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方向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1-0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派生出来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电话还是电脑都实现了信息通讯的过程,网络也覆盖我们生活的范围,Wi-Fi技术的产生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必定会向着移动学习的方式去发展,人们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1.1 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短信息的使用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并且短信息的使用人群也非常多,方便了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短信息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实现与互联网的沟通,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可以直接访问教育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从而获得知识来完成学习过程[1]。短信息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沟通学习方式,没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学生更愿意以短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而且移动学习方式也避免了课后老师不能及时辅导学生学习的缺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理解都更加的扎实。
1.2 通过在线信息阅览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阅览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且随时可以学习知识,通过对信息网页的浏览或是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等方式,来实现移动学习的过程。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学习指导,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于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了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线信息阅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是非常方便的,具有知识的全面性、信息的及时性、学习的高效性等优点,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2]。
1.3 通过在线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交换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的知识信息交换过程,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换,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效率。这种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者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也可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及时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难题,使得教师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辅导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精神。
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 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3]。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 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4]。
2.3 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5]。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段,明确制定出发展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持的基础,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新颖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所以,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以移动学习这种高科技手段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29(14):131-132.
[2] 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4(12):101-10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6-03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来临,毕业生们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虽然较广,但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与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改善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须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探索人才培养新方向。目前我国企业大学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方向。
一、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美国教育技术学起步较早,其人才培养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只有少量的本科生以及博士生。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及相关内容,教学媒体制作也列入教学内容,学生主要学习、研制网络方面的软件。美国的教学技术,培养的是能够采用系统化方法或其他教学设计模型,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开发资源,并有效利用媒体的专业人才,这些教学设计师一般就职于企业或专门的教学设计公司,承担为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的设计、制作和管理工作。美国教育技术重点培养的另一类人才是在职教师,也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核心课程,要求他们能够将学到的教学设计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是本科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我国教育技术培养的是能够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包括各类院校、各级电教馆的教育技术人才,中等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学校教学网络的应用与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人员等,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中学和高校教师,然后是电视台、教育公司、计算机公司、培训机构。
从上述中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比较来看,美国主要面向企业培养教学设计专门人才,而我国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主要还是中小学教师,面向学校。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所需教师有限,加上企业大学迅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开辟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二、企业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大学简介
企业大学(Corporate University)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企业资助,聘请专业培训师、商学院优秀教授以及商界高级管理师为师资,通过互动教学、实战模拟、案例研讨等培训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利益链伙伴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与传统企业内部培训部门相比,企业大学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及商业单位需求提出相应的学习,与企业文化、流程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企业整体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培养所有工作所需的学习技能,如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思考等。与传统大学相比,企业大学由企业出资,以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为培养对象,以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外部培训师和大学教授为雄厚的师资,学习内容突出职业性,强调“软性技能”,以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长期的、相对分散的教学过程,达到适应公司战略、增值人力资本的目的。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
企业大学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企业内部,通常由高层管理者担任主要教师,这样可以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外部的教师,主要是传统大学的教授,他们具备前沿的理念和思想,有丰富的授课经验,能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企业的了解相对欠缺,使得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差。
(2)课程
企业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层课程、中间层课程、核心层课程及专业类课程。基础层课程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中间层课程让员工了解企业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的业务如何参与竞争等,核心层课程培训员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共同的工作技能,专业类课程面向相关的员工,不同职业内容的员工有很大的差别,选择的空间、学习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
(3)教学方式
企业大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教练式训练、电子学习、混合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开始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授课,并将其与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成为混合教学的方式。
(4)评估体系
企业大学绩效评估的主体应包括:第三方、学员和部门主管。企业大学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开发、讲师的认证、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应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从课程开发阶段的培训需求调查,实施培训阶段的讲师认证,到教学评估阶段对学员的考核。绩效评估的总原则是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和监督。企业大学常用的评估方法有360。平衡计分卡、Kirkpatrick培训评估模型。
2.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摩托罗拉公司中国区企业大学成立以来,我国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上企业自身的一些不足,我国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师资队伍不合理
我国企业大学师资队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内部讲师,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企业大学的教师应该主要由企业内部的高层领导组成,外聘的专业人员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的教学工作还是应该由企业的领导们来完成。
(2)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大学过度依赖外购课程,没有自己的课程研发体系及自有课程,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课程开发和设计人才。
(3)E-learning应用效果不显著
我国企业大学大部分对E-learning应用于企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大多只重视形式,忽视了E-learning应用的具体过程与效果,而且在实施E-Learning时,很多企业只是把传统的培训教材电子化,没有提供丰富的资料库,也没有完整的管理与追踪机制,电子课件没有吸引力,缺乏多媒体互动的E-Learning课件和平台。这就使得E-Learning的特性无法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E-Learning的实际应用效果。
(4)评估系统不完善
与国外企业大学相比,我国企业大学在评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都只是对学员最终学习效果考核的评估,没有对课程开发、课程编制和培训过程中讲师认证的评估,缺乏高质量的教学综合评估系统。
三、面向企业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方向
我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面向企业大学进行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课程开发和设计、E-learning、评估都与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紧密相关,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因此,在企业大学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这就给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面向企业大学的新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可以面向企业大学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创新人才。
