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年人沟通技巧

成年人沟通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成年人沟通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成年人沟通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6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任务,由此导致的氛围沉闷、学生厌烦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落脚点,千方百计关注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关注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寻求学生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状态,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跟不上集体活动的步伐,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俨然是学习的旁观者。我们要对这些旁观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尽量创设更多更合适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辩论会、情景表演等形式,找出旁观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满足他们与人交往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融合与沟通的快乐。如苏人版(下同)七年级第17课《成长不烦恼》中,在关于“与人沟通技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展开,让学生自主选择擅长沟通的内容进行相关情景表演,如善于体谅、承担责任、主动道歉、主动交流、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控制情绪等方面,每一个沟通技巧都可以编排一个微型情景。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安排个别学生的“独角”表演,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表演,即尽量让每名学生都建立起与课堂的联结点,让更多的学生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让小组合作更接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更容易呈现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领,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在教学中的内容盲点,让学生得到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当作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基础,但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并不能概括社会生活的全部。因此,我们要将思想品德课堂打造成为对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展示和认识感悟的平台,使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体验能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如七年级下册涉及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内容有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第21课《护佑生命健康》、第22课《筑起防火墙》等,这几课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司法保护、自我保护等不同角度强调了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各道安全关口,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教材自始至终未能呈现当下社会各种诈骗形式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损害和有关防诈骗技巧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需求。对生活在现在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教育盲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盲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通过情景表演、视频资料、问题分析等多种方式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各种诈骗伎俩,提升防诈骗保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回归现实生活的设计,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享受安全惬意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篇2

沟通是班级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沟通可以实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实效性,让学生从内心服从班主任的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1.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技巧分析

1.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想要让学生听教师的话,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讲的内容才更容易被接受。作为班主任,除了课堂上,课下也要抽出时间与学生共处。这样,学生才不会把教师放在敌对的位置,班主任的管理也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2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应用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学生,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即使有的时候学生的举动让人哭笑不得,摸不着头脑,也要努力站在学生的立场,试着去理解她。

1.3恰当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因为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前提条件下,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挑战。面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多班主任采取躲避,或是用自己班主任的权威碾压学生的方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容易滋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正面面对,开诚布公地解决问题。

2.小学班主任的沟通技巧

2.1沟通时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与学生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技巧的表现。教师的双眼要用来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嘴巴要多用来赞美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因为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小学生最崇拜的就是都是,老师说什么,小学生都是加倍的相信,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抱怨孩子的不是,这样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是最深的,而是应该尽量的找到孩子的优点,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寄予希望,这些表扬都应该是当着学生的面告诉家长的,家长心里听着也舒服,学生从内心也会得到激励,不断上进。

2.2沟通时要做到以理服人。班主任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如果内容空洞、高大上,是很难让学生信服的。小学生因为阅历尚浅,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对那些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更容易接受。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去面对以后的学习。教会他们学会克服困难、做事要持之以恒、会学享受快乐、分享喜悦。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2.3沟通时要真诚相对。当你发自内心的去了解学生,喜欢学生,学生们也会用同样的感情来回报你。比如,当你发现某个学生最近状态不好,情绪低落,上课会走神的时,和他一起聊聊天,从谈话中找到原因,帮助他一起克服困难。聊天的形式很多,课后、放学路上、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书信的方式,师生之间真诚相对,以心换心,当你取得学生的信任时,沟通才会有效。当学生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班主任是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让学生屈服,而是应该心平气和的与学生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聆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其个性。如果是教师的错误,教师还要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任何人,做了错事,都要敢于承认面对,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2.4沟通时用语要恰当。小学因为年龄小、成长环境不同、个性分明等因素,心理承受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用语一定要适度,尤其是批评的话语,一定要慎重,要在其心理承受范围内。过度的表扬与肯定,可能会让学生忘乎所以、得意洋洋,迷失自己,会过度的抬高自己的能力;过分的批评,也会让学生深受打击、还可能会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贤ǖ氖焙颍一定要把握好度,说话一定要学生的承受范围以内,合理正确的进行引导。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在沟通时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要做到以理服人,要与学生真诚相对,用语要恰当。小学班主任在管理中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这有利于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达到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培训教师能适应正常班务工作,达到提高学生自律性、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提高学生集体观念。

三、培训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等;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教育心理学

3、班集体建设

4、班队活动、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

5、学生个案的观察教育分析能力,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四、培训方式

培训分两级同步进行(两级指校级和县级):

校级培训。即各中心校、中学要建立起班主任培训制度,每周二下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教育法律法规、班主任职责及班级管理等内容,以学习、反思、研讨、实践的方式不断解决班主任工作当中出现的新问题。

县级培训。即教育局将针对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班级管理、班队会及主题班会的组织设计、处理应急问题和沟通技巧等方面分期分片对我县班主任进行培训。小学、中学分片同期进行,暑期外聘专家组织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会。

五、师资组成

培训师资由外聘专家和本县优秀班主任组成。

我们将组建“蠡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报告团”,即日起开始招收报告团成员,届时由报告团成员承担3—5月份分期分片培训任务。

六、培训人数及时间

20xx年3月——8月,计划全县班主任教师均能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

3月下旬,在蠡吾镇中心校培训蠡吾镇中心校、小陈中心校的班主任教师;在实验中学培训实验中学、蠡吾二中、小陈中学的班主任教师;

4月上旬,在辛兴中心校培训辛兴中心校、桑园中心校、林堡中心校的班主任教师;在百尺中学培训百尺中学、万安中学、百尺一中的班主任教师;

4月中旬,在百尺中心校培训百尺中心校、郭丹中心校、万安中心校的班主任教师;在缪营中学培训缪营中学、曲堤中学、留史一中的班主任教师。

4月下旬,在留史中心校培训留史中心校、曲堤中心校的班主任教师;在蠡县中学培训蠡县中学、蠡县第二中学、职教中心的班主任教师;

篇4

关键词:师生冲突 情绪管理 毕业设计

看过很多师生冲突的事例,大多无外乎老师年轻气盛、学生血气方刚,于是针尖对麦芒。如果采用强制的惩罚手段,最后学生的负面情绪很有可能越积越多,仇视、抵触、放弃自己等负面行为都有可能出现。而对于班主任而言,有时在学生这样的情绪包围下,也很难从容淡定,会沮丧、失望、丧失自信,最终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才能在调整自我情绪、交流方法中,逐步走向成熟呢?

