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环境艺术

公共环境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环境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环境艺术

篇1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这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激情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北京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篇2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66-01

一、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背景

对于我国来说,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在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二、人、环境与公共环境艺术的联系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三、公共环境艺术的特征与存在的意义

公共环境艺术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构成是公共环境艺术创造的基础,建筑、人、水、树木等构成公共空间环境的物质形态;公共环境空间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创造是建立在物质构成元素基础之上的。它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从设计史上来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 二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三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四是从文化本身来看,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为了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的同一目标,我们要努力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一个成功的公共环境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我们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能把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我们从事设计行业的莘莘学子,设计艺术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奋斗!

篇3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其进行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的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大众可以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和开展公共活动,优美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可以有效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可以得到完善和优化,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市魅力。

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必要性

(一)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为城市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运用艺术性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旨在营造优美、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为城市大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二)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

现如今,城市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营造出与城市大众审美趣味相契合的公共空间环境,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

(三)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构成,在空间环境营造中具有显著优势。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应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发挥创意思维,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并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对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化的创造,营造出优美、舒适且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空间景观,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面貌。

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宽广,一个景观风格的流行,势必会引起一股潮流,部分设计者“拿来主义”思想严重,不能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盲目跟风,以至于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

(二)人情化要素缺失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大众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体现社会生活的舞台。现如今,城市大众越来越注重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要具有优美的景观,还要具有温度,使城市大众能够感到温暖,获得身心愉悦,在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满足其心理、精神等需求。然而,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情化要素缺失,部分设计者不能从城市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设计中过于注重空间的形式,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于设计和营造出来的公共空间环境也显得愈发冷漠。

(三)大众参与度低

城市大众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大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大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以满足城市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审美、心理、行为以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动态需求,提升城市大众的幸福感。但是,在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城市大众参与度较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甚至成为了个人表达和宣泄自身设计个性的工具,或者是变成了阶级意志的产物。不管是设计师个人还是相关设计单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其复杂性和完整性也缺乏全面的理解,以致于在完成设计项目之后,问题较多,不能获得大多数城市大众的认可。另外,部分城市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植树、种草、养花的层面,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其不愿意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也是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众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性、文化性、动态性等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求设计者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创造,即在尊重城市地理自然环境条件的前提下进行适宜现代城市大众生活的艺术创造,或者是结合公共空间周边的环境进行协调性、统一性的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与周围环境相融的空间景观。在现代设计领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受到了广泛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也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大众的多样化需求,融入人情化要素,展现人文关怀,进而营造出能够满足城市大众多样化需求的公共空间环境。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性设计原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生态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营造出绿色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间环境。另外,每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要遵循文化性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使之与设计相融合,进而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四、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策略

(一)城市文化的挖掘、提取和融入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应该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应该运用艺术的创作手法对公共空间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加工,在创造和加工的过程中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景观应该进行合理的保留,或者对其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使其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进而满足现代城市大众的审美需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在借鉴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以营造出具有城市本体特色的空间景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要打破设计的同质化,设计者应对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发展脉络等进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和提取城市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而设计和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景观,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

(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融入和应用

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其主要功能都是为城市大众的生活提供服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城市大众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还要综合考量城市大众在审美、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设计中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进而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完善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营造绿色自然环境等,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进而展现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例如,可以根据街区人流量大小合理地放置具有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座椅、垃圾箱以及灯具等公共设施,这些具有创意和艺术气息的座椅、灯具,甚至垃圾桶不仅仅是公共空间环境设施,还是一种城市公共艺术。它们在为城市大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公共空间环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使生活在快节奏城市中的大众能够获得短暂的停留,感受城市的温暖,感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三)提升大众参与度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城市大众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客观要求。不管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单位,抑或是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等都必须对此有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对大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积极听取城市大众的建议和呼声,和城市大众联起手来共同进行城市建设,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新兴媒介让城市大众参与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中,在向城市大众展示和讲解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要求其对设计方案进行满意度投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其合理且可行性高的建议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使营造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大众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大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五、结语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性空间场所,对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相关设计人员对此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等,并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艺术创造,进而为城市大众构筑美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86-02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整体上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整体功能联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学科,是具有功能性的空间艺术设计,设计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陶冶着人的情感。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的创造性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脑力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后产生出的结论,因此,文化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的一支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的大众性

文化的实质是要解决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人民的普遍参与才能产生和发展,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普遍存在的现象的一种群体的共同认识,因此,文化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文化的历史性

文化不是僵死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事物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揭示中,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各阶段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任何文化都有时代的痕迹,所以,文化必然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四)文化的指导性

文化虽然是精神方面的产物,但其对人类的所有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文化可以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为了达到全社会的一致性,教育就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五)文化的差异性

由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局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文化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表现出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六)文化的渐进性

