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经济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尺度不宜人
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2.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平面景观的规划设计,忽略了立体,那么这也是有缺陷的设计,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绿地成为观赏景观
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小区中必须考虑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在绿地率和绿化率等文字上大做文章,用绿地率代替绿化率误导消费者,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大种草皮,没有树木,可以节约用地,可以降低成本。草地上禁止入内,本来可以游憩的草坪却成了只能观赏的景色,失去了绿化的本质意义。
二、改善的措施
1.景观开放式设计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
2.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
现在居民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不仅考虑硬件设施而且还要考虑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
3.小区景观设计应该赋予居民参与的权利
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三、趋势
1.注重空间形态的变化
(1)高程变化。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甚至在立体层次上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2)节点处理。整个居住区户外环境应通过网络步行系统进行划分,在住宅出入口、会所周围以及主要组团内部形成规模不一的“节点”区域,为交通组织、公共交往和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这是户外环境中被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段,所以与居住区中的其它空间相比,“节点”的景观处理会更加精细。
(3)道路景观。居住区的交通系统是车行系统和绿色步行系统的叠加,呈网络状分布。从美学角度说,与直线形道路相比,曲线形道路所呈现的是不对称的画面构图,随着视点的移动,景观逐渐展现,更具含蓄美。
2.注重景观的“时间性”设计
绿化以常绿为主,增大乔木种植数量,特选常绿大树冠香樟为骨干树,辅以灌木花卉坪翠竹。在植物选择上注重其观赏性、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尽量考虑到花期交错、四季连续的品种搭配,形成层次感丰富、高低错落、色彩纷呈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的要求。
3.注重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自身审美的需要,就掌握了房屋建筑依水而建的方法,当今的居民建筑中也承袭了这一规律,不少楼房的建筑也注重对水景的营造,以满足人们赏水的需求。目前在许多居住小区都加大了对水景的开发,这种亲水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大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并且日益成为现代居住环境的新卖点。
1、水对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在进行居住空间建设和选择时,往往水景设计是一大亮点。水除了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用水外,也对改善周边气候和局部环境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随着现代建筑的日益发展,人们利用水的光、声、色等自然特质和独具特点的流动性不断塑造着当今的居住环境。在居住环境中增添水景,除了改善气候、增添美景外,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孩子可以在水边打趣,老人可以在水边晨练、散步,都是水景的自然美之外的附加作用。既然水如此重要,那么在居住区如何合理地设计水景,对于发挥水景的作用至关重要。
2、住区水景设计的分类
2.1 硬质水系
硬质水景是指主要以钢筋砼做防水构造的水体,多运用于住宅区入口形象处或是重要景观节点处,体现小区的格调和档次,烘托住宅的居住氛围,硬质水体通常以规则式为表现形式,并且依靠喷泉,跌水等手段形成动态的水体。
2.2 人工开挖软体水系
人工开挖的软体水系是指在住宅空间建设时,根据周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了切合居民的心理而人为地设计一些水池、喷泉等水文景观,这些景观的开挖不仅能改善周边的居住环境,调节气候,还因为景观的动态性增加了居住环境的情调和品位,因而成为现代显著普遍采用的模式。
2.3 自然湖塘类水系
自然水景一般根据已有的江、河、湖、塘等天然水系而设计的,在园林水体的营造中,通常是以自然界的河溪,湖泊,池塘,瀑布,泉等为参照对象,并结合营造的具体要求,按“景到随机”,“因景而成”,“得景随形”的理念,选定最为合适的水体类型。
2.4 装饰性水系
从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到西方的现代建筑,随处可见水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用水作为点缀不仅能增加建筑的艺术性,而且水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往往能增加景区的生命力。在现代小区建筑中,水的点缀作用也被利用的游刃有余,无论是住宅区入口、庭院还是社区活动中心,一方小小的水域就能使整个局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3、住宅区景观水体设计的特点
3.1 宜居性
水是万物之源,不仅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物,也是调节地球气候与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万物发展的今天。水不仅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承担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目前的居住区内到处可见水池、喷泉等水景,成为居住区的景观,水景的增设明显改善了局域气候,增加空气湿度,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舒适;另外,水景作为居住区内的重要景观,也增加了居民的娱乐性,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 功能性
水景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这是水承载的社会功用。在居住区内增加水景建设,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欣赏心理,而且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人们对水的亲近需求,成为人们戏水、亲水的地方。因此,在建设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涉水溪流、戏水浅池,为儿童提供一些可供游乐的泳池等都可以达到亲水的效果,从而使水景不仅仅是观看、欣赏的设施,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增加了水景的社会功能。
3.3 艺术性
作为居住空间里的水景,在设计上要妥善安排,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还要努力追求设计上艺术性,使功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相结合。因此,在设计时,如何让水景自然地融合与现代建筑中,关键是要使水系的形态与整体构造相得益彰,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在设计上最好动静结合,动态水的流动声音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神往,而静态水的宁静又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二者结合,以动衬静,达到妙趣横生之效果。
3.4 安全性
水景设计的前提就是充分保证其安全性,尤其是要注意对水系边缘的处理和水深的控制。在建设时,要格外注意对堤岸的处理,如果水面和路面高度差大,则应采取缓坡铺堤法或者砌筑阶梯,减小落差。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另外,水景的深度不宜过深,一般在30厘米以内。对于居住区的水域景观应该及时予以清理,保证水质的干净,以达到整个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整洁。
4、住宅区景观典型水体设计的手法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各种水景的具体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案与手法。水景常见的有人工湖、水池、喷泉等几种,不同的景观适应于不同的场景。如喷泉是现代小区中最普遍的水景形式,常称为人们休闲聚集的场所,因此,在喷泉的设计上,应该尽量综合灯光、音乐和水形等各要素,给人以不同方面的享受;另外,喷泉在设计上要与周围的建筑和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整体环境的一个部分;最后,喷泉的设计要尽量追求美观和艺术性,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喷发效果,配合富有韵律的声音,达到声、色、美的完美统一。