1.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
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进入企业大学,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必须要拓展教育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融合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学习、成人教育等理论,重视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相关课程,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加上对相应企业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具备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在辅助企业大学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要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学员能力素质差距加以诊断,并结合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发展战略、业务实际和员工发展的需要等,进行深入性的学习需求分析,明确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内外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这样开发设计出来的课程既能够与工作岗位、学员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又能使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指导作用。
2.帮助企业大学促进E-learning的应用
通过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E-learning在企业大学的应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企业大学中拥有独特的就业优势。
(1)培养电子课件创新制作人员
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对PP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与电子课件制作设计有关的软件都比较熟悉,但是大部分只是懂得基本操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电子课件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帮助企业大学E.1e锄ing制作颇具吸引力的电子课件,创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促进E-leanling在企业大学中的有效应用。
(2)培养E-1eaming系统开发与维护人员
E-leaming系统开发要求具有教学系统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能力,而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担当E-leamiIlg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重任。当然,要求学校增加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开发方面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在开发E-learning系统之前,也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开发出紧密联系企业业务实际、满足员工发展需求的E-leanling系统。
3.将教学评价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
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并不完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课程之一就是教学设计,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而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所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以,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可以将所学的教学评价创新性地应用到企业大学评估系统中,完善企业大学的评估系统。这就要求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教学评价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04-02
一、引言
怎样才能使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时间,以及工作场所的这些人进入学校学习,从而能享有和别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难题。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也需要不断地扩充知识,传统课堂外的学习者日渐增加,他们希望获得额外教育和培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电子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应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E-Learning(电子学习)“拆除”了学校的围墙,把学习带到人们的身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定学习的步骤,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移动学习的未来的蓝图是非常宽广的,并且在不久的以后移动学习将会成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重要选择。
二、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移动学习,是指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或者地点,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无线设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上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依赖地域的限制,而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学习[1]。
移动学习是从数字化学习不断转变发展过来的,它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和升级。因此,在继承和完善了数字化学习的优点之后,它还具备了许多自己的特征。例如:首先,移动学习,它具有很强的移动性,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不受时地限制。其次,高效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再次,广泛性,表现在地域不受限制以及学习的内容范围不受限制。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等一系列特征。
由上述可知,移动学习相比于数字化学习,它更有发展潜力。并且移动学习的模式教育给了人们更大的学习时间和地域的弹性。它给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和开放式学习,这是人们选择它最重要的原因。
三、实现移动学习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移动学习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善,并且移动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现在可以进行移动学习的方式,一共有四种。其中包括:(1)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2)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3)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4)在线信息下载的移动学习。以下我们只对两点进行解析说明。
(一)“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概况
在移动学习中有一种最简单方便的学习方式,那就是“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它是通过短信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可以传送有限字符的一种学习方式。仅凭这一点,用户就可以通过使用无线移动网络和互联网之间进行通信,并且可以对教育服务器进行访问。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有许多功能,它可以进行学校教务管理,也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他们不会的问题,还可以进行资源浏览,以及维持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甚至还可以进行新闻服务等等[2]。
总而言之,通过短信息可实现多方面服务系统的通信。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简单通信;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学生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联通;教师与教学服务器之间的联通。并且通过这些通信,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了。
(二)“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概况
1.有关“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的内容。(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给了学习者学习时间和学习地域很大的弹性。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概念,视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者的时间。无论是在学校中学习还是在移动学习中学习,学生都会碰到一些问题,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特性,从而找到最适合个人需要的学习策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反馈一些学习信息给教师,作为教学参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的移动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还可以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学习者建立学习小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能力。
2.有关“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现移动学习的方式的种类越来越多。例如: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MSN、Web(微博)、twitter等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电子学习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坐标。
1.从媒体发展的情况来看。媒体作为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媒介。教学媒体愈先进,对学习过程影响也就愈大。在移动学习中,一般使用的都是手机、mini Ipad(掌上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高科技的通讯媒体。这可以为学习者很快的提供学习信息,并且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候学习。以此看来,移动学习是21世纪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的结果,它代表着教育技术革新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坐标[3]。
2.从媒体对教学模式影响的方面来看。教学模式的发展体现了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使用黑板、教科书和参考书等媒体向学习者施教,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第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欠缺主动性。第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习者自己操作进行学习,主动性增强。第四,网络教学模式。学生不受时地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最强的教学模式。学习者通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且也可以保证学习者的主体性。
3.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前景。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界,也是一个比现在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移动通信技术将继续不断地蓬勃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将永不止步地更新,这都为人们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供了物质条件[4]。对于未来世界来说,移动学习符合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文化知识的要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学习资源,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了。未来的学习必须要能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不断学习并积累更多的新知识和技能。移动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移动学习的走向。这也决定了移动学习将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五、结语
移动学习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学习的兴趣,并且拓宽了人们学习的渠道。移动教育是现代移动通信手段、网络技术手段和当代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它的推广和发展,在未来一定会引起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如果要让移动学习成为学校教育手段的重要选择,让它在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展现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就必须要像对待电子学习一般,对它的整个移动教学系统都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8).