这种性质是指文化在发展中的强化与弱化的关系。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些文化现今一直在使用甚至比过去更加崇尚,而有些文化现今已经成为历史只是在生活中偶尔拿出来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味。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表现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表现体现在人类解决居住需求过程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装饰手法来诠释室内外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上,在装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本质上看,公共环境艺术文化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人类在装饰方面积累的知识、作品、技能等的总和,是人类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共环境设计艺术的文化表现除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历史久远:装饰活动是人类最早进行的文化活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居住在岩洞之时,在古人类居住的山洞内,洞内的岩画就已经具有了文化的特点,所以,人类从有居住开始,就产生了装饰文化,人类早期的岩画,出土的骨、贝化石,都是环境艺术文化早期的佐证;(2)有强烈的社会性:从社会学角度上看,装饰不仅始终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反映出强烈的阶段性,不同社会等级、阶层,装修装饰的内容、标准不同,在有阶级的社会中,色彩、造型、装璜等,都能够明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不同;(3)限定性:环境艺术文化要求有载体,就是公共环境艺术工程作品,是通过作品反映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品味,所以被人们称为凝固的音乐,特定的环境艺术体现了装饰文化的限定性特征;(4)多样性:从成就上看,人类在特定环境(建筑)内部的限定空间内,在装饰上已经创造出极高的水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装饰已经深入到环境艺术文化的各个界面。

装饰活动和公共环境艺术文化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环境艺术文化的发展,要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不可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来发展和完善装饰活动。在处理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上看:环境艺术文化必然要受到其它文化的影响,也要适应其它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先进其他文化的发展要求,这也是先进环境艺术文化的重要表现。以前一阶段在旅游景点大修阴曹地府为例,就是落后的其他文化对公共环境艺术文化侵蚀的重要表现,但愿这种影响能够得到先进环境艺术文化的强有力的抵制。把体现时代特点,反映其它先进其他文化的健康作品提供给社会,促进其它文化的发展。

三、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文化

环境设计一为自然环境、二为人文环境,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理想的环境设计意味着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得到适当的体现。从物质层面上讲,良好的环境设计意味着安全、舒适、高效、与自然环境和谐、整个环境系统是动态循环的有机体系,从精神层面上讲,良好的环境设计反映着人类文化及美学价值特征的多样性,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无不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这些都促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去研究与发掘、继承、乃至发扬光大。中国当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应该具有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的。这也正如当著名的中国建筑界前辈、两院院士吴良庸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有抱负的建筑师,应当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各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国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创造自己的道路。由他主持设计的北京旧城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荣获“世界人居奖”等三个世界大奖,成为被人们所推崇的成功范例。又如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是贝氏寻找到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要素,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大面积的白色,一个个很有规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砖对缝的勒脚、门套、格带和压顶,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民居和园林的设计语于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使中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有理想的设计师们,立足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风格多样的设计作品来。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更加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成果,“纳百川于一流”,才可能使中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与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环境的艺术性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公共环境的设计领域内,将壁画与现代的公共环境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更是一种公共环境装饰的趋势。由于壁画一直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将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中,能够使得公共环境更加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使得中国的壁画艺术重新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一、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

(一)造型因素

由于壁画是处于公共环境中的,所以壁画自然会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提升一个公共环境的艺术气息与艺术氛围。其中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相互影响首先表现在造型因素方面,因为一副壁画的构成形式直接取决于该公共环境的周遭形态的形式,这二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美国的联邦大厦处的壁画设计就是利用了墙面上本身具有的一个90°的拐角,利用这个拐角的墙面创作了一个几何的装饰面。这种装饰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公共环境原本的特性,使得壁画装饰与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最好体现。

此外,壁画造型的形态语言的变化应该与特定的环境与审美要求相结合。品种繁多的造型语言应该服从且配合环境的需求,使得相应的壁画装饰与环境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二)色彩因素

壁画的另外一个鲜明的表现手法即为对于各种色彩的灵活全方位的运用。一幅壁画的效果如何,色彩往往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创作者应该首先在深刻把握环境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与环境相符的色彩进行创作。在色彩的运用上,色彩的对比度对创作者来说是最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对于这一系列方向的进行良好的把控才能是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关于美的效应。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环境的设计中时,对于壁画的创作就应该很明确地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使用海洋的蓝色,使得游客能够有种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其次,在进行壁画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把握住色彩的倾向性,巧妙的利用色彩的倾向性为人们渲染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与心理感受。

最后,色彩的对比度也是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理想的运用要素。因为,色彩对比的强弱往往会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性,进而给予观众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在壁画的设计中将色彩的对比度加以灵活的运用能够很有效的渲染公共环境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三)光环境因素

众所周知,在公共环境中,光源往往是最为难以把握的一个要素,如若对于光源处理不当的话,会直接影响壁画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其中第一种光源为自然光源。由于自然光源的投射方向与季节等自然规律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对于自然光源加以好好的利用的话,往往会使得壁画设计对于公共环境的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埃及金字塔上的浮雕设计就是利用了自然光源的效果而创作出来的神奇的视觉效果。而玻璃镶嵌画也是对于自然光源的很好的利用范例。其次,还有一种光源为人造光源。人造光源能够从方位、照明度、色彩效应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得公共环境能够呈现出设计者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及其功能