5、住宅区景观水体的设计趋势和前景
在现代建筑中,虽然不能完全依水而建,但人们还是努力需求这种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在小区环境中有意添加一些水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创新,有越来越多兼具自然美和社会效益的水景楼盘上市,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在未来的设计中,带有水景的居住环境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环境,在设计时把生态效益考虑进去应该成为今后设计上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景是住宅小区景观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们傍水而居对生命之源的追求。合理的水景设计能调节空间环境小气候,增加环境舒适程度,丰富视线观感,净化周边空气,吸收尘埃,提升住宅小区健康品质。
1.水景形态:
水的形式多样,变化无穷但具有统一性。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很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形态。 水亦是流动的,也可是相对静态的,常温下具有可塑性的,无固定的态势,可通过地形地势及容器的承载来塑造其形态。
1.1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呈现和谐与统一形态,反映周边日光照射的建筑与景观影像,可作为一个设计的中心。静止的水面加强了景观的虚实对比,纵延景观深度,扩展景观视线观赏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反映了静态水景与自然环境的交相辉映,借天空景色入庭院之中。
在古代住宅园林中,静态水以山石池(面景)、金鱼缸(点景)的形式展现。在静态池水间点缀汀步、跨设步行景桥,使交通与水景交织重叠,增加亲水感受。将镜面水景引申入岩石洞穴,穿岩而过,形成曲径,丰富镜面水景形态。金鱼缸选用自然材质糙缸,埋或半埋于土中,周围理山石,养鱼而形成水池的缩影,与人更加亲近。现代的住宅景观园林设计中,将山石池及金鱼缸演变为了镜面景观湖面、泳池、小型静态水景,既可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核心景观,亦可成为环境氛围的点缀,为销售提供卖点。
1.2 动态水景:
动态水景呈现生命的气息,在绿荫中流动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变换的水流运动,带动光与声的变动,带来柔美与活跃的对比,营造变幻的生活场景。摩尔花园通过滴水调节环境音调,巴洛克花园擅长运用带状跌级水系,日本花园运用沙石模拟运动的水流。通过变幻水景的容纳渠道,增强动态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古代园林将动态水景以涧、曲水、瀑布呈现。依借假山地势修筑山涧,模拟自然水溪的跌落回响,陡峭蜿蜒,表达古人对自然山林幽美环境的向往。曲水则是典型的与社交活动结合的人工水景,在石材上凿出弯曲的石槽,上部设置石质喷水,使曲水中水体缓缓流动,招友人小饮于此,吟诗作词附庸风雅。瀑布的营造则是聚水成洼于地势较高之处,在山石之上开口使水流范漫流下,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体现坐雨观泉之意。现代住宅景观中,动态的水景以人工水轴、流水景墙、喷泉水钵、自然溪流、滴水、人工造雾、跌水、水幕、水雾等形式展现。
2.人与水的关系:
《园冶》相地中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展现古人在筑宅建屋时对悠悠烟柳水岸,澹澹雾缭山川的向往。在水中泛舟观鸟,水岸楼台赏月听箫,胜似仙人瑶池的生活情境。水景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从而带给人们美感,使人赏心悦目。从景观瀑布、到荷塘月色,从面状水景到点状水景,不同尺度的水景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1视觉
上述提到的水景动态和静态的变化,结合环境光折射,给人带来神秘变幻莫测的视觉感受,扩大空间效果。
2.2听觉
动态水景产生的水声,能弱化环境噪音,提升人的听觉感受纯净度,愉悦身心。滴水声使场景空灵,宜运用在小空间。叠水及飞瀑声使场景活跃,让景观环境空间更加灵动。
2.3触觉
直接接触水景会带来凉爽、轻柔的愉悦感受,延伸出旱喷戏水、浅水戏水池及泳池游泳等互动活动。
2.4嗅觉
临近水面或雾状水珠进入呼吸道时,会使空气更加清新,带来清爽感受。
3.水景布局方式
3.1面
面是形态的基底。住区内的景观湖面及景观水池,映衬湖岸风景,使居住区空间更加丰富,构图更完美。
3.2线
线是形态的延伸与串联。利用线状溪流水体,串联分散的景观及建筑空间,增加沿线水景小品与景观节点的趣味性,体现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感受。
3.3点
点是形态的基本构成与空间的聚焦。点状水景如喷泉、流水景墙的设置,活跃空间氛围,增加园林趣味。
4.案例分析
4.1镜面的水——观赏水面与功能泳池的结合
泰国Baan Sansuk 住宅小区
Baan Sansuk是位于泰国华欣海滩的一个杰出的居民住宅项目,景观面积1.1613公顷,以“华欣”地域风情为设计蓝本,成为泰国海滨项目的典范。整个项目沿着海滩呈现一个狭长的长龙状,每一边都有2排建筑楼,但是除去沿海的房屋,其他都不能直接看到海景,因此中心的狭长区域建成了一个小区景观点。项目在入口大堂至滨海沙滩之间的中心绿地,设计了230米长的沙滩泳池及景观池,住户不仅可以在里面玩耍,还可以当做天然水上景观来欣赏,达到了水景展示与功能的巧妙结合。
4.1.1功能与空间划分:
水景带贯穿整个地块,形成通往滨海的景观视线通廊,如同将海洋引入到住宅内部,其各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居民不仅可以把水池当做“景观”来欣赏,还可以下水游泳,尽情娱乐和放松。 将蜿蜒的走道与水景相融合,用弧线来打破建筑生硬的线条,增添柔美的视觉效果。走道会在某些关键点从一头转向另一头,步移景异,让人们在穿过这个狭长花园时,增添几分有趣的体验。
水池带根据功能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水池,如:景观观赏池、儿童泳池池、过渡池、按摩池和主体池。
4.1.2地域关联:
项目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呈现独特的本土泰式景观风情。华欣当地以碧水、巨石而闻名,拥有得天独厚的沙滩条件。它的泰文的意思就是石头,因当地沙滩上的天然巨石而得名。 因此小区内部移入了很多当地海滩的鹅卵石,与环境相呼应,使住户更能体会当地沙滩的特色。 在某些区域,更有选择的布置了一些天然巨石,模仿当地有名的沙滩景观,呈现出令人赞叹的水景效果。
4.1.3岸线处理:
整体岸线呈现柔美的曲线,缓解了狭长的建筑布局空间带来的局促感。在水岸采用无边界的空间处理,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平台、木、石、卵石、草在带状空间中交织与流淌,丰富整体景观感受。池边嵌入带状卵石滩,呼应滨海沙滩环境。
木平台的深色条纹肌理与白色石材步道的整体感交错,提升了住宅内部投向核心园林间的视线观赏性。利用水景边的木平台,作为日光浴休闲场地,充分体现住区的度假氛围。硬质弧形石材台阶向水中延伸,顺应曲线带状水景走向,缓解池底与岸边步道的高差,丰富景观层次。
4.1.4动态水景:
结合场地高差,设计与整体流线走向契合的台地叠水景观,丰富景观层次,并在其间点缀天然巨石,作为视线焦点。在人流集中的活动场地周边设置柱状喷泉,使园林景观氛围更加活跃。
4.1.5小品:
水中树池采用现代的曲线简约形态,与整体景观流线相契合,其白色材质与铺装色彩呼应。水畔家具同样采用曲线造型,材料色彩与铺装的木纹相呼应,形成景观整体形象的统一与协调。除了立体的白色水中树池,也嵌入下沉树池,使树木犹如从水底生长出来一般。
4.2点状的水——散布的景观焦点
案例:中邦城市雕塑花园
中邦城市雕塑花园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拥有5000多户住宅的居住区的中心,占地仅0.6公顷。其景观设计目标是创造一种艺术、景观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使密集的城市生活可以持续发展。 点状水景设置,是有限的造价下的理性选择,规避大水面的后期维护。
景观设计通过三个不同的花园场景,结合三种不同形式的点状水景,诠释城市和自然之中的动态景观。
4.2.1 黄埔抽象花园——玻璃喷泉
花园周边的河流洪水期会漫上河岸,花园模仿河水季节变幻,建筑2.5米高的不规则墙面玻璃喷泉,形成广场的视线焦点。玻璃纹理的变化的层叠,使水在下落时飞溅水花,形成灵动的肌理。在广场的周边设置座位,可观赏此叠水玻璃景墙。
4.2.2 认知花园——简易喷泉
认知花园相对较为安静,是居民冥想放送的场所。设计简易的喷泉,结合周边种植及砾石,传出较轻的声响。
4.2.3 天空花园——锦鲤池
[ Abstract ]: every city has a historic cultural city, is the culture container. City culture should be covered in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including city landscape. A given culture landscape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armony, is the public to accept. Nanjing south to catch hall cultur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history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losing the flavor of the times, we should learn from.