一、找到冲突的本质

“黄老师好!我班上有个孩子多次旷课,我整理了几份材料给您,看能不能给他个处分。”一位年轻班主任进来递给我写得满满的几张纸。

我边翻看材料边问情况,原来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男生,上学期和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冲出教室,整天没上课。这次才开学,已经高三了,居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虽然家长打电话补了假,但班主任认为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算起来也到了14节课以上,按学校违纪处分条例,是够警告处分了。

班主任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工作认真负责,但之前也有反映她说话做事有些不近人情,让学生、家长有些受不了。这次提交材料来,估计是忍受不了这个孩子了,希望借此压制一下他。于理来说,给个处分也是可以的。

但是,在读材料和询问情况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不满、排斥,甚至那种想任性放弃的情绪。而且,听班主任说,孩子的妈妈有些包庇他,每次发生事情后怕他受罚,总是打电话补假。甚至现在好像在怪学校,说课堂不能吸引她的孩子。可见,家长也已经在积累不满情绪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纸处分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以后师生矛盾会不会更尖锐?

当我们面临学生问题打算有所行动时,我们要思考这孩子主要是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处分对他而言,会让他在约束和压力中认识到错误,还是会让他更加消极或者崩溃?

不同性质的问题,解决思路会有些不同。道德问题的解决重在价值观的重塑和行为的纠偏,心理问题重在心理疏导和满足需要。如果是心理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用处分的方式去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特别是这个案例中,发生冲突在前。对于这样心理问题突出的孩子,处分能否起到教育的作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一定要先做一些预估。而且不管是否处分,师生以后要继续相处,双方都得做些调整才行。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行为的性质进行区分和考量。很多时候,成年人被冲撞,特别是教师的权威一旦被挑战,往往会马上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道德评判。而实际上,很多过激行为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剧变期,伴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如果他们的烦恼、需求、期待等,得不到倾听、疏导、理解或认同,各种负面情绪就会不断滋长、纠缠,有的表现为压抑、贬低自我,有的则一有机会就和教师针尖对麦芒,表现出过激的言行,无所顾忌地挑战权威。

二、分析行动的方向

对待师生冲突引发的违纪问题,处理需要极为谨慎。

冒冒失失地下个处分,一定会带来一些隐患的!

这件事情从反馈看,家长似乎有纵容、包庇之嫌。但如果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孩子是因为师生冲突问题发生的旷课行为,没有缓解冲突而单纯计旷课给处分,家长会很难接受;而且作为监护人的家长确实做了说明请了假,要完全以旷课论处还真很难立足。我想,如果家长坚持说请了假不能算旷课,这个处分就缺乏立足点了。而且,如果家长没有和老师立场一致,即便处分了,效果也不会好。在处理未成年人的事情中,决不能忽视家长的态度和影响力。有的家长是包庇纵容,但有的家长是有心无力。

此时,不如和家长主动对个话,把孩子的现状、你的考虑、学校的规则都反馈一下,也了解一下家长的心态和观点。在处分问题上,要让家长理解是站在教育孩子立场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罚责。

这一步至关重要,特别是之前认为家长有包庇行为的话,班主任会很排斥和这样的家长对话。如果没有这一步,任何惩罚都会很容易被家长误解为对孩子的“报复”,会让家校师生的裂痕越来越大。一旦班主任认同了这种沟通的目的,在和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就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当双方心平气和达成一致了,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三、借助外力,寻找缓冲

如果,我们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不妨请同事做个缓冲。

此案例中,班主任希望我和这个孩子谈谈。这是个眉清目秀的男生,我翻动着手上的材料对他说:“学校注意到你最近有一些不合校规的行为表现,所以,要求班主任提交了一些你的情况,并请班主任通知你来面谈。”我有意把材料说成是学校要求班主任提交的,一是可以避免孩子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加剧,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点威慑作用,说明这件事学校已经关注并介入,学生不可能一点都不重视了。

他略有一点紧张。我首先没有批评他旷课,而是说:“听说是上课和老师发生了冲突,然后没来上课。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说:“是我脾气不好。”

这个回答很让我惊讶和欣慰。一般发生师生冲突后,特别是自己可能面临惩罚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很多孩子的第一表现往往是先指责老师,倾诉自己有多么的难堪或难受。但他首先就说是自己的原因,可见还是比较理性的啊。

“哦,那平时和爸妈、同学相处怎么样呢?”他没有谈发生冲突的具体原因,我也先不去刨根究底,而是先了解一下他和其他人相处的情况再做分析。

“平时和爸妈也会顶嘴、吵架,和同学也有一点。”他老老实实地说。

原来,是一个心里不算糊涂但很难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我笑着说:“原来你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太好啊!据我了解,你的班主任也是个心直口快的性格,难怪你们经常会发生碰撞呢!”我有意地说了一下我对班主任性格的了解,其实也是希望他认识到和不同的人相处,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不能只依着自己的性子来。

“但是,因为情绪问题,就冲出去干脆课都不上了,这已经是旷课行为了啊!”我翻出学校的违纪条例给他看。他低下了头。

“本来按照学校的违纪条例,旷课14节以上,应给予警告处分。”我很严肃地告诉他,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你的班主任对你很关心,告诉我你现在进入高三了,而且还在准备特长考试,她想保护你,不希望你因此背上处分的包袱,所以,特别提请学校能给你次机会。”我想,听到这样的反馈,这孩子以后和老师间会不会多了一些温情呢。

“从刚才和你交流的情况看,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但是在情绪控制上还不够成熟,相信你只要能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会有所改变。所以,学校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今天主要是对你进行诫勉谈话,暂不给予你正式行文的警告处分。但希望你能真正认识到错误,不要再犯。”我很慎重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抬头看着我,眼神里流露出感激,认真地点了点头。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没有再多说,给了他一份校规:“请你今晚回去后在家长指导下认真地学习校规。另外,关于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我的个性发展、规范自我的行为,我希望你能再多一些思考,写下来,和家长聊聊,明天拿给我看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流。”这是希望他能更认真地学习学校的各项规则,加强规则意识。同时,希望借助文字,让他能更真实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也能让老师、家长更了解他的内心,找到继续跟进教育的思路。

