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1

1.心理的含义。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界事物,通过头脑活动思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2.心理的种类。根据李天心的四种判别标准和郭念锋的三条原则,可以把人的心理分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根据许又新的三类标准和郭念锋的十标准可以将正常心理分为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根据刺激的性质、反应持续的时间、强度、是否泛化,将不健康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特殊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大学适应困难的心理问题。“90后”已进入校园,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精神上渴望独立而生活上却依赖父母,个性上自信张扬而面对陌生人却又沉默寡言,思想上比较成熟而处理问题时又显稚嫩,做事情果断大胆但考虑不周全。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绝大多数是18岁左右,很少有单独外出旅行的经验,开学报到一般由父母或亲戚陪同。他们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因此有些学生感到痛苦迷茫,一个学期找不到方向,各种不良的情绪相继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

2.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他们有的缺乏学习动机,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求知欲而厌倦学习,甚至逃避学习;有的学习动机过强,对学业期望过高,渴望成功,害怕失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估计不恰当,给自己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受个体之间的差异、认知评价的失调和考试情境的刺激,出现考试焦虑,担心考不好,担心未来的前途渺茫等。

3.人际交往困难的心理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及社会的复杂性与大学生单纯性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表现自己的勇气,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易受到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有自我中心、不敢交往、小圈子交往、念旧情结果等。

4.家庭经济困难的心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高校的学费逐年提高。一般来说,完成大学专科三年大致在5-6万左右。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于农村学生家庭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经常为高额的费用而发愁。而那些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衣服、手机都是“名牌”。对此,不少自尊心强的大学贫困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5.情感问题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许多人还未能深刻理解情感的意义以及对于人生的影响。在情感面前,大学生不少人有过失恋的体验。在客观上表现为与相爱者的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绝望、虚无、忧郁等创伤情绪;在行动上多表现为冷漠、颓废、烦躁、逃避或攻击等。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轻者影响学业和进步,重者引起身心疾病,极个别的甚至轻生。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情感问题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6.就业困难的心理问题。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大学生就要毕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在就业中明显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发展,适合做哪些工作。加之竞争激烈,经验不足,很容易陷入心理误区,出现过度焦虑心理、自卑畏怯心理、自负心理、盲目冲动心理、急功近利心理、患得患失心理、嫉妒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等心理问题。

篇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取向,也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热情而不盲从,踏实而不刻板,坚毅而不偏执,敏捷而不鲁莽,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珍却又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就个体而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缺乏崇高坚定的理想,缺乏严谨执着的精神,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缺乏稳定积极的情绪 ,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诚实守信的修养。一些学生受到刺激容易激动,经受挫折心灰意冷;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有意拖欠学费,制作假简历,网络道德缺失。其中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情绪控制方面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现状表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资源;离开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大学生成才就会失去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探索解决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对策。

一、以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为基础

心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人格。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调,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显现,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动机行为、性格气质等。心理和人格唇齿相依,互为表里。心理与人格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健康的标准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自信心。2、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3、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有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5、富有一定的创造力竞争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它们在共同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心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累而表现出的思想成熟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可测性和发展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的统合模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动力性和可塑性。在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水平这个问题上,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1、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心理状态的可测性、发展性特点,表明健康的心理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实现的。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水平。要促使学生克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就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工作,积极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探索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入手,制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立优质的专门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测查和心理咨询辅导,强化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治疗等环节,在干预校园危机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观察,定期举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的各项活动。在心理教育中还应充分发挥“坡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总之,应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学生提供说心里话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心态、挖掘潜能。

2、掌握教育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可以说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健康人格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心理和谐发展。具有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和谐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失去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感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第二,能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等优良品质,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相协调。而缺乏友好人际关系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产生恐惧、孤独、多疑,甚至嫉妒、傲慢、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这样的人很难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难与人合作。第三,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人格所具有的动力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说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在人格教育中应注意发挥充分“皮革马利翁效应”、“破窗效应”、“保龄球效应”、“近因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我国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系统。可是,不能不承认,教育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目标,这就是培养人,让人成为人。在这里,个性张扬和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更为本质的目标。”[1]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心理、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p#分页标题#e#

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真”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尺度。教人求“真”,就是培养人格的智慧特性,即智慧人格。从心理特性层面看,求“真”品质具有认知的客观性和创造性特点。“善”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尺度。教人求“善”,就是培养人格的道德特性,即道德人格。从心理层面看,求“善”品质具有情感的稳定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美”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尺度。教人求“美”,就是培养人格的审美特性,即审美人格。从心理层面看,具有意识的自觉性和自制性特点。只有实现了真、善、美三个尺度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

