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师课堂教学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59―01

音乐教师的形象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其他行业、科目相比,其形象具有鲜明的引导性,要以职业规范为核心、以学生利益为重,不能随心所欲。在课堂上教师形象的功能会被成倍地放大,影响全体学生,波及广大的青少年,甚至对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探索体会到,音乐教师要想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形象,应从目光、手势、微笑、姿态等方面加强注意。

一、目光

目光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交流手段,透过学生的眼睛,洞察其内心世界;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对学生实行心理控制,促成心理相容。

教师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师生之间欲建立良好的默契,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用60%的时间注视学生,这种信息的传递,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若想获取成功,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讲话,同时还要面带浅淡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学生渴望老师的目光是鼓励的,因为它能给学生以自信和力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他们从这种目光中得到鼓励,迎着这种目光,才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张扬个性。

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应禁忌用责怪的目光、漠视的目光、讥讽的目光、鄙意的注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注视行为,这将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手势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野蛮人都能理解。”人们通过手的接触或手的动作可以解读出对方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同时还可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在人际交往中,手势更能起到直接沟通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手势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除了教学中使用的专业音高、指挥手势外,教师的手势还有着澄清和描述事实,吸引注意力的作用。手势可以反映人的修养、性格,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手势语言运用的幅度、次数、力度等技巧。

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课程实际,多用柔和曲线的手势,少用生硬直线条的手势,以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讲课中应伴以恰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加强表达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切忌不停地挥舞、多次地摆动,也不要将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桌不动。

三、微笑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微笑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语言。在师生交往中,保持微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师的微笑,要能有效地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

但是有些音乐教师会在其他同事面前注重自己的表情,会懂得在适当的候掩饰自己的情绪,可是面对学生时就太不在意,喜怒哀乐全都放在脸上,这是一大禁忌。

四、姿态

篇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91-01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和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和基础上展开的,都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还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思维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的基本手段又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语文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形象趣味性、启发激励性方面,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加论述。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不如说是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来承载丰富的语文知识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活动。通过大量资料的研读和归纳,我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具有如下特点: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

一些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学习心理的研究来审视语文课程观,他们认为“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①,“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②这里提到的“语言习惯”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推广的普通话,而“模仿练习”主要是以教师为对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这就表现为语文教师要有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普通话进行了定义,规范它“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③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除方言,而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民交流,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普通话,是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交往做铺垫。

在辽宁地区,人们在用语言的交往中,对于平翘舌没有加以明确的区分,好像潜意识里也并没有当回事。如“四十”会读成“shì shí”,“三块”会读成“shān kuài”,“儿子”会读作“ér zhǐ”。对于这种语言氛围造成的交流,多数语文教师只有在做语音辨析题中进行强调,并不会在实际运用上加以明析。只有少数的语文教师会强制学生背诵平舌音的字,这对学生日后无论在做习题或是实际运用中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辽宁的朝阳地区,把“我不知道”说成“我知不道”,对于平翘舌的区分更是没听说过。虽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但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是毫无疑问的。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还要具有形象趣味性。学校虽然把每堂课设置为四十到四十五分钟,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那么久,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形象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文教育不同于音乐或者绘画,能直接听到或看到,它必须通过联想、想象才能体会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对象直观化,变得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语文教师的语言如能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化为浅显,枯燥的化为风趣,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对这个句子很难想象,我们不妨用具体的事物打个比方。“大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松的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左右旋转,好像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用课堂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传授讲解知识,要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笑话、典故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适时设疑激趣,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对于外国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他们读、写、记十分困难。如“照”字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这样就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把“照”字拆分开来,提高了学生的吸收能力,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教师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激励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中,启发性我认为包括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用简明快捷的语言启发学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滞后于教师。新课改还提出课堂应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捕捉知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要,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对其的评价。课堂上教师一句无意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应用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与审美的统一,是育才和树人的统一,是文化和情操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这些统一完美展现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能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我们说通过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靠练习提高的,而是靠学生大量地阅读文质兼美的读物来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正可以用课堂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是我们的夙愿。教师优雅的谈吐必然会让学生效仿,教师机敏的言辞必然会让学生钦佩,教师深情的朗诵必然会让学生陶醉。教师的课堂语言,似春风似细雨,拂过学生耳边,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催化出缤纷的季节。