他接过了文件,临走时对我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师!”得到尊重的孩子,也会慢慢懂得尊重他人,或许这只是一时的表象,但我相信内心融冰后的孩子,一样能激情成长。

四、不断强化学生立场

对学生进行诫勉谈话,加强情绪调适和行为约束,固然可以缓解矛盾。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协调好师生关系,避免师生冲突再次发生,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学生立场,并积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初提交处分时,有着比较强烈的管理立场或者教师立场,更多是希望借处分威慑学生,让学生能够“听话”,服从管理。但随着处理问题的推进,在为什么师生间会频发冲突,针对这样个性化的学生如何沟通和引导等方面,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也获得了更多的正向感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懂得要克制冲动。学生是未成年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发展有待完善的人,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人。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话时,面对可能的冲突,自然会少一些意气用事,多一些理性克制,也会懂得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言语,尽可能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善于“读懂学生”。 他沉默,或许是认为无人理解;他暴怒,或许是因为自我保护;他挑战权威,或许是因为他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他做出一些看似怪异的举动,或许是因为他希望引人注目……每一个外显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些情感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望,只有站在学生立场上,我们才能更多地读懂孩子的内心,走进学生内心。只有先解决情绪问题,行为的纠偏才有可能。

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班主任将更能主动完善人际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讲求真诚在心、技巧在手,比如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就非常值得班主任们了解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模式强调“四要素”的灵活运用,即“不带评价的观察―体会感受―理解需要―提出请求”。前面在和班主任以及学生交流时,我就尝试运用了这种沟通技巧。它能帮助我们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建立更和谐的生命体验。好的沟通,建立在真诚地交流之上;好的沟通技巧,将成为打开爱与理解的密码。

篇5

事实上,“工读学校”之类的专门学校很有存在的必要,其践行的“陪护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正常的学校教育“三不误”课程设置,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为转化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然而,专门学校一直门可罗雀,招生困难,甚至因此办不下去,其背后横亘着的是难以逾越的各种难关。

“问题学生集中营”“把坏学生关起来教育”等观点,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出于要面子或保护孩子的心理,很少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问题学生”,主动送孩子进专门学校就读的家长就更少了。因此,如何保证“该送则送”,依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一些地方出台相关政策,确立了送读专门学校的“三同意原则”,即本人、学校及家长均要同意,以保障未成年人权益,这种谨小慎微的制度设计,正是出于关照教育对象和家长心理顾虑的考量。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规避刑罚的前提下,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送专门学校就读,已经是最大限度的教育挽救和保护,因此各方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都应形成一种共识,不能因为存在心理顾虑就手下留情。对此,笔者认为,可考虑将送“问题学生”入读专门学校纳入法律范畴,以法律形式确立强制性规定,做到坚决执行,该送则送。

篇6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1]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从校园步入社会,完成社会化任务的重要过渡时期。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向的自我认同、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身心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宿舍作为大学中一个基层单位,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睡觉和休息的功能。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重要的一部分,其和谐与否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关系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有人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与大学生学业关系及生活中其它关系并列的第三大重要关系类型。[2]

一、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和谐健康的。许传新认为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很少与人交往或经常发生宿舍矛盾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宿舍成员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心[3]。毛小玲等人发现宿舍人际关系中和谐性和亲融性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冲突性和扰他性因子均分。[4]许莉娅通过对北京市的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室友的总体满意度水平较高,能经常与室友进行互动和交谈,并且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方法已趋于理性。[5]吴连海利用自编问卷对厦门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自评为“良”占被调查对象的74.4%,自评为“优”的占14%,另外两个等级为“差”和“一般”,总计占到9.8%;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主观体验为“满意”和“非常满意”所占比例为68.3%,“非常不满”和“不满”所占比例仅为17.1%,另外13.8%持“无所谓”的态度。[6]这说明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基本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和他人,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出现矛盾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方法处理解决,对宿舍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主观体验较为满意。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是良好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少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其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危害性、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破坏性是不容忽视的。

庄国波、唐平秋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失控分裂型五种类型[7]:“和谐型”是指较为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弱和谐型”是指宿舍中大多数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仅有极个别成员存在分歧,相互不能合作;“松散型”是指宿舍成员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但也谈不上情绪对立,“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其真实写照;“小群体型”是指宿舍内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和谐”的小群体,但群体之间是弱和谐或松散的;“失控分裂型”是指大多数宿舍成员处于对立、冲突的关系之中,宿舍气氛紧张、压抑和烦躁。

分析“松散型”和“失控分裂型”宿舍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大学生个体差异所致

每个大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例如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喜欢挑灯夜战,有的人专爱整洁,有的人邋遢凌乱,有的人甘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的人喜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有的人诙谐幽默、喜欢大家说说笑笑,有的人一丝不苟、喜欢清净独处,诸如此类,在宿舍这个狭小空间里,都不利于宿舍成员间的融合。另外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固守自我,不轻易改变自己以适应他人和集体,缺乏宽容、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久而久之,不能相互接受,引起不满和抱怨情绪,相互不予理睬,最终导致矛盾发生。

2、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基本技能

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的呵护,并且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任务以学习为主,教师家长忽视其它能力的锻炼,一些交往活动受到限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比如: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缺乏沟通能力,或者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不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或者不掌握沟通技巧,说话得罪人;宿舍内出现了小的摩擦不能及时化解,缺乏处理人际危机的能力等。

3、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所致

大学生中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宿舍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要求所有人适应自己的需要,不懂得调整自我以适应集体;自负,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自高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瞧不起别人;自卑,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敏感,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设防严重;人际交往理想化,认为朋友就不应该有隐私、不能有距离,过分依赖,给对方造成负担;嫉妒以及不正常的竞争心理,对他人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产生嫉妒心理,或者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例如两位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工作出色同时被班主任老师重用的同学生活在一个宿舍内,往往不能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而是嫉妒对方的成功,不正当竞争,最后造成关系破裂。