(一)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壁画创作与公共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壁画艺术作为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运用于公共环境中。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特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所谓的整体性指的是壁画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公共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成为公共环境的点睛之笔,但又不破坏公共环境的整体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出的特性为互相的依附性。因为壁画与其他绘画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壁画的产生于创作是依附于特定的环境而产生的,壁画应该与环境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在进行壁画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一直明确的理解壁画始终依存于相应的建筑,并要求全面的体现环境的特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设计壁画的尺度等对于壁画的设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

壁画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功能有很多种,首先表现在具有纪念性。这一类纪念性的壁画往往是为了纪念某件历史事件或者某个著名的人物而创作的。这类纪念性的壁画设计与特定的一个公共环境往往会为人们提供一种明确的价值指向,会让人们始终牢记历史、崇尚真理。例如,中国的永乐宫壁画和巴黎的民族博物馆的壁画都是这类纪念性壁画的最好的实例。

其次,壁画具有宣传性。这类宣传性的壁画通过壁画设计的视觉效果,对于所描述的内容给观者以强烈的画面冲击性,表现的内容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得壁画更加具有宣传的功能。这种宣传性的壁画一般分为商业性宣传和公益性宣传两类。

最后,壁画具有装饰性。这类装饰性的壁画往往会根据空间需求的不同,给环境提高不同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性,进而同相应的建筑物一起构成审美装饰,使得壁画对于美的效果起到很好的补充或者是点睛的效果。

三、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一)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形式,第一种体现在象征类。因为象征是壁画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象征性更是被广泛的使用。例如,祥云象征着吉祥、大鹏象征着远大的理想等。这些都是壁画中最常使用到的象征手法。

第二种表现形式为浪漫类。设计者常常运用一些想象的方式使得原本表达的事物得到一定的升华,使得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欢愉和启发。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引导观众超越客观物象的表层概念而获得精神上全新的享受。

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图案画类。图案形态的壁画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壁画表现形式。设计者往往利用图案的平面化、秩序化、符号化、理想化等表现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图案的表达,进而使得各种形态的图案和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形式来参与和渗透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的全部过程。

(二)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

公共环境中壁画的表现手法首先体现为叙述性表现手法。叙述性表现手法是公共环境中最为常见的壁画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一些事件进行着空间上的各种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画面要体现适当的思维倾向,使得观者能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欣赏。

第二种表现手法为纪要性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某个时期的某些事件分布按照秩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手法不需要具有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而是通过几个画面的截取展示整个时期的全貌。

第三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罗列性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需要设计者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面逐一的分布在画面内,不需要连续性,也不需要突出主体性。只需要每个画面都紧扣主体,为表达主体而服务。

第四种的壁画表现手法为综合性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环境的特定需求,将以上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加以运用。例如在一幅壁画中,将叙述性表现手法作为框架进行使用,而将罗列式表现手法、场面性表现手法等用于其他细节处的表达。

结束语

篇6

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至今,经过20多年循序渐进式的普及教育和社会实践,同时结合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艺术与诸如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概念一样,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在全国已有近2000所各类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这其中大部分的艺术设计学科都包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名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硕士、学士或专科生毕业,投入到城市设计或区域环境设计的第一线上,并为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综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两点因素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关键,简言之,一是要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二是要主动宣传,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首先,发展的关键是自身调整。自身调整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应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战略目标的调整与重新确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更清晰明确地确定自己的行业战略目标,从摇摆于城市规划、建筑学、室内设计、园林绿化之间的模糊定位迅速确定下来,既完善和突出自己的特点,又继续保持与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态势。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目标不应狭义地理解为美化生活、装饰城市或从视觉角度调整环境面貌,而应将目标定位得更高、更广。应从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标本兼治的设计这个角度重新确立环境艺术设计的战略目标。

(2)强化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每个人的行为都包含既对自己负责,又对社会负责的双重性质,但其程度不同。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大多为学绘画艺术出身,艺术家的高傲不羁的性格特点,更多地以个人好恶决定行为取舍的态度亦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职业性格。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种种特殊性,要求从事此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前人后代负责的历史使命感。

(3)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极其复杂的多问题、多层次、多信息、多答案的设计过程。如何从众多的条件设定和复杂多变的答案中选择相适合的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与全方位的修养方可完成。

由于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较多的知识来源于艺术和艺术设计,造成了处理设计问题重表面效果、轻内在规律,重感性、轻理论,重概念表达、轻逻辑程序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调整,才可使环境艺术设计师适合时代的要求。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人类对获得丰富文化和生活资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设计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利用空间构成、装饰构筑、色彩及风格形式的变化等手段,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解读多义性的空间环境。这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使命,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生存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具体地说,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是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保持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内心深处对环境的要求是在安全感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异质性,人类需要变化和复杂的环境。由于人类所具有的个性因素,要求环境场所的形式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通过物质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要求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经验。个性化和丰富的感知经验有助于对环境场所形成清晰的形象记忆。人类喜爱旅游,喜爱不同地区和地域的文化,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喜爱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域环境的复杂丰富及其变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城市建设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秩序感和丰富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好的城市设计应该从秩序与复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协调关系中演化出来,有秩序的复杂性能体现出高水平、高文明程度的秩序,秩序本身的复杂性又在于多种因素的交融互动、多种形态的构成变化。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存在着紧密的图―底关系。一个方向是室内设计,这是建筑物内部由围合物与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第二个方向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所谓空间的积极性,是与自然的无计划的消极空间相对应的空间,积极空间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与人对场所的介入和参与紧密相关,空间中人的参与度越强,空间愈呈现积极性,反之,则呈现消极性。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国内外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往往成为区域形象的标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广告牌、钟塔、路灯、展示广告、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方便市民生活和促进信息沟通,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设施和系统的设立要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协调,形成有秩序感、节奏感及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