[2]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2-152-03
一、印度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的局限
(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仍然亟待提高
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为印度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充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90年代期间的增长幅度是较大的,达到了5%。但是可以看出,印度的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甚至到2005年已经成为金砖四国中毛入学率最低的国家。印度“十一五”(2007-2012)期间,公立高教系统和私立高教系统进一步扩充,毛入学率从12%提升到17%,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仍然是印度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阿尔特巴赫曾经说过:“如果把印度高等教育比作大海,只有少数高质量的高校象孤零零的小岛一般,散落于一般高校的大海中。”印度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在促进公立高校革新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私立高校,这些私立高校中也有一些优秀者。但从整体而言,公立高教僵化的大学纳附制仍然桎梏高校的改革创新,其教学与课程落后和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私立高校的角色主要是吸纳被公立高校排除在外的学生,教育主要集中在促进学生就业的专业教育上,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优质高校寥若晨星。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和基础设施的缺乏上。2000年印度的生师比率为26,同一时期,中国为13.5,俄罗斯为11,巴西为13.6。2005-2008年,印度高校学生入学增长率为6.3%,而同一时期印度高校教师聘任数量的增长率只有2.28%。2007-2008年,印度大学中教授的空缺达到45%,副教授的空缺达到51%,讲师的空缺达到53%,附属学院中副教授的空缺达到18%,讲师的空缺达到41%。制约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个瓶颈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即便是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管辖之下的高校,其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调查显示,在UGC管辖的153所大学和9857所学院中,48.26%的大学和68.58%的学院存在着缺乏基础设施的情况。
(三)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恶化
印度是一个在文化、种族、经济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平等问题是印度社会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的问题。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营利化的抵制,一方面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市场的强大作用,满足了印度中产阶级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但同时也因高额的学费将社会地位低、经济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
印度独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了通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在公立高校中实行种族保留政策,即为落后阶级保留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虽然近年来,印度政府也有意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在私立高校中实行保留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遭到了私立高校的抵制。印度高等教育在私有化改革中,由于市场调控的失灵和政府的放任以及管理无力,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状况进一步加剧。
二、印度高教改革公私合作的内容与优势
(一)教育领域公私合作的兴起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又称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协力,是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于20世纪由英国率先提出,随后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响应。1998年联合国为公私合作进行了定义:“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随着公私合作的优势日渐显露,这种模式从发达国家推广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延伸至各国的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世界上出现一些新的态势:一是不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公共产品;二是私立机构的作用不断增强。公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公私合作成为高等教育私有化发展的新趋势,2004年世界银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组织“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参与教育:区域会议”,会议达成共识:要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就要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二)印度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内容
印度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至2011年,教育领域的PPP项目数量仅占公共生产与服务领域PPP项目总量的2.2%。印度高等教育十二五计划(2012-2017)第一章提到,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要通过可行的和创造性的公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私有化改革,要从更务实的角度重新考察现有的教育“非营利”的规定。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领域公私合作的具体方案,将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划分为八种模式,并认为后五种模式值得推广:一是私营部门为高校提供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公共部门(政府)为维持高校教学和研究的正常运转提供财政支持;二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私营部门负责高校的运行;三是政府为私立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开放诸如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四是在政府认定的不发达地区,根据政府的规定,私营部门有权举办、运行高校,并获取合理利润;五是政府特许私营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管理和运行教育机构;六是政府与知名信托机构或公司合作建立教育机构,以满足特定的需求;七是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与工商企业合作,共同培训学生技能和进行研究;八是传统的大学和“相当于大学的机构”与已有的培训机构为开发共享的学术课程进行合作(混合教育)。
(三)印度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优势分析
印度计划委员会在其关于社会领域领域的公私合作的报告中对比了传统的私有化与公私合作的区别(见表1),并认为,相比于传统的私有化,公共生产和服务领域公私合作的优势在于:一是拓宽运用私人资本的渠道,节省公共开支;二是充分发挥私人资本效率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率;三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中,政府的一些权力得以保留,这既有利于政府吸收社会资源举办高等教育,也有助于高等教育领域公共目标的实现,同时政府对风险的分担将降低私营部门的经济风险。具体而言,在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1.高等教育公私合作促进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印度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但是印度政府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五年计划总投入的比例自印度第五个五年计划以来呈急剧下降趋势(见图1)。同时,印度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两极分化,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见表2),私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见表3),且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都比较单一。另外,印度高等教育在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都存在着经费管理效率低的问题等。印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公私合作,可增加私营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能有效减轻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公私合作也有助于打破印度高校经费来源两极分化的局面,促进高校经费来源结构的多元化。私营部门的参与所带来的竞争和对效率的注重,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经费的利用率。
2.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的原因,公私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与市场互相协作,优势互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这类公共福利目标的实现。
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私立高等教育的市场影响呈现失衡状态,市场机制作用不均衡,供求机制发挥了最大限度的影响,而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影响不大,从而导致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公平难以保证;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公立高等教育的科层制结构僵化,严重制约公立高校的办学绩效。
实际上,人文素养具体指的是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健康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而在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中,也明确指出,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理念和世界观。而当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语文学习素养,其具体原因主要有:
首先,这是传统教学体制不合理的结果。在基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教学结果和教学成绩片面重视,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教学数据的局面。传统教学体制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着重关心的成绩,并非学生的掌握应用情况。不合理的教学体制就使得人才培养工作迷失方向,并不能培养切合实际的人才。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关注的重点也存在偏差。学生在接受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讲述课程知识时,家长在考量学生学习状况时,毫无例外都是将学习成绩当做考量依据。只看到教学成绩,重点偏颇的教学考量,就使得三方对教学过程认知不够,片面的教学观,也使得人文素养培养的积极性不够。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创建学习型校园
建设学习型校园、读书型班级,塑造读书积极个人。打造全体上下一心读书、一心学习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发展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可持续理念,通过搭建一系列有利于学习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爱看书,爱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全体上下热爱看书的风潮,一心一意谋学习,齐心协力共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引进时代内容进教室
引进生活内容进教材,让生活实践内容进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增加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等级,充分扩大学生的爱好范围,鼓励培养学生不读死书,读好书,好读书。只有充分认识到知识面的扩大对学习的拉动作用,才能解决长期以来的制约问题。
(三)从做人、做事、做题三个层面规范学生的行为
重视学生素质的进步和提升,将教学内容落在实处,把习惯培养融入点滴,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在持续的指导和教育下,学生能从规范做题的小事做起,形成严谨的思维,认真的习惯,也就可以在做事、做人方面具有很好的素养,形成人格力量,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教育既要立足学生实际,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适合。在层次化的教育要求之下,也能够促进和保障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序塑造,提升人文素养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人。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核心,以认知为主线,没有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偏差,只知道享受关爱,却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这种不良风气。只有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才能遏制这种思潮的持续进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76
吉林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我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这次评估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生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和全面指导,我校要认真总结以往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听取和落实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今后的工作思路,坚持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我校学生工作的新方向。
一、我校迎接思政评估工作的基本过程
1.文件落实和调研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我校主要落实了教育厅2010年7号文件精神,对评估重点部门进行工作部署,按照《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总结和提炼。这一阶段,学校制定了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工作的方案,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沟通。按照迎评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方案,全方位总结思政工作成果。学校领导还专门带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前往吉林建工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做迎评专项调研和观摩考察,学习了兄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制定了《长春汽车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分解表》,将指标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为下一步迎接思政教育专项评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迎评工作正式启动和材料准备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召开了全校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动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以校长兼党委书记魏崴同志为组长的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迎接评估的需要,又设立了迎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材料、宣传、座谈会和问卷等七个小组。学校明确提出,迎评工作要以教育厅《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依据,各项指标均按优秀标准提出要求并进行建设整改,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创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我校 “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学校要求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迎接评估准备工作,校、院两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收集整理各项评估材料,检查各方面工作状况,明确缺陷和不足,通过认真自查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和育人环境以及思政工作特色等工作重点和评建目标,据此将任务责任落实到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进行迎评工作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提升到学校层面,学校各党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都参与到迎评工作中来。在学校领导统一指挥下,迎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了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工作日程安排表。
3.最后备战和接受评估阶段。为了做好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和专家组进校评估当天的工作,工作组连续召开多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到评估专家组进校之前,主要落实了以下工作:评估专家考察路线的勘测和预演,材料的最后自查,会场布置等。2013年4月14日上午,吉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我校依次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汇报会、座谈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地考察和评估档案材料检查等各个评估环节,最后专家组对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工作圆满结束。
二、迎评促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进步的根本前提。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从动员、准备和思政队伍建设,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每一步都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以顺利进行的。正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才有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才取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迎评促建工作的上述所有成绩。这一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仅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切身体会。
2.全校上下积极支持通力合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进步也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为时三十多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迎评促建工作当中,如果没有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进步和优异成绩的。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我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高度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师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评估期间,我校的中层干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热情给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予高度赞扬。今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和再次争取下一轮评估的优秀成绩,仍然需要继续依靠全校上下的积极支持与通力合作。
3.迎评促建工作极大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以评促建的大背景下,我校严格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第一,全面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关心重视的话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一点极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第二,在评估工作推动下,在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越条件支撑下,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为全面提高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播下种子。第三,凝练、增强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两、三、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得到深刻体现,并得到评估专家组的认可与赞扬。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加强。在学校领导和人事部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培训进修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第五,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学校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评估,梳理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