注释:

篇3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灵充满了童真、童趣,而他们的主观意识双比较弱,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某个学生喜欢种花,他可能不需要老师的指引,就可以想方设法把花种好,假如老师强求他种树,那效果就和种花截然不同了,如果老师稍加导引说,“种上的这棵树可以开漂亮的花”,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去种好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思维能力,效果就肯定很好,如要教学中《猴王出世》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西游记》吗?(大多数学生都可能看过),那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有趣呀?(大多数学生可能说孙悟空)那你们想知道孙悟空的来历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你们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用激趣的语言,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

有人这样说过:“学生天生就是诗人,只要用发现的眼睛和温暖的心去拔动他们的心灵的琴弦,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个性的言语,就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他们特别能希望与教师友好接触,但又常常有惧怕心理,只有教师用情感去敲响他们的心扉,去开辟他们的思维空间,这样相对于生搬硬套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我们母语的一门科学,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除了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外,还要用语言加以阐述,用赋有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升温,特别是学生感到困惑或尴尬时。小学课堂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性格理念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今后人生的选择,课堂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显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学生的性格、理念及人生道路的形成和选择制定了航标,而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沿着这条航线行驶,因为他们的心中,老师是神圣的,老师指的路就是他们应该且必须走的路。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语言多给学生升温,促使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教师比喻成一棵盛开的桂花树,那学生就是一群蜜蜂,散发的香气越浓,吸引的蜜蜂也越多,此时的蜜蜂会不辞辛劳的、拼命的采蜜、酿蜜。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学知识与培养能力要有针对性,首先,语文知识本身是相互连贯的,从知识宏观构成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构成来说,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来看,是按从认识到处理到应用,到再认识再处理……的模式循环提高的,从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见识面的广度和先天带来的因素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与学生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基于这样诸多因素,作为教师来说,不但要把语文文化知识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个体,即因材施教,正如爬楼梯一样,上得了第一梯的学生,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一梯,上得了第二梯的,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二梯,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甚至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运用好教学语言。

四、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鼓励性

篇4

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研究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修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和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也是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基础[1]。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地理知识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其它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已有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知识。首先,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学生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广度。教师应用开放的、动态的观念面对新知识,根据实际情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既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素质修养,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由于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再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修养

教师的能力素质修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 [2][3] 它主要包括:教学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组织沟通能力、表达交际能力等。教师的能力素质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条件。

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

1)教师有能力对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的计划与安排

在课前,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所教课程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兴趣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上,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的反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处置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2)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评价与反思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情况要随时进行评价和反思,仔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况,哪些需要提高、哪些需要改进。并根据这些评价和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3)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存在个体性差异,而教学的教学成果是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来体现,因此,教师要通过奖惩制度来评价学生,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课堂教学工作影响很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修养,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认知情况和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应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为人师表;其次,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一定的爱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1)、教师要爱岗敬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教育事业的首位;2)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爱护自己的学生;3)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再次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它包括教师仪表、作风、言谈举止、良好习惯等外部形象。

4.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修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的综合[5][6]。心理素质对于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的心理素质修养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工作态度,增强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会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无形之中习得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方式;另一方面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身心健全的人才。

结论

总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注重身心健康,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华.论提高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3.06:176

[2]范如永.试论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和语言艺术的要求[J].教育管理.2013.1:160-162.

[3]钮伟国.教师知识素养新论[J].江南论坛.2002(6):39-40.

[4]胡勇.浅谈教师的道德素养与人才培养[J].成功(教育).2009(6):133-134.

[5]王丽君.关注教师心理品质在教育教学中的效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18-120.