[ Key words ]: block, heritage, cultur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前言
提及街区景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街区到底是什么概念。当现代化的都市节奏吞没了我们曾经关于胡同、大院生活记忆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在一点一点被掩埋。传统的入户式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够被现代人所接受了,因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交流模式,这就是街区。
然而,纵观现在被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充斥的城市,很难找到能够供人们休息交流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间轰隆的机器声不仅仅吞没了我们的记忆,也在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
社会的进步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广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全球化的进程所带来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在保护好历史古迹的同时,发展创造适合我们新时代生活得景观作品是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课题。
本学期的园林综合STUDIO,我们对校园进行了环境改造。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校园景观其实也缺少一种校园文化的底蕴,并且缺少能够供学生交流的公共空间。我想,一个没有以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背景的景观只是一个躯壳而已,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在做每一个景观规划的时候,我们都应遵循着一个设计原则,那就是充分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有效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功能和艺术及维护密切地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个性化、本土化的并具有时代特征的景观作品。
下面,我想赏析一下由荷兰尼塔设计集团主持规划的对南京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2项目背景
2.1城市背景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一直是南京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落在南京各城区的历史风貌区与环状的明城墙风光带以及民国、明故宫、南唐三条历史轴线一道,绘就了脉络清晰、泱泱大观的南京历史文化地图。
南京共有10片这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颐和路、梅园新村、复成新村、慧园里、甘熙故居……本世纪以来,南京本着整体保护、修旧如旧、用活用好的思路,对历史街区进行了创造性的保护更新。这使得南京从单个的文保建筑保护,延伸到历史轴线的保护,进而扩展到整个风貌片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风貌浓郁、街坊整饬的历史风貌区,成为文化南京的闪亮名片。
甘家大院是老城南整治最大的亮点。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是我国大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中期民宅。2001年,南京曾抢救性保护甘熙故居,腾迁住户,开发为南京收藏民俗物品,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博物馆。2006年5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重新命名为“甘熙宅第”。然而甘熙故居的周边环境,与其作为“国宝级”文保单位的地位极不相称。故居周围建筑历经时代变迁,风雨沧桑,年久失修,原来典型的江南风格的街巷和建筑美感已经荡然无存。
2.2基地概况
景观设计前期对场地的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场地本身,而是要包括更大范围的土地。
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南京老城南部,是体现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地段。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街区临近新街口商业中心,以及瞻园、夫子庙、中华门、朝天宫、莫愁湖等名胜古迹,区位条件良好,保护利用价值高。
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三期项目位于街区东南片,东至城市主干道中山南路,北至平章巷路,西至老坊巷,南至升州路,规划范围约2.5公顷。
南捕厅三期项目作为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甘熙故居进行的保护性开发项目,总体功能定位是融入传统特色的现代文化商业街区。街区建筑布局为院落街巷格局,建筑风格为具有传统 特色的“新中式”。
2.3功能定位
南捕厅三期项目面朝中山南路现代商业区,背倚甘熙故居历史名宅,是南京老城内又一处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一体特色街区。
围绕甘熙故居,基地北部――内向庭院建筑群组成的创意园区
基地中部――条形建筑为主,主要为企业会所
基地南部――院落与街巷布局的建筑
功能以餐饮为主体,混合购物、办公、酒店等其他业态,打造金陵特色的历史文化风尚街区。
3景观设计赏析
3.1设计理念赏析
设计者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并结合街区建筑风格、功能使用等因素,通过景观环境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打造了一处既具有文化底蕴,又流露时尚气息的整体环境。我想,这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把设计思维局限于传统的视觉空间。人们对景观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范畴已经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的改造以及对整个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3.2设计表现手法赏析
与周围的自然和谐的景观才是真正自然的。对于文化街区景观,能够与周围的历史传统文化相辉映的景观才是和谐的。
设计师选取门、厅、堂、园、廊等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形式,与甘熙故居有机地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并且使传统建筑的室内与室外空间、公共与私密空间相互融合,既将建筑空间环境化,又将环境空间建筑化。
景观元素不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石材与各类植物的配置,更深层次地挖掘场地的历史文化沉淀、环境的限制因素及人的体验尺度,以现代的手法重新定义和诠释。如特色高杆灯、月洞门、竹篱强等,在文脉传承中不失现代感的造型追求。
3.3景观设计元素赏析
3.3.1“门”的元素
门的元素主要体现在南部广场空间,形成标志性的入口区域。
以月洞门作为景观空间界定,将现代都市与传统民居巧妙的衔接在一起。月洞门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不同功能分区。以月洞门作为景观空间界定,引导视线,强化主入口的场所性。入口阵列的灯具设计,把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元素和符号灵活运用于景观小品中,既丰富了景观小品的形式,又把文化表现于现实生活中,作为街区的标志出现。
3.3.2“厅”的元素
借助于建筑“厅”的概念,展现其功能,空间不大,设计需要一定的弹性,满足进入街区的半私密性要求。
“厅”位于保留的民国建筑一侧,是精品酒店的一个重要出入口。设计中并没有大肆渲染中式园林气氛,而是使用与“门”相似的阵列灯具和大面积的水面作为设计中心,使人在不经意间得到现代的景观体验。
3.3.3“廊”的元素
“廊”分为窄、宽两类。
较窄的“廊”,由建筑围合形成,强调通过性,在建筑立面上装饰,形成窄巷空间的特色,加强领域私密性。较宽阔的“廊”,用于连接各广场空间,并使其成为室内空间的延续。
作为商业空间向外延伸的通过性空间,采用景观元素设置框景效果,以小见大,丰富空间层次,庭院植物与建筑门窗巧妙结合,塑造框景。内街绿化采用竹子与粉墙相互掩映,作为院与院的间隔。在尺度较大的空间内,增强场地的使用弹性,白天是通道,夜间可以转化成露天的咖啡吧或是建筑后花园。
3.3.4 “堂”的元素
传统建筑院落以“四水归堂”形成景观精神文化。景观设计中,在该空间依据建筑形式,应用“四水归堂”的情感线索。通过空间的划分,构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
3.3.5“园”的元素
“园”为内部广场空间,由于周边建筑功能属性关系密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营造广场本身特色,形成景观焦点。
作为街区内最为开放的空间,设计方案赋予“园”空间更多可变的弹性设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它提供了公共活动开展的场地。此处区域可以供人们进行交流休憩、休闲娱乐。
4感悟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是,有些开发商却对外国的文化有一种偏执的追求。法式的蔚蓝海岸,意大利的美丽的小城,普罗旺斯的度假村……他们真的适合扎根于我们这座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吗?
中国有这么好的文化,其实更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中去发掘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们做设计,应该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不仅仅是做具有视觉效果好的景观,更要做具有文化内涵,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
天安门一带,政治氛围十分浓烈,建筑不仅大气磅礴,而且传统文化气息很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在景观上,即最好应不露痕迹地融入周围环境,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觉孤立突兀。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作为北京甚至中国的代表长安街,聚集了北京大多数代表性建筑:体现当代西方文化的西单文化广场,炫耀资本的东方新天地广场,前卫怪异的国家大剧院,以及不断刷新北京城市高度的中央商务区……长安街用全部空间来压缩历史,更新记忆。
运用景观传承文化,运用文化指导景观设计,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解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外景观――城市街区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渐渐成为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还是住宅楼的内外观设计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居住条件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以及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景观环境可以增进人们视觉的舒适感,满足居民心理及生理对室内外空间的需求,同时对当前的房产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居民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一探讨,供大家参考。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构思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它应该是一个栖息地的概念,是讲究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作品。景观设计师们在处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不光是在建筑物外部空间中构筑一种开放性小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户外环境,更应明确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2.1 尊重自然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团,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风貌又能融合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的特色。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关系的一种认知。“道法自然”也同样是先人们对我们今天进行景观设计时提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设计师在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尊重人
以人为本,创造居民能参与其间的景观环境,形成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一个小区除了住宅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观”那么简单。住宅建筑以外的户外空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它担负着很多功能,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晨练、健身,邻里交往,改善住宅小气候等。因而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出发点,关注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参与性,而不应该只强调形式美。论文大全,设计风格。所以景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3.1 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 21 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论文大全,设计风格。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本土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进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其次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再者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论文大全,设计风格。
3.2 景观形象系统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气派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3.3 户外休闲系统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论文大全,设计风格。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论文大全,设计风格。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论文大全,设计风格。