三、教育对策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应重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宿舍人际交往,处理好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在读书期间在宿舍内有一些摩擦和纠纷,但毕业后保持紧密联系的往往还是同住一个宿舍内的同学,宿舍成员有可能在毕业后成为生活中的密友,事业上的有利助手,大家应珍视这份情缘,珍惜宿舍内的兄弟姐妹情谊。

2、教育大学生应懂得理解和包容,学会换位思考

庄子曾说过:“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意思是不能包容别人的话,亲人也会远离你;没有了亲人和朋友,只剩你一个人孤独地活着。懂得包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才能赢得朋友。现在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来都是父母和老师包容他们的缺点,缺乏包容理解他人的经历和体会,从来都是从“我”的需要出发,缺乏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经验,包容和理解的能力是在大学阶段亟待提高的一项个人素质。

3、教育大学生掌握沟通技巧

篇7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为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更快更好地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就突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共享工程为更有力地推进培训工作,提高各地师资综合素质和授课技能,提升培训效果,于2013年6月举办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笔者有幸参加,在培训班上学到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培训方法,感受到它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学习理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效果显著和学习方式自然两个方面。在培训课程中学到的培训方法既有讲授,又有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员都要主动出击,带着问题参加学习,掌握了很多实用、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技巧。本次培训不仅启发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更主要的是联系到实际工作引发思考,受益匪浅。并切实体悟培训的诀窍:“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使学习者学有所成”的重要意义。

1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吉林省图书馆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工作规划》文件精神,针对从事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的基层人员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区、县、支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建设的基层服务点人员开展了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我馆的培训工作主要通过集中面授、网络学习、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建设、基层服务、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训。在这里笔者主要对集中面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次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师的培训学习,找出一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吉林省图书馆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1年度培训工作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是根据多次参加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培训班的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培训讲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质量。以省中心以面授形式举办吉林省各地区支中心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为例,本培训班其中培训内容之一是以区、县支中心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为主要对象,传授有关新闻工作的基本知识,分析案例、分享经验等,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摄影摄像水平、捕捉新闻的技能等,其中讲授摄影的教师和讲授视频编辑的讲师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授课效果,从听课现场和课后反馈来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摄影课教师摄影理论丰富、实践经验强,之前曾是吉林省的首席摄影师之一,他在授课过程中不仅结合自己过去新奇的拍摄的特例讲课,让学员们分组讨论,出列实战摄影看效果,而且语言风趣幽默,牢牢抓住培训学员的注意力,学员在阵阵笑声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印象非常深刻,摄影知识接受又快又好。而摄像编辑教师是理论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授课严肃认真,有条不紊,逻辑严谨,然而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一些学员聊天、打瞌睡,课后诉苦说太难听不懂,没兴趣,屡屡如此,我们省中心培训班主办者非常苦恼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本次共享工程培训师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培训,学习了新的授课思路,从而印证了两位讲师不同授课效果的根源。另外,基层工作人员不重视培训工作,认为培训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师资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感悟

2.1破冰之旅

“破冰活动”是一种非常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培训前奏。“破冰”顾名思义,是打破人际交往间怀疑,猜忌,疏远的樊篱,就像打破严冬厚厚的冰层,通过“破冰”活动帮助人们放松并变得乐于交往和相互学习,改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以往我们在共享工作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主办的培训往往由于培训教师授课方式单调、枯燥、灌输性强,而使学员缺乏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内容上,结果培训讲师花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而“破冰”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培训方式,如:超级访问、串名字游戏等都能促使师生之间、受众者之间变得轻松、友善从而使培训课程更易于接受和有吸引力,它起到了非常好的热身和先导作用。如果我们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班的讲师能运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既加深了我们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充分地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参与式培训方法较以往的被动式的培训方法将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培训质量。

2.2受欢迎的培训

受欢迎的培训能够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员的沟通技巧。受欢迎的培训与培训需求、培训师的个人素质、课程结构化、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前首先要做好培训的需求性调研,使课程内容与学员有直接关系,除传统的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外还可利用博客、论坛、微信等互动工具及时与学员取得沟通是更为有效的方法,然后根据学员意见修改培训大纲,增加学员感兴趣或想学的内容,剔除学员觉得不适用或老化的内容,再按照新的培训大纲组织培训素材,并树立需求牵引与需求引导并重的培训观念。所谓需求牵引,就是根据基层需要开展培训,满足基层人员需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谓需求引导,就是通过推介各种新理念、新观点、新经验、新技术,介绍宏观政策、发展规划等,拓展基层人员视野,激发他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另外,讲师的表现应能得到学员的认可、依赖,让学员觉得参与课程很容易和有趣,有吸引力。

3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

3.1对成年人的学习原则

成年人的学习原则的提法使我们眼前一亮,因为培训师的身份角色必定也是在讲师与学员之间转换,所以这更适合被培训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更受所有成年学员们欢迎。成年人的学习诀窍是:“像培训自己一样培训他人。”观察下图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

通过上图我们就会发现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高于被动学习者,而学习支持的关键要素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成年人的学习原则就是:自愿打开思维,关注学员的需要,实践上合理“利用”学员已有的经验,创造一个动态环境,任其自由进步和发展,促使学员多使用知识并加深印象。对于学员有两个关键问题:假设所有学员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广博的知识背景及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该怎么培训呢?就完全可以把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自学;对于在学习能力、知识背景及学习动机方面有欠缺的学员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补足学员缺乏的东西,营造和控制学习氛围,为其提供反馈和成功的褒奖,让学习者学有所成。

3.2课堂授课技巧: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讲师应有较高的素质,要有丰富的学识,不能仅凭自己人经验指导别人,还应该让学员多操作、多实践,少说多做。

培训师的工作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培训师还应该很好地掌握课堂授课技巧,这其中包括三大要点:PPT制作要点、精彩演讲讲授和实用培训技巧。