篇5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要具备这些,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学者型就应该包含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丰富的阅历、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写作的习惯。这些意味着:“教师不再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内容及其传授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用理论工作者设计好的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师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情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历史就要造就明智的人才,就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要成为学者型,大致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涉猎广泛的其他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阶段。掌握规律是历史教师职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归宿。

二、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它当作一句空话。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

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

篇6

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说是一堂好课必备的前提条件。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备课时要首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各环节之间要合理安排,做到顺序上自然流畅,节奏上有轻重快慢,时间上分配合理,从而使各个环节和谐统一,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再者要明确备课的目的性,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课时、班级、学情进行正确定位,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效性强的教学行为。

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对象的情况如何,怎样根据教学对象制定出好的教学方案,这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需求,尽可能做到“因需施教”。作为语文老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和弱点,以便选择合适的教育点,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我们应注重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在上课过程中普通话应流畅准确,范读课文应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讲解课文时应启发点拨,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板书时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这些都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良好途径。

二、课中把握——师生和谐互动,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两者和谐互动,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构,从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这并不是要求教与学从量上做到平分秋色,注重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调动这两大因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和谐性。应试教育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和谐,教师只顾教,只注重教学成绩,强迫学生记忆,学生只顾学,注重考试分数,教学脱节达不到和谐的状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一)恰当的运用激励艺术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的激励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就能促使他们自觉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种常见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如榜样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竞赛激励法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必须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教育而培养人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教师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艺术,都是为学生学好教材,运用好教材服务的,也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服务的。所以,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就应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中,思维力是核心内容,其他如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等也很重要。小学生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遵循先易后难的认知特点。例如我在教授《画杨桃》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特意买了几个杨桃带到课堂上。学生一看都非常感兴趣,我趁机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让他们真切的感受课本的内容、思想,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思考多讨论。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好思好问的好习惯。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畏难情绪较多,有一点难题就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还没有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恰当的思维方法。

三、课后反思——注重经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篇7

由于投入不同,配置各异,功能不一,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及效率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造成媒体使用频繁,集成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有的学校对多媒体教室的维护和卫生措施不到位,系统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学校多媒体课堂管理松散,个别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以上现象说明没有完备的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课堂就如同一盘散沙,始终无法凝聚在一起,达到它预期的效果。那么,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要以什么为依据呢?首先,要具有实效性;其次,要具有组织性,然后要具有管理型;最后,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每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张贴上墙,以表格的形式下发至每个班级及每位教师,用制度约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使多媒体教室得到妥善的利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对多媒体的日常清理和维护提出要求。多媒体属于精密仪器,随意性使用必须严厉禁止。另外,媒体课堂中学生的听课状态也需要提及,集中精力和积极参与属于提倡,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扰乱教师和其他学生上课及听课则属于违纪行为。制度要明确奖惩办法。

二、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环境,需要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音箱设备、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视频实物展示台、投影幕布(高级点的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有条件的还可以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需要每人一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环境)。为了适应多媒体课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媒体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个别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手脑并用,导致教师课堂环节传授拖沓,影响教学进度: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多媒体设备经常损坏,从而形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设备之前,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专门的系统培训,使教师在媒体教学时游刃有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教师熟悉教学课件及教法

由于多媒体课件传输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学课件的频率很高。一些专业的课件网站成为广大教师青睐的对象,这些“拿来”的课件,虽然图像设计鲜艳,但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大多很牵强,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例如:七年级英语冀教版下册Lesson13,下载的课件中首先提出生词讲解,而后出现词组,虽然也配备了相关图片,但是忽略了课程中的重点句型。如果不对其做改动,照搬照讲,根本无法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下载课件之后,笔者针对教材要求及自己学生的特点,对课件进行了修改。以图片引入新课,生词配备相应的图片链接,使学生认知清晰直观,同时,将本课涉及的重点句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并配以小视频演示,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有效性得以提高。所以说,教师对课件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改一改,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真正地利用好教学媒体和教学课件,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宜分散学生注意力

媒体课件由于方便地使用流程,节省了板书的时间,音频视频的播放也解放了教师的讲解过程。但是多媒体课件毕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体系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媒体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从设计上讲,教学课件不宜太花哨,要朴实、活泼。交互图片不能太多太复杂,有时会造成学生操作时的手忙脚乱,色彩搭配不宜太过鲜艳,对比度要合理,所选图片要大方,适宜教学。各种动态效果,如音频视频等,要用在实处,不宜夸大,喧宾夺主,华而不实。例如:教师在讲授"season"这一话题时,四季的图片不宜过多,单词的展示要突出重点。否则学生只顾流连于鲜艳流动的画面,会忽视所传递的信息单词。从内容上讲,课件的设计要体现课程的重难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流程环环展开,切忌涉及无关内容,或设计复杂,影响教学进程。有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会设计二、三十张图片,有的图片因为太过精致不忍舍弃,导致内容过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样适得其反的媒体教学当然不值得提倡。当然,有些教师教学课件“满堂灌”的形式更是不可取的。教学媒体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恰当地使用教学媒体,也要突出教师自己的主导地位。不要因为整节课的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干扰学生听讲的注意力。