(3)通过绿化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绿化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软质”构成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配置有利于景观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4)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环境照明控制,提高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照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之一,在环境设计中,为了避免景观的杂乱,可以利用色彩控制和照明设计创造既变化又统一的城市景观,提高人们对场所的辨认感和归属感。

(5)通过对城市街区建筑立面的整修改造和对商业广告牌匾的整理规划,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秩序整洁的整体环境。

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主要承载物,它的建筑风格、色彩、材料、体量、外形轮廓等都是形成环境观赏感受的基本要素。故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建筑物的立面进行整改设计、治理调整,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工作。

篇7

由于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一个游走在青春文化尖端的阵地,是青少年活动的综合性空间,在活动场所内需要充满更多年轻的声音,并且青少年在空间内需要感觉快乐和高兴,因而色彩、光度、材质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不断的探究,改进不足,打造一个完美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光的选择及其应用

1、光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影响

体块和表面是建筑物要表现的重要元素,建筑主要是依靠搭配可以让体块在光线的影响下呈现出辉煌和正确的表现形式,光和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人类在日光的昼夜规律下,形成24小时的时间交替。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缺乏阳光,那么孩子就会意志消沉,成人也一样。如果房间内阳光充足,那么青少能更好的集中精力,有助于孩子学习,并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而在设计是青年年的房间应该利用其光源这一资源。

2、光线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光能强调空间主体,由于不同的空间内部主题不同,因而光成为眼睛的直接接受途径,也就是像小说一样需要有一条主要的线。光线最先折射到人的眼睛中,然后才能触及人的心理感受,光线的选择就是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感觉不同的空间氛围需要根据空间主题展示空间的氛围,然后借助光的亮度和光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空间主题。光影能够烘托环境氛围,在空间中光和影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对双胞胎,室内空间能够借助自然光达到烘托气氛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以运用影子产生的各类气氛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在酒吧、咖啡厅等地点就是运用光和影的结合形式,人工点缀后,运用光源火鹤光影烘托出低调和闪耀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此氛围中通过音乐能够快速的融入到空间内。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自然光线渲染室内空间,让室内更明亮有生气。

二、色彩的选择及其应用

1、色彩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作用

通过色彩设计可以让青少年人格更加完善,设计色彩时需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色彩感知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更要充分的考虑色彩的搭配情况。色彩对青少年的感官有着重要影响意义,不但可以在感官中增强青少年的色彩审美敏感度,更能带动青少年对自然色彩的颜色感悟,通过色彩可以丰富青少年的内心情感。日常生活中,都笼罩着色彩,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居住的空间,心情的好坏与否,通过观看色彩,受到视觉的刺激,在思维方面会产生不同的环境联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色彩心理感觉。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红颜色能够带来更大的力量和运动速度,有可能是正面反应,但是也要结合不同的生存环境,认为黄色可以刺激和净化身体,橙色能够资料肺部疾病,并且增加肺部容量,蓝色让人安静能够缓解疾病治疗疼痛。

2、色彩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色彩在选择上和我们穿衣服打扮是一个道理,没有不可以使用的颜色,只有不合理的搭配,因而色彩在搭配上面更依赖于颜色的自然组合,通过组合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能够让青少年的色彩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因而在开展空间色彩设计时,要考虑整个空间的整体效果,在满足视觉、心理和整体性以后,相互做到表里统一。颜色选择方面,要符合使用者的具体心理,同时要求按照青少年的活动中心划分出不同的填充颜色,比如接待大厅、DIY室、培训室等,都要有不同的颜色过渡和颜色变化,运用合适的色彩搭配方案,用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关注的重点在青少年的年龄颜色体验方面。

三、材质的选择及其应用

1、材质对青少年产生的心理作用

视觉肌理影响因素主要是由材料的表面颜色和图案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对于质地的粗糙程度和软硬的触感等方面,也对人产生影响,人们在了解材质时是通过触感不是通过感官,因而在设计时,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设计出更加符合人心理感觉的空间。由于材料质地的不同,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反应,选择的材料无论是质感、颜色还是其他方面都要考虑对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例如,选材时如果质地过于坚硬那么孩子的内心就非常冰冷,但是皮毛的整个感觉就很柔软,所以同一个空间内,材料要有质感的体现,更要有视觉的呈现,需要选择孩子能够适应的心理特征的材料布置空间。

2、材质在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少年中心在材质设计方面多选用布质材料,运用地毯和软包等材质,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轻松坐下就能读书的环境,家具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布质家具与玻璃家具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柔软和有质感,给空间营造更多感性成分,玻璃家具更多呈现出冰冷和生硬的感觉。并且建议墙体也可以运用软包的形式,可以在心灵上给人以温暖的触觉,营造亲和力。