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设计师在合理理解了地形后所进行的户外空间的设计应该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住宅区中尽可能地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4 结束语: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today, the occupa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ccording to Wuhan Nanhu villag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社区的开发,景观环境设计渐渐被公众所关注及重视,同时也推动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无视居住者的需求,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或简单地植草种树。周边再利用绿篱简单地围合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日后的养护就不得而知。居住空间追求高档次,却无视了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表现为设计大面积的绿地、气派华丽的广场,而缺少考虑儿童嬉戏玩耍及老龄人群的活动休憩场地。社区交流活动的场地的面积比例、分类设置、位置布局缺未作深入考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成为小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就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进行探讨。
一、居住景观环境总体设计定位
每一个景观环境在设计之初,开发商都会有较明确的设计策划定位,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前期,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出发考虑,例如场地分析和使用人群分析,日照,风向等等,这些都是对方案阶段的重要指导原则。因此,设计开始的工作需要对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仔细的踏勘与分析。首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地势条件,周边现状优劣景观资源,分析项目交通路网关系,把项目放于大环境中去规划考虑,权衡外界对地块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作出细致全面的优劣分析。其次,不同的项目定位、产品类型、目标客户人群决定不同的景观元素、活动空间需求。针对主流市场上,可区分为人群混合型社区、青年公寓社区、度假类社区、商务综合类社区等多个类型,因此针对特定人群需求,仔细分析、突出特性,设定不同的活动场所。再次,针对社区的规模,进行指标分析与配置,进一步落实活动空间布置的方式。相对大型社区,小型社区更强调空间的交流性,空间的利用率,功能性空间的综合使用,以创造适合的室外活动场地,使观赏、休憩、聚集、运动、娱乐融为一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贴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强调参与性和观赏性并重的休闲居住场所,突出居住环境的人性化景观营造。设计师通过了解客户群的相关需求信息,才能综合场地因素,寻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二、以南湖村项目为例分析
南湖村占地约20万平方米,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梁路与丁字桥路交汇处。南侧毗邻城市排水走廊,西北侧紧临江南村,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
图1 总平面图
三、研究对象
居住区内景观设计不仅包括各种造景元素的组织,而且还是对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再塑造, 对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 满足人居生活的场所。同时景观环境设计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城市环境逐渐融合交汇,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一个好的居住园区, 在开发之初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定位, 确立其楼盘的设计风格, 景观设计也是在这种大的风格框架之下进行的, 它不仅仅从美学角度、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设计, 同时还要从景观要素的构成方式与人的环境行为之间考虑, 形成有利于居民生活、游嬉的场所, 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的载体, 如武汉南湖村采用世界领先的西方自然与生态的理念, 打造令人惊叹的中心景观生态场, 南湖村为业主引入了原生的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风格, 营造了原生的自然形态。
图2 居住区的设计风格
五、规划设计手法
1 坚持“自然与艺术融合”的原则,以自然风景园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等自然空间及景象与具有强烈艺术品位的园建、小品等结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小区环境。
2 坚持“中西合璧、多元共生”的原则,延续武汉城市的文脉,将中国自然风景园的景素与西方文化典故的元素结合,将传统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的小区环境设计理念结合,营造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共融共生的文化小区。
3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山水为主,营造怡人的自然生态住区空间和景观。
4 结合小区的园林空间营造聚会、休息、健身、游赏等多种形态的功能场所,满足小区不同人区的生活方式,创造丰富的生活体验。
5 以水景为主,创造多种亲水空间,营造和谐的小区滨水人居环境,让每栋建筑的前后都有庭园,每个庭园都有水可赏,有水可亲。
6 以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武汉乡土植物及相同气候带的植物资源,营造形态多样、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和空间。
图3居住区效果图 图4 居住区效果图
六、设计构思及景观布局
1 设计构思
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引入生态绿肺的概念,每一个景观节点都与一个以上的绿肺相接,关系紧密,形同周易风水里面“穴”与“明堂”之关系,“穴”在规划当中通常作为交通的节点,在建筑中作为中堂。“明堂”指穴前的空地,能聚气。宅旁绿化采用坡体绿化,使中心园林处于围合的绿化环境当中,形同“护砂”。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人环境布局,做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极佳的“风水”环境,充分体现中国人居智慧的精华。结合各出入口的设置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规律,设计多个景观节点广场,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合理足够的交往、活动空间。空间组织有序而丰富,按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个层次来营造,同时注重可驻足空间的布局和社区文化的熏染,使景观环境成为一个居民便于停留、乐于停留的空间。
2 景观布局:T形轴、Y形轴、环形轴
景观布局通过小区西部主入口广场—中心溪涧—小区东部入口广场,结合T形、Y形景观轴,项目西部地块与东部地块稍作分隔但不乏联系。小区的整体性通过环形景观轴来维持,实现景观空间的有机渗透。
图5 T形轴布局 图6 Y形轴布局
1)东部地块南组团为别墅区,T形溪涧景观轴贯穿于别墅间,休闲步道与亲水平台等设计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同时为别墅区创造优美怡人的景观。别墅庭院以低层植物为主,配合高中层次植物,达到错落有致,空间开合得当,以求别墅的庭院空间得以延续。T形溪涧景观轴使居民犹如生活在山水间,与大自然零距离。
2)东部地块北组团为多层、高层洋房,围合出一个较大的庭院。楼栋间距变化、开阔,采光良好,结合地形高差,以阳光草坪体现生命和自然,并点缀休息广场,结合建筑本身的开合,达到一个良好的空间效果,使艺术与生态达到一个平衡定。根据建筑的布局求出—Y形景观轴线。在轴线上布置泳池、溪涧、花架、亲水平台和草坪等空间,创造不同的休憩空间。溪流水面和低层植物作为前景,高中低层次错落有致,阳光草坪和绿岛使中心泳池溪涧区成为一开放性景观空间,点题突出生态主题。居民下楼活动比较频繁,因此,景观设计中布置亲子广场,阳光草坪,亲水平台,增大居民活动聚集空间。从真正意义上使生态、中国人居智慧与西方文化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环形景观轴环绕南北两组团,使两组团实现景观空间的联系与统一。为了使居民能共享整个庭院,该环形轴对内多采用开放式设计,使景观向外部延续,增加景观空间的进深感;对外多采用围合式设计,将观赏视线围合在小区内。环形轴两侧通过景观空间的开合交替,点缀休闲广场,令空间活泼丰富。这种布局方式,使居民能在小区内自由穿梭,享受不同的景观空间,提高区内景观空间的使用率,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优美舒服、充满生活哲学的人居环境。
3)西部地块以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集中的围合庭园空间,由于被城市道路与东部地块分隔开来,居民前往东部地块活动受到限制,因此从景观设计角度,适当安排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使庭院成为居民的后花园。庭院中部的大草坪、小区主入口小广场,绿化节点广场都成为居民亲子、聚集等活动的场所。
4)东部地块西侧主入口广场,以连续的节点广场和林荫道组织线性空间序列;水景、雕塑、花坛及视线终端的岗亭形成景观节点,强化景观空间轴线,空间节奏明快活泼,与西部地块主入口广场遥相呼应。东部地块东侧主入口广场通过景观序列空间,并结合人行流线与行业建筑,带动商业繁华气氛。
七、结束语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景观生态模式,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完善了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 提高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对于开发商而言, 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 对于消费者而言, 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 营造好环境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 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外, 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 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 景观生态模式, 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的必然。
引 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生活小区的灯光也由单纯照明演变为景观照明系统工程,人们不仅仅追求灯光的亮度能提供夜间基本照明,更重要的追求视觉和身心感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效益和环境质量,并能增加环境空间美感、节约电能,同时还能抑制眩光的产生、避免光污染等,使景观照明与其它因素来共同营造优雅而自然的环境,创造和谐的环境空间气氛和意境,在该种情况下景观灯光设计也逐步成为一门系统科学而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1、景观照明的分类
重点照明:该类照明是指在公共活动场所适当位置而设置的能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特色灯具,用该类灯具来突出建筑小品、庭院或道路的出人口等细节性的东西或是某建筑需要突出的部分;
工作照明:其为小区室外照明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由需每日开启的门卫工作等等常用设置和仅在举办活动等特殊情况开启的必备设置,设计中对于常用设置的工作照明应避免其对其他照明效果破坏的影响;
环境照明:其是为小区内人们生活提供光线,能够看清周围环境的照明设备,该种照明应该为柔和的并且弥漫在空间的,而不能专门对某些工作场所和某个地方设置的照明。
2、照明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作为城市整体照明部分的景观照明项目其既要体现所处的局部区域的特色又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每个小区或节点的照明既应体现出各自的特点还应与区域景观风格及形式协调。因此在景观照明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模式来确定其定位与风格,既能保证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又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小区景观照明设计不仅要考虑灯光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观赏的效果同时其不能破坏景观白天的效果以及其安装可靠性、维护的便捷性和运行的安全性等,即应充分实现技术与艺术相统一,避免因照明灯具安装而影响了原有的建筑美感或由于照明灯具安装角度和位置不合理而增加施工及维护难度,甚至对行人造成安全威胁等。
2.3 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小区景观照明设计中应最大程度的采用符合绿色照明条件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尽量采用节能性好、稳定性好的新光源,既能从源头上实现节约能源又可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照明效率,同时在管线布置敷设以及灯具安装方面应考虑人的安全及防火、防盗性能;在开关控制上应尽量采用定时自动控制并通过性价比来决定灯具类型等以保证其经济性等。
3、主要景观照明设计
3.1 中心景观广场照明
由于中心景观是小区内人员活动中心因此其也是照明设计的重点,设计中首先应保证其照度以保证夜间该部位的照度高于周围建筑物;在光色上应充分考虑到休闲游乐性也可充分采用彩色灯进行美化;在灯具选择上应做到美观大方、造型生动并应尽量避免眩光,以及产生光污染;由于该部位为人员集中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灯具及管线的安全性。
3.2 主干道路灯设计
小区主干道照明灯具多采用高杆灯或庭院灯,设计中应注意其高度应根据路灯的布置方式、路面宽度、灯具配光及光源功率等因素确定,灯具间距应与其安装高度相统一,高杆灯间距一般在30m左右,庭院灯间距一般在15-25m左右,设计过程中应结合景点及路径布置以保证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并应尽量采用节能灯,灯具选型应结合整个小区内的建筑时代气息,达到选配协调、美观、舒适的效果,既能从空间与平面上勾勒和美化小区景观也能够让夜间行人有良好的安全感。
3.3 喷泉及水景照明
目前部分高档小区在内部设置了大片水景及喷泉来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水景一般有喷泉、跌水等静止和流动型两种,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静止水面和池塘采用浸在水下的投光灯具照明,流动式瀑布照明灯具则可装在水流下落处的底部,踏步式水幕则可在每个踏步前设置管状灯具,通过灯光颜色来改变使局部景观更加生动活泼等。
3.4 草坪及雕塑照明
小区内草坪灯的主要作用是起点缀景观环境的作用,其特点是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单灯功率小等,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根据时间段、季节的不同对其采取分项、分组控制,实行有主次功能的分组分别开关等;小区内雕塑、凉亭等小品可采用局部投光灯的照明方式,并应充分了解景观设计师的总体构思,对景点确定其主次,以便于对整体思想、内容以及照度水平、照明方式、光源及灯具、照明设备等进行确定。
4、供电、控制、安装应注意的问题
1 前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住房消费业已成为现代都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居住区中有关房型、建筑朝向、面积等建筑内环境,与建筑外环境的优劣自然便成为开发商与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于是推出了一系列以绿色、生态、园林、花园等为主题的住宅示范小区。