五、联系教材及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知识才富有生命力,才会根植于学生的生命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陌生而难学,复杂的单词,生硬的语法,学生望而生畏。多媒体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和煦的阳光。学生因活泼的图画和视频而兴奋,兴趣提升;教师也不再因繁复的对话如何展开而苦恼。但是,中外文化毕竟差异很大,教师在设计媒体课时,必须及时地指出,并且联系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媒体教学计划。例如:讲到"subject"这一话题时,由于英美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学科设置不同,学时也不同,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提出来,并且根据中国学生的学科特点,设计媒体图片,让学生有内容地讨论,也可以将中外学科进行对比,增加中西文化方面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国外学生重视PE和socialstudies,中国学生重点是Chinese,math,English。导入新课时,利用从网络搜索的资源对以上学科进行对比认识,而后引入话题"What'syourfavouritesubject?"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背景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然后组织语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长了见识。

六、媒体教学时不要忽视课堂管理

著名特级教师聂在富曾说: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做示范。媒体教学时,教师需要时刻操控着计算机,为了教学进程转换媒体图片,有时会忽略课堂学生的秩序,造成个别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很多教师抱怨媒体课上教师最累,还没有效果,就是因为有些教师只是流于形式的在进行媒体教学,没有深入的对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熟练自己的课堂流程,恰当运用活泼的媒体课件,带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感染每一个人。教师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精力于课堂。然后,要注意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带动学生进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通过媒体手段,肢体语言等在师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学习氛围。

七、结束语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媒体教学作为开山之斧,被很多教师尝试运用于实际。有些教师只是在听课时才拿来做做面子,但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它改进自己的课堂。媒体课堂和课堂管控是一体的,只有两方面都做到了完美,才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投入,也需要每一位教师拿出百倍的教育热情。

参考文献

[1]马维凤.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选题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62-63.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7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47

2015年9月17-18日,兴安盟高中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在兴安盟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举行,全盟六个旗县市选出教学骨干共计12人参加了比赛。比赛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展示一节完整的规范课;讲课内容均为《人教版必修一的1.3.2:函数的奇偶性》;比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选拔。

教师讲课过程中零散地表现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主体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比赛过程中很少看见,教师真正把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落实到位,或者只是简单地讲解了函数的奇偶性,或者过分要求函数的奇偶性,试题难度过大。

下面以听课者的角度解读本堂课的几个要点。

内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1.3.2函数的奇偶性

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再看教材结构及要求:教材要求,观察图1.3-7,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 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呢?

这是教材给出的新课导入部分。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解读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引入新课五花八门,下面举例说明。

例1:直接给出函数f(x)=x2与f(x)=x,要求学生画函数图像,得出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为偶函数。没有给出函数定义,直接用图像是否关于y轴对称来判断偶函数。显然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片面地理解教材,给出了错误信息。

例2:观察函数图形,直接给出偶函数的定义。没有多余的讲解,然后用定义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才能不出现以上情况。那么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教师引领

引领学生观察图像,发现什么?有什么特征?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图像关于y轴对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引领,如何利用解析式描述函数图像的特征呢?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相同。

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上面求值结果有何规律,是否f(1)与f(-1),f(2)与f(-2),f(3)与f(-3),…都有类似规律?让学生讨论并能否归纳总结出f(-x),f(x)的值是否相等。提出问题:因为x在定义域内的任意数,那么-x是否也满足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呢?学生很容易发现:-x必须满足定义域内的条件。这样很容易得出偶函数的首要条件: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三、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是偶函数吗?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2.给出教科书34页例题。

四、探究奇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做出函数f(x)=x和f(x)=的图像,类比偶函数的推导过程,给出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其中类比推理数学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五、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2)给出教科书35页例题,巩固新知。