四、结束语

上文主要从材质、色彩和光线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介绍不同元素的基本理论后,研究不同的元素在建筑中的作用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总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元素的实际实用效果。

作者:邹楚仪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夏金婷.中国古典庭园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浅析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演变[D].东华大学2004

[2]周鹏.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篇8

古往今来传统公共艺术在社会的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体现着同一时期社会的人文艺术与精神面貌。作为传统公共艺术中的奇葩-雕塑艺术正是由空间艺术向环境艺术的实质性转变,而其本质特征所营造的环境艺术,是我们急需思考和研讨的。

雕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社会体制等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雕塑艺术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已荡然无存,通过对历代雕塑遗产的研究能充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形态。雕塑艺术越来越强烈的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甲骨文”,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这也同样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保护和发扬。

公共性是指在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公开与认同,它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而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是它的派生。这个词汇的定义在欧美文化圈中也存在着相似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涵盖了部分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成为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是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态度,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形态和风格。公共雕塑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它是在广义上的造型艺术中来探讨的。传统公共雕塑的发展,为现代造型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思想。雕塑艺术在传统公共艺术别是在社会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它是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公共雕塑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造型结构,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形式美感和审美内涵。公共雕塑能够让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公共关系中,所以公共雕塑才能成为构成整体环境艺术有机的一部分。

纵观中外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从河南省密县沟的一件小型人头陶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礼器,秦兵马俑和汉乐府舞戏,到古希腊的阿波罗,维纳斯和米开朗基罗,罗丹,无不体现了雕塑艺术对大自然,社会群体和个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贯穿其中的人文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今天,如何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更有力的体现时代时尚和精神思想,如何能够使人们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思索和解决的,当然这包括许多方面的因素,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来努力和关注。

城市雕塑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首先要具有时代感。这主要是从它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时代特性相统一来体现,其思想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其次,还应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作铺垫。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雕塑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风格。当然继承传统并不是一味沿袭原有的表现形式与技法,它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反思和提炼上,用自己形式来创造出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民族性特点和精神贯穿其中,才能更好的让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黑格尔说:"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眼前......凭它自己而独立地站在那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造型艺术,人们不仅可以多角度获得审美享受,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体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

公共艺术建设是-个城市文化含量的体现,而雕塑艺术的积淀为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传统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元素,更能指引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也能更好的体现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作为具有永恒性的当代雕塑艺术,在造型、体积、材料、蕴涵等方面体现出泛世界化的雕塑艺术新特性,以新特性为代表的当代雕塑引导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理念,见证着城市的繁荣发展,体现出城市和谐面貌下的人们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

参考文献:

[1]刘骥林.环境雕塑[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篇9

二、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优势

近年来我国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苦于材料不理想。铜、钢、大理石等材料造价高,如果采用玻璃钢和水泥又不耐用,而陶瓷材料却能弥补以上材料的不足,将它用做园林雕塑和建筑装饰雕塑经济价值潜力巨大。陶瓷材料具备一下物理性能优势:

(一)原料易得,健康环保

经过科学工艺研究和艺术创造的陶瓷材料与传统的天然石材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环保优越性。如有些石材,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且开采时必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而陶艺材料它可以按照绿色生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允许采掘陶土原料的地方,有计划地采集原料。并可充分利用各种工业废料,如工业粉煤灰、高岭矿尾沙、铜矿工业尾沙等。

(二)易于加工成型,可塑性强

没有其它任何材料能比陶泥更忠实地纪录下其表面留下的任何痕迹,陶泥可以随意的刺戮、切割、揉捏,发挥造型的可能性。陶泥能使陶艺在造型上更加活泼自由,较之目前常用于空间环境的各种材料,如玻璃、石材、木材、水泥等有着很大的表现空间。艺术家们在对瓷泥进行探索时,充分挖掘泥性的表现力,将瓷泥原始基质和潜能解放出来。

(三)易于保养与维护,性能稳定

粘土经1200多度高温煅烧后形成的莫来石结构使它非常坚硬。形状永久固定,性质颇为稳定。尤其经过施釉后,表层的釉质因高温烧结,不易渗水,抗压、抗腐蚀、耐热、耐光照、防风化的性能很强,并能永远保持鲜艳色彩,即使是裸露在户外空间也经久耐用。在海空气中腐蚀成分较大的场所,石头、水泥的雕像的表面就容易受到侵蚀,而陶瓷材料则能抵抗时间、气侯的侵蚀。它不像铁那样的易锈,也不像水泥和石头那样可能崩解,它甚至比许多种的石头还要耐久。

三、陶瓷材料性能的可开发性

人类从认识到粘土的价值之日起就不断的对粘土材料进行探索,从陶到瓷是第一个巨大的飞跃,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瓷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陶瓷材料的开发是与科技的进步休戚相关的,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引入,现代陶瓷材料的性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陶瓷材料甚至已经伸展到航天航空领域。国内己经研制成功了一些新的反光陶瓷,是具有高折射率玻璃质与陶瓷体复合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甚至可以代替传统的金属、塑料、反光漆或其它材料,运用于高速公路的路标。

