极探究的能力,尝到成功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而且参与教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或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就很难把新课改落到实处,很难使他们从心里接受。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被有效激发,他们就会永远成为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孩子们布置“读书好点子”的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对孩子们阅读建议的分析,从中选取好的建议,进行集中讲解,并把它们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既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支持,又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当孩子们发现建议被老师采纳时,会感到万分高兴,这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动力。我们通过对孩子们“点子”的调查,能够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方法是他们最易接受的,哪些材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就能够大大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2.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阅读的目标是读明白,这里的明白是对阅读对象有一个较准确的认知和体验。它包括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对材料重要信息的提取,对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概括和分析。文学作品有时需要鉴赏,同时会受孩子们选择不一的干扰,我们要积极引导,把孩子们的疑惑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科学有序地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有效解决。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阅读内容和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这个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局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出发,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内容,由初读到鉴赏再到创新,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梯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特长,畅所欲言,积极表现自我;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并最终产生浓郁整合效应。在阅读设计的难度梯度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优势,不同水平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处于最佳状态,真正做到各有所得,各有进步。
3.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循序
渐进,同时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语文阅读能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它是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文体特点、写作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等方面;还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技巧等知识。我们要结合教科书作必要的介绍,并要求学生有效积累。
阅读活动与我们终生相伴,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语言感受能力,会阅读,会思考。于映潮说:“语文课的目的之一,便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可以说,自主阅读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切实学会自主阅读,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文本进行教学,学生只有主动地、独立地感知、解读文本,将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储备,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拥有阅读技能。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主动学习、感悟和思考。
一、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阅读是感知、解读文章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把握文章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意,而且,反复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在学生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引导和组织。
(一)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阅读是不能由他人代替进行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经常因为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压缩、挤占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有时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学生在没有充分感知文本的情况下,被强行输入知识,这种没有主动感知过程的教学,看似提高了课堂效率,实则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课上时间有限这一情况,教师可布置好预习,学生课前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可以节约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学生课上学习目标更明确,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和感悟。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只有读懂并理解文章的主旨,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二)做好朗读指导,教会阅读方法
教师要针对记叙文、诗歌等文体做好朗读指导,教会学生运用重音、停顿、语速等朗读技巧,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得流畅,还要有感情,学会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精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中感知文章,研读精彩语段,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学生在反复锻炼中,逐步培养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积累知识,培养习惯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既是知识的储备,也是能力的积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经过思考、感悟、领会,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三、思考创新,品评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要有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才能提高。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做独立的、积极的、反思的阅读者,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我们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设疑,善于提问,在信息的处理整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尤其要关注基础较差学生的进步,并且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解读文本,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同一文本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或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该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选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四、课外延伸,实践提高
从文学知识积累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要以课内阅读为基础进行拓展,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内涵储备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师要注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同语文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从“大语文”的观念看,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中渗透自身的生活感受。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从而促成阅读教学质和量的飞跃发展。