水是很好的景观构成要素,已逐渐成为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气所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特定区域的视觉中心,形成小区的一大亮点,所以倍受人们的推崇。因而,几乎所有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都乐意布局不同形式的水景,如喷泉、跌水、水幕、溪流、水梯等,甚至于结合小区游泳池一起布局,希望借此对整个小区的景观环境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进而增加小区的卖点。
2 居住区水景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误区
2.1 忽视对雨水的利用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珍惜水资源对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对降落在屋顶、铺装地面、道路上的雨水,任其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白白流走。另一方面,却在城市水景、小区水景的水池中大量注入取自城市给水管网的淡水资源,不但会使运营成本大幅上升,还会对城市其他的用水单位和个人增添更大的用水负担与压力。
2.2 大批量的硬质地面铺装
为营造清澈见底的水景环境,配合铺设地砖的构图要求,开发商常选用大批量的硬质地砖,对水景基底进行硬质化处理。硬质地砖的采用,严重制约了水体的流动性、渗透性以及自净能力,使水景变为大面积、单调的静水水域,变成一池毫无生气的死水(游泳池就是典型的硬质地面铺装)。常言道,流水而不腐,如此大面积、缺乏流动的水域,时间一长,很容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即在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条件下,容易繁殖大量的细菌和藻类物质,使水体腐败、变质并且发臭;加上硬质地面对水体渗透性与自净功能的限制,使得水景完全依赖于人工清洗和水源的补充,这项工作强度大、频率高,对水的消耗量也大得惊人,无形中就会加大物管费用,让住户支付这笔昂贵的开销,或因无力支付款项而出现“一年清、二年黄、三年臭”的水体景观。
有时,开发商为了配合水体布局和造型的需要,对水体的驳岸也进行硬质化处理,选用一些观赏性强、造价较高的单一材料( 大理石、花岗石) ,将水体围合,形成一道高耸的“长城”,将游人拒以千里之外,这种人工化的驳岸设计,不但丧失了驳岸原始的美感和柔度,还剥夺、扼杀和阻断了人们亲水的本性。
2.3 大量空置的水景设施
伴随水景设计,会附带添置一些奢侈品,如喷泉、雕塑,甚至结合游泳池等一起布置,这些奢侈品的设置往往又离不开水景喷头、灯光照明等一系列点缀设施,由于这些设施运营成本、维修费用高昂,且更换又较频繁,一些开发商为节省成本,减少开支,大多任其荒废、闲置,致使设计优美、造型别致的水体景观,仅展现出大片平静的水域,更有甚者直接暴露一个干涸无水的枯池,和其下排列无数的管网、水景喷头;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使用频率不高,故小区出现空荡荡无水的游泳池。不但未创造出别致、具有人气的景观休闲场所,反而因规划的水域面不支持人的活动,而出现居民的活动范围大为减少的局面。
3 水景设计浅见
3.1 景观水源的处理
既然景观水用水量大、费用高昂,考虑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和目前对雨水的可开发利用的程度,有必要立即着手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即将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的方法收集储存,再加以利用,最终达到节水的目的。
3.2 水体的净化
为保持小区水景中水的清洁度,需对小区水景的水质提出一定的要求,主要是要确保景观水体的透明度、色度、浊度,及其功能要求( 养鱼、戏水) 等。因为小区水景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周边居民生活、娱乐、以及健康状况,应给予十分重视。
3.2.1 物理净化
3.2.1.1 定期换水
定期换水是保持景观水水质的基本方法之一,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水景,其主要工作原理为稀释作用,即在水池中加入新的水体,降低原有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使其能发挥出水体原有的生物净化功能。但这种方法耗水量大,加之更换又较频繁,对较大面积的水域而言,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再者,换水也只能对防止水体水质变坏、水体的富营养化起到延缓的功效,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水质的问题、
3.2.1.2 曝气法
曝气法的实质是向水体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发挥水体中生物的净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功效。
目前常采用的有自然跌水、机械曝气两种方法:前者充氧效率较低,但无耗能,维护管理简单,缺点是需要解决水源的问题;后者不但充氧效率高,而且选择也较灵活,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仍只能延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无法对其起到实质的效果,因而应考虑同其它水处理方法搭配使用,共同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3.2.2 生物净化功能
在水体物理净化的过程中,始终都少不了植物、微生物的参与活动,因而,生物净化在水体的净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净化,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植物的净化功能:即可在池边栽种一些植物,阻止泥水进入池中,达到对雨水的初步净化;此外,也可在水中种植一些净化功能强,观赏性能好的水生植物,不但可吸收水体中部分的营养盐、有害成分,降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达到净化水体的功效,还可以对水体环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改善基底,充分发挥基底的净化功能。放弃以往那种硬质基底的做法,构建绿色环保基底,成水体的自净。
图1采用绿色生态的基地底
3.3水环境规划
3.3.1 水环境规划的原则
3.3.1.1 生态性
住区水景的设置,一定要遵循生态化原则,即首先要认清自然提供给我们什么,又能帮助我们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而不破坏大自然的本色。如还原水体的原始状态,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人类都市景观与自然的相辅交融。
3.3.1.2 景观性
水体本身就具有优美的景观性,无色透明的水体可根据天空、周围景色的改变而改变,展现出无穷的色彩;水面可以平静而悄无声息,也可以在风等外力条件下变化异常,静时展现水体柔美、纯净的一面,动时发挥流动的特质;再通过选用与水体景观相匹配的树种,会创造出更好的景观效果。
3.3.1.3 经济性
水景的设置一定要事先考虑其交付使用后的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考虑住户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避免只注重视觉的形式美,追求高档次、豪华,与自然背道而行,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量力而行,才不会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使陈设成为虚设的装饰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人们在观赏水景的时候,才能够收到设计者预期的效果。
3.3.1.4 文化性
任何景观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景观水景是公众文化、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要尽量使人们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绿地景观的重要性,进而达到增进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目的。当然水景设计还应避免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和缺乏个性的做法,只有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特色相匹配、突出自身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才能真正提升居住区的品位。
3.3.2 水景与绿化的搭配
无论水景设计的水形如何优美,造型多么独特,始终离不开植物的陪衬与烘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植物与水景的结合与搭配。
3.3.2.1 树种
选取植物树种时,参考到气候、土壤、人文环境的差异,和乡土树种生命力强,又较为经济的优势,在植物的配置上一般提倡以乡土树种为主,忌片面追求异国、异地盛产的名贵树种的做法,这种单纯追求“名、贵、奇、稀”,带来的不仅仅是提高了开发成本、增加了养护难度和外来树种因水土不符、成活率低下,而且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但另一方面,出于丰富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强视觉效果的角度出发,适当选取、补充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引进树种也未尝不可。
树种的选取亦不是越多越好,规划时应根据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良好的四季景观,选用那些乡土性、针对性强的树种,在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群落稳定性的前提下,所选树种既要保证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要能创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在绿化种植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植物搭配的丰实度和层次感,即指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的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在植物树种一定的情形下,其搭配组合方式的合理性与能否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且能在有限的空间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效益,就需要考虑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各层次配置的搭配和各季节植被的搭配。
3.3.2.2 树形
因为景观水体多以水平视线的观赏为主,为打破这种单一的视觉角度,树木在树形的选取上,应尽量强调选取那些具有垂直方向与有高度感的树木,引导树木的无方向性和外延感,尽可能的将水体的欣赏视点发散到多个方向,突破起初的单一视角,使景点具有更强的观赏效果。
3.3.2.3 树姿
水常给人以柔美、流动的感觉,在水景树木配置时必须要服务于这个特点,因而树木的姿态相当重要,选取一些姿态优美、质感强的树种,如低低垂下的垂柳、棕榈树、蒲葵、椰树等,能在与水体的配合过程中产生相得益彰的感觉。
3.3.3 驳岸及配套设施的布置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或是进入其间,或是在岸边戏水、或是涉足小憩都体现了人们对水体的这种需求。因此,在驳岸设计中应处处考虑人的舒适程度,如线形设计中应以舒缓、随意的自由曲线为宜,突出水体的活泼性和具有生命力的动感;为强调人的参与性,可适当增加人与水体的接触面,采用缓坡渐渐入水、台阶逐级入水的做法,增强其亲水的性能(图2);但考虑到游人近水时的安全问题,驳岸材料宜选用表面防滑的面砖或石材,防止居民因脚底打滑而不慎落水的情形;还有必要在个别水深的池边添设栅栏,设置告示牌并加以提示,尽量将不安全的因素降至最低(图3)。
图2、3台阶绿坡式的驳岸设计、大面积防涝路面的处理
另外,为了使人们在炎炎夏日,能走近水景享受水体带来的清凉感,可结合水体四周,布置一些遮荫树木、凉亭,配置一些辅助设施( 结合树池设计补偿坐凳,休息长廊) ,供人们休息、闲谈、交流之用,既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又可享受到水体的清凉;同时,也为雨天人们能有一个逗留、相互交流的场所,配合水体布置样式别致的风雨长廊,既可为人们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又可创造一幅水体独具魅力的风景画面。
4 水景设计的几点思考
4.1 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任何景观设计,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做到为人所想,为人所用。切忌以往那种一味贪大、摆阔,片面追求大面积水域和专供高层观赏而设计的平面构图(几何主义)主义的做法,而忽略了人的参与性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因而水域面积的设计一定要适度,应参考人的身体尺度、空间活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
方面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还要求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从生理、心理感受出发,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更自在。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需要,让人身在其中,即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andscape; venue;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
近十几年来,消费者对楼盘的素质愈来愈挑剔,开发商也把环境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卖点,把提供优美的室外环境当成增强居住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或设计理念的偏颇,从而使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下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目前不少小区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无论项目属于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人们对于再生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兴趣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原有地形地貌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兴趣。这是小区环境建设的一个误区,利用好基地原有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地化特色。这也符合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国外,环境设计是在规划设计之前开始的,而在国内,尽管有了独立的环境设计,却往往在土建开工后才着手进行。开发者为了更多提高出房率,总是以树种不名贵,没有保留价值为由,对场地上的原有树木肆意砍伐。规划设计人员习惯于不深入分析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将规划设计建立在简单的改造地形上。在居住区建设中保护原有树木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体现,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一位欧洲建筑师说:“要把住宅轻轻放到大自然中去,而不要破坏和惊扰大自然。”我们在居住区规划和环境设计中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近年来新建小区室外环境中,大面积的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小品,无论设计和施工都下了不少功夫。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总还是有些让人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区内可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另一方面舒适度也不够。居民在小区里生活和居住,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比如,散步时希望有个线性空间,即道路空间,两边有好的绿化,遮荫的树木和可供观赏的花草,人们漫步其中才会身心舒服;而晨练的空间应有面积适当的硬质铺地,周围伴有绿化和座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人际交往空间不必太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切感,但最好形成一定围合以减少外面干扰;青少年玩耍的空间应离住宅远一点,以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居民区环境设计中有它特定的功能性,它是居民享用时间最长的室外活动空间,所以我们要注重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如人行道的设置,让人们在绿色中悠然前行,或聊天或休息;大绿化则让人们进入其中浑然忘我,或运动或读书,自由自在,其乐陶陶。