2、引进新型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它诸如提倡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等。在现代社会,应融合东西方在人格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经验,承认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改变以往重说教轻关怀、重批评轻激励、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做法,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情感型、渗透型、人文型的教育模式,以情感人,以理晓人。调动学生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其它思想、道德、心理、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引导学生积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良倾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优秀教师的人格形象为示范

1922年,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必须把全国第一流的人才绝对集中于培养教师的大学里,这件事应作为当宰相的第一要义。而且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全人教养指完全人格,即和谐人格),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2] 这种教育理念给我们在人格教育中的启示是:

1、应重视学校、教师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作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塑造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1947年日本颁发的《教育基本法》强调,促进完满人格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80年代日本强调“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落实“人格完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要重视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3] 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塑造的结果。教育担负着两种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即不仅是教会人们去改变环境,也要教会人们去改变自我。马斯洛曾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4]这些足以说明,学校和教师在培养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2、应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

良师之本,重在人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自身所追求的探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超越精神、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传递给了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魅力,通过示范的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塑造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神圣职责更为重要。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水平要努力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 高校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5]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具有极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承担和实施其教育的功能。学生常常以教师的品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影响着对学生创造动机(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创造意识(关注联想、怀疑探究、反思批判、)、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勇敢超越)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的神圣职责。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从起源上说,文化是“人化”,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从功能上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7] 在论一流大学的建设时指出:大学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环境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长、吸引力大等特点。“环境造就人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不仅人对人有影响,文化环境也对人有重要的影响。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更容易无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受一些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行为的误导。因此,大学生若能置身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他们就容易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p#分页标题#e#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它包括“硬件”、“软件”两个部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是指校园的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楼宇命名、名言悬挂、诗文镌刻、园林树木、山石湖瀑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心态思维、行动方式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中的这些“硬件”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引导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硬件”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风貌。因此,应将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建设的管理,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是指学校的组织制度、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学习风气、大学精神等意识形态产品。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教育引导功能、智慧培育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诸如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内容新颖的知识讲座、引领时尚的社团文化、锋芒毕露的辩论演讲等,具有内容广泛、意蕴深邃、创意无限、前沿冲浪的特点。深刻认识校园文化“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努力,努力做好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就一定能成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力抓手

五、以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

二十一世纪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1、加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

应加强党政领导和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技术部门负责人的协同领导,加强对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领导和监督。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战斗力。努力用正确的导向、先进的知识、丰富的内容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

应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人格教育等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在活动中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形式与健康积极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开发、创办有时代特点的网上电子刊物、教育软件等,以平等、及时、互动、细致的特色来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从而陶冶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造勇气,使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获得应有的成效。

3、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进网络

面对眼花缭乱的网上世界,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通过有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信息、言论,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学生之友、知心学姐、心理娱乐、心理聊天、心理咨询、名人讲座、社会视角、校园聚焦、文化动态、院系社团、学习园地、法律园地、健康在线等栏目,开展网上咨询、聊天、浏览活动,直接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注释

[1] 张志勇,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 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2

一、前言

现阶段,95后大学新生和90后、80后大学新生相比,在学校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经济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具备时代特点。根据前人研究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提高大学新生自我接纳能力,能够健全大学新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文章针对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自愿、乐意的去面对、了解以及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所有的特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刘芳等人(2007年)证实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接纳存在关联;范寅莹等人(2011年)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著关联。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

三、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以某综合性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为例,样本具体状况为:女生602人、男生277人;高中文科651人、理科228人;农村297人、城镇281人以及城市301人;独生子女619人、非独生子女260人。

(2)方法

①自评量表。自评量表主要包括10类(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以及其他)与精神状况相关的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式,量表因子分或者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该量表α(克隆巴赫系数)=0.996,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②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量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包括16道题,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则表明大学兴盛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该量表α=0.740,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③适应量表。适应量表主要包括5类(资源利用、独立生活、职业目标、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采用4级评分方式,量表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越差,α=0.872,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3)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SPPS17.0,包括线性逐步回归、差异性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等方法。

2.结果

(1)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表示为:-0.324**、-0.456**;职业目标分别为:-0.198**、-0.264**;独立生活分别为:-0.202**、-0.325**;资源利用分别为:-0.290**、-0.421**;学习方法分别为:0.129**、0.016。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关系。为了验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验证假设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变量为心理适应、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中介为自我接纳,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修正,df为111;χ2为416.534;TLI为0.958;CFI为0.966;GFI为0.947;RMSEA为0.056,由此可见,所有指标都符合模型要求。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经过计算得知中介效应量为0,486,重复抽样1000次,中介效应量介于0.436-0.538之间。

四、结论和讨论

1.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越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自我接纳能够准确的反映大学新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新生自我接纳水平越低,则心理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心理适应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心理适应量表的5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准确的预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现实与理想自我接纳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波,丁志强,李炜.大学新生被接纳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6-768.