四、陶瓷材料独特的艺术表现

陶瓷材料在建筑环境中显示出其他材料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造型变化的广阔性和肌理美的观赏性及釉色的神秘性。它作用于人的视觉,触觉,能够影响人的视觉和心理体念。强调泥性的特征在塑造成型和视觉感觉体验时表现出来的柔软性、可塑性和感官上的触动,按自身的主体感觉来发掘、解放和探讨环境陶艺的造型变化和丰富的观赏性表现。环境陶艺如同材料本身得到尊重,给予了人性回归。充分地展现人的观念和充分地展现材料的美感,也就是充分挖掘材料本身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功能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环境陶艺的泥性之美、釉色之美、烧成之美及工艺成型过程中艺术家通过手对粘土的引导和交流所留下的丰富“手语”痕迹,增加了环境陶艺与人性本源的诸多亲切感与广泛性。这种真人心灵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形成了环境陶艺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审美内函。

篇10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雕塑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在美化环境、记载历史事件、进行思想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雕塑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环境雕塑涉足建筑学、雕塑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多门学科,强调将雕塑主体与公共环境的有机融合,讲究整体环境的审美效应。

雕塑的形式结构、颜色材质、内容题材等诸多因素与雕塑所处的公共环境和谐交融,是雕塑作品设计成功的关键。这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指所处场地周围的建筑景观和自然特征,还包括特定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大众的审美品味。雕塑艺术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自身与公共环境的关系。

1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1)两者的和谐统一是雕塑艺术成功的关键,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的魅力,使雕塑的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得以体现。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结合,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大表现,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以艺术服务于社会公众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创作于特定公共环境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并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雕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雕塑公共性、环境性、艺术性的完美体现。这就意味着雕塑已不再只是艺术家单单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品,同时在本质上雕塑已经日益发展为公众行为,雕塑是整体环境的一组成要素,处理好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雕塑作品的设计才能成功,两者才能相互依存、彼此受益。

(2)两者的统一有利于美化和改善环境,提高公共环境的质量。雕塑以公共环境作为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公共环境增添了美感,给观赏者带来了极高的视觉美感。相反,如果雕塑设计者不考虑环境因素,甚至还会造成公共环境的视觉破坏。城市雕塑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放置独特的城市雕塑,来营造美景,点缀城市景观,平衡广场等偏实用性建筑的审美功能,美化环境。

(3)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实现艺术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人文气息,提高审美情趣。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互为主体,空间环境为雕塑提供了展示空间,而雕塑又为空间环境增光添彩,具有艺术性的雕塑艺术记录着历史事件,承载着这一大背景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及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与环境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通过表达特定的空间意境与氛围,以鲜明的视觉形象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感共鸣。

2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及实例

2.1雕塑的形式风格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其形式结构和风格也是复杂多变,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必须呈现出相应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出彩的灵魂,同样的材料及工艺,却能创作出与环境和谐交融的不同优秀雕塑作品,优秀的雕塑艺术通过自身的形式结构及风格特征,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呼应,以空间为依托,同时雕塑以其独特的审美影响力来维系空间环境,最终达到雕塑形式结构与风格设计与环境相融合。

比如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的雕塑,应该放置在带有中国传统格调和庄严肃穆的建筑环境中,这样才能最好地凸显出两者威武宏伟的特点;而园林雕塑则应结合园林恬静闲适的特点,如意大利的《木雕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再比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里的《美人鱼》便是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美人鱼雕像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与礁石、天光、海水和迷蒙的倒影交相辉映,营造出美好恬淡的氛围。

2.2雕塑的尺度大小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

雕塑的尺度体积大小也是雕塑作品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将雕塑作品的魅力完美表现出来,同时又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是雕塑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在尺度与体积的设计上都较为庞大,装饰性雕塑的形式则较为自由灵活,并无尺度和体积的限制。在设计雕塑的尺度与体积时,应与周围的建筑、地面实际空间以及观赏者的审美心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美感。

四川的《乐山大佛》体积极其庞大,陕西《秦始皇兵马俑》规模超前,数量众多,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瀑布》雄伟宽广,这些雕塑作品都以恰当的尺度与体积,加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给人以迫人的气势和宏大无比的气魄,鲜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而如无锡的雕塑《小阿福》则以小巧的体积给人以可爱玲珑的审美感受。

2.3雕塑的材质选择应与环境相协调

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也是设计雕塑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雕塑本身的材质所具有的审美感受经由它的质感、色彩及肌理作用于观赏者的视觉,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如今现代工业的进步使得制作雕塑的材料更加多元化,为雕塑与环境的完美契合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雕塑艺术的材质,一方面要与雕塑的主题相融合,此外,雕塑的材质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通过合理运用材质来与环境更好地交流与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奥运精神》这一雕塑采用不锈钢加工成具有强烈动感的彩色线条,不锈钢的材质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体育场环境和谐交融,表达了体育运动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活力。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采用天然砂岩,这一材质不仅突出大写意风格,还与雄伟连绵的山脉和肃穆壮观的陵寝和谐交融,与环境充分结合的雕塑理念可见一斑。