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应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趣味性,这样人们才乐于观赏和接近它们。现在一些小区的环境设计着力追求豪华和排场,甚至为建设一组欧式的柱廊和雕塑,不惜花费重金打造,“克隆”西方古典园林,既不具有使用功能,也无观赏性可言。有的小区则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广场,吸引大批市民来观光消遣。须知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城市广场和公园,大量外部市民进入小区必然打破环境的宁静,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区环境建设必须适合居住特点,作为小区环境要素的亭、廊、花池、座椅、灯柱、雕塑等建筑小品,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也应具有宜人的尺度和恰当的功能,让居民能够贴近它们,使用它们,参与其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ity people about two-thirds of the time to spend on settlement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quality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piritual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status, and how to live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design public building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with the organic union,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nd belonging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自然,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原先的居住区环境景观
居住小区引入我国以来,对住宅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大多采用居住小区模式。但封闭性是居住小区建筑模式的局限性:为了保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垒、宁静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师尽量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将小区独立于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这样城市道路遇到小区时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不能顺畅地穿越通行,或者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并利用裙楼与外部分隔,内部则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身处其间虽然安静,却难免有闭塞郁闷之感。而且以这种相近单一的模式来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很容易造成简单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师应尊重与延续本地历史“文脉”,克服居住小区单一模式与历史“文脉”延续性间的矛盾,保护利用好历史“文脉”在旧城里业已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街巷空间等历史文化地段。通过建筑设计师的巧手,突破小区单一模式,使住宅小区设计融入城市的传统之中以增强归属感,保证新建的人造环境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恰当沿袭当地历史“文脉”,都市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古迹保护、社区特征等得以持续。
2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2.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2.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
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2.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
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2.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3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3.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3.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3.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3.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4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位于冀鲁2省交界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德州的房地产市场近10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建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1 园林景观设计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作用
德州房地产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居住区建设也从单纯的“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发展,楼盘的品质在逐步提高。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居住区内的园林景观得到重视,人们不再只关注房屋质量、生活便利等因素,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良好的景观环境甚至对人们购买房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开发商则起到了提升楼盘档次、提高楼盘价格的重要因素。
2 德州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2.1 缺乏认知,前提投资少
个别开发商对园林景观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没体会到景观环境对整个楼盘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位置好,房屋质量好就行,绿化如何无关紧要,导致绿化面积较少、投资不足。且设计施工多由本地中小型绿化企业进行,此类中小型企业平时主要以施工为主,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设计缺乏亮点,植物搭配不合理。加之开发商预算有限,往往是以线条简单的楼间绿地和楼边绿地为主,绿篱镶边,花池中央栽些乔灌木,再放上几套健身器材,一眼望去,看不到什么绿量,种植效果不佳、单调刻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景观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对景观环境设计的不重视,资金投入较少,不愿意在园林景观方面做较大投入,而施工企业为追求利润,造成苗木规格过小、种植密度不够,很难形成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效果。此类小区业主入住后,如若物业管理不善,往往会绿地变菜地、空地,整个小区环境会愈来愈糟。
2.2 贪大求变,未能因地制宜
2.2.1 盲目引进种植南方树种。一些开发商考察过程中觉得南方的一些树种绿化效果特别好,于是大面积的引进种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者大面积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形成预期的景观效果,还造成了极大浪费。由于德州土壤是盐碱地,多处水质也不佳,即便很多适合北方地区生长的苗木在德州也很难成活,很难形成设计预期的效果。
2.2.2 过分追求所谓异域风情。所谓西班牙风情、英伦风情、地中海风情……实际上都是营销公司做出一些卖点,作为宣传噱头。一般来说,异域风情小区园林景观能否名副其实,关键要看如何建设,建设得好就是“服水土”,建设得不好就是“不服水土”。客观上讲,德州市只有很少的几个楼盘的园林景观建设体现出了异域风情特色,大多数楼盘所谓的异域风情园林景观建设有名无实,无非是在小区内建了几个简单的外国风格或内容的景观,比如,人物雕塑、亭台、树木等,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异域风情文化内涵和品位。有的几乎什么都没有,完全是在玩文字游戏,炒作概念。无非是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楼盘多贴点金,多创造一些卖点。
2.3 大量采用水景设计
德州这样的北方干旱缺水城市,湖泊河流很少,很多开发商认为水景能提升整个小区的档次,为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在整个居住区内建造了大量的人工水景,给后期养护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不到位,后期维修费用庞大,造成大部分水景设施闲置,干涸见底,秋冬季大量落叶成为垃圾,毫无美感可言。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07-04
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城市与社区是两个实质内容相近的概念。英国、美国使用城市这个概念,而且对城市的规模均有相应划分。美国在1910年还提出了“大都市化”的概念,在其国家统计总署的统计文件中指出人口在10万以及10万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范围内的郊区人口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150人/平方英里的地区,均可合计为大都市区人口 [2]。而北欧国家使用社区或社区发展的概念来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概念。从城市、城镇、社区的内容和本质来看,其发生和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通常与行政区划一致,而社区不与行政区域对称,城市的概念相对具体些,社区的范围相对广泛些,广义的城市社区是针对农村社区而言的,是一个大的概念,可以包括众多城市或城市群、城市体系,狭义的城市社区则是城市中的某一部分。
一、社区变迁及其趋势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促使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变化,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化,社区发展经历了“农村社区”到“城乡结合部”(边缘社区)到“城市社区”的过程。城市的扩张使城乡边界模糊,以农村村落为特征的农村社区逐渐缩小、空心化,有规划的城镇、城市逐渐扩大,而城区内又形成不同的小区,每一个小区构成一个狭义上的城市社区,城市管理依靠一个个小区管理,城市社区是社区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人口的移动引导资源流向促使社区发展,社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人、财、物有集聚作用,使社区本身自我发展和扩张。现代社区的变化呈以下趋势:
1.社区城市化。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的,其实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过程。马歇尔(Marshall)注意到了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聚集现象,并指出知识的外溢性是导致工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化通过知识外溢与经济增长联系到一起。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利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密切,并证明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1982年周一星采用137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总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成正比的关系式 [4]。根据张景华的模型计算,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增长率将提高近5个百分点 [3]。社区通过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城市社区是现代社区的特征和形式。
2.社区生态化。社区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利益越平衡,社区的自我维持和发展能力越强。社区中个体能相对容易的谋生,生活比较稳定,保障机制比较完善,个体对社区的依存度高,社区的公共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周全,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投资、消费、生产、服务形成合适的生态链,社区的自我完善市场机制越发达,人们对城市、对社区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越强,社区的自我完善、自我平衡、自我延续能力越强,现代社区成为一个具有生存能力、平衡能力的生态社区。
3.社区分层化。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历史不同,以省为分界线,各个省依然存在经济差别,而且这种差别将继续,但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其差别幅度将缓慢减少。由于产业发展程度不同,集聚的人才不同,城市或社区的平衡能力、维持能力不同,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差异增大,这种差异体现在社区中、城市中个体获取的收入不同,享受的服务不同,而由语言、收入、价值体系造成的文化差异阻碍着社区与社区的交流,从而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分离、分层。特大城市、特有名的社区与边远地区的社区或小城镇的经济差别将进一步增大。人口变化、收入变化、文化差异导致社区分层,分层体现为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社区差异。同时土地供给减少导致房地产价格高企,致使部分个体难以在理想的城市或社区中长久生存,从而导致高知名度的城市对应着高层次的人才或雄厚的资本,知名度相对低的城市对应相对低的人才和资本。社区和社区在人才和资本的储备上存在隔离,在人才和资本的流动上存在互逆性,即在大城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的中小资本,难以在大城市中投资或购买房地产的这部分资本将回流到中小城市,在中小城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大资本将到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人才流动的方向和资本流动的方向一致。