三、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思路
此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评估是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我们应以此次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吸取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进步的长效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校进一步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其中原因,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务比较繁重这一客观原因以外,主要是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并且起步晚、整体实力不强。因此,今后的目标是:第一,要努力通过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全体思政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努力调动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思政工作者科研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引导,努力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片面的追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进行单一的知识点灌输,而不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只能造成教师对于语文教学越来越剑走偏锋,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却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本文通过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创新方法进行阐述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论述。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向
1.从阅读入手进行创新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依靠教学参考资料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不但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代替了学生思考,并且理所当然的逼迫学生接受此种所谓“权威”的思考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这种行为对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习兴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教学当中对话的重要作用,也同时强调了文本在对话当中的地位。故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阅读为主要方向的思想方针,成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必要时也要成为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2.从课内活动入手
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向来以严谨、严肃的课堂氛围著称,但是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与培养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课堂氛围的轻松与欢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课内活动的一些常规手段,譬如:演讲、辩论、讨论、提问甚至游戏等也是不错的教学。活动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好语文,阅读是基础,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外因,而让学生接受教师教学的方式则是主导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故此,笔者在进行日常课堂教学中往往在课前进行阅读任务布置,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对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这样,课堂教学又怎能不高效。
3.从情景中入手
教学情境其实是美国人首先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的概念。教学情境其实就是说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利用比较实际的直观的方式,把所需教授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像有时候课堂上会编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短剧,或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背景之类的。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能够形象的、实际的、感性的表达出课文内容的抽象理论以及理性的东西,解决授课时的矛盾。老师应该尽一切的可能,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实际的感悟,就像是乔纳森说过一句话: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累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部分学生只是“左耳听,右耳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就大打折扣。笔者在古文阅读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如遇见生冷字,要自主查字典解决疑惑,直到完全明白该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会要求学生在课本给疑难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段落,在课本留白处记录自己对文本的体悟、感想和质疑。
2.课内外结合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学生的预习范围仅仅拘泥于课本,超于教材之外便一问三不知,并且教师对于预习的督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致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笔者在进行《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一课的教学时,建议学生查阅有关泰戈尔及其诗集的各类资料,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关于泰戈尔资料的课外阅读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泰戈尔诗中蕴涵的意境。如此一来,学生既有自身对文本的阐释,又有对某些难通处的质疑,配合教师对泰戈尔诗歌做讲解时,学生则会让自己搜集的课内外信息互相融合,最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
3.情景中学习小组的划分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以往单纯的交流模式打破,增强师生的信息互换、传达。通过对学习小组的设立,让学生能够对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消除陌生感,使个体在群体活动当中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学习兴趣增强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小组代表发表小组观点的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维护集体荣誉感的责任心。我们都知道,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语言,学习的也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如何使语言的表达能够极尽的形象与具体化,这就是学生需要去学习的。譬如笔者在进行朱自清《背影》课程的教学时,便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或对某一重要文段的朗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也达到了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理解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若干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与借鉴,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注意观察、注重思考,并认真归纳总结,共同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2011(1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45-0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一线教师对课程的普遍迷茫和失落就是面临这个转折点的集中反映。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能已不再合适。这是因为,一是“信息素养”一词是来自美国图书馆系统的定义,它更多地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各种信息技术教材又倾向于让学生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无独有偶。2012年1月,英国教育部了《取消中小学遵守ICT学习计划、成绩目标和法定考试安排的责任》的征询意见文件,认为中小学ICT课程是迟钝的,并且对于学生是毫无刺激性的,“学生厌烦了传统的微软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国中小学要教授更加严肃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不应只限定于传统的让学生上机学会操作软件而已,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软件程序,即学生不只是使用者,更应该进一步成为创造者[1]。英国的这种情况与我国何其相似,都面临着如何变革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观念和做法,结合我们的探索,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视学生“生产者”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方向,供同行们参考和研究。
计算思维方向
计算思维是美国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于2006年提出的。她将计算思维视为一个思维的过程,一种解决问题切入的角度,“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它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而其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话语模式”[2]。在她看来,计算思维是除了读写算之外,人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她的这一提法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关计算思维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对“计算思维无处不在”的观点越来越认可,已渗透到科学与人文的所有领域[3]。