篇4

个性是在社会现象中形成的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适应社会有关。

一 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的作用。据第1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国内大学生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占16%以上。那么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 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及分析讨论

第一,大学生个性分析

表2 EPQ各分量表不同等级人数(实际百分比%)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精神质量表、内外倾向量表、情绪性量表的第五个等级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分值高的人数多。精神质的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分数低表明随和、富于同情心,喜欢和他人友好相处。大学生的精神质分数高需要在教育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与家长要多与学生沟通,多引导。

内外倾向性分数高表示外向,可能是好交际,不爱阅读研究,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倾向进攻,乐观,迅速,不踏实。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喜读书,富于内省,有秩序,严谨,保守,少有进攻行为,踏实可靠。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外倾性,多数大学生是乐观、好交际的。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分数高表示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忧心忡仲,闷闷不乐,睡眠不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表示情绪稳定,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通常是有节制的,不紧张。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家人和老师的管制比高中少了,在生活和学习中,又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和不理智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调理饮食与睡眠,平稳情绪,遇事多思考,冷静行事。

在效度量表高分表明回答多掩饰、可靠性差。除去不合格的问卷外,效度量表的分值普遍低,说明大学生还是朴实、真诚的。

不同性别学生在躯体化因子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多表现出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肠胃道、呼吸道系统的不适和头疼、脊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男女生在其他分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文理科学生在EPQ与SCL-90各分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精神质与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相关显著。在测试中发现精神质高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是:多疑、敏感、与同学不易相处。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内外向与焦虑因子相关显著。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性与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睡眠及饮食因子相关显著。情绪性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情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效度量表与忧郁因子、偏执因子相关显著。因此,个性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相关,良好的个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一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1)

[2]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显著进步,人类健康的课题必将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健康是人类获取幸福的前提,也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据专家预测,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前沿带头科学。健康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目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解使健康的概念超越出仅仅只是“没有疾病”的范围和仅仅是躯体状态方面。健康应包括生理方面,即躯体、器官方面;心理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还有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清华大学校长曾经在毕业典礼上说过:“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望的矛盾?现代社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面对的问题。为了防止英年早逝,过劳死等社会不良现象,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投资吧。”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46所高等学校提供的大学生校园自杀案件资料分析,在校大学生自杀案件逐年增多,大多数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变异和情绪焦虑等心理障碍所引起的人身恶性事件。

高等学校多数专业学科均未开设心理学课程,大学生心理知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控制方法。

1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心理活动的科学,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如情感、欲望、认识、推理、决定等。心理现象不仅是以身体变化为条件,引起血管和内脏的变化,还必须考虑到心理状态变化的结果和社会环境因素。

人既是有机的自然个体,也是参与社会活动的成员,既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只有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地调节自身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常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都会诱发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以及对它的应答能力。因此对影响健康心理的因素,就应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考虑。

个体因素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神经系统活动特点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生理结构的损害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例如甲状腺机能紊乱可出现心理变态及智力、性格的发展异常。

社会因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环境变迁和都市化等。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保持良好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个体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动所带来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人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都市化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环境污染恶化、人们常常会产生烦燥情绪,使焦虑、恐惧、寂寞等情绪发生。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完整过程,突出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心理健康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有个性特点,表明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渗透的。人的心理健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人的生理遗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表现之一,它是个体能够持续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身体潜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应适能力。

世界各国都对人的健康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

1.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完格,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行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1.2马斯络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第二,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

第三,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第四,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第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第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七,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第八,具有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

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1.3我国根据国家制度和现实,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第一,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第二,正视现实并对现实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热爱生活,献身事业。

第五,保持健全的人格。

第六,能协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尽管对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不尽一致,但是在认知能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良好,充足的自信心和耐受力等方面,认识是统一的。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创建。

2 培养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青年人由于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的时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当自己无法排解这种心理矛盾,并且这种心理矛盾作为一种恶性刺激不断对自身产生消极作用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就会形成。因此,要求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一个人能否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人生,决定着他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生活在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世外桃源的情景。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一件件不公的社会问题、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都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我们应以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冷静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理智应对。通过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社会视野,丰富社会阅历,主动自主地适应社会,保持正常的心态,避免心理的失衡。

2.2形成正确的理想观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的保障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可以点燃人的激情,激发人的才智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真理。”这段名言是对理想作用的精僻概括,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有了崇高的理想,会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信心,在暂时的失败中坚信胜利。

2.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人际交往是一种以个人为对象,彼此联络感情、协调关系、寻求心理需要满足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人际关系偶合的网络系统,而人际关系是将个人与群体联结成社会网络必不可少的纽带。正常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减轻失望的痛苦和悲伤,可以驱散心灵的迷茫和仇恨。因此,不断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