(1)网络时代培训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使学员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以便捷的方式开展学习,而要保障学习的长期有效, 并吸引住学员,这就需要拥有内容丰富特色突出 质量优良的培训课件,PPT制作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内容为王,大道至简。使课件更好地为培训师课堂讲课服务,具体地说就是制作PPT使用简实的背景、使用清晰的字体、每张幻灯片都要强调要点、内容层级要明显、制作要风格统一,文字要简洁,并增加视觉元素,多利用图表的魅力等。

(2)培训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要有精彩的演讲技巧,这就要注重:授课时突出主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悬念及曲折,吸引学员,辞约而旨达(破题:用语义的转折、对立等手法来制造“波澜”以实现破题)。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桥段,方法是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破题,先说现象再共同探究原因引导形成共识再继续进展,设问提问让学员说出答案,创造性策划适当插入笑点,注意加强与学员现实比照,给出结果时要引申和具化。

3.2课堂控场技术和互动教学

培训课上有一个精彩开场的首因效应,学员就会从惊讶到产生兴趣到接纳。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神采飞扬,着装明亮,肢体语言丰富且略夸张,语言幽默风趣;在设计课程时,预先应计划好如何不断交叉调动学员的视觉、听觉等神经系统,都能保持学员在课堂上良好的精神状态。另外,培训师忠于学员,使学员积极参与活动,增加互动,活跃气氛,集思广益,启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课堂上讲故事能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紧扣主题带有哲理性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员在故事中得到启示。课堂控场技术是演讲必备,组织好研讨类课程、游戏类课程,调动学员参与课程,保持学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多做课堂的应答练习,就能够做一个控场、把握主题、活跃现场的培训师。

互动教学法包括头脑风暴法、运动调节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学员互评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训师可以穿插使用各种培训方法:小组讨论法可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游戏法可使学员在玩耍中领悟培训内容的含义;角色扮演法则使学员设身处地地从角色角度着眼,体会角色的感受。培训师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给每一位学员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培训师界极为推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做一个随时搜集素材的有心人,对所搜集的资源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讲中学,在做中学,在练中学,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多反思,提升个人修养和工作水平,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培训讲师,并使基层培训人员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融会贯通,指导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达到培训最佳效果。

吉林省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今后将根据培训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讲师通过更有效的形式展开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水平,为基层培训出技术过硬、善于工程管理且动态稳定的专业队伍。为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出更多优秀基层人才,更好地支持共享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晶.如何成为优秀培训师[Z].

[2] 刘刚.文化共享工程基层培训工作途径及其思考[J].图书馆,2013(1).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在初中就是被边缘化的,他们不被教师重视。所以他们内心有一种被关注的渴望,在学习上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会通过一些不当的行为来实现这个目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当行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学习跟不上则会消极对待。所以说被忽视的感觉也是造成学习倦怠的一个诱因。其次,中职学生缺乏耐心。中职在校生由于学习习惯、自控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一旦受到挫折就想放弃。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1中职在校生自身特点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在校生学习倦怠的问题,必须先从这个群体的自身特点入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在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独特的特点。中职在校生刚刚完成初中的教育,年龄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好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希望能主导自己的事情,却又分不清是非。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中职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中职在校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想要突破成年人的限制,完成自我成长。在这个年龄段,尤其是男生会觉得已是成年人,完全拥有成年人的能力。而现实社会中的中职生,社会认同感很低,这就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诱发学习倦怠现象。(2)中职生渴望被理解与肯定。理解,既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桥梁,又是人与人增进感情的良药,也是沟通的核心。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被理解并得到肯定。

2班主任改善中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措施

作为中职的班主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从自身出发,不断改变管理方法,以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倦怠现象。

2.1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管理素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职生处于对知识极度渴求的年纪。班主任要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让学生迷失于社会。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及管理能力。中职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及大家的肯定,作为班主任就要抓住这一点,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支持,从而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以平和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做学生的朋友。这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区别对待。尽量给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自己去控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只有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了的内在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倦怠现象。

2.2 深入开展学习倦怠的调查了解

中职生总觉得自己处于一种失败的状态,所以内心也会特别敏感,更加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不当行为。作为班主任,不能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有些中职生基础较差,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如果班主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会增加他们的压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感。所以,班主任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生活状况等。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减轻倦怠情绪的影响。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时候,也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建立学生信心,让学生愿意尝试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班主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促进良性循环。

2.3学会用心与学生交流沟通

用心交流是一种师生平等的状态,只有平等才能进行最根本的对话。传统的班主任总是高高在上,或是只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会变得和蔼可亲。这使得中职生的存在感被忽视,从而开始讨厌学习,并反感被忽视的感受。班主任要放低姿态,用心与学生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与学生成为朋友。努力扭转局面,进一步消除隔阂,并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2.4加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引导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都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重新回归学习,消除学生的顾虑。另外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学会运用沟通技巧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生的群体特点,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管理能力,改变管理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级立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桂教职成〔2013〕44号)。

参考文献

篇9

现今社会的发展造就出来的是一批批性格迥异的初中生,不可否认的是,知识水平明显有所提高,但是思想水平开始普遍下降,学生的思想出现分化,发展的环境下带来人格的错乱,对初中生来说,是人生学习阶段的过渡期,是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个时期,要注重的是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几年中,因为各种问题发生极端事件的不在少数,为何文明知礼的初中生会有这种举动,发生人命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所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初中生的整体氛围改变了吗?其实追根究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使得初中生整体没有意识到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跟主要科目相比,政治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最基本思想品德的课程,而很多学校都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让这种不良的现象不断扩大。

一、加强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合理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做人的品德,在中学,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有两点:一是学会各个学科的基本辅助知识,二是学会如何做人。把初中生要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每时每刻要与别的个体碰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同样,那么这就显示出了政治中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动力,有沟通,才能说得上其他,这个前提必须把握好。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活动,例如在发生争执时,以对对方的了解先采用对方爱听的话进行劝解,等对方心情平静下来,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如果上来就不顾一切的大吵大闹,那么沟通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有可能一个小小的争执就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后果,对我们来说,我们能用语言将所想的表达出来,就要好好利用这项技能,在沟通中,发生矛盾可以先说一声对不起,很快问题就会被解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想要主导沟通的方向,就要组织好自己的言语,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的事情也要有不同的说话水平,从而把握好沟通的技巧。