2010年,中国9所985高校联合《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计算思维[4]。谷歌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探索计算思维”(/edu/computational-thinking),对计算思维在中小学如何落实提供了方法、样例和工具,并推荐Python语言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载体,意在培养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抽象概括为模型、算法设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计算思维技巧。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11年提出,K-12教育中要贯穿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求在所有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去落实[5]。北京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武健老师提出的“生活算法”[6]与计算思维的内涵类似。在计算思维培养还未在中小学所有学科铺开的初始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先行先试。
计算机科学教育方向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于2011年提出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标准[7],认为除了要求培养计算思维外,还要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内容和模型,以及重要的原则和概念。比如,展现对数据的表示和抽象概念方面的知识;有效地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的算法知识;展现电子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能够理解计算机科学扮演的角色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等。
计算机科学教育需要学习编程语言,但美国编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只有1/10的学校开设计算机编程课[8]。为此,微软创始人盖茨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联合呼吁,美国要鼓励更多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以解决美国严重的工程师短缺问题,并创建了网站予以宣传。该网站上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留言为:“编程可以让你思考如何思考,而在调试代码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学习”。网站还为K-12学生推荐了Alice、Kodu、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这些工具无疑可以有效降低编程的难度,使得小学生都可以开始计算机科学的学习。
信息科学与技术整体融合的方向
该方向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方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显然要大得多。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认为,中小学只讲“信息技术”不讲“信息科学”是不合适的,信息科学和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等于懂得了信息技术本身,更不等于懂得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应当给学生讲清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小学可以通过形象亲切的“应用”来引起兴趣,引出概念和原理,中学则可以由浅入深地从基本概念引出原理和应用[9]。柳栋、武健和魏宁等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框架性的思考[10],也反映出了在这一方向的探索。
2012年3月, 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公布了《澳大利亚课程草案:技术》。该课程草案将“数字技术”作为两大板块之一,分“知识掌握和理解”和“技术过程和技术产品”两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前者包括数字信息、数字系统和技术,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等内容。后者包括提出和研究问题,分析和形成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表述、构建和评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利用创造性的技能和进取精神促进可持续生活模式的发展等。它与钟义信教授对“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区分有些类似,其总体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的技术使用者,积极而明智的公民[11]。
机器人方向
学习机器人需要懂得获取传感器数据、采用编程控制动力装置、搭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机械等。随着开源硬件和传感器部件价格的下滑,国内已有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如李艺教授等将机器人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5月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已把机器人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有些地区,如广州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3D仿真虚拟机器人的软件,以解决机器人硬件过于昂贵的问题。但是,受机器人功能的限制,当前的机器人教学还处在完成一些规定动作的阶段,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空间有限。目前,有教师和教研员,如吴俊杰、谢作如、管雪沨[12]等,在尝试将机器人、传感器、开源硬件与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结合使用,发展学生的编程和对硬件产品的设计技能,尝试带领学生在这个领域开展体现“生产者”的“创客”工作,这个方向是很有潜力的。
媒介素养方向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教育方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访问、分析、评估、创造和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印刷到视频到互联网;媒介素养构建了一个理解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探索、自我表达的民主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13]。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在内涵上有一定的交叉,也包括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但媒介素养还强调创造信息的能力。美国21世纪技能委员会认为,媒介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介传递信息、为某种媒介精心设计资讯来影响受众的技能[14]。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把学生作为媒介的“消费者”,还把学生作为媒介的“生产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培养,国际上一般采用融入各个学科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先天的“创建”媒介产品或“做媒介”的优势。
数字文化创作方向
该方向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在技术工具越来越简单和普及的“技术消融”时代,其可行性越来越大。数字文化创作方向是为体现学生对知识信息和数字化产品的“生产者”地位而提出的[15],2010年,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系列论文中已有详细的阐述。目前,我们推荐在小学主要采用Scratch可视化编程工具等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文化表达”,并在作品创作中达到培养学生编程、计算思维、系统思考的目的。多年的实践已让我们看到学生身上的一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创造、协作和分享的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上均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近期我们正在关注“创客”,即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玩发明、玩创造,甚至用3D打印玩个人制造的DIY爱好者,他们正在形成《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实物长尾效应”,成为新经济的弄潮儿[16]。2012年,上海已有小学开设了3D打印课程,学习如何自己设计和创造物品[17],这无疑为数字文化创作的方向打开了又一扇窗。
上述的每个方向都有重叠之处,比如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教育、机器人教育、数字文化创作方向都强调编程的学习,只是站的视角和思考的层面不同,表述也就显得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同时,上述的每个方向都在强调体现学生的信息“生产者”地位,而不仅仅把学生当成信息的“消费者”。这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融,专业技术的“大规模业余化”[18],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传媒”、“人人都是创客”的图景日益显现。这些,必将促使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随之改变。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7-01
一、引 言
在过去几十年中,社会的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范围内语言教与学的目标。与此同时,有关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及学习风格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我们的语言教学实践逐步转向了交际法,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对语言教学过程及所使用的策略有更多的理解,不少语言教师也意识到了把学者自主性(掌握自己学习的能力)纳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在中国,学者自主性应该被高度重视并在学生中鼓励培养,不管把它称作一种能力还是技巧。这点可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2003)中得以体现,其中讲到:“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以及他们自主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者自主性的定义