六、知识拓展

提出问题:从函数的奇偶性角度出发,可以将函数分成四类,即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即奇又偶函数。其中非奇非偶函数很容易理解,即函数的定义域不对称就是判断出非奇非偶函数,那么什么样的函数既是函数又是偶函数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好机会)。因为学生首先思考的切入点就是即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y轴对称同时满足的函数。

举例:f(x)=0,定义域为R。(即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七、合作探究

例题: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八、课堂小结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3.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总结,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类比推理等。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研究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进行判断奇偶性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域的要求,理解图像的对称性,了解奇偶性的四种类型,并初步运用奇偶性。

以上是通过开展一次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所想到的一点思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落实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用课标引领我们课堂的教学方向,落实课标要求是我们努力实现的重要任务。

篇9

一提起“情境”,许多老师往往就与“故事”、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故事、多媒体课件的代名词,而创设情境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看“热闹”。其实,“情境”就是指在课堂中,由教师、学生、教材及教育手段等因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氛围。我们一起来看“千克和克”的教学,一位老师先出示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妙脆角,接着问“你能估计一下哪一袋重一些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谁来试一试?”老师寥寥数语,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同伴的勇气与欲望。这是情境创设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要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调解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只有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才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因此判断是否形成真实的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氛围营造的简洁、热闹之别,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对学习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欲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活动要实在

《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第50页,可以看到例题的主题图(数学情境题),一位教师据此组织数学活动时,却出现了尴尬一幕: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生1:图上有一些小朋友在游泳,2个小朋友刚开始学,所以套着救生圈,另外6个已经学会了,他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休息。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图上有3个小朋友已经游累了在休息,还有5个小朋友正游得开心呢!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3:一个穿着绿色游泳衣的小女孩说:“这儿的水好浅呀!你们快过来呀!”戴着泳帽的男孩就游过去了,其他三个还是不敢过去,还有三个在岸上观望呢!

师:这个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

还没等老师说下去,一个小朋友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想说!戴着泳帽的小男孩最会游泳了,旁边两个要稍微差一些。……

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而例题的算式却还没有列好呢!我不禁在想:这是数学课还是看图想象说话课?虽然气氛是空前的热烈,可课的性质完全变了。

这节课中,第一位学生对图意的描述虽然涉及了数量关系,但更多的是对图中故事情节的想象,是语文范畴的文学想象。其着眼点不是从情境中揭示数学事实,而是属于数学事实以外的丰富联想,将简单的数学事实叙述复杂化了,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显然这种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教学目标,只是被动、消极地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发展。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绝不能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活动。数学学习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去,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合作有实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于是乎,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无论教学内容有无合作必要,无论“合作”中的学生在说什么、做什么,只要在“动”即可,使“合作”流于形式。为了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我们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对于一些具有探讨价值、有思维强度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而对于那些简单的计算、模拟的操作等完全没有必要“合作”。

第二、合作学习是金,能否发光全在于老师。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合理评价对方……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合作前明要求。我们经常会看到“放羊式”的合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合作前没有提明确要求。我们可以采用老师直接点明要求、学生讨论得出要求、让学生看录像明确合作要求等方法。实践证明,明确要求后进行的合作容易成功。

四、小结要实际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和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积累经验几个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激发主动探究,掌握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和公式等内容.只有让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体现出学生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例1 在上完“§14.1.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后可设置习题: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所示,按照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是直角.量得各边尺寸如图1所示,这零件符合要求吗?请说明理由.

变式1(在原图擦去线段BD):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2所示,AB=3,BC=12,CD=13,DA=4,∠A=9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变式2: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3所示,其中AB=3,BC=12,CD=13,DA=4,∠A=9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变式3:小明画了一个四边形ABCD,如图4所示,其中AB=3,BC=CD=5,DA=4,∠C=60°,你能求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吗?

这组变式训练题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与“等边三角形”相结合的题目,注重了知识之间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和应用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归纳技巧策略,形成基本技能

数学的基本技能指的是“通性通法”,不是“特殊技巧”.一般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而这些程序和步骤都以某些数学知识为依据.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而且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骤的理由是什么,哪些知识作为这些理由的支撑,其逻辑依据是怎样的.为了掌握基本技能,要有一定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种训练一定要克服机械训练,重视“数学本质”的揭示.