二、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付诸行动

初中生所需要的是关怀,在这个事事以竞争为主的社会,很多家长与教师忽略了这一点,缺少了对学生的关爱,所以思想政治的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一味单纯地想要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教学并不是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的话,这门课程的学习也相当于白费时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灌输理论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还要展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以及担忧,给学生一定的限制。如今政治教育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的问题,所以教师也要经常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家都帮助父母干过什么,自己的事情是不是都由自己做,接着总结出最多学生会自己干的事情,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些事应该是你自己干的?如果父母或者他人没有时间,你该怎么办?抛出问题过后要让学生明白自立自强的思想,最后还需要和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在家尽量教导学生自立,可以由简单的事情开始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三、以情景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端正品行

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很多学生懂得这些道理,但是真的在实际情况中的时候却不会真的行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一味地说道理,实践的重要性已经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凸显出来,要给学生展现出一幅鲜活的动态画卷,也就是从情景入手,提出真实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道理的含义。例如,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例子,比如牛顿,家庭的波折与现实社会的摧残并没有让他变得平淡无奇,而是更加闪耀,那么为什么他可以成功蜕变,如果没有经历这些事情他会如何,接着问学生有没有经受过挫折,挫折来了抱什么样的心态,等回答过后提出疑问(可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也有所不同):如果现在你的父母都面临失业,家里遭受了重大打击,你不能再来上学,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样一点点地诱导,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做,教师只能引导,不能介入学生的选择。

初中生处于一个敏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有了基本的思想道德准则,但是还不能正确地分辨社会思想,所以,在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部分公民是在中学阶段走向成年人,所以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目前的发展重点。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贴近学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教学,还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利于两者之间的交流,这样双赢的局面可见举措的正确性。

篇10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保健知识及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缺乏或不足引发了更多的慢性病并发症和更高死亡率,与此同时美国因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每年增加了本可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而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仅为6.48%,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2009年卫生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因此,以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为切入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已是目前的紧迫任务。

一、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美国医学会(AMA)最先认识到,医患之间无法有效沟通是医疗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障碍。同时NAAL调查的结果显示的,约1/4的成年人理解口头或书面卫生保健信息有困难。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确保患者理解医生的建议,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一是,加强医生对健康素养问题的认识。现实的情况是,医生与患者沟通中不自觉地使用医学术语,往往阻碍了病人把问题弄清楚。病人也因为疾病知识缺乏或害羞窘迫的原因,即便不明白医生传递的信息也不愿意承认。有研究显示只有2%的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明白他们的指导,大多数的医生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

二是,提高患者参与沟通和决策的积极性。患者很希望从医生那里直接获得与他们疾病相关的知识和诊治信息,但很多情况下患者由于潜在的焦虑和快节奏会诊,或者是能力有限而导致尴尬,很少寻求帮助。因此,要鼓励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增加疾病相关知识,建立信心。

三是,完善医患沟通技巧,提高交流的效果。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要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信息需求考虑到其中,使患者参与交流,从而愿意进行沟通。要给患者适当的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医生对患者的健康素养要有一个快速的评估,尽可能找到合适的交流方式。并且医生语言要简单通俗、语速要缓慢、内容要精炼。提倡医生用“teach back”or“show me”的方式。让患者对医生所交代的内容进行复述,这种方式可以使病人及时反馈所领悟到的信息。

二、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健康信息的内容能否被理解,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和大众具有的阅读水平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很多健康材料(如癫痫、癌症、哮喘、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可阅读程度在大学或研究生水平(10或11级),对目标读者来说难度非常大。因此,医护人员在为病人书写健康教育材料时,要更多的考虑病人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他们阅读材料的目的。健康材料的编写要使用简单、常用的词语,最好采用主动语态、对话形式以及人性化的方式,重要的信息要用图表、符号等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内容上需要侧重于行动和行为。一些最容易被病人误解而对预后至关重要的信息一定要简明易懂,可以应用图片、视听资料等多种模式。增加家庭访视的机会,用非医学术语交流,这种主动的、协作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克服障碍,给患者传达一些重要信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健康信息的传播可以考虑通过电视、网络平台、流动宣传车等方式,方便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

三、尽早培养公众健康素养的理念

健康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培训和积累的过程。教育能改善整体素养,也能提高健康素养。有研究已证实很多健康问题都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需要尽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把健康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掌握健康素养技能的阶段,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培养健康素养意识、形成健康行为,以减少成年以后的健康问题。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健康服务提供者,他们不仅要达到普通学生的健康素养要求,还要学会与健康素养有限的人群进行沟通的技能,学会评估健康材料的可读性,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的医学知识。IOM建议,医学院校要将健康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贯穿医学教学的始终。目前,西北大学医学院已对一年级新生也开设了健康素养课程,包括12周的交流技能课程和6周的医学文化课程。哈佛大学医学院也为学生开设了到社区学习的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和用简单语言与病人交流的困难程度,也使社区的群众获益。

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创造支持性环境

一是各级政府需要把加强公民健康素养教育列入长远规划中,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创造支持性的环境,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建立网络监测系统,随时了解居民健康素养状况。二是根据中国的经济、文化、医疗制度、医疗保险、民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素养评估工具和调查指标体系,使收集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状况,从而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小结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务,更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能够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5):361-3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北京:2010.

篇11

语言暴力是相对于身体暴力而言的,是指师生在沟通中出现的讥讽、侮辱甚至恐吓性语言。它虽不能够把学生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学生的心灵受伤,使整个思想工作大大失效。侮辱、讥讽、威胁、恐吓语言的本质是“不尊重学生”,同时也是教育者素质不高、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这类语言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最大威胁,也是导致思想工作无效的罪魁祸首。

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暴力确实存在着。某地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使用过一定的语言暴力。那么,语言暴力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暴力语言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对抗局面的产生。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的侮辱、讥讽、威胁、恐吓性语言一出口,学生往往是迫于教师权威和当时的情境而屈服,一般不会有强烈的反应。但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却会迅速筑起一道“拒绝”的藩篱,接下来,教师要做进一步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非常困难了――学生不但不会马上反省、检查自己,相反,为了自尊,他们还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推卸责任。本是学生自己的过失,他们却表现为满肚的委屈和不公平感;而一些冲动、脾气火爆、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很有可能会与教师起语言或身体冲突,只要双方稍微不冷静,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打乱思想工作的预设情节,影响思想工作双方的情绪以及最终成效。同时,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此类语言环境中,将会改变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会发展为怨恨教师,仇视他人、社会,导致自己更加放任,不服管教。