大部分有关外语学习自主性的讨论源自于Henry Holec的《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中,根据书中观点,自主性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系统的有意的方式进行正式学习而习得的。它涉及到反思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一个完全的自主学习者对于自己所作决定,怎样实施及评估结果负有全部责任,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意识的过程,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学习自主性就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习者自主性当做一种能力。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受制于被动学习的模式,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学习的独立性,也就是掌管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学者自主性的原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希望能够创造出需要学生反馈的条件,因为学生不仅仅建构自己的知识,还与教师共同建构他们学习的环境。进一步讲,学生有机会建构教室以外的学习环境,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安排的主要区别是,所教的内容、方法、时间以及评估方式都要根据学生来制定。
关于学生为中心这一模式有五个前提。首先,学生是独特的。学生在负责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性必须要考虑进去。第二,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他们的情感状态、学习效率、学习风格、发展阶段、能力、才能,以及其他学术或非学术的特性和需求。如果所有学生都提供了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必要的挑战及机会,这些因素也有必要考虑进去。第三,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只有当所学内容与学生相关且有意义时,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构建自己的知识并把所学内容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取得联系进行理解时,学习过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第四,要有一个积极的环境,一个包含积极的人际关系及互动交流。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受到欣赏、认可和尊重,学习效果也会更好。第五,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生天性好奇,有了解并掌握世界的兴趣。负面的思想或情绪会干扰到他们的自然倾向,应该好好的加以引导处理,而不是强制执行。以上五点表明,学生应该包含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看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并给予鼓励和尊重,学生应该被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创造者,需要给予关注和考虑的具有独特思想的个体。
四、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正如学生自主性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教师作为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以调整,有别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角色。无疑,教师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应该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教师应该担任更多的角色和责任,而不是传统教学环境下单向的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一般来讲,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担当指导者、评估者、精神调节者、同伴合作者、信息提供者、学者和研究员的角色。其具体角色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英语的信心;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引进学习策略和技巧;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思索新学到的学习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师生交流来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及时适当地反馈帮助学生评价他们的英语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影响因素;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和谐的课堂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意识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把适当的教学法应用于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经常的不断反思,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特定的学术和工作环境中自由的去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 论
过去的三十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性的核心观点就是掌管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因为它是一种能力,所以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自主能力的提高,因为如果教师不知如何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就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想在课堂上率先采用这种策略,教师必须把应用在学习上的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同样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主要包括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前者是指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具备高等教育的水平,后者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背景下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性院校,其绝大多数都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对这样的新建应用型院校而言,如何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抛弃过去重知识理论、轻实践应用的老式观念,探索出一套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过程来看,其大多数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虽然形式上已升为本科,但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没有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而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状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也还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三、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新方向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综合能力特点的毕业生,大学英语教师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基础英语的学习,还要在某一文化或专门技能领域为学生讲授课程,这就需要一批在教授基础英语知识以外有其他专业之长的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迫切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是让自己的学识满足授课的需要,符合应用型技术大学里对英语老师提出的要求,胜任转型后的教师角色。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如下四个符合此类院校办学定位的特点:强化英语基础知识、增强语言实践技能、适当增加行业英语知识、开设文化类拓展课程。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英语教师的配备情况,大学英语教学可向如下三方面发展:一是基础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础英语语言水平;二是应用课程教学,旨在通过语言技能类、文化类等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三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即专业英语课程。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探索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进一步深造,为第二次职业方向选择铺平道路。
四、具体措施
Grundy和Robison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推动力指的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2]。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1.鼓励英语教师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学习外语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英语素质普遍提升,语言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以单纯教授基础英语面目出现的大学英语课程逐渐将会被弱化,尤其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多的转型课程,如:经济类英语、管理类英语、机械类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将会代替基础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选择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历资格,逐步胜任专业和技能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应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课程,通过减少教师课时量,报销部分费用等措施在政策上给予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位课程对于教师和学校双方面来说都有获益: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提升学识水平、开阔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加强自身应对竞争和适应教学方向转变的能力,使自己最终走向具备专业学术身份和专业研究者的道路;另一方面,教师攻读学位课程后回校任教,也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有较多机会接触某一领域最新和最前沿的学术动向,学校可以通过为这部分教师搭建博士、学者讲座平台等方式,将他们的研究精髓与其他教师分享,带动全校教师整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2.逐步形成有效的团队协作式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于2007 年设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以专业或学科、课程为平台组建的教学团队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作为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应根据学科专业和师资水平的实际情况, 组建有自己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团队,利用成员技能互补特性, 通过同伴交流创造新知, 使知识成倍增长,从而解决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组成合理,从课程纲要的制定到课程开设,都由有经验的教授带领团队集体完成,并在课程设计、课程需求分析等方面寻求科研课题。在授课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逐渐深入探究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内容,以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为基础进行授课,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最佳的授课方法,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团队协作式的教学体系。