4.社区规模扩大化。城市社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力量推动下,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边缘社区不断缩小,城市社区因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逐步缩小,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圈,城市群或城市圈是社区演变的最终结果,也是城市产生规模经济的结果,最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导致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动力体现为城市或城市群经济的增长动力。社区规模扩大使社区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名气,更大的城市规模和名气又会加强社区对人才、资金、财货的集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社区的发展。
二、社区变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社区变迁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形成区域特色和经济区域,而各个不同的区域经济指标构成和总量发生变化显示区域经济的差异。
1.社区变迁趋势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从大的范围来说,社区朝着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发展,使区域经济的差异显示在城市社区的差异上。从社区发展变化趋势来说社区朝着生态化、分层化、隔离化发展将使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不同。一个社区的生态功能越完善,其经济越稳定。分层化的社区使区域经济的差异增大,这种差异导致小城镇、小型社区的经济越来越差,而大城市、有名的社区将其他地方的人才、资本、商品吸引过来,增强其发展能力。隔离化的社区使城市中的人口规模相对稳定,限制了城市和社区的过快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区变迁趋势显示区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城市和城市群经济,而海洋经济是对相关地区的资源补充,通过扩张新的产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但海洋经济带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因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社区发展导致区域分工的变化。社区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对人的吸引不同,从而引起专业化分工不同,最终导致城市社区的特有分工和区域特色、区域分工。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一些城市中的产业逐渐消失或转移,依托城市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或优势产业,产业的分工导致城市的分工,城市发展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向其城市优势发展,总体上高端产业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而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市周围辐射,区域分工表现为城市分工。
城市分工体现在城市拥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不同,专业化程度不同。一个城市,社区中如果拥有产业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人口集中度高,分工越细致,专业化所带来的效益越高,同时,产业对人口的需求越大,产业工人搜寻成本较低,人口与产业结合越紧密,城市社区中知识集聚和知识传播迅速,社区成员能够享受知识的溢出效应,个体知识能够快速提升,知识传播的途径越多,个体能力提高快速,专业分工越细致,个体工作机会越多,该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大,人才集中度越高,产业集聚吸引人才集中,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集聚效应和外部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相对发达。
大型城市集聚高层次人才比较多,其陆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资本和劳动力要求较低的产业则向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域移动。沿海地区则以海洋产业群的扩张为主,主要是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以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将创造和增加许多新的行业及就业机会。区域经济将以海岸为界线,沿海地区将主要发展海洋经济,其他地区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城市经济。有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居于沿海地区,具有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将在区域经济中显示龙头作用。
社区变迁导致人才流动,工资差别决定人才差异,人才差异决定经济差异,经济差异决定区域差异。社区变迁的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一致,社区变迁过程中的人才流动影响资源分配和产业集聚,影响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分工,社区变迁趋势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来。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政策性开发与市场化运作两种价值取向,出现了由地缘关系造就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据统计,从经济存量(GDP)上看,目前四大经济区域实力顺序是:东部6.25万亿元、中部2.52万亿元、西部1.83万亿元、东北1.16万亿元;从人均发展水平(人均GDP)来看,其顺序是:东部是14 205元/人,东北10 841元/人,中部6 545元/人,西部5 335元/人。从综合性因素衡量,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性主导力量的顺序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其中东部在全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领先的主导地位[5]。但随着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区域经济将不再以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为界限划分,而是依托城市和社区进行发展,形成城市经济和海洋经济两大部分。城市经济依靠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根据目前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将形成十大特大城市群,以发展和维持传统产业为主,而21世纪是海洋的世界,靠海的区域以中小城市为依托发展海洋经济,以进行技术革新和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为主。在短期内城市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保持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了解和掌控,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超过城市经济。本文认为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将形成城市群经济区域和海洋经济区域。
(一)城市群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1.城市群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社区规模越大,人口消费量大,私人投资增加,土地可集约使用,产业门类齐全,知识外溢,产生规模经济。社区规模较大对区域经济的集聚作用越显著,发挥的作用越大,社区名气越大,吸引劳动力、资本的能力越强。人才、资本推进城市、社区的发展,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大型城市和社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速,而小型城镇和社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原来比较大或中等的城市将朝着大城市发展,大城市朝着特大城市群发展,通过这种中心城市来支撑和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以社区规模为标准,中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6]。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在未来二十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显示着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城市群经济使交易效率提高,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按杨小凯的理论,专业化程度越高或邻人间距离越短,则有效率的分工水平越高[7]。当一对邻人间的距离足够小时,专业化经济的增长会引起均衡从自给自足演进为生产和交易的完全分工,当专业化经济足够大时,城市化将通过缩小邻人间距离使该经济体先从自给自足转向生产和交易的部分分工,进而转向完全分工,这一过程将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分工,进入市场,并提高人均真实收入 [7]。缩短邻人间距离的优势体现在交通运输的便利、市场集中度、信息网络的发达度,信息的易获取性、通畅性。城市化、网络化都是缩短邻人间距离,一方面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促使专业分工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专业化经济的提高,增加行业门类,从而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具有较小邻人间距离优势的城市和社区对人的吸引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群的发展正是交易效率提高的体现。
交易效率的高低还取决于制度环境。制度通过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规则来减少不确定性。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交换包含有许多可变的属性,并且交换延续的时间也较长,故非得依赖于制度的可靠性不可 [8]。好的制度环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扩大交易范围,使生人社会成员的交往得以进行。各个城市或社区为了其自身的发展,为了吸引人才和资本,稳定现有的投资和消费,通常会制定合适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本,引导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动向城市社区发展的最佳方向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和维持经济的繁荣。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是政策、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优越的制度和政策将延续下去,并辐射到其他城市和社区,最终使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地区发展的力量消失,引起新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将人才和资本从其他社区、其他地方吸引到本地区,制度和市场力量一起引导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
大城市和城市群由于拥有更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更大的信息覆盖网,更好的制度以及更好的执行力,相比中小城市拥有更高的交易效率和更大的交易范围,其经济更加发达。
2.城市群经济是一种互补经济。城市群经济呈现的优势主要是相邻城市的交通运输费用较低,运输速度快,能够迅速在城市群内调动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1)自然禀赋优势与后天优势互补。根据传统的资源禀赋论,一个地区自然资源越丰富,其经济相对越发达,这种优势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依然存在。自然资源按其地理因素划分为陆域资源和海洋资源,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看,对资源的开发程度取决于对资源的了解和掌握,21世纪科技的重心、经济发展的重心将向海洋资源迈进,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陆域资源向海洋资源转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对区域经济起根本作用的将不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个“大”资源概念,包括了城市所依赖的陆域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及城市中的人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一个社区、城市中所拥有的人才及其人才的创造力,将决定和带动科技的发展,人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对新的可能的资源的掌握程度将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优势主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后天优势和社会优势。一个城市和社区中除了拥有传统的自然资源外,还有其他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条件,其条件越容易使人口得到满足,其区域优势越明显。传统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方面,而现代文明所需要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易获取性,交流的可能性,教育、医疗的完整性、消费的便利性,环境优美程度、人文环境的和谐程度,社区或城市的名气,社区或城市的支撑功能,这些区域优势越明显的区域其经济越发达,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城市所具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与后天形成的区位优势相结合,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费用、制度协调成本下降,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交易成本相对下降,城市建设的边际成本小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城市经济增长,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群经济。城市群的发展实质上是社区规模的扩张,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结果。
(2)工业文明优势与人本关怀优势互补。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往往没有农耕文明的悠闲。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专业化使行业与行业的依存度增强,单个个体的依存度下降,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使人们更多的依赖机器和电子产品,工业化社会往往缺少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城市社区扩大的同时,生人社会扩大,为了体现一个城市社区的人文关怀,城市的教育、医疗、消费需要非常便利和人性化,具有完善的就业、养老体系,社区成员具有相对安全感,人居环境和谐。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则城市具有相对人文关怀的区域优势,这样城市或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有利于城市和社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