2.4雕塑的主题内涵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雕塑并非独立的艺术品,将雕塑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必定有其人文价值。不同的环境,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环境下的雕塑,也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人们对雕塑的欣赏,不仅仅在于雕塑优美的外观和技艺的精湛,更应该从雕塑中了解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

雕塑《五月的风》放置在东海路五四广场,它是精神的象征,弘扬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五月的风、钢铁的风,其火红的颜色和螺旋上升的造型衬托着周围的人文环境,与五四广场的环境和谐统一。

3小结

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内容,雕塑艺术对于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处理好雕塑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将雕塑的形式、尺度、材质、颜色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是推动雕塑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J].燕山大学,2010(12).

[2] 刘强.环境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5(12).

篇11

现在,陶艺已广泛地进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家居休闲到建筑设计,从个人创作到公共艺术,几乎无所不包。现代陶艺分成三个部分,即实用陶艺、陶艺雕塑和公共环境陶艺。本文主要介绍了公共环境陶艺。

一、建筑环境与陶艺的历史追溯

有人把陶瓷称为“最简单和最复杂的东西”,这无非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其简单是因为它的塑材是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而复杂不仅在于它是人类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心智、情感思想的反映。透过陶器我们看到了人类通过大脑与双手的和谐,主动有机地把握和控制着天然材料,使之按照人的意志和想象成型的这一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建筑与陶瓷的结合,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已有陶瓷排水管,使当时夯土结实的城市建筑地下排水得到妥善解决。其实环境陶艺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古老的历史。如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新巴比伦《彩釉砖浮雕壁画》、《伊斯塔尔门》等是比较古老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领域开始施展才华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如日本的会田雄亮设计制作的陶艺景观工程如《水之庭》《陶和水》《水阶》等作品,以其环境陶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获得过日本吉田五十八建筑奖。还有日本藤原郁三《水的化石》、路易・弗兰塞《发展的浜松》、布鲁斯・霍德《西部之征》、美国的乔治・弗斯曼的《乐园》、利根山光人《生命之树》等。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陶艺家开始注重作品的环境性要求特征,都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开始涉足于公共领域的环境陶艺创作。如中国的黄涣义,美国的温・黑格比,澳大利亚的吴森林,日本的伊藤公象等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建筑和环境艺术中来,使陶艺在更广阔的领域走进人们的生活。环境陶艺对于建筑环境的参与,是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美和人类对于自然改造的特殊情结出现的,是陶艺家们开拓泥与火的本质性能重新发挥传统艺术美的真正体现。环境陶艺是摆脱家具陈设的固有样式而真正发挥其特长的艺术新形式。“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体的蔽所。”“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环境陶艺与建筑的天然与必然的联系,决定了两者发展的互动性能与协调性能。

二、当代环境陶艺的设计

大家知道,人类自从开始烧陶作日常用品,进入新石器时代文明以后,由于土和火与人类文明进程息息相关,人们和陶就有一种不可割舍的亲近感。尤其是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自然界的原生状态渐渐远离人类,陶却能唤醒人们的自然审美知觉,产生强有力的亲近意识。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不可背离特定环境的存在因素。所以,就这个层面上来说,陶作者不仅是艺术家,还应是个设计家。通常人们认为艺术家要强调个性,而设计师则应考虑公众。因此我们要非常准确地把握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处于钢筋水泥建筑包围的公众生活,创造连接心灵的时空新境。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建筑,我们不难看出建筑艺术的发展变化,远比功能、技术等发展变化丰富,而且建筑艺术水平并不和技术的高级功能的繁简相一致,成就许多是艺术上的,宫殿、庙宇、教学、陵墓之类的建筑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生产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了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创作和设计的重要对象。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变了,设计观念也日新月异,建筑结构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净空长达一二百米的大跨度悬索和薄壳等空间构成,人类获得了更大的空间。面对如此的建筑和大量新兴材料的使用,古老的陶瓷壁画装饰材料和形式面临着新的抉择。