知识在于积累,阅读贵在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指导工作和学生的阅读学习应是持之以恒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通过在与甘肃省敦煌市第二中学的老师们探讨教学成果时发现,学生们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生成原因已经超出了老师和学生的范围,大多数都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对于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而言,注重的是对段落、句意的分析,从文章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积累单词量和语法水平是当下教学途径的重点,但这种方法对于解题思路的培养并没有多少效果,致使学生掌握不到英语阅读的技巧,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分数。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词汇不感兴趣
作为英语阅读学习的基础,词汇的作用毋庸置疑,从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往往只是掌握了词汇,而不懂得如何在句子或段落中更好的使用词汇,因为学生们往往会通过课上随着录音朗读和默写来记忆词汇,这样生硬的记忆方法记下来的词汇并不会在真正的英语理解中有实用性,同时也会对单词产生混淆记忆的现象。
(二)缺乏互动性
对于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来说,还处在一个分析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知识范围窄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但在现实大多情况下,往往是由于学生们对于知识感到乏味,再加上心理上不愿与老师进行沟通,有的甚至对于老师的严厉教育选择敬而远之,这样使得交流少之又少,直接导致英语阅读水平的低下。
(三)文化气息不足
对于英语阅读知识的指导工作,教师们往往仅停留在做题方法上,也就是让学生根据语意来进行题目判断,这样便忽略了学习阅读的认知复杂性。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恰恰是语言文化的文化背景,注重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们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只授技巧而不授内涵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于阅读产生了厌烦心理。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一)重视词汇教学
对于学好英语阅读而言,词汇是必须要攻克的关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给予英语词汇足够的重视,可以采用创设相关情景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书本上的词汇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使学生能够对英语词汇的认识不光停留在教材上,为英语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上的教学计划中,教育工作者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问题,课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课下可以与学生进行聊天式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因为紧张而厌学的情绪,真正的做到与学生做朋友,使英语课堂能够活跃起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素质教育
学习不单单是知识与分数相结合的产物,它还能更多的启发学生对于思想上、人格上的行为感知,英语阅读学习更是如此,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世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阅读的本身目的也是对于人文知识的一种传授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看见世界并了解世界。这样的话毫无疑问会对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力有所提高。
三、探究性阅读方法的研究
众多的英语阅读方法中,探究性阅读法已经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足够热情,因为他所展现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英语阅读学习策略。这种方法核心在于能够掌握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再加上学生本身具有的思想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等特点,利用趣味性较强与文化内容比较丰富的课外英语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上的效率,使学生能够保持长期的英语学习动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玻璃都非常熟悉,同时,他们对于学习科普类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易于感知5种新型玻璃的作用,但难于了解这几种玻璃“新”的特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关键文字及生活实际,拓展相关资料,了解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同时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极”、“即使……仍然”等关键词语,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胆想象及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画面等方法,体会新型玻璃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了解新型玻璃的作用。
难点:结合重点词语及相关画面,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
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本课是科普类文章,我坚持以兴趣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科学知识本身,更展开与文本自主对话的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再现词语
窗帘
噪音
烟尘
安然无恙
藕断丝连
急促 创造
调节
阻挡 ( )玻璃
设计意图:通过强调“窗帘”的读音、“噪”的形近字对比、“尘”和“恙”的书写、“急促”、“创造”、“调节”和“阻挡”的词语搭配等方式,从多方面再现词语,并由“玻璃”一词,引入本文的学习。
2. 导入新课,了解兴趣
(1)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再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课文内容 (随机板书5种玻璃名称) 。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玻璃。
(二)导学学法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对新型玻璃的喜好,引导以“夹丝网防盗玻璃”为例导学学法。
1. 自由朗读1、2自然段,说说对这种玻璃的了解
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与自动报警器相连。罪犯划破玻璃,碰到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银行、珠宝店以及存放重要图纸或文件的建筑物都可以采用。
预计学生能感知其报警的特点,易忽视从“极细的金属丝网”中品味其报警的原理,难于从用途广的方面体会其作用。
(1)抓住重点词语“极细”感受特殊。
? 换词体会“极”,读中了解“极细”。
? 选择意思理解“极”, 读中感受“细到了极点” 。
①顶端,最高点;②地球的南北两端;③最,达到顶点;④竭尽。
(2)结合动词,说说这种玻璃是怎样报警的(特点)。
接通、相连、划破、碰到、响起来
(3)通过“可以……可以……”感受其用途广泛,了解其作用是“防盗”(板书)。
(4)读中体会“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有趣。
2. 选定角色,练习介绍
多媒体出示:
我是一位推销员;我是“夹丝网防盗玻璃”;我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设计师……
3. 小结,回顾学法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特点,并结合相关的语句体会“作用”。
(三)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依自学提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为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
1.默读3~5自然段,画出能说明每种玻璃特点和作用的词句,读一读。
2.以组为单位,选择其中最喜欢或认为最有趣的一种玻璃,试着填写自学表格,并练习介绍。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点拨圈画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品读课文,思辨交流
1. 以组为单位,推荐汇报,组间交流
根据学生的介绍顺序,引导学生了解其余4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关注学生运用学法的情况,落实朗读及口语表达的训练。
夹丝玻璃
预计学生能圈画出“坚硬”、“安然无恙”和“藕断丝连”等重点词语,了解其特点是坚硬、不易破裂,也能结合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作用。但易忽视“猛击”、“仍”、“即使……仍然”等词语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
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会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1)自由阅读,说说它的特点。
(2)想象“猛击”的动作,读出力量强。
(3)联系实际对比“藕断丝连”,读出不易碎裂的特点。
(4)对比语句,读出新奇有趣。
(5)结合书上图片和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作用。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
夹丝玻璃( )可以采用,( )可以采用, ( )可以采用,( )也可以采用。
变色玻璃
预计学生易于结合文本语句了解,但难于归纳出特点和作用。
(1)角色转换,介绍变色玻璃。(板书:变色 调节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