(二)海洋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中国沿海地区依托海洋区位、资源优势,正在发展成为人口、产业集聚的区域,成为区域经济中的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左右,沿海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将上升到70%以上,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目前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根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9]显示,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5 51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4%;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5 86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5%;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3 00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7%。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靠渔业资源的传统养殖、捕捞业向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转移。海洋产业群将向海洋能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电力发展,并由此发展滨海旅游、海洋开发与研究、海洋物流等海洋服务业。伴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区域的持续发展依靠各自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特色和技术创新将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10]。中国有沿海城市53个,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包括沿海城市21个 [10],还有32个沿海城市具有天然地域优势,可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形成海洋经济特色,并形成较大型经济发展区域。目前,占中国国土总面积15%的沿海地区,承载着40%以上的人口,创造着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11],按2020年的75%计算,中国沿海地区还可吸纳20%左右的人口,依据张景华的模型计算,城市化每提高1%,经济增长近5%,到2020年沿海地区的经济将比现在提高10倍,但是增长的经济分布在哪些沿海城市却有赖于该沿海城市的人才储备、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随着社区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城市群经济构成区域经济的主要部分,城市化过程拉动经济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速度不同,城市发展较快而有海洋经济作为补充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快速,总体上经济发展区域向东部和南部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东南部依靠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将容纳大量人口,西北部除了依靠中心城市发展原有经济外,依靠陆域经济自然资源优势作用减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源泉将集中在沿海地带,整个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进行重新分工,沿海城市和地区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角。
因此,本文认为在以后的区域发展中,对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力量在于一个城市或社区的规模、名气和平衡能力,和比其他城市或社区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社区的变迁将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分化现象,区域经济的新格局则是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并举。
参考文献:
[1]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文学.发达国家城市化借鉴[J].华北工作通讯,2008,(1):26.
[3]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5):47-53.
[4]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2,(1):29-33.
[5]李靖宇.创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的成功尝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6]中国城市规划网[EB/OL],2007-04.
[7][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一个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8-157.
[8][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61.
[9]国家海洋局.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
[10]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编[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4-51.
[11]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K].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2):27.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Transition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LI Fei-xing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27-01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即所谓景观效应。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1、使用新型环保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重视色彩的表现;复合材料的使用;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特定地段的需要等因素。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应用建筑废弃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不但能建造起伏蜿蜒的实景,也能节约成本。
2、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追求欧陆风情式(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发展为回归历史的趋势。现今,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开始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3、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均好性
目前,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性和均好性,在环境景观规划时,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一等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这些优美环境,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景观设计时,应追求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如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坪等绿化植物的比例;应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目前,崇尚中国文化历史及地方区域特色,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今,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和地域特色,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开始朝着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发展,而且还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5、环境景观的一步一景与季节变幻相映衬
目前,园林规划已经从简单的植物铺陈发展到现在的应景设计。这种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植物上,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风光,而不断变幻的景观、季季不同的园林,能让社区保持更多的新鲜感与活力。
应景能带给居住者更多的审美情趣,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不同角度领略小区的景色,不会感觉乏味,这就是一步一景。当前楼盘景观设计运用得最多的是营造缓坡 ,让人感觉面积增大了,植物绿化面积也更多了,小区园林更有层次感。另外,在小区的绿化上,用在四季植物中配有常绿植物,不但能让一年四季的景观在园林社区里得到更好呈现,也能满足在冬天净化空气的需要,使不同的阶段都有美的表现手法,让居住者感受到季节的自然变化。
6、环境景观的植物布局与水景点缀相结合
目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已从大型水景的流行变为点缀式水景的广泛运用。据调查,有大型喷泉和景观泳池的居住区是2000年左右开发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开发商和居住者把居住区水景的多少作为判断园林好坏的标准。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节能节水等计划,且部分城市的水费也在逐年上涨,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们不再把水景多少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目标,在设计上变为“以绿化为主,水景点缀为辅”,即植物布局与点缀性水景并举,则成为现代楼盘造景的新风尚。
7、环境景观的鲜活风情与建筑特色相匹配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经着重强调充满乡土味的设计特征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相结合。现今,随着居住者的眼界与景观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其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开始追求品牌价值和品质感;且开发商已意识到园林景观比户型设计带给业主的感觉更直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一方面不断创新园林设计,使现代的园林和建筑遥相呼应,所有的造景都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了夏威夷风情、北欧森林、西班牙风情、印尼风情等概念景观,如以热带风情为主题的居住区,以棕榈类植物和水景为主;以打文化牌的园林景观,以古典雕塑为主等,使居住者直观感受到整个小区的居住氛围。另一方面花重金让国外知名设计机构为园林布局造景,成为了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
8、加强环境景观的赏心悦目与实用价值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简约式园林发展为名贵树种的大量引进。现今,逐渐被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用,由于名贵树种、稀缺植物不仅可更好的衬托居住区的品质,为居住区增色;还能使居住区引起轰动效应,因此其开始成为目前居住区园林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很多开发商的首选便是高大的古树。
但当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不应进行盲目的堆砌,而应按照植物群落来布局。周围的建筑类型对栽种何种类型的树木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这就是应景的设计手法,如古典风格的楼盘适合种植芭蕉树,现代建筑体则适合几何形状的乔木等等。让人赏心悦目又能给居住者创造实用价值的树种才是最可贵的造景方式,过分追求稀缺品种或者洋品种并不是健康的楼盘园林发展趋势。
9、景观设计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首先,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其次,景观设计要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建筑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趋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因此应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展现居住区整体的持久魅力。
另外,最好要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用建筑去巧妙的围合和分隔空间。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分隔,即层次感,其是评价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处于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为其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使各层次之间有平缓的过渡。
综上所述,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候,不仅仅体现了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还结合了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展现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共享性和文化性,并且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能够顺应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创造了优美的居住区环境,这样不仅直接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还能消除都市的喧嚣,松弛神经安抚情绪,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进而从整体上可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会有更多的新趋势出现,使之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时尚等特点的优秀景观。
参考文献:
[1] 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城乡建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