三、环境陶艺的发展

展望未来,艺术陶瓷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故的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雕塑家郑志先生曾把与建筑工程、环境艺术紧密结合的陶瓷称为“大陶瓷”。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大胆预言“大陶瓷”在未来的屋顶花园、地下城市、城市雕塑和环境艺术等方面将大有可为。他还对宜兴陶瓷大缸、均陶釉台家具、陶瓷龙蟠堆花灯柱、大型紫砂雕塑等陶瓷装饰艺术给予高度的评价。他称赞这些都是充分发挥了中国陶瓷技艺精湛、传统悠久、人力资源丰富等特色的环境艺术陶瓷,是我国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郑志先生的见地博大精深,当下在我国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陶艺都渐渐地介入了环境艺术的领域,它将使中国的陶艺真正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间,为陶艺的发展和环境艺术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舞台,它将更显多姿多彩,更加充满活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本关于陶瓷艺术与公共环境的书――张玉山先生的《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全书收录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1位在世的著名陶艺家、艺术家的公共环境陶艺作品。作品涵盖建筑陶艺与壁画、户外陶艺雕塑与装置、园林景观陶艺及陶艺砖。1400多张图片全面凡映了陶艺对公共环境的介入。众多国际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支持该书。它是目前国内公共环境陶艺领域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世界上收录环境陶艺作品最全面的专著。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完整的关于环境陶艺设计创作的著作,也是系统的环境陶艺设计的教科书。分为十章,立足于环境陶艺实例,从环境陶艺的历史、文化渊源出发,先后详细阐述了环境陶艺概述、环境陶艺的造型、装饰表现及设计原则、环境陶艺的技术、建筑陶艺、陶瓷壁画、户外陶艺雕塑与陶艺装置、园林景观陶艺、陶艺砖、陶瓷马赛克、作品欣赏等十个部分的内容。首次独到地诠释了陶艺在环境空间中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面,还从大地艺术、空间与光的关系上分析环境陶艺。它从实例的角度对陶艺的当展作了有益的集合式研究探索。可作为陶艺、环境雕塑、园林景观、建筑壁画和室内外装修的参考书。

参考文献:

[1]张琪.浅析陶瓷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陶瓷科学与艺

术》.2011年01期

[2]田鸿喜.陶艺砖石在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中的审美及应用

[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5年

[3]余小荔.论现代陶艺与公共环境的互溶性[J].陶瓷科学与艺

篇12

陶艺应该怎样融入建筑?通常,“建筑”项目似乎融入一个及其广泛的文脉,包括来自器皿、装置、公共艺术和建筑等每一样东西的表现。它需要明确陶艺,特别是与建筑和公共空间发生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陶艺创作,能够向日益膨胀的城市空间与复杂的公共环境传达一种人文关怀。尽管陶艺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其他任何材料无与伦比的,但它需要建筑师意识到陶艺能给建筑带来潜在的艺术化视觉冲击力。艺术工程和项目不会如画廊和博物馆关照艺术家个人的感觉,而是更多的关照艺术的公共性。

(一)室内陶艺墙

当建筑师和陶艺家们成功合作时,新的维度诞生了。陶艺家与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是有较大差别的,艺术与建筑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纠缠,但他们一旦成功嫁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通常,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陶艺家必须与建筑师合作完成,这是一个考虑发现元素和明确建筑空间的工作。

大规模室内陶艺墙作品突出的反应在地铁站和机场一些项目上。

(二)建筑外观

瓷砖已不断应用干建筑外观,作为建筑的“皮肤”,挡风遮雨,保护建筑物。

建筑陶艺墙,其表面效果会给人产生建筑体量的错觉,而且建筑体量反过来,也会相应的影响陶艺的表面效果。

通过不断的组合使人产生幻觉和错觉,利用不同的视角产生虚幻景象如真实存在,使画面和空间更加生动。

(三)陶瓷浮雕

陶瓷浮雕是相对于瓷砖而言的一类陶瓷壁画,它打破了二维界限,有立体感和陶瓷表面肌理效果。

从观念和手法来看,陶瓷浮雕壁画可分为具象式浮雕和表现性肌理型浮雕。

二、户外陶艺雕塑与陶艺装置

现代雕塑对雕塑性陶艺有深刻的影响,雕塑性陶艺与雕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将雕塑性陶艺与雕塑的界定混淆。

陶艺与雕塑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创作理念相似

创作主题一致

与公共环境艺术缘不可分

区别材质不同

成型制作工艺的区别

审美追求的不同

环境陶艺与装置艺术

篇13

1.1教研办公室的内部创新设计与理念

所谓“大空间套小空间”的设计模式,其实就是把平常我们需要的重要空间进行取舍,重组,改进再重新设计。在符合视觉美感的同时又满足一个空间的多功能化转变。传统的样式就如生活中一样见过的一样,规规整整的放着几台桌子,比较没有艺术氛围和气息。可以把我们所学的设计运用到自己的办公空间里面来,让他更加有艺术感,更加让老师同学喜欢上,迷上这个空间,而在这努力工作和学习。并且把可用的环保的材料利用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他们的用途,再结合空间的合理规划利用,墙面色彩的搭配,家具与陈设的完美组合让办公室,老师的工作室和学生们的教室一同串联起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宣传。让每个时间段的新鲜设计在萌芽期就被人们所关注。

1.2教研办公室的内部整改建设建议

设计的大空间,就是把教研办公室和学科研究工作室及部分重要教室联系起来,比如带毕业设计和上实践课程的教室都可以规划在某个老师学科教研工作室里,就拿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来说,一个教研工作室里可能有上美术基础课的老师,有上材料课的老师,有上理论课或者实践课,甚至毕业设计课程的老师,这样就可以根据老师研究的课程不一样合理安排每个小空间的设计。但是由于艺术是需要独立思考和安静的环境的,那么小空间可以满足需求。而日常教研室也是内部的交流和开会及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的,那么这又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可以利用大空间里的公共空间进行这些工作;这些大空间同样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而非一般的开敞空间那样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建筑本身的情况来定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