例2在上完“§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后可设置例题:

学生通过对第(1)小题“左到右依次运算”、“凑同号”和“凑零”三种方法的比较,明白“凑零”法最简便.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运算技巧、策略以简化运算过程.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法交流,可总结出“多个有理数相加,先凑零,再凑整,最后凑同号”的解题策略.这一运算策略将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技能.

三、立足问题解决,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命题、规律、定理、公式、法则、方法和技巧等知识的本质认识和反映,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要及时点明,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领会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让数学思想融入学生的血液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他们终生受益.

例3 在复习“§14.1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例题:如图5所示,在RtABC中,∠C=90°,BC=8,AC=6,折叠三角形纸片,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求CD的长.

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可得到如下3种方法.

此例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方法1,教师马上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其中方法2、方法3分别利用面积法、割补法,3种方法都渗透了方程思想.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方程思想的认识要比教师直接讲方程思想定义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对指导学生以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将会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四、注重过程体验,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导下,对具体的数学对象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的一种认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剪纸、折叠、设计图案等数学活动为背景开发和编制数学练习题,并大力提倡“做数学”,把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活动经验.

例4在上完“菱形的判定”内容后,可设置例题:现在有一张?荀ABCD纸片(如图6),你能利用所学知识将该四边形变成一个菱形吗?

方法1:如图6(1),在BC和AD上别截取BE=AB,AF=AB,连接EF,则四边形ABEF为菱形.

方法2:如图6(2),连接AC,作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BC、AD分别于点O、E、F,连接AE、FC,则四边形AECF为菱形.

方法3:如图6(3),分别作∠BAD与∠ABC的平分线AE、BF,分别交BC于点E,交AD于点F.

此问题通过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动手操作例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构造菱形的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测、交流、论证等探索活动,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促进能力发展.

在实践新课程理念时,教师应准确地认识、理解和落实“四基”,深度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用心为他们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数学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良好活动经验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篇11

课堂是学生科学系统地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在发挥学习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下,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

参考。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节日。学生就说出了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等。然后我出示了一个日历卡,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月的天数,学生都看着日历卡积极地说出答案,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2015年和2016年每个月份的天数,并进行总结。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学生运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其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我为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如:①四边形有什么特点?②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四边形的?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④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通过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规律,收获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探究中,从而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要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将讲与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强化这些内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些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计算的原则、步骤等进行熟练的应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为了追求高效率,他们往往会因为粗心马虎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审题、做题,我就以计分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每道题都代表相应的分值。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都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巧与方法,使学生都学有所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新形式,内化学生的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新颖的教学模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时,我就组织学生抽签表演节目,不同的节目形式使学生内心既惊奇又忐忑,学生在抽签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可能性的含义,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实现了高效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探索出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篇12

这是高中历史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即教授新课。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反思训练5分钟,自主消化10分钟。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提纲,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并辅助以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完成对课时内容的学习,掌握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2、学案上基本内容的填写以课下为主,课堂上整理记忆知识为主。

(二)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知识梳理,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0分钟)

1、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和疑惑问题,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

2、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重在方法的指导上。

3、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进行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练习巩固(5分钟)

1、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或由学生自己编写训练题,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记忆更清晰。

2、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要检查练习效果。

3、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效率的提升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消化,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记忆的知识,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久的痕迹。

二、历史导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导读课也即“自学导读课”,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学导读法”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去听、去读、去学、去思、去说,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导阅读组织讨论引导交流重点启发反馈总结练习巩固”为基本结构的“自学导读学习法”。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一)出示导读提纲,指导阅读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出示导读提纲,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学生结合导读提纲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标志,以待小组讨论时商议。

(二)组织讨论

在学生阅读并独立归纳要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要以问题形式出现,要有针对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组指定一位学生记录讨论后的结果,以待全班进行交流时阐述。

(三)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指定一位学生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在此争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结果作评议,肯定成绩,并进行适当的指正。

(四)重点启发

“自学导读课”的主要思路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看不懂的,由教师去讲解。在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后,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启发,精讲学生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点、重点、难点,并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师生可以互相质疑,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反馈总结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教师可指定几位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教师进行肯定、补充或纠正,并且板书出课文的知识要点及线索,使课文知识系统化。