3.探索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有助于提高ESP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语言教师在ESP课程的教学上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可以在校内其他院系旁听学习相关课程,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在学习和合作中提高并发展自己;在授课之余,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积极参加ESP某一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积极关注个人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向,并经常与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沟通和交流,把最鲜活的业务案例应用于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进修学习和个人发展给都予大力支持,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ESP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而胜任ESP的课程。
五、结语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基础课程未来渐趋弱化的形式为广大的英语教学部门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实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创新性的转变,由原来的知识面的宽窄结合向提高应用性方向转变,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充分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未来转型后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奠定好方向。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德育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讲,二者都属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范畴,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既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又反映了公民教育规律,既有利于发挥各自的导向、整合、激励和调节功能,化解社会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风险,又有利于从整体上为全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秩序。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于二者的统一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表达形式上以“荣”与“耻”的对仗排列,集中提炼了对当代中国公民思想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前两个“荣耻”主要是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第三个“荣耻”突出崇尚科学这一新时期需要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四至第八个“荣耻”则侧重于强调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当前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二是在具体内涵上以“八荣”对“八耻”,旗帜鲜明地厘清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融合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丰富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内涵;三是在内在逻辑上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既涵盖了当代公民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又突出了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远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教育内容构架方式的特色。
教育要求层次递进特色:公民素质教育与主导意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主导意识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利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利于把国家意志不断转化为每个公民的个人意志,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步调一致、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推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于主导意识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体现在:一方面围绕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基本价值导向为出发点,勾画出当前爱国、为民、诚信、守法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导意识教育内容,以十分鲜明的主导价值体系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着眼于新时期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明确了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基本义务和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既反对诸如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之类的道德表现,也希望达到诸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道德最高原则,并以此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育目的实现方法特色:倡导性教育与是非观教育的有机统一
与社会的主导意识教育相适应,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必然存在着对全体公民的倡导性教育,即通过倡导为整个社会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体现国家层面的导向以及对国家意志的支持,从而有效地整合所有公民的思想和行为。而是非观教育则要求人们必须对是非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坚持倡导性教育与是非观教育的有机统一,既有利于体现代表先进文化导向的国家意志,又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于倡导性教育与是非观教育的有机统一体现为:倡导“八荣”与杜绝“八耻”紧密结合,相互映照;肯定“八荣”与否定“八耻”对比鲜明,毫不含糊。“八荣八耻”以社会受众普遍认同的知“荣”、明“耻”形式,把“八荣八耻”作为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要求广大公民明确自身行为的道德“底线”,使扎根内心的崇高道德约束外在的行动,从而更好地明事理、识大体、顾大局,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体现了教育目的实现方法的特色。
教育效果强化艺术特色: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的有机统一
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是思想教育中两种较为常见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也是当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及其他各项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正面引导就是尽可能多地通过树立正面典型,采用正面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受教育者真正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激励他们与之比较对照,自觉地学习和效仿;负面鞭挞则是对已经存在的负面现象进行有力批驳、鞭挞,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问题的实质,抵制错误,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从二者的作用来看,正面引导能够促使受教育者向更高的思想道德阶梯攀登,对其他人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负面鞭挞作为一种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受教育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可能存在的行为后果,并基于这一利害权衡而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两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常常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激励先进者更加奋发有为,不断超越自我,又促使后进者不断努力,彻底与谬误决裂,从而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于正面引导与负面鞭挞的有机统一体现为:一是超越过去仅仅注重一般倡导和正面激励的习惯做法,采取肯定与否定、褒扬与贬斥并提的形式,用“八荣”作为引导人们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明确倡导那些应当被全社会大力彰显和褒扬的高尚行为,用“八耻”作为提醒人们防微杜渐的警钟,严厉鞭挞那些被全社会所唾弃的非道德行为;二是以传统道德中人格的两个基本质点“荣”和“辱”为出发点,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等各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有力褒奖,而对与之相反的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等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以此唤醒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认知,体现了教育效果强化艺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