其次,暴力语言有损教师形象,破坏教育的示范作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崇高的,虽然有时不那么完美,但学生总体上还是认可的。若教师使用暴力语言频率过高,不但难以形成融洽、可信任的师生关系,反之,学生还会不自觉地仿效其用暴力语言对待他人。很难想象,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教师能带出言语平和、彬彬有礼的学生。同时,很多学生还会对教师形成如下评价:缺乏耐心,不懂学生心理。可见,如果教师经常使用暴力类语言,学生会认为教师缺乏责任心,职业素质低下。此时,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师表”示范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

再次,经常使用暴力性语言,还会破坏教师语言的权威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国古代“尊师重道”将“师者”地位等同于甚至高于父亲。“师者”的语言权威可想而知――那一定是说一不二的。而暴力性语言一般是在应激状态下脱口而出的,未经大脑的理性思考,往往趋于偏激、夸张,故实践中兑现的可能性很小。这就违背了“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教育诚信原则。为人师者说话不算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难以服众。这不利于教育工作者语言的规范性、权威性的确立,从而妨碍了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试想一下:孔圣人要是说话不诚信,估计也很难教出那么多得意弟子。

最后,暴力性语言隐含着对学生的不信任、不尊重,会阻碍师生的进一步交往。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迫切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来夯实自己还很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学生就会信任并亲近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也就愿意跟教师做朋友,讲知心话,对教师的合理建议也听得进去;相反,使用暴力语言的教师,即使他们对学生倾注关爱,理由十足,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很困惑:明明出于善意,但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偏低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暴力的重大危害性,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语言暴力,不去做“施暴者”。

二、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减少或避免语言暴力呢?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合理表达、宣泄情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就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宽容、乐观、豁达,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只要面对学生,就必须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愉快排除在外。压力大不能作为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借口,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建设者心智是否健全,关系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此,为人师表者必须要把不使用语言暴力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这也对当今师范教育以及学校师德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12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63-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流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动过程,涌入城市的大量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于是,做好新时期的救助管理机构职能的定位,以救助管理站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流浪人员的正常回归社会就尤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流浪人员自身权益的实现、生活状态的改善,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及救助现状

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前身为1954年组建成立的“苏州市收容遣送站”,200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在站内设立“苏州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2003年8月响应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的号令,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原来的儿保中心也在2006年的8月更名为“苏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中心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为救助服务理念,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要求,救助管理站主要提供以下7项服务,分别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存;根据导致流浪乞讨发生原因给予受助者相应的帮助,这主要体现在协助那些因遭遇临时困难的主动求助者返回居住地,或对能查明其亲属和户籍所在地的特殊受助人员进行跨省接送工作;对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甄别工作;对未成年流浪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上街劝导、主动救助工作;对突发事件中人员的安置与分流工作;对受家庭暴力危害的妇女儿童的维权、庇护工作。中心不仅为流浪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为他们提供心理矫治、文化辅导和一些相关的技能培训,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苏州市流浪人员救助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一)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优势

1.积极主动为受助流浪人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顾、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

为入站人员首先提供“五个一”的服务,“喝一杯热水,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换一身衣服,做一次体检”。针对入站身体不健康的人员,小毛病在站内医务室处理,大毛病送至合作医院治疗。站内设有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配有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与不定期为有行为偏差的流浪人员进行心理矫治。

2.对部分回归家庭的流浪儿童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

对那些因为家庭重组、家庭暴力等原因被忽视的儿童回归家庭后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了解他们回归家庭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鼓励孩子要自强自立自信,告诉孩子遇到事情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公安、民政求助,站里会协同当地机构共同处理好相关事宜。同时对来站接孩子回家的监护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享有受教育权是监护人的义务,避免孩子再次流浪,巩固救助效果。

3.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救助工作专业化发展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之一,亦是建立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福利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苏州市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不足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这项救助不是对救助对象进行长期终身救助并使其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而是帮助其临时解决基本生存困难。但现代救助的要求不仅仅是穿暖吃饱,更应该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性救助到多元化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的转变,相对来说,苏州救助站救助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要求做得还是有些不够。

1.救助管理机制不完善、实施细则不明晰

救助力量比较单一,缺乏联动机制,没有发动社会民间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搞好救助管理工作,光靠民政一家肯定不够,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官方硬性的力量可以强制一些问题的解决,剩余的政府不太擅长的,就要有民间机构力量来完成。针对轻度智障、无法核实原家庭地址等一些原因长期滞留站内人员没有其他相应的转介或安置的详细措施。

2.救助对象单一、救助方式“机械化”

救助站的救助对象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他流浪人员救助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救助方式主要还是以提供住所、食物、医疗、车票等物质帮助为主,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条款机械实施,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将救助工作视为一件具有固定流程的工作,按照公安送达或者自投——入站登记——提供食宿等服务——查询家庭地址——接回或护送的这一套救助流程,由于大部分流浪人员留站时间短,还没等工作人员去了解受助者流浪乞讨的深层原因就要离站了,导致对受助人员的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少,满足不同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少,缺少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等连贯,救助产生的社会效果较弱。

3.物质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为了满足留站人员多方面的需求,救助站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技能室、电脑室、阅览室、心理辅导室、健身房、音乐室、投篮机等,但这些设施资源利用率并不高,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出现这种现象和缺少相应的专业工作人员是有关系的。目前救助站负责这些设施开展活动的工作人员,远远低于存在的设施资源数量,经常是一个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忙东忙西,导致不能按时按质开展活动,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少,社工理念普及不到位

站内现有中级社工师一名,助理社工师四名,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机构设置的岗位要求。机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到救助管理的质量。新时期的救助管理应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维护保障流浪人员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收容遣送的层面,未能体现现代社会工作的要求,在助人的过程中,只严格遵守规范流程,而未能注重方法手段和沟通技巧。在方法的选择上,没能依据受助者的问题特征、个性特点区别对待,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各种专业方法的使用更少之又少,这阻碍快速实施救助和提升救助的效果。