(六)练习巩固。辅助适当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三、历史阅读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识,这些知识教材都没有,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历史阅读课型就是要求大量阅读课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类课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师指导是关键。我们提倡“海量阅读”,“快乐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哪些历史书籍,如何与教材、高考联系,阅读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学生借阅读名义看不该看的书。像专家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100部书,四大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或历史书籍。

2、学生课外自我阅读是主体。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学生要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阅读一点,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积累,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和摘抄情况。

3、教师安排专门的课外阅读课,但必须指定阅读内容,拟订出阅读提纲,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问题来带动。为检查阅读效果,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检测,问题力求题型多样,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手段。师生可以共同阅读、讨论历史知识、质疑历史。阅读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联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历史讲评课课型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术、习惯、规范等方面的缺陷进行教学矫正的一种课型。

(一)教学目的

1、抓住学生训练中暴露的知识缺陷,回扣知识,夯实基础。

2、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方法,总结一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

3、抓住共性问题,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术,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课堂结构

1、试卷评价。包括试卷的总体评价、难易度、知识点的考察,错误因分析和归类,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这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

2、出示学习目标。错题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解决通过训练诊断出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3、分析讲解。找准错因,师生互动分析,着眼目标达成。

(1)析错例。引导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抓住错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2)讲思路。引导学生把握题型特点、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解题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视从错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题目,分析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探规律。即归类讲解分析,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纵横联系,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5)求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力求一题多变。如对考察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对原题的设问方式、限制条件进行变形设计。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分析比较、正误对比,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做题能力。

(6)求规范。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向规范化再要一个分数段。

4、补救、强化性训练。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以练促思、练中悟法。

5、总结。以应用为目的,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归纳类型题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力求学生不再重蹈覆辙,力求满分卷。

(三)几点说明

1、 高质量的试卷批改是讲评课的前提。

2、 坚决禁止对答案式、就题讲题式的讲评方法。

3、 讲评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讲是精讲,要在知识、方法、思路、规律;防止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去审题、去分析材料、去动手组织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析归纳。

五、历史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复习课包括日常学习中的单元复习和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为主导体现在评析、点拨、引导归纳;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读思考、归纳构建、训练总结;训练是复习课的生命线,无论是知识巩固、体系构建,还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训练中完成,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训练的目的是巩固知识。

(一)历史复习课的目的

1、夯实“双基”。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检测,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

2、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培养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

(二)课堂结构

1、学案(提纲)导学。教师课前首先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强的导学提纲(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交待自学任务,让学生依据导学提纲先行进行复习。(复习提纲的内容主要有: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训练题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依学定教,确定教学目标。

2、出示复习目标。主要是对知识点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标准。复习内容本身不是教学目标。

3、复习目标问题化、情景化,以问题带复习,以应用带复习。进行基础性诊断训练(精选基础性、典型性题目),或把课本内容题目化,覆盖重点、易混淆知识点和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

4、精讲点拨,构建体系。针对诊断情况进行精讲。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讲要讲出新意,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所突破,开阔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精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总结。根据复习目标归纳、升华,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三)几点说明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小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在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促进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了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标准,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不够。因此为了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需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从而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加强了对教师能力的提升的重视,同时也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学习。由于小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相应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因此他们也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要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的机会。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小学教学成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对一些小学院校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小学院校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对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体系过于陈旧,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不吻合。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当前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比较少

当前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一般都只有教师的评价,《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实现双向评价,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应该要进行相互的评价,但是当前的小学课堂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

3、评价目的不够明晰,随意性较高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目标有新的规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规定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评价目标不够清晰的现象和行为。

4、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小学院校小学教学过程中都还延续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各种考试的分数,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不够,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三、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策略探讨

(一)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在小学院校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丰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都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因此,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背景下,小学教学评价的指标不仅要涉及学生对各种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重视过程

在小学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方法进行修正,这也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要积极遵循这些观念,使得先进的教学观念得以应用,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测试结果,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的评价。

(三)把学习能力纳入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考核范围中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将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考核内容从技能考试转变成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视,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获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力度。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根据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四、结语

小学课堂教育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教育效率的提升,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内容不全面等,为了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应该要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对传统的小学课堂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