三、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我国以临时解决求助对象基本生存困难为主体的社会临时救助制度成为保障流浪乞讨群体基本生存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的新问题,这种仅仅以维持基本生存为理念,以经济补偿为主要方式的救助管理制度已经面临严峻挑战。现行救助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救助群体需求多样化的要求,难以应对被救助者流浪乞讨的诸多复杂因素,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所以迫切需要对现代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制定详细实施细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流浪乞讨成因具有复杂性特点,影响流浪乞讨人员发挥自身职能获得独立生活机会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针对不同个体的需求,对症下药,制定实施细则。流浪乞讨是社会问题,单靠救助站本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个宏大的主题,救助站应扮演好资源筹措者的角色,积极引导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救助参与到救助主体力量中来。

(二)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丰富救助方式

按照《实施细则》中确定的4个救助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的规定,执行救助必定会将一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员排除在外。救助管理站应根据求助者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救助的范围,在实践中要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对那些遇到应急性困难或特殊性原因而生活无着的其他人员实施救助,防止他们沦落为流浪、乞讨人员。

(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过程中,志愿服务能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向大众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还能组织、发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来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工作机会、法律援助。同时,拥有各种职业、知识、经历、观念和技能的志愿者还能为受助者提供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导,补充救助站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各项设施的缺陷,促进受助者认识与观念的改变,帮助救助管理站实现社会救助的最高目标——“自助”。

(四)推广社会工作理念,实施社会工作技巧

社会救助服务需求的深化大大扩展了社会救助管理的内涵,使社会救助工作愈来愈趋向专业化,要求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巧向流浪乞讨者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帮助。有鉴于此,救助管理站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念与专业技巧方法培训,并逐步吸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救助站。“平等、尊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心态与受助者接触,这样,社会工作者才容易被受助者所接纳。现代社会工作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流程,从接案到评估到干预到结案,要求必须做到环环到位,节节不少,这样专业方法的规范性确保了救助环节的完整性,提高了救助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07,(10).

篇1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83-01

1 当前高校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都是处于良好、稳定的状态。能够进行较好的沟通,沟通面不断扩大,沟通方式不断扩大,关系较和谐。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觉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无所适从,甚至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生关系紧张,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在个别场合出现过言语冲突,极其个别还发生过肢体冲突,学生觉得老师不信任或者不尊重他们,有受歧视的感觉;

第二种是在各个小集体中内部关系不和谐,例如同专业班级同学之间、宿舍舍友之间、学生组织成员之间等,表现为出现拉帮结派形成独立的小集体,结成同盟挑拨离间,乃至出现群体互相辱骂对峙甚至打架等恶性事件;

第三种是异性之间关系冷漠,同个集体中异性基本不交流甚至到毕业都互相不认识,在开展各类校园活动时男女参加比例不协调,参加过程中缺少互动和交流。

2 不和谐人际关系出现的原因分析

2.1 个人主义盛行

现在高校中的大学生,全部出身于改革开放后,都是“80后”和“90”后,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一方面从小就接受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熏陶,懂得“恭、谦、让”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性质,能接受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这一代人与以往相比,又有着自身缺点。在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普遍,往往只顾自己的想法,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做事我行我素;一切都以“我”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和我物,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同时他们有的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与人交往,孤傲的态度。一部分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溶于集体当中。

2.2 网络导致虚幻

当今是网络化的时代,几乎所有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会接触到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知识,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使用网络软件和各种程序,包括诸如“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方式,这些东西一方面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能够给那些在现实交往中由于交往不畅,得不到归属感和满足感的一部分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多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还比较差。当大学生将大部分的交往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时,他们失去了更多的与周围的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导致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即虚拟的社会变得真实,真实的社会变得模糊。当他们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中就变得无所适从,但是回到网络世界中就如鱼得水。

2.3 功利主义弥漫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一部分问题,其中以”金钱和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有所抬头,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部分大学生也难免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使得部分大学生也产生了市场观念。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渗透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想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陷入到功利主义的错误的思想中,使个人交往带上极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做出任何决定都是看这行为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自己能不能从中获取自己缺失的东西为标准的。

2.4 自卑心理存在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普通百姓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在家庭背景、学习背景、体型外貌、能力的差异,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卑的境地,一部分人的性格过于内向,他们不愿与他人过多地交流,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造成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屏障,导致自我感觉无助,进而孤僻、离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平淡,甚至冷漠黯淡。

2.5 沟通技巧缺乏

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处于应试教育,而在大学阶段课程安排中,仍然缺少通识教育和人文关怀课程,学校和家长更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去向关心,忽略了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际交往的实践和能力、沟通技巧的提高。学生很少有与人交流锻炼的机会,致使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弱。沟通技巧缺乏,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有效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3 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的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引导作用,而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效且重要的渠道。学校可

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还应有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素质拓展,同时扶持各类校园学生社团,让同学们在课余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内容,有益于增进了解和交流,特别是利用参加活动过程中学会与各类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3.1.2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办人际交往类课程

大学老师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的态度及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有关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的观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展现,都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涉及人际关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系统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提供平台,也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学生直接交流,提供原则性的、丰富的、实用的交往经验和技巧。

3.1.3 完善和健全校园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因素是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一大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如何地有经验,懂技巧都有可能出现交往不畅的现象。进而困扰学生,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的开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系统,使学生在人际交往出现困惑,并达到影响正常生活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方面的帮助,排除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学生方面

3.2.1 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在法律上大部分已经算是成年人,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全方位地把握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缺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甚至于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认清自己是我们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只有认识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够在交往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有针对性。

3.2.2 增强自身品德修养

待人真诚,为人友善,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人往往具有较大的人格魅力,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人们大都愿意与其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待人诚恳、平等协作、取信于人、心胸宽广、为人和善、换位思考、互利共赢,以达到共同发展。在树立良好的道德的同时,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得好“有实力,才有魅力”。要想有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则仍需要充分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参与活动中得到提高。

3.2.3 在主动交往中学会沟通技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